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8497C - 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8497C
CN1278497C CNB008136653A CN00813665A CN1278497C CN 1278497 C CN1278497 C CN 1278497C CN B008136653 A CNB008136653 A CN B008136653A CN 00813665 A CN00813665 A CN 00813665A CN 1278497 C CN1278497 C CN 127849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ssion data
migration
scrambling
utilize
branch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8136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77533A (zh
Inventor
M·施奈德
T·凯拉
M·多茨奇
P·荣格
J·普勒钦格
P·施米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Intel Deutschland GmbH
Original Assignee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filed Critical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ublication of CN1377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7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849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849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0Code gen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z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其中需传输的数据利用扩展码(c1...c4)进行编码和由此进行频带扩展,所述被频带扩展的发射数据另外还利用扰码(si,sq)进行编码。紧接在所述的加扰之后对所述被频带扩展和加扰的发射数据进行脉冲整形、频率校正和DC偏移补偿及/或振幅补偿。采用数字式的频率偏移校正法来进行频率校正,为频率校正所使用的旋转角被表示成多个微旋转的线性组合,而且通过采用CORDIC算法并选择性地根据所述的频率偏移来执行所述的微旋转。由此允许根据不同的移动无线标准、譬如根据UTMS或IS-95标准来产生扩展编码信号。

Description

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方法,其中发射数据利用扩展码进行编码和频带扩展,以及所述被频带扩展的发射数据利用扰码进行编码,并随后进行脉冲整形。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尤其是产生扩展编码的移动无线信号的装置,其具有一种扩展编码装置用于利用扩展码对需传输的发射数据进行编码,以及具有一种加扰装置用于利用扰码对所述被扩展编码的发射数据进行加扰,而且所述从加扰装置输出的发射数据被输入到包括脉冲整形工具的信号预处理工具中。
背景技术
电信属于一种发展极快的技术。目前在移动无线领域正在着手标准化和研制所谓的移动无线第三代,它被称为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并规定了全世界的统一移动无线标准。
根据该UMTS移动无线标准,采用所谓的CDMA(码分多址)或代码多路复用技术作为多路接入方法。此处涉及如下的多路接入方法,它允许相应移动无线系统的所有用户同时使用所有可用的系统带宽。为了还避免各用户之间的冲突,各个用户信号设有不同的代码序列,从而由该代码序列来实现接收信号的明确分配。在该处理过程中对单个信号实行扩展,由此使带宽倍增,所以该技术也被称作扩频技术。具体地说是用一个与需传输的数据无关的代码序列乘以或扩展一个用户的需传输的数据。由此获得的频带扩展信号随后被加调制到高频载波上,然后传输给相应的接收机。由接收机解调该被频带扩展的信号,并对其进行解扩展,其中使用了一个与所述发射机同步的代码序列。接收机不仅接收所需的发射机信号,而且还接收来自其它发射机的、在相同频率范围内发射的附加信号。但是,通过所述的解扩展过程确保了只解扩展所述与接收机使用相同和同步扩展码的信号,并缩减其带宽,这样,在解扩展之后便可以简单地滤出所需的信号。
用于针对不同的移动无线标准、尤其是譬如针对目前通用的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移动无线标准而数字式地产生移动无线发射信号的发射装置是已知的,而在移动无线第三代的移动终端内产生扩展调制信号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在UMTS标准“Ultra physical layer description FDD parts(超物理层描述FDD部分)”,Oves joe Fredrik,欧洲电信标准,XX,XX,1998年6月5日,第1~41页曾讲述过一种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方法,其中,对信号进行扩展编码并随后进行加扰。接着,被频带扩展和加扰的信号在RRC滤波器中进行滤波。
在文献“Transmit pulse shaping filters and CORDIC algorithmbased precompensation for digital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的发射脉冲整形滤波器和基于预补偿的CORDIC算法)”,M.Vandermaa r等人,关于电路和系统的第39届中西研讨会的IEEE会议纪要(第96CH35995章),AMES,IA,USA,1996年8月18-21,第1219-1222页,第3卷,1996,纽约,NY,USA,IEEE;USA ISBN:0-7803-3636-4)中曾讲述过一种用于对信号放大器内所产生的非线性进行预补偿的算法。该补偿器包括两个CORDIC级,它们对信号进行坐标变换,以从直角坐标变换成极坐标或作相反的变换。原有信号补偿的计算步骤是在所述的两个CORDIC级之间进行的。
在文献U.S.5,838,733中讲述过一种发射装置,在该发射装置中对需发射的数字信号进行可编程的放大和振幅限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基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其中,本发明尤其可以在移动无线第三代的发射设备内使用。
此外,本发明还有利地允许根据不同的移动无线标准、譬如根据UTMS或IS-95标准来产生扩展编码信号。
根据本发明,从本文开头所说的方法和装置的特征出发,该任务由具有以下进一步特征的方法和装置来解决。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发射数据首先象常规方法一样利用扩展码或信道化码进行编码和由此进行频带扩展,随后再利用扰码进行编码。另外还对所述被频带扩展和加扰的发射数据进行频率校正和DC偏移补偿及/或振幅补偿,其中采用数字式的频率偏移校正法来进行频率校正,为频率校正所使用的旋转角被表示成多个微旋转的线性组合,而且通过采用CORDIC算法并选择性地根据所述的频率偏移来执行所述的微旋转。
相应地,根据本发明的装置,所述的信号预处理工具另外还包括用于频率校正的工具和用于DC偏移补偿及/或振幅补偿的工具,所述用于频率校正的工具包括一种数字式的频率校正装置,该频率校正装置包含有串联的多个微旋转单元,所述的微旋转单元可选择性地根据所述的频率偏移被控制,且通过采用CORDIC算法来校正频率偏移
为了进行脉冲整形,可以使用一种所谓的滚降因子约为0.22的RRC滤波,优选地,利用一个确定的因子对所述被频带扩展和加扰的发射数据同时进行过采样。
可以通过采用所谓的CORDIC算法来用数字式的频率偏移消除法进行频率校正,而为了进行DC偏移补偿,可以把确定的DC偏移补偿值加到所述的发射数据中,以及通过用一个确定的振幅补偿值乘以所述的发射数据来实现所述的振幅补偿。
优选地,所述的发射数据在其用扩展码进行编码之前通过乘以一个加权因子进行加权,并随后被过采样。有利的是,单独地针对不同物理信道的发射数据进行加权、过采样和扩展编码,其中,在利用各个扩展码进行编码之后,所述物理信道的发射数据被组合到I支路和Q支路中,而且随后对经所述I支路和Q支路传送的发射数据进行单独地加扰和脉冲整形、频率校正以及DC偏移补偿和/或振幅补偿。对于在加权之后所执行的过采样,优选地使用一个与各个扩展码的最大扩展因子相对应的因子。
为了象上文所述那样产生和处理所述被扩展调制或扩展编码的信号,尤其装设了一种按硬件实现的调制器,由它访问可编程的不同存储器或寄存器,而在这些存储器或寄存器中存放有所述调制器的工作所需的控制数据。所述寄存器的编程优选地通过控制总线并借助一种以固件形式构造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实现,以便确保高度的灵活性,因为只要通过修改软件就能够事后引入其它的移动无线标准或影响所述调制器的功能性,而无需改变所述的硬件。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并借助实施例来详细讲述本发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调制器的电路框图,
图2示出了用于说明把图1所示的调制器连接到移动无线设备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及D/A转换器上的图示,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调制器总线接口的详细图示,
图4示出了用于解释生成所谓的OVSF扩展码或信道化码的图示,
图5示出了图3所示的扩展码发生器的可能结构,
图6示出了图1所示的按照所谓的CORDIC算法进行工作的数字频率校正单元的可能结构,
图7示出了不同的前置识别码的图示,以及
图8示出了图3所示的前置扩展码发生器的可能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2中示出了把本发明的CDMA调制器1连接到移动无线设备的其它部件上。该CDMA调制器1被用来对经总线接口14输入的不同物理信道的信号进行扩展。正如下文还要详细讲述的一样,调制器1既调制数据信道(DPDCH,“专用物理数据信道”)又调制控制信道(DPCCH,“专用物理控制信道”)。此外,还由调制器1扩展一个所谓的“物理随机接入脉冲串”。在此,这种扩展基本上包括信道化和对需发射的数据进行加扰。被分配到I和Q路径的扩展调制发射信号按照下文还要详细讲述的方式和方法进行预处理,然后经D/A转换器15被输出给移动无线设备的HF接口,以便从那儿传输给相应的接收机。
调制器1通过总线接口14与控制总线24相连。调制器1通过该控制总线24从数字信号处理器10那儿既接收控制数据也接收发射数据。
数字信号处理器10包括一个部分11,用于对被加调制到HF载波信号的发射数据(譬如通过使用卷积码)进行信道编码,在交织过程之后进行多路复用,以及映射到多个物理数据信道(DPDCH)和一个物理控制信道(DPCCH)上。所述的数据信道包含原本的通信信息,而所述的控制信道具有用于移动无线系统或用于与移动无线设备通信的基站的控制信息(譬如用于控制发射功率的比特,用于信道估测的已知领示比特,或格式识别比特等等)。利用该方法预处理的发射数据被传送到部分12,在那儿对其进行格式化,也即将其嵌入到预定的帧结构和时隙结构中。对于发送所谓的“随机接入脉冲串”的情况,以时延1ms传输一个前置序列,其中所述的部分12还产生该前置序列的符号。此外,所述的数字信号处理器10还具有一个部分13,它主要是为调制器1产生控制数据。正如下文还要详细讲述的一样,该控制数据尤其包括所述调制器1所使用的加权因子和扩展码/扩展因子、以及所述调制器1执行频率校正和DC偏移补偿及振幅补偿所使用的控制信息。由此,通过所述的控制数据可以编程调制器1的不同功能。
数字信号处理器10及其部分11~13优选地以固件来实现,而连有总线接口14的调制器1和D/A转换器5则是以硬件的形式存在的。由于调制器1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10进行编程,所以可获得高度的灵活性,因为需由调制器1执行的扩展调制由此可以轻易地与不同的移动无线标准进行匹配,而无须为此改变所述的硬件。
在图1中详细地示出了所述调制器1的结构,其中,调制器1被构造用来尤其传输四个物理信道,也即一个物理控制信道k1和三个物理数据信道d1-d3。所实现的数据调制对应于双信道QPSK调制(“正交相移键控”),其中所述的四个物理信道通过I或Q支路传送。
首先,数字调制器2的以符号脉冲1/Ts出现的输入符号被输入到加权单元2中,在那儿给所述的符号加权一些信道特有的加权因子w1-w4,以便在不同扩展因子的情况下补偿各个信道的功率差。接着,由此产生的发射字在单元3内利用一个因子进行过采样,使得实现全码速。所述的扩展因子譬如可以在4~512之间变化,并从数字信号处理器10经控制总线24被装载到调制器1的总线接口14中,以便所述的调制器1能访问到该值。由此通过过采样使采样速率提高到1/Tc=SF*1/Ts
随后,在单元4内借助信道特有的扩展码或信道化码c1-c4对各个信道进行编码或信道化。通过该信道化把每个数据符号变换成一定数量的所谓的“码片”。由此产生的每个数据符号的码片数量对应于所述的扩展因子(SF)。
利用该方式预处理和频带扩展的信号随后在图1所示的信道加法器5内相加,其中,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是信道d1与d2、或d3与k1的各个数据符号相加,并由此被分配到I支路或Q支路上。
在加扰单元6中,所述被频带扩展的信号被乘以一个复数扰码的符号si或sq。随后在单元7-9中对I支路和Q支路的信号进行信号预处理。
在此,所述的单元7涉及所谓的RRC(“根升余弦”)单元4,该单元在原理上对应于数字滤波器,并被用来通过RRC脉冲整形实现最佳的频带限制,且同时还实现最佳的频率特性。在此,尤其可以利用所谓的滚降因子为0.22的RRC脉冲整形。此外,通过所述的RRC单元7还可以利用因子M对输入给它的I信号和Q信号进行过采样,其中M尤其可以等于4。
单元8对经I支路和Q支路输入的信号进行数字频率校正,其中优选地使用所谓的CORDIC算法。此处涉及一种迭代算法,利用它可以消除一定的频率偏移。CORDIC算法的一般原理譬如在“The CORDICTrigometric Computing Technique(CORDIC三角计算技术)”,J.E.Volder,IRE电子计算机会报,卷8,第330-334页,1959或“A Unified Algorithm For Elementary Functions(初等函数的统一算法)”,J.S.Walther,春季联合会议第370-385页,1971中曾讲述过。
在本例中是在三角坐标系中应用所述的CORDIC算法,其中,具有值对(In,Qn)的输入矢量被旋转一个预定的角:αn=arctan(2-n),其中n=0,1,...,N-1。在此,N表示迭代长度。
如此地规定所述的角序列{α0,α1,...,αN-1},其中α0>α1>...>αN-1,使得通过各个角度αn的合适线性组合可以描述一个满足条件z≤D(D=α01+...+αN-1)的角度z:
z≈σ0α01α1+...+σN-1αN-1,其中σn=±1。
在此,D被称为收敛范围。
利用该方法,输入矢量(In,Qn)并不直接旋转所述的角度z,而是通过一系列N个相继的“微旋转”来旋转较小的角度σnαn。在此,σn对应于第n个微旋转的正负符号,而该符号是根据所述的角度z确定的。
CORDIC算法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简单的移位和加法过程来实现整个微旋转:
In+1=Inn2-nQn
Qn+1=σn2-nIn+Qn
正如针对αn从上式所推导出来的一样,所述的矢量(IN,QN)由此可以根据矢量(I0,Q0)而被描述如下:
I N Q N = K cos ( z ) - sin ( z ) sin ( z ) cos ( z ) I 0 Q 0 其中, K = Π n = 0 N - 1 1 + 2 - 2 n ≈ 1,6 .
此处K是一个取决于旋转角z的恒定比例因子。
在图6中示出了所述单元8的一个电路,用于采用所述的CORDIC算法来实现自动的频率校正。在此假定f0表示需校正的频率偏移,Tc表示接收位时延,以及M表示需利用CORIC算法进行处理的基带信号的过采样因子。
通过信号分量i(k)和q(k)定义的复数基带信号i(k)+jq(k)(k表示采用指数)被乘以exp(jz(k)),其中:
z ( k ) = - 2 π f 0 T c m k .
利用所述的CORDIC算法来执行该乘法,其中相位的累加通过图6所示的累加器36来执行。由一种以ROM存储器形式构造的控制单元34来产生为控制各个微旋转单元330...33N-1所需要的正负旋转符号σ0...σN-1。所述的迭代长度譬如可以为N=16,因此相应地设立16个微旋转单元。
如上所述,所述的CORDIC算法只处理z≤D的角度z。对于N=16,适合D≈99°。但对于每个位时延,所述的角度增量或相位增量可以如此地大,使得在一个脉冲串期问所述的值z(k)能够达到大于360°的值。
因此在图6所示的电路装置中,如此来缩小所述的角度z,使得它一直不大于90°。为此,按照图6借助累加器36和延迟元件37来累加所述的值w(k)=w(k-1)-f0Tc,其中适合:
w ( k ) = z ( k ) 2 π .
在定点表示中,w(k)的比特样式111...111对应于最大值w(k)≈1或z(k)≈2π。由此实现了w(k)mod 1或z(k)mod 2π的模运算,使得所述的角度z(k)一直只限于数值范围0≤z(k)≤2π。
所述的各个值w(k)被存储在图6所示的寄存器35中,并被用于控制所述的ROM存储器34,这在稍后还要进一步讲述。
如果所述的相角z(k)位于第一或第四象限,则所述的CORDIC算法具有好的结果。因此在图6所示的电路装置中,如果z(k)位于第二或第三象限,则将i(k)或q(k)的正负符号乘以-1。随后将值对(-i(k),-q(k))旋转一个角度z(k)-π,其中该角度可靠地位于第四或第一象限。该任务由图6所示的单元32来执行,该单元32根据所述ROM存储器34的控制信号s选择性地将i(k)和q(k)的正负符号变反或不变。
所述的ROM存储器34被如此地构造,使得可以针对每个值w(k)=(w0,w1,...,wN+1)直接读出s和σ0...σN-1的相应值,其中w0表示w(k)的最高值比特(MSB)。在此,符号标志s可以直接通过逻辑运算w0 XORw1来求出,因为利用这两个比特可以确定所述相角z(k)的象限。所述第一微旋转σ0的正负符号一直等于w1,因为在第一和第三象限内,对于第一旋转方向总是适合σ0=+1。
相反,其余的N-1个正负符号σ1...σN-1从w(k)寄存器35的其余N个比特w1,w2,...,wN+1中推导出来。因此,所述的ROM存储器34可以结合XOR门以一个N比特×(N-1)比特的表格形式来实现,其中在该ROM表格中为所述的比特w1,w2,...,wN+1的每种组合而存放所述正负符号σ1...σN-1的相应值。
单元9用于DC偏移补偿和振幅补偿。它被如此地构造,使得所述I和Q支路的输入发射字首先被乘以一个幅值补偿值,然后加上一个DC偏移补偿值。该单元9由此可以简单地通过一个被装设用于所述I支路和Q支路的乘法器/减法器结构来构成。作为数值范围,可以优选地为DC偏移补偿值采用-1023...1023,以及为振幅补偿值采用0...1023。
在前文详细地讲述过调制器1的结构之后,下面来详细阐述图2所示的总线结构14和其同数字信号处理器10及数字调制器1的协作。
如上所述,除了原本的发射数据之外,所述的数字信号处理器10还通过控制总线24向调制器1传输一些控制数据或控制信息,以对其工作进行控制或编程。因此,所述的总线接口14包括不同的缓冲器或寄存器,其中存储了从数字信号处理器10传输来的信息。
所述数字调制器1的总线接口14具有一个输入缓冲器16以用于物理信道d1-d3和k1的发射数据,在该缓冲器中,每时隙存储一次来自所述数字信号处理器10的各个物理信道的相应发射符号。利用施加在该输入缓冲器16上的、具有值“slot_preamb_f”或“slot_preamb_r”的控制信号,在需要发射前置序列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出标准前置序列的数据或“随机接入脉冲串”前置序列。如果该控制信号具有值“slot_preamb_r”,也就是说需要为“随机接入脉冲串”发射一个前置序列,那么通过输入缓冲器16只向所述的调制器1输入所述施加在输入缓冲器16上的“1”值。
相反,图3所示的总线接口14的其它部件被设置用于所述数字信号处理器10的控制数据。每次连接便从数字信号处理器10传输一次所述四个物理信道的加权因子,并将其存放在加权寄存器17中。利用一种象输入缓冲器16一样接收控制信号“slot_preamb_f/slot_preamb_r”的复用器,可以选择性地把该加权因子或二进制值“1”施加到所述数字调制器1的加权单元2上。
此外,每次连接从所述数字信号处理器10向RAM存储器19传输一次所述的信道化码,其中所述的存储器19具有一些被设置用于各个物理信道(d1...d3,k1)的区域,在那里为每个物理信道存放相应的扩展信息或信道化码信息。每个信道化码对应于一个长度为SF的二进制序列,并通过相应的算法在数字信号处理器10中产生,或在图2所示的部分13中产生。在图4中示出了由所述数字信号处理器10所执行的、针对不同扩展因子SF生成所谓的OVSF(“正交可变扩展因子”)码ci,j的典型代码树,其中指数i对应于相应的扩展因子,指数j给出了相应的代码号。此处需注意的是,二进制值“1”和“0”是被映射到值“+1”和“-1”上。
此外,所述被分配给数字调制器1的总线接口14还具有一个扰码发生器23,它与两个寄存器21、22进行协作以产生复数的扰码。一旦相应的移动无线设备被接通或引入切换过程,数字信号处理器10便通过控制总线24把所述扰码的实部si的预设值传输给寄存器21。在图5中示出了该扰码发生器23的可能结构,从此可以看出,扰码发生器23基本上由两个具有经XOR门并联的移位寄存器链的移位寄存器装置组成,其中,图5上部的移位寄存器装置被装设用于产生所述的实部si,而下部的移位寄存器装置则被装设用于产生所述扰码的虚部sq。为了产生所述的扰码,首先给所述实部移位寄存器装置的两个第一移位寄存器施加所述寄存器21的初始值,而所述的寄存器21又如同上文所述的那样由数字信号处理器预先进行设置。随后,所述上部的移位寄存器装置从该初始值开始运行1024个循环时间,以便随后把由此产生的移位寄存器值存储到所述的寄存器22中,以作为所述虚部移位寄存器装置的移位寄存器值的初始值。也就是说,所述扰码的虚部sq的初始值是在调制器1或其总线接口14内产生的。该虚部寄存器22的内容随后由数字信号处理器10读出和分析,以用于测试的目的。当利用该方式针对图5所示的移位寄存器链而以所述的初始值设置完所述的实部寄存器21和虚部寄存器22之后,所述两个移位寄存器装置的所有移位寄存器便在该工作期间根据所述的实部寄存器21或虚部寄存器22设置了相应的初始值,其中,这是与帧同步信号同步地实现的,也就是说所述的移位寄存器每个帧用其初始值设置一次。正如下文还要详细讲述的一样,在图3中设立了一个类似于复用器18的复用器20,以便在需要发送“随机接入脉冲串”-前置序列而不发送扰码发生器23的输出值的情况下接通所述为产生该前置序列所需要的、由前置扩展码发生器利用部件25、26及28所提供的复用器18的输入值。
上文已经讲述过,在“随机接入脉冲串”的情况下发送一个具有1ms时延的前置序列。在该情形下,通过控制信号“slot_preamb_r”并借助复用器18及20把所述调制器1的接入线-该接入线将该调制器1连接到加权寄存器17、信道化码存储器19及扰码发生器23上-切换到所述的前置扩展码发生器部件上,也即切换到寄存器25、26和复用器28上。所述的前置序列譬如具有16个不同的、长度为16的正交复数识别码中的一个,其中,把一个具有该识别码的列表从相应的基站传输给所述的移动无线设备。每次选定的识别码从所述的数字信号处理器10经控制总线24被装载到一个识别码寄存器25中。譬如在图7中就示例地给出了这种可用的前置识别码的列表。另外从图8可以看出,各个识别码符号利用一个复用器进行多路复用,并借助过采样单元3譬如以3.84MHz或3840采样值/秒的速率进行采样,这样,每个存储在识别码寄存器25内的符号被重复256次,以便由此满足所述前置序列的1ms时隙。利用该方法为每个码片产生所述I支路或Q支路的“1”或“-1”值,然后将该值作为扩展码符号c1或c2施加给所述的复用器20。相反,如图3所示,所述两个另外的扩展码符号c3和c4一直被设置为“0”。
数字信号处理器10也可以把所述需产生的前置扩展码的初始值传输给所述的总线接口14,其中该初始值被存放在前置扩展码寄存器26中。该前置扩展码寄存器26的结构以及由此所实现的扩展码生成同样也在图8中表示了出来,从此可以看出,通过优选地以3.84MHz进行工作的前置扩展码寄存器26只产生所述复数扩展码的实部si的比特,而虚部sq一直被置为“0”(也参见图3)。
除了上述的控制数据以外,所述的数字信号处理器10还可以通过控制总线24传输用于运行所述单元8和9的控制数据(参见图1)。因此,每个时隙从数字信号处理器10向频率校正寄存器29装载一次频率校正值、向DC偏移补偿寄存器30装载一次DC偏移补偿值、以及向振幅补偿寄存器31装载一次振幅补偿值。随后,频率校正单元8便利用存储在寄存器29内的值进行工作,而DC偏移及振幅补偿单元9则利用存储在寄存器30、31内的值进行工作。尽管这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没有规定,但原则上也可以设想用类似的方式和方法来编程所述的RRC单元7。

Claims (21)

1.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方法,
其中发射数据利用扩展码(c1…c4)进行编码和频带扩展,以及
其中所述被频带扩展的发射数据利用扰码(si,sq)进行编码,并随后进行脉冲整形,
其特征在于:
另外还对所述被频带扩展和加扰的发射数据进行频率校正和DC偏移补偿及/或振幅补偿,其中采用数字式的频率偏移校正法来进行频率校正,为频率校正所使用的旋转角被表示成多个微旋转的线性组合,而且通过采用CORDIC算法并选择性地根据所述的频率偏移来执行所述的微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一种滚降因子约为0.22的RRC滤波来进行脉冲整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脉冲整形期间利用确定的过采样因子(M)对所述被频带扩展和加扰过的发射数据进行过采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脉冲整形的过采样因子(M)为值4。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确定的DC偏移补偿值加到所述的发射数据中来实现所述的DC偏移补偿,以及
通过将所述的发射数据乘以确定的振幅补偿值来实现所述的振幅补偿。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发射数据在其用扩展码(c1…c4)进行编码之前通过乘以一个加权因子(w1…w4)进行加权,并随后被过采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产生多个物理信道(d1…d3,k1)的发射数据,
每个信道的发射数据被单独地加权、过采样和利用信道特有的扩展码(c1…c4)进行编码,以及
在利用所述的扩展码(c1…c4)进行编码之后,所述物理信道(d1…d3,k1)的发射数据被组合到I支路和Q支路中,其中,随后对经所述I支路和Q支路传送的发射数据进行单独地加扰和脉冲整形、频率校正以及DC偏移补偿和/或振幅补偿。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此地利用过采样因子进行过采样,使得通过接下来用所述的扩展码进行编码能够实现最大的码速。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一个调制器(1)执行所述的方法,并由该调制器通过控制总线(24)对工作参数进行编程。
10.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装置,
具有一种扩展编码装置(4),用于利用扩展码(c1…c4)对需传输的发射数据进行编码,以及
具有一种加扰装置(6),用于利用扰码(si,sq)对所述被扩展编码的发射数据进行加扰,而且所述从加扰装置(6)输出的发射数据被输入到包括脉冲整形工具的信号预处理工具(7-9)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信号预处理工具(7-9)另外还包括用于频率校正的工具和用于DC偏移补偿及/或振幅补偿的工具,
所述用于频率校正的工具包括一种数字式的频率校正装置(8),该频率校正装置包含有串联的多个微旋转单元(330…33N-1),所述的微旋转单元可选择性地根据所述的频率偏移被控制,且通过采用CORDIC算法来校正频率偏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脉冲整形工具包括一种RRC滤波装置(7)。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RRC滤波装置(7)具有约为0.22的滚降因子。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脉冲整形期间,所述的RRC滤波装置(7)利用确定的过采样因子(M)对所述由加扰装置(6)输出的发射数据进行过采样。
14.如权利要求10、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于DC偏移补偿和/或振幅补偿的工具具有一种DC偏移补偿和振幅补偿装置(7-9),由它通过将确定的DC偏移补偿值加到所述的发射数据中来实现所述的DC偏移补偿,以及通过将所述的发射数据乘以确定的振幅补偿值来实现所述的振幅补偿。
15.如权利要求10、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扩展编码装置(4)之前接有一种加权装置(2),它通过乘以一个加权因子(w1…w4)给所述的发射数据进行加权。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加权装置(2)和扩展编码装置(4)之间装设了一种过采样装置(3),它利用确定的过采样因子对所述加权装置(2)输出的被加权的发射数据进行过采样。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向该装置(1)输入了多个物理信道(d1…d3,k1)的发射数据,
所述的加权装置(2)对每个物理信道的发射数据单独地进行加权,
所述的扩展编码装置(4)利用信道特有的扩展码(c1…c4)对每个物理信道(d1…d3,k1)的被加权的发射数据单独地进行编码,以及
在所述的扩展编码装置(4)和加扰装置(6)之间装设了一种信道加法装置(5),以便在利用所述的扩展码(c1…c4)编码之后把所述各个物理信道(d1…d3,k1)的发射数据组合到I支路和Q支路中,其中,把经I支路和Q支路传送的发射数据单独地输入到所述的加扰装置(6)和信号预处理工具(7-9)中。
18.如权利要求16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如此地选择所述过采样装置(3)的过采样因子,使得通过接下来的所述扩展编码装置(4)的编码能够实现最大的码速。
19.如权利要求10、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装置(1)通过接口单元(14)与控制总线(24)相连,并经该控制总线从处理器装置(10)传输控制数据,以控制所述装置(1)的运行。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接口单元(14)具有与所述装置(1)相连的存储工具(17,19,21,22,25,26,29-31),用于存储从所述处理器装置(10)传输来的控制数据。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装置(1)和接口单元(14)按硬件的形式进行构造,以及
所述的处理器装置(10)按固件的形式进行构造。
CNB008136653A 1999-09-30 2000-09-22 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849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947019A DE19947019A1 (de) 1999-09-30 1999-09-30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rzeugen von spreizcodierten Signalen
DE19947019.7 1999-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7533A CN1377533A (zh) 2002-10-30
CN1278497C true CN1278497C (zh) 2006-10-04

Family

ID=7923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1366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8497C (zh) 1999-09-30 2000-09-22 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639937B2 (zh)
EP (1) EP1216516B1 (zh)
JP (1) JP2003510947A (zh)
CN (1) CN1278497C (zh)
AT (1) ATE287150T1 (zh)
DE (2) DE19947019A1 (zh)
ES (1) ES2234678T3 (zh)
WO (1) WO20010243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73919B1 (en) * 1999-06-11 2007-02-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andom access preamble coding for initiation of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s sessions
JP3285012B2 (ja) * 1999-07-29 2002-05-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Cdma基地局送信装置
AUPR206300A0 (en) * 2000-12-13 2001-01-11 Advance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ustralia) Pty Ltd A method for quadrature spreading
ATE318518T1 (de) * 2000-12-14 2006-03-15 Car Forni Srl Sa Förderband für einen tunnelofen
GB0124952D0 (en) * 2001-10-17 2001-12-05 Nokia Corp A receiver and a receiving method
KR20050090077A (ko) * 2003-01-13 2005-09-12 코닌클리즈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이동국 및 신호
US7471932B2 (en) * 2003-08-11 2008-12-30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mbedding OFDM in CDMA systems
JP4679049B2 (ja) * 2003-09-30 2011-04-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ケーラブル復号化装置
DE10359268B4 (de) * 2003-12-17 2011-05-1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Vorrichtung zum Erzeugen von Sendesignalen in einer Mobilfunkstation mittels eines Verwürfelungscode-Generators für Präambeln und für Sendesignale dedizierter physikalischer Kanäle
US20050163255A1 (en) * 2004-01-22 2005-07-28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mplifying analog processing in a transmitter
US7606321B2 (en) * 2004-01-22 2009-10-20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mplifying analog processing in a transmitter incorporating a randomization circuit
US8102925B2 (en) * 2004-02-13 2012-0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peak-to-average ratio preamble,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packet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362090B2 (ja) * 2004-07-05 2009-11-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変調器
KR100810322B1 (ko) * 2004-10-29 2008-03-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용 고효율 전력 증폭 장치 및 방법
US8081714B2 (en) * 2004-11-01 2011-12-20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use of CORDIC in an RF transceiver by reconfiguration in real time
US8693525B2 (en) 2006-07-14 2014-04-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transmitt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7889782B2 (en) * 2007-02-23 2011-02-15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Joint de-spreading and frequency correction using a correlator
US8027651B2 (en) * 2008-12-05 2011-09-27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DC offset in a direct conversion receiver
US9165668B1 (en) 2013-07-29 2015-10-20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ata retention monitoring using temperature history in solid state drives
CN110147218B (zh) * 2019-04-09 2021-05-11 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Cordic算法的运算电路与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23132A1 (de) * 1992-07-14 1994-01-20 Deutsche Aerospace Verfahren zur Schrittakt-Regeneration bei der Demodulation von digital modulierten Signalen und Anordnung zum Ausführen des Verfahrens
US5361276A (en) * 1993-09-13 1994-11-01 At&T Bell Laboratories All digital maximum likelihood based spread spectrum receiver
US5838733A (en) * 1993-12-23 1998-11-17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signal distor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751739A (en) * 1994-04-29 1998-05-1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of and devices for enhancing communications that use spread spectrum technology
KR0173101B1 (ko) * 1996-08-14 1999-03-30 양승택 직접 시퀀스 확산 스펙트럼 통신용 월쉬-4상 위상변조 칩 변조 장치
US6178197B1 (en) * 1997-06-23 2001-01-23 Cellnet Data Systems, Inc. Frequency discrimination in a spread spectrum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US6108369A (en) * 1997-07-11 2000-08-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Channelization code allocation for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5909471A (en) * 1997-08-08 1999-06-01 Arraycomm,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pid initial control signal det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GB2328353B (en) * 1997-08-16 2002-10-02 Nec Technologies GSM mobile receiver
JPH11284677A (ja) * 1998-03-27 1999-10-15 Nec Corp 復調器とこれを用いたディジタ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6393047B1 (en) * 1998-06-16 2002-05-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Quadriphase spreading codes i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1024394A1 (de) 2001-04-05
DE19947019A1 (de) 2001-06-07
CN1377533A (zh) 2002-10-30
EP1216516B1 (de) 2005-01-12
JP2003510947A (ja) 2003-03-18
ES2234678T3 (es) 2005-07-01
DE50009235D1 (de) 2005-02-17
EP1216516A1 (de) 2002-06-26
US6639937B2 (en) 2003-10-28
ATE287150T1 (de) 2005-01-15
US20020154678A1 (en) 2002-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8497C (zh) 用于产生扩展编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135722C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用户单元和方法
CN1080053C (zh) 用于在ds-cdma通信系统中数字组合信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5930230A (en) High data rate C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998716B2 (ja) Cdma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ための加入者ユニット
FI123070B (fi) Päätelaite ja menetelmä sen käyttämiseksi langattomassa tietoliikennejärjestelmässä
CN1269080A (zh) 减小移动台发射功率的蜂值与平均值功率比的装置和方法
CN1240072A (zh) 相移编码的副信道
US583873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signal distor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846357A (zh) 并行扩频通信系统和方法
JP2003209493A (ja) 符号分割多元接続通信方式及び方法
CN1413393A (zh) 码分多址接入通信系统中对信息信号扩频和解扩的方法与装置
CN1342346A (zh) 扩频通信系统
CN1130851C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进行功率控制信号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CN1961556A (zh) 使用qpsk调制生成较高阶调制
EP0707387B1 (en) Spread-response precoding system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CN1541460A (zh) 一种蜂窝通信方法
CN1221073C (zh) 在无线电发射机内限制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US7433385B1 (e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EP1708377B1 (en) Reduced peak-to-average amplitude multichannel
CN1728568A (zh) 发射设备和峰值减小方法
CN1377546A (zh) 用于在无线发射机内对发射信号进行频谱整形的装置和方法
JPH11150525A (ja) スペクトル拡散通信装置
US715849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a digital data signal in a CDMA radio transmitter
JPH09135232A (ja) スペクトラム拡散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606

Owner nam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ffective date: 2012060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INFENNIAN TECHNOLOGIES AG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after: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606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aft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Address before: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606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aft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Address before: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04

Termination date: 2015092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