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68079C - 用于信道编解码器的测试回路 - Google Patents

用于信道编解码器的测试回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68079C
CN1268079C CNB028067304A CN02806730A CN1268079C CN 1268079 C CN1268079 C CN 1268079C CN B028067304 A CNB028067304 A CN B028067304A CN 02806730 A CN02806730 A CN 02806730A CN 1268079 C CN1268079 C CN 126807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coder
data
testing equipment
band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8067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98468A (zh
Inventor
B·勒米厄克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Technologies Oy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Oyj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Oyj filed Critical Nokia Oyj
Publication of CN1498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8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6807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807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4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4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 H04L1/242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by comparing a transmitted test signal with a locally generated replica
    • H04L1/243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by comparing a transmitted test signal with a locally generated replica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a loop-back

Landscapes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Exchanges (AREA)
  •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 Polishing Bodies And Polishing Tools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在包括解码器和用于向该解码器提供测试数据的测试设备的电信系统中测量解码性能的方法。一个包括信道编码的语音参数以及在一个帧格式中的带内数据字段的测试数据被在测试设备中产生并且被发送到解码器进行解码。解码器从解码的测试数据中提取带内数据字段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将带内数据字段的至少一部分发送回测试设备。通过在测试设备中比较发送的带内数据字段与接收的带内数据字段来测量解码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信道编解码器的测试回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电信系统中测量解码性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无线数字电信中,在发送之前,必须将模拟语音信息编码成为数字形式,然后利用信道编码使其安全,以便保证在接收信号时的足够的话音质量。例如,在传统的GSM语音编码中,语音编解码器具有一个固定的速率。在GSM系统中有两种全速率语音编解码器以及一种半速率语音编解码器在使用中。全速率语音编解码器具有13或者12.2k比特/秒的输出比特率,而半速率语音编解码器提供5.6k比特/秒的输出比特率。表示已编码语音参数的这些输出比特被馈送到信道编码器。信道编码是负责将冗余添加到信息序列中的一组功能。编码通常被在固定数量的输入比特上执行。信道编码器的输出比特率被在全速率业务信道中调整到22.8k比特/秒或者被在半速率业务信道中调整到11.4k比特/秒。
因此,所有的传统GSM编解码器都不管信道的质量而利用在语音和信道编码比特率之间的固定划分来操作。这些比特率从不改变,除非发生一个业务信道改变,而这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这种在希望的语音质量以及系统容量优化这两方面都相当不灵活的方案导致了AMR编解码器(自适应多速率)的开发。
AMR编解码器根据信道质量来调整在语音和信道编码比特率之间的划分,以便提供最好的可能的整体语音质量。AMR语音编码器包括多速率语音编码器、含有话音活动检测器和舒适噪音产生系统的源控制的速率方案以及抗击传输错误和丢失分组的影响的错误隐藏机制。多速率语音编码器是具有从4.75k比特/秒到12.2k比特/秒的八个源速率以及低速率背景噪声编码模式的单独的集成语音编解码器。
例如在GSM系统中有几个为所使用的编解码器设置的性能标准,性能可以由任何业务信道TCH上被接收数据的例如帧擦除速率(FER)、误码率(BER)或者剩余误码率(RBER)来测量。此外,为了使得能够自动测量性能,已经开发了一组测试回路。一组预定义的测试回路被实现到连接到系统仿真器的移动台中。系统仿真器激活一个特定的测试回路并且开始将随机或者预定义的测试数据提供到编解码器中。移动台在执行信道解码之后将所获得的数据回送到系统仿真器。然后,系统仿真器能够将被回送的数据与被发送的数据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够关于若干标准来测量例如编解码器的信道解码器部分的性能。
与上述方案有关的问题是这些测试回路被设计为特别适合于先前的GSM编解码器。不过,AMR编解码器包括先前的编解码器所没有的特征,因此不能使用已知的测试回路来测试AMR编解码器的所有特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至少上述某些问题的改进的方法以及实现该方法的设备。利用其特征在独立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方法和设备来达到所述目的。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基于的思想是:当在一个包括解码器和用于提供测试数据到该解码器的测试设备的电信系统中确定解码性能时,通过在测试设备中产生一个测试数据来启动测量,所述测量数据包括语音参数和带内数据域,它们被在一个最好是语音帧格式的帧格式中信道编码,然后被发送到解码器进行解码。解码器从已解码的测试数据中提取至少一部分带内数据域,并且将所述至少一部分带内数据域发送回测试设备,从而没有语音参数或任何其它数据被发送。然后,通过在测试设备中将发送的带内数据域与接收的带内数据域相比较来确定解码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设备的一个优点是还能够测量带内解码器的性能。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因为只有带内数据被从解码器回送,所以涉及不同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语音编解码器比特率的实现问题被减少。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只利用较小的修改就能够使用现有的测试设备。
附图说明
下面连同优选的实施例并且参考附图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表示使用本发明的方法的无线电系统;
图2表示在编码器中的信道编码链的一般结构;
图3表示用于不同的编解码器模式的TCH/AFS帧的构成;
图4表示用于不同的编解码器模式的TCH/AHS帧的构成;
图5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新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6是说明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测试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GSM系统作为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优选平台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只限于GSM系统,而是它可以用于其中测试回路的实现遇到类似问题的任何相应的系统。因此,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例如WCDMA(宽带码分多址)系统,其中AMR(自适应多速率)编解码器也被支持。
图1表示一个无线的无线电系统的例子,其某些部分使用本发明的方法。所给出的蜂窝无线电系统包括基站控制器120、基地收发信台110和一组用户终端100、101。基地收发信台110和用户终端担当蜂窝无线电系统中的收发信机。用户终端利用通过基地收发信台110传播的信号来建立互相之间的连接。用户终端100可以是例如移动电话。在图1中给出的无线电系统可以是例如GSM系统,并且例如TDMA多址方法可以被用于所述无线电系统中。
在GSM系统中,在物理信道的格子(grid)上传送若干个逻辑信道。每个逻辑信道执行一个特定的任务。逻辑信道可以被划分成为两类:业务信道(TCH)和控制信道(CCH)。GSM语音业务信道是TCH/FS(全速率语音信道)、TCH/HS(半速率语音信道)、TCH/EFS(EFR语音信道)、TCH/AFS(FR上的AMR语音信道)和TCH/AHS(HR上的AMR语音信道)。此外,在GSM中定义了若干个控制信道,其中大多数被用于建立呼叫以及用于同步。不过,当一个AMR呼叫激活时,涉及SACCH(慢相关控制信道)、FACCH(快相关控制信道)以及RATSCCH(健壮AMR业务同步的控制信道)信道。在一个连接期间,SACCH和FACCH都被用于传输信令数据,但是在每第26个TDMA帧中分配一个SACCH时隙,而FACCH信道只有在需要时才被使用。同样,用于在一个连接期间在无线电接口上修改AMR配置的RATSCCH只有在需要时才被使用。当需要FACCH或者RATSCCH时,通过从TCH语音帧中“窃取”必要的时隙来为FACCH或者RATSCCH分配所述必要的时隙。
在传统的GSM语音编码中,语音编解码器具有一个固定的速率。在GSM系统中有三种语音编解码器在使用中:基于RPE-LTP方法(规则脉冲激励-长期预测)的全速率(FR)语音编解码器、基于CELP/VCELP方法(电报密码本激励的线性预测)的半速率(HR)语音编解码器以及基于ACELP方法(代数电报密码本激励的线性预测)的增强全速率(EFR)语音编解码器。语音编解码器每20毫秒将语音参数提供到信道编解码器。由于激活呼叫逻辑信道映射持续120毫秒,所以它含有6个语音帧。在全速率业务信道(TCH/FS)以及使用增强编码的全速率业务信道(TCH/EFS)中,每第4个含有TCH信息的脉冲串发送一个新的语音帧。对于每个20毫秒的语音帧,全速率语音编解码器FR提供260个比特,并且增强全速率语音编解码器EFR提供表示已编码语音参数的244个比特,分别带来13k比特/秒以及12.2k比特/秒的输出比特率。在半速率业务信道(TCH/HS)中,每第2个含有TCH信息的脉冲串发送一个新的语音帧。对于每个20毫秒的语音帧,半速率语音编解码器HR提供表示已编码语音参数的112个比特,带来5.6k比特/秒的输出比特率。
表示已编码语音参数的这些输出比特被馈送到信道编码器中。信道编码是负责将冗余添加到信息序列中的一组功能。编码通常被在固定数量的输入比特上执行。通过提高编码的复杂度来实现更高的编码增益。不过,传输延迟和有限的硬件资源限制能够被用于实时环境中的复杂度。
下面参考图2,其中示出了在编码器中的信道编码链。语音参数的信道编码由若干个块构成。根据主观的重要性来对于语音参数的比特执行比特重新排序(200),从而将比特划分成为类别1A、1B和2。对于最重要的比特,也就是类型1A比特,计算一个CRC(循环冗余检验,202)。CRC技术传输由接收机用来在发送的帧中检错错误的很少的附加比特。类型1B比特不受CRC的保护。类型1A和1B比特由卷积编码(204)保护,卷积编码是将冗余添加到在信道中传输的比特的方法。卷积编码器产生比输入比特更多的输出比特。添加冗余的方式允许接收机在卷积编码的比特上执行最大似然算法,以便允许校正在传输中产生的信号错误。能够被在信道中发送的比特数受到限制。凿孔(206)是通过从卷积编码的数据中删除比特来减少在信道上发送的比特数的方法。解码器知道哪些比特被凿孔并且为它们添加占位符。在FR信道中,每20毫秒发送456个比特,带来全速率业务信道中的22.8k比特/秒的总速率。分别地,在HR信道中,每20毫秒能够发送228个比特,带来11.4k比特/秒的总速率,它正好是用于全速率业务信道中的总速率的一半。
如上所述,所有先前的GSM编解码器都不管信道质量而利用语音和信道编码比特率之间的固定划分来操作。这些比特率从不改变,除非发生业务信道改变(从FR到HR或者反之亦然),此外这又是一个需要层3(L3)信令的缓慢过程。所述固定划分不使用这样一个事实:由信道编码提供的保护高度地依赖于信道条件。当信道条件好时,可以使用一个较低的信道编码比特率,从而允许用于语音编解码器的较高比特率。因此,允许在语音和信道编码比特率之间的动态划分会提高整体语音质量。这一思想的形成带来了AMR编解码器的标准化。
AMR编解码器使得错误保护等级适应于无线电信道和业务条件,以便它总是针对选择最佳信道和编解码器模式(语音和信道比特率)来实现最佳整体语音质量。AMR编解码器操作在GSM FR或者HR信道中,并且它还为用户提供可以与用于在良好的信道条件中的半速率信道的有线线路相比的语音质量。
AMR语音编码器包括多速率语音编码器、含有话音活动检测器和舒适噪声产生系统的源控制的速率方案以及抗击传输错误和丢失分组的影响的错误隐藏机制。多速率语音编码器是具有从4.75k比特/秒到12.2k比特/秒的八个源速率以及低速率背景噪声编码模式的单独的集成语音编解码器。语音编码器能够根据命令来每20毫秒语音帧切换其比特率。
AMR编解码器包含具有12.2、10.2、7.95、7.4、6.7、5.9、5.15和4.75k比特/秒的比特率的八个语音编解码器。所有语音编解码器都为全速率信道定义,而六个最低的语音编解码器则为半速率信道定义,如下表所示。
  12.2   10.2   7.95   7.4   6.7   5.9   5.15   4.75
  TCH/AFS   ×   ×   ×   ×   ×   ×   ×   ×
  TCH/AHS   ×   ×   ×   ×   ×   ×
一个移动台必须实现所有的编解码器模式。不过,网络能够支持它们的任何组合。对于AMR,从包括1-4个AMR编解码器模式的一组编解码器模式(ACS、激活编解码器组)中选择编解码器模式。可以在呼叫建立阶段、在切换情况中或者利用RATSCCH信令重新配置所述组。每个编解码器模式通过在语音和信道编码之间的不同分配来提供不同等级的错误保护。所有的语音编解码器模式都被允许在没有L3信令干涉的情况下进行改变,从而使得当信道条件改变时,能够在模式之间快速转换。
图3表示用于不同的编解码器模式的TCH/AFS帧的形成。利用12.2k比特/秒的情况,从由语音编解码器输出的244个比特开始来构建所述帧。语音帧比特被重新排序并且被划分成为类型1A(81个比特)和1B(163个比特)。对于81个类型1A比特的保护,计算一个6比特CRC。4个尾部比特被添加到250个比特的块,所述尾部比特被用于信道编码器的终止。在254个比特的块上执行1/2速率卷积编码(244+6+4),从而导致一个508比特的块。然后,508比特的块被凿孔,从而将比特数减少到448个比特。最后,添加含有带内数据的8个比特。最终的块是456个比特长。
如图3所示,所有的TCH/AFS信道编码帧都具有相同的长度(456个比特),即使输入的比特数(语音参数)对于不同模式是不同的。通过为每个模式改变卷积编码速率以及凿孔速率,不同数量的输入比特被正好编码成为456个输出比特。带来22.8k比特/秒的总速率的每20毫秒发送的456个比特利用可从GSM系统的全速率业务信道获得的所有比特。
图4分别表示对于六个不同的编解码器模式的TCH/AHS帧的形成。帧构建的原理类似于TCH/AFS帧的情况,但是有几个例外。在比特重新排序中,比特被划分成为类型1A、1B和2比特,而在TCH/AFS帧中,只使用类型1A和1B。这些类型2比特不被卷积编码。此外,只有4个带内数据比特被添加到卷积编码帧中。在所有TCH/AHS编解码器模式中,信道编码帧是228比特长。带来11.4k比特/秒的总速率的每20毫秒发送的228个比特满足了GSM系统对于半速率业务信道的需求。
如前所述,为AMR定义了8种语音编解码器模式,并且可以在现有的FR和HR信道上使用AMR编解码器。因此,为AMR定义了14种不同的编解码器模式(8个用于TCH/AFS信道,6个用于TCH/AHS信道)。
链路适应过程负责测量信道质量。根据所述质量以及可能的网络限制(例如网络负载),模式适应来选择最佳语音和信道编解码器。移动台(MS)和基地收发信台(BTS)都为它们自己的接收路径执行信道质量估计。基于信道质量测量,BTS向MS发送一个编解码器模式命令(CMC,由MS在上行链路中使用的模式),并且MS向BTS发送一个编解码器模式请求(CMR,被请求用于下行链路中的模式)。这个信令被与语音数据一起带内发送。上行链路中的编解码器模式可以不同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的编解码器模式,但是信道模式(全速率或者半速率)必须相同。带内信令必须被设计来允许快速适应快速信道变换。
网络控制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编解码器模式以及信道模式。移动台必须服从来自网络的编解码器模式命令,而网络可以使用任何补充信息来确定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编解码器模式。
在GSM系统中,例如信道编码算法被详尽地规定。代替规定信道解码器算法,性能标准被定义并且必须由MS来满足。为GSM系统中使用的信道编解码器设置了若干个性能标准,可以通过例如在任何业务信道TCH上接收的数据的帧擦除速率(FER)、误码率(BER)或者剩余误码率(RBER)来测量所述性能。对于GSM系统,在文档“3GPP TS05.05 V8.7.1,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数字蜂窝电信系统)(阶段2+);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无线电发射与接收)”中更准确地定义了所述标准。为了便于信道编解码器的开发和实现以及为了测量接收机的性能,定义了一个称作系统仿真器(SS)的特殊设备来用于例如类型核定。已经开发了一组测试回路来测量信道解码器的性能。一个预定义的测试回路被在连接到系统仿真器的移动台中激活,并且性能被关于若干个标准而测量。对于GSM系统,在文档“GSM 04.14 ETSI TS 101 293 V8.1.0,Digital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数字蜂窝电信系统)(阶段2+);Individual equipment type requirements and interworking(单独的设备类型需求以及互通);Special conformance testingfunction(特殊的一致性测试功能)”中更准确地定义了这些测试回路。
这些测试回路被设计来特别适合于先前的GSM编解码器。不过,AMR编解码器包括在先前的编解码器中没有涉及的特征,因此无法利用已知的测试回路来测试AMR编解码器的所有特征。本发明解决在AMR测试中涉及的至少一些问题。
一个问题涉及确定带内信令解码性能。如图3和4所示,AMR编码的业务信道帧总是包括与语音比特一起发送的一些控制比特。这些比特被称作带内信令比特。这些比特用于使得能够在无需任何进一步的信令帧的情况进行编解码器模式的改变。因为在一个模式组中最多有四种模式,所以只需要两个比特来对于带内信息进行编码。为了帮助在艰难的信道条件中的解码,所述两个比特映射到更长的位模式:TCH/AFS上的8个比特以及TCH/AHS上的4个比特。
带内传输的信息依赖于方向。在下行链路方向(从BTS到MS)中,两个不同的信息被时间复用到两个连续的语音帧中。在第一个帧中,一个模式命令MC被从BTS发送到MS,从而BTS命令MS必须在上行链路中使用的模式。在第二个帧中,一个模式指示MI被从BTS发送到MS,从而BTS将它在下行链路中使用的模式通知给MS。而且在上行链路方向(从MS到BTS)中,两个不同的信息被时间复用到两个连续的语音帧中。在第一个帧中,一个模式请求MR被从MS发送到BTS,从而MS请求BTS在下行链路中使用一个确定的模式。在第二个帧中,一个模式指示MI被从MS发送到BTS,从而MS将它在上行链路中使用的模式通知给BTS。带内传输的信息总是被时间复用,也就是每隔一个帧含有当前的模式,并且每隔一个帧含有命令的/请求的模式。
当一个20毫秒的帧被MS接收时,它被信道解码器处理。信道编解码器的输出是与带内传输的信息一起的信道解码语音参数。如果所述信息是模式命令(MC),则MS将根据所述命令来修改它在上行链路中使用的语音模式,这是因为MS必须总是服从来自BTS的被命令的模式(MC)。这个被使用的上行链路模式将被经由带内传输的上行链路模式指示而发信号到BTS。
由于固定速率信道编解码器的前面的业务信道帧不包括任何带内数据,所以没有现有测试方法来测量在所有情况中的带内解码器的性能。如果设法利用当前的测试回路和测试设备(系统仿真器SS)来测量带内解码器性能,则MS将遵循接收到的模式命令(MC)并且因此改变其上行链路模式指示(MI)。然后,测试器SS可能将接收的MI相对于先前发送的MC进行比较。如果二者类似,则带内解码器能够被认为是正确地工作。如果它们不同,则它通知MS没有正确地对于来自BTS的MC进行解码。根据这些检查,SS能够计算带内解码器的性能。
当设法评定MI带内解码器的性能时,会出现一个问题。下行链路MI对于任何上行链路带内发信号的信息没有直接影响。如上所述,上行链路MI直接受到下行链路MC的影响。关于保留两个时间复用的带内信息,保持模式请求(MR)。利用移动台上行链路适应算法来产生模式请求并且不由下行链路MI直接修改所述模式请求。由于这个原因,SS无法计算MI带内解码器的性能。
根据下行链路MI的一个错误解码,MI遵循语音参数的错误解码,CRC检查失败,随后帧被宣布为坏的。如果前面的测试回路被激活,则错误解码的语音参数被回送到测试器SS。SS可能将发送的语音参数与被回送的语音参数相比较,以便确定MI带内解码器的性能。不过,带内比特的信道编码比语音参数的信道编码强壮得多,因此语音参数的解码比带内参数的解码更可能失败。因此,测量的性能将是语音参数解码器的一个而不是带内解码器的一个。
一个新的内部测试回路已经被开发来克服这个问题。在新的测试回路中,链路适应算法被绕过,并且被一个回送接收的带内数据的功能所替代。这是不管带内信令阶段而进行的。这导致两个可能的情况:接收的MC能够被作为MI在上行链路中发送,然后接收的MI被作为MR回送。在其它可能的情况中,接收的MC能够被作为MR在上行链路中发送,并且接收的MI被作为MI回送。由于回路的目标是计算带内解码性能,所以由SS发送的语音参数不被从MS回送,而是它们被编码为零。有利地,这减少了涉及不同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语音编解码器比特率的实现问题。只有带内信令模式,也就是只有带内比特,没有语音参数被发送回SS并且带内解码器的性能可以被有利地测量。根据接收的带内信令模式,能够例如确定对于带内信道的帧错误率(TCH/AxS-INB FER)。
根据所述新的测试回路的方法被参考图5中的流程图进行描述。为了建立一个用于TCH帧的透明的测试回路,一个TCH必须在SS和MS之间是激活的。TCH可以是GSM系统中规定的任何速率的全速率信道或半速率信道上的AMR语音。通过发送一个正确的命令消息到MS来在MS中激活测试回路,所述命令可以是例如根据GSM系统的CLOSE_TCH_LOOP_CMD消息。通过发送一个CLOSE_TCH_LOOP_CMD消息,SS命令MS闭合其TCP回路(500),所述CLOSE_TCH_LOOP_CMD消息规定TCH被形成回路并且解码的带内信令信息被MS回送。然后,SS启动定时器TT01(502),它为MS设置一个相应的时限。如果没有TCH是激活的,或者任何测试回路已经被闭合(504),则MS将忽略任何CLOSE_TCH_LOOP_CMD消息(506)。如果一个TCH是激活的,则MS将为规定的TCH闭合其TCH回路,并且将一个CLOSE_TCH_LOOP_ACK发送回SS(508)。一旦接收到所述消息,SS就停止定时器TT01(510)。
当MS闭合其TCH回路之后,每个带内信号判定被从信道解码器的输出中获取(512)并且被输入到信道编码器(514)。通过将到信道编码器的输入帧设置为零(516),发送的语音参数不被回送。输入到信道编码器的带内信号判定被在相同的TCH上行链路上发送到SS(518)。这是有利地不管链路适应而进行,从而解码的带内信息被直接回送到SS。例如通过确定对于带内信道的帧错误率(TCH/AxS-INBFER),SS根据接收的带内信令模式来测量带内解码器的性能(520)。
在上述文档GSM 04.14中更准确地定义了CLOSE_TCH_LOOP_CMD消息的内容。这个消息只在SS到MS的方向中被发送。CLOSE_TCH_LOOP_CMD消息包括四个信息元素:协议鉴别器字段和跳跃指示器字段,这两个字段都具有四个比特的长度并且在文档“GSM04.07,V.7.3.0,sect.11.1.1和11.1.2”中得到了更准确的定义,具有全部定义为零的八个比特长度的消息类型字段以及也具有八个比特长度的子信道字段。在子信道字段比特中,五个比特具有定义消息内容的特殊意义,并且它们被称作X、Y、Z、A和B比特。三个比特是设置为零的备用比特。
如果所述备用比特中的一个也被有利地分配一个定义消息内容的特殊意义,则根据本发明的测试回路的激活可以被利用CLOSE_TCH_LOOP_CMD消息来实现。这个新的比特可以被称作例如C比特。然后,定义C比特具有值一,一个新的消息内容可以被利用一个特定的比特组合来定义。例如,下列比特组合可以被定义:A=1,B=0和C=1,意味着如果被形成回路的TCH是TCH/AxS,则解码的带内信令信息被回送。X比特的值表示是否只有一个全速率信道是激活的或者可能可用的子信道中的哪一个被使用。Y和Z比特的值可以被丢弃。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SS将使用的带内数据模式的测试序列被提供给MS。该提供可以在测试回路激活之前或者在测试建立期间被执行。例如通过发送CLOSE_TCH_LOOP_CMD消息,SS在MS中激活测试回路,并且开始发送所述测试序列。在MS中,实现了一个计数器,每次当解码的带内数据不符合期望的结果时,所述计数器被增加。当测试序列被完全回送时,计数器的值可以被从MS检查或者它能够被发送到SS,根据所述值可以得出带内解码器的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链路适配算法被保持在激活状态中,并且MS遵循由SS发送的模式命令MC。然后,只有根据命令的模式MC的模式指示MI被发送回SS。由SS发送的语音参数不被从MS回送,而是它们被编码为零。SS将接收的模式指示MI与发送的模式命令MC相比较,如果它们一致,则可以有利地测量模式命令MC解码。不过,因为只有每第二个帧被测试SS,所以必须利用一个单独的测试回路来测量模式指示MI解码的性能。
图6中的框图表示能够被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测试配置的设备。系统仿真器600包括用于产生随机/固定语音参数模式的发生器602,所述参数模式随后被输入到信道编码器604进行编码。然后,信道编码的语音帧被提供给发送装置606以便进一步经由信道仿真器608发送到移动台610。移动台610包括一个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的接收装置612,信道编码的语音帧被从中输入到信道解码器614。移动台610包括用于实现测试回路和用于根据由系统仿真器600给出的指示来执行一个特殊的测试回路的装置616。如上所述,例如可以利用CLOSE_TCH_LOOP_CDM消息来定义要被使用的测试回路。测试回路的输出被提供到信道编码器618进行编码。然后,信道编码的数据被提供到发送装置620以便进一步发送到系统仿真器600。系统仿真器600还包括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的接收装置622,信道编码的数据被从中输入到信道解码器624。系统仿真器600包括用于比较接收的数据与发送的模式的比较装置626,并且作为所述比较的结果,解码的性能能够被确定。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本发明。因此,本发明及其实施例不由上述例子来限制而是可以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变化。

Claims (12)

1.一种在一个包括解码器和用于将测试数据提供给该解码器的测试设备的电信系统中确定解码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产生包括信道编码的参数和带内数据的测试数据,
激活电信系统的一个业务信道,
将测试数据从测试设备发送到解码器进行解码,其特征在于:
从解码的测试数据中提取带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
绕过解码器的一个链路适应过程,
将带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发送回测试设备,以及
通过在测试设备中将发送的带内数据与接收的带内数据进行比较来确定解码性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测试数据在下行链路业务信道中从测试设备发送到解码器并且在上行链路业务信道中从解码器发送到测试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个可用的上行链路业务信道时间帧中将带内数据发送回测试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发送测试数据之前,从测试设备发送一个消息来激活解码器中的一个测试回路,该测试回路被在功能上连同解码器实现,以及
响应于业务信道被激活,从解码器向测试设备确认所述消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息是根据GSM系统的CLOSE_TCH_LOOP_CMD消息的比特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信道编码的参数是语音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AMR全速率或者半速率语音信道中确定模式指示(MI)带内数据字段的信道解码性能。
8.一种用于确定解码器性能的测试设备,该测试设备被安排来功能上连接到解码器,测试设备包括:
用于组成包括信道编码的参数和带内数据的测试数据的组成装置,
用于激活向解码器的业务信道的装置,
用于将测试数据发送到解码器进行解码的发送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将一个命令发送到解码器以便绕过其链路适应过程的控制装置,
用于接收带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的接收器,以及
用于通过比较发送的带内数据和接收的带内数据来确定解码性能的比较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测试设备被安排来:
在下行链路业务信道中将测试数据发送到解码器,以及
在上行链路业务信道中从解码器接收测试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测试设备被安排来:
在发送测试数据之前,发送一个消息到解码器来激活解码器中的一个测试回路,该测试回路被在功能上连同解码器实现,以及
响应于业务信道被激活,从解码器接收所述消息的确认。
11.一种移动台,包括:
用于从测试设备接收包括信道编码的参数和带内数据的测试数据的接收器,
用于对于测试数据进行解码的解码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从解码的测试数据中提取带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的提取装置,
用于控制解码器的一个链路适应过程被绕过的控制装置,以及
用于将带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发送回测试设备的发送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
带内数据被安排来在第一个可用的上行链路业务信道时间帧中发送回测试设备。
CNB028067304A 2001-03-16 2002-03-15 用于信道编解码器的测试回路 Expired - Lifetime CN126807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I20010533 2001-03-16
FI20010533A FI110734B (fi) 2001-03-16 2001-03-16 Kanavakoodekkien testisilmukoita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8468A CN1498468A (zh) 2004-05-19
CN1268079C true CN1268079C (zh) 2006-08-02

Family

ID=8560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67304A Expired - Lifetime CN1268079C (zh) 2001-03-16 2002-03-15 用于信道编解码器的测试回路

Country Status (18)

Country Link
US (1) US7227888B2 (zh)
EP (1) EP1384340B1 (zh)
JP (1) JP2004531932A (zh)
KR (1) KR100639306B1 (zh)
CN (1) CN1268079C (zh)
AT (1) ATE361599T1 (zh)
BR (1) BRPI0207912B1 (zh)
CA (1) CA2440313C (zh)
CY (1) CY1106715T1 (zh)
DE (1) DE60219907T2 (zh)
DK (1) DK1384340T3 (zh)
ES (1) ES2286232T3 (zh)
FI (1) FI110734B (zh)
HK (1) HK1064524A1 (zh)
MX (1) MXPA03008189A (zh)
PT (1) PT1384340E (zh)
RU (1) RU2258312C2 (zh)
WO (1) WO20020759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73579B2 (en) 2002-05-07 2005-12-0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Generation of user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specific scrambling code for the high speed shared control channel
DE10324745A1 (de) * 2003-05-30 2004-12-30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Testgerät zum Ermitteln einer Fehlerrate
US7328027B1 (en) * 2004-05-11 2008-02-05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for vocoder selection based on loads in coverage areas of a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
JP4343224B2 (ja) 2004-05-21 2009-10-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移動体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厶
SE0401669D0 (sv) * 2004-06-24 2004-06-2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system for saving bandwidth
US7639727B1 (en) * 2004-10-05 2009-12-29 Cingular Wireless Ii,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wireless signal bandwidth based on signal strength measurements provided by wireless receivers
KR101119281B1 (ko) 2005-08-29 2012-03-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품질 정보 피드백 장치 및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스케줄링 장치 및 방법
US7720046B2 (en) * 2005-09-23 2010-05-18 St-Ericsson Sa Synchronizing a channel codec and vocoder of a mobile station
CN101056342B (zh) 2006-04-13 2011-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在数字用户线技术中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9083521B2 (en) 2008-06-05 2015-07-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an in-band modem for data communications over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825480B2 (en) 2008-06-05 2014-09-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btaining non-speech data embedded in vocoder packet
US8725502B2 (en) 2008-06-05 2014-05-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an in-band modem for data communications over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RU2474062C2 (ru) * 2008-06-05 2013-01-27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внутриполосного модема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в цифровых сетях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US8958441B2 (en) 2008-06-05 2015-0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an in-band modem for data communications over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503517B2 (en) 2008-06-05 2013-08-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an in-band modem for data communications over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964788B2 (en) 2008-06-05 2015-02-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an in-band modem for data communications over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743864B2 (en) 2009-06-16 2014-06-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higher-layer protocol messaging in an in-band modem
US8855100B2 (en) 2009-06-16 2014-10-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higher-layer protocol messaging in an in-band modem
JP5001983B2 (ja) * 2009-07-21 2012-08-1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9319874B2 (en) * 2009-11-25 2016-04-19 Wi-Lan Inc. Automatic channel pass-through
CN103684574A (zh) * 2012-09-07 2014-03-26 成都林海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卫星移动通信终端的语音编解码器自闭环性能测试方法
CN103684624B (zh) * 2012-09-07 2015-07-29 成都林海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卫星移动终端语音编解码器半双工语音输出功能测试方法
CN103595862B (zh) * 2013-10-25 2016-02-03 福州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ipi dsi控制器的测试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58862A (ja) * 1987-12-15 1989-06-21 Nec Corp 遠隔試験方式
US6205130B1 (en) * 1996-09-25 2001-03-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bad data packets received by a mobile telephone using decoded speech parameters
KR100268450B1 (ko) * 1998-03-02 2000-10-16 윤종용 테스트기능을 갖는 비터비 디코더
FI106834B (fi) * 1998-06-03 2001-04-12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datakanavien toimivuuden testaamiseksi radiolaitteessa
US6240282B1 (en) * 1998-07-13 2001-05-29 Motorola, Inc.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non-linear signal classifi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493665B1 (en) * 1998-08-24 2002-12-10 Conexant Systems, Inc. Speech classification and parameter weighting used in codebook search
US6308065B1 (en) * 1998-12-07 2001-10-23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for testing cellular base stations
US6631122B1 (en) * 1999-06-11 2003-10-07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QOS agent for all-IP network
US7010001B2 (en) 2000-01-10 2006-03-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adaptive multi-rate (AMR) data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126651A1 (en) * 2000-02-16 2001-08-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Link adaptation for RT-EGPRS
GB0008119D0 (en) 2000-04-03 2000-05-24 Nokia Networks Oy Estimating communication qualit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I20010533A0 (fi) 2001-03-16
KR20040008137A (ko) 2004-01-28
HK1064524A1 (en) 2005-01-28
PT1384340E (pt) 2007-07-03
FI110734B (fi) 2003-03-14
RU2003130463A (ru) 2005-02-10
ATE361599T1 (de) 2007-05-15
ES2286232T3 (es) 2007-12-01
US7227888B2 (en) 2007-06-05
JP2004531932A (ja) 2004-10-14
EP1384340A1 (en) 2004-01-28
CA2440313A1 (en) 2002-09-26
BRPI0207912B1 (pt) 2017-04-04
US20020177436A1 (en) 2002-11-28
DE60219907T2 (de) 2008-01-10
CA2440313C (en) 2008-12-23
KR100639306B1 (ko) 2006-10-26
CY1106715T1 (el) 2012-05-23
DK1384340T3 (da) 2007-07-16
WO2002075986A1 (en) 2002-09-26
RU2258312C2 (ru) 2005-08-10
DE60219907D1 (de) 2007-06-14
FI20010533A (fi) 2002-09-17
BR0207912A (pt) 2004-03-02
MXPA03008189A (es) 2004-01-29
EP1384340B1 (en) 2007-05-02
CN1498468A (zh) 2004-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8079C (zh) 用于信道编解码器的测试回路
US5537410A (en) Subsequent frame variable data rate indication method
JP3475176B2 (ja) 既知の情報を利用した符復号モード符号化
KR100191295B1 (ko) 수신신호의 데이터 속도를 결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장치
CA2165342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data rate of a received signal
AU76761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lternating transmission of codec mode information
AU766016B2 (en) Efficient in-band signaling for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and configuration changes in adaptive multi-rat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FI116181B (fi) Virheenkorjausta ja virheentunnistusta hyödyntävä informaationkoodausm enetelmä ja laitteet
JPH08500949A (ja) Pcmリンク故障検出及び喪失ブロック取扱い
CN1127827C (zh) 估算信道比特误码率的方法以及收发信机
KR100639310B1 (ko) 채널 코덱용 검사 루프
CN1232056C (zh) 在采用可变比特率的系统中健壮的帧类型保护方法与系统
CN1991977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语音编码速率确定方法
US20060036434A1 (en) Resource reservation in transmission networks
Uvliden et al. Adaptive multi-rate. A speech service adapted to cellular radio network quality
WO2001039424A1 (en) Frame error identification
CN110233697B (zh) 一种信息数据块的处理方法和发送端
JP3516439B2 (ja) シグナリング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AU2003231679B2 (en) Efficient in-band signaling for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and configuration changes in adaptive multi-rat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GB2427526A (en) Improving transmission of a message
CZ411199A3 (cs) Způsob a zařízení pro určení hodnoty přijatého bitu
MXPA01002701A (es) Metodo y sistema para transmision alterna de informacion de modo code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6452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13

Address after: Espoo, Finland

Patentee after: Technology Co., Ltd. of Nokia

Address before: Espoo, Finland

Patentee before: Nokia Oyj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80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