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9522A - 高压变压器 - Google Patents

高压变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9522A
CN1249522A CN99120541A CN99120541A CN1249522A CN 1249522 A CN1249522 A CN 1249522A CN 99120541 A CN99120541 A CN 99120541A CN 99120541 A CN99120541 A CN 99120541A CN 1249522 A CN1249522 A CN 12495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diode
coil
pai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20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沃尔特·戈斯伯格
丹尼尔·古迪
米歇尔·马尔夫罗伊
塞缪尔·恩格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omson Television Components France SA
Original Assignee
Thomson Television Components France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omson Television Components France SA filed Critical Thomson Television Components France SA
Publication of CN1249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95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42Flyback transform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Details Of Television Scanning (AREA)
  • Rectifiers (AREA)
  • Amplifier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为阴极射线管供电的高压变压器升压线圈包括装在线圈架(72)内的绕组。这些绕组是成对(55,56)的。对中的第一绕组内端(57)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电极(58,60)上,对中的第二绕组内端(61)连接到第二二极管(59)的相同极性的电极(62,64)上,或反过来,将对(55,56)中的第一绕组(51)的外端(75)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电极(58,60)上,而将对中的第二绕组外端(65)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相同极性的电极(62,64)上。这样,成对绕组的绕组间电容就不会起作用,由此降低输出电压杂散振荡值。

Description

高压变压器
本发明属于用来为诸如电视机或监视器中使用的阴极射线管的电极提供高电压的腔式高压变压器的领域。特别是涉及到这种变压器的升压线圈以及装备有这种线圈的变压器。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可以将高压变压器划分成两个主要的系列,也就是腔式变压器和层式变压器。这两个系列的变压器包括一个铁磁路和围绕磁路的至少一部分绕制的初级和次级绕组。次级绕组包括两种类型的绕组,也就是用来产生诸如5,12,或30伏辅助电压的次级绕组和用来产生阴极射线管工作时所需的高电压例如是7到10千伏等级的聚焦电压和30千伏等级的阳极电压的绕组。这些高压绕组通常被称为第三级绕组或者升压绕组。在层式变压器中,升压绕组被安装在磁路部件的周围,与相对于磁路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层叠的各层在轴向上同轴。在安装下一层绕组之前用一个弯曲的绝缘材料层使绕组的各个层的电路绝缘。在腔式变压器中,由于升压绕组是分别被装在被绝缘隔板隔开的腔中的,升压绕组彼此间的电气绝缘的。这些腔沿着磁路的轴线分布。本发明的变压器属于后一种类型,也就是腔式变压器。这种变压器是广泛公知的,并且已经有许多出版物介绍过这种变压器,例如有美国专利US-A-5523735或者以德国汤姆逊-布朗特的名义提出的专利申请EP-A0529418A1。
腔式变压器与层式变压器相比的优点在于结构成本比较低,特别是因为它可以同时绕制若干个腔的绕组。另外,还可以避免层间分层的绝缘所需要的中断。另一方面,腔式变压器具有较高的所谓“阻尼振荡”寄生电压。这些振荡会对阴极射线管屏幕上的图像产生干扰。对图像的这种干扰对于顶级的电视机,监视器或者采用高清晰度图像的电视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层式变压器不会产生或者至少是可以大大减少这种图像干扰。本发明人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层间电容的钝化作用。各个层间电容在其两端受到相同的电压脉冲的激励。因此,这些电容的端子两端的电压变化为零。层间的寄生电容不会被激活。另外,这种层式变压器得益于初级绕组与升压绕组的各层之间的良好耦合。还有,在地和升压线圈(第一层)的第一段之间插入一个由并联一个电感的电阻构成的偶极子有助于几乎完全消除任何残余的过振荡。本发明人认为由于这些原因,在被选择用于传递例如聚焦电压的任何中间层的端部,获得当决定束流的屏幕扫描频率或图像亮度变化时没有阻尼振荡并且在整流之后能够提供很稳定的直流电平的电压。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聚焦跟踪。在腔式技术中,腔间的电容由于出现在两个顺序腔中的绕组上的瞬时电压的不同而被激活。这样就会由于这些电容的充电和放电而产生寄生电压。
本发明提出以这样的方式来构造每个腔的绕组和构成这些绕组的线的端子的连接,即至少一个腔间电容不会被激活。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压器的升压线圈,该线圈包括一个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线圈架,线圈架上包括沿着线圈架轴线的腔,由径向隔板限定的这些腔中装有升压线圈绕组,绕组中包括第一绕组,末尾绕组和中间绕组,这些绕组各自具有两端,即一个内端和一个外端,除了第一绕组的一端和末尾绕组的一端之外,绕组的每一端都被连接到后一个或者前一个绕组的一端,或者是连接到具有两个电极即阳极和阴极的一个升压二极管的一个电极上,该线圈的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对由两个绕组构成的绕组,对中的第一绕组和对中的第二绕组被装在两个顺序的腔中,至少两个二极管即第一和第二二极管,该对中第一绕组的内端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的一个电极,该对中第二绕组的内端被连接到第二二极管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或者是将该对中第一绕组的外端连接到第一二极管的一个电极,而将该对中第二绕组的外端连接到第二二极管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
在最一般的实施例中,该线圈包括按上述方式构成的至少两对即第一和第二对绕组,构成这两个对的四个绕组被装在顺序的腔中,由两个对共同构成一个基本单元,第一对的第一绕组的内端连接到第一二极管的一个电极,第一对的第二绕组的内端连接到第二二极管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而第二对的第一绕组的外端连接到第一二极管的另一个电极,第二对的第二绕组的外端连接到第二二极管的另一个电极。
通过阅读以下结合附图对具体解释性实施例及其变型的详细说明可以进一步理解本发明所内容,在附图中:
图1表示一种层式升压器的层次及其层间电容。
图2示意性地表示了按照现有技术构成的一例顺序腔的绕组以及用来分开两个顺序的升压绕组的二极管。
图3示意性地表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基本单元,它包括四个顺序腔的绕组,并且将这些绕组连接到分开绕组的二极管上。
图4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基本单元,它包括四个顺序腔的绕组,并且将这些绕组连接到分开绕组的二极管上。
图5是按照本发明构成的一个线圈的透视图。
图6示意性地表示了如图5所示的线圈的电路连接。
图7表示装备有升压线圈的一个变压器,线圈中包括按照本发明构成的绕组。
图1和2被用来概括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图1表示一个层式升压器的层次1,2,3。每一层是由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的一个绕组构成的,层1是4,5;层2是6,7;而层3是8,9。层1与层2之间和层2与层3之间的层间电容是由各层中相对的导线表面而形成的。这种电容实际上是分散的。在图1中,为了绘图的便利而将其画在每个绕组的端部。为了描述这些电容,可以用分别位于层1和层2的第一端4,6和第二端5,7之间的电容10,11来表示分布在层1和2之间的电容。按照同样的方式用电容12和电容13来表示连接在层2和3之间的层间电容。每个第一端由一个二极管连接到下一层的第二端。这样,构成第一层的绕组1的第一端4连接到一个二极管14的阳极15,其阴极16连接到构成第二层的绕组2的第二端7上。在图1中已经表示了分别出现在第一端4,6,8上的电压脉冲17,19,21和分别出现在第二端5,7,9上的电压脉冲18,20,22。按照本发明,由于分别出现在第一端4,6,8和第二端5,7,9上的电压信号具有相同的形状也就是相同的幅值和相同的符号,层间电容不会被激活。因此,不会由于这些电容的充电和放电造成受控电压的劣化。
图2表示按照公知的方式出现在装有升压器线圈的腔上的脉冲。外端是位于绕组终端的一端,靠近这一端的导线构成的匝在径向上距绕组线圈的轴线相距最远。这种情况与内端正好相反,也就是位于腔底部靠近绕组心轴的一端,靠近这一端的导线构成的匝在径向上距绕组线圈的轴线相距最近。在图2中没有表示绕组心轴,而是仅仅表示了这一心轴的轴线AA’。在图中表示了第一段23和第二段24两个顺序的升压绕组段。第一段23包括三个局部绕组25,26,27,每个绕组被装在一个腔(未示出)中。第二段24包括四个局部绕组28,29,30,31,每个绕组被装在一个腔(未示出)中。用一个二极管32来连接这两个段23,24。第二段24被连接到二极管33上,用来连接到下一个段(未示出)。局部绕组25,26的外端34和35分别连接到各个局部绕组26,27的内端36,37。第一段23的最后一个局部绕组的外端38连接到二极管32的阳极39,该二极管的阴极40被连接到第二段24的第一局部绕组28的内侧端49。为了便于说明,假设每个局部绕组25-31都包括相同的匝数。在图2中表示了本发明人沿着这些绕组分别在第一单元23的每个绕组25-27的外端上测量的信号41-43。这些信号的形状基本上相同,但是幅值不等。这样就会在绕组间的电容上产生电位差,将绕组间的电容激活,从而形成“阻尼振荡(ringing)”杂散信号。在图2中还表示了本发明人沿着这些绕组分别在第二单元24的每个绕组28-29的内端测得的信号44,45。同样,在图2中还表示了本发明人沿着这些绕组分别在第二单元24的每个绕组30,31的外端测得的信号46-47。在单元24上,由于二极管32的作用,信号44的极性与信号41-43相反。在位于单元24的绕组对称点上的点48处,电压的交流分量等于零。本发明人分别在每个绕组30,31的外端测得的信号46,47是正的,具有相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幅值。与单元23的情况相同,这样会在绕组间的电容上产生电位差,将绕组间的电容激活。由于绕组间电容的存在是因为需要使这些绕组彼此靠近而使其小型化所带来的变化造成的,这些电容是无法消除的,但是,本发明人已经找到了不会激活这些电容的手段。以下要参照图3来解释这种手段。
图3表示本发明人所称的升压绕组的一个基本单元50。该单元50包括被分配成两对55,56的四个顺序绕组51-54。所谓顺序的绕组是指这些绕组在轴向上被分配在顺序的腔中。第一对55的第一绕组51的内端57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阳极58。第一对55的第二绕组52的内端61被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阳极62。第一对55的第二绕组52的外端84被连接到基本单元50的第二对56的第一绕组53的内端65。基本单元50的第二对56的这一第一绕组53的外端66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阴极60。最后将基本单元50的第二对56的第二绕组54的外端67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阴极64。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对顺序绕组55的第一和第二绕组51,52的内端57,61分别被连接到二极管59,63的阳极58,62。因此,出现在这些端57,61上的信号具有相同的形状,幅值和相同的正负号。分别用68和69来表示这些信号。这样就不会激活构成第一对的绕组51,52之间的绕组间电容C1
基本单元50的第二对56中的第一和第二绕组53,54的外端66,67分别被连接到二极管59,63的阴极60,64。因此,出现在这些端66,67上的信号具有相同的形状,幅值和相同的正负号。分别用70和71来表示这些信号。这样就不会激活构成第二对的绕组53,54之间的绕组间电容C1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3中,每一对绕组51,52或者53,54之间的距离小于这两对55,56彼此间隔开的距离。这是因为同一对中两个绕组之间的绕组间电容C1是不起作用的。这些电容的值可能比较高。另一方面,因为出现在这些端上的信号0和69或者70和0是不同的,所以不属于同一对的那些面对面的绕组之间的电容C2被激活。因此降低这些电容C2的值是有益的。之所以加大两个顺序对的绕组之间的距离就是为了运一目的。在以下参照图5和6描述的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中,分开同一对中的绕组的绝缘隔板比该对的每个外隔板要厚。另一方面,用一个分隔槽将每一对与下一对分开。因此,一个单元的两对当中靠得最近的两个绕组52,53之间的间隔是由包含绕组的两个腔的隔板厚度和分隔槽的径向长度所构成的。
在上述的基本单元中,绕组51,52的内端各自被连接到一个二极管的阳极。与此类似,构成第二对的绕组53,54的外端各自连接到一个阴极。值得注意的是,从不激活绕组间电容的意义上来说,如果将绕组51,52的内端各自连接到一个二极管的阴极,而将构成第二对的绕组53,54的外端各自连接到一个阳极,也可以获得等效的结果。按照上述的同样方式,如果分别将“阴极60,64”换成“阳极58,62”,对于本发明的上述第一种变型来说也是一样的。第一种变型的电路图是从图3演变而来的,例如是在图3中按照虚线所示掉换二极管的位置。
在图4中表示了另一种等效的方式。按照这种方式,不是将第一对中每个绕组的内端连接到一个二极管的阳极,而是改成它的外端。第一对55的第二绕组52的内端61被连接到第二对56中第一绕组53的上端66。第二对56中的第一和第二绕组的下端65,81分别被连接到二极管58,63的阴极60,64。值得注意的是,二极管的位置可以按照图3所示的情况掉换。
按照本发明构成的一个升压线圈通常包括若干个基本单元50。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对55的第一绕组51的外端75被连接到前一的单元的第二对中的第二绕组的内端,或者是将第一单元按照公知的方式连接到一个参考电位上。第二对56的第二绕组54的内端81被连接到下一的单元的第一绕组的外端,或者是将最后一个单元直接或者通过其它绕组和/或二极管连接到变压器的高压输出上。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对55的第一绕组51的内端57被连接到前一的单元的第二对中的第二绕组的外端,或者是将第一单元按照公知的方式连接到一个参考电位上。第二对56的第二绕组54的外端67被连接到下一的单元的第一绕组的内端,或者是将最后一个单元直接或者通过其它绕组和/或二极管连接到变压器的高压输出上。
无论是哪一个实施例,绕组间的电容都不会起作用,这样就能减少“阻尼振荡”效应。
以下要结合着图5和6说明升压绕组线圈100的一个完整的实施例。图5表示了线圈100的线圈架72以及这一线圈100的二极管和绕组的透视图。用图5可以说明本发明的机械结构和制造工艺。图6被用来表示如图5所示的升压线圈的电路连接方式。从以下的说明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包括三个如图3所示的基本单元。在结合着图5和6描述这些单元时所采用的符号与图3中相同。与图3中所示的具有同样功能的元件采用了附带有下标1,2,3,...n的相同的符号,用“n”代表彼此相同的元件的编号,以便于元件彼此间的识别。同样,图5中其它彼此相同的元件也采用了附带有下标1,2,3,...n的相同的符号。无下标的符号被用来表示一般的元件。因此在图5和6中没有重复,在图中没有必要表示出所有带下标的符号。
线圈架72采取了公知的具有轴线AA’的空心圆筒的形式。按照公知的方式,这一轴线也就是磁路(没有表示)的轴线。线圈架72的外部包括21个隔板801到8021,为了从图中能够看清楚,用一个点来表示隔板的外侧面,因为尽管附图已经被放大了,仍然不容易在图5中表示出介于两个隔板之间隔板和槽或者腔的平行线的顺序。在解释本发明的过程中,为了在词意上表示出具体的差异,按照下述的差异将圆筒72的外表面和两个顺序隔板80之间所包括的体积称为槽或者腔。如上文中所述,这些体积中有的包含了导线的绕组,而有的则什么也没有。如果限定了这一体积的两个顺序隔板80之间的体积内不包含导线绕组,就将其称为“槽”。如果两个顺序隔板之间的体积内包含了导线绕组,就将其称为腔。在图5中用粗的黑线来表示导线绕组。当腔没有被其它腔彼此隔开时,它们在轴向上是连续的,可以用一或多个槽将两个轴向上连续的腔彼此隔开。用这种方式表示的线圈100包括被编成三个基本单元501到503并且被装入12个腔791到7912中的12个局部绕组。线圈还包括一个附加绕组83和一个附加的二极管82。为了便于看图,两个顺序隔板之间的槽上标有小叉。总共有七个不包含绕组的槽761到767。这些槽被用做导线的通道。
以下要通过描述一种可行的制造方式来说明线圈100的结构。
线圈架72是用公知的模制方法制成的。首先将七个二极管装在二极管支架73,74上,支架最好是模制的架72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图5中用731到737和741到747来表示这些支架。因此在图中没有重复,只有第一和最后的元件有实际的编号。支架73,74最好在圆筒形架72的径向上从图中标有叉子的槽761-767中突出。这些槽76内不包含上述的绕组。从下文中还可以看出,这些槽76可以将绕组间电容C2(参见图3)不起作用的绕组对分开。因此,这些槽的轴向长度具有双重的作用:它们可以降低绕组间的电容C2,并且用来容纳支架73,74的脚。后者必须具有足够的厚度来容纳用于接受二极管59,63或82的连接点77,78的通孔,同时又能用最小的体积内获得足够的强度。在装配线圈之前安装二极管的方式是按照本发明的线圈100制造过程的一个有益的特征,因为这样就能使用这些二极管的连接点77,78来固定要绕制的导线的端部,例如通过将绕组蹦紧(缠绕)在这些连接点周围形成升压绕组。这样就有可能去掉现有技术的公知方法中使用的接头,并且可以简化变压器的结构。以下要解释升压绕组导线的绕制方式。将导线绕在第一二极管591的阳极连接点771上,并且将导线绕制在第一腔791中。按照公知的方式将第一单元501的第一对中的第一绕组511的外端751连接到一个恒压源,并且如图1或6中所示通过与一个电感相并联或者串联的电阻连接到地。同样将一条导线绕在第二二极管631的阳极连接点772上,并且将导线绕制在第二腔792中。这样就获得了在图3中用55代表的一对绕组551。成对腔的绕组间电容C1在此时不起作用,一个对的绕组是在轴向上被一个隔板803隔开的顺序的绕组。然后将腔792中所包含的绕组521的外端841引入隔板804的一个导向和隔离槽(未示出),从而使其进入空着的槽762。穿过这个槽的导线进入隔板805的一个导向和隔离槽(未示出),从而使其进入腔793的底部构成绕组531。在这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对551的第二绕组521的外端841直接连接到第二对561的第一绕组531的内端651。当然,也可以利用接头来保证内端和外端之间的连接。在导线被绕制在腔793中之后,将绕组531的外端661连接到二极管591的阴极。将一条新的导线紧密地绕在二极管592的阳极582上并且绕制在腔795内侧构成绕组512。这一绕组512就是第二基本单元502的第一对552中的第一绕组。利用隔板808的槽(未示出)朝着绕组通过的槽763引导绕组512的外端752经由隔板807的一个槽(未示出)绕制在腔794中构成绕组541。绕组541的外端被连接到二极管631的阴极641。可以注意到,在这一实施例中,中间单元例如单元502的第一对552当中的第一绕组512的外端752直接连接到前一单元501的第二对561当中的第二绕组541的内端811。一个内端和一个外端之间的这种直接连接方式也可以用一个接头来完成。这种可能性至少能够在按照本发明的线圈中被利用一次,尤其是获得携带聚焦电压的连接点(connection)。图6中用虚线表示了这种可能性。按照如虚线所示的这一实施例,中间单元例如单元502的第一对552当中的第一绕组512的外端752被连接到一个接头(86)。因此,前一单元501的第二对561当中的第二绕组541的内端811本身也连接到用于聚焦电压输出的同一接头86上。
在完成了上述的绕制工作之后,可以看出有四个绕组511,521,531,541被绕制成了第一单元501。按同样的方式构成第二单元的第一对512。如果线圈100包括三个以上的基本单元50,第二单元502中的其他绕组522,532和542以及其他中间线圈的绕制也是按相同的方式完成的。第三个单元或者是当线圈100包括三个以上基本单元50时的最后一个单元的绕制也是按相同的方法执行的,还可能有最后一个单元503或者50n的第四个绕组543或者是统称为54n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共同构成一个单元的两对绕组55,56被装在轴向上彼此被槽76隔开的腔79中,而一个对55或56中的绕组被装在具有一个共同隔板80的顺序的腔79中。同样,单元50的第四绕组54被装在轴向上用至少一个槽76与装有下一单元的第一绕组51的腔隔开的腔79中。如上所述,在轴向上分开两个腔79的槽76被用来容纳二极管支架73,74的脚。
按照必要的线性方式通过一系列操作来缰绕绕组的上述方式不应该被理解为这些绕制操作一定是依次执行的。按照本发明在线圈100的实施例中就提供了具有上述优点的同时绕制各个腔的可能性。
将会注意到,上文中参照图5和6所述的实施例是基于按照图3所述的单元模型50的。当然,从使绕组间电容不起作用的意义上来看,它和按照图3和4所述的各种变型的单元50都是等效的。
在如图4所示的单元模型50上构造的线圈100包括至少两对绕组,即第一绕组(55)和第二绕组(56),构成两个对(55,56)的四个绕组(51-54)被装在顺序的腔(791,7912)内,两个对共同构成一个基本单元(50),第一对(55)的第一绕组(51)的外端(75)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阳极(58),第一对(55)的第二绕组(52)的外端(84)被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阳极(62),第二对(56)的第一绕组(53)的内端(65)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阴极(60),第二对(56)的第二绕组(54)的内端(81)被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阴极(64)。
第一对(55)的第二绕组的内端(61)被连接到第二对(56)的第一绕组(53)的外端(66)。
前一个中间单元到下一个或者最后一个中间单元的连接实际上是这样完成的,即前一单元(501)的第二对(561)中的第二绕组(541)的外端(671)连接到下一单元(502)的第一绕组(512)的内端(572)。
按照公知的方法,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变型,将线圈100装入在图7中用分解图表示的一种公知的变压器90。这种变压器与普通变压器的唯一区别就是包括了这种线圈100。
如图7所示的高压变压器90被用来为一个阴极射线管(未示出)供电。在铁磁材料制成的一个铁心(未示出)周围构成承载着统一用92表示的初级和次级绕组的第一线圈架91,和一个如上所述的第二线圈架72。在第二线圈架上装有用来为阴极射线管的栅极供电的高压绕组。两个线圈架91和72在安装位置上彼此同心,初级绕组架91处在第三级线圈架72的内侧。两个线圈和周围装有线圈91和72的铁心部分一起被装在一个绝缘塑料制成的外壳95内。外壳95上包括分别用96和97表示的两个高压输出导管,即用于阳极高压的第一输出96和用于聚焦高压的第二输出97。可以利用可拆卸地安装在绝缘外壳95的一个开口面99上的一个电位计单元98对后者进行调节。
在其他的实施例(变型)中,聚焦接头86激励一个电位计单元,从电位计单元上伸出两个而不是一个输出导管,用于聚焦电压,静态聚焦和动态聚焦,以及常常用于加速电子的电压G2(最高可达到1500伏左右)。

Claims (15)

1.一种变压器线圈(100),该线圈包括一个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线圈架(72),架上包括沿着架轴线AA’的腔(791-7912),由径向隔板(801-8021)限定的这些腔中装有升压线圈绕组(51-54),绕组中包括第一绕组(511),末尾绕组(83)和中间绕组,这些绕组各自具有两端(57,61,65,66,67,75,81,84),即一个内端(57,61,65,81)和一个外端(66,67,75,84),除了第一绕组的一端(75)和末尾绕组(83)的一端(85)之外,绕组(51-54)的每一端(57,61,65,66,67,75,81,84)都被连接到下一个或者前一个绕组的一端,或者是连接到具有两个电极(58,60,62,64)即阳极(58,62)和阴极(60,64)的一个升压二极管(59,63)的一个电极(58,60,62,64)上,该线圈(100)的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对由两个绕组(511-513;521-523;531-533;541-543)构成的绕组(551-553,561-563),对中的第一绕组(511-513;531-533)和对中的第二绕组(521-523;541-543)被装在两个顺序的腔(791,7912)中,至少两个二极管(59,63)即第一(59)和第二(63)二极管,该对中第一绕组的内端(57)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一个电极(58,60),该对中第二绕组的内端(61)被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62,64),或者是将该对(55,56)中第一绕组(51)的外端(75)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一个电极(58,60),而将该对中第二绕组的外端(84)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62,64)。
2.按照权利要求1的线圈(100),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两对绕组,即第一对绕组(55)和第二对绕组(56),构成两对绕组(55,56)的四个绕组(51-54)被装在顺序的腔(791,794)中,这两对绕组共同构成一个基本单元(50),第一对绕组(55)的第一绕组(51)的内端(57)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阳极(58),第一对绕组(55)的第二绕组(52)的内端(61)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阳极(62),而第二对绕组(56)的第一绕组(53)的外端(66)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阴极(60),第二对绕组(56)的第二绕组(54)的外端(67)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阴极(64)。
3.按照权利要求1的线圈(100),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两对绕组,即第一对绕组(55)和第二对绕组(56),构成两对绕组(55,56)的四个绕组(51-54)被装在顺序的腔(791,794)中,这两对绕组共同构成一个基本单元(50),第一对绕组(55)的第一绕组(51)的外端(75)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阳极(58),第一对绕组(55)的第二绕组(52)的外端(84)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阳极(62),而第二对绕组(56)的第一绕组(53)的内端(65)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阴极(60),第二对绕组(56)的第二绕组(54)的内端(81)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阴极(64)。
4.按照权利要求2的线圈(100),其特征是第一对绕组(55)的第二绕组的外端(84)连接到第二对绕组(56)的第一绕组(53)的内端(65)。
5.按照权利要求3的线圈(100),其特征是第一对绕组(55)的第二绕组的内端(61)连接到第二对绕组(56)的第一绕组(53)的外端(66)。
6.按照权利要求4的线圈(100),其特征是包括若干个基本单元(501,502,503),即第一单元(501),一个以上的中间单元(502)和一个末尾单元(503),前一个单元(501)的第二对(561)的第二绕组(541)的内端(811)连接到下一个单元(502)的第一绕组(512)的外端(752)。
7.按照权利要求5的线圈(100),其特征是包括若干个基本单元(501,502,503),即第一单元(501),一个以上的中间单元(502)和一个末尾单元(503),前一个单元(501)的第二对(561)的第二绕组(541)的外端(671)连接到下一个单元(502)的第一绕组(512)的内端(572)。
8.按照权利要求6的线圈(100),其特征是包括三个基本单元(501,502,503),即第一单元(501),第二单元(502)和第三单元(503),第一单元(501)的第一绕组(511)的外端(751)连接到一个恒压源,第一和第二单元(501,502)的第二对(561,562)中的第二绕组(541,542)的内端(811,812)分别连接到第二和第三单元(502,503)的第一对(552,553)中的第一绕组(512,513)的上端(752,753),第三单元(503)的第二对(563)中的第二绕组(543)的内端(813)连接到一个附加绕组(83)的上端(754),这一附加绕组(83)的下端(85)连接到一个输出二极管(82)。
9.按照权利要求8的线圈(100),其特征是第一单元(501)的第二绕组(541)的内端(811)经由一个接头(86)连接到第二单元(502)的第一对(552)中的第一绕组(512)的上端(752),接头(86)本身连接到线圈(100)的一个输出。
10.按照权利要求1到9之一的线圈(100),其特征是至少有一对绕组(55,56)中的两个绕组(51,52;53,54)被装在具有一个共同的隔板(80)的顺序的腔(79)中。
11.按照权利要求2到10之一的线圈(100),其特征是用一个槽(76)将一个单元中的一对绕组(55,56)与同一单元中的另一对绕组分开,在槽中不包含升压绕组。
12.按照权利要求6到11之一的线圈(100),其特征是用一个槽(76)将前一个单元与后一个单元分开,在槽中不包含升压绕组。
13.按照权利要求2到12之一的线圈(100),其特征是二极管(59,63,82)被装在二极管支架(73,74)上,支架从不包含升压绕组的槽(76)中在径向上突出。
14.按照权利要求1到13之一的线圈(100),其特征是绕组的端部(57,61,65,66,67,75,81,84)直接连接到二板管(59,63,82)的连接点(77,78)上。
15.一种高压变压器,其特征是包括按照权利要求1到14之一的一个升压线圈(100)。
CN99120541A 1998-09-30 1999-09-29 高压变压器 Pending CN12495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9812251 1998-09-30
FR9812251A FR2783965B1 (fr) 1998-09-30 1998-09-30 Transformateur haute tensio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49522A true CN1249522A (zh) 2000-04-05

Family

ID=9531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20541A Pending CN1249522A (zh) 1998-09-30 1999-09-29 高压变压器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6211766B1 (zh)
EP (1) EP0991091A1 (zh)
JP (1) JP2000156320A (zh)
KR (1) KR20000023456A (zh)
CN (1) CN1249522A (zh)
BR (1) BR9904411A (zh)
FR (1) FR2783965B1 (zh)
ID (1) ID25967A (zh)
MY (1) MY117064A (zh)
TR (1) TR199902378A3 (zh)
ZA (1) ZA9958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3523A (ja) * 2003-10-20 2005-05-12 Sumida Corporation 高圧トランス
US7263672B2 (en) 2004-09-03 2007-08-28 Abb Research Ltd. Methods, systems, and data models for describing an electrical device
US7797661B2 (en) * 2004-09-03 2010-09-14 Abb Research A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scribing and managing properties of a transformer coil
US7721241B2 (en) * 2005-07-29 2010-05-18 Abb Research Ltd. Automated method and tool for documenting a transformer design
US8237526B2 (en) * 2008-06-09 2012-08-07 Sierra Lobo, Inc. Nondestructive capture of projectiles
US9711276B2 (en) 2014-10-03 2017-07-18 Instrument Manufacturing Company Resonant transform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91349A (en) * 1975-12-29 1978-05-2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igh voltage winding lead and terminal structure
US4266269A (en) * 1978-03-23 1981-05-05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Fly-back transformer
DE3151642A1 (de) * 1981-12-28 1983-07-14 Standard Elektrik Lorenz Ag, 7000 Stuttgart Zeilentransformator fuer fernsehgeraete
GB2136221B (en) * 1983-02-18 1986-07-02 Philips Nv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NL8403704A (nl) * 1984-12-06 1986-07-01 Philips Nv Generator voor het opwekken van een hoge gelijkspanning.
US5576681A (en) * 1990-12-10 1996-11-19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High voltage transformer
DE4039373A1 (de) * 1990-12-10 1992-06-11 Thomson Brandt Gmbh Hochspannungstransformator
KR100235814B1 (ko) * 1991-08-22 1999-12-15 루엘랑 브리지뜨 텔레비젼 수상기용 다이오드 분배 고전압 변압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00023456A (ko) 2000-04-25
FR2783965B1 (fr) 2000-12-29
MY117064A (en) 2004-04-30
ZA995878B (en) 2000-03-31
FR2783965A1 (fr) 2000-03-31
TR199902378A2 (xx) 2000-04-21
US6211766B1 (en) 2001-04-03
EP0991091A1 (en) 2000-04-05
TR199902378A3 (tr) 2000-04-21
JP2000156320A (ja) 2000-06-06
BR9904411A (pt) 2000-06-13
ID25967A (id) 2000-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66269A (en) Fly-back transformer
CN1235243C (zh) 高压变压器
US4204263A (en) Flyback transformer
CN1249522A (zh) 高压变压器
US5331255A (en)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US5107411A (en) Interference free, pulse type transformer
US6239557B1 (en) Transformer winding technique with reduced parasitic capacitance effects
CN1169170C (zh) 电感
CN1110940C (zh) 动态聚焦耦合
KR930005134B1 (ko) 플라이백 트랜스포머
FI82341C (fi) Hoegspaenningstransformator foer en videoaotergivningsanordning.
GB2033669A (en) Flyback transformer
EP0307036A1 (en) Transformer
US4841201A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flyback transformer constructed to control leakage currents
US5587893A (en) Video display high voltage generator
CN1149749A (zh) 回扫变压器
CN100550225C (zh) 高压变压器
JPS6355311B2 (zh)
US5764128A (en) Coil winding structure of flyback transformer
JP4797337B2 (ja) ボビン、インダクタンス、トランス、およびパルス発生装置
CN2254232Y (zh) 显示器显象管的变压器
MXPA99008892A (en) High volt transformer
CN1534697A (zh) 变压器及应用变压器的多灯管电压供电电路
CN1167254C (zh) 显示监视器
KR910009767B1 (ko) Fbt의 제조방법과 그 fb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