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96110B - 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96110B
CN109496110B CN201811522270.3A CN201811522270A CN109496110B CN 109496110 B CN109496110 B CN 109496110B CN 201811522270 A CN201811522270 A CN 201811522270A CN 109496110 B CN109496110 B CN 1094961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medium
unit
circulating
circulating working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222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96110A (zh
Inventor
段江菲
薛志虎
陈思员
罗晓光
曲伟
俞继军
艾邦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Aerospace Aerodynamics CAAA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Aerospace Aerodynamics CAA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Aerospace Aerodynamics CAAA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Aerospace Aerodynamics CAAA
Priority to CN20181152227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961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96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961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961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961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 H05K7/20809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within server blade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36Thermal management, e.g. server temperature control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该系统包括:环路热管单元、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制冷剂循环单元,环路热管单元包括气管、液管、蒸发端和冷凝端,冷凝端内经过冷凝形成的液体经过液管流至蒸发端,蒸发端与服务器内芯片贴合,服务器内芯片产生的热量将液体加热蒸发成气态,气体沿气管返回至冷凝端,冷凝端通过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接入到制冷剂循环单元的制冷循环管路中,循环工质将环路热管冷凝端的热量传输至制冷剂循环单元的冷凝器中,并通过冷凝器将热量交换至室外。本发明热管与制冷循环管路直联,能够减少从芯片到制冷循环的换热环节和温差损耗,降低传统机房散热技术所带来能耗和噪声。

Description

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属于机房散热、热管技术和制冷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机房计算能力要求提升和芯片高效小型化,现代数据中心对机房散热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机房散热系统在数据机房空间和能源方面的消耗成为影响机房效益的重要因素。现有数据机房的PUE指标约为1.6左右,即数据机房的服务器运行耗电与机房散热耗电的比例约为10:6。传统的机房散热系统主要有风冷和液冷两种方式:风冷式机房散热系统主要依赖机房空调降低机房室内空气温度,再通过服务器机柜内置的风扇和通道组织气流,使室内冷空气进入机柜与服务器发生热交换,该散热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但消耗大量能源组织气流和增大服务器与冷空气换热温差,噪声大,并且容易形成局部过热引发宕机;液冷式机房散热系统发展较晚,目前有机房空调组合末端水冷式散热、浸泡式散热等多种形式,但都面临着液体泄漏易引起电路故障、腐蚀元器件等多方面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减小从芯片到机柜外的换热温差,减少传统散热系统中的机柜风扇能耗和主动制冷能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该中心散热系统包括环路热管单元、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制冷剂循环单元,其中:
环路热管单元包括气管、液管、蒸发端和冷凝端,冷凝端内经过冷凝形成的液体经过液管流至蒸发端,蒸发端与服务器内芯片贴合,服务器内芯片产生的热量将液体加热蒸发,气化后的循环工质沿气管返回至冷凝端,冷凝端通过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接入到制冷剂循环单元的制冷循环管路中,循环工质将环路热管冷凝端的热量传输至制冷剂循环单元的冷凝器中,并通过冷凝器将热量交换至室外
所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包括第一干路管道、第二干路管道和N个支路管道,每个支路管道包括一级支路管道和二级支路管道;
第一干路管道一端接入至制冷剂循环单元的制冷循环管路中,另一端连接一级支路管道,一级支路管道连接二级支路管道;
第二干路管道一端接入至制冷剂循环单元的制冷循环管路中,另一端连接一级支路管道,一级支路管道连接二级支路管道;
二级支路管道和二级支路管道分别连接在环路热管单元冷凝端的入口和出口。
所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各连接处采用焊接或快速活接头连接。
所述快速活接头包括铜螺纹快速接口和铜质快速插拔接口。
所述制冷单元包括冷却单元、循环动力单元和节流阀;
冷却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在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的第二干路管道上,冷却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循环动力单元的输入端,循环动力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的第一干路管道上;
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的第二干路管道流出的循环工质,到达冷却单元,冷却单元将循环工质携带的热量交换至室外,从冷却单元输出的循环工质进入循环动力单元,循环动力单元循环工质提供循环动力,从循环动力单元输出的循环工质流经节流阀回到快接头单元的第二干路管道。
上述数据中心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旁通阀,第一旁通阀一端与冷却单元的输入端并联连接在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的第二干路管道上,另一端与节流阀的输出端并联连接在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的第一干路管道上;
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的第二干路管道流出的循环工质分成两路,一路进入冷却单元,另一路通过第一旁通阀直接回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的第二干路管道。
所述冷却单元包括压缩机、止回阀和冷凝器,压缩机、止回阀和冷凝器串联连接,压缩机的输入端作为冷却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在快接头单元的第二干路管道上,冷凝器的输出端作为冷却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循环动力单元的输入端上;
循环工质进入压缩机中被压缩至冷凝压力,再流经止回阀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与室外换热。
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第三旁通阀,第三旁通阀与压缩机并联连接,为循环工质提供一条从快接头单元的第二干路管道直通至止回阀的旁路。
所述循环动力单元包括用于存储循环工质的储液罐、为循环工质提供循环动力的附加动力装置;
储液罐的输入端为循环动力单元的输入端,储液罐的输出端连接附加动力装置,附加动力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至节流阀的输入端;
冷却后的循环工质存储在储液罐中,储液罐输出的循环工质进入附加动力装置,附加动力装置增加循环动力将循环工质输送至节流阀;
所述循环动力单元还包括第二旁通阀,第二旁通阀并联连接在储液罐和节流阀之间,为循环工质提供从储液罐直通至节流阀的旁路。
上述数据中心散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
当服务器内芯片温度与室外温度之差高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第三旁通阀全部打开,第二旁通阀关闭,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的第二干路管道的高温低压循环工质从第三旁通阀流经止回阀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与室外换热后,进入储液罐,储液罐输出的循环工质进入附加动力装置中增加循环动力使得低温高压循环工质进入节流阀,从节流阀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到快接头单元的第一干路管道中;
当服务器内芯片温度与室外温度之差低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第三旁通阀关闭,第二旁通阀全部打开,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的第二干路管道的高温低压循环工质进入压缩机中被压缩至冷凝压力,从压缩机输出的循环工质流经止回阀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与室外换热后,进入储液罐,储液罐输出的循环工质从第二旁通阀进入节流阀,在节流阀中降压,从节流阀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到快接头单元的第一干路管道中;
当服务器内芯片温度与室外温度之差低于第一预设值且高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二旁通阀部分打开,第三旁通阀部分打开,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的第二干路管道输出的高温低压循环工质部分经压缩机被压缩后至止回阀,部分经第三旁通阀流至止回阀,从止回阀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与室外换热后,进入储液罐,储液罐输出的循环工质部分进入附加动力装置中升压后输入节流阀,部分直接经第二旁通阀输入节流阀,从节流阀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到快接头单元的第一干路管道中。
所述循环工质为包含但不限于氟利昂的制冷剂。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热管与制冷循环管路直联,即从机柜到室外这一环节采用了散热末端环路热管与制冷单元直联的连接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能耗和温差损耗,降低了传统机房散热技术所带来能耗和噪声。
(2)、本发明热量从芯片到机柜这一环节采用环路热管单元实现,热管单元蒸发端与芯片贴合,热量从芯片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输至热管,相比于传统的散热系统中通过风扇将热量从芯片扩散到大空间内而言,热量导入到热管中更容易将热量集送到外部,取消了传统散热系统中需要消耗外力进行的能量交换环节,并且能从根源上避免服务器内存在局部热点;
(3)、本发明通过多个旁通阀控制和配置附加动力使制冷具备压缩制冷模态、直流制冷模态和耦合模态等三种工作模态,其中直流制冷模态和耦合模态与自然冷源的被动式热交换能大量减少压缩机的启动时间和功率,大幅节省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耗电量;
(4)、本发明系统室内部分不需采用水工质,有效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水泄露,从而避免了数据中心由于水泄露引起的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热管和制冷循环系统的接口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其主要包括芯片到机柜和机柜到室外两个换热环节:芯片到机柜的换热通过环路热管单元实现,热管具有导热效率高和不消耗额外能量提供工质循环动力的优势;机柜到室外通过制冷剂循环单元实现。
图1给出了本发明某一实施例的设备结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机房单元包括两套服务器单元,其中一套服务器单元包含机架001和安装在机架上的一台或多台服务器002,服务器002中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芯片003。以下以该套服务器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包括:环路热管单元100、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制冷剂循环单元和控制单元。
环路热管单元100包括气管、液管、蒸发端和冷凝端,冷凝端内经过冷凝形成的液体经过液管流至蒸发端,蒸发端与服务器内芯片003贴合,服务器内芯片003产生的热量将液体加热蒸发产生气体,该相变过程吸收大量由芯片003产生的热量,冷却芯片003,由于热管的蒸发端101和冷凝端102之间存在的压差和毛细作用,气化后的循环工质沿气管返回至冷凝端,并发生液化,释放大量的相变潜热,该部分释放的相变潜热被在此处发生气化的制冷循环工质吸收,冷凝端通过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接入到制冷剂循环单元的制冷循环管路中,循环工质将环路热管冷凝端的热量传输至制冷剂循环单元的冷凝器501中,并通过冷凝器501将热量交换至室外。所述制冷循环工质为包含但不限于氟利昂的制冷剂。
所述环路热管单元100可以包含但不一定包含储液装置,或为能实现相应功能的相近变形热管结构。热管作为热超导结构,通过相变传热和毛细力循环,具有高效传热和不消耗额外能量的特点,而且热管单元蒸发端与芯片贴合,热量从芯片通过热传导的方式流入热管,相比于传统的散热系统中通过风扇将热量从芯片扩散到大空间内而言,热量导入到热管中更容易将热量集送到外部,并且能从根源上避免服务器内存在局部热点。
环路热管单元100通过循环工质快接头200与制冷剂循环单元连接。图2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结构原理示意图。由于本实施例中存在两套服务器单元,因此,该实施例中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包括环路热管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第一干路管道205、第二干路管道206和两个支路管道,两个支路管道并联连接在第一干路管道205、第二干路管道206上,第一支路管道包括一级支路管道203、204、二级支路管道201、202;第二支路管道包括一级支路管道210、211、二级支路管道207、212。
第一干路管道205一端接入至制冷剂循环单元的制冷循环管路中,另一端连接一级支路管道203、210,一级支路管道203、210连接二级支路管道201、207;
第二干路管道206一端接入至制冷剂循环单元的制冷循环管路中,另一端连接一级支路管道204、211,一级支路管道204、211连接二级支路管道202、212;
二级支路管道201、207和二级支路管道202、212分别连接在环路热管单元100冷凝端的入口和出口。
环路热管数据中心散热系统所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各连接处采用焊接和快速活接头连接,环路热管数据中心散热系统所述快速活接头包括但不限于铜螺纹快速接口和铜质快速插拔接口。插拔接口需满足真空度和压力要求,插拔接口的材料与封闭管路材料和热管系统管材有很好的相容性,保证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环路热管数据中心散热系统所述制冷单元包括冷却单元500、循环动力单元400和节流阀302和第一旁通阀301。
冷却单元500的输入端连接在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上,冷却单元500的输出端连接循环动力单元400的输入端,循环动力单元400的输出端连接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一干路管道205上;第一旁通阀301一端与冷却单元500的输入端并联连接在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上,另一端与节流阀302的输出端并联连接在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一干路管道205上。
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流出的循环工质,分成两路,一路通过第一旁通阀301直接回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5;另一路到达冷却单元500,冷却单元500将循环工质携带的热量交换至室外,从冷却单元500输出的循环工质进入循环动力单元400,循环动力单元400循环工质提供循环动力,从循环动力单元400输出的循环工质流经节流阀302回到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5。
本实施例中,环路热管数据中心散热系统所述冷却单元500包括压缩机503、止回阀502、冷凝器501和第三旁通阀504。
压缩机503、止回阀502和冷凝器501串联连接,压缩机503的输入端作为冷却单元500的输入端连接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上,冷凝器501的输出端作为冷却单元500的输出端连接循环动力单元400的输入端上;第三旁通阀504与压缩机503并联连接。
循环工质进入压缩机503中被压缩至冷凝压力,再流经止回阀502进入冷凝器501,在冷凝器501中与室外换热。也可以从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直通至止回阀502。
所述冷凝器可以采用风冷、水冷或其他自然冷源,可以采用喷淋和风机盘管等多种结构方式。
本实施例中,环路热管数据中心散热系统所述循环动力单元400包括用于存储循环工质的储液罐402、为循环工质提供循环动力的附加动力装置401和第二旁通阀403。
储液罐402的输入端为循环动力单元400的输入端,储液罐402的输出端连接附加动力装置401,附加动力装置401的输出端连接至节流阀302的输入端;第二旁通阀403并联连接在储液罐402和节流阀302之间。
冷却后的循环工质存储在储液罐402中,储液罐402输出的循环工质进入附加动力装置401,附加动力装置401增加循环动力将循环工质输送至节流阀302。循环工质也可以从储液罐402直通至节流阀302的旁路。
上述第一旁通阀301、第二旁通阀403、第三旁通阀504均由由控制单元600进行切换控制,为数据中心散热系统提供三种工作模态:压缩制冷模态下制冷剂经历蒸发-压缩-冷凝-膨胀-蒸发循环过程,直流制冷模态下制冷剂在一端蒸发另一端冷凝,中间无须压缩过程,耦合模态则为压缩制冷模态和直流式制冷模态同时工作,其中两种工作状态协调性通过控制手段实现。直流制冷模态和耦合模态与自然冷源的被动式热交换能大量减少压缩机的启动时间和功率,大幅节省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耗电量。
当服务器内芯片温度与室外温度之差高于第一预设值时,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处于直流制冷模态。直流制冷模态下,所述控制单元600控制第三旁通阀504全部打开,第二旁通阀403关闭,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的高温低压循环工质从第三旁通阀504流经止回阀502进入冷凝器501,在冷凝器501中与室外换热后,进入储液罐402存储,储液罐402输出的循环工质进入附加动力装置401中增加循环动力使得低温高压循环工质进入节流阀302,从节流阀302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到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一干路管道205中。
当服务器内芯片温度与室外温度之差低于第二预设值时,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处于压缩制冷模态。压缩制冷模态下,所述控制单元600控制第三旁通阀504关闭,第二旁通阀403全部打开,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的高温低压循环工质进入压缩机503中,所述压缩机在室外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将制冷工质压缩至室外温度对应的冷凝压力,使制冷工质在冷凝器中有效冷凝,通过相变进行换热。从压缩机503输出的被压缩至冷凝压力的循环工质流经止回阀502进入冷凝器501,在冷凝器501中与室外换热后,进入储液罐402,储液罐402输出的循环工质从第二旁通阀403进入节流阀302,在节流阀302中降压,从节流阀302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到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一干路管道205中;
当服务器内芯片温度与室外温度之差低于第一预设值且高于第二预设值时,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处于耦合模态。耦合模态下,控制单元600控制第二旁通阀403部分打开,第三旁通阀504部分打开,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输出的高温低压循环工质部分经压缩机503被压缩后至止回阀502,部分经第三旁通阀504流至止回阀502,从止回阀502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冷凝器501在冷凝器501中与室外换热后,进入储液罐402,储液罐402输出的循环工质部分进入附加动力装置401中升压后输入节流阀302,部分直接经第二旁通阀403输入节流阀302,从节流阀302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到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一干路管道205中。
由上可知所述压缩机503只作为部分室外高温工况下的主动制冷方式,一般工况下压缩机503不启动。在室外温度较低情况下,所述冷却单元中压缩机不启动,附加动力作为动力提供,使得传热工质在封闭管路中进行循环流动,在热管端吸收热量,在冷凝器释放热量。
本发明设备结构简单,对数据机房的规模和位置等要求较低,对使用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性,能耗低而换热效率高,换能部件较少,从声源上降低系统运行噪音,因而本发明对于建设低能耗绿色环保型数据机房意义重大。
本发明未进行详细描述部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常识。

Claims (10)

1.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环路热管单元(100)、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循环工质循环单元,其中:
环路热管单元(100)包括气管、液管、蒸发端和冷凝端,冷凝端内经过冷凝形成的液体经过液管流至蒸发端,蒸发端与服务器内芯片贴合,服务器内芯片产生的热量将液体加热蒸发,气化后的循环工质沿气管返回至冷凝端,冷凝端通过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接入到循环工质循环单元的制冷循环管路中,循环工质将环路热管冷凝端的热量传输至循环工质循环单元的冷凝器(501)中,并通过冷凝器(501)将热量交换至室外;
所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包括第一干路管道(205)、第二干路管道(206)和N个支路管道,每个支路管道包括一级支路管道(203、204)和二级支路管道(201、202);
第一干路管道(205)一端接入至循环工质循环单元的制冷循环管路中,另一端连接第一一级支路管道(203),第一一级支路管道(203)连接第一二级支路管道(201);
第二干路管道(206)一端接入至循环工质循环单元的制冷循环管路中,另一端连接第二一级支路管道(204),第二一级支路管道(204)连接第二二级支路管道(202);
第一二级支路管道(201)和第二二级支路管道(202)分别连接在环路热管单元(100)冷凝端的入口和出口;
所述循环工质循环单元包括冷却单元(500)、循环动力单元(400)和节流阀(302);
冷却单元(500)的输入端连接在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上,冷却单元(500)的输出端连接循环动力单元(400)的输入端,循环动力单元(400)的输出端连接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 的第一干路管道(205)上;
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流出的循环工质,到达冷却单元(500),冷却单元(500)将循环工质携带的热量交换至室外,从冷却单元(500)输出的循环工质进入循环动力单元(400),循环动力单元(400)为循环工质提供循环动力,从循环动力单元(400)输出的循环工质流经节流阀(302)回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各连接处采用焊接或快速活接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活接头包括铜螺纹快速接口或铜质快速插拔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旁通阀(301),第一旁通阀(301)一端与冷却单元(500)的输入端并联连接在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上,另一端与节流阀(302)的输出端并联连接在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一干路管道(205)上;
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流出的循环工质分成两路,一路进入冷却单元(500),另一路通过第一旁通阀(301)直接回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500)包括压缩机(503)、止回阀(502)和冷凝器(501),压缩机(503)、止回阀(502)和冷凝器(501)串联连接,压缩机(503)的输入端作为冷却单元(500)的输入端连接在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上,冷凝器(501)的输出端作为冷却单元(500)的输出端连接循环动力单元(400)的输入端上;
循环工质进入压缩机(503)中被压缩至冷凝压力,使循环工质在冷凝器中有效冷凝,再流经止回阀(502)进入冷凝器(501),在冷凝器(501)中与室外换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500)还包括第三旁通阀(504),第三旁通阀(504)与压缩机(503)并联连接,为循环工质提供一条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直通至止回阀(502)的旁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动力单元(400)包括用于存储循环工质的储液罐(402)、为循环工质提供循环动力的附加动力装置(401);
储液罐(402)的输入端为循环动力单元(400)的输入端,储液罐(402)的输出端连接附加动力装置(401),附加动力装置(401)的输出端连接至节流阀(302)的输入端;
冷却后的循环工质存储在储液罐(402)中,储液罐(402)输出的循环工质进入附加动力装置(401),附加动力装置(401)增加循环动力将循环工质输送至节流阀(30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动力单元(400)还包括第二旁通阀(403),第二旁通阀(403)并联连接在储液罐(402)和节流阀(302)之间,为循环工质提供从储液罐(402)直通至节流阀(302)的旁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600);
当服务器内芯片温度与室外温度之差高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600)控制第三旁通阀(504)全部打开,第二旁通阀(403)关闭,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输出的高温低压循环工质从第三旁通阀(504)流经止回阀(502)进入冷凝器(501),在冷凝器(501)中与室外换热后,进入储液罐(402),储液罐(402)输出的循环工质进入附加动力装置(401)中增加循环动力使得低温高压循环工质进入节流阀(302),从节流阀(302)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一干路管道(205)中;
当服务器内芯片温度与室外温度之差低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600)控制第三旁通阀(504)关闭,第二旁通阀(403)全部打开,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输出的高温低压循环工质进入压缩机(503)中被压缩至冷凝压力,使循环工质在冷凝器中有效冷凝,从压缩机(503)输出的循环工质流经止回阀(502)进入冷凝器(501),在冷凝器(501)中与室外换热后,进入储液罐(402),储液罐(402)输出的循环工质从第二旁通阀(403)进入节流阀(302),在节流阀(302)中降压,从节流阀(302)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一干路管道(205)中;
当服务器内芯片温度与室外温度之差低于第一预设值且高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单元(600)控制第二旁通阀(403)部分打开,第三旁通阀(504)部分打开,从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二干路管道(206)输出的高温低压循环工质部分经压缩机(503)被压缩后至止回阀(502),部分经第三旁通阀(504)流至止回阀(502),从止回阀(502)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冷凝器(501)在冷凝器(501)中与室外换热后,进入储液罐(402),储液罐(402)输出的循环工质部分进入附加动力装置(401)中升压后输入节流阀(302),部分直接经第二旁通阀(403)输入节流阀(302),从节流阀(302)输出的循环工质输入到循环工质快接头单元(200)的第一干路管道(205)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工质为包含但不限于氟利昂的制冷剂。
CN201811522270.3A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Active CN1094961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22270.3A CN109496110B (zh)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22270.3A CN109496110B (zh)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96110A CN109496110A (zh) 2019-03-19
CN109496110B true CN109496110B (zh) 2020-11-20

Family

ID=65710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22270.3A Active CN109496110B (zh)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961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5300B (zh) * 2019-04-19 2024-01-02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式空调系统及室外机除霜控制方法
CN109963446A (zh) * 2019-04-22 2019-07-02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服务器加装环路热管换热器和贯流风机的数据中心机柜复合热管理系统
CN110863873A (zh) * 2019-10-29 2020-03-06 鲁东大学 一种基于服务器的双热源发电系统
CN110847993A (zh) * 2019-10-29 2020-02-28 鲁东大学 一种基于服务器的发电系统
CN115551284A (zh) * 2021-06-30 2022-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单板、机柜及数据中心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9738B (zh) * 2011-05-27 2013-05-08 青岛大学 一种热管与制冷系统复合式能量输运方法
CN202630266U (zh) * 2012-03-28 2012-12-26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复合式泵驱动环形热管冷却装置
CN203786651U (zh) * 2014-03-06 2014-08-20 北京芯铠电子散热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服务器液冷系统及含有该液冷系统的服务器
CN104320953B (zh) * 2014-09-19 2017-02-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水环路服务器机柜散热系统
CN108758914A (zh) * 2018-06-22 2018-11-06 北京丰联奥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96110A (zh) 2019-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96110B (zh) 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CN106642416B (zh) 空调系统、复合冷凝器、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21000873A1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机柜的整体高效散热系统
CN203364317U (zh) 一种热管空调一体机
CN107560027A (zh) 制冷热管复合空调系统
CN209484761U (zh) 一种热管背板空调多联机组
CN108826554A (zh) 一种双冷源热管空调多联机组
CN201740300U (zh) 带中间冷却器的二级压缩热泵系统
US20210025624A1 (en) Ejector-based cryogenic refrigeration system for cold energy recovery
WO2014111014A1 (zh) 一种溴化锂机组与冷库结合使用的冷热外平衡系统
CN208652782U (zh) 一种热管多联机房空调系统
CN202209744U (zh) 一种带有自然冷却制冷功能的模块化冷水机组
CN214413341U (zh) 一种数据中心的散热系统
CN210892235U (zh) 一种内置重力热管自然冷多联制冷系统
WO2021196770A1 (zh) 一种集成桅杆综合冷却系统
CN210183739U (zh) 一种环路热管和制冷循环管路直联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CN113692207A (zh) 冷却装置和具有其的数据中心
CN107763779A (zh) 一种多冷源联合供冷蒸发冷却器
CN205048788U (zh) 高效原油加热用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11233431U (zh) 直流变频补气增焓二氧化碳热泵机组
CN112867374A (zh) 一种水冷热管双模机房空调
CN102980265B (zh) 一种机房基站空调节能装置
CN203132020U (zh) 一种机房基站空调节能装置
CN215529758U (zh) 冷却装置和具有其的数据中心
CN112902281A (zh) 基于二氧化碳热泵冷热联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