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55404A - 电动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55404A
CN117955404A CN202311396719.7A CN202311396719A CN117955404A CN 117955404 A CN117955404 A CN 117955404A CN 202311396719 A CN202311396719 A CN 202311396719A CN 117955404 A CN117955404 A CN 1179554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plate
housing
portions
conductor
comm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967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骏
白石和洋
永田芳树
川岛隆
深作博史
安保俊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955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554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H01F17/062Toroidal core with turns of coil around 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23Suppression of common mode voltage or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ressor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电动压缩机具备逆变器装置。逆变器装置具备共模扼流线圈。共模扼流线圈具备环状的铁芯、卷绕于铁芯的两个绕组、以及覆盖两个绕组这双方的环状的导电体。导电体被分割为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以形成环状的方式相互组合,使得感应电流在导电体中沿导电体的周向流动,以阻碍来自铁芯的漏磁通的变化。第二金属板具有:相对于第一金属板以将两个绕组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朝向壳体延伸的两个延伸部。第二金属板与壳体热连接。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热连接。对于感应电流的电流路径中的电阻值及热阻值中的至少一方而言,第二金属板的比第一金属板的小。

Description

电动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动压缩机。
背景技术
电动压缩机具备压缩部、马达、以及逆变器装置。压缩部对流体进行压缩。马达对压缩部进行驱动。逆变器装置收容于金属制的壳体。逆变器装置对马达进行驱动。
逆变器装置具备逆变器电路、降噪部、以及电路基板。逆变器电路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降噪部设置于逆变器电路的输入侧。降噪部使输入到逆变器电路的直流电力所包含的共模噪声及常模噪声降低。在电路基板上安装有逆变器电路和降噪部。降噪部具备共模扼流线圈和平滑电容器。平滑电容器与共模扼流线圈一起构成低通滤波器。
共模扼流线圈具备环状的铁芯、两个绕组、以及环状的导电体。两个绕组卷绕于铁芯。导电体覆盖两个绕组这双方。
例如在日本特开2021-168561号公报中,导电体被分割为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以形成环状的方式相互组合,使得感应电流在导电体中沿导电体的周向流动,以阻碍来自铁芯的漏磁通的变化。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公报的结构中,第一金属板具有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的两端部沿与主体部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两个立设部。第二金属板具有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的两端部沿与主体部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两个立设部。在第一金属板的两个立设部之间设置有第二金属板的两个立设部,第一金属板的立设部与第二金属板的立设部被相互焊接。
在上述公报中,第一金属板的电阻值比第二金属板的电阻值大。因此,例如,由于通过流过焊接部分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热或通过流过第二金属板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热,热容易滞留于第二金属板。因此,期望使第二金属板的热向壳体散热。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方案的电动压缩机具备:压缩部,其构成为对流体进行压缩;马达,其构成为对所述压缩部进行驱动;以及逆变器装置,其收容于金属制的壳体,且构成为对所述马达进行驱动。所述逆变器装置具备:逆变器电路,其构成为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降噪部,其设置于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入侧,且构成为使输入到所述逆变器电路之前的直流电力所包含的共模噪声及常模噪声降低;以及电路基板,其供所述逆变器电路和所述降噪部安装。所述降噪部具备:共模扼流线圈;以及平滑电容器,其与所述共模扼流线圈一起构成低通滤波器。所述共模扼流线圈具备:环状的铁芯;两个绕组,其卷绕于所述铁芯;以及环状的导电体,其覆盖所述两个绕组这双方。所述导电体被分割为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以形成环状的方式相互组合,使得感应电流在所述导电体中沿所述导电体的周向流动,以阻碍来自所述铁芯的漏磁通的变化。所述电路基板相对于所述壳体以将所述共模扼流线圈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金属板具有:主体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以将所述两个绕组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以及两个延伸部,其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壳体延伸。所述第二金属板与所述壳体热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热连接。对于所述感应电流的电流路径中的电阻值及热阻值中的至少一方而言,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压缩机的侧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动压缩机的电气结构的电路图。
图3是图1的电动压缩机所具备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的电动压缩机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4对电动压缩机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例如用于车辆空调装置。
<车辆空调装置10>
如图1所示,车辆空调装置10具备电动压缩机11和外部冷媒回路12。外部冷媒回路12相对于电动压缩机11供给作为流体的冷媒。外部冷媒回路12例如具有热交换器及膨胀阀等。车辆空调装置10利用电动压缩机11压缩冷媒、且利用外部冷媒回路12进行冷媒的热交换及膨胀,由此进行车内的制冷供暖。
车辆空调装置10具备空调ECU13。空调ECU13对车辆空调装置10的整体进行控制。空调ECU13构成为能够把握车内温度、车载空调的设定温度等。并且,空调ECU13基于车内温度、车载空调的设定温度等参数,相对于电动压缩机11发送接通/断开指令等这样的各种指令。
<电动压缩机11的基本结构>
电动压缩机11具备壳体14。壳体14例如由铝等具有传热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壳体14是金属制。壳体14接地到车辆的车身。
壳体14具有吸入壳体15和排出壳体16。吸入壳体15及排出壳体16相互组装。吸入壳体15具有板状的端壁15a和筒状的周壁15b。周壁15b从端壁15a的外周部延伸。排出壳体16在封堵吸入壳体15的开口的状态下组装于吸入壳体15。由此,在壳体14内形成有内部空间。
壳体14具有吸入口14a。冷媒被从外部冷媒回路12吸入到吸入口14a。因此,冷媒被吸入到壳体14。吸入口14a形成于吸入壳体15的周壁15b。吸入口14a形成于吸入壳体15的周壁15b中的、比排出壳体16靠近端壁15a的部位。壳体14具有排出口14b。排出口14b将冷媒向外部冷媒回路12排出。排出口14b形成于排出壳体16。
电动压缩机11具备旋转轴17、压缩部18、以及马达19。旋转轴17、压缩部18、及马达19收容于壳体14内。旋转轴17在能够旋转的状态下支承于壳体14。旋转轴17在旋转轴17的轴向与周壁15b的轴向一致的状态下配置于壳体14内。
压缩部18收容于吸入壳体15内。压缩部18例如是由固定于吸入壳体15内的未图示的固定涡盘和与固定涡盘对置配置的未图示的回旋涡盘构成的涡旋式。压缩部18在吸入壳体15内配置于比吸入口14a靠近排出口14b的位置。压缩部18与旋转轴17连结。压缩部18通过旋转轴17的旋转而驱动,由此对冷媒进行压缩。
马达19收容于吸入壳体15内。马达19配置于吸入壳体15内的压缩部18与端壁15a之间。马达19具有转子20和定子21。定子21具有圆筒形状的定子铁芯22、u相线圈23u、v相线圈23v及w相线圈23w。
u相线圈23u、v相线圈23v及w相线圈23w分别卷绕于定子铁芯22。u相线圈23u、v相线圈23v及w相线圈23w例如进行了Y接线。需要说明的是,u相线圈23u、v相线圈23v及w相线圈23w的接线方案不限于Y接线,是任意的。u相线圈23u、v相线圈23v及w相线圈23w的接线方案例如也可以是三角接线。
转子20是圆筒形状。转子20固定于旋转轴17。由此,旋转轴17构成为能够与转子20一体旋转。定子21固定于吸入壳体15的周壁15b。转子20及定子21在旋转轴17的径向上对置。
转子20通过u相线圈23u、v相线圈23v及w相线圈23w以规定的图案通电而旋转。并且,旋转轴17伴随转子20的旋转而旋转。由此,压缩部18进行驱动。因此,马达19对压缩部18进行驱动。而且,在外部冷媒回路12流动的冷媒被从吸入口14a吸入到壳体14内。压缩部18对吸入到壳体14内的冷媒进行压缩。被压缩的冷媒从排出口14b向外部冷媒回路12排出。
电动压缩机11具备逆变器装置30。逆变器装置30对马达19进行驱动。壳体14具有逆变器罩31。逆变器罩31例如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逆变器罩31经由螺栓32安装于吸入壳体15的端壁15a。吸入壳体15的端壁15a及逆变器罩31形成了逆变器收容室S1。逆变器装置30收容于逆变器收容室S1内。因此,逆变器装置30收容于金属制的壳体14。
电动压缩机11具备连接器27。连接器27与搭载于车辆的蓄电装置28电连接。连接器27设置于逆变器罩31。连接器27从逆变器罩31突出。蓄电装置28是向搭载于车辆的设备供给电力的电源。蓄电装置28是直流电源。蓄电装置28例如是二次电池、电容器。
逆变器装置30具有电路基板34。电路基板34收容于逆变器收容室S1。电路基板34相对于端壁15a而在旋转轴17的轴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对置配置。电路基板34在电路基板34的厚度方向与旋转轴17的轴向一致的状态下收容于逆变器收容室S1。
逆变器装置30具备逆变器电路35和降噪部36。逆变器电路35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降噪部36设置于逆变器电路35的输入侧。逆变器电路35的输入侧例如是逆变器电路35与蓄电装置28之间。降噪部36使输入到逆变器电路35之前的直流电力所包含的共模噪声及常模噪声降低。逆变器电路35和降噪部36安装于电路基板34。因此,壳体14收容逆变器电路35及降噪部36。
<逆变器电路35>
如图2所示,逆变器电路35具备两条连接线EL1、EL2。逆变器电路35具备与u相线圈23u对应的两个u相开关元件Qu1、Qu2。逆变器电路35具备与v相线圈23v对应的两个v相开关元件Qv1、Qv2。逆变器电路35具备与w相线圈23w对应的两个w相开关元件Qw1、Qw2。各开关元件Qu1~Qw2例如是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等功率开关元件。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关元件Qu1、Qu2、Qv1、Qv2、Qw1、Qw2分别连接有续流二极管Du1、Du2、Dv1、Dv2、Dw1、Dw2。
u相开关元件Qu1、Qu2以形成串联连接体的方式相互串联连接。u相开关元件Qu1、Qu2之间的连接点与u相线圈23u连接。包含u相开关元件Qu1、Qu2的串联连接体与两个连接线EL1、EL2电连接。
v相开关元件Qv1、Qv2以形成串联连接体的方式相互串联连接。v相开关元件Qv1、Qv2之间的连接点与v相线圈23v连接。包含v相开关元件Qv1、Qv2的串联连接体与两个连接线EL1、EL2电连接。
w相开关元件Qw1、Qw2以形成串联连接体的方式相互串联连接。w相开关元件Qw1、Qw2之间的连接点与w相线圈23w连接。包含w相开关元件Qw1、Qw2的串联连接体与两个连接线EL1、EL2电连接。
逆变器装置30具备作为处理电路的控制部37。控制部37对各开关元件Qu1~Qw2的开关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37例如能够通过根据一个以上的专用的硬件电路和/或计算机程序(软件)进行动作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控制电路)来实现。处理器包括CPU、以及RAM及ROM等存储器,存储器例如保存使处理器执行各种处理而构成的程序代码或指令。存储器即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能够通过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访问的所有能够利用的介质。
控制部37经由连接器27与空调ECU13电连接。控制部37基于来自空调ECU13的指令,使各开关元件Qu1~Qw2周期性地接通/断开。详细而言,控制部37基于来自空调ECU13的指令,对各开关元件Qu1~Qw2进行脉冲宽度调制控制(PWM控制)。更具体而言,控制部37使用载流子信号(载波信号)和指令电压值信号(比较对象信号),生成控制信号。而且,控制部37使用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进行各开关元件Qu1~Qw2的接通/断开控制,由此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
<降噪部36>
降噪部36具备共模扼流线圈38和平滑电容器39。平滑电容器39与共模扼流线圈38一起构成低通滤波器40。低通滤波器40设置于连接线EL1、EL2。低通滤波器40在电路上设置于连接器27与逆变器电路35之间。共模扼流线圈38设置在两个连接线EL1、EL2上。
平滑电容器39设置于共模扼流线圈38与逆变器电路35之间。平滑电容器39是相对于逆变器电路35并联连接的X电容器。平滑电容器39与两个连接线EL1、EL2电连接。而且,通过共模扼流线圈38和平滑电容器39构成LC谐振电路。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低通滤波器40是包含共模扼流线圈38的LC谐振电路。
降噪部36具备两个Y电容器41。两个Y电容器41相互串联连接。两个Y电容器41之间的连接点经由壳体14接地到车辆的车身。两个Y电容器41设置于共模扼流线圈38与逆变器电路35之间。两个Y电容器41相对于共模扼流线圈38并联连接。两个Y电容器41相对于平滑电容器39并联连接。两个Y电容器41位于共模扼流线圈38与平滑电容器39之间。
共模扼流线圈38抑制在车辆侧产生的高频噪声向电动压缩机11的逆变器电路35传递。共模扼流线圈38利用漏电感作为常模电感。由此,共模扼流线圈38被用作用于去除常模噪声(差模噪声)的低通滤波器(LC滤波器)40中的L成分。即,共模扼流线圈38能够与共模噪声及常模噪声(差模噪声)对应。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11中,不是分别使用共模用扼流线圈和常模(差模)用扼流线圈,而是利用共模扼流线圈38对应于两个模式噪声。
<共模扼流线圈38>
如图3所示,共模扼流线圈38具备铁芯50和两个绕组51。铁芯50是环状。铁芯50由强磁性体形成。铁芯50例如由铁氧体磁芯形成。铁芯50具有两个直线部52和两个连结部53。
各直线部52例如是四棱柱状。两个直线部52相互平行地延伸。两个直线部52在两个直线部52的轴线分别延伸的方向相互一致的状态下配置。两个直线部52相互分离并对置。在两个直线部52分别卷绕有绕组51。各绕组51卷绕于铁芯50。两绕组51相互对置。
各连结部53例如是四棱柱状。两个连结部53中的一方将两个直线部52的第一端部彼此连结。两个连结部53中的另一方将两个直线部52的第二端部彼此连结。在各连结部53卷绕有各绕组51的一部分。为了确保铁芯50与各绕组51之间的绝缘,在铁芯50与各绕组51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树脂构件。
如图4所示,共模扼流线圈38配置于电路基板34与吸入壳体15的端壁15a之间。因此,电路基板34相对于壳体14以将共模扼流线圈38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共模扼流线圈38以各直线部52的轴线延伸的方向同电路基板34与吸入壳体15的端壁15a的对置方向正交的状态配置。
共模扼流线圈38搭载于吸入壳体15的端壁15a的外表面。因此,吸入壳体15的端壁15a的外表面是供共模扼流线圈38搭载的搭载面54。共模扼流线圈38搭载于壳体14的搭载面54。搭载面54具有两个凹部55。
如图3所示,各绕组51的两端部作为引线部56而分别从两个连结部53引出。而且,如图4所示,各引线部56例如焊接于电路基板34。由此,共模扼流线圈38与电路基板34电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共模扼流线圈38具备导电体60。导电体60是环状,覆盖两个绕组51双方。详细而言,导电体60覆盖两个绕组51中的、卷绕于各直线部52的部分。为了确保导电体60与各绕组51之间的绝缘,在导电体60与各绕组51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树脂构件。
导电体60包括第一金属板61和第二金属板62。导电体60被分割为第一金属板61和第二金属板62。第一金属板61和第二金属板62以形成环状的方式相互组合。第一金属板61例如由铜形成。第二金属板62例如由磷青铜形成。因此,第二金属板62由热传导率比第一金属板61高的材料形成。
第一金属板61的厚度T1为恒定。第二金属板62的厚度T2为恒定。第一金属板61的厚度T1比第二金属板62的厚度T2薄。因此,第一金属板61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积比第二金属板62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积小。
第一金属板61具有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和两个立起部61b。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是矩形平板状。各立起部61b是矩形平板状。两个立起部61b以相对于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立起的方式分别从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缘延伸。因此,两个立起部61b以相对于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交叉、详细而言正交的方式从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延伸。各立起部61b从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延伸的方向与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的厚度方向一致。两个立起部61b相互平行地延伸。两个立起部61b从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朝向吸入壳体15延伸。因此,各立起部61b以朝向壳体14延伸的方式立起。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的宽度与各立起部61b的宽度相同。宽度是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的短边延伸的方向的尺寸。第一金属板61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如图4所示,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借助粘接剂63接合于搭载面54。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借助粘接剂63而与搭载面54热连接。因此,第一金属板61与搭载面54热连接。热连接包括两个构件彼此直接连接、以及两个构件彼此经由热传导率比空气高的构件间接地连接。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覆盖两个绕组51中的与搭载面54面对的部分。因此,第一金属板61覆盖两个绕组51中的与搭载面54面对的部分。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二金属板62具有作为主体部的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和两个延伸部62b。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是矩形平板状。各延伸部62b是矩形平板状。如图4所示,两个延伸部62b从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朝向吸入壳体15的端壁15a延伸。两延伸部62b分别从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缘延伸。两延伸部62b以相对于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交叉、详细而言正交的方式从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延伸。各延伸部62b从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延伸的方向与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的厚度方向一致。两个延伸部62b相互平行地延伸。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的宽度与各延伸部62b的宽度相同。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的宽度与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的宽度相同。各延伸部62b的宽度与各立起部61b的宽度相同。宽度是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的短边延伸的方向的尺寸。第二金属板62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覆盖两个绕组51中的与搭载面54相反一侧的部分。因此,第二金属板62覆盖两个绕组51中的与搭载面54相反一侧的部分。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相对于第一金属板61而以将两个绕组51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两个延伸部62b分别覆盖两个绕组51中的与相互相邻的部分相反一侧的部分。
在两个延伸部62b彼此之间设置有第一金属板61。两个延伸部62b的前端部分别与两个立起部61b的对应的一个对置。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部与对应的立起部61b接合。因此,导电体60具备将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部与各立起部61b金属接合的接合部64。各延伸部62b与各立起部61b例如通过电阻焊接而被焊接。因此,接合部64是将各延伸部62b与各立起部61b相互焊接的部分。
这样,两个延伸部62b与第一金属板61电连接。因此,第一金属板61与第二金属板62热连接。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部与各立起部61b经由接合部64接合,从而导电体60为带状,且形成为无端状。
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部及各立起部61b插入于各凹部55。在各凹部55内填充有粘接剂65。而且,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部及各立起部61b借助粘接剂65而与凹部55的内表面热连接。因此,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部插入各凹部55而与凹部55的内表面热连接。因此,两个延伸部62b与壳体14热连接。第一金属板61和第二金属板62中的、至少第二金属板62与壳体14热连接。各立起部61b插入各凹部55而与凹部55的内表面热连接。因此,各立起部61b插入各凹部55,且与壳体14热连接。各接合部64配置于各凹部55的内侧,且与壳体14热连接。
[实施方式的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通过两个绕组51的通电而在各绕组51中流过电流。这样,在铁芯50中产生磁通,并且产生漏磁通。在此,为了在与漏磁通抗衡的方向上产生磁通,感应电流在导电体60的内部沿周向流动。第一金属板61和第二金属板62以形成环状的方式相互组合,使得感应电流在导电体60中沿导电体60的周向流动,以阻碍来自铁芯50的漏磁通的变化。这样,为了在与伴随各绕组51的通电而产生的漏磁通抗衡的方向上产生磁通,感应电流在导电体60的内部沿周向流动。感应电流以绕铁芯50环绕的方式流动。而且,通过在导电体60中流动的感应电流被转换为热能,导电体60作为磁阻发挥作用,因此产生衰减效果。作为其结果,抑制了由低通滤波器40产生的谐振峰值。
导电体60在周向上被分割为第一金属板61和第二金属板62。第一金属板61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积比第二金属板62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积小。因此,第一金属板61的电阻值比第二金属板62的电阻值大。从而,第一金属板61中的发热量比第二金属板62中的发热量多。因此,从导电体60产生的热容易集中于第一金属板61。第一金属板61与搭载面54热连接,因此由第一金属板61产生的热向壳体14高效地散热。其结果是,从导电体60产生的热向壳体14高效地散热。
另外,在第二金属板62中也产生不少热。从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产生的热经由各延伸部62b向壳体14散热。第一金属板61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积比第二金属板62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积小。换言之,第二金属板62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积比第一金属板61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积大。因此,对于感应电流的电流路径中的电阻值及热阻值中的至少一方而言,第二金属板62的比第一金属板61的小。因此,容易确保从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经由各延伸部62b到壳体14的热传递路径。特别是,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部插入各凹部55而与凹部55的内表面热连接。因此,例如,同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面与搭载面54热连接的情况相比,各延伸部62b与壳体14之间的热传递路径增加。因此,从第二金属板62产生的热向壳体14高效地散热。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第二金属板62具有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和两个延伸部62b。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相对于第一金属板61以将两个绕组51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两个延伸部62b从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朝向壳体14延伸。第一金属板61和第二金属板62中的、至少第二金属板62与壳体14热连接。第一金属板61与第二金属板62热连接。由此,能够将第二金属板62的热向壳体14散热。对于感应电流的电流路径中的电阻值及热阻值中的至少一方而言,第二金属板62的比第一金属板61的小。因此,容易确保从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经由各延伸部62b到壳体14的热传递路径。因此,能够将从第二金属板62产生的热向壳体14高效地散热。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导电体60的散热性的提高。
(2)壳体14具有两个凹部55。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部插入各凹部55。由此,例如,同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面与壳体14的搭载面54热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各延伸部62b与壳体14之间的热传递路径增加。因此,能够将从第二金属板62产生的热向壳体14进一步高效地散热。
(3)第一金属板61具有两个立起部61b。两个立起部61b以朝向壳体14延伸的方式立起。各立起部61b插入各凹部55,且与壳体14热连接。由此,从第一金属板61产生的热也经由各立起部61b向凹部55的内表面传递。因此,能够将从第一金属板61产生的热向壳体14高效地散热。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实现导电体60的散热性的提高。
(4)导电体60具备将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部与各立起部61b金属接合的接合部64。各接合部64分别配置于各凹部55的内侧,且与壳体14热连接。由此,从各接合部64产生的热容易向壳体14传递。因此,能够将从各接合部64产生的热向壳体14高效地散热。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实现导电体60的散热性的提高。另外,能够抑制从第二金属板62向壳体14的散热被各接合部64阻碍。
(5)第二金属板62由热传导率比第一金属板61高的材料形成。例如,考虑如下情况:第二金属板62由传热系数与第一金属板61的传热系数相同的材料形成、或者由传热系数比第一金属板61的传热系数低的材料形成。与这样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从第二金属板62产生的热向壳体14进一步高效地散热。
[变更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о在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是,第二金属板62由传热系数与第一金属板61的传热系数相同的材料形成、或者由传热系数比第一金属板61的传热系数低的材料形成。
о在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是,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面与壳体14的搭载面54热连接。
о在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是,各延伸部62b的前端部沿着搭载面54弯折。而且,也可以是,该弯折部分与搭载面54热连接。
о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金属板61不具有两个立起部61b。而且,也可以是,两个延伸部62b通过分别与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的两端部接合,从而两个延伸部62b与第一金属板61电连接。
о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各接合部64配置于各凹部55的外侧。
о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各延伸部62b与各立起部61b例如通过焊接接合。因此,也可以是,接合部64是将各延伸部62b与各立起部61b相互焊接的部分。
о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各延伸部62b和各立起部61b与各凹部55的内表面直接接触。简言之,各延伸部62b及各立起部61b只要插入各凹部55而与凹部55的内表面热连接即可。
о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中的与各绕组51重叠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而且,也可以是,在贯通孔的内侧配置粘接剂,并且将各绕组51经由粘接剂与搭载面54接合。由此,从各绕组51产生的热经由粘接剂向搭载面54散热。
о在实施方式中,铁芯50的形状只要是环状,就没有特别限定。
о在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板主体部61a的宽度并非与各立起部61b的宽度相同,也可以不同。
о在实施方式中,第二金属板主体部62a的宽度并非与各延伸部62b的宽度相同,也可以不同。
о在实施方式中,壳体14构成为收容逆变器装置30的部分与收容压缩部18和马达19的部分成为一体,但也可以以分别成为分体的方式另外追加壳体。
о在实施方式中,压缩部18不限于涡旋式,例如,也可以是活塞式、叶片式等。
о在实施方式中,电动压缩机11用于车辆空调装置10,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电动压缩机11也可以是搭载于燃料电池车,且通过压缩部18对作为供给到燃料电池的流体的空气进行压缩的压缩机。
本说明中使用的“环状”这样的用语可以指形成环、即无端部的连续形状的任意结构。“环状”的形状中包含圆形、椭圆形、及具有尖角或圆角的多边形,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Claims (4)

1.一种电动压缩机,具备:
压缩部,其构成为对流体进行压缩;
马达,其构成为对所述压缩部进行驱动;以及
逆变器装置,其收容于金属制的壳体,且构成为对所述马达进行驱动,
所述逆变器装置具备:
逆变器电路,其构成为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
降噪部,其设置于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入侧,且构成为使输入到所述逆变器电路之前的直流电力所包含的共模噪声及常模噪声降低;以及
电路基板,其供所述逆变器电路和所述降噪部安装,
所述降噪部具备:
共模扼流线圈;以及
平滑电容器,其与所述共模扼流线圈一起构成低通滤波器,
所述共模扼流线圈具备:
环状的铁芯;
两个绕组,其卷绕于所述铁芯;以及
环状的导电体,其覆盖所述两个绕组这双方,
所述导电体被分割为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
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以形成环状的方式相互组合,使得感应电流在所述导电体中沿所述导电体的周向流动,以阻碍来自所述铁芯的漏磁通的变化,
其中,
所述电路基板相对于所述壳体以将所述共模扼流线圈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二金属板具有:
主体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以将所述两个绕组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以及
两个延伸部,其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壳体延伸,
所述第二金属板与所述壳体热连接,
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热连接,
对于所述感应电流的电流路径中的电阻值及热阻值中的至少一方而言,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压缩机,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两个凹部,
各所述延伸部的前端部插入各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压缩机,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板具有朝向所述壳体延伸的两个立起部,
各所述立起部插入各所述凹部并与所述壳体热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压缩机,其中,
所述导电体具备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对各所述延伸部的所述前端部与各所述立起部进行金属接合,
所述接合部配置于各所述凹部的内侧并与所述壳体热连接。
CN202311396719.7A 2022-10-31 2023-10-25 电动压缩机 Pending CN1179554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74125 2022-10-31
JP2022174125A JP2024065319A (ja) 2022-10-31 2022-10-31 電動圧縮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55404A true CN117955404A (zh) 2024-04-30

Family

ID=90629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96719.7A Pending CN117955404A (zh) 2022-10-31 2023-10-25 电动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45152A1 (zh)
JP (1) JP2024065319A (zh)
CN (1) CN117955404A (zh)
DE (1) DE10202321062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9680B2 (ja) 2020-04-10 2023-05-2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動圧縮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45152A1 (en) 2024-05-02
DE102023210621A1 (de) 2024-05-02
JP2024065319A (ja) 202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80764B2 (en) On-board fluid machine
US10707770B2 (en) On-board fluid machine
CN111765065B (zh) 电动压缩机
CN110318976B (zh) 车载用电动压缩机
US10544805B2 (en) On-vehicle motor-driven compressor
CN110319010B (zh) 车载用电动压缩机
CN113517110B (zh) 电动压缩机
US20210231115A1 (en) Electric compressor
JP7184004B2 (ja) 車載用電動圧縮機
CN112564505B (zh) 车载用电动压缩机
CN117955404A (zh) 电动压缩机
JP7256479B2 (ja) 車載用電動圧縮機
US20230299648A1 (en) Motor-driven compressor
JP7135973B2 (ja) 電動圧縮機
US20230268811A1 (en) Motor-driven compressor
KR20230116691A (ko) 전동 압축기
JP2021168562A (ja) 電動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