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59763A - 用于止动卡口式封闭件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止动卡口式封闭件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59763A
CN118159763A CN202280071690.2A CN202280071690A CN118159763A CN 118159763 A CN118159763 A CN 118159763A CN 202280071690 A CN202280071690 A CN 202280071690A CN 118159763 A CN118159763 A CN 1181597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tting
coupling
connection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716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迈克尔·施塔赫
普热梅斯瓦夫·库利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ma Germany GmbH
Original Assignee
Norma Germany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ma Germany GmbH filed Critical Norma Germany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8159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597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止动卡口式封闭件的装置(10),其中该装置(10)具有第一连接配合件(12)和第二连接配合件(14),第一连接配合件(12)具有用于锁定连接的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第二连接配合件(14)具有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其中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和联接通道(18)形成卡口式封闭件,其中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能够通过沿第二连接配合件(14)的纵轴线(20)的移动和随后在第一周向方向(46)上绕纵轴线(20)的旋转而被引入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中,其中第一连接配合件(12)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32),并且第二连接配合件(14)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34),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32)和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34)被设计成当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通过沿纵轴线(20)的移动和在第一周向方向(46)上的旋转而被引入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中时,止动在与第一周向方向(46)相反的第二周向方向上(48)的旋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装置(10),其允许简单的组装并且是成本有效的。

Description

用于止动卡口式封闭件的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止动卡口式封闭件的装置。
流体管线被用于在设备或诸如交通工具等物品内的不同位置之间引导流体。这里,在设备或物品的组装期间,可以将多个流体管线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公共流体管线。为了连接流体管线,流体管线的端件连接到联接件。联接件可紧固在连接件上,由此流体管线可彼此连接以流体连通。
从DE 10 2020 105 395 A1中可知,通过卡口式封闭件将联接件紧固在连接件上。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流体管线的快速联接。
为了固定联接件和连接件之间的连接,联接件和连接件可以焊接到彼此。为此,焊接环可以布置在连接件内。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装置,其允许简化的组装并且是成本有效的。
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在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中说明。装置的配置构成权利要求2至10的主题。
在用于止动卡口式封闭件的装置的情况下,其中所述装置具有带有用于锁定连接的至少一个联接突起的第一连接配合件和带有至少一个联接通道的第二连接配合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和所述联接通道形成卡口式封闭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可以通过沿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的纵轴线的移动和随后在第一周向方向上绕所述纵轴线的旋转而被引入到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中,根据本发明,提供了第一连接配合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以及提供了第二连接配合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被设计成当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已通过沿所述纵轴线的所述移动和在所述第一周向方向上的所述旋转而被引入到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中时,止动在与所述第一周向方向相反的第二周向方向上的旋转。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连接状态下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固定的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之间的快速联接。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没有彼此分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之间的连接不能被释放。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在这里通过卡口式封闭件彼此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的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和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的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通过插入和旋转移动彼此联接。为此,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可具有第一通道部分和第二通道部分,所述第一通道部分沿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的纵轴线延伸,所述第二通道部分绕所述纵轴线延伸至少一部分距离。所述第一通道部分和第二通道部分在角部处彼此连接。以类似的方式,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可具有第一突起部分和第二突起部分。所述第一突起部分可平行于所述纵轴线延伸,所述第二突起部分可绕所述纵轴线延伸,其中所述第一突起部分和所述第二突起部分在角部处彼此连接。然后,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被沿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的所述纵轴线插入所述第一通道部分。在所述角部处,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可以通过绕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的所述纵轴线、在绕所述纵轴线的第一周向方向上的旋转而被引入到所述第二通道部分中。一旦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在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中到达其端部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上的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上的所述第二固定配合件彼此相互作用。它们止动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在与所述第一周向方向相反的第二周向方向上的旋转。因此,在不释放由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配合件提供的止动动作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不能移出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该装置可以具有多个联接突起。此外,该装置还具有与数个联接突起相对应的数个联接通道。例如,该装置可以具有四个联接突起和四个联接通道。由此,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之间的联接可以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被止动。不需要焊接联接件。因此,另外,不需要成本密集型焊接装备。此外,可以减小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的公差,从而较低水平的力被需要以建立联接。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装置,其允许简化的组装并且是成本有效的。
根据一个示例,当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已通过沿所述纵轴线的移动和在所述第一周向方向上的旋转而被引入到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中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可以在所述第二周向方向的方向上形成底切。
一旦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已经与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联接,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配合件就可以经由所述底切彼此对接。然后,在第二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配合件经由形状配合彼此连接。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当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通过沿所述纵轴线的移动和在所述第一周向方向上的旋转而被引入到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中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可形成锁扣连接。
锁扣连接使得当固定配合件锁扣住时发出声信号,并且该信号可以向用户指示已经发生了止动动作。这进一步增加了装置组装过程中的安全性。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可具有例如锁扣鼻部。
在另一个示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可具有锁扣杆,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可具有锁扣鼻部。
在该示例中,当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正与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联接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可经受应力。在这里,当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正被引入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中时,所述锁扣杆可以越过所述锁扣鼻部。一旦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和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已联接,所述锁扣杆可以被解除应力并且可以在所述锁定鼻部上锁扣住。为此,可以在所述锁扣鼻部后面的(如沿所述第一周向方向所看到的)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上设置凹部,一旦所述锁扣杆已越过所述锁扣鼻部,所述锁扣杆就通过预应力作用移动到该凹部中。
此外,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可布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上,例如与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分开布置。
由此可以在第一连接配合件上将止动功能与联接功能分开。然后,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的第一通道部分可以被设计成例如周向地宽于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在周向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通道部分的宽度可以例如具有这样的程度,即,分配给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并且与所述联接突起分开布置的第一固定配合件可以同样地引入到所述第一通道部分中。作为替代,所述第一通道部分可以具有平行于所述纵轴线延伸的中间壁。在这里,可以在所述中间壁的一侧引入所述联接突起,并且可以在所述中间壁的另一侧引入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
根据一个示例,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可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上。
由此,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彼此直接连接。然后可以将它们制成一体。此外,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的稳定性可由此增加。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可以布置在所述联接突起的后端部上,如在所述第一周向方向上所看到的。
如果试图释放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之间的被止动的联接,则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经受压缩力,所述压缩力将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推靠在所述联接突起上。因此,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具有增加的稳定性。
根据一个示例,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可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上。
这意味着,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配合件之间的止动动作可以以直截了当且可靠的方式实现。因此,不需要用于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的专用通道。此外,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配合件在它们止动联接动作时受到所述联接通道的保护。由此避免了止动动作的意外释放。
根据另一个示例,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可以与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分开布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上。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可以具有专用通道,然后在该专用通道上布置所述第二固定配合件。作为替代,当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已通过沿所述纵轴线的移动和在所述第一周向方向上的旋转而被引入到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中时,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配合件可以在装置的外表面上相互作用。
在另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可以具有用于流体管线的联接件,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可以具有用于流体管线的连接件。
流体管线可以用在交通工具中,以便将例如冷却流体回路的不同部件彼此连接,以用于流体连通。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细节和优点可以从权利要求书的措辞和参考附图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收集,其中:
图1以分解图的形式示出了装置的示意图;
图2a和图2b示出了该装置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该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a至图4d示出了用于对连接配合件进行连接所需的顺序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第一连接配合件的替代示例的示意图;和
图6a和图6b示出了第一连接配合件的另一个替代示例的示意图。
在图1中,用于止动卡口式封闭件的装置整体上用附图标记10表示。图1中的示例在此示出了装置10的部件的分解图。
装置10具有第一连接配合件12和第二连接配合件14。此外,该装置可以在第一连接配合件12和第二连接配合件14之间具有密封元件22。
第一连接配合件12可以设计成用于流体管线的联接件28的形式。然后可以将联接件28的第一端部插入流体管线的开口中,以便流体管线连接到联接件28。
第一连接配合件12具有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该联接突起16可布置在联接件28的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端部上。在根据图1的示例中,第一连接配合件12具有四个联接突起16,它们在第一连接配合件12的周界上以彼此间相等的距离分布。
在该示例中,联接突起具有L形,具有沿纵轴线20延伸的第一突起部分36和绕纵轴线20延伸的第二突起部分38。第一突起部分36和第二突起部分38可以在角部处彼此连接。
第二连接配合件14可以具有连接件30,该连接件30可以与另一连接件联接,该另一连接件与另一流体管线连接。为了将连接件30和另一连接件之间的联接固定,可以设置一个夹子24。
此外,第二连接配合件14具有联接通道18,其可以布置在第二连接配合件14的开口的内壁中。联接通道18可以具有第一通道部分40和第二通道部分42。第一通道部分40可平行于纵轴线20延伸,第二通道部分42可绕该纵轴线延伸。两个通道部分40、42可以在角部处彼此连接。
第一通道部分40在绕纵轴线20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对应于联接突起16在绕纵轴线20的周向方向上的范围。
第二通道部分42在绕纵轴线20的周向方向上的范围对应于第二突起部分38在绕纵轴线20的周向方向上的范围。因此,第二通道部分42可以容纳第二突起部分38。
因此,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可以通过沿纵轴线的插入移动和随后在第一周向方向46上绕纵轴线的旋转移动而被引入到联接通道18中。因此,第一连接配合件14和第二连接配合件16通过插入和旋转移动而联接。联接突起16和联接通道18由此形成卡口式封闭件。
因此,可以将连接到第一连接配合件12和/或联接件28的流体管线连接到连接件30以进行流体连通。
此外,第一连接配合件12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32,在本示例中,第一固定配合件32紧固在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上。
第二连接配合件14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34,在本示例中,第二固定配合件34布置在联接通道18上。
当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通过沿纵轴线20的移动和在第一周向方向46上的旋转而被引入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中时,第一固定配合件32和第二固定配合件34相互作用。然后,两个固定配合件32、34止动第一连接配合件12和第二连接配合件14之间的联接。可以通过阻挡或防止与第一周向方向46相反的旋转,即阻挡或防止在第二周向方向48上的旋转来实现止动动作。
第一连接配合件12可以具有与联接突起16一样多的第一固定配合件32。在这种情况下,相应的第一固定配合件32连接到相应的联接突起16。
图2a和图2b示出了彼此联接的连接配合件12、14。
图2a图示出关于连接件30的开口的视图。连接到不同流体管线的另一连接件可以被引入到该开口中。在图2a的视图中,夹子24已被引入到连接件14的槽隙26中。
图2b示出了开口的视图,该开口是连接件28的一部分,并且当两个连接配合件12、14已彼此联接时,该开口与连接件30的开口相对。
此外,两个固定配合件32、34是可见的。在本示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32和第二固定配合件34被设计成锁扣鼻部的形式。第一固定配合件32布置在联接突起16的端部44上的第一突起部36上,其中,端部44布置在第一突起部36的后部,如在绕纵轴线20的第一周向方向46上所看到的。
在该示例中,两个固定配合件32、34在第二周向方向48上形成底切。这里,两个固定配合件32、34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径向延伸的边缘。当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已通过沿纵轴线20的移动和在第一周向方向46上的旋转而被引入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中时,固定配合件32、34的两个边缘彼此对接。由此,它们在第二周向48上形成形状配合。
第一突起部分36以及因此后端部44定位在第一通道部分42的进入区域中。特别地,第一固定配合件32由此被布置成可从外部接近,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固定配合件32和第二固定配合件34之间的底切可通过工具而被破坏,以便释放止动动作。
图3示出了装置的截面图,其中,当连接配合件12、14被联接时,密封元件22可以被布置在两个连接配合件12、14之间。密封元件22安装在保持器52上,该保持器52形成第一连接配合件14的一部分,并布置在联接件28的内壁50上。密封元件22沿纵向20部分地突出超过保持器52。当第一连接配合件12和第二连接配合件14被联接时,密封元件22的在纵向方向20上从保持器52突出的该部分对接第二连接配合件14的邻接表面54。在该过程中,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密封向外指向的间隙,当两个连接配合件12、14联接时,该向外指向的间隙可能保持在两个连接配合件12、14之间。
由此,第一连接配合件12和第二连接配合件14的与这两个连接配合件12、14之间的可能间隙毗邻的那些部分不与流过连接配合件12、14的流体接触。因此,这些部分可以具有与连接配合件12、14的与流体接触的部分不同的材料属性。
在图4a至图4d中更详细地解释了第一连接配合件12和第二连接配合件14之间的联接操作。
在图4a中,两个连接配合件12、14已彼此分离。第一连接配合件12和第二连接配合件14已相对于彼此定向,使得联接突起16和第一通道部分40平行于纵轴线20彼此对齐。
图4b在这方面示出了平行于纵轴线20关于第一通道部分40的细节特定视图。在这种布置中,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配合件12平行于纵轴线的移动将联接突起16引入到联接通道18的第一通道部分40中。在这种情况下,固定配合件32、34彼此隔开一定距离布置,并且不相互作用。
如图4c所示,一旦联接突起16已被引入到第一通道部分40中,第二突起部分38就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配合件12在第一周向方向46上的旋转而被引入到第二通道部分42中。在引入操作期间,固定配合件32、34不相互作用,因为它们相对远离彼此。当第一连接配合件12被旋转时,两个固定配合件32、34彼此相向移动。
在第一周向方向46上的旋转可以进行,直到第二突起部分38已被完全引入到第二通道部分42中。在第二突起部分38被完全引入第二通道部分42之前,在该示例中被设计成锁扣鼻部形式的第一固定配合件32越过第二固定配合件34。
如图4d所示,当第二突起部分38已被完全引入到第二通道部分42中时,第一固定配合件32在第二固定配合件34上锁扣住。如沿第一周向方向46的视图所示,相对于纵轴线20径向定向的第一固定配合件32的边缘底切相对于纵轴线20径向定向的第二固定配合件34的边缘。这些边缘也可以处于不同的取向。
然后,由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和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形成的卡口式封闭件被两个固定配合件32、34止动。
在该示例中,第一固定配合件32布置在第一突起部分36的后端部44上,并突出到第一通道部分42的进入区域中。
图5图示出装置10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在本示例中,第一固定配合件32与联接突起16分开布置。此外,第一固定配合件32被设计成锁扣杆的形式。
图6a和图6b图示出装置10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如图6a所示,这里的第一固定配合件32被设计成锁扣杆的形式,该锁扣杆与联接突起16联接。第一固定配合件32沿第二周向方向48从第一突起部分36的后端部44突出。
根据图6b,以锁扣杆的形式设计的第一固定配合件32在第二周向方向48上以第二突起部分38的延伸部的形式突出。此外,第一固定配合件32可仅沿第一突起部分36的一部分平行于纵轴线20延伸。一旦联接突起16已被引入到第一通道部分40中,第一固定配合件32就处于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它们被布置在联接通道18内,与第一通道部分40的进入区域相距一定距离。
当卡口式封闭件已被止动时,与其中第一固定配合件32延伸到进入区域中的示例性实施例相比,只有通过工具所花费的额外努力才可以从外部够到第一固定配合件32。因此,只有通过花费额外努力才可以释放止动动作,从而增加了第一连接配合件12和第二连接配合件14之间的连接的安全性。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而是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
从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附图中显而易见的所有特征和优点,包括构造细节、空间布置和方法步骤,无论本身还是以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都可能对发明具有重要性。
附图标记列表
10用于止动卡口式封闭件的装置
12 第一连接配合件
14 第二连接配合件
16 联接突起
18 联接通道
20 纵轴线
22 密封元件
24 夹子
26 槽隙
28 联接件
30 连接件
32 第一固定配合件
34 第二固定配合件
36 第一突起部分
38 第二突起部分
40 第一通道部分
42 第二通道部分
44 端部
46 第一周向方向
48 第二周向方向
50 内壁
52 保持器
54邻接表面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止动卡口式封闭件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10)具有第一连接配合件(12)和第二连接配合件(14),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12)具有用于锁定连接的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14)具有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和所述联接通道(18)形成卡口式封闭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能够通过沿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14)的纵轴线(20)的移动和随后在第一周向方向(46)上绕所述纵轴线(20)的旋转而被引入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12)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32),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14)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34),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32)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34)被设计成当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已通过沿所述纵轴线(20)的所述移动和在所述第一周向方向(46)上的所述旋转而被引入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中时,止动在与所述第一周向方向(46)相反的第二周向方向上(48)的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已通过沿所述纵轴线(20)的所述移动和在所述第一周向方向(46)上的所述旋转而被引入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中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32)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34)在所述第二周向方向(48)的方向上形成底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已通过沿所述纵轴线(20)的所述移动和在所述第一周向方向(46)上的所述旋转而被引入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中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32)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34)形成锁扣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32)具有锁扣杆,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34)具有锁扣鼻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32)与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分开地布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12)上。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配合件(32)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16)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配合件(32)布置在如在所述第一周向方向(46)上所看到的所述联接突起(16)的后端部(44)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34)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上。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配合件(34)与所述至少一个联接通道(18)分开地布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14)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配合件(12)具有用于流体管线的联接件(28),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配合件(14)具有用于流体管线的连接件(30)。
CN202280071690.2A 2021-10-25 2022-10-06 用于止动卡口式封闭件的装置 Pending CN1181597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1127685.3 2021-10-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59763A true CN118159763A (zh) 2024-06-07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920000662B1 (ko) 세경 배관 접속용 콘넥터
US6293596B1 (en) Quick connector with after incident indicator clip
US4979765A (en) Swivelable quick connector assembly
US7390029B2 (en) Quick connector
EP0868626B1 (en) Improved radial-release quick connector
US6173998B1 (en) Plug-in coupling for connecting two fluid conduits
KR101989209B1 (ko) 커넥터
JP4374561B2 (ja) ホース用のクリップ結合具
JP4814947B2 (ja) コルゲートチューブの接続部材
US6762365B2 (en) Connector cover for providing a water shield between a pipe and a connector
US20170152980A1 (en) Plug connector for fluid lines, comprising an inner adapter sleeve
WO2002055918A1 (fr) Pate d'etancheite pour joint
KR101001229B1 (ko) 파이프용 신속 작동 커플링
US20020019177A1 (en) Quick connector
US6979026B2 (en) Connector clip for verifying complete connection between a connector and a pipe and connector connecting structure therefor
EP2584243B1 (en) Connector
JPH07151278A (ja) 波形管用継手
EP3680995B1 (en) Electrical cable connectors with break-away constructions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KR102199268B1 (ko) 유지 요소 및 이러한 유지 요소를 가진 터미널 커넥터
CA2297044A1 (en) Connection device between a tube and a flexible pip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7104571B2 (en) Connector clip for verifying complete connection between a connector and a pipe
SK158994A3 (en) Quick-fit union connector with indicator of connection
CN110088990B (zh) 接触装置和接触系统
KR20010091024A (ko) 함께 차입 가능한 두 개의 관형 계수부를 갖는 차입 계수
CN118159763A (zh) 用于止动卡口式封闭件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