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2686C - 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2686C
CN1272686C CN 03152254 CN03152254A CN1272686C CN 1272686 C CN1272686 C CN 1272686C CN 03152254 CN03152254 CN 03152254 CN 03152254 A CN03152254 A CN 03152254A CN 1272686 C CN1272686 C CN 127268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recess
groove
main body
support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15225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81014A (zh
Inventor
李国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ga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ustek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to CN 0315225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72686C/zh
Publication of CN1581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10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26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268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缓冲装置,包括一第一支撑座、一第二支撑座及一缓冲主体。其中第一支撑座及第二支撑座位分别于该缓冲主体的两端。

Description

缓冲装置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缓冲装置,特别是有关一种组合方式更为简易以及可使电脑产品在包装后的总体积更为减小的缓冲装置。
(2)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为使一电脑装置于运送过程中不会遭受损坏,通常会在电脑装置的包装中加入一些缓冲材料,以提供抗震或吸震的效果。早期设置于包装箱中的缓冲材料是以保利龙等发泡性材料所制成,但此种材料在使用上具有许多的缺点及限制,例如,因为发泡性材料因必须达到一定的厚度,其本身的结构强度才足以形成,并且才能具有缓冲的效果,故发泡性材料的体积庞大且为固定的形状,其成品仓储以及装载运送的数量均会受到限制,因而增加仓储及运送成本。另外,发泡性材料是属于一种化学材料,消费者于使用后几乎都是予以抛弃,因此造成极大的环保问题。
因此,目前放置于电脑装置的包装盒中的缓冲材料大都已改采纸制的材料来替代,以克服发泡性材料所具有的缺点及限制。
请参阅图1A,一种习知的纸制缓冲材料1是用来对一电脑装置的主机及底座提供缓冲保护效果。缓冲材料1具有一本体11以及二支撑座12,二支撑座12是分别设置于本体11的二端部附近,本体11上具有一容纳部13,电脑装置的主机及底座可以放置于容纳部13的中。如图1A及图1B所示,本体11具有二端面14,此二端面14可以用来支撑本体11。如图1A及图1C所示,每一支撑座12皆具有二支撑部15,如同端面14一样,支撑部15亦可以用来支撑本体11。
如图2A及图2B所示,当欲将一电脑装置的主机连同底座P装入一包装盒C中时,首先,需将主机连同底座P放入二缓冲材料1的容纳部13中,也就是说,二缓冲材料1的容纳部13是分别包覆着主机连同底座P的二端部。接着,再将二缓冲材料1以及被其所包覆的主机连同底座P一起放入包装盒C的中,并将电源线E以及使用说明书U等放入至包装盒C的空隙处,即可已完成主机连同底座P的包装程序。在此,如图2B所示,缓冲材料1可以藉由其端面14或支撑部15来与包装盒C形成接触支撑。
然而,习知的缓冲材料1具有诸多的缺点,至少包含:(1)构造及组合方式太过于复杂及;(2)对包装盒C的底面16的施力点不理想。其缺点分别叙述如下。首先,缓冲材料1的构造及组合方式太过于复杂,因此在包装线上组合缓冲材料1时会浪费许多的人力与时间,同时,由于缓冲材料1的复杂构造形状,故在其纸板成形或轧制上会占用较大的用纸面积,因而增加许多制造成本。
另外,理想上希望支撑部15对此包装盒C的底面16的施力能尽量落在此包装盒C的底面16的四个角落上,然而习知的缓冲材料1并无法达成上述要求,因为不论缓冲材料1是以其端面14或支撑部15来与包装盒C形成接触支撑,由于其端面14或支撑部15皆不是位于包装盒C的任一平面的角落边缘处,而是位于包装盒C的任一平面的靠近中央处,故支撑部15对此包装盒C的底面16的施力点间的距离会过于接近且靠近此包装盒C的底面16的中央处,并且每一个端面14或支撑部15的施力点范围过小,因此,包装盒C很容易会因缓冲材料1的施力集中而发生穿底或破裂情形,此情形特别是在包装盒C摔落时更为明显。
除此之外,由于主机连同底座P是同时被包覆于缓冲材料1的容纳部13的中,然后再一起被放入至包装盒C中,故缓冲材料1的体积势必会较为庞大,进而会使包装后的体积(包装盒C的体积)亦较为庞大,因此会使运送车辆所能运送的数量受到限制。
另外,如图2B所示,由于两缓冲材料是以一左一右夹合主机连同底座P的方式一起被放入至包装盒C中,故在取出主机连同底座P时势必同时运用双手才能将主机连同底座P与两缓冲材料1一起取出,此会造成使用者取出不易,进而降低使用者对于产品的满意度。此外,因主机连同底座P是与两缓冲材料1一起被放入至包装盒C的中,故在包装或运送过程中,其底座会很容易产生弯曲变形。
在台湾专利第524243号中亦揭示有一种结构改进的缓冲材,以承载一液晶显示器。此习知的结构改进的缓冲材与缓冲材料1一样,亦具有如上所述的各种缺点,而仍未被予以克服。
(3)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缓冲装置以克服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构造及组合方式较为简化、占用较小的用纸面积、组合后的体积更为减小、支撑更为稳固以及从包装盒中拆装或取出更为容易方便。
为要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出如下所详述的缓冲装置。本发明适用于一包装盒,并且包括一下缓冲组成,具有一下缓冲主体、一第一支撑座以及一第二支撑座,其中,该下缓冲主体具有一第一凹入部、一第二凹入部、二第一凹槽以及二第二凹槽,该第一凹入部以及该第二凹入部是分别成形于该下缓冲主体的底部的相对端部上,该第一凹槽以及该第二凹槽是分别成形于该下缓冲主体的顶部的相对端部上,该第一凹槽是位于该第一凹入部之上,该第二凹槽是位于该第二凹入部之上,该第一支撑座是设置于该第一凹入部以及该第一凹槽中,该第二支撑座是设置于该第二凹入部以及该第二凹槽中;以及一上缓冲组成,设置于该下缓冲组成之上,并且具有一上缓冲主体、一第三支撑座以及一第四支撑座,其中,该上缓冲主体具有一第三凹入部、一第四凹入部、二第三凹槽、二第四凹槽以及一第一收纳部,该第三凹入部以及该第四凹入部是分别成形于该上缓冲主体的顶部的相对端部上,该第三凹槽以及该第四凹槽是分别成形于该上缓冲主体的底部的相对端部上,该第三凹槽是位于该第三凹入部之下,该第四凹槽是位于该第四凹入部之下,该第三支撑座是设置于该第三凹入部以及该第三凹槽中,该第四支撑座是设置于该第四凹入部以及该第四凹槽中,该第一收纳部是成形于该上缓冲主体的一侧边之上。
同时,根据本发明的缓冲装置,该下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一壁面以及一第二壁面,该第一壁面是平行于该第二壁面,每一第一凹槽以及每一第二凹槽是成形于该第一壁面之上,每一第一凹槽以及每一第二凹槽是成形于该第二壁面之上,该第一凹入部以及该第二凹入部是位于该第一壁面以及该第二壁面之下,并且是位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之间。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一支撑座还具有一第一抵挡板以及一第一支撑部,该第二支撑座还具有一第二抵挡板以及一第二支撑部,该第一抵挡板是连接于该第一支撑部,该第二抵挡板是连接于该第二支撑部,该第一抵挡板是卡合于该第一壁面的该第一凹槽以及该第二壁面的该第一凹槽中,该第二抵挡板是卡合于该第一壁面的该第二凹槽以及该第二壁面的该第二凹槽中。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一抵挡板还具有二第五凹槽,该第二抵挡板还具有二第六凹槽,该第五凹槽是分别卡合于该第一壁面的该第一凹槽以及该第二壁面的该第一凹槽中,该第六凹槽是分别卡合于该第一壁面的该第二凹槽以及该第二壁面的该第二凹槽中。
又在本发明中,该下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二收纳部,是成形于该第一壁面、该第二壁面、该第一支撑座的该第一抵挡板与该第二支撑座的该第二抵挡板之间。
又在本发明中,该下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五凹入部,是成形于该下缓冲主体的底部上,并且是位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之间以及该第一凹入部与该第二凹入部之间。
又在本发明中,该下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一支撑板、一第二支撑板以及一第三支撑板,该第一支撑板是位于该第一凹入部之上,该第二支撑板是位于该第二凹入部之上,该第三支撑板是位于该第五凹入部之上。
又在本发明中,该上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三壁面以及一第四壁面,该第三壁面是平行于该第四壁面,每一第三凹槽以及每一第四凹槽是成形于该第三壁面之上,每一第三凹槽以及每一第四凹槽是成形于该第四壁面之上,该第三凹入部以及该第四凹入部是位于该第三壁面以及该第四壁面之上,并且是位于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之间,该第一收纳部是位于该第三壁面之上,并且连接于该第三壁面。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三支撑座还具有一第三抵挡板以及一第三支撑部,该第四支撑座还具有一第四抵挡板以及一第四支撑部,该第三抵挡板是连接于该第三支撑部,该第四抵挡板是连接于该第四支撑部,该第三抵挡板是卡合于该第三壁面的该第三凹槽以及该第四壁面的该第三凹槽中,该第四抵挡板是卡合于该第三壁面的该第四凹槽以及该第四壁面的该第四凹槽中。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三抵挡板还具有二第七凹槽,该第四抵挡板还具有二第八凹槽,该第七凹槽是分别卡合于该第三壁面的该第三凹槽以及该第四壁面的该第三凹槽中,该第八凹槽是分别卡合于该第三壁面的该第四凹槽以及该第四壁面的该第四凹槽中。
又在本发明中,该上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三收纳部,是成形于该第三壁面、该第四壁面、该第三支撑座的该第三抵挡板与该第四支撑座的该第四抵挡板之间。
又在本发明中,该上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六凹入部,是成形于该上缓冲主体的顶部上,并且是位于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之间以及该第三凹入部与该第四凹入部之间。
又在本发明中,该上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四支撑板、一第五支撑板以及一第六支撑板,该第四支撑板是位于该第三凹入部之上,该第五支撑板是位于该第四凹入部之上,该第六支撑板是位于该第六凹入部之上。
又在本发明中,该上缓冲主体的该第一收纳部还具有二卡合部,是分别卡合于该第三支撑座以及该第四支撑座。
又在本发明中,该上缓冲主体的该第一收纳部还具有二卡合部,是分别卡合于该第三支撑座的该第三支撑部以及该第四支撑座的该第四支撑部。
又在本发明中,该下缓冲组成以及该上缓冲组成是由瓦楞纸板所制成。
又在本发明中,该下缓冲主体、该第一支撑座、该第二支撑座、该上缓冲主体、该第三支撑座以及该第四支撑座是以轧制方式而成形。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点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4)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一习知的缓冲材料的立体图;
图1B是显示根据图1A的侧视图;
图1C是显示根据图1A的前视图;
图2A是显示习知的缓冲材料的包装过程图;
图2B是显示根据图2A的缓冲材料的包装过程图;
图3是显示一包装盒的俯视平面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A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下缓冲组成的立体图;
图5B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下缓冲组成的下缓冲主体的立体图;
图6A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上缓冲组成的立体图;
图6B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上缓冲组成的上缓冲主体的侧视图;
图6C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上缓冲组成的仰视图;
图7A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下缓冲组成的下缓冲主体的平面展开图;
图7B是显示根据图7A的下缓冲主体的成形过程图;
图7C是显示根据图7B的下缓冲主体的成形过程图;
图8A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下缓冲组成的第一支撑座的平面展开图;
图8B是显示根据图8A的第一支撑座的成形过程图;
图8C是显示根据图8B的第一支撑座的成形过程图;
图8D是显示根据图8C的第一支撑座与下缓冲主体的组合过程图;
图8E是显示根据图8D的第一支撑座与下缓冲主体的组合过程图;
图9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下缓冲组成的第二支撑座的平面展开图;
图10A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上缓冲组成的上缓冲主体的平面展开图;
图10B是显示根据图10A的上缓冲主体的成形过程图;
图10C是显示根据图10B的上缓冲组成的组合过程图;
图11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上缓冲组成的第三支撑座的平面展开图;
图12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上缓冲组成的第四支撑座的平面展开图;
图13A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包装过程;
图13B是显示根据图13A的缓冲装置的包装过程;
图13C是显示根据图13B的缓冲装置的包装过程;
图13D是显示根据图13C的缓冲装置的包装过程;以及
图13E是显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完成包装于包装盒之中。
(5)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请参阅图3及图4,本发明的缓冲装置100是置于一包装盒(gift box)G中,以承载一电脑或电子产品的主机、底座与其他零组件,并且提供一良好的缓冲及保护效果。同时,缓冲装置100主要是由一下缓冲组成200以及一上缓冲组成300所组成。
以下先说明下缓冲组成200的构造特征。如图4、图5A及图5B所示,下缓冲组成200主要是由一下缓冲主体210、一第一支撑座230以及一第二支撑座250所构成。在下缓冲主体210之上还具有一第一凹入部211、一第二凹入部212、两第一凹槽213以及两第二凹槽214。下缓冲主体210具有一第一壁面215以及一第二壁面216,并且第一壁面215是平行于第二壁面216。
如图5B所示,第一凹入部211以及第二凹入部212是分别成形于下缓冲主体210的底部的相对端部上,也就是说,第一凹入部211以及第二凹入部212是位于第一壁面215以及第二壁面216之下,并且第一凹入部211以及第二凹入部212亦是位于第一壁面215与第二壁面216之间。此外,两第一凹槽213以及两第二凹槽214是分别成形于下缓冲主体210的顶部的相对端部上,换言之,在第一壁面215之上成形有一第一凹槽213以及一第二凹槽214,而在第二壁面216之上亦成形有一第一凹槽213以及一第二凹槽214。同时,仍如图5B所示,两第一凹槽213是位于第一凹入部211的上方,而两第二凹槽214则是位于第二凹入部212的上方。如图5A所示,第一支撑座230是藉由第一凹入部211以及两第一凹槽213而卡合于下缓冲主体210,而第二支撑座250亦是藉由第二凹入部212以及两第二凹槽214而卡合于下缓冲主体210。
此外,如图5A所示,第一支撑座230具有一第一抵挡板231以及一第一支撑部232,第二支撑座250具有一第二抵挡板251以及一第二支撑部252。第一抵挡板231是连接于第一支撑部232,而第二抵挡板251是连接于第二支撑部252。同时,第一抵挡板231是卡合于第一壁面215的第一凹槽213以及第二壁面216的第一凹槽213中,第二抵挡板251是卡合于第一壁面215的第二凹槽214以及第二壁面216的第二凹槽214中。至于第一抵挡板231卡合于第一凹槽213以及第二抵挡板251卡合于第二凹槽214的方式会在稍后的叙述中详细说明。
此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下缓冲主体210还具有一第二收纳部217,此第二收纳部217是由第一壁面215、第二壁面216、第一支撑座230的第一抵挡板231与第二支撑座250的第二抵挡板251所围绕而成。
此外,仍如图5A及图5B所示,下缓冲主体210还具有一第五凹入部218。第五凹入部218是成形于下缓冲主体210的底部上,并且是位于第一壁面215与第二壁面216之间以及第一凹入部211(或第一支撑座230)与第二凹入部212(或第二支撑座250)之间。此外,下缓冲主体210的底部还具有三个支撑板,分别是一第一支撑板219、一第二支撑板220以及一第三支撑板221。第一支撑板219是位于第一凹入部211之上,第二支撑板220是位于第二凹入部212之上,而第三支撑板221是位于第五凹入部218之上。因此,当第一支撑座230以及第二支撑座250组装于下缓冲主体210之上时,第一支撑座230的第一支撑部232是抵接于第一支撑板219,而第二支撑座250的第二支撑部252是抵接于第二支撑板220。
接下来说明上缓冲组成300的构造特征。如图4、图6A、图6B以及图6C所示,上缓冲组成300的构造大致上是与下缓冲组成200相同的,其唯一的差别是在于上缓冲组成300比下缓冲组成200多了一个第一收纳部328。上缓冲组成300主要是由一上缓冲主体310、一第三支撑座330以及一第四支撑座350所构成。在上缓冲主体310之上还具有一第三凹入部311、一第四凹入部312、二第三凹槽313、二第四凹槽314以及一第一收纳部328。上缓冲主体310具有一第三壁面315以及一第四壁面316,并且第三壁面315是平行于第四壁面316。
如图6B所示,第三凹入部311以及第四凹入部312是分别成形于上缓冲主体310的顶部的相对端部上,也就是说,第三凹入部311以及第四凹入部312是位于该第三壁面315以及第四壁面316之上,并且第三凹入部311以及第四凹入部312亦是位于第三壁面315与第四壁面316之间。此外,两第三凹槽313以及两第四凹槽314是分别成形于上缓冲主体310的底部的相对端部上,换言之,在第三壁面315之上成形有一第三凹槽313以及一第四凹槽314,而在第四壁面316之上亦成形有一第三凹槽313以及一第四凹槽314。
同时,仍如图6B所示,两第三凹槽313是位于第三凹入部311的下方,而两第四凹槽314则是位于第四凹入部312的下方。第三支撑座330是设置于第三凹入部311以及二第三凹槽313中,而第四支撑座350是设置于第四凹入部312以及两第四凹槽314中。特别的是,第一收纳部328是位于第三壁面315之上,并且连接于第三壁面315。
此外,如图6A所示,第三支撑座330具有一第三抵挡板331以及一第三支撑部332,第四支撑座350具有一第四抵挡板351以及一第四支撑部352。第三抵挡板331是连接于第三支撑部332,而第四抵挡板351是连接于第四支撑部352。同时,第三抵挡板331是卡合于第三壁面315的第三凹槽313以及第四壁面316的第三凹槽313的中,第四抵挡板351是卡合于第三壁面315的第四凹槽314以及第四壁面316的第四凹槽314中。至于第三抵挡板331卡合于第三凹槽313以及第四抵挡板351卡合于第四凹槽314的方式会在稍后的叙述中详细说明。
此外,如图6C所示,上缓冲主体310还具有一第三收纳部317,此第三收纳部317是成形于第三壁面315、第四壁面316、第三支撑座330的第三抵挡板331与第四支撑座350的第四抵挡板351之间。
此外,如图6B所示,上缓冲主体310还具有一第六凹入部318。第六凹入部318是成形于上缓冲主体310的顶部上,并且是位于第三壁面315与第四壁面316之间以及第三凹入部311(或第三支撑座330)与第四凹入部312(或第四支撑座350)之间。
此外,如图6C所示,上缓冲主体310的底部还具有三个支撑板,分别是一第四支撑板319、一第五支撑板320以及一第六支撑板321。第四支撑板319是位于第三凹入部311之上,第五支撑板320是位于第四凹入部312之上,而第六支撑板321是位于第六凹入部318之上。因此,当第三支撑座330以及第四支撑座350组装于上缓冲主体310之上时,第三支撑座330的第三支撑部332是抵接于第四支撑板319,而第四支撑座350的第四支撑部352是抵接于第五支撑板320。
接下来分别说明缓冲装置100的下缓冲组成200以及上缓冲组成300的组装方式。由于下缓冲组成200以及上缓冲组成300全是由瓦楞纸板所制成,因此,下缓冲主体210、第一支撑座230、第二支撑座250、上缓冲主体310、第三支撑座330以及第四支撑座350均可以裁制的方式而成形。
请参阅图7A,将下缓冲主体210左右二侧的板面222沿着折线224向内弯折,接着将邻接于板面222的板面223沿着折线225再向内弯折成如图7B所示剖面类似U形的形状。然后,将第一壁面215连同左右二侧已弯折的板面222与板面223沿着折线226及割线227向第二壁面216弯折,同时,将第二壁面216连同左右二侧已弯折的板面222与板面223沿着折线226及割线227向第一壁面215弯折,即可形成如图7C所示的形状,并进而形成如图5B所示的下缓冲主体210的形状。
请参阅图8A,在第一支撑座230的第一抵挡板231之上具有两第五凹槽233。首先,将第一支撑部232的板面234沿着折线235向第一抵挡板231方向弯折,再将板面236沿着折线237向第一抵挡板231方向弯折,接着再将板面238沿着折线239向第一抵挡板231方向弯折,接着再将板面240沿着折线241向第一抵挡板231方向弯折,接着再将板面242沿着折线243向第一抵挡板231方向弯折,即可形成如8B图所示的第一支撑部232的形状。然后,将板面244与第一抵挡板231沿着折线245向第一支撑部232方向弯折,即可形成如图8C所示的形状。然后,再将第一抵挡板231沿着折线246向下弯折,并将二第五凹槽233卡合于下缓冲主体210的第一壁面215的第一凹槽213以及第二壁面216的第一凹槽213中,即可形成如图8D所示的形状。接着,再将板面247沿着折线248向内弯折,并使第一支撑部232卡合于下缓冲主体210的第一凹入部211中,即可形成如图8E所示的形状。
请参阅图9,在第二支撑座250的第二抵挡板251之上具有二第六凹槽253。由于第二支撑座250的构造及成形过程是与第一支撑座230的构造及成形过程完全相同,故为了简化内容起见而在此省略其重复说明。同样地,在将第二抵挡板251的二第六凹槽253卡合于下缓冲主体210的第一壁面215的第二凹槽214以及第二壁面216的第二凹槽214的中后,并使第二支撑部252卡合于下缓冲主体210的第二凹入部212中后,即可形成如图5A所示的下缓冲组成200。
请参阅图10A,将上缓冲主体310左右二侧的板面322沿着折线324向内弯折,接着将邻接于板面322的板面323沿着折线325再向内弯折。然后,将第三壁面315连同左右二侧已弯折的板面322与板面323沿着折线326及割线327向第四壁面316弯折,同时,将第四壁面316连同左右二侧已弯折的板面322与板面323沿着折线326及割线327向第三壁面315弯折,即可形成如图10B所示的上缓冲主体310的形状。
请参阅图11以及图12,在第三支撑座330的第三抵挡板331之上具有二第七凹槽333,而在第四支撑座350的第四抵挡板351之上具有二第八凹槽353。由于第三支撑座330与第四支撑座350的构造及成形过程是与第一支撑座230的构造及成形过程完全相同,故为了简化内容起见而在此省略其重复说明。同样地,将第三抵挡板331的二第七凹槽333卡合于上缓冲主体310的第三壁面315的第三凹槽313以及第四壁面316的第三凹槽313中,并使第三支撑部332卡合于上缓冲主体310的第三凹入部311中,以及在将第四抵挡板351的二第八凹槽353卡合于上缓冲主体310的第三壁面315的第四凹槽314以及第四壁面316的第四凹槽314中,并使第四支撑部352卡合于上缓冲主体310的第四凹入部312中,即可形成如图10C所示的形状。接着,如图10A以及图10C所示,将上缓冲主体310的板面341沿着折线342弯折,然后再将板面343沿着折线344向下弯折,并使二卡合部329沿着折线345弯折以卡合于第三支撑座330的第三支撑部332以及第四支撑座350的第四支撑部352,即可形成第一收纳部328以及如图6A所示的上缓冲组成300的形状。
接下来说明使用缓冲装置100来承载一电脑或电子产品的方式,特别的是,本发明的缓冲装置100是以当一电脑产品具有一主机、一底座、使用说明书及电源线时为主要的设计考量。
请参阅图13A,首先将下缓冲组成200放入包装盒(gift box)G中,使下缓冲组成200的第一支撑座230的第一支撑部232以及第二支撑座250的第二支撑部252接触包装盒G的底部并位于包装盒G的底部边缘上,同时,下缓冲组成200的第二收纳部217是朝向包装盒G的开口。接着,如图13B所示,将一电脑产品的主机M放入包装盒G的中,并且主机M是放置于下缓冲组成200的第二收纳部217中,更详细的说,主机M是放置于第二收纳部217之中并且被第一支撑板219、第二支撑板220以及第三支撑板221所支撑。接着,如图13C所示,将电脑产品的底座B以及使用说明书U放入上缓冲组成300的第一收纳部328中。然后,如图13D所示,在第一收纳部328上的二卡合部329分别卡合于第三支撑座330的第三支撑部332以及第四支撑座350的第四支撑部352后,将上缓冲组成300放入包装盒G中,并使主机M的上部是位于上缓冲组成300的第三收纳部317之中。最后,将电源线E放入上缓冲组成300的第六凹入部318中,并且闭合包装盒G即可完成电脑产品的包装,如图13D及图13E所示。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缓冲装置100所具有的优点。首先,缓冲装置100的下缓冲组成200以及上缓冲组成300的构造及组合方式较为简化,不需黏合且直接以卡合的方式即可完成组合,因此,在组合缓冲装置100时,可以节省许多人力与时间,同时,由于缓冲装置100的构造形状简单,故在纸板成形或轧制上会占用较小的用纸面积,因而减少其制造成本。另外,缓冲装置100是以下缓冲组成200的第一支撑部232与第二支撑部252或上缓冲组成300的第三支撑部332与第四支撑部352来与包装盒G形成接触支撑,由于其第一支撑部232、第二支撑部252、第三支撑部332以及第四支撑部352皆是位于包装盒G的支撑平面的角落边缘处,并与之形成完整而广大的面接触,故第一支撑部232、第二支撑部252、第三支撑部332以及第四支撑部352的施力会平均分散于包装盒G的支撑平面的角落边缘上,而不会产生施力集中于某一处的情形,因此,包装盒G便不会因施力集中而发生破裂情形。此外,在电脑产品的包装上,电脑产品的主机M是放置于下缓冲组成200的第二收纳部217以及上缓冲组成300的第三收纳部317中,而电脑产品的底座B以及使用说明书U则是另外分开放置于上缓冲组成300的第一收纳部328中,因此,相较于习知将主机连同底座P一起放入缓冲材料1中而言,缓冲装置100的体积会较缓冲材料1来得减小许多,进而可使包装盒G的体积减小,因此可增加运送车辆所能装载包装盒G的数量,并因而降低其运送成本。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电脑产品的主机M以及底座B是分开放置于缓冲装置100中,故在包装或运送过程中,底座B产生弯曲变形的情形会大为减少。此外,在电脑产品的包装过程上,下缓冲组成200是先被放入至包装盒G中,接着再将主机M放置于下缓冲组成200之上,然后再将上缓冲组成300放置于主机M之上,故使用者在取出时,可以很轻易地将上缓冲组成300、底座B以及主机M依序取出,因此可以提升使用者对于产品的满意度。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于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出种种的更动与替换,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6)

1.一种缓冲装置,用于一包装盒中,该缓冲装置包括:
一第一支撑座具有一第一抵挡板以及一第一支撑部;该第一抵挡板是连接于该第一支撑部;
一第二支撑座,具有一第二抵挡板以及一第二支撑部,该第二抵挡板是连接于该第二支撑部;及
一下缓冲主体,包括:一第一凹入部、一第二凹入部、两第一凹槽及两第二凹槽;该第一支撑座及该第二支撑座分别位于该下缓冲主体的两端;该下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一壁面以及一第二壁面,该第一壁面平行于该第二壁面,其中一个第一凹槽以及一个第二凹槽是成形于该第一壁面之上,另一个第一凹槽以及另一个第二凹槽是成形于该第二壁面之上,该第一凹入部以及该第二凹入部是位于该第一壁面以及该第二壁面之下,并且是位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之间;该第一抵挡板是卡合于该第一壁面以及该第二壁面的第一凹槽之中,该第二抵挡板是卡合于该第一壁面以及该第二壁面的第二凹槽之中;
其中该第一凹入部以及该第二凹入部是分别成形于该下缓冲主体的底部的相对端部上,该第一凹槽以及该第二凹槽是分别成形于该下缓冲主体的顶部的相对端部上,该第一凹槽是位于该第一凹入部之上,该第二凹槽是位于该第二凹入部之上,该第一支撑座是设置于该第一凹入部以及该第一凹槽之中,该第二支撑座是设置于该第二凹入部以及该第二凹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上缓冲主体、一第三支撑座以及一第四支撑座;该上缓冲主体具有一第三凹入部、一第四凹入部、两第三凹槽、两第四凹槽以及一第一收纳部,该第三凹入部以及该第四凹入部是分别成形于该上缓冲主体的顶部的相对端部上,该第三凹槽以及该第四凹槽是分别成形于该上缓冲主体的底部的相对端部上,该第三凹槽是位于该第三凹入部之下,该第四凹槽是位于该第四凹入部之下,该第三支撑座是设置于该第三凹入部以及该第三凹槽之中,该第四支撑座是设置于该第四凹入部以及该第四凹槽之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纳部形成于所述下缓冲主体的一侧边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抵挡板还具有二第五凹槽,该第二抵挡板还具有二第六凹槽,该第五凹槽是分别卡合于该第一壁面的该第一凹槽以及该第二壁面的该第一凹槽之中,该第六凹槽是分别卡合于该第一壁面的该第二凹槽以及该第二壁面的该第二凹槽之中。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二收纳部,是成形于该第一壁面、该第二壁面、该第一支撑座的该第一抵挡板与该第二支撑座的该第二抵挡板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五凹入部,是成形于该下缓冲主体的底部上,并且是位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之间以及该第一凹入部与该第二凹入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一支撑板、一第二支撑板以及一第三支撑板,该第一支撑板是位于该第一凹入部之上,该第二支撑板是位于该第二凹入部之上,该第三支撑板是位于该第五凹入部之上。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三壁面以及一第四壁面,该第三壁面平行于该第四壁面,其中一个第三凹槽以及一个第四凹槽是成形于该第三壁面之上,另一个第三凹槽以及另一个第四凹槽是成形于该第四壁面之上,该第三凹入部以及该第四凹入部是位于该第三壁面以及该第四壁面之上,并且是位于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之间,该第一收纳部是位于该第三壁面之上,并且连接于该第三壁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支撑座还具有一第三抵挡板以及一第三支撑部,该第四支撑座还具有一第四抵挡板以及一第四支撑部,该第三抵挡板是连接于该第三支撑部,该第四抵挡板是连接于该第四支撑部,该第三抵挡板是卡合于该第三壁面以及该第四壁面的第三凹槽之中,该第四抵挡板是卡合于该第三壁面以及该第四壁面的第四凹槽之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抵挡板还具有二第七凹槽,该第四抵挡板还具有二第八凹槽,该第七凹槽是分别卡合于该第三壁面以及该第四壁面的第三凹槽之中,该第八凹槽是分别卡合于该第三壁面以及该第四壁面的第四凹槽之中。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三收纳部,是成形于该第三壁面、该第四壁面、该第三支撑座的该第三抵挡板与该第四支撑座的该第四抵挡板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六凹入部,是成形于该上缓冲主体的顶部上,并且是位于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之间以及该第三凹入部与该第四凹入部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缓冲主体还具有一第四支撑板、一第五支撑板以及一第六支撑板,该第四支撑板是位于该第三凹入部之上,该第五支撑板是位于该第四凹入部之上,该第六支撑板是位于该第六凹入部之上。
1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缓冲主体的该第一收纳部还具有二卡合部,是分别卡合于该第三支撑座以及该第四支撑座。
1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支撑座和下缓冲主体以及该第三、四支撑座和上缓冲主体是由瓦楞纸板所制成。
1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缓冲主体、该第一支撑座、该第二支撑座、该上缓冲主体、该第三支撑座以及该第四支撑座是以轧制方式而成形。
CN 03152254 2003-07-30 2003-07-30 缓冲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272686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152254 CN1272686C (zh) 2003-07-30 2003-07-30 缓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152254 CN1272686C (zh) 2003-07-30 2003-07-30 缓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1014A CN1581014A (zh) 2005-02-16
CN1272686C true CN1272686C (zh) 2006-08-30

Family

ID=34579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152254 Expired - Lifetime CN1272686C (zh) 2003-07-30 2003-07-30 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7268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20684B (zh) * 2017-10-30 2020-09-29 天津市职业大学 一种缓冲盒盒坯
CN109720682B (zh) * 2017-10-30 2020-12-01 天津市职业大学 一种具有展示功能的包装盒的盒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1014A (zh) 2005-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43863A (zh) 用于显示组件的缓冲材料和包装材料及显示组件运输方法
CN1792737A (zh) 悬浮包装系统
CN101035723A (zh) 包装装置
CN2537666Y (zh) 包装缓冲装置的结构
CN1272686C (zh) 缓冲装置
CN2656334Y (zh) 缓冲结构
CN1058464C (zh) 折叠式瓦楞板纸制的包装体
CN1923632A (zh) 用于显示模块的包装组件
CN2631958Y (zh) 包装盒
CN1319817C (zh) 缓冲包装垫材
CN1250429C (zh) 缓冲包装材
CN1579894A (zh) 基板盒
CN200957950Y (zh) 面板包装单元以及面板包装组件
CN101648625B (zh) 平板显示屏缓冲衬垫
KR20180121532A (ko) 곤포용 부재, 곤포체, 및 곤포체의 제조 방법
CN1319818C (zh) 缓冲包装垫材
CN2701783Y (zh) 包装材结构
CN1640782A (zh) 缓冲包装垫材
CN203332578U (zh) 一种包裹式瓦楞纸固定架
CN2749837Y (zh) 玻璃包装箱
CN1757574A (zh) 缓冲件
CN1847105A (zh) 组装式纸托盘
CN201021384Y (zh) 纸浆模塑缓冲底托
CN2587792Y (zh) 防震包装内衬
CN2595719Y (zh) 纸质缓冲分隔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ESHUO JOI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UASHUO COMPUTE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003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000000 4F, NO.150, LIDE ROAD, BEITOU DISTRICT, TAIPEI CITY, TAIWAN PROVINCE TO: 5/F, NO.76, LIGONG STREET, BEITOU DISTRICT, TAIPEI CITY, TAIWAN PROVINC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323

Address after: Taiwan province Taipei City Beitou District China meritorious Street No. 76 5 floor

Patentee after: PEGATRON Corp.

Address before: 000000 Taiwan province Beitou District Taipei City Road No. 150 4 floor

Patentee before: ASUSTEK COMPUTER Inc.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8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