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57820C - 自展式折叠脚踏车 - Google Patents

自展式折叠脚踏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57820C
CN1257820C CNB2004100659941A CN200410065994A CN1257820C CN 1257820 C CN1257820 C CN 1257820C CN B2004100659941 A CNB2004100659941 A CN B2004100659941A CN 200410065994 A CN200410065994 A CN 200410065994A CN 1257820 C CN1257820 C CN 125782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ip
groove
line
dish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659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54266A (zh
Inventor
顾洪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B20041006599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57820C/zh
Publication of CN1654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4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782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782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5/00Collapsible or foldable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展式折叠脚踏车结构,既是一种可自行展开的车身,又是可折叠收藏成行李箱的脚踏车。本发明利用外壳上的转盘旋转以卷动主、副二牵引线,再通过主副二牵引线带动各支线而扯动各收折部位及卡掣装置,进而使车体能够折叠收合于外壳内部,以形成行李箱;相反地,在不转动转盘时,松弛主、副二牵引线及各支线,并利用各收折部位内的复张弹簧的复回作用,使车体自动展开还原成脚踏车。

Description

自展式折叠脚踏车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尤其涉及一种可自行展开车身又可折叠收藏成行李箱的脚踏车。
二、背景技术
折叠式脚踏车是一种能展开及收合的自行车,在展开时可成为自行车骑乘,收合后不占空间且易于收藏,非常适合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使用。一般的折叠式脚踏车大都有活动的折叠关节,于关节位置设有扣合装置,当扣合装置在解除扣合关系后就能使脚踏车折叠,当脚踏车展开后,扣合装置就必须扣合以防止松脱。目前,折叠式脚踏车车体的展开与收合须由手动操作,车体无法自动展开或收合;且大多数的折叠方式是采用两轮对折,难以使车的两轮交错转折。收合后的脚踏车虽不占用空间,但机械式的构造置于室内时与室内环境非常不协调也十分不美观。
脚踏车的的刹车方式有脚踩式或手刹式,其中,手刹式是目前惯用的刹车方式,其由操控方向的握把及附有刹车线的刹车接杆共同组成,操作时以手掌将刹车拉杆往内拉,就能通过刹车线将车轮立即减速与止动;然而如能去除刹车拉杆,单只有握把实施,则需使握把除具有操控方向的功能外,还需要兼具有刹车作用,这样的崭新技术对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仍是一项新考验,而且也是难度极高的技术,此技术至今仍无法突破。
三、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1)提供一种自展式折叠式脚踏车,以使折叠脚踏车能以自动的方式展开,而在收合时能通过牵引装置以卷动方式使各个结构收回,从而解决一般折叠式脚踏车须以手动操作才能展开或收回的方式;(2)本发明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具有外壳及椅垫,展开后能成为一部可骑乘的脚踏车,而外壳下方的转盘可旋摆踏板以供使用者踩踏,这样可以避免一般折叠式脚踏车的踏板不能收起,造成骑乘者裤管被传动链条弄脏的缺陷;(3)本发明的可折叠脚踏车具有外壳及手提把,当各机构在折收入于外壳内后即可成为行李箱,手提把可供使用人握提,外壳下方的带动盘成为行李箱的转轮,这样可以解决一般折叠脚踏车不能成为行李箱,且不能推拉移动的缺点;(4)本发明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具有手转式的刹车把,通过握把的旋转移动从而对前、后车体进行刹车,从而可以取代一般折叠脚踏车必须以握把搭配刹车手杆的使用方式。
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包括车身、驱动装置、导向装置、制动装置、牵引装置及各卡掣装置,其中:车身包括一组支撑整体结构的骨架、一覆设于骨架外部的外壳、一设置于外壳上端的椅垫、一设置于外壳前缘的前盖板;驱动装置包括设于骨架间的定位器、定位器两侧的带动盘、枢设于定位器后端的后支杆、设于后支杆的后轮及设于后轮上方的后盖板,其中,带动盘位于外壳的下方;导向装置包括枢设于定位器前端的前支杆、设于前支杆前端部的纵向转轴、设于转轴下端的前轮架、设于前轮架内的前轮、设于转轴上端的舵架及设于舵架两侧的握把,其中,舵架展开后是竖立在前盖板的中空穿槽内,而前轮架在收合后,前轮会导入于前支杆的中空框槽内;制动装置包括设于左右二握把上的握套、固定设置于前轮架上的前制动器、固定设置于后支杆上的后制动器,前后二制动器可对前后二轮刹车制动;牵引装置包括数根支架支撑并固定在骨架侧的一个基板、一端固定在基板且另一端穿过骨架后与转盘结合的主轴、一穿梭在主轴上的主绞盘和主齿轮、一设在基板上的副轴、一枢设在副轴上的副齿轮及副绞盘;卡掣装置包括握把卡掣盘、舵架卡掣盘、前轮架卡掣盘、前支杆卡掣榫、后支杆卡掣榫、后盖板卡掣盘;前述牵引装置的主、副绞盘捆绕着主、副二牵引线,主牵引线与脚踏车上所设的各收折部位相连,而副牵引线则与前述各卡掣装置相连。
脚踏车的外壳上端的椅垫后端设有手提把;后盖板的外缘设有手提把。
转盘嵌入在外壳的框槽内,其外壁设有可收藏摇柄的凹槽,摇柄底端枢设有插栓,而插栓插入于凹槽侧壁的孔内并附加有弹簧;另在外壳的框槽壁面预设有一与前述孔洞对称配合的定位孔,以利于插栓插入固定。
前述收折部位包括前轮架、舵架与转轴上下二端的折收机构、前支杆、后支杆与定位器前后二端的收折机构。
牵引装置的副齿轮为半齿轮。
主牵引线的支线包括:舵架线、前轮架线、前支杆线、后支杆线;副牵引线的支线包括:握把卡掣线、舵架卡掣线、前轮架卡掣线、前支杆卡掣线、后支杆卡掣线、后盖板卡掣线。
握把内侧端设有转向齿轮以与舵架上的主齿轮啮合,同轴的转向齿轮对侧另设有一复位齿轮及复位弹簧,握把外端设有一握套,握套内部固接一根螺旋柱,此螺旋柱安装在握把内,供设于握把内壁的凸出导栓导入螺沟内,又螺旋柱还串有弹簧,此弹簧又被握把端部抵压在握套内;螺旋柱的另一端连接着制动线,而制动线的另一端分别与前、后轮架的制动器相连接。
主齿轮的轴杆上另穿设有滑轮以供制动线绕线;另有一卡掣盘与主齿轮同轴且位于舵架内壁,其弹性凸栓端部能同时穿入主齿轮与卡掣盘内,使二者固定结合;弹性凸栓包括一中空栓壳、一设在栓壳内的定位栓、一设在栓壳内并用于抵顶卡栓的弹簧。
卡掣盘与主齿轮的轴杆间配合有轴承,卡掣盘的盘面设有栓沟,此栓沟一端具有斜切面;主齿轮的轮面设有凸出卡栓可插入于栓沟内;主齿轮设有栓孔以与前述栓沟相对应,此栓孔侧端还设有一斜楔面。
后支杆内壁设置一固定框架作为装置卡掣盘之用,卡掣盘侧端设置主齿轮(、弹性凸栓、转向齿轮、复位齿轮、复位弹簧,并于后盖板下方设置连杆固定于转向齿轮侧端,并且卡掣盘绕接着卡掣线。
舵架与前轮架的折收构造为:舵架底端凸设有卡掣槽,而舵架卡掣盘即设于卡掣槽内,卡掣槽则绕接于舵架卡掣盘上,又舵架卡掣盘的两侧壁设有退位槽,且转轴上的枢槽内壁设有推孔,推孔内有一定位珠;前述退位槽、推孔、推栓、珠槽、定位珠均对应于相同的旋转半径上;在枢槽与枢杆之间的缝隙中,其枢轴上设有复位弹簧。
转轴底端与前轮架的折收构造为:转轴底下具有枢杆,其与前轮架上端枢槽内的枢轴枢接;枢杆内的卡掣槽设有前轮架卡掣盘,而卡掣线则绕接于前轮架卡掣盘上,另前轮架卡掣盘的两侧也设有退位槽,且前轮架的枢槽内壁设珠槽,珠槽内容置有一定位珠;所述退位槽、推孔、推栓、珠槽、定位珠均对应于相同的旋转半径上;在枢槽与枢杆间的缝隙中,其枢轴还设有复位弹簧。
定位器由一轴杆穿过两侧骨架与两侧带动盘后再轴接固定,轴杆上设有一主动轮,且由皮带与后轮的副动轮产生连动作用;定位器的前后二端分别设有前转杆及后转杆,前后转杆端部是斜切面,而且都延伸出一转轴,转轴上还设有弹簧,前后支杆的末端设有枢转部并枢设于转轴上,其具有斜切面来与前后转杆的斜切面对应,又前后二枢转部末端分别延伸出前、后定位板,其搭设在前卡掣榫上;带动盘的外缘增设有橡胶轮缘。
前述前、后二支杆的卡掣榫分别设于定位器的前、后二凹槽内,其底端设有齿牙以与齿轮相啮合,该二齿轮分别受到前、后卡掣线的牵绕而可进行旋转,二卡掣榫的后端有复张弹簧抵顶;轴杆与主动轮之间配合有长滑键,使主动轮能随着皮带的移动而在长滑键上滑移。
踏板设置于两侧带动盘的盘口内,踏板包括一枢接块与一转踏板;枢接块通过两侧凸轴设置在盘口内,且枢接块两侧还设有突出的定位榫,此定位榫设置在孔洞内,且孔洞内设有复张弹簧。
3、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自展式折叠车在展开时能以自动展开的方式开启,而在收合时能通过牵引装杆以卷动的方式使其收合,并且操作容易,尤其是在展开的过程中;
(2)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在展开后不但能成为一部可骑乘的脚踏车,在收合后还可成为一行李箱,此行李箱不但有手提把可供提拿,而且有转轮可供行李箱移动,外型美观,易于收藏;
(3)自展式折叠脚踏车的手转式刹车握把,是一种结合方向操控及刹车的两用握把,不仅操作灵活,而且易于实施;
(4)自展式折叠脚踏车的踏板可以收藏,而且传动皮带隐藏在外壳内,使使用人的裤管不会被弄脏或被卷入。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立体示意图;
图2至图6是本发明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展开及折合动作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的牵引装置剖面位置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的牵引装置全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的牵引装置侧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舵架及握把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前制动器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握把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自展式折叠握把卡掣盘与主齿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图13的主齿轮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握把卡掣盘与主齿轮组合后的立体剖视图;
图16是卡掣盘呈锁固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6的I-I断面图;
图18是图16的II-II断面图;
图19是卡掣盘与主齿轮呈锁固状态示意图;
图20是握把卡掣盘初步解除锁固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的III-III断面图;
图22是图20的IV-IV断面图;
图23是图20中握把卡掣盘初步解除锁固状态的示意图;
图24是握把卡掣盘解除锁固状态的剖视图;
图25是图24的V-V断面图;
图26是图24的VI-VI断面图;
图27是图24握把卡掣盘解除锁固状态的示意图;
图28是握把折收示意图;
图29是后盖板折收的示意图;
图30是后盖板卡掣盘剖视图;
图31、图32是舵架折收动作示意图;
图33是舵架折收及前轴架折收示意图;
图34是前轮架与转轴的折收机构示意图;
图35是定位器与前后支杆的配合示意图;
图36是定位器与前后支杆的搭设示意图;
图37是前后支杆掣榫作用示意图;
图38是前后支杆收折示意图;
图39是前后支杆收折立体示意图;
图40是前后支杆收折剖视图;
图41是前后支杆收折后前后轮位置示意图;
图42是前后支杆收折后带动轮位置示意图;
图43是前后支杆展开示意图;
图44是踏板定位立体示意图;
图45是踏板定位侧视示意图:
图46是踏板剖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脚踏车10包括车身1、驱动装置2、导向装置3、制动装置4、牵引装置5和卡掣装置(握把卡掣盘61、舵架卡掣盘62、前轮卡掣盘63、前支杆卡掣榫64、后支杆卡掣榫65、后盖板卡掣盘66)。
车身1包括一组支撑整体结构的拱形骨架11、一覆设于骨架11外部的外壳12、一设于外壳12上端的椅垫13、一设于外壳12前缘的前盖板14;其中,骨架11的功能是稳固外壳12及支撑人体重量,其形状有多种变化,因此本发明对于其形状无需限制。外壳12是一近似行李箱形状的壳体,其断面呈倒U形,内部中空且前后具有开放式的开口,前开口可搭配前盖板14,后开口可搭配后盖板25,前盖板14与外壳12间以铰连配合定位开关,使前盖板14展开后即能由定位开关固定,而不再往上旋转。外壳12上端的椅垫13供使用人乘坐,椅垫13后端的手提把15供使用人握提。
驱动装置2包括设于骨架11间的定位器21、定位器21两侧的带动盘22、枢设于定位器21后端的后支杆23、设于后支杆23的后轮24、设于后轮24上方的后盖板25。其中带动盘22位于外壳12下方,其一踏板26,此踏板既是一个供脚踩踏的盘体,同时也是一个供行李箱移动的转盘。
导向装置3包括枢设于定位器21前端的前支杆31、设于前支杆31端部的纵向转轴32、设于转轴32下端的前轮架33、设于前轮架33内的前轮34、设于转轴32上端的舵架35和设于舵架35两侧的握把36。
制动装置4包括设于左右二握把36上的握套41、固定设置于前轮架33上的前制动器42、固定设置于后支杆23上的后制动器43。制动装置4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刹车,其中,前制动器42用于对前轮34的刹车,而后制动器43是用于对后轮24的刹车。
如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为本发明脚步踏车的展开及折合动作示间意图,其中,图2为脚踏车10完全展开供骑乘的形态;图3为脚踏车的初步收合动作状态,首先将两握把36朝下并与舵架35并拢;如图4所示,舵架35朝下转折并从前盖板14的中空穿槽141穿过,然后进入外壳12内;如图5所示,在舵架35旋转的同时,也能使前轮架33朝内转折,使前轮34导入于前支架31的中空框槽310内,当舵架35与前轮架33收合后,即可将前支杆31、后支杆23一同收折于外壳12内;如图6所示,前盖板14覆盖在外壳12的前开口,后盖板25覆盖在外壳12的后开口后,脚踏车10即收合完成,这时车架结构皆隐藏在外壳12内,由于外壳12是一行李箱造形,所以借助椅垫13后的手提把15供使用人握提和带动盘22作为行李箱的转盘,就能使行李箱移动,所以本发明的脚踏车在折叠后,不但美观且能方便随身携带,可以成为“移动式行李箱”。行李箱侧边的后轮盖外缘提把252也能供使用人握提,但这时须为横向握提,且不再以带动盘22作为轮盘,使行李箱成为手提式行李箱。
当脚踏车10需要展开时,其动作的顺序为从图6至图2,并且展开过程是自动的,无须人工操作,原因是各机构原本是受牵引装置5的牵制而使脚踏车折叠收合,一旦牵引装置5不再牵制各机构,脚踏车就会自行展开。
图7为脚踏车牵引装置5的位置示意图(俯视剖面图),图8为牵引装置的全剖视图。牵引装置5架设于骨架11侧端,包括:一个由数根支架59支撑并固定在骨架11侧的基板58、一端固定在基板58且另端穿过骨架11后与转盘51结合的主轴50a、一设在基板58上副轴50b、一枢设在副轴50b上的副齿轮54及副绞盘55;与主副两轴50a、50b对应配合的骨架11、转盘51、基板58通过轴承配合。
转盘51嵌入在外壳12的框槽121内,其外壁设有一可收藏摇柄511的凹槽510,摇柄511底端枢设一插栓512,插栓512可插入凹槽510侧壁的孔内且附加有弹簧513;当摇柄511竖起即收合动作时,其偏心端部可压迫插栓512进入外壳框槽121预设的定位孔122内,使转盘51无法转动;但当摇柄511卧倒即敞开动作时,插栓512不再受偏心端部的压迫,但受到弹簧513复张作用而没入转盘51的孔洞内,使得转盘51旋转时,透过主齿轮53和副齿轮54的连动而同步带动主绞盘52及副绞盘55,主绞盘52上绕设有主牵引线57;主牵引线56与脚踏车10上所设的各收折部位(前轮架33、舵架35、前支杆31、后支杆23)相连,副牵引线57与前述各卡掣装置相连。
如图9所示,副齿轮54为半齿轮,因此转盘51旋转时,缠绕在轩盘51上的副牵引线57即开始扯动各卡掣装置61-66,使整个卡掣装置解除锁固状态,使各关节能开始进行弯折动作;当副齿轮54的有效齿距旋转完毕后,副齿轮54就无法再进行转动,此时副牵引线57就无法受副绞盘55的绞动而再进行收线动作。但是,主绞盘52及主齿轮53依然可随转盘51的转动而将主牵引线56持续进行收线,以使前述已解除锁固状态的各折收部位进行收合的动作。
因此,由前述说明书可知利用转盘51朝一定(如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能使脚踏车进行收合动作,于收合完成后再以摇柄511扳入凹槽510内,并使插栓512再插入定位孔122内,以使转盘51被固定而不再旋转。相反,摇柄511扳出凹槽510之外后,插栓512不再插入定位孔内,这时车体的各折收部位受到预置的复张弹簧236、324、325a、213b、214b的扩张作用,自行展开并还原,转盘51在主副牵引线56、57被释放的状态下而以反方向旋转,直至整体展开完成后再将摇柄511扳回凹槽510内固定。
其次,主牵引线56与副牵引线57为主线,其主线末端分别以多条不同的支线与各可动部位相连接;主牵引线56的支线包括:舵架线561、前轮架线562、前支杆线563、后支杆线564。而副牵引线57的支线包括:握把卡掣线571、舵架卡掣线572、前轮架卡掣线573、前进支杆卡掣线574、后支杆卡掣线575、后盖板卡掣线576。主牵引线56、副牵引线57及其各支线561-564、571-576的长度,可在预设的条件下使其扯动的先后顺序有所不同,即利用主线与支线长度的不同来控制导程及动作的先后顺序,进而达成各部位收合动作之间的时间差,以利于收合动作的顺序进行。此外,二主线56、57后端的多条支线因牵引至各折收机构,所以为避免各支线之间的混乱,可将支线压整后以束带捆绑,并尽量沿着前后二支杆31、23延伸入外壳12内,再与上方的牵引装置5相连结。
如图10所示,握把36有两种功能,一为供使用者操控方向,二为提供刹车制动功能。由于骑乘时,握把36须呈水平展开,但于收合过程中,握把36须向下旋转才能使舵架35朝下旋转并穿过前盖板14的中空穿槽141,由于握把36可弯折,并且要避免中空穿槽141两壁的阻挡,因此无法与现有的脚踏车刹车拉杆结构相同,因此,本发明将刹车装置设在握把36的内部。本例中,共有左右二个握把36对称设置,其内侧端皆设有转向齿轮361以与舵架35上的主齿351啮合,握把36的外端附设一握套41,握套41内部固接有一根螺旋柱411,此螺旋柱411具有螺旋沟,当在螺旋柱411旋入握把36内后,可供设于握把36内壁的凸出导栓362导入,又螺旋柱411串有弹簧412,此弹簧412被握把36的端部抵压在握套41内部;其次,螺旋柱411的另端连接一制动线413a(413b),当使用者旋动握套41时即能带动螺旋柱411转动,而螺旋柱411受制于凸出导栓362的作用而产生轴向位移动作,进而拉引制动线413a(413b)。
左右两制动线413a、413b的另一端分别与前后二制动器42、43连接,如图11所示,后制动器43设在后支杆23上。为便于说明制动过程,以下以前制动器42为例说明,当转动左侧握套41时,通过螺旋柱411牵引制动线413a而使前制动器42对前轮34进行卡掣动作,使前轮达到刹车止动功能。同理,转动右侧握套41时,通过螺旋柱411牵引制动线413b而使后制动器42对后轮24进行卡掣动作,使后轮达到刹车止动功能。反之,在不转动左右二握套时,螺旋柱411受到内部弹簧412的复张作用而产生还原,进而放松制动线413a、413b,使制动器42及43不再对前后二轮34、24产生刹车止动作用。
如图12所示,主齿轮351的轴杆352上另穿设有滑轮353以供制动线413a(413b)绕线,以防止其直接与轴杆352产生磨擦。另有一卡掣盘61与主齿轮351同轴且位于侧端,卡掣61上绕接有卡掣线571,还有一弹性凸栓354设于舵架35内壁,凸栓354的端部能同时穿入主齿轮351与卡掣盘61内,使二者固定结合。
如图13所示,卡掣盘61与轴杆352间配合轴承355,因此卡掣盘61可旋转动作;卡掣盘61的盘面设有栓沟611,此栓沟611一端具有斜切面612;其次,主齿轮351的轮面设有一凸出的卡栓351a可插入于栓沟611内;主齿轮351上另设有一栓孔351b与栓沟611相对应配合,栓孔351b侧端还设有斜切面351c,其组合后的立体构造如图15所示。弹性凸栓354的结构是由一中空栓壳354a、一穿梭在栓壳内的定位栓354b以及一设在栓壳内并用于抵顶卡栓的弹簧354c组合而成。
图16至图19为卡掣盘61与主齿轮351同时被锁固的结构示意图,当握把36处于如图12所示的呈展开状态即握把36与舵架35呈垂直状态时,定位栓354b穿过栓孔351b后再至栓沟611内的另一端;此时,如图19所示,因定位栓354b及卡栓351b皆同时插入卡掣盘61的栓沟611内,且定位栓354b穿过主齿轮351的栓孔351b,可使主齿轮351固定无法转动,也使与主齿轮351相啮合的转向齿轮361无法动作,握把36呈水平展开的固定状态。
如图22、图23所示,当卡掣线571开始扯动时,就会使卡掣盘61开始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卡掣盘61利用斜切面612将弹性定位栓354b由栓沟611向外推出,此时定位栓354b退入主齿轮351的栓孔351b内。如图23所示,当卡掣盘61旋转使得栓沟611的端缘卡栓351a相抵时,即可对卡栓351a施力并准备推动主齿轮351,但此时主齿轮351尚未旋动,原因是定位栓354b仍将主齿轮351定位;卡栓351a的长度较栓沟611深,因此不受斜切面612的影响而可推出。
如图24至图27所示,当主齿轮351开始旋转时,可利用斜楔面351c将定位栓354b推出栓孔351b外,此时,主齿轮351即不再受定位栓354b的限制,并且主齿轮351的卡栓351a仍位于卡掣盘61的栓沟611内,所以卡掣盘61旋动时即同时带动主齿轮351进行完整的动作。此外,通过主齿轮351的带动而使转向齿轮361产生偏转,并于偏转的过程中使握把36产生收折的动作。
如图29和图30所示,后盖板25的收折原理与把手的收折方式相同,是在后支杆23内壁设置一固定框架231供装设卡掣盘66,卡掣盘66侧端设置主齿轮232、弹性凸栓233、转向齿轮234、复位齿轮235、复位弹簧236等,并于后盖板25下方设置连杆251固接于转向齿轮234侧端;当卡掣盘66受卡掣线576拉动时就能使弹性凸栓233开始解除卡掣盘66的锁固关系,之后再解除主齿轮轴232的锁固关系,最后,卡掣盘66可带动主齿轮232旋转,再以主齿轮232带动转向齿轮234偏转,这样就能使后盖板25产生收折动作。反之,当卡掣线576解除拉力而成松弛状态时,后盖板25即可通过复位齿轮235及复位弹簧236的作用,而再度旋转展开。此外,后盖板25上设有手提把252,利用此手提把252使行李箱以横提方式随身携带。
如图31所示,折收机构A的构造为:舵架35底端凸设有枢杆356,其与转轴32上端枢槽321内的枢轴320枢接;枢杆356内设有卡掣槽357,而舵架35的卡掣62即设于卡掣槽357内,卡掣线572则绕接于卡掣盘62上,此外,卡掣盘62的两侧壁设有退位槽621,且转轴32上的枢槽321内壁设有推孔322,推孔322内又设有推栓323;而且舵架枢杆356两侧壁亦设有珠槽358,珠槽358内有一定位珠359。
前述退位槽621、推孔322、推栓323、珠槽358、定位珠359均对应于相同的旋转半径上。当舵架35展开时,卡掣盘62旋转的角度恰使退位槽621偏离珠槽358,使得定位珠359恰好卡固于珠槽358与推孔322之间,而舵架35即无法弯折。
如图32所示,当卡掣线572受到拉动而使舵架卡掣盘62旋动至退位槽621与珠槽358相对时,定位珠359受推栓323的弹性作用而部分进入退位槽621内,部分仍在珠槽358内,并使珠槽358退离推孔322,此时舵架35即可受到舵架线561的牵动而倒下,以利于收合的进行。
在枢槽321与枢杆356之间的缝隙中,枢轴320上设有复位弹簧324,当舵架线561松弛时,通过复位弹簧324可使舵架35复原而呈竖立状态。
如图33所示,转轴32的中央固接有前支杆31,而底端则是转轴32与前轮架33的折收机构B,折收机构B与前述折收机构A相同。转轴32底下设有枢杆325,其与前轮架33上端枢槽331内的枢轴326相连;枢杆325内的卡掣槽327设有卡掣盘63,而卡掣线573则绕接于卡掣盘63上,且卡掣盘63的两侧也设有退位槽631,且前轮架33的枢槽331内壁设有推孔332,推孔332内又设有推栓333;枢杆325两侧壁亦设有珠槽328,珠槽328内有一定位珠329;此外,在枢槽331与枢杆325间的缝隙中,枢轴326还设有复位弹簧325a。
折收构造B的工作方式与折收机构A相同,主要是由卡掣线573及前轮架线562来拉动操控;当前轮架33折收后,其前轮34会导入前支杆31的中空框槽310内,如图5所示,所以前支杆31必须有中空框槽310让前轮34导入。
如图35所示,定位器21通过一轴杆211穿过两侧骨架11与两侧带动盘22后再轴接固定,轴杆211上设有一主动轮212,且通过皮带20将动力输出至后轮24的副动轮241而产生连动作用。定位器21的前端设有一前转杆213,前转杆213端部是斜切面213c,且延伸出一转轴213a,转轴213a上还设有弹簧213b。前支杆31的末端设有枢转部311并枢设于转轴213a上,通过斜切面312与斜切面213c相对应,又枢转部311的末端迁伸出一定位板313,其搭设在前卡掣榫64上。
定位器21的后端设有一后转杆214,后转杆214端部是斜切面214c,而且延伸出一转轴214a,转轴214a上还设有214b。后支杆23的末端设有枢转部还设有弹簧214a上,其具有斜切面238与斜切面213c相对应,且枢转部311之末端延伸出一定位板313,其搭设在前卡掣榫64上。
定位器21的后端设有一后转杆214,后转杆214端部是斜切面214c,且有一延伸的转轴214a,转轴214a上还设有弹簧214b。后杆23的末端设有枢转部237并枢设于转轴214a上,其有斜切面238与斜切面214c相对应,且枢转部237之末端延伸出一定位板239,其搭设在前卡掣榫65上。
如图36所示,前支杆31的定位板313及后支杆23的定位板239搭设于定位器21的前后二卡掣64、65上,通过此种搭设关系,使人体坐于车上时,能使定位器21与前后二支杆31、23间得以支撑人体及车体的所有重量。
如图37所示,前卡掣榫64设于定位器21之前凹槽215内,其底端还设有齿牙641以与一齿轮642相啮合,该齿轮642受到前卡掣线574的牵绕而可进行旋动,因此,在前卡掣线574扯动齿轮642时,能使卡掣64缩入定位器21的前凹槽215内。
后卡掣榫65是设于定位器21的后凹槽216内,其底端亦设有齿牙651从而与一齿轮652相啮合,齿轮652受到后卡掣线575的牵绕而可进行旋动,因此,当后卡掣线575扯动齿轮652时,即可使后卡掣榫65缩入定位器21之后凹槽216内。
如图38所示,特前卡掣榫64、后卡掣榫65完全缩入凹沟后,通过前支杆线563拉动前支杆31、后支杆线564拉动后支杆23,即可进行往上摆转的收折动作;由于前支杆31摆转时受斜切面213c、312的影响,在两斜切面交错旋转产生进升作用下,使前支杆31在往上摆转后会产生朝侧偏移动作,此偏移距离H1可由图39所示而得知。同理,后支杆23受斜切面214c、238的影响,在两斜切面交错旋转产生的进升作用下,使后支杆H2可由图38而得知。这样可使前支杆31与后支杆23达到反向错位的效果,如图40所示,前后二支杆31、23并非位于同一中心线上,反而是错位的,这时的前轮34与后轮24因前支杆1与后支杆23的交错而在收合后得以重叠并排,不会产生卡位,使得车体得以成为行李箱。其次,车体成为行李箱后,底下的带动盘22即成为行李箱移动时的转盘,为了减少转盘的摩擦阻力,可在带动盘22的外缘增设橡胶轮缘222,以使移动更为轻快。
如图42所示,后轮24为脚踏车的动力轮,因此轴杆211上的主动轮212能以皮带20带动后轮24轮轴侧的副动轮241,然后驱使同轴的后轮24旋转;当后轮24处于错位时,副动轮241与皮带20也会一同位移,由于轴杆211与主动轮212之间配合有长滑键215,所以主动轮212能随着皮带20的位移而在长滑键215上移动,但是不论主动轮212如何移动,通过长滑键215就能使轴杆211同步带动主动轴212旋转。
如图35所示,在凹槽215内的前卡掣榫64后端设有复张弹簧643,当前卡掣线574解除拉力后而成松弛状态时,复张弹簧643即能以本身的复张作用将卡掣榫64向外推出;其次,凹槽216内的后卡掣榫65后端亦设有复张弹簧653,当后卡掣线575解除拉力后而成松弛状态时,复张弹簧653即能以本身的复张作用将卡掣榫65向外推出。这时,前后支杆31、23在前支杆线563、后支杆线564皆松弛的状态下会自然垂落,使定位板313、239搭设在卡掣榫64、65上,所以使用人坐于车体上时,通过前后二定位板313、239止挡前后二卡掣榫64、65就能支撑车体与使用人的整个重量。
如图38所示,当前后二卡掣线574、575扯动前后二齿轮642、652后,二卡掣榫64、65就会进入凹槽内;反之,在前后二卡掣线574、575松弛后,二卡掣榫64、65就会从凹槽往外复出。
如图43所示,在二卡掣榫64、65复出到凹槽外时,若欲使前后二支杆31、23由朝上改为朝下平放,则后二支杆线563、564就须被松弛,这时,前后二支杆31、23就会自然下落,此时前后二卡掣榫板64外端的斜面644、654就会与前后二支杆的定位板313、239外端斜面贴切抵触,同时二卡掣榫64受到定位板313、239的楔面而被推入凹槽内,直至二定位板313、239的楔面滑过二卡掣榫64、65的斜面后,二卡掣榫64、65才会被再度推出,形成如图37所示的卡止定位状态。
如图44、图45所示,踏板26设置于两侧带动盘22的盘口221内,踏板26包括一枢接块261与一转踏板262;其中,枢接块261通过两侧凸轴264而枢设在盘口221内,且枢接块261两侧还设有突出的定位榫263,此定位榫263设在孔洞内,且洞内设有复张弹簧265;当踏板26扳折而出以供踩踏时,一定位榫263会突出而卡止于盘口221外缘,使踏板26在踩踏的过程中不会折回盘口221内,但当使用者不再使用踏板26时,可将定位榫263朝洞也内按压使其没入,则踏板26即可扳回到盘口221内而达到折收功能。

Claims (15)

1、一种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包括车身(1)、驱动装置(2)、导向装置(3)、制动装置(4)、牵引装置(5)及卡掣装置,其特征在于,车身(1)包括一组支撑整体结构的骨架(11)、一覆设于骨架(11)外部的外壳(12)、一设置于外壳(12)上端的椅垫(13)、一设置于外壳(12)前缘的前盖板(14);驱动装置(2)包括设于骨架(11)间的定位器(21)、定位器(21)两侧的带动盘(22)、枢设于定位器(21)后端的后支杆(23)、设于后支杆(23)的后轮(24)及设于后轮(24)上方的后盖板(25),其中,带动盘(22)位于外壳(12)的下方;导向装置(3)包括枢设于定位器(21)前端的前支杆(31)、设于前支杆(31)前端部的纵向转轴(32)、设于转轴(32)下端的前轮架(33)、设于前轮架(33)内的前轮(34)、设于转轴(32)上端的舵架(35)及设于舵架(35)两侧的握把(36),其中,舵架(35)展开后是竖立在前盖板(14)的中空穿槽(141)内,而前轮架(33)在收合后,前轮会导入于前支杆(31)的中空框槽(310)内;制动装置(4)包括设于左右二握把(36)上的握套(41)、固定设置于前轮架上的前制动器(42)、固定设置于后支杆(23)上的后制动器(43),前后二制动器(42、43)可对前后二轮(34、24)刹车制动;牵引装置(5)包括数根支架支撑并固定在骨架(11)侧的一个基板(58)、一端固定在基板(58)且另一端穿过骨架(11)后与转盘(51)结合的主轴(50a)、一穿梭在主轴(50a)上的主绞盘(52)和主齿轮(53)、一设在基板(58)上的副轴(50b)、一枢设在副轴(50b)上的副齿轮(54)及副绞盘(55);卡掣装置包括握把卡掣盘(61)、舵架卡掣盘(62)、前轮架卡掣盘(63)、前支杆卡掣榫(64)、后支杆卡掣榫(65)、后盖板卡掣盘(66);前述牵引装置的主、副绞盘(52)、(55)捆绕着主、副二牵引线(56)、(57),主牵引线(56)与脚踏车上所设的各收折部位相连,而副牵引线(57)则与前述各卡掣装置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其外壳(12)上端的椅垫(13)后端设有手提把(15);后盖板(25)的外缘设有手提把(25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转盘(51)嵌入在外壳(12)的框槽(121)内,其外壁设有可收藏摇柄(511)的凹槽(510),摇柄(511)底端枢设有插栓(512),而插栓(512)插入于凹槽(510)侧壁的孔内并附加有弹簧(513);另在外壳(12)的框槽(121)壁面预设有一与前述孔洞对称配合的定位孔(122),以利于插栓(512)插入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折部位包括前轮架(33)、舵架(35)与转轴(213a、214a)上下二端的折收机构、前支杆(31)、后支杆(23)与定位器(21)前后二端的收折机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牵引装置(5)的副齿轮(54)为半齿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主牵引线(56)的支线包括:舵架线(561)、前轮架线(562)、前支杆线(563)、后支杆线(564);副牵引线(57)的支线包括:握把卡掣线(571)、舵架卡掣线(572)、前轮架卡掣线(573)、前支杆卡掣线(574)、后支杆卡掣线(575)、后盖板卡掣线(576)。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握把(36)内侧端设有转向齿轮(361)以与舵架(35)上的主齿轮(351)啮合,同轴的转向齿轮(361)对侧另设有一复位齿轮(363)及复位弹簧(364),握把(36)外端设有一握套(41),握套(41)内部固接一根螺旋柱(411),此螺旋柱(411)安装在握把(36)内,供设于握把(36)内壁的凸出导栓(362)导入螺沟内,又螺旋柱(411)还串有弹簧(412),此弹簧(412)又被握把(36)端部抵压在握套(41)内;螺旋柱(411)的另一端连接着制动线(413a、413b),而制动线(413a、413b)的另一端分别与前、后轮架的制动器(42、43)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主齿轮(351)的轴杆(352)上另穿设有滑轮(353)以供制动线(413a、413b)绕线;另有一卡掣盘与主齿轮(351)同轴且位于舵架(35)内壁,其弹性凸栓(354)端部能同时穿入主齿轮(351)与卡掣盘(61)内,使二者固定结合;弹性凸栓(354)包括一中空栓壳(354a)、一设在栓壳(354a)内的定位栓(354b)、一设在栓壳(354a)内并用于抵顶卡栓(351a)的弹簧(354c)。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卡掣盘(61)与主齿轮(351)的轴杆(352)间配合有轴承(355),卡掣盘(61)的盘面设有栓沟(611),此栓沟(611)一端具有斜切面(612);主齿轮(351)的轮面设有凸出卡栓(351a)可插入于栓沟(611)内;主齿轮(351)设有栓孔(351b)以与前述栓沟(611)相对应,此栓孔(351b)侧端还设有斜楔面(351c)。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后支杆(23)内壁设置一固定框架(231)作为装置卡掣盘(61)之用,卡掣盘(61)侧端设置主齿轮(351)、弹性凸栓(354)、转向齿轮(361)、复位齿轮(363)、复位弹簧(364),并于后盖板(25)下方设置连杆(251)固定于转向齿轮(361)侧端,并且卡掣盘(61)绕接着卡掣线。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舵架(35)与前轮架(33)的折收构造为:舵架(35)底端凸设有卡掣槽(357),而舵架卡掣盘(62)即设于卡掣槽(357)内,卡掣槽(357)则绕接于舵架卡掣盘(62)上,又舵架卡掣盘(62)的两侧壁设有退位槽(621),且转轴(32)上的枢槽(321)内壁设有推孔(322),推孔(322)内有一定位珠(359);前述退位槽(621)、推孔(322)、推栓(323)、珠槽(358)、定位珠(359)均对应于相同的旋转半径上;在枢槽(321)与枢杆(356)之间的缝隙中,其枢轴(320)上设有复位弹簧(324)。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转轴(32)底端与前轮架(33)的折收构造为:转轴(32)底下具有枢杆(325),其与前轮架(33)上端枢槽(331)内的枢轴(326)枢接;枢杆(325)内的卡掣槽(357)设有前轮架卡掣盘(63),而卡掣线则绕接于前轮架卡掣盘(63)上,另前轮架卡掣盘(63)的两侧也设有退位槽(631),且前轮架(33)的枢槽(331)内壁设珠槽(328),珠槽(328)内容置有一定位珠(329);所述退位槽(631)、推孔(332)、推栓(333)、珠槽(328)、定位珠(329)均对应于相同的旋转半径上;在枢槽(331)与枢杆(325)间的缝隙中,其枢轴(326)还设有复位弹簧(325a)。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定位器(21)由一轴杆(211)穿过两侧骨架(11)与两侧带动盘(22)后再轴接固定,轴杆(211)上设有一主动轮(212),且由皮带(212a)与后轮(24)的副动轮(241)产生连动作用;定位器(21)的前后二端分别设有前转杆(213)及后转杆(214),前后转杆(213、214)端部是斜切面(213c、214c),而且都延伸出一转轴(213a、214a),转轴(213a、214a)上还设有弹簧(213b、214b),前后支杆(31、23)的末端设有枢转部(311、237)并枢设于转轴(213a、214a)上,其具有斜切面(312、238)来与前后转杆(213、214)的斜切面(213c、214c)相对应,又前后二枢转部(311、237)末端分别延伸出前、后定位板(313、239),其搭设在前卡掣榫(64)上;带动盘(22)的外缘增设有橡胶轮缘(222)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前、后二支杆(31、23)的卡掣榫(64、65)分别设于定位器(21)的前、后二凹槽(215、216)内,其底端设有齿牙(641、651)以与齿轮(642、652)相啮合,该二齿轮(642、652)分别受到前、后卡掣线(574、575)的牵绕而可进行旋转,二卡掣榫(64)、(65)的后端有复张弹簧(643、653)抵顶;轴杆(211)与主动轮(212)之间配合有长滑键,使主动轮能随着皮带的移动而在长滑键上滑移。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展式折叠脚踏车,其特征在于,踏板(26)设置于两侧带动盘(22)的盘口(221)内,踏板(26)包括一枢接块(261)与一转踏板(262);枢接块(261)通过两侧凸轴(264)设置在盘口(221)内,且枢接块(261)两侧还设有突出的定位榫(263),此定位榫(263)设置在孔洞内,且孔洞内设有复张弹簧(265)。
CNB2004100659941A 2004-12-29 2004-12-29 自展式折叠脚踏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7820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659941A CN1257820C (zh) 2004-12-29 2004-12-29 自展式折叠脚踏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659941A CN1257820C (zh) 2004-12-29 2004-12-29 自展式折叠脚踏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4266A CN1654266A (zh) 2005-08-17
CN1257820C true CN1257820C (zh) 2006-05-31

Family

ID=34892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599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7820C (zh) 2004-12-29 2004-12-29 自展式折叠脚踏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5782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32185A1 (en) 2010-04-20 2011-10-27 Lior Bazak A multi-purpose convertible carriage
CN104149904B (zh) * 2014-07-31 2017-04-05 广州市锦宏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折叠车的折叠机构
CN106726211B (zh) * 2017-02-06 2018-07-06 郜浩然 一种用于轮椅的转向装置及包含该转向装置的轮椅
CN108791635B (zh) * 2017-05-05 2020-01-31 郑保国 一种自行车折叠展开方法以及箱式折叠自行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4266A (zh) 2005-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90654C2 (ru) Велосипед (варианты) и способ расцепления переносной части седла велосипеда
CN2841488Y (zh) 便携折叠式自行车
TWI433794B (zh) 搖擺式推進踏板車
CN202193155U (zh) 折叠式滑板车箱包
CN201442626U (zh) 手提箱式两轮折叠车
CN102320344B (zh) 便携式踏板驱动自行车
CN1257820C (zh) 自展式折叠脚踏车
CN106080878B (zh) 健身自行车
CN104173148A (zh) 轮椅电动驱动头及其使用方法
KR200400672Y1 (ko) 휴대용 자전거
CN102406297B (zh) 折叠滑板式箱包
CN2232300Y (zh) 折叠隐藏式多功能运动器材
CN106080932B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自行车
CN206152182U (zh) 一种跑步机的可转动手柄机构
CN201357744Y (zh) 汽车车载遥控自动伸缩防护装置
CN201291969Y (zh) 手提箱式两轮折叠车
CN201901223U (zh)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CN201291966Y (zh) 手提箱式两轮折叠车
CN102211642A (zh)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CN106184578B (zh) 一种节能电动车
CN104973188B (zh) 一种高强度带锁的折叠自行车
CN106267701B (zh) 一种健身器材
CN220237758U (zh) 用于杂技表演的黄包车
TWI248405B (en) Self-expanding type folding bicycle structure
CN107982854A (zh) 一种电子健身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531

Termination date: 201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