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20752A - 一种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20752A
CN118120752A CN202310655743.1A CN202310655743A CN118120752A CN 118120752 A CN118120752 A CN 118120752A CN 202310655743 A CN202310655743 A CN 202310655743A CN 118120752 A CN118120752 A CN 1181207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aziclomefone
chlorfenapyr
pesticide
mass ratio
pes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557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志凯
司贤良
吴秋芳
司振丽
胡守忠
程建
郭宇
王秋莹
张慧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TED BIO-SHANGHAI AND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XIAY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TED BIO-SHANGHAI AND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XIAYI)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TED BIO-SHANGHAI AND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XIAYI) CO LTD filed Critical UNITED BIO-SHANGHAI AND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XIAY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20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207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所述农药杀虫剂包括活性成分,所述活性成分为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1:20至20:1。由于特定地选择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进行复配,二者能够产生增效作用,继而使得形成的农药杀虫剂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且有较大的防治谱,特别地对于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美国白蛾、双翅目淡色库蚊等害虫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
背景技术
溴虫氟苯双酰胺(broflanilide)是三井化学Agro株式会社发现、三井化学和巴斯夫共同开发的间二酰胺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新颖,完全不同于氯虫苯甲酰胺等邻二酰胺类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为γ-氨基丁酸(GABA)门控氯离子通道别构调节剂,其在昆虫体内可代谢为脱甲基溴虫氟苯双酰胺,这是一种非竞争性抗狄氏剂(RDL)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拮抗剂;溴虫氟苯双酰胺与现有其他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可有效防治对其他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溴虫氟苯双酰胺高效,杀虫谱广,作用迅速,持效期长;主要用于果树、蔬菜、大豆、棉花、玉米、水稻、谷物、马铃薯及非作物领域等,对鳞翅目(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等)、鞘翅目(黄曲条跳甲、小猿叶甲等)、蓟马类(棕榈蓟马、葱蓟马、烟蓟马等)害虫等高效;种子处理可防治谷物金针虫等;还用于卫生害虫的防治,如白蚁、蚂蚁、蟑螂、苍蝇、蚊子等;其结构式如下:
嗪虫唑酰胺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其英文通用名:dimpropyridaz;商品名:AxalionTM;IUPAC名称:1-[(1RS)-1,2-二甲基丙基]-N-乙基-5-甲基-N-哒嗪-4-基-1H-吡唑-4-甲酰胺;CAS登录号:1403615-77-9;分子式:C16H23N5O;嗪虫唑酰胺产品性能优秀,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性。主要用于果树和蔬菜,大豆、其他豆科植物、棉花、谷物、马铃薯等大田作物,以及花卉和观赏植物等,防治鳞翅目(二化螟、甜菜夜蛾、菜蛾、草地贪夜蛾等)、鞘翅目(甲虫、玉米根叶甲、马铃薯叶甲、黄曲条菜跳甲等)、双翅目(蝇、蚊、蔬菜斑潜蝇等)、半翅目(蚜虫、飞虱、木虱、粉虱等)、缨翅目(蓟马、兰花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等)、等翅目(白蚁等)、蟑螂、蚂蚁等害虫,尤其对蚜虫、粉虱、木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高效;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因蔬菜种植区域广,加之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繁殖速度较快,其防治难度较大,危害较重;同时,林业区域分布广,美国白蛾作为林业检疫性害虫的防治难度较大;以及双翅目害虫淡色库蚊、家蝇等抗性逐年增强。目前常用的防治手段如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防治鳞翅目害虫、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菊酯类化合物防治双翅目害虫,所涉及的防治药剂都是时间较久、抗性较高的老旧药剂,防治效果不佳。
因此,现有技术有将不同作用机理的成分进行复配,继而进行虫害的防治,以避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然而复配后需要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这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但通常情况下得到的都是具有拮抗作用的复配配方,具有加和作用的复配配方很少,而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共毒系数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因此提供一种防效优异的复配配方是现有技术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防效优异的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鳞翅目害虫及双翅目害虫容易产生抗性、难以防治的问题。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所述农药杀虫剂包括活性成分,所述活性成分为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1:20至20:1。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15:1至1:5。
可选地,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5:1。
可选地,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10:1至1:10。
可选地,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1:1。
可选地,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的质量与所述农药杀虫剂的质量的比值为1-20%。
可选地,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与所述农药杀虫剂的质量的比值为1-20%。
可选地,所述农药杀虫剂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所述鳞翅目害虫至少包括小菜蛾、美国白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二化螟和草地贪夜蛾。
可选地,所述农药杀虫剂用于防治双翅目害虫;所述双翅目害虫至少包括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和家蝇。
可选地,所述农药杀虫剂的剂型为液体制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中,由于特定地选择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进行复配,二者能够产生增效作用,继而使得形成的农药杀虫剂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且有较大的防治谱,特别地对于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美国白蛾等、双翅目淡色库蚊等害虫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进一步地,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20:1-1:20时,复配药剂对小菜蛾表现为增效作用。特别是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5:1时,CTC值为170.62,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进一步地,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20:1-1:15时,复配药剂对美国白蛾表现为增效作用。特别是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5:1时,CTC值为148.86,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进一步地,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20:1-1:20时,复配药剂对淡色库蚊表现为增效作用。特别是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1:1时,CTC值为168.78,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
因蔬菜种植区域广,加之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繁殖速度较快,其防治难度较大,危害较重;同时,林业区域分布广,美国白蛾作为林业检疫性害虫的防治难度较大;以及双翅目害虫淡色库蚊、家蝇等抗性逐年增强。目前常用的防治手段如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防治鳞翅目害虫、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菊酯类化合物防治双翅目害虫,所涉及的防治药剂都是时间较久、抗性较高的老旧药剂,防治效果不佳。公开的报道中,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二者对小菜蛾、美国白蛾、淡色库蚊的活性尚无深入研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农药杀虫剂包括活性成分,活性成分由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组成。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1:20至20:1。
本发明实施例特定地选择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进行复配,二者能够产生增效作用,继而使得形成的农药杀虫剂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且有较大的防治谱,特别地对于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美国白蛾等;双翅目淡色库蚊等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农药杀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的虫害包括但不限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美国白蛾等,双翅目淡色库蚊等害虫等,只是该农药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美国白蛾、双翅目害虫淡色库蚊的防治效果更佳;另外,该农药杀虫剂不会对植株正常生长造成影响。
具体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1:20、1:15、1:10、1:5、1:1、5:2、5:1、10:1、15:1、20:1。优选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5:1或1:1。
进一步地,农药杀虫剂还包括分散剂、增稠剂、防腐剂和防冻剂。分散剂包括但不限于白炭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羧酸盐、嵌段聚醚乳化剂等表面活性剂,增稠剂包括但不限于黄原胶等现有的增稠剂,防腐剂包括但不限于山梨酸钾等现有的防腐剂,防冻剂包括但不限于乙二醇等现有的防冻剂。
农药杀虫剂为液体制剂,优选为悬浮剂,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仅列举了悬浮剂,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他类型液体制剂也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18%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悬浮剂(5:1)
将溴虫氟苯双酰胺15.0g、嗪虫唑酰胺3.0g、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分散剂)2.5g、异构醇聚氧乙烯醚(润湿剂)1.5g、黄原胶0.3g、乙二醇5.0g、山梨酸钾(防腐剂)0.5g混合,用去离子水补足至100g,然后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小于5μm,得到一种农药杀虫剂。
实施例2:18%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悬浮剂(1:1)
将溴虫氟苯双酰胺9.0g、嗪虫唑酰胺9.0g、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2.0g(分散剂),异构醇聚氧乙烯醚1.0g(润湿剂),黄原胶0.4g,乙二醇5.5g,山梨酸钾0.6g(防腐剂)混合,用去离子水补足至100g,然后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小于5μm,得到一种农药杀虫剂。
对比例1:15%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15%)
将溴虫氟苯双酰胺15.0g、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分散剂)1.3g、异构醇聚氧乙烯醚(润湿剂)1.0g、黄原胶0.3g、乙二醇4.5g、山梨酸钾(防腐剂)0.4g混合,用去离子水补足至100g,然后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小于5μm得到一种农药杀虫剂。
对比例2:3%嗪虫唑酰胺悬浮剂(3%)
将嗪虫唑酰胺3.0g、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分散剂)1.2g、异构醇聚氧乙烯醚(润湿剂)0.8g、黄原胶0.4g、乙二醇4.0g、山梨酸钾(防腐剂)0.3g混合,用去离子水补足至100g,然后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小于5μm,得到一种农药杀虫剂。
将以上实施例及对比例提供的农药杀虫剂用于以下实验例,以验证农药杀虫剂的毒力及药效。
实验例1复配药剂对小菜蛾室内毒力测定
依据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4.14-2008中第14部分浸叶法,测定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不同质量比例混配对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的防治效果,以确定这两种杀虫剂的最优混合质量比。
鳞翅目害虫小菜蛾(Ustilaginoidea oryzae)由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提供;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的混合比例为:20:1;15:1;10:1;5:1;1:1;1:5;1:10;1:15;1:20。配制浓度见表1:
表1杀虫组合物各物质用量配比
测试方法为浸叶法:在预试验的基础上,将每种药剂设6个浓度梯度,以清水作空白对照,4次重复,每次重复用24头3龄小菜蛾幼虫。将洁净的甘蓝叶片用打孔器打成直径约2cm的圆片,将叶片浸入相应药剂处理浓度中,10s后取出,自然晾干后置于12孔板中,每孔中放1片并接入2头饥饿4h的小菜蛾幼虫,12孔板上方盖1层纸(防止小菜蛾幼虫逃逸)。试验于养虫室内进行,观察72h试虫死亡情况。以毛笔轻轻碰触虫体,不动者视为死亡。以DPS软件作为统计工具,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和LD50
当空白对照试验死亡率<5%时,无需校正,死亡率在5%-20%之间,按照校准死亡率公式进行校正,死亡率>20%时,试验重新进行。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校正死亡率等,采用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药剂的LD50、LD90、b值(标准误)等值及LD50的95%置信限。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1)、式(2)、式(3)计算:
式中: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虫剂的LD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LD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A×PA+B×PA(2)
式中: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CTC—共毒系数;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组合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混配对小菜蛾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测试结果如表2:溴虫氟苯双酰胺原药和嗪虫唑酰胺原药72h对小菜蛾的LD50值分别为0.0563mg/L和12.1020mg/L;也就是说,与嗪虫唑酰胺原药相比,溴虫氟苯双酰胺原药对小菜蛾具有较高的胃毒活性。溴虫氟苯双酰胺原药和嗪虫唑酰胺原药复配后对小菜蛾表现出增效的联合作用;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20:1-1:20时,复配药剂对小菜蛾均表现为增效作用。特别是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5:1(与实施例1中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相同)时,CTC值为170.62,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实验例2田间防治甘蓝小菜蛾药效试验
应用实施例1以及对比例1、对比例2提供的农药杀虫剂在甘蓝田间防治小菜蛾。
1、试验过程
试验药剂如表3所示:
表3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试验剂量表
试验地址在青岛市即墨区郭家庄村(北纬36.437345,东经120.5631),试验田面积1.5亩,土壤pH值6.4,有机质含量1.8%。试验田块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且地势平坦,具有良好的灌溉与排水条件,适合开展试验。
播种情况:甘蓝种子市场购买,于2022年07月22日播种育苗,2022年08月30日移栽,每亩栽培密度约为3500株,株距约为40cm,行距约为50cm,栽培管理条件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用肥情况:2022年08月30日,每亩用复合肥(≥54%)约50kg作为底肥。
施药时间及生育期:施药时间为2022年09月18日,甘蓝处于苗期,小菜蛾处于卵孵高峰期,施药用水量:600L/hm2
防治效果调查:每个小区内采用五点取样法,每个点随机调查4株甘蓝,每小区共调查20株甘蓝。施药前、施药后3、7天进行虫口数的调查记录,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药效计算方法:采用EXCEL计算病指和防效,DPS9.5软件Duncan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试验结果
不同药剂处理对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如表4所示:
表4不同药剂处理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根据表4可知,防效调查结果表明:实施例1药剂用药3天后防效为88.98%,极显著优于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防效84.41%、82.15%;用药7天后,实施例1防效为96.52%,极显著优于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防效92.31%、90.01%。经田间观察,上述供试药剂和对照药剂处理都对试验作物甘蓝安全,没有发现药害症状(如矮化、褪绿、畸形等)。
实验例3复配药剂对美国白蛾室内毒力测定
测定方法参照NY/T 1154.10-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第10部分:人工饲料混药法;通过测定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不同质量比例混配对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以确定这两种杀虫剂的最优混合质量比。
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由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提供;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的混合比例为:20:1;15:1;10:1;5:1;1:1;1:5;1:10;1:15;1:20。配制浓度如表5所示:
表5杀虫组合物各物质用量配比
人工饲料混药法:将配置好的不同浓度的药剂吸取2mL药液均匀混入制好的人工饲料中(有机溶剂的含量不超过1%),分别倒入12孔板冷却备用,对照组用DMF稀释液处理,浓度与其它药剂处理的DMF浓度一致。放置5min后,将饲料放入养虫盒中,每个浓度重复3次,每个养虫盒中放入20头3龄美国白蛾幼虫,之后将养虫盒放入养虫室内观察美国白蛾死亡情况,可用镊子轻戳美国白蛾,若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则视为死亡,72h后统计死亡数,并计算校正死亡率。
当空白对照试验死亡率<5%时,无需校正,死亡率在5%-20%之间,按照校准死亡率公式进行校正,死亡率>20%时,试验重新进行。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校正死亡率等,采用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药剂的LD50、LD90、b值(标准误)等值及LD50的95%置信限。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4)、式(5)、式(6)计算:
式中: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虫剂的LD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LD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A×PA+B×PA(5)
式中: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CTC—共毒系数;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组合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混配对美国白蛾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6可知,溴虫氟苯双酰胺原药和嗪虫唑酰胺原药72h对美国白蛾的LD50值分别为1.213mg/L和18.235mg/L。也就是说,与嗪虫唑酰胺原药相比,溴虫氟苯双酰胺原药对美国白蛾具有较高的胃毒活性。溴虫氟苯双酰胺原药和嗪虫唑酰胺原药复配后对美国白蛾表现出增效的联合作用,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20:1-1:15时,复配药剂对美国白蛾均表现为增效作用;特别是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5:1时,CTC值为148.86,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实验例4林业防治美国白蛾药效试验
应用实施例1以及对比例1、对比例2提供的杀虫组合物在林业上防治美国白蛾。
1、试验方法
试验药剂如表7所示:
表7防治美国白蛾田间试验剂量表
试验地址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乡杨桥村(东经:117.164501,北纬:33.931301);种植情况:杨树2018年种植,株行距分布为3m×3m,每亩种植密度约为80株,杨树龄相当、长势均匀一致,管理规范,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践。
施药时间及生育期:施药时间为2022年05月18日,于杨树处于生长期、杨树美国白蛾2~3龄幼虫发生期施药一次,施药用水量:750L/hm2
防治效果调查:每小区调查2株树,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5点取样,每点调查5条枝条上的全部美国白蛾幼虫,施药前、施药后3、7天进行虫口数的调查记录,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药效计算方法:采用EXCEL计算病指和防效,DPS9.5软件Duncan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试验结果
不同药剂处理对鳞翅目害虫杨树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如表8所示:
表8不同药剂处理对杨树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
根据表8可知,防效调查结果表明,实施例1用药3天后防效为87.21%,极显著优于对比例1、对比2的防效83.32%、80.10%;用药7天后实施例1的防效为90.90%,极显著优于对比例1、对比2的防效86.67%、84.23%。经现场观察,上述供试药剂和对照药剂处理都对试验作物杨树安全,没有发现药害症状。
实验例5复配药剂对淡色库蚊室内毒力测定
根据胃毒法,通过测定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不同质量比例混配对双翅目害虫淡色库蚊等的效果,以确定这两种杀虫剂的最优混合质量比。
双翅目害虫淡色库蚊(Culexpipiens pallens)由南京军区疾控研究中心提供;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的混合比例为:20:1;15:1;10:1;5:1;1:1;1:5;1:10;1:15;1:20。配制浓度如表9所示:
表9杀虫组合物各物质用量配比
测试方法:采用胃毒法,在预试验的基础上,将每种药剂设6个浓度梯度,以清水作空白对照,4次重复,每次重复用30头羽化3d未吸血的淡色库蚊雌虫。将溴虫氟苯双酰胺原药、嗪虫唑酰胺原药用丙酮溶解,并加入蒸馏水配成所需浓度母液,将上述母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混合母液,稀释成一系列浓度,把稀释液配置成5%含药糖水。胃毒法:给淡色库蚊喂食含药糖水,标准饲养,重复4次试验,于养虫室内进行,观察24h试虫死亡情况。以毛笔轻轻碰触虫体,不动者视为死亡。以DPS软件作为统计工具,计算毒力回归方程、LD50
当空白对照试验死亡率<5%时,无需校正,死亡率在5%-20%之间,按照校准死亡率公式进行校正,死亡率>20%时,试验重新进行。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校正死亡率等,采用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药剂的LD50、LD90、b值(标准误)等值及LD50的95%置信限。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7)、式(8)、式(9)计算:
式中: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虫剂的LD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LD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A×PA+B×PA(8)
式中: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CTC—共毒系数;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组合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检测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混配对淡色库蚊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0可知,溴虫氟苯双酰胺原药和嗪虫唑酰胺原药72h对淡色库蚊的胃毒活性LD50值分别为0.121mg/L和0.204mg/L;也就是说,与嗪虫唑酰胺原药相比,溴虫氟苯双酰胺原药对淡色库蚊具有较高的胃毒活性。溴虫氟苯双酰胺原药和嗪虫唑酰胺原药复配后对淡色库蚊表现出增效的联合作用;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20:1-1:20时,复配药剂对淡色库蚊均表现为增效作用。特别是当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嗪虫唑酰胺质量配比为1:1时,CTC值为168.78,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实验例6防治淡色库蚊药效试验
应用实施例2以及对比例1、对比例2提供的农药杀虫剂防治淡色库蚊。
1、试验方法
试验地点青岛市即墨区;试验方法为绿篱技术,在试验区建筑物周围的灌木、草坪、树干、观赏花木等植被表面喷洒杀虫剂,处理部位是植被5米以下区域,重点叶子向下表面,重复3次,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诱蚊诱卵器,每周监测一次。
评价指数:诱虫诱卵指数,公式如下:
回收的诱蚊诱卵器数有成蚊和/或蚊卵,即为阳性诱蚊诱卵器。
2、试验结果
不同药剂处理对双翅目害虫淡色库蚊的防治效果如表11所示:
表11不同药剂处理对淡色库蚊的现场防治效果
根据表11可知,采用18%溴虫氟苯双酰胺·嗪虫唑酰胺悬浮剂绿篱技术现场防治淡色库蚊,其防治率及持效期均远远高于溴虫氟苯双酰胺单剂及嗪虫唑酰胺单剂。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杀虫剂包括活性成分,所述活性成分为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1:20至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15:1至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10:1至1: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比为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溴虫氟苯双酰胺的质量与所述农药杀虫剂的质量的比值为1-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嗪虫唑酰胺的质量与所述农药杀虫剂的质量的比值为1-2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杀虫剂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所述鳞翅目害虫至少包括小菜蛾、美国白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二化螟和草地贪夜蛾。
9.根据权利要求1、4或5任一项所述的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杀虫剂用于防治双翅目害虫;所述双翅目害虫至少包括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和家蝇。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杀虫剂的剂型为液体制剂。
CN202310655743.1A 2023-06-05 一种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 Pending CN118120752A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20752A true CN118120752A (zh) 2024-06-04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onnemaison Insect pests of crucifers and their control
Latif et al. Efficacy of nine insecticides against shoot and fruit borer, Leucinodes orbonalis Guenee (Lepidoptera: Pyralidae) in eggplant
Ajayi Possibilitie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the millet stem borer, Acigona ignefusalis Hampson (Lepidoptera: Pyralidae) in Nigeria
CN102805102B (zh) 一种含噻唑膦和鱼尼汀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的杀虫组合物
Jensen Nematodes affecting Oregon agriculture
CN118120752A (zh) 一种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
CN113331011A (zh) 一种稻田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方法
CN110122502B (zh) 一种种子包衣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3207897A (zh) 一种含精甲霜灵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0973139A (zh) 一种防治农业害虫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技术
Araki et al. Decreas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tomato production in no-tilled field with hairy vetch mulch
Furutani et al. Use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raelensis and methoprene to control Asian tiger mosquito, Aedes albopictus (Skuse)(Diptera: Culicidae), in non-circulating hydroponics tanks
CN117136958A (zh) 一种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嗪虫唑酰胺的农药杀虫剂
CN115530170B (zh) 一种杀虫杀螨组合物
CN115886009B (zh) 一种含溴虫氟苯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CN112154833B (zh) 对北方地区大蒜栽培中葱蝇幼虫防控的方法
CN107889828A (zh) 一种防治棉田棉铃虫的农药组合物及应用
CN114642204B (zh) 一种含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虫/螨剂的杀虫杀螨组合物
CN108157371B (zh) 一种用于种子包衣剂的农药组合物
Kulawardhana et al. Biopesticidal activity of Lunumidella (Melia dubia) leaf extract
JP2013544869A (ja) 殺虫剤用のアジュバント
Chi et al. Mass trapping of the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 by a combination of its sex pheromone and allyl isothiocyanate in cabbage fields in southern Vietnam
Hassan Control of fruit flies (Diptera: Tephritidae) using an environmentally safe methods in Shendi area, Sudan.
Braithwaite et al. Problems in assessing insecticidal control of Amnemus species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in clover pastures of north coastal New South Wales
CN117322424A (zh) 一种含有嗪虫唑酰胺和溴氰虫酰胺的农药杀虫剂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