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07782A - 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07782A
CN118007782A CN202410222063.5A CN202410222063A CN118007782A CN 118007782 A CN118007782 A CN 118007782A CN 202410222063 A CN202410222063 A CN 202410222063A CN 118007782 A CN118007782 A CN 118007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modeling
archaize
wall
found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220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华
郑成梁
彭振峰
余洪
余丹丹
曾佳佳
陈赛剑
刘闽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2206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077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07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077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构建并导出BIM模型,并依照BIM模型施工搭建仿古建筑的主体;S2.搭建预制墙结构;S3.搭建外墙附着结构;S4.搭建楼观结构;S5.拆除施工过程中用于维持建筑造型的支撑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仿古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中国阙是道路之门,礼仪之始。阙,也称阙台、阙楼和阙门,是古代城市、城门、祀庙和陵墓前的一种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阙台有斜柱、斜墙等造型,一般阙台斜柱为悬挑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难度较大。斜墙造型满砌筑浪费材料,需要重新搭设操作架,并且抹灰厚度不均匀等,导致施工难度较大。
除此之外,还需考虑阙台上的楼观结构在有游客、行人或是物品堆放时的承重能力,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为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构建并导出BIM模型,并依照BIM模型施工搭建仿古建筑的主体;
S2.搭建预制墙结构;
S3.搭建外墙附着结构;
S4.搭建楼观结构;
S5.拆除施工过程中用于维持建筑造型的支撑结构。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通过BIM建模软件建立仿古建筑的结构模型;
S102.创建支撑定义,创建分析空间HVAC分区定义,并进行建筑级能量分析参数定义,完成后导出为XML格式的模型文件并存储;
S103.将所述模型文件导入BIM建筑性能分析云平台,在平台中,完成对预制墙结构、外墙附着结构以及楼观结构的绘制后,设置所选空间的负荷信息;
S104.划分网格,同时进行参数设置;
S105.选择楼观结构与外墙附着结构之间的连接支撑件作为分析件,得出支撑力和负载计算结果并导出模拟报告书;
S106.根据模拟报告书搭建仿古建筑的主体,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上预留设置卸载梁装配孔,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内预先施工设置有所述楼观结构的上结构梁。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10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3a.完善建筑非几何参数信息数据,创建负荷定义,包括放置于楼观结构上的重量信息、于楼观结构上的载荷移动信息。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10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4a.利用CFD对仿古建筑载荷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对仿古建筑的结构模型的空间区域进行网格划分;
S104b.局部网格加密;
其中,仿古建筑的结构模型的网格边长为0.5m,预制墙结构的网格边长为0.3m,外墙附着结构、楼观结构以及连接支撑件的网格边长为0.2m。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埋设于地基内的基础梁至少部分伸出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的外周,所述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01.于所述基础梁伸出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的外周的部分上搭建包覆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外表预制墙体;
S202.根据所述模拟报告书于所述预制墙体的上端间隔设置若干连接板。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201具体包括:
S201a.所述预制墙体搭建至上端表面与所述卸载梁装配孔的下端表面齐平时,暂停搭建,通过所述卸载梁装配孔搭设卸载悬挑梁,所述卸载悬挑梁搭接于所述预制墙体上;
S201b.继续搭建所述预制墙体直至预设高度。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于所述基础梁的外周的地基内预埋铺设厚地梁基础;
S302.于所述厚地梁基础以及所述连接板之间搭设造型斜墙,所述造型斜墙的斜度为10~15°,所述造型斜墙的内壁表面与所述卸载悬挑梁的外侧表面抵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01.于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上结构梁直接填充施工设置连接墙,所述连接墙的外周表面与所述造型斜墙的外周表面齐平;
S402.于所述连接板以及连接墙的外周表面固定设置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为GRC斜支撑柱;
S403.基于所述上结构梁搭设楼台,朝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的外侧延伸直至与所述GRC斜支撑柱的上端外表面位于同一竖直面,所述楼台的外侧下端表面与所述GRC斜支撑柱之间填充混凝土进行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造型斜墙被所述卸载悬挑梁分隔且上下比例1/2~11/20,所述卸载悬挑板宽0.5m厚0.12m;
所述造型斜墙为6cm厚轻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所述厚地梁基础的宽度为1m厚度为0.15m。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造型斜墙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应的第一预留植筋,所述造型斜墙通过所述第一预留植筋分别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厚地梁基础固定连接;
所述GRC斜支撑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应的第二预留植筋,所述GRC斜支撑柱通过所述第二预留植筋分别与所述楼台和连接板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BIM系统构建仿古建筑模型,将建筑拆分为主体部分、预制墙结构部分、外墙附着部分以及楼观部分,可以在施工前完成载荷分析,避免施工完成投入使用后出现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
除此之外,通过预制墙结构以及外观附着结构可有效的减少阙台斜柱悬挑结构的使用,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也减少了材料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构建导出的仿古建筑整体BIM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造型结构剖面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造型结构剖面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楼观结构剖面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构建并导出BIM模型,并依照BIM模型施工搭建仿古建筑的主体;
S2.搭建预制墙结构1;
S3.搭建外墙附着结构2;
S4.搭建楼观结构3;
S5.拆除施工过程中用于维持建筑造型的支撑结构。
其中,所述预制墙结构1设置于所述仿古建筑的外周表面,且所述预制墙结构1的下端与基础梁11连接,所述预制墙结构1的上端间隔设置若干连接板12。所述外墙附着结构2包括绕经所述预制墙结构1的底部外周且埋设于地基内的厚地梁基础21,所述连接板12与所述厚地梁基础21之间倾斜设置有造型斜墙22。所述楼观结构3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板12上端的连接墙31,所述连接墙31的外表面斜度与所述造型斜墙22一致,所述连接墙31的上端与上结构梁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上结构梁向外延伸形成楼观台32,所述楼观台32远离所述外墙附着结构2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12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连接件33。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通过BIM建模软件建立仿古建筑的结构模型;
S102.创建支撑定义,创建分析空间HVAC分区定义,并进行建筑级能量分析参数定义,完成后导出为XML格式的模型文件并存储;
S103.将所述模型文件导入BIM建筑性能分析云平台,在平台中,完成对预制墙结构1、外墙附着结构2以及楼观结构3的绘制后,设置所选空间的负荷信息;
S104.划分网格,同时进行参数设置;
S105.选择楼观结构3与外墙附着结构2之间的连接支撑件作为分析件,得出支撑力和负载计算结果并导出模拟报告书;
S106.根据模拟报告书搭建仿古建筑的主体,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上预留设置卸载梁装配孔,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内预先施工设置有所述楼观结构3的上结构梁。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10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3a.完善建筑非几何参数信息数据,创建负荷定义,包括放置于楼观结构3上的重量信息、于楼观结构3上的载荷移动信息。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10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4a.利用CFD对仿古建筑载荷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对仿古建筑的结构模型的空间区域进行网格划分;
S104b.局部网格加密;
其中,仿古建筑的结构模型的网格边长为0.5m,预制墙结构1的网格边长为0.3m,外墙附着结构2、楼观结构3以及连接支撑件的网格边长为0.2m。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埋设于地基内的基础梁11至少部分伸出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的外周,所述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01.于所述基础梁11伸出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的外周的部分上搭建包覆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外表预制墙体;
S202.根据所述模拟报告书于所述预制墙体的上端间隔设置若干连接板12。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201具体包括:
S201a.所述预制墙体搭建至上端表面与所述卸载梁装配孔的下端表面齐平时,暂停搭建,通过所述卸载梁装配孔搭设卸载悬挑梁,所述卸载悬挑梁搭接于所述预制墙体上;
S201b.继续搭建所述预制墙体直至预设高度。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于所述基础梁11的外周的地基内预埋铺设厚地梁基础21;
S302.于所述厚地梁基础21以及所述连接板12之间搭设造型斜墙22,所述造型斜墙22的斜度为10~15°,所述造型斜墙22的内壁表面与所述卸载悬挑梁的外侧表面抵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S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01.于所述连接板12以及所述上结构梁直接填充施工设置连接墙31,所述连接墙31的外周表面与所述造型斜墙22的外周表面齐平;
S402.于所述连接板12以及连接墙31的外周表面固定设置所述连接件33,所述连接件33为GRC斜支撑柱;
S403.基于所述上结构梁搭设楼台32,朝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的外侧延伸直至与所述GRC斜支撑柱的上端外表面位于同一竖直面,所述楼台32的外侧下端表面与所述GRC斜支撑柱之间填充混凝土进行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造型斜墙22被所述卸载悬挑梁分隔且上下比例1/2~11/20,所述卸载悬挑板4宽0.5m厚0.12m;
所述造型斜墙22为6cm厚轻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所述厚地梁基础21的宽度为1m厚度为0.15m。
具体的,所述卸载悬挑板4将所述造型斜墙22分隔为4.3m与2.3m两种尺寸。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造型斜墙2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应的第一预留植筋34,所述造型斜墙22通过所述第一预留植筋34分别与所述连接板12和所述厚地梁基础21固定连接;
所述GRC斜支撑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应的第二预留植筋35,所述GRC斜支撑柱通过所述第二预留植筋35分别与所述楼台32和连接板12固定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连接板12包括预制板主体,所述预制板主体的外侧表面通过植筋固定设置有斜柱底托,所述GRC斜支撑柱33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二预留植筋35与所述斜柱底托固定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构建并导出BIM模型,并依照BIM模型施工搭建仿古建筑的主体;
S2.搭建预制墙结构;
S3.搭建外墙附着结构;
S4.搭建楼观结构;
S5.拆除施工过程中用于维持建筑造型的支撑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通过BIM建模软件建立仿古建筑的结构模型;
S102.创建支撑定义,创建分析空间HVAC分区定义,并进行建筑级能量分析参数定义,完成后导出为XML格式的模型文件并存储;
S103.将所述模型文件导入BIM建筑性能分析云平台,在平台中,完成对预制墙结构、外墙附着结构以及楼观结构的绘制后,设置所选空间的负荷信息;
S104.划分网格,同时进行参数设置;
S105.选择楼观结构与外墙附着结构之间的连接支撑件作为分析件,得出支撑力和负载计算结果并导出模拟报告书;
S106.根据模拟报告书搭建仿古建筑的主体,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上预留设置卸载梁装配孔,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内预先施工设置有所述楼观结构的上结构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0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3a.完善建筑非几何参数信息数据,创建负荷定义,包括放置于楼观结构上的重量信息、于楼观结构上的载荷移动信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0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4a.利用CFD对仿古建筑载荷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对仿古建筑的结构模型的空间区域进行网格划分;
S104b.局部网格加密;
其中,仿古建筑的结构模型的网格边长为0.5m,预制墙结构的网格边长为0.3m,外墙附着结构、楼观结构以及连接支撑件的网格边长为0.2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埋设于地基内的基础梁至少部分伸出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的外周,所述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01.于所述基础梁伸出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的外周的部分上搭建包覆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外表预制墙体;
S202.根据所述模拟报告书于所述预制墙体的上端间隔设置若干连接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01具体包括:
S201a.所述预制墙体搭建至上端表面与所述卸载梁装配孔的下端表面齐平时,暂停搭建,通过所述卸载梁装配孔搭设卸载悬挑梁,所述卸载悬挑梁搭接于所述预制墙体上;
S201b.继续搭建所述预制墙体直至预设高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于所述基础梁的外周的地基内预埋铺设厚地梁基础;
S302.于所述厚地梁基础以及所述连接板之间搭设造型斜墙,所述造型斜墙的斜度为10~15°,所述造型斜墙的内壁表面与所述卸载悬挑梁的外侧表面抵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01.于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上结构梁直接填充施工设置连接墙,所述连接墙的外周表面与所述造型斜墙的外周表面齐平;
S402.于所述连接板以及连接墙的外周表面固定设置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为GRC斜支撑柱;
S403.基于所述上结构梁搭设楼台,朝所述仿古建筑的主体的外侧延伸直至与所述GRC斜支撑柱的上端外表面位于同一竖直面,所述楼台的外侧下端表面与所述GRC斜支撑柱之间填充混凝土进行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造型斜墙被所述卸载悬挑梁分隔且上下比例1/2~11/20,所述卸载悬挑板宽0.5m厚0.12m;
所述造型斜墙为6cm厚轻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所述厚地梁基础的宽度为1m厚度为0.15m。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造型斜墙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应的第一预留植筋,所述造型斜墙通过所述第一预留植筋分别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厚地梁基础固定连接;
所述GRC斜支撑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应的第二预留植筋,所述GRC斜支撑柱通过所述第二预留植筋分别与所述楼台和连接板固定连接。
CN202410222063.5A 2024-02-28 2024-02-28 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80077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22063.5A CN118007782A (zh) 2024-02-28 2024-02-28 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22063.5A CN118007782A (zh) 2024-02-28 2024-02-28 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07782A true CN118007782A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48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22063.5A Pending CN118007782A (zh) 2024-02-28 2024-02-28 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077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25566B (zh) 装配式混凝土正交斜放空间网格盒式结构筒中筒结构
CN213205219U (zh) 一种全预制装配式围墙
CN113338451A (zh) 一种适配于异型钢管柱的装配式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9855277U (zh) 一种用于既有建筑地下增层的转换层结构
CN211037813U (zh) 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
CN111997263B (zh) 一种小截面混凝土柱与大截面钢结构柱转换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8007782A (zh) 一种仿古建筑阙台的造型结构施工方法
CN110043060B (zh) 一种落地框架柱改为梁上柱结构的方法
CN209891421U (zh) 现浇混凝土框架梁与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
CN103758207A (zh) 一种整体式房屋的半预制半现浇式框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5406744U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轻质填充墙
CN214883824U (zh) 一种预找平的塔基基础
CN113293790B (zh) 一种预找平的塔基基础及其找平施工方法
JP4524490B2 (ja) 傾斜地保全型建物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CN210529916U (zh) 低层装配式钢砼结构建筑
CN113266038A (zh) 基坑开挖地下建筑施工方法
CN105951980B (zh) 混凝土模块拼装式框架房屋结构
CN112376636B (zh) 一种基于既有地下室结构外墙增大截面加固施工方法
CN217078758U (zh)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装配式悬吊支撑装置
RU161507U1 (ru) Сборно-монолитное перекрытие
CN112609701B (zh) 深基坑内支撑拆除方法
CN213539396U (zh) 一种铆钉均匀分布的剪力墙
CN216041733U (zh) 一种可恢复功能的装配式多肢方形柱
CN210134448U (zh) 一种改进型梁式承台
CN217352574U (zh) 一种用于坡地建筑的阶梯式箱型承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