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35014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335014A
CN118335014A CN202410752588.XA CN202410752588A CN118335014A CN 118335014 A CN118335014 A CN 118335014A CN 202410752588 A CN202410752588 A CN 202410752588A CN 118335014 A CN118335014 A CN 1183350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control
air
control device
air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7525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洪松
徐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75258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3350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8335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350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包括封装体和多个像素模块,多个像素模块设置在封装体内,像素模块用于单独显示,封装体的边缘形成有容纳腔;显示面板还包括水汽处理结构,水汽处理结构部分位于容纳腔内,且与像素模块之间具有间隙;水汽处理结构包括壳体、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壳体的一部分与封装体连接,另一部分暴露在封装体外,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均设置壳体内,控制装置位于壳体内靠近容纳腔的一侧,动力装置位于壳体内远离容纳腔的一侧;动力装置用于为控制装置提供动力,以控制控制装置将容纳腔内的水汽排出壳体外部。本申请通过以上方式,改善显示面板内部存在的水汽侵扰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器件中发光层材料以及阴极材料对水氧较为敏感,及环境杂质也会影响OLED显示器件寿命。
而目前的OLED显示面板中,通常使用各种有机或无机材料制作成封装体,利用封装体将OLED显示器件进行密封,从而防范外界水汽侵扰的问题,但是,随着封装时间过长,封装体的密封效果会随之下降,当外界水氧环境复杂时,会导致外界水汽进入到显示器件内部的风险加大,从而影响OLED显示器件的寿命。
因此,如何改善显示面板内部的水氧侵扰,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目的是改善显示面板内部的水氧侵扰,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封装体和多个像素模块,多个所述像素模块设置在所述封装体内,所述像素模块用于单独显示,所述封装体的边缘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水汽处理结构,所述水汽处理结构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像素模块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水汽处理结构包括壳体、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壳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封装体连接,另一部分暴露在所述封装体外,所述动力装置和所述控制装置均设置所述壳体内,所述控制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动力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动力装置用于为所述控制装置提供动力,以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容纳腔内的水汽排出所述壳体外部。
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气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接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接于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排气口之间;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为所述动力装置提供动力,所述动力装置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在第一控制状态和第二控制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容纳腔进行吸气,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将从所述容纳腔吸入的水汽排出所述壳体外部。
可选的,所述出气口包括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包括主气腔、第一支气道和第二支气道,所述第一支气道和所述第一出气口同侧设置,所述第二支气道与所述第二出气口同侧设置,所述主气腔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主气腔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气道和第二支气道连通;所述第一支气道远离所述主气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支气道远离所述主气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动力装置位于所述主气腔内,所述动力装置将所述主气腔分割形成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所述主气腔内的气流带动所述动力装置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动力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第一支气道和所述第二支气道导通,所述第一支气道内的气压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或所述第二气道与所述第一支气道和所述第二支气道导通,所述第二支气道内的气压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当所述动力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第二气道、所述第一支气道以及所述第二支气道均导通,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
可选的,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固定件和转动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主气腔的内壁连接,所述转动件与所述固定件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转动件可沿所述主气腔在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第二气道之间摆动;所述转动件靠近所述第一气道的一侧,以及靠近所述第二气道的一侧均为弧型,且所述转动件符合康达效应。
可选的,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二腔体靠近所述容纳腔设置,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组件和开关组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开关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排气口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吸气管,所述吸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排气口、第一腔体导通,所述开关组件控制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腔体关断;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排气口、第一腔体关断,所述开关组件控制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腔体导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一支气道和所述第二支气道之间;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气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气道连通,且所述第一腔体朝所述第一支气道向所述第二支气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件、第二控件和弹性件,所述第一控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第一支气道的一侧,所述第二控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第二支气道的一侧,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控件和所述第二控件之间,所述弹性件在自然状态下,将所述第一控件和所述第二控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的两端,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腔体的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一控件和所述第二控件之间;当所述第一控件受到所述第一支气道内的气压作用时,或所述第二控件受到所述第二支气道的气压作用时,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当所述第一控件和所述第二控件均未受到气压作用时,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杆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将所述第一限位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控件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杆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将所述第二限位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当所述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抵接。
可选的,所述开关组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吸气管延伸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吸气管为弹性形变材料制成;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一按压组件,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按压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按压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管道内,所述第一按压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所述吸气管的一侧,所述第一管道内还设置有第一控制件,所述第一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按压部按压或松开所述吸气管;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管道和第二按压组件,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按压组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管道内,所述第二按压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所述吸气管的一侧,所述第二管道内还设置有第二控制件,所述第二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按压部按压或松开所述吸气管;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件和所述第二控制件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按压所述吸气管,将所述吸气管在按压处闭合;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件和所述第二控制件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松开所述吸气管。
可选的,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位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组件,所述第二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体内;所述第二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排气口之间的打开或闭合;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将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排气口连通;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将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排气口关断。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后壳,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上述的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后壳包裹所述显示面板。
本申请通过在封装体的边缘设置水汽处理结构,利用水汽处理结构的动力装置为控制装置提供运行动力,从而驱动控制装置工作,利用控制装置将容纳腔内的水汽持续排出到显示面板的外部;即本申请采用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的配合工作下,将容纳腔内的水汽通过主动吸入和排出方式,先将水从容纳腔吸入到水汽处理结构内,然后再通过水汽处理结构排出到外部环境中去;这样即使在外部水氧环境复杂的情况下,部分水汽进入到容纳腔内,也会在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的配合下,将进入到封装体内部的水汽抽走,最终达到封装体内部无水氧或含水氧极少,这样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内部的水氧侵扰,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示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中水汽处理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中开关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中开关组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10、显示装置;100、显示面板;300、后壳;110、封装体;111、容纳腔;120、像素模块;130、水汽处理结构;131、壳体;132、进气口;133、出气口;134、第一出气口;135、第二出气口;136、排气口;140、第一气流通道;141、主气腔;261、第一气道;262、第二气道;142、第一支气道;143、第二支气道;150、第二气流通道;160、第一腔体;161、第一限位件;162、第二限位件;170、第二腔体;180、第三腔体;190、动力装置;191、固定件;192、转动件;转轴、193;200、控制装置;210、第一控制组件;211、第一控件;212、第一支撑部;213、第一支撑杆;214、第一限位部;215、第二控件;216、第二支撑部;217、第二支撑杆;218、第二限位部;220、弹性件;230、第二控制组件;231、滑动件;232、弹簧;240、开关组件;241、第一组件;242、第一管道;243、第一控制件;244、第一按压组件;245、第一连接部;246、第一按压部;250、第二组件;251、第二管道;252、第二控制件;253、第二按压组件;254、第二连接部;255、第二按压部;260、吸气管;270、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中水汽处理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组件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中开关组件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封装体110和多个像素模块120,多个像素模块120设置在封装体110内,像素模块120用于单独显示,封装体110的边缘形成有容纳腔111;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水汽处理结构130,水汽处理结构130部分位于容纳腔111内,且与像素模块120之间具有间隙;水汽处理结构130包括壳体131、动力装置190和控制装置200,壳体131的一部分与封装体110连接,另一部分暴露在封装体110外,动力装置190和控制装置200均设置壳体131内,控制装置200位于壳体131内靠近容纳腔111的一侧,动力装置190位于壳体131内远离容纳腔111的一侧;动力装置190用于为控制装置200提供动力,以控制控制装置200将容纳腔111内的水汽排出壳体131外部。
本申请通过在封装体110的边缘设置水汽处理结构130,利用水汽处理结构130的动力装置190为控制装置200提供运行动力,从而驱动控制装置200工作,利用控制装置200将容纳腔111内的水汽持续排出到显示面板100的外部;即本申请采用动力装置190和控制装置200的配合工作下,将容纳腔111内的水汽通过主动吸入和排出方式,先将水从容纳腔111吸入到水汽处理结构130内,然后再通过水汽处理结构130排出到外部环境中去;这样即使在外部水氧环境复杂的情况下,部分水汽进入到容纳腔111内,也会在动力装置190和控制装置200的配合下,将进入到封装体110内部的水汽抽走,最终达到封装体110内部无水氧或含水氧极少,这样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水氧侵扰,延长显示面板100的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仅采用封装体的显示面板往往对使用环境具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需要在相对干燥或湿度不大的环境中使用,从而避免外界复杂的水氧环境对显示面板内部造成侵蚀。
而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100不同于传统仅采用封装体110进行封装的显示面板100,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由于采用动力装置190配合控制装置200工作下,对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水汽采用主动吸出和排出的方式,不管外部环境中的水氧情况如何复杂,即使有水汽或灰尘等侵入到了显示面板100内部,也会被主动吸出显示面板100,并排出到显示面板100的外部,即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考虑外界水氧环境对显示面板100内部的影响,从而打破使用环境的局限性。
具体的,壳体131包括进气口132、出气口133和排气口136,壳体131内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140和第二气流通道150,第一气流通道140连接于进气口132和出气口133之间,第二气流通道150连接于控制装置200与排气口136之间;动力装置190设置在第一气流通道140内,第一气流通道140内的气流为动力装置190提供动力,动力装置190控制控制装置200在第一控制状态和第二控制状态之间切换;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控制装置200对容纳腔111进行吸气,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控制装置200将从容纳腔111吸入的水汽排出壳体131外部。
本申请中,由于水汽处理结构130的壳体131一部分位于封装体110的外部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因此外界的空气可以直接从壳体131的进气口132进入到壳体131内部,而当空气从壳体131的进气口132进入到壳体131内部时,会首先经过第一气流通道140,第一气流通道140产生的气流对动力装置190提供动力,使得动力装置190在气流作用下工作,并带动控制装置200在第一控制状态和第二控制状态之间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200的第一控制状态为控制装置200对容纳腔111内的水汽进行排气的状态,即控制装置200将容纳腔111内的水汽排出壳体131外部;控制装置200的第二控制状态为控制装置200对容纳腔111内的水汽进行吸气的状态,即控制装置200将容纳腔111内的水汽吸入水汽处理结构130的壳体131内。
而由于外界的空气是持续流动的,在空气持续从壳体131的进气口132进入到壳体131内部这一过程中,第一气流通道140内会一直有气流流通,气流流动会持续为动力装置190提供动力,动力装置190会在气流作用下反复带动控制装置200在第一控制状态和第二控制状态下切换,从而使得控制装置200持续对容纳腔111内的水汽进行吸气和排气,在动力装置190和控制装置200的配合下,将容纳腔111内的水汽抽出到壳体131内,然后再通过第二气流通道150将水汽排出到壳体131外部,最终达到封装体110内部无水氧或含水氧极少,这样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水氧侵扰,延长显示面板100的寿命。
进一步的,出气口133包括第一出气口134和第二出气口135,第一出气口134和第二出气口135分别位于壳体131相对的两侧,第一气流通道140包括主气腔141、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一出气口134同侧设置,第二支气道143与第二出气口135同侧设置,主气腔141远离容纳腔111的一侧与进气口132连通,主气腔141靠近容纳腔111的一侧分别与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连通;第一支气道142远离主气腔141的一端与第一出气口134连通,第二支气道143远离主气腔141的一端与第二出气口135连通;动力装置190位于主气腔141内,动力装置190将主气腔141分割形成第一气道261和第二气道262,主气腔141内的气流带动动力装置19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动力装置19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气道261与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导通,第一支气道142内的气压控制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或第二气道262与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导通,第二支气道143内的气压控制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当动力装置19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气道261、第二气道262、第一支气道142以及第二支气道143均导通,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二控制状态。
当外部环境中的空气从壳体131进入到第一气流通道140时,会首先进入到主气腔141内,而位于主气腔141内的动力装置190就会首先接触到气流,在气流的作用下,实现动力装置19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当动力装置190处于第一状态时,动力装置190将第一气道261与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导通,外部环境中的空气从进气口132进入壳体131以后,气流会依次经过第一气道261、第一支气道142、第二支气道143,当气流集中在第一支气道142内时,第一支气道142内的气压增大,在气压的作用下,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将壳体131内从容纳腔111吸收的水汽排出到壳体131外部。
或动力装置190将第二气道262与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导通,外部环境中的空气从进气口132进入到壳体131以后,气流依次经过第二气道262、第二支气道143、第一支气道142;当气流集中在第二支气道143内时,第二支气道143内的气压增大,在气压的作用下,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将壳体131内从容纳腔111吸收的水汽排出到壳体131外部。
而当动力装置190处于第二状态时,动力装置190将第一气道261、第二气道262、第一支气道142以及第二支气道143均导通,气流在整个壳体131内的流通通畅,不会在某一个通道内集中,因此控制装置200没有受到气压作用,则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二控制状态,将容纳腔111内的水汽吸入到壳体131内部。
即本申请通过外部空气持续进入到壳体131内,利用主气腔141内的气流驱动动力装置190,通过动力装置190持续改变壳体131内各气流通道的导通或关闭,从而使得控制装置200附近的气流通道产生气压变化,使得控制装置200在气压的作用下,在第一控制状态和第二控制状态下反复切换,从而使得控制装置200可以对容纳腔111内的水汽不断的进行吸气和排气,最终达到封装体110内部无水氧或含水氧极少,这样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水氧侵扰,延长显示面板100的寿命。
具体的,动力装置190包括固定件191和转动件192,固定件191与主气腔141的内壁连接,转动件192与固定件191通过转轴193连接,转动件192可沿主气腔141在第一气道261和第二气道262之间摆动;转动件192靠近第一气道261的一侧,以及靠近第二气道262的一侧均为弧型,且转动件192符合康达效应。
本申请中的转动件192具有康达效应设计,康达效应亦称附壁作用或柯恩达效应,会使流体(水流或气流)有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当流体与它流过的物体表面之间存在表面摩擦时(也可以说是流体粘性),只要曲率不大,流体会顺着物体表面流动。
基于上述原理,当外界的空气持续从进气口132进入到壳体131内部时,气流会沿着转动件192的侧壁流动,当气流沿着转动件192靠近第一气道261一侧的侧壁流动时,在气流的作用下,转动件192会朝第二气道262的方向摆动,并最终摆动到第二气道262的位置,此时,转动件192将第二气道262堵住,使得第一气道261与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导通,第二气道262与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闭合,而气流沿着转动件192靠近第一气道261的一侧的侧壁一小部分朝与第一气道261同侧的第一支气道142流通,大部分会顺着转动件192弧型侧壁延伸的方向朝第二支气道143流通,此时第二支气道143内的气压会增大,在气压的作用下,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将壳体131内从容纳腔111吸收的水汽排出到壳体131外部。
当气流沿着转动件192靠近第二气道262一侧的侧壁流动时,在气流的作用下,转动件192会朝第一气道261的方向摆动,并最终摆动到第一气道261的位置,此时,转动件192将第一气道261堵住,使得第二气道262与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导通,第一气道261与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闭合,而气流沿着转动件192靠近第二气道262的一侧的侧壁一小部分朝与第二气道262同侧的第二支气道143流通,大部分会顺着转动件192弧型侧壁延伸的方向朝第一支气道142流通,此时第一支气道142内的气压会增大,在气压的作用下,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将壳体131内从容纳腔111吸收的水汽排出到壳体131外部。
而当转动件192在气流的作用下,摆动到第一气道261和第二气道262之间时,转动件192并没有堵住第一气道261和第二气道262,此时,第一气道261、第二气道262、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都是互相导通的,气流会从各个气道流通,然后从第一出气口134和第二出气口135流出到壳体131外,这样就不会在控制装置200位于第一支气道142的一侧或位于第二支气道143的一侧产生气压,此时,控制装置200在没有受到气压作用时,处于第二控制状态,将容纳腔111内的水汽吸收到壳体131内。
本申请通过基于康达效应设计的转动件192,在气流的持续作用下,在主气腔141内持续摆动,通过转动件192摆动位置的变化改变壳体131内各气流通道的导通或关闭,从而使得控制装置200附近的第一支气道142或第二支气道143产生气压变化,使得控制装置200在气压的作用下,在第一控制状态和第二控制状态下反复切换,从而使得控制装置200可以对容纳腔111内的水汽持续进行吸气和排气,最终达到封装体110内部无水氧或含水氧极少,这样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水氧侵扰,延长显示面板100的寿命。
进一步的,壳体131内还设置有第一腔体160和第二腔体170,第一腔体160和第二腔体170相邻设置,且第二腔体170靠近容纳腔111设置,第一腔体160位于第二腔体170远离容纳腔111的一侧;控制装置200包括第一控制组件210和开关组件240,第一控制组件210设置在第一腔体160内;开关组件240设置在第二腔体170内,第一腔体160与排气口136之间连接有第二气流通道150;第二腔体170内设置有吸气管260,吸气管260的一端与第一腔体160连通,另一端与容纳腔111连通;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组件210控制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第一腔体160导通,开关组件240控制吸气管260与容纳腔111、第一腔体160关断;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组件210控制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第一腔体160关断,开关组件240控制吸气管260与容纳腔111、第一腔体160导通。
本申请中,利用吸气管260将容纳腔111和第一腔体160连接,使得容纳腔111内的水汽可以通过吸气管260进入到第一腔体160内,利用第二气流通道150将第一腔体160与排气口136之间连接,使得容纳腔111、第一腔体160通过吸气管260和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连接,容纳腔111内的水汽可以经由吸气管260进入到第一腔体160,然后从第一腔体160经由第二气流通道150从排气口136排出到壳体131外。
其中,第一控制组件210位于第一腔体160内,开关组件240位于第二腔体170内,通过第一控制组件210一方面控制第一腔体160、第二气流通道150和排气口136之间的导通或关闭,另一方面控制开关组件240对吸气管260进行导通或关闭。
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组件210控制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第一腔体160关断,开关组件240控制吸气管260与容纳腔111、第一腔体160导通,此时,第一腔体160与排气口136隔绝, 吸气管260将第一腔体160和容纳腔111导通,容纳腔111内的水汽会从吸气管260进入到第一腔体160内。
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组件210控制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第一腔体160导通,开关组件240控制吸气管260与容纳腔111、第一腔体160关断,此时,容纳腔111与第一腔体160隔绝,容纳腔111内的水汽不再进入到第一腔体160内,而第一腔体160内吸收的来自容纳腔111的水汽会经第二气流通道150从排气口136排出到壳体131外部。
通过上述过程,使得控制装置200在动力装置190的驱动下,反复在第一控制状态和第二控制状态之间切换,从而使得水汽处理结构130持续对封装体110内部的水汽进行吸气和排气,最终达到封装体110内部无水氧或含水氧极少,这样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水氧侵扰,延长显示面板100的寿命。
进一步的,第一腔体160位于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之间;第一腔体160的一端与第一支气道142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支气道143连通,且第一腔体160朝第一支气道142向第二支气道143的方向延伸;第一控制组件210包括第一控件211、第二控件215和弹性件220,第一控件211位于第一腔体160靠近第一支气道142的一侧,第二控件215位于第一腔体160靠近第二支气道143的一侧,弹性件220连接于第一控件211和第二控件215之间,弹性件220在自然状态下,将第一控件211和第二控件215分别延伸至第一腔体160的两端,第二气流通道150与第一腔体160的连接口位于第一控件211和第二控件215之间;当第一控件211受到第一支气道142内的气压作用时,或第二控件215受到第二支气道143的气压作用时,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当第一控件211和第二控件215均未受到气压作用时,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二控制状态。
其中,弹性件220可以采用弹簧232,利用弹簧232的两端将第一控件211和第二控件215连接,并在弹簧232处于自然状态下,将第一控件211延伸至第一腔体160靠近第一支气道142的一端,将第二控件215延伸至第一腔体160靠近第二支气道143的一端。
由于第一腔体160位于第一支气道142和第二支气道143之间,因此第一支气道142或第二支气道143产生的气压会首先作用于位于第一腔体160内的第一控制组件210,当第一支气道142内的气压增大时,第一支气道142内的气压会作用于第一控件211,使得第一控件211在第一腔体160内朝第二控件215的方向移动,并压缩弹性件220,而随着第一控件211的移动,第一控件211将第一腔体160内的空间压缩,第一腔体160的体积减小,导致第一腔体160内的气压增大,此时,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第一控制组件210一方面控制第一腔体160与第二气流通道150、排气口136导通,另一方面控制开关组件240将吸气管260关闭,从而隔绝容纳腔111与第一腔体160的导通,将壳体131内部的水汽排出到壳体131外部。
同理,当第二支气道143内的气压增大时,第二支气道143内的气压会作用于第二控件215,使得第二控件215在第一腔体160内朝第一控件211的方向移动,并压缩弹性件220;而随着第二控件215的移动,第二控件215将第一腔体160内的空间压缩,第一腔体160的体积减小,导致第一腔体160内的气压增大,使得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将壳体131内部的水汽排出到壳体131外部。
具体的,第一控件211包括第一支撑部212、第一支撑杆213和第一限位部214,第一支撑杆213连接于第一支撑部212与第一限位部214之间,将第一限位部214延伸至第一腔体160内;第二控件215包括第二支撑部216、第二支撑杆217和第二限位部218,第二支撑杆217连接于第二支撑部216与第二限位部218之间,将第二限位部218延伸至第一腔体160内;第一腔体160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件161和第二限位件162,第一限位件161位于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一限位部214之间,第二限位件162位于第二支撑部216和第二限位部218之间;当弹性件220处于自然状态下,第一限位部214靠近第一支撑部212的一侧与第一限位件161抵接,第二限位部218靠近第二支撑部216的一侧与第二限位件162抵接。
当第一控件211和第二控件215均未受到气压作用时,连接在第一控件211和第二控件215的弹性件220处于自然状态,第一限位件161和第二限位件162一方面使得第一控件211和第二控件215在第一限位件161和第二限位件162的限位下不会掉落出第一腔体160,只能在第一腔体160内移动,从而保证第一控制组件210的工作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第一控件211和第二控件215均未受到气压作用时,依靠弹性件220的弹性恢复力,使得第一控件211和第二控件215可以回复到指定位置上,有利于第一控件211或第二控件215在逐渐回位的过程中,逐步增大第一腔体160的体积,逐渐降低第一腔体160内的气压,使得第一腔体160在负压作用下将容纳腔111内的水汽吸入到第一腔体160内的完成度较高。
此外,当第一控件211在气压的作用下,在第一腔体160内朝第二控件215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控件211的第一限位部214会压缩弹性件220,弹性件220形变产生的作用力会作用于第二控件215,而此时,第二控件215的第二限位部218靠近第二支撑部216的一侧与第二限位件162抵接,使得第二控件215整体的位置被第二限位件162限制,第二控件215始终保持位置不变,第一控件211朝第二控件215的方向移动,将第一腔体160内的空间从第一支气道142的一侧向第二支气道143的一侧压缩,从而增大第一腔体160内的气压,使得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
同理,当第二控件215在气压的作用下,在第一腔体160内朝第一控件211的方向移动,第二控件215的第二限位部218会压缩弹性件220;弹性件220形变产生的作用力会作用于第一控件211,而此时,第一控件211的第一限位部214靠近第一支撑部212的一侧与第一限位件161抵接,使得第一控件211整体的位置被第一限位件161限制,第一控件211始终保持位置不变,第二控件215朝第一控件211的方向移动,实现将第一腔体160内的空间从第二支气道143的一侧向第一支气道142的一侧压缩,从而增大第一腔体160内的气压,使得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
即本申请通过在第一控件211或第二控件215受到气压作用时产生的位移,压缩第一腔体160的体积,从而增大第一腔体160的气压,使得第一腔体160处于高压状态,通过高压状态下产生的气流控制开关组件240对吸气管260的关闭,以及将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的导通,从而实现将壳体131内部的水汽排出到壳体131外部;在第一控件211或第二控件215复位的过程中,增大第一腔体160的体积,从而降低第一腔体160的气压,使得第一腔体160处于低压状态,通过低压状态下的第一腔体160在负压作用下控制开关组件240对吸气管260的打开,以及将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的关闭,使得容纳腔111内的水汽进入到第一腔体160内,从而实现从显示面板100内部将水汽吸入到水汽处理结构130中,完成吸气工作,在反复吸气和排气的过程中,最终达到封装体110内部无水氧或含水氧极少,这样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水氧侵扰,延长显示面板100的寿命。
进一步的,开关组件240包括第一组件241和第二组件250,第一组件241和第二组件250分别位于吸气管260延伸方向上的两侧,吸气管260为弹性形变材料制成;第一组件241包括第一管道242和第一按压组件244,第一管道242的一端与第一腔体160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腔体170远离第一腔体160的内壁连接,第一按压组件244包括第一连接部245和第一按压部246,第一连接部245位于第一管道242内,第一按压部246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45靠近吸气管260的一侧,第一管道242内还设置有第一控制件243,第一控制件243用于控制第一按压部246按压或松开吸气管260;第二组件250包括第二管道251和第二按压组件253,第二管道251的一端与第一腔体160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腔体170远离第一腔体160的内壁连接,第二按压组件253包括第二连接部254和第二按压部255,第二连接部254位于第二管道251内,第二按压部255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54靠近吸气管260的一侧,第二管道251内还设置有第二控制件252,第二控制件252用于控制第一按压部246按压或松开吸气管260;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件243和第二控制件252分别控制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按压吸气管260,将吸气管260在按压处闭合;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件243和第二控制件252分别控制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松开吸气管260。
本申请通过在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组件210压缩第一腔体160的体积,使得第一腔体160处于高压状态,气流经过第一管道242和第二管道251内产生气压,在气压的作用下,第一控制件243和第二控制件252分别控制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按压吸气管260,将吸气管260在按压处闭合,使得容纳腔111与第一腔体160隔绝,壳体131内部的水汽只能通过第二气流通道150经由排气口136排出,从而完成排气工作。
而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组件210释放第一腔体160的体积,使得第一腔体160处于低压状态,在负压作用下,第一管道242和第二管道251内的气体被吸入到第一腔体160内,此时,第一控制件243和第二控制件252分别控制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松开吸气管260,将吸气管260在按压处打开,使得容纳腔111与第一腔体160连通,在负压作用下,容纳腔111内部的水汽通过吸气管260进入到第一腔体160内,从而完成吸气工作。
即本申请通过第一腔体160内的气压在高压和低压之间变化时,产生的气流分别作用于第一控制件243和第二控制件252,利用第一控制件243和第二控制件252分别对第一按压组件244和第二按压组件253进行控制,使得第一按压组件244和第二按压组件253对吸气管260实现打开或关闭,从而实现第一腔体160和容纳腔111之间的导通或关断。
具体的,第一控制件243和第二控制件252可以均为第一磁铁,在第一连接部245和第二连接部254对应第一磁铁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二磁铁,其中,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反;并且,第一管道242和第二管道251均为具有高低落差结构的管道结构,将第一磁铁通过弹簧232分别连接在第一管道242和第二管道251的高低位置连接处,第一磁铁在弹簧232处于自然状态下,并不对应在第二磁铁的位置上;而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可以均由端部互相连接的两根转动杆构成,且两根转动杆之间还连接有弹簧232;第一连接部245和第二连接部254可以为收缩套管结构,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的两端可以分别固定在第一连接部245和第二连接部254的两根套管上,在第一连接部245和第二连接部254伸长或收缩时,带动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伸展或收缩。
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组件210压缩第一腔体160的体积,使得第一腔体160处于高压状态,气流经过第一管道242和第二管道251内产生气压,在气压的作用下,第一磁铁被推动到对应第二磁铁的位置上,由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反,因此,第一连接部245和第二连接部254会收缩,在收缩的过程中,会带动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收缩,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的两根转动杆会收缩,并挤压两根转动杆之间的弹簧232,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的端部会逐渐靠近吸气管260,并对吸气管260进行挤压,从而使得吸光管在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按压的位置关断,此时,第一腔体160和容纳腔111隔断,壳体131内的水汽只能通过第二气流通道150经排气口136排出到壳体131外,从而实现排气工作。
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组件210释放第一腔体160的体积,使得第一腔体160处于低压状态,在负压状态下,第一管道242和第二管道251内的气流会被吸回第一腔体160,第一磁铁在弹簧232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从而使得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错开,而在第一按压部246两根杆之间的弹簧232,以及第二按压部255两根杆之间的弹簧232恢复力的作用下,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带动第一连接部245和第二连接部254撑开,使得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的端部松开吸气管260,并会逐渐远离吸气管260,从而使得吸光管在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按压的位置打开,此时,第一腔体160和容纳腔111导通,容纳腔111内的水汽通过吸气管260进入达到第一腔体160内,从而实现吸气工作。
壳体131还设置有第三腔体180,第三腔体180位于第二气流通道150靠近排气口136的一侧,且与第二气流通道150连通;控制装置200还包括第二控制组件230,第二控制组件230设置在第三腔体180内;第二控制组件230用于控制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之间的打开或闭合;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组件210控制第二控制组件230将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连通;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组件210控制第二控制组件230将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关断。
其中,第二控制组件230包括滑动件231和弹簧232,弹簧232的一端与滑动件231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腔体180远离第二气流通道150一侧的侧壁连接,滑动件231可沿第三腔体180的延伸方向移动,当弹簧232处于自然状态时,弹簧232将滑动件231延伸至第二气流通道150位置处,此时滑动件231将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关闭。
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第一腔体160内的气压增大,第一腔体160内的气流会冲进第二气流通道150,使得第二气流通道150的气压随时增大,从而使得滑动件231在气压的作用下被推动,滑动件231压缩弹簧232,并朝第三腔体180远离第二气流通道150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得滑动件231逐渐打通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的连接,最终使得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完全导通,这样就可以使得壳体131内部的水汽经由第二气流通道150从排气口136排出到壳体131外部,完成排气工作。
当控制装置200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第一腔体160内的气压减小,在负压作用下会对壳体131内部进行吸气,此时,第二气流通道150内的气压也随之变小,滑动件231在弹簧232的作用下重新移动到第二气流通道150的位置,从而将第二气流通道150与排气口136关断,这样就可以让第一腔体160通过吸气管260仅吸收容纳腔111内部的水汽,不会受到外部水汽的干扰。
即本申请采用具备康达效应的动力装置190为控制装置200提供脉冲的力,当间隙时间段时,弹性件220的复位恢复,使得整个第一腔体160内的体积变大,第一腔体160内呈现低压状态,此时,第二控制组件230无法开启,第一组件241和第二组件250呈现打开状态,外界气体无法进入第一腔体160内,容纳腔111内的水汽被吸入第一腔体160内,为排出水汽阶段,此时康达脉冲力处于峰值,第一控件211或第二控件215受到气压作用,此时,第一腔体160内体积压缩,呈高压状态,第一磁铁分别在第一管道242和第二管道251内给第一组件241和第二组件250控制力,促使第一组件241和第二组件250撑开,此时第一组件241和第二组件250关闭吸气管260,此时,第二气流通道150在高压作用下,将第二控制组件230打开,使得第一腔体160内的水汽被排出壳体131外。
此外,当需要将水汽处理结构130安装到封装体110上时,将水汽处理结构130的壳体131与封装体110通过螺接的方式固定,也可以采用粘胶的方式固定,本申请不对水汽处理结构130与封装体110的固定方式作具体限制,仅以螺接固定或粘胶固定作举例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的水汽处理结构130与封装体110之间的固定不需要在密封气密性等方面有过多苛刻的要求,即使存在安装误差或工艺误差导致出现安装缝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会影响水汽处理结构130的正常工作,并且还能够保证即使外部环境中有部分水汽从安装缝隙进入到容纳腔111内,也会被水汽处理结构130以主动吸出的方式先吸入到壳体131内,再由壳体131排出到外部环境中,不仅组装方便,还提高安装容错率,有利于延长显示面板100的使用寿命。
图5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中开关组件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5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4的改进,吸气管260靠近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的一侧还设置有缓冲层270。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吸气管260上设置缓冲层270,其中,缓冲层270可以是弹性泡棉或海绵等材料制成,将缓冲层270贴附在吸气管260的两侧,或者缓冲层270为与吸气管260形状配合的套筒结构,将缓冲层270套设在吸气管260上。
使得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在按压吸气管260时,利用缓冲层270对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的作用力进行缓冲,这样可以有效改善由于第一按压部246和第二按压部255反复按压吸气管260,导致吸气管260出现破损问题,有效延长吸气管26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延长水汽处理结构130以及显示面板100的使用寿命。
图6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后壳300,显示装置10还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00,后壳300包裹显示面板100。后壳300用于保护显示面板100不容易受到外界产生的作用力而损坏,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界的灰尘、水汽进入到显示装置10内部,有利于延长显示装置1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主要针对具有OLED显示面板100的显示装置10,当然也可以是具有其他类型显示面板100的显示装置10,本申请不对显示装置10中显示面板100的类型作具体限制。
此外,本申请中的显示装置10主要为汽车后视镜等,在外界流场情况复杂的环境中工作的显示装置10,且本申请的显示装置10可以优先在水氧较为充沛环境中使用,不需要考虑外界水氧工况。
而传统的显示装置10中,显示面板100一般采用有机或无机材料制成的封装体110进行封装,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封装体110的密封效果下降,外界水汽就会容易进入到显示面板100的内部,从而影响显示装置10的使用寿命。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针对显示装置10中的显示面板100进行了改进,本申请通过在封装体110的边缘设置水汽处理结构130,利用水汽处理结构130的动力装置190为控制装置200提供运行动力,从而驱动控制装置200工作,利用控制装置200将容纳腔111内的水汽持续排出到显示面板100的外部;即本申请采用动力装置190和控制装置200的配合工作下,将容纳腔111内的水汽通过主动吸入和排出方式,先将水从容纳腔111吸入到水汽处理结构130内,然后再通过水汽处理结构130排出到外部环境中去;这样即使在外部水氧环境复杂的情况下,部分水汽进入到容纳腔111内,也会在动力装置190和控制装置200的配合下,将进入到封装体110内部的水汽抽走,最终达到封装体110内部无水氧或含水氧极少,这样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100内部的水氧侵扰,延长显示面板100以及显示装置1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10的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体和多个像素模块,多个所述像素模块设置在所述封装体内,所述像素模块用于单独显示,所述封装体的边缘形成有容纳腔;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水汽处理结构,所述水汽处理结构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像素模块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水汽处理结构包括壳体、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壳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封装体连接,另一部分暴露在所述封装体外,所述动力装置和所述控制装置均设置所述壳体内,所述控制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动力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所述动力装置用于为所述控制装置提供动力,以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容纳腔内的水汽排出所述壳体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气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接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接于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排气口之间;
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为所述动力装置提供动力,所述动力装置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在第一控制状态和第二控制状态之间切换;
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容纳腔进行吸气,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将从所述容纳腔吸入的水汽排出所述壳体外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包括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
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包括主气腔、第一支气道和第二支气道,所述第一支气道和所述第一出气口同侧设置,所述第二支气道与所述第二出气口同侧设置,所述主气腔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主气腔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气道和第二支气道连通;所述第一支气道远离所述主气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支气道远离所述主气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
所述动力装置位于所述主气腔内,所述动力装置将所述主气腔分割形成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所述主气腔内的气流带动所述动力装置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当所述动力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第一支气道和所述第二支气道导通,所述第一支气道内的气压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或所述第二气道与所述第一支气道和所述第二支气道导通,所述第二支气道内的气压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
当所述动力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第二气道、所述第一支气道以及所述第二支气道均导通,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固定件和转动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主气腔的内壁连接,所述转动件与所述固定件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转动件可沿所述主气腔在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第二气道之间摆动;
所述转动件靠近所述第一气道的一侧,以及靠近所述第二气道的一侧均为弧型,且所述转动件符合康达效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二腔体靠近所述容纳腔设置,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组件和开关组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开关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排气口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吸气管,所述吸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排气口、第一腔体导通,所述开关组件控制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腔体关断;
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排气口、第一腔体关断,所述开关组件控制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腔体导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一支气道和所述第二支气道之间;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气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气道连通,且所述第一腔体朝所述第一支气道向所述第二支气道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件、第二控件和弹性件,所述第一控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第一支气道的一侧,所述第二控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第二支气道的一侧,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控件和所述第二控件之间,所述弹性件在自然状态下,将所述第一控件和所述第二控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的两端,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腔体的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一控件和所述第二控件之间;
当所述第一控件受到所述第一支气道内的气压作用时,或所述第二控件受到所述第二支气道的气压作用时,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
当所述第一控件和所述第二控件均未受到气压作用时,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杆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将所述第一限位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内;
所述第二控件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杆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将所述第二限位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内;
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
当所述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抵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组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吸气管延伸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吸气管为弹性形变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一按压组件,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按压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按压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管道内,所述第一按压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所述吸气管的一侧,
所述第一管道内还设置有第一控制件,所述第一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按压部按压或松开所述吸气管;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管道和第二按压组件,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按压组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管道内,所述第二按压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所述吸气管的一侧,
所述第二管道内还设置有第二控制件,所述第二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按压部按压或松开所述吸气管;
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件和所述第二控制件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按压所述吸气管,将所述吸气管在按压处闭合;
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件和所述第二控制件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松开所述吸气管。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位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组件,所述第二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体内;所述第二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排气口之间的打开或闭合;
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将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排气口连通;
当所述控制装置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将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排气口关断。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后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后壳包裹所述显示面板。
CN202410752588.XA 2024-06-12 2024-06-12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83350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752588.XA CN118335014A (zh) 2024-06-12 2024-06-12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752588.XA CN118335014A (zh) 2024-06-12 2024-06-12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35014A true CN118335014A (zh) 2024-07-12

Family

ID=91782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752588.XA Pending CN118335014A (zh) 2024-06-12 2024-06-12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33501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66119B1 (ko) 자동차용공압브레이크부스터를장착한브레이크시스템
ES2125467T3 (es) Dispositivo mantenido por succion a la superficie de un objeto y movible a lo largo de ella.
CN204003387U (zh) 水气两用的微型气泵
JPH06280707A (ja) 電動式燃料ポンプ
JPH11210633A (ja) 吸引装置
CN116094257B (zh) 一种轮毂电机用的紧急电路调控保护装置
CN11833501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7718907B2 (en) Combination pressure switch
US20030035738A1 (en) Roots vacuum pump
KR940007756B1 (ko) 진공펌프에 있어서의 흡인계 전환장치
CN211501659U (zh) 真空吸附控制阀及真空吸附装置
CN101629566B (zh) 组合压力开关
AR022941A1 (es) Unidad de bomba centrifuga
CN216078481U (zh) 一种带排气功能的真空破坏阀
CN114934888A (zh) 一体泄压保护和助上水的电磁泵
CN109177953B (zh) 一种降低能耗的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CN113818974A (zh) 燃油系统的电控部件及燃油系统控制方法
CN109177954B (zh) 一种降低负压系统能耗的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JP4683793B2 (ja) 水中モータの結露防止構造
US20230304502A1 (en) Built-in electric air pump
CN117729794B (zh) 封装排水汽装置、显示面板的封装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8042863A (zh) 显示面板的防水结构和显示装置
CN117729793B (zh) 封装排水汽装置、显示面板的封装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9177955B (zh) 一种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CN209430425U (zh) 一种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