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20084A - 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20084A
CN118120084A CN202180103348.1A CN202180103348A CN118120084A CN 118120084 A CN118120084 A CN 118120084A CN 202180103348 A CN202180103348 A CN 202180103348A CN 118120084 A CN118120084 A CN 1181200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late
unit
separator
laminate
standby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33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宫邦隆
野津范人
川口景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e Automaton KK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e Automat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e Automaton KK filed Critical Shimane Automaton KK
Publication of CN118120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200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466U-shaped, bag-shaped or fold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速制造二次电池用层叠体的技术。层叠体制造装置(1)是制造将长带状的隔膜(S)折叠并交替夹着相同形状的电极板堆叠而成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2)的装置,具备:传送机器人(12),其将负极板(91)依次传送到载置台(41);配置单元,其将正极板(92)以与位于载置台的正极板的折线方向的边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待机位置(424);隔膜供应部(30),其无松弛地供应隔膜;旋转夹头机构(43),其通过在折线方向上相对配置的两个开闭夹头(432),以使正极板(92)与负极板(91)之间的自由的隔膜部分的长度为电极板的宽度的方式,一并保持位于待机位置(424)的负极板(91)和上空的隔膜(S),依次传送到载置台最上面的负极板上。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膜折叠着夹设在电极板之间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的制造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稳定且高速地形成层叠体的装置。
背景技术
制造二次电池时,需要制作隔着隔膜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例如,在使用带状隔膜的技术中,需要重复以下1至4的工序,以制造层叠体。
1)载置正极板。
2)使隔膜的供应辊从正极板的左侧向右侧移动,使隔膜沿正极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覆盖。
3)从隔膜上方载置负极板。
4)使隔膜的供应辊从负极板的右侧向左侧移动,使隔膜沿负极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覆盖。
1)从隔膜上方载置正极板。
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由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例如通过一根臂交替传送,因此难以实现高速载置。
其次,由于要使隔膜在载置场所的上空往复,因此往复机构实际上的占有体积会变大,为了避免与臂干涉,难以进行高速驱动,系统的设计自由度也会变小。
再者,即使实现了高速驱动,由于是间歇性的往复运动,基端的隔膜卷会过度旋转而导致松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022449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7-01694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制造二次电池用层叠体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是一种制造将长带状的隔膜沿一个方向折叠并交替夹着矩形扁平的电极板A或电极板B堆叠而成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的装置,该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折叠的折线方向是带宽方向,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具备:第一传送单元,其使定向方向相同,将电极板A依次传送到载置台;配置单元,其将电极板B以与载置台上的电极板A的折线方向的边平行的方式对齐边的朝向,配置在待机位置;隔膜供应单元,其将隔膜从抽放源拉出,跨越待机位置的电极板B的正上方,无松弛地供应至抽放目的地即载置台上的层叠体;第二传送单元,其通过在折线方向上相对配置的两个保持件,以使待机位置上的电极板B与载置位置最上面的电极板A之间的自由的隔膜部分的长度为规定长度的方式,一并保持待机位置的电极板B和上空的隔膜,并依次传送到载置台最上面的电极板A之上;以及传送控制单元,其以使第一传送单元和第二传送单元交替进行传送的方式控制传送顺序。
意即,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通过电极板B的传送运动,能够一边拉出隔膜一边进行Z形折叠并依次夹在电极板B与电极板A之间,能够高速地制造层叠体。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板A和电极板B中,一块为正极板,另一块为负极板。两者的形状大致相同,但不妨使负极板比正极板大。为提高绝缘可靠性,不妨使隔膜在折叠方向上比电极板长。
所谓规定长度,当然是能够实现折叠的长度,大致是电极板A或电极板B的宽度,但优选为具有适当折返余量的长度。
对保持件的保持方法不作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将电极板B和隔膜一并保持即可,例如“夹持”。此外,在隔膜为多孔质等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吸附”。
另外,保持件进行保持和释放,但为了避免与层叠体等干涉,不妨适当地伴随拉出或进入等动作。
技术方案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是一种制造长带状的隔膜沿一个方向折叠并交替夹着矩形扁平的电极板A或电极板B堆叠而成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的装置,该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折叠的折线方向是带宽方向,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具备:载置台,其供形成层叠体;配置单元,其将电极板B以与载置台上的层叠体的折线方向的边平行的方式对齐边的朝向,配置在待机位置;隔膜供应单元,其将隔膜从抽放源拉出,跨越待机位置的电极板B的正上方,无松弛地供应至抽放目的地即载置台上的层叠体;第一传送单元,其夹着隔膜,对准定向方向,将电极板A传送到位于待机位置的电极板B上;第二传送单元,其通过在折线方向上相对配置的两个保持件,以使待机位置上的电极板B与载置位置最上面的电极板A之间的自由的隔膜部分的长度为规定长度的方式,一并保持位于待机位置的电极板B、隔膜和电极板A,并依次传送到载置台最上面的电极板A之上;以及传送控制单元,其以使第一传送单元和第二传送单元交替进行传送的方式控制传送顺序。
意即,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通过一并传送电极板B和电极板A,能够一边拉出夹在其间的隔膜一边进行Z形折叠并依次堆叠在载置台上,能够高速地制造叠层体。
技术方案3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下降单元,该下降单元随着传送使载置台依次下降,以使载置台最上面的高度为恒定。
意即,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不会因堆叠而产生位置偏移,能够稳定地制造叠层体。
需要说明的是,下降不仅包括使载置台自身动态下降的情况,还包括通过与传送相伴随的推入而被动地下降的情况。因此,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有时传送单元兼作下降单元。
技术方案4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载置台最上面的电极板与位于待机位置的电极板对齐于实际上相同的高度,第二传送单元具备:两个相对的分叉臂,其基端绕轴旋转,保持件分别植设在臂顶端,旋转轴在折线方向的同一直线上对齐;驱动单元,其使分叉臂绕轴旋转;以及开闭控制单元,其每隔半周进行保持件的保持和释放。
意即,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通过使相位和位置一致的旋转驱动来实现传送和回归,实现稳定的高速制造。
所谓实际上相同的高度,在技术方案1的装置的情况下,是指载置台最上面的电极板A的高度与待机位置上的电极板B的高度大致相同,在技术方案2的装置的情况下,是指载置台最上面的电极板A的高度与待机位置上的电极板A的高度大致相同。
分叉臂是广义的,不做特别限定,只要两个保持件画圆并且在旋转轴旋转一周期间进行2次传送即可。除了180°旋转对称的分叉臂外,还包括将两个保持件安装到圆盘表面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Z形折叠,保持件也具备相位抵消机构,其实现与臂的绕轴旋转相反朝向的绕轴旋转等,从而确保电极板不会改变朝向。另外,臂顶端的两个保持件的间隔距离是能够实现Z形折叠的间隔(保持件的中心彼此之间的距离约为电极宽度的两倍)。
技术方案5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隔膜供应单元具备:圆筒体,其以折线方向为轴,从待机位置看配置在与载置台侧相反的一侧,其卷绕有隔膜,跨越电极板B的正上方;以及往复单元,其在不改变圆筒体的轴的朝向的情况下使圆筒体大致水平地前后移动,缓和第二传送单元传输时的隔膜的张力变动。
意即,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能够使隔膜的抽放速度为等速或处于一定范围内,从而实现无松弛且稳定、高速的制造。
需要说明的是,隔膜可以举出“从适当高于圆筒体的位置供应,在圆筒体的下侧卷绕约90°的中心角的量,而使朝向变为水平,跨越待机位置的正上方”的例子。
所谓大致水平,是指为了避免干涉等也可以适当包含垂直方向的位移。
本发明能够提供高速制造二次电池用层叠体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4是实施方式2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实际的层叠体的例子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的示意立体图。图2及图3是示出动作顺序的说明图(左侧示出左侧视图,右侧示出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中为便于说明,对结构和绘图进行了适当简化。
以下,将二次电池用叠层体制造装置简单地适当表述为层叠体制造装置。
实施方式1中描述了一种层压体制造装置,其中,负极板在载置台上等待,正极板一边卷入隔膜一边被传送到负极板上形成层叠体。
层叠体制造装置1构成为主要包括负极板供应部10、正极板供应部20、隔膜供应部30、层叠部40、顺序控制部50,制造长带状的隔膜S被折叠并交替夹着负极板91或正极板92堆叠而成的层叠体2。
负极板91是长方形基调的铜薄板,在从长方形短边的中央偏移的位置设置舌片91z。
正极板92是长方形基调的铝薄板,在从长方形短边的中央偏移的位置设置舌片92z。
本实施方式中,负极板91比正极板92大。
具体而言,例如,负极板91可以是纵146mm、横(宽)96mm、厚0.02mm的铜薄板,正极板92可以是纵142mm、横(宽)92mm、厚0.02mm的铝薄板。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在不区分负极板91和正极板92时,会适当表述为电极板90。
另外,为避免发生短路,隔膜S的宽度长于负极板91的纵长。例如,隔膜S可以是宽150mm、厚0.02mm。但是,图中为便于说明,将隔膜S的宽度描绘得适当比电极板90短。需要说明的是,图7示出了接近实际比例的层叠体2的俯视图和主视图。
负极板供应部10具有:环形输送机11,其将负极板91对齐朝向以等间隔间歇地进行移送;以及传送机器人12,其反复进行从正上方吸附到达环形输送机11的最下游位置的负极板91并传输至层叠部40的载置台41上而释放的动作。
正极板供应部20具有环形输送机21,其将正极板92对齐朝向以等间隔间歇地进行移送。
隔膜供应部30具有:隔膜卷31,其是将长带状的隔膜S单向卷绕在轴31a上而形成的;定向辊组32,其将从隔膜卷31抽放出的隔膜S一边适当改变朝向一边输送到环形输送机21下游附近;张力调节辊33,其呈圆筒形,位于环形输送机21最下游附近的上空;以及往复驱动部34。
定向辊组32的最后的定向辊32f设置在比张力调节辊33高的位置上,从而从张力调节辊33的上方供应隔膜S。从上方供应的隔膜S卷绕在张力调节辊33的下侧的周面,将朝向改变为大致水平,跨越位于后述的待机位置424的正极板92的正上方。
隔膜卷31的轴31a水平地配置,在从隔膜卷31观察的情况下,隔膜S虽然在到达层叠体2之前上下移动,但在横向即轴31a方向(该方向也是隔膜S的宽度方向)上不偏移,在这一意义上,,隔膜S呈一条直线被抽放。
需要说明的是,在层叠体2中,隔膜S被折叠,该折叠的折线方向与上述轴31a方向或隔膜S的宽度方向相同(平行)。张力调节辊33的轴33a、定向辊组32的轴也与折线方向平行。
往复驱动部34一边保持张力调节辊的轴33a的朝向不变,一边在环形输送机21的上空往复。隔膜S从作为抽放源的隔膜卷31向作为抽放目的地的层叠体2没有挠曲地被牵拉,但在正极板92卷入隔膜S而被堆叠到载置台41时,张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动。往复驱动部34吸收或缓和该张力变动,防止隔膜S的断裂、隔膜卷31的惯性引起的过剩的抽放。关于往返运动,将在后面叙述。
层叠部40具有载置台41、旋转夹头机构43。
载置台41具有底座411、保持爪412、下降驱动部413。
底座411是形成层叠体2的场所,是用于将隔膜S折叠着夹设并交替堆叠正极板92和负极板91的底座。该堆叠对于负极板91而言是通过传送机器人12进行的,对于正极板92而言则是通过旋转夹头机构43一边卷入隔膜S一边进行的。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板92和负极板91的朝向都是长边朝着折线方向。
保持爪412是一边限制层叠体2的侧面一边从上方按压层叠体2以避免位于底座411的最上面的负极板91偏移的、L字形的爪。当负极板91被从传送机器人12传送来时,保持爪412被暂时拔出,再次从上面按压最上面的负极板91。之后,隔膜S和正极板92被成束堆叠在负极板91之上,保持爪412的状态保持不变,直到下一个负极板91被从传送机器人12传送来为止。
下降驱动部413在每次负极板91堆叠时依次下降,以使底座411的最上面的负极板91与待机位置424的高度对齐。由此,最上面的电极板90的高度始终恒定,能够提高传送稳定性。下降间隔为负极板91、正极板92和2片隔膜的厚度。若在保持爪412刚按压最上面的正极板92之后立即进行下降,能够提高层叠体2的姿态稳定性。
旋转夹头机构43将移动到环形输送机21的最下游的正极板92拿起,堆叠在载置台41上。为了方便,将该最下游的位置称为待机位置424。
需要说明的是,待机位置424的正极板92与底座411上的负极板91的间隔被设计成负极板91的宽度(短边长度)+α。意即,其位置关系是,待机位置424的正极板92与底座411上的负极板91之间的、自由的隔膜S的长度大致为电极板90的宽度(短边长度)。由此,在传送正极板92时,隔膜S实际上以适当的长度被夹在正极板92与负极板91之间。
旋转夹头机构43由一对分叉臂431、二组开闭夹头432、驱动电机433、夹头控制部434构成。
分叉臂431具有以轴431a为中心旋转、中途分成两叉的臂431b。在2根分叉臂431的顶端分别植设有开闭夹头432。
分叉臂431包括开闭夹头432在内180°旋转对称,配置为隔着隔膜S相对的关系。
各自的轴431a的高度与待机位置424和底座411的最上面相同,在折线方向的同一直线上,位于待机位置424和底座411的中间。
另外,相对的开闭夹头432的相位是一致的。意即,开闭夹头432与相对的开闭夹头432的高度相同。
由于采用这样的位置关系,当通过轴431a的旋转使分叉臂431画圆时,每隔半周,一方夹头到达待机位置424,另一方夹头到达底座411最上面的位置。
此时,夹头控制部434进行控制,闭合处于待机位置424的相对的两个开闭夹头432(使上夹板倒伏),使正极板92的短边与位于正上方的隔膜S的端边重合并分别把持它们。
另外,对于位于底座411最上面的相对的两个开闭夹头432,控制它们使其泄力后拔出,完成正极板92向底座411的传送。需要说明的是,要使上夹板立起直到进入下个半周。
通过该半周的旋转,位于正极板92和负极板91之间的隔膜S被以适当的长度折叠成Z形,穿插在底座411的负极板91之上。
需要说明的是,开闭夹头432保持使正极板92的上表面始终朝上的状态,进行把持并传送。
顺序控制部50进行整体的驱动控制,使正极板92和负极板91的传送交替进行。
首先,使环形输送机11、传递机器人12、环形输送机21同步间歇驱动。
顺序控制部50以与该间歇驱动相同的时间间隔控制驱动电机433、夹头控制部434、往复驱动部34、下降驱动部413等,依次形成层叠体2。
以下,主要对顺序控制部50的控制下的层叠部4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传送机器人12将负极板91传送到底座411(图2中的(a))。张力调节辊33向正极板供应部20侧后退(向环形输送机21的上游侧移动)。
接着,层叠体2的保持爪412被拔出,为了下一次按压而上升(图2中的(b))。另外,底座411侧的开闭夹头432在上夹板泄力的同时滑动而从层叠体2拔出。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由于被传送机器人12压住,所以隔膜S和层叠体2能够维持姿态稳定性。
另一方面,待机位置424侧的开闭夹头432的上夹板闭合,将隔膜S和正极板92一并把持。
张力调节辊33继续向正极板供应部20侧后退。
接着,保持爪412重新按压最上面的负极板91,下降驱动部413使底座411下降一段(图2中的(c))。另外,使底座411侧的开闭夹头432的上夹板立起。在此期间,隔膜S和层叠体2也继续被传送机器人12按压,保持姿态。
接着,使分叉臂431旋转,将由开闭夹头432夹住的正极板92和隔膜S重合在底座411的最上面的负极板91(图3中的(d)、图3中的(e))。另外,随着分叉臂431的旋转,张力调节辊33前进,传送机器人12上升,进入下一个负极板91的传送动作。
驱动环形输送机21,使下一个正极板92到达待机位置424。
接着,待机位置424侧的开闭夹头432被推入(图3中的(f))。由此,成为原来的状态(图2中的(a))。
随着分叉臂431的旋转,顺序控制部50控制往复驱动部34,从而缓冲隔膜S张力的过度增加,防止隔膜S的断裂和隔膜卷31的过度旋转。换言之,进行张力调节辊33的前进和后退控制以避免发生断裂、过度旋转。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的层叠体制造装置1,通过旋转夹头机构43,能够在进行正极板92侧的传送的同时将隔膜S折叠着夹在正极板92与负极板91之间,能够高速制造相位一致的层叠体2。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对在跨盖了隔膜的正极板之上重叠负极板并将这3个一起传送到载置台而形成层叠体的层叠体制造装置进行说明。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负极板的传送情况的说明图。图5和图6是示出动作顺序的说明图(左侧示出左侧视图,右侧示出俯视图)。
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送机器人12反复进行从正上方吸附到达环形输送机11的最下游位置的负极板91并将其传送到层叠部40的待机位置424而释放的动作。
底座411是形成供层叠体2的场所,是用于将隔膜S折叠着夹在中间并一并堆叠负极板91、隔膜S和正极板92的底座。
保持爪412是一边限制层叠体2的侧面一边从上方按压层叠体2以避免位于底座411的最上面的负极板91偏移的、L字形的爪。当下一个负极板91与隔膜S和正极板92一起堆叠在底座411时,保持爪412被暂时拔出,再次从上方按压最上面的负极板91。保持爪412依次重复该运动。
下降驱动部413在每次负极板91-隔膜S-正极板92成束堆叠时依次下降,以使底座411的最上面的负极板91与待机位置424的高度对齐。由此,最上面的电极板90的高度总是恒定的,能够提高传送稳定性。
处于待机位置424的开闭夹头432将正极板92和其上的隔膜S以及由传送机器人12传送来的负极板91一并夹持。通过分叉臂431的旋转,在这些电极板90的组画半圆的同时重新从上游拉出隔膜S并重叠在底座411上的层叠体2上。此时,自由的隔膜S部分以适当的长度进行Z形折叠,以确保绝缘。
载置后,开闭夹头432释放电极板90的组,再次通过分叉臂431的旋转画半圆,返回待机位置424。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开闭夹头432也进行相位的抵消,以保持使电极板90的组的上表面始终朝上的状态,进行把持并传送。
顺序控制部50进行整体的驱动控制,以交替进行对负极板91的传送以及负极板91、隔膜S和正极板92成束向底座411的传送。
以下,在顺序控制部50的控制下,主要对层叠部4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传送机器人12将负极板91传送到处于待机位置424的隔膜S之上(图5中的(a))。
另外,层叠体2的保持爪412被拔出,为了下一次的按压而上升。
张力调节辊33向正极板供应部20侧后退。
接着,保持爪412重新按压最上面的负极板91(图5中的(b))。此时,即使是在保持爪412被拔出的状态下,由于被底座411侧的开闭夹头432压住,所以层叠体2的姿态也不会变形。
待机位置424侧的开闭夹头432的上夹板闭合,将负极板91、隔膜S和正极板92一并把持。
张力调节辊33继续向正极板供应部20侧后退。
接着,底座411侧的开闭夹头432在上夹板泄力的同时滑动而从层叠体2拔出(图5中的(c))。此时,即使开闭夹头432被拔出,由于保持爪412再次按压最上面的负极板91,所以层叠体2的姿态也不会变形。
接着,使分叉臂431旋转,使被开闭夹头432夹住的负极板91、隔膜S和正极板92成束重合在底座411的最上面的负极板91(图6中的(d),图6中的(e))。
另外,随着分叉臂431的旋转,张力调节辊33前进,下降驱动部413使底座411下降一段。
另外,驱动环形输送机21,使下一个正极板92到达待机位置424。
接着,待机位置424侧的开闭夹头被推入(图6中的(f))。由此,成为原来的状态(图5中的(a))。
随着分叉臂431的旋转,顺序控制部50控制往复驱动部34,从而缓冲隔膜S张力的过度增加,防止隔膜S的断裂、隔膜卷31的过度旋转。换言之,进行张力调节辊33的前进和后退控制,以避免发生断裂、过度旋转。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的层叠体制造装置1,通过旋转夹头机构43,能够在进行正极板90的组的传送的同时将隔膜S折叠着夹入层叠体2,能够高速制造相位一致的层叠体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应用本发明,也能够制造电容器。
附图标记说明
1:层叠体制造装置
2:层叠体
10:负极板供应部
11:环形输送机
12:传送机器人
20:正极板供应部
21:环形输送机
22:传送机器人
30:隔膜供应部
31:隔膜卷(31a:隔膜卷31的轴)
32:定向辊组
32f:定向辊
33:张力调节辊(33a:张力调节辊33的轴)
34:往复驱动部
40:层叠部
41:载置台
411:底座
412:保持爪
413:下降驱动部
424:待机位置
43:旋转夹头机构
431:分叉臂
431a:分叉臂431的轴
431b:分叉臂431的臂
432:开闭夹头
433:驱动电机
434:夹头控制部
50:顺序控制部
90:电极板
91:负极板(91z:负极板的舌片)
92:正极板(92z:正极板的舌片)
S:隔膜。

Claims (5)

1.一种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其制造将长带状的隔膜沿一个方向折叠并交替夹着矩形扁平的电极板A或电极板B堆叠而成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所述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折叠的折线方向是带宽方向,
所述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具备:
第一传送单元,所述第一传送单元使定向方向相同,将电极板A依次传送到载置台;
配置单元,所述配置单元将电极板B以与载置台上的电极板A的折线方向的边平行的方式对齐边的朝向,配置在待机位置;
隔膜供应单元,所述隔膜供应单元将隔膜从抽放源拉出,跨越待机位置的电极板B的正上方,无松弛地供应至抽放目的地即载置台上的层叠体;
第二传送单元,所述第二传送单元通过在折线方向上相对配置的两个保持件,以使待机位置上的电极板B与载置位置最上面的电极板A之间的自由的隔膜部分的长度为规定长度的方式,一并保持待机位置的电极板B和上空的隔膜,依次传送到载置台最上面的电极板A之上;以及
传送控制单元,所述传送控制单元以使第一传送单元和第二传送单元交替进行传送的方式控制传送顺序。
2.一种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其制造将长带状的隔膜沿一个方向折叠并交替夹着矩形扁平的电极板A或电极板B堆叠而成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所述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折叠的折线方向是带宽方向,
所述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具备:
载置台,所述载置台供形成层叠体;
配置单元,所述配置单元将电极板B以与载置台上的层叠体的折线方向的边平行的方式对齐边的朝向,配置在待机位置;
隔膜供应单元,所述隔膜供应单元将隔膜从抽放源拉出,跨越待机位置的电极板B的正上方,无松弛地供应至抽放目的地即载置台上的层叠体;
第一传送单元,所述第一传送单元夹着隔膜,对准定向方向,将电极板A传送到位于待机位置的电极板B上;
第二传送单元,所述第二传送单元通过在折线方向上相对配置的两个保持件,以使待机位置上的电极板B与载置位置最上面的电极板A之间的自由的隔膜部分的长度为规定长度的方式,一并保持位于待机位置的电极板B、隔膜和电极板A,依次传送到载置台最上面的电极板A之上;以及
传送控制单元,所述传送控制单元以使第一传送单元和第二传送单元交替进行传送的方式控制传送顺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下降单元,所述下降单元随着传送使载置台依次下降,以使载置台最上面的高度为恒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载置台最上面的电极板与位于待机位置的电极板对齐于实际上相同的高度,
第二传送单元具备:
两个相对的分叉臂,所述两个相对的分叉臂的基端绕轴旋转,保持件分别植设在臂顶端,旋转轴在折线方向的同一直线上对齐;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使分叉臂绕轴旋转;以及
开闭控制单元,所述开闭控制单元每隔半周进行保持件的保持和释放。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隔膜供应单元具备:
圆筒体,所述圆筒体以折线方向为轴,从待机位置看配置在与载置台侧相反的一侧,所述圆筒体卷绕有隔膜,跨越电极板B的正上方;以及
往复单元,所述往复单元在不改变圆筒体的轴的朝向的情况下使圆筒体大致水平地前后移动,缓和第二传送单元传输时的隔膜的张力变动。
CN202180103348.1A 2021-11-05 2021-11-05 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 Pending CN1181200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40782 WO2023079681A1 (ja) 2021-11-05 2021-11-05 二次電池用積層体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20084A true CN118120084A (zh) 2024-05-31

Family

ID=86240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3348.1A Pending CN118120084A (zh) 2021-11-05 2021-11-05 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079681A1 (zh)
KR (1) KR20240067945A (zh)
CN (1) CN118120084A (zh)
WO (1) WO202307968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4632B2 (ja) 2002-06-19 2006-07-05 東レ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電池製造機
JP6632823B2 (ja) 2015-07-03 2020-01-22 株式会社京都製作所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装置
JP2019215967A (ja) * 2018-06-11 2019-12-19 キヤノン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電極積層体の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079681A1 (zh) 2023-05-11
WO2023079681A1 (ja) 2023-05-11
KR20240067945A (ko) 2024-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8420B (zh) 电极层叠体制造装置
KR101530461B1 (ko) 극판 포장 장치
US11192728B2 (en) Placement device and placement method
US20210257653A1 (en) Stacking apparatus and stacking method
KR102125529B1 (ko) 이차전지의 셀 스택 제조를 위한 전극 픽앤플레이스 장치
JP6154469B2 (ja) 電極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KR102591527B1 (ko) 적층장치 및 적층방법
KR102134721B1 (ko) 이차전지의 와인딩 방식 셀 스택 제조 장치 및 방법
KR102192818B1 (ko) 이차전지의 셀 스택 적층 장치 및 방법
KR102455403B1 (ko) 점착 테이프 접합 방법, 점착 테이프 접합 장치 및 점착 테이프 반송 방법
CN217444462U (zh) 一种电芯制造设备
US1147943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zigzag folding a material web
WO2022170779A1 (zh) 复合装置及叠片机
CN111908196B (zh) 移载方法
CN118120084A (zh) 二次电池用层叠体制造装置
CN112421126B (zh) 层叠体保持装置
JP4246048B2 (ja) 角状物品の結束方法及び装置
TW201133668A (en) Semiconductor cell, solar cell module, lead wire connection device and connection method
KR200244341Y1 (ko) 자동화된 리튬 2차전지 제조 시스템
KR102561952B1 (ko) 지그재그 적층형 이차전지 제조 장치
CN219497850U (zh) 一种膜电极制备系统
JP5757889B2 (ja) シート位置決め装置、シート位置決め方法、シート送出し装置及びシート送出し方法
JP5798936B2 (ja) シート折り重ね装置、及びシート折り重ね方法
JP5809568B2 (ja) シート折り目形成装置
CN117441249A (zh) 防止隔膜折叠的电极组件制造设备和使用该电极组件制造设备制造的电极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