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70718A - 带状体和使用该带状体的物品容纳体 - Google Patents
带状体和使用该带状体的物品容纳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70718A CN1370718A CN02103463.XA CN02103463A CN1370718A CN 1370718 A CN1370718 A CN 1370718A CN 02103463 A CN02103463 A CN 02103463A CN 1370718 A CN1370718 A CN 13707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oestring
- band body
- connection element
- band
- exten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7/00—Collapsible or extensible purses, luggage, bags or the like
- A45C7/0059—Flexible luggage; Hand ba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10—Arrangement of fasteners
- A45C13/1023—Arrangement of fasteners with elongated profiles fastened by sliders
- A45C13/103—Arrangement of zip-fasten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26—Special adaptations of hand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1/00—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 A45C11/24—Etuis for purpose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A45C11/02 - A45C11/22, A45C11/26, A45C11/32 - A45C11/38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08—Decorative devices for handbags or purs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30—Straps; Ban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7/00—Collapsible or extensible purses, luggage, bags or the like
- A45C2007/0004—Collapsible or extensible purses, luggage, bags or the like convertible into an open planar surface, e.g. a sheet
- A45C2007/0009—Collapsible or extensible purses, luggage, bags or the like convertible into an open planar surface, e.g. a sheet with an elongated shape, i.e. belt-shape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3/00—Flexible luggage; Handbags
- A45C3/06—Ladies' handba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3/00—Travelling or camp articles;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2003/002—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by means of a single strap passing around the neck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9—Sheets or webs edge spliced or joined
- Y10T428/192—Sheets or webs coplana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033—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stitching and discrete fastener[s], coating or bond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状体(1),其中,沿一细长的带本体(2)的周边固定许多连接元件(3),当所述带本体(2)的带宽为W、从所述连接元件(3)的第一连接位置中心到靠近所述位置的带本体(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的尺寸为a’、并且除顶/底面以外的带子绕数为N时,带本体在其端面之间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按照以下公式(I)得出:式中,α为带本体安装连接元件时的收缩系数;β为校正值;K为根据用带状体获得的物品容纳体的形状确定的值;T为位于第一联结位置处的联结件之间的尺寸;A为(2-π)/2π;并且B为(2-π)/4。因此,该带状体(1)能够获得一并不仅仅是新奇、而具有优良的外观和稳定的形状并且足够耐用的物品容纳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状体,通过将该带状体围绕其一预定位置的中心螺旋卷绕而可获得一物品容纳体。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带状体,其中,物品容纳体的顶点不会歪斜,且该带状体可以倒过来使用,又具有优良的外观,并还具有与其形成一体的悬挂装置。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可由带状体获得的物品容纳体。
背景技术
目前,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第62-174416号、中国公告第084688号、美国专利第4,710,983号等已揭示了这样一种技术,即沿一条除了其分离部分外都具有一定刚性的厚纤维编织/针织带的基本整个周边固定拉链的连接元件或卡合连接式公/母连接元件,使相对的连接元件在带子螺旋卷绕后相接合,从而获得三棱锥形或圆筒形容纳体。
按照这些公开文献,通过改变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或连接元件首次接合的位置,可以获得不同的结构,诸如三棱锥形、矩形、圆筒形等。而且,按照上述的中国公告,彼此接合和分离的揿钮是固定于带本体的端部和中部。当打算形成这样一种扁平的盒式袋或类似物并且使其储存深度较浅时,可通过调节带本体的卷绕量,将固定于带本体部分的前端处的揿钮扣合于固定在带本体中部的相匹配的揿钮。当打算形成袋子等的长条带以获得最大的物品储存深度时,可使用带子的整个长度而不形成任何条带来获得容纳体。
另外,按照日本实用新型公开第62-16891号,沿上述带本体的两侧固定连接元件,沿其一侧边固定的连接元件固定在带本体的一个端边的一侧上的一半。然后,沿其另一侧边固定的连接元件短于沿其所述一侧边固定的连接元件的固定端部。接着,对带本体进行折叠,使沿所述一侧边固定的连接元件的固定端部接近沿另一侧边固定的连接元件的固定端部,并将未固定有连接元件的其它侧边缝合。并且,带本体的未固定有连接元件的一个端部沿其长度方向折叠,前端固定成与带本体相结合。这样,便在带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形成一环状条带。
对于这种结构,通过使相对的连接元件接合,同时从其与环状带部分相对的一端起螺旋卷绕带本体,从而可形成一物品容纳体。因此,环状带部分设置在所形成的端部,该带可在关闭物品产生开口的同时自动形成。
然而,这些公开物中所揭示的容纳体主要是为了新奇的原因而发明的,它可以通过使沿上述结构的带状体的周边连续固定的连接元件依次接合而得到。因此,该带状体除了可用作腰带外没有任何特殊的功能。这样,人们对这种新奇的兴趣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就丧失,不会长期使用,因而这种容纳体并没有达到它们的实用水平。
这种容纳体呈三棱锥形、矩形或矩形状圆筒形。因此,这种容纳体在其所有的角部都有一顶点。同时,这些容纳体是这样形成的,先使诸如可拆底端止挡件之类的联结件联结,该止挡件是一拉链的底端止挡装置,它设置在一沿其周边具有许多连接元件的细长带状体的距离其一端一预定距离处,然后使带状体围绕联结部分螺旋卷绕,从而使相对的连接元件依次接合。
因此,如果带状体太长或太短,带状体的端部就会多余出来,或者不能得到所需的形状。更具体地说,容纳体角部处的顶点会偏移,或者形状会扭曲,因而使容纳体偏离预定形状。由于这种产品目的在于达到新奇和时尚的特性,也就是容纳体可以由带状体仅通过使连接元件接合而形成,因而丧失这种在外观上的新奇设计是致命的。
尤其是,由于使形状稳定,容纳体的功能以及外观新奇性就会成疑问,这样,对它的使用兴趣就会在短时间内丧失。因此,它无法达到连续或广泛的使用。
对于上述中国公告中所揭示的具有一条带子的容纳体,如果要形成一条带子,该容纳体的盖子部分(物品形成-引入开口)就保持打开,除非施加一专门的打开/关闭结构用于关闭该盖子部分,如日本实用新型公开第62-16891中所示。而且,如果一直使连接元件接合到带本体的一端,则只能获得与上述其它公开物中所揭示的容纳体具有基本相同形状的容纳体。
另一方面,对于日本实用新型公开第62-16891的带本体,虽然可通过在螺旋卷绕带本体的同时连续地接合连接元件而获得形状与上述传统容纳体相同的容纳体,但即使脱开连接元件,该容纳体也不会恢复其形状而成为一条直的带本体,而仍保留一环状带部分。而且,从该带部分在长度方向上沿带本体的内侧留有一船形部分,因而在不使用期间或运输的时候无法整齐地放置。此外,即使要将其恢复到带本体的形状以将其用于诸如普通皮带或颈带之类的其它场合,该产品也无法胜任种应用。
另外,由于在这种传统的带状体中,拉链的带部分缝制固定于带子周边的背面,或者安装揿钮以对应于带子的正面和背面,因而可清楚地区别正面和背面。这样,如果要将其本身用作物品悬挂装置而使其可悬挂于颈部或肩部,则其背面可能暴露于正面侧,因而使其外观变差。
在通过螺旋卷绕并同时使沿带状体周边固定的连接元件连续接合而形成物品容纳体的过程中,正面和背面侧是自动确定的。这样,只能获得一单个的容纳体,因而暴露于容纳体正面上的图案或颜色仅为一种。因此,该容纳体无法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使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带状体和使用该带状体的容纳体,它并不单纯地依赖于带状体的新奇性,而是具有优良的外观和稳定的形状,并且在形成容纳体的同时可自动形成一悬挂装置,即使使用正面和背面中的任何一个面,也可获得不同颜色或图案的正面和背面,因此允许使用容纳体的两个面,而在外观方面不会有任何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根据带状体的尺寸和形状获得的物品容纳体的尺寸和形状。另外,本发明提供了根据想要得到的物品容纳体的尺寸和形状而获得的带状体的尺寸和形状。
具体说,按照本发明的基本特征,在沿一细长带本体的周边固定有许多连接元件的带状体中,当带本体的带宽为W、从连接元件的第一连接位置中心到靠近所述位置的带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的尺寸为a’、并且除顶/底面以外的带子绕数为N时,带本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按照以下公式(I)得出:
式中,α为带本体安装连接元件时的收缩系数;
β为校正值;
K为根据用带状体获得的物品容纳体的形状确定的值;
T为位于第一联结位置处的联结件之间的尺寸;
A为(2-π)/2π;并且
B为(2-π)/4。
进一步按照本发明另一方面的基本结构,通过使沿带状体周边的相应连接元件连续地接合、同时围绕初始接合位置处的连接元件的中心螺旋卷绕细长带状体,从而形成容纳体。当带本体的带宽为W、并且容纳体的从其正面观察的一侧的横向长度为a时,从初始接合位置处的连接元件的中心到带本体靠近初始接合位置的一个端面的距离a’以及所需的带本体长度L’按照以下公式(II)和(III)得出:
a’=βa ------(II)
L’=(1+α/100)(XD+2NE)a ------(III)
式中,α为带本体安装连接元件时的收缩系数;
β为校正值;
N为除物品容纳体顶面/底面外的绕数;
D和E为常数;
X为1.5或2;并且
0<W<a。
为了获得外观和设计稳定、具有所需尺寸和形状的物品容纳体,考虑了以下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连接元件的接合从何处开始,也就是确定带状体的卷绕起始位置。第二,根据带状体的卷绕起始位置和长度,将容纳体的形状变为三棱锥形或矩形。第三,根据带本体的材料和结构改变带状体的长度。第四,当将连接元件安装(尤其是通过缝制)于带本体的周边时,它会受到更大影响。第五,在生产带状体时,应考虑带本体的形状、尤其是端部形状的变化。
还有其它的因素,诸如带本体的宽度、联结件(诸如安装在带状体的卷绕起始位置处的可拆的底端止挡件和揿钮)的相对面之间的尺寸、以及带状体的绕数。这些因素也会显著影响物品容纳体的最终形状。而且,当连接元件先固定于一窄带条、然后再通过该带条安装于带本体的周边时,则需要考虑该带条突出带本体的量。
下面将描述引入上述公式(I)、(II)和(III)的方式。
公式(I)的目的是通过确定实际可通过切割而得到的带长度L’来获得具有所需尺寸和形状的容纳体。公式(II)和(III)用于获得需要得到的容纳体的形状和尺寸实际所需的带本体的带长L’。下面将描述关于矩形或圆筒形容纳体和正三棱锥形容纳体。
为了计算带长L’以获得如图2到4所示的矩形容纳体30,考虑将容纳体30分成一些部分。
标号8a表示底面和顶面的带部分。其侧部的带长假设为L1。标号8b表示带部分的中间部分的一侧。该侧的带长假设为L2。而且,假设待使用的带子的宽度为W,初始接合的联结件之间的尺寸为T,如图1中所示,并且从联结件之间的中心到带本体2靠近该位置的一个端面的尺寸为a’。那么,理论上的L1和L2可按以下方式得到。
这里,存在这样的关系,即T=2πr/2=πr,如果假设底面部分的带卷绕斜度为θ,则θ=tan-1(W/a),因此理论上的带长L1、L2可以按以下来计算。
L1=a/cosθ-r+2πr/4
=a/cosθ-T/π+t/2
L2=a/cosθ-R-r+2πR/4+2πr/4
=a/cosθ-W/2-T/π+πW/4+T/2
因此,理论上,带本体2的整个长度L如下:
L=XL1+2NL2 ------(IV)
式中,N为除物品容纳体的顶面和底面外的带状体的绕数;并且
X为1.5或2。
然而,如果要将具有连接元件的带条缝制于带本体2的周边或将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不同种类的连接元件沿带本体2的周边通过模制来一体地安装,则带本体会产生收缩。如果忽略这种收缩,不仅无法获得所需的形状,而且还会丧失容纳体30的功能。因此,需要考虑在安装连接元件时所产生的收缩长度相对于带本体2的整个理论长度L的关系。该收缩长度(收缩系数)根据带本体2的材料和结构而变化。例如,由普通织物制成的厚带与薄带之间的收缩系数的差异大于3%。即使在网状织物的场合,这种差异也为0.2到1.1%,取决于网眼的尺寸。因此,其较佳的值在0.2到6.0%的范围内。
而且,除了上述有关收缩的问题外,带本体2的整个长度还需要根据希望得到的容纳体30的形状(正三棱锥形、矩形盒、圆筒盒)来进行校正。该校正值β为从连接元件3的初始连接位置的中心到带本体靠近该位置的一个端面的尺寸a’与实际获得的容纳体30从正面侧观察的横向宽度a的比值。在公式(I)中,该值按a’=βa计算。当希望获得圆筒盒状容纳体30时,该校正值β相对于其它的正三棱锥形或矩形盒状的容纳体的场合变大。该值在1.01到1.20的范围内,并可根据需要获得的容纳体30的形状任意选择。除非精确地确定该校正值β,矩形盒状的容纳体30无法成为一正矩形,而会扭曲。
因此,在矩形盒状容纳体30中,当假设其底面和顶面上的带部分的一侧的实际所需带长为L’1、并且其中间部分的一侧的带长为L’2时,
L’1=a’/(βcosθ’)-T/π+T/2
L’2=a’/(βcosθ’)-W/2-T/π+πW/4+T/2
如果考虑安装连接元件3时的收缩系数α,则实际所需的总长L’{=(XL’1+2NL2)×(1+α/100))回到上述公式(I),式中,校正后的斜度θ’=tan-1(Wβ/a’)。这里,在如图2所示的矩形盒状容纳体的场合,如果假设顶面和底面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状,则顶面和底面的带部分的数量X为2,带子在中间部分处的绕数N为1.5。
在得到用于获得图5中所示正三棱锥形容纳体31所需的带本体总长时,假设将容纳体31分成一些与得到用于获得矩形盒状容纳体30所需的带本体2的总长L’的场合相类似的部分。
如图6A中所示,从位于正三棱锥形容纳体31的顶点处的连接元件的最后接合部分围绕带状体1的第一端部脱开连接元件的接合,直到它处于线X-Y之外的一个位置上,如图6B所示。当展开该接合的部分并将余下的容纳体部分压平而使线X-Y变成其两个侧边时,若从其顶部观察,则完全地呈现出象上述的矩形盒状容纳体30,并有长度为1/2L1的带子部分从带状体1的上角部延伸出来,如图7中所示。
该延伸出的带部分是一个决定容纳体31的最终形状的部分。这样,如果认为该部分是一个顶面,则其长度为上述矩形盒状容纳体30的顶面长度的1/2。因此,如果要获得正三棱锥形容纳体31,将公式(I)中的X设定为1.5,以使其它所有值均合适。同时,除顶面和底面以外的带子绕数N为3。
另一方面,在获得用于得到容纳体30、31所需的带本体2的总长L’时,如果初步确定容纳体30、31压平时从正面侧观察的横向长度a、带宽W、卷绕斜度θ、安装连接元件时带本体2的收缩系数α以及校正值β,则可以得到公式(II)和(III)。这些公式(II)和(III)中的D和E为常数,D=L1/a,E=L2/a,它们是可根据容纳体30、31的尺寸和形状来确定的值。同时,在圆筒形容纳体30的情况下,只要D在1.00到1.20的范围内、E在1.07到1.50的范围内,便可获得扭曲很小的、形状稳定的容纳体30。在正三棱锥形容纳体31的情况下,只要D在1.00到1.14的范围内、E在1.07到1.10的范围内,便可获得无任何顶点歪斜的、形状稳定的容纳体31。
只要各参数取满足公式(I)或(II)和(III)的值,便可在由带状体得到的物品容纳体中获得角部顶点不会有外斜或走样的稳定形状,所得到的容纳体非常接近于正三棱锥形或长方体。而且,在各连接元件接合或分离时无须用过大的力作用于带状体,就可通过非常顺畅的操作形成容纳体以及将其恢复到带状体。因此,可提高容纳体的耐久性,使其能够承受长期的使用。
本发明的带状体具有传统上公知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该带状体由预定长度、沿其整个周边连续设置有连接元件的带本体构成。用于带本体的线可以是由普通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构成的细纱、多丝纱或单丝纱,因而它不应局限于具体的某一种。通常,如果厚度相同的话,单丝的刚度高于其它纱线。如果将该纱线用作针织/编织织物的构成纱,则里面针织或编织有单丝的织物在丝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可提高,因而可稳定该方向上的针织/编织织物的形状。按照本发明,如果正向(positively)针织或编织单丝而形成含网状间隙的针织/编织织物,使单丝沿带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则可稳定带状体宽度方向上的形状。如果用多丝或普通细纱作为带状体长度方向上所使用的纱线,则可得到所需的柔性。
作为连接元件,可以采用普通拉链上所安装的连接元件,由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的、普通结构的揿钮,或由插口状和插塞状连接元件组合而成的卡合装置。在卡合装置中,公的或插塞状接合元件通过压合或插入而与母的或插口状接合元件接合。作为其它的连接元件,可以采用所谓的表面搭扣,它包括由许多细钩片和环片构成的接合元件。在该表面搭扣中,各由许多公和/母接合元件构成的一侧接合件和另一侧接合件利用压迫各接合面通过一个平面连接。
根据由带状体得到的物品容纳体的形状确定的上述常数K由以下公式(IV)给出:
K=X+2N
式中,X为1.5或2;并且
N为带状体除物品容纳体的顶面和底面外的绕数N。
这里,X是一个用于确定物品容纳体的外观的值,如果该值为1.5,则可获得规则的三棱锥形容纳体。如果该值为2,则可获得具有清楚的角部形状或窄底圆筒形的容纳体。三棱锥形容纳体在具有较小尺寸时具有小物品容纳体的功能,而在具有较大尺寸时可用作购物袋等。矩形容纳体根据其尺寸可用作钱包、香烟盒、照相机盒、文件盒等。如果它呈窄圆筒形,则可以用作移动电话盒或眼镜盒。
上述值N结合带本体的带宽W以及从连接元件的初始结合位置中心到带本体靠近该位置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面的尺寸a’而确定容纳体的高度。该值是容纳体除顶面和底面外的实际绕数的两倍。因此,虽然该值N可任意确定,但最好至少为1或更大。
最好,带本体在安装连接元件时的收缩系数α在0到6.0%的范围内。关于这些连接元件在带本体上的连接,可以通过模制或压接将连接元件一体地连接于带本体的周边,或者可通过模制或压接将连接元件一体地连接于一细长带条的一个侧边,然后再将该窄带条缝制于带本体的周边,使连接元件设置在外。虽然在通过模制安装连接元件后应对带条或带本体考虑一定程度的收缩,但在通过压接的安装中几乎不会产生收缩。而且,在将一带条连接于带本体的场合,它可以用粘结剂或通过用超声波或高频压力加热装置的熔接来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收缩,这些方法可以与缝制一起使用。
虽然本发明的带本体的收缩系数α包括为0%的情况,但通常连接元件是预先安装在一预定长度的窄带条上、且将带条缝制于带本体的周边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带本体中会因缝制而产生收缩。由于收缩系数α根据带本体的材料和结构而变化,该带本体可以由纤维针织/编织带、合成树脂带、合成皮革带、天然皮革带等构成,因而发明人通过探索试验确定了该值。因此,发现其上限值为6%。带本体的收缩系数α是一个在将含有连接元件的一带条缝制于带本体时的值,最好,该收缩系数α在0.2到6.0%的范围内。
业已发现,带本体的缝制收缩系数根据带本体的材料和结构以及带宽而变化。因此,制备了不同材料、结构和带宽的带本体,并将具有连接元件的带条通过缝制固定于带本体。然后,得出它们的收缩系数。因此,在网状带织物的场合,虽然收缩系数α根据带宽和网眼(空隙的百分比)而变化,但它是在0.2到1.2%的范围内。在合成皮革或天然皮革的场合,收缩系数α是在0.3到0.5%的范围内,在普通编织带的场合,该值为1.0到5%。
校正值β最好是在1.01到1.20的范围内。在普通编织带和网状编织带的场合,根据带本体的结构和形状,例如尤其是带本体是细密结构还是粗疏结构,除了上述收缩系数以外,在连接元件安装于带本体之后还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例如在矩形容纳体的场合,当它接近窄圆筒形时,该值变大。校正值β是一个用于消除这种影响的值,可以根据该形状来适当选择。
最好,连接元件接合时带本体相对侧之间的间隔V是在大于、等于5毫米到小于、等于20毫米的范围内。该值是一个影响需要获得的物品容纳体的顶点位置的值。如果该值落在该范围之外,顶点位置会歪斜,或者形状会扭曲。考虑到顶点位置和滑扣的滑动阻力,更好的优选值是在9到13毫米的范围内。
待安装在本发明带状体的周边上的连接元件如果是揿钮,则它们是沿带本体的整个周边等节距地连续安装。如果将上面预先安装连接元件的一窄带条连续地缝制于带本体,则应有一个其中诸如可拆底端止挡件之类的联结件分别安装在与带本体的端部相隔预定长度的位置以使联结件彼此联结的区域,因而该区域没有连接元件。
上述值T是不存在连接元件的初始接合位置处的联结件的端面之间的间隔。通常,该值几乎不会影响物品容纳体的形状。然而,如果该值太大,在容纳体的底部会形成一开口,从而破坏容纳体的外观,并在功能方面产生问题。另一方面,其下限值足够大以使联结件彼此联结。例如如果接合元件是揿钮,则一对彼此相邻的揿钮可起到联结件的作用来用作联结件而不是可拆底端止挡件。
而且,较佳的是,常数D、E,也就是容纳体的顶/底面的带部分的长度L1和其中间部分处的1/2绕数1(N=1)的带部分的长度L2相对于压平的容纳体的横向长度a的比值,是在1.00到1.20(=D)以及1.07到1.50(=E)的范围内。
按照本发明,从带本体的部分周边可延伸出一窄延伸件。在这种情况下,当用带状体形成容纳体时,该窄延伸件可用作提手带。这样,较佳的是,一个接合/分离件设置在延伸件的前端,与所述前一接合/分离件接合或脱接的另一个接合/分离件安装在带本体和/或延伸件的一所需位置。而且,如果带本体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被加工以不同的图案或颜色,则可以通过翻转过来而使用正面和背面。此时,该窄带的正面和背面最好也加工以不同的图案或颜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带状体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典型实施例的矩形盒状容纳体的正视图;
图3是容纳体顶面部分上的连接元件松开时的正视图;
图4是容纳体的仰视图;
图5是用本发明的带状体获得的一正三棱锥形容纳体的正视图;
图6是表示该容纳体与顶面对应的一部分被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将容纳体的中央部分压于容纳体的端部止挡件而将容纳体压平时的正视图;
图8是表示按本发明而获得的一矩形容纳体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三棱锥形容纳体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状体的俯视图;
图11是该带状体的延伸件侧的后视图;
图12是该实施例的一变型实例的带状体的延伸件侧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由该带状体形成的容纳体的整个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另一侧观察的容纳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容纳体的延伸件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设置在延伸件自由端侧的一长度调节件的结构实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该实施例的另一变型实例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具有另一种结构的容纳体的总体立体图;
图19是该实施例的一变型实例的容纳体的总体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其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带状体的俯视图;
图22是该实施例的一变型实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23是由上述实施例的带状体形成的容纳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带状体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状体延伸件结构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一连接元件联结件的连接元件被松开状态的局部俯视图,该连接元件联结件是延伸件的一个构件;
图27是该实施例的一变型实例的延伸件的一延伸端部的局部俯视图;
图28是该实施例的另一变型实例的带本体和延伸件的局部俯视图;
图29是表示由该实施例的带状体形成的容纳体的总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该容纳体的一变型实例的总体立体图;
图31是表示由该实施例的带状体形成的容纳体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32是该实施例的另一变型实例的的带状体的俯视图;
图33是表示由该带状体形成的容纳体的结构和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状体的俯视图,其一部分的表示从略;
图35是该带状体的后视图;
图36是在接合时固定于带状体的连接元件的一个实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7是另一实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8是又一实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图36中所示滑扣的结构实例的侧视图;
图40是表示图37中所示滑扣的结构实例的立体图;
图41是说明滑扣的拉动的侧视图;
图42是由该实施例的带状体形成的容纳体的侧视图;
图43是暴露该带状体的背面而获得的容纳体的侧视图;
图4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状体的俯视图,其一部分表示从略;
图45是表示具有延伸件一侧的端部的结构实例的局部后视图;
图46是暴露该带状体的顶面而获得的容纳体的总体立体图;
图47是暴露该带状体的背面而获得的容纳体的总体立体图;
图4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状体的俯视图,其一部分表示从略;
图49是表示暴露带状体背面而获得的容纳体的延伸件暴露时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50是该容纳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5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状体的俯视图,其一部分表示从略;
图52是该带状体的延伸件的延伸侧端部的后视图;
图53是表示按照该实施例获得的容纳体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以及
图5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状体的俯视图,其一部分表示从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基本结构的一实施例的带状体的正视图。
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带状体1中,沿其具有预定长度和宽度的带本体2的外周边连续地设置多个连接元件3。例如,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纤维制成的带子编织/针织织物、不同的带状无纺织物、合成树脂带、天然皮革带、合成皮革带等作为带本体2。这些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来选择。为使连接元件3可以顺畅地接合/分离,带本体2的纵向上的两个端部最好形成弧形。
图1所示的每个连接元件3都具有与公知拉链连接元件相同的结构,它由固定于拉链带侧边部分的腿部以及与相匹配的连接元件3接合的连接头构成。该连接元件3可以由金属或合成树脂制成。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连接元件可以是独立式的,其中各连接元件3象普通金属连接元件一样是独立的,也可以是连续式的,诸如通过将合成树脂长丝形成盘卷状而制成的盘卷元件,在每个盘卷部分的一部分上形成它们的连接头并设置成一直线,并且通过连续地将合成树脂长丝弯曲形成锯齿形状而制成锯齿状元件,使它们的连接头形成于弯曲的端部上。
同时,本发明的连接元件不应局限于此类用于上述拉链中的连接元件,可以使用卡合连接装置,诸如众所周知的揿钮,该揿钮适于通过按压或插入来卡合,例如在上述美国专利说明书中所揭示的。而且,还可以采用由许多连接元件构成的表面搭扣,它可借助按压通过一个平面与一相匹配的搭扣接合。在前一卡合连接装置中,在带本体2的周边上连续地安装公、母接合/分离件,以对应于卡合连接装置的多个相应的接合位置。
该实施例的诸连接元件3由合成树脂独立制成,与普通拉链条一样,它们通过模制以预定节距对应于一拉链带而沿一窄带条4的侧边一体地安装。然后,将侧边上连续安装有许多连接元件3的带条4沿带本体2的整个周边缝合。
按照该实施例,在连接元件安装位置固定一联结件5,该位置是从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的带状体1的长度a’(在纵向方向上初始设定)方向上的一端朝内,该联结件5的结构与公知的一种拉链端部止挡件的结构相同。在带状体1的另一侧边上,与上述联结件5的固定位置沿斜线相隔预定距离安装一对端部止挡件5d,它们的结构与拉链顶端止挡件的结构相同。因此,应该安装在联结件5和端部止挡件5d的安装位置处的连接元件3没有预先安装或从这些位置上拆除掉,因而,其中需要安装联结件5和端部止挡件5d,从而形成分离部分3a、3b。
联结件5包括一插入销5a和一固定于一盒体5b的盒销5b,它们安装在可释放的底端止挡件的安装位置而彼此相对,就象通常安装在普通套衫等上的、具有可释放的底端止挡件的拉链的公知结构一样。在盒销一侧的连接元件3、3、...上可滑动地装有一滑扣7。端挡5d固定在其拆去连接元件的安装位置,与位于其分离的端部处的连接元件3相邻。
这里,带状体1的长度以及联结件5和端部止挡件5d的安装位置取决于各容纳体30、31的形状和尺寸,这些容纳体均通过螺旋卷绕带状体1并连续地连接上述连接元件来获得。带状体1的长度和容纳体的形状由带本体2(这是它们的主要构件)的实际长度L’以及含有若干要素的公式(I)、(II)、(III)决定,这些公式将在下面描述。
在下面所示的一个实例中,带本体2所需要的实际长度L’可通过将一具体值代入上述公式(II)和(III)而获得。
实例1
假定a=100毫米,W=20毫米,T=18毫米,X=2,N=1.5,用一差动进给缝纫机缝制带条4时带本体2的收缩系数α为1%,则可以得出用于获得图2和3中所示的矩形盒状容纳体30所需的带本体2的理论长度L和实际长度L’。
θ=tan-1(W/a)=tan-1(20/100)=11.309°
L1=a/cosθ-T/π+T/2
=100/cos11.309-18/π+18/2
=105.25毫米
L2=a/cosθ-W/2-T/π+πW/4+T/2
=100/cos11.309-20/2-18/π+20π/4+18/2
=110.96毫米
2L1+2×1.5×L2
=2×105.25+3×110.96
=210.50+332.88
=543.38毫米
L’=L(1+α/100)
=(2L1+2×1.5×L2)·(1+α/100)
=(2×105.25+3×110.96)×(1+0.01)
=548.8毫米
虽然理论长度为543.38毫米,但考虑到缝制收缩,实际所需的带子切割长度L’为548.8毫米。
实例2
在公式(II)和(III)中,可得出获得图5中所示的正三棱锥形容纳体31所需的带本体2的实际长度L’。这里,假定在对应于顶面和底面的带子部分展开时横向长度a’等于长度L1。在该实例中,即使作出这种假定,实际上也不会产生特殊的缺陷,这是因为缝制所产生的收缩将在后面考虑。T是使联结件5接合或分离所需的尺寸。在该实例中,它设定为T=18毫米。如果T的该值是在17-19毫米的范围内,则容纳体31的形状不会产生特殊的变化。
对于带子切割尺寸L’,采用以下公式。
L’=L(1+α/100)=(XL1+2NL2)·(1+α/100)
这里,设定为a=173毫米,W=30毫米,T=18毫米,X=3/2,N=3,α=1%。
θ=tan-1(W/a)=tan-1(30/173)=9.837°
L1=a/cosθ-r+T/2
=173/cos9.837°-18/π+9
=178.85毫米
L2=a/cosθ-W/2-T/π+πW/4+T/2
=173/cos9.837°-30/2-18/π+30π/4+9
=187.41毫米
L=3L1/2+2×3×L2
=3×178.85/2+6×187.41
=268.275+1124.46
=1392.76毫米
L’=L(1+α/100)
=(3L1/2+2×3×L2)·(1+α/100)
=(3×178.85/2+6×187.41)×(1+0.01)
=1406.68毫米
虽然带本体2的理论切割长度为1392.74毫米,但考虑缝制所造成的收缩,带子切割长度L’为1406.68毫米。另外,对于构成顶面和底面的部分展开时的长度a’,必须考虑收缩系数α。然而,仅在这个条件下,在形成容纳体31时并不能在外观方面始终获得稳定结构的容纳体31。这里,a’的尺寸是重要的,除非a’是一合适的值,否则容纳体的顶点会横向歪斜。
实例3
对在将具有连接元件3的带条4缝制于带本体2上时的尺寸差进行了测试。也就是说,当由相同材料制成并具有相同结构的带条4为1400毫米时,将带本体2的实际切割长度L’分为三组:(i)1406毫米,(ii)1410毫米,(iii)1420毫米。于是,表1表示通过改变各组的校正值β(=a’/a)将如图7中所示的实际所需的长度a’设定为177毫米、180毫米和185毫米时得到的相应带状体1的最终尺寸。而且,该表评价了由相应带状体1形成的九种正三棱锥形容纳体的顶点的横向歪斜。
在该表中,“◎”表示顶点基本位于中央的情况,“○”表示有实际使用中有允许的歪斜的情况,“△”表示有不太允许的歪斜的情况,“×”表示顶点向右或向左歪斜而难以实际使用的情况。“右”和“左”表示歪斜方向。
带条4在带本体2上的缝制情况如下:
缝纫机类型:差动进给缝纫机
进给调节:标度8
针:#14
线:#30
节距:标度3[表1]
序号 | 切割长度(mm) | a尺寸(mm) | 最终尺寸(mm) | 歪斜评价 | |
1-1 | 1406 | 177 | 1380 | ×左 | (1-1):如果带子比它短,则拉链将剩余。(1-3):它略微皱褶。 |
1-2 | 180 | 1382 | ◎ | ||
1-3 | 185 | 1382 | ×右 | ||
2-1 | 1410 | 177 | 1382 | △ | |
2-2 | 180 | 1382 | ○ | ||
2-3 | 185 | 1384 | ×右 | ||
3-1 | 1420 | 177 | 1386 | ×左 | (3-2):当它沿拉链的尺寸缝制时,可以在缝制过程中调节带子长度,而不会产生皱褶。 |
3-2 | 180 | 1390 | ◎ | ||
3-3 | 185 | 1392 | ×右 |
从上述表1可以看出,除非适当地确定因缝制造成的收缩系数α以及校正值β,所得到的正三棱锥形容纳体的顶点会沿横向歪斜,因而容纳体难以付诸实用。
实例4
接下来,用(A)网状编织带本体、(B)合成皮革带本体和(C)普通编织带本体来测试在进行缝制时带状体1和带本体2的材料和结构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在这里所使用的网状编织带本体中,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由网状结构形成,其两侧边缘部分具有较细密的结构以稳定缝制。如上所述,在缝制时的影响取决于理论横向尺寸a、实际形成的横向尺寸a’以及直接相关的收缩系数α和校正值β。
对于固定有连接元件3的带条4的长度,将两片长1360毫米的带条4用于所有的带子(A)到(C)。
(1)网状编织带(A)
具有连接元件的带本体2的缝制情况如下。
所使用的针:#11,线:#50,节距:标度3,所使用的缝纫机:1-针连锁缝纫机。
各个尺寸情况如下。
a=165.5毫米,W=32毫米,V=7毫米,T=18毫米,X=3/2,N=3。
在这种情况下,带本体2的卷绕斜度θ、顶面/底面的理论长度L1、中间部分的理论长度L2和带本体2的理论总长度L按照公式(II)-(IV)计算,然后通过与实际所需带本体2的理论总长度L’相比较而引入缝制时的收缩系数。
θ=tan-1(W/a)=tan-1(32/165.5)=10.943°
L1=a/cosθ-T/π+T/2
=165.5/cos10.943°-18/π+18/2
=171.835毫米
L2=a/cosθ-W/2-T/π+πW/4+T/2
=165.5/cos10.943-32/2-18/π+32π/4+18/2
=180.968毫米
L=3L1/2+6L2
=3×171.835/2+6×180.968
=1343.564毫米
这里,考虑因缝制造成的收缩,收缩系数α设定为0.22%,实际切割长度L’按以下得出。
L’=L(1+α/100)
=1343.564×1.0022
=1346.52毫米
用缝制上述带条4所获得的带状体1形成容纳体31,该带条具有用于此长度的带本体2的连接元件。因此,可获得一稳定的正三棱锥形容纳体31。然而,图7中所示的实际横向尺寸a’为171毫米。
因此,这种情况下的校正值β为:
β=a’/a=171/165.5=1.03
因此,在确定实际容纳体31所需的横向尺寸a’时,必须用上述校正值β进行校正。除非用校正值β校正设计横向尺寸a以获得横向尺寸a’,否则顶点位置的歪斜无法得以校正。
(2)合成皮革带本体(B)
缝纫机的缝制情况为,全进给缝纫机使用的针:#21,线:#8,节距:标度3。
尺寸情况为,a=167,W=30,V=12,T=18,X=3/2,N=6,收缩系数α=0.37%。
θ=tan-1(W/a)=tan-1(30/167)=10.184°
L1=a/cosθ-T/π+T/2
=167/cos10.184°-18/π+18/2
=172.943毫米
L2=a/cosθ-W/2-T/π+πW/4+T/2
=167/cos10.184°-30/2-18/π+30π/4+18/2
=181.505毫米
L=3L1/2+6L2
=3×172.643/2+6×181.505
=1348毫米
L=L(1+α/100)=1348×1.0037=1353毫米
在合成皮革带本体(B)的场合,图7中所示的实际横向尺寸a’不等于顶/底面的长度L1。因此,β认为是校正值。值a’需要通过缝制测试来得出。
由于在该实例4中a’=169,因而校正值β为169/167=1.012。
(3)普通织物带本体(C)
缝纫机的缝制情况为,进给调节:标度8,针:#14,线:#30,节距:标度3。
尺寸情况为,带子宽度为30毫米,图7中所示的理论横向尺寸a为168毫米,带本体2与带条4之间的缝制宽度V为12毫米,收缩系数α为2%。而且,顶/底面的理论长度L1假定等于图7中所示的设计横向尺寸a’。使用普通带本体(C)场合的校正值β假定为1.04。
在这种情况下,顶/底面的理论长度L1和中间部分的长度L2按照公式(II)-(IV)来获得,然后得出理论最终带子长度L。因此,长度L为1350毫米,考虑收缩系数α实际所需的最终带子长度为1380毫米。用图7中所示的最终带状体1获得的实际横向尺寸a’为174毫米,这种结构得以稳定,同时正三棱锥体的顶点位于中央。
如果需要给容纳体提供图案性能或时尚性能,则可对待安装在带状体1外周边上的具有带子的连接元件着以不同于带本体2的颜色,以使其螺旋形图案更为突出。或者,可以在带本体2上印制不同的图案。如果希望表达自我,可以制备两片不带任何图案的带本体2,然后将使用者的词首字母、照片、标识语等印制在带本体2的表面上。这样的印制例如可以通过喷墨打印机或热转印来实现。
如果要将上述容纳体30、31恢复到原来的带状体1,将滑扣7沿相反方向滑动而与联结件5接合。如果将插入销5a从滑扣7和盒体5b上取下,则被回折的带状体1的一个端部恢复到原来状态,变成一条直的带状体1。按照本发明,可以将公/母接合件安装在这种直带状体1的两个端部上。它可以用于除上述容纳体30、31以外的其它不同场合,这将在以后描述。
按照本发明,从带本体2的一部分周边上可以伸出一延伸件6。图10和11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状物品的前、后表面的结构。该实施例的带状物品是一长带状体1,包括一带本体2和一带条6,带本体是一片本体,其纵向上的一端形成弧形,带条是一从带本体2的另一端伸出的延伸件。虽然按照该实施例,带本体2和带条6是用一单条带材一体和连续地制成的,但该实施例不应局限于此,还可以将单独制造的带本体2和带条6连接起来,通过缝合或熔接将带条6连接于带本体2的另一端。
该实施例的带条6的宽度除了其前端为均小于带本体2。而且,如图12中所示,带本体2和延伸件6的宽度可以相同。由于按照该实施例,带本体2和带条6如上所述在纵向方向上形成连续状,除了不包括连接元件3的两个分离部分3a、3b以外,连接于带本体2的基本整个周边以形成一容纳体的连接元件3。呈环形连接于带状体1的带本体2的一个区域的背面的周边。上述分离部分3a、3b形成于相对侧的周边上、从带本体2的纵向上的两端朝内移动一预定尺寸的对称位置处。
连接元件3由用于普通拉链的连接元件形成。带本体2连接有一拉链条的带子部分4a,其中,在拉链的拉链带的一个侧边上等节距缝制固定有许多连接元件3。上述连接元件3上可滑动地装有一滑扣7,以便等节距设置的连接元件3接合或分离。对于两个分离部分3a、3b,一滑扣止挡装置5d一体地固定于设置在一个分离部分3a处的连接元件3,该止挡装置相当于普通拉链的顶端止挡件。联结件5由一盒销5c、盒体5b和一插入销5a构成,它相当于拉链的可拆底端止挡件,并与在另一分离部分3b处设置成彼此相对的连接元件3固定成一体。
带条6、也就是上述的延伸件,如上所述直接从带本体2的另一端延伸出来,母接合部分8a、也就是母接合装置的母揿钮8,固定在其前端的表面上而暴露于其上。按照该实施例,作为公接合装置的公揿钮9固定于带条6与带本体2之间的边界区域B的表面上而暴露于其上。而且,作为公接合装置的公揿钮9固定于与带本体2的分离部分3a相邻的、安装滑扣5d的部分处,使其公接合部分9a在其上突出。
图13和14表示由具有上述结构的带状体1形成的容纳体的一个实例。图13是从其一端观察的其盖子部分33a的总体立体图,图14是从其另一端观察的该盖子部分的局部立体图。在上述容纳体33中,固定在一个分离部分3b上的联结件5的盒销5c插入滑扣7,同时插入销5a通过滑扣7插入盒体5b,然后,盒销5c与插入销5a相结合。随后,将带状体1围绕联结件5螺旋卷绕,滑动滑扣而连接相应的连接元件3。
在所示的实例中,容纳体呈扁平的矩形盒状,上述揿钮9设置在其上部盖子部分33a的一个端部上,另一公揿钮9设置在带条6的一延伸的端部处。母揿钮8设置在直接从容纳体33的盖子部分33a延伸出来的带条6的前端部处。
图15A和15B表示将带条6用作提手带的场合的两个使用实例。也就是说,固定在带条6的前端上的母揿钮8与设置在盖子部分33a的一端处的公揿钮9相接合。因此,如图15A中所示,带条6横跨矩形盒状的盖子部分33a而设置,从而可用作提手带。如果固定在带条6的前端上的母揿钮8与设置在带条6的前端处的公揿钮9相接合,则在矩形盒状盖子部分33a的一个端部形成一环状带,如图15B所示。
图16表示带条6的一变型实例,在该带条6的一自由端部上设置一长度调节机构10。该长度调节机构10由一单个的矩形环状金属装置10a和一基本呈Θ形的金属装置10b构成。上述带条6的自由端部在纵向方向上分成两部分,其较长侧端部以之字形方式插入Θ形金属装置10b,同时其前端插入矩形环状金属装置10a的短侧部分并反绕。而且,该前端环绕Θ形金属装置10b的一中间结合杆部分10b’卷绕。另一方面,分两部分的带条6的短侧部分6a环绕矩形环状金属装置10a的另一短侧部分卷绕并在纵向方向上折回,母揿钮8a固定在搭接的端部上。通过将Θ形金属装置10b在带条6的纵向方向上滑动,可任意调节带条6的长度。
图17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型实例。代替设置在容纳体33的盖子部分33a一端的公揿钮9,安装环形金属装置11的一部分,同时在带条6的一个自由端部安装一扣环6b。在该变型实例中,带条6可用作一待安装在普通皮包上的肩带。
图18表示可由带本体2和从该带本体2上延伸出来的带条6得到的一带状体1。带本体2和带条6由一具有较大矩形间隙的网状经编针织带构成。该图表示所形成的容纳体34是呈三棱锥形。
按照该实施例,带本体2和带条6是由单条带材制成,均是由一具有方形间隙的网状经编针织组织的较窄织物切割成所需长度,该织物主要由一种公知的marquisette组织形成。通过象第一实施例那样缝制普通拉链的拉链条,将连接元件3安装在该带子的带本体的整个周边上。
按照该实施例,带本体2具有一缝制拉链条的针织部分2a,该针织部分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具有细密针织图案。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受缝制的针织部分2a之间设置有一网状针织部分2b,在该部分中呈矩阵状沿竖直和水平设置有方形窗口状间隙0,该间隙是通过缠绕横向线部分2b’与纵向线部分2b″之间的交点而获得的。而且,在该实施例中,由窗口状间隙0的包围部分形成一封闭部分C,该封闭部分是上述具有部分带子组成线的网状编织部分2b的一部分。因此,带条6也具有缝制拉链条的编织部分2a和网状编织部分2b的编织结构,就象带本体2一样。
同时,带本体2和带条6的中央部分形成网状结构,其自由端部是一切割端。具体说,带本体2的端部形成弧形,以允许滑扣顺畅地滑动而使连接元件接合或分离。这样,带本体2和带条6的自由端均难以得到稳定,并且对于带本体2,当拉链条用缝制固定时,其缝制强度要小于其它部分。如果打算象第一实施例那样将母揿钮8固定在带条6的自由端部上,则无法确保其固定强度。
因此,通过在带本体2和带条6的自由端部上各设置一加强片14,可稳定该端部的形状,而且可提高拉链条的缝制安装强度和实现母揿钮8牢固的固定强度。
除了带状体1的分离部分3a、3b之外,具有连接元件3的拉链条呈环形缝制安装在具有上述包装组织的带本体的整个周边上。然后,带条6从带本体2纵向方向上的一端通过相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延伸于与该带本体相同的平面上,可形成三棱锥形物品容纳袋34。
当不需要形成物品容纳袋34时,将滑扣7朝作为一联结件的可拆底端止挡件5滑动,从而连续地脱开连接。最后,可拆底端止挡件5的插入销5a从滑扣7和盒体5b中脱出,该袋子恢复到带状体1,也就是原来的带状物品。如果该部件折叠成紧凑的形状,它可以非常方便地储存或携带。
虽然按照该实施例,带本体2中所使用的线的材料可以任意选择,但通常是采用天然纤维线或合成树脂纤维线。可以用纯复丝、结构纱或单丝作为合成树脂纤维线。如果将刚性单丝用于所示该实施例中的网状针织部分2b的横向线部分2b’,则可加强网状针织部分2b的宽度方向上的强度,从而可稳定带状物品1的宽度方向上的形状。
由于其纵向方向上的柔韧性,该实施例的具有这种结构的带状体1可折叠成紧凑的形状,从而可方便地储存于例如小袋中。当它用作上述的物品容纳体34时,由于它几乎是一网状结构,因而可很容易地从外部识别出里面所容纳的产品。如果将容纳体留在一个想不到的地方,则可以从外部很容易地识别出里面的物品。
而且,按照该实施例,网状针织部分2b中的窗口状间隙0的部分用作封闭部分C,它们由构成线的部分组成。这样,封闭部分C的设置在该物品容纳袋中形成一种图案。并且,很难从远处识别出袋中所容纳的产品,因此,当携带该袋子时,无须担心会引起他人的注意。
按照该实施例,由于带本体2和带条6的主要部分几乎是由上述网状针织部分2b构成,因而其整个结构具有柔性。因此,在形成物品容纳袋34时或将该袋子恢复原来的带形物品1时,可方便地进行联结件5、也就是可拆底端止挡件的结合/分离操作。在确保便于处置的同时形成物品容纳袋34时,物品容纳袋的结构形状不易走样,这是因为,在带状物品1的宽度方向上确保了一定程度的刚性,同时在带状物品1的纵向方向上确保了柔性。
图19和20分别表示由上述实施例的带状体1获得的容纳体34的一个变型实例及其使用实例。
按照该变型实例,加强片14用作带状体1的滑扣止挡件,并且在带条6的一自由端部处安装一与加强片14相同的加强片14,它是从带本体2延伸出来的一延伸件。这些加强片14上固定有母/公揿钮8、9,使得在形成三棱锥形容纳体34时母接合部分8a和公接合部分9a彼此相对。而且,当形成三棱锥形容纳体34时,母揿钮8安装在带条6的近端延伸部分上,而公揿钮9安装在带本体2靠近分离部分3a的一部分处。当三棱锥形容纳体34形成时,母/公揿钮8、9的接合部分8a、9a可以彼此接合或分离。
通过以这种方式安装母/公揿钮8、9,带条6可象图18所示的实施例那样用作悬挂带,并且当形成三棱锥形容纳体34时,通过使位于内侧的母、公揿钮8、9相接合,同时使外侧的母/公揿钮8、9相接合,从而形成一从带条6的近端延伸部分开始的封闭的环状提手带,如图20中所示。
也就是说,通过使固定在带条6自由端上的母揿钮8与固定在带本体2靠近分离部分3a的一部分上的加强片14或公揿钮9相接合,可将带条6用作一提手带,它沿着三棱锥形容纳体34的部分突脊而用于连接相应的端部。而且,如果使固定在有带本体2的带条6伸出的一端上的母揿钮8与固定在加强片14上的公揿钮9相接合,同时使固定在带条6的自由端部上的母揿钮8于固定在带本体2位于分离部分3a处的部分上的公揿钮9相接合,则可使上述突脊的两端以及带条6的两端聚合于一个位置,并且带条6成为一环状提手带,因而容纳于容纳体34中的物品决不会不慎跳出其外。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带状物品1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按照该实施例,延伸件、也就是带条6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带条,它是成直角从分离部分3a的一个带子侧边延伸出来,在该分离部分中于带本体2的周边上没有联结件5。虽然在该例中带条6是连续并直接由带本体2形成的,但该实施例不应局限于该实例,还可以将单独生产的带本体2与带条6的一端例如通过图22所示的缝合方法来相连接。同样,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图22中的母、公揿钮8、9相接合,可获得一带有悬挂件的容纳体35,它局部表示于图23中。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带状物品1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5是表示缝制于带带本体2的周边而构成带状物品1的延伸件的一部分拉链12与由该拉链12构成的一延伸件13之间的关系的局部俯视图。图26是表示延伸件13的连接元件的脱开状态的局部俯视图。
按照该实施例,除了形成于带本体2的两个位置处的分离部分3a、3b外,拉链12除某些部分外沿长带本体2的整个周边缝制安装,该带本体具有所需的带宽和带长以形成图29中所示的容纳体36的本体36a。形成于两个位置处的分离部分3a、3b中的分离部分3b具有一联结件5,该联结件与上述实施例一样由一可拆底端止挡件构成。
在该实施例中,部分拉链条垂直于带本体2而从分离部分3a、3b中的未安装联结件5的分离部分3a延伸出来。该延伸部分是该实施例中的上述延伸部分13。如图25中所示,延伸件13由一条形体构成,其中连接元件3象一根链条一样连续地设置。通常,拉链中的各连接元件3固定于两根窄拉链带的侧边而彼此相对,并由一固定腿部和一从固定腿部向带侧边外部突伸的接合头构成。固定腿部通过缝制或模制而安装,或者在拉链带编织或针织的同时针织或编织于其中,使它们沿拉链带的相对侧边以一预定节距固定。
按照该实施例,切出一个垂直于带状体1的分离部分3a而暴露于拉链12的链条部分之外的部分,从而形成一条形的连接元件连接件,其中多个连接元件3连续地连接在一直线上,如图25中所示。然后,通过使相对的连接元件3相接合,从而形成延伸件。因此,按照该实施例,延伸部分13是通过离开固定在带本体2的周边上的拉链元件的固定部分而使该部分13从带本体2上伸出而形成的。如图26中所示,通过滑扣7的滑动操作,使相对的连接元件3彼此接合或分离。
在该实施例的拉链12中,在拉链12的两端各安装一可拆底端止挡件5、也就是联结件5,使得在使联结件5联结时形成一环状的折叠端部。这样,就无须象普通拉链那样有滑扣止挡件(顶端止挡件)。同时,可以用图27中所示的普通拉链的一部分来形成延伸件13。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固定一个小片13a来代替顶部止挡件,该小片相当于拉链的底部止挡件,从而可使相对的连接元件联结件的端部彼此联结,并可在该小片13a上安装公/母揿钮8、9。在延伸件13中,可以保留连接元件3的固定部分而不切去拉链条12a部分,该部分在图28所示的上述实施例中是不切去的。
如果使用按上述实施例得到的带状体1来形成扁平矩形盒式的容纳体36,则延伸件13、也就是连接元件联结件从其盖子部分36b的一端呈环状延伸出来而形成一悬挂带。图30表示容纳体36的一个变型实例。在延伸件13的一端安装一公揿钮9,而在带本体2与容纳体36的延伸件的延伸侧相对的一部分上安装一母揿钮8。然后,如果使安装在延伸件13上的公揿钮9接合,便可得到如图30所示的提手带。
图31A和31B表示延伸件13的拉链带部分被切去和未被切去时的使用状况。按照该实施例,当延伸件13形成较长时,容纳体36的本体36a可悬挂于颈部,如图31A和31B所示。此时,如果滑扣7安装成这样一个方向,即当滑扣7朝环状端滑动时连接元件接合,而当它朝容纳体36滑动时连接元件脱开,则可以通过操作滑扣7来任意调节环的尺寸。图31B表示延伸件13上仍保留拉链带的场合,可以通过加入图案等对该拉链带提供装饰,如图31B中所示。
图32和33表示上述实施例的一变型实例的带状体1和由该带状体1形成的容纳体36。按照该变型实例,不含有由上述实施例的可拆底端止挡件联结件5构成的联结件5,而是从带本体2的分离部分3b垂直延伸出一第二延伸件15,该第二延伸件由一对第二连接元件联结件构成,其中,连接元件3连续地接合。如图32所示,第二延伸件15的一个端部固定有一端部止挡件15b,因而使两个连接元件联结件的自由端部相连,该止挡件具有一用来悬挂附缀等的环15a。通过使第二延伸件这样从分离部分3b延伸出来,在携带容纳体36的同时可以从其底面角部悬挂一附缀等,如图33所示。
图34和35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状体20的正面和背面的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于一带子21的周边上固定许多连接元件24,该实施例的带状体20由一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切成弧形的带本体22、一对沿带本体22的周边一直缝制到两个分离部分24a、24b的连接元件安装带23以及许多沿每条连接元件安装带23等节距固定的连接元件24构成。
除了上述结构,在该实施例的带状体20中,带子21的正面和背面(这是本发明的突出点)具有不同的图案或颜色。这种图案或颜色可以通过印花、编织或针织提供于带子21的正面和背面。而且,除了与图案或颜色相关的结构,带状体20的正面和背面具有相同的结构。
图36和37示意性地示出了带状体20的正面和背面具有相同结构的两个实例。
在图36所示的实例中,上面固定上述连接元件24的一对连接元件安装带23由一单条带材形成,带本体22由两条尺寸和形状相同而暴露在外的图案或颜色不同的带材22a、22b构成。两条带材22a、22b彼此搭接而使它们的图案面暴露在外。每条连接元件安装带23相继通过分离部分24a、24b缝制成由彼此搭接的带材22a、22b的周边部分夹持的状态,从而形成带子21。对于带子21的这种结构,由于正面和背面的结构相同,因而除了图案不同之外很难识别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差异,同时可使正面和背面制得较美观。
同时,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元件安装带23的正面和背面的图案和颜色可以彼此不同。而且,连接元件安装带23可以不由单条带材构成,而可由两条各具有暴露在外的不同图案或颜色的带材连结而成。
在待安装于该实施例的连接元件安装带23上的滑扣26中,如图39所示,在两个导片26b、26c的外表面上设置相同结构的安装环26d、26e,这两个导片的端部通过一联结柱26a相连。每个安装环26d、26e上连接有拉环26f、26g。利用这种结构,根据用途使用任何一个拉环26f、26g,滑扣26可以使带状体20的连接元件顺畅地通过正面和背面而接合或分离。
另一方面,在图37所示的实例中,带本体22由一单条带材构成,其正面和背面的图案和颜色不同,并且,上面固定连接元件24的连接元件安装带23由带材23a、23b构成,这两条带材在其没有固定连接元件24的一个边缘部分的横截面分岔成Y形。然后,这两条带材23a、23b夹持住带本体22不含分离部分24a、24b的周边部分,并将搭接部分缝制于一起,形成带子21。
对于这种结构,由于正面和背面的结构相同,因而除了图案不同之外很难识别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差异,同时可使正面和背面制得较美观。
虽然上述连接元件安装带23的具有分岔成Y形的横截面,但本发明不应局限于此实例,可以通过沿连接元件安装带23的整个长度连结两条单独生产的带材来形成带子。而且,带本体22还可以由两条具有不同外露图案或颜色的带材连结而成。
在待安装于该实施例的连接元件安装带23上的滑扣27中,如图40中所示,在其端部通过联结柱27a联结的两个导片27b、27c的正面和背面上固定有一跨越该联结柱27a的拉环安装件27d,该安装件具有T形的横截面,并形成水平的U形。拉环27f的滑腿部分27f’可滑动地配合于拉环安装件27d与导片27b、27c的正/背面之间所形成的拉环滑动导槽27中。在这种结构的滑扣中,拉环27f可移动到两个导片27b、27c的正面或背面,如图41中的实线和虚线所表示的,使带状体20的连接元件24可以顺畅地通过正面和背面而接合或分离。同时,该滑扣27可以应用于图36所示的实施例。
图38示意性地示出了带状体20的正面和背面的结构彼此不同的一个实例。也就是说,固定有连接元件24的连接元件安装带23由一单条带材构成,带本体22也由一单条带材构成,其正面和背面的图案和颜色不相同。然后,将连接元件安装带23设置在带本体22除分离部分24a、24b以外的周边的顶面上,并缝制该搭接部分而形成带子21。对于带子21的这种结构,正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结构,并且,不仅带本体22的正面和背面的图案和颜色不同,而且正面和背面可制成不同的外观。
同时,滑扣26、27可应用于该实施例。
如果通过例如喷墨染色对图37和38所示的各实施例中的固定连接元件的连接元件安装带的正面和背面施加不同的图案或颜色,则可利用带本体22的图案和颜色的变化而获得具有不同图案、颜色或不同标识的带状体20。而且,可以使两条带材搭接在带本体22或连接元件安装带23上而用作一单条的带材。
图42和43表示翻转上述实施例的带状体20的正面和背面而形成的容纳体的外观。为了使图34所示的正面暴露在外,在设置有可拆底端止挡件5的分离部分24a的中央处将带本体从正面侧折叠到背面侧,并将可拆底端止挡件5的插入销5a插入相对于它而设置的滑扣26(27)并进而插入盒体5b,从而使插入销5a和盒销5c彼此联结。之后,通过在围绕可拆底端止挡件5卷绕带状体20的同时滑动滑扣26(27),可获得一个其正面上暴露有字母图案的矩形薄盒式容纳体37。如果要将背侧格子图案暴露于容纳体37的正面,则可将带本体22在分离部分24a处从背侧折叠到正面侧,并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通过滑扣26(27)进行连接元件24的接合操作。因此,形成其表面上暴露格子图案的容纳体37,如图43所示。在这样所形成的容纳体37中,带状体20的卷绕方向与图42所示的容纳体37的相反。
图4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状体20的俯视图。图45是该带状体20的局部后视图。按照该实施例,从构成带子21的带本体22的一端一体地延伸出一延伸件25。虽然该延伸件可由一单独于带本体22而生产的带材形成,但按照该实施例,该单独的延伸件25并没有固定于带本体2的一端,而是带本体22和延伸件25用一单条带材一体地形成。
在该实施例的带本体22和延伸件25中,它们的正面和表面的图案和颜色是不同的。而且,延伸件25除其前端外的带宽小于带本体22的带宽。当然,带本体22和延伸件25的带宽可以相等。如上所述,按照该实施例,由于带本体和延伸件25由一单条带材连续地形成,因而其一侧边上固定有连接元件24的连接元件安装带23呈环状缝制于带本体22除两个分离部分24a、24b之外的基本整个周边上,它是容纳体形成区域。因此,如图44和45所示,延伸件25是独立地延伸于连接元件安装带23之外。
连接元件24与用于普通拉链的连接元件相同,固定连接元件24的连接元件安装带23的带子部分沿拉链的拉链带除两个分离部分24a、24b以外的侧边缝制。在分离部分24a、24b上各固定一可拆底端止挡件5。用于使连接元件24接合或分离的滑扣28a、28b分别可滑动地安装在一对连接元件安装带23上,该安装带通过分离部分24a、24b设置成使它们与联结柱相对的开口部分朝着各可拆底端止挡件5的盒体5b。
这两个滑扣28a、28b所采用的结构使它们能以与上述滑扣26、27相同的方式操作。
延伸件25直接从上述带本体22的另一端延伸出来。在延伸件25的前端上固定有一母揿钮8、也就是母接合/分离件,其母接合/分离部分8a暴露在带子的正面和表面上。然后,在延伸件25与带本体22之间的交界区域上固定有一公揿钮9、也就是供接合/分离件,其公接合/分离部分9a从带子的正/背面突出。另外,公揿钮9、也就是公接合/分离件固定于一与带本体22的分离部分24b相邻的部分处,其接合/分离部分9a从带子的正面和表面突出。
图46和47表示由这种结构的带状体20制成的容纳体38的一个实例。图46是从盖子部分38a的一端侧观察的整个容纳体的立体图。图47是从盖子部分38a的一端侧观察的罩盖容纳体的立体图。在上述容纳体38中,固定于一个分离部分24b的可拆底端止挡件5的插入销5a插入滑扣28a,然后插入盒体5b而使盒销5c与插入销5a联结。之后,在围绕可拆底端止挡件5螺旋卷绕带状体20的同时滑动滑扣28a,从而使相应的连接元件24接合。
如图46中所示,滑扣28a一直滑动到延伸件25的延伸侧的一个端部而使盖子部分38a的一侧边上的连接元件28接合。固定于另一个分离部分24b的可拆底端止挡件5的插入销5a插入滑扣28b,并同时插入盒体5b,使盒体5a和插入销5c联结于一起。而后,滑扣28b如图46所示在盖子部分38a的另一侧边上滑动,然后沿延伸件25的延伸侧的一个端部滑动,使滑扣28b与滑扣28a相对。因此,基本上使所有的连接元件24接合。
在所示的实例中,容纳体38呈扁平的矩形盒状,上述揿钮9设置在其上部盖子部分38a的一个端部上,另一公揿钮9设置在延伸件25的一个近端部分处。母揿钮8设置在延伸件25直接从容纳体38的盖子部分38a延伸出的一前端部处。如果要将该延伸件25用作提手带,使固定于延伸件25的前端部的母揿钮8与设置在盖子部分38a的一端的公揿钮9接合。
两个滑扣28a、28b设置在盖子部分38a的一个侧边上而彼此相对。如果两个滑扣28a、28b中的任一个或同时沿彼此分离的方向滑动而脱开盖子部分38a上的连接元件,则可将所容纳的物品取出或放入容纳体38。
容纳体38形成为使图44所示的带状体20的顶面暴露在外。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将图45所示的带状体20的背面暴露于正面侧,可形成具有不同表面图案的容纳体38,如图47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固定于一个分离部分24a的可拆底端止挡件5的插入销5a插入滑扣28a,同时插入盒体5b,从而使盒销5c与插入销5a联结。之后,在围绕可拆底端止挡件5螺旋卷绕带状体20的同时,滑动一个滑扣28a而使相应连接元件24接合。而后,将滑扣28a一直滑动到延伸件25的延伸端部,如图47中所示,从而使盖子部分38a的一个侧边上的连接元件接合。然后,将固定于另一个分离部分24b的可拆底端止挡件5的插入销5a插入滑扣28b,并同时插入盒体5b,从而使盒销5c与插入销5a联结。此后,如图47中所示,将滑扣28b一直滑动到位于盖子部分38a的另一侧边以外的延伸件25的延伸端部,从而使盖子部分38a的另一侧边上的连接元件24接合。
按照本发明,由于安装在带状体20上的母和公揿钮8和9、也就是母和公接合/分离件构制成使它们的接合/分离部分8a、9a从正面和背面突出,因而延伸件25的前端可与容纳体38的盖子部分38a的一个端部相接合而形成提手带,即使是在通过如上所述翻转带状体20而获得的容纳体38中也是如此。
如果要在该容纳体38中取出或放入物品,可使两个滑扣28a、28b中的任一个沿与延伸件25的一延伸端部分离的方向滑动,从而脱开连接元件。
图4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状体20的俯视图。
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1)带本体22和延伸件25由暴露表面具有不同颜色或图案的一单条带材形成,并夹设于两条搭接的连接元件安装带23之间而将它们缝制于一起,(2)延伸件25的近端部分上没有安装公揿钮9,(3)安装在连接元件安装带23上的滑扣26是单个的,因此可拆底端止挡件5也是单个的,同时拉链的顶端止挡件5d安装于另一分离部分24b,以及(4)在带本体22的延伸件25的延伸端部中沿带宽方向形成一细长的延伸件插入切口21b。
虽然在上述实例中使用的是单条带材,但本发明不应局限于该实例,还可以叠置两片带材,如图36中所示。
形成延伸件插入切口21b,这是该实施例的一个突出特点。其它的结构基本与上述实施例相同。
图49和50示意性地示出了通过暴露上述结构的带状体20的背面侧而获得的容纳体39的部分结构。图49是容纳体39的延伸件25延伸出来的角部的剖视图,图50是其外观图。
如果用带状体20形成容纳体39而使图50中所示的顶面暴露,则延伸件25形成为以相同于上述实施例的方式作为带本体22的一延伸件从容纳体39的一个角部延伸出来。如果容纳体形成为使带状体20的背面侧暴露在后面,则延伸件25恰好延伸入容纳体的内侧。这样,在该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带本体22的延伸件25的延伸端部中于带宽方向上形成一细长的延伸件插入切口21b,使得可以通过该延伸件插入切口21b将延伸入容纳体39内的延伸件25拉出,如图49和50所示。
图51是表示本发明带状体20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2是该带状体20的延伸件25的延伸侧端部的后视图。
按照该实施例,除了两个分离部分24a、24b以外,连接元件安装带23沿带本体22的整个周边缝制,该带状体具有形成图53所示容纳体40的本体40a所需要的宽度和长度。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形成于两个位置处的分离部分24a、24b中的一个分离部分24a安装有一可拆底端止挡件5,在另一分离部分24b上安装有一顶端止挡件5d。
按照该实施例,延伸件25是通过与带本体22一起切出一单条的带材而形成的,它垂直于长度方向而从分离部分24a、24b中的没有可拆底端止挡件5的分离部分24b上延伸出来。同样,按照该实施例,带本体22和延伸件25由两条外表面具有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带材形成。然后,将连接元件安装带23夹持在两条叠置的带材22a、22b的周边之间,从而将它们缝合于一起。
公揿钮9安装于有带本体22的延伸件25延伸出来的分离部分24b的附近的一预定位置处,其接合/分离部分9a从正面和背面侧突出,同时母揿钮8安装在延伸件25的前端,其接合/分离部分8a从正面和背面突出。
如果进行与图34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操作,同时使以这种方式获得的带状体20的顶面或背面暴露在外,则可形成图53所示的扁平矩形盒式容纳体40,并且延伸件25从容纳体40的顶侧上的一端延伸出来。通过使前端上的母揿钮8与安装在容纳体40本体40a上的公揿钮9相接合,可形成一悬挂带。
图54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状体20,其中有一环状的条体25’作为一延伸件从带本体22的一分离部分24a延伸出来,该带本体由一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带子21构成。该条体25’是由沿带本体22缝制的连接元件安装带23延伸出分离部分24b而形成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元件安装带23并不是简单地照原样延伸,而是通过在保持以等节距连接有连接元件的带子部分的同时切去其它带子部分来获得环状条体25’的。在该实施例中,条体25’用作一用来携带该容纳体的肩带或颈带。
如果以这种方式获得的容纳体是图9中所示的三棱锥形容纳体31,则它里面可以携带诸如化妆品之类的较小物品,如果它是矩形容纳体32,则可以用作小型照相机、移动电话或香烟的容纳盒(图8)。如果它是竖直方向细长圆筒形容纳体(但未图示),则可以用作数字照相机、移动电话、折叠伞或眼镜的容纳盒。
Claims (29)
1.一种带状体(1,20),其中,在一细长的带本体(2,22)上于两个位置处设置分离部分(4a,4b,24a,24b),同时,沿所述位置外的整个周边固定有许多可以接合或分离的连接元件(3,24),
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带本体(2,22)的带宽为W、从所述连接元件(3)的第一连接位置中心到靠近所述位置的带本体(2,2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的尺寸为a’、并且除顶/底面以外的带子绕数为N时,带本体在其端面之间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按照以下公式(I)得出:
式中,α为带本体安装连接元件时的收缩系数;
β为校正值;
K为根据用带状体获得的物品容纳体的形状确定的值;
T为位于第一联结位置处的联结件之间的尺寸;
A为(2-π)/2π;并且
B为(2-π)/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根据用带状体所得的物品容纳体的形状确定的K值按照以下公式(IV)得出:
K=X+2N ------(IV)
式中,X为1.5或2。
3.一种带状体(1,20),其中,在一细长的带本体(2,22)上、于两个位置处设置分离部分(4a,4b,24a,24b),同时,沿所述位置外的整个周边固定有许多可以接合或分离的连接元件(3),
其特征在于,当带本体的带宽为W、并且由所述带状体所获得的物品容纳体的从其正面观察的一侧的横向长度为a时,从所述分离部分(4a,4b,24a,24b)的中心到带本体靠近所述分离部分中心的一个端面的距离a’以及所需的带本体长度L’按照以下公式(II)和(III)得出:
a’=βa ------(II)
L’=(1+α/100)(XD+2NE)a ------(III)
式中,α为带本体安装连接元件时的收缩系数;
β为校正值;
N为除物品容纳体顶面/底面外的绕数;
D和E为常数;
X为1.5或2;并且
0<W<a。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带本体(2,22)在安装所述连接元件时的收缩系数α为0到6.0%。
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本体(2,22)的收缩系数α是具有连接元件(3)的带条(4,23)缝制于它时所产生的收缩系数,所述收缩系数α为0.2到6.0%。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值β为1.01到1.20。
7.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连接元件(3)接合时带本体的相对侧边之间的间隔V在大于、等于5毫米到小于、等于20毫米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常数D为1.00到1.20。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常数E为1.07到1.50。
10.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带本体(2,22)的部分周边延伸出一延伸件(6,13,15,25,25’)。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伸件(6,13,25,25’)的前端设置一接合/分离装置(8,9),同时在所述带本体(2,22)和/或延伸件(6,13,25,25’)的一所需位置处设置另一与所述前一接合/分离装置(8,9)接合或分离的接合/分离装置(9,8)。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件由一从所述带本体(2,22)的周边上的所述分离部分(4a,4b,24a,24b)的一侧边延伸出来的带条(6,25)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件(6,13,15,25,25’)由与所述带本体(2,22)相同的材料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件(6,13,15,25,25’)的宽度除至少其前端外小于所述带本体(2)的带宽。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能够调节所述延伸件(6,13,15,25,25’)的长度的长度调节装置(10)。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3)通过一窄带(12a)沿所述带本体(2)的周边固定。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件由一对窄的连接元件联结件构成,所述联结件由具有连接元件的所述窄带(12a)延伸而成,同时所述连接元件联结件(13)由一拉链条构成。
18.如权利要求1、3或10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本体(2,22)的正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图案或颜色。
19.如权利要求1、3或10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3)通过一窄带(23)沿所述带本体(2)的周边固定,所述窄带(23)的正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图案或颜色。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本体(22)和所述窄带(23)的正面具有相同的图案或颜色,而其背面具有不同于正面的图案或颜色。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本体和所述窄带(23)由至少一单条的带材构成,而所述窄带(23)的与连接元件固定侧周边相对的一个周边固定在所述带本体(22)的正面和背面中的任何一个面的周边上。
22.如权利要求19到20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本体(22)由两条带材(22a,22b)构成,所述窄带(23)由至少一单条的带材构成,同时所述两条带材(22a,22b)的周边夹住所述窄带(23)的与连接元件固定侧相对的周边。
23.如权利要求19到21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本体由至少一单条的带材构成,所述窄带(23)的至少与连接元件固定侧周边相对的周边由两条带材(23a,23b)构成,同时所述两条带材(23a,23b)夹住所述带本体(22)的周边。
2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本体(2,22)由针织/编织密度细密的纤维针织/编织织物构成。
2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本体(2,22)由部分地具有针织/编织密度粗疏的一网状部分的纤维针织/编织织物构成。
2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本体(2,22)由皮革或类似物构成。
27.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通过朝所述这对连接元件(3)的前端的滑动操作使所述连接元件(3)接合/分离的接合/分离装置(7,26,27,28)。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带状体,其特征在于,连接元件的所述接合/分离装置(26,27,28)具有允许从其正面或背面对它进行操作的结构。
29.一种物品容纳体,其特征在于,它可通过使权利要求1、3、10或18所述的带状体的连接元件连续接合而获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023351A JP2002223832A (ja) | 2001-01-31 | 2001-01-31 | 帯状体と、同帯状体を使った物品収納体 |
JP23351/01 | 2001-01-31 | ||
JP28696/01 | 2001-02-05 | ||
JP2001028696A JP2002223831A (ja) | 2001-02-05 | 2001-02-05 | シート部材と物品収納体 |
JP2001047056A JP2002238634A (ja) | 2001-02-22 | 2001-02-22 | 帯状体と物品収納体 |
JP47056/01 | 2001-02-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70718A true CN1370718A (zh) | 2002-09-25 |
Family
ID=27345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2103463.XA Pending CN1370718A (zh) | 2001-01-31 | 2002-01-30 | 带状体和使用该带状体的物品容纳体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20142123A1 (zh) |
CN (1) | CN1370718A (zh) |
DE (1) | DE10202690A1 (zh) |
FR (1) | FR2820006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61020A (zh) * | 2018-07-13 | 2018-11-23 | 浙江珂楹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拉链袋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L1022520C2 (nl) * | 2003-01-29 | 2004-08-03 | Rippazippa | Artikel omvattende een lap. |
TWI404730B (zh) * | 2007-02-05 | 2013-08-11 | Univation Tech Llc | 控制聚合物性質之方法 |
US10897982B2 (en) | 2015-10-02 | 2021-01-26 | Dutch Clips LLC | Hammock |
US10306955B2 (en) * | 2015-10-02 | 2019-06-04 | Dutch Clips LLC | Zipper fastener system |
US11304501B1 (en) * | 2021-10-01 | 2022-04-19 | Dzuy Doan | Configurable strap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442105A (en) * | 1945-11-23 | 1948-05-25 | Vacheron Lucy | Multipurpose blanket |
US3073367A (en) * | 1958-06-24 | 1963-01-15 | Ferris A Samara | Foldable bag and the like |
US3969285A (en) * | 1973-12-17 | 1976-07-13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Heat-treated fluorocarbon sulfonylamine cation permselectivity |
JPS53143478A (en) * | 1977-05-17 | 1978-12-13 | Hironuki Yamada | Method of producing purse |
JPS58161524U (ja) * | 1982-04-23 | 1983-10-27 | 株式会社富士 | 物入れ |
FR2577227B1 (fr) * | 1985-02-11 | 1987-05-15 | Inst Nat Rech Chimique | Membranes asymetriques ou composites a base de polyquinoxalines, leur application possible en permeation gazeuse et plus particulierement pour le fractionnement des melanges gazeux, et notamment la deshydratation et la desacidification des gaz, specialement les hydrocarbures gazeux |
JPS62174416A (ja) | 1986-01-24 | 1987-07-31 | Mitani Sekisan Kk | フレキシブルコンクリ−ト杭 |
US4710983A (en) | 1987-03-26 | 1987-12-08 | Markoff Bradley S | Combination handbag and dress accessory item |
US5279856A (en) * | 1988-05-02 | 1994-01-18 |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 Hydrophilic porous membran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quid filter using same |
US5240610A (en) * | 1989-03-16 | 1993-08-31 |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 Flexible tubular filtering material |
US5110478A (en) * | 1990-06-05 | 1992-05-05 | Mobil Oil Corp. | Catalytic conversion over membrane composed of a pure molecular sieve |
JPH06216891A (ja) | 1993-01-20 | 1994-08-05 | Fujitsu Ltd | 位相制御回路 |
US5564539A (en) * | 1994-10-07 | 1996-10-15 | Duensing; Thirza A. | Convertible tote bag |
US5976380A (en) * | 1997-05-01 | 1999-11-02 | Millipore Corporation | Article of manufacture including a surface modified membrane and process |
-
2002
- 2002-01-24 DE DE10202690A patent/DE10202690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2-01-30 CN CN02103463.XA patent/CN1370718A/zh active Pending
- 2002-01-30 US US10/059,026 patent/US2002014212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2-01-30 FR FR0201102A patent/FR2820006A1/fr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61020A (zh) * | 2018-07-13 | 2018-11-23 | 浙江珂楹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拉链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20142123A1 (en) | 2002-10-03 |
DE10202690A1 (de) | 2002-11-28 |
FR2820006A1 (fr) | 2002-08-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13393A (zh) | 带颈围调节功能的衬衫 | |
CN1370718A (zh) | 带状体和使用该带状体的物品容纳体 | |
CN1668230A (zh) | 有关器具和/或紧固配件的改进 | |
CN1268241C (zh) | 衣服 | |
CN1075648C (zh) | 编织设计系统及其编织数据编排方法 | |
CN1253115C (zh) | 具有股部的下肢部支撑用衣物 | |
CN1061398C (zh) | 室内装饰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0560C (zh) | 发酵生产l-氨基酸的方法 | |
CN1196420C (zh) | 具有条带的扣接装置、制造该装置的方法以及附连有该装置的产品 | |
CN1145434C (zh) | 用于对个人装饰带的长度进行精密调节的装置 | |
CN1496687A (zh) | 带夹具 | |
CN1077019C (zh) | 聚酯制品的制造方法 | |
CN1198980C (zh) | 衬里布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35525C (zh) | 具有体形修整功能的衣服 | |
CN1249790A (zh) | 改良的毛绒织物、其生产方法以及带有改良的起绒机件的圆型针织机 | |
CN1298282A (zh) | 具有体形矫正功能和肌肉支撑功能的衣物 | |
CN1832215A (zh) | 氮化物半导体元器件 | |
CN1292934A (zh) | 氮化物半导体元件 | |
CN1791713A (zh) | 防滑立体经编针织物 | |
CN1838877A (zh) | 自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农作物种群、品种选育方法 | |
CN1941436A (zh) | 氮化物半导体元件 | |
US20130232737A1 (en) | Fastener Stringer and Slide Fastener | |
CN1837432A (zh) | 用于纱线喂入控制的纺织机械 | |
CN1708435A (zh) | 可折叠托盘 | |
KR102363442B1 (ko) | 안경 케이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