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25156A -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终端装置和记录媒体 - Google Patents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终端装置和记录媒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25156A
CN1425156A CN00818587A CN00818587A CN1425156A CN 1425156 A CN1425156 A CN 1425156A CN 00818587 A CN00818587 A CN 00818587A CN 00818587 A CN00818587 A CN 00818587A CN 1425156 A CN1425156 A CN 14251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roup
management group
computer system
strat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18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25156B (zh
Inventor
八重光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Comwa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T Comwa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Comware Corp filed Critical NTT Comwar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25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251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425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25156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5/00Digital computers in general;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in general
    • G06F1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digital computers each having at least an arithmetic unit, a program unit and a register, e.g. for a simultaneous processing of several programs
    • A63F13/12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45Controlling the progress of the video game
    • A63F13/48Starting a game, e.g. activating a game device or waiting for other players to join a multiplayer ses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30Interconnection arrangements between game servers and game devices; Interconnection arrangements between game devices; Interconnection arrangements between game ser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31Protocols for games, networked simulations or virtual reality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能够达到减轻在各终端装置中的处理负荷的目的,同时保持存储在各终端装置中的共有信息的一致性。多个终端装置通过网络相互连接,由多个终端装置构成区域管理组,并且各终端装置是属于一个或多个区域管理组那样地构成的。区域管理组是在构成该区域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内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装置,选出作为进行在该区域管理组内的共有信息的中继的中继终端装置,通过这个中继终端装置进行共有信息的更新管理,能够达到减轻在各终端装置中的处理负荷,同时保持存储在各终端装置中的共有信息的一致性的目的。

Description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 控制方法,终端装置和记录媒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记录媒体,特别是涉及用于在多个终端装置通过网络连接的计算机系统中,保持将服务功能分散到各终端装置的分散计算机系统中的局部的共有信息的一致性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具有通过网络相互连接的多个终端装置的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着将多台终端装置作为一个组进行处理,将存储在各终端装置中的程序和与该程序对应的数据作为各组内的共有数据,这个共有数据使组内的所有终端装置处于最新状态那样地运行计算机系统的情形。
可是,计算机系统,例如,当实施滚动游戏等的多人参加型的应用程序时,因为组内的终端装置由于中途参加和中途脱离频繁地改换,所以当使各终端装置的共有数据保持在最新状态中时,在服务器装置中的处理负荷变得非常高。
更具体地说,在多人进行的滚动游戏中,需要对游戏内的人物或用于控制的程序等进行控制(操作)的目标信息进行管理。更详细地说,需要对各目标处于假想空间上的什么位置的信息,和使该目标动作的结果,在对假想空间上位于该目标近旁的其它目标施加什么样的影响的信息进行管理。
这里,所谓目标就是表示在应用程序提供的假想空间中各个进行独立行为的人物(人物等)或物体等。例如,在滚动游戏中,与游戏中的人物(上场人物),藏宝箱等相当。作为在计算机上动作的过程实现一个一个的目标。作为目标,是与个终端装置的输入相结合根据用户指示进行动作的人物。又,存在着不是由用户操作,而是由AI(人工智能)程序进行动作指示的所谓的非游戏人物(NPC)等。在对目标的指示中包含目标参加或脱离假想空间。
又,目标的动作包含由该滚动游戏的应用程序定义的所有动作。即,接近作为目标的人物,打开作为目标的藏宝箱,作为目标的人物挥舞着宝剑,作为目标的人物使用道具等的动作。
在已有技术中,为了将由于进行这样的动作产生的“场的变化”传给位于进行该动作的目标近旁的其它目标,将场的变化传给中心服务器计算机。
因此,在服务器计算机中,需要进行为了检测位于进行该动作的目标近旁的其它目标的位置计算。又,在服务器计算机中,需要进行用于将“场的变化”传给检测出的其它目标的多址通信(日文:同报通信)。
与用于传送这个“场的变化”的一连串动作(位置计算和多址通信)对应的服务器计算机的负荷随着参加游戏的人数增多,急剧地增加。
所以,在这样的计算机系统中,需要高性能的服务器计算机。特别是存在着经济上难以实现大规模的计算机系统的构筑那样的问题。
又,当考虑伴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的动作试验时,服务器计算机的存在需要对各个在该服务器计算机上的程序和构成计算机系统的各终端装置的程序进行试验。所以,即便关于用于确认服务器计算机和终端装置的程序的连带动作的综合试验,也存在着产生需要进行每个应用程序那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达到减轻在不用服务器计算机的各终端装置中的处理负荷的目的,并且可以保持存储在各终端装置中的共有信息的一致性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终端装置和记录媒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多个终端装置通过网络相互连接,由多个终端装置构筑管理组,使终端装置属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管理组那样地进行构成。
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管理组将构成该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内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装置作为在该管理组内,进行信息中继的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
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中,中继终端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终端装置作为进行与其它管理组之间的信息中继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
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属于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属于与该管理组不同的其它管理组的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
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终端装置可以参加并应该属于任意管理组,或者可以从自己属于的任意管理组脱离。
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属于一个管理组的终端装置共有在该管理组中的固有信息。
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中,终端装置,一旦构筑了管理组后,直到该管理组消失为止继续保持固有的信息。
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属于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那样地进行设定。
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中,当在作为该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源管理组与作为其它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作为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以外的管理组,在信息交换源管理组和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两者中通过可以进行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管理组进行信息交换。
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中,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其它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11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中,在多个管理组之间,通过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进行各管理组的信息取得和交换以及对信息的取得和交换作出必要的指示和依赖关系。
本发明的第12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中,在多个管理组之间,通过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任意地变更属于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所属目的地。
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中,多个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属于k阶层(k:自然数)的管理组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属于(k+1)阶层的管理组。
本发明的第14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中,多个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k阶层(k:自然数)的管理组,对于(k+1)阶层的管理组,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15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中,k阶层的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k+1)阶层的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16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4实施形态中,k阶层的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k+1)阶层的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17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中,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18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4实施形态中,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19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多个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k阶层(k:自然数)的管理组,当(k+1)阶层的管理组中,自己直接上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属于预先确定的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并且
(k+2)阶层的管理组,当自己直接下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当参照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存在待机中的管理组时,组入该管理组作为(k+1)阶层的管理组。
本发明的第20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多个管理组都采用m阶层的阶层构造,
属于n阶层(1≤n<m)的多个管理组具有在该n阶层内进行与其它的管理组之间的信息中继的同一阶层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21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中,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本发明的第22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4实施形态中,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本发明的第23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9实施形态中,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本发明的第24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20实施形态中,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本发明的第25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21到24的任何一个实施形态中,属于最上位阶层的管理组是一个。
本发明的第26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终端装置,当进行在对应的管理组内的信息中继时,通过多址通信进行信息中继。
本发明的第27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对于应用程序处理的假想空间的所定区域设置管理组。
本发明的第28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中,中继终端装置和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相互通知属于各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的清单和该清单的变型信息。
本发明的第29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中,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当在与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通常的通信时,进行用于判别该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是否正在进行正常工作的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本发明的第30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29实施形态中,当进行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时,当成为该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对象的多个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不属于上位阶层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时,禁止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本发明的第31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多个终端装置通过网络相互连接,由多个终端装置构筑管理组,并且使终端装置属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管理组那样地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第32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1实施形态中,选择在构成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内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装置作为在该管理组内进行信息中继的中继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33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2实施形态中,将中继终端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终端装置作为与其它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中继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
本发明的第34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1实施形态中,当属于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属于与该管理组不同的其它管理组的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
本发明的第35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1实施形态中,可以使终端装置参加并应该属于任意管理组,或者可以使终端装置从所属的任意管理组脱离。
本发明的第36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1实施形态中,使属于一个管理组的终端装置共有在该管理组中的固有信息。
本发明的第37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6实施形态中,一旦构筑了管理组后,直到该管理组消失为止使在终端装置中继续保持固有的信息。
本发明的第38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1实施形态中,属于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
本发明的第39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3实施形态中,在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作为该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源管理组与作为其它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作为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以外的管理组,在信息交换源管理组和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两者中通过可以进行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管理组进行信息交换。
本发明的第40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3实施形态中,自主地,或应来自其它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41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3实施形态中,在多个管理组之间,通过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进行各管理组的信息取得和交换以及对信息的取得和交换作出必要的指示和依赖关系。
本发明的第42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3实施形态中,在多个管理组之间,通过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任意地变更属于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的所属目的地。
本发明的第43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3实施形态中,多个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属于k阶层(k:自然数)的管理组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属于(k+1)阶层的管理组。
本发明的第44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3实施形态中,多个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在k阶层(k:自然数)的管理组中,将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给(k+1)阶层的管理组。
本发明的第45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43实施形态中,k阶层的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k+1)阶层的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46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44实施形态中,在k阶层的管理组中,自主地,或应来自其它(k+1)阶层的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47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43到第46项中的任何一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48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1实施形态中,多个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对于k阶层(k:自然数)的管理组,当(k+1)阶层的管理组中,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直接上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属于预先确定的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并且对于(k+2)阶层的管理组,当该(k+2)阶层的管理组的直接下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当参照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存在待机中的管理组时,组入该待机中的管理组作为(k+1)阶层的管理组。
本发明的第49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1实施形态中,多个管理组都采用m阶层的阶层构造,对于属于n阶层(1≤n<m)的多个管理组,具有在该n阶层内进行与其它的管理组之间的共有信息的中继的同一阶层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第50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项43到49中的任何一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本发明的第51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0实施形态中,属于最上位阶层的管理组是一个。
本发明的第52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1实施形态中,当进行在与终端装置对应的管理组内的信息中继时,通过多址通信进行信息中继。
本发明的第53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1实施形态中,对于应用程序处理的假想空间的所定区域设置管理组。
本发明的第54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3实施形态中,对于中继终端装置和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相互通知属于各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的清单和该清单的变型信息。
本发明的第55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33实施形态中,当对于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在与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通常的通信时,进行用于判别该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是否正在进行正常工作的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本发明的第56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5实施形态中,当进行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时,当成为该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对象的多个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不属于上位阶层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时,禁止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本发明的第57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记录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可以构筑计算机系统的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的记录媒体中,记录用于由多个终端装置构成管理组,并且使终端装置属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管理组那样地进行控制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58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7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选择在构成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内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装置作为在该管理组内进行信息中继的中继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59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7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将中继终端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终端装置作为与其它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中继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60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7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当属于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属于与该管理组不同的其它管理组的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61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7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使该终端装置参加并应该属于任意管理组,或者使该终端装置从所属的任意管理组脱离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62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8实施形态中,使多个管理组具有阶层构造,记录用于使属于k阶层(k:自然数)的管理组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属于(k+1)阶层的管理组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63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7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一旦构筑了管理组后,对于终端装置,直到该管理组消失为止继续保持固有的信息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64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7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当属于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那样地进行设定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65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9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当对于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作为该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源管理组与作为其它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作为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以外的管理组,在信息交换源管理组和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两者中通过可以进行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管理组进行信息交换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66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9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67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7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属于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那样地进行设定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68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9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使多个管理组具有阶层构造,从k阶层(k:自然数)的管理组,对于(k+1)阶层的管理组,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69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68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在k阶层的管理组中,自主地,或应来自(k+1)阶层的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70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7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使多个管理组具有阶层构造,当(k+1)阶层的管理组中,k阶层的管理组的直接上面的管理组消失时,使k阶层(k:自然数)的管理组属于预先确定的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并且当(k+2)阶层的管理组的直接下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当在(k+2)阶层的管理组中参照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存在待机中的管理组时,组入该待机中的管理组作为(k+1)阶层的管理组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71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9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将属于各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的清单和该清单的变型信息相互通知中继终端装置和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72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59实施形态中,记录进行用于当在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在与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通常的通信时,判别该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是否正在进行正常工作的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第73实施形态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的第72实施形态中,记录用于当进行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时,当成为该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对象的多个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不属于上位阶层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时,禁止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控制程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实施形态中的计算机系统的构成概要的图。
图2是第1实施形态的区域管理组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第1实施形态的更具体的区域管理组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其一)。
图4是第1实施形态的更具体的区域管理组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其二)。
图5是第1实施形态的更具体的区域管理组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其三)。
图6是终端装置的概要功能构成的方框图。
图7是共有信息存储部分的构成说明图。
图8是终端装置的构成概要的方框图。
图9是第1实施形态的顺序程序操作图。
图10是第2实施形态的区域管理组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第2实施形态的更具体的区域管理组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我们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先的实施形态。
[A]第1实施形态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
[1]第1实施形态的构成
[1.1]计算机系统的构成概要
[1.1.1]计算机系统的物理连接关系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的计算机系统1的物理连接关系的构成概要的图。
如图1所示,计算机系统1是实施多人参加型的应用程序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1具有备有通过网络连接的多个终端装置5-1~5-n的构成。
这里,这些多个终端装置5-1~5-n构成管理组(区域管理组)。例如,将作为多人参加型的应用程序的滚动游戏中的全部假想空间分割成多个,将得到的各假想空间作为分割假想空间(区域)。而且,多个终端装置5-1~5-n构成在这个分割假想空间单位中的管理组(区域管理组)。
在这种情形中,作为分割假想空间的区域定义为在应用程序中引起目标动作的“场的变化”给予其它目标影响的假想空间上的领域。而且,属于同一个区域的目标通过多址通信等共有信息。
结果,将属于同一个区域的目标引起的  “场的变化”转达给其它目标。
而且,终端装置5-x(1≤x≤n)将关于属于同一个区域管理组的各终端装置5-p~5-r(1≤p≤x≤r≤n,p≠r)的信息,和关于各终端装置5-1~5-n参加的游戏上的假想的位置和属性等的信息,作为区域管理组内的各终端装置5-p~5-r间共有的共有数据进行存储。
进一步,终端装置5-x也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即,将通过更新共有数据产生的更新信息发送给属于其它组的终端装置5-y。
在这种情形中,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在2个区域管理组间直接地进行数据交换。进一步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也可以通过可以相互共同地通信的一个或多个区域管理组,间接地进行数据交换。
又,终端装置5-x也作为该终端装置5-x所属的区域管理组内进行信息中继的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而且,将该更新信息多址发送给同一个区域管理组内的其它所有的终端装置5-p~5-r。
因此,通过更新各个接收该更新信息的终端装置5-p~5-r中的共有数据,保持各终端装置5间的共有数据的一致性。
进一步,作为中继终端装置和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的终端装置,直到对应该管理组消失为止继续保持该管理组的固有的信息(共有数据等)。
在这些情形中,可以任意地选择各终端装置5-1~5-n所属的区域管理组,也可以一个终端装置属于多个区域管理组。进一步各终端装置5-1~5-n可以脱离自己所属的任意区域管理组。
进一步又,在各区域管理组之间,也能够变更管理下的任意终端装置的所属。
[1.1.2]区域管理组之间的逻辑的连接关系
构成计算机系统1的区域管理组之间的逻辑连接关系,在本第1实施形态中,采用图2所示的网格构造。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使说明简略化,我们说明由12个的区域管理组构成计算机系统1的情形。
计算机系统1由区域管理组AMG1~AMG12构成。各区域管理组AMG1~AMG12具有网格构造那样地逻辑地连接起来。
这时,在各区域管理组AMG1~AMG12中,存在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在各区域管理组之间进行成员清单的交换等。
又,各区域管理组AMG1~AMG12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即,也存在一个终端装置属于多个区域管理组的情形。
[1.1.3]在区域管理组中个终端装置的连接关系
其次,我们参照图3说明构成各区域管理组之间的终端装置的物理的和逻辑的连接关系。
[1.1.3.1]1台中继终端装置的情形
首先,我们参照图3说明1台中继终端装置的情形。
在下面的说明中,我们以有3台与某个区域A对应的终端装置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a)所示属于作为游戏应用程序上的假想空间的区域的区域A的目标是目标OB1~OB3。而且,分别与各个目标OB1~OB3对应的终端装置是终端装置5-1~5-3。
而且,终端装置5-1具有中继终端装置的功能。
在这种情形中,例如,终端装置5-1~5-3的物理连接关系如图3(b)所示。
又,终端装置5-1~5-3的逻辑连接关系如图3(c)所示,采用终端装置5-1~5-3与作为服务器计算机和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的终端装置5-1的下位连接的阶层构造。
因此,终端装置5-2和终端装置5-3,当使对应的目标OB2和目标OB3动作时,通过网络分别将该动作传送给终端装置5-1。
这时终端装置5-1也作为以前的服务器计算机实施功能,计算由于目标OB1~OB3的动作引起的“场的变化”。而且,终端装置5-1更新逻辑地连接的终端装置5-1~5-3的共有信息。
[1.1.3.2]多台中继终端装置的情形
其次,我们参照图4说明多台中继终端装置的情形。
在下面的说明中,我们以有6台与某个区域A对应的终端装置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4(a)所示,属于作为游戏应用程序上的假想空间的区域的区域A的目标是目标OB1~OB6。分别与各个目标OB1~OB6对应的终端装置是终端装置5-1~5-6。而且,终端装置5-1和终端装置5-4具有中继终端装置的功能。
在这种情形中,例如,终端装置5-1~5-6的物理连接关系如图4(b)所示。
即,终端装置5-2,5-3通过网络与中继终端装置5-1的下位连接。进一步终端装置5-5,5-6通过网络与中继终端装置5-4的下位连接。
又,中继终端装置5-1~5-6的逻辑连接关系如图4(c)所示,采用终端装置5-1~5-6与作为服务器计算机和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的终端装置5-1和终端装置5-4的下位连接的阶层构造。在这种情形中,终端装置5-1和终端装置5-4作为见到的上一个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
因此,终端装置5-2和终端装置5-3,当使对应的目标OB2和目标OB3动作时,通过网络分别将该动作传送给终端装置5-1。
又,终端装置5-5和终端装置5-6,当使对应的目标OB5和目标OB6动作时,通过网络分别将该动作传送给终端装置5-4。
通过这些,终端装置5-1和终端装置5-4也作为以前的服务器计算机实施功能,计算由于目标OB1~OB6的动作引起的“场的变化”。而且,终端装置5-1和终端装置5-4更新逻辑上连接的终端装置5-1~5-6的共有信息。
[1.1.3.3]用预备的终端装置作为多台中继终端装置的情形
接着,我们参照图5说明用预备的终端装置作为多台中继终端装置的情形。
用预备的终端装置作为多台中继终端装置的情形是在构成该区域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中,已经应该作为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并决定功能的终端装置以外的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负荷对于作为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来说不足的情形。即,在不能达到预先确定的基准的情形中,必须提供软件组等提供的预备的终端装置的情形。
在下面的说明中,我们以有6台与某个区域A对应的终端装置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5(a)所示,属于作为游戏应用程序上的假想空间的区域的区域A的目标是目标OB1~OB6。又,分别与各个目标OB1~OB6对应的终端装置是终端装置5-1~5-6,终端装置5-1和预备的终端装置5-SP具有中继终端装置的功能。而且,终端装置5-1和预备的终端装置5-SP作为见到的上一台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
在这种情形中,例如,终端装置5-1~5-6和预备的终端装置5-SP的物理连接关系如图5(b)所示。
即,终端装置5-2,5-3通过网络与中继终端装置5-1的下位连接。进一步终端装置5-4,5-5,5-6通过网络与预备的终端装置5-SP的下位连接。
又,中继终端装置5-1~5-6的逻辑连接关系如图5(c)所示,采用终端装置5-1~5-6与作为服务器计算机和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的终端装置5-1和终端装置5-4的下位连接的阶层构造。
因此,终端装置5-2和终端装置5-3,当使对应的目标OB2和目标OB3动作时,通过网络分别将该动作传送给终端装置5-1。
又,终端装置5-4,终端装置5-5和终端装置5-6,当使对应的目标OB4,目标OB5和目标OB6动作时,通过网络分别将该动作传送给预备的终端装置5-SP。
通过这些,终端装置5-1和预备的终端装置5-SP也作为以前的服务器计算机实施功能,计算由于目标OB1~OB6的动作引起的“场的变化”,更新逻辑上连接的终端装置5-1~5-6的共有信息。
[1.2]终端装置的构成
下面我们详细说明构成计算机系统1的终端装置5-x。
[1.2.1]终端装置的构成概要
我们参照图6说明终端装置5-x的构成概要。
如图6所示,终端装置5-x,大致区分地,具有备有共有信息存储部分10,依靠多址控制部分20,多址发送控制部分30,和共有数据更新控制部分40的构成。
共有信息存储部分10存储在区域管理组内的各终端装置5之间共有的共有数据。
依靠多址控制部分20决定当发生对共有数据更新时将关于该更新的更新信息多址发送给同一个区域管理组内的其它所有的终端装置5的中继终端装置。
多址发送控制部分30当自己作为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时,进行将更新信息多址发送给区域管理组内的其它的终端装置时的控制。进一步,多址发送控制部分30当自己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时,进行在与其它区域管理组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之间进行发送接收时的控制。
共有数据更新控制部分40实施对共有数据进行更新的控制。
[1.2.1.1]共有信息存储部分的构成概要
其次,我们参照图7说明共有信息存储部分10的构成概要。
共有信息存储部分10是可以存储并改写在组内的各终端装置5之间共有的共有数据的存储器。而且,在共有数据中,包含表示共有数据变型的变型数据11,作为关于属于与该终端装置5-x对应的区域管理组的各终端装置的数据的成员数据12和基本数据13。
这里,变型数据11是表示成员数据12和基本数据13的更新变型的数据,每次进行更新时加上1。
又,成员数据12是关于属于同一个组的各终端装置5的信息。例如,是存储终端装置识别码,用于决定中继终端装置的终端号码(以下称为终端号码),终端号码的说明书信息等的数据。
在这种情形中,例如,当有3台终端装置属于组内时,将“0”,“1”,“2”中任何一个数值在各终端装置中不重复那样地分配给终端号码。
关于终端号码,当通过终端装置加入或脱离区域管理组,增减该区域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数时,认知该增减的终端装置将这个情况通知所定的终端装置。而且,通过依靠对中继终端装置进行多址发送使接到通知的终端装置实施更新。
更具体地说,认知终端装置数增减的终端装置将这个情况发送给与在存储成员数据12中存储的各终端装置识别码中,登记在最前头的终端装置识别码对应的终端装置。接到该情况的终端装置依靠多址发送将成员清单的更新信息发送给中继终端装置。而且,通过多址发送最终地更新终端号码。
又,在终端装置的说明书信息中,存储着硬件和存储器的容量,CPU性能,和与终端装置连接的网络的通信速度等。
关于说明书信息,各终端装置将说明书信息定期地发送给与存储在成员数据12中的各终端装置识别码中,例如,登记在最前头的终端装置识别码对应的终端装置。而且,依靠多址发送将成员清单的更新信息发送给中继终端装置,使接到该说明书信息的终端装置进行最终的更新。
又,基本数据13是存储关于与存储在成员数据12中的各终端装置识别码对应的终端装置5-p~5-r的游戏上的假想的位置和属性等的信息的数据。
[1.2.1.2]中继终端决定控制部分
其次,我们说明依靠多址控制部分20。
依靠多址控制部分20决定当发生对共有数据更新时进行多址发送的所定的中继终端装置。即依靠多址控制部分20根据所定的算法,决定将关于该更新的更新信息多址发送给同一个区域管理组内的其它所有的终端装置5的中继终端装置。
这个算法是从同一个区域管理组内的终端装置5-p~5-r中决定1台或多台终端装置作为中继终端装置的算法。作为这个算法,决定时,能够对于与成员数据11的说明书信息对应的各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不太增加终端装置的处理负担那样地决定中继终端装置。
[1.2.1.3]多址通信控制部分
其次,我们说明多址发送控制部分30。
多址发送控制部分30,当该终端装置作为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时,将更新信息多址发送给同一个区域管理组内的其它的终端装置。或者多址发送控制部分30对在同一个区域管理组内的其它终端装置应该进行多址发送的被分配的其它终端装置进行多址发送。
又,多址发送控制部分30,当不作为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时,当发生更新信息时,对于中继终端装置,依靠多址发送。
[1.2.1.4]共有数据更新控制部分
其次,共有数据更新控制部分40对存储在共有信息存储部分中的共有数据进行的登记,变更,删除等的更新处理实施控制。
又,共有数据更新控制部分40,当通过多址发送发送的变型数据与比存储在共有信息存储部分10中的变型数据新的数据相当时,用更新信息更新共有数据。
[1.2.2]终端装置的硬件构成
又,我们参照图8说明终端装置5-x的硬件构成。
如图8所示,终端装置5-x具有,例如,备有中央处理装置(CPU)71,读出专用存储装置(ROM)73,主存储装置(RAM)72,辅助存储装置(HDD)74,通信控制装置75,输入装置76和显示装置77的构成。
又,上述CPU71,RAM72,ROM73,HDD74,通信控制装置75,输入装置76和显示装置77通过母线(BUS)78相互连接。
中央处理装置(CPU)71统括地进行计算处理和控制处理等。
读出专用存储装置(ROM)73存储各种用于控制的程序。
主存储装置(RAM)72暂时存储工作中的程序和数据等。
辅助存储装置(HDD)74存储着用于控制上述依靠多址控制部分20,多址发送控制部分30,共有数据更新控制部分40,下载控制部分50,以及中继发送控制部分60等的程序等。
通信控制装置75当通过网络与其它终端装置连接时,成为连接用的接口。
输入装置76输入各种数据。
显示装置77显示处理结果等。
此外,辅助存储装置74既可以内装在终端装置5中,也可以外附于终端装置5。
又,不需要所有的终端装置5都备有辅助存储装置74。代替辅助存储装置74,例如,也可以备有用于读取CD-ROM装置和DVD-ROM装置等的记录媒体的装置。这时,上述CD-ROM装置和DVD-ROM装置等成为读取存储用于控制上述依靠多址控制部分20,多址发送控制部分30,共有数据更新控制部分40,下载控制部分50,以及中继发送控制部分60等的程序等的CD或DVD的装置。
又,在终端装置5中不一定备有输入装置76和显示装置77。例如,当1台终端装置同时属于多个组时,1台终端装置逻辑上作为多台终端装置实施功能。因此,在属于某个组的逻辑的终端装置中,物理地占有输入装置76和显示装置77时,在其它逻辑的终端装置中,也成为备有输入装置76和显示装置77的状态。
[2]第1实施形态的工作
[2.1]多址通信的基本工作
其次,我们参照图9说明多址通信的基本工作例。
例如,在终端装置5-p中发生对于共有数据的更新时(步骤S1),终端装置5-p的多址发送控制部分30,将通过更新共有数据产生的更新信息X和依靠多址发送的依靠多址信号,发送给作为中继终端装置的终端装置5-x(步骤S2)。
因此,作为中继终端装置的终端装置5-x根据更新信息X更新共有信息存储部分10的存储信息(步骤S3)。
接着,终端装置5-x的多址发送控制部分30将更新信息X多址发送给除了自己以外的终端装置5-p~5-r(步骤S4)。
因此,除了作为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的终端装置5-x外,终端装置5-p~5-r的共有数据更新控制部分40根据从终端装置5-x接收的更新信息X,更新存储在各个共有信息存储部分10中的信息(步骤S5,S6,S7)。
进一步,当是中继终端装置的终端装置5-x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时,将更新信息X发送给属于其它区域管理组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2.2]诊断功能
可是,在上述说明中,是在认为各终端装置的可靠性高的情况下进行说明。但是,因为实际上,对于各终端装置5-1~5-n,不设置关于可靠性的前提,所以必须检查各终端装置是否正在正常地进行工作。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这样的功能定义为诊断功能,作为异常状态,是由终端装置的电源切断,通信线路的切断,存储器溢出等的对构成终端装置的计算机资源的制约引起的问题和故障。
在同一个区域管理组内的终端装置相互之间定期进行诊断。而且,将诊断结果成为异常的终端装置从该区域管理组除去。而且,更新该区域管理组的成员清单。
[3]第1实施形态的效果
如上说明的那样,如果根据本第1实施形态,则将以前的服务器计算机的功能分散到各终端装置。而且,能够将目标动作引起的“场的变化”转达给属于同一个区域的其它终端装置。
结果,如果根据本第1实施形态,则能够实现与以前的服务器方式同等的功能。进一步如果根据本第1实施形态,则即便对于新加入,脱离终端装置的计算机系统1等,作为计算机系统全体也能够容易地对应地进行高效率的处理。
[B]第2实施形态
在上述的第1实施形态中,我们说明了构成计算机系统的区域管理组的逻辑连接关系采用网格构造的情形。
与上述的第1实施形态相对,本第2实施形态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区域管理组的逻辑连接关系具有阶层构造时的实施形态。
[1]区域管理组之间的逻辑连接关系
在本第2实施形态中,构成计算机系统1A的区域管理组之间的逻辑连接关系采用阶层构造(分级结构)。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使说明简略化,参照图10说明由6个区域管理组构成计算机系统1A的情形。
计算机系统1A由区域管理组AMG1~AMG6构成。区域管理组AMG1~AMG3属于是上位阶层的第2阶层区域管理组AMG11。区域管理组AMG4~AMG6属于是上位阶层的第2阶层区域管理组AMG12。
进一步,第2阶层区域管理组AMG11,AMG12属于是第3阶层区域管理组AMG111。
在这种情形中,在更上位阶层的区域管理组中,包含属于该阶层区域管理组的下位阶层的区域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又,最上位阶层的区域管理组(在本例中,第3阶层区域管理组AMG111)是一个。
更具体地说,在第2阶层区域管理组AMG11中,包含属于区域管理组AMG1~AMG3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又,在第2阶层区域管理组AMG12中,包含属于区域管理组AMG4~AMG6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的终端装置作为组间中继终端装置。进一步,在第3阶层区域管理组AMG111中,包含属于第2阶层区域管理组AMG11或第2阶层区域管理组AMG12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作为进行上位的第2阶层区域管理组之间的中继工作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这些区域管理组之间的逻辑连接关系采用阶层构造。
在这种情形中,各区域管理组AMG4~AMG6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即,也存在一个终端装置属于多个区域管理组的情形。
[2]在区域管理组中各终端装置的连接关系
其次,我们参照图11说明构成各区域管理组的终端装置的逻辑连接关系。
在下面的说明中,如图11(a)所示,以与某个区域A对应的终端装置为3台,与区域B对应的终端装置为2台,与区域C对应的终端装置为3台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1(a),(b)所示,属于作为游戏应用程序上的假想空间的区域的区域A的目标是目标OB1~OB3,分别与各个目标OB1~OB3对应的终端装置是终端装置5-1~5-3。终端装置5-2具有中继终端装置的功能。采用终端装置5-1~5-3与这个终端装置5-2的下位连接的阶层构造。
又,如图11(a),(b)所示,属于区域B的目标是目标OB2~OB3。又,分别与各个目标OB2~OB3对应的终端装置是终端装置5-2~5-3。进一步终端装置5-3具有中继终端装置的功能。采用终端装置5-2~5-3与这个终端装置5-3的下位连接的阶层构造。
进一步,如图11(a),(b)所示,属于区域C的目标是目标OB3~OB4。又,分别与各个目标OB3~OB5对应的终端装置是终端装置5-3~5-5。进一步终端装置5-4具有中继终端装置的功能,采用终端装置5-3~5-5与这个终端装置5-4的下位连接的阶层构造。
进一步,终端装置5-4具有进行区域间中继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功能。而且,采用终端装置5-2~5-4与这个终端装置5-4的下位连接的阶层构造。
根据上述构成,终端装置5-1~5-3使对应的目标OB1~OB3进行动作时,通过网络分别将该工作传给终端装置5-2。
因此,终端装置5-2也作为以前的服务器计算机实施功能。即,计算由目标OB1~OB3的动作引起的“场的变化”,并将计算结果通知终端装置5-4。
同样地,终端装置5-2和终端装置5-3,当使对应的目标OB2和目标OB3进行动作时,通过网络分别将该动作传给终端装置5-3。
因此,终端装置5-3也作为以前的服务器计算机实施功能。即,计算由目标OB2~OB3的动作引起的“场的变化”,并将计算结果通知终端装置5-4。
进一步,终端装置5-3~5-5,当使对应的目标OB3~OB5进行动作时,通过网络分别将该动作传给终端装置5-4。
因此,终端装置5-4也作为以前的服务器计算机实施功能。即,计算由目标OB3~OB5的动作引起的“场的变化”,并将计算结果通知终端装置5-4。
由于这些结果,终端装置5-4更新逻辑地与下位阶层连接的终端装置5-1~5-5的共有信息。
在这种情形中,阶层不同的区域管理组的成员数据12(参照图7),
·每次组间中继处理(消息通信)时
·当变更属于该区域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成员)时
·定期地
与变型数据11(参照图7)进行交换。
因此,通过将成员数据维持在最新状态,即便当一部分终端装置因任何理由突然脱离该区域管理组时,也可以由余下的终端装置维持共有信息。
[3]第2实施形态的效果
如上说明的那样,如果根据本第2实施形态,则因为使区域管理组具有阶层构造,在属于上位阶层的终端装置中进行下位阶层间的共有信息的中继,所以能够抑制与多址通信有关的通信量的增大,进行高效率的管理。进一步,在进行分散处理的计算机系统中,能够达到减轻在各终端装置中的处理负荷的目的,同时可以达到保持存储在各终端装置中的共有信息的一致性的目的。
[4]第2实施形态的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中,我们说明了作为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的情形,但是不一定具有树形构造。又,最上位的区域管理组数也不限于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那样地进行构成。
[C]实施形态的变形例
[1]第1变形例
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区域管理组内的所有的终端装置成为中继终端装置的对象,但是不一定需要所有的终端都成为中继终端装置或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对象。例如,在成员数据的说明书信息上设置所定的基准值。而且也可以只将超过设定的基准值的终端装置作为中继终端装置或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对象。因此,可以将处理能力低的终端装置从中继终端装置或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对象中除去。
在这种情形中,也可以使关于中继终端装置的基准值和关于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基准值不同那样地进行构成。
此外,在一个区域管理组内,当所有的终端装置都在所定基准值以下(处理能力低)时,需要从其它区域管理组募集,强制地分配给任何一个终端装置那样地进行构成。
[4,2]第2变形例
在以上的实施形态中,我们说明了在实施一个应用程序的情形中,设置多个区域的情形。但是,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上同时进行多个应用程序时,最好对于每个应用程序使区域不同,对于每个应用程序构成区域管理组。例如,作为多个应用程序,具有滚动游戏,模拟游戏,射击游戏等。
在这种情形中,在特定的应用程序中,构成区域管理组的终端装置在规定数以下时,也可以利用与其它的应用程序对应的区域管理组的终端装置那样地进行构成。
[4,3]第3变形例
在上述第2实施形态中,我们说明了区域管理组的阶层是2阶层的情形,但是也可以由任意阶层数构成。此外,如果构成计算机系统的终端装置的总数很少时,则2阶层就足够了。
在这种情形中,能够从最初就存在那样地设定第1阶层的区域管理组。或者,当在某个假想空间内的区域中最初出现目标时,由处理该目标的终端装置(计算机)产生。而且,该区域管理组继续存在直到应用程序结束。
又,能够从最初就存在那样地设定2阶层以上的区域管理组。或者,当发生必须产生多个直接在下面的阶层的区域管理组,在该直接在下面的阶层的区域管理组之间进行通信时,生成2阶层以上的区域管理组。
[4.4]第4变形例
在上述说明中,我们分别说明了网格构造的区域管理组和阶层构造的区域管理组,但是也可以同时具有两者构造那样地构成区域管理组。
[4.5]第5变形例
在上述第2实施形态中,我们不考虑在构造阶层途中阶层的区域管理组消失的情形。
与此相对,在上述第5变形例中,当在(k+1)阶层的区域管理组中,  自己直接上面的区域管理组消失时,属于预先确定的用于待机的区域管理组那样地构成k阶层(k:自然数)的区域管理组。
进一步,在上位阶层的(k+2)阶层的区域管理组中,当自己直接下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参照用于待机的区域管理组。而且,(k+2)阶层的区域管理组,当存在待机中的区域管理组时,也可以组入待机中的区域管理组作为(k+1)阶层的区域管理组或k阶层的区域管理组。
因此,如果根据本第5变形例,则能够防止上位的区域管理组不存在的状态长时间地继续。所以如果根据本第5变形例,则可以确实地达到共用信息一致性的目的。
[4.6]第6变形例
在以上的说明中,我们以所谓的计算机(包含个人用计算机,工作站等)为前提述说了终端装置。
但是,作为可以应用本发明的终端装置,可以包括包含游戏专用终端,或便携式电话,PDA等的便携式信息设备等的任意电子计算机硬件。
[4.7]第7变形例
在以上的说明中,我们没有明确定义构成假想空间的区域。
但是,关于构成假想空间的区域的定义,可以在每个应用程序中任意地定义。
需要时,在属于同一个区域的目标之间,如果是共有关于该区域的信息的状况,则可以想怎么定义就怎么定义。
[5]实施形态的效果
如果上述那样地根据本实施形态,则在进行分散处理的计算机系统中,可以提供能够达到减轻在各终端装置中的处理负荷的目的,同时能够达到保持存储在各终端装置中的共有信息一致性的目的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记录媒体。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多个终端装置,由多个上述终端装置构筑管理组,上述终端装置是属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管理组那样地构成的,上述管理组将在构成该管理组的多个上述终端装置内的一个或多个上述终端装置作为在该管理组内进行信息中继的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
2.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中继终端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终端装置作为进行与其它的上述管理组之间的信息中继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
3.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属于与该管理组不同的其它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
4.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终端装置可以参加并应该属于任意的上述管理组,或者可以从自己所属的任意的上述管理组脱离。
5.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属于一个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共有在该管理组中的固有信息。
6.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终端装置,一旦构筑了上述管理组后,直到该管理组消失为止继续保持上述的固有信息。
7.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那样地进行设定。
8.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当在作为该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源管理组与作为其它的上述管理组的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作为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以外的管理组,在上述信息交换源管理组和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两者中通过可以进行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管理组进行上述信息交换。
9.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其它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10.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在多个上述管理组之间,通过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进行各管理组的信息的取得和交换以及对上述信息的取得和交换作出必要的指示和依赖关系。
11.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在多个上述管理组之间,通过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任意地变更属于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所属目的地。
12.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属于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属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
13.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对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14.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k阶层的上述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上述(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15.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k阶层的上述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上述(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16.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
17.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
18.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当(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中,自己直接上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属于预先确定的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并且
(k+2)阶层的上述管理组,当自己直接下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当参照上述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存在待机中的管理组时,组入该管理组作为(k+1)阶层的管理组组入。
19.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m阶层的阶层构造,
属于n阶层(1≤n<m)的多个上述管理组具有在该n阶层内进行与其它的上述管理组之间的信息中继的同一阶层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20.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21.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22.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8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23.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9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24.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属于最上位阶层的管理组是一个。
25.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终端装置,当进行在对应的管理组内的上述信息的中继时,通过多址通信进行上述信息的中继。
26.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对于应用程序处理的假想空间的所定区域设置上述管理组。
27.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中继终端装置和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相互通知属于各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的清单和该清单的变型信息。
28.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当与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通常的通信时,进行用于判别该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是否正在进行正常工作的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29.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8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当进行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时,当成为该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对象的多个上述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不属于上位阶层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时,禁止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30.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通过网络多个终端装置相互连接,由多个上述终端装置构筑管理组,并且使上述终端装置属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管理组那样地进行控制,并且选择构成上述管理组的多个上述终端装置内的一个或多个上述终端装置作为在该管理组内进行信息中继的中继终端装置。
31.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将上述中继终端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终端装置作为与其它上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中继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
32.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属于与该管理组不同的其它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
33.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可以使上述终端装置参加并应该属于任意上述管理组,或者可以使上述终端装置从所属的任意上述管理组脱离。
34.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使属于一个上述管理组的终端装置共有在该管理组中的固有信息。
35.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4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一旦构筑了上述管理组后,直到该管理组消失为止使在上述终端装置中继续保持上述固有的信息。
36.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
37.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当在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作为该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源管理组与作为其它上述管理组的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作为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以外的管理组,在上述信息交换源管理组和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两者中通过可以进行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管理组进行上述信息交换。
38.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自主地,或应来自其它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39.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在多个上述管理组之间,通过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进行各管理组的信息的取得和交换以及对上述信息的取得和交换作出必要的指示和依赖关系。
40.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在多个上述管理组之间,通过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任意地变更属于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的所属目的地。
41.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属于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属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
42.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在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中,对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43.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4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k阶层的上述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上述(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44.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4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k阶层的上述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上述(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45.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41项到第44项中任何一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
46.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当对于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中,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直接上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属于预先确定的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并且
当对于(k+2)阶层的上述管理组,该(k+2)阶层的管理组的直接下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当参照上述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存在待机中的管理组时,组入该待机中的管理组作为(k+1)阶层的管理组。
47.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m阶层的阶层构造,
对于属于n阶层(1≤n<m)的多个上述管理组,具有在该n阶层内进行与其它上述管理组之间的共有信息的中继的同一阶层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48.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项41到47中的任何一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上述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49.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48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属于最上位阶层的管理组是一个。
50.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当进行在与上述终端装置对应的管理组内的上述信息的中继时,通过多址通信进行上述信息的中继。
51.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对于应用程序处理的假想空间的所定区域设置上述管理组。
52.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对于上述中继终端装置和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相互通知属于各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的清单和该清单的变型信息。
53.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当对于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在与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通常的通信时,进行用于判别该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是否正在进行正常工作的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54.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当进行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时,当成为该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对象的多个上述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不属于上位阶层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时,禁止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55.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记录可以通过网络相互连接,构筑计算机系统的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由多个上述终端装置构成管理组,并且使上述终端装置属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管理组那样地进行控制的控制程序,
记录用于选择在构成上述管理组的多个上述终端装置内的一个或多个上述终端装置作为在该管理组内进行信息中继的中继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56.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5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将上述中继终端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终端装置作为与其它上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中继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的控制程序。
57.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5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属于与该管理组不同的其它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的控制程序。
58.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5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使该终端装置参加并应该属于任意的上述管理组,或者使该终端装置从所属的任意的上述管理组脱离的控制程序。
59.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5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使多个上述管理组具有阶层构造,
记录用于使属于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属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控制程序。
60.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5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一旦构筑了上述管理组后,对于上述终端装置,直到该管理组消失为止继续保持上述固有信息的控制程序。
61.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5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那样地进行设定的控制程序。
62.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6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对于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作为该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源管理组与作为其它的上述管理组的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作为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以外的管理组,在上述信息交换源管理组和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两者中通过可以进行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管理组进行上述信息交换的控制程序。
63.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6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64.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5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那样地进行设定的控制程序。
65.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6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使多个上述管理组具有阶层构造,
记录用于从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对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66.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65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自主地,或应来自上述(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要求将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给k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控制程序。
67.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5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使多个上述管理组具有阶层构造,
记录用于当(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中,上述k阶层的管理组的直接上面的管理组消失时,使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属于预先确定的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并且
当(k+2)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直接下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当在(k+2)阶层的上述管理组参照上述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存在待机中的管理组时,组入该待机中的管理组作为(k+1)阶层的管理组的控制程序。
68.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6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将各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的清单和该清单的变型信息相互通知上述中继终端装置和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69.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6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在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与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通常的通信时,用于判别该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是否正在进行正常工作的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控制程序。
70.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62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进行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时,当成为该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对象的多个上述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不属于上位阶层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时,禁止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控制程序。

Claims (73)

1.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多个终端装置,由多个上述终端装置构筑管理组,上述终端装置是属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管理组那样地构成的。
2.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管理组将在构成该管理组的多个上述终端装置内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装置作为在该管理组内进行信息中继的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
3.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中继终端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终端装置作为进行与其它的上述管理组之间的信息中继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
4.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属于与该管理组不同的其它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
5.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终端装置可以参加并应该属于任意的上述管理组,或者可以从自己属于的任意的上述管理组脱离。
6.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属于一个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共有在该管理组中的固有信息。
7.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6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终端装置,一旦构筑了上述管理组后,直到该管理组消失为止继续保持上述的固有信息。
8.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那样地进行设定。
9.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当在作为该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源管理组与作为其它的上述管理组的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作为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以外的管理组,在上述信息交换源管理组和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两者中通过可以进行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管理组进行上述信息交换。
10.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其它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11.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在多个上述管理组之间,通过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进行各管理组的信息的取得和交换以及对上述信息的取得和交换作出必要的指示和依赖关系。
12.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在多个上述管理组之间,通过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任意地变更属于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所属目的地。
13.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属于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属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
14.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对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15.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k阶层的上述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上述(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16.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4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k阶层的上述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上述(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17.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
18.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4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
19.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当(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中,自己直接上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属于预先确定的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并且
(k+2)阶层的上述管理组,当自己直接下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当参照上述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存在用于待机的管理组时,组入该管理组作为(k+1)阶层的管理组组入。
20.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m阶层的阶层构造,
属于n阶层(1≤n<m)的多个上述管理组具有在该n阶层内进行与其它的上述管理组之间的信息中继的同一阶层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21.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22.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4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23.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9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24.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25.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属于最上位阶层的管理组是一个。
26.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终端装置,当进行在对应的管理组内的上述信息的中继时,通过多址通信进行上述信息的中继。
27.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对于应用程序处理的假想空间的所定区域设置上述管理组。
28.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中继终端装置和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相互通知属于各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的清单和该清单的变型信息。
29.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在与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通常的通信时,进行用于判别该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是否正在进行正常工作的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30.计算机系统,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29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中,
当进行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时,当成为该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对象的多个上述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不属于上位阶层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时,禁止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31.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通过网络多个终端装置相互连接,由多个上述终端装置构筑管理组,并且上述终端装置是属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管理组那样地进行控制。
32.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选择在上述构成管理组的多个上述终端装置内的一个或多个上述终端装置作为在该管理组内进行信息中继的中继终端装置。
33.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2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将上述中继终端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终端装置作为与其它上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中继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
34.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属于与该管理组不同的其它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
35.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上述终端装置可以参加并应该属于任意上述管理组,或者可以从上述终端装置所属的任意上述管理组脱离。
36.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使属于一个上述管理组的终端装置共有在该管理组中的固有信息。
37.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6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一旦构筑了上述管理组后,直到该管理组消失为止使在上述终端装置中继续保持上述固有的信息。
38.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
39.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在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当作为该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源管理组与作为其它上述管理组的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作为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以外的管理组,在上述信息交换源管理组和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两者中通过可以进行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管理组进行上述信息交换。
40.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自主地,或应来自其它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41.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在多个上述管理组之间,通过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进行各管理组的信息的取得和交换以及对上述信息的取得和交换作出必要的指示和依赖关系。
42.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3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在多个上述管理组之间,通过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可以任意地变更属于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所属目的地。
43.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3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属于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属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
44.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对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45.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4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k阶层的上述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上述(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46.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44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k阶层的上述管理组自主地,或应来自上述(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要求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47.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43项到第46项中任何一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
48.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当对于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中,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直接上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属于预先确定的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并且
当对于(k+2)阶层的上述管理组,该(k+2)阶层的管理组的直接下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当参照上述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存在待机中的管理组时,组入该待机中的管理组作为(k+1)阶层的管理组。
49.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m阶层的阶层构造,
对于属于n阶层(1≤n<m)的多个上述管理组,具有在该n阶层内进行与其它上述管理组之间的共有信息的中继的同一阶层组间中继终端装置。
50.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项43到49中的任何一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上述阶层构造具有树形构造。
51.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0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属于最上位阶层的管理组是一个。
52.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当进行在与上述终端装置对应的管理组内的上述信息的中继时,通过多址通信进行上述信息的中继。
53.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1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对于应用程序处理的假想空间的所定区域设置上述管理组。
54.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对于上述中继终端装置和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相互通知各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的清单和该清单的变型信息。
55.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33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当对于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在与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通常的通信时,进行用于判别该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是否正在进行正常工作的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56.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5项记载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中,
当进行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时,当成为该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对象的多个上述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不属于上位阶层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时,禁止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
57.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记录可以通过网络相互连接,构筑计算机系统的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由多个上述终端装置构成管理组,并且使上述终端装置属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管理组那样地进行控制的控制程序。
58.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7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选择在构成上述管理组的多个上述终端装置内的一个或多个上述终端装置作为在该管理组内进行信息中继的中继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59.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7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将上述中继终端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终端装置作为与其它上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中继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实施功能的控制程序。
60.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7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属于与该管理组不同的其它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的控制程序。
61.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7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使该终端装置参加并应该属于任意的上述管理组,或者从该终端装置所属的任意的上述管理组脱离的控制程序。
62.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8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记录用于使属于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属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控制程序。
63.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7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一旦构筑了上述管理组后,对于上述终端装置,直到该管理组消失为止继续保持上述固有信息的控制程序。
64.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7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那样地进行设定的控制程序。
65.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9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对于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作为该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信息交换源管理组与作为其它的上述管理组的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作为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以外的管理组,在上述信息交换源管理组和上述信息交换目的地管理组两者中通过可以进行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管理组进行上述信息交换的控制程序。
66.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9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根据该终端装置的处理能力或该终端装置的负荷状态,选择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的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67.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7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属于上述管理组的上述终端装置数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构成终端数以下时,使不属于任何一个管理组的预先确定的预备终端装置属于该管理组那样地进行设定的控制程序。
68.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9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多个上述管理组都采用阶层构造,
记录用于从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对于(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提供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69.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68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自主地,或应来自(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要求将属于该k阶层的管理组的终端装置作为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提供给k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控制程序。
70.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7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使多个上述管理组具有阶层构造,
记录用于当(k+1)阶层的上述管理组中,上述k阶层的管理组的直接上面的管理组消失时,使k阶层(k:自然数)的上述管理组属于预先确定的用于待机的管理组,并且
当(k+2)阶层的上述管理组的直接下面的管理组消失时,当参照(k+2)阶层的上述管理组,存在待机中的管理组时,组入上述用于待机的管理组作为(k+1)阶层的管理组的控制程序。
71.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9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将各中继终端装置所属的管理组的多个终端装置的清单和该清单的变型信息相互通知上述中继终端装置和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
72.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59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在上述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与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通常的通信时,用于判别该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是否正在进行正常工作的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控制程序。
73.记录媒体,它的特征是在权利要求第72项记载的记录媒体中,
记录用于当进行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时,当成为该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对象的多个上述其它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不属于上位阶层的组间中继终端装置时,禁止上述用于状态判别的通信的控制程序。
CN008185875A 2000-09-28 2000-09-28 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425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0/006732 WO2002027521A1 (fr) 2000-09-28 2000-09-28 Systeme informatique, son procede de commande, terminal et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25156A true CN1425156A (zh) 2003-06-18
CN1425156B CN1425156B (zh) 2010-06-23

Family

ID=11736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81858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425156B (zh) 2000-09-28 2000-09-28 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EP (1) EP1321857B1 (zh)
JP (1) JP3946635B2 (zh)
KR (1) KR20020075394A (zh)
CN (1) CN1425156B (zh)
DE (1) DE60045348D1 (zh)
HK (1) HK1054273B (zh)
TW (1) TW554274B (zh)
WO (1) WO200202752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3413C (zh) * 2005-03-30 2009-02-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客户机间通信记录的一致性保证管理系统
CN102752165A (zh) * 2011-04-19 2012-10-24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用于控制多个产业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的系统
CN104137086A (zh) * 2012-02-20 2014-1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信息系统管理装置、信息系统管理方法以及程序
CN112771611A (zh) * 2018-09-26 2021-05-0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读取装置、记录方法、记录程序、读取方法、读取程序及磁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2236270A1 (en) * 2002-03-08 2003-09-22 Ntt Comware Corporation Computer system, computer system control method, terminal and recording medium
EP2624142B1 (en) * 2010-09-29 2020-03-18 Fujitsu Limited Relay system, rela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for relay device
KR101628770B1 (ko) 2014-12-30 2016-06-10 주식회사 시큐아이 계층 구조를 갖는 통합 관리 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 관리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3739A (zh)
JP3121221B2 (ja) * 1995-02-07 2000-12-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の通信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US5894556A (en) * 1996-03-21 1999-04-13 Mpath Interactive, Inc. Network match maker matching requesters based on communication attribute between the requesters
WO1998014898A2 (en) * 1996-10-01 1998-04-09 Philips Electronics N.V. Latency effect in multi-player video game reduced by surrogate agent
US6025801A (en) * 1996-10-01 2000-02-15 Philips Electronics North America Corporation Video game with local updates mitigates latency effects in wide area network
JP2982728B2 (ja) * 1996-12-06 1999-11-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共有システム
US6530840B1 (en) * 1997-04-02 2003-03-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 object architecture for a multi-user game lobby and game session
US6006254A (en) * 1997-08-29 1999-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America, Inc. System for the reliable, fast,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 of object state updates over a computer network by combining lossy and lossless communications
GB2330739A (en) * 1997-09-26 1999-04-28 Ibm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over a network to remote users of a multi-user computer game according to multi-user proximity groups
JPH11272534A (ja) * 1998-01-20 1999-10-08 Fujitsu Ltd ドキュメント分散処理方法,ドキュメント分散処理システムのサーバ管理方法およびサーバプログラムの記録媒体
JP3547611B2 (ja) * 1998-04-01 2004-07-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ゲームシステム
JP3455418B2 (ja) * 1998-04-01 2003-10-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ゲームシステム
JP3571616B2 (ja) * 2000-05-23 2004-09-29 エヌ・ティ・ティ・コムウェア株式会社 データの共有方法、端末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3413C (zh) * 2005-03-30 2009-02-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客户机间通信记录的一致性保证管理系统
CN102752165A (zh) * 2011-04-19 2012-10-24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用于控制多个产业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的系统
CN104137086A (zh) * 2012-02-20 2014-1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信息系统管理装置、信息系统管理方法以及程序
CN112771611A (zh) * 2018-09-26 2021-05-0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读取装置、记录方法、记录程序、读取方法、读取程序及磁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054273A1 (en) 2003-11-21
JP3946635B2 (ja) 2007-07-18
JPWO2002027521A1 (ja) 2004-02-05
TW554274B (en) 2003-09-21
CN1425156B (zh) 2010-06-23
EP1321857B1 (en) 2010-12-08
EP1321857A4 (en) 2009-08-12
HK1054273B (zh) 2010-11-12
EP1321857A1 (en) 2003-06-25
DE60045348D1 (de) 2011-01-20
KR20020075394A (ko) 2002-10-04
WO2002027521A1 (fr) 2002-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425C (zh) 存储器控制器和存储器控制方法
CN1152730C (zh) 移动和去除影视游戏中的目标的影视游戏系统及方法
CN1471771A (zh) 通过对数据加密来保护数据的数据保护系统
CN1967541A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记录媒体
CN1311490A (zh) 游戏机及其运用方法
CN1926863A (zh) 多通路视频编码
CN1394311A (zh) 数据共享的方法、终端和记录程序的媒体
CN1977531A (zh) 程序生成装置、程序测试装置、程序执行装置及信息处理系统
CN1262929C (zh) 存储器控制装置和存储器控制方法
CN1318163A (zh) 可选择性定义对应用程序功能部件访问的系统和方法
CN1342314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及信息记录/再现系统
CN1485735A (zh) 指令调度方法、指令调度设备和指令调度程序
CN1411633A (zh) 在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利用用于上行链路同步方案的正交可变扩展因子码分配信道的设备和方法
CN1752947A (zh) 存储装置、存储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产品
CN1558348A (zh) 将基于模式的分级数据结构转换成平面数据结构的方法以及系统
CN1498367A (zh) 信息处理装置、存储器管理装置、存储器管理方法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805049A (zh) 一种嵌入式系统中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数据存取方法
CN1425156A (zh)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方法,终端装置和记录媒体
CN1878599A (zh) 游戏装置、游戏方法以及游戏程序
CN1679004A (zh) 高速缓存设备、高速缓存数据管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866399A (zh) 存储器控制器、非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系统和数据写入方法
CN1681287A (zh) 数字照相机、像簿管理方法、像簿管理程序产品、以及像簿管理程序传送介质
CN1201519C (zh) 数据一致性检测装置、数据一致性判断装置及数据挑选装置
CN1684029A (zh) 存储系统
CN1894921A (zh) 发送台、接收台、通信方法、通信程序和记录了通信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5427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23

Termination date: 201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