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68458U -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68458U
CN217768458U CN202221753244.3U CN202221753244U CN217768458U CN 217768458 U CN217768458 U CN 217768458U CN 202221753244 U CN202221753244 U CN 202221753244U CN 217768458 U CN217768458 U CN 2177684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omer
liquid
battery
liquid cool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5324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志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5324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684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684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684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其包括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包括第一电芯组和第二电芯组,第一电芯组包括多个第一单体电芯,第二电芯组包括多个第二单体电芯;多个第一单体电芯及第二单体电芯的极柱方向水平朝向同一侧,第一单体电芯与第二单体电芯背靠背贴合;还包括设置在电芯模组上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及第三液冷板;其中,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分别水平设置在电芯模组顶面级底面;第三液冷板,设置有多个,分别位于第一单体电芯与第一单体电芯之间及第二单体电芯与第二单体电芯之间。可以提高电池包能量密度,同时可以全方位对单体电芯进行冷却散热,提高电池模组散热冷却效果,保证电池包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通常由多个单体电芯排布而成,通常情况下,单体电芯都是竖直放置,即单体电芯的极柱朝向电池模组顶面,且每个电池模组均由单排单体电芯组成,同时多个电池模组在电池箱体内并排设置以形成电池包,由于每个电池模组均设置有绑带,电池模组与电池模组间隙较大,导致多个电池模组在池箱内占用空间较大,能量密度降低。
另外,现有的电池模组在冷却散热方面,通常是在电池模组底面设置液冷板,这样的散热结构远远不能满足高密度电池模组的散热冷却,还有一些冷却散热设计是在电池模组两侧面分别设置侧液冷板,来对单体电芯宽度方向端面进行换热冷却,但由于单体电芯厚度方向侧面的面积远远大于单体电芯宽度方向端面面积,同时因电池模组结构原因,单体电芯与单体电芯之间通常无法设置液冷板,单体电芯与单体电芯紧密贴合,在充放电时,单体电芯厚度方向侧面的热量较大,无法得到有效冷却散热,这将导致整个电池模组换热冷却效果差,容易引发热失控,导致电池包安全性能得不到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来解决现有的电池模组在电池箱内占用空间较大,能量密度低,以及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电芯组和第二电芯组,所述第一电芯组包括多个第一单体电芯,所述第二电芯组包括多个第二单体电芯;
多个第一单体电芯呈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线性排列,多个第一单体电芯的极柱方向水平朝向同一侧,多个第二单体电芯呈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线性排布,多个第二单体电芯的极柱方向水平朝向同一侧,第一单体电芯远离极柱的一面与第二单体电芯远离极柱的一面相贴合;
还包括设置在电芯模组上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及第三液冷板;其中,
第一液冷板,水平设置在电芯模组顶面;
第二液冷板,水平设置在电芯模组底面;
第三液冷板,设置有多个,分别位于第一单体电芯与第一单体电芯之间及第二单体电芯与第二单体电芯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单体电芯与第二单体电芯之间设置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包括绝缘片、防火片及缓冲泡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电芯模组宽度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单体电芯及相邻两个第二单体电芯之间设置一个或两个第三液冷板,所述第三液冷板的顶端设置有用于向第三液冷板内循环通入冷却液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液冷板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主进液通道和主出液通道,所述主进液通道与各个第三液冷板上的第一接头并联连通,所述主出液通道与各个第三液冷板上的第二接头并联连通。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液冷板内还设置有液冷腔室,第一液冷板的同一端分别设置有与液冷腔室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且第一进液口与主进液通道连通,第一出液口与主出液通道连通。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水平设置在第一液冷板顶面的第一汇流板和第二汇流板,所述第一液冷板上开设有供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穿过避让孔,第一汇流板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通道,第二汇流板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分别与各个第三液冷板上第一接头并联连通,第二通道与各个第三液冷板上的第二接头并联连通,第一汇流板及第二汇流板的同一侧分别开设有接水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二液冷板与电芯模组之间还粘贴有导热双面胶,第二液冷板与第一液冷板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进液口及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与第二进液口相互并联,第一出液口与第二出液口相互并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有第二单体电芯上的正极柱和所有第一单体电芯上的正极柱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有第二单体电芯上的负极柱和所有第一单体电芯上的负极柱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电芯组还包括多个第一汇流排,第一汇流排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单体电芯的正极柱和负极柱相连接,所述第二电芯组还包括多个第二汇流排,第二汇流排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二单体电芯的正极柱和负极柱相连接,第一电芯组与第二电芯组的同一端通过跨接导电排进行串联。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电芯模组长度方向两端还设置有端板。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利用了上述公开的电池模组。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池模组,通过并排设置第一电芯组和第二电芯组,第一电芯组上的多个第一单体电芯极柱水平朝向同一侧,第二电芯组上的多个第二单体电芯极柱水平朝向同一侧,同时第一单体电芯远离极柱的一面与第二单体电芯远离极柱的一面相贴合,这样的电芯排布方式,在同样的电池箱空间内,可以比传统的电芯极柱朝上排布安装更多的单体电芯,且两排电芯背靠背成组,紧贴着,可以提高电池箱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电池包内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同时通过将单体电芯呈侧卧时排布,极柱水平朝向一侧,可以在电芯模组的顶面、底面分别安装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同时在各个第一单体电芯与第一单体电芯之间及各个第二单体电芯与第二单体电芯之间均设置第三液冷板,可以使电芯模组内的各个单体电芯周侧均有液冷板覆盖,可以全方位对单体电芯进行冷却散热,提高电池模组散热冷却效果,防止电池模组热失控发生,保证电池包安全性;
(2)通过在第一单体电芯与第二单体电芯之间设置有隔离层,并使隔离层包括绝缘片、防火片及缓冲泡棉,一方面,通过绝缘片可以使单体电芯之间起到电性隔离,另一方面,通过防火片阻止单体电芯热失控传递,通过缓冲泡棉,可以吸收单体电芯膨胀变形带来的尺寸公差变化,避免单体电芯受到挤压;
(3)通过在电芯模组宽度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单体电芯及相邻两个第二单体电芯之间设置一个或两个第三液冷板,并通过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向第三液冷板内循环通入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三液冷板为每个单体电芯两个大面进行冷却散热,可以提高单体电芯的散热效率;
(4)通过在第一液冷板上开设主进液通道和主出液通道,一方面,通过第一液冷板通入冷却液,经由主进液通道和主出液通道均匀的向各个第三液冷板中循环通入冷却液,可以保证进入到各个第三液冷板内的冷却液流量一致,从而保证第三液冷板对各个单体电芯大面冷却换热均匀,实现电芯模组内各个单体电芯的温度一致性;另一方面,借助于第一液冷板向各个第三液冷板通入循环冷却液,可以减少液冷部件的使用,减少电池模组的重量,使其轻量化的同时,减少成本投入;
(5)通过在第一液冷板上开设避让孔,并在第一液冷板顶面设置第一汇流板和第二汇流板,可以利用第一汇流板和第二汇流板独立的来为各个第三液冷板均匀的通入循环冷却水,从而保证冷却液的流速不受影响;
(6)通过在电芯模组与第二液冷板之间粘贴导热双面胶,一方面可以使第二液冷板通过导热双面胶充分与电芯模组底面进行换热,提高冷却散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导热双面胶的使用,可以将第一电芯组和第二电芯组在水平方面进行固定,在单体电芯膨胀时,可以吸收单体电芯膨胀变形带来的尺寸公差变化,避免单体电芯受到挤压;
(7)通过汇流排可以将单体电芯的极柱进行焊接,实现所有单体电芯之间的串联连接,通过跨接导电排可以将第一电芯组和第二电芯组同一端进行导电连接,一方面起到将第一电芯组和第二电芯进行串联连接,另一方面,能够将第一电芯组和第二电芯组在水平方向进行限位约束,提高二者连接强度,从而增加整个电芯模组结构强度,在震动过程中,保护电池模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池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芯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第一液冷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第三液冷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汇流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
1、电芯模组;11、第一电芯组;12、第二电芯组;111、第一单体电芯;121、第二单体电芯;2、冷却装置;21、第一液冷板;22、第二液冷板;23、第三液冷板;13、隔离层;231、第一接头;232、第二接头;211、主进液通道;212、主出液通道;213、第一进液口;214、第一出液口;24、第一汇流板;25、第二汇流板;215、避让孔;241、第一通道;252、第二通道;242、接水头;221、第二进液口;222、第二出液口;112、第一汇流排;122、第二汇流排;14、跨接导电排;15、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阶段,电池模组通常由单排单体电芯排布而成,通常情况下,单体电芯都是竖直放置,即单体电芯的极柱朝向电池模组顶面,多个电池模组在电池箱体内并排设置以形成电池包,由于每个电池模组均设置有绑带,电池模组与电池模组间隙较大,导致多个电池模组在池箱内占用空间较大,能量密度降低。
由于现有电池模组中的单体电芯极柱竖直朝上,电池模组入箱后,通常在电芯模组底面与箱体之间水平设置液冷板,由于单体电芯具有一定高度,热量自上而下,散热效率较低,市面上还在电池模组两侧面设置液冷板,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散热效率,但在现实使用过程中,单体电芯厚度方向侧面相互贴合,在充放电时,单体电芯厚度方向侧面的热量较大,无法得到有效冷却散热。虽然市面上有一些研究人员试图在单体电芯与单体电芯之间设置液冷板,但液冷板需要开设进液口和出液口,同时还需要有液冷构件来将这些液冷板进行并联,由于单体电芯顶面需要安装汇流排、连接线束及线束隔离板,因此,进液口和出液口无法开设到电池模组顶面,这就导致无法设置液冷构件来连接这些液冷板,故此,现阶段,电池模组中,单体电芯之间设置液冷板仍然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克服。
如图1所示,结合图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芯模组1,本实施例公开的电芯模组1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电芯组11和第二电芯组12。
第一电芯组11包括多个第一单体电芯111,第二电芯组12包括多个第二单体电芯121,第一单体电芯111的数量和第二单体电芯121的数量一致。第一单体电芯111及第二单体电芯121可以为方形锂电池,也可以为一端出极耳的刀片电池。
第一电芯组11排布方式是:多个第一单体电芯111呈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线性排列,多个第一单体电芯111的极柱方向水平朝向同一侧,第二电芯组12排布方式是:多个第二单体电芯121呈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线性排布,多个第二单体电芯121的极柱方向水平朝向同一侧,第一单体电芯111远离极柱的一面与第二单体电芯121远离极柱的一面相贴合,由此使第一电芯组11和第二电芯组12中的单体电芯背靠背,紧密排布。
采用这样的单体电芯排布方式,在同样的电池箱空间内,可以比传统的单体电芯极柱朝上排布安装更多的单体电芯,且两排电芯组中单体电芯背靠背成组,紧贴着,可以提高电池箱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电池包内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为实现上述电池模组冷却散热,本实施在上述电芯模组1上设置了冷却装置2,冷却装置2包括第一液冷板21、第二液冷板22及第三液冷板23。
其中,第一液冷板21,水平设置在电芯模组1顶面,用来为单体电芯宽度方向一面进行冷却散热,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第一液冷板21和电芯模组1顶面之间粘贴有导热双面胶,导热双面胶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第一液冷板21通过导热双面胶充分与电芯模组1顶面进行换热,提高冷却散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导热双面胶,可以将第一电芯组11和第二电芯组12在水平方向牢固的固定在第一液冷板21上,提高电芯模组1的结构稳定性。通过设置一个第一液冷板21,即可实现整个电芯模组1上的所有单体电芯宽度方向一面冷却散热。
第二液冷板22,水平设置在电芯模组1底面,用来为单体电芯宽度方向另一面进行冷却散热,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第二液冷板22和电芯模组1底面之间粘贴有导热双面胶,导热双面胶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第二液冷板22通过导热双面胶充分与电芯模组1底面进行换热,提高冷却散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导热双面胶,可以将第一电芯组11和第二电芯组12在水平方向牢固的固定在第二液冷板22上,配合第一液冷板21与电芯组之间的固定,进一步提高电芯模组1的结构稳定性。通过设置一个第二液冷板22,即可实现整个电芯模组1上的所有单体电芯宽度方向另一面冷却散热。
第三液冷板23,设置有多个,分别位于第一单体电芯111与第一单体电芯111之间及第二单体电芯121与第二单体电芯12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电芯模组1宽度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单体电芯111及相邻两个第二单体电芯121之间设置一个或两个第三液冷板2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电芯组11上相邻两个第一单体电芯111之间设置一个第三液冷板23,第一电芯组11相邻的第二电芯组12上的两个第二单体电芯121之间也设置一个第三液冷板23,由此,两个第三液冷板23可以独立为第一电芯组11和第二电芯组12行的单体电芯侧面进行冷却散热。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电芯组11上相邻两个第一单体电芯111之间设置一个第三液冷板23,该第三液冷板23水平延伸至第一电芯组11相邻的第二电芯组12上的两个第二单体电芯121之间,由此设置,通过一个第三液冷板23,即可实现对四个单体电芯侧面进行冷却散热,液冷板的使用量减少,成本降低。
第三液冷板23的顶端设置有用于向第三液冷板23内循环通入冷却液的第一接头231和第二接头232。通过第一接头231第三液冷板23的内部腔室中通入冷却液,冷却液对单体电芯侧面换热后,将单体电芯侧面的温度降低,冷却液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后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接头232流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芯模组1的顶面、底面分别安装第一液冷板21和第二液冷板22,同时在各个第一单体电芯111与第一单体电芯111之间及各个第二单体电芯121与第二单体电芯121之间均设置第三液冷板23,可以使电芯模组1内的各个单体电芯周侧均有液冷板覆盖,可以全方位对单体电芯进行冷却散热,提高电池模组散热冷却效果,防止电池模组热失控发生,保证电池包安全性。
由于第一单体电芯111与第二单体电芯121背靠背紧贴,为了使第一电芯组11和第二电芯组12之间有效连接,本实施例在第一单体电芯111与第二单体电芯121之间设置有隔离层13,隔离层13包括绝缘片、防火片及缓冲泡棉,具体而言,上述绝缘片、防火片及缓冲泡棉的两侧面均负有双面胶,使的三者相互粘接在一起,通过绝缘片可以使单体电芯之间起到电性隔离,通过防火片阻止单体电芯热失控传递,通过缓冲泡棉,可以吸收单体电芯膨胀变形带来的尺寸公差变化,避免单体电芯受到挤压。
为了实现对各个第三液冷板23循环通入冷却液,本实施例做了如下技术方案。
作为第一实施例,第一液冷板21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主进液通道211和主出液通道212,主进液通道211与各个第三液冷板23上的第一接头231并联连通,主出液通道212与各个第三液冷板23上的第二接头232并联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主进液通道211和主出液通道212分别为独立的腔室,当电芯模组1宽度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单体电芯111及相邻两个第二单体电芯121之间设置一个第三液冷板23时,主进液通道211和主出液通道212设置一组,即主进液通道211和主出液通道212各一条,当当电芯模组1宽度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单体电芯111及相邻两个第二单体电芯121之间设置两个第三液冷板23时,主进液通道211和主出液通道212设置两组,即主进液通道211和主出液通道212各两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液冷板21上开设主进液通道211和主出液通道212,一方面,通过第一液冷板21通入冷却液,经由主进液通道211和主出液通道212均匀的向各个第三液冷板23中循环通入冷却液,可以保证进入到各个第三液冷板23内的冷却液流量一致,从而保证第三液冷板23对各个单体电芯大面冷却换热均匀,实现电芯模组1内各个单体电芯的温度一致性;另一方面,借助于第一液冷板21向各个第三液冷板23通入循环冷却液,可以减少液冷部件的使用,减少电池模组的重量,使其轻量化的同时,减少成本投入。
由于第三液冷板23是借助于第一液冷板21通入冷却液,同时第一液冷板21也需要对电芯模组1顶面进行冷却换热,为此,第一液冷板21内还设置有液冷腔室,第一液冷板21的同一端分别设置有与液冷腔室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213和第一出液口214,且第一进液口213与主进液通道211连通,第一出液口214与主出液通道212连通。由此设置,通过第一进液口213和第二进液口221可以循环向液冷腔室内通入冷却液,液冷腔室内布置有流道,可以使冷却液沿流道流动,进而实现对电芯模组1顶面进行冷却换热,同时,第一进液口213还可以将部分冷却液通过主进液通道211经由第一接头231通入到第三液冷板23内,再由第二接头232回流到主出液通道212,最后通过第一出液口214排出。
作为第二实施例,还包括水平设置在第一液冷板21顶面的第一汇流板24和第二汇流板25,第一液冷板21上开设有供第一接头231和第二接头232穿过避让孔215,第一汇流板24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通道241,第二汇流板25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通道252,第一通道241分别与各个第三液冷板23上第一接头231并联连通,第二通道252与各个第三液冷板23上的第二接头232并联连通,第一汇流板24及第二汇流板25的同一侧分别开设有接水头24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液冷板21上开设避让孔215,并在第一液冷板21顶面设置第一汇流板24和第二汇流板25,可以利用第一汇流板24和第二汇流板25独立的来为各个第三液冷板23均匀的通入循环冷却水,从而保证冷却液的流速不受影响。具体的,通过第一汇流板24上的接水头242向第一通道241内通入冷却液,冷却液均匀的通过各个第一接头231流入到第三液冷板23内,在换热后,冷却液通过各个第二接头232汇流到第二通道252,并从第二汇流板25上的接水头242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液冷板22与第一液冷板21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进液口221及第二出液口222,第一进液口213与第二进液口221相互并联,第一出液口214与第二出液口222相互并联。由此设置,可以在电芯模组1的同一侧设置冷却管道组件,并使冷却管道组件中的主进液管分别并联第一进液口213和第二进液口221,冷却管道组件中的主出液管分别并联第一出液口214和第二出液口222,从而实现第一液冷板21和第二液冷板22流量一致,实现电芯模组1共用一个冷却管道,并可保证电芯模组1散热均一。
由于电芯模组1上的单体电芯均竖直侧卧设置,且单体电芯上的极柱均朝向一侧,为了使多个单体电芯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本实施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具体的,所有第二单体电芯121上的正极柱和所有第一单体电芯111上的正极柱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有第二单体电芯121上的负极柱和所有第一单体电芯111上的负极柱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为了实现电芯模组1上各个单体电芯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一电芯组11还包括多个第一汇流排112,第一汇流排112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单体电芯111的正极柱和负极柱相连接,第二电芯组12还包括多个第二汇流排122,第二汇流排122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二单体电芯121的正极柱和负极柱相连接,由此设置,通过汇流排可以将单体电芯的极柱进行焊接,实现所有单体电芯之间的串联连接,同时,汇流排可以将多个单体电芯之间牢固连接,形成结构强度稳定的电芯组。
第一电芯组11与第二电芯组12的同一端通过跨接导电排14进行串联。通过跨接导电排14可以将第一电芯组11和第二电芯组12同一端进行导电连接,一方面起到将第一电芯组11和第二电芯组12进行串联连接,另一方面,能够将第一电芯组11和第二电芯组12在水平方向进行限位约束,提高二者连接强度,从而增加整个电芯模组1结构强度,在震动过程中,保护电池模组。
本实施例的电芯模组1长度方向两端还设置有端板15。在电芯模组1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端板15,端板15通过螺栓和下箱体固定,能够提升整个电池模组的强度。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利用了上述公开的电池模组。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根据电池模组的体积大小,来制定适合的电池箱体,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单体电芯侧卧式设置,使得单体电芯极柱水平朝向箱体一侧,可以使电芯模组1顶面处于水平面,电芯模组1顶面与上箱体之间无需设置过多的零部件,使得整个电池包体积轻薄,适用于空间较小的动力设备上,例如新能源电动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电芯模组(1),所述电芯模组(1)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电芯组(11)和第二电芯组(12),所述第一电芯组(11)包括多个第一单体电芯(111),所述第二电芯组(12)包括多个第二单体电芯(121);
其特征在于:多个第一单体电芯(111)呈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线性排列,多个第一单体电芯(111)的极柱方向水平朝向同一侧,多个第二单体电芯(121)呈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线性排布,多个第二单体电芯(121)的极柱方向水平朝向同一侧,第一单体电芯(111)远离极柱的一面与第二单体电芯(121)远离极柱的一面相贴合;
还包括设置在电芯模组(1)上的冷却装置(2),冷却装置(2)包括第一液冷板(21)、第二液冷板(22)及第三液冷板(23);其中,
第一液冷板(21),水平设置在电芯模组(1)顶面;
第二液冷板(22),水平设置在电芯模组(1)底面;
第三液冷板(23),设置有多个,分别位于第一单体电芯(111)与第一单体电芯(111)之间及第二单体电芯(121)与第二单体电芯(121)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体电芯(111)与第二单体电芯(121)之间设置有隔离层(13),所述隔离层(13)包括绝缘片、防火片及缓冲泡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1)宽度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单体电芯(111)及相邻两个第二单体电芯(121)之间设置一个或两个第三液冷板(23),所述第三液冷板(23)的顶端设置有用于向第三液冷板(23)内循环通入冷却液的第一接头(231)和第二接头(23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21)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主进液通道(211)和主出液通道(212),所述主进液通道(211)与各个第三液冷板(23)上的第一接头(231)并联连通,所述主出液通道(212)与各个第三液冷板(23)上的第二接头(232)并联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21)内还设置有液冷腔室,第一液冷板(21)的同一端分别设置有与液冷腔室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213)和第一出液口(214),且第一进液口(213)与主进液通道(211)连通,第一出液口(214)与主出液通道(212)连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平设置在第一液冷板(21)顶面的第一汇流板(24)和第二汇流板(25),所述第一液冷板(21)上开设有供第一接头(231)和第二接头(232)穿过避让孔(215),第一汇流板(24)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通道(241),第二汇流板(25)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通道(252),第一通道(241)分别与各个第三液冷板(23)上第一接头(231)并联连通,第二通道(252)与各个第三液冷板(23)上的第二接头(232)并联连通,第一汇流板(24)及第二汇流板(25)的同一侧分别开设有接水头(242)。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22)与电芯模组(1)之间还粘贴有导热双面胶,第二液冷板(22)与第一液冷板(21)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进液口(221)及第二出液口(222),所述第一进液口(213)与第二进液口(221)相互并联,第一出液口(214)与第二出液口(222)相互并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有第二单体电芯(121)上的正极柱和所有第一单体电芯(111)上的正极柱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有第二单体电芯(121)上的负极柱和所有第一单体电芯(111)上的负极柱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电芯组(11)还包括多个第一汇流排(112),第一汇流排(112)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单体电芯(111)的正极柱和负极柱相连接,所述第二电芯组(12)还包括多个第二汇流排(122),第二汇流排(122)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二单体电芯(121)的正极柱和负极柱相连接,第一电芯组(11)与第二电芯组(12)的同一端通过跨接导电排(14)进行串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1)长度方向两端还设置有端板(15)。
10.一种电池包,利用了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221753244.3U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ctive CN2177684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53244.3U CN217768458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53244.3U CN217768458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68458U true CN217768458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70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53244.3U Active CN217768458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684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6620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with water cooling jacket
CN111477934A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0074099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电动车及电网系统
CN115117510A (zh) 一种电池包及包括其的电动装置
CN210926234U (zh) 方形锂电池模组及电池模组系统
CN217768458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5966808A (zh) 一种集成式侧面液冷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CN116154357A (zh) 一种电动飞机用动力电池的组合式热管理系统
CN217656011U (zh) 电池模块
CN216671792U (zh) 一种多层热管理结构的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CN216624395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18160559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5000568A (zh) 电芯模组和动力电池总成
CN111934052A (zh) 液冷软包电池模组、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CN217062327U (zh) 电池包
CN217983488U (zh) 电芯连接结构、电池包及车辆
CN220341303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9106291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
CN218498260U (zh)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220774561U (zh) 电芯模块、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7589072U (zh) 一种电芯热管理系统、电芯模组及动力电池
CN219267752U (zh) 液冷板及具有该液冷板的液冷散热pack结构
CN219979658U (zh) 液冷组件、电池模块及电池系统
CN217822980U (zh) 液冷隔热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1980794U (zh) 电池包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