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68805A - 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68805A
CN117868805A CN202410059437.6A CN202410059437A CN117868805A CN 117868805 A CN117868805 A CN 117868805A CN 202410059437 A CN202410059437 A CN 202410059437A CN 117868805 A CN117868805 A CN 1178688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er
injection
dry
rotating
crac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594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68805B (zh
Inventor
陈世杰
朱海燕
赵鹏
徐有杰
王亚娟
王亮亮
彭娇
焦子曦
鲜洪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41005943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688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68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688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688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688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7/00Survey of boreholes or wells
    • E21B47/10Locating fluid leaks, intrusions or movements
    • E21B47/11Locating fluid leaks, intrusions or movements using tracers; using radioactivit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physics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 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d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S1、注采井开设;S2、示踪剂选择;S3、示踪剂注射,利用示踪剂注射设备分别对选择的油溶性示踪剂和水溶性示踪剂进行配置,并将配置好的油溶性示踪剂和水溶性示踪剂分别利用示踪剂注射设备注入至注采井的目标层段;S4、示踪剂监测;S5、三维构建。本发明利用注采井将天然裂缝连接,通过示踪剂监测注采井之间流动特征,并监测不同工况下的裂缝动态导流能力,通过裂缝注入流体体积计算裂缝体积,通过岩样端面示踪剂及流体渗出情况推测岩样裂缝形态,并测试各井之间沟通裂缝的有效导流能力,最终构建裂缝三维形态,可确定有效干热岩天然裂缝的三维形态,能准确评价热储的热能提取。

Description

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地热能勘探、开发、高效利用”将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地热能的高效开发利用将为能源转型作出重要贡献。目前,地热资源的主流开采思路是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即在干热岩中通过水力压裂等手段建造一个具有渗透性的人造热储,然后通过至少两口井与地下热储连通,再通过其中一口井向地下热储注水,水吸热后从另外的井流出的方式进行地热资源开发,此过程中裂缝的属性是影响热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对地热能的提取至关重要。
目前对裂缝形态的表征主要借助于CT及光学扫描仪器对裂缝形态进行三维成像,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裂缝形态,一般认为通过现有技术获得的裂缝形态嵌入裂缝模型计算时所有裂缝均是连通的,这与实际工况严重不符合,导致了换热评价效率的估计值偏高。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地热能的热提取效率主要取决有效裂缝的连通性,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以确定有效干热岩天然裂缝的三维形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获得的裂缝形态嵌入裂缝模型计算时所有裂缝均是连通的,这与实际工况严重不符合,导致了换热评价效率的估计值偏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所述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S1、注采井开设,利用钻探设备设置注采井,并将注采井与干热岩天然裂缝连接;
S2、示踪剂选择,根据干热岩天然裂缝内的油、水性质,选择一种油溶性示踪剂和一种水溶性示踪剂;
S3、示踪剂注射,利用示踪剂注射设备分别对选择的油溶性示踪剂和水溶性示踪剂进行配置,并将配置好的油溶性示踪剂和水溶性示踪剂分别利用示踪剂注射设备注入至注采井的目标层段;
S4、示踪剂监测,利用示踪剂监测仪器监测示踪剂在注采井之间流动特征,并监测不同工况下的干热岩天然裂缝动态导流能力;
S5、三维构建,通过裂缝注入流体体积计算裂缝体积,通过岩样端面示踪剂及流体渗出情况推测岩样裂缝形态,并测试各井之间沟通裂缝的有效导流能力,最终利用示踪剂解析软件构建干热岩天然裂缝的三维形态。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注采井将天然裂缝连接,通过示踪剂监测注采井之间流动特征,并监测不同工况下的裂缝动态导流能力,通过裂缝注入流体体积计算裂缝体积,通过岩样端面示踪剂及流体渗出情况推测岩样裂缝形态,并测试各井之间沟通裂缝的有效导流能力,最终构建裂缝三维形态,可准确确定有效干热岩天然裂缝的三维形态,能准确评价热储的热能提取。
较佳地,所述S3步骤中,示踪剂注射设备包括支撑框架、混配机构和注入机构;
所述支撑框架用于示踪剂注射设备整体的支撑;
所述混配机构用于对油溶性示踪剂和水溶性示踪剂进行配置,并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沉淀;
所述注入机构可进行收放,用于将配置好的示踪剂加入注采井目标层段。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示踪剂注射设备可根据需要对示踪剂进行配置,并在使用过程中防止示踪剂溶液发生沉淀,防止影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的构建,同时利用该设备可以将示踪剂注入注采井目标层段,便于示踪剂在注采井和热岩天然裂缝之间流动。
较佳地,所述混配机构包括混配壳体和过滤网筒,所述混配壳体安装于支撑框架顶部,所述混配壳体内腔处设置有过滤网筒,所述过滤网筒上端与转动组件连接,所述转动组件用于转动过滤网筒,对示踪剂配置液进行过滤;
所述过滤网筒外侧设置有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随过滤网筒的旋转展开,对混配壳体内的示踪剂进行混合;
所述过滤网筒内侧设置有防堵组件,所述防堵组件用于对过滤网筒进行清洁;
所述注入机构包括注液组件、收放组件和导向组件,所述注液组件和导向组件分别与收放组件连接,所述收放组件安装于支撑框架顶部。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利用混配机构可根据需要对示踪剂进行配置,利用注入机构可将配置好的示踪剂注入注采井内。
较佳地,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防护壳体,所述防护壳体安装于混配壳体顶部,所述防护壳体内腔处安装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固接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侧面与从动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与加料管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加料管分别与混配壳体顶面和防护壳体顶面贯穿连接;
所述加料管底端与过滤网筒顶端连接,且所述加料管与过滤网筒连通。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转动组件可以对过滤网筒进行转动,从而对示踪剂原料进行过滤。
较佳地,所述搅拌组件包括中心轴,所述中心轴两端均固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于过滤网筒侧面,所述中心轴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框,所述转动框内侧滑动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一侧与连接弹簧连接,所述连接弹簧远离连接柱的一端与转动框内侧连接;
所述连接柱两端均固接有滑动侧板,且两个所述滑动侧板通过加强柱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搅拌组件可以对混配壳体内的液体进行搅拌,使示踪剂混合更为均匀。
较佳地,所述防堵组件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底端与混配壳体内腔底部连接;
所述固定柱侧面设置有拆卸板,所述拆卸板远离固定柱的一侧连接有清洁刷;
所述拆卸板上下两侧均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底壁连接有卡接弹簧,所述卡接弹簧顶端与连接板底部连接,所述连接板远离卡接弹簧的一侧分别固接有卡合柱和移动柱,所述卡合柱与固定柱连接,所述移动柱远离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有压板。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防堵组件可以防止过滤网筒堵塞而影响过滤。
较佳地,所述注液组件包括注液泵,所述注液泵的进口端与混配壳体连接,所述注液泵的出口端与连接管连接,所述连接管一端与收放筒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管侧面安装有收放管。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注液组件可将示踪剂注入注采井内。
较佳地,所述收放组件包括固定板和收放电机,所述收放筒两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板,且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板一侧安装有收放电机,所述收放电机的输出端与收放筒一端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收放组件可以带动收放筒转动,从而对收放管进行收放。
较佳地,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安装于过滤网筒一侧,所述安装壳体内腔处设置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的转动链轮;
所述转动链轮侧面与传动链条啮合连接,两个所述转动链轮通过传动链条传动连接;
其中一个所述转动链轮与导向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导向电机安装于安装壳体内壁;
两个所述转动链轮一侧均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一侧转动连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转动轴。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导向组件可以对收放管进行导向,便于收放管均匀的缠绕在收放筒上,避免相互挤压而堵塞收放筒。
较佳地,所述导向组件还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导向轴,所述导向轴设置于转动轴下方,两个所述导向轴两端分别与加强板转动连接,所述加强板安装于支撑框架底部。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导向轴可以对收放管进行导向。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注采井将天然裂缝连接,通过示踪剂监测注采井之间流动特征,并监测不同工况下的裂缝动态导流能力,通过裂缝注入流体体积计算裂缝体积,通过岩样端面示踪剂及流体渗出情况推测岩样裂缝形态,并测试各井之间沟通裂缝的有效导流能力,最终构建裂缝三维形态,可确定有效干热岩天然裂缝的三维形态,能准确评价热储的热能提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示踪剂注射设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示踪剂注射设备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注入机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搅拌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搅拌组件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防堵组件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防堵组件爆炸图。
图10为图2所示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导向组件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框架;
2、混配壳体;
3、过滤网筒;
4、转动组件;41、防护壳体;42、转动电机;43、主动锥齿轮;44、从动锥齿轮;45、加料管;
5、搅拌组件;51、中心轴;52、安装板;53、转动框;54、连接柱;55、连接弹簧;56、滑动侧板;57、加强柱;
6、防堵组件;61、固定柱;62、拆卸板;63、清洁刷;64、卡接弹簧;65、连接板;66、卡合柱;67、移动柱;68、压板;
7、注液组件;71、注液泵;72、连接管;73、收放筒;74、收放管;
8、收放组件;81、固定板;82、收放电机;
9、导向组件;91、安装壳体;92、转动链轮;93、传动链条;94、导向电机;95、螺纹柱;96、移动板;97、转动轴;98、导向轴;99、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发明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所述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S1、注采井开设,利用钻探设备设置注采井,并将注采井与干热岩天然裂缝连接;
S2、示踪剂选择,根据干热岩天然裂缝内的油、水性质,选择一种油溶性示踪剂和一种水溶性示踪剂;
S3、示踪剂注射,利用示踪剂注射设备分别对选择的油溶性示踪剂和水溶性示踪剂进行配置,并将配置好的油溶性示踪剂和水溶性示踪剂分别利用示踪剂注射设备注入至注采井的目标层段;
S4、示踪剂监测,利用示踪剂监测仪器监测示踪剂在注采井之间流动特征,并监测不同工况下的干热岩天然裂缝动态导流能力;
S5、三维构建,通过裂缝注入流体体积计算裂缝体积,通过岩样端面示踪剂及流体渗出情况推测岩样裂缝形态,并测试各井之间沟通裂缝的有效导流能力,最终利用示踪剂解析软件构建干热岩天然裂缝的三维形态。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注采井将天然裂缝连接,通过示踪剂监测注采井之间流动特征,并监测不同工况下的裂缝动态导流能力,通过裂缝注入流体体积计算裂缝体积,通过岩样端面示踪剂及流体渗出情况推测岩样裂缝形态,并测试各井之间沟通裂缝的有效导流能力,最终构建裂缝三维形态,可准确确定有效干热岩天然裂缝的三维形态,能准确评价热储的热能提取。
所述S3步骤中,示踪剂注射设备包括支撑框架1、混配机构和注入机构;
所述支撑框架1用于示踪剂注射设备整体的支撑;
支撑框架1包括支撑板、行走轮和推拉扶手,以便于移动设备。
所述混配机构用于对油溶性示踪剂和水溶性示踪剂进行配置,并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沉淀;
所述注入机构可进行收放,用于将配置好的示踪剂加入注采井目标层段。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示踪剂注射设备可根据需要对示踪剂进行配置,并在使用过程中防止示踪剂溶液发生沉淀,防止影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的构建,同时利用该设备可以将示踪剂注入注采井目标层段,便于示踪剂在注采井和热岩天然裂缝之间流动。
所述混配机构包括混配壳体2和过滤网筒3,所述混配壳体2安装于支撑框架1顶部,所述混配壳体2内腔处设置有过滤网筒3,所述过滤网筒3上端与转动组件4连接,所述转动组件4用于转动过滤网筒3,对示踪剂配置液进行过滤;
所述过滤网筒3外侧设置有搅拌组件5,所述搅拌组件5随过滤网筒3的旋转展开,对混配壳体2内的示踪剂进行混合;
所述过滤网筒3内侧设置有防堵组件6,所述防堵组件6用于对过滤网筒3进行清洁;
所述注入机构包括注液组件7、收放组件8和导向组件9,所述注液组件7和导向组件9分别与收放组件8连接,所述收放组件8安装于支撑框架1顶部。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利用混配机构可根据需要对示踪剂进行配置,利用注入机构可将配置好的示踪剂注入注采井内。
使用时,利用过滤网筒3将示踪剂原料加入混配壳体2内,此时过滤网筒3可以对该原料进行过滤,并利用转动组件4对过滤网筒3进行转动,在过滤网筒3转动时,可以加工搅拌组件5甩开,从而利用搅拌组件5对混配壳体2内的液体进行混合,同时在过滤网筒3转动时,防堵组件6可以对过滤网筒3进行清洁,防止过滤网筒3堵塞而影响使用;
然后利用注液组件7可以将混配壳体2内配置好的示踪剂加入注采井内,并利用收放组件8控制注入端的高度。
所述转动组件4包括防护壳体41,所述防护壳体41安装于混配壳体2顶部,所述防护壳体41内腔处安装有转动电机42,所述转动电机42的输出端固接主动锥齿轮43,所述主动锥齿轮43侧面与从动锥齿轮44啮合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44与加料管45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加料管45分别与混配壳体2顶面和防护壳体41顶面贯穿连接;
所述加料管45底端与过滤网筒3顶端连接,且所述加料管45与过滤网筒3连通。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转动组件4可以对过滤网筒3进行转动,从而对示踪剂原料进行过滤。
使用时利用转动电机42带动主动锥齿轮43转动,从而带动从动锥齿轮44转动,进而带动加料管45转动,此时可以带动过滤网筒3转动。
所述搅拌组件5包括中心轴51,所述中心轴51两端均固接有安装板52,所述安装板52安装于过滤网筒3侧面,所述中心轴51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框53,所述转动框53内侧滑动连接有连接柱54,所述连接柱54一侧与连接弹簧55连接,所述连接弹簧55远离连接柱54的一端与转动框53内侧连接;
所述连接柱54两端均固接有滑动侧板56,且两个所述滑动侧板56通过加强柱57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搅拌组件5可以对混配壳体2内的液体进行搅拌,使示踪剂混合更为均匀。
在过滤网筒3转动时,可以带动转动框53转动,使转动框53由垂直状态向水平方向移动,同时可以使滑动侧板56远离转动框53,增加搅拌的范围,利用转动框53和连接弹簧55对混配壳体2内的液体进行搅拌,且转动框53的角度不定,增加了搅拌时的无序性,降低搅拌时存在死角的概率,便于提高示踪剂的混合效率。
所述防堵组件6包括固定柱61,所述固定柱61底端与混配壳体2内腔底部连接;
所述固定柱61侧面设置有拆卸板62,所述拆卸板62远离固定柱61的一侧连接有清洁刷63;
所述拆卸板62上下两侧均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底壁连接有卡接弹簧64,所述卡接弹簧64顶端与连接板65底部连接,所述连接板65远离卡接弹簧64的一侧分别固接有卡合柱66和移动柱67,所述卡合柱66与固定柱61连接,所述移动柱67远离连接板65的一端连接有压板68。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防堵组件6可以防止过滤网筒3堵塞而影响过滤。
在过滤网筒3转动时,清洁刷63保持静止,此时利用清洁刷63可以对过滤网筒3进行过滤,防止过滤网筒3堵塞而影响使用,且清洁时无需再加动力。
在清洁刷63发生磨损时,向内侧按压压板68,从而带动移动柱67和连接板65移动,进而带动卡合柱66脱离固定柱61,此时将拆卸板62和清洁刷63取出即可,然后将新的清洁刷63利用卡接弹簧64卡合在固定柱61侧面,完成清洁刷63的安装。
所述注液组件7包括注液泵71,所述注液泵71的进口端与混配壳体2连接,所述注液泵71的出口端与连接管72连接,所述连接管72一端与收放筒73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管72侧面安装有收放管74。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注液组件7可将示踪剂注入注采井内。
使用时,利用注液泵71和连接管72将混配壳体2内的示踪剂加入收放筒73内,然后利用收放管74排出至注采井内,完成示踪剂的注入。
所述收放组件8包括固定板81和收放电机82,所述收放筒73两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板81,且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板81一侧安装有收放电机82,所述收放电机82的输出端与收放筒73一端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收放组件8可以带动收放筒73转动,从而对收放管74进行收放。
收放时,利用收放电机82带动收放筒73转动,从而对收放管74进行收放。
所述导向组件9包括安装壳体91,所述安装壳体91安装于过滤网筒31一侧,所述安装壳体91内腔处设置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的转动链轮92;
所述转动链轮92侧面与传动链条93啮合连接,两个所述转动链轮92通过传动链条93传动连接;
其中一个所述转动链轮92与导向电机9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导向电机94安装于安装壳体91内壁;
两个所述转动链轮92一侧均连接有螺纹柱95,所述螺纹柱95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板96,所述移动板96一侧转动连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转动轴97。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导向组件9可以对收放管74进行导向,便于收放管74均匀的缠绕在收放筒73上,避免相互挤压而堵塞收放筒73。
在收放筒73转动时,利用导向电机94带动对应的转动链轮92转动,从而带动传动链条93转动,进而带动另一个转动链轮92转动,两个转动链轮92转动时可以带动螺纹柱95转动,此时可以带动移动板96移动,从而带动两个转动轴97移动,两个转动轴97可以对收放管74进行牵引,使收放管74可以均匀的缠绕在收放筒73上。
所述导向组件9还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导向轴98,所述导向轴98设置于转动轴97下方,两个所述导向轴98两端分别与加强板99转动连接,所述加强板99安装于支撑框架1底部。
在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导向轴98可以对收放管74进行导向。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S1、注采井开设,利用钻探设备设置注采井,并将注采井与干热岩天然裂缝连接;
S2、示踪剂选择,根据干热岩天然裂缝内的油、水性质,选择一种油溶性示踪剂和一种水溶性示踪剂;
S3、示踪剂注射,利用示踪剂注射设备分别对选择的油溶性示踪剂和水溶性示踪剂进行配置,并将配置好的油溶性示踪剂和水溶性示踪剂分别利用示踪剂注射设备注入至注采井的目标层段;
S4、示踪剂监测,利用示踪剂监测仪器监测示踪剂在注采井之间流动特征,并监测不同工况下的干热岩天然裂缝动态导流能力;
S5、三维构建,通过裂缝注入流体体积计算裂缝体积,通过岩样端面示踪剂及流体渗出情况推测岩样裂缝形态,并测试各井之间沟通裂缝的有效导流能力,最终利用示踪剂解析软件构建干热岩天然裂缝的三维形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步骤中,示踪剂注射设备包括支撑框架(1)、混配机构和注入机构;
所述支撑框架(1)用于示踪剂注射设备整体的支撑;
所述混配机构用于对油溶性示踪剂和水溶性示踪剂进行配置,并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沉淀;
所述注入机构可进行收放,用于将配置好的示踪剂加入注采井目标层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配机构包括混配壳体(2)和过滤网筒(3),所述混配壳体(2)安装于支撑框架(1)顶部,所述混配壳体(2)内腔处设置有过滤网筒(3),所述过滤网筒(3)上端与转动组件(4)连接,所述转动组件(4)用于转动过滤网筒(3),对示踪剂配置液进行过滤;
所述过滤网筒(3)外侧设置有搅拌组件(5),所述搅拌组件(5)随过滤网筒(3)的旋转展开,对混配壳体(2)内的示踪剂进行混合;
所述过滤网筒(3)内侧设置有防堵组件(6),所述防堵组件(6)用于对过滤网筒(3)进行清洁;
所述注入机构包括注液组件(7)、收放组件(8)和导向组件(9),所述注液组件(7)和导向组件(9)分别与收放组件(8)连接,所述收放组件(8)安装于支撑框架(1)顶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4)包括防护壳体(41),所述防护壳体(41)安装于混配壳体(2)顶部,所述防护壳体(41)内腔处安装有转动电机(42),所述转动电机(42)的输出端固接主动锥齿轮(43),所述主动锥齿轮(43)侧面与从动锥齿轮(44)啮合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44)与加料管(45)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加料管(45)分别与混配壳体(2)顶面和防护壳体(41)顶面贯穿连接;
所述加料管(45)底端与过滤网筒(3)顶端连接,且所述加料管(45)与过滤网筒(3)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组件(5)包括中心轴(51),所述中心轴(51)两端均固接有安装板(52),所述安装板(52)安装于过滤网筒(3)侧面,所述中心轴(51)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框(53),所述转动框(53)内侧滑动连接有连接柱(54),所述连接柱(54)一侧与连接弹簧(55)连接,所述连接弹簧(55)远离连接柱(54)的一端与转动框(53)内侧连接;
所述连接柱(54)两端均固接有滑动侧板(56),且两个所述滑动侧板(56)通过加强柱(57)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堵组件(6)包括固定柱(61),所述固定柱(61)底端与混配壳体(2)内腔底部连接;
所述固定柱(61)侧面设置有拆卸板(62),所述拆卸板(62)远离固定柱(61)的一侧连接有清洁刷(63);
所述拆卸板(62)上下两侧均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底壁连接有卡接弹簧(64),所述卡接弹簧(64)顶端与连接板(65)底部连接,所述连接板(65)远离卡接弹簧(64)的一侧分别固接有卡合柱(66)和移动柱(67),所述卡合柱(66)与固定柱(61)连接,所述移动柱(67)远离连接板(65)的一端连接有压板(68)。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组件(7)包括注液泵(71),所述注液泵(71)的进口端与混配壳体(2)连接,所述注液泵(71)的出口端与连接管(72)连接,所述连接管(72)一端与收放筒(73)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管(72)侧面安装有收放管(74)。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放组件(8)包括两个固定板(81)和收放电机(82),两个固定板(81)分别与收放筒(73)两端转动连接,且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板(81)一侧安装有收放电机(82),所述收放电机(82)的输出端与收放筒(73)一端连接。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9)包括安装壳体(91),所述安装壳体(91)安装于过滤网筒(31)一侧,所述安装壳体(91)内腔处设置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的转动链轮(92);
所述转动链轮(92)侧面与传动链条(93)啮合连接,两个所述转动链轮(92)通过传动链条(93)传动连接;
其中一个所述转动链轮(92)与导向电机(9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导向电机(94)安装于安装壳体(91)内壁;
两个所述转动链轮(92)一侧均连接有螺纹柱(95),所述螺纹柱(95)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板(96),所述移动板(96)一侧转动连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转动轴(97)。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9)还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导向轴(98),所述导向轴(98)设置于转动轴(97)下方,两个所述导向轴(98)两端分别与加强板(99)转动连接,所述加强板(99)安装于支撑框架(1)底部。
CN202410059437.6A 2024-01-15 2024-01-15 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 Active CN1178688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59437.6A CN117868805B (zh) 2024-01-15 2024-01-15 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59437.6A CN117868805B (zh) 2024-01-15 2024-01-15 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68805A true CN117868805A (zh) 2024-04-12
CN117868805B CN117868805B (zh) 2024-08-30

Family

ID=90584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59437.6A Active CN117868805B (zh) 2024-01-15 2024-01-15 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68805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411733U (zh) * 2019-11-13 2020-09-0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石油储层井间连通性研究用注水装置
US20200348445A1 (en) * 2019-04-30 2020-11-05 Conocophillips Company Reservoir modeling for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CN113374462A (zh) * 2020-03-10 2021-09-10 西安德创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油气井用分段压裂产能跟踪和评估方法
CN113538670A (zh) * 2020-04-21 2021-10-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河道沉积型致密气藏的整体压裂布井方法及电子设备
US20210340432A1 (en) * 2018-07-30 2021-11-04 Baker Hughes Holdings Llc Methods of Using Delayed Release Well Treatment Composititions
CN114429020A (zh) * 2020-09-29 2022-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藏井间连通通道的建模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216894363U (zh) * 2022-03-01 2022-07-05 天津益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段压裂井示踪剂注入装置
CN115961939A (zh) * 2021-10-12 2023-04-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多段压裂裂缝识别方法
CN220302120U (zh) * 2023-07-20 2024-01-05 陕西长业油气综合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井下示踪剂投放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40432A1 (en) * 2018-07-30 2021-11-04 Baker Hughes Holdings Llc Methods of Using Delayed Release Well Treatment Composititions
US20200348445A1 (en) * 2019-04-30 2020-11-05 Conocophillips Company Reservoir modeling for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CN211411733U (zh) * 2019-11-13 2020-09-0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石油储层井间连通性研究用注水装置
CN113374462A (zh) * 2020-03-10 2021-09-10 西安德创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油气井用分段压裂产能跟踪和评估方法
CN113538670A (zh) * 2020-04-21 2021-10-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河道沉积型致密气藏的整体压裂布井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429020A (zh) * 2020-09-29 2022-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藏井间连通通道的建模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5961939A (zh) * 2021-10-12 2023-04-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多段压裂裂缝识别方法
CN216894363U (zh) * 2022-03-01 2022-07-05 天津益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段压裂井示踪剂注入装置
CN220302120U (zh) * 2023-07-20 2024-01-05 陕西长业油气综合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井下示踪剂投放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磊;牛萌;刘飞;赵晓妮;: "某特低渗砂岩油藏裂缝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西部探矿工程, no. 10, 15 October 2010 (2010-10-15) *
景成;蒲春生;何延龙;谷潇雨;翟星;: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井间示踪剂监测等效抛物型解释模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no. 06, 1 December 2016 (2016-12-0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68805B (zh) 2024-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121846U (zh) 一种定向井钻井液携岩效率评价实验装置
CN207795101U (zh) 石油地质录井洗砂装置
CN112095694A (zh) 一种高适用性的河湖淤泥用疏浚装置
CN117868805B (zh) 一种干热岩天然裂缝三维构建方法
CN112873543A (zh) 一种卤水地层淤泥质土灌注桩施工用搅拌装置
CN107617557A (zh) 一种桩基施工用原材料快速筛选设备
CN213407790U (zh) 一种方便添料的连续萃取塔
CN116793917B (zh) 一种泥水平衡盾构泥浆渗透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14130462B (zh) 一种砂石加工用砂石破碎处理装置
CN218584590U (zh) 一种原材料为建筑垃圾的透水管用测试设备
CN206192709U (zh) 一种坡面径流收集装置
CN112922847A (zh) 一种隧道挖掘排水装置及其排水方法
CN214829877U (zh) 一种易于维护可靠性好的污泥烘干机
CN221788463U (zh) 一种岩屑固液分离装置
CN219587722U (zh) 一种地下水监测井调浆清孔双泵装置
CN221143674U (zh) 一种混凝土生产用灌浆装置
CN220084426U (zh) 一种海洋工程用采样设备
CN217020946U (zh) 一种phc管桩蒸汽养护用高压釜的掺合料搅拌装置
CN217654865U (zh) 水质检测装置
CN217484129U (zh) 一种混凝土抗渗检测装置
CN116712964B (zh) 一种钻井液用磺甲基酚醛树脂的制备装置及方法
CN221131127U (zh) 一种颜料生产用回流过滤装置
CN212554439U (zh) 一种公路桥梁制造用混凝土搅拌设备
CN221675138U (zh) 人造金刚石生产用淘洗装置
CN221156128U (zh) 一种电池级碳酸锂过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