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49777A - 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49777A
CN118049777A CN202211460520.1A CN202211460520A CN118049777A CN 118049777 A CN118049777 A CN 118049777A CN 202211460520 A CN202211460520 A CN 202211460520A CN 118049777 A CN118049777 A CN 118049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outlet
inlet
heating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605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海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6052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497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49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497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包括:独立压缩机;冷凝器,其冷媒入口与独立压缩机的出气口相连通;第一阀门,其第一入口与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相连通;蒸发器,其冷媒入口与第一阀门的第一出口相连通,蒸发器的冷媒出口能够与独立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通;第一冷媒管路,其入口用于与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第一冷媒管路的出口与第一阀门的第二入口相连通;第二冷媒管路,其入口与蒸发器的冷媒出口相连通,第二冷媒管路的出口能够与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相连通。本实施例能够减少在调温系统中只有储冷装置需要冷量时,整个调温系统仍启动工作的情况发生,减少能源浪费。本申请还公开一种调温系统。

Description

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家电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室内环境中。现有的家电如冰箱、空调、热水器等都是独立的产品,各自有独立的制冷制热系统,能源无法互用。制冷的家电产品造成热能的浪费,例如空调在制冷时,独立压缩机及室外机产生的热量排到室外,这些热量无法被再次利用。家电单独运行方式的能源利用率很低。
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家用多联综合制冷系统,该综合制冷系统包括独立压缩机、电冰箱蒸发器、毛细管、热水器、电磁阀、冷凝器和饮水机,独立压缩机、热水器、冷凝器、毛细管和电冰箱蒸发器依次闭环连接,独立压缩机的排气管还连接电磁阀的一端,电磁阀的另一端连接饮水机后连接在冷凝器与毛细管之间的管道上。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当该综合制冷系统工作时,电冰箱、热水器及饮水机需要同时工作,但是当用户只需要其中一个设备工作时,例如当用户不在家中时,只需要使电冰箱工作,热水器与饮水机不工作即可,但是仍需要整个综合制冷系统启动,造成了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能够在调温系统中只有一个制冷设备工作时,减少整个调温系统启动工作的情况发生,以减少能源浪费。
根据本申请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所述调温系统包括压缩机组、制热回路和制冷回路,所述制热回路包括至少一个制热设备,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至少一个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所述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所述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包括:独立压缩机;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独立压缩机的出气口相连通;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的第一入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相连通;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阀门的第一出口相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能够与所述独立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通;第一冷媒管路,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入口用于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出口与所述第一阀门的第二入口相连通;第二冷媒管路,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出口能够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阀门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断开,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断开。
可选地,所述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还包括: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的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与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二阀门的第二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阀门的第三出口均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冷媒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入口与所述独立压缩机的进气口均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冷媒出口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压缩机组、所述独立压缩机和所述第一阀门均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制冷设备的预设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获取调温系统的目标制冷量,和根据制热设备的预设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获取调温系统的目标制热量,并根据所述目标制冷量与预设制冷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和所述目标制热量与预设制热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压缩机组、所述独立压缩机和所述第一阀门的工作状态。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所述目标制冷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制冷量,且所述目标制热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独立压缩机运行、所述压缩机组停止工作且所述第一阀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目标制冷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制冷量,且所述目标制热量大于所述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压缩机组运行、所述独立压缩机停止工作且所述第一阀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目标制冷量大于所述预设制冷量,且所述目标制热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压缩机组运行、所述独立压缩机停止工作且所述第一阀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在所述目标制冷量大于所述预设制冷量,且所述目标制热量大于所述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压缩机组运行、所述独立压缩机停止工作且所述第一阀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根据本申请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温系统,包括:压缩机组、制冷回路和制热回路,所述压缩机组的出气口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组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制热回路包括至少一个制热设备,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至少一个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
可选地,在所述制热回路包括多个所述制热设备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制热设备并联设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出口之间;和/或在所述制冷回路包括多个所述制冷设备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制冷设备并联设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储热器,所述储热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出口相连通,所述储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且所述储热器的冷媒出口能够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和/或储冷器,所述储冷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相连通,所述储冷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组的进气口相连通,且所述储冷器的冷媒出口能够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之间,用于散失所述制热回路流出的冷媒中的多余热量;和/或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组的进气口之间,用于散失所述制冷回路流出的冷媒中的多余冷量。
可选地,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三冷媒管路,与所述制热设备并联设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出口之间,所述第三冷媒管路设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冷媒管路的通断;和/或第四冷媒管路,与所述制冷设备并联设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之间,所述第四冷媒管路设有第四阀门,所述第四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冷媒管路的通断。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阀门在第二状态时,蒸发器的冷媒入口与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同时第二冷媒管路的入口与第一蒸发器的冷媒出口相连通,且第二冷媒管路的出口与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相连通,这样制冷回路内的冷媒能够流入蒸发器内,且由蒸发器内流出后通过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流入压缩机组内,从而使得该储冷装置能够接入调温系统中,也就是调温系统中的冷媒流入储冷装置的蒸发器内。冷媒能够在制热设备中制热,向制热设备提供热量,且能够在储冷装置的蒸发器内制冷,向储冷装置提供冷量,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当第一阀门在第一状态时,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蒸发器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与蒸发器的冷媒入口断开,制冷回路中冷媒如法流入蒸发器内。同时,蒸发器的冷媒出口与独立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通。这样,该储冷装置的独立压缩机启动时,冷媒能够依次经过独立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后回到独立压缩机内,完成一个制冷循环,以使冷媒能够在蒸发器内制冷,向储冷装置提供冷量,并且使得储冷装置能够脱离调温系统单独运行。这样,当调温系统中只有储冷装置单独运行时,调温系统的压缩机组不启动即可,减少了储冷装置单独工作时整个调温系统启动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能源浪费。
本实施例能够通过第一阀门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使得储冷装置能够在接入调温系统或单独工作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减少在调温系统中只有储冷装置需要冷量时,整个调温系统仍启动工作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能源浪费。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调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调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压缩机组;200、制热回路;210、制热设备;220、储热器;221、第六冷媒管路;222、第四电磁阀;223、第八冷媒管路;230、第一换热器;240、第三冷媒管路;241、第三阀门;300、制冷回路;310、制冷设备;320、储冷器;321、第五冷媒管路;322、第三电磁阀;323、第七冷媒管路;330、第二换热器;340、第四冷媒管路;341、第四阀门;400、储冷装置;410、独立压缩机;420、冷凝器;430、第一阀门;440、蒸发器;441、第一蒸发器;442、第二蒸发器;450、第一冷媒管路;460、第二冷媒管路;461、第一电磁阀;462、第二电磁阀;470、第二阀门;50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温系统,该调温系统包括压缩机组100、制冷回路300和制热回路200,压缩机组100的出气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100的进气口相连通,制热回路200包括至少一个制热设备210,制冷回路300包括至少一个制冷设备310,制冷设备310包括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400。
本实施例中,调温系统包括压缩机组100、制冷回路300和制热回路200,独立压缩机410的出气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冷媒能够由压缩机组100流入制热回路200内,冷媒在制热回路200内放热,以向制热回路200中的制热设备210提供热量。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冷媒由制热回路200内流出后流向制冷回路300内,冷媒能够在制冷回路300内散发冷量,以向制冷回路300中的制冷设备310提供冷量。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100的进气口相连通,冷媒由制冷回路300流出后再次流向压缩机组100内,完成一次换热循环。冷媒还能够再次由压缩机组100的出气口进入制热回路200,以进行下一次换热循环。这样在一个换热循环中,调温系统能够同时进行制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多个制冷和制热设备210分别制冷和制热时的能量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400包括独立压缩机410、冷凝器420、第一阀门430、蒸发器440、第一冷媒管路450和第二冷媒管路460,冷凝器420的冷媒入口与独立压缩机410的出气口相连通,第一阀门430的第一入口与冷凝器42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蒸发器440的冷媒入口与第一阀门430的第一出口相连通,蒸发器440的冷媒出口能够与独立压缩机410的进气口相连通。第一冷媒管路450的入口用于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第一冷媒管路450的出口与第一阀门430的第二入口相连通,第二冷媒管路460的入口与蒸发器44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第二冷媒管路460的出口能够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
其中,第一阀门430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连通,且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断开,在第二状态时,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连通,且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断开。所述第一冷媒管路450的通断与所述第二冷媒管路460的通断状态与所述第一入口个第一出口的通断状态相同
本实施例中,储冷装置400包括依次连接的独立压缩机410、冷凝器420和蒸发器440,当第一阀门430在第二状态时,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相连通,第一冷媒管路450的入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第一冷媒管路450的出口与第二入口相连通,且第一出口与蒸发器44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也就是说,蒸发器440的冷媒入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同时第二冷媒管路460的入口与第一蒸发器441的冷媒出口相连通,且第二冷媒管路460的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这样制冷回路300内的冷媒能够流入蒸发器440内,且由蒸发器440内流出后通过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流入压缩机组100内,从而使得该储冷装置400能够接入调温系统中,也就是调温系统中的冷媒流入储冷装置400的蒸发器440内。冷媒能够在制热设备210中制热,向制热设备210提供热量,且能够在储冷装置400的蒸发器440内制冷,向储冷装置400提供冷量,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当第一阀门430在第一状态时,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相连通,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断开。冷凝器420的冷媒出口与第一入口相连通,第一出口与蒸发器44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也就是说,冷凝器420的冷媒出口与蒸发器44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与蒸发器440的冷媒入口断开,制冷回路300中冷媒无法流入蒸发器440内。同时,蒸发器440的冷媒出口与独立压缩机410的进气口相连通。这样,该储冷装置400的独立压缩机410启动时,冷媒能够依次经过独立压缩机410、冷凝器420和蒸发器440后回到独立压缩机410内,完成一个制冷循环,以使冷媒能够在蒸发器440内制冷,向储冷装置400提供冷量,并且使得储冷装置400能够脱离调温系统单独运行。这样,当调温系统中只有储冷装置400单独运行时,调温系统的压缩机组100不启动即可,减少了储冷装置400单独工作时整个调温系统启动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能源浪费。
本实施例能够通过第一阀门430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使得储冷装置400能够在接入调温系统或单独工作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减少在调温系统中只有储冷装置400需要冷量时,整个调温系统仍启动工作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能源浪费。
示例性地,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400还包括控制器,压缩机组100、独立压缩机410和第一阀门430均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能够根据制冷设备310的预设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获取调温系统的目标制冷量,和根据制热设备210的预设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获取调温系统的目标制热量,并根据目标制冷量与预设制冷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和目标制热量与预设制热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压缩机组100、独立压缩机410和第一阀门430的工作状态。
可选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器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制热设备210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制热设备210的实际温度,控制器能够获取制热设备210的实际温度和该制热设备210的目标温度,并根据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的差值再乘以单位制热量得到目标制热量。其中,在制热设备210停止工作时,判定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的差值为零。本实施例中,单位制热量为在对应的制热设备210中,温度升高一度所需要的热量。
第二温度传感器与制冷设备310(其中一制冷设备310包括储冷装置400)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制冷设备310的实际温度,控制器能够获取制冷设备310的实际温度和该制冷设备310的目标温度,并根据实际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差值再乘以单位制冷量得到目标制冷量。其中,在制冷设备310停止工作时,判定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的差值为零。本实施例中,单位制冷量为在对应的制冷设备310中,温度降低一度所需要的冷量。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能够获取调温系统的目标制冷量和目标制热量,并根据目标制冷量与预设制冷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和目标制热量与预设制热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压缩机组100、独立压缩机410和第一阀门430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储冷装置400能够在接入调温系统与独立工作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减少在调温系统中只有储冷装置400需要冷量时,整个调温系统仍启动工作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能源浪费。
进一步地,在目标制冷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制冷量,且目标制热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独立压缩机410运行、压缩机组100停止工作且第一阀门430处于第一状态。
在目标制冷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制冷量,且目标制热量大于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压缩机组100运行、独立压缩机410停止工作且第一阀门430处于第二状态。可选地,预设制冷量为储冷装置400的额定制冷量,预设制热量为零热量。
本实施例中,在储冷装置400内的蒸发器440不间断运行时,目标制冷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制冷量,也就是说,整个调温系统中的制冷设备310只有储冷装置400内的蒸发器440内需要冷量,该储冷装置400工作,其他制冷设备310不工作。
目标制热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制热量时,也就是说,整个调温系统中的制热设备210不工作,这种情况下,整个调温系统中只有储冷装置400运行。此时控制器控制压缩机组100停止工作,独立压缩机410运行,且第一阀门430为第一状态,这样,冷媒在独立压缩机410、冷凝器420和蒸发器440内循环流动,且冷媒在蒸发器440内制冷,向储冷装置400提供冷量,满足储冷装置400的冷量需求。
目标制热量大于预设制热量时,也就是说,整个调温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制热设备210工作,这种情况下,调温系统中储冷装置400与至少一个制热设备210同时运行。此时,控制器控制压缩机组100运行,独立压缩机410停止工作,且第一阀门430为第二状态,这样,冷媒在压缩机组100、制热回路200与制冷回路300中循环流动,冷媒能够在制热回路200中向制热设备210提供热量,在制冷回路300中向储冷装置400提供冷量,从而充分利用冷媒在一个循环回路中产生的热量与冷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进一步地,在目标制冷量大于预设制冷量,且目标制热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压缩机组100运行、独立压缩机410停止工作且第一阀门430处于第二状态。
在目标制冷量大于预设制冷量,且目标制热量大于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压缩机组100运行、独立压缩机410停止工作且第一阀门430处于第二状态。
本实施例中,目标制冷量大于预设制冷量时,也就是说,整个调温系统中在储冷装置400运行的基础上,至少还有一个制冷设备310运行。
目标制热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制热量时,也就是说,整个调温系统中的制热设备210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调温系统中至少有两个制冷设备310工作(其中一制冷设备310包括储冷装置400)。此时,控制器控制压缩机组100运行,独立压缩机410停止工作,且第一阀门430为第二状态,这样,冷媒在压缩机组100、制热回路200与制冷回路300中循环流动,冷媒能够在制冷回路300中向多个制冷设备310(其中一制冷设备310包括储冷装置400)提供冷量,充分利用冷媒在一个循环回路中产生的冷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目标制热量大于预设制热量时,也就是说,整个调温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制热设备210工作,这种情况下,调温系统中至少两个制冷设备310与至少一个制热设备210同时运行。此时,控制器控制压缩机组100运行,独立压缩机410停止工作,且第一阀门430为第二状态,这样,冷媒在压缩机组100、制热回路200与制冷回路300中循环流动,冷媒能够在制热回路200中向制热设备210提供热量,在制冷回路300中向制冷设备310提供冷量,从而充分利用冷媒在一个循环回路中产生的热量与冷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4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461和第二电磁阀462,第一电磁阀461的一端与蒸发器44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第一电磁阀461的另一端与独立压缩机410的进气口相连通,第一电磁阀461用于使蒸发器440的冷媒出口和独立压缩机410的进气口连通或断开,第二电磁阀462设于第二冷媒管路460,第二电磁阀462用于使蒸发器44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断开或连通。
进一步地,在第一阀门43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电磁阀461开启,使蒸发器440的冷媒出口和独立压缩机410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电磁阀462断开,使蒸发器44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断开。这样,冷媒由蒸发器440流出后能够流入独立压缩机410内,以使冷媒能够在独立压缩机410、冷凝器420与蒸发器440内循环流动,减少冷媒流入制冷回路300和压缩机组100内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在独立压缩机410参与冷媒循环时,冷媒量减少的情况发生,以确保储冷装置400能够正常工作。
在第一阀门43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电磁阀461断开,使蒸发器440的冷媒出口和独立压缩机410的进气口断开,第二电磁阀462开启,所蒸发器44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连通。这样,冷媒由蒸发器440流出后能够流入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处,从而流入压缩机组100内,以使冷媒能够在压缩机组100、制热回路200和制冷回路300(储冷装置400的蒸发器440)内循环流动,减少冷媒流入独立压缩机410内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在压缩机组100参与冷媒循环时,冷媒量减少的情况发生,以确保调温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示例性地,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400可以为冰箱、冰柜、酒柜等。当用户外出时,家用的电器大多数不需要进行工作,例如空调、饮水机和热水器中。但冰箱、酒柜等冷藏装置内储存有食品,冰箱内需要一直为低温状态才可使冰箱内的食品不会变质,因此冰箱需要持续工作。当调温系统中的其他制冷设备310与制热设备210均停止工作时,冰箱(也就是储冷装置400)内的第一阀门430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压缩机组100停止工作,独立压缩机410工作,这样,蒸发器440与冷凝器420相连通,冷媒能够在独立压缩机410、冷凝器420与蒸发器440内进行循环,使冷媒在蒸发器440内制冷,以向冰箱提供冷量,满足冰箱内食品的冷藏和冷冻需求。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400还包括第二阀门470,第二阀门470的第三入口与第一出口相连通。
蒸发器440包括第一蒸发器441与第二蒸发器442,第一蒸发器441的冷媒入口与第二阀门470的第二出口相连通,第一蒸发器441的冷媒出口和第二阀门470的第三出口均与第二蒸发器442的冷媒入口相连通,第二冷媒管路460的入口与独立压缩机410的进气口均与第二蒸发器442的冷媒出口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430的第一出口与第二阀门470的第三入口相连通,第一阀门430流出的冷媒流入第二阀门470内。第一蒸发器441的冷媒出口与第二蒸发器442的冷媒入口相连通,这样由第一蒸发器441内流出的冷媒能够流入第二蒸发器442内。第二阀门470的第二出口与第一蒸发器441的冷媒入口相连通,第二阀门470的第三出口与第二蒸发器442的冷媒入口相连通,这样,第二阀门470流出的冷媒一部分流入第一蒸发器441内,另一部分流入第二蒸发器442内,且流入第一蒸发器441内的冷媒还能够流入第二蒸发器442内。第二蒸发器442内的冷媒流量大于第一蒸发器441内的冷媒流量,冷媒向第一蒸发器441提供的冷量小于冷媒向第二蒸发器442提供的冷量,以使第二蒸发器442为冷冻蒸发器440,第一蒸发器441为冷藏蒸发器440,从而满足储冷装置400的不同制冷需求。
进一步地,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400还包括壳体,壳体构造有冷藏空间、冷冻空间和置物空间,第一蒸发器441与冷藏空间相连通,第二蒸发器442与冷冻空间相连通,独立压缩机410和冷凝器420设于置物空间内。可选地。储冷装置400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套设于冷藏空间与储物空间的外侧,以对冷藏空间与储物空间进行保温,防止冷量散失,减少能源损耗,提高储冷装置400的储冷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制热回路200包括多个制热设备210的情况下,多个制热设备210并联设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入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之间。
本实施例中,制热设备210为多个时,多个制热设备210并联设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入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之间。这样,由压缩机组100流出的冷媒在经过制热回路200时能够分别流入多个制热设备210内,以使冷媒能够在多个制热设备210中向制热设备210提供热量,满足制热设备210的热量需求。
进一步地,在制冷回路300包括多个制冷设备310的情况下,多个制冷设备310并联设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之间。
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310为多个时,多个制冷设备310并联设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之间。这样,由制热回路200流出的冷媒在经过制冷回路300时能够分别流入多个制冷设备310内,以使冷媒能够在多个制冷设备310中向制冷设备310提供冷量,满足制冷设备310的冷量需求。
进一步地,调温系统还包括储热器220,储热器220的冷媒入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储热器22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且储热器220的冷媒出口能够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储热器220的冷媒入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储热器22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制热回路200中流出的冷媒能够流经储热器220,储热器220能够储存冷媒中的热量。储热器220的冷媒出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在用电高峰期或者制热回路200中的制热设备210数量较多时,储热器220中储存的热量能够通过相连通的储热器220的冷媒出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入口释放到制热回路200中,为制热回路200提供充足的热量,从而保证调温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并且储热器220能够回收制热回路200中的热量,并再次将热量释放至制热回路200中,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节约能耗。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六冷媒管路221和第四电磁阀222。第六冷媒管路221连通在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与储热器220的冷媒入口之间。第四电磁阀222设于第六冷媒管路221,用于控制第六冷媒管路221的通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六冷媒管路221连通在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与储热器220的冷媒入口之间,第六冷媒管路221使得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与储热器22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制热回路200中的冷媒能够通过第六冷媒管路221流至储热器220中,从而使储热器220储存冷媒中的热量。第四电磁阀222设于第六冷媒管路221,用于控制第六冷媒管路221的通断。这样,第四电磁阀222能够控制制热回路200中的冷媒是否流向储热器220进行储冷。例如,在储热器220中的热量充足,或者冷媒的热量低于储热器220内的热量时,储热器220不需要继续储存热量,或防止温度较低的冷媒带走储热器220中的热量。这时,就需要第四电磁阀222控制第六冷媒管路221断开,防止制热回路200中的冷媒流至储热器220内,避免热量损耗。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第四温度传感器设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的第二冷媒温度。控制器与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四电磁阀222相连接,控制器用于获取第二冷媒温度,且控制器根据第二冷媒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第四电磁阀222的启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四温度传感器设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第四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的冷媒的第二冷媒温度。第四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获取第二冷媒温度。控制器与第四电磁阀222相连接,控制器能够根据第二冷媒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第四电磁阀222的启闭,也就是控制第六冷媒管路221的通断,以控制制热回路200中的冷媒是否流向储热器220进行储热。
可选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二冷媒温度低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第四电磁阀222关闭,以使第六冷媒管路221断开;在第二冷媒温度改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第四电磁阀222开启,以使第六冷媒管路221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在第二冷媒温度低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此时冷媒的热量小于储热器220所需的热量,若此时的冷媒流入储热器220内,会消耗储热器220内的热量,使储热器220内的温度降低,造成热量损耗。第四电磁阀222关闭,第四电磁阀222关闭,第六冷媒管路221断开,这样,温度较低的冷媒无法流入储热器220内,以避免能量损耗。
在第二冷媒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此时冷媒的热量大于储热器220所需的热量。第四电磁阀222开启,第六冷媒管路221连通,这样冷媒能够进入储热器220内,使得储热器220能够储存冷媒内的热量,对多余的热量进行回收,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八冷媒管路223。第八冷媒管路223连通在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之间,第八冷媒管路223与储热器220并联设置。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八冷媒管路223连通在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之间,第八冷媒管路223与储热器220并联设置,这样,制热回路200中的冷媒通过第八冷媒管路223流至制冷回路300内,继续完成冷媒循环。
可选地,在第四电磁阀222关闭,第六冷媒管路221断开时,冷媒通过第八冷媒管路223流向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使得调温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可选地,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400还包括第九冷媒管路和第十冷媒管路,第九冷媒管路的一端与冷凝器42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第九冷媒管路的另一端与储热器22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第十冷媒管路的一端与储热器22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第十冷媒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阀门430的第一入口相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当第一阀门430处于第一状态时,独立压缩机410运行,冷媒在独立压缩机410、冷凝器420与蒸发器440内循环流动。第九冷媒管路连通在冷凝器420的冷媒出口与储热器220的冷媒入口之间,且第十冷媒管路的一端与储热器22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第十冷媒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阀门430的第一入口相连通。这样,由冷凝器420流出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九冷媒管路流入储热器220内,且通过第十冷媒管路、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流入蒸发器440内。冷媒能够流经储热器220,将多余的热量储存在储热器220内,当调温系统中的制热设备210运行时,储热器220能够将热量传递至制热设备210内,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
进一步地,调温系统还包括储冷器320,储冷器320的冷媒入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储冷器32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100的进气口相连通,且储冷器320的冷媒出口能够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储冷器320的冷媒入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储冷器32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100的进气口相连通,制热回路200中流出的冷媒能够流经储冷器320,储冷器320能够储存冷媒中的冷量。储冷器32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在用电高峰期或者制冷回路300中的制冷设备310数量较多时,储冷器320中储存的冷量能够通过相连通的储冷器32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释放到制冷回路300中,为制冷回路300提供充足的冷量,从而保证调温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并且储冷器320能够回收制冷回路300中的冷量,并再次将冷量释放至制冷回路300中,提高了冷量的利用率,节约能耗。
可选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五冷媒管路321和第三电磁阀322。第五冷媒管路321连通在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的进气口之间。第三电磁阀322设于第五冷媒管路321,用于控制第五冷媒管路321的通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五冷媒管路321连通在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与储冷器320的冷媒入口之间,第五冷媒管路321使得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与储冷器320冷媒入口相连通,制冷回路300中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五冷媒管路321流至储冷器320中,从而使储冷器320储存冷媒中的冷量。第三电磁阀322设于第五冷媒管路321,用于控制第五冷媒管路321的通断。这样,第三电磁阀322能够控制制冷回路300中的冷媒是否流向储冷器320进行储冷。例如,在储冷器320中的冷量充足,或者冷媒的冷量低于储冷器320内的冷量时,储冷器320不需要继续储存冷量,或防止温度较高的冷媒带走储冷器320中的冷量。这时,就需要第三电磁阀322控制第五冷媒管路321断开,防止制冷回路300中的冷媒流至储冷器320内,从而避免冷量损耗。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第三温度传感器设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的第一冷媒温度。控制器与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三电磁阀322相连接,控制器用于获取第一冷媒温度,且控制器根据第一冷媒温度和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第三电磁阀322的启闭。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三温度传感器设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第第三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的冷媒的第一冷媒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获取第一冷媒温度。控制器与第三电磁阀322相连接,控制器能够根据第一冷媒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第三电磁阀322的启闭,也就是控制第五冷媒管路321的通断,以控制制冷回路300中的冷媒是否流向储冷器320进行储冷。
可选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冷媒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情况下,第三电磁阀322关闭,以使第五冷媒管路321断开;在第一冷媒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情况下,第三电磁阀322开启,以使第五冷媒管路321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在第一冷媒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此时冷媒的冷量小于储冷器320所需的冷量,若此时的冷媒流入储冷器320内,会消耗储冷器320内的冷量,使储冷器320内的温度升高,造成冷量损耗。第三电磁阀322关闭,第三电磁阀322关闭,第三冷媒管路240断开,这样,温度较高的冷媒无法流入储冷器320内,以避免能量损耗。
在第一冷媒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此时冷媒的冷量大于储冷器320所需的冷量。第三电磁阀322开启,第五冷媒管路321连通,这样冷媒能够进入储冷器320内,使得储冷器320能够储存冷媒内的冷量,对多余的冷量进行回收,提高冷量的利用率。
可选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七冷媒管路323。第七冷媒管路323连通在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100的进气口之间,第七冷媒管路323与储冷器320并联设置。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七冷媒管路323连通在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100的进气口之间,第七冷媒管路323与储冷器320并联设置,这样,制冷回路300中的冷媒通过第七冷媒管路323流至压缩机内,以进入下一次冷媒循环。
可选地,在第三电磁阀322关闭,第五冷媒管路321断开时,冷媒通过第七冷媒管路323流向压缩机组100的进气口,使得调温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一换热器230,设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之间,用于散失制热回路200流出的冷媒中的多余热量。
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30设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之间,制热回路200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换热器230后流入制冷回路300内。由于本实施例中,制热回路200与制冷回路300在同一个调温系统中,压缩机组100的功率一定,因此该调温系统在制热回路200中产生的热量的总量与在制冷回路300中产生的冷量的总量应相同。这样,当冷媒在制热回路200内散热后,制热回路200中的冷媒还有多余热量时,冷媒在进入第一换热器230后能够将多余的热量散掉,减少热量较多的冷媒在制冷回路300内无法吸收较多的热量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冷媒在制冷回路300内能够正常工作。
可选地,如图1所示,在调温系统中同时设有第一换热器230与储热器220的情况下,储热器220的冷媒入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储热器220的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器23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第一换热器23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这样,制热回路200中流出的冷媒先经过储热器220,由储热器220储存冷媒中的热量。冷媒由储热器220流出后流入第一换热器230内,此时若冷媒中还有多余的热量可通过第一换热器230散失。本实施例不仅可以提高热量的利用率,还可以散失多余的热量,确保调温系统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三冷媒管路240,第三冷媒管路240与制热设备210并联设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入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之间,第三冷媒管路240设有第三阀门241,第三阀门241用于控制第三冷媒管路240的通断。
本实施例中,第三冷媒管路240与制热设备210并联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入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之间,由压缩机组100流出的冷媒能够分别流入多个制热设备210与第三冷媒管路240内。可选地,当制热设备210内预设的所需热量小于冷媒在制热设备210内产生的实际热量时,第三阀门241可开启,使第三冷媒管路240导通,冷媒能够在第三冷媒管路240内流动,从而能够减少流入制热设备210中的冷媒量,减少在制热设备210内实际散失的热量。并且第一换热器230设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之间,第三冷媒管路240设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入口与制热回路200的冷媒出口之间,这样,第三冷媒管路240流出的冷媒能够进过第一换热器230,第三冷媒管路240中的冷媒能够在第一换热器230内换热,以散失掉冷媒内多余的热量,减少热量较多的冷媒在制冷回路300内无法吸收较多的热量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冷媒在制冷回路300内能够正常工作。
或者,当调温系统中没有制热设备210需要热量时,制热设备210停止工作,第三阀门241可开启,使第三冷媒管路240导通,由压缩机组100流出的冷媒均能够通过第三冷媒管路240流入第一换热器230内,冷媒在第一换热器230内散热后流入制冷回路300,以使制冷回路300能够正常运行,确保调温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调温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330,第二换热器330设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100的进气口之间,用于散失制冷回路300流出的冷媒中的多余冷量。
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330设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100的进气口之间,制冷回路300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二换热器330后流入压缩机组100内。由于本实施例中,制热回路200与制冷回路300在同一个调温系统中,压缩机组100的功率一定,因此该调温系统在制热回路200中产生的热量的总量与在制冷回路300中产生的冷量的总量应相同。这样,当冷媒在制冷回路300内吸收热量、散失冷量后,制冷回路300中的冷媒还有多余的冷量时,冷媒能够在第二换热器330内散失冷量,也就是吸收热量,以减少热量较低的冷媒在压缩机组100的正常功率下无法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冷媒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压缩机组100能够正常工作。
可选地,如图1所示,在调温系统同时设有第二换热器330与储冷器320的情况下,储冷器320的冷媒入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相连通,储冷器320的冷媒出口与第二换热器330的冷媒入口相连通,第二换热器33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100的进气口相连通。这样,制冷回路300中流出的冷媒先经过储冷器320,由储冷器320储存冷媒中的冷量。冷媒由储冷器320流出后流入第二换热器330内,此时若冷媒中还有多余的冷量可通过第二换热器330散失。本实施例不仅可以提高冷量的利用率,还可以散失多余的冷量,确保调温系统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调温系统还包括第四冷媒管路340,第四冷媒管路340与制冷设备310并联设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之间,第四冷媒管路340设有第四阀门341,第四阀门341用于控制第四冷媒管路340的通断。
本实施例中,第四冷媒管路340与制冷设备310并联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之间,由制热回路200流出的冷媒能够分别流入多个制冷设备310与第四冷媒管路340内。可选地,当制冷设备310内预设的所需冷量小于冷媒在制冷设备310内产生的实际冷量时,第四阀门341可开启,使第四冷媒管路340导通,冷媒能够在第四冷媒管路340内流动,从而能够减少流入制冷设备310中的冷媒量,减少在制冷设备310内实际散失的冷量。并且第二换热器330设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100的进气口之间,第四冷媒管路340设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入口与制冷回路300的冷媒出口之间,这样,第四冷媒管路340流出的冷媒能够进过第二换热器330,第四冷媒管路340中的冷媒能够在第二换热器330内换热,以散失掉冷媒内多余的冷量,以减少热量较低的冷媒在压缩机的正常功率下无法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冷媒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压缩机能够正常工作。
或者,当调温系统中没有制冷设备310需要冷量时,制冷设备310断开,第四阀门341可开启,使第四冷媒管路340导通,由制热回路200流出的冷媒均能够通过第四冷媒管路340流入第二换热器330内,冷媒在第二换热器330内散热后流入压缩机组100内,以使压缩机组100能够正常运行,确保调温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以下对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之间存在间距,调温系统还包括风机500,风机500设于间距的一侧,以带动间距内的空气流动。
本实施例中,风机500设于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之间的间距的一侧,也就是设于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中间位置的一侧。风机500带动间距内的空气流动,也就是将间距内的热量带动至环境中,以保持间距内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之间的温差,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调温系统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风机500被配置为低转速运行。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之间存在间距,且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之间能够相互进行换热,风机500只需能够带动间距内的空气流动即可,因此,风机500低转速运行就可以实现间距内的空气流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外机的高转速风机来说,本方案中风机500低转速运行能够降低风机500转动时所带来的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相贴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相贴合,第一换热器230能够与第二换热器330直接进行换热,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之间的换热效率,提高调温系统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230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器330包括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相互缠绕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相互缠绕设置,这样可增加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段换热效率,也就是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的换热效率。
示例性地,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均设于室外。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均设于室外,这样第一换热器230散失的热量和第二换热器330吸收的热量不会对室内的温度造成影响,以减少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对用户的影响,从而确保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第一换热器230与第二换热器330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下,风机500也设于室外。风机500设于室外,这样可进一步减少风机500运行对室内带来的噪音,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系统包括压缩机组、制热回路和制冷回路,所述制热回路包括至少一个制热设备,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至少一个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所述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所述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包括:
独立压缩机;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独立压缩机的出气口相连通;
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的第一入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相连通;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阀门的第一出口相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能够与所述独立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通;
第一冷媒管路,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入口用于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出口与所述第一阀门的第二入口相连通;
第二冷媒管路,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出口能够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相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阀门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断开,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的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
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与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二阀门的第二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阀门的第三出口均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冷媒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入口与所述独立压缩机的进气口均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冷媒出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压缩机组、所述独立压缩机和所述第一阀门均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制冷设备的预设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获取调温系统的目标制冷量,和根据制热设备的预设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获取调温系统的目标制热量,并根据所述目标制冷量与预设制冷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和所述目标制热量与预设制热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压缩机组、所述独立压缩机和所述第一阀门的工作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在所述目标制冷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制冷量,且所述目标制热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独立压缩机运行、所述压缩机组停止工作且所述第一阀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在所述目标制冷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制冷量,且所述目标制热量大于所述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压缩机组运行、所述独立压缩机停止工作且所述第一阀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还配置为:
在所述目标制冷量大于所述预设制冷量,且所述目标制热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压缩机组运行、所述独立压缩机停止工作且所述第一阀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在所述目标制冷量大于所述预设制冷量,且所述目标制热量大于所述预设制热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压缩机组运行、所述独立压缩机停止工作且所述第一阀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6.一种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组、制冷回路和制热回路,所述压缩机组的出气口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组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制热回路包括至少一个制热设备,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至少一个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热回路包括多个所述制热设备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制热设备并联设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出口之间;和/或
在所述制冷回路包括多个所述制冷设备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制冷设备并联设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储热器,所述储热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出口相连通,所述储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且所述储热器的冷媒出口能够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和/或
储冷器,所述储冷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相连通,所述储冷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组的进气口相连通,且所述储冷器的冷媒出口能够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之间,用于散失所述制热回路流出的冷媒中的多余热量;和/或
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组的进气口之间,用于散失所述制冷回路流出的冷媒中的多余冷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冷媒管路,与所述制热设备并联设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热回路的冷媒出口之间,所述第三冷媒管路设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冷媒管路的通断;和/或
第四冷媒管路,与所述制冷设备并联设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入口与所述制冷回路的冷媒出口之间,所述第四冷媒管路设有第四阀门,所述第四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冷媒管路的通断。
CN202211460520.1A 2022-11-17 2022-11-17 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 Pending CN1180497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0520.1A CN118049777A (zh) 2022-11-17 2022-11-17 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0520.1A CN118049777A (zh) 2022-11-17 2022-11-17 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49777A true CN118049777A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50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60520.1A Pending CN118049777A (zh) 2022-11-17 2022-11-17 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4977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9356B (zh) 具有改进的热回收特征的热泵冷却器
US4918936A (en) Refrigerating cycle utilizing cold accumulation material
CN202403339U (zh)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
CN102563757B (zh)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
CN115764056A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6752525U (zh) 冷站单元、集成冷站系统
JP2001099514A (ja) 蓄熱式空調冷凍装置
CN114198872B (zh) 一种机房空调、机房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8049777A (zh) 用于调温系统的储冷装置和调温系统
CN110864387A (zh) 空调机组
CN212109084U (zh) 一种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空调系统
CN219572353U (zh) 调温系统
CN109764451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57906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9572327U (zh) 热管理系统
CN219199363U (zh) 热管理系统
CN219713695U (zh) 热管理系统
CN106765782B (zh) 一种太阳能与地热能联合应用的酒窖空调系统
CN118089264A (zh) 调温系统
CN218495544U (zh) 冷水系统
CN220507301U (zh) 换热系统和空调冰箱一体机
CN215648048U (zh) 一种利用热管原理的数据中心机房机柜热平衡调节器
CN220524224U (zh) 具有间歇换热功能的空调系统
CN219868466U (zh) 换热系统和热泵热水空调
CN220153019U (zh) 冰箱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