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71118A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阴极射线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71118A CN1371118A CN02101827A CN02101827A CN1371118A CN 1371118 A CN1371118 A CN 1371118A CN 02101827 A CN02101827 A CN 02101827A CN 02101827 A CN02101827 A CN 02101827A CN 1371118 A CN1371118 A CN 13711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electron
- electron beam
- dynamic focus
- gr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9/00—Details of cathode-ray tubes or of electron-beam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31/00
- H01J29/46—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ray or beam,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29/48—Electron gu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9/00—Details of cathode-ray tubes or of electron-beam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31/00
- H01J29/46—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ray or beam,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29/48—Electron guns
- H01J29/50—Electron guns two or more guns in a single vacuum space, e.g. for plural-ray tube
- H01J29/503—Three or more guns, the axes of which lay in a common plan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29/00—Details of cathode ray tubes or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2229/48—Electron guns
- H01J2229/4803—Electrodes
- H01J2229/481—Focusing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29/00—Details of cathode ray tubes or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2229/48—Electron guns
- H01J2229/4803—Electrodes
- H01J2229/481—Focusing electrodes
- H01J2229/4813—Pre-focu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29/00—Details of cathode ray tubes or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2229/48—Electron guns
- H01J2229/4834—Electrical arrangements coupled to electrodes, e.g. potentials
- H01J2229/4837—Electrical arrangements coupled to electrodes, e.g. potent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tentials applied
- H01J2229/4841—Dynamic potentials
Landscapes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 Cold Cathode And The Manufa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阴极射线管装置,对第2栅极G2加上低电位的加速电压V2。对第6栅极G6供给第1聚焦电压Vf1。对第3栅极G3及第7栅极G7供给动态聚焦电压(Vf2+Vd)。在第2栅极与第3栅极之间形成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具有聚焦作用的预聚焦透镜,在第3栅极与第4栅极之间形成水平方向具有发散作用,垂直方向具有聚焦作用的非轴对称透镜单元。预聚焦透镜与非轴对称透镜单元互相静电耦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阴极射线管装置,特别涉及装有进行动态像散补偿的电子枪构件的阴极射线管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彩色阴极射线管装置具有发射三束电子束的一字型电子枪构件及产生使该电子枪构件发射的三束电子束偏转的偏转磁场的偏转线圈。该偏转线圈形成由图9A所示的枕型水平偏转磁场10及桶型垂直偏转磁场构成的非均匀磁场。
通过这样的非均匀磁场中的电子束6受到偏转像差即偏转磁场包含的像散的影响,即面向荧光屏周边部分的电子束6,由于偏转像差,受到垂直方向过聚焦那样的力11V。因此如图9B所示,即荧光屏周边部分的束斑产生失真,使得在垂直方向具有扩展的光晕12,同时在水平方向具有扩展的核心13。阴极射线管越是大型化,或者偏转角度越大,则电子束受到的偏转像差越大。这样的束斑失真使荧光屏周边部分的清晰度显著恶化。
作为解决由于这样的偏转像差引起的清晰度恶化的手段,有日本专利特开昭61-99249号公报、特开昭61-250934号公报及特开平2-72546号公报揭示的电子枪构件。这些电子枪构件如图10A所示,基本上都是具有第1栅极至第5栅极而构成,沿电子束前进方向,形成电子束发生部分GE、四极透镜QL及最后的主透镜EL。通过在各自相邻的电极的相对面各设置三个非轴对称的电子束通过孔(例如图10B及图10C所示,在一个电极上设置横长的电子束通过孔,在另一个电极上设置纵长的电子束通过孔),形成四极透镜QL。
该电子枪构件使四极透镜QL及最后的主透镜EL的透镜强度随着偏转磁场的变化同步产生变化。这样来减轻向荧光屏周边偏转的电子束受到的偏转像差的影响,以校正束斑的失真。
但是,在这样的电子枪构件中,将电子束向荧光屏周边偏转时,偏转像差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即使能够消除束斑的光晕,但横向压扁现象仍然不能完全校正。
另外,作为解决由于这样的偏转像差引起的清晰度恶化的另外的手段,提出日本专利特开平3-93135号公报揭示的那种双重四极透镜构造的电子枪构件的方案。该电子枪构件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在主透镜的阴极一侧形成两个具有不同极性的四极透镜,使这两个四极透镜与偏转磁场同步产生作用。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在这样的电子枪构件中,在使电子束聚焦在荧光屏中心部分即无偏转时(图中实线)及使电子束向荧光屏周边部分偏转时即有偏转时(图中虚线),使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对荧光屏3的入射角近似相等。这样如图11C所示,以校正在荧光屏周边部分的横向压扁现象。
但是,若引入上述双重四极透镜构造,则随着位于阴极一侧的前段四极透镜因偏转磁场产生而产生作用,使电子束在垂直方向聚焦,同时在水平方向发散,因而,入射至主透镜的电子束在水平方向的直径扩大。
结果,电子束的一部分在水平方向通过偏离主透镜中心轴的区域,将受到主透镜球面像差的很大的影响,即在荧光屏周边部分的束斑成为水平方向伴有扩展的光晕部分的形状。
为了消除由于这样的前段四极透镜产生的在水平方向的主透镜球面像差的影响,必须在四极透镜产生作用时,根据主透镜的透镜口径,抑制电子束的发散角,达到不受透镜像差影响的程度。
即在将电子束聚焦在荧光屏周边部分时,要设定入射至主透镜的电子束水平方向发散角,使其成为不受主透镜像差分量影响的极限的发散角。这种情况下,原来前段四极透镜在将电子束从荧光屏中心部分向周边部分偏转时,向着使水平方向的电子束发散角发散的方向起作用。因此,无偏转时的电子束水平方向发散角比有偏转时要小。与此相应,无偏转时四极透镜对于电子束的水平方向倍率比偏转时要大,荧光屏中心部分的束斑其水平方向直径扩大。
另外,在将电子束聚焦在荧光屏中心部分时,要设定入射至主透镜的电子束水平方向发散角,使其成为不受主透镜像差分量影响的极限的发散角。这种情况下,偏转时水平方向的电子束发散角逐渐变大,逐渐受到主透镜像差分量的影响,因此,在荧光屏周边部分的束斑成为在水平方向伴有光晕的形状。
这样,若水平方向的发散角受到前段四极透镜的作用,则在荧光屏周边部分及中心部分的任一部分,束斑的水平方向直径将扩大。
另外,这样的在主透镜阴极一侧配置不同极性的双重四极透镜的构成,存在使动态聚焦电压上升的问题。这是由于,若同时产生两个不同极性的四极透镜,则其作用就像在该两个四极透镜之间产生类似圆筒的透镜,相对于主透镜的虚物点位置从主透镜向阴极一侧后退。
另外,在配置这样的互相极性不同的双重四极透镜的构成中,两个四极透镜产生的作用是使得互相抵消透镜作用。为此必须增强各四极透镜的透镜灵敏度。例如如图12A及图12B所示,通过在沿电子束前进方向设置伸出隔板的电极间形成四极透镜,能够增强透镜灵敏度。但是,这样的电极构造,由于隔安装精度等原因,容易产生误差,不可能产生稳定的作用。
这样,在以往构造的阴极射线管装置中产生的问题是,不可能完全校正在荧光屏周边部分的束斑失真,难以在整个荧光屏区域得到良好的聚焦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够在整个荧光屏区域形成良好形状束斑的阴极射线管装置。
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包括电子枪构件及偏转线圈,前述电子枪构件具有至少产生一束电子束的电子束发生部分及使该电子束发生部分产生的电子束聚焦在荧光屏上的主电子透镜单元,前述偏转线圈产生使该电子枪构件发射的电子束偏转并在荧光屏上沿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扫描用的偏转磁场,在前述阴极射线管装置中,前述电子枪构件具有构成前述电子束发生部分的包含供给电位较低的第1电平电压的阴极的多个电极、供给高于前述第1电平的第2电平聚焦电压的至少一个聚焦电极、供给在接近前述第2电平的基准电压上叠加与前述偏转磁场同步变化的交流分量得到的动态聚焦电压的至少一个动态聚焦电极、以及供给高于前述第2电平的第3电平阳极电压的至少一个阳极电极,与前述电子束发生部分相邻配置供给动态聚焦电压的第1动态聚焦电极,与该第1动态聚焦电极相邻配置供给聚焦电压的第1聚焦电极,在使电子束偏转时,在前述电子束发生部分与前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之间形成的第1电子透镜单元,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分别具有聚焦作用,在前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与前述第1聚焦电极之间形成的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在水平方向相对具有发散作用,同时在垂直方向相对具有聚焦作用,前述第1电子透镜单元与前述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之间静电耦合。
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包括电子枪构件及偏转线圈,前述电子枪构件具有产生电子束的电子束发生部分及使该电子束发生部分产生的电子束聚焦在靶上的主电子透镜单元,前述偏转线圈产生使该电子枪构件发射的电子束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偏转的偏转磁场,在前述阴极射线管装置中,前述电子枪构件具有构成前述电子束发生部分的包含供给电位较低的第1电平电压的阴极的多个电极,供给高于前述第1电平的第2电平聚焦电压的至少一个聚焦电极,供给在接近前述第2电平的基准电压上叠加与前述偏转磁场同步变化的交流分量得到的动态聚焦电压的至少一个动态聚焦电极,供给高于前述第2电平的第3电平阳极电压的至少一个阳极电极,以及支承固定这些多个电极的绝缘支承体,与前述电子束发生部分相邻配置供给动态聚焦电压的第1动态聚焦电极,与该第1动态聚焦电极相邻配置供给聚焦电压的第1聚焦电极,前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的使前述电子束发生部分产生的电子束通过的电子束通过孔的周边部分板厚比其它部分簿。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阴极射线管装置简要构成水平剖视图。
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阴极射线管装置能够适用的第1实施形态的电子枪构件简要构造垂直剖视图。
图3所示为图2所示的电子枪构件中第2栅极简要构造立体图。
图4所示为图2所示的电子枪构件中第3栅极简要构造立体图。
图5所示为图2所示的电子枪构件中第4栅极的与第3栅极相对面配置的电极简要构造立体图。
图6A为说明图2所示的电子枪构件中对电子束作用的水平方向透镜作用的光学模型,图6B为说明图2所示的电子枪构件中对电子束作用的垂直方向透镜作用的光学模型。
图7所示为图1所示的阴极射线管装置能够采用的电子枪构件其它一实施形态的简要垂直剖视图。
图8所示为图2所示的电子枪构件中第3栅极的其它简要构造立体图。
图9A所示为偏转线圈产生的枕型水平偏转磁场对电子束作用的情况,图9B所示的向荧光屏周边部分偏转的电子束的束斑图形。
图10A所示为以往的电子枪构件的简要构成图,图10B及图10C所示为以往的电子枪构件中形成四极透镜用的电子束通过孔的形状。
图11A为说明以往的双重四极透镜构造的电子枪构件中水平方向透镜作用的光学模型,图11B为说明垂直方向透镜作用的光学模型,图11C为以往的电子枪构件产生的束斑与该实施形态的电子枪构件产生的束斑的比较图。
图12A及图12B所示为增强四极透镜的透镜灵敏度的构造举例。
图13A及图13B所示为校正边束像差用的电极构造之一例。
图14所示为第1实施形态变形例的电子枪构件从阴极至第5栅极的简要构造垂直剖面图。
图15所示为图14所示的电子枪构件中第3栅极简要构造立体图。
图16所示为图1所示的阴极射线管装置能够适用的第2实施形态的电子枪构件从阴极至第5栅极的简要构造垂直剖视图。
图17所示为图16所示的电子枪构件中第3栅极简要构造立体图。
图18所示为图16所示的电子枪构件中第4栅极的与第3栅极相对面配置的电极简要构造立体图。
图19所示为第2实施形态的其它电子枪构件从阴极至第5栅极的简要构造垂直剖视图。
图20所示为图19所示的电子枪构件中第3栅极简要构造立体图。
图21所示为第2实施形态的其它电子枪构件从阴极至第5栅极的简要构造垂直剖视图。
图22所示为图21所示的电子枪构件中第3栅极简要构造立体图。
图23所示为第2实施形态的其它电子枪构件中第3栅极的简要构造立体图。
图24所示为第2实施形态变形例的电子枪构件从第2栅极至第4栅极的简要构造立体图。
图25所示为第2实施形态变形例的电子枪构件从第2栅极至第4栅极的简要构造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阴极射线管装置。
如图1所示,本发明阴极射线管装置例如彩色阴极射线管装置具有真空管壳9。该真空管壳9具有玻屏1及该玻屏1封接成一体的玻锥2。玻屏1具有配置在其内表面的由发出蓝、绿、红色光的条状或点状三色荧光层构成的荧光屏(靶)2。荫罩4与荧光屏2相对安装,在其内侧有大量的小孔。
一字型电子枪构件7设置在相当于玻锥2的小口径部分的管颈5内部。该一字型电子枪构件7沿管轴方向Z发射由通过同一平面上的中束6G及其两侧的一对边束6B及6R构成的在水平方向H呈一字排列配置的三束电子束6B、6G及6R。在该一字型电子枪构件7中,构成主电子透镜单元的低压侧栅极与高压侧栅极分别形成的边束通过孔,其中心互相偏心(decenter)。这样,在荧光屏3的中心部分,三束电子束进行自会聚。
偏转线圈8安装在从管颈5至玻锥2的大口径部分之间的真空管壳9外侧。该偏转线圈8产生使电子枪构件7发射的三束电子束6B、6G及6R在水平方向H及垂直方向V偏转的非均匀偏转磁场。该非均匀偏转磁场由枕型水平偏转磁场及桶型垂直偏转磁场形成。
电子枪构件7发射的三束电子束6B、6G及6R,一面面向荧光屏3进行自会聚,一面聚焦在荧光屏3上对应的荧光层,该三束电子束6B、6G及6R由于非均匀偏转磁场作用而偏转,对荧光屏3在水平方向H及垂直方向V进行扫描。通过这样,显示彩色图像。
该阴极射线管装置适用的电子枪构件7,如图2所示,具有阴极K、第1栅极G1、第2栅极G2、第3栅极G3(第1动态聚焦电极)、第4栅极G4(第1聚焦电极)、第5栅极G5、第6栅极G6(第2聚焦电极)、第7栅极G7(第2动态聚焦电极)、第8栅极G8(中间电极)、第9栅极G9(阳极电极)及会聚杯状电极C。三个阴极K在水平方向呈一字形排列配置。第1至第9栅极沿电子束前进方向从阴极K按该顺序配置,利用绝缘支承体进行支承固定。
另外,会聚杯状电极C利用与第9栅极G9焊接加以固定,在该会聚杯状电极C上附设四个接触头,用来从玻锥2的内表面与管颈5的内表面覆盖形成的内部导电膜形成电气通路。
对三个阴极K(R、G、B),加上约100至200V左右的电压,第1栅极G1接地(或加上负电位V1)。第2栅极G2与第5栅极G5在管内连接,同时从阴极射线管外部加上低电位的加速电压V2。该加速电压V2为500至800V左右。
第3栅极G3与第7栅极G7在管内连接,同时从阴极射线管外部供给动态聚焦电压(Vf2+Vd)。该动态聚焦电压(Vf2+Vd)是将约6至8KV左右的中电位第2聚焦电压Vf2(后述的阳极电压Eb的约25%左右的电压)作为基准电压,再叠加与偏转磁场同步变化的交流分量Vd而形成的电压。
第4栅极G4与第6栅极G6在管内连接,同时从阴极射线管外部供给一定的中电位的第1聚焦电压Vf1。该第1聚焦电压Vf1与第2聚焦电压Vf2近似相等,约为6至8KV左右(相当于后述的阳极电压Eb的约25%左右的电压)。
第9栅极G9及会聚杯状电极C电气连接,从阴极射线管外部供给阳极电压Eb,该阳极电压为25至35KV。
在电子枪构件7的附近,如图2所示,具有电阻器R1,该电阻器R1的一端与第9栅极G9连接,另一端通过管外的可变电阻器VR接近(也可以不通过可变电阻器直接接地)。电阻器R1在其大致中间部分,具有对电子枪构件7的栅极供给电压用的供电端R1-1。
第8栅极G8与电阻器R1上的供电端R1-1连接。通过供电端R1-1将阳极电压Eb加以电阻分压的电压,例如阳极电压Eb的约65%左右的电压供给该第8栅极G8。
(第1实施形态)
第1栅极G1是薄板状电极,该第1栅极G1与水平方向呈一字排列配置的三个阴极K对应,在其板面上具有小孔径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0.30至0.40mm左右的圆形孔,或者也可以是纵长或横长的矩形孔)。
第2栅极G2如图3所示,是板状电极。该第2栅极G2与三个阴极K对应,在其板面上具有比第1栅极G1形成的孔径略大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0.35至0.45mm左右的圆形孔)G2-H。第1栅极G1的电子束通过孔径G1与第2栅极G2的电子束通过孔径G2之比例,一般设定为70%≤G1/G2≤100%,根据情况可选择75%附近或90%附近。另外,该第2栅极G2在与第3栅极G3的相对面,与各电子束通过孔G2-H对应形成在水平方向具有长轴的条状槽G2-S。该槽G2-S是这样构成,其短轴方向直径即垂直方向直径与电子束通过孔G2-H的孔径近似相等或稍微大一些。另外,在该实施形态中,第2栅极G2是具有圆形的电子束通过孔G2-H及在与第3栅极G3的相对面具有条状槽G2-S,但不一定限于该构造。即第2栅极G2也可以省略槽G2-S,仅具有电子束通过孔G2-H而构成。
G3如图4所示,第3栅极是薄板状电极。例如板厚t为0.2至1mm。该第3栅极G3与三个阴极K对应,在其板面上具有比第2栅极G2形成的孔径再略大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G3-H。例如电子束通过孔G3-H是圆形孔,其直径A为0.5至1.5mm左右。
第4栅极G4是利用在管轴方向Z较长的两个杯状电极的开口端对接而形成。如图5所示,与第3栅极G3相对的杯状电极G4在其端面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垂直方向孔径为0.5至1.5mm左右,水平方向孔径为2.0至4.1mm左右的横长孔)G4-H。
这些电子束通过孔G4-H是短轴方向孔径即垂直方向孔径与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G3-H的孔径A近似相等(或比它小)、水平方向向孔径大于电子束能过孔G3-H的孔径A的横长形状。另外,与第5栅极G5相对的杯状电极的端面,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大孔径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3.0至4.1mm左右的圆形孔)。
第5栅极G5是利用在管轴方向Z较长的两个杯状电极的开口端对接而形成。与第4栅极G4相对的杯状电极的端面,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大孔径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3.0至4.1mm左右的圆形孔)。另外,与第6栅极G6相对的杯状电极的端面,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大孔径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3.0至4.1mm左右的圆形孔)。
第6栅极G6是利用在管轴方向Z较长的三个杯状电极及一个极状电极构成。第5栅极G5一侧的两个杯状电极将各自的开口端对接,另外第7栅极G7一侧两个杯状电极将各自的端面对接,然后第7栅极G7一侧的杯状电极开口端与薄板状电极对接。
三个杯状电极的端面,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大孔径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3.0至4.1mm的圆形孔)。与第7栅极G7相对的板状电极,与三个阴极K对应,在其板面上具有垂直方向伸长的纵长形状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水平方向孔径/垂直方向孔径=4.0mm/4.5mm左右的纵长孔)。
第7栅极G7是利用管轴方向Z的长度较短的两个杯状电极及两个板状电极构成,第6栅极G6一侧的两个杯状电极将各自的开口端对接,另外第8栅极G8一侧的杯状电极的端面与薄板状电极对接,该薄板状电极与厚板状电极对接。
与第6栅极G6相对的杯状电极的端面,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水平方向H伸长的横长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水平方向孔径/垂直方向孔径=4。52mm/3.0mm左右的横长孔)。第8栅极G8一侧的杯状电极的端面,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大孔径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4.3mm左右的圆形孔)。
薄板状电极在其板面上,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水平方向H伸长的横长的大孔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水平方向孔径/垂直方向孔径=4.34mm/3.0mm左右的横长孔)。与第8栅极G8相对的厚板状电极在其板面上,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大孔径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4.34mm左右的圆形孔)。
第8栅极G8是利用沿电子束前进方向的电极长度为2.0mm左右的厚板状电极构成,该板极电极在其板面上,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三个大孔径的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4.40mm左右的圆形孔)。
第9栅极G9是利用两个板状电极及两个杯状电极构成。与第8栅极G8相对的厚板状电极与薄板状电极对接,另外薄板状电极与杯状电极的端面对接,两个杯状电极将各自的开口端对接。
与第8栅极G8相对的厚板状电极,其沿电子束前进方向的电极长度为0.6mm至1.5mm左右,在其板面上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大孔径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4.46mm左右的圆形孔)。薄板状电极在其板面上,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水平方向H伸长的横长的大孔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水平方向孔径/垂直方向孔径=4.46mm/3.2mm左右的横长孔)。两个杯状电极的端面,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大孔径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4.46至4.52mm左右的圆形孔)。
会聚杯状电极C的端面与第9栅极G9的杯状电极的端面对接。会聚杯状电极C的端面具有大孔径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4.46至4.52左右的圆形孔)。
在这样的电子枪构件中,从第1栅极G1至第6栅极G6的各电极,其中束通过的电子束通过孔的中心与边束通过的电子束通过孔的中心之间的孔间距离例如为4.92mm。第7栅极G7的与第8栅极G8相对面的电极,其孔间距离例如为4.72mm,第8栅G8的孔间距离例如为4.80mm。第9栅极G9的与第8栅极G8相对面的电极,其孔间距离例如为4.88mm。
另外,第6栅极G6与第7栅极G7的电极间隔、第7栅极G7与第8栅极G8的电极间隔,以及第8栅极G8与第9栅极G9的电极间隔,分别设定为约0.6mm左右。
在上述构成的电子枪构件7中,电子束发生部分由阴极K、第1栅极G1及第2栅极G2构成。该电子束发生部分向着荧光屏发射电子束,预聚焦透镜(第1电子透镜单元)Prel由第2栅极G2及第3栅极G3构成。该预聚焦透镜Prel将电子束发生部分产生的电子束进行预聚焦。
第1四极透镜(第1非轴对称透镜)QL1在第3栅极G3与第4栅极G4之间形成。该第1四极透镜QL1,在将电子束聚焦在荧光屏中心部分即无偏转时,第3栅极G3与第4栅极G4之间的电位差近似为零,或者第3栅极G3的电压设定为低于第4栅极G4的电压。因此,几乎不产生透镜作用,或者透镜作用设定为在水平方向具有聚焦作用,在垂直方向具有发散作用。
随着使电子束向着荧光屏周边部分偏转,对第3栅极G3加上随电子束偏转量增大而增大的动态聚焦电压(Vf2+Vd)。因此,第1四极透镜QL1的透镜作用随电子束偏转量增大而变化,使得在水平方向相对起到发散作用,在垂直方向相对起到聚焦作用。
副透镜由第4栅极G4、第5栅极G5及第6栅极G6形成。该副透镜将预聚焦的电子束再进行预聚焦。该副透镜是在供给聚焦电压的第4栅极G4与第6栅极G6之间配置供给相对较低电位的电压的第5栅极G5而构成的单电位型电子透镜。
主电子透镜单元由第6栅极G6、第7栅极G7、第8栅极G8及第9栅极G9形成。该主电子透镜单元将利用副透镜预聚焦的电子束最后聚焦在荧光屏上。该主电子透镜单元具有在第6栅极G6与第7栅极G7之间形成的第2四极透镜(第2非轴对称透镜)QL2、以及由第7栅极G7至第9栅极G9形成的主透镜部分(第2电子透镜单元)ML。
该第2四极透镜(第2非轴对称透镜)QL2,在无偏转时,第6栅极G6与第7栅极G7之间的电位差近似为零,或者第7栅极G7的电压设定为低于第6栅极G6的电压。因此,几乎不产生透镜作用,或者透镜作用设定为在水平方向具有发散作用,在垂直方向具有聚焦作用。这时,对第7栅极G7加上随电子束偏转量增大而增大的动态聚焦电压(Vf2+Vd)。因此,第2四极透镜QL2的透镜作用随电子束偏转量增大而变化,使得其透镜强度在水平方向相对起到聚焦作用,在垂直方向相对起到发散作用。
主透镜部分ML相对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都是具有大致相同的聚焦作用。该主透镜部分ML随着电子束偏转量的增大而变化,使其透镜强度变弱。
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上述构成的电子枪构件中,与电子束发生部分(阴极K-第2栅极G2)相邻配置预聚透镜(第2栅极G2-第3栅极G3)Prel,再与该预聚焦透镜Prel相邻配置第1四极透镜(第3栅极G3-第4栅极G4)QL1。这些预聚焦透镜Prel及第1四极透镜QL1,由于第3栅极G3的板厚非常薄,因此构成静电耦合。
另外,在图6A及图6B中,实线表示将电子束聚焦在荧光屏中心部分即无偏转时的光学模型,虚线表示将电子束聚焦在荧光屏周边部分即有偏转时的光学模型。Prel是预聚焦透镜,QL1是第1四极透镜,QL2是第2四极透镜,ML是主透镜部分,DYL是偏转磁场包含的偏转像差分量。
即同时构成预聚焦透镜Prel及第1四极透镜QL1的第3栅极G3,在具有沿该电子束前进方向(管轴方向Z)的电极长度即电极板厚t及从第2栅极G2-侧来看的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G3-H的孔径A时,若设构成第1四极透镜QL1的第3栅极G3与第4栅极G4之间的电极间距离为L,则其构成满足下式关系。
(A-t)≥(L/2)
即在这样的构成中,在第3栅极G3与第4栅极G4之间形成的第1四极透镜QL1的中心(L/2),存在于由于第2栅极G2与第3栅极G3之间比较大的电位差形成的预聚焦Prel所产生的通过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渗透的电场区域(A-t)内。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动态聚焦电压加在第3栅极G3上时,能够抑制动态聚焦电压过大的上升。
即利用第2栅极G2及第3栅极G3形成的、在加上动态聚焦电压时在水平/垂直方向分别产生聚焦作用的第1电子透镜(预聚焦透镜)部分(Prel),与在第3栅极G3和第4栅极G4之间形成的第1非轴对称透镜(QL1)之间产生静电耦合作用。因此,第1非轴对称透镜(QL1)的作用是作为第1电子透镜单元(Prel)的一部分达到使其极性变化程度的作用。因而,在以往的双重四极透镜作用时,由于第1四极透镜在什么也没有的空间中重新产生而导致虚物点位置向阴极一侧后退的现象还会产生,也不引起动态聚焦电压的上升。
另外,通过将与第1四极透镜QL1静电耦合的预聚焦透镜Prel与电子束发生部分相邻配置,能够将构成第1四极透镜QL1的电极群(第3栅极G3与第4栅极G4的第3栅极一侧的杯状电极)的开口口径缩小至电子束不碰撞的程度为止,能够提高第1四极透镜QL1的灵敏度。
因此不需要像以往的双重四极透镜的结构那样在电子束前进方向设置伸出的隔板,能够避免精度上的误差产生的问题。
再有,使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与第4栅极G4的配置在第3栅极G3一侧的杯状电极的电子束通过孔在短轴方向的孔径近似相同。因此,在第1四极透镜QL1的透镜作用与偏转磁同步变化时,预聚焦透镜Prel与第1四极透镜QL1的综合透镜作用,在垂直方向是随着电子束偏转量的增大而起到聚焦作用,在水平方向是与电子束偏转无关,与垂直方向的透镜作用相比,仅具有实质上不变化的透镜作用。
这是由于,如图6A及图6B的所示,在水平方向当偏转时如虚线所示,随着电子束偏转量的增大,预聚焦透镜Prel的聚焦作用增强,同时产生在水平方向具有发散作用的第1四极透镜QL1,以抵消该增强的聚焦作用。
另外,在垂直方向当偏转时如虚线所示,随着电子束偏转量的增大,预聚焦透镜Prel的聚焦作用增强,同时产生在垂直方向具有聚焦作用的第1四极透镜QL1。因此,在垂直方向无偏转时形成的预聚焦透镜Prel的聚焦作用强度,由于偏转时第1四极透镜QL1的聚焦作用而进一步增强。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1实施形态,在加上动态聚焦电压时,由于实际上使水平方向发散角不变化,而仅在垂直方向聚焦,因此能够抑制入射至主透镜部分ML之前发散角扩大。所以,电子束不受到主透镜部分ML产生的透镜像差的影响,能够在整个荧光屏区域内形成良好形状的束斑。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第1实施形态。
(变形例1)
例如在第1实施形态中,在主电子透镜单元是配置一个通过电阻器供给电压的电极,但也可以是两个以上。这时容易发生的边束截面呈三角形失真的像差,众所周知可以通过将图13A及图13B所示的具有三角形电子束通过孔的薄板电极配置在最后的加速电极中的厚板电极的荧光屏一侧来进行补偿。
(变形例2)
在上述第上实施形态中,第3栅极G3是具有图4所示的圆形电子束通过孔G3-H而构成的,但不限于该构造。即也可以如图8所示,第3栅极G3具有圆形电子束通过孔G3-H的周围在垂直方向具有长轴的纵长条状凹槽G3-S。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在第3栅极G3与第4栅极G4之间形成的第1四极透镜QL1的透镜灵敏度。
(变形例3)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构成主电子透镜单元的栅极中的冉电阻器供给电压的第8栅极G8,是具有圆形电子束通过孔而构成,但并不限于该例子。
即也可以如图7所示,利用供给动态聚焦电压(Vf+Vd)的第7栅极(第2动态聚焦电极)G7、供给阳极电压Eb的第9栅极(阳极电极)G9、以及在它们之间配置的一个第8栅极(中间电极)G8形成,将动态聚焦电极G7的与中间电极G8的相对面、中间电极G8的与动态聚焦电极G7及阳极电极G9的相对面、以及阳极电极G9的与中间电极G8的相对面作为三束电子束公共的电子束通过孔。采用这样的构造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同样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4)
上述第1实施形态采用的电子枪构件是与直径为22.5mm(尺寸长差为±0.7mm)的管颈封接用的样机,将电极开口口径设定得较小,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对于采用封接在直径为29.1mm等尺寸的管颈中的电极开口口径为5.5至6.2mm左右的电子枪构件,或者对于其它的电子枪构件,也能够采用本发明。
(变形例5)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第1动态聚焦电极(第3栅极)是以板状电极构成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第1动态聚焦电极G3也可以以板厚较薄的杯状电极G3a与板状电极G3b的组合构成。另外,第1动态聚焦电极G3也可以以板厚较薄的多个杯状电极的组合或多个板状电极的组合构成。
例如,第1动态聚焦电极G3如图15所示,由配置在电子束发生部分一侧的杯状电极G3a与配置在第1聚焦电极G4一侧的板状电极G3b构成,杯状电极G3a具有近似圆形的电子束通过孔G3a-H。板状电极G3b具有在垂直方向有长轴的纵长形状的电子束通过孔G3b-H。
由于采用这样的构成,因此能够提高在第3栅极G3与第4栅极G4之间形成的第1四极透镜QL1的透镜灵敏度。当然,配置在第1聚焦电极G4一侧的板状电极G3b的电子束通过孔G3b-H,不限于纵长形状,也可以是大孔径的近似圆形的电子束通过孔。
这样,以多个电极组合构成第3栅极G3,在第2栅极G2与第3栅极G3之间形成的预矛焦透镜PreL也具有从杯状电极G3a的电子束通过孔G3a-H向第4栅极G4一侧渗透的电子透镜区域。该电子透镜区域利用从电子束通过孔G3a-H仅渗透电子束通过孔径A的电场形成。第3栅极G3与第4栅极G4之间形成的第1四极透镜QL1形成在预聚焦透镜PreL向第4栅极G4一侧渗透的电子透镜区域。即预聚焦透镜PreL与第1四极透镜QL1静电耦合,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形态及各变形例,能够提供在整个荧光屏区域可得到良好聚焦特性,可形成良好形状束斑的阴极射线管装置。
(第2实施形态)
在本第2实施形态中,说明能够适用于上述阴极射线管装置的电子枪构件的构造。另外,电子枪构件如基本构造及各栅极所加的电压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相同,故省略详细说明。
该第2实施形态的构成是增强第1实施形态中采用的板厚较薄的第3栅极。
即在具有上述加上动态聚焦电压的动态聚焦电极的电子枪构件中,在实际作用时可能会产生下述的问题。即加上动态聚焦电压时,由于在动态聚焦电极与其接近的电极之间产生的库仑力的变化,可能会产生异常声音。该异常声音的原因是由于动态聚焦电极与其相邻电极的库仑(coulomb)力而产生的机械振动,支承固定各电极的绝缘支承体产生的保持电极的保持力及电极本身的机械强度等将影响该异常声音。另外,作为该振动源的动态聚焦电极与作为供电端的芯柱之间的间隔越窄,或者与阴极的热源即热丝的间隔越窄,则对异常声音产生的影响越大。
为了改进这种情况,必须采用尽量将动态聚焦电极远离芯柱或热丝配置、增强绝缘支承体对动态聚焦电极及其相邻电极的支承力,以及增强电极机械强度等措施。
另一方面,如上述第1实施形态那样,动态聚焦电极形成的电子束通过孔附近的板厚最好是比较薄。即通过减薄动态聚焦电极的板厚,能够增强在动态聚焦电极前后形成的电子透镜之间的静电耦合。因此,能够有效改善在荧光屏周边部分的束斑失真,另外能够有效抑制动态聚焦电压的上升。但是,若减薄动态聚焦电极的板厚,则容易产生前述异常声音的问题。
这样,若动态聚焦电极的板厚减薄,则有效改善在荧光屏周边部分的束斑失真,并有效抑制动态聚焦电压的上升,但反过来,容易产生异常声音的问题。另外,若动态聚焦电极的板厚增厚,则不易产生异常声音的问题,但反过来产生的问题是,在荧光屏周边部分束斑产生失真以及动态聚焦电压上升。
因此,在该第2实施形态中,如图16所示,增强接近芯柱及热丝配置的作为第1动态聚焦电极即第3栅极G3的机械强度。即阴极K及第1栅极G1至第5栅极G5,如图16所示,保持在绝缘支承体21上。另外,在该第2实施形态中,第5栅极G5的一部分、第6栅极G6至第9栅极G9以及会聚杯状电极C的说明省略。
第1栅极G1及第2栅极G2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同样的构造。
第4栅极G4利用在管轴方向Z较长的两个杯状电极的开口端对接形成,如图18所示,与第3栅极G3相对的杯状电极G4-A,在其端面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水平方向孔径大于垂直方向孔径的三个横长电子束通过孔(例如垂直方向孔径为0.5至1.5mm左右,水平方向孔径为2.0至4.1mm左右的横长孔)G4-H。
这些电子束通过孔G4-H是其垂直方向孔径与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G3-H近似相册(或者比它小)、水平方向孔径大于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的横长形状。另外,与第5栅极G5相对的杯状电极G4-B,在其端面与三个阴极K对应,具有大孔径的三个圆形电子束通过孔(例如直径3.0至4.1mm左右的圆形孔)。
第3栅极G3具有图16及图17所示的形状。即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G3-H的周边部分向构成电子束产生部分的第2栅极G2一侧呈同心圆形状突出。电子束通过孔G3-H在相当于从第4栅极G4一侧来看的下部分的圆形部分近似中心处形成。
电子束通过孔G3-H周边的板厚T0比稍微远离电子束通过孔G3-H的其它部分,例如从电子束通过孔G3-H至固定在绝缘支承体21的嵌入部分G3-L之间的部分板厚T1要薄。反过来换句话说,构成的第3栅极G3比电子束通过孔G3-H附近的板厚T0要厚。例如,第3栅极G3在从电子束通过孔G3-H至嵌入部分G3-L之间具有电极强度增强部分,即沿电子束通过孔G3-H的边缘部分形成向第3棚极G2一侧突出的同心圆状板厚部分G3-T。第3栅极G3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因此能够增强机械强度。
因而,即使对第3栅极G3加上动态聚焦电压(Vf2+Vd)时,也以够抑制第3栅极G3与它前后电极之间由于库仑力而引起的机械振动。这样,通过抑制振动源的振动,能够防止从电子枪构件产生异常声音。
另外,通过减薄第3栅极G3在电子束通过孔G3-H附近的板厚T0,能够增强在第2栅极G2与第3栅极G3之间形成的第1电子透镜PreL和第3栅极G3与第4栅极G4之间形成的第1非轴对称透镜QL1的静电耦合。因而如上所述,可以将第1电子透镜PreL与第1非轴对称透镜QL1的透镜作用构成为就像一个透镜作用那样。另外,能够抑制由于第1电子透镜PreL与第1非轴对称透镜QL1之间的屏障即第3栅极G3造成的局部电场变形。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2实施形态,使相当于第1动态聚焦电极的各电子束通过孔周边部分的板厚比该电极的其它部分的板厚要薄。通过对第1动态聚焦电极加上动态聚焦电压,在电子束发生部分与它相邻的第1动态聚焦电极之间,形成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分别具有聚焦作用的和1电子透镜单元。另外,同时在第1动态聚焦电极与第1聚焦电极之间形成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通过减薄第1动态聚焦电极在电子束通过孔周边部分的板厚,增强利用第1动态聚焦电极形成的相邻的两个电子透镜,即第1电子透镜单元与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的静电耦合。这样,能够有效改善在荧光屏周边部分的束斑椭圆失真,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动态聚焦电压的上升。
与此同时,根据该阴极射线管装置,增加第1动态聚焦电极形成的各电子束通过孔周边部分以外的板厚。因此,即使第1动态聚焦电极加上动态聚焦电压的抛物线状的电压(交流分量),也能够抑制与接近第1动态聚焦电极接近的电极的库仑力的变化而引起的第1动态聚焦民极的机械振动。另外,通过在第1动态聚焦电极的各电子束通过孔周边部分或者固定在绝缘支承体的嵌入部分与电子束通过孔之间设置由下部分或起部分形成的电极强度增强部分,能够抑制第1动态聚焦电极的机械振动。这样能够有效抑制异常声音发生。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第2实施形态。
(变形例1)
例如第3栅极(第1动态聚态电极)G3也可以是图19及图20所示的结构。即第3栅极G3的沿管轴方向Z的电子束通过孔G3-H的位置与嵌入部分G3-L的位置实际上一致。
电子束通过孔G3-H周边的板厚T0比稍微远离电子束通过孔G3-H的其它部分、例如从电子束通过G3-H至嵌入部分G3-L之间的部分板厚T2要薄。反过来换句话说,构成的第3栅极G3比电子束通过孔G3-H附近的板厚T0要厚。
即第3栅极G3在从电子束通过孔G3-H至嵌入部分G3-L之间具有电极强度增强部分,即沿电子束通过孔G3-H的边缘部分形成的同心圆状板厚部分G3-T。另外,第3栅极G3在板厚部分G3-T的周边部分具有形成向第4栅极(第1聚焦电极)G4一侧突出的同心圆状起部分(从第2栅极G2一侧来看是同心圆状下部分)G3-P作为电极强度增强部分。电子束通过孔G3-H在相当于人第4栅极G4一侧来看的下部分的圆形部分近似中心处形成。第3栅极G3由于具有样的结构,因此能够减薄电子束通过孔G3-H周边的板厚,同时增强机械强度。
另外,起部分G3-P的顶点接近第4栅极(第1聚焦电极)G4配置,这样,第3栅极极G3与第4栅极G4之间作用的库仑力,主要是在该第3栅极G3的起部分G3-P的顶点与第4栅极G4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此相反,在垂直方向上下支点(扦入绝缘支承体21的嵌入部分G3-L)的中间最能对第3栅极G3作为受力点产生振动的电子束通过孔G3-H,却远离第4栅极G4配置。因变形例中,特别能够抑制在对第3栅极G3加上动态聚焦电压时由于库仑力产生的机械振动。
因而,与上述第2实施形态相同,能够有效改变在荧光屏周边部分产生的束斑椭圆失真,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动态聚焦电压的上升,还能够有效抑制异常声音发生。
(变形例2)
另外,例如第3栅极(第1动态聚焦电极)G3也可以是图21及图22所示的结构。即稿费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G3-H的周边部分向第4栅极G4一侧呈同心圆状突出。电子束通过G3-H在相当于从第2栅极G2一侧来看的下部分的圆形部分近似中心处形成。
电子束通过孔G3-H周边的板厚T0比稍微远离电子束通过孔G3-H的其它部分,例如从电子束通过孔G3-H至嵌入部分G3-L之间的部分板厚T3要薄。反过来换句话说,构成的第3栅极G3比电子束通过G3-H附近的板厚T0要厚。例如,第3栅极G3在从电子束通过孔G3-H至嵌入部分G3-L之间具有电极强度增强部分,即沿电子束通过孔G3-H的边缘部分形成向第4栅极G4一侧突出的同心圆状板厚部分G3-T。第3栅极G3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因此能够减薄电子束通过孔G3-H周边的板厚,同时增强机械强度。
另外,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使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G3-H接近第4栅极G4。因此,能够更增强在第3栅极G3与第4栅极G4之间形成的第1非轴对称透镜QL1的透镜作用。与此同时,能够增加第3栅极G3的嵌入部分G3-L与第4栅极G4的嵌入部分G4-L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提高耐压特性。
因而,与上述第2实施形态相同,能够有效改变在荧光屏周边部分产生的束斑椭圆失真,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动态聚焦电压的上升,还能够有效抑制异常声音发生。
(变形例3)
在上述第2实施形态中,构成主电子透镜单元的栅极中,由电阻器给电压的栅极即第8栅极G8具有圆形电子束通过孔而构成,但并不限于该,即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相同,采用图7所示的结构,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4)
在上述第2实施形态中,第3栅极G3形成的电子束通过孔G3-H是图17所示的单纯的圆孔形状,但也可以如图23所示,是将圆孔开口部分G3-A与在第4栅极G4一侧形成的纵长的槽部分G3-B组合的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增强在第3栅极G3与第4栅极G4之间形成的第1非轴对称透镜(QL1)的透镜作用。
(变形例5)
在上述第2实施形态中,第1动态聚焦电极(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G3-H形成近似圆形形状,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4所示,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G3-H也可以是横长形状。另外,如图25所示,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G3-H也可以是纵长形状。再有,第3栅极G3的电子束通过孔G3-H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即使这样构成第3栅极G3,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2实施形态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2实施形态及各变形例,能够提供在整个荧光屏区域可形成良好形态束斑,同时可抑制从电子枪构件产生异常声音的阴极射线管装置。
Claims (23)
1、一种阴极射线管装置,包括电子枪构件及偏转线圈,
所述电子枪构件具有至少产生一束电子束的电子束发生部分及使该电子束发生部分产生的电子束聚焦在荧光屏上的主电子透镜单元,
所述偏转线圈产生使该电子枪构件发射的电子束偏转并在荧光屏上沿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扫描的偏转磁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枪构件具有构成所述电子束发生单元的包含供给电位较低的第1电平电压的阴极的多个电极,供给高于所述第1电平的第2电平聚焦电压的至少一个聚焦电极、供给在接近所述第2电平的基准电压上叠加与所述偏转磁场同步变化的交流分量得到的动态聚焦电压的至少一个动态聚焦电极、以及供给高于所述第2电平的第3电平阳极电极的至少一个阳极电极,
与所述电子束发生单元相邻配置供给动态聚焦电压的第1动态聚焦电极,与该第1动态聚焦电极相邻配置供给聚焦电压的第1聚焦电极,
在使电子束偏转时,在所述电子束发生单元与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之间形成的第1电子透镜单元,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分别具有聚焦作用,在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与所述第1聚焦电极之间形成的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在水平方向相对具有发散作用,同时在垂直方向相对具有聚焦作用,
所述第1电子透镜单元与所述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之间静电耦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子透镜单元与所述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的综合透镜作用,在垂直方向具有随着电子束偏转量的增大而增强的聚焦作用,在水平方向与电子束偏转量无关,并与垂直方向的透镜作用相比,具有实质上不变化的透镜作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是具有近似圆形电子束通过孔的板状电极,所述第1聚焦电极在与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的相对面设置非轴对称透镜形成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轴对称透镜形成装置是水平方向孔径大于垂直方向孔径的电子束通过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与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相邻的构成所述电子束发生单元的电极,具有近似圆形电子束通过孔的第1动态聚焦电极,以及具有水平方向孔径大于垂直方向孔径的电子束通过孔的第1聚焦电极,形成各电子透镜单元,所述各电子透镜单元在与所述偏转磁场同步作用时,其综合透镜作用,在垂直方向具有随着电子束偏转量的增大而增强的聚焦作用,在水平方向与电子束偏转量无关,并与垂直方向的透镜作用相比,具有实质上不变化的透镜作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形成的电子束通过孔的孔径与所述第1聚焦电极形成的电子束通过孔的垂直方向孔径近似相同。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的电极长度为t,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的电子束通过孔孔径为A,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与所述第1聚焦电极之间的距离为L时,满足下述关系。
(A-t)≥(L/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态聚焦电压在将电子束聚焦在所述荧光屏中心部分即无偏转时,比所述聚焦电压低,另外随着电子束偏转量增大而变化,使得与所述聚焦电压之差缩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电子透镜单元包括供给所述聚焦电压的第2聚焦电极,供给所述动态聚焦电压的第2动态聚焦电极,以及所述阴极电极,
当使电子束偏转时,在所述第2聚焦电极与所这第2动态聚焦电及之间形成的第2非轴对称透镜单元,在水平方向相对地具有聚焦作用,同时在垂直方向相对地具有发散作用,而在所述第2动态透镜单元,其构成是随着电子束偏转量增大而至少垂直方向的透镜作用减弱。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态聚焦电压在将电子束聚焦在所述荧光屏中心部分,即无偏转时,比所述聚焦电压低,另外随着电子束偏转量增大而变化,使得与所述聚焦电压之差缩小。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动态聚焦电极与所述阳极电极之间至少具有一个中间电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供给所述阳极电极的阳极电压进行电阻分压,并将该电阻分压的电压供给所述中间电极用的电阻器。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与所述第2非轴对称透镜单元之间具有包含所述聚焦电压及所述动态聚焦电压为不同电压的单电位型电子透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聚焦电极与所述第2聚焦电极之间具有供给的电压低于所述聚焦电压的电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聚焦电极与所述第2聚焦电极之间供给的电压低于所述聚焦电压的电极,与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相邻,并与构成所述电子束发生单元的电极电气连接。
16、一种阴极射线管装置,包括电子枪构件及偏转线圈,
所述电子枪构件具有产生电子束的电子束发生单元及使该电子束发生单元产生的电子束聚焦在靶上的主电子透镜单元,
所述偏转线圈产生使该电子枪构件发射的电子束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偏转的偏转磁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枪构件具有构成所述电子束发生单元的包含供给电位较低的第1电平电压的阴极的多个电极,供给高于所述第1电平的第2电平聚焦电压的至少一个聚焦电极,供给在接近所述第2电平的基准电压上叠加与所述偏转磁场同步变化的交流分量得到的动态聚焦电压的至少一个动态聚焦电极,供给高于所述第2电平的第3电平阳极电压的至少一个阳极电极,以及支承固定这些多个电极的绝缘支承体,
与所述电子束发生单元相邻配置供给动态聚焦电压的第1动态聚焦电极,与该第1动态聚焦电极相邻配置供给聚焦电压的第1聚焦电极,
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的使所述电子束发生单元产生的电子束通过的电子束通过孔的周边部分板厚比其它部分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在从各电子束通过孔至固定在所述绝缘支承体的嵌入部分之间,设置由凹下部分或凸起部分形成的电极强度增强装置。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具有在各电子束通过孔的周边部分形成的向所述第1聚焦电极一侧突出的同心圆状凸起部分,
在相当于从所述第1聚焦电极一侧来看的凹下部分的近似中心处,形成所述电子束通过孔。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具有近似圆形的电子束通过孔,
所述第1聚焦电极在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一侧,具有水平方向孔径大于垂直方向孔径,而且垂直方向孔径与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的电子束通过孔近似相同或比它小而构成的横长电子束通过孔,
在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与所述第1聚焦电极之间形成与偏转磁场同步作用的非轴对称透镜。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使电子束偏转时,在所述电子束发生单元与所述第1动态聚焦电极之间形成的第1电子透镜单元,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分别具有聚焦作用,在所这第1动态聚焦电极与所述第1聚焦电极之间形成的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在水平方向相对具有发散作用,同时在垂直方向相对具有聚焦作用,
所述第1电子透镜单元与所述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之间静电耦合。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子透镜单元与所述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的综合透镜作用,在垂直方向具有随电子束偏转量增大而增强的聚焦作用,在水平方向具有与电子束偏转量无关,并实质上不变化的透镜作用。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电子透镜单元具有供给所述聚焦电压的第2聚焦电极,供给所述动态聚焦电压的第2动态聚焦电极,以及所述阳极电极,
当使电子束偏转时,在所述第2聚焦电极与所述第2动态聚焦电极之间形成的第2非轴对称透镜单元,在水平方向相对地具有聚焦作用,同时在垂直方向相对地具有发散作用,在所述第2动态聚焦电极与所述阳极电极之间形成的第2电子透镜单元的结构,使得随着电子束偏转量的增大,至少垂直方向的透镜作用减弱。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非轴对称透镜单元与所述第2非轴对称透镜单元之间具有包含所述聚焦电压及所述动态聚焦电压为不同电压的单电位型电子透镜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01451/01 | 2001-01-09 | ||
JP2001001451 | 2001-01-09 | ||
JP2001343575 | 2001-11-08 | ||
JP343575/01 | 2001-11-08 | ||
JP2001395846A JP2002279916A (ja) | 2001-01-09 | 2001-12-27 | 陰極線管装置 |
JP395846/01 | 2001-12-27 | ||
JP395847/01 | 2001-12-27 | ||
JP2001395847A JP2003208857A (ja) | 2001-11-08 | 2001-12-27 | 陰極線管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754724A Division CN1326187C (zh) | 2001-01-09 | 2002-01-09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71118A true CN1371118A (zh) | 2002-09-25 |
CN1264186C CN1264186C (zh) | 2006-07-12 |
Family
ID=27481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0182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4186C (zh) | 2001-01-09 | 2002-01-09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570349B2 (zh) |
KR (1) | KR100443163B1 (zh) |
CN (1) | CN1264186C (zh) |
TW (1) | TWI2416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85025A (ja) * | 1999-12-27 | 2001-07-06 | Sony Corp | 電子銃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金属板の加工方法 |
US6570349B2 (en) * | 2001-01-09 | 2003-05-27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Cathode-ray tube apparatus |
EP1280180A3 (en) * | 2001-07-25 | 2005-02-09 | Lg.Philips Displays Korea Co., Ltd. | Electron gun for cathode ray tube |
US6794807B2 (en) * | 2001-10-15 | 2004-09-21 | Samsung Sdi Co., Ltd. | Electron gun for cathode ray tube |
WO2003043048A1 (fr) * | 2001-11-16 | 2003-05-22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Tube cathodique |
KR100442953B1 (ko) * | 2002-07-25 | 2004-08-04 | 엘지.필립스디스플레이(주) | 칼라브라운관용 전자총 |
JP2005322520A (ja) * | 2004-05-10 | 2005-11-17 | Matsushita Toshiba Picture Display Co Ltd | 陰極線管 |
JP2005332675A (ja) * | 2004-05-19 | 2005-12-02 | Matsushita Toshiba Picture Display Co Ltd | カラーブラウン管装置 |
US7869570B2 (en) * | 2004-12-09 | 2011-01-11 | Larry Canada | Electromagnetic apparatus and methods employing coulomb force oscillator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99249A (ja) | 1984-10-18 | 1986-05-17 | Matsushita Electronics Corp | 受像管装置 |
JP2938476B2 (ja) | 1989-09-04 | 1999-08-23 | 松下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ラー受像管装置 |
JP3599765B2 (ja) * | 1993-04-20 | 2004-12-08 | 株式会社東芝 | 陰極線管装置 |
TW272299B (zh) * | 1994-08-01 | 1996-03-11 | Toshiba Co Ltd | |
JP3672390B2 (ja) | 1995-12-08 | 2005-07-20 | 株式会社東芝 | カラー陰極線管用電子銃 |
KR100215816B1 (ko) * | 1996-08-17 | 1999-08-16 | 구자홍 | 칼라 음극선관용 전자총 |
KR100232156B1 (ko) * | 1996-12-31 | 1999-12-01 | 구자홍 | 칼라 음극선관용 전자총 |
US6144150A (en) * | 1997-04-04 | 2000-11-07 | Matsushita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Color picture tube apparatus |
TW440885B (en) * | 1998-03-13 | 2001-06-16 | Toshiba Corp | Cathode-ray tube |
JP2000285822A (ja) * | 1999-03-30 | 2000-10-13 | Hitachi Ltd | カラー陰極線管 |
JP2000188068A (ja) * | 1998-12-22 | 2000-07-04 | Hitachi Ltd | カラー陰極線管 |
US6570349B2 (en) * | 2001-01-09 | 2003-05-27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Cathode-ray tube apparatus |
-
2002
- 2002-01-03 US US10/033,779 patent/US657034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1-08 KR KR10-2002-0000979A patent/KR10044316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1-09 CN CNB021018278A patent/CN126418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1-09 TW TW091100197A patent/TWI24161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64186C (zh) | 2006-07-12 |
KR20020060094A (ko) | 2002-07-16 |
KR100443163B1 (ko) | 2004-08-04 |
US6570349B2 (en) | 2003-05-27 |
TWI241616B (en) | 2005-10-11 |
US20020089295A1 (en) | 2002-07-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219C (zh)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
CN1264186C (zh)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
CN1107967C (zh) | 小颈径彩色阴极射线管 | |
CN1170228A (zh) | 彩色阴极射线管 | |
CN1143354C (zh) | 静电四极透镜施以减低的动态聚焦电压的彩色阴极射线管 | |
CN1094845A (zh) | 阴极射线管 | |
CN1156882C (zh)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
CN1202550C (zh)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
CN1311506C (zh) | 用于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枪的结构 | |
CN1160757C (zh)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
CN1162891C (zh)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
CN1082715C (zh) | 彗形像差减小的彩色阴极射线管 | |
CN1691265A (zh)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
CN1259756A (zh) | 总长度缩短的阴极射线管 | |
CN1129162C (zh) | 阴极射线管 | |
CN1324638C (zh) | 阴极射线管 | |
CN1202551C (zh)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
CN1197112C (zh)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
CN1130302A (zh) | 采用四极透镜的彩色显示系统 | |
CN1087487C (zh) | 彩色阴极射线管 | |
CN1165948C (zh)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
CN100341104C (zh) | 彩色布朗管设备 | |
CN1661760A (zh) | 阴极射线管 | |
CN1172350C (zh) | 彩色阴极射线管 | |
CN1201367C (zh) | 彩色阴极射线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