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58485C - 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 - Google Patents

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58485C
CN1258485C CNB2003101217667A CN200310121766A CN1258485C CN 1258485 C CN1258485 C CN 1258485C CN B2003101217667 A CNB2003101217667 A CN B2003101217667A CN 200310121766 A CN200310121766 A CN 200310121766A CN 1258485 C CN1258485 C CN 125848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d
fixed bed
aerobic
fluidized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217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54599A (zh
Inventor
邢新会
冯权
娄恺
罗明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B20031012176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58485C/zh
Publication of CN1554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54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848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848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20Sludge processing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环境保护的一种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采用了生物流化床和生物固定床串联的工艺,先在流化床和固定床之间采用溢流隔板连接组合起来;后在流化床和固定床中添加两种不同的多孔生物载体,通过在不同层次上的好氧-厌氧反复耦合,从而实现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化合物的同时,原位分解剩余污泥,本发明对去除污水中有机物和氮都非常有效,并在固定床中实现了固体颗粒物质和处理水的强化分离,使得固体颗粒物质在固定床中被多孔载体不断的捕获,通过厌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将其消化和降解,直到最后完全分解。本发明工艺是一种高效、低能耗、低运行成本的污水处理新工艺。

Description

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环境保护中三相生物流化床和生物固定床联用的一种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等排放量日益增加,对水环境保护造成巨大的压力。目前,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是生物法,生物法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世界上80%左右的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是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污水里自然产生的微生物群落将溶解性有机物质氧化分解,然后在其自身絮凝能力作用下形成絮凝体后进行固液分离。活性污泥法的成熟工艺已经有很多,例如:常规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续批式活性污泥法(SBR)、A/O法、A2/O等,还有一些正在开发中的处理方法,如三相好氧生物流化床法、固定床生物膜法等。
活性污泥法虽然已经使用了一百多年,但是其最大弊端是:净化水的同时产生数量惊人的剩余污泥,剩余污泥的处理费用占整个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40%~60%。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对于剩余污泥的处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固定床生物膜法和三相好氧生物流化床法产生的剩余污泥量比活性污泥法少,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剩余污泥问题。
目前对于剩余污泥的处理普遍采用的方法为:将污泥浓缩、消化、脱水、泥饼外运,即在污泥产生后再进行处理。另外,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也在研究一些污泥减量技术,例如:将臭氧、氯气或化学试剂投加到剩余污泥中,使污泥中微生物细胞破碎释放出其中的有机物,然后回流到曝气池进一步的消化。从已经报道的文献来看,这些方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污泥减少,但仍不能彻底解决剩余污泥问题,而且存在操作费用和设备费用高的问题。
好氧生物流化床法是将传统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有机结合,并将化工流态化技术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一种新型生化处理装置。由于采用了小粒径固体作为载体并使载体流态化,因此流化床的比表面积比一般生物膜法要大得多,且具有比其它污水处理工艺浓度高得多的生物量。与传统的活性污泥系统(3g~5gMLSS/L)相比,生物流化床的生物量总固体浓度(BTS)可达15g~40g/L。生物流化床内生物量非常大,床内混合状态良好,废水一旦进入,就能很快得到良好混合和稀释,从而对负荷突然变化的影响起到缓冲作用;由于硝化细菌是自养微生物,增长速率慢,吸附在载体表面上的硝化细菌可以避免被洗脱,保持足够长停留时间,保证硝化反应的充分进行;流态化提高了基质和氧的传递速度,从而提高了生物膜的生化反应速度;和活性污泥法相比,在三相生物流化床中由于生物膜内好氧及(微)厌氧环境的共存,形成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因此根据微生物群落间的食物链作用,在实现去除污水中有机物的同时,使剩余污泥产生量比活性污泥法有所减少。因此,好氧生物流化床具有处理效率高、容积负荷大、抗冲击能力强、设备紧凑、占地少等优点,目前研究和应用最普遍的是三相生物流化床。三相生物流化床常用的生物载体大多是来源方便的砂粒、陶瓷、焦碳、活性碳、塑料球等。目前对三相生物流化床载体研究较多的是一类多孔载体,多孔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其它的载体相比可以吸附更多的微生物,提高处理效率;而且可以在载体的内部和外部形成好氧和厌氧两种环境,有利于硝化反硝化的同时发生和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比如参考文献,Xin-Hui Xing et al.,BiochemicalEngineering Journal,Vol.5,29-37,2000;Walker and Austin,《BiologicalFluidized Bed Treatment of Water and Wastewater》(Eds:Cooper and Atkinson),Ellis Horwood,1981)。多孔微生物载体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微生物被“自动”地固定在多孔载体内部,和其他非多孔载体相比,微生物膜的厚度极易控制,可以通过选择多孔载体的尺寸充分保证好氧和厌氧区域,实现污水中有机物及氮的同时去除。但是生物硫化床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量的剩余污泥,同样需要对污泥做进一步的处理。
在专利ZL96106018.2中,固定床使用不能流动的载体,其和流化床的相似点是载体也可以捕获微生物使反应器中微生物的浓度增加,为硝化细菌的生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提高处理的效率。在固定床中,由于流体剪切力较小,可形成比流化床浓度更高的生物膜,但是目前采用的填料表面虽然可以吸附微生物,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却极易脱落,造成装置内堵塞的现象,限制了该技术的普及应用。由于反应器中的溶氧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分溶氧被有机物氧化微生物利用,不利于硝化反应的产生,因此在正常操作条件下装置的脱氮功能很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三相生物流化床和生物固定床联用的一种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处理污水新工艺是采用了生物流化床和生物固定床串联的工艺,即先按照一个流化床和一个固定床串连使用,或一个固定床和一个流化床串连使用,或多个流化床和固定床循环交替使用,而流化床和固定床之间采用溢流隔板连接组合起来;然后在流化床和固定床中添加两种不同的多孔生物载体,通过在不同层次上的好氧—厌氧反复耦合,从而实现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化合物的同时,原位分解剩余污泥。流化床内采用空气曝气方式使载体和液体流动,固定床内的流动呈近似平推流的方式,在水平流动方向,每隔一间隔设置曝气装置,形成好氧—厌氧反复出现的状态。未被完全分解的有机物、氨氮和产生的剩余污泥进入到固定床,在固定床中有机物和氨氮进一步的分解,直至完全分解,实现在同一反应器中有机物分解、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同时进行。使废水中的有机物完全转化为CO2、H2O和N2
所述在流化床中的多孔生物载体要能够悬浮在水中并形成好氧—厌氧耦合的环境,是均一尺寸的或是不同尺寸的载体组合;所述在固定床中的载体的空隙率在40%以上,这种多孔载体的内部形成生物膜时,在载体的表面和内部形成好氧—厌氧两种不同的环境。
所述多孔载体可以是天然载体或人工载体,是由煤渣、碎石、沙子、聚乙烯醇、聚亚氨酯或聚丙烯酰胺加工成的载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前面提到的工艺相比,本工艺具有如下优点:能高效去除污水中有机物和氮,同时实现SS(污水中的悬浮固体物质和剩余污泥)在固定床多样的环境下分解,使剩余污泥在反应过程中降解,从而可省去污泥沉淀和剩余污泥处理步骤,节省基础建设和运行费用。在固定床中实现了SS和处理水的强化分离,使得SS在固定床中被多孔载体不断的捕获,通过厌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将其硝化和降解,直到最后完全分解。
附图说明
图1a、b、c为固定床和流化床的串联方式框图。
图2为实验装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提供三相生物流化床和生物固定床联用的一种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所述联合处理污水新工艺是采用了生物流化床和生物固定床串联的工艺,即先按照一个流化床和一个固定床串连使用,或一个固定床和一个流化床串连使用,或多个流化床和固定床循环交替使用(如图1a、b、c所示)。而流化床和固定床之间采用溢流隔板连接组合起来;然后在流化床和固定床中添加两种空隙率在20%以上的不同的多孔生物载体,通过在不同层次上的好氧—厌氧反复耦合,从而实现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化合物的同时,原位分解剩余污泥。流化床内采用空气曝气方式使载体和液体流动,固定床内的流动呈近似平推流的方式,在水平流动方向,每隔一间隔设置曝气装置,形成好氧—厌氧反复出现的状态,未被完全分解的有机物、氨氮和产生的剩余污泥进入到固定床,在固定床中有机物和氨氮进一步的分解,直至完全分解,实现在同一反应器中有机物分解、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同时进行,使废水中的有机物完全转化为CO2、H2O和N2
所述流化床中的多孔生物载体要能够悬浮在水中并形成好氧—厌氧耦合的环境,可以是均一尺寸的也可以是不同尺寸的载体组合;所述固定床中的载体的空隙率在40%以上,这种多孔载体的内部形成生物膜时,可以在载体的表面和内部形成好氧—厌氧两种不同的环境。这些多孔载体是天然载体或人工载体,是由由煤渣、碎石、沙子、聚乙烯醇、聚亚氨酯或聚丙稀酰胺加工成的载体。
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的过程是废水先流入流化床经过一定时间处理后,然后再和产生的污泥一起流入固定床(如图2所示)。当污水或经过流化床处理后的混合液(含剩余污泥及污水中的悬浮固体物质)流经固定床时,多孔载体内部由于流速差产生的颗粒捕获作用将SS收集在固定床多孔载体内部,内部的环境逐步由好氧变为厌氧,污泥在多孔载体的内部逐渐被浓缩、硝化,最终由于流体流动的作用流出载体,之后又有悬浮污泥进入载体的空穴内,在这种载体内部和水平流动方向好氧—厌氧反复出现过程中,形成高度发达好氧—厌氧微生物协同作用,其结果使废水中的有机物完全转化为CO2、H2O和N2,未被完全分解的有机物、氨氮和产生的剩余污泥进入到固定床,在固定床中有机物和氨氮进一步的分解,剩余污泥和处理水实现了分离,使得污泥在固定床中的停留时间足够长,最终达到分解的目的。其中流化床的体积为8L,载体的体积填充率为12.5%(v/v);固定床体积为55.6L,载体的填充率为31.6%(v/v)。通过改变恒流泵的流量控制废水在固定床中的停留时间。通过调节空气流量控制装置内的溶解氧(DO)。本实验以总磷作为污泥溶解的指标,因为磷在代谢过程中被微生物吸收,在污泥溶解过程中被释放出来,所以通过测磷可以估算污泥的降解情况。
实施例1
实验条件:
Figure C20031012176600071
当流化床停留时间为2h,固定床停留时间为11h,对于进水的CODGr在500~600mg/L,氨氮为20~25mg/L的合成废水,经过160天的连续运行情况表明,对有机物的去除可以达到85~99%,氨氮的去除可以达到35%,总氮的去除可以达到20%~30%。出水的CODGr<60mg/L,出水的悬浮物(SS)<20mg/L,pH在7~8之间。处理水中的COD、氨氮、SS和pH均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实施例2
实验条件:
Figure C20031012176600081
当流化床停留时间增加为4h,固定床停留时间仍为11h时,对于进水的CODGr在500~600mg/L,氨氮为20~25mg/L的合成废水,经过110天的连续运行情况表明:对于有机物的去除效率是85~99%,氨氮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40~50%,总氮的去除可以达到45%左右。出水的CODGr<40mg/L,出水的悬浮物(SS)<20mg/L,pH在7~8之间。处理水中的COD、氨氮、SS和pH均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实施例3
实验条件:
控制停留时间、COD和氨氮的进口浓度和实例2相同,只是将固定床出口的液体用恒流泵回流到固定床的进口,主要目的是增加废水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和流下距离,研究固定床流下距离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经过30天的连续运行情况表明:对于有机物的去除效率有所下降,但也高于70%,主要原因是回流增加了固定床中微生物的水平移动,死亡的微生物也增加;氨氮的去除效率有所提高,可以达到40~70%,总氮的去除可以达到50%~70%,出水的CODGr在110~120mg/L之间,出水的悬浮物(SS)在20~60mg/L之间,pH在7~8之间。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固定床的流下距离有助于微生物降解并提高了对氮的去除效果。

Claims (3)

1.一种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处理污水新工艺是采用了生物流化床和生物固定床串联的工艺,即先按照一个流化床和一个固定床串连使用,或一个固定床和一个流化床串连使用,或多个流化床和固定床循环交替使用,而流化床和固定床之间采用溢流隔板连接组合起来;然后在流化床和固定床中添加两种不同的多孔生物载体,通过在不同层次上的好氧—厌氧反复耦合,从而实现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化合物的同时,原位分解剩余污泥,流化床内采用空气曝气方式使载体和液体流动,固定床内的流动呈近似平推流的方式,在水平流动方向,每隔一间隔设置曝气装置,形成好氧—厌氧反复出现的状态;未被完全分解的有机物、氨氮和产生的剩余污泥进入到固定床,在固定床中有机物和氨氮进一步的分解,直至完全分解,实现在同一反应器中有机物分解、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同时进行,使废水中的有机物完全转化为CO2、H2O和N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流化床中的多孔生物载体要能够悬浮在水中并形成好氧—厌氧耦合的环境,是均一尺寸的或是不同尺寸的载体组合;所述在固定床中的载体的空隙率在40%以上,这种多孔载体的内部形成生物膜时,在载体的表面和内部形成好氧—厌氧两种不同的环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生物载体为天然载体或人工载体,是由煤渣、碎石、沙子、聚乙烯醇、聚亚氨酯或聚丙烯酰胺加工成的载体。
CNB2003101217667A 2003-12-23 2003-12-23 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 Expired - Lifetime CN1258485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3101217667A CN1258485C (zh) 2003-12-23 2003-12-23 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3101217667A CN1258485C (zh) 2003-12-23 2003-12-23 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54599A CN1554599A (zh) 2004-12-15
CN1258485C true CN1258485C (zh) 2006-06-07

Family

ID=34338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217667A Expired - Lifetime CN1258485C (zh) 2003-12-23 2003-12-23 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5848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7209C (zh) * 2005-12-21 2007-05-23 徐森 好氧-厌氧-好氧法处理杏仁加工废水工艺
CN100355675C (zh) * 2006-05-31 2007-12-19 清华大学 一种厌氧好氧耦合生物流化床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法
CN102417272B (zh) * 2011-02-18 2013-04-10 江苏省纯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焦化废水处理方法及a/o工艺装置
CN105102378A (zh) * 2013-03-27 2015-11-25 栗田工业株式会社 厌氧性处理方法
CN103319054A (zh) * 2013-07-16 2013-09-25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有机废水的生物膜处理工艺及其设备
CN104649410B (zh) * 2013-11-26 2017-08-08 汉尼科(南京)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双载体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
FR3013701B1 (fr) * 2013-11-27 2017-07-21 Orege Procede et dipsositif de traitement d'un effluent organique.
CN105621600B (zh) * 2016-04-05 2019-02-15 山东许中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折流式缺好氧反应器
CN107512829A (zh) * 2017-09-26 2017-12-26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船舶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装置及方法
CN107487967B (zh) * 2017-10-09 2020-07-07 盐城工学院 一种光催化与生物联用的污水治理方法
CN110776109A (zh) * 2018-07-30 2020-02-11 东莞市台腾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va载体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剩余污泥的减量化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54599A (zh) 2004-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384C (zh) 废水好氧处理的方法及设备
CN106746175A (zh) 一种餐厨垃圾废水处理方法
CN106430845A (zh) 餐厨垃圾废水处理装置
CN103288311B (zh) 一种碎煤加压气化废水资源化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和应用
CN114291964B (zh) 一种脱氮回收磷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258485C (zh) 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处理污水新工艺
CN100522849C (zh) 一种深度处理氨氮污水的方法
CN1300015C (zh) 高浓度氨氮废水的脱氮工艺
CN1277942A (zh) 水和污水的处理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处理方法
CN101781056A (zh) 造纸废水的处理方法
CN101693576A (zh) 二级吸附快速处理无剩余污泥排放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CN112194251A (zh) 一种加磁mbbr污水处理方法与系统
KR100229237B1 (ko) 분뇨의 고도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281523C (zh) 间歇曝气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
CN104098221A (zh) 一种己内酰胺污水的处理方法
CN214244113U (zh) 一种含油综合废水处理系统
JPH0839100A (ja) 台所廃水及び生ゴミの同時処理方法
CN101054233A (zh) 沸石强化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工艺
KR20020075046A (ko) 고농도 유기폐수의 처리방법
CN1199882C (zh) 城市和工业废水一体化横流式流化床处理装置
JP3843540B2 (ja) 有機性固形分を含む排液の生物処理方法
CN200967776Y (zh) 一种无污泥排放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JPH07185589A (ja) 窒素除去用排水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9987795A (zh) 一种屠宰场污水处理系统
CN109987794A (zh) 一种化纤厂污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41215

Assignee: BEIJING SIQINGYUAN BIO-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Tsinghua University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231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Process for treating waste water by aerobic-anaerobic microbic repeated coupling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607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424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