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68920A - 折叠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68920A
CN118068920A CN202211412260.0A CN202211412260A CN118068920A CN 118068920 A CN118068920 A CN 118068920A CN 202211412260 A CN202211412260 A CN 202211412260A CN 118068920 A CN118068920 A CN 1180689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
cover
opening
foldable electronic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122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峻宏
陈俊贤
孙惠平
廖文能
林育民
陈冠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riority to CN20221141226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689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68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689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转轴模块以及盖体。转轴模块连接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转轴模块而彼此相对旋转开阖。转轴模块具有凸杆,凸杆偏心于转轴模块的旋转中心。盖体枢接第二机体。盖体位在凸杆的动作路径上。转轴模块通过凸杆驱动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旋转开阖。

Description

折叠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日益发达,折叠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或智能型手机等产品已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折叠式电子装置内部所搭载的部分电子组件在运作过程中通常会产生热能,而影响其运作效能。因此,装置内部通常会配置散热组件,例如是散热风扇,以协助将电子组件的产热散逸至装置外。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由于主要会发热的电子组件(CPU或GPU)是设置于主机,考虑主机的相关配置,其散热方向仅能从主机的左、右侧边或后侧靠近屏幕处散热,但是左、右侧边通常设置有端口或插槽,而主机的前侧(相对于前述后侧而言)与左、右侧边也通常是使用者及其双手所在,故多会以后侧作为主要散热气流的排出口。同时,搭配现有转轴模块能在机体展开的过程中据以将主机的局部顶离其所承靠的桌面或平台,因此会在主机内设置离心风扇,而使冷气流从主机的底部进入主机及风扇,而后再从主机的后侧将热气流排出主机。
但也正因前述转轴模块能将主机顶离平台,此举同时也会于开阖过程中使屏幕与主机之间产生间隙,而如此一来,从主机后侧排出的热气流便存在可能从间隙而传至主机的底部,进而使原本应被排出的热气流再次被吸入风扇,反而造成风扇的散热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一种折叠式电子装置,其在机体旋转开阖的过程中提供较佳的散热效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折叠式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转轴模块以及盖体。转轴模块连接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转轴模块而彼此相对旋转开阖。转轴模块具有凸杆,凸杆偏心于转轴模块的旋转中心。盖体枢接第二机体。盖体位在凸杆的动作路径上。转轴模块通过凸杆驱动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旋转开阖。
基于上述,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盖体是通过转轴模块的凸杆而被驱动,因此在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转轴模块而产生的旋转开阖过程中,即能同步驱动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旋转开阖,进而使第二机体能因盖体的旋转展开而提供额外的排气开口,以增进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效能。
附图说明
图1A与图1B分别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于不同视角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拆解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转轴模块的拆解示意图;
图3是电子装置的局部构件示意图;
图4是电子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5A是电子装置于另一状态的局部侧视图;
图5B是图5A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6是电子装置于另一状态的局部侧视图;
图7A是电子装置于另一状态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7B是图7A的电子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8A是电子装置于另一状态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8B是图8A的电子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地参考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组件符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图1A与图1B分别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于不同视角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A与图1B,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是折叠式电子装置,在此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其包括第一机体110、第二机体120与转轴模块130。第一机体110例如是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幕,第二机体120例如是笔记本电脑的主机,转轴模块130连接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以使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通过转轴模块130而彼此相对旋转开阖。本实施例以一对转轴模块130为例,但不以此为限。
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拆解示意图。图2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转轴模块的拆解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A与图2B,在本实施例中,转轴模块130例如是双转轴模块,其包括第一支架132、第二支架133、第一转轴134、第二转轴135与凸杆131,其中第一支架132固接于第一机体110,第二支架133固接于第二机体120,第一转轴134具有旋转轴线X1,第二转轴135具有旋转轴线X2,旋转轴线X1平行旋转轴线X2。第一转轴134与第二转轴135各存在多个套迭其上的扭力件137以提供转轴扭力,同时通过多个结合件136而将第一转轴134与第二转轴135结合且局限在一起。外壳138套设于第一转轴134与第二转轴135外,而凸杆131从外壳138相对于转轴组装处的另一侧延伸出。
再者,电子装置100还包括盖体140,设置在一对转轴模块130之间,盖体140包括遮盖部141、枢接轴142与扭簧143,遮盖部141的相对两端(也就是邻近转轴模块130的两端)通过枢接轴142而枢接于第二机体120以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枢转开阖。扭簧143套设于枢接轴142且其两端抵接遮盖部141与第二机体120,以利于遮盖部141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枢转展开后的复位之用。
图3是电子装置的局部构件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A、图2B与图3,本实施例的凸杆131从外壳138延伸至盖体140的遮盖部141且实质上移至遮盖部141的凸座141a上方,以让盖体140的遮盖部141相当于位在凸杆131的动作路径上,进而使转轴模块130的运动能一并驱动盖体14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开阖。
后续附图将分别以局部侧视图与局部立体示意图来描述电子装置100的不同开阖状态。
图4是电子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其反映出电子装置100于图3的状态,也相当于是图1A与图1B所示状态,此时电子装置100的第一机体110闭阖且叠置在第二机体120的顶面S1,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与触摸板设置于顶面S1。请先参考图4并对照图1A与图1B,本实施例的第二机体120在一对转轴模块130之间且相对于盖体140处存在上缘结构123,以及存在位于上缘结构123且在盖体140旁的多个开口三122,而盖体140则能被视为第二机体120的活动式下缘结构,且当盖体140闭阖于第二机体120时是与第二机体120彼此结构轮廓互补,也就是处于闭阖状态的盖体140可视为第二机体120的局部轮廓。
接着请再参考图3与图4,电子装置100还包括风扇150,例如是离心式风扇,设置于第二机体120内且出风口正对于开口三122与盖体140。同时,第二机体120还具有位于其底面S2的多个开口二121,正对于风扇150的入风口,以利于风扇150通过开口二121而汲取外部环境的冷空气。如图1A、图1B与图4所示,当盖体140闭阖于第二机体120时,风扇150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是通过开口三122而排出第二机体120。相对地,第二机体120在顶面S1处在不影响其输入模块(例如键盘或触摸板)的功能前提下,也会设置有缝隙或孔洞,利于风扇150据以汲取外部环境的冷空气而进行散热。
另需提及的是,正因本实施例的转轴模块130是双转轴模块,因此会进一步地让第一转轴134与第二转轴135在旋转过程中形成旋转中心C1,在此也可视为旋转轴线,即旋转轴线(中心)C1位于旋转轴线X1、X2之间且相互平行。同时也因此使第一机体110能从叠置于第二机体120的顶面S1上的第一状态旋转至叠置于第二机体120的底面S2上的第二状态,后续将会进一步描述。
更重要的是,从外壳138延伸出的凸杆131邻近第二转轴135,且偏心于旋转中心(轴线)C1、旋转轴线X1与旋转轴线X2。如此一来,在转轴模块130的旋转过程中,凸杆131相当于是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C1进行旋转,因此得以顺利地抵推遮盖部141的凸座141a,而达到驱动盖体140的效果。
图5A是电子装置于另一状态的局部侧视图。图5B是图5A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5A与图5B,此时电子装置100的第一机体11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展开至90度(在此将图4所示的第一状态定义为0度),同时,盖体140的遮盖部141也受转轴模块130的凸杆131驱动而相对于第二机体120展开,并因此形成开口一E1。如此一来,风扇150所产生的气流便能经由开口一E1与开口三122而传出第二机体120,相当于增加了气流排放处而提高散热效能。如图5B所示,在此并未限制开口三122的数量以及遮盖部141的(横向)尺寸,其能依据风扇150的出风口的数量、尺寸而予以适当地调整。举例来说,开口三122的数量以及遮盖部141的(横向)尺寸能与风扇150的出风口的尺寸是一致的。
此外,设计者还可进一步地依据转轴模块130的设置而予以适当调整,举例来说,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折叠式电子装置是以单一个转轴模块连接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而在转轴模块的相对两侧设置一对盖体,以利于对应设置在第二机体内的两个风扇。
图6是电子装置于另一状态的局部侧视图。请参考图6并对照图4与图5A,图6所示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因转轴模块130而展开至130度,同时,对于电子装置100而言,其适于置放在平台200(或桌面)上,故在130度时便能产生图6所示的状态,也就是让第一机体110通过转轴模块130而相对于第二机体120展开,同时使第一机体110的底部抵靠于平台200而将第二机体120的局部顶离平台200而产生空间SP,亦即空间SP是形成于开口二121与平台200之间,如此更能帮助风扇150从开口二121汲取来自空间SP的冷空气。
更重要的是,也因转轴模块130的设置特性,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会在彼此之间形成间隙GP,但由于盖体140的设置而使其相对于第二机体120展开时是遮挡在间隙GP与空间SP之间。换句话说,从风扇150排出的气流例如是针对设置在第二机体120内的散热鳍片(未示出)进行散热,并在气流从散热鳍片吸取热量后经由开口三122与开口一E1排出第二机体120。此时,排出第二机体120的气流正因展开状态下的盖体140是遮挡在间隙GP与空间SP之间,故能阻挡气流流向空间SP。如此一来,盖体140便能确保风扇150从开口二121汲取的空气是外部环境的冷空气,而非前述刚排出第二机体120的热空气,故盖体140所产生的气流阻绝效果是有利于散热效能的提升。
图7A是电子装置于另一状态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7B是图7A的电子装置的局部侧视图。请同时参考图7A与图7B,所示电子装置100的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是彼此相对展开至180度的状态,而此时盖体140已再度闭阖于第二机体120,因此风扇150排出的气流将与图4所示相同,仅通过开口三122而排出第二机体120。
图8A是电子装置于另一状态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8B是图8A的电子装置的局部侧视图。请同时参考图8A与图8B,所示电子装置100的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是彼此相对展开至360度的状态,也就是前述第一机体110叠置在底面S2的第二状态。此时盖体140仍维持与图7A、图7B所示相同的状态而闭阖于第二机体120,故气流也是仅通过开口三122而排出第二机体120。
依序从上述图4、图5A、图6、图7B与图8B即是电子装置100从第一状态(图4)转换至第二状态(图8B)的历程,而在此转换过程中,盖体14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是先展开后再闭阖。进一步地说,以第二机体120为参考基准,第一状态时的第一机体110是呈0度配置,如图1A、图1B与图4所示。第二状态时的第一机体110是呈360度配置,如图8A与图8B所示,其中当第一机体110是从呈180度配置转换至呈360度配置,盖体140恒闭阖于第二机体120,也就是图7B、图8B所示。本实施例的盖体140开阖时机是取决于电子装置100的使用状态,对于本实施例的屏幕可翻转的笔记本电脑而言,在图7B的类平板模式以及图8B的平板模式,考虑其并非全效能运作,因此盖体140维持其闭阖于第二机体120的状态。相反地,在图5A或图6的操作模式下有可能需全效能运作,故需使盖体14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展开。但可预期的,设计者依据上述结构特征仍可适当地调整盖体140的开阖时机。举例来说,设计者可以调整凸杆131相对于旋转中心C1的位置,或是调整凸座141a的表面轮廓,而在转轴模块130进行旋转运动时改变凸杆131与凸座141a的对应移动轨迹,进而达到上述改变开阖时机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盖体是通过转轴模块的凸杆而被驱动,因此在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转轴模块而产生的旋转开阖过程中,即能同步驱动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旋转开阖,进而使第二机体能因盖体的旋转展开而提供额外的排气开口,以增进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效能。
进一步地说,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第二机体的后侧上缘设置有多个开口,而盖体则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后侧的下缘,且第二机体内的风扇,其出风口正对于所述后侧的上、下缘。如此一来,当盖体闭阖于第二机体时,风扇产出的气流在吸收第二机体内的热量后,是通过上缘的开口而排出第二机体。当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展开后,则所述气流便能通过上缘的开口以及盖体因展开而形成的新开口排出第二机体。换言之,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的展开状态能提供气流额外的排出口。
更重要的是,展开后的盖体是遮挡在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机体被顶离平台后所形成的空间之间,故能避免排出的气流流向第二机体的底部而被风扇汲取吸入第二机体内,相当于确保风扇从第二机体的底部所汲取到的是外部环境的冷空气,而得以维持并提升当下状态的散热效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机体;
第二机体;
转轴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通过所述转轴模块而彼此相对旋转开阖,所述转轴模块具有凸杆,所述凸杆偏心于所述转轴模块的旋转中心;以及
盖体,枢接所述第二机体,所述盖体位在所述凸杆的动作路径上,所述转轴模块通过所述凸杆驱动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机体旋转开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与所述第二机体彼此结构轮廓互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模块包括彼此局限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一机体,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二机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杆邻近所述第二转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杆偏心于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杆偏心于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中心位于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二机体内,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机体展开以形成开口一,所述风扇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开口一,所述风扇产生的气流适于经由所述开口一传出所述第二机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适于置放于平台上,当所述第一机体通过所述转轴模块而相对于所述第二机体旋转展开时,所述第一机体抵靠所述平台而将所述第二机体的局部顶离所述平台以形成空间,且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机体旋转展开且遮挡在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之间的间隙,以阻挡所述气流从所述间隙传至所述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体的底面具有开口二,正对于所述风扇的入风口,当所述第二机体的局部被所述第一机体顶离所述平台时,所述空间形成于所述开口二与所述平台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体还具有开口三,位于所述盖体旁,所述风扇的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开口三与所述盖体,当所述盖体闭阖于所述第二机体时,所述风扇所产生的气流经由所述开口三而传出所述第二机体,当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机体展开时,所述风扇所产生的气流经由所述开口一与所述开口三而传出所述第二机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体具有彼此相对的顶面与底面,所述第一机体通过所述转轴模块相对于所述第二机体旋转以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机体叠置于所述顶面,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机体叠置于所述底面,在所述转换过程中,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机体展开后再闭阖。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二机体为参考基准,所述第一状态时的所述第一机体呈0度配置,所述第二状态时的所述第一机体呈360度配置,当所述第一机体呈180度配置至呈360度配置时,所述盖体闭阖于所述第二机体。
CN202211412260.0A 2022-11-11 2022-11-11 折叠式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80689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12260.0A CN118068920A (zh) 2022-11-11 2022-11-11 折叠式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12260.0A CN118068920A (zh) 2022-11-11 2022-11-11 折叠式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68920A true CN118068920A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02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12260.0A Pending CN118068920A (zh) 2022-11-11 2022-11-11 折叠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6892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36967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931706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7203062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air cooling unit
TWI419642B (zh) 具有散熱結構之電腦裝置
US10073503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805003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retractable support
TWI727775B (zh) 筆記型電腦
US20220171439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715324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20240069606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11403301U (zh) 具有活动门的笔记本电脑
CN118068920A (zh) 折叠式电子装置
TWI826095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759228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2420022A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CN218332506U (zh) 折叠式电子装置
TWI767838B (zh) 筆記型電腦
TWI841387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14594826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I769004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804317B (zh) 電子裝置
TWM570458U (zh) 電子裝置
TWI740744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219016879U (zh) 笔记本电脑
TW202344181A (zh) 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