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78432A - 一种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78432A
CN117878432A CN202410269021.7A CN202410269021A CN117878432A CN 117878432 A CN117878432 A CN 117878432A CN 202410269021 A CN202410269021 A CN 202410269021A CN 117878432 A CN117878432 A CN 1178784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ositive electrode
negative electrode
current collector
activ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690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78432B (zh
Inventor
李云明
胡波剑
马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6902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78432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41026902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78784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784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784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784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784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电芯,包括负极集流体层、负极层、离子阻隔层、金属锂层、隔膜、正极层和正极集流体层;所述隔膜的一侧表面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正极层和所述正极集流体层,所述隔膜的另一侧表面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负极层和所述负极集流体层;所述离子阻隔层位于所述负极层的至少一侧表面,和/或,所述正极层的至少一侧表面;所述金属锂层位于所述离子阻隔层的另一侧表面。本发明通过在正极和/或负极的表面引入离子阻隔层,可有效抑制金属锂层与活性材料的反应,提升电极锂化的安全性,同时实现锂化量的精准调控,以同时补偿正负极的首周不可逆锂损耗。

Description

一种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优势而成为消费类电子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首选,但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受限于正负极材料,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氟化碳、金属氟化物、单质硫、气体作正极由于具有比容量高的优势,是未来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正极发展方向,但由于这些正极不含锂,需要与金属锂负极搭配使用,而金属锂负极存在的枝晶生长、持续副反应、体积效应大等问题,造成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的电池循环寿命与安全性非常差。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预锂化过程金属锂与电极活性材料发生剧烈反应,带来较大安全风险,同时极片预锂化受限锂扩散距离,极易产生失去电子接触的死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电芯可有效抑制金属锂层与活性材料的反应,提高电芯的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电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可有效提高电芯的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电设备。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芯,包括负极集流体层、负极层、离子阻隔层、金属锂层、隔膜、正极层和正极集流体层;所述隔膜的一侧表面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正极层和所述正极集流体层,所述隔膜的另一侧表面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负极层和所述负极集流体层;所述离子阻隔层位于所述负极层的至少一侧表面,和/或,所述正极层的至少一侧表面;所述金属锂层位于所述离子阻隔层的另一侧表面;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离子阻隔层包括非嵌锂碳材料1%~10%、无机陶瓷材料80%~92%和粘结剂1%~1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离子阻隔层的厚度为1~8μm。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离子阻隔层的电阻率为0.2~20Ω·cm。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非嵌锂碳材料包括导电炭黑、科琴黑、碳纳米管、石墨烯和导电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无机陶瓷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勃姆石、氧化锌、二氧化硅和氧化镁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羧甲基纤维素钠、丁苯橡胶、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含量为90%~93%;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非金属氟化物、金属氟化物、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非金属硫化物、单质硫、硫化聚丙烯腈和有机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质量含量为95%~97%;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合金、锡合金、硅碳、硅氧、锡碳、锡氧、软碳和硬碳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集流体层的厚度为3~6μm;所述正极集流体层的厚度为10~18μm。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锂层为纯度大于99.9%的金属锂,所述金属锂层的厚度为15~30μm。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锂层的面容量为3~6mAh/cm2
如上所述的电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正极物料与正极集流体复合,以获取正极片;将负极物料与负极集流体复合,以获取负极片;将非嵌锂碳材料、无机陶瓷材料、粘结剂和溶剂的混合浆料涂覆至所述正极片和/或所述负极片的表面,经过压实后得到离子阻隔层;在所述离子阻隔层的表面贴合金属锂层,以获得复合正极片和/或复合负极片;将隔膜与所述正极片、所述复合负极片进行复合,或者,将隔膜、所述复合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进行复合,或者,将隔膜、所述复合正极片和所述复合负极片进行复合,得到电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合浆料的固含量为10%~3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所述电芯进行注液,再进行放电处理。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物料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导电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0~93):(6~8):(1~2)。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物料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质量比为(95~97):(1~2):(2~3)。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片中,正极层单面的面密度为7~10mg/cm2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片中,负极层单面的面密度为7~15mg/cm2
一种电池,包括所述的电芯,或者所述的电芯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电芯。
一种用电设备,包括所述的电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在正极和/或负极的表面引入离子阻隔层,可有效抑制金属锂层与活性材料的反应,提升电极锂化的安全性,同时实现锂化量的精准调控,以同时补偿正负极的首周不可逆锂损耗。
(2)本发明电芯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通过各个步骤配合得到的电芯具有优异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6中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负极集流体层、2-负极层、3-离子阻隔层、4-金属锂层、5-隔膜、6-正极层、7-正极集流体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芯,包括负极集流体层、负极层、离子阻隔层、金属锂层、隔膜、正极层和正极集流体层;所述隔膜的一侧表面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正极层和所述正极集流体层,所述隔膜的另一侧表面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负极层和所述负极集流体层;所述离子阻隔层位于所述负极层的至少一侧表面,和/或,所述正极层的至少一侧表面;所述金属锂层位于所述离子阻隔层的另一侧表面;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离子阻隔层包括非嵌锂碳材料1%~10%、无机陶瓷材料80%~92%和粘结剂1%~10%。
本发明通过对无锂正极与或无锂负极进行预锂化引入金属锂层,但预锂化过程金属锂与电极活性材料发生剧烈反应,带来较大安全风险,同时极片预锂化受限锂扩散距离,极易产生失去电子接触的死锂,本发明通过正极和/或负极表面引入一层离子阻隔层,可有效抑制金属锂层与活性材料的反应,进而提高电芯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非嵌锂碳材料包括导电炭黑(SP)、科琴黑、碳纳米管(CNT)、石墨烯和导电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非嵌锂碳材料为1%、2%、3%、4%、5%、6%、7%、8%、9%或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无机陶瓷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勃姆石、氧化锌、二氧化硅和氧化镁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无机陶瓷材料为80%、82%、85%、88%、89%、90%或9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羧甲基纤维素钠、丁苯橡胶、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粘结剂为1%、2%、3%、4%、5%、6%、7%、8%、9%或10%。本发明通过采用适宜用量比例的非嵌锂碳材料、无机陶瓷材料和粘结剂配合,使得到的离子阻隔层可更好地抑制金属锂层与活性材料的反应。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离子阻隔层的厚度为1~8μm,例如2μm、3μm、4μm、5μm等。所述离子阻隔层的电阻率为0.2~20Ω·cm,例如0.2Ω·cm、1Ω·cm、2Ω·cm、5Ω·cm、10Ω·cm、15Ω·cm、20Ω·cm等。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含量为90%~93%,例如90%、91%、92%或93%等。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非金属氟化物、金属氟化物、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非金属硫化物、单质硫、硫化聚丙烯腈和有机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上述中的任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组合,例如金属氟化物和金属氧化物的组合,单质硫和硫化聚丙烯腈的组合等。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质量含量为95%~97%,例如95%、96%或97%等。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合金、锡合金、硅碳、硅氧、锡碳、锡氧、软碳和硬碳中的至少一种,例如硅合金和锡合金的组合,锡合金、硅碳和硅氧的组合等。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集流体层的厚度为3~6μm,例如3μm、3.5μm、4μm、5μm、6μm等,负极集流体包括铜箔;所述正极集流体层的厚度为10~18μm,例如10μm、12μm、15μm或18μm等,正极集流体包括铝箔。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锂层为纯度大于99.9%的金属锂,所述金属锂层的厚度为15~30μm,例如15μm、18μm、20μm、25μm或30μm等。所述金属锂的比容量按3200mA/g计算,金属锂的面容量为正极扣电首放比容量×正极活性材料百分比×正极面密度+(负极扣电首放比容量-负极扣电首充比容量)×负极活性材料百分比×负极面密度,具体为3~6mAh/cm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电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正极物料与正极集流体复合,以获取正极片;将负极物料与负极集流体复合,以获取负极片;将非嵌锂碳材料、无机陶瓷材料、粘结剂和溶剂的混合浆料涂覆至所述正极片和/或所述负极片的表面,经过压实后得到离子阻隔层;在所述离子阻隔层的表面贴合金属锂层,以获得复合正极片和/或复合负极片;将隔膜与所述正极片、所述复合负极片进行复合,或者,将隔膜、所述复合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进行复合,或者,将隔膜、所述复合正极片和所述复合负极片进行复合,得到电芯。
本发明电芯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通过各个步骤配合得到的电芯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将非嵌锂碳材料、无机陶瓷材料、粘结剂和溶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浆料,再将混合浆料均匀涂覆至正极层或者负极层的表面;所述混合浆料的固含量为10%~30%,例如10%、15%、20%、25%或30%等,溶剂包括水和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正极层可采用干法或者湿法进行制备。当采用干法进行制备,所述正极物料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导电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0~93):(6~8):(1~2)。当采用湿法进行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导电剂和溶剂混合,得到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正极层的溶剂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片中,正极层单面的面密度为7~10mg/cm2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负极层可采用干法或者湿法进行制备。当采用湿法进行制备,所述负极物料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质量比为(95~97):(1~2):(2~3),将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混匀,得到负极浆料,将所述负极浆料涂覆至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侧表面,以制备负极片,负极制备采用的溶剂为去离子水。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片中,负极层单面的面密度为7~15mg/cm2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电芯进行注液,再进行放电处理;完成金属锂向锂离子的转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池,包括所述的电芯,或者所述的电芯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电芯。
本发明的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和安全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电设备,包括所述的电池。本发明的用电设备包括电动汽车等。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正极:将硫化聚丙烯腈、SP、CNT和PTFE(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为90:7:1:2混合均匀后纤维化成小颗粒,在干法一体设备中,将正极材料与正极集流体层7(铝箔)压制成正极片,在辊压机5t压力下形成致密极片,正极层6的单面的面密度为8mg/cm2
(2)制备负极:将人造石墨、SiO和炭黑、CMC(羧甲基纤维素)和SBR(丁苯橡胶)按照质量比为86:10:1:1:2在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制备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布到6μm的负极集流体层1(铜箔)表面,烘干辊压后形成负极片,负极层2的单面密度为8.2mg/cm2,将SP、勃姆石和聚丙烯酸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5:92:3在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得到固含量为20%的混合浆料,将混合浆料涂覆到负极层2的表面,再辊压压实,得到厚度为4μm的得到离子阻隔层3;再在离子阻隔层3的表面贴合25μm的金属锂,形成金属锂层4。
(3)将隔膜5的一侧表面放置上述负极,另一侧表面放置上述的正极,组装得到5Ah的电芯;隔膜5包括9μm的PE基膜,所述基膜的表面涂覆有2μm的勃姆石涂层。
(4)将组装后的电芯进行注液,电解液为1mol/L的LiPF6溶解在EC(碳酸乙烯酯)和EMC(碳酸甲乙酯)混合液中,EC和EMC的体积比为3:7;并放电到1V。
本实施例得到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设置的负极集流体层1、负极层2、离子阻隔层3、金属锂层4、隔膜5、正极层6和正极集流体层7。
实施例2
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除步骤(2)中,将碳纳米管、氧化镁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按照质量比为7:85:8在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涂覆到负极层2的表面,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除步骤(2)中,将导电碳纤维、氧化锌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按照质量比为10:80:10在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涂覆到负极层2的表面,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除离子阻隔层3的厚度为8μm,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除离子阻隔层3的厚度为1μm,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正极:将硫化聚丙烯腈、SP、CNT和PTFE按质量比为90:7:1:2混合均匀后纤维化成小颗粒,在干法一体设备中,将正极材料与正极集流体层7(铝箔)压制成正极片,在辊压机5t压力下形成致密极片,正极层6的单面的面密度为8mg/cm2;将SP、勃姆石和聚丙烯酸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5:92:3在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得到固含量为20%的混合浆料,将混合浆料涂覆到正极层6的表面,再辊压压实,得到厚度为3μm的得到离子阻隔层3;再在离子阻隔层3的表面贴合25μm的金属锂,形成金属锂层4;
(2)制备负极:将天然石墨、SiO和炭黑、CMC和SBR按照质量比为86:10:1:1:2在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制备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布到6μm的负极集流体层1(铜箔)表面,烘干辊压后形成负极片,负极层2的单面密度为8.2mg/cm2
(3)将隔膜5的一侧表面放置上述负极,另一侧表面放置上述的正极,组装得到电芯;隔膜5包括9μm的PE基膜,所述基膜的表面涂覆有2μm的勃姆石涂层。
(4)将组装后的电芯进行注液,电解液为1mol/L的LiPF6溶解在EC和EMC混合液中,EC和EMC的体积比为3:7;并充电到3V。
本实施例的电芯如图2所示,包括依次设置的负极集流体层1、负极层2、隔膜5、金属锂层4、离子阻隔层3、正极层6和正极集流体层7。
实施例7
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正极:将硫化聚丙烯腈、SP、CNT和PTFE按质量比为90:7:1:2混合均匀后纤维化成小颗粒,在干法一体设备中,将正极材料与正极集流体层7(铝箔)压制成正极片,在辊压机5t压力下形成致密极片,正极层6的单面的面密度为8mg/cm2;将SP、勃姆石和聚丙烯酸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5:92:3在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得到固含量为15%的混合浆料,将混合浆料涂覆到正极层6的表面,再辊压压实,得到厚度为3μm的得到离子阻隔层3;再在离子阻隔层3的表面贴合10μm的金属锂,形成金属锂层4;
(2)制备负极:将人造石墨、SiO和炭黑、CMC和SBR按照质量比为86:10:1:1:2在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制备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布到6μm的负极集流体层1(铜箔)表面,烘干辊压后形成负极片,负极层2的单面密度为8.2mg/cm2,将SP、勃姆石和聚丙烯酸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5:92:3在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得到固含量为15%的混合浆料,将混合浆料涂覆到负极层2的表面,再辊压压实,得到厚度为3μm的得到离子阻隔层3;再在离子阻隔层3的表面贴合15μm的金属锂,形成金属锂层4。
(3)将隔膜5的一侧表面放置上述负极,另一侧表面放置上述的正极,组装得到5Ah的电芯;隔膜5包括9μm的PE基膜,所述基膜的表面涂覆有2μm的勃姆石涂层。
(4)将组装后的电芯进行注液,电解液为1mol/L的LiPF6溶解在EC和EMC混合液中,EC和EMC的体积比为3:7;充电到3V,再放电到1V。
本实施例的电芯如图3所示,包括依次设置的负极集流体层1、负极层2、离子阻隔层3、金属锂层4、隔膜5、金属锂层4、离子阻隔层3、正极层6和正极集流体层7。
对比例1
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以4.5μm铜箔两侧各含有50μm厚度的金属锂为负极,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
对比例2
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除不制备离子阻隔层,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
实验例
对本发明实施例及对比例的电芯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
循环寿命:0.5C恒流恒压充电到3V,0.5C恒流放电到1V,直至容量保持率低于80%。
2C倍率保持率:0.33C恒流恒压充电到3V,2C与0.33C分别放电到1V,用2C放电容量除0.33C放电容量。
体积形变:满电厚度除以电芯原始厚度。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电芯的电化学性能
由表1可知,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在正极和/或负极的表面引入离子阻隔层,可有效抑制金属锂层与活性材料的反应,提升电极锂化安全性,本发明的电芯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对比例的方法得到的电芯的循环性能较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负极集流体层、负极层、离子阻隔层、金属锂层、隔膜、正极层和正极集流体层;
所述隔膜的一侧表面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正极层和所述正极集流体层,所述隔膜的另一侧表面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负极层和所述负极集流体层;
所述离子阻隔层位于所述负极层的至少一侧表面,和/或,所述正极层的至少一侧表面;
所述金属锂层位于所述离子阻隔层的另一侧表面;
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离子阻隔层包括非嵌锂碳材料1%~10%、无机陶瓷材料80%~92%和粘结剂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特征(1)至(2)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离子阻隔层的厚度为1~8μm;
(2)所述离子阻隔层的电阻率为0.2~20Ω·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特征(1)至(3)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非嵌锂碳材料包括导电炭黑、科琴黑、碳纳米管、石墨烯和导电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2)所述无机陶瓷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勃姆石、氧化锌、二氧化硅和氧化镁中的至少一种;
(3)所述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羧甲基纤维素钠、丁苯橡胶、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特征(1)至(2)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正极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含量为90%~93%;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非金属氟化物、金属氟化物、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非金属硫化物、单质硫、硫化聚丙烯腈和有机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2)所述负极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质量含量为95%~97%;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合金、锡合金、硅碳、硅氧、锡碳、锡氧、软碳和硬碳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特征(1)至(3)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负极集流体层的厚度为3~6μm;所述正极集流体层的厚度为10~18μm;
(2)所述金属锂层的厚度为15~30μm;
(3)所述金属锂层的面容量为3~6mAh/cm2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正极物料与正极集流体复合,以获取正极片;
将负极物料与负极集流体复合,以获取负极片;
将非嵌锂碳材料、无机陶瓷材料、粘结剂和溶剂的混合浆料涂覆至所述正极片和/或所述负极片的表面,经过压实后得到离子阻隔层;
在所述离子阻隔层的表面贴合金属锂层,以获得复合正极片和/或复合负极片;
将隔膜与所述正极片、所述复合负极片进行复合,或者,将隔膜、所述复合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进行复合,或者,将隔膜、所述复合正极片和所述复合负极片进行复合,得到电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特征(1)至(2)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混合浆料的固含量为10%~30%;
(2)对所述电芯进行注液,再进行放电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特征(1)至(4)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正极物料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导电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0~93):(6~8):(1~2);
(2)所述负极物料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质量比为(95~97):(1~2):(2~3);
(3)所述正极片中,正极层单面的面密度为7~10mg/cm2
(4)所述负极片中,负极层单面的面密度为7~15mg/cm2
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或者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电芯。
1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
CN202410269021.7A 2024-03-11 一种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78784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9021.7A CN117878432B (zh) 2024-03-11 一种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9021.7A CN117878432B (zh) 2024-03-11 一种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78432A true CN117878432A (zh) 2024-04-12
CN117878432B CN117878432B (zh) 2024-05-31

Family

ID=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45299A (ja) * 2018-02-20 2019-08-29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全固体型二次電池
CN112750980A (zh) * 2020-12-30 2021-05-04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无隔膜电芯
CN113871736A (zh) * 2021-10-25 2021-12-31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负极极片、电池以及制备方法
CN114709422A (zh) * 2022-02-10 2022-07-0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集流体、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5842094A (zh) * 2022-05-19 2023-03-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7525280A (zh) * 2023-12-25 2024-02-06 苏州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补锂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7673319A (zh) * 2023-12-25 2024-03-08 苏州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补锂层及其制备方法、复合负极和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45299A (ja) * 2018-02-20 2019-08-29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全固体型二次電池
CN112750980A (zh) * 2020-12-30 2021-05-04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无隔膜电芯
CN113871736A (zh) * 2021-10-25 2021-12-31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负极极片、电池以及制备方法
CN114709422A (zh) * 2022-02-10 2022-07-0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集流体、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5842094A (zh) * 2022-05-19 2023-03-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7525280A (zh) * 2023-12-25 2024-02-06 苏州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补锂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7673319A (zh) * 2023-12-25 2024-03-08 苏州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补锂层及其制备方法、复合负极和锂离子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07287B (zh) 一种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CN111554967B (zh) 一种全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65065B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256555A (zh) 一种硫系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全固态锂电池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1937994A (zh) 锂离子电池的石墨烯/铝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59803B (zh) 一种锂离子叠芯及其应用
JP2009105046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12635915A (zh) 一种用于金属锂负极的改性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12907803U (zh) 一种高倍率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
CN110600680A (zh) 一种正极浆料及包括该正极浆料的正极片、锂离子电池
CN113451586A (zh) 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片、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JP2010061913A (ja) 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12786971A (zh) 一种负极预锂化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及负极预锂化锂离子电池
CN112599719A (zh) 负极片、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和电池
CN117691189B (zh) 电解液、电池及用电设备
JP2016039128A (ja) 全固体電池
KR20160060171A (ko) 전고체배터리용 양극과,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고체배터리
CN109545567B (zh) 一种全固态电池型电容器
US9935331B2 (en) Li/metal cell with structured surface separator
CN117878432B (zh) 一种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15644574U (zh) 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片和二次电池
CN115172663A (zh) 一种复合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410426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08400374A (zh) 一种高比能锂离子电池
CN117878432A (zh) 一种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