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28485A - 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328485A
CN118328485A CN202410623845.XA CN202410623845A CN118328485A CN 118328485 A CN118328485 A CN 118328485A CN 202410623845 A CN202410623845 A CN 202410623845A CN 118328485 A CN118328485 A CN 1183284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device
refrigerating unit
evaporator
cooling
refrig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62384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喆
朱学锦
宋凯华
李晓菲
顾思源
赵霖
沈彬彬
张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62384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3284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8328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284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以及热量回收子系统;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一冷却装置、第一泵体以及制冷机组蒸发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冷却装置、第二泵体以及制冷机组冷凝器;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用于将热量传入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用于在其启动状态下将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热量部分传回所述第一循环管路。本发明使制冷机组能够在低负荷下稳定连续运行。

Description

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电制冷水冷冷水机组是集中空调系统主要的冷源,机组的供冷量可以根据空调负荷的减少,采用卸载不停机的控制策略降低机组的制冷量,当供冷量过小时,机组采用启停控制策略降低机组的制冷量,一般冷水机组的供冷量低于20%的机组额定制冷量时会进入启停控制的工况。当空调负荷持续维持低负荷的状态时,冷水机组会发生频繁启停的情况,这不仅会缩短设备寿命,还会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能耗增加,效率降低。启停次数过多会让机组难以保持恒温状态,影响设备的整体稳定性。因此,避免冷水机组的频繁启停对于节能降耗和设备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为了避免机组在低负荷时频繁启停,一般采用的技术方案有:(1)在冷水机组内部设置热气旁通适应低负荷的工况,增加机组运行的稳定性。(2)在冷水系统中增设蓄冷水罐,增加冷水系统的水容量以延长机组启停的间隔,减少启停次数。这两个方案适用于新建项目,对于改造项目如果不替换原有的主机,没有空间增设蓄冷水罐时无法实现冷水机组在低负荷时稳定连续运行。此技术问题缺乏简便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利用热量的回收,使制冷机组能够在低负荷下稳定连续运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以及热量回收子系统;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一冷却装置、第一泵体以及制冷机组蒸发器,所述第一泵体用于驱动冷媒在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之间循环流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冷却装置、第二泵体以及制冷机组冷凝器,所述第二泵体用于驱动冷媒在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用于将热量传入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用于在其启动状态下将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热量部分传回所述第一循环管路。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一分叉输入端,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一分叉输出端;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二分叉输出端,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二分叉输入端;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包括第一分流管与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与所述第一分叉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分叉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流管与所述第二分叉输入端和所述第二分叉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分流管和所述第二分流管上设有阀门。
可选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包括闭式冷却塔。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三分叉输入端,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三分叉输出端;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四分叉输出端,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四分叉输入端;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包括第三分流管与第四分流管,所述第三分流管与所述第三分叉输入端和所述第四分叉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四分流管与所述第三分叉输出端和所述第四分叉输入端相连通;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将所述第四分流管的热量传入所述第三分流管,所述第三分流管和所述第四分流管上设有阀门。
可选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包括开式冷却塔。
可选的,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设于制冷机组中,所述阀门与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
可选的,所述阀门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制冷机组的制冷量低于所述制冷机组额定制冷量的预设百分比时,开启所述阀门,以使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进入启动状态。
可选的,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设于制冷机组中,所述阀门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
可选的,所述阀门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供冷量低于所述制冷机组的制冷量的预设百分比时,开启所述阀门,以使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进入启动状态。
可选的,所述阀门为电动控制阀。
本发明提供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以及热量回收子系统;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一冷却装置、第一泵体以及制冷机组蒸发器,以使冷媒能够在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之间循环流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冷却装置、第二泵体以及制冷机组冷凝器,以使冷媒能够在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用于将热量传入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用于在其启动状态下将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热量部分传回所述第一循环管路。
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的,冷媒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流动,冷媒在经过所述第一冷却装置、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制冷机组蒸发器以及制冷机组冷凝器时发生热交换,实现对室内的冷却降温,例如在一种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为空调,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为冷却塔,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的冷媒为冷冻水,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的冷媒为冷却水。在低温冷媒流经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能够将室内的热量传递给冷媒,高温冷媒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出口端流出后,继续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流经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吸收高温冷媒热量,将高温冷媒再次转化为低温冷媒流回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形成循环散热。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将热量传递给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从而将热量传递给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流经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冷媒会与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发生热交换,形成高温冷媒,高温冷媒继续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流经所述第二冷却装置,所述第二冷却装置能够将冷媒中的热量传递给室外,从而实现对室内的冷却降温。
当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低负荷运行时,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传递给冷媒的热量会变少,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能够吸收的热量变少,此时在现有技术中,制冷机组会进入启停控制的工况,为了使制冷机组不频繁启停,我们引入热量回收子系统,当所述第一冷却装置进入低负荷工作状态时,启动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将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热量部分传回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相当于将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传出去的热量回收一部分,以使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能够吸收的热量增加,从而防止低负荷下制冷机组频繁启停。这种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旧房改造项目中,可以直接在已有的设备管路上外接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简便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第一循环管路;11-第一冷却装置;12-第一泵体;13-制冷机组蒸发器;
2-第二循环管路;21-第二冷却装置;22-第二泵体;23-制冷机组冷凝器;
30-阀门;31-第一分流管;32-第二分流管;100-第一分叉输入端;101-第一分叉输出端;201-第二分叉输出端;200-第二分叉输入端;
33第三分流管;34-第四分流管;300-第三分叉输入端;301-第三分叉输出端;400-第四分叉输入端;401-第四分叉输出端;
4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应当明白,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连接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连接其它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直接连接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被烘干物、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被烘干物、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被烘干物、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被烘干物、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被烘干物、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被烘干物、区、层或部分。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之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上”、“在上面”、“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然后,描述为“在……之下”、“在下面”、“下面的”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器件可以另外地取向(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术语“包括”用于确定可以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被烘干物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被烘干物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利用热量的回收,使制冷机组能够在低负荷下稳定连续运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以及热量回收子系统;
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一冷却装置、第一泵体以及制冷机组蒸发器,所述第一泵体用于驱动冷媒在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之间循环流动;
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冷却装置、第二泵体以及制冷机组冷凝器,所述第二泵体用于驱动冷媒在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
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用于将热量传入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
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用于在其启动状态下将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热量部分传回所述第一循环管路。
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原理,首先说明制冷机组的工作原理。
以下是对制冷机组工作原理的详细解释:
压缩过程:压缩机是制冷机组的核心部件,通常采用活塞式、螺杆式或涡旋式结构。它的主要作用是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或称为工质蒸汽)吸入并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外部能量来驱动压缩机工作。
冷凝过程:经过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通过风扇或其他散热设备的作用,使气体放出热量并逐渐冷却凝结成为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这个过程中释放出的热量被周围空气带走。
节流过程:从冷凝器出来的中温高压液态制冷剂会流经膨胀阀(也称为节流阀)。在这里,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都会降低,变成低温低压的湿蒸气状态,准备进入蒸发器进行蒸发吸热。膨胀阀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和压力,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蒸发过程:低温低压的湿蒸气状态的制冷剂进入到蒸发器内部后,开始吸收周围的热量并进行汽化(即蒸发),从而使蒸发器及其周围的空气降温。这样就实现了对空气的制冷效果。最后,完全气化后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再次回到压缩机入口,重复上述循环过程以实现持续制冷。
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的,冷媒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流动,冷媒在经过所述第一冷却装置、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制冷机组蒸发器以及制冷机组冷凝器时发生热交换,实现对室内的冷却降温,例如在一种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为空调,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为冷却塔,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的冷媒为冷冻水,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的冷媒为冷却水。在低温冷媒流经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能够将室内的热量传递给冷媒,高温冷媒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出口端流出后,继续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流经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吸收高温冷媒热量,将高温冷媒再次转化为低温冷媒流回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形成循环散热。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将热量传递给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从而将热量传递给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流经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冷媒会与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发生热交换,形成高温冷媒,高温冷媒继续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流经所述第二冷却装置,所述第二冷却装置能够将冷媒中的热量传递给室外,从而实现对室内的冷却降温。
当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低负荷运行时,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传递给冷媒的热量会变少,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能够吸收的热量变少,此时在现有技术中,制冷机组会进入启停控制的工况,为了使制冷机组不频繁启停,我们引入热量回收子系统,当所述第一冷却装置进入低负荷工作状态时,启动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将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热量部分传回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相当于将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传出去的热量回收一部分,以使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能够吸收的热量增加,从而防止低负荷下制冷机组频繁启停。这种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旧房改造项目中,可以直接在已有的设备管路上外接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简便可靠。
下面结合两种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原理,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为较佳体现,本发明并不以实施例为限。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的实现方式为,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一分叉输入端100,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一分叉输出端101;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二分叉输出端201,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二分叉输入端200;
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包括第一分流管31与第二分流管32,所述第一分流管31与所述第一分叉输入端100和所述第一分叉输出端101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流管32与所述第二分叉输入端200和所述第二分叉输出端201相连通,所述第一分流管31和所述第二分流管32上设有阀门30。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开启所述阀门30,此时所述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在所述第一泵体12和所述第二泵体22的驱动下,冷媒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内流动。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例如空调)将室内的热量传递给流经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冷媒。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中流出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冷媒会变为高温冷媒。高温冷媒继续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中流入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此时高温冷媒的热量会传递给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高温冷媒变回低温冷媒。低温冷媒继续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中返回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所述制冷蒸发器13将热量传递给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热量此时便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进入到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中。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中的冷媒流经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时,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将热量传递给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中的冷媒,使其变为高温冷媒。高温冷媒继续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中流入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例如冷却塔),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将高温冷媒的热量传递给室外,高温冷媒变回低温冷媒。低温冷媒继续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中流回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从而实现散热循环。
当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处于低负荷工作场景时,开启所述阀门30,启动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此时当高温冷媒从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的出口端流出后,将在所述第一分叉输出端101处分叉,一部分流入所述第一分流管31中,并在所述第一分叉输入端100处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中的高温冷媒汇合,继续流入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中,实现部分热量回收。从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的出口端流出后的冷媒会在所述第二分叉输出端201处分叉,一部分流入所述第二分流管32中,并在所述第二分叉输入端200处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中的低温冷媒汇合,流回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低负荷工作场景的判定方式,既可以是根据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供冷量判定,也可以是根据制冷机组的额定制冷量判定,所述开启所述阀门30,既可以是手动控制,也可以基于逻辑判定进行自动控制,应理解,基于逻辑判定的控制器可以以实体模块的形式在现有技术中直接获取,该控制器本身并不涉及方法上的改进。
当所述低负荷工作场景的判定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供冷量判定时,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下技术方案: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设于制冷机组中,所述阀门30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阀门30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即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阀门30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供冷量低于所述制冷机组的制冷量的预设百分比时(例如百分之20或百分之25),开启所述阀门30,以使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进入启动状态。
当所述低负荷工作场景的判定方式是根据制冷机组的额定制冷量判定时,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下技术方案: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设于制冷机组中,所述阀门30与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阀门30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即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阀门30、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制冷机组的制冷量低于所述制冷机组额定制冷量的预设百分比时(例如百分之20或百分之25),开启所述阀门30,以使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进入启动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种实施例更适用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包括闭式冷却塔的场景,因为闭式冷却塔的场景下,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和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之间可以建立连通的冷媒管路。开式冷却塔的实施例工作原理将在下文中继续说明。
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尤其适用于旧房改造项目中,例如一个已经运营多年的写字楼,只需要找到该写字楼对应的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例如空调)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的入口端之间设置所述第一分叉输入端100,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例如闭式冷却塔)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的出口端之间设置所述第一分叉输出端101;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的出口端之间设置所述第二分叉输出端201,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的入口端之间设置所述第二分叉输入端200;使所述第一分流管31与所述第一分叉输入端100和所述第一分叉输出端101相连通,使所述第二分流管32与所述第二分叉输入端200和所述第二分叉输出端201相连通,并在所述第一分流管31和所述第二分流管32上设置所述阀门30即可。基于此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的拆改,只需进行管路加设即可。
实施例2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种实施例与所述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三分叉输入端300,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三分叉输出端301;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四分叉输出端401,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四分叉输入端400;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包括第三分流管33与第四分流管34,所述第三分流管33与所述第三分叉输入端300和所述第四分叉输出端401相连通,所述第四分流管34与所述第三分叉输出端301和所述第四分叉输入端400相连通;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还包括换热器40,所述换热器40用于将所述第四分流管34的热量传入所述第三分流管33,所述第三分流管33和所述第四分流管34上设有阀门。
同理的,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开启所述阀门30,此时所述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在所述第一泵体12和所述第二泵体22的驱动下,冷媒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内流动。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例如空调)将室内的热量传递给流经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冷媒。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中流出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冷媒会变为高温冷媒。高温冷媒继续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中流入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此时高温冷媒的热量会传递给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高温冷媒变回低温冷媒。低温冷媒继续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中返回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所述制冷蒸发器13将热量传递给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热量此时便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进入到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中。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中的冷媒流经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时,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将热量传递给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中的冷媒,使其变为高温冷媒。高温冷媒继续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中流入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例如冷却塔),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将高温冷媒的热量传递给室外,高温冷媒变回低温冷媒。低温冷媒继续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中流回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从而实现散热循环。
当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处于低负荷工作场景时,开启所述阀门30,启动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此时从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的出口端流出的高温冷媒会在所述第三分叉输出端301处分叉,部分流入所述第四分流管34中,而从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中流出的低温冷媒会在所述所述第四分叉输出端401分叉,部分流入所述第三分流管33中,所述第四分流管34和所述第三分流管33均经过所述换热器40,所述第四分流管34中的高温冷媒和所述第三分流管33中的低温冷媒在所述换热器40中产生热交换,所述第四分流管34中的高温冷媒中的热量会传递给所述第三分流管33中的低温冷媒,从而使所述第三分流管33中的低温冷媒变回高温冷媒再次经所述第三分叉输入端300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中的冷媒汇合,再次流入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中。这里我们可以对比上述第一种实施例,可以发现,两种实施例的本质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种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之间不直接发生冷媒的交换,不利用冷媒的交换进行热量交换,而是利用所述换热器40进行热量交换,因此管路的连接逻辑是不同的,应对比辨析区分。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低负荷工作场景的判定方式,既可以是根据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供冷量判定,也可以是根据制冷机组的额定制冷量判定,所述开启所述阀门30,既可以是手动控制,也可以基于逻辑判定进行自动控制,当基于自动控制时,所述阀门30应为电动控制阀。应理解,基于逻辑判定的控制器可以以实体模块的形式在现有技术中直接获取,该控制器本身并不涉及方法上的改进。
当所述低负荷工作场景的判定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供冷量判定时,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下技术方案: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设于制冷机组中,所述阀门30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阀门30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即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阀门30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供冷量低于所述制冷机组的制冷量的预设百分比时(例如百分之20或百分之25),开启所述阀门30,以使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进入启动状态。
当所述低负荷工作场景的判定方式是根据制冷机组的额定制冷量判定时,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下技术方案: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设于制冷机组中,所述阀门30与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阀门30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即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阀门30、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制冷机组的制冷量低于所述制冷机组额定制冷量的预设百分比时(例如百分之20或百分之25),开启所述阀门30,以使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进入启动状态。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种实施例主要对应的场景为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包括开式冷却塔。因为开式冷却塔作为开式系统不能与第一循环管路1的闭式系统直接接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所述换热器40,以使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在实现热量交换的同时不直接连通,彼此空间隔离。
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尤其适用于旧房改造项目中,例如一个已经运营多年的写字楼,只需要找到该写字楼对应的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例如空调)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的入口端之间设置第三分叉输入端300,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例如开式冷却塔)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三分叉输出端301;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1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13的出口端之间设置第四分叉输出端401,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1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23的入口端之间设置第四分叉输入端400;使所述第三分流管33与所述第三分叉输入端300和所述第四分叉输出端401相连通,使所述第四分流管34与所述第三分叉输出端301和所述第四分叉输入端400相连通;设置所述换热器40将所述第四分流管34的热量传入所述第三分流管33,并在所述第三分流管33和所述第四分流管34上设置阀门。基于此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的拆改,只需进行管路加设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而言,由于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对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
还应当理解的是,除非特别说明或者指出,否则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仅仅用于区分说明书中的各个组件、元素、步骤等,而不是用于表示各个组件、元素、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顺序关系等。
此外还应该认识到,此处描述的术语仅仅用来描述特定实施例,而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必须注意的是,此处的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一种”包括复数基准,除非上下文明确表示相反意思。例如,对“一个步骤”或“一个装置”的引述意味着对一个或多个步骤或装置的引述,并且可能包括次级步骤以及次级装置。应该以最广义的含义来理解使用的所有连词。以及,词语“或”应该被理解为具有逻辑“或”的定义,而不是逻辑“异或”的定义,除非上下文明确表示相反意思。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可包括手动、自动或组合地执行所选任务。

Claims (10)

1.一种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以及热量回收子系统;
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一冷却装置、第一泵体以及制冷机组蒸发器,所述第一泵体用于驱动冷媒在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之间循环流动;
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冷却装置、第二泵体以及制冷机组冷凝器,所述第二泵体用于驱动冷媒在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
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用于将热量传入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
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用于在其启动状态下将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热量部分传回所述第一循环管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一分叉输入端,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一分叉输出端;
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二分叉输出端,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二分叉输入端;
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包括第一分流管与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与所述第一分叉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分叉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流管与所述第二分叉输入端和所述第二分叉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分流管和所述第二分流管上设有阀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包括闭式冷却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三分叉输入端,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三分叉输出端;
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四分叉输出端,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出口端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第四分叉输入端;
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包括第三分流管与第四分流管,所述第三分流管与所述第三分叉输入端和所述第四分叉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四分流管与所述第三分叉输出端和所述第四分叉输入端相连通;
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将所述第四分流管的热量传入所述第三分流管,所述第三分流管和所述第四分流管上设有阀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包括开式冷却塔。
6.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设于制冷机组中,所述阀门与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阀门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制冷机组的制冷量低于制冷机组额定制冷量的预设百分比时,开启所述阀门,以使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进入启动状态。
8.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组蒸发器和所述制冷机组冷凝器设于制冷机组中,所述阀门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阀门、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机组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供冷量低于所述制冷机组的制冷量的预设百分比时,开启所述阀门,以使所述热量回收子系统进入启动状态。
10.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为电动控制阀。
CN202410623845.XA 2024-05-20 2024-05-20 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 Pending CN1183284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623845.XA CN118328485A (zh) 2024-05-20 2024-05-20 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623845.XA CN118328485A (zh) 2024-05-20 2024-05-20 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28485A true CN118328485A (zh) 2024-07-12

Family

ID=91776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623845.XA Pending CN118328485A (zh) 2024-05-20 2024-05-20 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32848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57597B (zh) 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496110B (zh) 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CN108775659A (zh) 一种热管多联机房空调系统
JP7300474B2 (ja) 冷却システム
CN208652782U (zh) 一种热管多联机房空调系统
CN201014825Y (zh) 一种离心式制冷机组冷却系统
CN111678198A (zh) 一种高能效比机房空调系统
CN215121657U (zh) 一种水冷热管双模机房空调
CN117117387B (zh) 一种储能热管理系统
CN210951940U (zh) 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
CN112867374A (zh) 一种水冷热管双模机房空调
CN111102761B (zh) 一种基于热泵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控温系统
CN216620339U (zh) 制冷及融霜系统
CN118328485A (zh) 可低负荷稳定连续运行的冷却系统
JP7147005B2 (ja) 冷却システム
CN114198872B (zh) 一种机房空调、机房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13454357U (zh) 一种蒸发冷机组板管热泵系统
WO2022160339A1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CN112361677A (zh) 换热组件、加湿装置和空调系统
CN111578555A (zh) 蒸汽余热回收压缩制冷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8168071B (zh) 双向热平衡能量回收型储能节能空调主机及工作流程
CN221611616U (zh) 一种氟泵与压缩机制冷复合系统
CN114963600B (zh) 一种多模式切换的co2热管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20911734U (zh) 冷却系统
CN213066361U (zh) 利用天然气冷能的集中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