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15718A -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315718A
CN118315718A CN202410571607.9A CN202410571607A CN118315718A CN 118315718 A CN118315718 A CN 118315718A CN 202410571607 A CN202410571607 A CN 202410571607A CN 118315718 A CN118315718 A CN 1183157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battery
heat exchange
cooling
liquid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5716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於洪将
马姜浩
李梦甜
杨秋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57160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3157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8315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157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所述电池包括进液管道、出液管道、多个电池单体及多个换热模块;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之间设置有所述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用于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换热,所述换热模块的外表面具有绝缘特性,所述换热模块具有能够被压缩的形变特性,各所述换热模块均被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的侧面夹持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换热模块的外表面在达到预设温度时具有阻燃特性;多个所述换热模块分别与所述进液管道和所述出液管道连通,所述进液管道用于供冷却液分流至多个换热模块内,所述出液管道用于供多个换热模块内的冷却液向外排出;本申请主要解决在满足对电池大面积液冷的要求下如何提升电池系统的安全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池系统均采用底部冷却或大面(电池单体的侧面)冷却,其中,在对电池单体大面冷却的位置目前都采用铝材质的液冷板,由于铝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件,因此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电池系统出现短路拉弧的风险较高,不满足高端新能源汽车对极高安全性的要求。因此,如何既满足对电池大面积液冷的要求下还能进一步提升电池系统的安全性,是目前电池领域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主要解决在满足对电池大面积液冷的要求下如何提升电池系统的安全性的技术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包括进液管道、出液管道、多个电池单体及多个换热模块;
多个所述电池单体沿着X方向排布以形成电池单体组件,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设置有所述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用于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换热,所述换热模块的外表面具有绝缘特性,所述换热模块具有能够被压缩的形变特性,各所述换热模块均被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的侧面夹持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换热模块的外表面在达到预设温度时具有阻燃特性;多个所述换热模块沿着Y方向间隔排布并分别与所述进液管道和所述出液管道连通,所述进液管道用于供冷却液分流至多个所述换热模块内,所述出液管道用于供多个所述换热模块内的冷却液向外排出。
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主体以及包裹所述换热主体的硅泡棉,所述硅泡棉内具有孔隙结构,所述硅泡棉的外壁被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的侧面夹持而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硅泡棉的外表面在达到预设温度时自动瓷化并具有所述阻燃特性,所述换热主体分别与所述进液管道和所述出液管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模块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换热主体放置于工装治具内,然后将液体硅注入至所述工装治具内,所述液体硅在所述工装治具内发泡成型,并形成了包裹所述换热主体的硅泡棉。
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主体包括液冷管道,所述液冷管道包括进液端及出液端,所述进液端及所述出液端布置于同一侧,所述液冷管道沿所述硅泡棉的长度方向以不断折返的方式弯曲延伸,所述进液端与所述进液管道连接,所述出液端与所述出液管道连接。
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池还包括液冷底板,所述液冷底板用于冷却多个所述电池单体的底面,所述液冷底板内具有液冷流道,所述进液管道及所述出液管道分别连通所述液冷流道,所述进液管道用于从所述液冷流道内获取冷却液,所述出液管道用于供冷却液回流至所述液冷流道内;
所述换热主体还包括加热丝,所述加热丝包括正极端及负极端,多个所述换热模块内的所述加热丝依次串联,所述进液端、所述出液端、所述正极端及所述负极端均布置于同一侧,所述加热丝在与所述液冷管道相邻的位置上也沿所述X方向以不断折返的方式弯曲延伸,所述液冷管道与所述加热丝共同调节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温度,所述正极端及所述负极端均位于所述进液端与所述出液端之间,或者,所述进液端及所述出液端均位于所述正极端与所述负极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液冷流道包括进液流道、出液流道及多条弯曲延伸的分流道;
所述液冷底板在所述进液流道远离出液流道的一端设置有出液口,所述液冷底板在所述进液流道上靠近所述出液流道的另一端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管道连通所述出液口,所述出液管道连通所述进液口,多条所述分流道位于所述出液口和所述进液口之间;
各条所述分流道、所述进液流道的第二端均与所述出液流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出液流道共同包围多条所述分流道。
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液冷流道包括两条液冷路径,每条液冷路径包括所述进液流道、出液流道及多条弯曲延伸的分流道;
所述液冷流道还包括进液主路和出液主路,所述液冷底板上设置有贯通至所述进液主路内的进液孔,所述液冷底板上设置有贯通至所述出液主路内的出液孔,两条所述液冷路径内的所述进液流道通过所述进液主路互相串联,两条所述液冷路径内的所述出液流道通过所述出液主路互相串联。
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池单体组件包括第一组电池单体和第二组电池单体,第一组电池单体和第二组电池单体内的各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之间均设置有所述换热模块;
所述第一组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二组电池单体互相背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进液管道和所述出液管道,与所述第一组电池单体相邻布置的所述进液管道和所述出液管道分别和其中一条液冷路径连通,与所述第二组电池单体相邻布置的所述进液管道和所述出液管道分别和另外一条液冷路径连通,且其中一条所述液冷路径内的多条分流道与所述第一组电池单体的底面相对应,另外一条所述液冷路径内的多条分流道与所述第二组电池单体的底面相对应;
所述电池还包括连接线路,所述连接线路包围于所述第一组电池单体及所述第二组电池单体的外周并串联多个所述换热模块内的所述加热丝。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所述的电池。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电池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电池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方案的换热模块除了具有对电池单体的侧面进行换热(即对电池单体冷却或加热)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了绝缘性,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换热模块不会被火焰熔化,从而大幅降低电池在热失控时发生短路拉弧的风险,提高了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其次,本方案的换热模块的硅泡棉具有一定的压缩能力,能够吸收电池单体的膨胀力,从而降低了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概率,进而进一步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再者,即使电池单体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热失控现象时,当硅泡棉超过一定温度时会发生瓷化而具有阻燃特性,此时换热模块相当于具有阻热功能的隔片,此时换热模块能够将热失控的电池单体和正常工作的电池单体分隔开,从而大幅降低了其他正常电池单体发生连锁的二次热失控的风险,进而更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本发明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池在隐藏框架以及电池管理系统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电池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底板的内部结构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框架;
2、液冷底板;20、液冷路径;21、液冷流道;211、进液流道;212、出液流道;213、分流道;214、第一区域;215、第二区域;216、第三区域;217、进液主路;218、出液主路;22、出液口;23、进液口;24、进液孔;25、出液孔;
3、电池管理系统;4、进液管道;5、出液管道;
6、电池单体;61、第一组电池单体;62、第二组电池单体;
7、换热模块;71、换热主体;711、液冷管道;7111、进液端;7112、出液端;712、加热丝;7121、正极端;7122、负极端;72、硅泡棉;73、连接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主要包括框架1以及分别容置于框架1内的液冷底板2、电池管理系统3、进液管道4、出液管道5、多个电池单体6和多个换热模块7。其中,液冷底板2置于多个电池单体6的底部,并用于对多个电池单体6的底面冷却降温,为提高换热效率,液冷底板2和多个电池单体6之间可以填充导热胶或导热垫。其中,电池管理系统3分别和多个电池单体6电连接,电池管理系统3用于采集多个电池单体6的数据(如温度、电压或电流信息等),电池管理系统3还用于根据所采集的数据信息控制多个电池单体6的工作状态(如充电、放电或停止工作等)。其中,在每一列电池单体6内,在Y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6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换热模块7,即,多个换热模块7在Y方向上间隔排布,换热模块7用于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6进行热量交换,以控制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6能够保持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安全工作。其中,进液管道4和出液管道5分别和多个换热模块7连通,具体的,进液管道4用于供冷却液分流到多个换热模块7内,出液管道5用于供多个换热模块7内的冷却液向外排出,使得换热模块7能够实现对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6冷却降温的功能。
由上可见,通过设置液冷底板2以及多个电池单体6,使得大多数的电池单体6都处于三面被冷却的状态,从而大幅提升了换热效率,降低了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从而提高了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于本实施例中,换热模块7的外表面具有绝缘特性,换热模块7还具有能够被压缩的形变特性,且换热模块7的外表面在达到预设温度时还具有阻燃特性。具体而言,由于换热模块7具有了绝缘和阻燃的特性,因此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换热模块7不会被火焰熔化,从而大幅降低电池在热失控时发生短路拉弧的风险,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电池使用的安全性。其次,由于本方案的换热模块7具有一定的压缩能力,因此换热模块7能够吸收电池单体6的膨胀力,从而降低了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概率,进而更进一步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实际上,各个换热模块7均被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6的侧面夹持并处于压缩状态,以确保各个换热模块7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6之间有较佳的换热效率;再者,即使电池单体6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热失控现象时,当换热模块7超过一定温度时自动具有阻燃特性,此时换热模块7相当于具有阻热功能的隔片,此时换热模块7能够将热失控的电池单体6和正常工作的电池单体6分隔开,从而大幅降低了其他正常电池单体6发生连锁的二次热失控的风险,进而再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的换热模块7具体包括换热主体71以及包裹换热主体71的硅泡棉72,上述的进液管道4和出液管道5分别与换热主体71连通,以使换热主体71内能够被通入冷却液。硅泡棉72具有孔隙结构,使得硅泡棉72具有较佳的被压缩的形变特性,硅泡棉72被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6的侧面夹持而处于压缩状态,硅材质的硅泡棉72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使得硅泡棉72能够跟相邻两个电池单体6进行高效换热,而且,硅材质的硅泡棉72在超过一定温度后会发生瓷片,瓷片后的硅泡棉72变成了具有阻燃特性的隔片,从而可以阻隔热发生热失控的电池单体6和正常电池单体6之间的热量的传播进而避免二次热失控的发生。
本段提供上述换热模块7的制造方法:先将换热主体71放置在工装治具内,然后将液体硅注入至工装治具内,液体硅将在工装治具内发泡成型,并形成了包裹换热主体71的硅泡棉72,此时即为换热模块7制造完成。
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换热主体71包括液冷管道711,液冷管道711包括进液端7111和出液端7112,上述的进液管道4和进液端7111连通,上述的出液管道5和出液端7112连通,以使液冷管道711内能够被通入冷却液。液冷管道711呈弯曲延伸,弯曲延伸的液冷管道711不仅能够增大换热模块7的换热面积,以确保换热模块7有较佳的换热效率,而且,弯曲延伸的液冷管道711还能确保换热模块7有一定的刚性强度,避免硅泡棉72过于柔软而难以插入到两个电池单体6之间。优选地,进液端7111和出液端7112都布置在同一侧,并且,液冷管道711沿着硅泡棉72的长度方向(即图6或图7中的X方向)以不断折返的方式往复延伸,通过如此设计液冷管道711,能够增大换热模块7在长度方向上对相邻两个电池单体6换热的均匀性。优选地,液冷管道711分别与进液管道4以及出液管道5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在维护或保养时,能够对表面已经瓷化的换热模块7进行快速更换,从而提高电池的维护效率。优选地,进液端7111和出液端7112都相对于硅泡棉72凸出,以便于实现液冷管道711和进液管道4、以及液冷管道711和出液管道5之间的装拆。
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8和图9,液冷底板2内具有液冷流道21,液冷底板2上设置有出液口22、进液口23、进液孔24和出液孔25,上述的进液管道4和出液口22连通,上述的出液管道5和进液口23连通。工作时,外部冷却液先从进液孔24流入到液冷底板2的液冷流道21内,然后冷却液在液冷流道21内流动时有部分冷却液从出液口22流出并分流到进液管道4内,接着位于进液管道4内的冷却液又分流到各个换热模块7内,各个换热模块7内的冷却液将汇集流出到出液管道5内,出液管道5内的冷却液将从进液口23重新回流到液冷底板2的液冷流道21内,最终冷却液从出液孔25向外排出。由此可见,本方案在液冷底板2的内部设计了冷却液的分流,与传统在外部实现底面和侧面液冷的分流结构相比,本方案能够省去三通连接阀以及与三通连接阀相连的一些分流管道,从而减小电池的空间体积或利用更多的空间体积用于提升电池电量,进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是,采用本方案的液冷结构,会存在冷却液在各换热模块7内和液冷底板2内难以调节分配的问题,换而言之,换热模块7内的冷却液流量会直接受到液冷底板2内的冷却液流量的影响,即,当底面需要增大流量时,势必会导致各个换热模块7内的冷却液流量也会增大。对此,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为避免各个换热模块7的温度由于受到液冷底板2的影响而过低,本方案的换热模块7的换热主体71还包括加热丝712,加热丝712用于加热,以提高换热模块7的温度,从而确保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6能够维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下工作。
请再次一并参阅图6和图7,基于液冷管道711上的进液端7111和出液端7112都布置在同一侧而且液冷管道711沿着硅泡棉72的长度方向以不断折返的方式往复延伸的结构前提下,加热丝712也只能在与液冷管道711相邻的位置上也沿硅泡棉72的长度方向以不断折返的方式往复延伸。加热丝712包括正极端7121和负极端7122,正极端7121和负极端7122都优选地设计为凸出于硅泡棉72,以便于将多个加热丝712在硅泡棉72的外部通过连接条73依次串联起来。此外,正极端7121、负极端7122、上述进液端7111、上述出液端7112都布置在同一外侧,以使电池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由于加热丝712以及液冷管道711都沿硅泡棉72的长度方向以不断折返的方式延伸的,因此当正极端7121、负极端7122、上述进液端7111、上述出液端7112都布置在同一侧时,要么如图7所示正极端7121和负极端7122均位于进液端7111和出液端7112之间,此时换热主体71的外围如图7所示为液冷管道711;要么进液端7111和出液端7112均位于正极端7121和负极端7122之间,此时换热主体71的外周将为加热丝712。
请再次一并参阅图8和图9,液冷流道21又包括了进液流道211、出液流道212和多条分流道213,其中,如图9所示,第一区域214所框中的区域可理解为进液流道211,第二区域215所框中的区域可理解为出液流道212,第三区域216所框中的区域可理解为一条分流道213,本实施例主要以具有4条分流道213为例,多条分流道213均分别与进液流道211以及出液流道212连通,每条分流道213正对对应一区域内的多个电池单体6的底面,通过多条分流道213并联的结构,能够减少多个电池单体6之间的温度差异,从而确保电池使用的安全性。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液冷底板2的出液口22设计在进液流道211远离出液流道212(即靠近进液孔24)的第一端,液冷底板2的进液口23设计在进液流道211靠近出液流道212(即远离进液孔24)的第二端,使得多条分流道213位于出液口22和进液口23之间,进液流道211的第二端也和出液流道212连通。工作时,冷却液从进液孔24进入到进液流道211内,然后分流到各条分流道213内以及沿着进液管道4分流到各个换热模块7内,最终各条分流道213内的冷却液以及换热模块7内的冷却液汇流到出液流道212后从出液孔25向外排出。通过如此设计,在实现了大部分电池三面冷却的功能前提下,冷却液的分配更加合理,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6在冷却后的温度一致性。可选地,如图9所示,进液流道211与出液流道212共同包围多条分流道213,使得冷却液相当于以折返的路径流动,从而进一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6冷却后的温度一致性,避免多个电池单体6之间由于温度差异过大而较为容易引发热失控现象。
请再次一并参阅图8和图9,由于本实施例的电池单体6的数量实在较多,对此,为更进一步缩小所有电池单体6的温差,本实施例的液冷流道21包括两条液冷路径20,每条液冷路径20都包括上述的进液流道211、出液流道212和多条分流道213,此外,液冷路径20还包括进液主路217和出液主路218,上述的进液孔24贯穿到进液主路217内,上述的出液孔25贯穿到出液主路218内,进液主路217将两条液冷路径20内的进液流道211串联起来,使得从进液孔24流入的冷却液能够兵分两路分流到两条液冷路径20内,出液主路218将两条液冷路径20内的出液流道212串联起来,使得两条液冷路径20内的冷却液能够汇流在一起后从出液孔25向外排出。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多个电池单体6沿着X方向排布以形成电池单体组件,电池单体组件包括沿X方向排布的第一组电池单体61和第二组电池单体62,图3所示为于第一组电池单体61外侧的局部放大图,图5所示为第二组电池单体62外侧的局部放大图,第一组电池单体61和第二组电池单体62都包括多个电池单体6,并且,第一组电池单体61和第二组电池单体62内的各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6之间均设置有上述的换热模块7,相应地,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第一组电池单体61和第二组电池单体62互相背对的一侧均设置有进液管道4和出液管道5,与第一组电池单体61相邻布置的进液管道4和出液管道5分别和其中一条液冷路径20连通,与第二组电池单体62相邻布置的进液管道4和出液管道5分别和另外一条液冷路径20连通,且其中一条液冷路径20内的多条分流道213与第一组电池单体61的底面相对应,另外一条液冷路径20内的多条分流道213与第二组电池单体62的底面相对应,通过如此设计,即使电池单体6的数量众多,仍能够使多个电池单体6的温度差异不至于过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其应用了上述的电池,因此该电池包同样具有高安全性的优点。电池包主要包括箱体、电池管理系统和上述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和上述电池都容置在箱体内,电池管理系统作为电池和外部用电器及外部电源之间的桥梁,起到采集电池的温度、电压、电流等数据的作用,并根据所采集的数据信息控制电池的充电或放电。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其应用了上述的电池包,因此该用电设备同样具有高安全性的优点。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仅具体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管道(4)、出液管道(5)、多个电池单体(6)及多个换热模块(7);
多个所述电池单体(6)沿着X方向排布以形成电池单体组件,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6)之间设置有所述换热模块(7),所述换热模块(7)用于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6)换热;多个所述换热模块(7)沿着Y方向间隔排布并分别与所述进液管道(4)和所述出液管道(5)连通,所述进液管道(4)用于供冷却液分流至多个所述换热模块(7)内,所述出液管道(5)用于供多个所述换热模块(7)内的冷却液向外排出;
所述换热模块(7)包括换热主体(71)以及包裹所述换热主体(71)的硅泡棉(72),所述硅泡棉(72)由液体硅发泡成型,所述硅泡棉(72)的外表面在达到预设温度时自动瓷化并具有阻燃特性,所述换热主体(71)分别与所述进液管道(4)和所述出液管道(5)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主体(71)包括液冷管道(711),所述液冷管道(711)包括进液端(7111)及出液端(7112),所述进液端(7111)及所述出液端(7112)布置于同一侧,所述液冷管道(711)沿所述X方向以不断折返的方式往复延伸,所述进液端(7111)与所述进液管道(4)可拆卸连接,所述出液端(7112)与所述出液管道(5)可拆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液冷底板(2),所述液冷底板(2)用于冷却多个所述电池单体(6)的底面,所述液冷底板(2)内具有液冷流道(21),所述进液管道(4)及所述出液管道(5)分别连通所述液冷流道(21),所述进液管道(4)用于从所述液冷流道(21)内获取冷却液,所述出液管道(5)用于供冷却液回流至所述液冷流道(21)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主体(71)还包括加热丝(712),所述加热丝(712)包括正极端(7121)及负极端(7122),多个所述换热模块(7)内的所述加热丝(712)依次串联,所述进液端(7111)、所述出液端(7112)、所述正极端(7121)及所述负极端(7122)均布置于同一侧,所述加热丝(712)在与所述液冷管道(711)相邻的位置上且沿所述X方向以不断折返的方式往复延伸。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流道(21)包括进液流道(211)、出液流道(212)及多条弯曲延伸的分流道(213);
所述液冷底板(2)在所述进液流道(211)远离出液流道(212)的第一端设置有出液口(22),所述液冷底板(2)在所述进液流道(211)靠近所述出液流道(212)的第二端设置有进液口(23),所述进液管道(4)连通所述出液口(22),所述出液管道(5)连通所述进液口(23),多条所述分流道(213)位于所述出液口(22)和所述进液口(23)之间;
各条所述分流道(213)、所述进液流道(211)的第二端均与所述出液流道(212)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流道(211)与所述出液流道(212)共同包围多条所述分流道(213)。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流道(21)包括两条液冷路径(20),每条液冷路径(20)包括所述进液流道(211)、所述出液流道(212)及多条所述分流道(213);
所述液冷流道(21)还包括进液主路(217)和出液主路(218),所述液冷底板(2)上设置有贯通至所述进液主路(217)内的进液孔(24),所述液冷底板(2)上设置有贯通至所述出液主路(218)内的出液孔(25),两条所述液冷路径(20)内的所述进液流道(211)通过所述进液主路(217)互相串联,两条所述液冷路径(20)内的所述出液流道(212)通过所述出液主路(218)互相串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组件包括第一组电池单体(61)和第二组电池单体(62),第一组电池单体(61)和第二组电池单体(62)内的各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6)之间均设置有所述换热模块(7);
所述第一组电池单体(61)和所述第二组电池单体(62)互相背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进液管道(4)和所述出液管道(5),与所述第一组电池单体(61)相邻布置的所述进液管道(4)和所述出液管道(5)分别和其中一条液冷路径(20)连通,与所述第二组电池单体(62)相邻布置的所述进液管道(4)和所述出液管道(5)分别和另外一条液冷路径(20)连通,且其中一条所述液冷路径(20)内的多条分流道(213)与所述第一组电池单体(61)的底面相对应,另外一条所述液冷路径(20)内的多条分流道(213)与所述第二组电池单体(62)的底面相对应。
9.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1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
CN202410571607.9A 2024-05-09 2024-05-09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Pending CN1183157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571607.9A CN118315718A (zh) 2024-05-09 2024-05-09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571607.9A CN118315718A (zh) 2024-05-09 2024-05-09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15718A true CN118315718A (zh) 2024-07-09

Family

ID=91722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571607.9A Pending CN118315718A (zh) 2024-05-09 2024-05-09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31571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03853B (zh) 一种基于极耳与模组底部联合液冷散热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2461878U (zh) 一种防止热失控蔓延电池模组结构
CN219203262U (zh) 一种液冷组件和电池包
CN217768458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1403847B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与u型扁平热管耦合的动力电池极耳散热系统
CN110277606B (zh) 动力电池包和具有其的车辆
WO2023169395A1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组
CN116169415A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118315718A (zh)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114725563A (zh) 一种电池模组、电池组热管理装置及系统
CN113794009A (zh)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动车辆
CN218241974U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113871746A (zh) 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CN219917322U (zh) 一种低温差电池模组冷却装置及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21766846U (zh) 一种电池模块冷却装置
CN220774561U (zh) 电芯模块、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20341303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21176366U (zh) 电池箱、电池包及车辆
CN218123562U (zh)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8299921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18472173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9163591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18867209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19832726U (zh) 电池模组单元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19163493U (zh) 电池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215500 No. 68, Xin'anjiang Road, Southeast street, Changshu, Suzhou, Jiangsu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Zhengli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500 No. 68, Xin'anjiang Road, Southeast street, Changshu, Suzhou, Jiangsu

Applicant before: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