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43800A - 具有汇聚装置的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具有汇聚装置的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43800A
CN1343800A CN 01137976 CN01137976A CN1343800A CN 1343800 A CN1343800 A CN 1343800A CN 01137976 CN01137976 CN 01137976 CN 01137976 A CN01137976 A CN 01137976A CN 1343800 A CN1343800 A CN 13438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h screen
spinning machine
focal element
mentioned
described spi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113797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02721C (zh
Inventor
L·马利纳
F·布拉特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Original Assignee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01398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139813B4/d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iled Critical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ublication of CN1343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438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272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272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Sink And Installation For Waste Water (AREA)
  • Saccharide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种纺纱机、该纺纱机在一个牵引装置和一个加捻和卷绕装置之间具有汇聚装置(26),在网筛(30)之下设置有一个有孔的汇聚元件(262)。将一个具有吸引装置(201)的吸引元件(200)设置在该汇聚元件(262)内。纤维组织(10)通过位于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的汇聚装置(26),其中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的高度是0.1-5mm。在高度为h的间隙内,在纤维组织(10)上横向流动的空气能够相对于纤维组织推动纤维组织中突出的边缘纤维,结果,纱线(12)的多毛性比传统的纱线降低。

Description

具有汇聚装置的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独立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纺纱机。
背景技术
这种纺纱机描述于德国专利申请DE44262493或者19815325.2中,其中纤维组织被网筛覆盖,以便将空气流汇聚到汇聚装置内。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纱线品质,也包括网筛在内的汇聚装置的各部件将是最优化的。
该目的是通过一种其汇聚装置是根据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设计的纺纱机达到的。从属权利要求涉及进一步的改进。本发明的特点是网筛的特别设置,其中网筛和上面汇聚有纤维组织的汇聚元件之间的间隙高度从网筛边缘朝中央减少,也就是说在材料的流动方向和/或横向减少。
纺纱机的汇聚装置布置在牵引设备和加捻与卷绕设备之内或者之间。该主要部件是一个有孔的汇聚元件,其内部设置有一个具有吸引装置的吸引元件。网筛设置在外部,与汇聚元件隔开的距离在吸引元件的有效范围内,其中网筛和汇聚元件之间的间隙高度为0.1和5mm,尤其是1.5mm。最佳间隙高度取决于汇聚装置的几何条件,取决于将要生产的纱线的棉纱支数。网筛优选设置在距牵引设备之间的辊距小于30mm的位置处。该网筛必须朝纤维组织的引出方向向吸收元件偏移小于20mm,优选为10mm,更优选为5mm。这能够保证从纤维组织伸出的任何纤维被快速俘获,并在从牵引装置出现之后增加空气流,于是在边缘上的任何突出纤维将迎着纤维组织,并尽可能在下一个加捻工艺中并入纤维组织。环形纺纱装置优选用作一个提供转动的装置。网筛突出于纤维组织上,与其运动方向垂直,达到流入网筛和汇聚元件之间间隙内的空气尽可能与纤维流方向垂直,并平行于汇聚的方向的程度。尤其在汇聚工艺的初期,需要空气在两侧从网筛边缘流向纤维组织。需要周围大气平行于汇聚元件的表面流动,与纤维组织尤其是与纤维组织尚未汇聚的部分垂直。当在汇聚元件上以倾斜的方式引导纤维时,基本处于纤维组织运行方向的网筛边缘必须排列成使纤维组织的倾斜由气流支持。例如在每一个都以凹入部分设置在纤维组织输入侧中部的网筛内的方式在吸入区域的汇聚元件上前进的两个纤维组织内实现。
汇聚区域的宽度一方面由汇聚元件上的孔给出,另一方面由吸入元件内的一个或者几个吸入口给出。汇聚区域的宽度优选是1和100,与汇聚元件和网筛之间的间隙高度有关。所述间隙高度与从一侧测量的每个横向突出于纤维组织输送方向的网筛长度之比大于1,优选大于2,更优选大于3。吸引元件的吸引区域长度和汇聚元件的汇聚区域长度优选为20-50mm。汇聚元件能够设置成一个圆柱形刚性圆柱,它是牵引设备的输出辊,或作为一个连续孔的输送带,它在牵引设备的输出端或者下游由一个辊子沿纤维组织输送方向驱动。在汇聚元件内部布置有一个中空体,中空体包括一个面对汇聚区域或者汇聚元件内孔的吸引区域的开口。在汇聚区宽度范围内的整个周边上,汇聚元件设置有多个优选为圆形的的圆孔,孔直径为0.1至4mm,这些孔一个接一个地设置在1到50排中,位于纤维组织的输送方向。网筛延伸到两侧,远离纤维组织,与纤维组织的输送方向垂直,进入宽度为网筛和汇聚元件之间间隙1-100倍的区域。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意性地表示汇聚装置在垂直于纤维组织输送方向的侧视图;
图2表示图1中网筛区域内整个汇聚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表示沿图1箭头26方向的顶视图;
图4a到4b表示相对于抽气元件的汇聚元件内孔的两种构形。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纤维组织10利用牵引设备(未示出),从送料辊24和汇聚元件262之间的辊间隙排出,从而使送料辊24和汇聚元件262可以成为牵引设备的输出辊。在从辊间隙测量的距离内,在汇聚元件262的周边设置有一个在汇聚辊262上部与汇聚辊相距距离为h的网筛30,就吸引元件200而言,该网筛30前缘与纤维组织输送方向的偏移量为b。如图1所示,间隙高度h在纤维组织的输送方向向下逐渐减少,结果横向即在辊24和28的轴向流入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间隙内的吸收的空气逐渐集中。
根据图1,间隙高度h在网筛30和汇聚元件的表面之间的材料流方向上,从位于测量辅助线处远离汇聚元件262的位置开始逐渐下降,因此导致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间隙的楔形发展。间隙高度h可以在整个汇聚元件的整个周向按照一次函数或者一个高次函数减少。从接近网筛30顶部的一点开始,间隙高度h可以在汇聚元件的圆周方向按照另一个函数减少。在最简单的情况下,直到网筛30位于送出辊28的端部,该间隙高度都是一个常数。此外,图2以接近30的粗线表示从网筛30边缘朝设置纤维组织的中央,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的间隙也即间隙高度h可以减少,导致沿着箭头在u上流动的空气流按照流体动力学连续性定律逐渐加速。在位于汇聚元件262(图1)周边的纤维组织10的输送方向和在纵剖视图内低于网筛30粗线的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根据图2)都逐渐减少的间隙高度h导致汇聚效果由于连续加速的空气流而进一步提高。
汇聚装置26还在汇聚元件262内部设置有一个吸引元件200,该元件包括一个开口面对汇聚元件262的孔的吸引区域,周围大气由此被一个吸引装置201吸入或者排出。该纤维组织10的汇聚区域264通过汇聚元件262和输出辊28之间的辊间隙,其中纤维组织通过加捻装置(未示出)的作用被捻成一支纱线。
图2表示汇聚装置262的纵剖面图,它在同一吸引元件200之下,在网筛30以及汇聚元件262外表面上的纤维组织10a之上。沿箭头横向流入30和262的空气沿孔266下的箭头通过吸引元件200的会聚区200a内的孔266。网筛30的边缘突出于汇聚区域264之外,其中孔266横向的左右偏移量为u,因此在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形成一个使进入的空气对准纤维组织的管道。因此能够使纤维组织10突出的边缘纤维趋于一致。孔266在汇聚元件262内延伸一个宽度m,从而使吸口200a的宽度为k。
如图3所示,两个纤维组织10a,10b可以被引导通过汇聚元件262。纤维组织10a或10b的输送方向向汇聚元件的轴倾斜,即角度大于90度。网筛30盖住两个纤维组织10a,10b。必须在位于纤维组织入口侧的纤维组织之间提供一个凹口30a,以便周围大气能够从所述的凹口30a尽可能横向地向下流入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的间隙内。吸引区域200a沿虚线倾斜。并在下面朝纤维组织10a的方向延伸一个长度1。吸引元件200设置有一个吸引区域200a,该区域200a位于纤维组织10的输送方向,和汇聚元件262的轴成90度角或者大于90度,这根据垂直于汇聚元件262的轴的汇聚装置26的投影进行测量。
在图4a中,孔266延伸的宽度比吸引区域200a的宽度大,以便网筛30超出吸引区域200a的边缘或者超出汇聚区域的延伸量为u。在这种情况下,汇聚区域264限制在吸引区域200a的宽度内。根据图4b,汇聚区域264的有效宽度不同于孔266的宽度,哪怕吸引区域的宽度k延伸过一个较大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网筛30横向突出于汇聚区域264之上的突出量为u。突出量u可以采用间隙高度h的100倍。
上述尺寸的最佳值都是绝对值,并与附图有关。所述的量适用的纱支范围是Ne=10...80。采用上述汇聚装置获得的纱线品质值远远超过传统的环形纺纱机。
如图2所示,网筛30可以设置有一个孔30b,或者可以由一种透气材料制成。利用垂直于汇聚元件表面的预定量的气流使得纤维在汇聚元件上更有效地汇聚。

Claims (20)

1、一种纺纱机,在一个牵引装置和一个加捻和卷绕装置中或它们之间具有用于纤维组织(10,10a,10b)的汇聚装置(26),一个有孔的汇聚元件(262),该元件(262)内部有一个具有吸引装置(201)的吸引元件(200)和一个在吸引元件(200)有效区域内的外部网筛(30),其特征在于网筛(30)和放置纤维组织的汇聚元件(262)之间的间隙高度(h),从网筛(30)边缘朝中央也即在材料流和/或垂直于材料流的方向减少。
2、如权利要求1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的间隙高度(h)是0.1至5mm,尤其是1至2.0mm,优选是1.5mm。
3、如权利要求1或2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网筛(30)与输入辊(24)和汇聚元件(262)之间的辊距的偏差为a≤30mm。
4、如上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网筛(30)在汇聚元件(262)上纤维组织(10)R引出方向测量的相对于吸引元件(200)的偏移量为b≤30mm,优选为b≤10mm,尤其是b≤5mm。
5、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汇聚区域的宽度m与间隙高度h的比值是m/h=1...100。
6、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吸引元件(200)吸引区域的宽度k与间隙高度h的比值是k/h=1...100。
7、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汇聚区域(264)的宽度m,从垂直于一侧的输送纤维结构的方向测量的网筛(30)突出长度u与间隙高度h之比是u/h>1,优选>2,更优选>3。
8、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吸引元件(200)吸引区域(200a)的长度1是30-50mm。
9、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汇聚元件(262)是一个作为牵引设备输出辊的圆柱。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汇聚元件(262)是一个连续的输送带,该输送带由一个位于牵引设备输出端或者下游的辊子沿纤维组织(10)的输送方向驱动。
11、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汇聚元件(262)在汇聚区域(264)内设置有多个直径为0.1到4mm的圆孔,尤其是一个接一个地设置在1-50排中。
12、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用两个吸引区域(200a)将两组纤维组织(10a,10b)引导通过汇聚元件(262)。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网筛(30)设置在对着纤维组织(10)输送方向的边缘上,在两个纤维组织(10a,10b)之间设置有一个使网筛有效宽度减少的凹口(30a)。
14、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吸引元件(200)设置有一个位于纤维组织输送方向并与汇聚元件(262)的轴的角度w等于或者小于90度的吸引区域(200a),该角度根据会聚装置(26)在垂直于汇聚元件(262)轴A投影测量的。
15、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表面之间的间隙高度(h)在材料流的方向上从靠近纤维组织(10a)的远离汇聚元件(262)的输入流位置的网筛(30)连续减少,在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得到一个纯楔形的间隙过渡。
16、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的间隙高度(h)沿汇聚元件(262)周边按照线性函数或者一个更高次函数减少。
17、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在布置有该楔形间隙的一段之后,在材料流方向所示的间隙高度(h)按照另一个函数设置,特别是在到达输出辊(28)的端部附近处的网筛(30)以前是一个常数。
18、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的间隙,也即间隙高度(h)从网筛(30)边缘朝纤维组织所在的中央部位沿材料流的方向连续、间断或者阶段性地减少。
19、如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网筛(30)和汇聚元件(262)之间的间隙高度(h)从网筛(30)边缘在纤维组织(10)的输送方向和/或垂直于该输送方向的方向上连续、间断或者阶段性地减少。
20、一种纺纱机,在一个牵引设备和一个加捻和卷绕装置中或它们之间具有用于纤维组织(10,10a,10b)的汇聚装置(26),具有一个有孔的汇聚元件(262),该元件(262)内部有一个具有吸引装置(201)的吸引元件(200),和一个在吸引元件(200)有效区域内的外部网筛(30),其特征在于网筛具有一个孔(30b),或者该网筛由一种透气材料制成。
CNB011379766A 2000-08-28 2001-08-27 具有汇聚装置的纺纱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272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042193 2000-08-28
DE10042193.8 2000-08-28
DE10139813A DE10139813B4 (de) 2000-08-28 2001-08-14 Spinnmaschine mit Verdichtungseinrichtung
DE101398131 2001-08-14
DE10139813.1 2001-08-14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229933A Division CN100485101C (zh) 2000-08-28 2001-08-27 具有汇聚装置的纺纱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43800A true CN1343800A (zh) 2002-04-10
CN100402721C CN100402721C (zh) 2008-07-16

Family

ID=26006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3797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2721C (zh) 2000-08-28 2001-08-27 具有汇聚装置的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02721C (zh)
IT (1) ITMI2001181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15325B4 (de) * 1998-04-06 2006-09-14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maschine mit Verdichtungseinrichtung
US9082089B2 (en) * 2007-12-14 2015-07-14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bandwidth utiliz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02721C (zh) 2008-07-16
ITMI20011816A0 (it) 2001-08-28
ITMI20011816A1 (it) 200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61258A (en) Spinning machine having a plurality of spinning stations
US6185790B1 (en) Arrangement for condensing a drafted fiber strand
US6308878B1 (en) Transporting belt for transporting a fiber strand to be condense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02094267B (zh)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
US6425164B2 (en) Transport belt for transporting a fiber strand to be condense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740414B (zh) 用于生产充股线的装置
CN100402721C (zh) 具有汇聚装置的纺纱机
CN100485101C (zh) 具有汇聚装置的纺纱机
US6327746B1 (en) Endless transport belt for transporting a drafted fiber stran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5996181A (en) Apparatus for bundling a drafted roving
CN1453404A (zh) 在一台纺纱机上集聚一根纤维条的装置
CN1298905C (zh) 具有许多个相邻排列纺纱锭位的纺纱机
CN1291082C (zh) 一种紧密纺纱器
CN1273361C (zh) 输送一根应集合的纤维条的运输带
US6338183B1 (en) Arrangement for condensing a fiber strand
US6332245B2 (en) Apparatus of a spinning machine for condensing a fibre strand
CN1309889C (zh) 在一台纺织机上集合一根纤维条的装置
CN1477248A (zh) 一种紧密纺纱器上的吸气管
JPH11315428A (ja) コンパクティング装置を備えた精紡機
CN1414150A (zh) 纺纱机中的纤维条子集合装置
KR100555188B1 (ko) 방사 기계의 섬유속 집속 장치
CN100352983C (zh) 纤维须条的气动压缩装置和气动压缩方法
US7007348B2 (en) Machine for making a non-woven material by aerological means using a decreasing air flow
CN2820890Y (zh) 紧密纺纱装置的异形吸气管组件
CN85108755A (zh) 气流纺纱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16

Termination date: 200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