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67058A - 驱动设备、驱动系统以及数据写入和/或读出方法 - Google Patents

驱动设备、驱动系统以及数据写入和/或读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67058A
CN1267058A CN00103899A CN00103899A CN1267058A CN 1267058 A CN1267058 A CN 1267058A CN 00103899 A CN00103899 A CN 00103899A CN 00103899 A CN00103899 A CN 00103899A CN 1267058 A CN1267058 A CN 12670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data
write
access means
or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03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8320C (zh
Inventor
山本时雄
鸟居秀年
间山一郎
杉浦真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67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7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832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832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14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17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storage systems in relation to availabi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55Vertical data movement, i.e. input-output transfer; data movement between one or more hosts and one or more storage devices
    • G06F3/0659Command handling arrangements, e.g. command buffers, queues, command schedu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1In-line storage system
    • G06F3/0683Plurality of storage devices
    • G06F3/0686Libraries, e.g. tape libraries, jukebox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7/00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 G11C7/16Storage of analogue signals in digital stores using an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nalogue/digital [A/D] converters, digital memories and digital/analogue [D/A] convert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 G11C2207/16Solid state audi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Memory System (AREA)
  • Read Only Memory (AREA)
  • Indexing, Searching, Synchronizing, And The Amount Of Synchronization Travel Of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设备,它能连续访问多个记录媒体,对媒体连续读写数据。驱动设备包括:装载装置,用于装载多个存储媒体,以便将数据个别写入和/或读出存储媒体;访问装置,用于访问装在装载装置中的存储媒体,以便对存储媒体读写数据;和控制装置,用于当把多个存储媒体装在装载装置中时,控制访问装置对装在装载装置中多个存储媒体进行连续读写。

Description

驱动设备、驱动系统以及 数据写入和/或读出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装载多个存储媒体的驱动设备,所述存储媒体中可以存储音乐数据等各种数据文件。
近年来,开发了一种小型存储媒体,这种媒体可以装载诸如按块擦除存储器等半导体记录元件。在专用驱动设备中安装上述类型的存储媒体,或者在音频/视频设备或信息设备中安装存储媒体的驱动设备,以便可以将计算机数据、静止图像数据、运动图像数据、音乐数据和/或音频数据记录到存储媒体中。
同时,诸如CD(激光盘)和MD(小磁盘:商标)等媒体已习惯上作为记录音乐数据的媒体广泛使用,并且分别可以用CD播放机和DM记录机/播放机记录和重放。
另一方面,习惯上认为所谓的换盘播放机(changer player)可以容纳多个诸如CD或MD等媒体,并且可以有选择地重放。
对于换盘播放机,用户可以从多个CD中选择一个需要的CD,并重放,或者在再现了某个CD之后重放另一个CD,但不必手动调换所装的CD。
但是,上述换盘播放机有以下问题。具体地说,换盘播放机包括下述部件:存储部,用于存储多个诸如CD等媒体;机械甲板部,它位于安装光头、主轴电动机等部件的再现位置;以及传送机构,用于从存储部中取出一个媒体,将其传送到再现位置,并且在媒体重放结束后将其传送回存储位置。另外,换盘播放机,要求留一个空间供传送机构移动媒体。因此,不可避免地,换盘播放机会结构复杂,并且尺寸很大。
另外,由于虽然由传送机构交换媒体,但会自然中断再现声音,所以即使顺序交换多个媒体以便作连续重放,每次交换过程都会使再现声音中断一段时间(例如,大约5-10秒)。当相继再现音乐数据时,用户会觉得大约5一10秒的寂静期相当长,并且有时会使用户欣赏再现的感觉变差。
应该注意,为了防止在媒体交换期间出现这种寂静,可以如此结构换盘播放机,将再现数据存储到缓冲存储器中,并且在交换时,输出来自缓冲存储器的再现数据。但是,自然这要求存储设备具有相当大的容量,并且需要对读出操作和缓冲操作进行复杂控制。
另外,当传送机构用机械方式移动媒体时,必须保证耐用而且工作声音最小,并且必须做出各种技术设计。另外,这也对简化设备结构带来不利。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设备,它可以相继访问多个媒体(每个都包含一个存储单元),对媒体连续地读写数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对包括存储单元的记录媒体读/写数据的驱动设备。该驱动设备包括:装载装置,用于装载多个存储媒体,以便将数据个别写入存储媒体和/或从存储媒体中读出;访问装置,用于访问装在装载装置中的存储媒体,以便对存储媒体读写数据;和控制装置,用于当把多个存储媒体装在装载装置中时,控制访问装置对装在装载装置中多个存储媒体进行连续读写。
最好,驱动设备还包括选择装置,用于允许访问装置有选择地访问装在装载装置中的多个存储媒体中的一个。
利用该驱动设备,只要通过控制选择装置的选择状态,以及访问装置对装在装载装置中的多个记录媒体的访问操作,便可以相继访问多个存储媒体,但时间上没有中断,或者在指定后立即访问多个记录媒体中的任何一个媒体。由此,当试图连续再现诸如音乐数据等数据时,几乎不需要时间来变换访问对象的记录媒体,并且避免了当没有声音作为再现声音输出时用户被迫等待的情形。还避免了用户在指定再现曲子后必须等待一段时间的情形。换句话说,本驱动设备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令用户满意的再现输出。另外,本驱动设备对用户的有用之处在于可以有效地与多个记录媒体传送数据,或者在多个记录媒体之间进行传送数据,或者将数据记录到多个记录媒体中,但没有时间损耗。
另外,由于不必接触地移动存储媒体,以交换要访问的存储媒体,或者交换不需要用于容纳目前并非访问对象的那些存储媒体的位置,所以不需要这种容纳部、传送部,以及如传统换盘重放机中用于传送存储媒体的空间。另外,不需要为防止再现输出中断所需的缓冲存储器。由此,使设备最小化,简化设备的工作过程,从而降低了成本。
最好,驱动设备还包括装载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装载装置中的多个存储媒体装载部分的每一个中是否装有一个存储媒体,选择装置使访问装置对装载检测装置检测到没有装入任何存储媒体的存储媒体装载部分的访问无效。利用该驱动设备,用选择装置可以防止发生无效的选择状况,从而获得有效的操作。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对包括存储单元的记录媒体读写数据的驱动系统。该驱动系统包括:多个存储媒体;装载装置,用于装载多个存储媒体,以便将数据个别写入存储媒体和/或从存储媒体中读出;访问装置,用于访问装在装载装置中的存储媒体,以便对存储媒体读写数据;和控制装置,用于当把多个存储媒体装在装载装置中时,控制访问装置对装在装载装置中多个存储媒体进行连续读写。
最好,驱动系统还包括选择装置,用于允许访问装置有选择地访问装在装载装置中的多个存储媒体中的一个。
最好,驱动系统还包括装载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装载装置中的多个存储媒体装载部分的每一个中是否装有一个存储媒体,选择装置使访问装置对装载检测装置检测到没有装入任何存储媒体的存储媒体装载部分的访问无效。
另外,利用该驱动系统,可以获得与上述驱动设备相同的优点。
结合附图,阅读以下描述和所附的权利要求,将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和长处。附图中,相同的部分或元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
图1包括顶视图、正视图、侧视图和底视图,它们示出了在本发明驱动设备中使用的板状存储器的外部轮廓;
图2是一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板状存储器的端子结构;
图3是一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板状存储器的内部结构;
图4是一方框图,示出了图1中板状存储器与本发明驱动设备的接口结构;
图5是一透视图,例示了本发明驱动设备的表观;
图6是一方框图,示出了图5中驱动设备的电结构;
图7是一方框图,示出了图5中驱动设备的接口结构;
图8是一流程图,示出了图5中驱动设备的连续再现模式的过程;
图9是一流程图,示出了图5中驱动设备的声序指定再现模式的过程;
图10是一流程图,示出了图5中驱动设备的传送模式的过程;
图11是一流程图,示出了图5中驱动设备的连续记录模式的过程。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本发明适用于一驱动设备,该驱动设备可以对板状存储器读写数据,而板状存储器具有板状外形,用作存储媒体。
描述顺序如下;
1.板状存储器
2.板状存储器与驱动设备之间的接口
3.驱动设备的结构
4.连续再现模式的工作情况
5.声序指定再现模式的工作情况,以及其它再现模式
6.传送模式的工作情况
7.连续记录模式的工作情况
1.板状存储器
首先,参照图1-3,描述板状存储器,它是在本发明驱动设备中使用的记录媒体。
如图1所示,板状存储器一般用标号1表示,并且在板状外壳包括例如具有预定容量的半导体存储设备。对于半导体存储设备,可以使用按块擦除存储器。
例如通过塑模形成图1顶视图、正视图、侧视图和底视图所示的外壳。作为外壳尺寸举例,图1所示的尺寸W11、W12、和W13分别为W11=60mm,W12=12mm和W13=2.8mm。
例如包括10个电极的端子部2从外壳正面的底部向底面延伸,并且通过端子部2对板状存储器1中的存储装置进行读操作或写操作。
从顶视图看,在外壳的左上角有一圆角部分3。提供圆角部分3是为了在把板状存储器1插入驱动设备本体的装载机构中时,防止板状存储器1沿错误的方向插入。
另外,为了保证使用更方便,在外壳的底面形成防滑波纹部分4。
另外,在外壳的底面形成一滑动开关5,用于防止误擦除记录内容。
规定板状存储器1具有以下按块擦除存储器容量中的一种:4MB(兆比特)、8MB、16MB、32MB、64MB和128MB。
另外,FAT(文件分配表)系统用作数据记录/再现的文件系统。
写速度为1500千比特/秒至330千比特/秒;读速度是2.45兆比特/秒;写单元为512比特;而擦除块的大小为8KB或16KB。
另外,电源电压Vcc为2.7-3.6伏,并且最大串行时钟SCLK为20 MHz。
图2示出了端子部2的电极结构。由图1可知,在端子部2的结构中,10个平面电极排成一行。下面叙述这些电极(端子T1至T10)。
端子T1和T10用作检测电压Vss的端子。
端子T2用作串行协议总线状态信号BS的输入端。
端子T3和T9用作电源电压Vcc的端子。
端子T4用作数据端,即串行协议数据信号的输入端/输出端。
端子T5和T7保留。
端子T6是检测端,用于检测将板状存储器装入驱动设备中。
端子T8用作串行时钟信号SCLK的输入端。
图3示出了板状存储器1的端子和内部结构。
具体参照图3,板状存储器1装有控制集成电路(IC)10和按块擦除存储器11。控制IC10执行对按块擦除存储器11的读写操作。
由图3可知,将来自端子T2的串行协议总线状态信号BS和来自端子T8的串行时钟信号SCLK提供给控制IC10。当进行写操作时,控制IC10根据串行协议总线状态信号BS和串行时钟信号SCLK,将端子T4提供的数据写入按块擦除存储器11。另外,在进行读操作时,控制IC10根据串行协议总线状态信号BS和串行时钟信号SCLK,从按块擦除存储器11中读取数据,并从端子T4将数据输出给驱动设备方。
另外,将检测电压Vss提供给检测端T6,以便通过用图3所示的电阻器R检测检测端T6的端电压,从驱动设备方检测板状存储器1是否与负载部(以下所述连接器)相连。
2.板状存储器与驱动设备之间的接口
以下参照图4,说明板状存储器1和驱动设备20之间串行接口系统的结构。
板状存储器1中的控制IC10包括按块擦除存储器控制器10a、寄存器10b、页面缓冲器10c以及串行接口10d。
按块擦除存储器控制器10a根据寄存器10b中设置的参数,在按块擦除存储器11和页面缓冲器10c之间进行数据传递。
通过串行接口10d将页面缓冲器10c缓冲后的数据传送给驱动设备20,并且通过串行接口10d将来自驱动设备20的数据放入页面缓冲器10c中进行缓冲。
驱动设备20包括文件管理器60,传送协议接口61以及串行接口62,作为板状存储器1的接口结构。
文件管理器60对板状存储器1进行文件管理。例如,在本例系统中,用于管理主数据文件的管理文件存储在板状存储器1中。驱动设备20从板状存储器1中读取其中所装的管理文件,并且下述的中央处理器(CPU)41构成文件管理器60。根据文件管理器60,对板状存储器1进行存取。
传送协议接口61对寄存器10b和页面缓冲器10c进行存取操作。
串行接口63规定了在串行接口62和板状存储器1之间的三条信号线(即,串行时钟信号线SCLK,总线状态BS和串行数据输入/输出SDIO)上传送任意数据的协议。
通过操作上述各部件,可以由驱动设备20对板状存储器1(按块擦除存储器11)进行读/写。
3.驱动设备的结构
参照图5、6和7描述本实施例驱动设备20的结构,该驱动设备20可以对板状存储器1进行记录和再现操作。
应该注意,驱动设备20可以将各种类型的主数据处理成对板形存储器1进行读写的对象。例如,主数据可以是运动图像数据、静止图像数据、音频数据(话音数据)、高保真音频数据(音乐数据)和控制数据。
图5例示了驱动设备20的外观。
参照图5,驱动设备20具有显示部21,它位于驱动设备的正面。显示部21例如可以是液晶面板,并且在上面显示再现图像或字符、伴随的再现声音或音乐的信息以及操作指导信息等等。
另外,每个插入口22A和22B和22C都能容纳板状存储器1,这些开口位于驱动设备20的正面,驱动设备20最多可以装三个板状存储器1。
驱动设备20通过插入口10A、22B和22C将板状存储器1插入驱动设备20以及从中取出。板状存储器1与驱动设备20内部的连接器部30相连。驱动设备20还对各种数据进行记录和再现,包括音乐数据、音频数据、运动图像数据、静止图像数据、计算机数据、控制数据等。
应该注意,尽管本实施例的驱动设备20最多可以装三个板状存储器1,但可以将本发明的驱动设备构造成,至少能够同时装入二个板状存储器1。相应地,自然可以将本发明的驱动设备构造成,能够同时装入四个或更多个板状存储器1。
另外,为了能与各种设备连接,在驱动设备20上形成各种端子。例如,在驱动设备20上形成双耳式耳机端子23和扩音器输入端25。
如果将双耳式耳机与耳机端子23相连,那么可以将再现声音信号提供给耳机,从而用户可以听到再现声音。
如果将扩音器与扩音器输入端25相连,那么驱动设备20可以获得扩音器收集的声音信号,并且将声音信号记录到例如板状存储器1中。
另外,在驱动设备20上形成线路输出端24、线路输入端26和数字输入端27。
如果通过音频电缆将一外部设备与线路输出端24相连,那么可以将再现声音信号从驱动设备20提供给外部设备。例如,可以将音频放大器与线路输出端24相连,使用户可以一个扬声系统听见从板状存储器1再现得到的音乐/声音,或者可以将小磁盘录音机或磁带录音机与线路输出端24相连,将从板状存储器1再现得到的音乐/声音作为翻录,记录到另一媒体上。
另外,如果将一外部设备与线路输入端26相连,那么可以获得诸如CD播放机等外部设备提供的声音信号,并将该声音信号记录到板状存储器1中。
另外,可以通过数字输入端27接收在光缆上传输的数字音频数据。例如,如果外部的CD播放机等设备是具有数字输出端的设备,那么如果用光缆将其与数字输入端27相连,那么外部的CD播放机等就可以进行数字翻录。
另外,在驱动设备20上提供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器28,以便可以在驱动设备20和诸如具有USB接口的个人计算机等适用于USB的设备之间进行各种类型的通信或数据传输。
另外,尽管本实施例的驱动设备20通过电源插头29从外界的市电交流电源获得工作电源,但也可以在驱动设备20中安装干电池或可充电池作为工作电源。
应该注意,上述端子的类型、数目和位置只是举例,它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例如,可以提供具有光缆的数字输出端,或者在驱动设备20上形成SCSI连接器、串行端口、RS232C连接器、IEEE连接器等。
另外,尽管由于本领域已经知道端子结构,所以没有具体描述,但可以将双耳式耳机端子23和上述线路输出端24形成单个公共端子,或者进一步将该端子与数字输出端公用。
同样,可以将扩音器输入端25、线路输入端26和数字输入端27形成单个端子。
在驱动设备20上形成由用户操作的操作部58,并且在操作部58上提供各种操作元件。例如,提供电源开/关键、再现键、停止键、暂停键、记录键、快进键、倒转键、重复键、音量增大键、音量降低键、编辑键、菜单键、操作模式设置键等。
当然,上述操作键只是举例。换句话说,要设置的操作元件的数目、类型的位置可以改变,并且还可以另外提供各种其它操作元件,例如指针移动键、数字键以及可以按压和旋转的操作拨盘。
应该注意,尽管图示的驱动设备20被制成具有固定类型的设备,但由于如以上参照1所描述的,板状存储器1是非常小的媒体,所以即使驱动设备20具有多个装板状存储器1中的插入口,仍可以将其制成小尺寸。因此,可以将驱动设备20制成尺寸小、重量轻和可携带的驱动设备。
图6示出了驱动设备20的内部结构。
参照图6,CPU 41起驱动设备20之中央控制单元的作用,并且控制驱动设备20各部件的操作。
CPU 41具有ROM 41a和RAM 41b。ROM 41a中存储操作程序和各种常数,而RAM 41b起工作区的作用。
CPU 41响应于来自操作部58的操作输入信息,执行ROM 41a中操作程序所规定的控制操作。如上所述,操作部58上提供有各种操作元件。
驱动设备20还包括按块擦除存储器48。CPU 41可以将有关音乐记录模式、再现音量和显示模式等各种操作的系统设置信息存储在按块擦除存储器48中。
另外,还提供缓冲存储器57,该存储器由例如D-RAM构成。当对板状存储器1进行记录或再现时,CPU 41可以将数据暂时存储到缓冲存储顺57中。在本实施例中,在传送模式的过程中使用缓冲存储器57,下文中再作描述。
实时时钟44是时钟部,并且计算当前日期。CPU 41根据实时时钟44提供的日期数据确认当前日期。
USB接口43是一通信接口,使外部设备与USB连接器28相连。CPU 41通过USB接口43与外部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交流数据。例如,通过USB接口43发送或接收控制数据、计算机数据、视频数据或音频数据。
驱动设备20还包括调整器46和DC/DC转换器47,形成电源部。为了使用电源,CPU 41向调整器46发出接通电源开关的指令。调整器46根据指令,对通过电源插头29提供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平滑。
DC/DC转换器47将调整器46提供的电源电压转换成需要的电压,并且将其作为工作电源电压Vcc提供给驱动设备20的各个部件。
在上述三个插入口22A、22B和22C的内部形成连接器部30。在连接器部30中,分别形成与插入口22A、22B和22C对应的三个连接器30A、30B和30C。
每个连接器30A、30B和30C有一个与上述板状存储器1之端子部2的结构对应的10端子结构。应该注意,在图7所示连接器30A的右侧,另外标注了图2所示板状存储器1的相应端子T1-T10。
当把板状存储器1与任何一个或每一个连接30A、30B和30C相连时,CPU41可以通过存储器接口42访问与连接器部30相连的板状存储器1,从而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记录/再现/编辑。
CUP 41可以控制显示驱动器45,以便显示部21可以显示需要的图像。例如,可以在显示部21上显示供用户操作用的菜单或指导,以及记录在板状存储器1中的文件的内容等。另外,例如,如果板状存储器1中记录了移动图像或静止图像的图像数据,那么可以读出这些图像数据,并将它们显示在显示部21上。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驱动设备20中,为了能够输入和输出音频信号(音乐信号和声音信号),形成了数字输入端27、扩音器输入端25、线路输入端26、耳机端23和线路输出端24。
作为上述端子的音频信号处理系统,驱动设备20还包括保密应用模块(SAM)50(加密/解密处理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49、模数/数模转换部(以下称ADDA转换部)54、功率放大器56、扩音器放大器53、光输入模块51和数字输入部52。
SAM 50对CPU 41和DSP 49之间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并且与CPU 41交换密钥。例如,将密钥存储在按块擦除存储器48中。SAM 50可以使用密钥进行加密/解密。
应该注意,SAM 50可以对例如非音乐数据的数据进行加密/解密。
例如当要通过USB接口43向外部个人计算机发送或接收数据时,SAM 50根据CPU 41的指令进行加密或解密。
DSP 49根据CUP 41的命令对音频数据进行压缩/解压缩处理。
数字输入部52对光输入模块52获得的数字音频数据进行输入接口处理。
ADDA转换部54对音频信号进行A/D转换和D/A转换。
上述各部件按下述方法输入和输出音频信号。
光输入模块51对通过光缆由外部设备(诸如CD播放机)提供给数字输入端27的作为数字音频数据的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并且获得该信号,然后在数字输入部52中根据传输格式对其进行接收处理。然后,DSP 49对接收到的并经抽取的数字音频数据进行压缩,然后提供给CPU 41。CPU 41将它们转换成记录数据,以便记录在板状存储器1中。
如果把扩音器与扩音器输入端25相连,那么扩音器放大器53对通过扩音器输入端25输入的来自扩音器的输入声音信号进行放大,并且用ADDA转换部54对其进行A/D转换,然后将其作为数字音频数据提供给DSP 49。DSP 49对数字音频数据进行压缩,然后将其提供给CPU 41。CPU 41将其转换成记录数据,以便记录在板状存储器1中。
ADDA转换部54对与线路输入端26相连的外部设备提供的输入声音信号进行A/D转换,并且将其作为数字音频数据提供给DSP49。DSP 49对数字音频数据进行压缩,然后提供给CPU 41。CPU 41将它们转换成记录数据,以便记录在板状存储器1中。
另一方面,当要输出从板状存储器1读出的音频数字数据时,CPU 41用DSP 49对音频数据解压缩。ADDA转换部54将如此处理后的数字音频数据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并将其提供给功率放大器56。
功率放大器56对耳机进行放大处理,并对模拟音频信号的线路输出进行放大处理,并且将结果信号分别提供给耳机端23和线路输出端24。
图7示出了与板状存储器1的接口的结构。该接口是由图6的CPU 41、存储器接口42和连接器部30所形成的一部分。
如以上参考图4所描述的,作为驱动设备20方的接口结构,提供文件管理器60、传送协议接口61和串行接口62。如图7所示,用CPU 41中的硬件或软件以及存储器接口42形成接口结构。
如上所述,串行接口62通过三条信号线路SCLK(串行时钟)、BS(总线状态)和SDIO(串行数据输入/输出)与板状存储器1的串行接口10d(参见图4)传递各种数据。如图7所示,信号线路通过选择部63与连接器30A、30B和30C相连。
当把具有如图2所示端子结构的板状存储器1装入任何一个连接器30A、30B和30C中时,在驱动设备20的串行接口62和板状存储器1中的串行接口10d之间建立信号线路SCLK(串行时钟)、BS(总线状态)和SDIO(串行数据输入/输出)的连接。
但是,只建立使串行接口62与选择部63选择的一个连接器相连的信号线路连接。
具体地说,选择部63包括三个选择开关SSW1、SSW2和SSW3,和三个使能开关ESW1、ESW2和ESW3。选择开关SSW1和使能开关ESW1位于通向连接器30A的信号线路上。
另外,选择开关SSW2和使能开关ESW2位于通向连接器30B的信号线路上,而选择开关SSW3和使能开关ESW3位于通向连接器30C的信号线路上。
具有如上所述开关结构的选择部63有选择地确定要与串行接口62相连的一个连接部。
例如,为了访问连接器30A中的板状存储器1,选择部63有选择地接通选择开关SSW1和使能开关ESW1,不选择其余开关。
在文件管理器60的控制下,接通/断开选择开关SSW1、SSW2和SSW3。具体地说,为了对要访问的板状存储器1选择一个必要连接,文件管理器60从选择开关SSW1、SSW2和SSW3中选择一个开关。
另一方面,提供了使能开关ESW1、ESW2和ESW3,防止选择其中没有装板状存储器1的任何连接器。
如以上参照图3所述的情况,驱动设备20可以通过检测板状存储器1之端子部2中的端子T6,来检测连接部30中板状存储器1的负载情况。
具体地说,在图7中,插入检测部64检测连接器30A、30B和30C之检测端INS(对应于板状存储器1的检测端T6)的端电压,并且根据端电压,插入检测部64检测是否在每个连接器30A、30B和30C中装入了板状存储器1。
插入检测部64将检测信息提供给文件管理器60,以便文件管理器60可以鉴别当前有效的一个连接器,即可以访问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
另外,插入检测部64响应于检测信息控制使能开关ESW1、ESW2和ESW3。具体地说,插入检测部64控制使能开关ESW1、ESW2和ESW3,以便接通与装入了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相对应的使能开关,但断开与没有装入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相对应的使能开关。
结果,没有装入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不与串行接口62相连。
应该注意,使能开关ESW1、ESW2和ESW3还可以由文件管理器60来控制。
同时,如果修改由文件管理器60执行的关于选择开关SSW1、SSW2和SSW3的控制系统,致使实施下述控制,即不接通与没有装入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对应的选择开关,那么就可以省略使能开关。
本实施例的驱动设备20具有上述结构。由此结构可知,驱动设备20允许装载多个板状存储器1,并且可以对每个板状存储器1进行记录和/或再现操作。
另外,为了变换驱动设备20中要访问的板状存储器1,就硬件而言,只需要改变选择部63的连接器选择状态,不需要如传统CD换盘播放机中的那样,为了交换要访问的媒体而提供实际移动存储媒体的部件,或者提供将非访问对象的媒体保持在适当位置的部件。
另外,即使上述多个板状存储器进行连续操作,也可以实现适当的操作,防止再现输出出现间歇。
另外,由于响应插入检测部64对装载情况的检测,不选择未装入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所以可以防止无效的选择状态,从而实现有效的操作。
应该注意,以上参照图6和图7所描述的驱动设备20的结构只是一个例子,并且驱动设备20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特定的情况。
例如,还可以在驱动设备内建立一个用于输出音频数据的扬声器,并且将功率放大器56的输出提供给扬声器,使扬声器输出相应的声音。
另外,尽管以下就各种模式描述了本实施例之驱动设备20的工作情况,以音频数据为例构成工作对象的主数据,但是驱动设备20不仅可以处理音频数据,而且可以处理诸如上述图像数据等其它各种数据,并且下述各种工作方式也适用于这些数据。
4.连续再现模式的工作情况
首先,描述驱动设备20可以实现的连续再现模式的工作情况。
应该注意,在以下描述各种工作模式时,假设要对板状存储器1读或写的数据是音频数据,并且作为音频数据的一个曲子(one tune)的音乐数据作为一个声序(track)存储在板状存储器1中,并且用对其所加的唯一的声序数来管理。
图8示出了连续再现模式下CPU 41的工作过程,即在CPU 41之文件管理器60的控制下,用图7的接口结构所实现的操作。
连续再现模式是相继再现装在驱动设备20中的多个板状存储器1的工作方式。
用户将两个或多个板状存储器1装入连接器部30,并且输入指令以连续再现模式进行再现操作。
如果用户操作操作部58,输入根据连续再现模式进行再现的指令,那么在图8中,CPU 41将其过程从步骤F101进至步骤F102,并且在步骤F102,将变量N赋值为连接器连接计数(装入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的数目)。连接器连接计数是插入检测部64检测出内装有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的数目。由于本实施例的驱动设备20可以容纳最多三个板状存储器1,所以变量N被赋值为N=2或N=3(当N=1时,不执行连续再现模式,而是执行单个板状存储器1装入驱动设备20时的正常再现)。
另外,在步骤F102,设置装入连接器中的多个板状存储器1的再现次序。
例如,当有两个板状存储器1装入连接器30A和30C中时,变量N为N=2,并且按下述方式设置再现次序,即第一连接器(与该连接器相连的板状存储器1)是连接器30A,而第二连接器(与该连接器相连的板状存储器1)是连接器20C。
应该注意,可以用各种方法来确定再现次序。例如,可以给连接器赋以连接器号,并且确定再现次序,以便按连接器号的增大次序重放插入了板状存储器的那些连接器,或者随机确定再现次序,否则由用户指定再现次序。
然后,在步骤F103,将变量n设置为1。然后在步骤F104,CPU 41控制选择部63选择第n个连接器,即再现序号为1的连接器,因为它被确定第一个重放。
因此,与首先重放的板状存储器1建立连接。然后,在步骤F105,CPU 41为要读取的数据设置地址,并在步骤F106,CPU 41执行读访问操作。用再现电路部对如此读出的音频数据进行所需的处理(作为再现处理),其中所述再现电路部包括图6的DSP 49、ADDA转换部54和功率放大器56,并且再现和输出所得到的音频数据。
执行步骤F105中的读地址设置操作和步骤F106中的读访问操作/再现处理操作,直到在步骤F107检测到用户执行了停止操作,或者在步骤F108判别出已全部再现了装在连接器中的板状存储器1的所有声序的数据,其中连接器的再现序号为1。
如果在步骤F108判定,已全部再现了装在再现序号为1的连接器中的板状存储器1的所有声序,那么过程进至步骤F109,在该步骤中,CPU 41控制选择部63取消对第n个连接器的选择,即再现序号为1并直到那时仍被选择的连接器。
因此,取消了与重放完的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
然后,在步骤F110,CPU 41判断变量n是否等于变量N。如果变量n不等于变量N,或者换句话说,如果还有没有重放的板状存储器1,那么在步骤F111对变量n增1,并且过程返回步骤F104,然后执行与上述相同的过程。具体地说,现在CPU 41控制选择部63,选择再现序号为2的连接器,即应该第2个重放的连接器。由此,建立了与应该第2个重放的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然后,CPU 41在步骤F105进行读地址设置,并且在步骤F106对应该第2个重放的板状存储器1进行读访问/再现处理。
如果在步骤F108检测到已全部再现了装在再现序号为2的连接器中的板状存储器1的所有声序,那么过程进至步骤F109,在该步骤中,CPU在41控制选择部63,取消对再现序号为2的连接器的选择。由此,取消了与已再现过的板状存储器的连接。
接着,如果在步骤110变量n还没有达到变量N,或者换句话说,如果还有没有再现的板状存储器1,那么在步骤F111对变量n增1,并且过程返回步骤F104,然后执行与上述相同的过程。由此,重放装在再现序号为3的连接器中的板状存储器1。
如果连接器部30中装着两个板状存储器1,那么当再现完两个板状存储器1时,过程从步骤F110进至步骤F113。另一方面,如果连接器部30中装着三个板状存储器1,那么当再现完三个板状存储器1时,过程从步骤F110进至步骤F113。
另一方面,CPU 41还可以如下进行控制,即如果用户操作重复键,那么当再现完三个板状存储器1时,CPU 41将变量n设置成初始值,并且过程返回步骤F104。由此,反复播放三个板状存储器1,直到用户进行停止操作。
另外,如果用户在再现进行时执行停止操作,那么过程从步骤F107进至步骤F112。在步骤F112,CPU 41控制选择部63,取消对当前所选连接器的选择,然后过程进至步骤F113。
在步骤F113,CPU 41进行必要的再现结束处理,结束连续再现模式下的一系列再现操作。
通过上述处理,完成了如以下例子中所述的连续再现。
例如,如果将两个板状存储器1装入连接器30A和30C中,并且将再现次序确定成首先再现连接器30A上的板状存储器1,其次再现连接器30C上的板状存储器1,那么选择部63选择连接器30A,并且再现装在连接  30A中的板状存储器1的所有声序。然后,选择部63所作的选择变为连接器30C,并且再现装在连接器30C中的板状存储器1的所有声序。由此完成连续再现过程。
另一方面,例如,如果将三个板状存储器1装入连接器30A、30B和30C中,并且将再现次序设置成首先重放连接器30A上的板状存储器1,其次重放连接器30B上的板状存储器1,最后重放连接器30C上的板状存储器1,那么选择部63首先选择连接器30A,并且再现装在连接器30A中的板状存储器1的所有声序。然后,选择部63所作的选择变为连接器30B,并且再现装在连接器30B中的板状存储器1的所有声序。进一步,选择部63所作的选择变为连接器30C,并且再现装在连接器30C中的板状存储器1的所有声序。由此完成了连续再现过程。
用上述方法对多个板状存储器1执行了连续再现过程。在本实施例的驱动设备20中,为了变换重放的板状存储器1,只需切换选择部63,因此不需要化许多时间进行媒体转换。从而,当变换板状存储器重放对象时,在重放完某个板状存储器的最后一个声序时,立即再现输出下一个板状存储器的第一声序,从而实现令用户满意的连续再现。
5.声序指定再现模式的工作情况,以及其它再现模式
接下来,描述声序指定再现模式的工作情况。
图9示出了声序指定再现模式下CPU41的过程,即在CPU 41中的文件管理器60的控制下,由图7的接口结构所完成的操作过程。
声序指定模式表示用户对装在驱动设备20中的单个板状存储器1指定某个声序的操作,或者对装在驱动设备20中的多个板状存储器1指定其个声序的操作,以便可以重放被指定板状存储器1的指定声序。
用户至少可以将一个板状存储器1装入连接器部30中,以便输入指令,按声序指定再现模式进行再现操作。
如果用户操作操作部58,输入指令,以便根据声指定再现模式进行再现过程,那么CPU 41将其过程从图9中的步骤F201进到步骤F202。在步骤F202中,它控制显示部21,为用户显示可再现声序的清单,以及指定请求。
例如,显示与连接部30相连的每个板状存储器1的编号(例如,用这种方法分配编号:与连接器30A相连的板状存储器1为“媒体1”,与连接器30B相连的板状存储器1为“媒体2”),或者把板状存储器1的标题记录在该板状存储器1中时,显示该标题。另外,还显示存储在每个板状存储器1中的声序号或声序名。
然后,显示一条消息,要求用户对某个板状存储器1指定某个声序。
如果用户进行操作,指定了某个板状存储器1的某个声序,那么过程从步骤F203进至步骤F204。在步骤F204,CPU 41按声序指定再现模式起动实际的再现过程。
应该注意,可以始终显示上述声序指定清单。具体地说,即使不执行步骤F201中的过程(用户操作),当不在再现时,也能正常显示可再现声序的清单,并且如果用户从清单内选择所需的声序,那么CPU 41的过程会进至步骤F204的声序指定再现模式,以及以下的步骤。在该情况下,不需要用户作模式指令操作。
另外,如果提供用于选择板状存储器1的选择键或十个按键作为操作键,并且通过操作这些操作键来直接指定某个板状存储器1的某个声序,那么可以不必显示上述清单。
在步骤S204中,CPU 41响应于用户的指定操作,设置板状存储器1和声序号(它构成再现对象)。
然后,在步骤F205,CPU 41控制选择部63,选择装入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其中板状存储器1已被确定为再现对象。
由此,建立了与再现对象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
在步骤F206,CPU 41将再现对象的声序地址设置为读地址,并且在步骤F207,CPU 41执行读访问。用图6所示DSP 49、ADDA转换部54和功率放大器56组成的再现系统电路部对如此读取的音频数据进行所需的处理,作为再现处理,并且再现和输出所得到数据。
进行步骤S207中的读访问/再现处理,直至在步骤F208检测出用户执行了停止操作,或者在步骤F209判别出完成了声序的再现。
换句话说,在再现声序期间,在步骤F207连续再现该声序,同时在步骤210连续更新读地址的设置。
如果在步骤F209检测到已对指定声序完成了读数据/再现输出,那么过程进至步骤F211,在该步骤中,CPU 41控制选择部63,取消对那时仍选择的连接器的选择。
然后,在步骤F212,进行再现结束过程,结束声序指定再现模式下的再现操作。
通过上述过程,用户可以从记录在驱动设备20之一个或多个板状存储器1中的声序中只再现任意一个声序。
在本实施例中,当响应用户的指定操作,设置选择部63的选择状况时,可以访问构成再现对象的板状存储器1,并且在执行指定操作之后立即对指定声序进行再现输出。
然而,一些传统的CD换盘系统允许从所装的多个媒体中指定一个需要的CD以及该CD的一个所需声序,并且允许在所述CD换盘系统中再现所需CD的所需声序,必须将用户指定的CD传送到可以重放的位置,并且在传送期间用户必须等一段时间。在本实施例的驱动设备20中,一点也不需要等待时间,并且可以实现令用户满意的再现。
应该注意,尽管在上述例子中,指定和再现了一个声序,但还可以实现这样的操作模式,在该模式中,以板状存储器为单位进行指定。
具体地说,在上述操作模式中,当用户只指定装在驱动设备20中的多个板状存储器1中的一个时,就再现记录在该板状存储器1中的所有声序。在该例中,在用户进行指定操作后,马上开始再现。
另外,作为一种再现模式,可以使用编程再现和混洗再现等,其中编程再现是由用户指定再现次序,而混洗再现是CPU 41连续随机地选择和再现声序。在编程再现或混洗再现中,可以采用两种再现模式。一种再现模式是指定某个板状存储器,并在记录于所指定板状存储器中的声序范围内进行编程再现或混洗再现。另一种再现模式是将多个装入的板状存储器确定为再现对象,并且在记录于这些板状存储器中的声序内进行编程再现或混洗再现。
另外,在上述模式(指定一个板状存储器的编程再现,指定一个板状存储器的混洗再现,将多个板状存储器指定为再现对象的编程再现,以及将多个板状存储器指定为再现对象的混洗再现)中,可以在用户进行指定后立即开始再现。
在将多个板状存储器指定为再现对象的编程再现以及将多个板状存储器指定为再现对象的混洗再现中,有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即当一个曲子(声序)再现结束时,必须变换作为访问对象的板状存储器。但是,由于与上述参照图8所述的连续再现中的换盘操作一样,只需通过有选择地变换选择部,就能实现换盘操作,所以改变访问对象之板状存储器不需要化任何时间,也就是说,输出再现声音时不会出现长时间的默音。
具体地说,在将多个板状存储器确定访问对象的编程再现中,无论用户指定再现的次序如何,当再现完某个声序后,马上就可以开始再现下一个声序。
另一方面,在将多个板状存储器确定为访问对象的混洗再现中,任何下一次选择板状存储器的哪一个声序,都可以马上开始再现所选的声序。
另外,如果用户有选择地操作重复键,那么在读完所指定声序的所有数据后,将读地址设置到所指定声序之第一数据的前列地址(top address)。由此,反复再现被指定的数据,直到用户进行停止操作。
6.传送模式的工作情况
接下来,描述传送模式的工作情况。
传送模式操作是当装载多个板状存储器1时,将记录在某个板状存储器1中的数据(声序)记录(复制)到另一个板状存储器1中的操作。
图10示出了传送模式中CPU 41(文件管理器60)的工作过程。
用户可以将两个或更多个板状存储器1装入连接器部30中,以便输入指令,按传送模式进行操作。
如果用户操作操作部58,输入传送模式的指令,那么CPU 41将其过程从图10的步骤F301进至步骤F302,在步骤F302,它控制显示部21,显示用户的指定请求,即将一个板状存储器1指定为传送源,而将另一个板状存储器1指定为传送目的地,并且指定一个包括传送对象数据的声序。
例如,显示与连接器部30相连的板状存储器1的编码或标题,以便用户可以选择作为传送源和传送目的地的板状存储器,并且用清单显示记录在作为传送源的板状存储器上的声序,以便用户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声序,将其作为传送对象数据。
在用户完成指定操作之后,过程从步骤F303进至步骤F304,在步骤F304,CPU 41响应用户的指定操作,将一个板状存储器1设置为传送源,将另一个板状存储器1设置为传送目的地,并设置包含传送对象数据的一个声序或多个声序。
然后,在步骤F305,CPU 41将已被确定为传送源的板状存储器1中作为传送对象的声序的地址设置为读地址。
另外,在步骤F306,CPU 41控制选择部63,选择装入传送源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以便为传送源板状存储器1建立连接。
然后,在步骤F307,CPU 41对传送源板状存储器1进行读访问,并且将相继从传送源板状存储器1中读出的音频数据存储在缓冲存储器57中。应该注意,这里,是以一个单位的数据量进行读处理的,该数据量不超过可以存入缓冲存储器57中的数据容量。
在将传送对象声序的一个单位的数据量存入缓冲存储器57中之后,在步骤F308,CPU 41控制选择部63,以便取消对传送源板状存储器1的选择状态。另外,在步骤F309,CPU 41控制选择部63,以便选择装入作为传送目的地的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从而为传送目的地板状存储器1建立连接。
然后,在步骤F310,CPU 41将存储在缓冲存储器57中的数据写入传送目的地板状存储器1的空闲区中。
在把存储在缓冲器57中的数据写入传送目的地板状存储器1之后,在步骤F311,CPU 41控制选择部63,取消对传送目的地板状存储器1的选择。
然后,在步骤F312,CPU 41判别是否传送完成了传送对象声序的所有数据(是否全部写入传送目的地板状存储器1)。如果传送没有完成,那么在步骤F313,CPU 41设置下一个读地址(传送源板状存储器1的地址),然后重复从上述步骤F306开始的过程。
概括地说,利用步骤F303至F313的过程,对于每个预定的可以缓冲的数据量单位,反复执行下述操作,即从传送源板状存储器1中读取数据,并且将数据写入传送目的地板状存储器1。
如果在步骤F312确认,已传送完成一个或多个传送对象声序的所有数据,那么过程进至步骤S314,在该步骤中,CPU 41进行传送结束处理,由此结束对传送模式的操作。
通过上述过程,如果用户装入多个板状存储器,那么可以将来自某个板状存储器的数据复制到另一个板状存储器中。或者通过在复制后擦除传送源的数据,还可以进行移动操作,实现数据移动。
尽管可以象在上述过程中那样,为了进行数据传送,相继在传送源板状存储器和传送目的地板状存储器之间交替访问,但是由于根据以上描述所知的,可以根据对选择部63的设置,即刻改变访问哪个目标,因此换盘时不会损失任何时间。由此,可以迅速完成传送操作。
另外,无论换盘多少次都不会有时间损失,这表明如果将每次传送操作的传送数据量(每次读/写的数据量)设置得很小,致使需要许多次访问目标的变换操作,那么也不会有问题。
因此可以使缓冲存储器57所必须的容量最小,并且简化设备结构,降低成本。
另外,即使以很小的数据量单位对访问目标变换许多次,进行传送时也不会损失任何时间,这表明即使存储器接口42、CPU41等一次可以处理的缓冲存储量或数据单位非常小,也可以传送大量数据而不损失时间。
7.连续记录模式的工作情况
接下来,描述连续记录模式的工作情况。
连续记录模式操作是当装入多个板状存储器1时,在希望记录相对较多的数据或者希望有效利用板状存储器之空闲区时,将数据记录到多个板状存储器1上的操作。
图11示出了在连续记录模式下CPU 41(文件管理器60)的工作过程。
用户可以将两个或多个板状存储器1装入连接器部30,以便输入指令,执行连续记录模式的操作。
如果用户操作操作部58,输入按连续记录模式进行记录的指令,那么CPU41将其过程从图11的步骤F401进至步骤F402。在步骤F402,它将变量N设置为连接器连接计数(装入可记录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的数目),
具体地说,连接器连接计数是由插入检测部64检测出内部装有一个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器的数目。这里,排除连接器中装入了不可记录的板状存储器1的情况。例如,排除了由滑动开关5对装入连接器中的板状存储器1设置禁写,用于防止图9所示错误擦除的连接器;或者排除了虽未对板状存储器1设置禁写但板状存储器1没有空闲容量的连接器。因此,当进行连接记录操作时,用户至少必须装入两个可写的板状存储器1。
另外,为了在连接记录操作期间排除不可记录的板状存储器1,当装入每个板状存储器1时,CPU 41必须确认滑动开关5的状态,或者板状存储器1的空闲容量。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最多装三个板状存储器1,所以装入可记录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的数目为N=2或N=3(当N=1时,不执行连续记录操作,而是对装入的单个板状存储器1进行正常记录)。
另外,在步骤F204,CPU 41设置所装多个板状存储器1(连接器)的记录次序。
例如,当在连接器30A和30C中装入可记录的板状存储器1时,变量N为N=2,并且将记录次序设置成次序中的第一连接器(与该连接器相连的板状存储器1)是连接器30A,而第二连接器(与该连接器相连的板状存储器1)是连接器30C。
应该注意,与上述连续再现操作中设置再现次序一样,可以用各种方法确定记录次序。例如,可以对连接器加连接器编号,并且确定记录次序,致使可以按连接器编号的升号次序重放插入了板状存储器的连接器,或者确定随机确定记录次序,否则由用户指定记录次序。
然后,在步骤F403,将变量n设置为1。然后在步骤F404,CPU 41控制选择部63,选择第n个连接器,即记录序号为1的连接器,因为它被确定为第一个重放。
由于,为第一个记录的板状存储器1建立了连接。然后,在步骤F405,CPU41设置写地址目标的地址,并在步骤F406,CPU 41进行读访问。
例如,将用户确定要将记录的数据写入板状存储器1,所述数据是由数字输入端27、线路输入端26、扩音器输入端25等输入的并且经过DSP 49等处理的音频数据,或者通过USB接口43输入的各种数据。
执行步骤F405中的读地址设置以及步骤F406中的写访问操作,直到在步骤F407检测到已写了所有数据,或者直到在步骤F408判别出记录序号为1的连接器中的板状存储器1不再有可记录的空闲区。
如果在步骤F408判定,装在记录序号为1的连接器中的板状存储器1没有可记录的空闲区,那么过程进至步骤F409。在步骤F409,CPU 41控制选择部63,取消对第n个连接器的选择,即记录序号为1并且那时选中的连接器。
由此,取消了与不可能作进一步记录的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
然后,在步骤F410,CPU 41判别变量n是否等于变量N。如果变量n不等于变量N,或者换句话说,如果还有一个可以记录的板状存储器1,那么在步骤F411对变量n增1,然后过程返回步骤F404,随后执行与上述相同的过程。具体地说,CPU 41现在控制选择部63,选择记录序号为2的连接器,由此建立与第二个记录的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然后,在步骤F405,CPU 41对第二个记录的板状存储器1进行写地址设置,在步骤F406进行写访问。
如果在步骤F408判定装在记录序号为2的连接器中的板状存储器1没有更多的空闲区,那么过程进至步骤F409。在步骤F409,CPU 41控制选择部63,取消对记录序号2的连接器的选择。由此,取消了与不可以作进一步记录的板状存储器1的连接。
然后,如果在步骤F410,变量n没有达到变量N,或者换句话说,如果还有可以记录的板状存储器1,那么在步骤F411对变量n增1。并且过程返回步骤F404,然后执行与上述相同的过程。由此,对装在记录序号为3的连接器中的板状存储器1作了记录。
尽管根据要记录的数据量和板状存储器1之空闲容量的情况,对两个或三个板状存储器1进行连续记录的过程进行到现在,但是在步骤F407就判别出,在开始对板状存储器1进行第一次写之后的某个时刻写完了所有数据。在本例中,CPU 41的过程从步骤F407进至步骤F413。在步骤F413,取消对目前所选连接器的选择,然后过程进至步骤F414。
在步骤F414,CPU 41进行必要的记录结束处理,从而结束连续记录模式下的记录操作。
尽管正常结束了记录操作,但如果要记录的数据量大于驱动设备20中所装载的所有可记录板状存储器1的空闲区的总容量,那么就不能将所有数据都记录到板状存储器1中。
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F410,于某个时刻判断出变量n达到了变量N。简短地说,尽管没有写完所有数据,但不再有可写的板状存储器1。在该情况下,在步骤F412执行写停止过程。例如,将消息“数据已满”显示在显示部21上,报告用户不可能再继续写,并且停止记录操作。然后,在步骤F414进行结束过程,从而结束该过程。
应该注意,尽管图11的流程图没有示出,但是如果用户在记录操作期间执行停止操作,那么取消对当前选择使用的连接器的选择,并执行结束过程,从而结束该操作。
利用上述过程,可以具体执行如下例所述的连续再现。
例如,如果将可记录板状存储器1装入连接器30A和30C中,并且将再现次序确定成第一个再现连接器30A方的板状存储器,第二个再现连接器30C方的板状存储器1,那么选择部63选择连接器30A,并且将数据记录到装在连接器30A中的板状存储器1中。如果在向第一板状存储器1进行写的过程中检测到已写完了所有数据,或者如果用户执行停止操作,那么结束连续记录模式操作。但是,如果在用完了板状存储器1的空闲区之后还有一些数据要写,那么将选择部63的选择变换到连接器30C,并且将数据记录到装在连接器30C中的板状存储器1中。如果在向第二板状存储器1进行写的过程中检测到已写完了所有数据,或者如果用户执行停止操作,那么结束连续记录模式操作。但是,即使在用完了板状存储器1的空闲容量之后还有一些数据要写,由于不可能再写,故也停止和结束记录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将三个可记录板状存储器1装入连接器30A、30B和30C中,并且将再现次序设置成第一个重放连接器30A方的板状存储器1,第二个重放连接器30B方的板状存储器1,并且第三个重放连接器30C方的板状存储器1,那么选择部63首先选择连接器30A,并且将数据记录到装在连接器30A中的板状存储器1中。如果在向第一板状存储器1进行写的过程中检测到已写完了所有数据,或者如果用户执行停止操作,那么结束连续记录模式操作。但是,如果在用完了板状存储器1的空闲区之后还有一些数据要写,那么选择部63选择连接器30B,并且将数据记录到装在连接器30B中的板状存储器1中。如果在向第二板状存储器1进行写的过程中检测到已写完了所有数据,或者如果用户执行停止操作,那么结束连续记录模式操作。但是,如果在用完了板状存储器1的空闲区之后还有一些数据要写,那么将选择器63的选择变换到连接器30C,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装在连接器30C中的板状存储器1中。如果在向第三板状存储器1进行写的过程中检测到已写完了所有数据,或者如果用户执行停止操作,那么结束连续记录模式操作。但是,如果在用完了板状存储器1的空闲容量之后还有一些数据要写,由于不能再写,所以停止和结束记录操作。
如上所述对多个板状存储器1进行连续再现。在本实施例的驱动设备20中,为了变换作记录的板状存储器1,只需切换选择部63,因此在媒体之间变换时不需要许多时间。因此,当要记录连续提供给驱动设备20的流数据(例如,音频数据或移动图像数据)时,不需要用大容量的缓冲器缓冲数据,从而防止了因在媒体之间变换需要时间而引起的数据中断。
另外,利用上述连续记录操作,可以连接记录大量数据。本实施例的驱动设备20适用于长时间记录例如无线电广播的声音,或者电视节目。
尽管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和操作,对于上述各种模式操作,都可以就特定的处理过程进行各种修改。
另外,本发明驱动设备所用的记录媒体不限于图1所示的板状存储器,还可以使用具有任何外形的半导体存储媒体,例如存储芯片、存储卡或存储模块等。当然,存储设备不限于按块擦除存储器,还可以使用任何其它的存储设备。
另外,可以用磁性存储器、光学存储器或其它存储器来代替半导体存储器,并且本发明适用于在写/读数据时不需要动态驱动的任何记录媒体。
另外,尽管具体结合音乐、声音等音频数据的记录/再现,描述了上述实施例,但对象数据不限于音乐数据之类的声序,并且本发明同样适用于移动图像数据、静止图像数据、文件数据、控制数据等等。
尽管用特别术语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描述只是说明性的。应该理解,可以不脱离以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或范围,进行各种改变和变化。

Claims (37)

1.一种用于对包括存储单元的记录媒体读/写数据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载装置,用于装载多个存储媒体,以便将数据个别写入所述存储媒体和/或从存储媒体中读出;
访问装置,用于访问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的存储媒体,以便对所述存储媒体读写数据;和
控制装置,用于当把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时,控制所述访问装置对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进行连续读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选择装置,用于允许所述访问装置有选择地访问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的多个存储媒体中的一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载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装载装置中的多个存储媒体装载部分的每一个中是否装有一个存储媒体,所述选择装置使所述访问装置对所述装载检测装置检测到没有装入任何存储媒体的所述存储媒体装载部分的访问无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载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装载装置中的多个存储媒体装载部分的每一个中是否装有一个存储媒体,所述选择装置允许所述访问装置对所述装载检测装置检测到装有所述存储媒体的所述存储媒体装载部分进行访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读出次序设定装置,用于设定对存储在多个存储媒体中的数据的读出次序,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访问装置,以便根据所述读出次序设定装置设定的读出次序,相继访问数据,从而连续地读出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出次序设定装置以一个存储媒体为单位,设定存储在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的数据的读出次序。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将存储在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的每个数据存储为一个声序,并且所述读出次序设定装置以一个声序为单位,设定存储在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的数据的读出次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媒体选择装置,用于从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的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选择第一存储媒体和第二存储媒体,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访问装置,访问所述第一存储媒体,读出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媒体中的数据,然后访问所述第二存储媒体,将该数据写入所述第二存储媒体。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媒体选择装置,用于从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的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选择第一存储媒体和第二存储媒体;和缓冲装置,所述访问装置对其进行访问,并且所述缓冲装置暂时存储从任何记录媒体中读出的数据,另外,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选择装置和所述访问装置,以便所述选择装置首先选择所述第一存储媒体,以便允许所述访问装置访问所述第一存储媒体,并且所述访问装置访问第一存储媒体,读出存储在第一存储媒体中的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所述缓冲器中,然后所述选择装置选择所述第二存储媒体,以便允许访问第二存储媒体,并且所述访问装置访问所述第二存储媒体,以便将存储在所述缓冲装置中的数据写入第二存储媒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写次序设定装置,用于当要把数据存储到存储媒体中时,对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设定写次序,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访问装置,以便根据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写次序,相继访问存储媒体,从而根据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写次序,连续地将数据写入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写次序设定装置,用于当要把数据存储到存储媒体中时,对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设定写次序,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选择装置和所述访问装置,以便根据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写次序,所述选择装置相继允许访问存储媒体,并且所述访问装置相继访问存储媒体,访问被所述选择装置允许的存储媒体,从而将数据连续写入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由所述访问装置写入数据的每个存储媒体的空闲容量,并且如果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访问装置根据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写次序所访问的每个存储媒体没有空闲容量,那么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访问装置,以便根据写次序访问下一个要访问的存储媒体,从而连续执行写数据的操作。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访问装置根据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写次序最后访问的存储媒体没有空闲容量,那么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访问装置,结束写入存储媒体。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是从外界输入的数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是从外界输入的广播数据。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根据预先设定的次序对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设定写次序。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响应于所述驱动设备用户提供的指令,对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设定写次序。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媒体是半导体存储器。
19.一种用于对包括存储单元的记录媒体读写数据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存储媒体;
装载装置,用于装载多个存储媒体,以便将数据个别写入所述存储媒体和/或从存储媒体中读出;
访问装置,用于访问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的存储媒体,以便对所述存储媒体读写数据;和
控制装置,用于当把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时,控制所述访问装置对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进行连续读写。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选择装置,用于允许所述访问装置有选择地访问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的多个存储媒体中的一个。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载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装载装置中的多个存储媒体装载部分的每一个中是否装有一个存储媒体,所述选择装置使所述访问装置对所述装载检测装置检测到没有装入任何存储媒体的所述存储媒体装载部分的访问无效。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载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装载装置中的多个存储媒体装载部分的每一个中是否装有一个存储媒体,所述选择装置允许所述访问装置对所述装载检测装置检测到装有所述存储媒体的所述存储媒体装载部分进行访问。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读出次序设定装置,用于设定对存储在多个存储媒体中的数据的读出次序,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访问装置,以便根据所述读出次序设定装置设定的读出次序,相继访问多个存储媒体,从而连续地读出数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出次序设定装置以一个存储媒体为单位,设定存储在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的数据的读出次序。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将存储在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的每个数据存储为一个声序,并且所述读出次序设定装置以一个声序为单位,设定存储在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的数据的读出次序。
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媒体选择装置,用于从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的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选择第一存储媒体和第二存储媒体,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访问装置,访问所述第一存储媒体,读出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媒体中的的数据,然后访问所述第二存储媒体,将该数据写入所述第二存储媒体。
27.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媒体选择装置,用于从装在所述装载装置中的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选择第一存储媒体和第二存储媒体;和缓冲装置,所述访问装置对其进行访问,并且所述缓冲装置暂时存储从任何记录媒体中读出的数据,另外,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选择装置和所述访问装置,以便所述选择装置首先选择所述第一存储媒体,以便允许所述访问装置访问所述第一存储媒体,并且所述访问装置访问第一存储媒体,读出存储在第一存储媒体中的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所述缓冲器中,然后所述选择装置选择所述第二存储媒体,以便允许访问第二存储媒体,并且所述访问装置访问所述第二存储媒体,以便将存储在所述缓冲装置中的数据写入第二存储媒体。
28.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写次序设定装置,用于当要把数据存储到存储媒体中时,对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设定写次序,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访问装置,以便根据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写次序,相继访问存储媒体,从而根据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写次序,连续地将数据写入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
29.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写次序设定装置,用于当要把数据存储到存储媒体中时,对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设定写次序,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选择装置和所述访问装置,以便根据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写次序,所述选择装置相继允许访问存储媒体,并且所述访问装置相继访问存储媒体,访问被所述选择装置允许的存储媒体,从而将数据连续写入所述多个存储媒体中。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由所述访问装置写入数据的每个存储媒体的空闲容量,并且如果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访问装置根据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写次序所访问的每个存储媒体没有空闲容量,那么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访问装置,以便根据写次序访问下一个要访问的存储媒体,从而连续执行写数据的操作。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访问装置根据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写次序最后访问的存储媒体没有空闲容量,那么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访问装置,结束写入存储媒体。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是从外界输入的数据。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是从外界输入的广播数据。
34.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根据预先设定的次序对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设定写次序。
35.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写次序设定装置响应于所述驱动系统用户提供的指令,对所述多个存储媒体设定写次序。
3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媒体是半导体存储器。
37.一种对包括存储单元的记录媒体进行读写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装载多个存储媒体,以便将数据个别地写入存储媒体和/或从存储媒体读出数据;
访问所装载的存储媒体,以便对存储媒体读写数据;和
当装入所述多个存储媒体时,实行控制,以便对多个装入的存储媒体连续读写。
CN001038990A 1999-03-12 2000-03-10 驱动设备、驱动系统以及数据写入和/或读出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832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6684099A JP2000259783A (ja) 1999-03-12 1999-03-12 ドライブ装置
JP066840/1999 1999-03-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67058A true CN1267058A (zh) 2000-09-20
CN1218320C CN1218320C (zh) 2005-09-07

Family

ID=13327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10389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8320C (zh) 1999-03-12 2000-03-10 驱动设备、驱动系统以及数据写入和/或读出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493787B1 (zh)
JP (1) JP2000259783A (zh)
KR (1) KR100686275B1 (zh)
CN (1) CN121832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89232B2 (en) * 2001-02-15 2005-05-03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migration
EP1411705B1 (en) 2001-07-25 2008-10-01 Sony Corporation Interface apparatus
WO2005050432A1 (ja) * 2003-11-19 2005-06-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記録媒体アクセス装置及び記録媒体アクセス方法
US6967869B1 (en) * 2004-07-22 2005-11-22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 Method and device to improve USB flash write performance
US20080228828A1 (en) * 2007-03-16 2008-09-18 Microsoft Corpor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ctions within a data storage system
TWI397878B (zh) * 2008-05-16 2013-06-01 Au Optronics Suzhou Corp Ltd 檢測裝置及其方法
CN110428858B (zh) * 2019-07-11 2021-09-24 清华大学 基于具有滞回特性器件的静态存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3097A (ja) 1991-10-02 1994-12-02 Toshiba Corp メモリカード用リードライト装置
KR100186412B1 (ko) * 1996-05-07 1999-04-15 구자홍 메모리를 내장한 광 디스크
JPH10268900A (ja) * 1997-03-26 1998-10-09 Oki Micro Design Miyazaki:Kk 音声記録再生装置
US6016472A (en) * 1997-09-29 2000-01-18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facing a digital audio processor to a low-speed serially addressable storag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0259783A (ja) 2000-09-22
US6493787B1 (en) 2002-12-10
KR100686275B1 (ko) 2007-02-23
CN1218320C (zh) 2005-09-07
KR20000062840A (ko) 2000-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2532C (zh) 一种重放方法、重放装置及编辑方法、编辑装置
CN1160724C (zh) 用于写入和再生数据的装置及方法
CN1168093C (zh) 记录设备、重放设备、记录方法和重放方法
CN1190793C (zh) 记录/检索装置和方法、发送/接收装置和方法
CN1273979C (zh) 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装置
CN1119804C (zh) 数据记录和/或再现系统及其方法
CN1873811A (zh) 数据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及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866169A (zh) 再现装置、程序及再现控制方法
CN1306252A (zh) 计算机控制便携式个人设备的方法及其该设备的操作方法
CN1658184A (zh) 网络系统、分布式处理方法和信息处理装置
CN1162861C (zh) 在预定记录介质上记录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CN1977251A (zh) 记录介质、针对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1067955A (zh) 内容列表显示方法及装置、内容选择和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922683A (zh) 记录再现装置
CN1630882A (zh) 记录媒体、内容记录/再现系统、内容再现装置、内容记录装置以及内容再编码装置
CN1855289A (zh) 再现设备以及再现方法
CN1806287A (zh) 信息再现装置、信息再现装置的控制方法、内容记录介质、控制程序、记录了控制程序并可被计算机读取的记录介质
CN1218320C (zh) 驱动设备、驱动系统以及数据写入和/或读出方法
CN1292605A (zh) 信号处理装置、传输方法及传输媒体
CN1145162C (zh) 记录和/或播放装置及方法
CN1158665C (zh) 重现装置和记录装置
CN1265375C (zh) 再现设备、记录和再现系统、再现方法及记录和再现方法
CN1416571A (zh) 数据复制管理方法和设备,以及复制管理系统
CN1816127A (zh) 记录装置、再现设备、图象文件产生方法和显示控制方法
CN1831797A (zh) 音频处理器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907

Termination date: 201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