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5712A - 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75712A CN1475712A CNA021254796A CN02125479A CN1475712A CN 1475712 A CN1475712 A CN 1475712A CN A021254796 A CNA021254796 A CN A021254796A CN 02125479 A CN02125479 A CN 02125479A CN 1475712 A CN1475712 A CN 14757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unit
- absorption chiller
- utilizes
- renewable sourc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利用热力引擎于燃烧燃料后所排放的废气,作为可加热的再生能源,以供吸收式冷却装置运作,包括一热力引擎单元、一导引管路单元、及一吸收式冷却装置等构成;且该热力引擎单元与吸收式冷却装置间,可通过一导引管路单元相衔接,而将热力引擎单元所排放的废气,导入吸收式冷却装置中;并具有无需外加能源,及无损于该热力引擎的动力输出等特性。
Description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尤指一种利用热力引擎于燃烧燃料后所排放的废气,作为可加热的再生能源,以供吸收式冷却装置运作的装置,且具有无需外加能源,及无损于该热力引擎的动力输出等特性。
二、背景技术
现有的冷却装置皆需耗用额外的能源,例如;压缩机式的冷却装置需使用电源,其压缩机始可运作;而即使是吸收式冷却装置,也需采用一电热器或一燃气装置,方能加热盛满混合氨水的管件,以进行吸收式冷却循环,因此,皆需外加能源。
当我们将常用的冷却装置按装在运输工具上时,例如:汽车、船舶等,则因汽车的热力引擎或船舶的热力引擎主要作用于本身的动力输出,现有的冷却装置必需借用一部份动力,转换为电力,以供冷却装置运作;因此,必减损于该热力引擎的动力输出。
此外,现有的冷却装置并无法单独使用于户外场合,故实用上仍有未尽理想之处。
本设计人乃积极构思及实际试验,于是设计出能大幅增进实用功效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
三、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直接利用热力引擎于燃烧燃料后所排放的废气,作为可加热的再生能源,以供吸收式冷却装置运作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
本发明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中,该装置包括一热力引擎单元、一导引管路单元、及一吸收式冷却装置等构成;且该热力引擎单元与吸收式冷却装置间,可通过一导引管路单元相衔接,而将热力引擎单元所排放的废气,导入吸收式冷却装置中;且该导引管路单元,具有易于按装及分离的特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中,该吸收式冷却装置,由一再生加热单元、一液化单元、一蒸发单元、一吸收单元、一热交换单元、一储存槽、及一机壳单元等构成;且该再生加热单元,可由一导热管引入热力引擎单元于燃烧燃料后所排放的废气,导热管并贯穿一氨水管的内部而使管内的氨水为的汽化,以达到利用再生能源的目的,且具有无需外加能源,及无损于该热力引擎的动力输出等特性。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中,当该热力引擎单元,为柴油发电机者时,该吸收式冷却装置即可通过导引管路单元的衔接,而单独使用于户外等场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包括一热力引擎单元10、一导引管路单元20、一再生加热单元30、一液化单元40、一蒸发单元50、一吸收单元60、一热交换单元70、一储存槽80、及一机壳单元90;其特征在于:
该热力引擎单元10,为利用燃烧燃料以产生动力输出的引擎,且具有排气管11以排放燃烧后的废气;
该再生加热单元30,由一导热管31及一氨水管32所构成,导热管31的长度较氨水管32为长,导热管31贯穿氨水管32内部后,与氨水管32两端的衔接处呈密闭式套接,且氨水管32于接近导热管31的进气端设有一氨水注入管35,并于接近导热管31的泄气端设有一氨汽管36,导热管31的末端则设有一排气管33;
该导引管路单元20,由一排气导管21、第一连接管件22、及第二连接管件23所组成,第一连接管件22的两端口可插设排气管11及排气导管21的一端,并由C型扣件21予以固定,第二连接管件23的两端口可插设排气导管21的另一端及导热管31,并由C型扣件231予以固定,以导引热力引擎单元10所排放的废气至导热管31中;
该液化单元40,由一U型主管41及支管43所构成,且U型主管41与氨汽管36相衔接,U型主管41上并布设有数片散热鳍片42,U型主管41的一末端垂直连通于支管43的适当位置处,支管43的前端43a可经由外穿设孔91a及内穿设孔91b穿过机壳单元90的壁面91,而延伸进入冷却室92,支管43的后端43b则垂直连通一蒸发单元50;
该吸收单元60,由外穿设孔91a及内穿设孔91b穿过机壳单元90的壁面91,而延伸进入冷却室92内部,并与蒸发单元50相衔接,且具有一可导流至储存槽80的分歧管61;
该热交换单元70,由热交换管71以扁椭圆形的方式盘旋构成,且两端分别与吸收单元60及储存槽80相衔接,热交换管71的顶端并具有一辅助管72,衔接于氨水注入管35的适当位置上;
该储存槽80,由氨水注入管35衔接再生加热单元30,可将氨水循环导入氨水管32中;
可引用热力引擎单元10所排放的废气,而作为再生加热单元30的加热能源,以构成一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
使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装置直接利用热力引擎单元10于燃烧燃料后所排放的废气,作为再生加热单元30的加热能源,因此,无论该热力引擎单元10,为汽车引擎、或船舶引擎、或柴油发电机,皆无需外加能源,且无损于该汽车引擎、或船舶引擎、或柴油发电机者的动力输出。
2、本发明装置如使用于汽车时,不会耗损电瓶的电力。
3、本发明装置如使用于船舶时,不需再采用一电热器或一燃气装置,即可运作。
4、本发明装置如使用于柴油发电机时,该吸收式冷却装置即可通过导引管路单元的衔接,而单独使用于户外等场合,实用范围广泛,且易于按装及分离。
四、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具体功能、以及具体的实施例,继以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如后:
图式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平面配置图;
图2为本发明装置较佳实施例的部份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另一部份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平面配置图;
图5为本发明装置的系统配置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例举的较佳实施例加以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装置,通过一热力引擎单元10所排放的废气,经适当的导引配置,而作为吸收式冷却装置3的加热能源,以达到利用再生能源的目的,在较佳实施例中,该装置包括一热力引擎单元10、一导引管路单元20、一再生加热单元30、一液化单元40、一蒸发单元50、一吸收单元60、一热交换单元70、一储存槽80、及一机壳单元90等;其中:
该热力引擎单元10,为利用燃烧燃料以产生动力输出的引擎,且具有排气管11,以排放燃烧后废热气;
该再生加热单元30,由一导热管31及一氨水管32所构成,导热管31的长度较氨水管32为长,导热管31贯穿氨水管32内部后,与氨水管32两端的衔接处呈密闭式套接,且氨水管32于接近导热管31的进气端设有一氨水注入管35,并于接近导热管31的泄气端设有一氨汽管36;
该导引管路单元20,由一排气导管21、第一连接管件22、及第二连接管件23所组成,第一连接管件22的两端口可插设排气管11及排气导管21的一端,并由C型扣件221予以固定,第二连接管件23的两端口可插设排气导管21的另一端及导热管31,并由C型扣件231予以固定,以导引热力引擎单元10所排放的废气至导热管31中;
该液化单元40,由一U型主管41及支管43所构成,且U型主管41与氨汽管36相衔接,U型主管41上并布设有数片散热鳍片42,U型主管41的一末端垂直连通于支管43的适当位置处,支管43的前端43a可经由外穿设孔91a及内穿设孔91b穿过机壳单元90的壁面91,而延伸进入冷却室92,支管43的后端43b则垂直连通一蒸发单元50;
该吸收单元60,由外穿设孔91a及内穿设孔91b穿过机壳单元90的壁面91,而延伸进入冷却室92内部,并与蒸发单元50相衔接,且具有一可导流至储存槽80的分歧管61;
该热交换单元70,由热交换管71以扁椭圆形的方式盘旋构成,且两端分别与吸收单元60及储存槽80相衔接,热交换管71的顶端并具有一辅助管72,衔接于氨水注入管35的适当位置上;
该储存槽80,由氨水注入管35衔接再生加热单元30,可将氨水循环导入氨水管32中;
可引用热力引擎单元10所排放的废气,而作为再生加热单元30的加热能源,以构成一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
此间应予说明的是:该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可为:
01、热力引擎单元10(在本实施例中,为柴油发电机)于燃烧燃料时,会产生动力的输出,且同时通过排气管11予以排放燃烧后的废气,并经导引管路单元20的导引,可将废气导入至导热管31中,以作为再生能源,并由排气管33排出;
02、由于导热管31贯穿于氨水管32的内部,因此,该再生加热单元30的氨水管32,可由导热管31导入的废气热量所加热,使得氨水管32内的氨水为的氨化,并成为氨汽,且在导热管31的持续加热过程中,氨水管32的压力即获得提升,氨汽即可经由氨汽管36,而抵达液化单元40的U型主管41;
03、经液化单元40的散热鳍片42作用,U型主管41内的氨汽可获得冷凝,随即由支管43经支管前端43a,导入冷却室92内部的蒸发单元50而吸收热量再行汽化,并由支管后端43b将内含少量氨的热水导入热交换单元70;
04、吸收单元60可接收由蒸发单元50流出的氨汽,且热交换单元70可放出一部份热量至吸收单元60,此热量可使氨汽达到饱和状态;
05、储存槽80输送出的氨溶剂,可由氨水注入管35回流至再生加热单元30的氨水管32中,并经热交换单元70的辅助管72,而接受热水放出的热量,以重新循环;该辅助管72,并进一步可辅助氨水快速补充回流。
此间应再予说明的是:
该储存槽80,可具有一填充嘴81,以利于氨溶剂的补充;
该导热管31,进一步可于末端排气管33上,设有一消音器;
该氨水注入管35,进一步可于适当位置处,设有一颈部351,以防止氨溶剂受热回流;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另一部份剖面图;由图标可看出,支管43的前端43a由外穿设孔91a及内穿设孔91b穿过机壳单元90的壁面91,而延伸进入冷却室92的配置状态,及支管43的后端43b与蒸发单元50垂直连通的配置状态,以及吸收单元60由外穿设孔91a及内穿设孔91b穿过机壳单元90的壁面91,而延伸进入冷却室92内部,并与蒸发单元50相衔接的配置状态。
此间应予再说明的是,在于壁面91的外穿设孔91a及内穿设孔91b,进一步可填补一胶体,以增加壁面91的气密性,而避免减损冷却室92的冷却效果。
如图4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该热力引擎单元10,为汽车引擎,且燃烧燃料后,通过排气管12予以排放燃烧后的废气;其中:
该导引管路单元20,进一步可由排气导管21、三通管件25、及第二连接管件23所组成,三通管件25的两侧端口可插设排气管12及后段排气管13,并由两C型扣件252,253分别予以固定,三通管件25的中央端口则可供排气导管21插设,且仍由C型扣件231予以固定,以导引热力引擎单元10(本实施例中,系为汽车引擎)所排放的废气至导热管31中;
也可利用汽车引擎所排放的废气,而作为再生加热单元30的加热能源,以构成另一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且以此类推,凡燃烧燃料后,具有排气管可供排放废气的其它热力引擎,例如:船舶引擎等,也都可经由导引管路单元20的衔接,而为本发明装置的可实施对象。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装置的系统配置图,且如前列两实施例所述,凡燃烧燃料后,具有排气管可供排放废气的其它热力引擎,皆可经由导引管路单元20的衔接,而为本发明装置的可实施对象;
因此,本发明装置的基本要件包括:一热力引擎单元10、一导引管路单元20、及一吸收式冷却装置3等构成;直接利用热力引擎单元10于燃烧燃料后所排放的废气,作为可加热的再生能源,以供吸收式冷却装置3运作;且该热力引擎单元10与吸收式冷却装置3间,可由导引管路单元20所衔接,系统配置如图所示;
同样地,该吸收式冷却装置3并无需外加能源,且无损于该热力引擎单元10的动力输。
此间应予再说明的是,在较佳实施例中,由一再生加热单元30、一液化单元40、一蒸发单元50、一吸收单元60、一热交换单元70、一储存槽80、及一机壳单元90等构成一吸收式冷却装置3;该吸收式冷却装置3,进一步可为任何吸收式的冷却装置,且皆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范例所推广,并循依本发明的精神所延伸的适用,故此仍应包括在本案的专利范围内。
此间应予再说明的是:该C型扣件,为任何可用以接管固定的组件;因此,在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管件22及第二连接管件23,进一步可设有螺纹,并可通过螺帽而固定所插设的排气管11及排气导管21;而在第二实施例中,该三通管件25及第二连接管件23,进一步可设有螺纹,并可通过螺帽而固定所插设的排气管11及排气导管21。
在这里特别强调说明的是,本发明最主要的创意精神在于:利用热力引擎单元10于燃烧燃料后所排放的废气,作为再生加热单元30的加热能源,且通过一导热管31贯穿于氨水管32的内部,使氨水管32内的氨水为的氨化为汽,氨水管32的压力并在导热管31的持续加热过程中,获得提升,使氨汽可经由氨汽管36,而抵达液化单元40的U型主管41内,以供吸收式冷却装置3运作,并达到利用再生能源的目的;不仅无需外加能源,且无损于该热力引擎单元10所产生的动力;为本发明创意的精华所在。
Claims (18)
1.一种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包括一热力引擎单元(10)、一导引管路单元(20)、一再生加热单元(30)、一液化单元(40)、一蒸发单元(50)、一吸收单元(60)、一热交换单元(70)、一储存槽(80)、及一机壳单元(90);其特征在于:
该热力引擎单元(10),为利用燃烧燃料以产生动力输出的引擎,且具有排气管(11)以排放燃烧后的废气;
该再生加热单元(30),由一导热管(31)及一氨水管(32)所构成,导热管(31)的长度较氨水管(32)为长,导热管(31)贯穿氨水管(32)内部后,与氨水管(32)两端的衔接处呈密闭式套接,且氨水管(32)于接近导热管(31)的进气端设有一氨水注入管(35),并于接近导热管(31)的泄气端设有一氨汽管(36),导热管(31)的末端则设有一排气管(33);
该导引管路单元(20),由一排气导管(21)、第一连接管件(22)、及第二连接管件(23)所组成,第一连接管件(22)的两端口可插设排气管(11)及排气导管(21)的一端,并由C型扣件(221)予以固定,第二连接管件(23)的两端口可插设排气导管(21)的另一端及导热管(31),并由C型扣件(231)予以固定,以导引热力引擎单元(10)所排放的废气至导热管(31)中;
该液化单元(40),由一U型主管(41)及支管(43)所构成,且U型主管(41)与氨汽管(36)相衔接,U型主管(41)上并布设有数片散热鳍片(42),U型主管(41)的一末端垂直连通于支管(43)的适当位置处,支管(43)的前端(43a)可经由外穿设孔(91a)及内穿设孔(91b)穿过机壳单元(90)的壁面(91),而延伸进入冷却室(92),支管(43)的后端(43b)则垂直连通一蒸发单元(50);
该吸收单元(60),由外穿设孔(91a)及内穿设孔(91b)穿过机壳单元(90)的壁面(91),而延伸进入冷却室(92)内部,并与蒸发单元(50)相衔接,且具有一可导流至储存槽(80)的分歧管(61);
该热交换单元(70),由热交换管(71)以扁椭圆形的方式盘旋构成,且两端分别与吸收单元(60)及储存槽(80)相衔接,热交换管(71)的顶端并具有一辅助管(72),衔接于氨水注入管(35)的适当位置上;
该储存槽(80),由氨水注入管(35)衔接再生加热单元(30),可将氨水循环导入氨水管(32)中;
可引用热力引擎单元(10)所排放的废气,而作为再生加热单元(30)的加热能源,以构成一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管件(22)及第二连接管件(23),进一步可设有螺纹,并可通过螺帽而固定所插设的排气管(11)及排气导管(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力引擎单元(10),可为汽车引擎,且燃烧燃料后,通过排气管(12)予以排放燃烧后的废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管路单元(20),进一步可由排气导管(21)、三通管件(25)、及第二连接管件(23)所组成,三通管件(25)的两侧端口可插设排气管(12)及后段排气管(13),并由两C型扣件(252)、(253)分别予以固定,三通管件(25)的中央端口则可供排气导管(21)插设,且由C型扣件(231)予以固定,以自排气管(12)导引废气至导热管(31)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三通管件(25)及第二连接管件(23),进一步可设有螺纹,并可通过螺帽而固定所插设的排气管(11)及排气导管(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力引擎单元(10),可为船舶引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力引擎单元(10),可为柴油发电机。
8.一种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包括一热力引擎单元(10)、一导引管路单元(20)、及一吸收式冷却装置(3)等构成;直接利用热力引擎单元(10)于燃烧燃料后所排放的废气,作为可加热的再生能源,以供吸收式冷却装置(3)运作;且该热力引擎单元(10)与吸收式冷却装置(3)间,可由导引管路单元(20)所衔接;并具有无需外加能源,及无损于该热力引擎的动力输出等特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吸收式冷却装置(3),由一再生加热单元(30)、一液化单元(40)、一蒸发单元(50)、一吸收单元(60)、一热交换单元(70)、一储存槽(80)、及一机壳单元(90)等所构成,且可进行吸收式冷却循环的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热力引擎单元(10),为可燃烧燃料以产生动力输出,且具有排气管(11)的引擎;
该再生加热单元(30),由一导热管(31)及一氨水管(32)所构成,导热管(31)的长度较氨水管(32)为长,导热管(31)贯穿氨水管(32)内部后,与氨水管(32)两端的衔接处呈密闭式套接,且氨水管(32)于接近导热管(31)的进气端设有一氨水注入管(35),并于接近导热管(31)的泄气端设有一氨汽管(36),导热管(31)的末端则设有一排气管(33);
该导引管路单元(20),由一排气导管(21)、第一连接管件(22)、及第二连接管件(23)所组成,第一连接管件(22)的两端口可插设排气管(11)及排气导管(21)的一端,并由C型扣件(221)予以固定,第二连接管件(23)的两端口可插设排气导管(21)的另一端及导热管(31),并由C型扣件(231)予以固定,以导引热力引擎单元(10)所排放的废气至导热管(31)中;
该液化单元(40),由一U型主管(41)及支管(43)所构成,且U型主管(41)与氨汽管(36)相衔接,U型主管(41)上并布设有数片散热鳍片(42),U型主管(41)的一末端垂直连通于支管(43)的适当位置处,支管(43)的前端(43a)可经由外穿设孔(91a)及内穿设孔(91b)穿过机壳单元(90)的壁面(91),而延伸进入冷却室(92),支管(43)的后端(43b)则垂直连通一蒸发单元(50);
该吸收单元(60),由外穿设孔(91a)及内穿设孔(91b)穿过机壳单元(90)的壁面(91),而延伸进入冷却室(92)内部,并与蒸发单元(50)相衔接,且具有一可导流至储存槽(80)的分歧管(61);
该热交换单元(70),由热交换管(71)以扁椭圆形的方式盘旋构成,且两端分别与吸收单元(60)及储存槽(80)相衔接,热交换管(71)的顶端并具有一辅助管(72),衔接于氨水注入管(35)的适当位置上;
该储存槽(80),由氨水注入管(35)衔接再生加热单元(30),可将氨水循环导入氨水管(32)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C型扣件,为任何可用以接管固定的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力引擎单元(10),可为汽车引擎,且燃烧燃料后,通过排气管(12)予以排放燃烧后的废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管路单元(20),进一步可由排气导管(21)、三通管件(25)、及第二连接管件(23)所组成,三通管件(25)的两侧端口可插设排气管(12)及后段排气管(13),并由两C型扣件(252)、(253)分别予以固定,三通管件(25)的中央端口则可供排气导管(21)插设,且由C型扣件(231)予以固定,以自排气管(12)导引废气至导热管(31)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力引擎单元(10),可为船舶引擎。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力引擎单元(10),可为柴油发电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储存槽(80),进一步可具有一填充嘴(81),以利于氨溶剂的补充。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热管(31)的末端排气管(33),可进一步设有一消音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氨水注入管(35),进一步可于适当位置处,设有一颈部(35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021254796A CN1475712A (zh) | 2002-08-12 | 2002-08-12 | 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021254796A CN1475712A (zh) | 2002-08-12 | 2002-08-12 | 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75712A true CN1475712A (zh) | 2004-02-18 |
Family
ID=34142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021254796A Pending CN1475712A (zh) | 2002-08-12 | 2002-08-12 | 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475712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79611B (zh) * | 2006-01-31 | 2010-06-0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冷却结构以及逆变器 |
CN102614674A (zh) * | 2012-03-29 | 2012-08-01 |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 | 一种真空溶剂蒸发式再生器废溶剂排放系统及方法 |
-
2002
- 2002-08-12 CN CNA021254796A patent/CN147571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79611B (zh) * | 2006-01-31 | 2010-06-0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冷却结构以及逆变器 |
CN102614674A (zh) * | 2012-03-29 | 2012-08-01 |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 | 一种真空溶剂蒸发式再生器废溶剂排放系统及方法 |
CN102614674B (zh) * | 2012-03-29 | 2014-01-22 |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 | 一种真空溶剂蒸发式再生器废溶剂排放系统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490244U (zh) | 一种集成三元催化器的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 | |
CN208674321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机构 | |
CN101608847B (zh) | 内燃机尾气余热驱动的热声制冷系统 | |
CN1277928A (zh) | 用于车辆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 |
CN108683301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散热装置 | |
CN211737227U (zh) | 一种排气余热回收系统 | |
CN215816055U (zh) |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蓄电池及柴油机燃油管路加热装置 | |
US9234454B2 (en) |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and energy storage method using the same | |
US20200300147A1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aste heat utilization system | |
CN103061866A (zh) | 一种风冷式中冷器 | |
CN1475712A (zh) | 利用再生能源的吸收式冷却装置 | |
CN106870119A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外挂水冷中冷器及具有其的中冷系统 | |
CN200971797Y (zh) | 循环热管式内燃机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
CN211287873U (zh) | 一种发动机散热冷却装置 | |
CN206360760U (zh) | 一种高效率汽车尾气利用装置 | |
CN202853431U (zh) | 一种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用有机朗肯循环蒸发器 | |
CN102080591B (zh) |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尾气减排发电系统 | |
CN101793185B (zh) | 一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及其发电驱动模块 | |
CN1683761A (zh) | 两路循环型内燃机 | |
CN101117906A (zh) | 循环热管式内燃机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
CN1076993A (zh) | 汽车余热回收暖风装置 | |
CN202789081U (zh) | 发动机散热器 | |
CN206547057U (zh) | 一种改进型汽车尾气余热发电装置 | |
CN216833177U (zh) | 一种为新能源汽车设计的燃油加热装置 | |
CN2402522Y (zh) | 汽车发动机余热取暖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