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36528A - 吸收冷冻机 - Google Patents

吸收冷冻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36528A
CN1336528A CN01101723A CN01101723A CN1336528A CN 1336528 A CN1336528 A CN 1336528A CN 01101723 A CN01101723 A CN 01101723A CN 01101723 A CN01101723 A CN 01101723A CN 1336528 A CN1336528 A CN 13365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solution
mentioned
pump
storage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1101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口章
藤居达郎
三宅聪
设乐敦
大桥俊邦
松原光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336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65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7/00Absorbers; Adsor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1Geometry problems, e.g. for reducing siz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吸收冷冻机具有蒸发器、吸收器、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冷凝器、溶液泵、及致冷剂泵。在吸收器的下部形成与溶液泵连通的溶液贮槽,并设置溶液箱。在蒸发器的下部形成与致冷剂泵连通的致冷剂贮槽,与致冷剂贮槽另成一体地设置致冷剂箱。溶液箱的溶液收容部位于溶液贮槽的溶液贮存部的下方,致冷剂箱的致冷剂收容部位于致冷剂贮存部的下方。溶液泵的吸入口到溶液贮槽的高度和从致冷剂泵的吸入口到致冷剂贮槽的高度分别在各泵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以上。

Description

吸收冷冻机
本发明涉及吸收冷冻机,特别是涉及适用于将水作为致冷剂、将溴化锂作为吸收剂的场合的吸收冷冻机。
在特开平6-221718号公报中记载有现有吸收冷冻机的一例。在该公报所记载的吸收冷冻机中,由溶液管连接设于吸收器下部的贮液槽和配置于贮液槽下方的溶液箱。由溶液泵将贮存于溶液箱中的溶液输送到高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
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吸收冷冻机中,为了确保溶液泵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使溶液箱位置比泵吸入口高度加上泵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还高。可是,吸收冷冻机的溶液在额定运行时浓度变浓,体积减少。另一方面,在停止时或在冷却水温度低的状态下运行时,溶液浓度变小,溶液的体积增加。在该公报记载的吸收冷冻机中,由于在溶液箱中调整溶液的体积变化,所以,停止时或在冷却水温度低的状态下运行吸收冷冻机时,使溶液充满溶液箱。然而,  由于额定运行时液面下降,所以,溶液箱基本上在空的状态下运行。因此,将吸收冷冻机的吸收器的传热面设置在比溶液泵高出溶液泵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与溶液箱的高度的和的量的高位置。
另外,致冷剂的体积产生与溶液的体积相反的变化。因此,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吸收冷冻机中,为了调整致冷剂的体积变化,需要与溶液箱相同的致冷剂箱。该致冷剂箱设置在蒸发器的下部。对于致冷剂泵,也与溶液泵一样,为了确保必要的有效吸入压头,不得不将致冷剂箱设置在比在泵的吸入口高度上加上必要有效吸入压头的高度更高的位置。为此,蒸发器的传热面为比致冷剂泵高出致冷剂泵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与致冷剂箱的高度的和的量的位置。由以上结果可知,在现有的吸收冷冻机中,至少需要将泵的有效吸入压头加在泵的吸入口高度上的高度,成为装置小型化的瓶颈。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使吸收冷冻机小型化或紧凑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维持提高小型紧凑化的吸收冷冻机的可靠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冷冻机,该吸收冷冻机具有蒸发器、吸收器、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冷凝器及溶液泵,在蒸发器中使致冷剂蒸发,产生冷热,供给到需求方,并使在该蒸发器中蒸发了的致冷剂吸收到吸收器内的溶液中。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第1特征在于,在吸收器的下部形成与溶液泵连通的溶液贮槽,与该溶液贮槽另成一体地设置溶液箱,该溶液箱的溶液收容部配置于溶液贮槽的溶液贮存部下方。在该特征中,也可由低温蒸发器和高温蒸发器构成蒸发器,由高温吸收器和低温吸收器构成吸收器,将溶液箱配置在低温吸收器侧。
溶液泵的吸入口到溶液贮槽的高度最好在该泵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以上;设置连通溶液贮槽与溶液箱的第2连通路,使该第2连通路与连通溶液贮槽和溶液泵的第1连通路不同;在溶液贮槽形成堰,将从该堰溢出的溶液引导至第2连通路;形成将溶液箱的溶液引导至吸收器的配管路,在该配管路中设置泵装置。
另外,最好在溶液贮槽设置液面检测装置,设置根据该液面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液面信号控制泵装置的控制装置;在配管路的端部设置溶液喷嘴,该溶液喷嘴与从溶液贮槽连通到泵的第1连通路的溶液贮槽端部相向。另外,最好泵装置为喷射泵,该喷射泵由从溶液泵排出的溶液驱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在吸收器的下部设置用于施加溶液泵的吸入扬程的吸入扬程施加装置,在该吸入扬程施加装置的下方设置用于收容喷洒到吸收器内的溶液的溶液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在蒸发器的下部形成用于贮存不蒸发的液状致冷剂的致冷剂贮槽,与该致冷剂贮槽另成一体地设置致冷剂箱,该致冷剂箱的致冷剂收容部配置在致冷剂贮槽的致冷剂贮存部的下方。
另外,最好致冷剂泵的吸入口到致冷剂贮槽的高度比该泵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高;设置连通致冷剂贮槽和致冷剂箱的第2致冷剂侧连通路,使该第2致冷剂侧连通路与连通致冷剂贮槽和致冷剂泵的第1致冷剂侧连通路不同;设置将收容于致冷剂箱中的致冷剂引导至蒸发器的泵装置;在致冷剂贮槽设置液面检测装置,并设置根据该液面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液面信号控制泵装置的致冷剂量控制装置;最好泵装置为喷射泵,由从致冷剂泵排出的致冷剂驱动该喷射泵。在上述第3特征中,也可由低温蒸发器和高温蒸发器构成蒸发器,由高温吸收器和低温吸收器构成吸收器,将致冷剂箱配置在低温蒸发器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在低温吸收器的下部形成溶液贮槽,与该溶液贮槽另成一体地设置溶液箱,该溶液箱的溶液收容部配置在溶液贮槽的溶液贮存部的下方,在低温蒸发器的下部形成致冷剂贮槽,与该致冷剂贮槽另成一体地设置致冷剂箱,该致冷剂箱的致冷剂收容部配置在致冷剂贮槽的致冷剂贮存部的下方,在溶液贮槽连接将溶液引导至高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的溶液泵,在致冷剂贮槽连接用于使致冷剂再循环到高温蒸发器内的致冷剂泵。
最好使致冷剂依次流过高温蒸发器和低温蒸发器内地形成致冷剂流路,同时,使溶液依次流过高温吸收器和低温吸收器内地形成溶液流路,使溶液泵的吸入口到溶液贮槽的高度在该溶液泵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以上,使致冷剂泵的吸入口到致冷剂贮槽的高度在该致冷剂泵的必要吸入压头以上。另外,也可设置将收容于致冷剂箱中的致冷剂再循环到高温蒸发器的第2致冷剂泵和将收容于溶液箱中的溶液再循环到低温吸收器的第2溶液泵。
在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中,由溶液贮槽和致冷剂贮槽的高度确保溶液泵和致冷剂泵所需有效吸入压头,将溶液和致冷剂收容到溶液箱和致冷剂箱地分担功能,所以,可降低吸收冷冻机的高度。另外,由于在2段吸收器中使溶液再循环到传热面,所以,可提高吸收器的功能,使吸收冷冻机紧凑化。
图1为本发明吸收冷冻机一实施例的模式图,
图2-4为本发明吸收冷冻机另一实施例的模式图,详细示出吸收器和蒸发器一体箱部周围,
图5为本发明吸收冷冻机再另一实施例的模式图。
下面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图1为本发明的吸收冷冻机的一实施例的模式图。吸收冷冻机具有蒸发器10、吸收器20、高温再生器30、低温再生器40、冷凝器50、溶液热交换器61、62、致冷剂泵71、溶液循环泵72、及溶液喷洒泵73等。
即,在蒸发器10内配置用于向需求侧供给冷水的传热管11。在蒸发器10的下部形成贮液槽12。该贮液槽12的侧方朝设于蒸发器10下部的致冷剂箱15开口,当致冷剂从贮液槽12溢出时,致冷剂从流出口14流出到致冷剂箱15。
配管83将一端连接到形成于贮液槽12底部的流出口13并与设于蒸发器10内部的上部的致冷剂喷洒装置17连通,在配管83的通道中设置致冷剂泵71。致冷剂泵71将贮存在贮液槽12的致冷剂输送到致冷剂喷洒装置17,致冷剂从该致冷剂喷洒装置17喷洒到传热管11上。喷洒到传热管11上的致冷剂从在传热管11内流动的冷水吸取热量而蒸发,通过设于蒸发器10与吸收器20的边界的分离器63流入至吸收器20。在配管83的途中,配置与致冷剂箱15的底部连通的喷射泵16。从贮液槽12溢出后贮存于致冷剂箱15的致冷剂由该喷射泵16引导至致冷剂喷洒装置17。在流出口14的上部设置盖19,防止从致冷剂喷洒装置17喷洒的致冷剂经流出口14直接流出到致冷剂箱15。
在这里,以致冷剂泵71的吸入口为基准位置,使致冷剂贮液槽12的位置为从该基准位置起超过致冷剂泵71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的高位置。另外,将致冷剂箱15的致冷剂收容部的位置定为比流出口14低的位置。即,致冷剂箱15的致冷剂收容部位于上述基准位置上方,并且位于从该基准位置起高出致冷剂泵71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的位置的下方。
在由与蒸发器10相同的箱体构成的吸收器20内,配置冷却水流过内部的传热管21。由低温再生器40或高温再生器30浓缩了的浓溶液经过低温热交换器61后,经过配管84输送到设于吸收器20内部上方的溶液喷洒装置27。然后,从溶液喷洒装置27喷洒到传热管21。喷洒的浓溶液在传热管21上由流过传热管21内的冷却水冷却,并吸收从蒸发器10流入的致冷剂蒸气,降低浓度,成为稀溶液。然后,贮存到形成于吸收器20下部的溶液贮槽22。在吸收器20的底部形成流出口23,由配管85连接该流出口23与低温热交换器61。在配管85途中设置溶液泵72。
在溶液贮槽22的侧方形成流出口24,贮存于溶液贮槽22并从其中溢出的溶液从该流出口24流出。用于收容从溶液贮槽22溢出的溶液的溶液箱25在流出口24的近旁沿侧方和下部进行设置。收容于溶液箱25的溶液由溶液泵72输送到低温热交换器61。在流出口24的上部设置盖29,防止喷洒到吸收器20内的溶液从流出口24直接流出到溶液箱25。
从配管85的途中分支设置分支配管82,该分支配管82的一端被引导至吸收器20的溶液贮槽22上方。在分支配管82的途中设置有喷射器26。在喷射器26连接配管81,配管81的一端连通到溶液箱25的底面。该喷射器26将收容于溶液箱25的溶液返回到溶液贮槽22。这样,可将收容于容器箱25的溶液返回到高温再生器30或低温再生器40。
在这里,与致冷剂泵71的场合相同,为了确保溶液泵72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如以下那样确定溶液贮槽22和溶液箱25的位置。以溶液泵72的吸入口为基准位置(第2基准位置),使溶液贮槽22的位置为从该第2基准位置起高出溶液泵72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以上的位置。使溶液箱25的溶液收容部的位置为比流出口24低的位置。即,溶液箱25的溶液收容部在第2基准位置的上方,并在从第2基准位置起高出溶液泵72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的位置的下方。
由溶液泵72输送到低温热交换器51的稀溶液与从低温再生器40和高温再生器30输送来的浓溶液进行热交换,温度上升。一部分输送到低温再生器40,余下的经高温热交换器62输送到高温再生器30。输送到高温热交换器62的稀溶液在该高温热交换器62与从高温再生器30输送来的浓溶液进行热交换,温度上升。然后,输送到高温再生器30,由高温蒸气或在煤气燃烧器燃烧的燃烧煤气等加热源31进行加热。当稀溶液受到加热而沸腾时,致冷剂蒸气从稀溶液分离,稀溶液成为浓溶液。分离了的致冷剂蒸气被送往低温再生器40。
另一方面,分离出致冷剂蒸气而被浓缩了的浓溶液被从设于高温再生器30的侧部的溶液流出部32引导至高温热交换器62,对从吸收器输送来的稀溶液进行加热。接着,被从高温热交换器62引导至低温热交换器61。然后,在该低温热交换器62中,与从低温再生器40引导来的浓溶液一起,对从吸收器20输送来的稀溶液进行预热。
在低温再生器40内配置有传热管41,在该传热管41的内部流过从高温再生器30引导来的致冷剂蒸气。输送到低温再生器40的稀溶液从设于低温再生器40内的上部的溶液喷洒装置42喷洒到传热管41上。然后由流过传热管41内部的致冷剂蒸气加热,分离致冷剂蒸气,分离了的致冷剂蒸气被输送到冷凝器50。
另一方面,分离致冷剂蒸气而被浓缩了的浓溶液通过与低温再生器40的底部连接的溶液流出管43被引导至低温热交换器61。来自该低温再生器40的浓溶液在流入到低温热交换器61之前与从高温再生器30通过高温热交换器62送来的溶液汇合。汇合了的浓溶液由溶液泵73送往低温热交换器61。浓溶液在低温热交换器61预热从吸收器20引导的稀溶液后,被引导至吸收器20的溶液喷洒装置27。
流过低温再生器40的传热管41内的致冷剂蒸气在低温再生器40加热溶液而冷凝,成为致冷剂液。然后,通过设于传热管41途中的节流器44被引导至冷凝器50。在冷凝器50内配置传热管51。流过吸收器20内的传热管21的冷却水流过该传热管50内部。冷却水在流过传热管51内时,冷却在低温再生器40产生并流入到冷凝器50内的致冷剂蒸气而进行冷凝。在冷凝器50内冷凝致冷剂蒸气而获得的致冷剂液在冷凝器50的下部与从低温再生器40流入的致冷剂液汇合。然后,汇合了的致冷剂液通过连接冷凝器50底部与致冷剂箱15的致冷剂配管52和设于该致冷剂配管52的途中的节流阀53,输送到致冷剂箱15。
下面说明这样构成的本实施形例的吸收冷冻机的动作。在因为停止吸收冷冻机进行了稀释运行后,当停止了吸收冷冻机时,溶液浓度比正常运行时低。另外,溶液箱25的溶液增加,相反,致冷剂箱15的致冷剂液减少。当在该状态下运行吸收冷冻机时,溶液被浓缩。当溶液浓缩时,喷射泵26从溶液箱25输送到吸收器20的溶液量比流出口24流出的溶液量大。
这样,溶液箱25的溶液减少,在由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及吸收器形成的溶液循环中进行循环的溶液的体积保持为一定。同样,由于运行吸收冷冻机,所以,从流出口14流出的致冷剂量比由喷射泵16从致冷剂箱15输送到致冷剂喷洒装置17的致冷剂量大。因此,致冷剂箱15的致冷剂液量增加,使在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冷凝器、及蒸发器形成的致冷剂循环中进行循环的致冷剂量保持为一定。
当因为停止冷冻机而进行稀释运行时,在部分负荷下运行时,或在冷却水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运行时,在溶液循环中进行循环的溶液的浓度下降。从流出口24流出的溶液量比由喷射泵26从溶液箱25送到吸收器20的溶液量大,溶液箱25的溶液量增加。另一方面,由喷射泵16从致冷剂箱15送到致冷剂喷洒装置17的致冷剂量比从流出口14流出的致冷剂大,致冷剂箱15的致冷剂液量减少。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中,以溶液泵72的吸入位置为基准,将吸收器20的溶液贮槽22配置在溶液泵72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以上的高位置。另外,溶液箱25在比溶液贮槽22的流出口24低的位置,并且,相对上述基准位置,配置在比与溶液泵72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相当的高度低的位置。这样,即使运行条件变化导致在溶液循环中进行循环的溶液量变化,可也自动地调整溶液量。另外,与现有吸收冷冻机相比,由于可使吸收冷冻机降低与溶液箱的高度相当的量,所以,可获得紧凑的吸收冷冻机。
蒸发器10的致冷剂液贮槽12也一样,以致冷剂泵71的吸入位置为基准,配置在与致冷剂泵71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相当的高度以上的高位置。另外,致冷剂箱15配置在比致冷剂液贮槽12的流出口14低的位置。这样,即使运行条件变化使在致冷剂循环进行循环的致冷剂量产生变化,由于可调整致冷剂量,所以,与现有吸收冷冻机相比,可使吸收冷冻机降低与致冷剂箱的高度相当的量,所以,可获得紧凑的吸收冷冻机。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致冷剂箱15的致冷剂输送到蒸发器10的致冷剂喷洒装置17,使用以从致冷剂泵71排出的致冷剂为驱动源的喷射泵16。为了将溶液箱25的溶液输送到吸收器20,使用以从溶液泵72排出的溶液的一部分为驱动源的喷射泵26。因此,可减少需要马达等动力源的泵的台数,所以,可获得成本低、消费量少的冷冻机。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那样从吸收器20的侧方到下方配置溶液箱25,将吸收器的壁面的一部分形成为与溶液箱的壁面一部分共有的一体构造。同样,将蒸发器的壁面的一部分形成为与致冷剂箱的一部分共有的一体构造。这样,可减少热损失,提高性能。
下面,利用图2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图2为模式地示出蒸发器与吸收器的一体构造部的图。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点在于:
(1)溶液箱和致冷剂箱与蒸发器和吸收器另成一体,分别由配管连接到蒸发器吸收器,
(2)设置有用于将溶液箱内的溶液返回到吸收器的辅助泵、相应于溶液贮槽内的溶液量控制辅助泵的控制装置、用于将致冷剂箱内的致冷剂返回到蒸发器的辅助泵、及用于相应于致冷剂贮槽内的致冷剂量控制辅助泵的控制装置。其它部分由于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具体地说,为了将致冷剂箱15的致冷剂输送到蒸发器10,利用辅助致冷剂泵16。另外,为了检测致冷剂液贮槽12的液面,在致冷剂液贮槽12设置液面开关93,根据该液面开关93的信号由控制装置94控制辅助致冷剂泵16的运行。同样,为了将溶液箱25的溶液输送到吸收器20,利用辅助泵26。另外,为了检测溶液贮槽22的液面,在溶液贮槽22设置液面开关95,根据该液面开关95的信号由控制装置96控制辅助溶液泵26的运行。
致冷剂箱15配置在蒸发器10的下方,为与蒸发器10不同的容器。在蒸发器10的下部的贮液槽12设置堰14a。从该堰14a溢出的致冷剂经在堰14a下方形成于蒸发器10底部的流出口14和与该流出口14连通的连通管18被引导至致冷剂箱15。溶液箱25配置于吸收器20的下方,为与吸收器20不同的容器。在吸收器20的贮液槽22也设置堰24a。溢出该堰24a的溶液经在堰24a的侧方形成于吸收器20底部的流出口24和与该流出口24连通的连通管28被引导至溶液箱25。
按照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为了将溶液箱25的溶液输送到吸收器20,利用辅助溶液泵26,根据来自设于溶液贮槽22的液面开关83的信号控制辅助溶液泵26的运行,所以,可仅在必要时运行辅助溶液泵26,从而可减少消费电力。同样,为了将致冷剂箱15的致冷剂输送到蒸发器10利用辅助致冷剂泵16,根据设于致冷剂液贮槽12的液面开关81的信号控制辅助致冷剂泵16的运行,所以,可仅在必要时运行辅助致冷剂泵16,从而可减少消费电力。
按照本实施例,辅助致冷剂泵16不仅可将致冷剂箱15的致冷剂返回到形成于蒸发器10下部的致冷剂液贮槽12,而且可减小排出扬程,从而可实现泵的小型化和少电力化。另外,由于使致冷剂箱15和溶液箱25与蒸发器10和吸收器20另成一体,所以,提高了配置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检测致冷剂贮槽12和溶液贮槽22的液面,使用了液面开关81、83,但也可使用液位传感器。如使用液位传感器,则还可进行与液位相应的精密控制。另外,为了控制致冷剂泵16和溶液泵的流量,也可介入可变节流器。
图3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图与图2一样,为示出吸收器与蒸发器的一体构造部的图。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作为将溶液箱25的溶液输送到吸收器20的喷射泵26的驱动源,使用从低温热交换器61输送到吸收器20的溶液。溶液箱25的溶液与来自低温热交换器61的溶液一起输送到吸收器20的溶液喷洒装置27。按照本实施例,收容于溶液箱的溶液被引导至溶液喷洒装置,所以,喷洒于吸收器20的传热管21的溶液量增大,可提高吸收传热性能。
图4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图4为蒸发器和吸收器的一体构造部的模式图。本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1)在蒸发器10的底部形成致冷剂箱部15b,在致冷剂箱部的上方配置致冷剂液贮槽12,(2)同样,在吸收器20的底部形成溶液箱部25b,在溶液箱部25b的上方配置溶液贮槽22。与此相应,在致冷剂箱部15b内设置喷射泵16,该喷射泵16设于将致冷剂箱部15b的致冷剂输送到致冷剂喷洒装置17的配管83中,在溶液箱部25b内设置喷射泵26,该喷射泵26设立用于将溶液箱部25b的溶液输送到溶液贮槽22的配管82中。
在配管82的前端部,于吸收器10的溶液贮槽22的上方配置溶液喷嘴91。喷射泵26的排出溶液被引导至该溶液喷嘴91。从溶液喷嘴91喷射的溶液冲击到流出口23附近的流往形成于溶液贮槽22的配管85的溶液。从高温再生器30和低温再生器40引导来的浓溶液由喷射泵74输送到溶液喷洒装置27。作为该喷射泵的驱动源,使用从溶液泵72输送来的稀溶液。
按照本实施例,在蒸发器和吸收器的一体箱体内,形成溶液箱部和致冷剂箱部,所以,构造简单,可降低吸收冷冻机的成本。与此相应,由于分别在致冷剂箱15和溶液箱25的内部配置喷射泵16、26,所以,喷射泵的吸入阻力变小,可提高泵的效率,节省能量。另外,可通过提高效率使喷射泵小型化,从而可使吸收冷冻机紧凑化。
由于溶液箱的溶液与溶液贮槽的流出口附近的溶液相撞击,所以,聚集于吸收器内的传热管下部的不冷凝气体卷入到从溶液喷嘴喷射的溶液射流和该溶液射流冲击液面产生的气液界面紊流中,与溶液朝向配管85侧的流动相随,所以,易于从吸收器20内排出不冷凝气体。由此可提高吸收传热性能。
另外,过去,在将贮存于溶液贮槽的溶液返回到溶液箱后,由溶液泵返回到高温再生器或低温再生器。由于直接连接溶液贮槽和溶液泵,所以,可容易地确保溶液泵的必要吸入压头,可使吸收器小型化。这对于蒸发器侧的致冷剂泵也相同。在溶液贮槽和致冷剂贮槽中的任一个适用本发明,都可实现吸收冷冻机的小型化。
图5模式地示出将本发明应用于2段蒸发吸收型的吸收冷冻机的一实施例。吸收冷冻机具有蒸发器10、吸收器20、高温再生器30、低温再生器40、冷凝器50、溶液热交换器61、62、致冷剂泵71、溶液循环泵72、溶液喷洒泵73等。蒸发器10和吸收器20都为由分隔壁10c、20c沿上下分开的构造。即在分隔壁10c的下段形成第1蒸发器10a,在上段形成第2蒸发器10b,在分隔壁20c的下段形成第1吸收器20a,在上段形成第2吸收器20b。
形成下段侧的第1蒸发器10a和第1吸收器20a的构成与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蒸发器和吸收器相同。在该图5中,与图1相同的部分加上字母a。形成于上段侧的第2蒸发器10b和第2吸收器20b如除去致冷剂箱和溶液箱的部分,则与图1所示蒸发器和吸收器相同。对于该上段侧的构成,与图1相同的部分加上字母b。由于蒸发器和吸收器重叠成2段,所以,需要用于将贮存于上段侧的致冷剂液贮槽12b的致冷剂液和贮存于吸收液贮槽22b的吸收液返回到致冷剂的循环系和吸收液的循环系。因此,在本实施例,使致冷剂和吸收液的循环系如以下那样构成。
贮存于第2蒸发器10b内的致冷剂液贮槽12b的致冷剂通过与在分隔壁10c所设置的流出口13b相连的配管91输送到第1蒸发器10a的致冷剂喷洒装置17a。另外,贮存于第2吸收器20b内的溶液贮槽22b的溶液的一部分由设于从高温再生器30和低温再生器40将浓溶液供给到第1吸收器20b的配管84中的喷射泵74a输送到溶液喷洒装置27b。喷射泵74以从低温再生器61输送到溶液喷洒装置27b的溶液为驱动源。贮存于第2吸收器20b内的溶液贮槽22b的溶液的余下部分与致冷剂的场合一样,通过与设于分隔壁20c的流出口23b的配管92输送到第1吸收器的溶液喷洒装置27a。构成向需求侧引导冷水的配管的一部分的传热管11a、11b的中途部分,设于一体箱外。同样,冷却水配管21a、21b的途中设于一体箱外。
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实施例一样,以溶液泵72的吸入高度为基准,使溶液贮槽22a的溶液收容部的位置在该基准位置上方,并位于比溶液泵72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相当的高度低的位置。蒸发器10a的致冷剂液贮槽12a也一样,以致冷剂泵71的吸入位置为基准,配置在与致冷剂泵71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相当的高度以上的高位置。这样,即使运行条件变化使在致冷剂循环中进行循环的致冷剂量变化,由于可调整致冷剂量,所以,与现有的吸收冷冻机相比,可以将吸收冷冻机降低与致冷剂箱的高度相当的量,获得紧凑的吸收冷冻机。
在与吸收器成对的蒸发器中流过的冷水,与溶液的流动相反地依次从下段流到上段,所以与为冷水出口侧的上段的蒸发吸收压力相比下段的蒸发吸收压力低。因此,可有效地冷却冷水。由于将贮存于上段和下段的溶液贮槽的溶液的一部分返回到各段的溶液喷洒装置,所以,喷洒到吸收器的传热管的溶液量增大,传热性能提高。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如过去那样在蒸发器和吸收器内设置致冷剂箱和溶液箱,由于使溶液和致冷剂在各段中一个一个地再循环,所以,致冷剂和溶液的喷洒效率和传热效率提高,可实现蒸发器和吸收器的小型化。
按照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由各泵与溶液贮槽间的距离或致冷剂液贮槽间的距离确保致冷剂泵和溶液泵所需有效吸入压头,将在致冷剂循环系和溶液循环系中暂时贮存的致冷剂和溶液收容在与溶液贮槽和致冷剂液贮槽不同的箱中,所以,可稳定地运行各泵。另外,可将箱位置配置在吸收器与蒸发器一体箱体的下部或侧部,可使吸收冷冻机小型紧凑化。如减少溶液贮槽和致冷剂液贮槽的容量,则可使溶液泵和致冷剂泵小型化,使吸收冷冻机进一步小型化。另外,在2段吸收冷冻型的吸收冷冻机中,由于形成致冷剂和溶液的再循环流路,所以,可使吸收冷冻机小型化。
如上述说明那样按照本发明,由于将确保溶液泵和致冷剂泵所需有效吸入压头的功能与收容溶液和致冷剂的功能分离,所以,可使吸收冷冻机紧凑化。另外,可提高吸收冷冻机的可靠性。

Claims (20)

1.一种吸收冷冻机,具有蒸发器、吸收器、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冷凝器及溶液泵,在上述蒸发器中使致冷剂蒸发,产生冷热,供给到需求方,并使在该蒸发器中蒸发了的致冷剂吸收到吸收器内的溶液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吸收器的下部形成与上述溶液泵连通的溶液贮槽,与该溶液贮槽另成一体地设置溶液箱,该溶液箱的溶液收容部配置于溶液贮槽的溶液贮存部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溶液泵的吸入口到上述溶液贮槽的高度在该泵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设置连通上述溶液贮槽和上述溶液箱的第2连通路,使该第2连通路与连通上述溶液贮槽和上述溶液泵的第1连通路相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形成将上述溶液箱的溶液引导至上述吸收器的配管路,在该配管路中设置泵装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溶液贮槽形成堰,将从该堰溢出的溶液引导至上述第2连通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溶液贮槽设置液面检测装置,并设置根据该液面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液面信号控制上述泵装置的控制装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配管路的端部设置溶液喷嘴,该溶液喷嘴与从溶液贮槽连通到上述泵的第1连通路的溶液贮槽端部相向。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泵装置为喷射泵,该喷射泵由从上述溶液泵排出的溶液驱动。
9.一种吸收冷冻机,具有蒸发器、吸收器、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冷凝器及溶液泵,用上述溶液泵将喷洒到上述吸收器内的溶液返回到上述高温再生器或低温再生器中,使溶液循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吸收器的下部设置用于施加上述溶液泵的吸入扬程的吸入扬程施加装置,在该吸入扬程施加装置的下方设置用于收容喷洒到吸收器内的溶液的溶液箱。
10.一种吸收冷冻机,具有蒸发器、吸收器、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冷凝器及致冷剂泵,用上述致冷剂泵将喷洒到蒸发器内的致冷剂再循环到该蒸发器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蒸发器的下部形成用于贮存不蒸发的液状致冷剂的致冷剂贮槽,与该致冷剂贮槽另成一体地设置致冷剂箱,该致冷剂箱的致冷剂收容部配置在致冷剂贮槽的致冷剂贮存部的下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致冷剂泵的吸入口到上述致冷剂贮槽的高度比该泵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高。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设置连通上述致冷剂贮槽和上述致冷剂箱的第2致冷剂侧连通路,使该第2致冷剂侧连通路与连通上述致冷剂贮槽和上述致冷剂泵的第1致冷剂侧连通路相异。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设置将收容于上述致冷剂箱中的致冷剂引导至上述蒸发器的泵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致冷剂贮槽设置液面检测装置,并设置根据该液面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液面信号控制上述泵装置的致冷剂量控制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泵装置为喷射泵,由从上述致冷剂泵排出的致冷剂驱动上述喷射泵。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由低温蒸发器和高温蒸发器构成上述蒸发器,由高温吸收器和低温吸收器构成上述吸收器,将上述溶液箱配置在低温吸收器侧。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由低温蒸发器和高温蒸发器构成上述蒸发器,由高温吸收器和低温吸收器构成上述吸收器,将上述致冷剂箱配置在低温蒸发器侧。
18.一种吸收冷冻机,形成为二段形式,具有产生致冷剂的高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沿上下方向配置高温蒸发器和低温蒸发器,分别以分离器为边界,邻接着该高温蒸发器和低温蒸发器配置高温吸收器和低温吸收器,以一体箱构成高温蒸发器、低温蒸发器、高温吸收器、及低温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低温吸收器的下部形成溶液贮槽,与该溶液贮槽另成一体地设置溶液箱,该溶液箱的溶液收容部配置在上述溶液贮槽的溶液贮存部的下方,在上述低温蒸发器的下部形成致冷剂贮槽,与该致冷剂贮槽另成一体地设置致冷剂箱,该致冷剂箱的致冷剂收容部配置在上述致冷剂贮槽的致冷剂贮存部的下方,在上述溶液贮槽连接将溶液引导至上述高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的溶液泵,在上述致冷剂贮槽连接用于使致冷剂再循环到上述高温蒸发器内的致冷剂泵。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使致冷剂依次地流过上述高温蒸发器和低温蒸发器内地形成致冷剂流路,同时,使溶液依次流过上述高温吸收器和低温吸收器内地形成溶液流路,使上述溶液泵的吸入口到上述溶液贮槽的高度在该溶液泵的必要有效吸入压头以上,使上述致冷剂泵的吸入口到上述致冷剂贮槽的高度在该致冷剂泵的必要吸入压头以上。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冷冻机,其特征在于:设置将收容于上述致冷剂箱中的致冷剂再循环到高温蒸发器的第2致冷剂泵和将收容于上述溶液箱中的溶液再循环到上述低温吸收器的第2溶液泵。
CN01101723A 2000-08-02 2001-01-23 吸收冷冻机 Pending CN13365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38857A JP2002048427A (ja) 2000-08-02 2000-08-02 吸収冷凍機
JP238857/2000 2000-08-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6528A true CN1336528A (zh) 2002-02-20

Family

ID=18730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1101723A Pending CN1336528A (zh) 2000-08-02 2001-01-23 吸收冷冻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2048427A (zh)
KR (1) KR100383363B1 (zh)
CN (1) CN133652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7556A (zh) * 2012-12-14 2013-03-27 安徽日源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工业冷却水的系统
CN108139126A (zh) * 2016-09-23 2018-06-08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吸收式冷冻机
CN109163474A (zh) * 2018-10-16 2019-01-08 山东金佰瑞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泵制多级吸收-多级蒸发吸收式热泵及增大温差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62690A (ja) * 2012-09-21 2014-04-10 Yanmar Co Ltd 第二種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
JP6437354B2 (ja) * 2015-03-17 2018-12-12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吸収式冷凍機
JP7024317B2 (ja) * 2017-05-22 2022-02-24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車載用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7080001B2 (ja) * 2018-03-05 2022-06-03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吸収式冷凍機
KR101974374B1 (ko) * 2018-08-29 2019-05-02 삼중테크 주식회사 흡수식 냉온수기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제어 방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7556A (zh) * 2012-12-14 2013-03-27 安徽日源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工业冷却水的系统
CN108139126A (zh) * 2016-09-23 2018-06-08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吸收式冷冻机
CN108139126B (zh) * 2016-09-23 2020-08-25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吸收式冷冻机
CN109163474A (zh) * 2018-10-16 2019-01-08 山东金佰瑞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泵制多级吸收-多级蒸发吸收式热泵及增大温差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20011853A (ko) 2002-02-09
JP2002048427A (ja) 2002-02-15
KR100383363B1 (ko) 2003-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969C (zh) 吸收式致冷机
CN1336528A (zh) 吸收冷冻机
CN101464070B (zh) 一种喷射式低温制冷机
CN201615649U (zh) 一种蒸气喷射制冷油气回收装置
KR20000057878A (ko) 흡수식 냉동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204367C (zh) 用于吸收式供热与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存储装置
CN202892947U (zh) 一体式蒸馏装置
CN1138953C (zh) 二级吸收式制冷机
KR20100124563A (ko) 응결수를 재활용하는 냉각시스템을 구비한 공조장치
KR101342378B1 (ko) 흡수식 냉온수기
JPH07198227A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KR101342379B1 (ko) 저온재생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흡수식 냉온수기
AU2007312922A1 (en) Absorption refrigerator
CN1696592A (zh) 吸收式冷冻机
CN110398087B (zh) 吸收式制冷机
KR100357467B1 (ko) 흡수식 냉동기의 냉매 송출 유량 조절장치
CN116544439A (zh) 燃料电池散热喷淋装置、散热系统及燃料电池总成
JPH09178304A (ja) 吸収式空調装置
CN114812000B (zh) 双模式氟泵制冷系统的回油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CN114992929B (zh) 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113385U (zh) 利用喷射器与气液分离器提高满液式蒸发器性能的制冷系统
CN2303239Y (zh) 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
KR20130089503A (ko) 저온재생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흡수식 냉온수기
JP3575580B2 (ja) 吸収式冷却装置
KR100188892B1 (ko) 흡수식 공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