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7661A - 重新构建多位点抗原启动免疫反应的方法及组成 - Google Patents

重新构建多位点抗原启动免疫反应的方法及组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17661A
CN1217661A CN 96180297 CN96180297A CN1217661A CN 1217661 A CN1217661 A CN 1217661A CN 96180297 CN96180297 CN 96180297 CN 96180297 A CN96180297 A CN 96180297A CN 1217661 A CN1217661 A CN 12176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igen
antibody
tumor
antigenic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618029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迪耶拉汗 赖果伯赛
努强 安东尼A·
鲍姆 理查特P·
舒尔茨 比尔金特
Original Assignee
Altare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tarex Corp filed Critical Altarex Corp
Priority to CN 9618029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17661A/zh
Publication of CN1217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76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项发明主要涉及通过将结合剂与一种可溶性抗原结合后,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启动和/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的方法及其组成成分。

Description

重新构建多位点抗原 启动免疫反应的方法及组成
技术领域
该项发明是有关如何启动和增强体内免疫反应的方法和组成。
技术背景
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一个免疫系统。脊椎动物保护自己免受感染性微生物、毒素、病毒以及其它外来大分子物质侵害的功能属于免疫性。免疫性具有高度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免疫反应的一个基本特征。免疫系统的大多数反应都能启动对侵入物质以及由它们产生的毒性分子的破坏和清除作用。因为这些免疫反应生来具有破坏性,所以该反应必须仅仅针对于外来分子,而并非针对其自身。这种能够区别外来分子与自身分子的能力是免疫系统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这项技术能够区别天然的和后天获得的或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防御机制,在暴露于微生物和外来大分子物质之前就有活性,这并不因暴露于微生物等而增强,也不能区分不同的外源性物质。天然免疫性的效应器包括象皮肤、粘膜等物理屏障,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一类名为天然杀伤细胞的淋巴细胞以及补体系统。补体是一种血清蛋白复合体,对某些细菌和一些对与补体结合的特异性抗体敏感的细胞具有破坏性;这种破坏性受一系列相互作用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可导致蛋白水解分裂,需要经过至少两个通路中的一个才可完成。
在脊椎动物中天然与特异性免疫在同一个宿主防御系统中,即免疫系统,共同起作用以清除外来物质。除了微生物、癌细胞、寄生虫和病毒感染性细胞外,免疫系统也能识别并清除同种异体移植或异体移植的细胞和组织。
后天或特异性免疫指由于暴露于外来物质而产生的防御机制。这种特异性免疫用于抵御外来物质的防御机制即为免疫反应。脊椎动物有两大类免疫反应:抗体反应或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参与的免疫或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是由B淋巴细胞增生、分化后产生抗体(一种蛋白质又称免疫球蛋白),并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循环。这些抗体与产生它们的抗原特异性结合。通过与抗体的结合,阻止了外来物质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的能力,从而使之失活,例如病毒。体液反应主要防御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外阶段。在体液免疫中,血清独自可以传递反应,这种反应效应器是一些称为抗体的可溶的蛋白质分子。
第二类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包括特异性细胞的产生,如T淋巴细胞,然后再在宿主细胞的表面与外来抗原反应。这种细胞免疫反应对抗真菌、寄生虫、细胞内病毒感染、癌细胞以及其它外来物质特别有效。事实上,大多数的T淋巴细胞在免疫中起调节作用,用于增强或抑制其它白细胞的反应。这些细胞分别称为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都是用来调节的细胞。其它T细胞则称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细胞毒T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直接作用于感染防御机制,均被认为是效应细胞。
免疫反应的时相可以分为识别期、激活期和效应期,在识别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外来抗原;在激活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作出反应;在效应器期,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调节抗原的清除过程。淋巴细胞是调节、指导特殊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只有当受到抗原刺激后,T细胞和B细胞才能具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别。
免疫系统是通过进化后,才能够识别出那些与宿主正常成分不同的大分子的表面特征。如上所述,一个被免疫系统识别外来分子(即被抗体结合),不管其自身是否能引发一种反应都叫作“抗原”,而与抗体结合的部位则称为“抗原决定簇”或“表位”。有些抗原,例如肿瘤相关抗原如卵巢癌和乳房癌抗原,都有多个抗体结合位点,这些抗原被称为“多表位”抗原。当该抗原是一种多肽时,通常将其表位分为线性的(即由一个邻近的氨基酸序列沿多肽链重复排列而成)和非线性的(即由多肽链折叠而使氨基酸彼此接近)。非线性的表位也被称为“构型”,因为它们通过多肽链的折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状,一种明显的三维构型。由于抗体-抗原结合的高度特异性,区别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不同表位的基本方法是利用抗体结合特性。
为了对付这些数目巨大、种类繁多的表位,一个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包含极大的淋巴细胞储备,大约2×1012。这些储备细胞中每一个淋巴细胞都含有针对一种表位的表面受体。据估计,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能明确分辨至少108的抗原决定簇。通常甚至单个抗原决定簇也能激活多个细胞系,其中每个都能产生一个与决定簇具有特定亲和力的抗原结合位点。抗原能刺激产生上百种抗体,每个都由不同的B细胞群产生,被称为多克隆反应。当仅有少量细胞系反应时,称为寡克隆反应;当全部反应是由单个B和T细胞系产生的则称为单克隆反应。大多数抗原的反应是多克隆反应。
初级免疫反应在再次与外来抗原相遇时,其免疫反应会增强。这种特异免疫的特征称为免疫记忆,或者称二级免疫反应。通常,二级免疫反应比初级免疫反应效率高得多。
抗原的传统定义是指能够引起脊椎动物宿主体内产生特异抗体,或能够产生能与该物质反应的特异淋巴细胞的物质。正如科学中常常发生的类似情况,现已得知,这种定义尽管精确,却不够完整。例如,现在已经发现有些疾病状态能抑制或使免疫反应失去,在这些状态下,肿瘤抗原并不能产生抗体或特异性淋巴细胞。因此,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能引发人体免疫反应。
这种定义中的不足之处集中于免疫反应的两步反应:免疫反应的第一步是对外来实体出现的认识;第二步是一系列复杂连锁式反应,即应答。正如前文提及的肿瘤抗原。免疫系统能识别一种外来抗原的出现,却不能产生反应。另有一例,许多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初期表现为免疫系统区别自我与非自我能力的不足。这是属于识别能力的缺陷而非应答能力不足。
如果一种抗原能被免疫系统识别,则具有抗原性;如果免疫系统能对抗原产生反应,则称其为具有致免疫性。一般地,能够产生免疫的抗原多为分子量在5000道尔顿以上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类)。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如半抗原和小分子抗原,只要与一个足够大的载体分子连接,也能产生免疫反应。
抗体,是由血浆细胞分泌的体液免疫效应分子,是血液中含量最充足的成分之一。浆细胞属于成熟末期细胞,寿命相对较短。它是抗原进入人体免疫系统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细胞间相互作用,激活B淋巴细胞而产生的。B淋巴细胞随后增生、分化成浆细胞。每个B淋巴细胞由它的DNA决定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分子。B淋巴细胞产生两种特殊分子,一种固定在细胞膜外表面,作为膜受体,用于结合B细胞的抗原;另一种则被分泌。
抗体,又称为免疫球蛋白是蛋白质,具有两种基本功能:其一是识别(结合)外来抗原;其二是激活免疫系统中其它物质来破坏外来物质。
抗体中的抗原识别结构位于可变区域,负责与抗原结合。抗体的第二种功能,即免疫系统激活结构位于不变区域,具有多种效应器功能: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活化补体溶解系统,调理素作用,诱导巨噬细胞消化侵入物等。不同的同型抗体具有不同的不变区,因此具有不同的效应器功能。研究最多的同型抗体是IgG和IgM。
抗体自身是一种寡聚分子,根据结构可分为类(如IgG)和亚类(如IgG1)。IgG是体液免疫反应中最重要的成分,由两条重链(长)和两条轻链(短)组成由二硫键联结成“Y”构型。该分子由两个可变区组成(位于“Y”的臂端)。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不同个体在与不同抗原反应时,产生的特殊亚类的抗体其差别在于可变区而非不变区。这种可变区是由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和高度可变的环组成,环上存在着特殊的位点来决定抗体的特异性。由于分子互补性,抗体与抗原的位点相结合。抗体中直接参与作用的部分称为“抗原结合位点”或“互补位”。可与某一特殊抗体结合的一类抗原称为“同源抗原”。
一个动物产生的抗体,可以被另一个动物的免疫系统当作抗原,从而引起免疫反应。由此而产生的某些抗体能特异性识别第一抗体可变区上的某些特殊位点(idiotype),并因此称之为抗idiotypic抗体,这些抗体的免疫特性常常与第一抗体的同源抗原的特性有类似之处。另一方面,抗-isotypic抗体则与抗原不变区上的位点结合。
如上所述,调节细胞免疫的是一类T淋巴细胞。它们与B淋巴细胞的来源于同样的干细胞,但是,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胸腺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沿着一条完全不同的途径发展。尽管与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方式非常不同,T淋巴细胞也能表达抗原特异性表面受体。存在两种功能的T细胞一种具特殊效应功能(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或“CTL”),另一种具调节功能,由B细胞变成浆细胞需要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能产生抗原特异性上调免疫反应。免疫反应也能进行主动抗原特异性下调。有关动物和组织培养研究的大量证据表明有可以引起抑制性调节的抑制性T细胞(TS)的存在。
机体的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能够产生特异性反应,但通常对机体内的天然抗原性物质却不起反应,这种免疫学上的不应答现象又称为耐受性。自身耐受性的获得是在早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具有潜在自身识别能力的淋巴细胞初次接触自身抗体,但不进入对自身抗原产生主动应答的阶段。
免疫系统具有两种细胞因子调节途径,用来决定对抗原刺激是以细胞应答(TH1途径)为主,还是以体液应答(TH2途径)为主。细胞途径的特征是以辅助性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这条途径主要调节迟发性超敏反应(DTH),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以及巨噬细胞的活化。TH2应答的特征主要是促进T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如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0(IL-10),这种应答可以产生高效价特异性抗体来鉴定。
到底是以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反应为主,决定于交叉调节的结果。因此,TH1途径中的细胞会抑制TH2反应,比如,通过分泌干扰素-γ来起作用。相反,TH2中的细胞也能通过产生如白介素-4和白介素-10等细胞因子来抑制TH1反应。
TH2反应也许实际上能够加剧某些疾病的进展。众所周知,注射小剂量的免疫抗原将首先诱发迟发性超敏反应,提示是细胞调节免疫,然而,大剂量的抗原接种将会导致更多的体液免疫反应,因为有高效价的抗体产生。但是,用这种方法,我们很难避免产生高IgG反应,而得到一种高效持久的细胞反应,根据不同的抗原,小剂量的抗原可能不足以引发充足、强烈而有用的CMI反应。
通常,一种免疫反应朝向效应器机制进行时,总是以B和T淋巴细胞为特征的。然而,在大多数免疫反应中,总是以B或者以T淋巴细胞中的一种,效应器机制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属于体液免疫反应。T细胞参与调节的细胞免疫反应。
如上所述,调节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叫B细胞。B淋巴细胞的每一个细胞克隆都能表达膜免疫球蛋白(膜Ig,表面结合抗体分子),每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都只有一个位点,具有抗原受体的功能。这些膜上Ig分子是产生B细胞特异性的唯一来源。那些含有一个与膜Ig互补的抗原将会与抗原受体结合。这种抗原也属于抗体的同源性抗原。与抗原受体的结合将会导致B淋巴细胞的分化与细胞克隆增生。其后代中有些会分化成成熟的浆细胞,它们能合成与膜Ig的特异性位点相对应的抗体。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主要是由结合力相对较弱的非共价键力组成,包括疏水键、氢键、范得华力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抗原分子接近到其原子能够嵌合到抗体分子表面的互补隐窝中,这些弱的结合力才会有效。一个四链的抗体单位互补区域是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抗原上相应的区域是抗原决定簇。许多抗原大分子具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许多年以来,人们一直用减毒的活疫苗诱发免疫反应来对抗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和脊髓灰质炎。这些疫苗中含有活病毒,能够引起接种者产生轻微的亚临床感染。在这一过程中,病毒载体将会进入某些宿主细胞中,编码合成病毒特异性蛋白。这些内源性生成的抗原蛋白将变成更小的肽,出现于MHCⅠ、Ⅱ类抗原前后,因此引起TH1细胞产生细胞调节性免疫反应。
肿瘤细胞可表达细胞表面抗原(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相关抗原是出现于癌症患者血清中的抗原。这种抗原也能在胚胎组织中大量表达,同时,在健康个体的血浆和组织中也有较低水平的表达。肿瘤相关抗原多为糖蛋白、糖脂或粘多糖。大多数肿瘤抗原由分化细胞产生,其中肿瘤细胞产生的要远远多于正常分化细胞所产生的。人体免疫系统将肿瘤抗原认为是天然抗原,因此并不起反应(自身耐受性)。导致这种耐受性的机制还尚未全部弄清,但是目前已经清楚它主要是在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如果在关键阶段,未成熟的B和T细胞受到抗原特异受体的刺激(例如,在已经在其细胞表面表达出受体但尚未成熟),往往会导致死亡而不是被激活。这种阶段B细胞发生在骨髓中,T细胞发生在胸腺中。因此,在此环境中已经表达的自身抗原即会产生耐受性,而没有表达的则不会。现在已知,正常机体的成熟B细胞具有识别自身抗原的能力,但未被激活,而适合的辅助性T细胞(TH)会出现缺失。
对于具有抗原的肿瘤,但是免疫系统不能破坏它的原因,目前至少存在4种理论:1)没有能够识别肿瘤的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CTL);2)没有能够识别肿瘤的TH细胞;3)TS细胞在TH细胞之前激活,从而抑制B细胞和CTL的激活;4)调节肿瘤细胞增生的基因可能是先天性的,因此宿主不会将这些基因的产物视为“外来物质”。
现行解决方法
当肿瘤抗原带有充分的选择性出现在肿瘤细胞上时(例如肿瘤抗原缺如或仅有少量出现在正常细胞上),它可能会成为免疫治疗药物的靶子。
这些可选择的肿瘤抗原本质上大多数属于碳水化合物或糖蛋白(粘蛋白)。例如,绝大多数的腺癌细胞都能充分表达并分泌粘蛋白。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癌细胞中糖酰化的缺失。肿瘤细胞表面的粘蛋白能够机械阻止免疫效应分子机制到达肿瘤细胞表面,因此不能与肿瘤抗原接触。这就是宿主不能识别肿瘤抗原的原因。
许多疾病的病原或毒素(如,流感、脊髓灰质炎、狂犬病病毒;肺炎球菌;白喉和破伤风毒素)能被机体的体液免疫在细胞外液中作用,通过抗体结合,使其毒力抵销,最终失活。在这样的病例中,采用接种疫苗诱发体液免疫反应,大概由TH2细胞调节,就足以产生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对于许多细胞内感染,病毒感染的恢复,以及目标性杀伤癌细胞等情况,就需要细胞调节免疫来对付入侵者,保护机体。
目前研究中的免疫治疗方法分为如下3种:1)被动免疫疗法;2)主动抗原免疫疗法;3)主动抗体免疫疗法。令人遗憾的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局限。然而,目前还是认为免疫疗法效果要优于在肿瘤某个阶段使用抗增殖的化疗药,如嘧啶或嘌呤类似物。这些类似物能够在细胞的生长周期,同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嘧啶和嘌呤竞争,从而阻止细胞生长。当细胞属于非周期性生长或处于休眠期时,则该类似物无效。大多数的小型转移癌细胞属于非周期性细胞或处于休眠期。免疫疗法中的细胞毒性杀伤作用将不受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动免疫疗法”需要给患者注射抗体。传统认为抗体疗法是被动的,因为病人本身不是抗体的来源。然而,“被动”一词是错误的,因为病人能够产生抗-基因型二级抗体,再通过与初级抗原交叉反应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主动免疫疗法”需要给患者以疫苗的形式注射抗原,以此来诱发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用可表达细胞因子和共同刺激物分子的基因转染的肿瘤细胞疫苗也可用来减轻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不足。
Ⅰ.被动免疫疗法(抗体法)
一个肿瘤抗原可被用来与抗体结合。目前大量的肿瘤抗原的抗体已经制备。
传统的有效方法包括补体依赖性细胞溶解作用(“CDC”),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ADCC”)和细胞吞噬作用(靶细胞被免疫球蛋白包裹后可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
启动CDC、ADCC和调理作用需要大量的抗体。而且,抗体的来源只限于那些曾经患过癌症的人;如果仅仅为了得到抗体而使机体致病,那是非常不道德的。由于这些困难,迄今只使用非人来源的抗体,如鼠抗体。
对人而言,鼠抗体作为一种“外来物质”,能够引起直接针对初级抗体分子的部分鼠-特异型和鼠-同型特异型人抗鼠抗体反应(MAMA)。发生这种反应主要是因为人与鼠免疫球蛋白的不变区中的一级氨基酸序列不同。HAMA的IgG和IgM亚型都能产生该反应。IgG的反应出现较晚,比典型的IgM反应更持久,也更能抵抗去血浆法的清除作用。
在临床上,HAMA 1)注入鼠抗体后,会增加过敏性反应和血清病样反应的风险;2)注入鼠抗体后,会干扰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如与抗体混合,增大机体的清除率,降低肿瘤的局部化,增加肝脏和脾脏的摄取,和/或使肿瘤避开治疗药物;3)能干扰免疫诊断性物质,因此掩盖了病情进展和治疗过程的监查。
许多临床病例都已应用抗体作为治疗实体瘤的药物。但结果不一致,存活率也未见增加。对比之下,抗体疗法在B和T淋巴细胞或白血病中常引起完全而持久的缓解。对于实体瘤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抗原的多样性和上皮细胞没有充分接近注入的抗体以及二级效应器分子,如补体和效应分子细胞。
举一个被动免疫的例子,鼠单克隆抗体17-1A(同型IgG2a)曾被用于那些手术效果很好,未发现明显残存结肠瘤的患者。尽管治疗能够增加存活率,减少复发率,但结果并不比单独用化疗或联合放疗更令人满意。
值得说明的是17-1A的目标抗原并没有从膜上扩散,也没有在血浆中发现。参见Riethmuller 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monoclonalantibody for adjuvant therapy of resected Dukes'C colorectal carcinoma",Lancet,343:1177-83(1994).
Ⅱ.肿瘤抗原的主动特异性免疫疗法("ASI")
ASI的定义是用一个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存在的特定抗原,主动引起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就肿瘤而言,ASI的目的是刺激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来攻击肿瘤抗原。
体液反应和传统的CDC,ADCC以及细胞吞噬作用(靶细胞被免疫球蛋白包裹后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的方法都已在前面讨论过;
过去的5年内,对能被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的分子复合体特性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的晶体结构研究不仅推测到有肽结合沟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它的存在。在细胞吞噬后,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被细胞内的酶降解为肽,然后转移到内浆网,在那里与MHCⅠ型分子的重链结合。这种肽-MHC复合物在加入β2-微球蛋白后会更稳定,然后转移到细胞表面,被CTL的受体识别。理论上,肿瘤细胞特殊分泌的任何细胞内蛋白质都可成为一种抗原性肽。参见Van Der Bruggen,Pierre,"The Long-Standing Quest for Tumor RejectionAntigens,"Clinical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71;3:248-252(1994).
Ⅲ 抗体主动特异性免疫疗法
如果从一个动物中获得特异性抗体再作为免疫原注射给另一个动物,则会引起免疫反应(例如,产生针对注入抗体的抗体,即抗-抗体)。其中某些抗-抗体将专门针对注射抗体可变区特殊表位(特发位)。这些表位共同称为独特型初级抗体;而与之结合的二级抗体则称为抗-独特型抗体。一个抗体可变区上所有的特发位总和被称为它的独特型。独特型是从血清学上定义的,因为注射一个与抗原表位结合的初级抗体将会导致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当初级抗体与抗-独特型抗体的结合被与初级抗体直接结合的抗原阻止时,独特型就与结合位点或表位有关。其它二级抗体是专门针对注射抗体不变区的表位,因此被称为抗同型抗体。抗独特型,抗独特型抗体,表位等术语的应用主要根据它们识别上的含义。
网络理论认为在免疫反应初期产生的抗体将会携带机体不能耐受的特殊的新位点,因此,就会产生直接针对初级抗体(Ab1)的二级抗体(Ab2)。同样,这些二级抗体也会有一个独特型产生三级抗体(Ab3),如此类推。
Ab1-Ab2-Ab3
网络理论认为有些二级抗体具有与初级抗原补体的补体的结合位点,并因此会再造成一个初级抗原的“内源性构象”。换句话说,一个抗-独特型抗体可能就是一个替代抗原。
传统抗癌的免疫疗法需要给患者注射抗肿瘤抗体,即那些能够识别肿瘤细胞上表位的抗体。但是,网络理论的发展使研究者们认为可以直接给患者注射外源性,产生抗-独特型抗体。也就是那些抗肿瘤抗体独特型抗体。这种方法可见U.S专利5,053,224(Koprowski,et al.)Koprowski认为患者的机体将会产生抗-抗体,它既可识别这些抗独特型抗体,也可作用于原来的肿瘤位点。
抗-独特型抗体共有4种类型。α-型结合在远离初级抗体对位的位点。β-型的对位与原始抗原的位点最相近。γ-型与初级抗体对位结合很近,足以干扰抗原的结合。δ-型识别类似不变区抗原结构独特型的决定簇,此外,抗同型抗体可以为重链特异性或轻链特异性。
根据网络理论已提出如下治疗方案:1)注射Ab1作为抗原,使宿主产生的Ab2。2)注射功能与肿瘤抗原相似的Ab2。
据报道,给卵巢癌患者反复静脉内注射单抗OC125的F(Ab')2片段,许多患者能够明显产生抗独特型抗体的(Ab2)反应。初步结果表明:血清中(Ab2)水平较高的患者比水平较低或检测不到的患者的存活率高得多。参见Wagner,U.et al."Clinical Course ofPatients with Ovarian Carcinomap After Induction of Anti-idiotypic AntibodiesAgainst a Tumor-Associated Antigen,"Tumor DiagnosticεTberapie,11:1-4,(1990).
一种人体的抗独特型单抗(Ab2)已知具有诱导动物抗肿瘤的细胞反应,并且可延长转移型结肠直肠癌患者的存活期。参见Durrant,L.G.et al.,"Enhanced Cell-Mediated Killing in Patients Immunized withHuman Monoclonal Anti-Idiotypic Antibody 105AD7,"Cancer Research,54:4837-4840(1994)。有关利用抗独特型抗体(Ab2)治疗肿瘤的综述也可参见Bhattacharya-Chatterje,et al;Cancer Immunol.Immunother.38:75-82(1994).
发明的公开
疫苗是给动物或人体注射的制剂,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或缓解的,主要是通过减轻特异性免疫而起效。预防性疫苗接种给健康个体是为了对将来的感染引起更有效的免疫反应。一旦感染或传染后,接种个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产生二次免疫反应,迅速识别且清除掉各自的病原。治疗性疫苗接种给患者是为了刺激或调节其免疫系统,其自身可能产生的免疫反应不足或者没有反应。在设计预防性或治疗性疫苗时,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迅速提供一线保护或加快免疫反应恢复的制剂十分重要。
启动免疫反应的第一步是使宿主能将肿瘤抗原作为外来抗原进行识别。例如,尽管CA125的表达与卵巢癌有关,但患者的免疫系统却不能将它当作外来物识别。本项发明则能将一个可溶性抗原与本发明中的一种成分接触,然后再使该成分中的一个结合物与可溶性抗原起作用。由于结合物与抗原联结能使宿主识别抗原,从而启动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反应。
该发明还有一项发现:将结合物与一个多表位肿瘤相关抗原中某预定表位联结,以某种方式改变抗原,使宿主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启动针对这个原先不能识别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具体的做法是将结合物与一个可溶的肿瘤相关抗原结合,使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反应。以B43.13为例,就是一个抗体结合物与卵巢癌CA125在43.13位点的特异性结合。一旦B43.13与CA125抗原结合,不是抗原的构型会改变,就是抗原向易于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的方向发展、变化。另有两例,一个是结合物与胃肠癌相关抗原CA19.9的特异性结合,另一个是结合物与乳房癌相关抗原CA15.3的特异性结合,其它不一一例举。
根据本发明将提供结合物以及其组成成分,该结合物可选择性地与一个预定的抗原结合,会使该抗原具有一个不同的表位,这个不同的表位将会诱发免疫反应抑制或杀死产生该抗原的细胞。
发明的一个常举的例子是用包含有针对预先选定可溶性抗原的预先选定的抗体与肿瘤相关抗原结合,一旦这个可溶性抗原被结合,免疫系统就能将它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产生针对该抗原或抗原结合物的免疫反应。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可用来引导或激活免疫反应,带来治疗或预防上的优势。
对于那些具有多位点肿瘤相关抗原特征的疾病,本发明可将一个可溶抗原与一个已经与多位点肿瘤相关抗原上的一个位点特异结合的物质相接触。
结合物可能与具有临床意义的任意抗原结合,但最好与肿瘤相关抗原结合(TAA)。可能含有TAA的包括肺、结肠、直肠、乳房、卵巢、前列腺、脑、颈、骨、免疫系统或其它解剖部位肿瘤均可含有。可以是人或动物。有关肿瘤实例和标志列于U.S.专利5,075,218。
本项发明包括所有能产生可溶性多位点TAA的肿瘤。专利所说的可溶是指任何可在体液中发现的抗原,如,血液、血清、腹水、唾液;或其它类似物。根据本发明对以下肿瘤更合适:扩散的可溶性肿瘤抗原,即肿瘤抗原已经扩散到血流中,不再是表面抗原或细胞内抗原;具有多位点的肿瘤相关抗原,为碳水化合物或糖蛋白(如,粘蛋白);在患者体液内的浓度高于正常人的浓度,且对预后不良,但没有启动免疫反应。熟知该技术的人都知道,决定TAA浓度是否高于疾病复发的预计浓度的一个方法是通过比较患者与正常人的差别。如果高于正常人则意味着预后不良。
这里提及的结合物均指免疫配对体中的一个,即能与肿瘤抗原表达的单一位点结合的部分。结合物的例子包括:单抗("Mab");化学单抗("C-MAb")生物工程单抗("G-MAb");单抗片段(包括但不局限于"F(Ab)2,"F(Ab)"和("Dab"));单抗活性单链("SC-MAb");肿瘤结合肽;上述任一与具有调节效应器功能分子相结合的物质;以及与上述相近的物质。抗体可以是多克隆抗体,亦可为单克隆抗体。当受试对象为人时,抗体可以通过免疫任何一种能对该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动物获得,如大鼠、小鼠、山羊、兔子及其它实验性动物。对单抗而言被免疫动物的抗体产生细胞可与人或动物的“不死”的细胞融合,这种融合细胞称为杂交瘤,可以产生抗体。如果需要,编码一个或多个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可以被克隆。从而使抗体可在不同的宿主细胞中产生;如果需要,基因也可以突变改变序列,从而改变抗体的免疫学特征。片段及结合物片段可以通过传统技术获得,如利用胰酶、木瓜酶等预先消化结合物,或通过DNA重组技术使DNA编码的所需片段被克隆,在各种宿主中表达出来。用紫外光照射外来物将会提高相似条件下多表位抗原的免疫反应。本发明中的优越性体现在不需要调节CDC和ADCC的效应器功能。
有关该项发明的具体例子如下:一个卵巢肿瘤相关抗原的适宜成分含有可结合CA125抗原的结合物,而一个胃肠癌相关抗原的适宜成分则包含可结合CA19.9抗原的结合物,乳房癌则包含可同CA15.3抗原结合的结合物。各种结合物、抗体、抗原以及制备、分离、使用抗体的方法均在U.S.专利4,471,057(Koprowski)和5,075,218(Jette,et al)中有详细描述,均在此处收编作为参考。而且,这些抗体中的大多数可以从Centocor,Abbott实验室Commissariat aL'Energie Atomique,Hoffman-LaRoche,Inc.,Sorin Biomedica,和FujiRebio等买到。
根据该项发明,任何包含结合物的成分都可用于启动体内的免疫反应。这些成分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佐剂、载体、赋形剂、稳定剂、试剂和生理盐水。一般地,佐剂是与免疫原混在一起的,为了引发一种更显著的免疫反应。不合佐剂的控制性接种也能导致体液免疫反应;其成分可能也包含药学上合适的载体,如盐水、蒸馏水、磷酸盐缓冲液即其它类似物等。本发明成分中还可能包括其它缓冲液、扩散性物质及惰性无毒物等物质。这些成分可以是适于服用的溶液,无菌及其它杂质。这些成分可采用传统的消毒技术灭菌。
该发明的方法要求,结合物必须与肿瘤相关抗原接触并结合,并用适合免疫学的途径给药。例如,静脉给药、皮下注射、腹腔内、皮内、肌内、淋巴内等,并以溶液、片剂、气雾剂等方式。脂质体、生物降解微球、微胶粒或其它类似物均可用来作为载体、媒介物或传输系统。该项技术体外应用的程序是,首先将患者的血液或血清拿来,如能选择,那么,从患者的血液中纯化抗原是最理想的,再将其血液或血清立即与包含本技术中结合物的成分混合,混合后再将其送还患者。临床医生会比较与不同进入途径有关的抗-独特型和抗同型反应,再决定最有效的给药途径,本发明不应局限于将结合物引入患者的某一特定的方式。
此项发明中,结合物(BA)-抗原的相互作用会使患者免疫系统的剩余位点会产生:1)体液反应产生人体抗-肿瘤抗体,它不一定会被注入的抗体所抑制,但是必定会被另一种抗体所抑制,这一种抗体是与一个位点结合,而该位点不同于那些能与注入结合物(BA)反应的位点。2)细胞免疫反应引起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
本项发明中的结合物可与多表位肿瘤结合,产生的免疫活性会启动对抗原上另一个位点的免疫反应。正象本发明将在其它部份会详细报导的一样,目前认为结合物与多表位抗原之间的结合会改变抗原的构型,足以给抗原上另一以前未被识别的位点提供识别途径。而后者一旦被免疫系统识别,将会启动免疫系统的连锁式反应,最终导致整个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另外,一个体液中含有内源性、可溶的多位点抗原的癌症患者将被注入外源性结合物,直接针对该抗原的单一位点。一旦结合,抗原就会重新构建或向着能使抗原上不同表位均能在患者的免疫系统中表现出来的方向发展。一旦抗原出现,患者的免疫系统就会启动体液、细胞或二者兼具的反应,导致杀死肿瘤或抑制其发展。患者的存活期延长充分说明了该项发明的成功。
该项发明的作用机理在于结合物结合的可溶性抗原的部分构型变化,而且同结合物结合的抗原能直接作用于抗原的第一位点,充分改变其构型,从而活化第二位点。而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针对第二位点产生免疫反应。另一种可能性是结合物-抗原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机体产生不同的代谢过程,或以传递方式活化第二位点使免疫系统激活。剂量
该项发明中,组成结合物的成分必须以足以识别或结合预定肿瘤相关抗原的剂量投药。最好能够足以产生或引发针对TAA的免疫反应。一个在免疫学或治疗学上有效的,或者令人能够接受的结合物的剂量应该是足以结合体内或体外的预定抗原,并能引发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反应。这一反应抑制或杀灭携带并表现出一种新的,可接近的位点的肿瘤细胞,因而能够改进或消灭疾病,或者产生这种抗原的状态。免疫反应可能以体液反应、细胞调节反应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方式进行。值得说明的是,单抗的剂量少于引发ADCC或CDC所需的剂量。
结合物或成分中的活性抗原的浓度或剂量的变化范围很大,可从重量上不足0.01%至15%-20%。用药量要足以刺激值得该抗原的免疫反应。其有效量将部分依赖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免疫系统的状态。常用来讲,成分应在0.1μg至2mg或更多结合物/体重(kg),常用剂量为约1μg至约200μg/体重(kg)。浓度通常为至少0.5%。任何剂量选择都应该在体液容量、黏度、抗原性等基础上,对应给药的特殊形式用药。
给药可以一次以上,最好在一较长时期给三次,因为这个发明的混合物可能用于有处于病重阶段的病人,如有生命危险或可能有生命危险的,如果有必要,可以过量的服用。关于服用药物制剂的方法和指导原则,包括目前这个混合物的稀释方法,对专业人员而言是非常简单的。其中的一些方法和指导原则见Mack出版公司1982年出版的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
结合物可与其它的结合物一起应用,或与其它的治疗方法一起使用,如化疗药物。
该发明中的结合物的疗效可在体内和体外检测。体液免疫反应可在体外用传统的免疫分析法检测,反应的抗肿瘤活性可以通过补体介导的细胞细胞毒性和/或抗体依赖性的细胞细胞毒性分析检测。分析方法见牛津Blackwell科学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的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Immunology,第二版。其它方法可能可以直接测定病人或组织中的抗原水平。细胞介导的免疫性可以用迟发性超敏反应在体外检测。或通过其它的方法,如皮试反应、淋巴细胞刺激反应、用放射法或有限稀释法测定宿主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毒性、用ELISA法测定血浆的IL-2水平。
举例
例1:通过注射抗单一表位的抗体,实验证明对位于一抗原上的多个表位均有抗体的产生。
用在80%以上的卵巢上皮癌中有表达的癌抗原CA125,作为一个例子来演示目前这个发明。
CA125有能被不同抗体所识别的多个表位如抗体OC125、M11、B43.13、B27.1等。在这发明中MAb-B43.13被用于产生一个CA125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这个免疫反应包括对B27.1表位的识别。
方法:
检测了86例卵巢癌病人抗CA125抗体是否阳性。在注射MAb-B43.13前没有一个病人的抗CA125抗体为阳性。病人在不同的时间间隔注射2mg的MAb-B43.13(例子见表1)。通过检测与CA125的结合能力,分析了这些病人的血浆中是否有人的抗CA125抗体。(R.Madiyalakan et al,Hybridoma,14:199-203 1995)。利用它们抑制相应抗体的特性,这些抗体被进一步分为抗B43.13表位类或抗B27.1类。分类的原理基于这些病人中的抗CA125抗体来自以下两条途径中的一条:
1)如果抗CA125抗体通过前面提到的网络理论而产生,途径如下:Ab1-Ab2-Ab3。通过这个途径,MAb-B43.13(Ab1)将产生一个抗MAb-B43.13的抗独特型(Ab2),它进一步会产生一个抗MAb-B43.13的抗-抗-独特型(Ab3或抗CA125抗体)。而且通过这个途径产生的抗体Ab3只能被MAb-B43.13结合和阻断,因为B43.13是唯一的表位。
2)如果用目前这个发明中的方法产生抗CA125抗体,路径如下:Ab1+可溶性抗原-Ab3‘。通过这个路径MAb-B43.13将结合CA125血清抗原,它反过来产生一个抗CA125抗体(Ab3’)。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抗体Ab3‘将被B27.1抗体结合和阻断,因为如前面所提到的CA125是多表位的,而且抗原表位B43.13和B27.1是完全不同的,另外Ab3’不与抗MAb-B43.13抗体结合。
因此,如果病人的血清含有只被MAb-B43.13抑制的抗CA125抗体,就称之为含Ab3类,那些被MAb-B27.1抑制的称为Ab3’类。
结果:
十四个病人MAb-B43.13注射后血清中产生了抗CA125抗体(表1)。其中10个病人的血清中含有Ab3’,只有两个病人的血清中含有Ab3。两个病人的血清中有两种抗体。这些抗体能够同纯化的兔抗MAb-B43.13抗体结合,进一部证实了血清中有Ab3。两个病人(2号和7号)的血清有抗CA125抗体,但不被MAb-B43.13或MAb-B27.1抑制,这表明他们的血清中含有能够识别除B43.13和B27.1以外抗原表位的抗CA125抗体。
这些结果表明给病人注射抗单一抗原表位的抗体,可以引起抗整个抗原的抗体反应,它能够识别抗原表面不同的抗原表位。一些病人的血清中含有Ab3,可能是由于途径一产生的抗体不足以完全结合CA125表面过多的B43.13抗原表位或IDIOTYPE,但是反应的主要机制看来是通过途径二。换而言之,给有免疫功能的病人注射抗多表位的可溶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将产生一抗整个抗原的抗体,这个产生的抗体能够被抗不同表位的抗体抑制。
表1:注射了MAb-B43.13的病人的抗CA125抗体的特征
  病人  注射号 注射后天数 抗CA125抗体水平    与抗Mab-B43.13结合(Ab2)  CA12510000U/mL  抑制率[%]B43.13s.Chain**10μg/mL     B27.1F(ab’)**1μg/mL    分类
    1     3     0     14.8       +  62.3     42.6     5.8  Ab3
    2     1     185     9.5       -  21.6    -46.9    -86.9  Ab3’
    3     334445     86207144270309134     25.448.779.730.916.764.1       ++++++  80.291.477.179.277.089.1     84.494.093.083.083.083.3    -0.5-9.13.5-55.8-55.8-37.3  Ab3Ab3Ab3Ab3Ab3Ab3
    4     2223     15417628     23.621.623.111.1       ----  62.356.963.624.2    -84.820.229.44.7    -101.9-7.04.511.1  Ab3’Ab3’Ab3’Ab3’
    5     1     16     15.5       +  74.8     78.3     39.9  Ab3’/Ab3
    6     3     0     10.3       +  54.0     60.2     22.7  Ab3’/Ab3
    7     14.9       -  29.7    -70.2    -358.9  Ab3’
    8     11     717     59.146.9       --  77.178.4     87.186.5     34.940.7  Ab3’Ab3’
    9     33     112166     9.28.5       --  -664-184     16.042.5     20.256.5  Ab3’Ab3’
    10     3     0     41.5       -  30.8     39.2     20.0  Ab3’
    11     569910     134134266540     8.88.713.413 394       -----  19.018.054.556.161.4     24.439.019.324.437.0     3.546.011.13.733.4  Ab3’Ab3’Ab3’Ab3’Ab3’
    12     2     14     10.6       -  24.5    -54.4     19.9  Ab3’
    13     1     15     11.5       -  30.8     47.4     55.8  Ab3’
    14     2     17     10.1       -  30.3    -51.2     1.2  Ab3’
*抑制率至少为10%则差异显著
**为了避免抗体的Fc段和HAMA的交叉反应引起的非特异性抑制,在抑制实验中使用单链MAb-B43.13和MAb-B27.1F(ab')。
+抗MAb-B43.13分离自注射了MAb-B43.13兔子
例2:
在药学研究中,分别在注射MAb-B43.13前和注射后的确定的时间间隔分析血样的CA125水平。在注射MAb-B43.13前有高水平CA125的病人,在注射MAb-B43.13后循环中CA125水平马上有显著的下降。(表2)这表明结合原导入体内后与循环中的CA125作用并且除去CA125。
表2:MAb-B43.13注射后CA125的清除
注射Mab后的时间(分)                     病人号(CA125的水平以U/ml表示)
    002      003        004      006        007      008        010
    0     760     68     65     72     90     269     431
    30     210     2     7     21     16     47     141
    60     144     3     0     22     16     60     79
    240     240     0     0     11     15     52     97
    1440     277     5     3     6     23     59     96
    2880     404     -     5     1     23     67     93
    4320     429     -7     -     -     -     -     -
而且,抗原与抗体复合后被更有效的递呈给免疫系统,产生更有效的抗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下面的例子3和4表明了这一点。
例3
Balb/c小鼠静脉注射含10μg MAb-B43.13或含10000单位CA125或含以上两者的PBS,每三星期注射一次共3次,致免疫反应。B43.13/CA125的比例与根据表2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得出的CA125水平升高的病人中观察到的比例类似。当分析小鼠血浆中抗CA125抗体水平时,注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小鼠有最高的效价。这些小鼠中抗独特型的诱导见图1。这表明与单用结合原或抗原相比,结合原抗原复合物的反应,可以引起更有效的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例4:
同样,将结合原与抗原共同递呈给T细胞,可以观察到更好的细胞免疫反应。分别单独用MAb-B43.13、CA125、MAb-B43.13-CA125复合物、或对照MAb-CA125刺激的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并且递呈给CA125特异性的T细胞(分离自注射CA125的小鼠)。用3H胸腺嘧碇的掺入量检测T细胞的增殖,可用来观察抗体-抗原复合物刺激引起的巨噬细胞中理想的刺激效应(图2)。
例5:
在注射MAb-B43.13的病人中发现,血清CA125水平与人抗CA125抗体的产生之间有相关性,进一步支持了例1中的结论。见表3,该发现也支持在结合原作用时血清中应该有抗原的存在的结论;这个反应引起一个抗原特异性的体液反应。
表3:注射MAb-B43.13的病人血清中CA125水平与抗体水平的关系
注射前血清CA125水平 抗CA125抗体效价(阳性病例数/总病例数)
    <100U/ml>100U/ml     3/2915/46
例6:
注射抗体后引起多表位抗体反应过程中血清抗原的作用,在兔子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不含任何CA125的兔子在注射MAb-B43.13后,产生不被B27.1抑制的抗CA125抗体。相反,血清抗原CA125水平较高的卵巢癌病人注射MAb-B43.13时产生能被B27.1抑制的抗CA125抗体。
例7:抗体注射诱导抗原特异性抗肿瘤反应的实验验证
人抗CA125抗体通过抗体依赖性的细胞毒引起肿瘤细胞溶解(“ADCC”)。虽然注射MAb-B43.13本身并不引起ADCC和/或补体依赖性的细胞溶解(“CDC”)介导的卵巢肿瘤细胞的溶解,注射MAb-B43.13的病人中抗CA125抗体的产生引起肿瘤细胞的溶解(见图3)。通过共孵育有标记的卵巢肿瘤细胞和影响细胞以及六个注射MAb-B43.13病人的血清,分析51铬释放,研究了上述过程。这支持以下这个结论,注射结合原引起它与抗原的结合,通过一特异性的体液反应产生抗CA125抗体,该抗体通过ADCC导致肿瘤细胞的溶解。这表明注射抗体可以引起抗原特异性的抗肿瘤反应。例8:在注射MAb-B43.13的病人中CA125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
 产生
类似的给含有CA125的癌症病人注射结合原引起抗原特异性的CTL's。用铬释放分析法测定了8个注射MAb-B43.13病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对CA125阳性或CA125阴性的卵巢癌的细胞毒性。结果见表4。MAb-B43.13抑制这种细胞溶解以及不能杀死CA125阴性的肿瘤细胞,进一步证实了细胞溶解的特异性。在8个注射MAb-B43.13的病人中至少四个病人(5-8号)的血液中有CA125特异性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CA125特异性的CTL‘S的产生很可能杀死病人的卵巢肿瘤细胞。
表4:注射含MAb-B43.13疫苗病人的细胞毒性
PATENT ID病人       样品            消退百分比 Mab-B43.13抑制百分比Mab-B43.13(5μg)   CA125+ve和CA125-ve细胞间的百分比差异
  注射次数  注射后天数   CAOV-4  SK-OV-3    K562
    1     2     17     2.0     0.0  3.7     ND* Insignificant
    2     2     0     9.8     7.5  33.5     ND     31
    3     3     0     22.8     20.4  64.3     ND     12
    4     3     0     25.8     20.2  44.5     4.7     28
    5     3     0     65.1     45.4  80.7     ND     43
    6     33     06     23.17.4     20.05.2  42.010.2     19.253.0     1642
    7     4    355     10.3     3.1  18.9     ND     23
    8     10    425     25.5     18.2  39.2     15.4     40
*ND:由于淋巴细胞不够没有做
结果是一次实验中三个数据的平均值
例9:
通过抗CA125抗体介导ADCC机制或通过CA125特异性的CTL's杀死肿瘤细胞,使得注射MAb-B43.13病人的存活期增加。虽然高水平的CA125已经表明是个不好的诊断学症状,但它们与注射的抗CA125抗体结合看来对病人是有益的。例如,当CA125的水平超过100U/ml,对CA125的免疫反应增加超过20%,这使病人的平均存活期从39.1个月增加到54.5个月。因此,给含高水平多抗原表位可溶性抗原的病人注射结合原,可以引起抗原特异性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杀死肿瘤细胞,从而增加病人的存活期。
表5:注射MAb-B43.13病人的血清CA125、人抗CA125(Ab1')反应和存活期之间的关系
   注射前血清CA125水平 有人抗CA125反应的病人    平均存活期百分率                  (月)
    <100U/ml>100U/ml     10.3%                  39.132.6%                  54.5
例10:
给一有迁移性疾病的胰癌病人反复注射一含有抗CA19.9抗体的复合混合物,该病人没有接受其它的治疗,与目前在首次诊断后平均存活6个月相比,这个病人在首次诊断后存活了22个月(手术和注射后19个月)。
例11:
有经验的人知道,根据不同的情况服用的剂量可以有很大的差别。以下给出基本的剂量指导原则。
回顾分析100多例注射超过10次,每次注射2mg MAb-B43.13的病人的资料,得出以下两个结果:1)以出乎意料的长的存活期为特征的不寻常的病程。2)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和毒性。
为了解和评价MAb-B43.13在体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一些免疫学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注射2mg MAb-B43.13的病人中的抗独特型的诱导程度与注射的次数和疾病的临床阶段无关。但抗独特型的诱导依赖于病人血浆中的循环CA125的水平。另外研究表明,给有相当水平的血清CA125的病人注射MAb-B43.13,可引起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导致抗原表位递呈以及对肿瘤的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这些研究表明,一个有效剂量只需要有足够的抗体将各种可能的循环CA125抗原运送和递呈给免疫系统。体外研究表明lng MAb-B43.13可以结合10单位CA125。假定每公斤体重含40ml血浆,给一个60公斤的病人注射2mg MAb-B43.13可结合血清中约8333U/ml的CA。因为到目前为止所有被测病人血清中的CA125含量均远小于8333U/ml,因此注射2mg MAb-B43.13足以引起所需要的免疫反应。另外,注射带放射标记的MAb-B43.13,进行免疫发光图像学症断的病人尽管血清CA125水平很高,图像的结果还是很好,说明有足够的MAb-B43.13用于特异性肿瘤细胞的吸收。
此外,给病人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多次注射效果更好,因为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都有CA125的产生。
最后,回顾性研究表明2mg剂量就有治疗效果;没有一个病人(>100)有任何严重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如果以总HAMA反应作为抗独特型诱导的一种指标,则2mg剂量即可产生显著水平的抗独特型抗体,从而达到期望的治疗效果。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多次注射2mg剂量的MAb-B43.13似乎可以维持抗独特型抗体在期望的治疗水平,而避免引起任何同型的HAMA引起的毒性。
因此,有效的可接受的MAb-B43.13的剂量范围包括2mg,但并不限于2mg。
有关图的简要描述
图1显示同其它混合物相比,用本发明的这个混合物来免疫小鼠所获得的极好的效果。
图2显示同其它混合物相比,用本发明的这个混合物刺激巨噬细胞所获得的极好的效果。
图3显示同其它混合物相比,用本发明的这个混合物引起肿瘤细胞的溶解。
工业应用
根据本发明制备的含结合物的组份特别适合用于制备含有免疫原或至少一种治疗量结合物组份,所谓能够引起免疫反应或有治疗效果的数量,是指可以在人体引起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或两种反应都有的用量。宿主的免疫反应包括对不同于结合物结合表位的抗肿瘤相关抗原的表位的活性升高,本发明配方可用于有发展成恶性肿瘤危险病人的抗肿瘤疫苗,或已诊断为恶性肿瘤的病人。这些复合物也可以用来制备引起免疫反应的药用制剂。

Claims (15)

1.一种治疗癌症的方法包括:
用一含有结合剂的复合物,接触宿主血清中表达的与肿瘤相关的多表位抗原,这个结合剂可以特异性的结合该抗原的单一表位;
使得结合物与抗原结合,形成与抗原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可以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
2.有关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结合性复合物包括一个单克隆抗体。
3.有关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与肿瘤相关的多表位靶抗原是CA125。
4.有关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与肿瘤相关的多表位靶抗原是CA19.9。
5.有关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与肿瘤相关的多表位靶抗原是CA15.3。
6.有关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与肿瘤相关的抗原是一个卵巢癌抗原。
7.有关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的宿主免疫反应是一个细胞免疫反应。
8.有关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的宿主免疫反应是一个体液免疫反应。
9.有关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的宿主免疫反应既是细胞又是体液免疫反应。
10.引起此免疫反应的方法包括:
用一含有结合剂的复合物,接触宿主血清中表达的与肿瘤相关的多表位抗原,这个结合剂可以特异性的结合该抗原的一单一表位;
使得结合剂与抗原结合,形成与抗原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可以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
11.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的方法包括
用一含有结合剂的复合物,接触宿主血清中表达的与肿瘤相关的多表位抗原,这个结合剂可以特异性的结合该抗原的单一表位;
使得结合剂与抗原结合,形成与抗原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可以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
12.使肿瘤的多表位抗体在血清中表达,以及识别和启动免疫反应的方法包括:用一含有结合剂的复合物,接触宿主血清中表达的与肿瘤相关的多表位抗原,这个结合剂可以特异性的结合该抗原的单一表位;
使得结合剂与抗原结合,形成与抗原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可以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
13.一个用于运送在血清中表达的与肿瘤相关的多表位抗原并且识别和启动一免疫反应的输送系统包括结合物的一个复合物,这个结合物的复合物够特异地与肿瘤相关的多表位抗原的单一表位结合。
14.有关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结合物反应物-抗原复合物引起一免疫反应,这个反应能克服对抗原的耐受性。
15.有关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的接触步骤在体内或体外。
CN 96180297 1996-05-15 1996-05-15 重新构建多位点抗原启动免疫反应的方法及组成 Pending CN12176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6180297 CN1217661A (zh) 1996-05-15 1996-05-15 重新构建多位点抗原启动免疫反应的方法及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6180297 CN1217661A (zh) 1996-05-15 1996-05-15 重新构建多位点抗原启动免疫反应的方法及组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7661A true CN1217661A (zh) 1999-05-26

Family

ID=5127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6180297 Pending CN1217661A (zh) 1996-05-15 1996-05-15 重新构建多位点抗原启动免疫反应的方法及组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1766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1938A (zh) * 2019-03-29 2020-09-29 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糖链抗原125胶乳免疫比浊试剂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1938A (zh) * 2019-03-29 2020-09-29 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糖链抗原125胶乳免疫比浊试剂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036798A1 (en) Method and composition for reconforming multi-epitopic antigens to initiate an immune response
CN1835977A (zh) Cd20-结合多肽组合物
US20120003232A1 (en) Use of antibodies for the vaccination against cancer
CN87105716A (zh) 利用不溶性免疫复合物提高抗体的生产
CN1291755C (zh) 增强低免疫原性抗原的免疫原性的药物组合物
CA2391927A1 (en) Novel use of antibodies as vaccines
CN1217661A (zh) 重新构建多位点抗原启动免疫反应的方法及组成
CN1646567A (zh) 抗独特型抗cea抗体分子及其作为癌疫苗的用途
US20090202560A1 (en) Method for diagnosing efficacy of xenotypic antibody therapy
JP4247783B2 (ja) 免疫応答を惹起するための、多数エピトープ含有抗原の再構成法および組成物
Herlyn et al. ANTI-IDIOTYPIC ANTIBODIES THAT MIMIC THE COLORECTAL CANCER ANTIGEN CO17-1A/GAT33: TWELVE
AU711270C (en) Method and composition for reconforming multi-epitopic antigens to initiate an immune response
KR100372958B1 (ko) 면역반응을개시시키기위해다중에피토프항원의입체형태를변화시키기위한방법및조성물
JP2007320969A (ja) 免疫応答を惹起するための、多数エピトープ含有抗原の再構成法および組成物
MXPA98009586A (en) Method and composition for the reconformation of multi-peptide antigens to start an animal response
JP2001055341A (ja) 免疫応答を惹起するための、多数エピトープ含有抗原の再構成法および組成物
NZ503032A (en) Use of a binding agent to reconforming multi-epitopic antigens to initiate an immune respon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ALER TELECKS MEDICIN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ALTAREX INC.

Effective date: 200404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40417

Address after: Alberta Canada

Applicant after: Creole Medical Inc

Address before: Alberta Canada

Applicant before: Altarex Inc.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