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55489A - 可携带的电子信息传递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可携带的电子信息传递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55489A
CN1355489A CN 00134250 CN00134250A CN1355489A CN 1355489 A CN1355489 A CN 1355489A CN 00134250 CN00134250 CN 00134250 CN 00134250 A CN00134250 A CN 00134250A CN 1355489 A CN1355489 A CN 13554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ail
mentioned
identification data
user
por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0013425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游月娥
张卫国
林宏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Agc Science & Tech Inc
Original Assignee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Agc Science & Tech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Agc Science & Tech Inc filed Critical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 0013425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355489A/zh
Publication of CN1355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554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披露了可以让使用者随时得知新电子信息的方法与系统,其基本概念是电子邮件供应商在接收到某使用者的电子邮件时,可以通过通讯网络将此新电子邮件的识别资料传输到使用者所使用的可携带的接收终端,使得使用者随时便可得知是否有新电子邮件和新电子邮件的讯息内容。本发明可以应用来改善电子邮件供应商的传递电子邮件的方法与系统,也可以用来改善使用者取得电子邮件的方法与系统。

Description

可携带的电子信息传递的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涉及电子信息传递,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携带的电子信息传递的方法与系统。
因特网(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广域网络,其利用电话线路或专用线路连接全世界的使用者。由于因特网具有便利、隐密、快速,及低价的优势,其发展的速度及使用者群的成长速度相当惊人。因特网也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主要的服务范畴至少有电子邮件(Electronic-mail,E-mail)与档案传输(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两种。
电子邮件是藉由电脑来传递、接收讯息的工作,这和传统以纸笔书写的邮件不同。当使用者想传递一封信件给其他使用者时,他可用文书处理程式将信件键入电脑当中,藉由电脑网络作为媒介传递到另外一个或多个使用者。此时,收件人并不需要在因特网线上,即不需要在这个电脑网络当中,事实上,这封电子邮件是存放在因特网上一个称为“邮件伺服器”(mail server)的地方,当收信人下次进入电脑网络将信箱打开取出该封信件,便可得到该讯息。
随着电子邮件服务的普及,电子邮件与人们的生活则越来越密不可分。通常人们需要先登入因特网,才能够进一步收发电子邮件。目前电子邮件使用者接入因特网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种:即,(1)显示于图1,使用者利用一个人电脑10主动拨号,并经由一电话网络系统14从一数据机12连接至一电子邮件供应商16;和(2)使用者本身具有因特网通讯协定地址的全功能接入。而这两种使用者都需主动上网打开信箱,才能够及时地查看电子邮件。另一方面,对于电脑使用者,在不开启电脑的情况下,无法得知自己电子邮箱中的最新信息,以及,信箱内若无信件,会造成浪费使用者拨接时数及电话费等。这些都是现有的产品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当使用者在电脑的电子邮件软件中设定每隔固定时间即接收一次邮件,更是会造成网络的占线问题。
因此,如何让使用者可以及时地知道新电子邮件的出现,以及如何让使用者能尽快取得新电子邮件,便成为网络服务的一个重要课题。
鉴于上述的发明背景,传统的因特网服务在电子信息范畴的诸多缺点。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可以随时从电子邮件供应商(例如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的邮件伺服器(mail server)接收电子信息的方式,其中使用者身上只要有一电子邮件识别(Email IDentfifcation,EID)资料接收装置即可经由通讯网络传输的方式接收电子邮件信息,以达到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资料传递的方式。之后使用者可以决定接收电子邮件的方式以及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当使用者电子邮件信箱有新的邮件时,自动地将讯息传递到使用者预先指定的终端,藉以让使用者能即时取得电子邮件信箱的新电子邮件,而不受限于时间地点。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提供了一种新的电子邮件传输方法与系统,从而达到无须主动启动电脑、无须主动拨接上网、节省资源、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等的目的,使得使用者不必浪费拨接时数电话费及不必频繁的上网占线查询便可即时获知电子邮件信箱是否有新的邮件。
根据以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多种与电子邮件传递有关的方法与系统。本发明至少包括一种协助使用者取得新电子信息的系统,其包含一接收装置,一分析装置,以及一显示装置。接收装置用以接收自一电子邮件供应商所传来的一传输信号。分析装置用以将传输信号转换成一电子邮件的一识别资料。显示装置用于显示识别资料。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电子邮件供应商主动提供使用者新电子邮件讯息的方法,其中包含当一电子邮件新出现时,建立电子邮件的一识别资料。接着,将识别资料转换为一传输信号。最后,以通讯网络传输的方式将传输信号传输至一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接收终端。
图1为一传统检查新电子邮件的拨接连线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可携带的显示电子邮件识别资料所采用的一系统构成图的一实施例;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者接收电子邮件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一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接收终端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图;以及
图5为本发明一操作流程图。
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参考图2至图5详细描述如下。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本发明还可以在其他的实施例广泛地施行,亦即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在这些实施例的详细描述,而是以随后的权利要求为准。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电子邮件识别(Email IDentification,EID)资料所采用的一系统200的构成图。系统200包括有一电子邮件供应商210,其提供电子邮件供应器,如邮件伺服器;一通讯网络250;网络服务供应商220,如电话公司;以及一可携带的EID接收终端230,其通常带有一显示面板240。在本实施例中,系统200是一种用于从电子邮件供应商210经由通讯网络250将电子邮件的EID资料传输至可携带的接收终端230的EID(email identification)系统。上述的网络服务供应商220是提供各种有线或无线的通讯网络者。有线的通讯网络可为电话线、电视电缆或各种电缆,无线的通讯网络,则可以为卫星通讯网络、行动电话或呼叫器通讯网络等。
附带一提的是,上述的系统可以视为二种系统的组合:一个是一种电子邮件供应商传递电子邮件识别资料的系统,另一个则是一种协助使用者取得新电子邮件讯息的系统。进一步地说,前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一调制装置与一传输装置,其中调制装置是用于将电子邮件识别资料转换至传输信号,而传输装置是用于将传输信号传送到使用者的接收终端。后一种系统至少包含一可携带的接收装置,一分析装置与一显示装置,其中可携带的接收装置是用以接收自电子邮件供应商所传来的传输信号,分析装置是用以将传输信号转换成电子邮件识别资料,而显示装置是用于显示识别资料。
在操作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储存于一电子邮件帐号的电子邮件识别资料的方法,其不但可以在无须主动启动电脑或无须主动拨号上网的情况下,而且可以随时显示该电子邮件帐号上的最新电子邮件识别资料。接下来请参照图3,本方法至少包含下列步骤:
首先,从电子邮件供应商210接收电子邮件(步骤301)。
然后,通过通讯网络传输系统将电子邮件的信息传送到可携带的EID装置(步骤302)。这个步骤需要先将电子邮件的识别资料字串(datastream)转换成一传输信号。电子邮件的识别资料可以包含一日期、一时间、一发送者的电子邮件地址、一发送者的名字、电子邮件的通讯主题或一特殊码,例如电子邮件供应商的电话号码。在此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识别资料的每一项并不是必须的,而未提及的项目也可以加至识别资料的字串内,甚至是整份电子邮件,只要与该电子邮件相关的信息皆可。
然后,经由通讯网络将起始于电子邮件供应商210的传输信号传输至可携带的接收终端230。
接下来,在可携带的接收终端230接收上述的传输信号。之后,将此传输信号转换回电子邮件的识别资料字串,并在可携带的接收终端230的显示面板240上显示电子邮件的识别资料,例如显示面板240上显示有一来自yueho@pacbell.net,主题为“HAPPY Y2K”的问候邮件,其传送的时间及日期则是凌晨00:00公元2000年1月1日。当然,本方法的识别资料显示除了可以显示资料的影像、文字、图形、声音外亦可为警示通知讯号输出,如声音(铃声或是哗哗声)、光闪示、文字、符号等以告知接收终端有新的电子邮件;亦可为将上述的电子邮件识别资料储存起来,待接收终端查询时,才以可视讯息或可听讯息传达出来。
最后,依照使用者指定的电子邮件接收终端予以接收(步骤303)。接收电子邮件的装置可以是可携带的EID接收终端230本身,亦可以是其他电子产品如:呼叫器、行动电话、传真机、个人电脑、笔记型电脑、个人数字助理器、电话、电视、二哥大、信息家电、卫星大哥大、卫星呼叫器或是其他可以接收电子邮件的装置。
目前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如大哥大等,虽然可以上网收送电子邮件,但是传输的功能有限,使用者当要接收大量资料或图档时,应该还是会以功能较强的个人电脑接收。但是如果电子邮件识别资料的通知是送到个人电脑,可能使用者不在电脑旁,所以本发明由可携带的接收端装置接收识别资料,再由电脑接收完整的电子邮件的应用,因此显著地改善了过去接收的不便。
显然地,本方法也可以视为是二个方法的组合,分别是对应到本方法的前面步骤的电子邮件供应商主动提供使用者新电子邮件讯息的方法,和对应到本方法其它步骤的(电子邮件使用者)取得新电子邮件讯息的方法。
再有,图2所示的实施例意味着电子邮件供应商210可配合网络服务供应商220来将电子邮件的识别资料转换至传输信号,并将此传输信号传输至可携带的接收终端230,其中传输信号可包含更多信息,甚至电子邮件供应商的广告信息或其他电子信息,如新闻、股市、气象、娱乐、商务、生活情报、运动、星象、交通等等,皆可利用此电子信息传递的系统,使用者亦可以预先设定时间接收他想获取的电子信息,例如每天早上10点看股市信息。
再者,显示于图2中的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接收终端装置230,亦可以与其他电子产品结合形成更强功能的具有EID接收功能的接收终端,例如具有EID接收功能的个人数字助理器(PDA),可携带的电脑(如Notebook,Handheld PC,Palm Top),无线电话,二哥大(CT2,PHS),大哥大(包含GSM,CDMA,GPRS)、信息家电、卫星系统、卫星大哥大、卫星呼叫器,POCSAG,FLEX,ERMES等电码的呼叫器,呼叫器(包含音响型呼叫器Tone pager,数字型呼叫器Numeric Display pager,文字型呼叫器Alpha Number display pager,中文呼叫器Chinese pager,扫描呼叫器scanner pager,FM-subband pager,无线呼叫器radio pager),或与可携带的电子产品,甚至更多其他电子产品(如电话、传真机、电脑、电视…等)临时结合。例如一使用者身旁有笔记本电脑,就可将可携带的EID接收终端插在笔记本电脑的某一适当插槽上,产生连结关系,亦形成一更强功能的具有EID接收功能的电子邮件接收终端。
图4为本发明一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的接收终端机500的一实施例的方块图,其中一天线501用以接收讯号,然后将讯号传送到射频接收器502将讯号解调。经由射频接收器502所解调后的资料会传送到格式码解码器503解码,在本实施例中的格式码可以有FLEX,POCSAG,ERMES等。解码后的资料藉由一控制电路504控制显示驱动器505,使得显示面板506上显示一讯号通知使用者。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504可以使用一微电脑或一微控制器,而显示面板506可以使用一LCD显示器显示文字、影像、光、图形等,或者是一发声器以发出声音通知使用者。上述结构当与其他电子产品结合时,因为可以共用部分装置,所以可以节省部分装置,例如,节省控制电路或显示驱动器,但结合后仍为一完整的电子邮件接收终端。
图5中的操作流程图。只是本发明一实施操作的例子之一。不管永远结合或临时结合的电子邮件接收终端,如上述结合的其他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通常不会一直开机,但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接收终端装置则一般会保持低耗电的待机状态。第一种情形,当有EID通知时,若该结合的其他电子产品在开机状态则自动接收;第二种情形,若该结合的其他电子产品未开机,则自动开机及接收;第三种情形,亦可于使用者知悉有电子邮件时才手动操作开机来接收或显示。不理会上述开机与否的三种情形的差异,首先,控制电路将电子邮件识别接收终端机置为一等待状态(步骤600)。然后随时监测一信号的到达(步骤610)。当监测到一到达信号时,控制电路判断信号是否结束(步骤620)。随后,判断此到达信号是否采用EID通讯协定或格式(步骤630)。当信号已确认时,才接收信号并判断接收是否结束(步骤640)。最后,将电子邮件识别显示于显示面板上(步骤650)。
由于经济效应的考虑,通常可能随身携带的EID接收终端只有通知获得电子邮件或接收简单的电子邮件信息的功能,但藉由上述永远结合或临时结合形成的电子邮件接收终端,将使人类不管是在车上,在公司的电脑旁或朋友的传真机旁都可以随时接收完整或是更复杂更丰富的电子邮件信息,且永不漏接。
由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出的各种方法与系统系用来当使用者电子邮件信箱有新的邮件时,自动传输此邮件识别资料并在使用者端显示可视讯息或可听讯息,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显示的讯息即时查阅电子邮件。再者,本发明还可以在传递前先确定使用者是否要接收再传递。显而易见,本发明可以实现使用者无须主动启动电脑、无须主动拨接上网、节省资源、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等目的,更不会浪费使用者拨接时数、电话费及不必频繁的上网占线查询便可获知使用者电子邮件信箱是否有新的邮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凡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改,均应包含在下述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48)

1.一种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资料传递方法,该方法至少包含下列步骤:
当一电子邮件新出现时,便开始将一电子邮件供应商的一传输信号传输到通讯网络;
通过通讯网络传输系统将电子邮件识别资料从该通讯网络传送到使用者指定的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接收终端装置;及
电子邮件识别接收终端装置接收该电子邮件识别资料。
2.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含该使用者在接收到该识别资料后,连接到该电子邮件供应商以取得该电子邮件。
3.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上述的电子邮件供应商于特定时间传输该电子邮件的传输讯号。
4.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上述的电子邮件的接收装置可以由使用者选择。
5.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该电子邮件的一通讯主题。
6.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一日期与一时间。
7.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一发送者的电子邮件地址。
8.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一发送者的名字。
9.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一特殊码。
10.如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上述的特殊码至少包含该电子邮件供应商的电话号码。
11.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上述的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资料接收终端装置可以与其他电子产品永远结合。
12.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上述的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资料接收终端装置可以与其他电子产品临时结合。
13.一种电子邮件供应商主动提供使用者新电子邮件识别资料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包含:
当一电子邮件新出现时,建立该电子邮件的一识别资料;
将该识别资料转换为一传输信号;以及
通过通讯网络将该传输信号传输至一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资料接收终端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还包含一使用者在接收到该识别资料后,通过通讯网络自该电子邮件供应商取得该电子邮件。
15.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上述的电子邮件供应商于特定时间传输该电子邮件的传输讯号。
16.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上述的电子邮件的接收装置可以由使用者选择。
17.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该电子邮件的一通讯主题。
18.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一日期与时间。
19.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一发送者的电子邮件地址。
20.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一发送者的名字。
21.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一特殊码。
22.如权利要求21的方法,其中上述的特殊码至少包含该电子邮件供应商的电话号码。
23.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上述的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资料接收终端装置可以与其他电子产品永远结合。
24.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上述的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资料接收终端装置可以与其他电子产品临时结合。
25.一种协助使用者取得新电子邮件识别资料的系统,该系统至少包含:
一可携带的接收装置,用以接收自一电子邮件供应商主动传来的一传输信号;
一分析装置,用以将该传输信号转换成一电子邮件的一识别资料;及
一显示装置,用于显示该识别资料。
26.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接收装置至少包含下列两者之一:一天线与一射频接收器。
27.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分析装置至少包含一格式码解码器。
28.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分析装置至少包含一控制电路。
29.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显示装置至少包含下列两者之一:一显示驱动器与一显示器。
30.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显示装置可以仅是警示通知讯号输出。
31、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显示装置至少可显示下列二者之一:一可视讯息与一可听讯息。
32.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电子邮件供应商于特定时间传输该电子邮件的传输讯号。
33.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还包含一用以储存该识别资料的储存装置。
34.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该电子邮件的通讯主题。
35.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该电子邮件的日期与时间。
36.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该电子邮件的发送者的电子邮件地址。
37.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该电子邮件的发送者的名字。
38.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识别资料至少包含一特殊码。
39.如权利要求38的系统,其中上述的特殊码至少包含该电子邮件供应商的电话号码。
40.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电子邮件的接收装置可以由使用者选择。
41.如权利要求25的系统,其中上述的系统可以与其他电子产品结合。
42.如权利要求41的系统,其中上述的结合可为永远结合。
43.如权利要求41的系统,其中上述的结合可为临时结合。
44.如权利要求42的系统,其中上述的电子产品可为下列产品之一:个人数字助理器、携带式电脑、无线电话、大哥大、二哥大、呼叫器、信息家电、卫星大哥大、卫星呼叫器。
45.如权利要求43的系统,其中上述的电子产品可为下列产品之一:个人数字助理器、携带式电脑、无线电话、大哥大、二哥大、呼叫器、信息家电、卫星大哥大、卫星呼叫器、有线电话、传真机、电脑、电视。
46.如权利要求41的系统,当有电子邮件识别资料通知要接收时,若该其他电子产品在开机状态则自动接收。
47.如权利要求41的系统,当有电子邮件识别资料通知要接收时,若该其他电子产品为未开机状态则自动开机及接收。
48.如权利要求41的系统,当有电子邮件识别资料通知要接收时,由使用者手动操作将该其他电子产品开机来接收。
CN 00134250 2000-11-28 2000-11-28 可携带的电子信息传递的方法和系统 Pending CN13554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0134250 CN1355489A (zh) 2000-11-28 2000-11-28 可携带的电子信息传递的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0134250 CN1355489A (zh) 2000-11-28 2000-11-28 可携带的电子信息传递的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55489A true CN1355489A (zh) 2002-06-26

Family

ID=4596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0134250 Pending CN1355489A (zh) 2000-11-28 2000-11-28 可携带的电子信息传递的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35548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3768C (zh) * 2003-07-02 2008-04-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
CN101331471B (zh) * 2005-07-28 2013-03-13 蒸汽流公司 降低可追溯性的电子消息系统和方法
CN103152604A (zh) * 2008-02-28 2013-06-12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内容传输系统、传输服务器、接收终端和内容传输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3768C (zh) * 2003-07-02 2008-04-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
CN101331471B (zh) * 2005-07-28 2013-03-13 蒸汽流公司 降低可追溯性的电子消息系统和方法
CN103152604A (zh) * 2008-02-28 2013-06-12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内容传输系统、传输服务器、接收终端和内容传输方法
CN103152604B (zh) * 2008-02-28 2016-08-10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内容传输系统、传输服务器、接收终端和内容传输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9531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multiple remote mailboxes simultaneously connected to a plurality of PDP connections of a GPRS system
KR100469409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를 이용한 개인정보 관리 방법
EP1473918A2 (en)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EP1422953B1 (en) Mail server for processing urgent mail from a specific source address
JP2000278439A (ja) 情報通信装置および情報通信方法
JPH11146011A (ja) 電子メールシステム及び電子メールサーバ及び通信端末
EP1161053A3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network advertising
CN1722711A (zh) 邮件代理服务器转发邮件的实现方法
CN101730009A (zh) 一种短信与邮件相互转发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JP2001313666A (ja) インスタント・メッセージ通信システム
KR20010058733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메시지 송수신 방법
JP3629107B2 (ja) 着信通知携帯端末使用電子メールシステム
CN1355489A (zh) 可携带的电子信息传递的方法和系统
KR20000050036A (ko) 이메일을 sms 메시지와 음성으로 제공하는 시스템 및방법
CN101090523A (zh) 无线终端、电子邮件的提醒装置及方法
JP2001331420A (ja) 電子メール識別情報の伝送方法および伝送システム
CN100518231C (zh) 一种利用多媒体短信接收传真的方法
KR100572464B1 (ko) 통합 메시징 서비스 기능을 가지는 무선통신단말기 및 그방법
CN1402576A (zh) 追踪短信息状态的方法
KR100643701B1 (ko) 단문 메시지 서비스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와, 그 기록매체
CN100407829C (zh) 增强移动设备中短消息表现方式的方法
JPH09247293A (ja) ネットワーク端末装置
CN101925026A (zh) 一种具有信息发送提醒功能的移动终端及其实现方法
US20010010060A1 (en)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N1413009A (zh) 提供消息显示、传输与邮件识别的系统、接收装置和电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