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58884C - 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方法 - Google Patents

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58884C
CN1258884C CN 03137558 CN03137558A CN1258884C CN 1258884 C CN1258884 C CN 1258884C CN 03137558 CN03137558 CN 03137558 CN 03137558 A CN03137558 A CN 03137558A CN 1258884 C CN1258884 C CN 125888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 word
coding
data
word
mod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13755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63079A (zh
Inventor
巩马理
杨欣
黄磊
马建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0313755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58884C/zh
Publication of CN1463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63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888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888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方法,属于光盘存储领域。为了有效的提高光盘的存储容量,解决现有在光盘系统中采用的有限游程长度调制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编码器对数据进行RLL(4,13)调制的编码方法,原始的串行二进制序列数据经过串并转换后,每4位数据为一组码字进入编码器,作为输入数据,编码后产生12位为一组的码字,作为输出数据。同时,本发明公开了经上述编码的数据的解码方法,利用解码器对数据进行RLL(4,13)调制解码,将12位码字转换成4位码字,得到最终用户数据。本发明所述方法比DVD的调制方法提高了11%的光盘容量,对光盘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escription

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用于记录高密度光盘数据的编码和解码方法,属于光盘存储领域。
背景技术
光盘作为一种存储媒介已经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自从1982年推出CD以来,光盘已经从只读发展到可擦写,从CD发展到DVD,下一代蓝光DVD的标准也正在制定当中。光盘存储技术除了自身原有的若干优点,如容量大、寿命长、盘片更换性、复制速度快等以外,光盘机的品种及功能也已相当完善,因此除了作为各种计算机的外围设备,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均有重要用途,而且光盘可同时用于记录声音、文字、图形以及动、静态图像,是多媒体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也在家用电器和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目前,光盘中的绝大多数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商和研究机构手中,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对我国光盘产业化具有重大意义。在光盘存储系统中,调制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于克服符号间干扰,提高光盘存储容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光盘存储中数据是以信息坑的方式存在盘片上的,信息坑通过激光器烧刻而成。利用信息坑和岸对读出光斑反射率的不同,读出时可恢复出‘0’和‘1’表示的数字信号。经过纠错编码的信源数据记录在盘片上之前往往要经过调制过程改变码字的结构,从而使调制后码字的特性适合系统的要求。
光盘系统中聚焦光斑的大小由激光器波长和聚焦物镜的数字孔径NA决定,在光斑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可知,最短信息坑/岸的宽度越窄则信道的质量越差,当光斑直径大于最短信息坑/岸的宽度时系统表现为低通特性,读出信号会产生失真,造成码间串扰,因此设计光盘系统时要求最短信息坑/岸的宽度取和光斑直径成比例的某个定值。显然,相同长度的信息坑/岸代表的调制前的数据越多,则光盘的存储密度越高。读出系统电路要求读出数据能够提供稳定的时钟信息,即不允许出现长时间的连续‘0’或‘1’,未调制的数据不满足此要求,需要进行调制使其满足提取时钟的要求。另外,光盘读出信号的低频成分会对伺服系统造成影响,降低伺服的精度,因此要求调制后的信号具有低的低频成分。
为了达到上述对调制的要求,在光盘系统中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技术,也称为RLL(d,k)调制。RLL(d,k)调制的基本参数为:d和k,其中Tmin=d+1为最小游程长度,Tmax=k+1为最大游程长度。RLL(d,k)码就是指调制后的码流中两个连续‘1’之间至少有d个‘0’,最多有k个‘0’。RLL(d,k)调制后对码流进行NRZI变换,得到最后的记录数据。NRZI变换是指当码流中出现‘1’时进行电平转换,当出现‘0’时不进行转换。
对于不同的参数d和k,RLL调制有不同的结构,即使对于相同的d和k,RLL(d,k)调制也有不同的实现方法。在CD光盘系统中,调制方式为EFM调制,它是RLL(2,10)调制的一种;在DVD光盘系统中,调制方式为EFMPlus调制,它也是RLL(2,10)调制的一种实现。对于不同调制方法,使用调制效率R和密度率DR来评价。调制效率R是指调制前码字位数与调制后码字位数的比,R越大调制效率越高。密度率DR=(d+1)×R,它是评价调制方式的综合指标,调制效率R的因素已被包括在密度率DR中,DR表示了调制方式提高存储容量的能力,DR越大,同样尺寸的光盘的存储容量越大。未调制时d=0,R=1,DR=1。
发明内容
为了有效的提高光盘的存储容量,解决现有在光盘系统中采用的有限游程长度调制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利用编码器对数据进行RLL(d,k)调制编码,其中参数d=4,k=13;所述的RLL(4,13)调制编码采用块编码方式,原始的串行二进制序列数据经过串并转换后,每4位数据为一组码字进入编码器,作为输入数据,编码后产生12位为一组的码字,作为输出数据;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向编码器中输入4位码字和其下一4位码字;
2)根据RLL(4,13)调制的基本编码表对当前4位输入码字和下一码字进行码型变换,得到两个12位的码字P和S;
3)判断所述码字P和S是否出现违背k=13限制的情况,若是,则按照针对k=13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对码字P进行变换,然后进入步骤6);若否,直接进入步骤4);
4)判断码字P和S是否出现违背d=4限制的情况,若是,则按照针对d=4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分别对码字P和S进行变换,然后进入步骤5);若否,则直接进入步骤6);
5)在当前时钟输出码字P,进行等待,在下一时钟输出码字S,然后回到步骤1)循环上述步骤,直到编码完毕;
6)在当前时钟输出码字P,然后把S赋给新的当前输入码字的对应码字P,并获取新的4位码字输入作为下一输入码字,并根据RLL(4,13)调制的基本编码表进行码型变换得到新的S,然后回到步骤3)循环上述步骤,直到编码完毕。
上述步骤2)和步骤6)中所述的基本编码表由16种4位输入码字及其对应的16个12位码字构成;所述的16个12位码字从至少倒数后4位为‘0’的所有码字和倒数后3位为‘0’且倒数第4位为‘1’的部分码字组成的码字集合B中选取,全零码字除外;所述的选取出来的16个码字和16种4位输入码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任意的。
上述步骤3)中所述的针对k=13限制的补充编码表中对当前码字P的变换方式为:把当前码字P中的多个连续‘0’中的某一位变为‘1’,使当前码字P变换成所述基本编码表中没有用到的一个特殊12位码字。
上述步骤4)中所述的针对d=4限制的补充编码表中对当前码字P和下一码字S的变换方式为:从所述码字集合B中选取两个没有被所述的基本编码表中用到的12位码字作为特殊码字,将当前码字P和下一码字S变换成能够唯一译码的特殊码字。
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编码的数据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利用解码器对数据进行RLL(d,k)调制解码,将12位码字转换成4位码字,得到最终用户数据,其中参数d=4,k=13;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向解码器中输入12位码字P和其下一12位码字S;
2)判断当前码字P是否是为了消除违背k=13限制而产生的的特殊码字,若是,则根据编码时采用的针对k=13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对码字P进行变换,然后进入步骤3);若否,则直接进入步骤3)。
3)判断当前码字P是否是为了消除违背d=4限制而产生的特殊码字,若是,根据下一码字S,按照编码时采用的针对d=4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对码字P和S进行变换,然后进入步骤4);若否,则直接进入步骤5)。
4)由当前码字P查找编码时采用的RLL(4,13)调制的基本编码表中对应的4位码字,作为当前时钟的输出,进行等待,由码字S查找所述基本编码表中对应的4位码字,作为下一时钟的输出。然后回到步骤1)循环上述步骤,直到解码完毕。
5)由当前码字P查找编码时采用的RLL(4,13)调制的基本编码表中对应的4位码字,作为当前时钟的输出,把S赋给新的当前码字P,并获取新的下一码字S,然后回到步骤2)循环上述步骤,直到解码完毕。
本发明提出的RLL(4,13)调制的调制效率R=1/3,密度率DR=(d+1)×R=1.67。现有技术中,CD采用的EFM调制的密度率DR=1.41,DVD采用的EFMPlus调制的密度率DR=1.5。可见,若光盘系统的其他条件不变,单纯改变调制方式,则从EFM到EFMPlus,光盘存储容量可增加6%,这是调制技术在从CD到DVD演变过程中所增加的贡献。而若调制技术采用本发明提出的RLL(4,13)调制,相比DVD的EFMPlus调制可以再提高11%的光盘容量。由此可见,本发明公开的RLL(4,13)调制技术对于光盘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光盘的存储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编码方法流程图。
图2是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解码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编码器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4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解码器的硬件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RLL(4,13)编码采用块编码方式。原始数据为串行二进制序列,经过串并转换后,每4位数据为一组进入编码器,作为输入数据,编码后产生12位为一组的码字,作为输出数据,然后再经过并串转换得到可用于刻录在光盘上的串行数据流。对于4位并行输入数据,共有16种可能,以Ij,0≤j≤15,表示,输入数据Ij的出现是随机的。每一种输入对应一个12位输出,以Cj,0≤j≤15,表示。12位输出对应212=4096种可能码字,因此,要从中选取部分码字以符合RLL(4,13)编码的要求。RLL(4,13)要求在多个码字形成的连续码流中,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至少为4个,最多为13个。为了满足上述要求,下文分析了选取码字的原则和方法。
由d=4的限制可知,一个码字当中‘1’出现的次数最多为2次,否则码字本身或两个同样码字连续出现时就会违背规则。另外,在同一码字当中,两个‘1’之间至少需要有4个‘0’。由k=13的限制可知,全零码字不符合规则。满足以上要求的码字构成一个集合A,满足要求的码字必须处于A中。然而,对于基本编码规则:4位输入直接对应16种输出码字,在A中找不到16个码字可以直接满足RLL(4,13)的要求。因此,在A中寻找一子集B,同时设立编码补充规则,二者配合以满足RLL(4,13)的要求。子集B中的码字除了满足A的要求外,还需满足:至少码字的后3位全为0。因此,可把B分为两个正交子集D1和D2,两个子集之和为B,其中D1由至少倒数后四位全为零的码字组成,D2由倒数第4位为1,后三位全为零的码字组成。可知,D1中只包括14个码字。去除D2中的码字‘000000001000’和‘100000001000’,构成新的子集D3。由D1和D3中任意两个码字可组成基本编码表的输出码字,即Cj,0≤j≤15,其中Cj与16个码字的对应顺序任意。在以下说明中,把当前码字称为P,把下一码字称为S。可以发现,当Cj中两个码字相连时会存在违背k=13的情况,即,当码字P以多个零结尾而码字S以多个零开头时,就可能出现连续‘0’的个数大于13的情况。
此时,需采用针对k=13限制的补充规则,对码字P进行变换,把当前码字P中的多个连续‘0’中的某一位变为‘1’,使当前码字P变换成所述基本编码表中没有用到的一个特殊12位码字,而S保持不变,从而做到既满足k=13的要求,同时又不会对编码产生额外的影响。
同时,当Cj中两个码字相连时会存在违背d=4的情况,其规律为:若当前码字P来自D3,而下一码字S是最高位为‘1’的码字,则会出现‘10001’的情况,此时则必须使用针对d=4限制的编码补充规则:当出现‘10001’时,当前码字P变为一个特殊码字,并对下一码字S进行变换,使其满足RLL(4,13)的要求,并且要具有唯一可译码性。特殊码字不能选择已被Cj包含的码字。通过上述方法,可以选择RLL(4,13)调制所需要的码字,并确定了编码方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与16种输入码字相对应的码字组Cj不是唯一的,其中部分码字如上述方法所示可以用其他码字代替,如选择D3中的其他码字。另外,Cj中码字与16种输入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任意的。由于每个码字由最低位到最高位首尾互相置换可以得到新的码字,可知上述方法中子集B、D1、D2、D3、Cj均具有一个对应的子集,其中每个元素与原子集中的元素具有镜像关系。对应子集具有与原子集相同的性质,对RLL(4,13)的违背和满足情况完全相同,因此,采用对应子集形成的新的Cj,也应属于保护的范围。
码字选择和编码方法的确定也就确定了编码和译码的步骤。在优选实施例当中会对此进行详细描述,同时通过实施例的辅助说明可以对码字选择和编码方法有更清楚的了解。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选定了一组码字作为Cj,并选定了特殊码字,同时给出了基本编码表和补充编码表。针对此实施例详细描述了编码过程和译码过程,此过程采用的方法具有通用性,可适用于RLL(4,13)调制,而不仅限于此实施例。最后,给出了针对此实施例所实现的编码器和译码器硬件结构以及采用的具体器件。
为了清楚的表示选择的码字,采用表1来辅助说明。表1为RLL(4,13)调制的基本编码表,编码前信息数据每4位形成一个码字,分别以I0、I1…I15表示,编码后的数据每12位形成一个码字,分别以C0、C1…C15表示。
表1 RLL(4,13)调制的基本编码表
    调制前信息数据     调制后码字
    0000     I0     001000001000     C0
    0001     I1     000001000000     C1
    0010     I2     000100000000     C2
    0011     I3     000100001000     C3
    0100     I4     001000000000     C4
    0101     I5     100001000000     C5
    0110     I6     100000100000     C6
    0111     I7     010000000000     C7
    1000     I8     100000000000     C8
    1001     I9     100000010000     C9
    1010     I10     010000100000     C10
    1011     I11     000000010000     C11
    1100     I12     001000010000     C12
    1101     I13     000010000000     C13
    1110     I14     000000100000     C14
    1111     I15     010000010000     C15
显然,单纯使用表1当两个码字连续时会出现违背d=4和k=13规则的情况,因此需要分别采用补充规则处理,使得最终输出的码字满足RLL(4,13)的要求。在此把当前码字称为P,把下一码字称为S。首先来解决违背k=13的情况。由表1选择的码字可以看出,当码字P以多个零结尾而码字S以多个零开头时,就可能出现连续‘0’的个数大于13的情况。此时,对码字P进行变换,把连续零中的某一位变为‘1’,使当前码字P变换成所述基本编码表中没有用到的一个特殊12位码字,而S保持不变。所有可能的情况和变换后的码字在表2中列出,其中左列为变换前的码字,右列为变换后的码字。
表2针对k=13限制的补充编码表
    P   S     P     S
    100000000000  000000010000     100000001000     000000010000
    100000000000  000000100000     100000001000     000000100000
    100000000000  000001000000     100000001000     000001000000
    100000000000  000010000000     100000001000     000010000000
    100000000000  000100000000     100000001000     000100000000
    100000000000  000100001000     100000001000     000100001000
    010000000000  000000010000     010000000001     000000010000
    010000000000  000000100000     010000000001     000000100000
    010000000000  000001000000     010000000001     000001000000
    010000000000  000010000000     010000000001     000010000000
    001000000000  000000010000     001000000001     000000010000
    001000000000  000000100000     001000000001     000000100000
    001000000000  000001000000     001000000001     000001000000
    000100000000  000000010000     000100000001     000000010000
    000100000000  000000100000     000100000001     000000100000
    000010000000  000000010000     000010000001     000000010000
然而,使用基本编码表和针对k=13限制的补充规则后依然存在违背RLL(4,13)中d=4规则的情况,会出现‘10001’的图案,  具体来说若当前码字为C0或C3,而下一码字为C5、C6、C8或C9中的任何一个,就会产生上述图案。为此需要采用针对d=4限制的补充编码规则,消除‘10001’,使其符合RLL(4,13)的要求。采用两个特殊码字‘010000000100’和‘010000001000’,此两个码字不是基本编码表中的码字,同时在表2中也不会出现,因此出现时就意味着采用的是针对d=4限制的补充规则。对于此实施例两个特殊码字分别对应于C0和C3。当P=C0/C3,S=C5/C6/C8/C9时,应用此补充规则,把P分别变为对应的特殊码字,并且对S进行变换,变换后消除了‘10001’的情况,同时由于S根据C5、C6、C8和C9的不同变换后分别形成不同码字,因此具有唯一性,可保证译码时的正确。表3给出了此补充规则的具体变换形式,左列为变换前的码字,右列为变换后的码字P和S,可见,P变为特殊码字,S变换后满足了d=4的要求,且对于相同的P,S具有唯一性。
表3针对d=4限制的补充编码表
    变换前     变换后
    P     S     P     S
    C0     C5     010000000100     000000010000
    C0     C6     010000000100     000000100000
    C0     C8     010000000100     000001000000
    C0     C9     010000000100     001000010000
    C3     C5     010000001000     000000010000
    C3     C6     010000001000     000000100000
    C3     C8     010000001000     000001000000
    C3     C9     010000001000     001000010000
根据基本编码表和两个补充编码表,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变换,可得到最终的符合RLL(4,13)要求的输出码字。而译码是编码的逆过程,它依据的是相同的编码规则,根据此规则,可得到唯一确定的原始数据。
参照图1描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编码方法。RLL(4,13)编码系统读取输入位流中4位输入数据并存在寄存器R0中,随后读取下一个4位输入数据并存在寄存器R1中(步骤20)。然后根据基本编码表对存在R0和R1中的当前输入码字以及下一输入码字进行码型变换,分别得到12位的码字P和S,并存在寄存器R2和R3中(步骤21)。然后,编码器判断P和S是否违背k=13编码规则的要求,也就是判断连续两个‘1’之间‘0’的个数是否大于13个(步骤22)。如果是,则根据针对k=13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对P进行变换(步骤23)。然后,在当前时钟输出码字P,然后把S赋给P,存在寄存器R0中,并获取新的4位输入码字并按照基本编码表进行转换得到新的码字S,并存在寄存器R1中,最后回到步骤22进行循环,直到编码结束(步骤27)。如果否,则判断P和S是否违背d=4编码规则的要求(步骤24)。如果步骤24中判决的结果为是,则根据针对d=4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对P和S分别进行变换,使其满足d=4的要求(步骤25)。然后,在当前时钟输出码字P,并等待到下一时钟输出码字S,最后回到步骤20进行循环,直到编码结束(步骤26)。如果步骤24中判决的结果为否,则直接进入步骤27进行输出和循环编码。
参照图2描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解码方法。首先,RLL(4,13)解码系统读取输入位流中12位输入数据P存入寄存器R4中,随后读取下一个12位输入数据S存入寄存器R5中(步骤30)。然后,判断P是否是针对k=13限制的补充编码表中所示的特殊码字(步骤31)。如果是,则根据针对k=13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对P进行变换(步骤32)。然后,判断P是否是针对d=4限制的补充编码表中所示的特殊码字(步骤33)。如果步骤31的判决结果是否,则直接进入步骤33进行判断。如果步骤33的判决结果为是,则根据针对d=4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对P和S分别进行变换(步骤34)。然后,在基本编码表中查找P对应的4位码字,作为当前时钟的输出,查找S对应的4位码字,在下一时钟输出,最后回到步骤30循环译码,直到译码结束(步骤35)。如果步骤33的判决结果为否,则在基本编码表中查找P对应的4位码字,作为当前时钟的输出,然后把S赋给P,存在寄存器R4中,然后获取新的12位输入数据S,存在寄存器R5中,最后回到步骤31循环译码,直到译码结束(步骤36)。
根据上述RLL(4,13)调制编码和解码的描述,研制了一种实现RLL(4,13)调制的编码器和解码器,但是本发明所述方法并限于用此种硬件电路实现。在图3和图4中分别给出了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硬件电路中编码器和解码器的结构框图。编码器和解码器分别由输入缓存电路、ROM查找表、逻辑判断电路、控制电路和输出缓存电路五大模块组成。硬件电路和逻辑功能的实现采用的是Altera公司的可编程逻辑器件EPF1K50,通过利用此芯片进行逻辑设计,编写实现逻辑功能的程序,可在一片芯片上同时实现编码器和解码器。实现逻辑功能的程序是采用Altera公司提出的硬件描述语言AHDL编写的。
本发明所述方法主要在光盘系统中使用。光盘驱动器由光学系统、精密机械系统、电控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它的正常运转是上述四个系统协调工作的结果。光学系统是实现光盘读写的基础,精密机械系统是驱动器正常运作的保证,电控系统是保证读写以及数据可靠性的关键,而数据处理和信息传输系统则是进一步降低误码率和提高系统工作效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数据处理系统,用户数据经历了写入和读出两个过程。在写入过程中,用户数据经过纠错编码后,利用编码器进行RLL(4,13)调制编码,然后刻录到光盘上。在读出过程中,光电探测器检测读出的刻录在光盘上的数据,经过放大、均衡和判决后,利用解码器进行RLL(4,13)调制解码,最后进行纠错解码,得到最终用户数据。
特别声明,本文所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现,本发明权利要求如权利要求书所述,并在说明书中加以详细描述,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5)

1.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利用编码器对数据进行RLL(d,k)调制编码,其中参数d=4,k=13;所述的RLL(4,13)调制编码采用块编码方式,原始的串行二进制序列数据经过串并转换后,每4位数据为一组码字进入编码器,作为输入数据,编码后产生12位为一组的码字,作为输出数据;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向编码器中输入4位码字和其下一4位码字;
2)根据RLL(4,13)调制的基本编码表对当前4位输入码字和下一码字进行码型变换,得到两个12位的码字P和S;
3)判断所述码字P和S是否出现违背k=13限制的情况,若是,则按照针对k=13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对码字P进行变换,然后进入步骤6);若否,直接进入步骤4);
4)判断码字P和S是否出现违背d=4限制的情况,若是,则按照针对d=4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分别对码字P和S进行变换,然后进入步骤5);若否,则直接进入步骤6);
5)在当前时钟输出码字P,进行等待,在下一时钟输出码字S,然后回到步骤1)循环上述步骤,直到编码完毕;
6)在当前时钟输出码字P,然后把S赋给新的当前输入码字的对应码字P,并获取新的4位码字输入作为下一输入码字,并根据RLL(4,13)调制的基本编码表进行码型变换得到新的S,然后回到步骤3)循环上述步骤,直到编码完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6)中所述的基本编码表由16种4位输入码字及其对应的16个12位码字构成;所述的16个12位码字从至少倒数后4位为‘0’的所有码字和倒数后3位为‘0’且倒数第4位为‘1’的部分码字组成的码字集合B中选取,全零码字除外;所述的选取出来的16个码字和16种4位输入码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任意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针对k=13限制的补充编码表中对当前码字P的变换方式为:把当前码字P中的多个连续‘0’中的某一位变为‘1’,使当前码字P变换成所述基本编码表中没有用到的一个特殊12位码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针对d=4限制的补充编码表中对当前码字P和下一码字S的变换方式为:从所述码字集合B中选取两个没有被所述的基本编码表中用到的12位码字作为特殊码字,将当前码字P和下一码字S变换成能够唯一译码的特殊码字。
5.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编码的数据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利用解码器对数据进行RLL(d,k)调制解码,将12位码字转换成4位码字,得到最终用户数据,其中参数d=4,k=13;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向解码器中输入12位码字P和其下一12位码字S;
2)判断当前码字P是否是为了消除违背k=13限制而产生的的特殊码字,若是,则根据编码时采用的针对k=13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对码字P进行变换,然后进入步骤3);若否,则直接进入步骤3);
3)判断当前码字P是否是为了消除违背d=4限制而产生的特殊码字,若是,根据下一码字S,按照编码时采用的针对d=4限制的补充编码表对码字P和S进行变换,然后进入步骤4);若否,则直接进入步骤5);
4)由当前码字P查找编码时采用的RLL(4,13)调制的基本编码表中对应的4位码字,作为当前时钟的输出,进行等待,由码字S查找所述基本编码表中对应的4位码字,作为下一时钟的输出,然后回到步骤1)循环上述步骤,直到解码完毕;
5)由当前码字P查找编码时采用的RLL(4,13)调制的基本编码表中对应的4位码字,作为当前时钟的输出,把S赋给新的当前码字P,并获取新的下一码字S,然后回到步骤2)循环上述步骤,直到解码完毕。
CN 03137558 2003-06-18 2003-06-18 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8884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137558 CN1258884C (zh) 2003-06-18 2003-06-18 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137558 CN1258884C (zh) 2003-06-18 2003-06-18 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3079A CN1463079A (zh) 2003-12-24
CN1258884C true CN1258884C (zh) 2006-06-07

Family

ID=29748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13755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8884C (zh) 2003-06-18 2003-06-18 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5888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2975C (zh) * 2005-03-25 2008-08-20 清华大学 游程长度受限的多阶可录光盘的信息记录方法
CN101908356B (zh) * 2009-06-04 2012-05-23 清华大学 一种双调制编码方法
EP4030427A4 (en) * 2019-09-11 2023-06-21 Wuhan Fiberhome Technical Servic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DING AND DECODING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BOSK STRES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3079A (zh) 2003-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44580B1 (ko) 코더, 및 제약 d=1,r=2를 갖는 패리티 상보적 워드할당에 의한 코드의 코딩방법
US6229459B1 (en) Data conver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KR19980031990A (ko) 고밀도 데이터의 기록/재생을 위한 부호화/복호화 방법 및 그에 따른 장치
CN100428633C (zh) 数字信号的调制方法及调制装置
KR100597326B1 (ko) 변조장치및방법과분배매체
CN1515007A (zh) 数据记录介质、数据记录方法及其装置
KR0136715B1 (ko) 데이타 변복조 방법 및 변복조 장치
US618833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having cascaded decoding for multiple runlength-limited channel codes
CN1258884C (zh) 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方法
US6559779B2 (en) Data encod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219294C (zh) 采用有限游程长度调制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方法
KR20040108529A (ko) 데이터 기록 매체, 데이터 기록 방법 및 장치, 부호화방법 및 장치
US7006019B2 (en) Rate-7/8 maximum transition run code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8154973B2 (en) Method of evaluating reproduce signal and optical disc drive
US20060072418A1 (en) Method for crosstalk reduction between tracks on a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device, playback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US7379502B2 (en) Method of converting digital data
JP4027774B2 (ja)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KR100908763B1 (ko) 데이터 스트림을 코딩하는 방법
JPH06311042A (ja) デジタル変調装置
CN117558299A (zh) 四阶rll(1,3)调制码的编解码方法及读写方法
Hayami et al. Extra information recording on D8-15 modulation
CN1397072A (zh) 检测单元、用于再现信息载体的装置以及检测方法
JP2007149147A (ja) 変調方法、変調装置、情報記録媒体ならびに復調方法
CN1381053A (zh) 用于把二进制源信号的比特流编码成二进制信道信号的比特流的方法
CN1482743A (zh) 数据编码/解码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系统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