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25904A - 纱线卷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25904A
CN118025904A CN202311485338.6A CN202311485338A CN118025904A CN 118025904 A CN118025904 A CN 118025904A CN 202311485338 A CN202311485338 A CN 202311485338A CN 118025904 A CN118025904 A CN 1180259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accumulating
accumulating device
uni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853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岛载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025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259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1/00Forwar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1/20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during forwarding, e.g. for buffer storage
    • B65H51/22Reels or cages, e.g. cylindrical, with storing and forwarding surfaces provided by rollers or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Guides For Winding Or Rewinding, Or 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取装置。络纱机单元具备:供给纱线(Y)的供纱部(6);存积被供给的纱线(Y)的纱线存积装置(40);卷绕纱线(Y)并形成卷装(30)的卷装形成部(8);进行接头的接头装置(14);将纱线(Y)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并通过向从纱线存积装置朝向供纱部(6)的方向喷出空气而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拉出并喷出,从而将纱线引导至接头装置(14)的纱线喷出部(60);以及使纱线喷出部向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时的导纱位置、和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拉出时的纱线拉出位置移动的移动部。络纱机单元能够适当地进行将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向供纱部侧的引导和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的引导。

Description

纱线卷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备:支承供纱管的供纱部;从被供纱部支承的供纱管将纱线退绕,并卷绕退绕后的纱线的纱线存积装置;进行供纱管侧的纱线的纱头与纱线存积装置侧的纱线的纱头的接头的接头装置;卷绕纱线并形成卷装的纱线卷取部的纱线卷取装置。在该纱线卷取装置中设置有吹送部(吸气装置),其在供纱管与纱线存积装置之间纱线成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捕捉纱线存积装置侧的纱线并向纱线的引导路径吹送,将纱线沿着该引导路径拉出,并使捕捉部捕捉(例如,参照JP2017-077949A)。
上述吹送部有时也用于将从供纱管退绕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捕捉纱线存积装置侧的纱线并向供给部侧吹送时的吹送部的最佳位置、与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时的最佳位置不同,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纱线卷取装置中,吹送部固定于规定位置,不能够移动。因此,在捕捉纱线存积装置侧的纱线并向引导路径吹送时、和/或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时,吹送部没有配置在最佳位置,存在无法适当地进行纱线的引导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有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卷取装置中,适当地进行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向供给部侧的引导以及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的引导。
以下,对作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根据需要任意组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纱线卷取装置具备供给部、纱线存积装置、卷取部、接头装置、纱线喷出部以及移动部。供给部供给纱线。纱线存积装置存积从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卷取部卷绕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并形成卷装。接头装置在纱线在供给部与纱线存积装置之间断开时,将供给部侧的纱线与纱线存积装置侧的纱线接头。
纱线喷出部将从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另外,纱线喷出部通过向从纱线存积装置朝向供给部的方向喷出空气而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拉出并向供给部侧喷出,从而将该纱线引导到接头装置。移动部使纱线喷出部向导纱位置和纱线拉出位置移动。导纱位置是将从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时的纱线喷出部的位置。纱线拉出位置是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拉出并向供给部侧喷出时的纱线喷出部的位置。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移动部使纱线喷出部向将从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位置亦即导纱位置、以及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拉出并向供给部侧喷出的位置亦即纱线拉出位置移动。这样,在纱线卷取装置中,能够使纱线喷出部向将从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时的最佳位置、以及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拉出并向供给部侧喷出时的最佳位置移动,所以能够适当地进行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的引导、以及将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向供给部侧的引导。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导纱位置也可以包含:将Z合股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一位置、以及将S合股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二位置。由此,能够适当地将不同的扭绞(Z扭绞,S扭绞)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也可以相对于纱线存积装置的中心呈线对称的关系。由此,能够适当地设定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纱线拉出位置也可以是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中间的第三位置。由此,能够设定恰当的纱线拉出位置。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纱线拉出位置也可以包含:将Z合股线从纱线存积装置拉出的第四位置、以及将S合股线从纱线存积装置拉出的第五位置。由此,能够设定与纱线的扭绞对应的恰当的纱线拉出位置。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纱线存积装置也可以具有存积辊。存积辊卷绕并存积纱线。在该情况下,导纱位置也可以是纱线喷出部的纱线存积装置侧的端部相对于从该端部到存积辊的侧面的切线比纱线存积装置更朝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在切断纱线时,能够防止切断后的纱线与纱线存积装置(存积辊)碰撞的情况,能够适当地引导纱线。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移动部也可以具有凸轮、第一臂以及第二臂。凸轮能够绕第一轴旋转。第一臂的一端与凸轮的侧面抵接,另一端固定为能够绕第二轴旋转,并随着凸轮的旋转而绕第二轴旋转。第二臂的一端固定纱线喷出部,另一端固定为能够与第一臂的另一端一起绕第二轴旋转。第二臂随着第一臂的旋转而使纱线喷出部向导纱位置和纱线拉出位置移动。由此,能够适当地使纱线喷出部向导纱位置和纱线拉出位置移动。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在第一臂的一端与凸轮的原点位置抵接时,纱线喷出部也可以位于将Z合股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一位置。由此,通过将使纱线喷出部移动的频率比较高的位置设为原点,纱线喷出部的控制变得容易。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移动部也可以通过使凸轮向第一方向旋转,使纱线喷出部从纱线拉出位置向纱线喷出部将Z合股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一位置移动。另外,也可以通过使凸轮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转,使纱线喷出部从纱线拉出位置向纱线喷出部将S合股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二位置移动。由此,纱线喷出部的控制变得容易。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供给部也可以供给从供纱管退绕的纱线。由此,在具有纱线存积装置的自动络纱机中,能够适当地进行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的引导、以及将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向供给部侧的引导。
供给部也可以供给利用空气的力纺出的纱线。由此,在具有纱线存积装置的空气纺纱机中,能够适当地进行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的引导、以及将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向供给部侧的引导。
供给部也可以供给利用转子的旋转力纺出的纱线。由此,在具有纱线存积装置的自由端纺纱机中,能够适当地进行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的引导、以及将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向供给部侧的引导。
通过能够使纱线喷出部向将从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时的最佳位置、以及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拉出并向供给部侧喷出时的最佳位置移动,能够适当地进行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的引导、以及将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向供给部侧的引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自动络纱机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络纱机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3是纱线存积装置的放大图。
图4A是表示纱线存积装置与检测部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4B是表示纱线存积装置与发光部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4C是表示纱线存积装置与检测单元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移动部的详细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臂随着凸轮的旋转而旋转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导纱位置与纱线拉出位置的图。
图8是表示在将纱线喷出部配置在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将S扭绞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时的纱线通道的图。
图9是表示络纱机单元的卷装的形成动作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自动络纱机;2:络纱机单元;3:机体控制装置;4:供纱管供给装置;5:落纱装置;6:供纱部;7:导纱部;8:卷装形成部;10:退绕辅助装置;11:下纱线检测器;12:张力施加部;13:捕捉装置;13A:第一捕捉部;13B:第二捕捉部;14:接头装置;15:切断器;16:纱线监视装置;19:外壳;21:供纱管;22:卷取筒管;23:摇架;24:横动鼓;25:控制部;26:输送托盘;27:可动部件;28:辅助吹送部;30:卷装;37:拉出引导;40:纱线存积装置;41:存积辊;41a:锥部;41b:锥部;41c:圆筒部;41d:外周面;41e:端部;41f:端部;41g:内周面;42:环部件;43a:第一凹部;45:驱动马达;47:罩;47a:对置面;50:检测单元;51:框体;53:检测部;53A:线传感器;53B:透镜;55:发光部;55A:LED基板;55B:光源;55C:光波导;60:纱线喷出部;70:上蜡装置;80:导纱部件;90:移动部;91:凸轮;91A:第一带轮;91B:带;91C:第二带轮;91D:马达;92:第一臂;93:第二臂;94:位置传感器;A:存积区域;A1:第一轴;A2:第二轴;C1:旋转轴;CH:框体;L1:第一直线;L2:第二直线;O:原点;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P3:第三位置;PH:侧面;PH1:第一外周位置;PH2:第二外周位置;ST1:直线区间;Y: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自动络纱机
以下,详细地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上游”以及“下游”分别是纱线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使用图1对自动络纱机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自动络纱机1的结构的图。自动络纱机1具备排列配置的多个络纱机单元2(纱线卷取装置的一个例子)、机体控制装置3、供纱管供给装置4以及落纱装置5。另外,在自动络纱机1设置有未图示的鼓风机箱。
络纱机单元2将纱线Y卷绕于卷取筒管22而形成卷装30。络纱机单元2将供纱管21的纱线Y退绕,当在纱线存积装置40暂时存积退绕后的纱线Y之后,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40的纱线Y拉出并卷绕于卷取筒管22而形成卷装30。
机体控制装置3构成为能够与各络纱机单元2通信。自动络纱机1的操作人员通过适当地操作机体控制装置3,能够集中管理多个络纱机单元2。机体控制装置3控制供纱管供给装置4以及落纱装置5的动作。
供纱管供给装置4将供纱管21逐个地放置在输送托盘26上。供纱管供给装置4将放置在输送托盘26上的供纱管21向多个络纱机单元2的各个供给。
落纱装置5在络纱机单元2中卷装30成为满卷(卷绕了规定量的纱线Y的状态)的情况下,行进到该络纱机单元2的位置,取下满卷的卷装30。落纱装置5对取下了卷装30的该络纱机单元2设置没有卷绕纱线Y的卷取筒管22。
(2)络纱机单元
(2-1)络纱机单元的简要结构
以下,对络纱机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2对络纱机单元2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络纱机单元2的结构的图。络纱机单元2具备供纱部6(供给部的一个例子)、纱线存积装置40、导纱部7、卷装形成部8(卷取部的一个例子)以及控制部25。
供纱部6构成为在规定的位置支承被放置在输送托盘26的供纱管21,从该供纱管21将纱线Y退绕。供纱部6若从供纱管21将所有的纱线Y退绕,则排出没有卷绕纱线Y的供纱管21的芯管,从供纱管供给装置4接受新的供纱管21的供给。
纱线存积装置40配置在形成于供纱部6与卷装形成部8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的中途。纱线存积装置40相对于上蜡装置70设置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纱线存积装置40卷绕由供纱部6退绕后的纱线Y并暂时存积。纱线存积装置40将存积的纱线Y向卷装形成部8供给。
导纱部7配置在供纱部6与纱线存积装置40之间,在供纱部6与纱线存积装置40之间引导从供纱部6供给的纱线Y。在导纱部7中,当纱线Y在供纱部6与纱线存积装置40之间断开时,对存在于供纱部6侧的纱线Y的终端部与存在于纱线存积装置40侧的纱线Y的终端部进行接头。
卷装形成部8将从纱线存积装置40供给的纱线Y卷绕于卷取筒管22而形成卷装30。卷装形成部8具有摇架23和横动鼓24。摇架23将卷取筒管22(或者卷装30)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23构成为能够使支承的卷装30的外周面与横动鼓24的外周面接触。
横动鼓24一边使纱线Y横动一边驱动卷取筒管22。详细而言,横动鼓24由未图示的驱动源(例如,电动马达等)旋转驱动,以与卷取筒管22或者卷装30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旋转,从而使卷取筒管22从动旋转。由此,能够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40的纱线Y退绕并拉出,卷绕于卷取筒管22。
在横动鼓24的外周面形成有横动槽,能够利用该横动槽使纱线Y以规定幅度横动(横动)。在以上的结构中,能够使纱线Y横动的同时将其卷绕于卷取筒管22,形成规定形状的卷装30。
控制部25是具备CPU、存储装置(ROM、RAM等)、各种接口等硬件的计算机系统。在存储装置存储有控制程序等软件。控制部25通过硬件和软件的配合,来控制络纱机单元2的各结构。控制部25构成为能够与机体控制装置3通信。由此,能够在机体控制装置3中集中管理自动络纱机1具备的多个络纱机单元2的动作。
络纱机单元2具有上蜡装置70。上蜡装置70配置在纱线存积装置40与卷装形成部8之间。上蜡装置70对从纱线存积装置40朝向卷装形成部8行进的纱线Y上蜡。
(2-2)纱线存积装置
接下来,对络纱机单元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2以及图3对纱线存积装置4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纱线存积装置40的放大图。纱线存积装置40具备能够卷绕纱线Y的存积辊41、对存积辊41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45、以及罩47。存积辊41将纱线Y卷绕在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的存积区域A并暂时存积纱线Y。存积辊41被自动络纱机1的机体(框架)支承为能够以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的旋转轴C1为中心旋转。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存积辊41的轴向的两端部侧分别形成有越接近端部直径越大的锥部41a、41b。两个锥部41a、41b之间的部分成为直径恒定的圆筒部41c,其外周面41d是供纱线Y卷绕的存积区域A。圆筒部41c的外周面41d被镜面加工。通过两端侧的两个锥部41a、41b防止卷绕在圆筒部41c的纱线Y脱落的情况。
在存积辊41的圆筒部41c的外周面41d卷绕有环部件42。环部件42例如由橡胶形成为圆环状。环部件42安装于圆筒部41c与前端侧的锥部41b的边界部分。环部件42是包围由卷装形成部8从存积辊41拉出的纱线Y,并与该纱线Y接触并施加阻力的张力环。环部件42通过向其径向内侧收紧的弹力安装于圆筒部41c。环部件42通过该弹力对从存积辊41拉出的纱线Y施加阻力。通过环部件42,对从存积辊41拉出的纱线Y施加适度的张力,使来自存积辊41的纱线Y的退绕稳定化。
在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在沿着旋转轴C1的方向跨越环部件42的安装位置的区域设置有第一凹部(凹部)43a。即、从存积辊41的径向外侧观察,第一凹部43a设置为通过环部件42的安装位置并与该安装位置交叉,第一凹部43a的一部分与该安装位置重叠。这里的第一凹部43a构成在沿着旋转轴C1的方向上从存积辊4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槽部。第一凹部43a例如在其长边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剖面大致矩形。在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还设置有第二凹部(凹部)43b。第二凹部(凹部)43b是在对将传感器用磁铁埋入圆筒部41c的内周面41g的凸台或者对加强用肋进行成型时,以未形成凹陷(所谓的凹痕)(sink mark)的方式设置的凹部(所谓的镂空)(downgage)。
驱动马达45使存积辊41向卷绕来着供纱部6的纱线Y的方向旋转。另外,驱动马达45能够使存积辊41向与该卷绕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马达45是DC无刷马达、步进电机、伺服马达等能够控制位置的马达。
从存积辊41的另一端侧(存积辊41的上游侧)的锥部41b拉出被卷绕在存积辊41的纱线Y,并向下游侧(卷装形成部8侧)输送。在锥部41b,存积辊41上的纱线Y经由位于存积辊41的旋转轴C1的延长线上的拉出引导件37被向下游侧拉出。卷绕在存积辊41的纱线Y在与上述环部件42之间通过并被退绕,由此,对被退绕的纱线Y施加适度的张力。
检测部53配置在存积辊41的圆筒部41c的外周面41d附近。例如,检测部53能够检测存积辊41的纱线Y成为规定的上限量以上的情况、以及小于规定的下限量的情况。检测部53也可以将从上述上限量到上述下限量作为检测范围。此外,检测范围也可以设为包含从超过上述上限量的部分到低于上述下限量的部分的更广泛的范围。由此,例如能够检测相对于上述上限值的超过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从该检测范围中检测出存积辊41的纱线Y成为规定的上限量以上的情况、以及小于规定的下限量的情况。此外,上述的以上和小于能够设为适当地超过和以下。检测部53的检测结果由控制部25取得。控制部25基于检测部53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马达45,以便存积辊41的存积量(卷绕量)落入上述上限量与上述下限量之间。
检测部53检测卷绕在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的纱线Y。如图4A~图4C所示,检测部53与朝向存积辊41发出光的发光部55一起形成检测单元50。即、检测单元50包含检测部53和发光部55而构成。检测部53和发光部55收纳于框体51,并固定于自动络纱机1的机体。图4A是表示纱线存积装置40与检测部53的配置关系的图。图4B是表示纱线存积装置40与发光部55的配置关系的图。图4C是表示纱线存积装置40与检测单元50的配置关系的图。
检测部53具有:检测在形成于圆筒部41c的外周面41d的存积区域A有无将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41f与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41e之间连结的直线区间ST1的纱线Y的线传感器53A、以及将入射光缩小的透镜53B。线传感器53A的例子是由排列成一列的光电二极管取得光量的CCD影像传感器或者CMOS影像传感器。线传感器53A经由将入射光缩小的透镜53B接受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以直线区间ST1的延伸方向与旋转轴C1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有线传感器53A,但也可以以直线区间ST1的延伸方向与旋转轴C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式设置有线传感器53A。
发光部55具有两个光源55B、55B;以及将从两个光源55B、55B射出的光转换为面发光并且朝向存积辊41射出的光波导55C。光波导55C的结构构件的一部分包含引导光的丙烯酸板等扩散板等。两个光源55B、55B的例子是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设置于LED基板55A。此外,光源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
线传感器53A设置在不入射在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反射的来自发光部55的光且入射在存积于存积辊41的纱线Y上反射的来着发光部55的光那样的位置。例如,如图4C所示,线传感器53A以0°~30°的范围的照射角度θ射出光。“以不入射在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反射的来着发光部55的光的方式配置有线传感器53A”是指从发光部55以这样的角度射出的光被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全反射,在该反射后的光不入射那样的位置配置有线传感器53A。
这里,将与旋转轴C1正交的直线之一假设为第一直线L1,将与第一直线L1平行且与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接触的直线之一假设为第二直线L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存积辊41的旋转轴C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发光部55在第一直线L1上或者第一直线L1以及第二直线L2的排列方向上配置在线传感器53A与第一直线L1之间。由此,发光部55能够向位于第一直线L1和第二直线L2之间的存积辊41的一部分射出光。线传感器53A配置在第二直线L2与第一直线L1之间。线传感器53A的受光方向与第一直线L1大致平行。换言之,光从与第一直线L1大致平行的方向入射线传感器53A。罩47在第一直线L1以及上述第二直线的排列方向上,配置在与相对于第二直线L2配置有第一直线L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
罩47设置为与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的一部分对置。罩47设置于在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上反射的来自发光部55的光的行进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罩47也可以设置于不在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上反射的来自发光部55的光的行进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在罩47中来自发光部55的光入射的位置亦即对置面47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降低光的反射率的颜色(例如,黑色)。这样通过降低反射率,能够防止来自罩47的反射光向存积辊41入射的情况。由此,由罩47反射的光被线传感器53A检测出,由此能够防止无法适当地检测从纱线Y反射的光。
此外,即使不设置罩47,也可以以不配置向来自发光部55的光的行进方向反射光的构造部的方式,来构成纱线存积装置40的周边。假设,即使在配置向来自发光部55的光的行进方向反射光的构造部的情况下,只要是配置在当反射后的光到达线传感器53A时充分衰减那样的位置的构造物,就能够防止无法适当地检测由纱线Y反射的光的情况。
(2-3)导纱部
接下来,使用图2对在供纱部6与纱线存积装置40之间引导纱线Y的导纱部7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导纱部7配置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纱线行进路径),具有退绕辅助装置10、下纱线检测器11、张力施加部12、捕捉装置13、接头装置14、纱线监视装置16、纱线喷出部60以及导纱部件80。
退绕辅助装置10使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Y摆动并使可动部件27与形成在供纱管21的上部的气圈接触,适当地控制该气圈的大小,由此来辅助纱线Y的退绕。
下纱线检测器11配置在退绕辅助装置10的下游侧的与退绕辅助装置10接近的位置。下纱线检测器11规定从退绕辅助装置10供给的纱线Y的有无。
张力施加部12对行进的纱线Y施加规定的张力。张力施加部12基于由未图示的张力传感器检测出的纱线Y的张力,对纱线Y施加规定的张力。张力施加部12构成为由相对于固定的梳齿配置可动的梳齿而成的门式,通过使纱线Y在梳齿之间行进而施加规定的阻力。可动侧的梳齿构成为例如通过螺线管能够进行移动,以便梳齿彼此成为啮合状态或者分离状态。由此,张力施加部12能够调整对纱线Y施加的张力。此外,张力施加部12的结构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圆盘式张力施加部。
捕捉装置13配置在张力施加部12的下游侧。捕捉装置13具有第一捕捉部13A和第二捕捉部13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捕捉部13A以及第二捕捉部13B被一体化,构成为一个部件。第一捕捉部13A以及第二捕捉部13B的各个与未图示的负压源连接。
第一捕捉部13A构成为在前端部形成有开口的筒状的部件。第一捕捉部13A通过在接头时产生吸引空气流,并吸引后述的导纱部件80的内部空间,吸引并捕捉纱线存积装置40侧的纱线Y。
第二捕捉部13B构成为在前端部形成有开口的筒状的部件。第二捕捉部13B设置为能够摆动。第二捕捉部13B能够在捕捉从退绕辅助装置10侧供给的纱线Y的捕捉位置(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与将纱线Y向接头装置14引导的引导位置(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之间摆动。捕捉位置也可以是第二捕捉部13B的待机位置。
第二捕捉部13B在捕捉位置,在下纱线检测器11的下游侧与纱线通道接近的状态下,使其前端侧产生吸引空气流,由此吸引并捕捉来自供纱管21的纱头。第二捕捉部13B在由切断器15切断纱线Y时,吸引并捕捉切断后的纱线Y的供纱管21侧的纱头。另外,第二捕捉部13B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其前端侧产生吸引空气流,吸引并除去附着于行进的纱线Y的风棉等。
设置有辅助吹送部28,其在由第二捕捉部13B捕捉纱线Y时,在刚向供纱部6供给新供纱管21之后的情况下,将纱头吹送到下纱线检测器11的下游侧的位置(第二捕捉部13B的前端)。
辅助吹送部28通过向形成为中空状的输送托盘26以及供纱管21的内部喷出压缩空气,在供纱管21的前端部形成将该供纱管21的纱线Y向下纱线检测器11侧吹送的空气流。在新供给的供纱管21被供纱部6支承的情况下,通过辅助吹送部28动作,能够可靠地将该供纱管21侧的纱头朝向下纱线检测器11侧吹送。
接头装置14进行断开后的纱线Y的接头。接头装置14在纱线监视装置16检测出纱疵并由切断器15切断纱线Y的纱线切断时,在从供纱管21退绕过程中的纱线Y被切断的断纱时,或者在供纱管21的更换时等那样,成为供纱管21与纱线存积装置40之间的纱线Y被断开的状态时,将供纱管21侧的纱线Y的终端部与纱线存积装置40侧的纱线Y的终端部接头。接头装置14配置在从纱线通道稍微退避了的位置。接头装置14通过将导入的纱头彼此连结,能够将纱线Y设为连续状态。作为接头装置14能够使用利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装置、机械式装置。
纱线监视装置16通过由适当的传感器监视纱线Y的粗细等,来检测粗节、异物混入等纱疵。在纱线监视装置16的上游侧的与该纱线监视装置16接近的位置配置有切断器15。切断器15在纱线监视装置16检测出纱疵的情况下,立即切断纱线Y。切断器15以及纱线监视装置16收纳于共用的外壳19。收纳纱线监视装置16的外壳19配置在接头装置14的下游侧。
纱线喷出部60配置在存积辊41的一端侧(存积辊41的上游侧)的锥部41a的附近,由内部能够使纱线Y通过的细筒状部件构成。能够从纱线喷出部60的供纱部6侧的口向从纱线存积装置40朝向供纱部6的方向喷出压缩空气。在供纱管21与纱线存积装置40之间纱线Y成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纱线喷出部60通过向从纱线存积装置40朝向供纱部6的方向上喷出空气在内部吸引并捕捉纱线存积装置40侧的纱线Y的纱头,并向导纱部件80的引导路径吹去。
另一方面,在通常的纱线卷取时,纱线喷出部60将从供纱部6供给的纱线Y向存积辊41的一端侧的锥部41a引导。在驱动驱动马达45而使存积辊41向一个方向旋转时,由纱线喷出部60向存积辊41的一端侧的锥部41a引导的纱线Y一边从圆筒部41c的一端侧(上游侧)推顶前面的纱层一边依次卷绕。其结果是,已经卷绕在存积辊41的外周面41d上的纱线Y被新卷绕的纱线Y按压,被向另一端侧(下游侧)依次输送。由此,将纱线Y以螺旋状排列并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有规律地卷绕在存积辊41的圆筒部41c的外周面。
详细内容将在后述,但纱线喷出部60能够通过移动部90,向将从供纱部6供给的纱线Y向存积辊41引导时的最佳位置(称为导纱位置)、以及向通过吸引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40的纱线Y的纱头拉出并向接头装置14(导纱部件80的引导路径)引导的最佳位置(称为纱线拉出位置)移动。
导纱部件80是弯曲的筒状的部件,在长边方向两端分别形成有开口。导纱部件80的一个开口配置为与纱线喷出部60的供纱部6侧的口接近。另一个开口以与第一捕捉部13A对置的状态而配置。在导纱部件80的内部形成有引导路径。引导路径以绕过纱线监视装置16以及接头装置14等的方式,将导纱部件80的两端的开口彼此连结。在导纱部件80遍及全长地形成有贯穿引导路径的窄缝。
在供纱管21与纱线存积装置40之间纱线Y成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导纱部件80将由纱线喷出部60向引导路径吹去的纱线Y沿着引导路径引导到第一捕捉部13A,被引导来的纱线Y由第一捕捉部13A捕捉。由于在导纱部件80遍及全长地形成有贯穿引导路径的窄缝,所以导纱部件80能够将被第一捕捉部13A捕捉的纱线Y从导纱部件80的引导路径拉出,并朝向接头装置14侧引导。
(2-4)移动部
以下,使用图5对移动纱线喷出部60的移动部9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移动部90的详细结构的图。移动部90具有凸轮91、第一臂92、第二臂93、以及位置传感器94。凸轮91以能够绕第一轴A1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框体CH。此外,框体CH固定在收纳切断器15以及纱线监视装置16的外壳19上。
在凸轮91固定有第一带轮91A。在第一带轮91A挂有带91B。在与挂有带91B的第一带轮91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挂有第二带轮91C。第二带轮91C固定于马达91D的输出旋转轴。马达91D的输出旋转轴的旋转通过第二带轮91C、带91B、第一带轮91A被向凸轮91传递,从而凸轮91绕第一轴A1旋转。马达91D的旋转由控制部25控制。
第一臂92抵接的凸轮91的侧面PH随着从基准位置(称为原点O)沿图5的逆时针从原点O远离,而到第一轴A1的距离(即、凸轮91的半径)变大。
第一臂92是细长的部件。第一臂92的一端与凸轮91的外周抵接。另一方面,第一臂92的另一端以能够绕与第一轴A1平行的第二轴A2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框体CH。凸轮91的侧面PH与第一轴A1之间的距离随着从原点O远离而变大,所以随着凸轮91(图5的顺时针)旋转,第一臂92与凸轮91的抵接位置与第一轴A1之间的距离变大。如图6所示,第一臂92与凸轮91的侧面PH的抵接位置与第一轴A1之间的距离随着凸轮91的旋转而变大,由此第一臂92随着凸轮91的旋转,绕第二轴A2旋转。图6是表示第一臂92随着凸轮91的旋转而旋转的状态的图。
第二臂93是细长的部件,在其一端侧固定有纱线喷出部60。另一方面,第二臂93的另一端以能够绕第二轴A2旋转的方式安装有第一臂92。由此,第二臂93随着第一臂92的旋转,绕第二轴A2旋转。第二臂93绕第二轴A2旋转,由此固定于第二臂93的一端的纱线喷出部60移动。
位置传感器94通过检测第二臂93,来检测第一臂92的一端是否与凸轮91的原点O的位置抵接。在使第一臂92的一端与凸轮91的原点O抵接的情况下,控制部25以第一臂92的一端进入凸轮91的原点O侧的半圆部的方式使凸轮91移动,在由位置传感器94检测出第二臂93时,判断为第一臂92的一端与凸轮91的原点O的位置抵接。位置传感器94例如是磁铁传感器。
(2-5)纱线喷出部的位置
以下,使用图7对将纱线Y从供纱部6侧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时的纱线喷出部60的位置亦即导纱位置、以及从纱线存积装置40拉出纱线Y时的纱线喷出部60的位置亦即纱线拉出位置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导纱位置与纱线拉出位置的图。
首先,对导纱位置进行说明。将纱线Y从供纱部6侧向纱线存积装置40的引导由纱线存积装置40的圆筒形状的存积辊41的旋转来执行。在将Z扭绞的纱线Y从供纱部6侧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的情况下,使存积辊41向第一存积辊旋转方向旋转。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存积辊旋转方向是逆时针的方向。在该情况下,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纱线喷出部60配置在比存积辊41的中心线靠右侧。另外,纱线喷出部60的纱线存积装置40侧的端部相对于从该端部到存积辊41的右侧面的切线(即、Z扭绞的纱线Y的纱线通道)比纱线存积装置40(存积辊41)更朝向外侧。将从供纱部6侧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Z扭绞的纱线Y时的导纱位置设为第一位置P1。
第一位置P1是在比纱线存积装置40的中心线靠右侧,相对于从纱线喷出部60的端部到存积辊41的侧面的切线,比纱线存积装置40更朝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在Z扭绞的纱线Y被切断时,切断后的纱线Y从纱线喷出部60的端部突出,不会与纱线存积装置40(存积辊41)碰撞。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纱线Y与纱线存积装置40碰撞而产生的扎结线(纱线Y的其它部分进入所存积的纱线Y下面的现象)、双重引出(纱线Y成为两层而被拉出的现象)等,能够适当地将Z扭绞的纱线Y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
此外,在使用图5以及图6进行了说明的移动部90中,在第一臂92的一端与凸轮91的侧面PH的原点O抵接时(在图5所示的情况下),纱线喷出部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P1。在络纱机单元2中,由于使用Z扭绞的纱线Y形成卷装30的频率比使用S扭绞的纱线Y形成卷装30的频率高,所以在第一臂92与凸轮91的侧面PH的原点O抵接时,通过将纱线喷出部60配置在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Z扭绞的纱线Y时的第一位置P1,而纱线喷出部60的控制变得容易。例如,能够减少使纱线喷出部60移动到后述的第二位置P2的频率。
然而,纱线Y具有各种材料、粗细、扭绞方向这样的特性。例如,纱线Y的扭绞具有所谓的绕右侧加捻的S扭绞(右扭绞)和绕左侧加捻的Z扭绞(左扭绞),在右扭绞和左扭绞中,扭绞的方向相反。络纱机单元2不仅能够形成Z扭绞的纱线Y的卷装30,也能够形成扭绞方法不同的S扭绞的纱线Y的卷装30。其另一方面,本发明者发现了为了形成S扭绞的纱线Y的卷装30,在将S扭绞的纱线Y从供纱部6侧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的情况下,若使存积辊41向上述第一存积辊旋转方向旋转,则环部件42的寿命大幅度缩短。即、发现了存积辊41的旋转方向是与纱线Y的扭绞方对应的。因此,在将S扭绞的纱线Y从供纱部6侧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的情况下,使存积辊41向与上述第一存积辊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顺时针方向)(称为第二存积辊旋转方向)旋转。
另外,在将纱线喷出部60配置在第一位置P1的状态下,在使存积辊41向第二存积辊旋转方向旋转并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纱线Y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在纱线喷出部60的纱线存积装置40侧,纱线Y较大地弯曲而容易受到损伤(例如,切断)。图8是表示在将纱线喷出部60配置在第一位置P1的状态下,将S扭绞的纱线Y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时的纱线通道的图。
因此,在将S扭绞的纱线Y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的情况下,将纱线喷出部60的位置设为与第一位置P1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在将S扭绞的纱线Y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的情况下,纱线喷出部60配置在比存积辊41的中心线靠左侧。另外,纱线喷出部60的纱线存积装置40侧的端部相对于从该端部向存积辊41的左侧面的切线(即、S扭绞的纱线Y的纱线通道),比纱线存积装置40更朝向外侧。将从供纱部6侧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S扭绞的纱线Y时的导纱位置设为第二位置P2。该第二位置P2和第一位置P1相对于纱线存积装置40(存积辊41)的中心线呈线对称的关系。
第二位置P2是在比纱线存积装置40的中心线靠左侧,相对于从纱线喷出部60的端部到存积辊41的侧面的切线比纱线存积装置40更朝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在S扭绞的纱线Y被切断时,切断后的纱线Y从纱线喷出部60的端部突出,而不会与纱线存积装置40(存积辊41)碰撞。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纱线Y与纱线存积装置40碰撞而产生的扎结线、双重引出等,能够适当地将S扭绞的纱线Y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
此外,在使用图5以及图6进行了说明的移动部90中,在第一臂92的一端与距凸轮91的侧面PH的原点O最远的位置(称为第一外周位置PH1)抵接时,纱线喷出部60被配置在第二位置P2。
接下来,对纱线拉出位置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纱线拉出位置在Z扭绞的纱线Y和S扭绞的纱线Y中相同,配置在纱线存积装置40(存积辊41)的中心线上。即、纱线拉出位置是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的中间的位置(称为第三位置P3)。通过将纱线拉出位置配置在纱线存积装置40的中心线上,能够减少存积辊41与纱线喷出部60的纱线存积装置40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其结果是,纱线喷出部60通过吸引容易从纱线存积装置40拉出纱线Y。
此外,在使用图5以及图6进行了说明的移动部90中,在第一臂92的一端与凸轮91的侧面PH的原点O和第一外周位置PH1的中间位置(称为第二外周位置PH2)抵接时(图6所示的情况下),纱线喷出部60被配置在第三位置P3。另外,在凸轮91的侧面PH的第二外周位置PH2的前后,从侧面PH到第一轴A1的距离恒定。由此,在使凸轮91旋转到第一臂92与第二外周位置PH2抵接的位置之后,即使在凸轮91进一步向任何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纱线喷出部60维持在第三位置P3。
在凸轮91的侧面PH的原点O、第一外周位置PH1、第二外周位置PH2是上述那样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控制部25通过使凸轮91向第一方向(在图5以及图6的例子中,逆时针的方向)旋转,纱线喷出部60从纱线拉出位置(第三位置P3)向引导Z扭绞的纱线Y的第一位置P1移动。另一方面,通过使凸轮91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在图5以及图6的例子中,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纱线喷出部60从纱线拉出位置向引导S扭绞的纱线Y的第二位置P2移动。由此,通过使凸轮91相反旋转,能够使纱线喷出部60从第三位置P3向第一位置P1或者从第三位置P3向第二位置P2移动,所以纱线喷出部60的控制变得容易。
(3)络纱机单元的动作
以下,对络纱机单元的动作进行说明。若络纱机单元2起动,则由络纱机单元2进行用于执行卷装30的形成的初始动作。在该初始动作中,纱线喷出部60向原点位置移动。具体而言,控制部25以第一臂92的一端与凸轮91的侧面PH的原点O抵接的方式使凸轮91旋转,使纱线喷出部60向第一位置P1移动。这样,纱线喷出部60的原点位置是第一位置P1。
在初始动作之后,由络纱机单元2开始卷装30的形成。卷装30的形成根据图9所示的流程图来执行。图9是表示络纱机单元2的卷装30的形成动作的流程图。图9示出了形成一个卷装30时的流程图。
若开始卷装30的形成,则控制部25在步骤S1中,判断用于卷装30的形成的纱线Y的种类。用于卷装30的形成的纱线Y的种类,例如能够通过操作人员操作机体控制装置3来设定。
在纱线Y的种类是Z扭绞的纱线的情况下(在步骤S1中为“Z扭绞”),控制部25为了将Z扭绞的纱线Y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使纱线喷出部60向第一位置P1移动(步骤S2)。具体而言,控制部25以第一臂92的一端与凸轮91的侧面PH的原点O抵接的方式使凸轮91旋转,使纱线喷出部60向第一位置P1移动。此外,如上所述,在初始状态下,纱线喷出部60配置在第一位置P1。因此,在络纱机单元2的起动后,在最初形成卷装30的情况下,控制部25原样将纱线喷出部60配置在第一位置P1(原点位置)而使其不移动。
另一方面,在纱线Y的种类是S扭绞的纱线的情况下(在步骤S1中为“S扭绞”),控制部25为了将S扭绞的纱线Y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使纱线喷出部60向第二位置P2移动(步骤S3)。
然后,为了形成卷装30而开始纱线的卷绕(步骤S4)。在步骤S4中,被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Y,由导纱部7引导到纱线存积装置40,被纱线存积装置40(存积辊41)暂时存积。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40的纱线Y被卷绕在卷取筒管22,形成卷装30。此时,在使用了Z扭绞的纱线Y的情况下将纱线喷出部60配置在第一位置P1,在使用了S扭绞的纱线Y的情况下将纱线喷出部60配置在第二位置P2。由此,能够根据所使用的纱线Y的种类,将纱线Y适当地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
此外,在步骤S4中开始将纱线Y存积于纱线存积装置40时,控制部25监视由导纱部7引导的纱线Y的张力,在纱线Y的张力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存积辊41的旋转停止或者也可以切断纱线Y。由此,例如能够防止纱线Y因紧接着接头之后的卷绕开始所产生的张力断裂而切断,并产生扎结线的情况。
在纱线Y的卷绕中,控制部25在步骤S5中,判断是否发生了由切断器15进行的纱线Y的切断、从供纱管21退绕中的纱线Y的断纱、纱线Y因供纱管21的更换等的断开。在未产生纱线Y的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5中“否”),卷装30的形成动作进入步骤S10。
另一方面,在产生了纱线Y的断开的情况下(在步骤S5中“是”),控制部25在步骤S6中,将纱线Y向卷取筒管22的卷绕中断。然后,控制部25在步骤S7中,使纱线喷出部60向用于从纱线存积装置40进行纱线Y的拉出的第三位置P3移动。具体而言,控制部25以第一臂92的一端与凸轮91的侧面PH的第二外周位置PH2抵接的方式使凸轮91旋转,使纱线喷出部60向第三位置P3移动。
在使纱线喷出部60向第三位置P3移动后,纱线喷出部60通过向内部吸引而从纱线存积装置40拉出纱线存积装置40侧的纱线Y的端部,将拉出的纱线Y朝向导纱部件80吹送(步骤S8)。其结果是,纱线存积装置40侧的纱线Y的端部在导纱部件80内的引导路径中移动到第一捕捉部13A,被第一捕捉部13A捕捉。然后,导纱部件80的内部的纱线Y被从设置于导纱部件80的窄缝拉出,并被向接头装置14引导。另外,供纱部6侧的纱线Y的端部被位于捕捉位置的第二捕捉部13B捕捉,被向接头装置14引导。
在纱线存积装置40侧的纱线Y的端部和供纱部6侧的纱线Y的端部被向接头装置14引导之后,这些纱线Y的端部由接头装置14进行接头(步骤S9)。结束接头后,再次开始纱线Y向卷装30的卷绕。即、卷装30的形成动作返回步骤S4。
在再次开始纱线Y的卷绕时,在使用Z扭绞的纱线Y形成了卷装30的情况下,控制部25使纱线喷出部60从第三位置P3向第一位置P1移动。具体而言,控制部25使凸轮91向第一方向旋转,使第一臂92与凸轮91的侧面PH的抵接位置从第二外周位置PH2改变为原点O,使纱线喷出部60从第三位置P3向第一位置P1移动。
另一方面,在使用S扭绞的纱线Y形成了卷装30的情况下,控制部25使纱线喷出部60从第三位置P3向第二位置P2移动。具体而言,控制部25使凸轮91向第二方向旋转,使第一臂92与凸轮91的侧面PH的抵接位置从第二外周位置PH2变为第一外周位置PH1,使纱线喷出部60从第三位置P3向第二位置P2移动。
在使纱线喷出部60向第一位置P1(Z扭绞的情况下)或者第二位置P2(S扭绞的情况下)移动后,控制部25再次开始纱线Y的卷绕。
在纱线Y的卷绕中,控制部25在步骤S10中,将规定量的纱线Y卷绕在卷取筒管22,判断卷装30的形成是否结束。在卷装30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在步骤S10中“否”),控制部25继续纱线Y的卷绕。
另一方面,在卷装30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中“是”),控制部25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步骤S11),结束卷装30的形成。形成的卷装30由落纱装置5从卷装形成部8取下,并向规定的位置输送。然后,在络纱机单元2中,在形成其它卷装30的情况下,再次执行上述步骤S1~S11。
这样,在络纱机单元2中,移动部90使纱线喷出部60向将从供纱部6供给的纱线Y向纱线存积装置40引导的位置亦即导纱位置(即、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以及向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40的纱线Y拉出并向供纱部6侧喷出的位置亦即纱线拉出位置(即、第三位置P3)移动。由此,在络纱机单元2中,能够适当地进行纱线Y向纱线存积装置40的引导、和纱线Y从纱线存积装置40向供纱部6侧的引导。
2.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虽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特别是,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组合。
(A)表示络纱机单元2的动作的图9的流程图的各步骤的处理内容、各步骤的执行顺序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进行改变。
(B)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从纱线存积装置40拉出纱线Y的拉出位置在Z扭绞的纱线Y和S扭绞的纱线Y中设为相同的第三位置P3。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Z扭绞的纱线Y的纱线拉出位置与S扭绞的纱线Y的纱线拉出位置不同。具体而言,在从纱线存积装置40拉出Z合股线时也可以使纱线喷出部60向第四位置移动,在从纱线存积装置40拉出S合股线时也可以使纱线喷出部60向第五位置移动。第四位置例如能够设为比第三位置P3稍靠近第一位置P1的位置。另外,第五位置例如能够设为比第三位置P3稍靠近第二位置P2的位置。
这样,通过使Z扭绞的纱线Y的纱线拉出位置、与S扭绞的纱线Y的纱线拉出位置不同,能够设定与纱线Y的扭绞对应的恰当的纱线拉出位置。
(C)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供纱部6是供给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Y的部件。即、第一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2是自动络纱机。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它形式的供纱部6。例如,也可以将供纱部6设为供给通过空气的力纺出的纱线Y的部件。即、络纱机单元2也可以是空气纺纱机。
(D)其它,也可以将供纱部6设为供给通过转子的旋转力纺出的纱线Y的部件。即、络纱机单元2也可以是自由端纺纱机。
(E)移动部90可以是具有使用图5以及图6说明的结构以外的部件,可以设为能够使纱线喷出部60移动的任意结构。
3.实施方式特征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述那样来进行说明。
(1)纱线卷取装置(例如,络纱机单元2)具备供给部(例如,供纱部6)、纱线存积装置(例如,纱线存积装置40)、卷取部(例如,卷装形成部8)、接头装置(例如,接头装置14)、纱线喷出部(例如,纱线喷出部60)以及移动部(例如,移动部90)。供给部供给纱线(例如,纱线Y)。纱线存积装置存积从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卷取部卷绕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并形成卷装(例如,卷装30)。接头装置在纱线在供给部与纱线存积装置之间断开时,将供给部侧的纱线与纱线存积装置侧的纱线接头。
纱线喷出部将从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另外,纱线喷出部通过向从纱线存积装置朝向供给部的方向喷出空气而拉出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并向供给部侧喷出,从而将该纱线引导到接头装置。移动部使纱线喷出部向导纱位置和纱线拉出位置移动。导纱位置是将从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时的纱线喷出部的位置。纱线拉出位置是拉出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并向供给部侧喷出时的纱线喷出部的位置。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移动部使纱线喷出部向将从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位置亦即导纱位置、和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拉出并向供给部侧喷出的位置亦即纱线拉出位置移动。这样,在纱线卷取装置中,由于能够使纱线喷出部向将从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时的最佳位置、和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拉出并向供给部侧喷出时的最佳位置移动,所以能够适当地进行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的引导、以及将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向供给部侧的引导。
(2)在上述(1)的纱线卷取装置中,导纱位置也可以包含将Z合股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一位置(例如,第一位置P1)、以及将S合股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二位置(例如,第二位置P2)。由此,能够适当地将不同的扭绞(Z扭绞、S扭绞)的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
(3)在上述(2)的纱线卷取装置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也可以相对于纱线存积装置的中心呈线对称的关系。由此,能够适当地设定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4)在上述(2)或者(3)的纱线卷取装置中,纱线拉出位置也可以是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中间的第三位置。由此,能够设定恰当的纱线拉出位置。
(5)在上述(1)~(3)的纱线卷取装置中,纱线拉出位置也可以包含将Z合股线从纱线存积装置拉出的第四位置、以及将S合股线从纱线存积装置拉出的第五位置。由此,能够设定与纱线的扭绞对应的恰当的纱线拉出位置。
(6)在上述(1)~(5)的纱线卷取装置中,纱线存积装置也可以具有存积辊(例如,存积辊41)。存积辊卷绕并存积纱线。在该情况下,导纱位置也可以是纱线喷出部的纱线存积装置侧的端部相对于从该端部到存积辊的侧面的切线比纱线存积装置更朝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在切断纱线时,能够防止切断后的纱线与纱线存积装置(存积辊)碰撞的情况,能够适当地引导纱线。
(7)在上述(1)~(6)的纱线卷取装置中,移动部也可以具有凸轮(例如,凸轮91)、第一臂(例如,第一臂92)以及第二臂(例如,第二臂93)。凸轮能够绕第一轴(例如,第一轴A1)旋转。第一臂的一端与凸轮的侧面(例如,侧面PH)抵接,另一端被固定为能够绕第二轴(例如,第二轴A2)旋转,并随着凸轮的旋转而绕第二轴旋转。第二臂的一端固定着纱线喷出部,另一端固定为能够与第一臂的另一端一起绕第二轴旋转。第二臂根据第一臂的旋转而使纱线喷出部向导纱位置和纱线拉出位置移动。由此,能够适当地使纱线喷出部向导纱位置和纱线拉出位置移动。
(8)在上述(7)的纱线卷取装置中,在第一臂的一端与凸轮的原点位置(例如,原点O)抵接时,纱线喷出部也可以位于将Z合股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一位置。由此,通过将使纱线喷出部移动的频率比较高的位置设为原点,纱线喷出部的控制变得容易。
(9)在上述(7)~(8)的纱线卷取装置中,移动部也可以通过使凸轮向第一方向旋转,使纱线喷出部从纱线拉出位置向纱线喷出部将Z合股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一位置移动。另外,也可以通过使凸轮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转,使纱线喷出部从纱线拉出位置向纱线喷出部将S合股线向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二位置移动。由此,纱线喷出部的控制变得容易。
(10)在上述(1)~(9)的纱线卷取装置中,供给部也可以供给从供纱管退绕的纱线。由此,在具有纱线存积装置的自动络纱机中,能够适当地进行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的引导、以及将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向供给部侧的引导。
(11)在上述(1)~(9)的纱线卷取装置中,供给部也可以供给利用空气的力纺出的纱线。由此,在具有纱线存积装置的空气纺纱机中,能够适当地进行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的引导、以及将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向供给部侧的引导。
(12)在上述(1)~(9)的纱线卷取装置中,供给部也可以供给利用转子的旋转力纺出的纱线。由此,在具有纱线存积装置的自由端纺纱机中,能够适当地进行将纱线向纱线存积装置的引导、以及将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向供给部侧的引导。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纱线卷取装置。

Claims (12)

1.一种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供给部,其供给纱线;
纱线存积装置,其存积从上述供给部供给的纱线;
卷取部,其卷绕存积在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并形成卷装;
接头装置,其在纱线在上述供给部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之间断开时,将上述供给部侧的纱线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侧的纱线接头;
纱线喷出部,其将从上述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向上述纱线存积装置引导,并通过向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朝向上述供给部的方向喷出空气而将存积在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拉出并向上述供给部侧喷出,从而将该纱线引导到上述接头装置;以及
移动部,其使上述纱线喷出部向将从上述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向上述纱线存积装置引导时的导纱位置、和将存积在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拉出并向上述供给部侧喷出时的纱线拉出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纱位置包含:将Z合股线向上述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一位置、以及将S合股线向上述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位置相对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中心呈线对称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拉出位置是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的中间的第三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拉出位置包含:将Z合股线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拉出的第四位置、以及将S合股线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拉出的第五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存积装置具有卷绕纱线存积的存积辊,
上述导纱位置是上述纱线喷出部的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侧的端部相对于从该端部到上述存积辊的侧面的切线比上述纱线存积装置更朝向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部具有:
凸轮,其能够绕第一轴旋转;
第一臂,其一端与上述凸轮的侧面抵接,另一端固定为能够绕第二轴旋转,并随着上述凸轮的旋转而绕上述第二轴旋转;以及
第二臂,其一端固定上述纱线喷出部,另一端固定为能够与上述第一臂的另一端一起绕上述第二轴旋转,并随着上述第一臂的旋转而使上述纱线喷出部向上述导纱位置和上述纱线拉出位置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臂的一端与上述凸轮的原点位置抵接时,上述纱线喷出部位于将Z合股线向上述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一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部通过使上述凸轮向第一方向旋转,使上述纱线喷出部从上述纱线拉出位置向上述纱线喷出部将Z合股线向上述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一位置移动,
通过使上述凸轮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转,使上述纱线喷出部从上述纱线拉出位置向上述纱线喷出部将S合股线向上述纱线存积装置引导的第二位置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给部供给从供纱管退绕的纱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给部供给利用空气的力纺出的纱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给部供给利用转子的旋转力纺出的纱线。
CN202311485338.6A 2022-11-11 2023-11-09 纱线卷取装置 Pending CN1180259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81031 2022-11-11
JP2022181031A JP2024070498A (ja) 2022-11-11 2022-11-11 糸巻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25904A true CN118025904A (zh) 2024-05-14

Family

ID=88778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85338.6A Pending CN118025904A (zh) 2022-11-11 2023-11-09 纱线卷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68549A1 (zh)
JP (1) JP2024070498A (zh)
CN (1) CN118025904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50053A (ja) * 2014-08-28 2016-04-1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
JP2017077949A (ja) 2015-10-21 2017-04-2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68549A1 (en) 2024-05-15
JP2024070498A (ja) 2024-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68932B1 (en) Yarn end catch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it
EP2345612A2 (en) Doffing apparatus
EP1889956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a core fiber in a core yarn during core yarn spinning
EP2573017B1 (en) Yarn winding unit, yarn winding apparatus and spinning machine
EP2573217B1 (en) Spinning unit, spinning machine and yarn processing method
JP2016047764A (ja)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EP2990367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EP2907780B1 (en) Bobbin sett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EP1457446B1 (en) Tension control and slack eliminating device for a yarn winder
JP4529977B2 (ja) コアヤーン紡績機
EP2966023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nding method
EP2365115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with yarn slack eliminating roller
EP4215468A1 (en) Yarn winder
CN107963512B (zh) 纱线卷取装置以及卷装的旋转停止方法
JP2014125714A (ja) 紡績機
CN118025904A (zh) 纱线卷取装置
EP3524556A1 (en) Air spinning machine and air spinning method
CN111747233B (zh) 用于在纺织机工位产生接纱连接的方法以及纺织机工位
CN117842776A (zh) 纱线卷取装置
CN107963518B (zh) 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JP2017077949A (ja) 糸巻取装置
CN117902388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9930260B (zh) 纺纱机和纱线捕捉方法
JP2024007744A (ja) 紡績機、パッケージの形成方法及びパッケージ
CN114575006A (zh) 纺纱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