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3139A - 一种防治农业害虫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技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治农业害虫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技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3139A
CN110973139A CN201911302036.4A CN201911302036A CN110973139A CN 110973139 A CN110973139 A CN 110973139A CN 201911302036 A CN201911302036 A CN 201911302036A CN 110973139 A CN110973139 A CN 1109731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atrine
fluoropyrafuranone
compound biological
pests
pestic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020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伟丽
马艳
宋贤鹏
任相亮
王丹
马小艳
马亚杰
胡红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1130203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731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73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31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9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two or more relevant hetero rings, condensed among themselves or with a common carbocyclic ring system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该复配生物杀虫剂包括有效成分和助剂,其特征是,其有效成分为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二者的质量比为1‑50:1,有效成分的总含量为2‑80%。本发明以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复配,扩大了杀虫范围,对蚜虫、蓟马、叶蝉等刺吸式害虫和棉铃虫、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均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做到一次施药,多种害虫兼治;持效期长,有效解决了新疆蚜虫反弹快的问题;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对环境和天敌安全;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有效延缓害虫抗药性。

Description

一种防治农业害虫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防治农业害虫具有增效活性和扩大杀虫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
背景技术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虫害的侵袭,特别是蔬菜作物,其虫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如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等,其中化学防治是作物虫害的主要防治方法。长期以来,随着杀虫药剂的广泛使用,并且单一重复超量使用,最终导致害虫抗药性迅速发展。如甘蓝上的蚜虫、小菜蛾以及棉花上的棉蚜等近年来的抗性水平快速发展,已成为抗药性严重和难以治理的害虫。目前,尤其是新疆地区的蚜虫抗性水平很高,对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以及部分烟碱类等杀虫药剂均产生高抗水平,往往是3天打一遍药,蚜虫反弹很快,因此农民往往使用常规药剂并复配高效氯氰菊酯等有机磷类、广谱性杀虫剂进行全田喷雾,这种灭生性杀虫剂,杀蚜虫的同时也杀死瓢虫、草蛉、食蚜蝇等蚜虫天敌,最终会导致蚜虫的再猖獗为害。
因此,研究开发安全、高效及作用机理不同且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新型复配农药及制剂,是当前农药发展的趋势。因为开发一种新活性成分往往周期长、成本高,而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活性成分进行复配,筛选出合理的配方能产生增效作用,可有效提高实际防治效果,扩大杀虫谱,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并保护天敌,同时延长单剂的使用寿命,该措施也是农业综合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两年,拜耳作物科学公司针对部分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高蜂毒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新烟碱类杀虫剂—氟吡呋喃酮(flupyradifurone),该药剂可高选择性地作用于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且与常规新烟碱类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蜜蜂等传粉昆虫低毒。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性,提供触杀、胃毒和渗透作用。该产品能使害虫迅速停止取食,从而有效降低媒介害虫传播的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广泛用于番茄、柑橘、棉花、咖啡、马铃薯、黄瓜、西瓜、果树、可可、大豆(种子处理)、其他蔬菜等。并有助于作物生长,提高作物品质。
藜芦碱(Veratrine)是通过从藜芦植物中分离提取得到的生物碱的总称,藜芦甾体生物碱是藜芦碱的主要成分,是藜芦植物通过乙醇的淬取,而得到的一种新的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藜芦碱杀虫的主要作用机理是经虫体吸食或表皮进入昆虫的消化系统后,使其产生局部刺激,发生反射性虫体兴奋,先通过抑制虫体感觉神经末梢,后经过抑制中枢神经最终致害虫死亡,该药剂具有不污染环境、残留低、对人、畜毒性低的优点,能有效的防治蚜虫、叶蝉、蓟马和蝽象等刺吸式害虫及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但该产品速效性较差,药效作用较慢。
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均是环境友好型杀虫剂,为了保护并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延缓害虫的抗药性,并解决两种药剂单独使用时存在杀虫谱窄或药效较慢的问题,特设计了一种杀虫谱更广、具有增效活性的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杀虫剂。关于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在现有文献中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由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混配的复配杀虫剂,由于藜芦碱为生物源杀虫剂,可有效防治刺吸式害虫和鳞翅目害虫,但药效发挥较慢,而氟吡呋喃酮速效性快,对刺吸式害虫效果较为理想,但对鳞翅目害虫效果较差,两种杀虫剂的杀虫谱和速效性具有互补性,两者复配后,可以扩大杀虫谱,提高速效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包括有效成分和助剂,其特征是,其有效成分为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二者的质量比为1-50:1,优选的为2-40:1,更优选的为10-20:1。
本发明的复配生物杀虫剂中有效成分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质量含量为2-80%,优选10-60%,更优选10-45%,最优选15-35%。
本发明复配生物杀虫剂可以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任意应用剂型,比较好的应用剂型有微囊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溶液剂等。
本发明复配生物杀虫剂制备的各种应用剂型中,除了有效活性成分外,还包括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各种辅助成分。
所述的辅助成分包括但不限于溶剂、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囊皮材料、渗透剂、增效剂、防腐剂和填料等,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所述复配生物杀虫剂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在防治棉蚜、棉铃虫和甘蓝蚜虫等害虫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以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复配,扩大了杀虫范围,对蚜虫、蓟马、叶蝉等刺吸式害虫和棉铃虫、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均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做到一次施药,多种害虫兼治;持效期长,有效解决了新疆蚜虫反弹快的问题;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对环境和天敌安全;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有效延缓害虫抗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以下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所做的修改、替换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62%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可溶液剂
配比(重量比):其组分及其重量份为:氟吡呋喃酮60%,藜芦碱2%,仲醇聚氧乙烯醚8%,丙酮5%,乙酸乙酯10%,尿素2%,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62%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可溶液剂。
实施例2:48%氟吡呋喃酮·藜芦碱水乳剂
配比(重量比):其组分及其重量份为:氟吡呋喃酮40%,藜芦碱8%,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7%,环己酮4%,乙酸乙酯10%,环氧大豆油4%,丙三醇3%,海藻酸钠1.5%,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0.2%,山梨酸0.5%,去离子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48%氟吡呋喃酮·藜芦碱水乳剂。
实施例3:32%氟吡呋喃酮·藜芦碱水乳剂
配比(重量比):其组分及其重量份为:氟吡呋喃酮30%,藜芦碱2%,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7%,环己酮4%,乙酸乙酯10%,环氧大豆油4%,丙三醇3%,海藻酸钠1.5%,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0.2%,山梨酸0.5%,去离子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32%氟吡呋喃酮·藜芦碱水乳剂。
实施例4:10%氟吡呋喃酮·藜芦碱水分散粒剂
配比(重量比):其组分及其重量份为:氟吡呋喃酮5%,藜芦碱5%,3%木质素磺酸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拉开粉3%,硅酸钠2%,白碳黑3%,硅藻土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气流粉碎,然后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10%氟吡呋喃酮·藜芦碱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5:21%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微囊悬浮剂
配比(重量比):其组分及其重量份为:氟吡呋喃酮20%,藜芦碱1%,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铵盐10%,基丁二酸酯磺酸钠9%,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膨润土3%,乙二醇2%,苯甲酸钠1%,磷酸三丁酯0.5%,去离子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均匀,砂磨机中砂磨后,即可制得21%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微囊悬浮剂。
实施例6:33%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微乳剂
配比(重量比):其组分及其重量份为:氟吡呋喃酮30%,藜芦碱3%,二异丁基萘磺酸盐7%,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6%,甲醇3%,环己酮5%,溶剂油150号10%,尿素2%,硅油0.5%,去离子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33%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微乳剂。
实施例7:45%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微乳剂
配比(重量比):其组分及其重量份为:氟吡呋喃酮30%,藜芦碱15%,二异丁基萘磺酸盐7%,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6%,甲醇3%,环己酮5%,溶剂油150号10%,尿素2%,硅油0.5%,去离子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45%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微乳剂。
实施例8:25.5%氟吡呋喃酮·藜芦碱水乳剂
配比(重量比):其组分及其重量份为:氟吡呋喃酮25%,藜芦碱0.5%,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7%,环己酮4%,乙酸乙酯10%,环氧大豆油4%,丙三醇3%,海藻酸钠1.5%,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0.2%,山梨酸0.5%,去离子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25.5%氟吡呋喃酮·藜芦碱水乳剂。
实施例9:80%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可溶液剂
配比(重量比):其组分及其重量份为:氟吡呋喃酮60%,藜芦碱20%,仲醇聚氧乙烯醚4%,丙酮2%,乙酸乙酯6%,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80%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可溶液剂。
实施例10:8.2%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微囊悬浮剂
配比(重量比):其组分及其重量份为:氟吡呋喃酮8%,藜芦碱0.2%,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铵盐10%,烷基丁二酸酯磺酸钠9%,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膨润土3%,乙二醇2%,苯甲酸钠1%,磷酸三丁酯0.5%,去离子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均匀,砂磨机中砂磨后,即可制得8.2%氟吡呋喃酮·藜芦碱微囊悬浮剂。
试验例1:本发明复配生物杀虫剂对棉蚜室内毒力测定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准确称取一定量的A、B以及A和B不同配比的原药,将A和B按照有效成分的质量比分别设置为: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质量比为50:1-1:1。用丙酮或其它合适的有机溶剂溶解,并加入终浓度为100mg/L的Triton-X 100配制成母液。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试验。
棉蚜的毒力测定具体操作过程如下:从田间采回带有足够数量蚜虫的新鲜棉苗(或棉叶),剔除僵蚜和若蚜,使每株(或每叶)棉苗上剩余30头左右的成蚜,在调查完蚜虫基数后,将待测农药母液用自来水按照等比梯度配制成5~7个系列浓度,将带虫棉苗(或棉叶)浸入不同浓度药液中5秒钟,取出晾干后放入有盖的塑料养虫盒(上、下口径分别为6cm、4.5cm,高度为7cm)中保湿培养,每个浓度设3次重复,并设不含任何药剂的自来水作为空白对照。处理后将接虫后的养虫盒放置于(26±1)℃、RH 60±10%、光暗比为16h/8h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处理24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死亡标准以小毛笔轻轻触动蚜虫足和触角无反应为死亡。
参照NY/T1 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单剂及二者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复配对棉蚜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表1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对棉蚜的联合毒力
Figure BDA0002322065370000051
注:b±SE是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加上其标准误。
由表1可以看出,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按50:1、40:1、30:1、20:1、15:1、10:1、5:1、2:1和1:1复配后,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针对棉蚜,本发明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在这9个配比中,其中40:1、30:1、5:1和2:1四个配比的共毒系数达到208.15~278.27,增效作用显著;20:1、15:1和10:1三个配比的共毒系数达到290.47~354.25,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尤其是15:1和10:1两个配比的共毒系数大于300,增效作用最优。其中,本发明组合物在所有配比下,对棉蚜的毒力明显高于单剂氟吡呋喃酮。
试验例2:本发明复配生物杀虫剂对甘蓝蚜虫室内毒力测定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准确称取一定量的A、B以及A和B不同配比的原药,将A和B按照有效成分的质量比分别设置为: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质量比为50:1-1:1。用丙酮或其它合适的有机溶剂溶解,并加入终浓度为100mg/L的Triton-X 100配制成母液。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试验。
甘蓝蚜虫的毒力测定具体操作过程如下:从甘蓝蔬菜田内采集带有蚜虫的甘蓝叶片,每张叶片选取体色接近、大小一致的2龄若蚜30头左右,在调查完蚜虫基数后,将待测农药母液用自来水按照等比梯度配制成5~7个系列浓度,将带虫叶片浸入不同浓度药液中5秒钟,取出晾干后放入有盖的塑料养虫盒(上、下口径分别为6cm、4.5cm,高度为7cm)中保湿培养,每个浓度设3次重复,并设不含任何药剂的自来水作为空白对照。处理后将接虫后的养虫盒放置于(26±1)℃、RH 60±10%、光暗比为16h/8h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处理24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死亡标准以小毛笔轻轻触动蚜虫足和触角无反应为死亡。
参照NY/T1 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单剂及二者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复配对甘蓝蚜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
表2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对甘蓝蚜虫的联合毒力
Figure BDA0002322065370000061
Figure BDA0002322065370000071
注:b±SE是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加上其标准误。
由表2可以看出,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按50:1、40:1、30:1、20:1、15:1、10:1、5:1、2:1和1:1复配后,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针对甘蓝蚜虫,本发明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在这9个配比中,其中40:1、30:1、5:1和2:1四个配比的共毒系数达到227.98~268.98,增效作用显著;20:1、15:1和10:1三个配比的共毒系数达到287.15~348.09,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尤其是20:1和15:1两个配比的共毒系数均大于300,增效作用最优。其中,本发明组合物在所有配比下,对甘蓝蚜虫的毒力明显高于单剂氟吡呋喃酮;仅有1:1配比组合物对甘蓝蚜虫的毒力高于单剂藜芦碱。
试验例3:本发明的实施例杀虫剂防治棉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1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实施例组1~10)、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对照组1)、0.5%藜芦碱可溶液剂(对照组2)。
2试验地点及时期
试验在新疆巴音格勒蒙古族自治州库尔勒包头湖农场进行,试验地为一熟春棉田,品种为中棉087,地势平整,膜下滴灌,肥力水平中等,四周均种植棉花。2019年4月15日播种,地膜覆盖,棉花种植密度为18.0万株/公顷,平均行距为76cm,株距为9.5cm,棉花长势和田间管理均匀一致。于2019年6月18日施药,茎叶喷雾处理,棉蚜发生始盛期,此时棉花平均株高40cm,现蕾初期;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随机区组排列,喷雾量为450升/公顷药液。
3调查方法
施药前在每个处理区中部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定株挂牌调查6株有蚜棉株,共计30株,调查挂牌棉株上的无翅蚜数(虫口基数),药后分别于1、3、7、10d调查各小区挂牌棉株上的残虫数。
4统计分析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计算不同药效处理的减退率及防效,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Duncan′s差异显著性分析,评价各药剂处理对棉蚜的防效。
5结果
表3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防治棉蚜田间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2322065370000081
注: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同一列中,小写字母不同者表示经多重比较差异显著(P<0.05)。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见表3),本发明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优良,显著优于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单剂的防治效果,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提高了对棉蚜的速效性、杀虫效果和持效期,一次施药可达到防治的目的,并且降低了用药量,减少了用药次数,节本省工;其中实施例3、实施例5和实施例6防治效果最优。同时,还进行了安全性调查,在试验期间本发明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对棉花生长安全,未见药害现象发生。
试验例4:本发明的实施例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1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实施例组1~10)、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对照组1)、0.5%藜芦碱可溶液剂(对照组2)。
2试验地点及时期
试验在河南安阳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农场进行,试验地为一熟春棉田,地势平整,肥力水平中等,有配套沟渠灌溉,2019年4月26日播种,品种为中棉所49(非抗虫棉),行距0.80米,种植密度5.5万株/公顷,棉花长势和田间管理均匀一致。于2019年6月20日施药,此时为棉花现蕾初期,棉花平均株高0.5米,果枝2~3个。此时为二代棉铃虫卵孵化高峰期或低龄幼虫发生初期。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小区面积38.4m2,随机区组排列,茎叶喷雾处理,喷雾量为600升/公顷药液。
3调查方法
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标记5株,共调查25株棉花,施药前详细调查每株棉花上幼虫数(分龄期记载)和卵量,药后2d调查各小区的残存幼虫数和新落卵量;药后5d、7d分别调查各小区的残存幼虫数、新落卵数和被害花蕾数并摘去(如其上有幼虫,则接到同株幼蕾或棉叶上);药后10d调查残存幼虫数、被害顶尖数、被害花蕾数以及花蕾总数。
4统计分析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计算不同药效处理的减退率及防效,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Duncan′s差异显著性分析,评价各药剂处理对棉铃虫的防效。
5结果
表4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田间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2322065370000091
注: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同一列中,小写字母不同者表示经多重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1对棉铃虫无任何防治效果,未进行方差分析。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见表4),本发明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对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效果优良,显著优于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单剂的防治效果,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提高了对棉铃虫的速效性、杀虫效果和持效期,持效期可达10天以上,一次施药可达到防治的目的,并且降低了用药量,减少了用药次数,节本省工;其中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5、实施例6和实施例7防治效果最优。同时,还进行了安全性调查,在试验期间本发明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对棉花生长安全,未见药害现象发生。
试验例5:本发明的实施例杀虫剂防治甘蓝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1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实施例组1~10)、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对照组1)、0.5%藜芦碱可溶液剂(对照组2)。
2试验地点及时期
试验在河南安阳县白璧镇贾村一农户菜园地进行,试验地土质为砂壤土,有机质含量2.22%,PH值7.95,地势平整,肥力水平较高,耕作栽培条件均匀一致。2019年7月10日播种育苗,品种为京丰一号,8月2日开厢移栽,厢面宽1.1m,株、行距为0.35m×0.45m。甘蓝长势和田间管理均匀一致。于8月13日施药,田间甘蓝蚜虫初发期,此时甘蓝为结球初期,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随机区组排列,茎叶喷雾处理,喷雾量为450升/公顷药液。
3调查方法
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定株挂牌3株,每株标记1张有足够蚜虫数量的叶片,共计15株甘蓝,施药前详细调查记载每株甘蓝上无翅蚜数,药后分别于1、3、7、10天调查各小区挂牌甘蓝上的残虫数。每小区基数调查蚜虫数量不低于500头。
4统计分析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计算不同药效处理的减退率及防效,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Duncan′s差异显著性分析,评价各药剂处理对甘蓝蚜虫的防效。
5结果
表5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防治甘蓝蚜虫田间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2322065370000101
Figure BDA0002322065370000111
注: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同一列中,小写字母不同者表示经多重比较差异显著(P<0.05)。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见表5),本发明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对甘蓝蚜虫的防治效果优良,显著优于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单剂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了对甘蓝蚜虫的速效性、杀虫效果和持效期,持效期可达10天以上,一次施药可达到防治的目的,并且降低了用药量,减少了用药次数,节本省工;其中实施例1、实施例3、实施例5、实施例6和实施例10防治效果最优。同时,还进行了安全性调查,在试验期间本发明实施例1~10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对甘蓝生长安全,未见药害现象发生。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其活性和杀虫效果不仅仅是两个组分活性的简单相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不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且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Claims (10)

1.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包括有效成分和助剂,其特征是,其有效成分为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二者的质量比为1-5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其特征是,所述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质量比为2-40: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其特征是,所述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质量比为10-20: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其特征是,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质量含量为2-80%,优选10-6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其特征是,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质量含量为10-4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其特征是,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质量含量为15-3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其特征是,以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为有效成分,配以农药助剂,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任意应用剂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其特征是,所述剂型有微囊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溶液剂等。
9.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在防治刺吸式害虫和/或鳞翅目害虫对农作物危害方面的应用。
10.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藜芦碱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在防治棉蚜、棉铃虫及甘蓝蚜虫中的应用。
CN201911302036.4A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防治农业害虫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技术 Pending CN1109731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2036.4A CN110973139A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防治农业害虫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技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2036.4A CN110973139A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防治农业害虫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技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3139A true CN110973139A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94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02036.4A Pending CN110973139A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防治农业害虫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技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7313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6501A (zh) * 2022-04-27 2022-07-22 四川眉山凯尔化工有限公司 特效多功能生物杀虫剂的工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10334A (zh) * 2017-06-28 2017-12-01 芮城华农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藜芦碱和氟啶虫胺腈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333764B (zh) * 2017-06-22 2019-08-13 江苏天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杀虫磺的杀虫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33764B (zh) * 2017-06-22 2019-08-13 江苏天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杀虫磺的杀虫组合物
CN107410334A (zh) * 2017-06-28 2017-12-01 芮城华农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藜芦碱和氟啶虫胺腈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亚娟等: ""作用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杀虫剂新品种的应用开发进展"", 《现代农药》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6501A (zh) * 2022-04-27 2022-07-22 四川眉山凯尔化工有限公司 特效多功能生物杀虫剂的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lai Weed management
Zhang et al. Efficacy of granular applications of clothianidin and nitenpyram against Aphis gossypii (Glover) and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in cotton fields in China
CN101248798A (zh) 一种含有多杀霉素的复配杀虫剂
CN111134146A (zh) 一种增效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6172461A (zh) 一种水稻田除草组合物
CN113170791A (zh) 一种具有杀虫功效的组合物和一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2805102B (zh) 一种含噻唑膦和鱼尼汀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的杀虫组合物
CN108184865A (zh) 一种含乙氧氟草醚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10973139A (zh) 一种防治农业害虫的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技术
CN105794813B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控制农业害虫的方法
CN109526966B (zh) 植物体内输导的昆虫拒食剂eurycolactone F及应用
CN109329293B (zh) 一种含有丁虫腈和苦参碱的杀虫杀螨组合物
CN103719115B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7751202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7318866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12690278B (zh) 一种对作物安全的除草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886009B (zh) 一种含溴虫氟苯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CN103461372B (zh) 一种含氯噻啉和乙基多杀菌素的农药杀虫组合物
CN103478161B (zh) 一种含氯噻啉和甲氧虫酰肼的农药杀虫组合物
RANI Department of Agronomy.
CN107889828A (zh) 一种防治棉田棉铃虫的农药组合物及应用
CN105557721B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7318862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7318857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Mvumi Research Article Efficacy of Bitter Apple (Solanum incanum) in Relation to Contact Time for Controlling Cabbage Aphids (Brevicoryne brassica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