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2262A -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2262A
CN117882262A CN202280054640.3A CN202280054640A CN117882262A CN 117882262 A CN117882262 A CN 117882262A CN 202280054640 A CN202280054640 A CN 202280054640A CN 117882262 A CN117882262 A CN 117882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voltage
storage device
difference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464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田昭仁
今中佑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82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2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02J7/0014Circuits for equalisation of charge between batteries
    • H02J7/0016Circuits for equalisation of charge between batteries using shunting, discharge or bypass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8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与车辆(2)连接的蓄电装置(1)具备:多个蓄电单体(30A);平衡器电路(38),使各蓄电单体(30A)单独地放电;电压传感器(35),检测各蓄电单体(30A)的电压;以及管理部(37),管理部(37)执行:请求处理(S103),在应该减小蓄电单体(30A)间的电量的差的规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向车辆(2)请求蓄电装置(1)的充电;以及减小处理(S106),在通过车辆(2)而蓄电装置(1)被充电后,通过电压传感器(35)检测各蓄电单体(30A)的电压,根据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变更平衡器电路(38)的动作时间,由此减小蓄电单体(30A)间的电量的差。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具备多个蓄电单体(cell)的蓄电装置若长时间被放置,则由于蓄电单体间的自放电电量[Ah]的差异而蓄电单体间的电量[Ah]的差变大。因此,以往进行在蓄电装置被充电时检测各蓄电单体的电压[V],根据检测出的电压使平衡器电路动作,由此减小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具体地,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将构成电池组的多个电池单体的电压均等化的电压均等化电路,使充电时的单体平衡(cell balance)一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71936号公报(段落002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搭载于车辆的蓄电装置通过车辆发电机(所谓的交流发电机)而被充电。若在高的充电状态下使用蓄电装置则无法接受车辆的再生充电,燃料消耗量恶化,因此近年来为了保留再生电流的接受余地,通常将充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抑制于70%前后。车辆定期地将蓄电装置充电到高SOC,但存在其时间间隔如一周等那样变长的倾向。
车辆有时也会跨1~2个月等长时间停放。在车辆被停放期间车辆发电机不动作,因此由于车辆长时间停放而蓄电装置被充电到高SOC的时间间隔变长。
以往,对于由于车辆发电机等充电装置将蓄电装置充电到高SOC的时间间隔变长而产生的课题还没有充分研究。
本公开中公开了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偏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被使用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与充电装置连接的蓄电装置具备:多个蓄电单体;平衡器电路,使各所述蓄电单体单独地放电;电压传感器,检测各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以及管理部。所述管理部执行:请求处理,在应该减小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规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向所述充电装置请求该蓄电装置的充电;以及减小处理,在该蓄电装置通过所述充电装置而被充电后,通过所述电压传感器检测各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根据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变更所述平衡器电路的动作时间,由此减小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偏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被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辆以及蓄电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车辆的电源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蓄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蓄电单体的平面图。
图4B是图4A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蓄电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通过CC-CV充电对蓄电装置进行满充电时的电流以及电压的变化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蓄电单体间的剩余电量的差的减小的图。
图8是示出QF的时间上的变化的图。
图9是基于QF来减小蓄电单体间的剩余电量的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平缓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对具有平缓区域的2个蓄电单体进行了充电时的电压的时间上的变化的图。
图12A是示出蓄电装置被满充电时的电压的变化的图(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为50mAh的情况)。
图12B是示出蓄电装置被满充电时的电压的变化的图(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为200mAh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1)蓄电装置,其是与充电装置连接的蓄电装置,具备:多个蓄电单体;平衡器电路,使各所述蓄电单体单独地放电;电压传感器,检测各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以及管理部,所述管理部执行:请求处理,在应该减小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规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向所述充电装置请求该蓄电装置的充电;以及减小处理,在该蓄电装置通过所述充电装置而被充电后,通过所述电压传感器检测各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根据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变更所述平衡器电路的动作时间,由此减小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
上述的“充电装置”也能够改称为“上位装置”。或者,“充电装置”也能够改称为“充电控制装置”。
上述的“电量”也可以是蓄电单体的剩余电量。或者,在将蓄电单体的满充电容量(换言之,满充电时的剩余电量)与当前的剩余电量的差定义为该蓄电单体的剩余的可充电的电量的情况下,上述的“电量”也可以是蓄电单体的剩余的可充电的电量。
减小剩余电量的差有时也被称为下匹配,减小剩余的可充电的电量的差有时也被称为上匹配。例如,也可以是,在蓄电单体间满充电容量存在差的情况下、或在SOC高时减小电量的差的情况下,通过上匹配减小电量的差,在蓄电单体间满充电容量不存在差的情况下、或在SOC低时减小电量的差的情况下,通过下匹配减小电量的差。
蓄电单体的电压与电量存在精度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以往进行根据蓄电单体的电压来估计电量,根据估计出的电量使平衡器电路动作,由此减小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
然而,有时在蓄电单体中电压低时无法高精度地估计电量。若蓄电单体被充电则电压上升。因此,具备这样的蓄电单体的以往的蓄电装置在该蓄电装置通过充电装置而被充电时检测各蓄电单体的电压,根据检测出的电压使平衡器电路动作,由此减小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
经过认真研究,本申请发明人们发现,对于具备电压低时无法高精度地估计电量的蓄电单体的蓄电装置,若充电装置对蓄电装置进行充电的时间间隔长则存在以下这样的课题。
若充电装置对蓄电装置进行充电的时间间隔长,则在该期间中由于各蓄电单体的自放电电量的差异,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变大,因此存在在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被使用的可能性。若在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被使用,则由于电量最少的蓄电单体的影响而变得在较早的时刻就无法发挥本来的性能。
根据上述的蓄电装置,若应该减少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规定的条件成立则向充电装置请求充电,因此与充电装置仅定期地充电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蓄电装置被充电的机会。因此,根据上述的蓄电装置,对于具备电压低时无法高精度地估计电量的蓄电单体的蓄电装置,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被使用。
(2)在无法根据由所述电压传感器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估计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情况下,与能够估计的情况相比,所述管理部也可以缩短到下次所述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
在无法根据由电压传感器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估计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情况下,即使根据检测出的电压的差变更平衡器电路的动作时间,也存在无法充分地减小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可能性。若无法充分地减小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则在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被使用。
根据上述的蓄电装置,在无法根据由电压传感器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估计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情况下,与能够估计的情况相比,缩短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因此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被使用。
(3)所述蓄电单体具有相对于该蓄电单体的充电状态的变化而电压的变化小的平缓(plateau)区域,在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其中一个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是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以下的情况下,与任一个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均高于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的情况相比,所述管理部也可以缩短到下次所述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
如图10所示,蓄电单体中,存在具有相对于充电状态(SOC)的变化而蓄电单体的开路电压(OCV:Open Circuit Voltage)的变化小的平缓区域的蓄电单体。具体地,平缓区域例如是相对于SOC的变化量而OCV的变化量为2[mV/%]以下的区域。在图10中,电压Vp是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就具有平缓区域的蓄电单体而言,电压处于平缓区域时,即使SOC较大地变化,电压的变化也较小,因此无法根据电压来高精度地估计电量。因此,以往,具备具有平缓区域的蓄电单体的蓄电装置在被充电时检测电压并减小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
本申请的发明人们发现,若具备具有平缓区域的蓄电单体的蓄电装置被充电的时间间隔长,则存在以下这样的课题。
图11示出对具有平缓区域的2个蓄电单体进行了充电时的电压的时间上的变化的一例。在图11中,实线101示出电压比较高的蓄电单体的电压的变化,实线102示出电压比较低的蓄电单体的电压的变化。如图11所示,若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换言之,电量的差)大,则存在即使对蓄电装置进行充电,其中一个蓄电单体的电压也不会变得高于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的情况。换言之,存在其中一个蓄电单体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的情况。由于在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时无法根据电压高精度地估计蓄电单体的电量,因此即使使平衡器电路动作,也无法充分减小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
即使仅通过1次平衡器电路的动作无法充分减小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若反复进行平衡器电路的动作,则最终电量的差被减小。然而,近年来存在充电装置对蓄电装置进行充电的时间间隔变长的倾向,因此平衡器电路不以短的时间间隔动作,存在在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被使用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的蓄电装置,在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其中一个蓄电单体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的情况下,与任一个蓄电单体的电压均大于上限电压Vp的情况相比,缩短了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因此到下次的平衡器电路的动作为止的时间变短。因此,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被使用。
(4)所述管理部执行:加法处理,对与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偏差程度相关的相关值,根据时间经过而加上第一规定值;以及减法处理,在所述减小处理后,从所述相关值减去第二规定值,所述规定的条件是所述相关值达到了规定的阈值,在所述减法处理中,在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其中一个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以下的情况下,与任一个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均高于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的情况相比,所述管理部也可以减小所述第二规定值。
上述的“相关值”例如也可以是将某时刻的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偏差程度设为了100%的情况下的当前的偏差程度用%来表示的值,也可以是表示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偏差程度的绝对的值(例如标准差、方差、或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估计值。或者,相关值也可以是从上次使平衡器电路动作时起的经过时间。
上述的“第一规定值”既可以是正的值,也可以是负的值。加上负的值这一情况能够改称为减去正的值。即,相关值既可以与电量的偏差程度有正的相关,也可以有负的相关。换言之,相关值既可以是所谓加计数器(up counter),也可以是减计数器(downcounter)。在第一规定值为正的值的情况下,第二规定值也成为正的值,在第一规定值为负的值的情况下,第二规定值也成为负的值。减去负的值这一情况能够改称为加上正的值。
根据上述的蓄电装置,在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其中一个蓄电单体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以下的情况下,与任一个蓄电单体的电压均高于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的情况相比,减小第二规定值,因此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变短。
(5)也可以是,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越大,所述管理部使到下次所述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越短。
上述的“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是指电压最高的蓄电单体的电压和电压最低的蓄电单体的电压的差。
图12A以及图12B示出对4个蓄电单体进行充电时的电压的时间上的变化的一例。在图12A以及图12B中,实线103是充电电流的曲线图(graph),除此之外是各蓄电单体的电压的曲线图。图12A示出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为50mAh的情况,图12B示出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为200mAh的情况。
例如,在上次的平衡器电路的动作是在车辆(充电装置)被长时间停放后平衡器电路多次动作后的动作的情况下,如图12A所示,被充电后的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变得比较小。与此相对,在上次的平衡器电路的动作是在车辆被长时间停放后的最初的平衡器电路的动作的情况下,存在在上次的平衡器电路的动作中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没有被充分减小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如图12B所示,被充电后的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变得比较大。
本申请发明人们发现,在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大的情况下,与电压的差小的情况相比,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估计精度下降。具体地,如图12A所示,在被充电后的电压的差小的情况下,从充电初期到充电末期为止电压的差大致是恒定的,因此能够根据被充电后的电压在某种程度上高精度地检测电量的差。与此相对,如图12B所示,在被充电后的电压的差大的情况下,由于在充电初期和充电末期电压的差发生变化,因此即使想要根据电压的差来估计电量的差,也无法唯一地确定,所估计的电量的差具有某种程度的误差。因此存在即使使平衡器电路动作,也无法充分减小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的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越大,使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越短,因此,电压的差大的情况与电压的差小的情况相比,到下次的平衡器电路的动作为止的时间变短。因此,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被使用。
(6)所述管理部执行:加法处理,对与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偏差程度相关的相关值,根据时间经过而加上第一规定值;以及减法处理,在所述减小处理后,从所述相关值减去第二规定值,所述规定的条件是所述相关值达到了规定的阈值,在所述减法处理中,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越大,所述管理部也可以使所述第二规定值越小。
根据上述的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越大,使第二规定值越小,因此电压的差越大,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变得越短。
(7)在所述加法处理中,所述管理部也可以根据所述蓄电单体的温度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充电状态的至少一者,决定所述第一规定值。
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偏差程度的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化幅度根据蓄电单体的温度、蓄电装置的充电状态(SOC)而不同。根据上述的蓄电装置,根据蓄电单体的温度以及蓄电装置的SOC的至少一者来决定第一规定值,因此实际的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偏差程度通过相关值而被高精度地反映。因此能够更恰当地判断是否应该减小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同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装置、方法、用于实现这些装置或方法的功能的计算机程序、记录了该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等各种各样的方案来实现。
<实施方式1>
通过图1至图9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在以后的说明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存在去除一部分并省略附图的编号的情况。
(1)蓄电装置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搭载于汽车等车辆2(充电装置的一例)。
如图2所示,蓄电装置1向车辆2所具备的发动机起动装置10(起动马达(startermotor))、各种辅机类12(电动动力转向、电动制动器、前照灯(head light)、空调等)供给电力。蓄电装置1通过车辆发电机13(交流发电机)被充电。蓄电装置1也可以通过制动时的再生充电而被充电。
发动机起动装置10、辅机类12、车辆发电机13以及蓄电装置1经由通信电缆,与车辆ECU(发动机控制单元(Engine Control Unit))14可通信地连接。
(2)蓄电装置的结构
如图3所示,蓄电装置1具备收容体71。收容体71具备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主体73和盖体74。主体73是有底筒状。主体73具备底面部75和4个侧面部76。通过4个侧面部76在上端部分形成有上方开口部77。
收容体71收容由多个蓄电单体30A构成的电池组30和电路基板单元72。蓄电单体30A是能够反复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具体地,例如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路基板单元72配置于电池组30的上部。
盖体74封闭主体73的上方开口部77。在盖体74的周围设置有外周壁78。盖体74具有俯视观察大致T字形的突出部79。在盖体74的前部中的一方的角部固定有正极外部端子80P,在另一个角部固定有负极外部端子80N。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蓄电单体30A是在长方体形状的壳体82内将电极体83与非水电解质一起进行收容的结构。壳体82具有壳体主体84和封闭其上方的开口部的盖85。
电极体83没有图示细节,但在由铜箔构成的基材上涂布了负极活性物质而得的负极组件、与在由铝箔构成的基材上涂布了正极活性物质而得的正极组件之间,配置由多孔性的树脂薄膜构成的隔膜而成。它们均为带状,在将负极组件和正极组件相对于隔膜在宽度方向的相反侧分别错开了位置的状态下,卷绕成扁平状以便能够收容于壳体主体84。
在正极组件经由正极集电体86而连接有正极端子87,在负极组件经由负极集电体88而连接有负极端子89。正极集电体86以及负极集电体88由平板状的基座部90和从该基座部90延伸的脚部91构成。在基座部90形成有贯通孔。脚部91与正极组件或负极组件连接。正极端子87以及负极端子89由端子主体部92和从其下表面中心部分向下方突出的轴部93构成。其中,正极端子87的端子主体部92和轴部93由铝(单一材料)一体成形。在负极端子89中,端子主体部92为铝制,轴部93为铜制,将它们组合而成。正极端子87以及负极端子89的端子主体部92经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垫片(gasket)94而配置于盖85的两端部,从该垫片94向外侧露出。
如图4A所示,盖85具有压力开放阀95。压力开放阀95位于正极端子87和负极端子89之间。压力开放阀95在壳体82的内压超过限制值时开放来降低壳体82的内压。
(3)蓄电装置的电气结构
如图5所示,蓄电装置1具备电池组30、BMU31(管理装置的一例)以及通信连接器32。
电池组30通过电力线34P与正极外部端子80P连接,通过电力线34N与负极外部端子80N连接。就电池组30而言,12个蓄电单体30A以3并联4串联的方式连接。为了方便,在图5中,以1个电池符号表示并联连接的3个蓄电单体30A。具体地,蓄电单体30A例如是正极活性物质中含有LiFePO4(磷酸铁锂),负极活性物质中含有Gr(石墨)的LFP/Gr系(所谓铁系)的锂离子二次电池。LFP/Gr系(所谓铁系)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是具有平缓区域的蓄电单体的一例。
BMU31具备电流传感器33、电压传感器35、温度传感器36、平衡器电路38和管理部37。
电流传感器33位于电池组30的负极侧,设置于负极的电力线34N。电流传感器33检测电池组30的充放电电流[A]并向管理部37输出。
电压传感器35通过信号线与各蓄电单体30A的两端分别连接。电压传感器35检测各蓄电单体30A的电池电压[V]并向管理部37输出。电池组30的总电压[V]是串联连接的4个蓄电单体30A的合计电压。
温度传感器36为接触式或非接触式,检测蓄电单体30A的温度[℃]并向管理部37输出。在图5中已省略,但温度传感器36设置2个以上。各温度传感器36检测相互不同的蓄电单体30A的温度。管理部37将从例如2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36输出的温度的平均值设为蓄电装置1的温度。
平衡器电路38是通过使各蓄电单体30A单独地放电来减小蓄电单体30A间的电量的差的无源方式的平衡器电路。平衡器电路38按每个蓄电单体30A具有放电电阻38A和开关元件38B。放电电阻38A与开关元件38B串联连接,且与对应的蓄电单体30A并联连接。开关元件38B通过管理部37切换通电状态和切断状态。若开关元件38B成为通电状态,则对应的蓄电单体30A通过放电电阻38A被放电。
管理部37具备CPU、RAM等被集成于1个芯片的微型计算机37A、存储部37B以及通信部37C。微型计算机37A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37B的管理程序来管理蓄电装置1。存储部37B是能够擦写数据的存储介质,存储有由管理部37执行的管理程序、后述的各种数据。通信部37C是用于微型计算机37A与车辆ECU14进行通信的电路。
通信连接器32是连接有用于BMU31与车辆ECU14进行通信的通信电缆的连接器。
(4)蓄电装置的满充电
参照图6,对蓄电装置1的满充电(充电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处以CC(恒流(Constant Current))-CV(恒压(Constant Voltage))充电为例进行说明。在图6中,实线120表示充电电流的变化,虚线121表示电压的变化。在CC-CV充电中,在蓄电单体30A的电压达到规定值之前,蓄电装置1被恒流充电,若电压达到规定值则切换至恒压充电。在恒压充电中,电流值逐渐下降,若电流值下降到规定的阈值Ith则成为满充电。
规定的阈值Ith能够适当地决定。例如,也可以预先通过实验求出SOC为95%时的电流值,将求出的电流值设为阈值Ith。在该情况下,SOC达到95%时成为满充电。
在实施方式1中,蓄电装置1在以下3个充电定时(充电定时A、B,C)被满充电。以下3个是被满充电的定时的一例,被满充电的定时不限于以下3个。
充电定时A:定期的满充电
车辆ECU14如每周等那样定期地对蓄电装置1进行满充电(以下,称为定期满充电)。在之后说明的在充电定时B、充电定时C被满充电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是从上次的定期满充电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时,而是从在充电定时B、充电定时C被满充电时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时进行满充电。
充电定时B:对SOC的估计值进行满充电复位时
管理部37通过电流累计法估计蓄电装置1的SOC。电流累计法是通过电流传感器33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检测电流值,并对初始值加减检测到的电流值来估计SOC的方法。在电流累计法中,由于电流传感器33的检测误差被积累,SOC的估计值逐渐变得不准确。因此,管理部37对SOC的估计值进行满充电复位。
具体地,蓄电装置1的开路电压(OCV:Open Circuit Voltage)与SOC存在精度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管理部37用根据OCV估计的SOC来更新通过电流累计法估计的SOC。但是,具有平缓区域的蓄电装置1若电压低则无法根据OCV高精度地估计SOC。因此,管理部37在应该复位SOC的估计值的规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向车辆ECU14请求蓄电装置1的满充电,在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后,通过电压传感器35检测OCV。OCV不限定于电路完全开路时的电压,也可以是小到能够视为电路开路的程度的电流流过时的电压。
充电定时C:后述的指标值(QF:品质因数(Quarity Factor))达到了100%(规定的阈值的一例)时
详细后述,管理部37基于与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偏差程度相关的指标值(以下,称为QF),判断是否应该减小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QF是相关值的一例。管理部37在判断为应该减小剩余电量的差的情况下,向车辆ECU14请求蓄电装置1的满充电,在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后,使平衡器电路38动作,减小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
(5)平衡器电路的动作
参照图7,对通过平衡器电路38减小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处,以通过下匹配来减小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为了方便,此处对4个蓄电单体30A赋予30A-1~30A-4的标号。
若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则管理部37通过电压传感器35检测各蓄电单体30A的电压,并根据检测到的电压估计剩余电量。管理部37将电压最低的蓄电单体30A(此处为蓄电单体30A-4)作为基准,针对其他3个蓄电单体30A(此处为蓄电单体30A-1,30A-2,30A-3)的每一个,根据作为基准的蓄电单体30A-4的剩余电量与其他蓄电单体30A的剩余电量的差来决定放电时间(动作时间的一例)。管理部37通过使平衡器电路38仅动作针对其他蓄电单体30A分别决定的放电时间,由此减小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
根据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减小剩余电量的差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根据检测出的电压而被估计的剩余电量最多的蓄电单体30A为18mAh、第二多的蓄电单体30A为12mAh、第3多的蓄电单体30A为6mAh等那样,放电的电量(或放电时间)根据顺序而预先被决定。
根据顺序而预先被决定的电量(或放电时间)也称为平衡量。管理部37也可以根据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变更平衡量。例如,也可以是,在电压的差小的情况下,将平衡量设为18mAh、12mAh、6mAh,在电压的差大的情况下,将平衡量变更为24mAh、18mAh、6mAh等。
(6)充电定时C
参照图8,对充电定时C进行具体地说明。如前述那样,管理部37基于QF[%]决定充电定时C。QF如以下那样定义。
0%: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偏差程度小,不需要减小剩余电量的差的状态。具体地例如,电压最大的蓄电单体30A的剩余电量和电压最小的蓄电单体30A的剩余电量的差为35mAh以下的状态。
100%: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偏差程度大,应该减小剩余电量的差的状态。具体地例如,电压最大的蓄电单体30A的剩余电量和电压最小的蓄电单体30A的剩余电量的差为300mAh以上的状态。
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偏差程度伴随时间的经过而变大。因此,管理部37每隔一定时间对QF加上第一规定值[%],若QF达到100%则向车辆ECU14请求满充电。第一规定值是正的值。QF达到了100%这一情况是应该减小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规定的条件的一例。
第一的规定值例如基于从放置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偏差程度为0%的蓄电装置1开始到偏差程度变成100%为止的时间而决定。该时间预先通过实验决定。例如,设偏差程度从0%开始到变成100%为止的时间是1000小时。在该情况下,例如若每隔1小时对QF加上0.1%,则在1000小时后QF变成100%。因此,例如在每隔1小时加上第一规定值的情况下,变成作为第一规定值而加上0.1%,在每隔2小时加上第一规定值的情况下,变成作为第一规定值而加上0.2%。能够适当地决定每隔几个小时加上第一规定值。
参照图8,对QF的时间的变化的一例进行说明。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使平衡器电路38动作这一情况称为平衡器动作。在图8中,T0时刻是QF为0%的时刻。T1时刻是充电定时C以外的充电定时(即充电定时A或B)。蓄电装置1在T1时刻开始满充电。T2时刻是满充电完成的时刻。
若满充电完成则管理部37开始平衡器动作。T3时刻是平衡器动作完成的时刻。若使平衡器电路38动作,则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换言之,剩余电量的偏差程度)变小,因此,若平衡器动作完成则管理部37从QF减去第二规定值[%]。第二规定值也是正的值。关于第二规定值的说明将后述。
T4时刻是QF达到100%的定时(即充电定时C)。若QF达到100%则管理部37向车辆ECU14请求满充电。T5时刻是满充电完成的时刻。若满充电完成则管理部37开始平衡器动作。T6时刻是平衡器动作完成的时刻。若平衡器动作完成则管理部37从QF减去第二规定值。
(7)第二规定值的决定
若使平衡器电路38动作则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变小,因此,基本上第二规定值被决定为与当前的QF相同的值。因此,减去第二规定值后的QF变为0%。然而,在以下所说明的(a)以及(b)的情况下,有时即使使平衡器电路38动作,剩余电量的差也没有充分地减小。因此,在这些情况下,为了缩短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换言之,为了缩短到下次的平衡器电路38的动作为止的时间),管理部37使第二规定值小于当前的QF。
(a)蓄电装置被满充电后的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大的情况
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后(更具体地,在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后,且平衡器电路38动作之前)的蓄电单体30A间的电压的差越大,管理部37使第二规定值越小。与电压的差对应的第二规定值预先通过实验决定,并存储于存储部37B中。管理部37通过从存储部37B读出与电压的差对应的第二规定值来决定第二规定值。
若减小第二规定值则到下次QF达到100%为止的时间变短,因此与不减小第二规定值的情况(即蓄电单体30A间的电压的差小的情况)相比,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变短。换言之,到下次的平衡器电路38的动作为止的时间变短。
(b)蓄电装置被满充电后的其中一个蓄电单体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以下的情况
在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后(更具体地,在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后,且平衡器电路38动作之前)的其中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的情况下,与任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均高于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的情况相比,管理部37减小第二规定值。
具体地,例如,在其中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的情况下,管理部37将第二规定值决定为接近0%的值(例如0%~5%)。因此,QF几乎不变小,与任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均高于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的情况相比,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变短。
(8)基于QF来减小蓄电单体间的剩余电量的差的处理
参照图9,对基于QF来减小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的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本处理以规定的时间间隔被反复执行。
在S101,管理部37对QF加上第一规定值(加法处理的一例)。设蓄电装置1的使用开始的时刻的QF是0%。
在S102,管理部37判断QF是否是100%以上(即应该减小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的规定的条件是否成立)。在QF是100%以上的情况下,管理部37进入S103,在小于100%的情况下结束本处理。
在S103,管理部37向车辆ECU14请求蓄电装置1的满充电(请求处理的一例)。
在S104,管理部37对QF加上第一规定值。
在S105,管理部37判断满充电是否完成。在满充电完成的情况下管理部37进入S106,在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返回到S104并使处理反复进行。
在S106,管理部37开始平衡器动作(减小处理的一例)。
在S107,管理部37对QF加上第一规定值。
在S108,管理部37判断平衡器动作是否完成。在平衡器动作完成的情况下管理部37进入S109,在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返回到S107并使处理反复进行。
在S109,管理部37从QF减去第二规定值(减法处理的一例)。如前述那样,第二规定值根据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后的蓄电单体30A间的电压的差而决定。在被满充电后的其中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的情况下,第二规定值被决定为接近0%的值。
(9)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蓄电装置1,若QF达到100%则向车辆2请求满充电,因此,与仅在充电定时A时进行满充电的情况(或仅在充电定时A、B时进行满充电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的机会。因此根据蓄电装置1,针对具备电压低时无法高精度地估计剩余电量的蓄电单体30A的蓄电装置1,即使车辆2对蓄电装置1进行满充电的时间间隔长,也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1被使用。
根据蓄电装置1,在无法根据由电压传感器35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估计蓄电单体30A间的电量的差的情况(例如,其中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的情况、或蓄电单体30A间的电压的差大的情况)下,与能够估计的情况(任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均大于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的情况、或蓄电单体30A间的电压的差小的情况)相比,缩短了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因此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30A间的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1被使用。
根据蓄电装置1,在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后的其中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的情况下,与任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均大于上限电压Vp的情况相比,缩短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因此到下次的平衡器电路38的动作为止的时间变短。因此,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1被使用。
根据蓄电装置1,在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后的其中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的情况下,与任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均高于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的情况相比,减小第二规定值,因此到下次QF达到100%为止的时间变短。换言之,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变短。因此,即使车辆2对蓄电装置1进行满充电的时间间隔长,也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1被使用。
根据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后的蓄电单体30A间的电压的差越大,使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越短,因此,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1被使用。
根据蓄电装置1,被满充电后的蓄电单体30A间的电压的差越大,使第二规定值越小,因此与电压的差小的情况相比,到下次QF达到100%为止的时间变短。换言之,到下次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变短。因此,能够抑制在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大的状态下蓄电装置1被使用。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偏差程度也根据蓄电单体30A的温度、或蓄电装置1的SOC而不同。因此,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管理部37在每隔一定时间对QF加上第一规定值时,根据蓄电单体30A的温度、或蓄电装置1的SOC来决定第一规定值。具体地,在蓄电单体30A的温度高的情况下,与温度低的情况相比,管理部37增大第一规定值。或者,在蓄电装置1的SOC高的情况下,与SOC低的情况相比,管理部37增大第一规定值。根据蓄电单体30A的温度、或蓄电装置1的SOC而将第一规定值增大多少能够通过实验等适当地决定。
根据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根据蓄电单体30A的温度以及蓄电装置1的SOC的至少一者来决定第一规定值,因此实际的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偏差程度通过QF而被高精度地反映。因此能够更恰当地判断是否应该减小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以及附图而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充电,以满充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充电不限于满充电。例如,充电也可以是到能够检测到蓄电单体30A间的电量的差的区域为止的充电。但是,即使充电到该区域,由于其中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或蓄电单体30A间的电压的差大这样的情况,有时也无法高精度地检测电量的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被满充电后的蓄电单体30A间的电压的差越大,使第二规定值越小,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的情况下,将第二规定值设为接近0%的值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也可以仅是被满充电后的蓄电单体30A间的电压的差越大,使第二规定值越小。或者,也可以仅是在其中一个蓄电单体30A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Vp以下的情况下将第二规定值设为接近0%的值。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装置1的电量,以剩余电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蓄电装置1的电量也可以是剩余的可充电的电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下匹配来减小蓄电单体30A间的剩余电量的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蓄电装置1的电量是剩余的可充电的电量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上匹配来减小电量的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相关值,以QF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相关值不限于QF。例如,相关值也可以是表示蓄电单体30A间的电量的偏差程度的绝对的值(例如标准差、方差)的估计值。或者,相关值也可以是从上次对蓄电装置1进行了满充电时起的经过时间。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平衡器电路38,以无源方式的平衡器电路为例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平衡器电路38也可以是通过电压高的蓄电单体30A对电压低的蓄电单体30A进行充电,由此来减小差的有源方式的平衡器电路。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具有平缓区域的蓄电单体30A,以LFP/Gr系(所谓铁系)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具有平缓区域的蓄电单体30A不限于此。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蓄电装置1搭载于车辆(移动体)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蓄电装置1也可以搭载于航空器、船舶等移动体上。在该情况下,航空器、船舶等是充电装置的一例。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单体30A,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蓄电单体30A也可以是伴随电化学反应的电容器。
(9)蓄电装置也可以被构成为如下这样。
与充电装置连接的蓄电装置,具备:
多个蓄电单体;
平衡器电路,使各所述蓄电单体单独地放电;
电压传感器,检测各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以及
管理部,
所述管理部执行:
请求处理,在应该减小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规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向所述充电装置请求该蓄电装置的充电;以及
减小处理,在通过所述充电装置而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通过所述电压传感器检测各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根据检测出的电压的差使所述平衡器电路动作,由此减小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
符号的说明
1:蓄电装置
2:车辆(充电装置的一例)
30A:蓄电单体
35:电压传感器
37:管理部
38:平衡器电路
Vp:上限电压。

Claims (8)

1.一种蓄电装置,其是与充电装置连接的蓄电装置,具备:
多个蓄电单体;
平衡器电路,使各所述蓄电单体单独地放电;
电压传感器,检测各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以及
管理部,
所述管理部执行:
请求处理,在应该减小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规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向所述充电装置请求该蓄电装置的充电;以及
减小处理,在通过所述充电装置而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通过所述电压传感器检测各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根据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变更所述平衡器电路的动作时间,由此减小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在无法根据由所述电压传感器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估计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情况下,与能够估计的情况相比,所述管理部缩短到下次所述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单体具有相对于该蓄电单体的充电状态的变化而电压的变化小的平缓区域,
在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其中一个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以下的情况下,与任一个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均高于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的情况相比,所述管理部缩短到下次所述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管理部执行:
加法处理,对与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偏差程度相关的相关值,根据时间经过而加上第一规定值;以及
减法处理,在所述减小处理后,从所述相关值减去第二规定值,
所述规定的条件是所述相关值达到了规定的阈值,
在所述减法处理中,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其中一个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为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以下的情况下,与任一个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均高于平缓区域的上限电压的情况相比,所述管理部减小所述第二规定值。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越大,所述管理部使到下次所述规定的条件成立为止的时间越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管理部执行:
加法处理,对与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偏差程度相关的相关值,根据时间经过而加上第一规定值;以及
减法处理,在所述减小处理后,从所述相关值减去第二规定值,
所述规定的条件是所述相关值达到了规定的阈值,
在所述减法处理中,该蓄电装置被充电后的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压的差越大,所述管理部使所述第二规定值越小。
7.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在所述加法处理中,所述管理部根据所述蓄电单体的温度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充电状态的至少一者,决定所述第一规定值。
8.一种蓄电装置的控制方法,其是与充电装置连接的蓄电装置的控制方法,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多个蓄电单体;
平衡器电路,使各所述蓄电单体单独地放电;以及
电压传感器,检测各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
该控制方法包含:
请求步骤,在应该减小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的规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向所述充电装置请求所述蓄电装置的充电;以及
减小步骤,在通过所述充电装置而所述蓄电装置被充电后,通过所述电压传感器检测各所述蓄电单体的电压,根据检测出的电压的差来变更所述平衡器电路的动作时间,由此减小所述蓄电单体间的电量的差。
CN202280054640.3A 2021-06-16 2022-04-27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78822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9969A JP2022191633A (ja) 2021-06-16 2021-06-16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1-099969 2021-06-16
PCT/JP2022/019021 WO2022264698A1 (ja) 2021-06-16 2022-04-27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2262A true CN117882262A (zh) 2024-04-12

Family

ID=84527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4640.3A Pending CN117882262A (zh) 2021-06-16 2022-04-27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91633A (zh)
CN (1) CN117882262A (zh)
DE (1) DE112022003102T5 (zh)
WO (1) WO202226469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7942B2 (ja) * 2001-03-21 2008-11-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充電状態制御装置
JP2009071936A (ja) 2007-09-11 2009-04-02 Fuji Heavy Ind Ltd 組電池の電圧均等化システム
JP4772137B2 (ja) * 2009-06-02 2011-09-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使用機器の制御装置
JP5505375B2 (ja) * 2011-06-29 2014-05-2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セルバランス制御装置及びセルバランス制御方法
JP2021044966A (ja) * 2019-09-12 2021-03-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ストレージ制御装置および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91633A (ja) 2022-12-28
DE112022003102T5 (de) 2024-04-11
WO2022264698A1 (ja) 2022-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5813B2 (en) Estimation device for estimating an SOC of an energy storage device,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including estimation device for estimating an SOC of an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estimation method for estimating an SOC of an energy storage device
US8085051B2 (en) Abnormality detecting device for storage element, abnormality detecting method for storage element, abnormality detecting program for storage element,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abnormality detecting program
CN107817450B (zh) 蓄电元件包及管理装置、soc推测方法、介质、面板系统
EP2088445A1 (en) Accumulator failure detecting device, accumulator failure detecting method, accumulator failure detecting program,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containing the accumulator failure detecting program
JP6759668B2 (ja) 蓄電素子管理装置、蓄電装置、及び蓄電システム
CN111175664B (zh) 确定电池的老化状态的方法以及控制器和交通工具
CN111295796A (zh) 蓄电元件的管理装置、蓄电池以及管理方法
US6459238B2 (en) Method for charging a battery pack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battery units
WO2022249943A1 (ja) 推定装置、蓄電装置、推定方法
WO2022196362A1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17882262A (zh)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控制方法
JP7421732B2 (ja) 管理装置、管理方法
KR100391421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초기 전지 잔존 용량 예측방법
JP7375473B2 (ja) 蓄電量推定装置、蓄電量推定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WO2023276910A1 (ja) 蓄電装置の管理装置及び管理方法
JP7228118B2 (ja) 蓄電素子の充電状態推定値の補正方法、蓄電素子の管理装置、及び、蓄電装置
JP2020053202A (ja) 蓄電素子の管理装置、蓄電装置、及び、蓄電素子の管理方法
CN117716247A (zh) 修正装置、蓄电装置、修正方法
JP2023115679A (ja) 車両用の電源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8099562A (zh) 电池处理系统和电池处理方法
JP2021071319A (ja) Soc推定装置、蓄電装置及びsoc推定方法
CN116034046A (zh) 蓄电装置、蓄电系统、内部电阻推定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