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49525A - 冷藏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藏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49525A CN118149525A CN202211566515.9A CN202211566515A CN118149525A CN 118149525 A CN118149525 A CN 118149525A CN 202211566515 A CN202211566515 A CN 202211566515A CN 118149525 A CN118149525 A CN 1181495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artment
- air
- freezing
- air supply
- evapor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4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937 thermal insulation foa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8—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using duc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14—Collecting or removing condensed and defrost water; Drip tray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冷藏冷冻装置,其包括:箱体,其内限定有冷冻间室、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以及用于对流经其的气流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冷冻间室具有冷冻储物环境,非冷冻间室具有冷藏储物环境、或者选择性地具有冷冻储物环境或冷藏储物环境;第一送风风机,配置成驱动经第一冷却室冷却的第一气流流向冷冻间室;以及第二送风风机,配置成驱动经第二冷却室冷却的第二气流流向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沿横向并排地设置于箱体的底部,第一送风风机立置在冷冻间室的下部后方,第二送风风机横置在第二冷却室内的后侧,满足了各储物间室的制冷需求,突破了现有设计中双送风风机均统一布局的设计思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藏冷冻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冷藏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利用冰箱来储存、保鲜物品。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冰箱主要有直冷冰箱和风冷冰箱两种。风冷冰箱是通过送风风机促使经蒸发器换热后的冷却气流流入储物间室,从而实现对储物间室制冷的目的。
常见风冷冰箱的送风风机通常布置在冷冻间室背部,即背置在箱体的后侧。还有一些多系统风冷冰箱设有多个送风风机,然而,这些送风风机要么均直立背置在箱体的后侧,要么均横向底置在箱体的底部,即多个送风风机的布局是统一的。然而,申请人认识到,送风风机不同的布局方式,其优劣势不同,这种统一的布局方式并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设定温度差异较大的多个储物间室的制冷需求,冰箱整体制冷效果欠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多个送风风机且送风风机的布局方式更加合理的冷藏冷冻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增大各间室的储物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其包括:
箱体,其内限定有冷冻间室、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以及用于对流经其的气流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所述冷冻间室具有冷冻储物环境,所述非冷冻间室具有冷藏储物环境、或者选择性地具有冷冻储物环境或冷藏储物环境;
第一送风风机,配置成驱动经所述第一冷却室冷却的第一气流流向所述冷冻间室;以及
第二送风风机,配置成驱动经所述第二冷却室冷却的第二气流流向所述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其中
所述第一冷却室和所述第二冷却室沿横向并排地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立置在所述冷冻间室的下部后方,所述第二送风风机横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室内的后侧。
可选地,所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
冷冻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冷冻间室的后侧,且配置成用于将所述第一气流输送至所述冷冻间室;且
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竖直设置在所述冷冻风道组件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送风风机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蜗壳和设置于所述第一蜗壳内的第一风扇;且
所述第一蜗壳具有朝前开口的吸风口和朝上开口的排风口,所述吸风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后侧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所述冷冻风道组件内部的冷冻送风风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冷冻风道组件的底部密封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冷冻风道组件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第一蜗壳的底部形成有排水口;且
所述第一蜗壳的后侧下部从上往下地向前倾斜延伸,以形成导水斜面。
可选地,所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
横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室内的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从前往后地向上倾斜;且
所述第一蒸发器向上倾斜的角度、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高度以及所述第一蒸发器与所述第一送风风机之间的距离设置成使得从所述第一蒸发器流出的所述第一气流直接朝向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中心区域流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中心与限定所述冷冻间室的第一内胆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范围在110~130mm之间的任一值;且/或
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后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范围在125~135mm之间的任一值;且/或
所述第一蒸发器向上倾斜的角度为范围在20~30°之间的任一角度值。
可选地,所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
横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室内的第二蒸发器;其中
所述第二送风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后侧,且从前往后地向上倾斜。
可选地,所述冷藏冷冻装还包括:
第二蒸发器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上方,用于将相邻地位于所述第二冷却室上方的非冷冻间室与所述第二冷却室分隔开;以及
第二保温泡沫,贴设于所述第二蒸发器盖板的下表面;其中
所述第二送风风机具有朝向所述第二保温泡沫的吸风口,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以及所述吸风口所在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保温泡沫之间均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吸风空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的平均距离为范围在18~25mm之间的任一值;且/或
所述吸风口所在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保温泡沫之间的距离为范围在32~45mm之间的任一值;且/或
所述第二送风风机向上倾斜的角度为范围在20~30°之间的任一角度值。
可选地,所述冷藏冷冻装还包括:
非冷冻风道组件,用于向所述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输送所述第二气流;
所述第二送风风机连接于所述非冷冻风道组件的底部,且包括容置有第二风扇的第二蜗壳和连接在所述第二蜗壳和所述非冷冻风道组件之间的导风部;所述第二蜗壳具有朝向后上方的出风口,所述导风部配置成由所述第二蜗壳的出风口从前向后地弯曲向上延伸,且所述导风部的延伸末端朝上,并与所述非冷冻风道组件气密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包括具有冷藏储物环境的冷藏间室、选择性地具有冷藏储物环境或具有冷冻储物环境的小变温间室和全变温间室;且
所述冷冻间室位于所述箱体横向上的第一侧,所述冷藏间室、所述小变温间室和所述全变温间室均位于与所述冷冻间室相邻的所述箱体横向上的第二侧。
可选地,所述全变温间室的可调温度区间宽于所述小变温间室的可调温度区间,所述冷藏间室、所述小变温间室和所述全变温间室在所述箱体的第二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且
所述第一冷却室和所述第二冷却室分别相邻地位于所述冷冻间室和所述全变温间室的下方。
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具有冷冻间室和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用于分别为冷冻间室和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提供冷量的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均底置在箱体的底部,因此,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均从下往上分别输送至冷冻间室和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
对于冷冻间室,设定温度较低,冷量需求较大,需要较大的风路和需要较高的风压。为此,本申请将用于向冷冻间室驱动送风的第一送风风机设置成立置在冷冻间室的下部后方,即将第一送风风机背置,第一送风风机能够从正面水平地吸入第一冷却室产生的第一气流,吸风效率最大化,风量损失最小同时风阻最小,制冷效率最高。
对于非冷冻间室,例如冷藏间室或变温间室,温度设定相对较高,冷量需求较小,因此对第二送风风机的送风风风压要求相对较低。为此,本发明将用于向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驱动送风的第二送风风机设置成横置在第二冷却室内的后侧,即第二送风风机底置在箱体的底部,既能够满足非冷冻间室对送风风压和送风风量的较低要求,又可以避免第二气流直接从风机甩进非冷冻间室,而是平滑地吹向非冷冻间室,提高了非冷冻间室送风的柔和性,同时还降低了风噪。
可见,本发明根据冷冻间室和非冷冻间室的不同制冷需求将用于为冷冻间室送风的第一送风风机背置、将用于为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送风的第二送风风机底置,满足了各储物间室的制冷需求、确保了个储物间室均具有较高的制冷效果和较高的制冷效率,突破了现有设计中双送风风机均统一布局的设计思想,设计更加合理,非常巧妙。
另外,第二送风风机横置的布置方式还可以降低其整体高度,多出来的空间可以增加处于第二冷却室上方的非冷冻间室的容积,解决了非冷冻间室的尺寸限制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送风风机竖直地设置在冷冻风道组件的底部,可以紧贴内胆后部,尽可能地减小了其占用的进深空间,为冷冻间室创造了更大的容量,在将第一蒸发器底置后增加了冷冻间室前后方向尺寸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一部分空间,用户体验感增加。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沿图1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沿图1中的剖切线B-B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图2中部分C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冻风道组件及冷冻蒸发器盖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图3中部分D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非冷冻风道组件和第二蒸发器盖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沿图1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沿图1中的剖切线B-B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1包括箱体10。箱体10内限定有冷冻间室11、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以及用于对流经其的气流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冷冻间室11具有冷冻储物环境,非冷冻间室具有冷藏储物环境、或者选择性地具有冷冻储物环境或冷藏储物环境。具体地,冷冻间室11内的温度通常可设定在-25~-18℃之间。非冷冻间室可以为冷藏间室和/或变温间室,冷藏间室内的温度通常可设定在0~8℃之间,变温间室内的温度通常可设定在-25~8℃之间,即变温间室可设置成冷藏状态,也可以设置为冷冻状态。
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第一送风风机21和第二送风风机22。第一送风风机21配置成驱动经第一冷却室151冷却的第一气流流向冷冻间室11。第二送风风机22配置成驱动经第二冷却室152冷却的第二气流流向上述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也就是说,第一送风风机21用于向冷冻间室11驱动送风,第二送风风机22用于向非冷冻间室驱动送风。
特别地,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沿横向并排地设置于箱体10的底部。也即是,用于分别为冷冻间室11和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提供冷量的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均底置在箱体10的底部,因此,第一冷却室151产生的第一气流和产生的第二气流均从下往上分别输送至冷冻间室11和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并且,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不会占用储物间室后侧的空间,增加了各储物间室的纵深,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1的容积率;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储物间室,解决了部分储物区域位置过低不便于用户操作的问题。
对于冷冻间室11,其设定温度较低,冷量需求较大,需要较大的风路和需要较高的风压。为此,本申请将用于向冷冻间室11驱动送风的第一送风风机21设置成立置在冷冻间室11的下部后方,即将第一送风风机21背置,第一送风风机21能够从正面水平地吸入第一冷却室151产生的第一气流,吸风效率最大化,风量损失最小同时风阻最小,制冷效率最高。
对于非冷冻间室,例如冷藏间室或变温间室,温度设定相对较高,冷量需求较小,因此对第二送风风机22的送风风风压要求相对较低。为此,本发明将用于向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驱动送风的第二送风风机22设置成横置在第二冷却室152内的后侧,即第二送风风机22底置在箱体10的底部,既能够满足非冷冻间室对送风风压和送风风量的较低要求,又可以避免第二气流直接从风机甩进非冷冻间室,提高了非冷冻间室送风的柔和性,同时还降低了风噪。具体地,第二送风风机22可以水平横置,也可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地横置。
可见,本发明根据冷冻间室11和非冷冻间室的不同制冷需求将用于为冷冻间室11送风的第一送风风机21背置、将用于为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送风的第二送风风机22底置,满足了各储物间室的制冷需求、确保了个储物间室均具有较高的制冷效果和较高的制冷效率,突破了现有设计中双送风风机均统一布局的设计思想,设计更加合理,非常巧妙。
另外,第二送风风机22横置的布置方式还可以降低其整体高度,多出来的空间可以增加处于第二冷却室上152方的非冷冻间室的容积,解决了非冷冻间室的尺寸限制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冷冻风道组件51,冷冻风道组件51设置于冷冻间室11的后侧,且配置成用于将第一冷却室151产生的第一气流输送至冷冻间室11。
图4是图2中部分C的示意性放大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冻风道组件及冷冻蒸发器盖板的示意性结构图。进一步地,第一送风风机21竖直设置在冷冻风道组件51的底部。一方面便于向冷冻风道组件51内吹送第一气流;另一方面,冷冻风道组件51可以紧贴内胆后部,尽可能地减小了其占用的进深空间,为冷冻间室11创造了更大的容量,在将第一冷却室151底置后增加了冷冻间室11前后方向尺寸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一部分空间,用户体验感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风机21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蜗壳211和设置于第一蜗壳211内的第一风扇212。第一蜗壳211具有朝前开口的吸风口2111和朝上开口的排风口2112,吸风口2111与第一冷却室151的后侧连通,排风口2112与冷冻风道组件51内部的冷冻送风风道连通。当第一风扇212转动时,可将第一冷却室151内产生的第一气流水平地经吸风口2111吸入,并经过第一风扇212的扇叶驱动将第一气流向上经排风口2112甩入冷冻送风风道。第一气流从第一冷却室151流向冷冻送风风道的过程中仅在第一送风风机21处产生了一次换向,换向次数较少,进一步减小了风阻,提高了第一气流的流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蜗壳211与冷冻风道组件51的底部密封连接。具体地,第一蜗壳211可通过卡接、紧固连接等合适的方式连接于冷冻风道组件51的底部,第一蜗壳211和冷冻风道组件51底部之间的配合界面设有密封结构,以形成气密密封,防止漏冷。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蜗壳211也可以与冷冻风道组件51一体成型。由此,不需要将第一蜗壳211装配到冷冻风道组件51,也无需考虑二者之间的密封问题,结构和装配都更加简单。
申请人认识到,由于经第一冷却室151冷却后的第一气流的温度很低,第一蜗壳211甚至冷冻送风风道内可能会产生少量的冷凝水,若冷凝水聚集在第一蜗壳211内可能会随着第一气流吹送至冷冻间室11,造成冷冻间室11结霜严重,影响用户使用。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在第一蜗壳211的底部开设排水口213,冷冻送风风道内产生的冷凝水顺着风道壁向下流动至第一蜗壳211,并随着第一蜗壳211内产生的冷凝水一起向下汇集至第一蜗壳211的底部,最终从排水口213排出,有效地避免了冷凝水随第一气流吹出冷冻间室11。
进一步地,第一蜗壳211的后侧下部从上往下地向前倾斜延伸,以形成导水斜面214。由于吸风口2111开设在第一蜗壳211的前侧,吸风口2111周围的蜗壳壁本身可设置成有利于气流流动的弧形壁,同时弧形壁也有利于冷凝水的流动。因此,本发明在第一蜗壳211的后侧设置导水斜面214,可以引导第一蜗壳211后侧的冷凝水更加顺畅、更加快速地向下汇集至排水口213处,从而及时地将冷凝水排出。
具体地,排水口213可处于第一冷却室151的底壁上方,以使得从排水口213流出的冷凝水滴落在第一冷却室151的底壁,从而经第一冷却室151底壁上的总排水口和与该总排水口连通的排水管排出箱体10外。
由于冷藏冷冻装置1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皿等结构通常设置在箱体10的底部后侧,占用箱体10底部后侧的部分空间形成压缩机仓。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横置在第一冷却室151内的第一蒸发器31,第一蒸发器31从前往后地向上倾斜。由此,在确保对压缩机仓进行让位的前提下充分地利用箱体10内压缩机仓前侧的空间,可尽可能地降低第一蒸发器31的高度,减少其占用的竖向空间,从而增大冷冻间室11的竖向空间。而且,还可以增加第一蒸发器31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增加其换热面积,从而提高其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蒸发器31向上倾斜的角度、第一送风风机21的高度以及第一蒸发器31与第一送风风机21之间的距离设置成使得从第一蒸发器31流出的第一气流直接朝向第一送风风机21的中心区域流动。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合理地布局第一蒸发器31和第一送风风机21的姿态及相对位置使得第一气流直接流向第一送风风机21的吸风口2111,尽可能地减小了第一气流的换向次数和流动的阻力,风量损失最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风机21的中心与限定冷冻间室11的第一内胆的底壁10a之间的距离L1为范围在110~130mm之间的任一值。例如,第一送风风机21的中心与第一内胆的底壁10a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11mm、112mm、113mm、114mm、115mm、116mm、117mm、118mm、119mm、120mm、121mm、122mm、123mm、124mm、125mm、126mm、127mm、128mm、129mm、130mm等等。若该距离设置的过大,相当于第一送风风机21的中心高度较高,不但会缩短冷冻送风风道组件51的高度进而可能影响冷冻间室11底部区域的送风,而且还要求第一蒸发器31向上倾斜的程度较大,然而,受制于冷冻间室11的储物空间要求,第一蒸发器31不易倾斜过大,难以满足上述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31向上倾斜的角度为范围在20~30°之间的任一角度值。例如,第一蒸发器31向上倾斜的角度例如可以为20°、21°、22°、23°、24°、25°、26°、27°、28°、29°或30°。若第一蒸发器31向上倾斜的角度过大,会增加第一蒸发器31占用的竖向空间,冷冻间室11的空间不能够最大化。若第一蒸发器32向上倾斜的角度过小,一方面会将压缩机仓的高度压缩得更小,不利于压缩机仓内的各结构布局;另一方面,还将要求第一送风风机21的中心高度过低,不但这一要求难以实现,而且第一送风风机21的底部容易于第一内胆产生结构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风机21的中心与第一蒸发器31的后端之间的垂直距离L2为范围在125~135mm之间的任一值。例如,该距离具体可以为125mm、127mm、128mm、129mm、130mm、131mm、132mm、133mm、134mm、或者135mm。若第一送风风机21的中心与第一蒸发器31的后端之间的垂直距离过大,第一蒸发器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受限,影响其换热效率。若第一送风风机21的中心与第一蒸发器31的后端之间的垂直距离过小,不便于装配第一蒸发器31。
本发明通过对第一送风风机21的中心与限定冷冻间室11的第一内胆的底壁10a之间的距离、第一蒸发器31向上倾斜的角度、以及第一送风风机21的中心与第一蒸发器31的后端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合理的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只要确保从第一蒸发器31流出的第一气流直接朝向第一送风风机21的中心区域流动即可,降低了实现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横置在第二冷却室152内的第二蒸发器32。由此,在确保对压缩机仓进行让位的前提下充分地利用箱体10内压缩机仓前侧的空间,可尽可能地降低第二蒸发器32的高度,减少其占用的竖向空间,从而增大非冷冻间室的竖向空间。而且,还可以增加第二蒸发器32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增加其换热面积,从而提高其换热效率。
图6是图3中部分D的示意性放大图,进一步地,第二送风风机22设置于第二蒸发器32的后侧,且从前往后地向上倾斜。也即是,第二送风风机22斜置在第二冷却室152内,适应了用于限定非冷冻间室的内胆底壁的形状,且能够实现第二气流的流向平滑地过度,进一步提高了非冷冻间室送风的柔和性,进一步降低了风噪。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第二蒸发器盖板421和第二保温泡沫422。第二蒸发器盖板421设置于第二蒸发器32的上方,用于将相邻地位于第二冷却室152上方的非冷冻间室与第二冷却室152分隔开。第二保温泡沫422贴设于第二蒸发器盖板421的下表面,以用于隔绝第二蒸发器盖板421的上方和下方之间的热传递。进一步地,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第一蒸发器盖板41,第一蒸发器盖板41设置于第一蒸发器31的上方,用于将冷冻间室11和第一冷却室151隔开。进一步地,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第一罩板61和第二罩板62。第一罩板61罩设在第一蒸发器盖板41的前侧,以覆盖第一蒸发器盖板41,起到装饰作用。第二罩板62罩设在第二蒸发器盖板41的前侧,以覆盖第二蒸发器盖板421,起到装饰作用。第一罩板61和第二罩板62上开可以开设有回风口,以供回风气流返回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
进一步地,第二送风风机22具有朝向第二保温泡沫422的吸风口2211,第二送风风机22的前端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以及吸风口2211所在第二送风风机22的上表面22a与第二保温泡沫422之间均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吸风空间。由于第二送风风机22的吸风口2211朝向第二保温泡沫422,并不直接朝向第二蒸发器32,因此,从第二蒸发器32流出的第二气流需要经过换向才能够吸入吸风口2211。为此,本发明特别地在第二送风风机22的前端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以及吸风口2211所在第二送风风机22的上表面22a与第二保温泡沫422之间形成吸风空间,从而供从第二蒸发器32流出的第二气流在吸风空间内平稳地完成换向,尽可能地减小了第二气流换向过程中遇到的风阻,从而确保了各非冷冻间室的送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送风风机22的前端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平均距离为范围在18~25mm之间的任一值。例如,该距离具体可以为18mm、19mm、20mm、21mm、22mm、23mm、24mm或25mm。若第二送风风机22的前端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距离过大,则对第二送风风机22和第二蒸发器32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限制较大,不利于确保送风效率和换热效率。若第二送风风机22的前端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距离过小,二者之间形成的吸风空间较小,从第二蒸发器32流出的第二气流来不及换向即吹向第二送风风机22的前端或底部,从而产生严重的反流现象,影响第二送风风机22的送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风口211所在第二送风风机22的上表面22a与第二保温泡沫422之间的距离L3为范围在32~45mm之间的任一值。例如,该距离可以为32mm、33mm、34mm、35mm、36mm、37mm、38mm、39mm、40mm、41mm、42mm、43mm、44mm或45mm。若吸风口2211所在第二送风风机22的上表面22a与第二保温泡沫422之间的距离过大,二者之间形成的吸风空间较大,不但不便于引导第二气流流向吸风口2211,而且还会缩减位于第二蒸发器盖板421上方的非冷冻间室的竖向空间。若吸风口2211所在第二送风风机22的上表面22a与第二保温泡沫422之间的距离过小,二者之间形成的吸风空间较小,从第二送风风机22的前端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吸风空间流过来的第二气流大都吹向第二保温泡沫422,非常不利于第二气流换向流向吸风口211,影响第二送风风机22的送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送风风机22向上倾斜的角度为范围在20~30°之间的任一角度值。例如,第二送风风机22向上倾斜的角度具体可以为20°、21°、22°、23°、24°、25°、26°、27°、28°、29°或30°。若第二送风风机22向上倾斜的角度过大,不但占用竖向空间较大,而且其吸风口2211可能正对第二蒸发器32,吸风速度过快,不利于非冷冻间室的柔和送风,风噪较大。若第二送风风机22向上倾斜的角度过小,其吸风口2211接近于朝上,不利于第二气流的有效换向,第二气流遇到的阻力较大,影响送风效率。
本发明通过对第二送风风机22的前端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距离、吸风口2211所在第二送风风机22的上表面22a与第二保温泡沫42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送风风机22向上倾斜的角度进行合理的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只要确保从第二蒸发器32流出的第二气流平滑吸入吸风口2211,并从第二送风风机22的出风口平滑地向上吹入变温风道,实现了非冷冻间室的柔和送风,降低了风噪。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非冷冻风道组件52,第二送风风机22与非冷冻风道组件52连通,以将其驱动的第二气流送往非冷冻风道组件52,并通过非冷冻风道组件52输送至上述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非冷冻风道组件和第二蒸发器盖板的示意性结构图。进一步地,第二送风风机22连接于非冷冻风道组件52的底部,且包括用于容置第二风扇222的第二蜗壳221和连接在第二蜗壳221和非冷冻风道组件52之间的导风部223。第二蜗壳221具有朝向后上方的出风口,导风部223配置成由第二蜗壳221的出风口从前向后地弯曲向上延伸,且导风部223的延伸末端朝上,以便于与非冷冻风道组件52气密性连接。由此,经第二风扇222驱动、并经第二蜗壳221的出风口流出的第二气流平滑地沿着导风部223向上流入非冷冻风道组件52,顺畅地完成了第二气流的流向转换,气流阻力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送风风机22间隔地设置于第二蒸发器32的后侧,且第二蜗壳221的最前端设有通过将其顶壁和周向侧壁相交形成的处于最前端的棱部切除形成的斜切部2212。也即是,本发明的第二蜗壳221在现有蜗壳的基础上切除了其顶壁和周向侧壁相交形成的位于其最前端的棱部,切除棱部后形成的斜切部2212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距离显然比原有蜗壳最前端的棱部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距离更远。
本发明通过设置斜切部2212增加了第二送风风机22的最前端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间隔距离,不需要缩减第二蒸发器32和第二送风风机22的尺寸,在不影响送风风机功能和蒸发器换热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避免了第二送风风机32的前端产生凝露或结霜现象。
并且,当第二蜗壳221的表面产生凝露水或化霜水时,凝露水或化霜水更容易沿着斜切部2212向下滑落,而不易积存在第二蜗壳221最前端的顶部,避免了第二蜗壳221前端产生积水甚至结冰现象。
另外,斜切部2212的设置还能够增强第二蜗壳221的结构强度,使得第二蜗壳221不易变形或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包括具有冷藏储物环境的冷藏间室12、选择性地具有冷藏储物环境或具有冷冻储物环境的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也即是,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均为变温间室,其均可以在冷藏状态和冷冻状态之间切换。本发明将箱体10的内部空间分成温度范围不同的多个储物间室,每个储物间室的温度均可以独立地设定和调节,便于用户将不同类型的食材精确地分区储存。多个储物间室不同的布置位置使得不同储物间室具有不同大小的储物空间,便于用户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分区储存。
进一步地,冷冻间室11位于箱体10横向上的第一侧,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均位于与冷冻间室11相邻的箱体10横向上的第二侧。本发明将冷冻间室11独立设置在箱体10的第一侧,其储物空间较大,温度要求较低,冷量需求较大,因此其由第一送风风机21单独驱动送风,可以保证冷冻间室11的制冷效率和制冷效果。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上下布置在箱体10的第二侧,温度要求相对较高,单个间室的储物空间有限,单个间室的冷量需求不是很大,因此,这个三个间室可以利用一个第二送风风机22共同驱动送风,既满足了各间室对温度的需求,又尽可能地减少了送风风机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变温间室14的可调温度区间宽于小变温间室13的可调温度区间。具体地,小变温间室13内的温度通常可设定在-5~8℃之间,以在冷藏和软冷冻之间切换;全变温间室14内的温度通常可设定在-25~8℃之间,以在冷藏和冷冻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在箱体10的第二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由于全变温间室14的可调温度区间宽于小变温间室13的可调温度区间,即全变温间室14的可设定温度更低,需求冷量更多。为此,本发明将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设置成在箱体10的第二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即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距离第二送风风机22越来越近,便于向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输送逐渐增多的冷量,从而实现各间室的温度精准控制,间室布局更加合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分别相邻地位于冷冻间室11和全变温间室14的下方。第一冷却室151中设有横置的第一蒸发器31,用于产生第一气流;第二冷却室152内设有横置的第二蒸发器32,用于产生第二气流。
进一步地,第一送风风机21和第二送风风机22可分别位于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中,并分别处于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的下游侧,以便于第一送风风机21直接从第一蒸发器31的下游吸风、便于第二送风风机22直接从第二蒸发器32的下游吸风,送风效果更高。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上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该一部分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冷藏冷冻装置1的实际使用状态而言的,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进一步,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3)
1.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其内限定有冷冻间室、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以及用于对流经其的气流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所述冷冻间室具有冷冻储物环境,所述非冷冻间室具有冷藏储物环境、或者选择性地具有冷冻储物环境或冷藏储物环境;
第一送风风机,配置成驱动经所述第一冷却室冷却的第一气流流向所述冷冻间室;以及
第二送风风机,配置成驱动经所述第二冷却室冷却的第二气流流向所述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其中
所述第一冷却室和所述第二冷却室沿横向并排地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立置在所述冷冻间室的下部后方,所述第二送风风机横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室内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冻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冷冻间室的后侧,且配置成用于将所述第一气流输送至所述冷冻间室;且
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竖直设置在所述冷冻风道组件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风风机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蜗壳和设置于所述第一蜗壳内的第一风扇;且
所述第一蜗壳具有朝前开口的吸风口和朝上开口的排风口,所述吸风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后侧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所述冷冻风道组件内部的冷冻送风风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冷冻风道组件的底部密封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冷冻风道组件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蜗壳的底部形成有排水口;且
所述第一蜗壳的后侧下部从上往下地向前倾斜延伸,以形成导水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横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室内的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从前往后地向上倾斜;且
所述第一蒸发器向上倾斜的角度、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高度以及所述第一蒸发器与所述第一送风风机之间的距离设置成使得从所述第一蒸发器流出的所述第一气流直接朝向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中心区域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中心与限定所述冷冻间室的第一内胆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范围在110~130mm之间的任一值;且/或
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后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范围在125~135mm之间的任一值;且/或
所述第一蒸发器向上倾斜的角度为范围在20~30°之间的任一角度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横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室内的第二蒸发器;其中
所述第二送风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后侧,且从前往后地向上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蒸发器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上方,用于将相邻地位于所述第二冷却室上方的非冷冻间室与所述第二冷却室分隔开;以及
第二保温泡沫,贴设于所述第二蒸发器盖板的下表面;其中
所述第二送风风机具有朝向所述第二保温泡沫的吸风口,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以及所述吸风口所在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保温泡沫之间均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吸风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的平均距离为范围在18~25mm之间的任一值;且/或
所述吸风口所在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保温泡沫之间的距离为范围在32~45mm之间的任一值;且/或
所述第二送风风机向上倾斜的角度为范围在20~30°之间的任一角度值。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非冷冻风道组件,用于向所述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输送所述第二气流;
所述第二送风风机连接于所述非冷冻风道组件的底部,且包括容置有第二风扇的第二蜗壳和连接在所述第二蜗壳和所述非冷冻风道组件之间的导风部;所述第二蜗壳具有朝向后上方的出风口,所述导风部配置成由所述第二蜗壳的出风口从前向后地弯曲向上延伸,且所述导风部的延伸末端朝上,并与所述非冷冻风道组件气密性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包括具有冷藏储物环境的冷藏间室、选择性地具有冷藏储物环境或具有冷冻储物环境的小变温间室和全变温间室;且
所述冷冻间室位于所述箱体横向上的第一侧,所述冷藏间室、所述小变温间室和所述全变温间室均位于与所述冷冻间室相邻的所述箱体横向上的第二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变温间室的可调温度区间宽于所述小变温间室的可调温度区间,所述冷藏间室、所述小变温间室和所述全变温间室在所述箱体的第二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且
所述第一冷却室和所述第二冷却室分别相邻地位于所述冷冻间室和所述全变温间室的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66515.9A CN118149525A (zh) | 2022-12-07 | 2022-12-07 | 冷藏冷冻装置 |
PCT/CN2023/136491 WO2024120393A1 (zh) | 2022-12-07 | 2023-12-05 | 冷藏冷冻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66515.9A CN118149525A (zh) | 2022-12-07 | 2022-12-07 | 冷藏冷冻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49525A true CN118149525A (zh) | 2024-06-07 |
Family
ID=91299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566515.9A Pending CN118149525A (zh) | 2022-12-07 | 2022-12-07 | 冷藏冷冻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149525A (zh) |
WO (1) | WO202412039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00004759A (ko) * | 1998-06-30 | 2000-01-25 | 전주범 | 복합냉장고의 냉장실 냉기 공급장치 |
CN101368783A (zh) * | 2007-08-13 | 2009-02-18 | 海信(北京)电器有限公司 | 对开门风冷冰箱 |
CN202547231U (zh) * | 2012-02-17 | 2012-11-21 | 海尔集团公司 | 一种双制冷系统的冰箱 |
CN208817805U (zh) * | 2018-04-13 | 2019-05-03 |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 冷却室位于冷冻内胆内侧下部的冰箱 |
CN110375481A (zh) * | 2018-04-13 | 2019-10-25 |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 底部具有双冷凝器结构的冰箱 |
CN111609614B (zh) * | 2019-02-26 | 2021-08-24 |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双风机的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609606B (zh) * | 2019-02-26 | 2022-04-29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双送风风机的冰箱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
CN111609608B (zh) * | 2019-02-26 | 2021-08-24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双送风风机的冰箱 |
CN113915853B (zh) * | 2021-01-04 | 2023-06-30 | 海信冰箱有限公司 | 冰箱 |
CN215951882U (zh) * | 2021-07-30 | 2022-03-04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冷藏冷冻装置 |
CN219199639U (zh) * | 2022-12-07 | 2023-06-16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冷藏冷冻装置 |
-
2022
- 2022-12-07 CN CN202211566515.9A patent/CN118149525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12-05 WO PCT/CN2023/136491 patent/WO2024120393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120393A1 (zh) | 2024-06-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37443B1 (ko) | 냉장고용 제상히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장고 | |
CN103827608B (zh) | 冷藏库 | |
CN100549592C (zh) | 冰箱 | |
CN219199639U (zh) | 冷藏冷冻装置 | |
CN206113474U (zh) | 一种冷藏门上安装有制冰系统的冰箱 | |
CN101846427B (zh) | 冰箱 | |
KR20090114044A (ko) | 냉장고 | |
CN113074491A (zh) | 一种风冷冰箱 | |
CN104380015B (zh) | 冰箱 | |
CN100520244C (zh) | 冰箱 | |
CN102818417A (zh) | 冰箱 | |
CN210374249U (zh) | 一种冰箱 | |
CN118149525A (zh) | 冷藏冷冻装置 | |
CN110375481A (zh) | 底部具有双冷凝器结构的冰箱 | |
KR100621237B1 (ko) | 냉장고의 냉기유로구조 | |
CN219037258U (zh) | 冷藏冷冻装置 | |
CN202938567U (zh) | 冷冻冷藏库 | |
CN219531316U (zh) | 冰箱 | |
CN216114887U (zh) | 冷藏冷冻装置 | |
CN219913605U (zh) | 冰箱 | |
CN218884385U (zh) | 冷藏冷冻装置 | |
CN221858943U (zh) | 冰箱 | |
CN216409422U (zh) | 冷藏冷冻装置 | |
JP2001280794A (ja) | 冷蔵庫 | |
CN219037259U (zh) | 冷藏冷冻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