CN1494728A - 熔丝元件 - Google Patents

熔丝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4728A
CN1494728A CNA028058437A CN02805843A CN1494728A CN 1494728 A CN1494728 A CN 1494728A CN A028058437 A CNA028058437 A CN A028058437A CN 02805843 A CN02805843 A CN 02805843A CN 1494728 A CN1494728 A CN 14947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ltable
lead
inner space
fuse element
pipe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058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49761C (zh
Inventor
A�����ױ���
A·杰伦北克
���з�
F·阿托夫
K·科奇
U·勒哈尔德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ckmann Werke GmbH
Original Assignee
Wickmann Werk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ckmann Werke GmbH filed Critical Wickmann Werke GmbH
Publication of CN1494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4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976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976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5Component parts thereof
    • H01H85/143Electrical contacts; Fastening fusible members to such contacts
    • H01H85/157Ferrule-en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41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 H01H85/0411Miniature fuses
    • H01H85/0415Miniature fuses cartridge type
    • H01H85/0418Miniature fuses cartridge type with ferrule type en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41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 H01H85/0411Miniature fuses
    • H01H2085/0414Surface mounted fu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6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69/02Manufacture of fu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7Fuse making

Landscapes

  • Fuses (AREA)

Abstract

熔丝元件(1)包括中空体(2),其由封闭了内部空间(5)的管形壁构成并具有两个相对的敞开端面。熔丝元件还包括易熔导电元件(4),其在内部空间(5)内的中空体(2)的两个端面之间延伸,以及具有基底(7)和与之相连的侧壁(8)的两个接触管帽(3)。易熔导电元件(4)的导线的两个端部(10)通过端面延伸到内部空间(5)之外并处于中空体(2)的壁的周围。易熔导电元件(4)的导线的端部(10)通过粘合连接(11)固定住,使得与内部空间(5)相邻的表面基本上不存在有机材料。导线的端部(10)最好固定在导电塑料上,而导电塑料又将接触管帽(3)固定在中空体(2)的外壁(9)上。

Description

熔丝元件
本发明涉及一种熔丝元件,包括:中空体,其由围绕着内部空间的管形壁构成并具有两个反向敞开的端面;易熔导电元件,其在内部空间内的中空体的两个端面之间延伸;以及具有各自的基底和相邻侧壁的两个接触管帽,两个接触管帽的基底在端面处至少部分地封闭了内部空间,侧壁重叠在各中空体壁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上,这样,易熔导电元件的导线的两个端部通过端面延伸到内部空间之外并处于中空体壁的周围,使得它们设置在一个接触管帽的侧壁和中空体的一部分外表面之间。本发明还涉及熔丝元件的制造方法。
在现有技术中,上述类型的熔丝元件已经知道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在一种已知的元件中,中空体例如为具有圆形截面的内部空间的小玻璃管。易熔导线在内部空间中延伸,其端部围绕小管的端部弯曲并超出了端面。将金属接触管帽推到管的端部上,使得它们以受力锁定的方式保持在管端部上的位置处,从而将易熔导线夹紧在管的外壁和管帽的内壁之间。易熔导线的端部也可焊接到管帽中。这些已经久为人知的熔丝例如具有约20毫米的长度,这样,位于各侧上的金属管帽具有约5毫米的外径和约6毫米的长度。这种熔丝通常插入或拧入到相应形状的外壳中。
从广泛应用于电子装置如无线电和电视接收机中的这一十分古老的现有技术开始,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其它的熔丝元件,以用于更多近来的应用和专门的应用。已经开发出其中一个特点为具有相当小的尺寸的熔丝元件,用于只能得到较小安装空间的应用。例如,存在着易熔导线在长度小于10毫米的小陶瓷管的圆柱形内部空间中延伸的熔丝元件。
如果易熔导线受到足够大的电流一段预定的最小时间,它就会熔化。因此这一电流应当被阻止。然而,当易熔导线熔化时,根据其中插入有熔丝的电路的施加电压和电流驱动能力,在端触点之间会形成电弧,这就是说,在熔丝元件的接触管帽之间会形成电弧,这会使功率持续地流动。熔丝元件的制造商渴望能够抑制这种电弧的形成,或限制由这种电弧所可能引起的电流流动的时间。尤其是在熔丝元件上施加交流电压时,在易熔导线熔化时、以及在电压一次或多次地通过零值之后需要避免或减少新电弧的形成。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熔丝元件,其具有在易熔导线熔化后保持电弧的最小可能性,即使在它的尺寸较小时也是如此。
根据本发明,这一目的通过如权利要求1的特征所述的熔丝元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4的特征所述的熔丝元件的制造方法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上述类型的熔丝元件中的易熔导电元件的导线的端部通过粘合连接固定在内部空间之外的各个间隙形空间内,此间隙形空间形成于中空体的外表面和一个接触管帽的侧壁之间,因此,与内部空间相邻的表面基本上不存在有机材料。本发明基于这样的认识,即熔丝元件内部的有机材料(即含碳材料)的存在会增大维持电弧的趋势。有机材料例如源于焊剂,其用于在易熔导线和接触管帽之间形成焊接连接。此外,有机材料可源于粘合剂,如果整个接触管帽填有粘合剂并且被装在管的端部上,那么有机材料总是存在于内部空间内的接触管帽的基底上。根据本发明,粘合连接只产生于接触管帽和中空体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形空间(因间隙的结果而存在)内。这就使接触管帽的基底不存在任何有机粘合成分。粘合连接最好具有离朝向管帽基底的中空体(如管)的边缘为足够长的距离。内部空间保持为“基本上”不存在有机粘合成分,这意味着应当忽略排放到内部空间中的管边缘和接触管帽内壁之间的间隙处的潜在的少量残余粘合剂。
在此公开的上下文中所用的用语“小管”应当被理解成不仅指具有圆柱形截面的小管,而且指在其长度上具有恒定截面的小管,或者是具有沿直线延伸的内部空间的小管,然而这些实施例是优选的。易熔导电元件可以是例如简单的易熔导线、缠绕在芯体或载体上并涂覆有易熔导电层的易熔导线,这样,芯体或载体或简单易熔导线最好在中空体的内部空间内沿直线延伸。此说明书的上下文中的“接触管帽”应当不仅只被理解成具有平基底和相邻的圆柱形侧壁的金属接触管帽。接触管帽还可具有基底,其只部分地封闭了中空体的敞开端面。侧壁也不需要围绕中空体的外表面在整个周长上均匀地接合;它仅要求接触管帽的至少一个侧壁重叠在中空体壁的一部分外表面上,易熔导线的一个端部设置在此重叠部分中,粘合连接至少于此点处形成。粘合连接用于固定易熔导线的端部;然而,它并不需要在各种情况下均用作易熔导线的电触点。易熔导线的电触点还可通过机械地压紧接触管帽来形成。
在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首先提供中空体,其由围绕着空腔的管形壁构成并具有两个反向敞开的端面(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反向”并不是指端面必须处于平行的平面内;端面例如可以终止于具有可变截面的曲形管上)。易熔导电元件引入到中空体中,使得易熔导电元件基本上从一端延伸出并朝向另一端。易熔导电元件的导线的两个端部通过端面延伸到空腔之外并处于中空体壁的周围,使得它们于外部设置在中空体的外表面上的各个粘结点处。粘合剂施加到中空体外表面上的至少两个粘结点上,使得易熔导电元件的导线的各端部的一部分也被湿润。然后将具有各自的基底和相邻侧壁的两个接触管帽放在中空体上,使得这两个接触管帽的基底于端面处至少部分地封闭了空腔,并且侧壁重叠在中空体壁的外表面的各部分上,所述部分封闭了所述两个粘结点。粘合剂随后固化。因此,易熔导电元件的端部通过粘合连接固定在空腔之外的形成于外表面和侧壁之间的间隙形空间内,使得与空腔相邻的表面保持基本上不存在有机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元件和通过本发明方法所生产的元件具有一系列优点。使用粘合连接来固定易熔导电元件的端部使得焊接接头分布在此元件中。这又有助于将熔丝元件安装到将通过焊接连接而使用的电路、例如SMD组件中,这是因为在其安装到电路的过程中,熔丝元件的热应力不会导致元件中的接头软化、松动或脱落。除了上述避免(有机)焊剂的优点之外,在熔丝元件中不存在焊接接头还具有与无铅熔丝元件制造相关的优点。为了避免在熔丝元件中残留焊剂,现有技术提出了复杂的无焊剂焊接连接、特殊的小陶瓷管、小陶瓷管端部的特殊预处理,以及用于形成焊接连接的复杂的层构造方法步骤,这就导致了元件的价格增加,因此它们必须具有这些焊接接头,例如在WO98/34263中有相关的介绍。这些复杂的焊接连接技术可免于进行。根据本发明的熔丝元件可以经济地制造。
在熔丝元件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导电粘合剂至少被引入在导线端部和接触管帽的侧壁之间。在此实施例中,粘合连接不仅用于机械地固定易熔导线,而且同时用于形成电触点。最好还通过导电粘合剂的帮助以将接触管帽机械式地紧固在中空体上。这就避免了接触管帽的大致基于摩擦锁定并使管帽和中空体(例如小陶瓷管)具有较高机械应力的连接。这一紧固技术还使管帽的内表面和中空体的外表面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间隙。这又使得能以较高的生产率来生产较厚的易熔导线。在制造此易熔导电元件时,为了实现足够的导线长度(即足够的欧姆阻抗),应将较厚的易熔导线更密集地缠绕在(优选较厚的)芯体上,这又(有利地)导致了更慢烧断的元件。
最好,粘合连接在到200℃、最好到280℃的凝固状态下具有一定的粘合阻力。这就提高了安装熔丝元件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与在焊接工艺(如SMD)中所发生的那样,可能会产生进入到这些温度范围内的热负载。
熔丝元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各接触管帽的侧壁重叠在中空体壁的外表面上的在中空体整个周边上延伸的一部分上。粘合连接最好在中空体的整个周边上延伸。这就使中空体的空腔被密封,因此,如果适当地进行这一过程,那么空腔将被抽空或者被惰性气体或电弧猝熄气体或电弧抑制气体填满。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易熔导电元件在空腔内的中空体的两个端面之间延伸,使得它只在端面附近处与壁的内表面接触。易熔导电元件最好在空腔内在中空体的两个端面之间对角式地延伸。这就在易熔导电元件的最大长度下在易熔导线和中空体内壁之间形成了最小的接触面积,从而形成了易熔导线的环境条件。易熔导电元件最好具有缠绕在细长载体上的易熔导线(丝),细长载体在中空体的两个端面之间延伸,易熔导线在其整个长度上缠绕在载体周围。由易熔导线缠绕在载体(或芯体)周围而形成的热状态导致了熔丝元件的更惰性的性能,这是许多应用中所需的。例如,所缠绕的易熔导线的一部分最好从载体端部上部分地抽出,并穿出空腔而缠绕在中空体的壁上。这就简化了触点的制造和易熔导电元件的紧固。
在熔丝元件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中空体包括含有ZrO的Al2O3陶瓷材料(所谓的ZTA陶瓷)。陶瓷材料最好含有80-98%的Al2O3和2-20%的ZrO,特别是90-95%的Al2O3和5-10%的ZrO。这种中空体降低了熔丝元件烧断的危险,这是因为它不存在会导致烧断的裂纹形成,即使在因点燃于中空体空腔内的电弧所引起的较高热机械应力时也是如此。
在熔丝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接触管帽的基底均具有0.25-1毫米、最好为0.35-0.45毫米的厚度,并且相邻侧壁具有为其1.5-4分之一、最好是2-3分之一的厚度。这使得能够通过接触管帽基底而充分地防护在空腔中点燃的电弧,并且管帽侧壁仍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还可以节约材料。这种管帽最好在深冲压工艺中生产出。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通过从粘合剂槽中取出第一量的粘合剂并将其于第一粘结点处涂覆在导线的端部上,并且从粘合剂槽中取出第二量的粘合剂并将其于第二粘结点处涂覆在导线的另一端部上,从而来供应粘合剂。
本发明的有利和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到描述。
下面将参考如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例来介绍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熔丝元件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熔丝元件的纵向剖视图;和
图3是图2所示熔丝元件的截面图。
图1所示的熔丝元件1的优选实施例包括小陶瓷管2,其位于两个端部上并具有各自的接触管帽3,易熔导电元件在管2的内部(图1中未示出)延伸。熔丝元件1例如具有约10毫米的长度和约2-3毫米的直径。小陶瓷管最好具有一定的截面,其外轮廓构成了带圆角的方形。这样设置的管帽3具有各自的基底7和相邻的侧壁8,管帽3的形状最好与小陶瓷管2的方形外轮廓匹配。特别是,管帽3的侧壁8的内轮廓与小管2的外部区域的轮廓适当地匹配,使得在外表面9和管帽壁8之间形成了间隙。
图2是通过图1所示熔丝元件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通过接触管帽3的基底和小陶瓷管2的端面之间的间隙的截面图。下面将参考图2和3来介绍根据本发明的熔丝元件的优选实施例的更多细节。
具有方形外形的小陶瓷管2具有由圆柱形细长孔构成的空腔5。空腔5由小陶瓷管2的内壁和两个敞开的端面形成。易熔导电元件4在空腔5内在两个端面之间延伸。在此优选实施例中,易熔导电元件4包括缠绕在芯体14上的易熔导线6。易熔导线最好为细丝,其例如可含有金属银、铜、锌、锡和/或铅。易熔导线6可由基本上纯的金属或上述金属的合金制成。此外,它还可由不同材料的层构成。例如,易熔导线6可以是外部涂银的铜丝,与同质丝相比,其可产生具有更大惰性的熔丝元件1,这是随着金属扩散效应而产生的电阻率变化的结果。易熔导电元件4的芯体例如包括玻璃纤维丝。
易熔导电元件4最好具有易熔导线6,其在易熔导电元件4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并且通过端面延伸到小陶瓷管2的空腔5之外而围绕在小陶瓷管2的边缘上,使得它在两端处与小陶瓷管2的外表面9接合。易熔导电元件4并不包括内焊接接头,也不包括固定在易熔导电元件端部上的供电线部分。
最好采用不同厚度的易熔导线6以用于不同额定电流的熔丝元件。例如,对500毫安的额定电流来说,易熔导线具有约0.03-0.075毫米的直径,对1.25安的额定电流来说,其直径约为0.09-0.12毫米,对2安的额定电流来说,其直径约为0.12-0.16毫米。
在一个实施例中,易熔导线6以均匀间隔的绕匝缠绕在芯体14上,至少缠绕在易熔导电元件4的中央区域上。优选可导致25-75%的占用密度的间隔。占用密度会影响熔丝元件的惰性。
在根据本发明的熔丝元件1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在小管2内沿直线延伸穿过空腔5的易熔导线,而不是缠绕的易熔导线。
两个接触管帽最好由铜或含铜合金、例如铜锌合金(黄铜)来生产。或者,管帽也可由具有电弧冷却性能的材料如钛制成。管帽3也可具有多层结构。此外,可将覆盖了端面的小板插入到管帽3的基底7和小陶瓷管2的端面之间的空腔内,这样,小板可由具有电弧冷却性能的材料制成。
在熔丝元件1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管帽3具有基底7,其具有比壁8更厚的厚度。基底7具有可抵抗由形成于空腔5内的电弧所引起的燃烧的厚度。管帽3的基底7的厚度最好为0.25-1毫米,特别是0.4毫米。侧壁的厚度可以小得多,这是因为侧壁既不暴露在电弧下,也不承受较大的机械负载(这是由优选的粘合连接所引起的)。侧壁8的厚度最好为0.1-0.3毫米,特别是约0.2毫米。薄侧壁不仅能节约材料,而且可得到具有给定尺寸的小管的最小外尺寸熔丝元件。管帽最好是整体式的,并例如通过深冲压工艺来生产。
管帽3的内尺寸还选择成在将管帽3装到小陶瓷管2上之后,在管帽3的内壁和小陶瓷管2的外表面9之间存在有间隙。此剩余间隙足够宽,可以容纳易熔导线6的(较厚)线端。这就使得如下所述的熔丝元件的根据本发明的制造工艺成为可能。
在根据本发明的熔丝元件1的一个实施例中,可用填充媒质完全地或部分地填满内部空间5。最好采用电弧抑制材料作为填充媒质。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形成不需要的电弧的危险。例如可用沙子来填充内部空间5。如此优选实施例一样,如果接触管帽3构造成使得在接触管帽3和小陶瓷管2的外表面9之间存在狭窄间隙,那么填充媒质的颗粒尺寸应选择成使其无法从内部空间5中脱离。
为了制造熔丝元件,首先制出小陶瓷管2和缠绕有易熔导线6的芯体14。为此,最好从缠绕有导线的较长预制玻璃纤维线束中切下缠绕有易熔导线6的芯体14,从而可得到长度大致对应于小陶瓷管2中的内部空间5的对角线长度的一段。在插入这段缠绕有导线的纤维线束时,在其两端均将易熔导线6的预定端部10拉出来,这样,将导线的一个拉出端10首先缠绕在小管2的一端,然后将另一导线端10于另一端部处缠绕在小管2的壁上,并在小陶瓷管2的外周9上固定住。导线端10通过涂覆预定量的导电粘合剂来固定住。两个导线端10最好固定在小陶瓷管2的四个外表面9之一的中心附近的位置处,这样两个相对的导线端10就固定在小陶瓷管2的相对的外表面上。还可在小陶瓷管2的各端处的之后将被各接触管帽3覆盖的部分上另外地涂覆其它预定量的粘合剂。粘合剂最好涂覆在小陶瓷管2的四个外表面上的两个相对点的各端。在另一实施例中,粘合剂可以只涂覆在导线端10固定到三个或全部四个外表面上的点处,这样,粘合剂就可只涂覆在小陶瓷管的中心或沿其整个外周涂覆。一方面,所用的粘合剂量可以变化;另一方面,可以在管帽3和小陶瓷管2之间进行密封式连接,或者在小陶瓷管2的外壁9和接触管帽3的内壁之间留下空气间隙开口。将导电粘合剂只涂覆到小陶瓷管2两端处的两个相对点上、即涂覆到小陶瓷管2的外表面9上的全部四点处,就可以简化制造并降低其成本。在试验中可以知道,为了使熔丝元件得到所需的性能,尤其是得到足够的浪涌电阻,基本上不必要密封熔丝元件1的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在内部空间5和外部环境之间形成间隙形通道使得产生了减压通道的优点,这降低了熔丝元件1在与易熔层线6汽化和电弧形成有关的压力升高的情况下发生爆炸的危险。
在涂覆了预定量的粘合剂后并在粘合剂固化或硬化之前,将接触管帽3装到小陶瓷管2的端部。形成于管帽内壁和小陶瓷管之间的间隙大小和所涂覆的粘合剂量选择成可在接触管帽3和小陶瓷管2之间形成可靠的粘合连接,并在导线端10和接触管帽3之间形成良好的电接触。形成于间隙中的粘合剂填料在图2和3中由标号11表示。从图2和3中可以看出,在所示优选实施例中,形成了总共四个相对的间隙区域,其中填充有粘合剂11。
为了制造熔丝元件,一方面,可以先在小陶瓷管2的两端上涂覆粘合剂,然后装上两个接触管帽3;另一方面,也可以先在小陶瓷管2的一端上涂覆粘合剂并装上第一接触管帽3,然后对小陶瓷管的另一端重复相同的过程。
如果要在熔丝元件的内部空间5中填入填充媒质如电弧抑制材料,那么最好先在一端装上接触管帽3,再在内部空间5中填入填充媒质,然后装上第二接触管帽。
所用的粘合剂可以是单成分粘合剂或多成分粘合剂。在后一种情况下,这些成分可以在涂覆到小陶瓷管上之前混合,或者例如将这些成分以分层的形式单独地涂覆到小陶瓷管2上。最好采用含有足量的导电颗粒以产生导电性的多成分树脂,例如具有银和/或镍颗粒的混合物的环氧树脂。就粘合剂而言,最好采用可买到的有机多成分粘合剂。然而作为另选,也可采用无机粘合剂或胶粘剂,其具有必要的导电性。可以使用这样一种粘合剂(例如多成分树脂),其可在涂覆后的预定时间内在预定的周围大气下自身凝固。或者,也可使用这样一种粘合剂,其中熔丝元件必须进行特定的处理如二次硬化,以便使粘合剂硬化。
在将粘合剂涂覆到小陶瓷管2的外表面9上并之后装上接触管帽3时,应当十分小心,使得粘合剂分布在接触管帽3和小管2之间的间隙形空间内,并且尽可能少量的粘合剂11进入到小陶瓷管的端面上并进入到内部空间5中。根据本发明,应当避免有机材料出现在熔丝元件1的内部空间5中。这就降低了在对接触管帽3施加高压时在易熔导线断裂后形成和保持电弧的危险。由于在易熔导线断裂后立刻会产生电弧,因此有机材料出现在内部空间5中会导致在内部空间5的表面上形成有碳沉积。这些碳沉积就构成了导电区域,促进了电弧的形成或再形成。此外,当电弧作用在有机粘合剂残余物上时,会形成气态的热反应产物,这会促进熔丝元件的爆炸。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将易熔导线端10和接触管帽3紧固在小陶瓷管2的端部,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紧固还可避免需要进行焊接连接以在易熔导线的端部10和接触管帽3之间形成电接触。焊接连接的形成起初需要使用焊剂,这又使得在熔丝元件的内部空间5内产生了有机沉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紧固易熔导线端部和接触管帽的结果,不再需要使用无焊剂焊接工艺,因此可以生产出较经济的熔丝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类型的熔丝元件尤其适于保护电信线路不受到过大的电流。熔丝元件例如连接在电信线路的端部和电信设备的输入接头之间。还可在电信设备的输入端和接地端(大地)之间连接过压保护器,即在超过了其连接处的预定(较高)触发电压时其电阻为最小值的器件。此电路装置对熔丝元件具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如果在电信线路上产生了高压脉冲,那么因过压保护元件的降低的电阻而产生了较高的电流脉冲,它可通过熔丝元件而传导出。熔丝不应当因这些电流脉冲而断裂(熔化),这些电流脉冲因电信线路上的电压尖峰而产生,其长度通常短于1秒。另一方面,如果这些(低)电流存在较长的时间段的话,那么熔丝元件应当在电流强度超过某一量级时可靠地烧断,此量级应小于这些脉冲负载的电流强度但却是额定电流的数倍。这就意味着熔丝元件应当具有十分惰性的特性。此外,对熔丝元件还有一些其它要求,涉及到在预定的极端条件下元件跳闸(熔化)的速度和性质。例如,熔丝元件应当能承受具有很大电流(例如大于10安)的短电流尖峰,然而无论如何都能在电信线路受损之前跳闸(断裂)。为了测试对熔丝元件的要求,应在标准试验下模拟在操作中会产生的预定状态。这些试验中的一个例如涉及脉冲阻抗;在此试验中,在例如1000伏的电压下连续地产生多次最大为1000美国持续时间的电流脉冲和例如为100安的峰值电流。熔丝元件必须能承受这些试验。在其它试验中,例如通过与熔丝元件串联的所谓的“线路模拟器”来模拟电信线路。此串联电路例如可承受600伏/60安的电压/电流脉冲达例如5秒的持续时间。熔丝元件必须在任何情况下于线路模拟器损坏之前熔化。
根据本发明的熔丝元件满足上述操作或试验要求,其尤其可以优良的方式应用到电信要求中。作为具有较厚和缠绕的易熔导线的易熔导电元件与易熔导电元件的基本上不存在有机材料和焊接接头的内部空间相结合的结果,可以保证足够的脉冲阻抗(足够的惰性)以及在会损坏电信线路的极端条件下的可靠跳闸。

Claims (18)

1.一种熔丝元件,包括:中空体,其由围绕着内部空间的管形壁构成并具有两个反向敞开的端面;易熔导电元件,其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所述中空体的两个端面之间延伸;以及具有各自的基底和相邻侧壁的两个接触管帽,所述两个接触管帽的基底在所述端面处至少部分地封闭了所述内部空间,所述侧壁重叠在所述中空体壁的外表面的各自部分上,这样,所述易熔导电元件的导线的两个端部通过所述端面延伸到所述内部空间之外并处于所述中空体壁的周围,使得它们设置在一个所述接触管帽的侧壁和所述中空体的一部分外表面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易熔导电元件的导线的端部通过粘合连接固定在所述内部空间之外的间隙形空间内,所述间隙形空间形成于所述中空体的外表面和各所述接触管帽的侧壁之间,使得与所述内部空间相邻的表面基本上不存在有机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导线的端部和所述接触管帽的侧壁之间引入导电粘合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连接具有在高达200℃、最好高达280℃的凝固状态下保持稳定的粘合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接触管帽的侧壁重叠在所述中空体壁的外表面上的在所述中空体的整个周长上延伸的部分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连接在所述中空体的整个周长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易熔导电元件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所述中空体的两个端面之间延伸,使得它只在所述端面的附近与所述壁的内表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易熔导电元件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所述中空体的两个端面之间对角式地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易熔导电元件具有缠绕在细长载体上的易熔导线,所述细长载体在所述中空体的两个端面之间延伸,所述易熔导线缠绕在所述载体的整个长度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所缠绕的易熔导线的一部分从所述载体的端部上部分地拉出,并延伸到所述内部空间之外且围绕着所述中空体的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体包括含有ZrO的Al2O3陶瓷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材料包括80-98%的Al2O3和2-20%的ZrO,最好是90-95%的Al2O3和5-10%的ZrO。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管帽的基底均具有0.25-1毫米、最好为0.35-0.45毫米的厚度,所述相邻侧壁具有为上述厚度的1.5-4分之一、最好是2-3分之一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丝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管帽基本上包括铜或铜合金。
14.一种制造熔丝元件的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中空体,其由围绕着内部空间的管形壁构成并具有两个反向敞开的端面,
将易熔导电元件引入到所述中空体的内部空间中,使得所述易熔导电元件基本上从一个端面延伸到另一端面,
将所述易熔导电元件的导线的两个端部通过所述端面延伸到所述内部空间之外并处于所述中空体壁的周围,使得它们于外部设置在所述中空体外表面上的各个粘结点处,
至少将粘合剂施加到所述中空体外表面上的两个粘结点上,使得所述易熔导电元件的导线的各端部的一部分也被湿润,
将具有各自的基底和相邻侧壁的两个接触管帽装到所述中空体上,使得所述两个接触管帽的基底于所述端面处至少部分地封闭了所述内部空间,所述侧壁重叠在所述中空体壁的外表面的各部分上,所述部分封闭了所述两个粘结点,并使所述粘合剂固化,
这样,所述易熔导电元件的导线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内部空间之外的形成于所述外表面和侧壁之间的间隙形空间内,使得与所述内部空间相邻的表面基本上不存在有机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导线的端部和所述接触管帽的侧壁之间引入导电粘合剂。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从粘合剂槽中取出第一量的粘合剂并将其涂覆在所述导线的一个端部上的第一粘结点处,并且从粘合剂槽中取出第二量的粘合剂并将其涂覆在所述导线的另一端部上的第二粘结点处,从而来涂覆粘合剂。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易熔导电元件引入到所述中空体的内部空间中,使得它只在所述端面的附近处与所述壁的内表面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引入易熔导电元件,其具有缠绕在细长载体上的易熔导线,所述易熔导线缠绕在所述载体的整个长度上,在引入所述易熔导电元件期间或之后将所缠绕的易熔导线的一部分从所述载体的端部上拉出,并延伸到所述内部空间之外且围绕着所述中空体的壁。
CN02805843.7A 2001-03-02 2002-03-04 制造熔丝元件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976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110199.6 2001-03-02
DE10110199 2001-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4728A true CN1494728A (zh) 2004-05-05
CN1249761C CN1249761C (zh) 2006-04-05

Family

ID=7676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80584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9761C (zh) 2001-03-02 2002-03-04 制造熔丝元件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7320171B2 (zh)
EP (1) EP1364381B1 (zh)
JP (1) JP4155825B2 (zh)
CN (1) CN1249761C (zh)
DE (1) DE50207930D1 (zh)
WO (1) WO200207143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9846A (zh) * 2008-07-11 2011-06-0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热熔断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502005001781D1 (de) * 2005-06-02 2007-12-06 Wickmann Werke Gmbh Wickelschmelzleiter für ein Schmelzsicherungsbauelement mit Kunststoffversiegelung
DE102008003659A1 (de) * 2007-03-26 2008-10-02 Robert Bosch Gmbh Schmelzsicherung zur Unterbrechung eines spannungs- und/oder stromführenden Leiters im thermischen Fehlerfal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Schmelzsicherung
DE102007014334A1 (de) * 2007-03-26 2008-10-02 Robert Bosch Gmbh Schmelzlegierungselement, Thermosicherung mit einem Schmelzlegierungselement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Thermosicherung
US8154376B2 (en) * 2007-09-17 2012-04-10 Littelfuse, Inc. Fuses with slotted fuse bodies
JP4348385B2 (ja) * 2007-09-20 2009-10-21 日本製線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型電流ヒューズ
US20090108980A1 (en) * 2007-10-09 2009-04-30 Littelfuse, Inc. Fuse providing overcurrent and thermal protection
US8179224B2 (en) * 2008-04-17 2012-05-15 Chun-Chang Yen Overcurrent protec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 same
US8937524B2 (en) * 2009-03-25 2015-01-20 Littelfuse, Inc. Solderless surface mount fuse
US9117615B2 (en) 2010-05-17 2015-08-25 Littlefuse, Inc. Double wound fusible element and associated fuse
US9224564B2 (en) * 2010-06-04 2015-12-29 Littelfuse, Inc. Fuse with counter-bore body
KR101320720B1 (ko) * 2012-11-09 2013-10-21 스마트전자 주식회사 퓨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6663575B (zh) * 2014-05-16 2018-11-13 釜屋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熔断器及其制造方法
DE102016109923B4 (de) * 2016-05-30 2021-02-04 Lisa Dräxlmaier GmbH Elektrische Sicherungseinrichtung mit verbesserter Auslösecharakteristik
US10276338B2 (en) 2016-06-01 2019-04-30 Littelfuse, Inc. Hollow fuse body with trench
US10325744B2 (en) * 2016-06-01 2019-06-18 Littelfuse, Inc. Hollow fuse body with notched ends
JP6891276B2 (ja) 2016-12-08 2021-06-18 リンテック・オブ・アメリカ・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人工筋肉アクチュエータの改良
CN206893586U (zh) * 2016-12-22 2018-01-16 东南华有限公司 熔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35166A (en) * 1937-03-29 1938-11-01 Henry T Bussmann Enclosed fuse
US2143037A (en) * 1937-05-25 1939-01-10 Gen Electric Fuse
US3333336A (en) * 1965-10-13 1967-08-0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Method of making a fuse by securing the terminals by magnetic forming
US3374330A (en) * 1966-04-19 1968-03-19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Current limiting fuse
US3460086A (en) * 1967-09-25 1969-08-05 Mc Graw Edison Co Protectors for electric circuits
DE2050125A1 (de) 1970-10-13 1972-04-20 Moeller J D Optik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elektrischen Sicherungselementen
NL151209B (nl) * 1972-06-22 1976-10-15 Olvis Nv Smeltveiligheid en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een dergelijke smeltveiligheid.
US3962668A (en) * 1975-04-22 1976-06-08 The Chase-Shawmut Company Electric low-voltage fuse
US4274073A (en) * 1976-12-30 1981-06-16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Submersible fuse
US4409729A (en) 1980-10-07 1983-10-18 Littelfuse, Inc. Method of making spiral wound fuse bodies
US4326185A (en) 1981-04-27 1982-04-20 San-O Industrial Company, Ltd. Electrical fuse with semi-cylindrical casings
US4656453A (en) * 1982-12-09 1987-04-07 Littelfuse, Inc. Cartridge fuse with two arc-quenching end plugs
DE3342302A1 (de) * 1983-11-23 1985-05-30 Wickmann-Werke GmbH, 5810 Witt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kleinstsicherung sowie kleinstsicherung
US4684915A (en) * 1985-12-30 1987-08-04 Gould Inc. Thermoplastic insulating barrier for a fillerless electric fuse
US4680567A (en) * 1986-02-10 1987-07-14 Cooper Industries, Inc. Time delay electric fuse
US4918420A (en) * 1987-08-03 1990-04-17 Littelfuse Inc Miniature fuse
JPS6456135U (zh) 1987-10-01 1989-04-07
DE3742532A1 (de) 1987-12-16 1989-06-29 Wickmann Werke Gmbh Kleinstsicherung
DE3871925D1 (de) 1987-12-16 1992-07-16 Wickmann Werke Gmbh Kleinstsicherung.
US4972169A (en) * 1988-06-09 1990-11-20 Cooper Industries, Inc. Spiral wound sand fuse
DE9206798U1 (zh) 1992-05-11 1992-10-15 Bender, Klaus D., 2398 Harrislee, De
DE9206792U1 (zh) 1992-05-19 1992-07-09 Wickmann-Werke Gmbh, 5810 Witten, De
US5235307A (en) * 1992-08-10 1993-08-10 Littelfuse, Inc. Solderless cartridge fuse
JPH06342623A (ja) 1993-06-01 1994-12-13 S O C Kk チップヒューズ
US5739740A (en) * 1994-06-29 1998-04-14 Wickmann-Werke Gmbh Surface mounted fuse with end caps
DE19601612A1 (de) * 1996-01-18 1997-07-24 Wickmann Werke Gmbh Verfahren zum Befestigen eines ersten Teils aus Metall oder Keramik an einem zweiten Teil aus Metall oder Keramik
JP3146012B2 (ja) * 1996-03-05 2001-03-12 秀夫 伊藤 ヒューズ
TW345672B (en) * 1996-08-01 1998-11-21 Bel Fuse Ine Conductive epoxy fuse and method of making
US5812046A (en) 1997-01-30 1998-09-22 Cooper Technologies, Inc. Subminiature fuse and method for making a subminiature fuse
US6147585A (en) * 1997-01-30 2000-11-14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Subminiature fuse and method for making a subminiature fuse
DE29709363U1 (de) 1997-05-28 1997-10-23 Elschukom Elektroschutzkompone Mikroschmelzsicherung mit geschlossenem Rohr
US6191678B1 (en) * 1997-09-24 2001-02-20 Cooper Industries, Inc. Time lag fuse
JP3820143B2 (ja) * 2001-02-16 2006-09-13 エス・オー・シー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型小型ヒュー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9846A (zh) * 2008-07-11 2011-06-0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热熔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64381A1 (de) 2003-11-26
CN1249761C (zh) 2006-04-05
DE50207930D1 (de) 2006-10-05
US20040104801A1 (en) 2004-06-03
JP4155825B2 (ja) 2008-09-24
WO2002071432A1 (de) 2002-09-12
US20080084267A1 (en) 2008-04-10
US7320171B2 (en) 2008-01-22
JP2004519085A (ja) 2004-06-24
EP1364381B1 (de) 2006-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9761C (zh) 制造熔丝元件的方法
US7168983B2 (en) High voltage connector arrangement
US8289123B2 (en) Electrical device with integrally fused conductor
EP1964213B1 (en) Integral bonding attachment
CA2962049C (en) Cable gland assembly
US7413488B2 (en) Wire end terminal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KR101889242B1 (ko) 엔드벨 조립체를 가진 고전류 퓨즈
JP2001513266A (ja) 電気避雷器に関する改良
CN1398449A (zh) 电缆终端
CN112739909B (zh) 引下线连接系统、风力涡轮机雷电防护系统和用于布置引下线连接系统的方法
JP4597516B2 (ja) フレキシブル電気配線
GB2236916A (en) Capless fuse.
AU744975B2 (en) Encapsulated fuse with corona shield
EP1253692B1 (en) Terminal of a medium voltage electrical cable
US6948955B2 (en) Terminal of a medium voltage electrical cable
US2925459A (en) Branch joint for electric cables
JPH08321330A (ja) 電線接合方法
US6413462B1 (en) Method of protecting cable strands
EP0253346B1 (en) Noise prevention high voltage resistive wi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0645047B1 (en) Method of making insulators
US6459074B1 (en) Encapsulation for the connection end or the termination end of an electric strip heater cable,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it
US6878882B2 (en) Electrical cable moisture barrier with strain relief bridge
US20040056671A1 (en) Electrical cable moisture barrier
JPS5829883Y2 (ja) 電線ヒユ−ズ
JPH0935910A (ja) 避雷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405

Termination date: 201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