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66757A - 设备控制方法、数据传送设备和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设备控制方法、数据传送设备和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66757A
CN1466757A CNA028027116A CN02802711A CN1466757A CN 1466757 A CN1466757 A CN 1466757A CN A028027116 A CNA028027116 A CN A028027116A CN 02802711 A CN02802711 A CN 02802711A CN 1466757 A CN1466757 A CN 1466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content
recording medium
control routine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027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08847C (zh
Inventor
阿部三树
ʷ
细井隆史
����һ
森永英一郎
田中理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66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66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0884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884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5/00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5/02Synthesis of acoustic wav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21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encryption or decryption of content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a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2003/0697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device management, e.g. handlers, drivers, I/O schedul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Storage Device Security (AREA)
  • Bus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传送设备,用于简化对所连接的数据记录设备进行控制的模块结构、并提高处理的效率。由主要目的是执行取出/归还(check out/check in)的公共应用模块发布的控制代码,被变换成符合连接至变换模块的设备的控制代码、并经由设备驱动器发送。此外,例如,由主要目的是依靠连接的设备控制处理的局部应用模块发布的控制代码共享所述设备驱动器。例如,局部应用模块发布处于匹配由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的格式的状态中的控制代码。或者,局部应用模块通过提示不同于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格式的局部控制代码发布,发布局部控制代码。

Description

设备控制方法、数据传送设备和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备控制方法、数据传送设备和记录介质,它适用于一种系统,其中,数据传送设备被连接到数据记录设备、而诸如音乐等的内容数据被从数据传送设备传送到数据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有一种应用,个人电脑中采用的HDD(硬盘驱动器)被用作主记录介质(primary recording medium),以存储诸如音乐等的内容数据,且内容数据被传送至被称为次记录介质(secondary recording medium)的其他记录介质和被记录在次记录介质以供日后再现和欣赏。应该注意,内容数据主要是被分发(distribute)、传送、使用的数据。内容数据的例子有音乐数据、视频数据、游戏数据和电脑软件。
在此场合里,个人电脑中采用的硬盘被用于存储诸如音乐等的内容数据,所述内容数据是从诸如CD-DA(数字音频光盘)或DVD(数字视盘)的封装介质再现的。或者,内容数据从外部音乐服务器经由个人电脑连接的通信网络下载。接着,用户将采用次记录介质的记录设备连接到个人电脑以拷贝或移动硬盘中存储的内容数据。最后,用户使用用于次记录介质的再现设备来再现诸如音乐等来自记录设备(次记录介质)的所拷贝的内容数据。
次记录介质的例子包括使用诸如闪存等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卡、用作磁光盘的迷你盘、CD-R(可记录光盘)、CD-RW(可重写光盘)、DVD-RAM、DVD-R和DVD-RW。
作为分别用于次记录介质的记录设备和再现设备,记录设备和播放器被越来越普遍地用于大范围的应用。存在诸如固定和便携式记录/再现设备等多种记录设备和播放器。因而,用户被允许使用自己喜爱或适用于自己已有设备的记录/再现设备来记录和再现内容数据。
应该注意,在考虑所述内容数据的使用时,必须考虑内容数据的著作权保护。例如,假设用户使用分发内容数据到用户的服务、购买用于记录内容数据的封装介质或以别的途径获得内容数据,并把内容数据记录到硬盘上。若用户被允许无限制地把内容数据从硬盘拷贝到次记录介质,则会发生内容数据的著作权得不到正当保护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技术和数据处理规则,用于使用在作为数字数据的内容数据的处理中的内容数据的著作权的保护。其中一种规则被称为SDMI(Secure Digital MusicInitiative,安全数字音乐动议)。
后面将要说明由SDMI标准规定的数据路径。在考虑了内容数据的著作权保护和普通用户的利益或拷贝内容数据以供个人使用的权利后,网络内容和盘内容可以被适当地传送到次记录介质并被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网络内容是从外部服务器经由网络分发的内容数据、并被存在充当主记录介质的个人电脑的硬盘。另一方面,盘内容是从诸如CD-ROM驱动器等个人电脑的盘驱动单元再现的内容数据,或是从封装介质再现的内容数据,所述封装介质,例如CD-D或DVD,安装在连接到个人电脑的盘驱动单元。
另外,在从硬盘等主记录介质将内容数据传送到诸如迷你盘或存储卡等次记录介质、并把内容数据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的过程中,需采取措施以满足内容数据的著作权保护和拷贝内容数据以私人使用两方面。也就是说,内容数据被传送到符合上述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如下所述。
采用诸如闪存等半导体存储器、且符合SDMI标准的存储卡可被假定为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在这样的次记录介质中,内容数据是以加密状态记录的。符合SDMI标准的内容在被记录到诸如硬盘等的主记录介质上之前被加密。因而,事实上,符合SDMI标准的内容被以加密状态原样拷贝到次记录介质。
毋雍赘言,用于次记录介质的再现设备具有解密功能。因而,再现设备能够从次记录介质再现以加密状态拷贝至次记录介质的内容数据。
此外,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的格式包括用于记录内容ID的域,每一所述的内容ID用作记录在次记录介质上的内容数据的识别符。
内容ID由用于主记录介质的设备,为记录在用作主记录介质的硬盘上的每一内容数据生成,并与内容数据一起被存储在主记录介质中。当内容数据被拷贝到次记录介质时,用于内容数据的内容ID也被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
内容ID用于管理主记录介质和次记录介质中的内容权利。主记录介质中的内容权利是把内容数据传送(或拷贝)至次记录介质的权利。另一方面,次记录介质中的内容权利是再现已拷贝内容数据的权利。
应该注意:在以下说明里,从主记录介质至次记录介质的内容数据传送,即权利的传递,被称为取出(check-out)。另一方面,从次记录介质至主记录介质的内容数据返还被称为归还(check-in)。如后面所述,归还实际上仅仅是权利的返回。
SDMI标准为归还和取出建立了使用规则。例如,对于内容数据,仅允许最多三个从主记录介质至次记录介质取出被执行。也就是说,上述传送的权利最多可以被执行三回。
在执行内容数据的取出时,把内容数据的权利从主记录介质传递到次记录介质。也就是说,内容数据的权利的传送仅可以被再执行二回。另一方面,次记录介质获得内容数据的再现的权利。
另一方面,当执行从次记录介质至主记录介质的有关内容数据的归还时,内容数据的权利从次记录介质返还至主记录介质。也就是说,在内容数据可从主记录介质传送至次记录介质的回数增加一的同时,失去从次记录介质再现内容数据的权利。
通过为每一内容数据分配内容ID,可以在内容数据单元中管理这些取出和归还。
在从主记录介质至次记录介质的内容数据的取出中,将内容数据和内容数据的内容ID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以允许从次记录介质再现内容数据,也就是说,给予次记录介质再现内容数据的权利。另一方面,在主记录介质中,取出可被视为内容ID的传递,且使用规则允许的传送数减一。
在归还时,内容数据实际上没有返还主记录介质。相反,从次记录介质删除了内容数据,且在主记录介质中,归还可被视为次记录介质的内容数据的内容ID的返还。因而,使用规则允许的传送回数加一。在次记录介质中,则失去了从次记录介质再现内容数据的权利。
如上所述,事实上,在加密状态中的内容数据被原样拷贝至次记录介质和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其符合SDMI标准。此外,在每次取出或归还时,管理了内容的权利。因而,防止了无限制的拷贝操作,从而保护了著作权。同时,确保了用户私拷贝内容数据以私用的权利。
应该注意:内容数据通过使用内容密钥CK、以加密状态从外部服务器被下载到充当主记录介质的硬盘。
在本说明书的说明中,假设记录在充当主记录介质的硬盘中的内容数据是使用内容密钥CK加密的内容数据A3D。内容数据A3D是采用ATRAC3技术压缩的内容数据。毋雍赘言,内容数据也可使用除ATRAC3技术外的其它压缩方法来压缩。
此外,在本说明书的说明中,记号E(x,y)表示采用密钥x来加密的数据y。另一方面,记号D{x,E(x,y)}表示采用密钥x对数据E(x,y)进行解密而得到的数据。
从而,记号E(CK,A3D)表示采用内容密钥CK来加密内容数据A3D获得的数据。如上所述,内容数据A3D是采用ATRAC3技术压缩的内容数据。另一方面,记号D{CK,E(CK,A3D)}表示采用内容密钥CK对数据E(CK,A3D)进行解密得到的数据。
此外,用作主记录介质的硬盘也被用于存储随同加密内容数据E(CK,A3D)的E(KR,CK)。记号E(KR,CK)表示采用根密钥KR加密的内容密钥CK。因而,加密的内容密钥E(KR,CK)随加密的内容数据E(CK,A3D)一起从外部服务器下载。
在这种情况中,当把加密的内容数据E(CK,A3D)从充当主记录介质的硬盘传送至次记录介质时,还需把加密的内容密钥E(KR,CK)传送至次记录介质。
用于次记录介质的设备具有根密钥KR、因而能使用根密钥KR对加密的内容密钥E(KR,CK)进行解密,从而产生内容密钥CK,其接着被用于对加密的内容数据进行解密。
根据著作权人的意志或情况的各种变化,根密钥KR可以变化。例如,可根据内容数据的不同来设定根密钥KR。通过执行根密钥KR的处理,从而执行限制内容分发目的的功能。不过,在本说明书中,将省略该处理的详细说明。
为了执行根密钥KR的处理,还需分发被称为EKB(Enabling Key Block,有效化密钥块)的数据。例如,用于接收内容数据的普通终端设备采用一种技术,该技术允许使用收到的EKB来确认根密钥。也就是说,由服务器把EKB随上述加密的内容数据和上述加密的内容密钥一起分发至设备,并被存储到设备采用的硬盘上。
在这种情况中,考虑越来越被普遍应用的迷你盘或磁光盘被用作次记录介质的情况。
说得再具体一点,假设迷你盘记录设备符合SDMI标准。该设备在取出时把从主记录介质传送来的加密的内容数据E(CK,A3D)以加密状态原样记录在其迷你盘上。
在再现处理中,符合SDMI标准的迷你盘再现设备生成D{CK,E(CK,A3D)),它就是内容数据A3D本身。接着,迷你盘再现设备对内容数据A3D执行预定的解码处理,以再现并一般输出音乐等内容数据。
另一方面,已普及的通用的迷你盘系统不将加密的内容记录到其迷你盘上。毋雍赘言,这种迷你盘再现设备也没有对加密的内容数据进行解密的功能。
从而,即使内容数据可由符合SDMI标准的迷你盘记录设备记录到迷你盘上,记录在迷你盘上的内容数据也不能由多数不符合SDMI标准的迷你盘播放机再现。这是因为符合SDMI标准的迷你盘记录设备与不符合SDMI标准的迷你盘播放机之间没有再现的兼容性。
再现兼容性限制了由一般用户购买的SDMI内容的正常使用,并且,实质上减小了向一般用户提供SDMI内容服务的价值以及用户的满意度。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当在拷贝操作中,SDMI内容被拷贝到不符合SDMI标准的迷你盘记录设备的次记录介质时,可考虑一种技术,其中,以非加密状态原样传送至设备并最终记录到用作次记录介质的迷你盘上之前,需对SDMI内容进行解密。
不过,若采用上述技术拷贝内容,则内容数据被容易地拷贝。从而,难免为非法拷贝留有余地。结果,无法达到SDMI标准的著作权保护的初衷。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作为传送内容数据的手法,本发明的专利申请人提出了如下所述的传送方式。
在传送内容数据的处理中,用作数据传送设备的主记录介质侧设备对用作数据记录设备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进行验证,以及允许传送内容数据,条件是验证结果是OK、并且诸如著作权人等内容提供者同意传送。接着,通过传送线路以加密状态传送内容数据,但是在其被记录在数据记录设备的次记录介质上之前被解密。此外,根据所建议的技术,每次取出和归还时,内容权利被管理。
这样,允许以非加密状态拷贝和记录内容数据的操作,而又不失去保护内容的著作权的功能。
实际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从在充当数据传送设备的个人电脑中的用作主记录介质的硬盘,到在充当数据记录设备的迷你盘记录设备中的用作次记录介质的迷你盘的数据传送,对内容提供者和用户双方都有利。
另外,在采用上述技术的数据传送系统中,有各种诸如存储卡和迷你盘等的记录介质,它们可被用户用来作为内容数据的取出目的地的次记录介质。在这种数据传送系统中,数据记录设备或迷你盘记录设备可被任意连接到个人电脑,以允许执行取出和归还。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提供个人电脑作为数据传送设备,具有与诸如存储卡或迷你盘等的多种数据记录设备一起控制内容数据的取出和归还以及控制数据记录设备的次记录介质上的内容数据的处理的功能。
换言之,要求用作数据传送设备的个人电脑具有能够向次记录介质侧设备发送,为各种次记录介质侧设备提供的指令和控制代码的应用软件。
不过,在现有技术中,存储卡记录设备和迷你盘记录设备不能共享,例如,用于由应用软件发出的控制指令的控制代码格式和指令帧结构这样的标准化的格式。
由于上述原因,在主要用于内容数据的取出和归还的应用的情况下,有必要为连接到个人电脑的每个次记录介质侧设备提供单独的应用。
此外,由于存在各种次记录介质侧设备,还有必要提供分离的局部应用,其主要用于控制依存于次记录介质侧设备的类型的各种处理。依存于次记录介质侧设备的类型的处理的例子是内容数据的再现、记录、编辑等处理。
在这种情况中,存在独立的控制代码格式和独立的指令帧结构,用于主要目的是执行归还和取出的应用软件所发出的控制指令以及主要目的是控制依赖于次记录介质侧设备类型的处理的局部应用软件所发出的控制指令。
因此,有必要执行复杂的处理、以根据过程,将应用程序从一个切换到另一个,以及将设备驱动器从一个切换到另一个。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提供模块结构,其用于数据传送设备对连接至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所执行的控制,从而达到软件构造的简化、以及处理的效率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控制方法,所述方法由数据传送设备采用,以控制连接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其中:数据传送设备包括存储内容数据的主记录介质;数据记录设备,能够把内容数据记录在次记录介质上;通过连接数据记录设备到数据传送设备,存储在主记录介质上的内容数据可被传送至次记录介质,
其中,第一控制过程或第二控制过程根据控制条件而选择执行,
第一控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公共应用模块,以根据与次记录介质的类型无关的公共控制条件来发布(issue)控制代码;
使用变换模块,以根据连接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来变换控制代码;和
把变换后的控制代码经由设备驱动器发送到连接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
第二控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局部应用模块,以根据公共应用模块中未预备的控制条件来发布控制代码;和
把发布后的控制代码经由设备驱动器发送到连接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
优选地,在第二控制过程中,局部应用模块发布控制代码具有格式被调整成由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的格式的控制代码。
优选地,在第二控制过程中,局部应用模块提示将被发布的局部控制代码,其格式异于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的格式,并发布该局部控制代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数据传送设备,其包括:
主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用于将数据记录到主记录介质上和再现来自主记录介质的数据;
通信装置,用于执行与外部数据记录设备交换各种数据的操作,所述外部数据记录设备用于将数据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以及特别,通信用于执行传送记录在主记录介质上的内容数据的操作;和
连接设备控制装置,用于把控制代码发送至各种数据记录设备,其可连接至数据传送设备、处于能够经通信装置与数据传送设备通信的状态,以及用于控制连接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
其中,连接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公共应用模块,用于根据与次记录介质的类型无关的公共控制条件来发布控制代码;
变换模块,用于根据连接至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来变换公共应用模块所发布的控制代码;
局部应用模块,用于根据公共应用模块中未预备的控制条件来发布控制代码;和
设备驱动,用于把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和由局部应用模块发布的发布控制代码发送到连接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
优选地,局部应用模块发布具有格式被调整成由变换模块变换的控制代码的格式的控制代码。
优选地,局部应用模块提示将发布局部控制代码,其格式异于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的格式,并发布该局部控制代码。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记录介质,用于记录数据传送设备所执行的记录程序模块,该数据传送设备包括存储内容数据的主记录介质,其目的是控制连接至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所述数据记录设备用于把内容数据记录到次记录介质、处于允许通过将数据记录设备连接到数据传送设备,把记录到主记录介质上的内容数据传送到次记录介质的状态,该程序模块包括:
公共应用模块,用于根据与次记录介质的类型无关的公共控制条件来发布控制代码;
变换模块,用于根据连接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来变换公共应用模块所发布的控制代码;
局部应用模块,用于根据公共应用模块中未预备的控制条件来发布控制代码;和
设备驱动,用于将由变换模块变换的控制代码和局部应用模块发布的发布后的控制代码发送到连接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
优选地,局部应用模块发布具有格式被调整成由变换模块变换的控制代码的格式的控制代码。
优选地,局部应用模块提示将发布局部控制代码,其格式异于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的格式,并发布该局部控制代码。
根据本发明,公共应用模块所发布的控制代码的主要目的是执行取出和归还,该控制代码由变换模块变换成适合于连接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的控制代码,并经由设备驱动发送至数据记录设备。
另一方面,局部应用模块所发布的控制代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依存于数据记录设备的处理,该控制代码也经由同一设备驱动发送至数据记录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实现的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SDMI内容的典型数据路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由实施例提供的主记录介质侧设备的框图;
图4是表示由实施例提供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的框图;
图5是表示由实施例提供的应用模块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由实施例提供的插件模块所发布的变换的指令帧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由实施例提供的局部应用所发布的变换指令帧;
图8A至图8B是分别表示实施例的发送控制指令和接收响应指令的说明图;和
图9A至图9B是是分别表示出实施例的发送厂商指令和接收厂商指令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以下章节顺序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1.系统构成2.SDMI内容的数据路径3.数据传送设备的典型结构(主记录介质侧设备或PC)4.数据记录设备的典型结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或记录/再现设备)5.应用模块的结构1.系统构成
下面说明由本发明实施例实现的系统构成。
图1示出了典型的系统构成。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相当于本发明的数据传送设备。另一方面,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20B各相当于连接到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和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构成数据传送系统。
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一般是用个人电脑来实现的。为了方便起见,在以下说明里,用个人电脑来表记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然而,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不必是个人电脑。
为执行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送设备的操作,用作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的个人电脑运行在个人电脑上初始化的、用于执行蓄积和传送SDMI内容数据的软件。此外,一组应用模块被个人电脑激活,以执行用于控制连接到个人电脑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和20B的操作的设备功能。控制操作包括与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和20B一起执行的取出/归还,以及再现来自次记录介质的内容数据,记录内容数据到次记录介质和编辑存储在次记录介质上的内容数据。
个人电脑1内嵌的或从外部加入的硬盘5用作主记录介质(和主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应该注意:尽管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硬盘5用作主记录介质,但用作主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却不必是硬盘。主记录介质可以考虑各种记录介质,例如光盘、磁光盘、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内嵌的诸如存储卡等的半导体存储器和携带式存储器。
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能够经由通信网络110与内容服务器91通信。诸如音乐等的内容数据可从内容服务器91下载至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毋雍赘言,可有多个内容服务器91连接至通信网络110。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的用户可接收服务以从任意一个内容服务器91下载各种数据。
从内容服务器91下载至个人电脑1的内容数据可以是符合SDMI标准的内容数据或不符合SDMI标准的内容数据。
形成通信网络110的传输线路可以是有线或无线公用通信线路。或者,形成通信网络110的传输线路也可以是连接个人电脑1到内容服务器91的专用线路。具体地说,通信网络110可以是因特网、卫星通信网、光纤网或何其它通信线路。
个人电脑1的硬盘5可以是内嵌或外部连接的驱动单元,用于驱动诸如CD-DA或DVD等的封装介质90,从所述介质再现诸如音乐等内容数据。在以下说明里,也把封装介质90称为盘90或可移动记录介质90。
个人电脑1被连接到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在取出过程中,可向其传送存储在硬盘5中的内容数据。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是记录设备或记录/再现设备,用于将数据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因而,从个人电脑1收到的内容数据可在拷贝操作中被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
有多种可能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和20B的例子。不过在以下说明中,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是符合SDMI标准的记录设备。
在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中,次记录介质被假定为符合SDMI标准的存储卡。这种存储卡利用闪存等半导体存储器。从而,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是用于记录数据到符合SDMI标准的存储卡和从符合SDMI标准的存储卡再现数据的存储卡驱动或记录设备/再现设备。在这种情况下,SDMI内容以加密状态被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
形成的信息管理格式包括存储在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中的内容ID。内容ID被用作用于识别SDMI内容的标识符。当内容数据被存储在个人电脑1的硬盘5时,内容ID由用于内容数据的应用软件生成,并与内容数据一起被存储在硬盘5。此外,通过使用内容ID来管理取出和归还。假设当内容数据被记录到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时,内容数据的内容ID也可与内容数据一起被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
另一方面,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是不符合SDMI标准的数据记录设备。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的次记录介质被用于存储需要以非加密状态保护著作权的SDMI内容。这种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的一个例子是迷你盘。从而,这种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的一个例子是迷你盘记录/再现设备或迷你盘记录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甚至在SDMI内容以非加密状态被记录时不损失保护著作权的功能,把下述的成功验证作为拷贝SDMI内容的操作的条件之一。
应该注意:由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将数据记录到其上的和从其再现数据的介质不限于迷你盘。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的其他次记录介质可能包括采用诸如闪存等的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卡、用作磁光盘的迷你盘、CD-R(可写光盘)、CD-RW(可重写光盘)、DVD-RAM、DVD-R和DVD-RW。因而,次记录介质设备20A可以是任何记录设备,只要记录设备能够把数据记录到任何一种这样记录介质上。
个人电脑1通过诸如USB(统一串行总线)或IEEE-1394标准等通信标准的线路被连接到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毋雍赘言,只要其它传输线路能够传送内容数据等,也可使用其他类型的传输线路。其它传输线路的例子包括有线传输线路和无线传输线路。
应该注意:在以下说明里,若有必要区别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20B,则在某些情况中,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指的是迷你盘记录设备20A、而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指的是存储卡驱动器20B。2.SDMI内容的数据路径
假设例如象图1中所示的那样的数据传送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由SDMI标准所规定的数据路径如图2所示。
应该注意的是音乐内容经过由个人电脑执行的处理中的数据路径,所述个人电脑备有用作主记录介质的硬盘5,以将音乐内容存储到硬盘5上或将内容传送至外部设备,例如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换言之,数据路径由个人电脑1运行的软件来实现,从而执行处理以将音乐内容存储到硬盘5上或将内容传送至外部设备。
经过图2所示的数据路径,将音乐内容存储到硬盘5上或将内容传送至外部设备的过程和处理由附图标记DP1到DP9表示。在以下说明中,附图标记DP1到DP9被用于表示它们各自的过程。
在过程DP1中,由外部内容服务器91经图1所示的通信网络110分发的内容数据被检查,以形成一个确认数据内容是否是需要符合SDMI标准的著作权的保护。
已分发的网络内容可以是符合SDMI标准的内容或与SDMI标准无关系的内容。符合SDMI标准的内容和与SDMI标准无关的内容分别被称为SDMI相容内容(SDMI-conforming contents)和非SDMI内容。
SDMI相容内容已经通过使用在象DES处理这样的密钥加密处理中的内容密钥CK被加密。一般地,SDMI相容内容的预加密数据(pre-encryption)是使用象ATRAC3这样的压缩技术压缩的编码数据A3D。在这种情况下,已加密的SDMI相容内容用记号E(CK,A3D)来表达。
如果已分发的网络内容是SDMI相容内容,则数据路径从过程DP1前进至过程DP2,其中,将网络内容作为SDMI内容存入充当主记录介质的硬盘5。
在这种情况下,内容数据以分发状态E(CK,A3D)被原样写入硬盘5。或者,在使用其它密钥CK′再次加密以生成将被存储到硬盘5上的加密的数据E(CK′,A3D)之前,将内容数据解密一次。也就是说,内容密钥由CK变成了CK′。
另一方面,若已分发的网络内容为非SDMI内容,则数据路径从过程DP1前进至过程DP3,其中,执行水印校验处理(watermark-check process)。水印校验处理是基于电子水印(electronic watermark)的筛选处理(screening process)。
还是在过程DP3中,在盘内容上执行水印校验处理。盘内容是从安装在内嵌于个人电脑1中的驱动器上或安装在连接到个人电脑1的盘驱动单元上的封装介质读出的内容数据。内嵌驱动器的例子包括CD-ROM驱动器。封装介质的例子包括CD-DA和DVD。
也就是说,对于盘内容,即不符合SDMI标准的内容数据,执行水印校验处理。
如果盘内容的水印校验处理没有通过,数据路径从过程DP3前进至过程DP5,其中,将盘内容判断为不可在数据路径里拷贝的内容数据。可通过软件设计来实现各种具体的可能处理。例如,这种盘内容被存储到硬盘5中,但却被当作由于向其它介质拷贝或移动数据的目的而不能被传送的内容数据。或者,另一种可能的处理,在符合SDMI标准的内容处理中,这样的盘内容不存储在硬盘5中。
如果盘内容的水印校验处理通过,即存在电子水印,并确认拷贝控制位以指示允许拷贝操作,则把盘内容判断为可以合法拷贝的内容数据。此时,数据路径前进至过程DP4,以为确认是否内容数据被以符合SDMI标准来进行处理形成一个判断。是否内容被作为符合SDMI标准的数据来处理依赖于软件设计、用户设定等。
如果内容数据不以符合SDMI的标准的方式来处理,数据路径前进至过程DP6,其中,将内容数据当作非SDMI内容,并将其从符合SDMI标准的数据路径中排除。例如,启动向不符合SDMI标准的记录设备的内容数据的传送。
另一方面,如果内容数据被以符合SDMI标准的方式来处理,数据路径从过程DP4前进至过程DP2,其中,加密内容数据并将其作为SDMI内容存储到硬盘5中。说得再具体一点,一般是以E(CK,A3D)或E(CK′,A3D)的状态把内容数据存储到硬盘5中。
根据上述数据路径,SDMI网络内容或SDMI盘内容被存储到用作主记录介质的硬盘5中。SDMI网络内容是从通信网络110接收来的、并将以符合SDMI标准的方式处理的内容。另一方面,SDMI盘内容则是从诸如CD-DA或其它介质上读出的、并将以符合SDMI标准的方式处理的内容。
此外,对于SDMI内容,生成了对SDMI内容唯一的内容ID,并将其与SDMI内容一起存储到硬盘5中。内容ID用在使用规则的管理中,它是为每一SDMI内容执行的,将在后面说明。
根据预定规则,存储在硬盘5中的SDMI内容被传送至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从而将内容拷贝至同样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如上所述,SDMI内容可以是SDMI网络内容或SDMI盘内容。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存储在硬盘5中的SDMI内容不仅可被传送至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还可在预定条件下被传送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和20B的例子分别是迷你盘记录设备和存储卡驱动器。
首先,假设采用硬盘5的个人电脑1被连接至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在这种情况下,存储在硬盘5中的SDMI内容被传送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如下所述。
在SDMI盘内容的情况中,提前决定用于内容传送的使用规则。在过程DP8中,为了将内容拷贝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的目的,根据使用规则向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的SDMI盘内容的传送被认可。
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数据路径是取出或以下操作的路径,所述操作是将内容从用作主记录介质的硬盘5传送至诸如安装在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或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上的、诸如存储卡的次记录介质,以拷贝将由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或20A再现的内容。取出的逆操作是归还,也就是把内容从次记录介质传送回或移回主记录介质的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把内容从次记录介质传送回主记录介质的移动操作里,内容数据被从次记录介质消除。
作为传送SDMI盘内容的使用规则,对所允许的取出次数有上限规定。例如,对各内容数据最多允许三回取出。从而,内容数据在取出操作时可拷贝至不多于三个的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在归还时,内容从次记录介质被移回主记录介质,则迄今为止,为该内容数据执行的取出次数减一。从而,即使是在内容被拷贝至三个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之后,内容也可被再度拷贝至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只要内容已在归还时从这三个次记录介质中的一个移回至主记录介质了。也就是说,允许内容数据并存于最多三个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
同样,在SDMI网络内容的情况中,也要先决定用于内容传送的使用规则。在过程DP7中,为将内容拷贝到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的目的,根据使用规则向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的SDMI网络内容的传送被认可。作为传送SDMI盘内容的使用规则,对所允许的取出回数有上限规定,就像SDMI盘内容的情况那样。该上限可以与为SDMI盘内容所设定的上限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考虑所允许的取出回数的上限为一。在此情况中,内容数据仅可被拷贝至一个的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若在归还时,内容从次记录介质被移回主记录介质,则内容可被再度拷贝至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
根据这些使用规则,将SDMI内容从主记录介质拷贝至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并以加密状态在传送线路上传送。说得再具体一点,SDMI内容被以E(CK,A3D)或E(CK′,A3D)的状态在传输线路上传送。
接着,以加密状态传送的SDMI内容由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所接收,以加密状态原样拷贝至次记录介质。
在由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所执行的操作、以再现已拷贝并被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中的SDMI内容,从次记录介质里读出内容数据并解密以再现内容数据。具体地说,通过使用密钥CK或CK′,对以E(CK,A3D)或E(CK′,A3D)的状态记录在次记录介质的内容数据进行解密,以分别生成内容数据D{CK,E(CK,A3D)}=A3D或D{CK′,E(CK′,A3D)}=A3D,它们是使用ATRAC3压缩技术压缩的原始非加密内容数据。原始非加密压缩内容数据A3D受到例如与ATRAC3压缩处理相反的解压处理,以执行解调处理而产生象音乐这样的音频数据输出。
如上所述,通过对于沿着向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的内容数据的取出的数据路径的内容数据的加密状态以及在次记录介质中的内容数据的加密状态,符合SDMI标准的内容数据的著作权可得到适当的保护,并且,通过由检查对于内容传送设置的使用规则执行的拷贝管理,可被适当地保护。
另一方面,若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被连接至个人电脑1,则采用以下处理。
应该注意的是,如上所述,与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例如存储卡驱动器)不同,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例如迷你盘记录设备)以非加密状态把内容记录到象迷你盘这样的次记录介质上。由于内容以非加密状态记录到迷你盘上,所以已拷贝并记录到迷你盘上的内容数据可由普及的通常迷你盘再现设备来再现,以使用户得到更多便利。
不过,由于内容数据以非加密状态被记录在迷你盘上,因此,出现了对于内容数据的著作权的保护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满足对于向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传送内容数据的预定条件。
为了把SDMI网络内容传送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并在拷贝操作中将内容以非加密状态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有必要满足对于拷贝操作的下列三项拷贝操作的传送条件:
(1)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应通过验证处理,并得出OK的验证结果;
(2)著作权人应认可将内容数据传送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并将数据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的拷贝操作;和
(3)内容数据的传送应遵循为取出和归还设定的使用规则。
然而,即使满足了以上传送条件(1)、(2)和(3),也不可能以无限制的方式执行将内容数据传送至除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以外的设备的拷贝操作。如此一来,就确保了对著作权保护的功能。此外,由于以下事实,即内容数据以加密状态经传输线路传送,并且直到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收到了内容数据后,才由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对数据进行解密,对著作权保护的功能能够起作用。
在过程DP9中,在将SDMI网络内容传送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之前,对以上传送条件(1)、(2)和(3)进行检查。
具体地说,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受到验证处理(authenticationprocess)。此外,检查内容数据中包括的标志信息等,以确认著作权人的有关是否允许拷贝操作的意图。再者,实现取出和归还的使用规则。
在所述条件下拷贝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的SDMI网络内容以加密状态经传输线路原样传送的。说得再具体一点,SDMI网络内容以E(CK,A3D)或E(CK′,A3D)状态在传输线路上传送。
已加密的SDMI网络内容由具有如后所述的、图4表示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迷你盘记录设备)20A所接收,并接着由解密处理单元单元28解密以生成由ATRAC3压缩技术压缩的原始数据A3D。然后,在被提供给记录/再现单元25,以将数据记录到迷你盘100上之前,加密的内容数据A3D受到由包含在图4表示的结构中的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执行的编码处理。
因而,在再现已拷贝并记录在迷你盘100上的SDMI内容的操作中,次记录介质侧设备(或迷你盘记录设备)20A需要对从迷你盘100中读出的数据执行与通常的迷你盘系统相同的解码处理。该解码处理包括EFM解调处理、ACIRC纠错处理和采用与ATRAC3压缩技术对应的解压技术的解压处理。
这就意味着,当迷你盘100被安装在设备上时,记录在迷你盘100上的已拷贝的内容数据可以由通常的迷你盘再现设备正常再现。也就是说,通过由不符合SDMI标准的通常迷你盘再现设备的内容再现,用户可欣赏拷贝和记录在迷你盘100上的SDMI网络内容。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根据在图2所示数据路径中的过程DP7、DP8、DP9中的对使用规则的检查结果,不允许内容的传送,则内容当然不被传送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20B。3.数据传送设备的典型结构(主记录介质侧设备或PC)
图3是表示用作数据传送设备的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的结构的框图。下面说明用作数据传送设备的个人电脑1。通过构成具有用于执行与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相同功能的结构的专用硬件,但也可形成专用于数据传送的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运行用于执行数据传送设备的功能的软件程序被安装在个人电脑1上,以实现作为数据传送设备的主记录介质侧设备。软件程序被个人电脑运行,以执行控制连接到个人电脑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的操作的功能。控制操作包括与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20B一起的取出和归还以及从次记录介质再现内容数据、记录内容数据到次记录介质上和编辑存储在次记录介质上的内容数据等处理。软件程序形成了一组将通过参考图5进行说明的应用模块。
应该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个人电脑或电脑具有被称为通用计算机的广义概念。
通过参考图5,将在后面说明的软件程序可以被提前存储在电脑中内嵌的的记录介质中。记录介质的例子有硬盘(HDD)5和ROM3。
或者,软件程序也可被暂时或永久存储在象软盘、CD-ROM(只读光盘)、MO盘(磁光盘)、DVD(数字视盘)、磁盘和半导体存储器这样的可移动记录介质90。存储在可移动记录介质90中的软件被作为所谓封装软件提供给用户。
应该注意的是,不仅可以从可移动记录介质90将程序装入电脑,通过用于由无线通信进行数字卫星广播的人造卫星或通过象有线通信的LAN(局域网)或因特网这样的网络,还可以从下载网站将程序下载至电脑。在电脑中,已下载的程序由通信单元8接收,以安装至内嵌的硬盘5。
图3所示的电脑1包括内嵌的CPU(中央处理单元)2。CPU2由总线12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10。根据用户操作包括键盘、鼠标器、麦克等的输入单元7经输入/输出接口10输入的指令,CPU2执行提前存储在ROM(只读存储器)3中的程序。或者,CPU2从硬盘5将程序装载到RAM(随机读写存储器)4中以用于运行。程序从开始被存储在硬盘5中,由通信单元8从卫星或网络接收并被安装在硬盘5中或从象置于驱动器9上的光盘这样的可移动记录介质90读出并被安装在硬盘5中。通过执行这样的程序,CPU2对SDMI内容执行数据传送设备的处理。
若有必要,则CPU2把处理结果输出至包括LCD(液晶屏)和扬声器的输出单元6或输出至通信单元8,以经输入/输出接口10发送,或将结果记录在硬盘5中。
在这种情况中,通信单元8能够经图1所示的通信网络110与各种服务器通信。说得再具体一点,电脑1能够从外部内容服务器91下载象音乐内容这样的网络内容。已下载的网络内容沿上述数据路径受到对于符合SDMI标准的内容的处理或不符合SDMI标准的处理。完成用于符合SDMI标准的内容的处理的下载网络内容被作为SDMI内容存储到硬盘5中。存储在硬盘5中的SDMI内容被传送至通过验证测试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记录/再现设备),或符合SDMI标准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验证。
连接单元11是在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和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之间连接的部件,从而数据可以在主记录介质1和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B之间通信。连接单元11的可能的例子有USB接口和IEEE1394接口。毋雍赘言,符合其它标准的有线接口和使用红外线或无线电波的无线接口也可用作连接单元11。
应该注意的是,用于实现通过参考图2所述数据路径的各种处理不必沿时间轴顺序处理,相反,用于实现数据路径的处理可包括并行或个别执行的某些处理。并行或个别执行的处理的例子有并行处理和面向对象的处理。
程序可以由单台电脑或在所谓分布式处理中的多台电脑来执行。此外,程序还可以被传送至远程电脑并在那里执行。4.数据记录设备的典型结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或记录/再现设备)
图4是表示用作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的迷你盘记录设备的典型结构的框图。次记录介质100是迷你盘或磁光盘。以下也将次记录介质100称为迷你盘100。
应该注意的是,图4示出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的结构,仅包括用于对被记录在迷你盘上的或从迷你盘再现的数据进行处理的系统,所述迷你盘用作次记录介质100,和处理从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传送的数据的系统。由于象驱动系统、伺服系统、和再现输出系统这样的其它系统与在通常迷你盘记录/再现设备中的它们的各自的对应系统相同,故省略了它们的详细图。
在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中,MD控制单元(CPU)21用作控制器,用于控制记录和再现数据到迷你盘100上和从迷你盘100再现数据。具体地说,MD控制单元21控制旋转驱动机械(rotation driving mechanism)、转轴电机(spindle servo)、聚焦电机(focus servo)、寻轨电机(tracking servo)、线电机(thread servo)、将激光束和磁场分别施加于光头(optical head)和磁头(magnetic head)的操作、以及对将被记录的数据进行编码和对已再现的数据进行解码的处理。
记录/再现单元25包括光头、磁头、盘旋转驱动系统(disc-rotation-driving system)和电机系统(servo system)。实际上,记录/再现单元用作对迷你盘100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部位。
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对将被记录到迷你盘100上的数据进行编码,并对从迷你盘100再现的数据进行解码。众所周知,在迷你盘系统的情况下,将被记录的数据受到EFM调制处理和对于ACIRC纠错码的编码处理。在把将被记录的数据提供给记录/再现单元25之前,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对数据执行ACIRC编码处理和EFM编码处理。
在再现操作中,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对代表从迷你盘100读出和由记录/再现单元25提供给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的数据的RF信号执行解码处理。解码处理包括二进制转换处理、EFM解调处理和采用ACIRC技术的纠错处理。
缓存30可对将被记录到迷你盘100上的数据和从迷你盘100再现的数据进行缓冲。也就是说,缓存30具有缓冲功能,即公知的防冲击功能(shock-proof function)。
在记录数据的操作中,使用ATRAC/ATRAC3技术压缩和编码的数据被暂时存入缓存30。接着,把数据以预定的数据单元数从缓存30间断地读出,并提供给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以记录到迷你盘100上。
在再现数据的操作中,将数据从迷你盘100中读出,并由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进行解码。再将已解码的数据暂时存入缓存30。接着将所存数据从缓存30连续地读出,并提供给编解码23,以执行解压解码处理。
编解码23是用于执行基于采用ATRAC/ATRAC3技术的编码处理的压缩处理和解压处理的部件。
将被记录到迷你盘100上的数据在受到编码处理之前,使用ATRAC/ATRAC3技术进行。因而,当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接收到未完成压缩和编码处理的数据时,编解码23采用ATRAC技术或ATRAC3技术对将被记录的数据执行压缩和编码处理,并把压缩后的数据提供给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一个未完成压缩和编码处理的数据的例子是PCM音频数据。
在再现操作中,由记录/再现单元25从迷你盘100中读出并由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解码的数据是处于通过采用ATRAC/ATRAC3方技术被压缩和被编码的状态中的数据。该数据经缓存30被提供给编解码器23。编解码器23使用与ATRAC/ATRAC3技术相应的解压处理对数据进行解压,以生成具有44.1KHz频率的16位量化数字音频数据。该数字音频数据在图中未示出的输出电路中受到包括D/A变换、模拟信号处理和放大处理等处理,以生成代表所再现的音乐等的扬声器输出信号。
或者,所再现的信号被作为数字音频数据输出至其它设备。
上述结构包括通常的迷你盘系统的记录/再现设备的部件。不过,由本实施例实现的迷你盘记录设备20A在个人电脑中具有附加部位,以充当主记录介质侧设备1。说得再具体一点,用于执行象接收已发送的内容数据、和对数据进行解码处理这样的处理,该部位包括通信单元26、DMA27、解密处理单元单元28、高速缓存29、流控制单元31、系统控制单元32。
系统控制单元32(CPU)是用于控制整个迷你盘记录设备的部件。
一般地,系统控制单元32控制象用于生成数据请求的发布、用于在个人电脑1和迷你盘记录设备20A之间的验证的通信、与个人电脑1交换各种命令的处理和对从个人电脑1接收的内容数据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此外,根据各种控制,向MD控制单元21发出指令并控制对迷你盘100进行内容数据的记录/再现操作,以及读出和更新管理信息的操作。
图中未示出的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被设为用户界面。系统控制单元32控制监视用户在操作单元上执行的操作的处理、根据操作的处理和显示单元的显示处理。
通信单元26连接至图3所示个人电脑1的连接单元11,它是用于与个人电脑1交换数据的部件。通信单元26处理符合象USB或IEEE1394技术这样的通信技术的信号。
由通信单元26从个人电脑1接收到的数据包括各种指令和SDMI内容。
由通信单元26接收到的SDMI内容在DMA(直接内存访问)27的运行的控制下被存入高速缓存29。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内容当然可以在由CPU提到DMA27运行的控制下,存入高速缓存29。
解密处理单元28是执行与加密SDMI内容的处理相对应的处理。也就是说,解密处理单元28对存入高速缓存29的内容数据进行解密。接着把未加密的内容数据存入高速缓存29的其它区域。
由于内容数据通过使用内容密钥CK或CK′加密,所以用于确认至少内容密钥CK或CK′的可用信息被存储。
由于存储了用于确认内容密钥CK的信息,所以解密处理单元28能够对以加密状态收到的加密SDMI内容进行解密。加密SDMI内容是E(CK,A3D),它是使用内容密钥CK加密的内容A3D。解密结果是D{CK,E(CK,A3D)}=A3D,它是使用ATRAC3技术压缩的数据。在由记录/再现单元25记录到迷你盘100上之前,使用ATRAC3技术压缩的数据由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进行编码。
应该注意的是,SDMI内容不总是使用ATRAC3技术压缩的数据。例如,可考虑由内容密钥加密的线性PCM数据。因而,也有以E(CK,PCM)的状态输入传送内容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解密处理单元对在E(CK,PCM)的状态中的加密内容进行解密,以生成D{CK,E(CK,PCM)}=PCM,它是已解密的线性PCM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在由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进行编码并由记录/再现单元25记录到迷你盘100上之前,PCM数据由编解码器23使用ATRAC3技术进行压缩。
在某些情况下,密钥可被存入解密处理单元28,以用于验证处理。公用钥(public key)和私用钥(private key)都可被存储。私用钥也可用于加密处理。
此外,解密处理单元28包括内嵌的哈希引擎(hash engine),用于执行所谓的哈希函数处理以生成内容ID。
内容ID是识别信息,用于由个人电脑1执行内容数据的取出/归还的处理。
已解密的SDMI内容数据被从高速缓存29传送至流控制单元31。已解密的SDMI内容数据的例子有由ATRAC3技术压缩的数据、和PCM数据。
流控制单元31是用于将已解密的SDMI内容数据传送至充当用于记录数据到迷你盘100的记录处理系统的MD控制单元21。该记录处理系统包括编解码器23、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记录/再现单元25和缓存30。
流控制单元31根据MD控制单元21的请求(XARQ)传送已解密的SDMI内容数据。流控制单元31调整内容数据的接收、解密处理和将数据记录到迷你盘100上的处理的定时。
总线22是通信线,它允许在MD控制单元(CPU)21、编解码器23、缓存30、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流控制单元31、DMA27、高速缓存29、通信单元26、解密处理单元28、系统控制单元32之间交换各种数据。
在以上结构中,在由记录/再现单元25记录到迷你盘100上之前,作为由个人电脑1发送的SDMI内容数据,处于E(CK,A3D)状态的数据或处于E(CK,PCM)状态的数据由EFM/ACIRC编码器/解码器24使用ATRAC3技术解密并编码。
另外,在个人电脑1和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之间的内容数据的取出/归还中、以及其它的通信会话中,也发送各种指令。
这些指令由通信单元26接收并转交系统控制单元32。系统控制单元32根据这些指令执行各种处理,并经通信单元26向个人电脑1发送对各指令的响应。5.应用模块结构
通过参考图5,下面说明一组应用模块、其由个人电脑1执行,以控制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的操作。控制操作包括与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20B一起的取出/归还、以及从次记录介质再现内容数据、记录内容数据到次记录介质上和编辑存储在次记录介质上的内容数据等的处理。
应用模块群包括预先存入图3所示的ROM3的程序和/或预先安装到图3所示的硬盘5中的程序。该程序由在个人电脑1中采用的CPU2执行以通过运行根据应用模块组的预定过程,执行对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和20B的控制。
应该注意的是,对存储在用作次记录介质的迷你盘100上的内容数据的编辑处理包括内容数据的分割内容数据、将内容数据相互连结和移动内容数据。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应用模块群包括公共应用模块70、指令变换模块71和73、设备驱动72和74、切换功能75和76、以及局部应用模块77和78。
切换功能75和76通常是在程序中的模块选择功能。
公共应用模块70是主要目的用于控制内容数据的取出/归还的应用模块。具体地说,在数据传送系统中,随着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和20B被用作将内容数据记录到充当次记录介质的迷你盘或存储卡的设备,执行公共应用模块70以控制内容数据的取出/归还、以及伴随取出/归还的各种处理。
公共应用模块70发布指令(控制代码),以指明公共控制条件而不考虑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的类型。具体地说,公共应用模块70根据各种控制条件发布各种指令,但指令不随次记录介质侧设备的类型而异。
另一方面,发布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存储卡驱动器)20B的、用于驱动用作次记录介质的存储卡的指令的格式,与发布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用于驱动用作次记录介质的迷你盘的指令格式不同。格式指明码格式或指令帧构造。由于该原因,指令变换模块71,73被分别提供以用作插件模块(plug-in module)。
指令变换模块71是用于将公共应用模块70所发布的公共指令变换成用于存储卡驱动器20B的控制代码和指令帧结构,并将控制代码和指令帧结构发布至存储卡驱动器20B的模块。在存储卡驱动器20B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情况下,指令变换模块71将公共应用模块70所发布的公共指令变换成具有可由存储卡驱动器20B解释的格式的指令。指令变换模块71接着将变换后的指令经为存储卡驱动器20B提供的设备驱动72提供给存储卡驱动器20B。
公共应用模块70、指令变换模块71和设备驱动72控制与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存储卡驱动器20B一起执行的取出和归还。
另一方面,指令变换模块73是用于将公共应用模块70所发布的公共指令变换成对于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控制代码和指令帧结构、并将控制代码和指令帧结构发布至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模块。
在迷你盘记录设备20A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情况下,指令变换模块73将公共应用模块70所发布的公共指令变换成具有可由迷你盘记录设备20A解释的格式的指令。指令变换模块73接着将变换后的指令经由为迷你盘记录设备20A设置的设备驱动74提供给迷你盘记录设备20A。
公共应用模块70、指令变换模块73和设备驱动74控制与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迷你盘记录设备20A一起执行的取出和归还。应该注意的是,当公共应用模块70发布公共指令时,切换功能75位于t1侧,允许指令变换模块73把变换后的指令经设备驱动74输出至迷你盘记录设备20A。
作为发布至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变换后的指令,控制代码由指令变换模块73在图6所示的指令帧中发布。
在位于偏移地址02h的操作代码中,发表了由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设备、即在该情况下的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格式许可发布者所决定的厂商相关码。
在偏移地址0Ah处,记述了实际的操作代码(控制代码)。实际的操作代码是厂商相关码VDC的值。偏移地址0Bh及其后续偏移地址的区域都被用于说明操作代码的变量的字段(field)。
在偏移地址03h~05h处,根据一般的IEEE规范,公司唯一代码被规定为公司ID。公司ID是由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设备、即此处的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格式许可发布者的代码。
偏移地址06h~09h都是可由格式许可发布者设定的数据域。
即,将公共指令变换成具有由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格式许可发布者规定的控制代码的指令。接着把变换后的指令提供给迷你盘记录设备20A。
如上所述,模块结构包括用于发布公共指令的公共应用模块70、以及每一个指令变换模块71和73,被作为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对应次记录介质侧设备的插件模块。每一指令变换模块71和73将公共指令变换成变换后的指令,用于联合指令变换模块71和73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因而,有必要将公共应用模块70作为基本应用提供给个人电脑1,以控制取出和归还、以及指令变换模块71和/或73,皆作为假设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的插件模块。以这种方式,就有可能实现高度有效和灵活的软件结构。
公共应用模块70可以任意速率度发布公共指令,其包括控制代码该控制代码指示被作为对各种次记录介质的公共控制执行的控制。
不过,可以假定在为其中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是特定的次记录介质的情况发布控制代码。这是因为次记录介质的特征互不相同、并且由于特定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具有为操作具有特定特征的次记录介质的功能,所以,对于次记录介质,要求特定的次记录介质侧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发布局部指令,即控制条件是不能由公共应用模块70发布的控制代码。所以,有必要向个人电脑1提供适合具有特定特征的次记录介质的局部应用模块。
在本实施例里,如果迷你盘记录设备20A连接至个人电脑1,则由局部应用模块77或78发布指明控制代码的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依赖于次记录介质。该控制指令的一个例子是对次记录介质、即此处的迷你盘100上的内容数据的编辑指令。
局部应用模块77是用于将象编辑次记录介质上的内容数据的指令这样的局部指令变换成具有调整到适合如图6所示的迷你盘记录设备的格式的变换后的指令,并接着把变换后的指令发布至迷你盘记录设备20A。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局部应用模块77发布的控制代码包括在图7所示的指令帧里。
图7所示的变换指令帧由扩张图6所示的变换后的指令帧得到。例如,在位于偏移地址02h的操作代码中,发表了由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设备、即此处的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格式许可发布者所确定的厂商相关码,以及由设备制造商、即此处的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制造商所确定的厂商相关码。
偏移地址06h及其后续偏移地址被用来作为每个都可用于说明象具有高自由度的实际控制代码(和参数)这样的局部指令的信息的域(field)。
在偏移地址03h~05h处,根据一般的IEEE规范将公司唯一代码规定为公司ID。公司ID是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制造商的代码。制造者被定义为格式许可人或被许可人。
当局部应用模块77发布了变换后的指令时,切换功能76位于t3侧、而切换功能75位于允许设备驱动74将变换后的指令经设备驱动器74输出至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t2侧。从而,局部应用模块77、切换功能76和75、设备驱动器74控制对于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特有的控制功能。
由于指令变换模块73所发布的变换后的指令具有与局部应用模块77所发布的变换后的指令相同的指令帧结构,所以迷你盘记录设备20A侧的硬件应用能够使用公共解释模块来接收变换后的指令。
由于设有所述公共应用模块70和局部应用模块77,所以当将迷你盘记录设备20A连接至个人电脑1时,就有可能既控制取出和归还、又控制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特有的处理,例如编辑记录在迷你盘记录设备20A上的内容处理。不过,也有一种情况,其中,局部应用模块78被用于原样发布局部指令,而不象先前的情况那样,以局部应用模块77来提前发布变换后的指令帧。
从而,本实施例还包括局部应用模块78,其模块结构可用于原样发布局部指令而不象上述那样变换该指令。
如上所述,个人电脑1经象USB这样的传输线路连接至迷你盘记录设备20A。使用象USB这样的传输线路,如在图8A的发送控制指令和图8B的接收响应指令中示出了bmReques tType域和bRequest域。
这些域可用来指示包含这些域的指令是从个人电脑1的应用软件发布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的控制指令,还是由个人电脑1的应用软件从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接收的响应指令。
具体地说,若bmRequestType域的最高有效位(MSB)是0、如图8A所示,则将包含该域的指令从个人电脑1发送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即所谓发送方向。另一方面,如果bmRequestType域的MSB是1,如图8B所示,则把包含该域的指令从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发送至个人电脑1,即所谓接收方向。
此外,如果bRequest域是80h,如图8A所示,则包含该域的指令是控制指令。另一方面,如果bRequest域是81h,如图8B所示,则包含该域的指令是响应指令。
从而,图8A所示的指令结构是从个人电脑1发送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的控制指令的结构。另一方面,图8B所示的指令结构是由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发送至个人电脑1的响应指令的结构。
图8A所示的控制指令是从个人电脑1的应用软件发布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的公共指令,主要目的是执行取出/归还。另一方面,图8B所示的响应指令是由次记录介质侧设备20A或20B发布至个人电脑1的应用软件的指令,其响应于公共指令。
由局部应用模块78发布的局部控制指令和响应于局部控制指令的局部响应指令的结构分别是由扩张图8A和图8B示出的指令结构得到的。
图9A和图9B分别示出了由局部应用模块78发布的局部控制指令和响应于局部控制指令的局部响应指令的结构。
如图所示,bRequest域为FFh指示了包含该域的指令是由局部应用模块78发布的局部控制指令或响应于局部控制指令的局部响应指令。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制造商自由决定是否使用局部应用模块78。
应该注意的是,bmRequestType域的MSB揭示了上述同样的指令方向。从而,在本实施例里,图9A示出的指令结构是从局部应用模块78发送至迷你盘记录设备20A的局部控制指令的结构。另一方面,图9B示出的指令结构是由迷你盘记录设备20A发送至局部应用模块78的局部响应指令的结构。
此外,在图9A和图9B分别示出的局部控制和响应指令的情况下,在厂商相关数据的域中各记述了控制和响应数据,其可由设备制造者自由地设定。
在这种情况下,当局部应用模块78发布了图9A所示的这样的局部控制指令时,切换功能76位于t4侧、而切换功能75位于t2侧,以允许设备驱动器74将该局部指令经设备驱动器74输出至迷你盘记录设备20A。
出于同样原因,为了使个人电脑1接收图9B所示的局部响应指令,切换功能76位于t4侧、而切换功能75位于t2侧,以允许迷你盘记录设备20A发布的局部指令经由设备驱动器74提供给个人电脑1。
如上所述,根据图5所示的模块结构,连接至个人电脑1的设备所特有的、而又不能由公共应用模块70处理的控制是由局部应用模块77或78来执行的。由于设备驱动器74可由公共应用模块70、局部应用模块77和78共享,所以不必为局部应用模块77和78导入新的设备驱动器。
此外,使用模块来发布变换后的指令、就象局部应用模块77那样,由迷你盘记录设备20A中的固件的运行执行的处理可以被简化。
另一方面,由于发布象局部应用模块78发布的指令那样的局部指令,所以不再需要提前发布格式被调整成变换后的指令那样的设备相关指令。
以上说明了优选实施例。不过,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里,局部应用模块77和78都是特别为迷你盘记录设备20A提供的模块。不过,毋雍赘言,局部应用模块可以是特别为如图5结构的存储卡驱动器20B提供的模块。
次记录介质侧设备当然不限于迷你盘记录设备或存储卡驱动器。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可以假定为其它类型的设备。其它类型的次记录介质100的例子是诸如CD-R、CD-RW、DVD-RAM、DVD-R、DVD-RW等的盘介质、使用固态存储器(solid-state memory)的介质、磁带介质。从而,次记录介质侧设备可假定为这些记录介质的任意一种提供的任意一种记录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使用适合将连接至次记录介质侧设备的设备的模块。
从以上说明里不难看出:根据本发明,公共应用模块发布的控制代码的主要目的是执行取出/归还,该控制代码由根据连接设备的变换模块所变换。接着,变换后的控制指令经设备驱动器发送。从而,不必使用连接设备的种类所特有的应用模块。
而局部应用模块发布的控制代码的主要目的是执行连接设备特有的处理,对于该控制代码而言,上述设备驱动器可由局部应用模块共享。从而,不必在每次开始处理时执行切换应用程序的过程。
特别地,局部应用模块发布控制代码,其格式被调整成象作为变换模块结果得到的变换后的控制代码那样的格式。从而,设备驱动器可容易地由公共应用模块和局部应用模块共享。
甚至,在局部应用模块呈现将发布具有与由变换模块变换的控制代码的格式不同的局部控制代码和发布局部控制代码时,仍可共享设备驱动器。在这种情况下,可实现一种控制方式、用于根据连接设备的类型发布具有高度自由的局部控制代码。
上述特征允许由用于控制连接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的数据传送设备使用的模块的结构简化,并且数据传送设备所执行的处理更加有效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记录介质,通过一般使用个人电脑,就有可能容易地实现数据传送设备,其用于执行设备控制方法、以达到上述效果。

Claims (9)

1、一种被数据传送设备采用来控制连接到所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的设备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数据传送设备包括存储内容数据的主记录介质;所述数据记录设备能够将内容数据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和通过连接所述数据记录设备到所述数据传送设备,存储在所述主记录介质商的内容数据可被传送至所述次记录介质,
其中,第一控制过程或第二控制过程是根据控制条件被选择执行,
所述第一控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公共应用模块,以根据与所述次记录介质的种类无关的公共控制条件来发布控制代码;
使用变换模块,以根据连接至所述数据传送设备的所述数据记录设备来变换所述控制代码;和
将变换后的控制代码经设备驱动器发送至连接到所述数据传送设备的所述数据记录设备;
所述第二控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局部应用模块,以根据所述公共应用模块里未预备的控制条件来发布控制代码;和
把发布后的控制代码经所述设备驱动器发送到连接至所述数据传送设备的所述数据记录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控制过程中,所述局部应用模块发布具有被调整成由所述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格式的控制代码。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控制过程中,所述局部应用模块提示(present)将发布具有与由所述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的格式不同的格式的局部控制代码,和发布该局部控制代码。
4、一种数据传送设备,包括:
主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用于将数据记录到主记录介质上和再现来自所述主记录介质的数据;
通信装置,用于执行与外部数据记录设备交换各种数据的操作,所述外部数据记录设备用于将数据记录到次记录介质上,以及特别是执行传送记录在所述主记录介质上的内容数据的操作;和
被连接设备控制装置,用于将控制代码发送至各种数据记录设备,可连接至所述数据传送设备、处于能够经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数据传送设备通信的状态,以及用于控制连接至所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连接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公共应用模块,用于根据与所述次记录介质的类型无关的公共控制条件来发布控制代码;
变换模块,用于根据连接至所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来变换所述公共应用模块所发布的所述控制代码;
局部应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公共应用模块里未预备的控制条件来发布控制代码;和
设备驱动器,用于把所述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和所述局部应用模块发布后的控制代码发送至连接到所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数据传送设备,其中,所述局部应用模块发布具有被调整成由所述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格式的控制代码。
6、根据权利要求4的数据传送设备,其中,所述局部应用模块提示将发布局部控制代码,其格式异于所述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的格式,并发布该局部控制代码。
7、一种记录介质,用于记录数据传送设备所执行的程序模块,该数据传送设备包括主记录介质,在此存储内容数据,其目的是控制连接至所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其可用于把内容数据录入次记录介质、处于允许把录入所述主记录介质的内容数据传送至所述次记录介质的状态,这需要把所述数据记录设备连接至所述数据传送设备,所述程序模块包括:
公共应用模块,用于根据与所述次记录介质的类型无关的公共控制条件来发布控制代码;
变换模块,用于根据连接至所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来变换所述公共应用模块所发布的所述控制代码;
局部应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公共应用模块里未预备的控制条件来发布控制代码;和
设备驱动,用于把所述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和所述局部应用模块发布的控制代码发送至连接到所述数据传送设备的数据记录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局部应用模块发布具有被调整成由所述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格式的控制代码。
9、根据权利要求7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局部应用模块提示将发布局部控制代码,其格式异于所述变换模块变换后的控制代码的格式,并发布该局部控制代码。
CNB028027116A 2001-07-02 2002-06-27 设备控制方法和数据传送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884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200971A JP3719396B2 (ja) 2001-07-02 2001-07-02 機器制御方法、データ転送装置、記録媒体
JP200971/2001 2001-07-02
JP200971/01 2001-07-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6757A true CN1466757A (zh) 2004-01-07
CN1308847C CN1308847C (zh) 2007-04-04

Family

ID=19038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271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8847C (zh) 2001-07-02 2002-06-27 设备控制方法和数据传送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959366B2 (zh)
EP (1) EP1403867A4 (zh)
JP (1) JP3719396B2 (zh)
KR (1) KR100897966B1 (zh)
CN (1) CN1308847C (zh)
WO (1) WO200300535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2415B (zh) * 2006-08-21 2010-11-03 索尼株式会社 记录系统和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和控制方法、记录控制装置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8009B2 (ja) * 2001-06-13 2006-05-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転送システム、データ転送装置、データ記録装置、データ管理方法
JP3809779B2 (ja) * 2001-06-18 2006-08-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転送システム、データ転送装置、データ記録装置、データ転送方法
KR20050107487A (ko) * 2003-03-04 2005-11-11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허가된 복제의 보장
JP4698211B2 (ja) * 2003-12-15 2011-06-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電子データの移動の取り消し方法
WO2005122167A1 (ja) * 2004-06-08 2005-12-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記録再生装置
US7702221B2 (en) * 2004-09-14 2010-04-20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Unified control and memory for a combined DVD/HDD system
US7657160B2 (en) * 2004-09-14 2010-02-02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Unified control and memory for a combined DVD/HDD system
US7757300B2 (en) * 2004-10-13 2010-07-13 Hitachi, Ltd. Digit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2011103172A (ja) * 2010-12-28 2011-05-26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ディジタル情報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ディジタル情報記録再生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71145B1 (en) * 1992-05-18 1999-10-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printer command languages translation
DE69637033T2 (de) * 1995-06-30 2007-10-31 Sony Corp. Datenaufzeichnungs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und Datenwiedergabe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US6650761B1 (en) * 1999-05-19 2003-11-18 Digimarc Corporation Watermarked business cards and methods
US6311214B1 (en) * 1995-07-27 2001-10-30 Digimarc Corporation Linking of computers based on optical sensing of digital data
JP2000347851A (ja) 1999-03-30 2000-12-15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
US6522769B1 (en) * 1999-05-19 2003-02-18 Digimarc Corporation Reconfiguring a watermark detector
TW501354B (en) * 1999-05-25 2002-09-01 Sony Corp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CN1249547C (zh) 1999-09-01 2006-04-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设备
JP2001143379A (ja) * 1999-11-09 2001-05-25 Kenwood Corp 情報記録装置、情報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2415B (zh) * 2006-08-21 2010-11-03 索尼株式会社 记录系统和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和控制方法、记录控制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30029893A (ko) 2003-04-16
EP1403867A4 (en) 2008-05-14
JP3719396B2 (ja) 2005-11-24
KR100897966B1 (ko) 2009-05-18
US20040015716A1 (en) 2004-01-22
CN1308847C (zh) 2007-04-04
JP2003016723A (ja) 2003-01-17
EP1403867A1 (en) 2004-03-31
US6959366B2 (en) 2005-10-25
WO2003005359A1 (fr) 200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0955C (zh) 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发送方法
CN1293719C (zh) 记录装置和方法、译码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再生装置
CN1217267C (zh) 音乐内容供给系统
CN1627414A (zh) 数据记录装置
CN1231848C (zh) 数据传送方法
CN1698040A (zh) 信息记录媒体、信息处理设备、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130716C (zh) 信息再现方法及信息再现装置
CN1389043A (zh) 信息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465011A (zh) 数据传送系统、数据传送设备、数据记录设备、数据管理方法、标识符生成方法
CN101053030A (zh) 数据处理方法、信息记录介质制造管理系统、记录数据生成设备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00342682C (zh) 数据记录设备、数据记录方法、以及数据转录系统
CN1394409A (zh) 加密设备和方法、解密设备和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323037A (zh) 数据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及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848128A (zh) 信息处理器、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392699A (zh) 数据传送系统和装置、记录装置、编辑控制和处理方法
CN1674492A (zh) 信息处理装置、控制方法、程序及记录介质
CN1706148A (zh) 相互验证方法、程序、记录介质、信号处理系统、再现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装置
CN1841997A (zh) 信息处理分布系统、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分布方法
CN1848271A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977251A (zh) 记录介质、针对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308847C (zh) 设备控制方法和数据传送设备
CN1291409C (zh) 数据转换装置和数据转换方法
CN1918553A (zh) 服务提供服务器、信息处理设备、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833233A (zh) 记录和再现装置、数据处理装置及记录、再现和处理系统
CN1838294A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及内容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404

Termination date: 201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