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4484A - 液体喷射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4484A
CN1494484A CNA028060512A CN02806051A CN1494484A CN 1494484 A CN1494484 A CN 1494484A CN A028060512 A CNA028060512 A CN A028060512A CN 02806051 A CN02806051 A CN 02806051A CN 1494484 A CN1494484 A CN 14944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energy production
nozzle
hollow parts
sp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060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35741C (zh
Inventor
江口武夫
中村正人
浩一
谷川徹
河野稔
五十岚浩一
轮男
冨田学
小野章吾
官本孝章
牛浜五轮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94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4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357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574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016Structure of bubble jet print heads
    • B41J2/14032Structure of the pressure chamber
    • B41J2/1404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produc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55Devices for absorbing or preventing back-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33Structure of nozzle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387Front shoo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03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including a fil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67Multiple feed channels per ink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75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characterised by nozzle shapes or number of orifices per cha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喷射液体的方法和装置,其用于喷墨的喷射部件的加工精度容易提高,并且甚至当灰尘与油墨混合时,墨滴容积和喷射角度等的变化可以减小。另外,可以防止油墨供给喷墨部件的油墨供给速度降低。喷墨装置包括多个设置在基础件(11)上的加热元件(13),利用加热元件(13)产生的能量给油墨加压的墨盒,和具有喷射在墨盒中加压的油墨的喷射孔的喷嘴(17)。每一个喷嘴(17)放置在每一个加热元件(13)的上面。另外,面向加热元件(13)的喷嘴(17)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油墨入口(17b),喷嘴(17)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孔(17a),使喷嘴(17)的内部空间作为墨盒,不单独设置墨盒。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液体(例如墨滴),通过喷嘴,喷射在印刷介质上,以印刷图像等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将液体从喷嘴喷射出去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技术上已知有喷墨打印机。关于喷墨打印机的打印头,技术上已知有利用热能喷射油墨的热打印头;和利用压电元件喷射油墨的压电打印头。
在热打印头中,墨盒的一个侧面用具有小喷嘴的喷嘴片覆盖,并且,加热元件放在墨盒中。由于迅速加热加热元件,在墨盒中产生油墨泡,并且油墨泡所加的力,可将墨滴从喷嘴中喷射出去。
图15~18为表示热打印头芯片a(串联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5为打印头芯片a的透视图,图16为喷嘴片g单独表示的图15的分解透视图。另外,图17为表示墨盒b(障碍层f),加热元件c和喷嘴h之间的详细关系的平面图。在图17中,喷嘴h用加热元件c上的双点划线表示。图18为可以表示喷嘴片g的沿着A-A线剖开的图17的截面图。
在打印头芯片a中,基础件d包括一个由硅等构成的半导体基片e和用沉积法在半导体基片e的一个侧面上形成的加热元件c。加热元件c通过在半导体基片e上形成的导体(没有示出),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障碍层f由光固化的干燥的薄膜保护层构成。它是这样制成的:将干燥的薄膜保护层层压在作出加热元件c的半导体基片e的表面的整个区域上;并利用光刻方法除去不需要的部分。
另外,喷嘴片g具有多个喷嘴h,并通过使用电成形技术,由镍制成。喷嘴片g层压在障碍层f上,使喷嘴h的位置与加热元件c相适应,即:喷嘴h直接放置在相应的加热元件c的上面。
墨盒b由半导体基片e,障碍层f和喷嘴片g构成,使墨盒b包围其相应的加热元件c。更具体地说,在图中,半导体基片e作为墨盒b的底面,障碍层f作为墨盒b的侧壁,而喷嘴片g作为墨盒b的顶壁。因此,在图15和图16中,墨盒b在其右前端开放,并通过开放侧与油墨通道i连通。油墨只通过这些开放侧边送入墨盒b中,并从喷嘴h中喷射出去。除了开放的侧边以外,喷嘴h是墨盒b中唯一的开口。
正常情况下,一个打印头芯片a包括几百个加热元件c,和包括加热元件c的墨盒b。加热元件c根据打印机控制器发出的指令来选择,并且包括在与所选择的加热元件c相适应的墨盒b中的油墨,从喷嘴h喷射出去。
更具体地说,在打印头芯片a中,墨盒b由从与打印头芯片a综合的油墨箱(没有示出),通过油墨通路i供给的油墨充满。当在短的时间(例如1~3微秒)内,电流脉冲加在一个加热元件c上时,加热元件c迅速被加热,并在加热元件c的表面上产生油墨蒸气泡(油墨气泡)。当油墨气泡膨胀时,一定体积的油墨被油墨气泡推出。一部分被推的油墨,从相应的墨盒b返回至油墨通路i,而另一部分被推的油墨则从相应的喷嘴h,作为墨滴被喷射出去。从喷嘴h喷射出去的墨滴落在打印介质(例如一张纸)上。
另外,在墨滴喷射出去后,在下一次喷射之前,将与喷射的黑滴相应的量的油墨送入墨盒b中。为了在喷墨时能瞬时地有效喷出墨滴(速度尽可能高),最好使墨盒b的开放侧(图18中L1×L2的区域)尽可能小,和使墨盒b和喷嘴h中的压力,在喷墨时尽可能的高。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当油墨流入墨盒b中产生的通道阻力增大。因此,重新充满墨盒b所需的时间长,并且重复喷墨的周期增大。
因此,喷嘴h的开放侧的有效面积(Sn)与墨盒b的开放侧的面积(Si=L1×L2)之比应设定为一个适当的值R(=Sn/si)。比值R可以设定为一个特定的值(取决于喷墨速度,打印的精确度,打印速度等)。
为了将喷出墨滴的尺寸和喷射方向保持预先确定的范围内,必需满足下列条件:
(1)墨盒b的内部容积和喷嘴h的内部容积之和应在预先确定的范围内;
(2)即使当喷射墨滴时,墨盒b内的压力增加,半导体基片e,障碍层f和喷嘴片g互相应可靠地粘接,不产生油墨泄漏;和
(3)当喷射墨滴时,墨盒b的内部容积不改变。
如果分辨率较低(例如300dpi),则不增大处理精度可以满足上述条件。然而当分辨率增加至(例如)600dpi或1200dpi时,则喷墨性能受处理误差和粘接误差积累的影响。
在上述的打印头芯片a中,由于每一个墨盒b只有一个入口,如果这个入口被与油墨混合的灰尘堵塞,则油墨供给至墨盒b中的供墨速度降低,不能供给足够量的油墨。另外,由于墨盒b的入口的打开面积,正常情况下比喷嘴h的喷射孔的打开面积大,因此通过该入口进入墨盒b中的灰尘颗粒不能通过喷射孔。
因此,就有灰尘颗粒留在加热元件(周围)的危险。当灰尘颗粒保留在加热元件c上时,难以正常地喷射墨滴。特别是,当为了达到高的分辨率,减小墨滴的尺寸时,上述问题更严重。这样,就存在不能喷射预先确定的容积的墨滴,和图像模糊的危险。
沿着油墨通道的每一个点上都有灰尘。因此,为了防止喷嘴h的喷射孔被灰尘堵塞,必需彻底清洁与油墨接触的零件,和在多个位置放置各种清除灰尘的过滤器。
然而,由于打印速度增加时,送至墨盒b中的油墨量增加,如果清除灰尘的过滤器的网眼太细,则油墨不能很快地送入。即使开始没有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灰尘聚集在清除灰尘的过滤器上,因此油墨难以平稳地通过消除灰尘的过滤器,最后油墨不能很快地送入,这样,打印的质量降低(例如,图像模糊)。
上述问题在压电式打印头中也存在。
喷出的墨滴的容积与墨盒b的内部容积和喷嘴h的内部容积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保持墨滴的容积固定不变,必需保持这些零件的加工精度。特别是,当喷出的每一个墨滴的容积大时(即当分辨率较低时),上述的加工精度没有大的影响。但当分辨率高时,喷出的墨滴容积极小,因此需要高的加工精度。虽然,这在技术上是可能作到的,但为了得到高的加工精度,成本提高。
因此,要使用将多个墨滴输送至同一个位置(进行多次改写),使输送的墨滴平均化的技术,这样,喷射墨滴和由于与油墨混合的灰尘造成的喷射失败引起的变化就不易察觉。
当从喷嘴h喷出的墨滴容积和喷射角度一定,和打印头芯片a绝对没有缺陷时,这种方法对改善图像质量是有效的。可以进行多于一次的打印,并可将墨滴重复地输送至同一个位置上。但这样,所需的打印时间长,这与打印速度要高的市场要求有矛盾。
另一方面,技术上已知有多个打印头芯片a沿着打印行排列,并且在打印过程中,不沿着打印行运动的行打印机的打印头。但在这种结构中,难以多次进行如上所述的改写。
如上所述,在已知的结构中,有关加工精度和抗灰尘的措施的困难是进行高分辨率和高速打印的障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喷射液体的方法和装置,其中用于喷射液体(例如油墨)的喷射部件的加工精度容易提高,并且通过减小甚至在灰尘与液体(例如油墨)混合时,液体容积(例如墨滴)和喷射角度的变化等,和防止供给喷射部件的液体(例如油墨)的供给速度的降低,可以达到高的打印质量和高的打印速度。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可利用下列装置达到。
根据本发明,液体喷射装置包括设在一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给液体(例如油墨)加压的液体盒(例如墨盒);和具有喷射在液体盒中被加压的液体的喷射孔的喷嘴;每一个喷嘴放置在每一个能量产生部件上面;和面向能量产生部件的喷嘴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喷嘴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孔,使得喷嘴的内部空间作为液体盒,液体盒不单独设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一种通过喷嘴喷射液体的方法,该喷嘴具有喷射孔,用于利用多个作在基础件上的能量产生元件产生的能量,给在液体盒中的液体加压;每一个喷嘴放置在每一个能量产生部件的上面;面对能量产生部件的喷嘴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喷嘴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孔,使喷嘴的内部空间作为液体盒,不单独设置液体盒;和液体在喷嘴的内部空间中,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并通过喷射孔喷射出去。
(工作)
根据本发明,喷嘴放置在能量产生部件的上面,并且喷嘴的内部空间作为液体盒。因此,不需要单独和独立的液体盒。另外,面对能量产生部件的喷嘴的第一个开放侧为液体入口,而喷嘴的第二个开放侧为喷射孔。通过面对能量产生部件的开放侧流入喷嘴的液体由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并通过喷射孔喷射出去。
另外,根据本发明,液体喷射装置包括多个设在基础件上的能量产生部件和具有用于喷射由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的液体(例如油墨)的喷射孔的喷嘴。在基础件和形成喷嘴的件之间形成高度为H的液体流动空间,并且满足H<Dmin(式中Dmin为喷嘴的最小开放长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一种通过喷嘴喷射液体的方法,该喷嘴具有喷射孔,用于利用多个作在基础件上的能量产生元件产生的能量,给在液体盒中的液体加压;在基础件和形成喷嘴的件之间形成高度为H的液体流动空间,并且满足H<Dmin(式中Dmin为喷嘴的最小开放长度)。液体在喷嘴的内部空间中,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并通过喷射孔喷射出去。
(工作)
根据本发明,在进入液体喷射装置的灰尘颗粒中,大于液体流动空间高度H的灰尘颗粒不能进入液体流动空间中。
比液体流动空间高度H小的灰尘颗粒可以进入液体流动空间中,并进入喷嘴中。然而,由于喷嘴的最小开放长度Dmin比液体流动空间高度H大,因此进入液体流动空间和喷嘴中的灰尘颗粒,当喷射液体(例如墨滴)时,可通过该喷射孔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喷墨装置的打印头芯片的透视图,其中单独表示了空心部分形成件;
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加热元件,支承件,喷射孔和油墨入口之间的详细关系的平面图;
图3为沿着图2中的B-B线所取的截面图,图中也表示了空心部分形成件;
图4为表示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空心部分的图;
图5为表示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的空心部分的图;
图6为表示横截面形状为星形形状的空心部分的图;
图7为表示支承件结构的第一种改进的平面图;
图8为表示支承件的结构的第二种改进的平面图;
图9为表示支承件的结构的第三种改进的平面图;
图10为表示支承件结构的第4种改进的平面图;
图1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打印头芯片的透视图;
图12为表示行打印机的打印头是通过排列多个打印头芯片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打印头芯片的截面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4个实施例的打印头芯片的截面图;
图15为表示一个已知的打印头芯片的透视图;
图16为单独表示喷嘴片的图15的分解透视图;
图17为表示墨盒(障碍层),加热元件和喷嘴之间的详细关系的平面图;
图18为沿着图17中的A-A线所取的、表示喷嘴片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个实施例)
图1为表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喷射液体的方法和装置的,单独表示空心部分形成件16的打印头芯片10的透视图。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加热元件13,支承件14,喷射孔17a,和油墨入口17b之间的详细关系的平面图。在图2中,喷射孔17a和油墨入口17b用加热元件13上的双点划线表示。另外,图3为沿着图2中的B-B线剖开的截面图,它表示空心部分形成件16。图1,2,3分别与表示先前技术的图16、17和18相适应。
基础件11包括一个由硅等构成的半导体基片12;和在半导体基片12的一个侧面上,用沉积法形成的加热元件13(它与本发明的能量产生部件相适应)。在基础件11上设置多个加热元件13,并且通过在基础件11上作出的导体(没有示出),与外部电路电连接。这个结构与上述已知的结构相同。
另外,在第一个实施例中,支承件14作在其上面形成加热元件13的基础件11上。在加热元件13的4个拐角处,支承件14包围每一个加热元件13。支承件14由光固化的干燥的薄膜保护层构成,它是通过将干燥的薄膜保护层层压在基础件11的形成加热元件13的表面的整个区域上,并用光刻方法除去不需要的部分而构成的。在本实施例中,支承件14的横截面为八角形。
支承件14的高度可设定为已知结构的墨盒b的高度的1/4。更具体地说,当墨盒b的高度为L2(见图8)时,支承件14的高度L4(见图3)满足L4≈L2/4。
另外,支承件14之间的间隔L3(图3)与墨盒b(见图18)的宽度L1大致相同,大约为25微米。
空心部分形成件16层叠在作出加热元件13的基础件11上。空心部分形成件16由薄膜状材料(例如,聚酰亚胺(PI)或感光树脂)制成,并且,空心部分形成件16的厚度与已知结构的障碍层f和喷嘴片g的总厚度大致相同。例如,当障碍层f的厚度大约为15微米,喷嘴片g的厚度大约为30微米和粘接它们的粘接剂层的厚度为几微米时,障碍层f和喷嘴片g的总厚度大约为45微米。因此,空心部分形成件16的厚度大约为45微米。
在空心部分形成件16上作出多个圆柱形空心部分(喷嘴)17。空心部分17为截锥形(圆锥的顶部切去,其纵截面为梯形,横截面为直径向着顶部逐渐减小的圆形)。空心部分17可作为已知结构的墨盒b和喷嘴h。
更具体地说,空心部分17的底部的第一个开放端作为油墨流入空心部分17中的油墨入口17b;而空心部分17顶部的第二个开放端,作为油墨通过它喷射出去的喷射孔17a。通过油墨入口17b流入空心部分17中的油墨,在空心部分17中被加压,并从喷射孔17a喷射出去。喷射孔17a的直径与已知喷嘴h的喷嘴孔的直径大致相同,约为20微米。空心部分17的内部容积大致与已知结构的墨盒b的内部容积和喷嘴h的内部容积之和相同。
空心部分17可以用上述的薄膜状材料,通过腐蚀、激光加工、模型切割等制成。
虽然,在已知结构中,墨盒b和喷嘴h是利用粘接剂互相连接的,但在本实施例中,空心部分17整体地在一个层中作出。因此,没有连接线,可保证足够的强度。
在已知结构中,喷射的墨滴的容积取决于墨盒b和喷嘴h的内部容积。因此,当安排了大量的喷嘴h和墨盒b时,必需使墨盒b和喷嘴h尽量均匀。在已知结构中,由于有二种零件(即墨盒b和喷嘴h),因此可以产生误差的零件有二种。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墨盒b和喷嘴h的空心部分17用单一个过程整体作出,因此,误差的量可以减小。这样,即使有大量的空心部分17,它们之间的形状变化可以减少。
当将空心部分形成件16放置在作出加热元件13的基础件11上时,空心部分17排列在相应的加热元件13的上面。如图2所示,使空心部分17的中心与相应的加热元件13的中心对准。
当将空心部分形成件16放置在基础件11上时,在基础件11的表面(加热元件13的表面)和空心部分形成件16之间的间隙设定为支承件14的高度的L4。由这个间隙形成的空间可作为打印头芯片10的油墨流动空间15。更具体地说,油墨流动空间15包括空心部分17下面的空间。支承件14用于保持油墨流动空间15的高度固定。油墨流动空间15与油墨箱(没有示出)连通,油墨可以自由地通过油墨流动空间15流动。在油墨流动空间15中,唯一阻碍油墨流动的障碍为支承件14。
如上所述,加热元件13放置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而不是如在已知的结构中那样,封闭在墨盒b中。相邻的加热元件13之间的距离最短的空间也包括在油墨流动空间15中。因此,在油墨流动空间15中,油墨可以自由地在相邻的加热元件13上面流动,而不使用油墨通过唯一的一条油墨通道流动的结构。
在油墨流动空间15中,油墨从四个方向流入每一个空心部分17中。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油墨沿着由放在每一个加热元件13的四个拐角处,包围加热元件13的支承件14在油墨流动空间15中形成的四条路径R1,R2,R3和R4(图3中的Q1)中的一条路线流入每一个空心部分17中。这样,对每一个空心部分17形成4条油墨流动路径。
在已知的结构中,墨盒b的入口开放面积为L1×L2。在本实施例中,空心部分17的入口开放面积为4(路径数目)×L3×L4(见图3)。如上所述,由于满足L1=L3,和L4≈L2/4,已知结构的墨盒b的入口开放面积大致与本实施例的空心部分17的入口开放面积相同。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油墨可以沿着4条路径流入每一个空心部分17中,因此即使一条路径被灰尘堵塞,也不会妨碍油墨流入空心部分17中。
另外,互相邻近的空心部分17之间最短距离的空间也包括在油墨流动空间15中。因此,当例如图2所示的路径R1和R3被灰尘堵塞,足够量的油墨不能流动时,油墨可沿着从相邻的空心部分17来的路径R2和R4流动,使得可以供应足够量的油墨。
另外,只有比支承件14的高度L4小的灰尘颗粒可以流入油墨流动空间15中,而且支承件14的高度L4为已知墨盒b的高度L2的1/4。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与已知结构比较,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灰尘颗粒进入油墨流动空间15中。
虽然图中没有示出,加热元件13利用一个挠性基片与外部控制器电连接,并且该挠性基片具有可与加热元件13电连接的连接接片。当电流脉冲在短时间(例如1~3微秒)加在由打印机控制器的指令选择的一个加热元件13上时,加热元件13迅速被加热。在加热加热元件13以前,空心部分17用通过油墨流动空间15送入的油墨充满。
因此,在加热元件13的表面上形成油墨蒸气气泡(油墨气泡)。当油墨气泡膨胀时,一定容积的油墨被油墨气泡推入相应的空心部分17中。推出的油墨的一部分返回空心部分17的外面,而推出油墨的另一部分作为墨滴(图3中的Q2)从相应的喷射孔17a喷射出去。墨滴落在打印介质(例如一张纸)上。然后,油墨喷射出去的空心部分17立即通过油墨流动空间15,用油墨(图3中的Q1)重新充满。
(由油黑喷射和油墨喷射控制产生的冲击波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说明由油墨喷射造成的冲击波的影响。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热喷墨中,单一一个加热元件13喷射一个墨滴所需的瞬时电能较高(例如大约0.5~0.8W)。因此,当如在本实施例中一样,有大量的加热元件13,和油墨同时由大量的空心部分17喷射时,功率消耗增大很多,并产生多余的热。因此,油墨不能同时从大量的空心部分17喷射。
当通过加热加热元件13,使油墨从空心部分17的喷射孔17a中喷射出去时,在油墨流动空间15中流动的油墨中产生冲击波。因此,当从一个空心部分17喷射油墨时,在冲击波的影响消除以前,油墨不会从与喷射油墨的空心部分相邻的空心部分17中喷射出去。在这个时间,油墨从与喷射油墨的空心部分离得较远的空心部分17喷射出去。
例如,当控制加热元件13,使得不选择至少是相邻的加热元件13作为大致同时起动的加热元件13,并且至少一个加热元件13放置在可同时起动的加热元件13之间。
因此,通过适当选择同时起动的加热元件13,可将由油墨从一个空心部分17喷射在另一个空心部分17上产生的冲击波的影响抑制至基本上不会带来缺点的程度。
(空心部分17的最小开放长度和支承件14的高度L4之间的关系)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空心部分17的最小开放长度设定成比支承件14的高度L4大。其理由在下面说明。
尺寸小,可在平面图中在支承件14之间移动的灰尘颗粒(即宽度小于L3的灰尘颗粒)可在支承件14之间移动。然而,如果灰尘颗粒的高度比支承件14的高度L4大,则灰尘颗粒不能在支承件14之间移动,而达到在空心部分17下面的位置(在加热元件13上面的位置)。结果,灰尘颗粒不能进入油墨流动空间15中。
当灰尘颗粒的高度小于支承件14的高度L4时,灰尘颗粒可以进入油墨流动空间15中,并进入空心部分17中。然而,如果空心部分17的最小开放长度(Dmin)比支承件14的高度L4大,则进入空心部分17中的灰尘颗粒,当喷出墨滴时,通过喷射孔17a排出的概率高。由于通常灰尘颗粒为三维形状,因此可以假设进入空心部分17中的灰尘颗粒的最大形状为内接在空心部分17中的立方体。因此,最好使立方体的侧边长度(立方体的高度)(即Dmin
Figure A0280605100201
)比支承件14的高度L4大,使得进入空心部分17中的灰尘颗粒排出的可能性增加。最好,使立方体的对角线长度(即Dmin )比支承件14的高度L4大。因此,可以防止灰尘颗粒保留在喷射孔17a附近时发生的喷射失败。这样,几乎可以消除进入油墨流动空间15中的灰尘颗粒的影响。如果空心部分17的形状如本实施例那样,则最小开放长度为喷射孔17a的直径。因此,可使喷射孔17a的直径(Dmin
Figure A0280605100203
或Dmin
Figure A0280605100204
)比支承件14的高度L4大。如果空心部分17的形状与本实施例的形状不同,则在空心部分17的横截面的最小开放长度(Dmin)(Dmin
Figure A0280605100205
或更好是Dmin
Figure A0280605100206
)可以设定得比支承件14的高度L4大。
如图4所示,如果如在本实施例中一样,空心部分12的横截面为圆形,则最小开放长度Dmin与圆的直径相同。另外,如图5所示,如果空心部分17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则最小的开放长度Dmin为沿着椭圆的短轴的长度。又如图6所示,如果空心部分17的横截面为星形,则最小开放长度Dmin为一个内顶点至另一个内顶点之间的距离。在任何情况下,当最小开放长度(Dmin/ 最好为Dmin/ )比L4大时,可以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如图5和图6所示,空心部分17和喷射孔17a的形状(和油墨入口17b的形状)不是仅限于本发明的形状,各种其他形状也可以接受。例如,空心部分17的横截面形状和喷射孔17a与油墨入口17b的形状可以为任何形状(例如,多边形形状)。
另外,本发明还有一个效果是打印头的生产量可以增加。虽然,通常打印头是在清洁的环境中制造的,但仍存在尺寸约为10微米的灰尘颗粒。在已知的结构中,由于障碍层f的尺寸大约为15微米,因此当灰尘颗粒集中在打印头上时,灰尘颗粒有进入油墨通道i的可能。当灰尘颗粒进入油墨通道i和达到基础件d时,由于喷嘴片g由导电材料(例如镍)构成,因此,如果灰尘颗粒的电阻小,则喷嘴片g和基础件d之间容易产生短路。如果在基础件d上产生短路,则基础件d损坏,和打印头有缺陷。当制造在行打印头打印机中使用的具有大量喷嘴h的长的打印头时,这个问题特别关键。根据本发明,即使灰尘颗粒聚集在打印头的表面上,灰尘颗粒进入油墨通道(即油墨流动空间15)中的可能性极小。这样,灰尘颗粒到达基础件11的表面上的可能性可以大大降低,因此可以避免上述的问题。更具体地说,根据本发明的油墨流动空间15的过滤器作用可以提高生产量。
(相邻的加热元件13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和从加热元件13的表面至 相应的喷射孔17a的中心的最小距离P2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说明相邻的加热元件13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和从面向油墨流动空间15的加热元件13的表面至相应的喷射孔17a的中心的最小距离P2之间的关系。
如图3所示,相邻而加热元件13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以P1表示,而加热元件13的表面至相应的喷射孔17a的中心的最小距离以P2表示。
在已知的结构中,如图17所示,由于障碍层f作为加热元件c之间的分隔壁,因此,正常情况下,满足P1/P2>1。
然面,在需要高分辨率(例如1200dpi)的情况下,加热元件13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小(例如,大约为20微米)。因此,在已知的结构中,分辨率的提高有限制。然而,根据本发明,虽然为了得到适合于喷射墨滴的结构,空心部分17必需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一定的高度,但由于没有障碍层f,因此,可以得到高的分辨率。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与已知结构不同,满足P1/P2<1。
(支承件的布置)
下面来说明支承件14的布置。
如上所述,图1中所示的支承件14分布在加热元件13的四个拐角上,包围着加热元件13。然而,支承件14的布置不一定局限于此,支承件14的形状、尺寸、数目、布置图形等都可以有各种改进。
图7~10为表示支承件14的布置的变化的平面图。图7~10表示加热元件13和支承件14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喷射孔17a和油墨孔17b用双点划线表示。
图7表示支承件14的布置的第一种改进。高度与支承件14相同的壁18位于加热元件13的上面,并且,加热元件13沿着壁8的纵向方向布置。在图中,支承件14在加热元件13下面排成二行。更具体地说,支承件14沿着纵向方向,以与图1相同的间距排成二行。
由于布置了大量的支承件14,可使油墨流动空间15的高度更加保持固定,和可以保证支承件14的强度。另外,当支承件14如图7那样布置时,进入油墨流动空间15中的灰尘颗粒,在离加热元件13(空心部分17)尽可能远的支承件14的行上停止。因此,在加热元件13附近(空心部分17)的位置,可以防止油墨流动空间15堵塞,并且可将油墨均匀地送至空心部分17中。
这样,当支承件排列成多行时,在灰尘颗粒通过油墨流动空间15,向着空心部分17移动之前,灰尘颗粒被截住在一行支承件14上。
图8表示支承件14的布置的第二种改进。在图中,支承件14排成二行,使上一行的支承件14和下面行的支承件14在垂直方向不对准。更具体地说,在图中,上面行的支承件14和下面行的支承件14互相偏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灰尘颗粒通过支承件14运动和达到空心部分17。
图9表示支承件14的布置的第三种改进。在图中,如同在图7和图8中一样,支承件14排成二行,上面行的支承件14直接放在加热元件13的下面。当支承件14这样布置时,通过下面行的支承件14的灰尘颗粒被上面行的支承件14停止,因此可防止灰尘颗粒直接达到加热元件13上面的位置(在空心部分17下面的位置)。
图10表示支承件14的布置的第4种改进。其中,支承件14排成三行。这样,支承件14不一定排成二行,如图7~9所示那样,而可以排成三行,如图10所示那样。另外,支承件14还可以排成4行或更多行。
另外,在图10中,不同行上的支承件14的尺寸不同。在图10中,顶部行上的支承件14A的尺寸最小,中心行上的支承件14B的尺寸是第二个最小的,底行上的支承件14C的尺寸最大。
因此,比支承件14C之间的间隙大的灰尘颗粒被底行上的支承件14停止,不能进一步通向加热元件13(空心部分17)。另外,在通过底行上的支承件14C之间的间隙的灰尘颗粒之中,比支承件14B之间的间隙大的灰尘颗粒被中心行上的支承件14B停止,不能通向加热元件13(空心部分17)。
另外,在通过支承件14B之间的间隙的灰尘颗粒之中,比支承件14A之间的间隙大的灰尘颗粒被顶面行上的支承件14A停止,不能进一步通向加热元件13(空心部分17)。因此,当灰尘颗粒尺寸增大时,从加热元件13(空心部分17)至灰尘颗粒被停止的支承件14的行的距离增大。
虽然,在第一个实施例中,支承件14为柱状形状,但支承件14的形状不是仅限于此。例如,加热元件13可以被长度比加热元件13的每一侧的长度短的支架形状件包围。在这种情况下,油墨流动空间15可以具有过滤器作用,和在与已知结构相同的程度上,保证流入加热元件13中的油墨量。另外,不需要使所有支承件14的形状相同。例如,在加热元件13附近的支承件14可以作成支架形状,而其他支承件14作成柱状形状。
(第二个实施例)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打印头芯片10A的透视图,其中单独表示了空心部分形成件16A。图11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图1相当。
在第二个实施例中,虽然加热元件13以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的方式作在基础件11上,但支承件14不作在基础件11上。
在图中,支承件14与空心部分形成件16A一起,整体地作在空心部分形成件16A的底面上。空心部分形成件16A的其他零件,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空心部分形成件16的其他零件相同。
当将空心部分形成件16A层压在形成加热元件13的基础件11上时,在空心部分形成件16A上形成支承件14,使支承件位于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相同的位置上。
在空心部分形成件16A由薄膜状材料(例如聚酰亚胺和感光树脂)制成的情况下,可通过半腐蚀图1中的薄膜状材料的底面表面,而将支承件14与空心部分形成件16A作成一个整体。当这样构成空心部分形成件16A时,在基础件11上只有一个层(空心部分形成件16A),因此可降低成本。
另外,根据第二个实施例,只有空心部分形成件16A必需层压和粘接在形成加热元件13的基础件11上。因而,粘接剂层只在一个位置上形成。作为比较,在第一个实施例中,粘接剂层必需在二个位置,即支承件14和基础件11之间和支承件14与空心部分形成件16之间形成。
由于粘接剂层数目减小,因此,打印头芯片10A的总厚度的尺寸精度可以提高。另外,由于粘接剂层数目减小,强度的可靠性可提高。
其他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除了在第一和第二个实施例中所用的支承件14的形成方法以外,还可以用印刷方法,即通过将厚度为支承件14的高度L4的印刷层加在作出加热元件13的基础件11,或空心部分形成件16的底部表面上,而形成支承件14。
下面将说明制造行打印机的打印头的一个例子。
图12为表示通过布置多个打印头芯片10B,制成行打印机的打印头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在图12中,支承件14和壁18用粗线表示。
在这个例子的每一个打印头芯片10B中,支承件14排成三行。另外,在每一个打印头芯片10B中,如在第二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承件14作在空心部分形成件16A上。因此,在基础件11上只形成加热元件13。
在这种情况下,相邻的基础件11放置成使在基础件11的邻近的末端上的加热元件13之间的间隙,与在每一个基础件11中的加热元件13的排列间隔相同。另外,所有的基础件11都粘接在一块空心部分形成件16A上。在该空心部分形成件16A上的,与在所有的基础件11上的加热元件13相应的位置上,形成空心部分17。另外,在支承件14的外面,作出所有打印头芯片10B的公共的流动通道19。
因而,得到多个打印头芯片10B呈直线排列(喷射孔17a直线排列)的行打印机的打印头。
在已知结构中,当布置多个打印头芯片a时,在打印头芯片之间的边界(末端)上的喷墨性能,必需与在其他区域中的性能一样好。因此,打印头芯片a之间的边界处的墨盒b,与其他区域的墨盒b相同,必需以高精度加工。然而,这很困难,这样,难以在相邻的打印头芯片的边界上,以稳定的性能喷墨。
作为比较,根据本发明,由于基础件11没有分隔壁等,因此只需要在基础件11之间的边界上,保证加热元件13之间的间隔精度。
行打印机的上述打印头也可利用根据第一个实施的打印头芯片10制造。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每一个上都形成加热元件13和支承件14的多个基础件11层叠在一个空心部分形成件16上。根据支承件14的布置的不同,在基础件11的末端上的支承件14的形状和它们之间的间隔,可以与在其他区域的支承件14的形状和它们之间的间隔不同。然而,由于支承件14不象墨盒b那样,对喷墨性能没有直接影响,因此,即使在基础件11的边界上,支承件14的形状和它们之间的间隔不同,也不是大的缺点。
(第三个实施例)
图13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打印头芯片10C的截面图。图13相应于第一个实施例的图3。
在第三个实施例中,设置振动板21,上部电极22和下部电极24作为能量产生部件代替第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13。第三个实施例的打印头芯片10C为静电式的。在上部电极22和下部电极24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层23。其他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相同。
在第三个实施例中,当电压加在上部电极22和下部电极24之间时,振动板21被静电力拉向图中的下方,并偏转。然后,将电压设定为0V,以除去静电力。相应地,在本身弹性作用下,振动板21回至其原来位置,并且利用振动板21的弹性力,将空心部分17中所装的油墨从喷射孔17a喷射出去。在这种情况下,也可得到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4个实施例)
图14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4个实施例的打印头芯片10D的截面图。图14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图3相适应。
在第4个实施例中,设有每一个侧面都带有电极层的压电元件25的层压体和振动板21作为能量产生部件以代替第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13。第4个实施例的打印头芯片10D为压电形式。其他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相同。
在第4个实施例中,当电压加在压电元件25二个侧面上的电极之间时,由于压电效应,在振动板21上施加一个弯矩,因此,振动板21偏转和变形。利用振动板21的变形,将空心部分17中所装的油墨从喷射孔17a中喷射出去。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容易地提高喷射液体(例如油墨)的喷射部件的加工精度。另外,即使灰尘与液体(例如油墨)混合,液体容积(例如墨滴)和喷射角度等的变化减少。另外,还可防止液体(例如油墨)供给喷射部件的液体供给速度减小。
虽然本发明可以用于串联的打印机和行打印机,但本发明的应用不是仅限于打印机,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喷射液体的各种方法和装置。例如,本发明还可用于喷射用于检测生物材料的DNA溶液的方法和装置。
工业上的应用性
本发明涉及喷射液体的方法和装置,并可用于(例如)喷墨打印机中。

Claims (35)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在一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
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给液体加压的液体盒;和
具有喷射在液体盒中被加压的液体的喷射孔的喷嘴;
其特征为,每一个喷嘴放置在每一个能量产生部件上面;和
面向能量产生部件的喷嘴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喷嘴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孔,使得喷嘴的内部空间作为液体盒,液体盒不单独设置。
2.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置在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和
放置在能量产生部件上面,并且其中形成圆柱形空心部分的空心部分形成件;其面向能量产生部件的空心部分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空心部分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液体的喷射孔;
其特征为,通过液体入口流入空心部分中的液体,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在空心部分中被加压,并通过喷射孔喷射出去。
3.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在一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
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给液体加压的液体盒;和
放置在能量产生部件上面,并且其中形成圆柱形空心部分的空心部分形成件,起液体盒和喷射孔作用的空心部分使通过面向能量产生部件的空心部分的第一个开放侧流入空心部分中的液体,被由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并通过空心部分的第二个开放侧喷射出去。
4.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在一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
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给液体加压的液体盒;和
具有喷射在液体盒中被加压的液体的喷射孔的喷嘴;
其特征为,在基础件和形成喷嘴的件之间形成高度为H的液体流动空间,并且喷嘴布置成使每一个喷射孔位于每一个能量产生部件的上面;
面向液体流动空间的喷嘴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喷嘴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孔,使得喷嘴的内部空间作为液体盒,液体盒不单独设置;和
满足下列式子:
H<Dmin式中:Dmin为包括喷射孔和液体入口的喷嘴内部空间的最小开放长度。
5.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置在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和
放置在能量产生部件上面,并且其中形成圆柱形空心部分的空心部分形成件;其面向能量产生部件的空心部分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空心部分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液体的喷射孔;
其特征为,与液体入口连通的液体流动空间在基础件和空心部分形成件之间形成;和
满足下式:
H<Dmin式中:H为液体流动空间的高度;
Dmin为空心部分的最小开放长度。
6.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在一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
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给液体加压的液体盒;和
放置在能量产生部件上面,并且其中形成圆柱形空心部分的空心部分形成件,起液体盒和喷射孔作用的空心部分使通过面向能量产生部件的空心部分的第一个开放侧流入空心部分中的液体,被由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并通过空心部分的第二个开放侧喷射出去;
其特征为,与液体入口连通的液体流动空间在基础件和空心部分形成件之间形成;和
满足下式:
H<Dmin式中:H为液体流动空间的高度;
Dmin为空心部分的最小开放长度。
7.如权利要求4~6中任何一条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液体流动空间包括在多个能量产生部件中,相邻的能量产生部件之间的距离最短的空间。
8.如权利要求4~7中任何一条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液体流动空间的结构使液体可在多个不同的方向,向着能量产生部件流动。
9.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在一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
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给液体加压的液体盒;和
具有喷射液体盒中被加压的液体的喷射孔的喷嘴;
其特征为,在基础件和作出喷嘴的件之间形成高度为H的液体流动空间;并且在液体流动空间的一部分中,放置着一个或多个保持该液体流动空间的高度固定不变的支承件;
喷嘴布置成使每一个喷射孔位于每一个能量产生部件的上面;
面向液体流动空间的喷嘴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喷嘴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孔,使得喷嘴的内部空间作为液体盒,液体盒不单独设置;和
满足下列式子:
H<Dmin式中:Dmin为包括喷射孔和液体入口的喷嘴内部空间的最小开放长度。
10.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置在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和
放置在能量产生部件上面,并且其中形成圆柱形空心部分的空心部分形成件;其面向能量产生部件的空心部分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空心部分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液体的喷射孔;
其特征为,与液体入口连通的液体流动空间在基础件和空心部分形成件之间形成;和
满足下式:
H<Dmin式中:H为液体流动空间的高度;
Dmin为空心部分的最小开放长度;和
其特征为,在液体流动空间的一部分中放置一个或多个保持液体流动空间高度固定不变的支承件。
1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在一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
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给液体加压的液体盒;和
放置在能量产生部件上面,并且其中形成圆柱形空心部分的空心部分形成件,起液体盒和喷射孔作用的空心部分使通过面向能量产生部件的空心部分的第一个开放侧流入空心部分中的液体,被由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并通过空心部分的第二个开放侧喷射出去;
其特征为,与液体入口连通的液体流动空间在基础件和空心部分形成件之间形成;和
满足下式:
H<Dmin式中:H为液体流动空间的高度;
Dmin为空心部分的最小开放长度。
在液体流动空间的一部分中放置一个或多个保持液体流动空间高度固定不变的支承件。
12.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何一条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能量产生部件在基础件上排成一直线,和
多个支承件沿着能量产生部件排成一直线的方向排列。
13.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何一条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能量产生部件在基础件上排成一直线,和
多个支承件沿着能量产生部件排成一直线的方向排列在多条线上;和
在一条线上的支承件的排列间隔与在另一条线上支承件的排列间隔不同。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何一条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多个液体喷射装置排列成使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射孔对准。
15.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在一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
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给液体加压的液体盒;和
具有喷射在液体盒中被加压的液体的喷射孔的喷嘴;
其特征为,在基础件和作出喷嘴的件之间形成高度为H的液体流动空间;并且一个或多个保持该液体流动空间的高度固定不变的支承件在面向液体流动空间的件的一侧上,与作出喷嘴的件形成一个整体;
喷嘴布置成使每一个喷射孔位于每一个能量产生部件的上面;
面向液体流动空间的喷嘴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喷嘴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孔,使得喷嘴的内部空间作为液体盒,液体盒不单独设置;和
满足下列式子:
H<Dmin式中:Dmin为包括喷射孔和液体入口的喷嘴内部空间的最小开放长度。
16.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置在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和
放置在能量产生部件上面,并且其中形成圆柱形空心部分的空心部分形成件;其面向能量产生部件的空心部分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空心部分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液体的喷射孔;
其特征为,与液体入口连通的液体流动空间在基础件和空心部分形成件之间形成;和
满足下式:
H<Dmin式中:H为液体流动空间的高度;
Dmin为空心部分的最小开放长度;和
其特征为,一个或多个保持液体流动空间高度固定不变的支承件在面向液体流动空间的空心部分形成件的一侧上,与该空心部分形成件作成一个整体。
17.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在一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
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给液体加压的液体盒;和
放置在能量产生部件上面,并且其中形成圆柱形空心部分的空心部分形成件,起液体盒和喷射孔作用的空心部分使通过面向能量产生部件的空心部分的第一个开放侧流入空心部分中的液体,被由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并通过空心部分的第二个开放侧喷射出去;
其特征为,与液体入口连通的液体流动空间在基础件和空心部分形成件之间形成;
满足下式:
H<Dmin式中:H为液体流动空间的高度;
Dmin为空心部分的最小开放长度;和
其特征为,一个或多个保持液体流动空间高度固定不变的支承件在面向液体流动空间的空心部分形成件的一侧上,与该空心部分形成件作成一个整体。
18.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置在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和
具有将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的液体喷出的喷射孔的喷嘴;
其特征为,在基础件和作出喷嘴的件之间,形成高度为H的液体流动空间;并且
满足下式:
H<Dmin式中:Dmin为喷嘴的最小开放长度。
19.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它包括:
设置在基础件上的多个能量产生部件;和
具有将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的液体喷出的喷射孔的喷嘴;
其特征为,在基础件和作出喷嘴的件之间,形成高度为H的液体流动空间;并且
满足下式:
H<Dmin式中:Dmin为喷嘴的最小开放长度;并且
在液体流动空间的一部分中放置一个或多个保持液体流动空间高度固定不变的支承件。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能量产生部件在基础件上排成一直线,和
多个支承件沿着能量产生部件排成一直线的方向排列。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能量产生部件在基础件上排成一直线,和
多个支承件沿着能量产生部件排成一直线的方向排列在多条线上。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能量产生部件在基础件上排成一直线,和
多个支承件沿着能量产生部件排成一直线的方向排列在多条线上;和
在一条线上的支承件的排列间隔与在另一条线上支承件的排列间隔不同。
23.一种通过喷嘴喷射液体的方法,该喷嘴具有喷射孔,用于利用多个作在基础件上的能量产生元件产生的能量,给在液体盒中的液体加压;
其特征为,每一个喷嘴放置在每一个能量产生部件的上面;
面对能量产生部件的喷嘴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喷嘴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孔,使喷嘴的内部空间作为液体盒,不单独设置液体盒;和
液体在喷嘴的内部空间中,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并通过喷射孔喷射出去。
24.一种通过喷嘴喷射液体的方法,该喷嘴具有喷射孔,用于利用多个作在基础件上的能量产生元件产生的能量,给在液体盒中的液体加压;
其特征为,在基础件和作出喷嘴的件之间形成高度为H的液体流动空间;和喷嘴配置成使每一个喷射孔位于每一个能量产生部件的上面;
面向液体流动空间的喷嘴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喷嘴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孔,使得喷嘴的内部空间作为液体盒,液体盒不单独设置;和
满足下列式子:
H<Dmin式中:Dmin为包括喷射孔和液体入口的喷嘴内部空间的最小开放长度;并且
液体在喷嘴的内部空间中,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并通过喷射孔喷射出去。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喷射液体的方法,其特征为,液体流动空间包括在多个能量产生部件中,相邻的能量产生部件之间的距离最短的空间。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喷射液体的方法,其特征为,液体流动空间成使液体可在多个不同的方向流向能量产生部件。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喷射液体的方法,其特征为,一个或多个保持液体流动空间高度固定不变的支承件分布在液体流动空间的一部分中。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喷射液体的方法,其特征为,
能量产生部件在基础件上排成一直线,和
多个支承件沿着能量产生部件排成一直线的方向排列。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喷射液体的方法,其特征为,能量产生部件在基础件上排成一直线,和
多个支承件沿着能量产生部件排成一直线的方向排列在多条线上;和
在一条线上的支承件的排列间隔与在另一条线上支承件的排列间隔不同。
30.一种通过喷嘴喷射液体的方法,该喷嘴具有喷射孔,用于利用多个作在基础件上的能量产生元件产生的能量,给在液体盒中的液体加压;
其特征为,在基础件和作出喷嘴的件之间形成高度为H的液体流动空间;并且一个或多个保持该液体流动空间的高度固定不变的支承件在面向液体流动空间的件的一侧上,与作出喷嘴的件形成一个整体;
喷嘴布置成使每一个喷射孔位于每一个能量产生部件的上面;
面向液体流动空间的喷嘴的第一个开放侧作为液体入口,而喷嘴的第二个开放侧作为喷射孔,使得喷嘴的内部空间作为液体盒,液体盒不单独设置;和
满足下列式子:
H<Dmin式中:Dmin为包括喷射孔和液体入口的喷嘴内部空间的最小开放长度。
31.一种通过喷嘴喷射液体的方法,该喷嘴具有喷射孔,用于利用多个作在基础件上的能量产生元件产生的能量,给在液体盒中的液体加压;
其特征为,在基础件和作出喷嘴的件之间,形成高度为H的液体流动空间;并且
满足下式:
H<Dmin式中:Dmin为喷嘴的最小开放长度,和
液体在喷嘴的内部空间中,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并通过喷射孔喷射出去。
32.一种通过喷嘴喷射液体的方法,该喷嘴具有喷射孔,用于利用多个作在基础件上的能量产生元件产生的能量,给在液体盒中的液体加压;
其特征为,在基础件和作出喷嘴的件之间,形成高度为H的液体流动空间;并且
满足下式:
H<Dmin式中:Dmin为喷嘴的最小开放长度,和
在液体流动空间的一部分中放置一个或多个保持液体流动空间高度固定不变的支承件;和
液体在液体盒中,利用能量产生部件产生的能量加压,并通过喷射孔喷射出去。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喷射液体的方法,其特征为,能量产生部件在基础件上排成一直线,和
多个支承件沿着能量产生部件排成一直线的方向排列。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喷射液体的方法,其特征为,能量产生部件在基础件上排成一直线,和
多个支承件沿着能量产生部件排成一直线的方向排列在多条线上。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喷射液体的方法,其特征为,能量产生部件在基础件上排成一直线,和
多个支承件沿着能量产生部件排成一直线的方向排列在多条线上;和
在一条线上的支承件的排列间隔与在另一条线上支承件的排列间隔不同。
CNB028060512A 2001-12-27 2002-12-18 液体喷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574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98156A JP3777594B2 (ja) 2001-12-27 2001-12-27 インク吐出装置
JP398156/2001 2001-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4484A true CN1494484A (zh) 2004-05-05
CN1235741C CN1235741C (zh) 2006-01-11

Family

ID=19189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605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5741C (zh) 2001-12-27 2002-12-18 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7150515B2 (zh)
EP (1) EP1459897A4 (zh)
JP (1) JP3777594B2 (zh)
KR (1) KR100971054B1 (zh)
CN (1) CN1235741C (zh)
WO (1) WO200305568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1298A (zh) * 2010-09-28 2012-05-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93568A (ja) * 2004-01-08 2005-07-21 Sony Corp ノズルキャップ、ヘッド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ヘッド
SG114773A1 (en) 2004-03-01 2005-09-28 Sony Corp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device
US7540593B2 (en) * 2005-04-26 2009-06-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 ejection assembly
US9144984B2 (en) * 2012-04-27 2015-09-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mpound slot
DE102013202532A1 (de) * 2013-02-16 2014-08-21 Aptar Radolfzell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penders, Spender sowie Werkzeug hierfü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8328A (en) * 1986-05-01 1987-01-20 Xerox Corporation Printhead for an ink jet printer
JPH02185446A (ja) * 1989-01-12 1990-07-19 N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165717B2 (ja) * 1991-10-29 2001-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滴噴射記録ヘッ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る記録方法
US5463413A (en) * 1993-06-03 1995-10-3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ternal support for top-shooter thermal ink-jet printhead
JPH0890769A (ja) * 1994-09-27 1996-04-09 Sharp Corp ひだ付きダイアフラム型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H091808A (ja) * 1995-06-26 1997-01-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用ノズル板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0181021A (ja) * 1996-12-26 1998-07-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方法
JPH1029307A (ja) * 1997-04-17 1998-02-03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213587B1 (en) * 1999-07-19 2001-04-10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nk jet printhead having improved reliability
JP2002254649A (ja) * 2001-03-06 2002-09-11 Sony Corp プリンタヘッド、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タヘッドの駆動方法
US20020180825A1 (en) * 2001-06-01 2002-12-05 Shen Buswell Method of forming a fluid delivery slot
US6874865B2 (en) * 2001-09-10 2005-04-05 Sony Corporation Printer head chip and printer head
US6540337B1 (en) * 2002-07-26 2003-04-0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Slotted substrates an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forming same
KR100459905B1 (ko) * 2002-11-21 2004-12-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두 개의 잉크챔버 사이에 배치된 히터를 가진 일체형잉크젯 프린트헤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05037557A1 (ja) * 2003-10-22 2005-04-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液体吐出ヘッド
KR100590881B1 (ko) * 2004-05-14 2006-06-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경화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의 패터닝 방법
US7377618B2 (en) * 2005-02-18 2008-05-2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High resolution inkjet print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1298A (zh) * 2010-09-28 2012-05-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
CN102431298B (zh) * 2010-09-28 2016-06-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40070433A (ko) 2004-08-09
WO2003055686A1 (fr) 2003-07-10
KR100971054B1 (ko) 2010-07-20
JP3777594B2 (ja) 2006-05-24
US20040125168A1 (en) 2004-07-01
US20070153063A1 (en) 2007-07-05
US7537311B2 (en) 2009-05-26
CN1235741C (zh) 2006-01-11
EP1459897A4 (en) 2011-06-22
EP1459897A1 (en) 2004-09-22
JP2003191469A (ja) 2003-07-08
US7150515B2 (en) 2006-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3867C (zh) 液体喷射记录头
CN100335284C (zh) 喷墨打印头、包括它的喷墨打印机及生产该打印头的方法
CN1230302C (zh) 液体喷头的驱动方法、驱动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213869C (zh) 微滴喷射设备
CN1240542C (zh) 液体喷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273300C (zh) 打印头和控制打印头的方法
CN2741772Y (zh) 喷墨打印头和具有该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CN1590099A (zh) 液体喷头单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480328A (zh) 按需型喷墨打印机
CN1238194C (zh) 喷墨头
CN1615222A (zh) 微滴沉积装置
CN1485206A (zh) 喷墨记录头
CN1254647A (zh) 用于喷墨头的基底、喷墨头、喷墨盒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235741C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260065C (zh) 排液设备以及排液方法
US8376522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printing apparatus
CN1592975A (zh) 实现高质量图像记录所需的稳定操作特性的层状压电元件
CN1636719A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672939A (zh) 液体喷头、液体喷出记录装置和液体喷出记录方法
CN1723128A (zh) 液滴沉积设备
CN1280106C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238191C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644376A (zh) 液体喷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642742A (zh) 液体喷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JP5343610B2 (ja)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液体吐出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111

Termination date: 20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