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7377C - 偏转线圈 - Google Patents
偏转线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17377C CN1217377C CN021557268A CN02155726A CN1217377C CN 1217377 C CN1217377 C CN 1217377C CN 021557268 A CN021557268 A CN 021557268A CN 02155726 A CN02155726 A CN 02155726A CN 1217377 C CN1217377 C CN 121737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weep
- pair
- diameter side
-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9/00—Details of cathode-ray tubes or of electron-beam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31/00
- H01J29/46—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ray or beam,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29/70—Arrangements for deflecting ray or beam
- H01J29/72—Arrangements for deflecting ray or beam along one straight line or along two perpendicular straight lines
- H01J29/76—Deflecting by magnetic fields onl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29/00—Details of cathode ray tubes or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2229/70—Electron beam control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2229/703—Electron beam control outside the vessel by magnetic fields
- H01J2229/7031—Cores for field producing elements, e.g. ferri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29/00—Details of cathode ray tubes or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2229/70—Electron beam control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2229/703—Electron beam control outside the vessel by magnetic fields
- H01J2229/7032—Conductor design and distribution
- H01J2229/7033—Winding
Landscapes
- Video 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For Color Tv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使在画面上下方向中央和上下端部的各自大致中央部分发生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恶化的偏转线圈。垂直偏转线圈(11)包括小直径弯曲部分(12),大直径弯曲部分(13)和一对侧面部分(14)。设从大直径弯曲部分(13)的小径侧的端部到小直径弯曲部分(12)的小径侧的端部的长度为L0,从大直径弯曲部分(13)的小径侧的端部到窗口部分(15)的大径侧的端部的长度为L1,窗口部分(15)的大径侧的端部比大直径弯曲部分(13)的小径侧的端部更靠近小直径一侧,使得L1/L0在1%~30%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视机显像装置或显示装置等的使用彩色显像管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偏转线圈,特别是涉及一种对鞍型垂直偏转线圈进行改进的偏转线圈。
背景技术
在使用3电子枪一字排列式彩色显像管的图像显示装置中,作为使从3个电子枪发射出来的3束电子束良好地集中(会聚)在屏幕(画面)上的方法之一,有使用自会聚方式的偏转线圈的方法。自会聚方式的偏转线圈一般由上下一对鞍型水平偏转线圈和左右一对鞍型垂直偏转线圈构成,具有良好的会聚特性。
水平偏转线圈、垂直偏转线圈(以下总称为偏转线圈)的导线的位置和分布对偏转线圈的会聚特性和偏转失真特性有很大影响。因此,一般批量生产的偏转线圈通过调整形状和导线分布,可以得到所希望的特性。
近年来,随着使用彩色显像管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高清晰化·平面化,对偏转线圈的偏转失真特性有更严格的要求。特别是由于显像管的平面化,如图3所示,需要改善在与画面上下方向的中央以及上下端部的大致中央部位发生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
图4是在现有的偏转线圈中使用的垂直偏转线圈的正视图。在图4中,Y是在彩色显像管中安装偏转线圈时的画面的垂直轴方向,Z是彩色显像管的管轴方向。垂直偏转线圈1由小直径弯曲部分2、大直径弯曲部分3以及连接小直径弯曲部分2和大直径弯曲部分3的一对侧面部分4构成。由小直径弯曲部分2和大直径弯曲部分3以及侧面部分4所围成的垂直偏转线圈1的中央部分形成窗口部分5。
如图4所示,由在垂直偏转线圈1的最内周缠绕的导线所形成的窗口部分5的大径侧的端部与大直径弯曲部分3的小直径弯曲部分2一侧的端部的位置相同。
此外,垂直偏转线圈1的各个侧面部分4在大直径一侧被分割为3部分6A、6B、6C而绕线,在小直径一侧被分割为2部分7A、7B而绕线。对上述部分6A~6C以及7A、7B内的电线数进行设定,使得不发生如图6所示的Y(垂直)轴的失聚(会聚失调)图形。
在图6中,(a)是由于垂直偏转磁场的桶形(barrel)过强而发生的Y轴桶形失聚图形,(b)是由于垂直偏转磁场的桶形过弱而发生的Y轴枕形失聚图形。图6中的实线表示R(红)、虚线表示B(蓝)的辉线。上述失聚一般称为YH失聚。
图5表示垂直于如图4的虚线8所示的位置的Z(管)轴方向的剖视图。图5的白点表示其截面中面向显像管画面的右侧的垂直偏转线圈1的导线位置。此外,图5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该截面中偏向图3的画面中的①、②、③、④各点的电子束的位置。图5的X是画面的水平轴。
图5中的箭头A1表示画面上侧偏转时,垂直偏转线圈1的6A部分的导线组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箭头A2表示由于6A部分的导线组产生的磁场的作用,③的电子束的受力方向,箭头A3表示由于6A部分的导线组产生的磁场的作用,④的电子束的受力方向。
比较图5的箭头A2和箭头A3可知,在靠近6A部分的导线组,但箭头方向更偏向Y轴方向的④的电子束比③的电子束受到的偏向Y轴方向的力更强。因此,偏向图3的点④的电子束的Y轴方向偏转量比偏向点③的电子束更大,从而使在与画面上下方向中央和上下端部的各自中央部分产生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恶化。
同样,由于6A部分的导线组产生的磁场,向图3的点⑤、⑥、⑦各点偏转的电子束也使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恶化。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现有的垂直偏转线圈1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位于窗口部分5的大径侧的端部附近的侧表面4的导线组产生的磁场使在画面上下方向中央和上下端部的各自大致中央部分发生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恶化。此问题应加以解决。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使在画面上下方向中央和上下端部的各自大致中央部分发生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恶化的偏转线圈。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偏转线圈,安装在彩色显像管的颈部,包括在上述彩色显像管的管轴方向一侧为小直径、另一侧为大直径的一对垂直偏转线圈11,其特征在于,上述垂直偏转线圈包括:小直径部分12,在第一方向上绕线;大直径部分13,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绕线;以及一对侧面部分14,连接上述小直径部分和上述大直径部分,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绕线,在上述一对侧面部分之间形成开口的窗口部分15,上述大直径部分相对于上述一对侧面部分弯曲,形成弯曲部分,设从上述弯曲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到上述小直径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的长度为L0,从上述弯曲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到上述窗口部分的大径侧的端部的长度为L1,上述窗口部分的大径侧的端部比上述弯曲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更靠近小直径一侧,使得L1/L0在1%~30%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偏转线圈中使用的垂直偏转线圈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偏转线圈中使用的垂直偏转线圈和电子束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画面上下方向中央和上下端部的各自中央部分发生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的图。
图4是在现有的偏转线圈中使用的垂直偏转线圈的正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偏转线圈中使用的垂直偏转线圈和电子束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YH失聚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偏转线圈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偏转线圈中使用的垂直偏转线圈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偏转线圈中使用的垂直偏转线圈和电子束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在图1和图2中,对与图4和图5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
在图1中,作为在本发明的偏转线圈中使用的垂直偏转线圈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垂直偏转线圈11由小直径弯曲部分12、大直径弯曲部分13、连接小直径弯曲部分12和大直径弯曲部分13的一对侧面部分14构成。由小直径弯曲部分12、大直径弯曲部分13和侧面部分14所围成的垂直偏转线圈11的中央部分形成开口的窗口部分15。在本实施方式中,垂直偏转线圈11的小直径一侧也形成弯曲部分,但垂直偏转线圈也可以为小直径一侧无弯曲型。
本发明的偏转线圈包括一对垂直偏转线圈11,安装在彩色显像管的颈部。偏转线圈的彩色显像管的管轴方向一侧为小直径,另一侧为大直径。如果假定垂直偏转线圈11的小直径弯曲部分12的导线的绕线方向为第一方向,则大直径弯曲部分13的导线的绕线方向为与第一方向大致平行且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侧面部分14的导线的绕线方向为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一对侧面部分14的绕线方向彼此为相反的方向。大直径弯曲部分13在如虚线18所示的位置,相对于一对侧面部分14而被弯曲。
在如图1所示的垂直偏转线圈11中,与如图4所示的垂直偏转线圈1不同,窗口部分15的大径侧的端部位于向小直径一侧靠近了距离L1的位置。由于窗口部分15的大径侧的端部向小直径一侧靠近了距离L1,一对侧面部分14的大径侧的端部通过连接部分19彼此连接在一起。连接部分19的绕线方向为与侧面部分14的绕线方向交叉且与小直径弯曲部分12和大直径弯曲部分13大致平行的方向。连接部分19的大径侧的端部(图1的左端部)在虚线18所示的位置弯曲,从而与大直径弯曲部分13连接在一起。
垂直偏转线圈11的各个侧面部分14在大直径一侧被分割为3个部分16A、16B、16C而绕线,在小直径一侧被分割为2个部分17A、17而绕线。对上述部分16A~16C以及17A、17B内的电线数进行设定,使得不产生如图6所示的Y轴的失聚图形(YH失聚)。使各个侧面部分14的16A部分连接起来,形成连接部分19。
图2是表示垂直于如图1的虚线18所示的位置的Z轴方向的剖视图。图2中的白点表示其截面中面向显像管画面的右侧的垂直偏转线圈11的导线位置。此外,图2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偏向该截面中的图3的画面中的①、②、③、④各点的电子束的位置。
如上所述,垂直偏转线圈11按下述方式进行绕线,使得由缠绕在最内周的导线形成的窗口部分15的大径侧的端部比大直径弯曲部分13的小径侧的端部更靠近小直径一侧。因此,如图2所示,在如图1的虚线18所示的位置的截面中,没有16A部分的导线组。因此,与参照图5所说明的现有实施例不同,本发明不会由于16A部分的导线组产生的磁场,使在与画面上下方向中央和上下端部的各自大致中央部分发生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恶化。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偏转线圈11,由于使窗口部分15的大径侧的端部比大直径弯曲部分13的小径侧的端部更靠近小直径一侧,所以可以大幅度降低16A部分的导线组对与画面上下方向中央和上下端部的各自大致中央部分的横向扫描光栅的恶劣影响,因此,不会使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恶化。
窗口部分15的大径侧的端部越靠近小直径一侧,即图1的距离L1越大,电子束不受16A部分的导线组的影响的区域(线圈的Z轴方向区域)越大。但是,在从垂直偏转线圈11的Z轴方向中间部分开始的小直径一侧的区域,偏转磁场对偏转失真的影响变小,所以即使将距离L1设定得大于所需要的程度,对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的改善量也不会变大。相反,还会发生如图6所说明的YH失聚的问题。
本发明人根据实验结果得知,如果按照如下所述设定窗口部分15的大径侧的端部的位置(距离L1),则可以同时改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和YH失聚。设从如图1所示的大直径弯曲部分13的小径侧的端部到小直径弯曲部分12的小径侧的端部的距离为L0。表1中示出了L1/L0和枕形失真以及YH失聚的改善效果之间的关系。
〔表1〕
L1/L0 | 0% | 1%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大于30% |
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表1中的改善效果是同时改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和YH失聚的效果,评价×表示“得不到任何一种效果”,评价○表示“均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评价◎表示“均可以得到极好的效果”。由以上说明可知,0%(相当于图4的现有例)由于对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没有改善而评价为×;超过30%由于发生YH失聚而评价为×。
通过表1可知,L1/L0应为1~30%,优选10~20%。将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偏转线圈11组装在17型彩色显像管用的偏转线圈中,通过确认画面上下方向中央和上下端部的各自大致中央部分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可以知道失真量被改善了约30%。
如上所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偏转线圈的垂直偏转线圈包括小直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绕线;大直径部分,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绕线;一对侧面部分,连接小直径部分和大直径部分,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绕线。在上述一对侧面部分之间形成开口的窗口部分,大直径部分相对于一对侧面部分弯曲,形成弯曲部分,设从该弯曲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到小直径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的长度为L0,从弯曲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到窗口部分的大径侧的端部的长度为L1,则L1/L0在1~30%的范围内,由于窗口部分的大径侧的端部比弯曲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更靠近小直径一侧,所以不会使在画面上下方向中央和上下端部的各自大致中央部分产生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恶化。此外,YH失聚也不会发生,所以可以同时改善横向扫描光栅的枕形失真和YH失聚。
Claims (2)
1.一种偏转线圈,安装在彩色显像管的颈部,包括在上述彩色显像管的管轴方向一侧为小直径、另一侧为大直径的一对垂直偏转线圈,其特征在于,
上述垂直偏转线圈包括:
小直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绕线;
大直径部分,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绕线;以及
一对侧面部分,连接上述小直径部分和上述大直径部分,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绕线,
在上述一对侧面部分之间形成开口的窗口部分,
上述大直径部分相对于上述一对侧面部分弯曲,形成弯曲部分,
设从上述弯曲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到上述小直径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的长度为L0,从上述弯曲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到上述窗口部分的大径侧的端部的长度为L1,上述窗口部分的大径侧的端部比上述弯曲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更靠近小直径一侧,使得L1/L0在1%~30%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偏转线圈,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侧面部分的大径侧的端部被分割为多个部分,上述一对侧面部分的上述窗口部分一侧的各个部分彼此连接形成连接部分,该连接部分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绕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87916/2002 | 2002-03-27 | ||
JP2002087916A JP3818190B2 (ja) | 2002-03-27 | 2002-03-27 | 偏向ヨー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47376A CN1447376A (zh) | 2003-10-08 |
CN1217377C true CN1217377C (zh) | 2005-08-31 |
Family
ID=28449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215572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7377C (zh) | 2002-03-27 | 2002-12-09 | 偏转线圈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818190B2 (zh) |
KR (1) | KR100484556B1 (zh) |
CN (1) | CN1217377C (zh) |
TW (1) | TW58727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244758A (ja) * | 2008-03-31 | 2009-10-22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透明基板 |
-
2002
- 2002-03-27 JP JP2002087916A patent/JP381819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0-04 TW TW091123004A patent/TW58727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12-09 CN CN021557268A patent/CN121737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2-26 KR KR10-2002-0083865A patent/KR100484556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818190B2 (ja) | 2006-09-06 |
KR20030077940A (ko) | 2003-10-04 |
TW587270B (en) | 2004-05-11 |
KR100484556B1 (ko) | 2005-04-22 |
CN1447376A (zh) | 2003-10-08 |
JP2003288851A (ja) | 2003-10-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264C (zh) | 一字形电子枪 | |
JP3576217B2 (ja) | 受像管装置 | |
CN1134814C (zh) | 动态聚焦电压低的彩色阴极射线管 | |
CN1020222C (zh) | 荫罩式彩色阴极射线管 | |
CN1140108C (zh) | 偏转线圈的失聚以及几何学失真的校正装置 | |
JPH0393135A (ja) | カラー受像管装置 | |
CN1217377C (zh) | 偏转线圈 | |
CN1259755A (zh) | 彩色阴极射线管的动态聚焦电子枪 | |
CN1147905C (zh) | 偏转线圈及其绕线装置和绕线方法 | |
CN88102270A (zh) | 显象管和偏转系统组成的显示装置 | |
CN1227707C (zh) | 用于阴极射线管的电磁偏转装置及包括该电磁偏转装置的阴极射线管 | |
CN100375215C (zh) | 具有会聚校正装置的彩色阴极射线管 | |
CN1199221C (zh) | 阴极射线管用的偏转装置和鞍形偏转线圈的制造方法 | |
CN1188893C (zh) | 视频显示偏转装置 | |
US6486624B2 (en) | Cathode ray tube apparatus | |
CN1388980A (zh) | 包括偏转单元的显示器件和用于该显示器件的偏转单元 | |
CN1241231C (zh) | 阴极射线管装置 | |
JP3074179B2 (ja) | 陰極線管 | |
KR950004400B1 (ko) | 칼라 브라운관용 전자총의 집속 전극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532882A (zh) | 用于偏转装置的偏转线圈 | |
JP2878731B2 (ja) | カラー受像管装置 | |
CN1346140A (zh) | 彩色阴极射线管 | |
CN1661761A (zh) | 投射式显像管装置 | |
JP2825264B2 (ja) | カラー受像管装置 | |
CN1325126A (zh) | 彩色阴极射线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0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