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20107A - 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20107A
CN117920107A CN202311709029.2A CN202311709029A CN117920107A CN 117920107 A CN117920107 A CN 117920107A CN 202311709029 A CN202311709029 A CN 202311709029A CN 117920107 A CN117920107 A CN 117920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ization
kettle
polymerization kettle
feed inlet
solv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090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德俊
陈华锋
张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Xinrongju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rtnership LP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Xinrongju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rtnership L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Xinrongju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rtnership LP filed Critical Ningbo Xinrongju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rtnership LP
Priority to CN20231170902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201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20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201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生产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料系统、聚合系统、闪蒸系统和凝聚系统;聚合系统至少包括第一聚合釜、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生产设备在连续聚合模式和间歇聚合模式间柔性切换:连续聚合模式包括:第一聚合釜、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依次串联,第一聚合釜连接进料系统,第三聚合釜连接闪蒸系统;间歇聚合模式包括: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并联,第二聚合釜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且第三聚合釜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本发明通过切换管路连接方式、提升聚合釜生产能力和撤热能力等,无需停机清理,即可实现连续聚合方式和间歇聚合方式间的柔性切换,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溶聚丁苯橡胶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溶聚丁苯橡胶是由聚合单体苯乙烯、丁二烯在引发剂作用下,通过溶液聚合制备合成橡胶。聚合工艺有连续聚合工艺和间歇聚合工艺。连续聚合工艺通常操作连续稳定,产品质量相对稳定,但产品单一,灵活性差。间歇聚合则是产品牌号多,生产灵活,可用于溶聚丁苯橡胶,还可以用于生产改性溶聚丁苯产品,也可以用于生产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类热塑性弹性体SBC。
溶聚丁苯橡胶生产过程中聚合过程是放热过程,聚合反应温度会影响苯乙烯、丁二烯均聚物的微观结构,而微观结构直接影响橡胶产品性能。这点对聚合装置非常关键。现有连续聚合工艺的不足之处是聚合釜体积小,内部无撤热设计,搅拌结构简单,因聚合过程中物料黏度高,更不利于传热传质,反应物料在反应釜若撤热不及时,易生成凝胶及发生挂堵问题,使连续过程受阻,最终导致聚合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能耗却升高。间歇聚合工艺的技术关键是物料的杂质水平和计量的准确性。而这些都与聚合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特性、聚合单体浓度、聚合物胶液物性以及聚合釜的大小结构、搅拌型式密切相关。现有间歇聚合工艺的聚合釜体积小、撤热能力低,撤热不及时,撤热不均匀,导致生产效率低,能耗高。
基于连续聚合工艺和间歇聚合工艺各自的利弊,现有的生产工艺都是择一进行生产,主要问题就在于没能解决聚合釜的撤热问题和间歇聚合的产能问题。
专利CN113941296A中公开了一种外循环反应器及聚合反应的撤热方法,该发明的浆液外循环撤热方法包括使从聚合釜底部流出的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己烷浆液进入外循环系统的环管式冷凝器的内管中,然后采用循环冷却水对内管中的聚合浆液进行热交换,通过循环冷却水流量与聚合釜内温度联锁,实现了控制聚合釜温度的目的。且降温后的聚合浆液可由聚合釜的上侧部重新返回聚合釜,继续进行聚合反应,以实现聚合釜的循环撤热。但该发明聚合釜釜外设置冷却管,为保证撤热效果,设备占用空间较大,但聚合釜容积却未增大。
专利CN214598985U中公开了一种可以连续聚合和间歇聚合的溶聚丁苯橡胶聚合釜,该聚合釜设置着通过电机驱动的搅拌器,在搅拌器的搅拌立轴上设置着搅拌叶片,在聚合釜为沸腾床反应器,在聚合釜的外壁上设置着控温水套,在聚合釜的上部通过支架安装着设置有冷冻水进水管和冷冻水回水管的釜外冷凝器,在聚合釜顶面的排汽口连接的排汽管,其端口连接着釜外冷凝器上部的蒸汽进口。但是该专利仅通过在聚合釜边缘侧设置的控温水套,无法改变冷却水流向及流速,导致撤热不完全,在进行连续聚合和间歇聚合模式切换时,存在流动死区,容易造成胶液的存积和挂堵。同时由于模式切换后釜内反应物粘度发生变化,使用常规搅拌器无法适应宽粘度变化,使反应物搅拌不充分,热量无法均匀分散,导致聚合物质量不稳定。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生产设备及方法,该生产设备能够在连续聚合模式和间歇聚合模式间柔性切换,利用连续聚合生产稳定以及间歇聚合生产灵活等特点,获得产物产量和质量双优的技术效果,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供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其在切换生产模式时撤热及时,具有适合宽粘度范围的搅拌结构,从而保证连续聚合模式和间歇聚合模式均能满足高产量,产物质量稳定,且能够按需生产多个牌号产品。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料系统、聚合系统、闪蒸系统和凝聚系统;
聚合系统至少包括第一聚合釜、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
所述生产设备在连续聚合模式和间歇聚合模式间柔性切换:
连续聚合模式包括:第一聚合釜、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依次串联,第一聚合釜连接进料系统,第三聚合釜连接闪蒸系统;
间歇聚合模式包括: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并联,第二聚合釜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且第三聚合釜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
间歇聚合工艺的特点是生产灵活性大、品种的应变性强;而连续工艺的特点是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消耗低反应过程易控制;与间歇工艺相比,连续工艺物耗能耗低、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代表了溶聚丁苯橡胶等锂系高聚物合成工艺的发展方向。本发明洞悉两种聚合工艺的特点,利用它们的优点,得到切换灵活,生产适应性好的生产设备。
优选的,进料系统包括丁二烯精制单元、异戊二烯精制单元、苯乙烯精制单元和溶剂精制单元;以及可选的包括,用于连续聚合模式的连续聚合助剂单元和用于间歇聚合模式的间歇聚合助剂单元。
通过设置苯乙烯精制单元、丁二烯精制单元、溶剂精制单元,能够将系统含氧量、引发剂毒物含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有利于在生产、循环过程中,以及切换生产时,避免引发剂的失活风险,保证较低的凝胶含量和较高的转化率。
优选的,所述连续聚合助剂单元包括连续聚合催化剂加料口、连续聚合活性剂加料口、连续聚合防垢剂加料口、连续聚合偶联剂加料口和连续聚合改性剂加料口中的至少一个;
间歇聚合助剂单元包括间歇聚合催化剂加料口、间歇聚合活性剂加料口、间歇聚合前端改性剂加料口、间歇聚合后端改性加料口和间歇聚合偶联剂加料口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根据连续聚合工艺及间歇聚合工艺所用物料种类及加入方式的差异,对生产设备进行了调整改装,将现有单独适应连续聚合工艺/间歇聚合工艺的进料系统,特别是助剂单元进行了排布和整合,从而为柔性切换提供了基本物料保障。
间歇聚合助剂单元是通过聚合釜内的单体、引发剂、催化剂等化学反应,使单体分子相互连接,形成长链大分子;其工作方式是将聚合釜抽成真空状态,将聚合单体、引发剂等按配比加入聚合釜内,控制温度和压力等参数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合物产品。同时,可通过聚合物颗粒大小和粒度分布等因素来控制产品的质量。
优选的,连续聚合模式中,进料系统通过混合器后连接第一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A1,第一聚合釜的顶部出料口A2连接第二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B1,第二聚合釜的顶部出料口B2连接第三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C1,第三聚合釜的顶部出料口C2连接闪蒸系统。
优选的,间歇聚合模式中,溶剂精制单元分别连接第二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B1和第三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C1;
异戊二烯精制单元、苯乙烯精制单元分别连接第二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B3和第三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C3;
丁二烯精制单元连接第二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B1和顶部进料口B3,以及连接第三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C1和顶部进料口C3;
间歇聚合助剂单元中的各加料口分别连接第二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B3和第三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C3;
且第二聚合釜的底部出料口B4和第三聚合釜的底部出料口C4分别连接闪蒸系统。
上述相应的连接方式能够使第一聚合釜、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串联的应用到连续聚合工艺,且容积较大的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并联的应用到间歇聚合工艺。通过进料系统、聚合系统、闪蒸系统和凝聚系统的整体连接布局及切换,本发明实现了连续聚合模式和间歇聚合模式的柔性切换,并能够保障产量及产品质量。此外,两种模式下的聚合釜数量也并不限于上述设计方式,根据产能需求和耗能平衡可进行增减。
优选的,所述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的容积分别为第一聚合釜容积的1.5-2.5倍,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分别具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夹套冷却器和若干内冷管组;
其中,所述夹套冷却器包括包覆聚合釜外壁的冷却水夹套,位于冷却水夹套底部的冷却水进口,以及位于冷却水夹套上部的若干冷却水出口;
所述内冷管组包括多个沿聚合釜轴向延伸的内冷竖管,内冷竖管的表面粗糙度Ra≤0.1μm。
通常,传统的聚合釜采用夹套和内冷管通冷却水方式控制聚合温度,这种方法受到釜壁聚合物低热导特性和聚合物粘壁等因素限制,在规定时间内,最多只能带走10%左右的聚合热。为了增大传热推动力,使用低温介质(如冷冻盐水、液氨等),又容易造成聚合物在器壁的沉积;或者采用外循环撤热,除设备投入增加外,管线和换热器容易挂堵,大量胶液输送,能耗上升,操作也不方便;或者采用自然蒸发冷凝回流撤热,也因蒸发速率过慢,效果不佳。另外,现有聚合釜采用多根管束或多层圆盘管作内冷构件,这两种用冷介质通过多根小直径管束或多层圆盘管传热的内冷构件时由于在管间存在大量缝隙,胶液在此产生滞留或聚集在流动死区,容易造成胶液的存积和挂堵。
本发明内冷管组采用一定分布的竖向排列的内冷竖管。其内部至少有4个链接通道,其作用可改变冷却介质的流向和流速,以提高传热效率。内冷管组分别与内冷介质的进出口相通。内冷竖管外形简单,外表或平面或曲面,可加工成高光洁度表面,无流动死区。内冷管外形和几何尺寸、在釜内排列方式、位置和数量,均可依传热和传质要求而定,并与搅拌浆型相配合,使釜内温度及其分布得到有效控制。另外,聚合釜外设有冷却水夹套,进一步帮助聚合釜迅速撤热,提高反应均匀性,稳定聚合物质量。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的容积优选大于70m3,该容积远大于常用的聚合釜容积,例如第一聚合釜,其容积通常在30-40m3
由于容积的增加,间歇聚合模式的产能显著增加,但也对撤热作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发明为大容量的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配置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但不限于釜顶冷凝器、夹套冷却器、若干内冷管组和散热搅拌器。
其中,釜顶冷凝器将聚合反应过程中的气相冷凝降温后,回到聚合釜中,有利于聚合反应热及时、均匀撤出,降低胶套冷却器的冷冻水量及撤热压力,减少能源消耗。夹套冷却器包括包覆聚合釜外壁的冷却水夹套,位于冷却水夹套底部的冷却水进口,以及位于冷却水夹套上部的若干冷却水出口。优选的,在夹套冷却器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筋或分流片,使得冷却水在夹套内均匀分散,对其包覆的聚合釜壁充分覆盖,从而有效带走聚合釜热量。多个出水口可均匀分布在夹套上部,使得已被传热升温的水能够及时排出,提高冷却水循环速率。
所述内冷管组包括多个沿聚合釜轴向延伸的内冷竖管,多个内冷管组沿聚合釜内壁布置,由内冷管支撑固定在聚合釜内壁,每个内冷管组至少有4个链接通道,各通道分别连接内冷竖管,其作用可改变冷却介质的流向和流速,以提高传热效率。各内冷管组分别与内冷介质的进出口相通,内冷竖管外形简单,外表或平面或曲面,加工成光洁度表面,无流动死区,内冷竖管的表面粗糙度Ra≤0.1μm,优选Ra≤0.08μm。
优选的,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沿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内部轴向分别设置的散热搅拌器,所述散热搅拌器包括旋转轴及与旋转轴连接的宽幅搅拌桨,所述旋转轴与宽幅搅拌桨内部具有连通的冷却水通路,宽幅搅拌桨的宽度占聚合釜内部直径的60-90%,高度占聚合釜内部高度的60-90%。
本发明在各聚合釜中均设有散热搅拌器,可选用螺旋式搅拌桨,多叶片复合式搅拌桨、镰刀型搅拌桨等中的一种。本发明的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由于容积显著增加,其散热搅拌器需进一步设计。
本发明所采用的宽幅搅拌桨由于其宽度与釜内径比较大,故对高粘流体其传热能力也高;由于其桨叶高度大,对液面波动的适应能力也强;宽幅搅拌桨与变速电机配合,低粘度时用高转速,高粘度时则采用低转速,使该散热搅拌器在不同聚合模式下达到反应所需的搅拌散热效果。优选的,宽幅搅拌桨采用梯形框架,即非平面连续板状搅拌桨,而是在其靠近旋转轴的位置形成并排的若干空窗,在保证宽幅搅拌效果的同时,并不会显著增加搅拌阻力和液体涡旋,使得生产平稳安全。更优选的,在空窗中加设扰动片,且在旋转轴两侧空窗中的扰动片呈非对称排列,例如在一侧空窗中设置竖直扰动片,在另一侧空窗中形成水平扰动片,从而对釜内液体形成更好的搅拌。在非对称排列设计方式的基础上,各侧扰动片的角度可根据搅拌和撤热需求来设计。所述宽幅搅拌桨,特别是扰动片优选采用表面粗糙度Ra≤0.1μm,以防止缝隙堵塞,便于后续清理。
相比于现有聚合釜采用多根管束或多层圆盘管作内冷构件,而内冷构件存在大量管间缝隙,胶液在此产生滞留或聚集在流动死区,容易造成胶液的存积和挂堵的情况,本发明复合式散热系统不仅能够提升撤热效果,还可避免存积挂堵等问题。
优选的,所述闪蒸系统包括闪蒸罐、溶剂冷凝器、闪蒸溶液凝液罐和闪蒸溶剂分子筛,闪蒸罐的液相出口连接凝聚单元,气相出口依次连接溶剂冷凝器、闪蒸溶液凝液罐、闪蒸溶剂分子筛,将降温精制溶剂回流进料系统。
闪蒸技术利用混合物的不同沸点、气液平衡原理的分离方法,通过加热混合物使其达到其沸点,然后将混合物通过闪蒸器去气化,将液体和气体分;闪蒸技术具有高效性、灵活性、低能耗等优点,可以快速分离液态混合物,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适用于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需要较少的能量,因此可以在工业环境中长时间使用,而不发生过多的能量消耗,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加工、化学工业等领域。
基于上述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通过切换进料系统、聚合系统和闪蒸系统的连接方式,在连续聚合模式和间歇聚合模式间柔性切换;包括:
(1)将第一聚合釜、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依次串联,第一聚合釜连接进料系统,第三聚合釜连接闪蒸系统,进入连续聚合模式;
(2)将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并联,第二聚合釜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第三聚合釜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进入间歇聚合模式。
优选的,间歇聚合模式中,精制溶剂分别通过第二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B1和第三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C1进料;精制异戊二烯、精制苯乙烯分别通过第二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B3和第三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C3;精制丁二烯通过第二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B1和顶部进料口B3分别向第二聚合釜进料,并且通过第三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C1和顶部进料口C3分别向第三聚合釜进料;间歇聚合助剂分别通过第二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B3和第三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C3进料。
本发明在间歇聚合工艺中,对精制丁二烯采用了上下分段分组进料的方式,第一段是从聚合釜底部进料口加入第一组丁二烯,之后第二段是从聚合釜顶部进料口加入第二组丁二烯。为了有效调节苯乙烯结合苯乙烯含量,恒定混合单体浓度,人为控制丁二烯浓度,使之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促使KBS[B-][S]≈KBB[B-][B]。其难点是为了保持[B]/[S]的恒定,必须在不同的反应区间,根据[S]的转化率加入不同量的丁二烯,需较高的自动化设施以准确调节丁二烯的添加量。本发明采用双质量流量计配合调节阀的精控方式,通过APC控制系统确保分段加入的丁二烯的准确性。从结构上分析,分段分组加料法能生产出全无规S-SBR,在分子链中几乎没有苯乙烯重复单元大于3的序列结构。说明利用调节单体浓度来控制单体聚合速率是防止形成过长聚苯乙烯段的有效手段。从硫化胶物性分析,分段进料方式制备的S-SBR具有较低的滞后损失,比u-M法低20%,比STA法低30%,而其他性能基本持平。
本发明,优点具体在于:
(1)本发明的生产设备通过切换进料系统、聚合系统和闪蒸系统等的连接方式,实现溶聚丁苯橡胶连续聚合模式和间歇聚合模式的柔性切换,在提高产能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并且能够兼容多种牌号产品的生产。
(2)本发明采用大容积的聚合釜,弥补间歇聚合工艺产能不足的缺陷,并且配备高效散热系统,在高产能的同时保证良好的撤热效果,从而保障产品质量。采用釜顶气相冷凝器、夹套冷却器、具有多个内冷竖管的内冷管组、高性能散热搅拌器的散热组合,大幅提高了传热效率和撤热速率,可有效控制切换聚合模式时釜内的温度,避免造成胶液的存积和挂堵,提高反应均匀性,稳定聚合物质量。
(3)本发明聚合釜内的散热搅拌器,该搅拌器的粘度适用范围广,可在不同聚合模式下的聚合釜中,使多种粘度范围的物料及温度分布均匀,保证产品的均一性;且其旋转轴与宽幅搅拌桨内部设置的连通冷却水通路,能够从物料内部进行撤热,有效缓解分布于周边的夹套冷却器和内冷管组的撤热压力,整体提升生产设备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方式,并且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是本发明柔性切换生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内冷管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内冷管组的正视图;
图4是本发明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丁二烯精制单元、11.丁二烯水洗塔、12.丁二烯脱水塔、13.丁二烯脱重塔、14、15.丁油分子筛、16.精丁二烯和精溶剂混合器、2.异戊二烯精制单元、21.异戊二烯水洗塔、22.异戊二烯脱水塔、23.异戊二烯脱水塔、24、25.异戊二烯和溶剂混合物料分子筛、26.精异戊二烯和精溶剂混合器、3.溶剂精制单元、31.溶剂水洗塔、32.溶剂脱水塔、33.溶剂脱重一塔、34.溶剂脱重二塔、35.溶剂残液塔、4.苯乙烯精制单元、41、42.苯乙烯氧化铝精制床、43.苯乙烯和精溶剂混合器、5.聚合系统、511.间歇聚合催化剂加料口、512.间歇聚合活性剂加料口、513.间歇聚合前端改性剂加料口、514.间歇聚合后端改性加料口、515.间歇聚合偶联剂加料口、516.连续聚合催化剂加料口、517.连续聚合活性剂加料口、518.连续聚合防垢剂加料口、519.连续聚合偶联剂加料口、520.连续聚合改性剂加料口、521.第二聚合釜釜顶冷凝器、522.第三聚合釜釜顶冷凝器、523.第一聚合釜、524.第二聚合釜、525.第三聚合釜、526、527.静态混合器、528.预热器、529.预冷器、6.闪蒸系统、61.闪蒸罐、62.溶剂冷凝器、63.闪蒸溶剂凝液罐、64、65.闪蒸溶剂分子筛、7.凝聚系统、71.凝聚末釜、72.蒸汽喷射器、73.凝聚中釜、74.凝聚首釜、75.余热利用系统、76.凝聚冷却器、77.尾气冷凝器、78.尾气压缩机、79.油水分层罐、8.冷却水夹套、81.进水口、82.出水口、9.内冷管组、91.内冷竖管、92.冷却水进口、93.冷却水出口、10.散热搅拌器、101.旋转轴、102.宽幅搅拌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料系统、聚合系统5、闪蒸系统6和凝聚系统7;
(1)进料系统,包括丁二烯精制单元1、异戊二烯精制单元2、溶剂精制单元3及苯乙烯精制单元4以及用于连续聚合模式的连续聚合助剂单元和用于间歇聚合模式的间歇聚合助剂单元;
所述丁二烯精制单元1按照连接顺序依次包括:丁二烯水洗塔11,丁二烯脱水塔12,丁二烯脱重塔13,精丁二烯和精溶剂混合器16及丁油分子筛(14,15);
所述异戊二烯精制单元2按照连接顺序依次包括:异戊二烯水洗塔21,异戊二烯脱水塔22,异戊二烯脱重塔23,精异戊二烯和精溶剂混合器26及异戊二烯和溶剂混合物料分子筛(24,25);
所述溶剂精制单元3按照连接顺序依次包括:溶剂水洗塔31,溶剂脱水塔32,溶剂脱重一塔33,溶剂脱重二塔34,溶剂残液塔35;
所述苯乙烯精制单元4按照连接顺序依次包括苯乙烯氧化铝精制床(41,42)及苯乙烯和精溶剂混合器43;
连续聚合助剂单元,包括连续聚合催化剂加料口516、连续聚合活性剂加料口517、连续聚合防垢剂加料口518、连续聚合偶联剂加料口519和连续聚合改性剂加料口520中;
间歇聚合助剂单元,包括间歇聚合催化剂加料口511、间歇聚合活性剂加料口512、间歇聚合前端改性剂加料口513、间歇聚合后端改性加料口514和间歇聚合偶联剂加料口515。
(2)聚合系统5,包括聚合反应装置,其中聚合反应装置按照连接顺序依次包括第一聚合釜523、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所述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的容积分别为第一聚合釜523容积的1.5-2.5倍,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分别具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夹套冷却器和若干内冷管组9,优选设置2-6组内冷管组9。
其中,所述夹套冷却器包括包覆聚合釜外壁的冷却水夹套8,位于冷却水夹套8底部的冷却水进水口81,位于冷却水夹套上部的若干冷却水出水口82,以及可选的若干温度计、液位计。
所述内冷管组9包括多个沿聚合釜轴向延伸的内冷竖管91,例如每个内冷管组9设置24个内冷竖管91,在设置3组时,共计使用72根内冷竖管91,见图2和图3,内冷竖管91的表面粗糙度Ra≤0.1μm。每组内冷管组中的内冷竖管91依次连接,在每个内冷管组9内可多次改变冷却介质的流向和流速,以提高传热效率。每组内冷管组9具有冷却水进口92和冷却水出口93,以及可选的若干温度计、液位计。
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沿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内部轴向分别设置的散热搅拌器10,所述散热搅拌器包括旋转轴101及与旋转轴连接的宽幅搅拌桨102,所述旋转轴101与宽幅搅拌桨102内部具有连通的冷却水通路,宽幅搅拌桨102的宽度占聚合釜内部直径的60-90%,高度占聚合釜内部高度的60-90%。
溶聚丁苯橡胶制备中,特别是间歇聚合模式下,反应物体系在聚合过程中的粘度变化大。聚合开始时,物系粘度接近于溶剂粘度,一般小于数十毫帕秒,而聚合后期则粘度可升至数千至数万、甚至数十万毫帕秒。通常,搅拌器主要分低粘用和高粘用两大类,在如此宽的粘度范围内还能使混合和传热均保持高效的搅拌器则更少。并且,间歇模式下聚合釜在聚合初期的液面一般较低,随聚合进行液面逐渐升高,要使搅拌器在液高有相当大波动的情况下仍保持高的混合效率也是一个难题。传统聚合釜内使用的是简单的多层桨式搅拌器,聚合热除了靠盘管和夹套析出外,很大一部分热量是靠溶剂或单体的蒸发由釜顶冷凝冷却器析出。但是,若釜内物料粘度很大则它与由冷凝器流下的低粘溶剂或单体的混合也是十分困难的,这时仅用简单的搅器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因而本发明设计了特殊型式的适应宽粘度范围的散热搅拌器。主要特点包括搅拌叶片又宽又长的宽幅搅拌桨。宽幅搅拌桨的适用粘度范围很广,由于其直径与釜径比大,故对高粘流体其传热能力也高;还由于其叶片长,故对液面波动的适应能力也强,参见附图4,宽幅搅拌桨与变速电机(恒功率输出型速电机)配合,低粘度时用高转速,高粘度时则采用低转速,配合其内部冷却水通路,以及内冷管组、夹套冷却器、釜顶冷凝器等手段,能够达到优异的搅拌撤热效果。
上述聚合釜根据设计分别与进料系统中各物料的进料口连接,根据连续聚合、间歇聚合模式的选择来切换进料口的开闭即可,具体的:
(2.1)连续聚合模式中,进料系统通过混合器后连接第一聚合釜523的底部进料口A1,第一聚合釜523的顶部出料口A2连接第二聚合釜524的底部进料口B1,第二聚合釜524的顶部出料口B2连接第三聚合釜525的底部进料口C1,第三聚合釜525的顶部出料口C2连接闪蒸系统6;
(2.2)间歇聚合模式中,溶剂精制单元3分别连接第二聚合釜524的底部进料口B1和第三聚合釜525的底部进料口C1;
异戊二烯精制单元2、苯乙烯精制单元4分别连接第二聚合釜524的顶部进料口B3和第三聚合釜525的顶部进料口C3;
丁二烯精制单元1连接第二聚合釜524的底部进料口B1和顶部进料口B3,以及连接第三聚合釜525的底部进料口C1和顶部进料口C3;
间歇聚合助剂单元中的各加料口分别连接第二聚合釜524的顶部进料口B3和第三聚合釜525的顶部进料口C3;
且第二聚合釜524的底部出料口B4和第三聚合釜525的底部出料口C4分别连接闪蒸系统6。
(3)闪蒸系统6,包括闪蒸罐61、溶剂冷凝器62、闪蒸溶液凝液罐63和闪蒸溶剂分子筛(64,65),闪蒸罐61的液相出口连接凝聚单元,气相出口依次连接溶剂冷凝器62、闪蒸溶液凝液罐63、闪蒸溶剂分子筛(64,65),将降温精制溶剂回流进料系统。
(4)凝聚系统7,包括依次连通的凝聚首釜74、凝聚中釜73、凝聚末釜71,溶剂回收系统,回流系统,其中凝聚首釜74与闪蒸罐61的液相出口连接,油水分层罐79与溶剂精制单元3连接。所述溶剂回收系统包括与凝聚首釜74顶部出料口连通的回收管线,回收管线之后依次连接余热利用系统75、凝聚冷却器76及油水分层罐79,油水分层罐79的尾气经过尾气冷凝器77和尾气压缩机78后回流所述凝聚冷却器76,油水分层罐79的液相回流至溶剂精制单元3。在凝聚末釜71顶部出料口处还包括蒸汽喷射器72,以将高温气相顺利回流凝聚首釜74。
本溶聚丁苯橡胶生产设备可在连续聚合模式和间歇聚合模式间柔性切换,从而能够提供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方法,通过切换进料系统、聚合系统5和闪蒸系统6的连接方式,在连续聚合模式和间歇聚合模式间柔性切换;包括:
1、进入连续聚合模式
(1)来自溶剂精制单元3和闪蒸系统的精溶剂,经过预热或预冷后,与来自丁二烯精制单元1的精丁油、来自苯乙烯精制单元4的精苯油、来自异戊二烯精制单元2的精异戊二烯混合,并加入防垢剂、活性剂后,进入静态混合器526,然后加入催化剂,进入静态混合器527。
(2)将第一聚合釜523、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依次串联,静态混合器527连通第一聚合釜523的底部进料口A1,顶部出料口A2出料进入第二聚合釜524的底部进料口B1,在第二聚合釜524中进一步聚合,从第二聚合釜524的顶部出料口B2出料进入第三聚合釜525的底部进料口C1,在第三聚合釜525中进一步聚合,然后从第三聚合釜525的顶部出料口C2出料进入闪蒸系统6;
此外,生产支化牌号时,可分别在第二聚合釜524底部进料口B1和第三聚合釜525底部进料口C1加入偶联剂、改性剂。
(3)胶液进入闪蒸罐61后发生闪蒸,胶液中的部分溶剂汽化,进入闪蒸溶剂冷凝器62冷凝为液相,然后进入闪蒸溶剂凝液罐63,再通过闪蒸溶剂分子筛(64,65)除去溶剂中的杂质,回到进料系统,闪蒸后的胶液送至凝聚单元,在串联的凝聚釜脱除胶液中的溶剂,脱出的溶剂精制后循环使用。凝聚后的胶粒水送到后处理单元进行脱水、干燥、压块,包装后作为橡胶产品出厂。
溶聚丁苯橡胶连续聚合模式大致包括如下步骤:
1)控制进料温度在50-65℃,设定丁二烯、苯乙烯、精溶剂、催化剂、活性剂、防垢剂的进料速率,例如丁二烯加料份数65-85phm,苯乙烯加料份数20-30phm,精溶剂加料份数450-550phm,催化剂加料份数0.02-0.03phm,活性剂加料量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4.1-4.5,防垢剂加料份数0.1-0.3phm;
2)对第一聚合釜在70-80℃,0.5-0.7Mpa控温控压,使单体转化率在99%以上,优选99-99.8%;对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分别控温控压,其中,第二聚合釜温度控制在60-70℃,压力控制在0.4-0.6Mpa,第三聚合釜温度控制在60-70℃,压力控制在0.4-0.5Mpa。生产支化牌号时,分别在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底部进料口加入偶联剂、改性剂。
2、进入间歇聚合模式
暂停使用第一聚合釜523,将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并联,第二聚合釜524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6,第三聚合釜525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6,其中:
来自溶剂精制单元3和闪蒸系统的精溶剂,经过预热器528和/或预冷器529后,与来自丁二烯精制单元1的一部分精丁二烯汇合后,分别从第二聚合釜524、第三聚合釜525的底部进入聚合釜;来自丁二烯精制单元1的另一部分精丁二烯、来自苯乙烯精制单元4的精苯乙烯、来自异戊二烯精制单元2的精异戊二烯,分别从第二聚合釜524、第三聚合釜525的顶部进入聚合釜;通过间歇聚合催化剂加料口511,间歇聚合活性剂加料口512,间歇聚合前端改性剂加料口513,间歇聚合后端改性加料口514,间歇聚合偶联剂加料口515,在一定的加料程序和操作条件下,先定量加入活性剂和前端改性剂,之后定量加入催化剂,最后定量加入后端改性剂、偶联剂。各物料在聚合釜中发生反应,反应完成后得到胶液。
间歇聚合时,聚合釜不是满釜操作,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顶部气相分别进入第二聚合釜釜顶冷凝器521、第三聚合釜釜顶冷凝器522,气相物料在冷凝器中冷凝成液相,再回到聚合釜给聚合釜降温,聚合得到的胶液分别从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底部出料到闪蒸系统6,胶液进入闪蒸罐61后发生闪蒸,胶液中的部分溶剂汽化,进入闪蒸溶剂冷凝器62冷凝为液相,然后进入闪蒸溶剂凝液罐63,然后通过闪蒸溶剂分子筛(64,65)除去溶剂中的杂质,回到进料系统,闪蒸后的胶液送至凝聚单元,在凝聚釜脱除胶液中的溶剂,脱出的溶剂精制后循环使用。凝聚后的胶粒水送到后处理单元进行脱水、干燥、压块,包装后作为橡胶产品出厂。
溶聚丁苯橡胶间歇聚合模式大致包括如下步骤:
1)向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加入溶剂;
2)溶剂加料开始后,溶剂预热器和预冷器开始控制溶剂进料温度,使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内的温度达到聚合引发温度Ti,约20±2℃;优选的,测量并读取聚合釜内至少三个温度探测器最低温度值作为Ti,在溶剂进料期间,基于聚合釜温度-时间曲线,估算和控制溶剂预热器和预冷器的进料温度,使溶剂、丁二烯、苯乙烯、活性剂和前端改性剂加料结束后聚合釜内的温度达到引发温度Ti。
3)当溶剂加入量达到12-14t启动值,启动聚合釜的散热搅拌器,溶剂继续进料直到设定值;
4)搅拌启动后,开始加入丁二烯、苯乙烯、活性剂和前端改性剂;
5)将催化剂按设定量加入催化剂加料罐;将后端改性剂按设定量加入后端改性剂加料罐;
6)丁二烯、苯乙烯、活性剂和前端改性剂加料结束;其中,溶剂加料结束之前,丁二烯、苯乙烯、活性剂和前端改性剂先结束加料;
7)步骤6)的物料加料结束后,根据聚合釜液位计显示的液位估算聚合内物料的体积,计算与流量计测量值之间的差值,偏差必须在允许范围内;检查监控聚合釜内温度是否在引发温度20±2℃范围内;
8)如果检查没有任何问题,催化剂就会加入到聚合釜内,聚合反应开始;温度开始上升,聚合釜温度控制程序启动散热系统,例如启动夹套冷冻书散热,将最大温度控制在80-100℃;
9)当检测到温度变化速率最大(即ΔT/Δt max),且聚合釜温度达到70~90℃时,分别从第二和第三聚合釜顶部进料口加入第二组丁二烯(之前是从聚合釜底部进料口加入的第一组丁二烯)。一旦聚合反应开始,聚合釜内温度会持续上升,温度的上升速度ΔT/Δt越来越大,然后在某个点就开始下降,这个点就是ΔT/Δtmax
10)当第二组丁二烯加入到聚合釜后,检测到温度最高值Tmax时,开始加入后端改性剂。聚合釜温度控制程序在检测到Tmax后结束,停冷却水夹套中的冷冻水。其中,聚合釜温度在第二组丁二烯加料后,会继续上升,然后,聚合釜温度上升速度会随着时间而逐渐降低,当聚合釜温度上升速度≤0.3℃/min时的温度就是Tmax。当溶剂/单体值设置为5-6时,Tmax大约就是80-100℃。Tmax出现后停止循环冷却水夹套的冷冻水,但是冷却水夹套内依然充满冷冻水,依然可以带走聚合釜内的部分反应热。
11)偶联剂在后端改性剂加料结束后3-7分钟开始加料;
12)偶联剂加料结束后,继续搅拌10-20分钟完成“偶联”,聚合反应过程结束,开启出料程序。反应结束后从聚合釜取样点取样,取出检测门尼粘度(MV)和GPC分析聚合物溶液样品。
在获得聚合釜的胶液样品的MV和GPC化验分析值后,检查分析值是否符合过程控制标准。如果MV和GPC的分析值均在工艺控制标准的允许范围内,则在反应过程结束后按以下程序将聚合釜的出料到闪蒸系统:
a)第二和第三聚合釜的搅拌器停止运行;
b)第二和第三聚合釜与各加料罐压力平衡线阀门开启;
c)第二和第三聚合釜出料阀打开;
d)选定的接胶罐接胶阀打开;
e)聚合出胶泵启动;
f)加入抗氧剂;
g)当第二和第三聚合釜的液位下降到高于聚合釜液位表低液位警告(过程低液位)设定值的1%(PL+1%)时,出胶泵停止运行;
h)第二和第三聚合釜底部出料阀关闭;
i)接胶阀关闭;
j)聚合釜与各加料罐压力平衡线阀门关闭。
溶聚丁苯橡胶间歇聚合模式中的参考加料份数、加料速度等参数见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1
启动溶聚丁苯橡胶连续聚合模式:
(1)将第一聚合釜523、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依次串联,静态混合器527连通第一聚合釜523的底部进料口A1,顶部出料口A2出料进入第二聚合釜524的底部进料口B1,在第二聚合釜524中进一步聚合,从第二聚合釜524的顶部出料口B2出料进入第三聚合釜525的底部进料口C1,在第三聚合釜525中进一步聚合,然后从第三聚合釜525的顶部出料口C2出料进入闪蒸系统6。
(2)来自溶剂精制单元3和闪蒸系统的精溶剂,经过预热或预冷后,与来自丁二烯精制单元1的精丁油、来自苯乙烯精制单元4的精苯油、来自异戊二烯精制单元2的精异戊二烯混合,并加入防垢剂、活性剂后,进入静态混合器526,然后加入催化剂,进入静态混合器527,控制进料温度在60±2℃,设定丁二烯加料份数75phm,苯乙烯加料份数25phm,精溶剂加料份数500phm,催化剂加料份数0.025phm,活性剂加料量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4.2,防垢剂加料份数0.2phm。其中,将第一聚合釜温度控制在75±2℃,压力控制在约0.6Mpa,使单体转化率达到99.5%;使第二聚合釜温度控制在65±2℃,压力控制在约0.5Mpa,第三聚合釜温度控制在65±2℃,压力控制在约0.5Mpa。
(3)胶液进入闪蒸罐61后发生闪蒸,胶液中的部分溶剂汽化,进入闪蒸溶剂冷凝器62冷凝为液相,然后进入闪蒸溶剂凝液罐63,再通过闪蒸溶剂分子筛(64,65)除去溶剂中的杂质,回到进料系统,闪蒸后的胶液送至凝聚单元,在串联的凝聚釜脱除胶液中的溶剂,脱出的溶剂精制后循环使用。凝聚后的胶粒水送到后处理单元进行脱水、干燥、压块,包装后作为橡胶产品出厂。
连续聚合的溶聚丁苯橡胶产品门尼58-68,苯乙烯含量23-27%,乙烯基含量62-64%,玻璃化温度-30℃±1℃,数均分子量Mn为470-510kg/molPS,重均分子量Mw为910-950kg/molPS,偶联效率45%-55%,填充油量37.5±0.5PHr。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停止连续聚合模式,切换到溶聚丁苯橡胶间歇聚合模式:
暂停使用第一聚合釜523,将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并联,第二聚合釜524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6,第三聚合釜525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6,其中:
(1)来自溶剂精制单元3和闪蒸系统的精溶剂,经过预热器528和预冷器529后,从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进料,保持第二和第三聚合釜内温度在20±2℃;
(2)当溶剂加入量达到13t时,启动第二和第三聚合釜的搅拌器,溶剂精制单元3和闪蒸系统的精溶剂,与来自丁二烯精制单元1的第一组精丁二烯汇合后,向第二和第三聚合釜底部进料口继续进料,开启搅拌同时,从第二和第三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开始苯乙烯、活性剂和前端改性剂的进料;
(3)将催化剂按设定量加入催化剂加料罐;将后端改性剂按设定量加入后端改性剂加料罐;
(4)第一组丁二烯、苯乙烯、活性剂和前端改性剂加料结束;其中,溶剂加料结束之前,丁二烯、苯乙烯、活性剂和前端改性剂先结束加料;
(5)检查确定聚合釜内温度在20±2℃范围内,将催化剂加入聚合釜内,聚合反应开始;
(6)随着聚合反应开始,聚合釜内温度升高,开启胶套冷冻水和内冷管组以及釜顶冷凝器,使聚合釜内温度在90±5℃;
(7)当检测到温度变化速率最大(即ΔT/Δtmax),且聚合釜温度达到约85℃时,分别从第二和第三聚合釜顶部进料口加入第二组丁二烯;
(8)当第二组丁二烯加入到聚合釜后,检测到温度最高值Tmax时(当聚合釜温度上升速度≤0.3℃/min),开始加入后端改性剂。聚合釜温度控制程序在检测到Tmax后结束,停冷却水夹套中的冷冻水。
(9)偶联剂在后端改性剂加料结束后3-7分钟开始加料;
(10)偶联剂加料结束后,继续搅拌10-20分钟完成“偶联”,聚合反应过程结束,检验合格后,开启出料程序;
(11)聚合得到的胶液分别从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底部出料到闪蒸系统6,胶液进入闪蒸罐61后发生闪蒸,胶液中的部分溶剂汽化,进入闪蒸溶剂冷凝器62冷凝为液相,然后进入闪蒸溶剂凝液罐63,然后通过闪蒸溶剂分子筛(64,65)除去溶剂中的杂质,回到进料系统,闪蒸后的胶液送至凝聚单元,在凝聚釜脱除胶液中的溶剂,脱出的溶剂精制后循环使用。凝聚后的胶粒水送到后处理单元进行脱水、干燥、压块,包装后作为橡胶产品出厂。
其中,各成分的施加情况如表2:
表2
间歇聚合的溶聚丁苯橡胶产品门尼69-79,苯乙烯含量18-22%,乙烯基含量53-57%,玻璃化温度-36℃±1℃,数均分子量Mn为120-160kg/molPS,重均分子量Mw为160-200kg/molPS,偶联效率65%-75%。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停止间歇聚合模式,切换到连续聚合模式:
(1)将第一聚合釜523、第二聚合釜524和第三聚合釜525依次串联,静态混合器527连通第一聚合釜523的底部进料口A1,顶部出料口A2出料进入第二聚合釜524的底部进料口B1,在第二聚合釜524中进一步聚合,从第二聚合釜524的顶部出料口B2出料进入第三聚合釜525的底部进料口C1,在第三聚合釜525中进一步聚合,然后从第三聚合釜525的顶部出料口C2出料进入闪蒸系统6。
(2)来自溶剂精制单元3和闪蒸系统的精溶剂,经过预热或预冷后,与来自丁二烯精制单元1的精丁油、来自苯乙烯精制单元4的精苯油、来自异戊二烯精制单元2的精异戊二烯混合,并加入防垢剂、活性剂后,进入静态混合器526,然后加入催化剂,进入静态混合器527,控制进料温度在58±2℃,设定丁二烯加料份数70phm,苯乙烯加料份数20phm,精溶剂加料份数450phm,催化剂加料份数0.02phm,活性剂加料量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4.4,防垢剂加料份数0.1phm。其中,将第一聚合釜温度控制在73±2℃,压力控制在约0.6Mpa,使单体转化率达到99.2%;使第二聚合釜温度控制在65±2℃,压力控制在约0.5Mpa,第三聚合釜温度控制在65±2℃,压力控制在约0.5Mpa。
(3)胶液进入闪蒸罐61后发生闪蒸,胶液中的部分溶剂汽化,进入闪蒸溶剂冷凝器62冷凝为液相,然后进入闪蒸溶剂凝液罐63,再通过闪蒸溶剂分子筛(64,65)除去溶剂中的杂质,回到进料系统,闪蒸后的胶液送至凝聚单元,在串联的凝聚釜脱除胶液中的溶剂,脱出的溶剂精制后循环使用。凝聚后的胶粒水送到后处理单元进行脱水、干燥、压块,包装后作为橡胶产品出厂。
连续聚合的溶聚丁苯橡胶产品门尼55-65,苯乙烯含量34-38%,乙烯基含量38-42%,玻璃化温度-27℃±1℃,数均分子量Mn为410-450kg/molPS,重均分子量Mw为800-840kg/molPS,偶联效率45%-55%,填充油量37.5±0.5PHr。
本发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通过增加聚合釜生产能力等多个改善环节,实现了在同一生产线上柔性切换生产两种牌号溶聚丁苯橡胶的目标,得到的连续生产牌号的橡胶产品和间歇生产牌号的橡胶产品,均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和稳定性,并且在现有设备基础上改型投资较小,生产过程能耗较低,还可根据需要用于生产SB、LCBR、SIBR等产品。
以上介绍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旨在使得本发明的精神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修改、替换、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概括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料系统、聚合系统、闪蒸系统和凝聚系统;
聚合系统至少包括第一聚合釜、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
所述生产设备在连续聚合模式和间歇聚合模式间柔性切换:
连续聚合模式包括:第一聚合釜、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依次串联,第一聚合釜连接进料系统,第三聚合釜连接闪蒸系统;
间歇聚合模式包括: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并联,第二聚合釜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且第三聚合釜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进料系统包括丁二烯精制单元、异戊二烯精制单元、苯乙烯精制单元和溶剂精制单元;以及可选的包括,用于连续聚合模式的连续聚合助剂单元和用于间歇聚合模式的间歇聚合助剂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聚合助剂单元包括连续聚合催化剂加料口、连续聚合活性剂加料口、连续聚合防垢剂加料口、连续聚合偶联剂加料口和连续聚合改性剂加料口中的至少一个;
间歇聚合助剂单元包括间歇聚合催化剂加料口、间歇聚合活性剂加料口、间歇聚合前端改性剂加料口、间歇聚合后端改性加料口和间歇聚合偶联剂加料口中的至少一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连续聚合模式中,进料系统通过混合器后连接第一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A1,第一聚合釜的顶部出料口A2连接第二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B1,第二聚合釜的顶部出料口B2连接第三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C1,第三聚合釜的顶部出料口C2连接闪蒸系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间歇聚合模式中,溶剂精制单元分别连接第二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B1和第三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C1;
异戊二烯精制单元、苯乙烯精制单元分别连接第二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B3和第三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C3;
丁二烯精制单元连接第二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B1和顶部进料口B3,以及连接第三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C1和顶部进料口C3;
间歇聚合助剂单元中的各加料口分别连接第二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B3和第三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C3;
且第二聚合釜的底部出料口B4和第三聚合釜的底部出料口C4分别连接闪蒸系统。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的容积分别为第一聚合釜容积的1.5-2.5倍,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分别具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夹套冷却器和若干内冷管组;
其中,所述夹套冷却器包括包覆聚合釜外壁的冷却水夹套,位于冷却水夹套底部的冷却水进口,以及位于冷却水夹套上部的若干冷却水出口;
所述内冷管组包括多个沿聚合釜轴向延伸的内冷竖管,内冷竖管的表面粗糙度Ra≤0.1μ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沿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内部轴向分别设置的散热搅拌器,所述散热搅拌器包括旋转轴及与旋转轴连接的宽幅搅拌桨,所述旋转轴与宽幅搅拌桨内部具有连通的冷却水通路,宽幅搅拌桨的宽度占聚合釜内部直径的60-90%,高度占聚合釜内部高度的60-9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系统包括闪蒸罐、溶剂冷凝器、闪蒸溶液凝液罐和闪蒸溶剂分子筛,闪蒸罐的液相出口连接凝聚单元,气相出口依次连接溶剂冷凝器、闪蒸溶液凝液罐、闪蒸溶剂分子筛,将降温精制溶剂回流进料系统。
9.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方法通过切换进料系统、聚合系统和闪蒸系统的连接方式,在连续聚合模式和间歇聚合模式间柔性切换;包括:
(1)将第一聚合釜、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依次串联,第一聚合釜连接进料系统,第三聚合釜连接闪蒸系统,进入连续聚合模式;
(2)将第二聚合釜和第三聚合釜并联,第二聚合釜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第三聚合釜分别连接进料系统和闪蒸系统,进入间歇聚合模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间歇聚合模式中,
精制溶剂分别通过第二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B1和第三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C1进料;
精制异戊二烯、精制苯乙烯分别通过第二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B3和第三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C3;
精制丁二烯通过第二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B1和顶部进料口B3分别向第二聚合釜进料,并且通过第三聚合釜的底部进料口C1和顶部进料口C3分别向第三聚合釜进料;
间歇聚合助剂分别通过第二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B3和第三聚合釜的顶部进料口C3进料。
CN202311709029.2A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 Pending CN1179201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09029.2A CN117920107A (zh)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09029.2A CN117920107A (zh)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20107A true CN117920107A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69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09029.2A Pending CN117920107A (zh)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2010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69916B1 (en) Polymerization process using a dual shear mixing element
EP2289952B2 (en) Energy efficient polyolefin process
CN100443158C (zh) 内通冷剂的螺旋搅拌反应器及其用途和聚合反应工艺方法
JP7177134B2 (ja) 反応器および連続重合方法
CN113941296A (zh) 一种外循环反应器及聚合反应的撤热方法
CN101580974A (zh) 连续式阳离子改性聚酯生产方法以及采用该方法的连续生产改性聚酯熔体和侧切切片系统
CN106861589A (zh) 聚合物物流输送
CN215353416U (zh) 高固含量丁苯胶乳连续聚合系统
CN103180350A (zh) 用于生产ep(d)m弹性体的溶液法和用于所述方法的聚合反应器
CN117920107A (zh) 一种溶聚丁苯橡胶的柔性切换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
CN113234056A (zh) 一种粗丙交酯的制备方法和制备装置及制备出的粗丙交酯
CN102633935B (zh) 一种san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
CN210545133U (zh) 一种用于强放热聚合反应的釜内换热聚合反应系统
CN1170857C (zh) 高效间歇制造聚合物溶液或乳液的新方法及其设备
CN216137201U (zh) 一种外循环反应器
CN211946912U (zh) 一种气体顺循环降膜冷却装置
CN210321334U (zh) 聚氨酯合成气相多级换热循环装置
CN201485548U (zh) 连续生产阳离子改性聚酯熔体并直接纺聚酯纤维的系统
CN111704518B (zh) 一种脱乙烷塔塔顶气态乙烷冷凝率控制的装置及方法
CN214598985U (zh) 可以连续聚合和间歇聚合的溶聚丁苯橡胶聚合釜
CN220345791U (zh) 一种连续性生产系统
CN205074002U (zh) 改进的连续进料快速撤热化工反应器
CN103880622A (zh) 一种布洛芬生产装置及工艺
CN216704382U (zh) 用于重排反应溶剂回收的系统
CN219637133U (zh) 全连续petg生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