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89264A - 调温系统 - Google Patents

调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89264A
CN118089264A CN202211460672.1A CN202211460672A CN118089264A CN 118089264 A CN118089264 A CN 118089264A CN 202211460672 A CN202211460672 A CN 202211460672A CN 118089264 A CN118089264 A CN 1180892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temperature
outlet
heat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6067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海霞
项红荧
闫茂松
王伟
葛爱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6067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892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89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892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调温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制热回路和制冷回路,调温系统还包括:储冷器,储冷器的第一进液口与制冷回路的第一冷媒出口相连通,储冷器的第一出液口与制冷回路的第一冷媒入口相连通,且第一出液口与压缩机的供液口相连通;和/或储热器,储热器的第二进液口与制热回路的第二冷媒出口相连通,储热器的第二出液口与制热回路的第二冷媒入口相连通,且第二出液口与制冷回路的第一冷媒入口相连通。本实施例能够利用储冷器和/或储热器回收调温系统中的能量,并将能量释放至调温系统中,为调温系统提供充足的能量,确保调温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Description

调温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调温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家电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室内环境中。现有的家电如冰箱、空调、热水器等都是独立的产品,各自有独立的制冷制热系统,能源无法互用。制冷的家电产品会造成热能的浪费,例如空调在制冷时,压缩机及室外机产生的热量排到室外,这些热量无法被再次利用。家电单独运行方式的能源利用率很低。
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中的膨胀阀控制的方法,多联式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和多个室内机,每一室内机包括膨胀阀,上述方法包括:当多联式空调系统制热运行,且部分处于待机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待机时间处于预设待机时间范围内时,控制与处于待机状态的室内机对应的所述膨胀阀的开度调整至基准开度;根据室外机和处于待机状态的室内机的参数值,确定与处于待机状态的室内机对应的膨胀阀的调整开度;在基准开度的基础上,根据调整开度对与处于待机状态的室内机对应的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整。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虽然多个调温设备(室内机)能够在多联式空调系统中同时运行,但单一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调温设备数量的增加,在用电高峰、同时运行的调温设备数量过多等特殊情况下,单个调温设备中的能量不足,会影响调温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温系统,以解决如何在用电高峰、同时运行的调温设备数量过多等特殊情况下,维持调温系统的稳定运行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温系统,所述调温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制热回路和制冷回路,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储冷器,所述储冷器的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第一冷媒出口相连通,所述储冷器的第一出液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第一冷媒入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压缩机的供液口相连通;和/或储热器,所述储热器的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制热回路的第二冷媒出口相连通,所述储热器的第二出液口与所述制热回路的第二冷媒入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第一冷媒入口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媒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之间;第一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通断;
和/或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媒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之间;第二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通断。
可选地,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三冷媒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之间;第三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三冷媒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冷媒管路的通断;
和/或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四冷媒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二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进液口之间;第四电磁阀,设于所述第四冷媒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冷媒管路的通断。
可选地,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感应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所述第一温度感应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冷媒出口的第一冷媒温度;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装置和所述第三电磁阀相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冷媒温度,且根据所述第一冷媒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启闭。
可选地,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二温度感应装置,设于所述第二冷媒出口,所述第二温度感应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冷媒出口的第二冷媒温度;控制器,与所述第二温度感应装置和所述第四电磁阀相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冷媒温度,且根据所述第二冷媒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启闭。
可选地,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五冷媒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与所述供液口之间,与所述储冷器并联设置;和/或第六冷媒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二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之间,与所述储热器并联设置。
可选地,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供液口之间,所述制冷回路流出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
可选地,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至少一个制冷设备,所述制热设备连通在所述第一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之间,所述制冷设备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制冷设备并联设置;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数量与所述制冷设备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制冷设备依次设置;第七冷媒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一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之间,且与所述制冷设备并联设置;第二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七冷媒管路。
可选地,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之间,所述制热回路流出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
可选地,所述制热回路还包括:至少一个制热设备,所述制热设备连通在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二冷媒出口之间,所述制热设备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制热设备并联设置;第八冷媒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二冷媒出口之间,且与所述制热设备并联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调温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储冷器的第一进液口与制冷回路的第一冷媒出口相连通,制冷回路中流出的低温低压的冷媒能够流至储冷器中,储冷器能够储存低温低压的冷媒中的冷量。储冷器的第一出液口与制冷回路的第一冷媒入口相连通,在用电高峰期或者制冷回路中的蒸发器数量较多时,储冷器中储存的冷量能够通过第一冷媒入口释放到制冷回路中,为制冷回路提供充足的冷量,从而保证调温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并且储冷器能够回收制冷回路中的冷量,并再次将冷量释放至制冷回路中,从而提高了冷量的利用率,节约能耗。储热器的第二进液口与制热回路的第二冷媒出口相连通,制热回路中流出的冷媒能够流至储热器中,储热器能够储存冷媒中的热量。储热器的第二出液口与制热回路的第二冷媒入口相连通,在用电高峰期或者制热回路中的冷凝器数量较多时,储热器中储存的热量能够通过第二冷媒入口释放到制热回路中,为制热回路提供充足的冷量,从而保证调温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并且储热器能够回收制热回路中的冷量,并再次将热量释放至制热回路中,从而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节约能耗。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调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调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制热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制冷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调温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调温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压缩机;101、供液口;
200、制冷回路;201、第一冷媒出口;202、第一冷媒入口;210、第一冷媒管路;211、第一电磁阀;220、第三冷媒管路;221、第三电磁阀;230、第五冷媒管路;240、第一换热器;250、制冷设备;260、第一节流装置;270、第二节流装置;280、第七冷媒管路;290、第一温度感应装置;
300、制热回路;301、第二冷媒出口;302、第二冷媒入口;310、第二冷媒管路;311、第二电磁阀;320、第四冷媒管路;321、第四电磁阀;330、第六冷媒管路;340、第二换热器;350、制热设备;360、第八冷媒管路;370、第二温度感应装置;
400、储冷器;401、第一进液口;402、第一出液口;
500、储热器;501、第二进液口;502、第二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温系统,调温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100、制热回路300和制冷回路200。压缩机100运行,输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气态冷媒通过管路进入制热回路300内。制热回路300包括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冷凝器内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常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流入制冷回路200中。制冷回路200包括相连通的降压组件和蒸发器,常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过降压组件到达蒸发器。降压组件内空间增加,压力减小,常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蒸发器内发生气化,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100,被压缩机100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后输出,再次进入下一次冷媒循环。其中,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冷凝器中散发热量,使冷凝器具有制热效果;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蒸发器内吸热气化,使蒸发器具有制冷效果。
调温系统还包括储冷器400。储冷器400的第一进液口401与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出口201相连通,储冷器400的第一出液口402与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入口202相连通,且第一出液口402与压缩机100的供液口101相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储冷器400的第一进液口401与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出口201相连通,制冷回路200中流出的低温低压的冷媒能够流至储冷器400中,储冷器400能够储存低温低压的冷媒中的冷量。储冷器400的第一出液口402与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入口202相连通,在用电高峰期或者制冷回路200中的蒸发器数量较多时,储冷器400中储存的冷量能够通过第一冷媒入口202释放到制冷回路200中,为制冷回路200提供充足的冷量,从而保证调温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并且储冷器400能够回收制冷回路200中的冷量,并再次将冷量释放至制冷回路200中,从而提高了冷量的利用率,节约能耗。
调温系统还包括储热器500。储热器500的第二进液口501与制热回路300的第二冷媒出口301相连通,储热器500的第二出液口502与制热回路300的第二冷媒入口302相连通,且第二出液口502与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入口202相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储热器500的第二进液口501与制热回路300的第二冷媒出口301相连通,制热回路300中流出的冷媒能够流至储热器500中,储热器500能够储存冷媒中的热量。储热器500的第二出液口502与制热回路300的第二冷媒入口302相连通,在用电高峰期或者制热回路300中的冷凝器数量较多时,储热器500中储存的热量能够通过第二冷媒入口302释放到制热回路300中,为制热回路300提供充足的热量,从而保证调温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并且储热器500能够回收制热回路300中的热量,并再次将热量释放至制热回路300中,从而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节约能耗。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媒管路210和第一电磁阀211。第一冷媒管路210连通在第一出液口402与第一冷媒入口202之间。第一电磁阀211设于第一冷媒管路210,第一电磁阀211用于控制第一冷媒管路210的通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一冷媒管路210连通在第一出液口402与第一冷媒入口202之间,第一冷媒管路210使得储冷器400的第一出液口402与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入口202相连通,储冷器400中的冷量能够通过第一冷媒管路210释放至制冷回路200内。第一电磁阀211设于第一冷媒管路210,第一电磁阀211能够控制第一冷媒管路210的通断。在制冷回路200中的冷量充足时,第一电磁阀211控制第一冷媒管路210断开,储冷器400不需要向制冷回路200中提供冷量,提高储冷器400的冷量储存效率。在制冷回路200中的冷量不足时,第一电磁阀211控制第一冷媒管路210连通第一出液口402与第一冷媒入口202,使储冷器400中的冷量释放至制冷回路200中,保证制冷回路200中充足的冷量,提高调温系统的运行稳定性。通过第一电磁阀211控制第一冷媒管路210的通断,可选择性地使储冷器400向制冷回路200中提供冷量,提高了调温系统的智能化。本实施例不仅能够储存制冷回路200中多余的冷量,提高冷量的利用率,降低能耗;还能够在制冷回路200中的冷量不足时向制冷回路200提供冷量,确保了调温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媒管路310和第二电磁阀311。第二冷媒管路310连通在第二出液口502与第二冷媒入口302之间。第二电磁阀311设于第二冷媒管路310,第二电磁阀311用于控制第二冷媒管路310的通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二冷媒管路310连通在第二出液口502与第二冷媒入口302之间,第二冷媒管路310使得储热器500的第二出液口502与制热回路300的第二冷媒入口302相连通,储热器500中的热量能够通过第二冷媒管路310释放至制热回路300内。第二电磁阀311设于第二冷媒管路310,第二电磁阀311能够控制第二冷媒管路310的通断。在制热回路300中的热量充足时,第二电磁阀311控制第二冷媒管路310断开,储热器500不需要向制热回路300中提供热量,提高储热器500的热量储存效率。在制热回路300中的热量不足时,第二电磁阀311控制第二冷媒管路310连通第二出液口502与第二冷媒入口302,使储热器500中的热量释放至制热回路300中,保证制热回路300中充足的热量,提高调温系统的运行稳定性。通过第二电磁阀311控制第二冷媒管路310的通断,可选择性地使储热器500向制热回路300中提供热量,提高了调温系统的智能化。本实施例不仅能够储存制热回路300中多余的热量,提高热量的利用率,降低能耗;还能够在制热回路300中的热量不足时向制热回路300提供热量,确保了调温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三冷媒管路220和第三电磁阀221。第三冷媒管路220连通在第一冷媒出口201与第一进液口401之间。第三电磁阀221设于第三冷媒管路220,用于控制第三冷媒管路220的通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三冷媒管路220连通在第一冷媒出口201与第一进液口401之间,第三冷媒管路220使得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出口201与储冷器400的第一进液口401相连通,制冷回路200中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三冷媒管路220流至储冷器400中,从而使储冷器400储存冷媒中的冷量。第三电磁阀221设于第三冷媒管路220,用于控制第三冷媒管路220的通断。这样,第三电磁阀221能够控制制冷回路200中的冷媒是否流向储冷器400进行储冷。例如,在储冷器400中的冷量充足,或者冷媒的冷量低于储冷器400内的冷量时,储冷器400不需要继续储存冷量,或防止温度较高的冷媒带走储冷器400中的冷量。这时,就需要第三电磁阀221控制第三冷媒管路220断开,防止制冷回路200中的冷媒流至储冷器400内,从而提高储冷器400中冷量的利用率,避免冷量损耗。
如图1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感应装置290和控制器。第一温度感应装置290设于第一冷媒出口201,第一温度感应装置290用于检测第一冷媒出口201的第一冷媒温度。控制器与第一温度感应装置290和第三电磁阀221相连接,控制器用于获取第一冷媒温度,且控制器根据第一冷媒温度和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第三电磁阀221的启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一温度感应装置290设于第一冷媒出口201,第一温度感应装置290能够检测第一冷媒出口201的冷媒的第一冷媒温度。第一温度感应装置290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获取第一冷媒温度。控制器与第三电磁阀221相连接,控制器能够根据第一冷媒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第三电磁阀221的启闭,也就是控制第三冷媒管路220的通断,以控制制冷回路200中的冷媒是否流向储冷器400进行储冷。
如图5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个用于调温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S501,控制器获取第一冷媒温度;
S502,根据第一冷媒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器控制第三电磁阀的启闭。
可选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冷媒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情况下,第三电磁阀221关闭,以使第三冷媒管路220断开;在第一冷媒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情况下,第三电磁阀221开启,以使第三冷媒管路220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在第一冷媒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此时冷媒的冷量小于储冷器400所需的冷量,若此时的冷媒流入储冷器400内,会消耗储冷器400内的冷量,使储冷器400内的温度升高,造成冷量损耗。第三电磁阀221关闭,第三电磁阀221关闭,第三冷媒管路220断开,这样,温度较高的冷媒无法流入储冷器400内,以避免能量损耗。
在第一冷媒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此时冷媒的冷量大于储冷器400所需的冷量。第三电磁阀221开启,第三冷媒管路220连通,这样冷媒能够进入储冷器400内,使得储冷器400能够储存冷媒内的冷量,对多余的冷量进行回收,提高冷量的利用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五冷媒管路230。第五冷媒管路230连通在第一冷媒出口201与供液口101之间,第五冷媒管路230与储冷器400并联设置。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五冷媒管路230连通在第一冷媒出口201与供液口101之间,第五冷媒管路230与储冷器400并联设置,这样,制冷回路200中的冷媒通过第五冷媒管路230流至压缩机100内,以进入下一次冷媒循环。
可选地,在第三电磁阀221关闭,第三冷媒管路220断开时,冷媒通过第五冷媒管路230流向压缩机100的供液口101,使得调温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可选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九冷媒管路,第九冷媒管路连通在储冷器400的第一出液口402与压缩机100的供液口101之间。这样,流向储冷器400的冷媒在储冷器400内完成换热后,还能够继续流向压缩机100,以进入下一次冷媒循环,使得调温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四冷媒管路320和第四电磁阀321。第四冷媒管路320连通在第二冷媒出口301与第二进液口501之间。第四电磁阀321设于第四冷媒管路320,用于控制第四冷媒管路320的通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四冷媒管路320连通在第二冷媒出口301与第二进液口501之间,第四冷媒管路320使得制热回路300的第二冷媒出口301与储热器500的第二进液口501相连通,制热回路300中的冷媒能够通过第四冷媒管路320流至储热器500中,从而使储热器500储存冷媒中的热量。第四电磁阀321设于第四冷媒管路320,用于控制第四冷媒管路320的通断。这样,第四电磁阀321能够控制制热回路300中的冷媒是否流向储热器500进行储冷。例如,在储热器500中的热量充足,或者冷媒的热量低于储热器500内的热量时,储热器500不需要继续储存热量,或防止温度较低的冷媒带走储热器500中的热量。这时,就需要第四电磁阀321控制第四冷媒管路320断开,防止制热回路300中的冷媒流至储热器500内,从而提高储热器500中热量的利用率,避免热量损耗。
如图1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二温度感应装置370和控制器。第二温度感应装置370设于第二冷媒出口301,第二温度感应装置370用于检测第二冷媒出口301的第二冷媒温度。控制器与第二温度感应装置370和第四电磁阀321相连接,控制器用于获取第二冷媒温度,且控制器根据第二冷媒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第四电磁阀321的启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二温度感应装置370设于第二冷媒出口301,第二温度感应装置370能够检测第二冷媒出口301的冷媒的第二冷媒温度。第二温度感应装置370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获取第二冷媒温度。控制器与第四电磁阀321相连接,控制器能够根据第二冷媒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第四电磁阀321的启闭,也就是控制第四冷媒管路320的通断,以控制制热回路300中的冷媒是否流向储热器500进行储热。
如图6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再一种用于调温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601,控制器获取第二冷媒温度;
S602,根据第二冷媒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第四电磁阀的启闭。
可选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二冷媒温度低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第四电磁阀321关闭,以使第四冷媒管路320断开;在第二冷媒温度改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第四电磁阀321开启,以使第四冷媒管路320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在第二冷媒温度低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此时冷媒的热量小于储热器500所需的热量,若此时的冷媒流入储热器500内,会消耗储热器500内的热量,使储热器500内的温度降低,造成热量损耗。第四电磁阀321关闭,第四电磁阀321关闭,第四冷媒管路320断开,这样,温度较低的冷媒无法流入储热器500内,以避免能量损耗。
在第二冷媒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此时冷媒的热量大于储热器500所需的热量。第四电磁阀321开启,第四冷媒管路320连通,这样冷媒能够进入储热器500内,使得储热器500能够储存冷媒内的热量,对多余的热量进行回收,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六冷媒管路330。第六冷媒管路330连通在第二冷媒出口301与第一冷媒入口202之间,第六冷媒管路330与储热器500并联设置。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六冷媒管路330连通在第二冷媒出口301与第一冷媒入口202之间,第六冷媒管路330与储热器500并联设置,这样,制热回路300中的冷媒通过第六冷媒管路330流至制冷回路200内,继续完成冷媒循环。
可选地,在第四电磁阀321关闭,第四冷媒管路320断开时,冷媒通过第六冷媒管路330流向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入口202,使得调温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可选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十冷媒管路,第十冷媒管路连通在储热器500的第二出液口502与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入口202之间。这样,流向储热器500的冷媒在储热器500内完成换热后,还能够流向制冷回路200中,以继续完成冷媒循环,使得调温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一换热器240,第一换热器240设于第一冷媒出口201与压缩机100的供液口101之间,制冷回路200流出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一换热器240进行换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一换热器240设于第一冷媒出口201与压缩机100的供液口101之间,第一冷媒出口201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换热器240时,在第一换热器240内再次进行换热,换掉冷媒中多余的能量,从而提高调温系统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储冷器400与第一换热器240依次设置。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冷媒由第一冷媒出口201流出后,冷媒的冷量较多,冷媒先流至储冷器400内。储冷器400储存冷媒的部分冷量,提高冷量的利用率。冷媒再由储冷器400流至第一换热器240内,储冷器400再次对冷媒进行换热,消耗冷媒中的冷量,提高调温系统的换热效率。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制冷回路200包括至少一个制冷设备250、第一节流装置260和第七冷媒管路280。制热设备350连通在第一冷媒入口202与第一冷媒出口201之间,制冷设备250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制冷设备250并联设置。第一节流装置260的数量与制冷设备250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沿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一节流装置260与制冷设备250依次设置。第七冷媒管路280连通在第一冷媒入口202与第一冷媒出口201之间,且第一冷媒管路210与制冷设备250并联设置。
第二节流装置270设于第七冷媒管路280。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制冷设备250包括蒸发器,制冷设备250连通在第一冷媒入口202与第一冷媒出口201之间,制冷回路200中的冷媒经过制冷设备250(也就是蒸发器),冷媒在制冷设备250中吸热,以降低制冷设备250的温度,使制冷设备250能够制冷。制冷设备250为多个时,多个制冷设备250并联设置,每一制冷设备250内均设有冷媒。这样,只需一个压缩机100即可使多个制冷设备250同时工作,提高了调温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
第一节流装置260的数量与制冷设备250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沿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一节流装置260与制冷设备250依次设置。每一制冷设备250都有一节流装置。这样,节流装置能够根据制冷设备250的工作效率调节制冷设备250内的冷媒流量,提高能量利用率,避免能量损耗。
第七冷媒管路280与制冷设备250并联设置,在调温系统不需要制冷时,冷媒在第七冷媒管路280中流通。第二节流装置270设于第七冷媒管路280,第二节流装置270能够对第七冷媒管路280中的冷媒进行节流。第一换热器240设于第一冷媒出口201与压缩机100的供液口101之间,由第七冷媒管路280内流出的冷媒能够在第一换热器240内进行换热,确保调温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可选地,制冷设备250包括制冷空调、冰箱、冷柜等其他能够制冷的设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340,第二换热器340设于第二冷媒出口301与第一冷媒入口202之间,制热回路300流出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二换热器340进行换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二换热器340设于第二冷媒出口301与第一冷媒入口202之间,第二冷媒出口301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二换热器340时,在第二换热器340内再次进行换热,换掉冷媒中多余的能量,从而提高调温系统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240能够与第二换热器340进行换热,提高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储热器500与第二换热器340依次设置。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冷媒由第二冷媒出口301流出后,冷媒的热量较多,冷媒先流至储热器500内。储热器500储存冷媒的部分热量,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冷媒再由储热器500流至第二换热器340内,储热器500再次对冷媒进行换热,消耗冷媒中的热量,提高调温系统的换热效率。
以下对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之间存在间距,调温系统还包括风机,风机设于间距的一侧,以带动间距内的空气流动。
本实施例中,风机设于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之间的间距的一侧,也就是设于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中间位置的一侧。风机带动间距内的空气流动,也就是将间距内的热量带动至环境中,以保持间距内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之间的温差,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调温系统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风机被配置为低转速运行。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之间存在间距,且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之间能够相互进行换热,风机只需能够带动间距内的空气流动即可,因此,风机低转速运行就可以实现间距内的空气流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外机的高转速风机来说,本方案中风机低转速运行能够降低风机转动时所带来的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相贴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相贴合,第一换热器240能够与第二换热器340直接进行换热,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之间的换热效率,提高调温系统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240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器340包括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相互缠绕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相互缠绕设置,这样可增加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段换热效率,也就是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的换热效率。
示例性地,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均设于室外。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均设于室外,这样第一换热器240散失的热量和第二换热器340吸收的热量不会对室内的温度造成影响,以减少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对用户的影响,从而确保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第一换热器240与第二换热器340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下,风机也设于室外。风机设于室外,这样可进一步减少风机运行对室内带来的噪音,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制热回路300包括至少一个制热设备350和第八冷媒管路360。制热设备350连通在第二冷媒入口302与第二冷媒出口301之间,制热设备350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制热设备350并联设置。第八冷媒管路360连通在第一冷媒入口202与第二冷媒出口301之间,且第八冷媒管路360与制热设备350并联设置。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制热设备350包括冷凝器,制热设备350连通在第二冷媒入口302与第二冷媒出口301之间,制热回路300中的冷媒经过制热设备350(也就是冷凝器),冷媒在制热设备350中放热,以升高制热设备350的温度,使制热设备350能够制热。制热设备350为多个时,多个制热设备350并联设置,每一制热设备350内均设有冷媒。这样,只需一个压缩机100即可使多个制热设备350同时工作,提高了调温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
第八冷媒管路360与制热设备350并联设置,在调温系统不需要制热时,冷媒在第八冷媒管路360中流通。第二换热器340设于第一冷媒入口202与第二冷媒出口301之间,由第八冷媒管路360内流出的冷媒能够在第二换热器340内进行换热,确保调温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可选地,制热设备350包括制热空调、暖气、热水器,和其他能够进行制热的设备。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100)、制热回路(300)和制冷回路(200),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
储冷器(400),所述储冷器(400)的第一进液口(401)与所述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出口(201)相连通,所述储冷器(400)的第一出液口(402)与所述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入口(202)相连通,且所述第一出液口(402)与所述压缩机(100)的供液口(101)相连通;和/或
储热器(500),所述储热器(500)的第二进液口(501)与所述制热回路(300)的第二冷媒出口(301)相连通,所述储热器(500)的第二出液口(502)与所述制热回路(300)的第二冷媒入口(302)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出液口(502)与所述制冷回路(200)的第一冷媒入口(202)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
第一冷媒管路(210),连通在所述第一出液口(402)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202)之间;
第一电磁阀(211),设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21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管路(210)的通断;
和/或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
第二冷媒管路(310),连通在所述第二出液口(502)与所述第二冷媒入口(302)之间;
第二电磁阀(311),设于所述第二冷媒管路(310),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冷媒管路(310)的通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
第三冷媒管路(220),连通在所述第一冷媒出口(201)与所述第一进液口(401)之间;
第三电磁阀(221),设于所述第三冷媒管路(220),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冷媒管路(220)的通断;
和/或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
第四冷媒管路(320),连通在所述第二冷媒出口(301)与所述第二进液口(501)之间;
第四电磁阀(321),设于所述第四冷媒管路(320),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冷媒管路(320)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温度感应装置(290),设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201),所述第一温度感应装置(290)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冷媒出口(201)的第一冷媒温度;
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装置(290)和所述第三电磁阀(221)相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冷媒温度,且根据所述第一冷媒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221)的启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温度感应装置(370),设于所述第二冷媒出口(301),所述第二温度感应装置(370)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冷媒出口(301)的第二冷媒温度;
控制器,与所述第二温度感应装置(370)和所述第四电磁阀(321)相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冷媒温度,且根据所述第二冷媒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第四电磁阀(321)的启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冷媒管路(230),连通在所述第一冷媒出口(201)与所述供液口(101)之间,与所述储冷器(400)并联设置;和/或
第六冷媒管路(330),连通在所述第二冷媒出口(301)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202)之间,与所述储热器(500)并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换热器(240),设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201)与所述压缩机(100)的供液口(101)之间,所述制冷回路(200)流出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240)进行换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回路(200)还包括:
至少一个制冷设备(250),所述制热设备(350)连通在所述第一冷媒入口(202)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201)之间,所述制冷设备(250)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制冷设备(250)并联设置;
第一节流装置(260),所述第一节流装置(260)的数量与所述制冷设备(250)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节流装置(260)与所述制冷设备(250)依次设置;
第七冷媒管路(280),连通在所述第一冷媒入口(202)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201)之间,且与所述制冷设备(250)并联设置;
第二节流装置(270),设于所述第七冷媒管路(28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换热器(340),设于所述第二冷媒出口(301)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202)之间,所述制热回路(300)流出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340)进行换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回路(300)还包括:
至少一个制热设备(350),所述制热设备(350)连通在所述第二冷媒入口(302)与所述第二冷媒出口(301)之间,所述制热设备(350)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制热设备(350)并联设置;
第八冷媒管路(360),连通在所述第二冷媒入口(302)与所述第二冷媒出口(301)之间,且与所述制热设备(350)并联设置。
CN202211460672.1A 2022-11-17 2022-11-17 调温系统 Pending CN1180892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0672.1A CN118089264A (zh) 2022-11-17 2022-11-17 调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0672.1A CN118089264A (zh) 2022-11-17 2022-11-17 调温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89264A true CN118089264A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42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60672.1A Pending CN118089264A (zh) 2022-11-17 2022-11-17 调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8926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42416B (zh) 空调系统、复合冷凝器、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US8516847B2 (en) Thermal storage air conditioner
CN108518773B (zh) 一种蓄能式双循环热泵空调系统
US20040107709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compressors of air conditioner
CN108826820B (zh) 一种多温控冷库的制冷方法及多温控冷库的制冷系统
CN209944505U (zh) 一种机房空调冷凝热回收利用自适应供暖装置
CN104613667A (zh) 组合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579036A (zh)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KR101964946B1 (ko) 외기온도 보상형 고효율 냉각시스템
CN210832348U (zh) 多联制冷系统
CN114198872B (zh) 一种机房空调、机房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8089264A (zh) 调温系统
CN115264583A (zh) 一种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806037B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热水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2109084U (zh) 一种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空调系统
CN113007867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6765782B (zh) 一种太阳能与地热能联合应用的酒窖空调系统
CN219572353U (zh) 调温系统
CN219199363U (zh) 热管理系统
CN219572327U (zh) 热管理系统
CN219868466U (zh) 换热系统和热泵热水空调
CN118049777A (zh) 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
CN219761783U (zh) 间接蒸发冷式冷媒直冷冷却系统
CN217952453U (zh) 一种多联机系统
CN221444349U (zh) 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