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67235A - 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67235A
CN117867235A CN202311760088.2A CN202311760088A CN117867235A CN 117867235 A CN117867235 A CN 117867235A CN 202311760088 A CN202311760088 A CN 202311760088A CN 117867235 A CN117867235 A CN 117867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spray
lifting
roller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6008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文良
孙立壮
孙雨
李贤君
侯朋棣
陈宝凤
李明哲
张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Machinery Institute Group Beijing Electromech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Machinery Institute Group Beijing Electromech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Machinery Institute Group Beijing Electromech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Machinery Institute Group Beijing Electromech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67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672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辊道传输机构设有多个V型辊轮,V型辊轮装配于分段冷却机构中;升降机构,其与分段冷却机构连接,其中升降机构由电控系统控制,根据电控系统的升降指令对分段冷却机构进行位置调整;分段冷却机构在同一水平线的不同位置上设有多个不同喷射角度的喷圈,其中分段冷却机构由电控系统控制,根据电控系统的喷水指令对位于V型辊轮上的棒料进行均匀冷却。本申请中的装置能够解决不同规格棒料在感应淬火之后冷却不均匀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棒料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的,在感应淬火设备中,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使棒料在交变磁场中切割磁力线,在表面产生感应电流,又根据交流电的集肤效应,以涡流形式将棒料表面快速加热,感应加热淬火是充分的、均匀的,而后淬火冷却速度对棒料的组织和性能有决定性影响,冷却速度不均匀的主要后果是硬度不均,变形不均,残余应力较大和不均,严重时可能导致淬火变形过大或开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及方法,有利于解决不同规格棒料感应淬火之后冷却不均匀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其包括:辊道传输机构、升降机构和分段冷却机构,其中:
辊道传输机构设有多个V型辊轮,V型辊轮装配于分段冷却机构中;
升降机构,其与分段冷却机构连接,其中升降机构由电控系统控制,根据电控系统的升降指令对分段冷却机构进行位置调整;
分段冷却机构在同一水平线的不同位置上设有多个不同喷射角度的喷圈,其中分段冷却机构与电控系统电连接,且根据电控系统的喷水指令对位于V型辊轮上的棒料进行均匀冷却。
由上,通过辊道传输机构设有多个V型辊轮,以及V型辊轮与分段冷却机构中的多个喷圈,既能够实现棒料的自动沿其轴向行进,又能够使得棒料轴向自转,有效提高棒料冷却的均匀性;升降机构能够自动调整分段冷却机构中喷圈的高度;多个喷圈通过不同喷射角度实现棒料的均匀冷却。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辊道传输机构包括多个辊道传输分支,每个辊道传输分支固定在辊道安装架上,辊道安装架固定于地面上,其中每个辊道传输分支包括:
电机,其固定于底座上,底座固定于辊道安装架上;
联轴器,其一端与电机连接,联轴器另一端与辊轴首端连接;
轴承,其套接在辊轴上,且轴承通过支座固定于底座上;
V型辊轮,其固定于辊轴尾端。
由上,在每个辊道传输分支中,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辊轴转动,从而带动V型辊轮转动;多个辊道传输分支均倾斜并排设置在辊道安装架表面上,这样使得V型辊轮转动时,能够带动棒料一边轴向自转,一边沿轴向前行,且能够有效提高棒料冷却的均匀性。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升降机构包括:
喷圈安装架,其上设有多个适配于喷圈的安装孔;
升降主框架,其中间安装有喷圈安装架,升降主框架两侧设有升降部。
由上,通过升降主框架两侧的升降部,能够带动升降主框架的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喷圈随喷圈安装架自动调整高度。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升降部包括:连接梁,其一端固定连接在升降主框架一侧,且位于升降主框架一侧的连接梁并排设置有多个,连接梁另一端下方安装有螺旋升降机;
多个螺旋升降机之间通过联轴器和连接轴连接,且每个螺旋升降机装配于升降部安装架上,升降部安装架固定于地面上;
在多个并排线性连接的螺旋升降机中,位于首端位置或末端位置中的任一螺旋升降机一侧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伺服电机。
由上,伺服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其中一个螺旋升降机转动,该螺旋升降机转动时,通过其之间的联轴器和连接轴,带动其他相邻的螺旋升降机转动,进而使得连接梁随螺旋升降机的转动上升或下降,连接梁能够带动升降主框架上升或下降。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位于升降主框架一侧的连接梁的长度与位于升降主框架另一侧的连接梁的长度不相等。
由上,当升降部安装架中间的间距的一半大于辊轴伸入升降机构下方喷圈的距离时,位于升降主框架两侧的连接梁的长度不相等,此时连接梁分为长连接梁和短连接梁,这样能够使得升降机构下方连接的分段冷却机构与辊道传输机构的连接更精密巧妙。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每个喷圈内侧壁周圈设有一斜面,斜面倾斜方向与棒料行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喷射角度,其中斜面的倾斜方向朝向棒料的行进方向设置;斜面上设有喷头,喷头与斜面垂直设置。
由上,在每个喷圈的内侧以各自的倾斜角度设置斜面,安装在各个喷圈的斜面上的喷头以其喷射角度喷向棒料,既不阻碍棒料的行进,又方便棒料的冷却均匀。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多个V型辊轮与多个喷圈并排间隔设置,且多个V型辊轮上传输的棒料的中心与多个喷圈的中心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
由上,多个V型辊轮与多个喷圈并排间隔设置,这样使得棒料在每个喷圈进行冷却时,都有V型辊轮作为支点支撑且传输棒料,进而实现棒料的分段冷却、均匀冷却的目的。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同一喷圈上的每个喷头的喷射水压设置相同。
由上,每个喷圈上均设置有多个喷头,同一喷圈上的喷头设置同一喷射水压,不同喷圈的喷射水压不相同,能够实现棒料的强冷、缓冷、组织转变及相变变形等功能。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辊轴的中心轴方向与棒料的行进方向呈预设角度,其中预设角度不大于90°。
由上,V型辊轮安装在辊轴的末端,当辊轴的中心轴方向与棒料的行进方向呈预设角度(非直角)时,位于V型辊轮的V形槽内的棒料,在V型辊轮的滚动传输下,能够实现棒料一边轴向自转,一边沿轴向行进,能够有效提高棒料冷却的均匀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任一所述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对被棒料进行分段均匀冷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棒料的实际输入规格,计算得到升降机构的调整高度;
根据调整高度,控制升降机构移动到指定位置;
经辊道传输机构中的V型辊轮,棒料沿轴向行进至分段冷却机构中多个喷圈的中心;
经设置不同的喷射角度和喷射水压,多个喷圈对棒料进行均匀冷却。
由上,在该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的初始状态下,感应淬火后棒料的中心不一定与喷圈的中心位置处在同一中心轴线上,电控系统根据输入的实际感应淬火后的棒料规格,自动计算出升降机构需上升或下降的高度,电控系统给出升降指令至升降机构中,进而升降机构能够自动调整高度,喷圈随升降机构上升或下降到指定位置,可以实现不同规格的棒料均匀冷却。感应淬火后的棒料中心与喷圈同心,棒料经辊道传输机构中的V型辊轮一边沿轴向行进,一边轴向自转,经过不同角度喷头的喷圈实现棒料的分段均匀冷却。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及方法,该分段均匀冷却装置中的辊道传输分支与棒料传动方向呈一定角度(非直角),可实现棒料在分段冷却传输过程中一边轴向自转,一边沿轴向前行;升降机构通过喷圈安装架与分段冷却机构中的喷圈连接,升降机构通过螺旋升降机带动喷圈调整高度;每个喷圈设置的不同或相同的喷射角度和喷射水压,实现棒料的分段均匀冷却。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各个技术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附图为示例性的,一些技术特征并不以实际比例示出,并且一些附图中可能省略了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惯用的且对于理解和实现本发明并非必不可少的技术特征,或是额外示出了对于理解和实现本发明并非必不可少的技术特征,也就是说,附图所示的各个技术特征的组合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另外,在本发明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具体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辊道传输机构的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升降机构的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段冷却机构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辊道传输机构,10-底座,11-电机,12-联轴器,13-第一轴承,14-辊轴,15-第二轴承,16-V型辊轮,17-辊道安装架;
2-升降机构,21-喷圈安装架、22-升降主框架,23-升降部,2301-第一长连接梁,2302-第二长连接梁,2303-第一螺旋升降机,2304-第二螺旋升降机,2305-第一连接轴,2306-第一联轴器,2307-第二联轴器,2308-第三联轴器,2309-第一伺服电机,2310-第一短连接梁,2311-第二短连接梁,2312-第三螺旋升降机,2313-第四螺旋升降机,2314-第二连接轴,2315-第四联轴器,2316-第五联轴器,2317-第六联轴器,2318-第二伺服电机,2319-升降部安装架;
3-分段冷却机构,31-第一喷圈,32-第二喷圈,33-第三喷圈,34-第四喷圈,35-第五喷圈,36-第六喷圈,37-第七喷圈。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申请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述及的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对于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过的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或过程,可能在其他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棒料是针对于板材和其他型材而言,就是有一定长度的圆形或多边形长棍形状的材料,而本申请中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适用于圆形棒料,该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对圆形棒料的分段均匀冷却效果最佳,由此,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以圆形棒料展开说明。
【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的实施例】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其包括:辊道传输机构、升降机构和分段冷却机构,其中:
辊道传输机构设有多个V型辊轮,V型辊轮装配于分段冷却机构中;
升降机构,其与分段冷却机构连接,其中升降机构由电控系统控制,根据电控系统的升降指令对分段冷却机构进行位置调整;
分段冷却机构在同一水平线的不同位置上设有多个不同喷射角度的喷圈,其中分段冷却机构与电控系统电连接,且根据电控系统的喷水指令对位于V型辊轮上的棒料进行均匀冷却。
具体地,通过辊道传输机构设有多个V型辊轮,以及V型辊轮与分段冷却机构中的多个喷圈,既能够实现棒料的自动沿其轴向行进,又能够使得棒料轴向自转,有效提高棒料冷却的均匀性;升降机构能够自动调整分段冷却机构中喷圈的高度;多个喷圈通过不同喷射角度实现棒料的均匀冷却。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的侧视图。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左侧为辊道传输机构1,右侧为升降机构2和分段冷却机构3,辊道传输机构1向右延伸入分段冷却机构3中,升降机构2下端安装有分段冷却机构3。在辊道传输机构1和分段冷却机构3的重叠部位处,传输棒料,并对其进行分段均匀冷却。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辊道传输机构包括多个辊道传输分支,每个辊道传输分支固定在辊道安装架上,辊道安装架固定于地面上,其中每个辊道传输分支包括:
电机,其固定于底座上,底座固定于辊道安装架上;
联轴器,其一端与电机连接,联轴器另一端与辊轴首端连接;
轴承,其套接在辊轴上,且轴承通过支座固定于底座上;
V型辊轮,其固定于辊轴尾端。
具体地,在每个辊道传输分支中,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辊轴转动,从而带动V型辊轮转动;多个辊道传输分支均倾斜并排设置在辊道安装架表面上,这样使得V型辊轮转动时,能够带动棒料一边轴向自转,一边沿轴向前行,且能够有效提高棒料冷却的均匀性。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辊轴的中心轴方向与棒料的行进方向呈预设角度,其中预设角度不大于90°。
具体地,V型辊轮安装在辊轴的末端,当辊轴的中心轴方向与棒料的行进方向呈预设角度(非直角)时,位于V型辊轮的V形槽内的棒料,在V型辊轮的滚动传输下,能够实现棒料一边轴向自转,一边沿轴向行进,能够有效提高棒料冷却的均匀性。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辊道传输机构的结构图。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辊道传输机构1由图示7个辊道传输分支共同构成。每一个辊道传输分支由底座10、电机11、联轴器12、第一轴承13、辊轴14、第二轴承15以及V型辊轮16构成。每个底座10倾斜设置在辊道安装架17上,电机11、联轴器12、第一轴承13、辊轴14以及第二轴承15依次设置在底座10上,V型辊轮16设置在伸出底座10和辊道安装架17边缘的辊轴14的末端,电机11通过联轴器12与辊轴14连接,辊轴14通过第一轴承13和第二轴承15支撑在底座10上,并且不会限制辊轴14的转动,第一轴承13和第二轴承15通过支座固定在底座10上,为辊轴14提供支点。
在本实施例中,辊道安装架17的长度与棒料的行进方向平行,每一个辊道传输分支的长度平行线与辊道安装架17的长度平行线成预设角度,此预设角度为非直角,即不等于90°,这样设置能够使得V型辊轮16与棒料成锐角,方便棒料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沿轴自转,使得棒料冷却更加均匀。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升降机构包括:
喷圈安装架,其上设有多个适配于喷圈的安装孔;
升降主框架,其中间安装有喷圈安装架,升降主框架两侧设有升降部。
具体地,通过升降主框架两侧的升降部,能够带动升降主框架的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喷圈随喷圈安装架自动调整高度。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升降部包括:连接梁,其一端固定连接在升降主框架一侧,且位于升降主框架一侧的连接梁并排设置有多个,连接梁另一端下方安装有螺旋升降机;
多个螺旋升降机之间通过联轴器和连接轴连接,且每个螺旋升降机装配于升降部安装架上,升降部安装架固定于地面上;
在多个并排线性连接的螺旋升降机中,位于首端位置或末端位置中的任一螺旋升降机一侧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伺服电机。
具体地,伺服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其中一个螺旋升降机转动,该螺旋升降机转动时,通过其之间的联轴器和连接轴,带动其他相邻的螺旋升降机转动,进而使得连接梁随螺旋升降机的转动上升或下降,连接梁能够带动升降主框架上升或下降。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位于升降主框架一侧的连接梁的长度与位于升降主框架另一侧的连接梁的长度不相等。
具体地,当升降部安装架中间的间距的一半大于辊轴伸入升降机构下方喷圈的距离时,位于升降主框架两侧的连接梁的长度不相等,此时连接梁分为长连接梁和短连接梁,这样能够使得升降机构下方连接的分段冷却机构与辊道传输机构的连接更精密巧妙。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升降机构的结构图。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升降机构2主要包括喷圈安装架21、升降主框架22以及升降部23。在升降主框架22中间设置有7个喷圈安装架21,每个喷圈安装架21上设置有喷圈安装孔,用于适配喷圈。在升降主框架22两侧设置有升降部23。在升降主框架22一侧设置的升降部23的结构组成为:第一长连接梁2301和第二长连接梁2302分别并排设置在升降主框架22一侧,第一长连接梁2301和第二长连接梁2302远离升降主框架22的一端,分别安装有第一螺旋升降机2303和第二螺旋升降机2304,在第一螺旋升降机2303和第二螺旋升降机2304之间,第一连接轴2305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联轴器2306和第二联轴器2307,第一联轴器2306另一侧连接第一螺旋升降机2303,第二联轴器2307另一侧连接第二螺旋升降机2304,第二螺旋升降机2304另一侧通过第三联轴器2308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2309。
在本实施例中,在升降主框架22另一侧设置的升降部23的结构组成为:第一短连接梁2310和第二短连接梁2311分别并排设置在升降主框架22另一侧,第一短连接梁2310和第二短连接梁2311远离升降主框架22的一端,分别安装有第三螺旋升降机2312和第四螺旋升降机2313,在第三螺旋升降机2312和第四螺旋升降机2313之间,第二连接轴2314两端分别连接有第四联轴器2315和第五联轴器2316,第四联轴器2315另一侧连接第三螺旋升降机2312,第五联轴器2316另一侧连接第四螺旋升降机2313,第四螺旋升降机2313另一侧通过第六联轴器2317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2318。
其中,第一螺旋升降机2303、第二螺旋升降机2304、第三螺旋升降机2312和第四螺旋升降机2313放置在升降部安装架2319上。升降部安装架参见图1右侧的支撑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升降主框架22一侧的连接梁设置为两个为最佳实施例,升降主框架22一侧设有两个连接梁,其比一个连接梁的结构更加稳固,比三个甚至更多个连接梁的结构节省成本和原料。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每个喷圈内侧壁周圈设有一斜面;斜面上设有喷头,喷头与斜面垂直设置,其中喷头喷水方向与棒料行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喷射角度。
具体地,在每个喷圈的内侧以各自的倾斜角度设置斜面,安装在各个喷圈的斜面上的喷头以其喷射角度喷向棒料,既不阻碍棒料的行进,又方便棒料的冷却均匀。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多个V型辊轮与多个喷圈并排间隔设置,且多个V型辊轮上传输的棒料的中心与多个喷圈的中心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
具体地,多个V型辊轮与多个喷圈并排间隔设置,这样使得棒料在每个喷圈进行冷却时,都有V型辊轮作为支点支撑且传输棒料,进而实现棒料的分段冷却、均匀冷却的目的。
作为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同一喷圈上的每个喷头的喷射水压设置相同。
具体地,每个喷圈上均设置有多个喷头,同一喷圈上的喷头设置同一喷射水压,不同喷圈的喷射水压不相同,能够实现棒料的强冷、缓冷、组织转变及相变变形等功能。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段冷却机构的结构图。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分段冷却机构3由7个并排设置的喷圈构成,每个喷圈上端均设置有一支管与喷圈安装架21连接。第一喷圈31的喷射角度为30°,第二喷圈32的喷射角度为45°,第三喷圈33的喷射角度为60°,第四喷圈34的喷射角度为90°,第五喷圈35的喷射角度为45°,第六喷圈36的喷射角度为45°,第七喷圈37的喷射角度为90°,且这7个喷圈的喷射方向朝向棒料的传输方向,喷圈的喷射角度指的是喷头喷水方向与棒料行进方向之间的夹角。第一喷圈31与第二喷圈32的喷射水压为0.15MPa,其用于强冷,实现组织转变;第三喷圈33的喷射水压为0.06Mpa,第四喷圈34的喷射水压为0.04MPa,用于缓冷,控制变形以及相变变形;第五喷圈35的喷射水压为0.08MPa,第六喷圈36的的喷射水压为0.06MPa,用于强冷,降至室温;第七喷圈37的喷射水压为0.04MPa,用于强冷,防止水外溅。这样能够通过不同喷射角度的喷头和喷射水压实现棒料的分段均匀冷却。
在上述实施例中,图4中的位于喷圈中心的长棍形材料为棒料,位于棒料下方支撑的实心圆为V型辊轮,V型辊轮与喷圈间隔设置,既能够保证棒料的正常传输,又能够保证棒料的分段冷却。
在一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由辊道传输机构1、升降机构2,分段冷却机构3组成。
辊道传输机构1由多个辊道传输分支构成,每个辊道传输分支由底座10,电机11,联轴器12,第一轴承13,辊轴14,第二轴承15,V型辊轮16以及辊道安装架17组成。辊道安装架17固定于地面,电机11通过联轴器12带动辊轴14转动,从而带动V型辊轮16转动,每个辊道传输分支均与棒料传动方向呈一定的角度(非直角),可实现棒料在分段冷却传输过程中一边轴向自转,一边沿轴向前行,能够有效提高棒料冷却的均匀性。
升降机构2由喷圈安装架21,升降主框架22以及升降部23组成,升降部23主要由连接梁,螺旋升降机,联轴器,连接轴以及伺服电机组成。螺旋升降机固定于升降部安装架上,升降部安装架固定于地面上,可自动调整高度,连接梁与升降主框架22的两侧相连接,喷圈安装架21与升降主框架22相连接固定,用于安装分段冷却机构3中的多个喷圈,连接梁可随螺旋升降机的高度上升或下降,带动升降主框架22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喷圈随喷圈安装架21自动调整高度。
分段冷却机构3并排设置有多个喷圈,其喷射角度依次设置为30°、45°、60°、90°、45°、45°和90°,其喷射水压依次设置为0.15MPa、0.15MPa、0.06MPa、0.04MPa、0.08MPa、0.06MPa和0.04MPa。喷射角度为30°和45°,喷射水压均为0.15MPa的两个喷圈,其用于强冷,实现组织转变;喷射角度为60°、喷射水压为0.06MPa,和喷射角度为90°、喷射水压为0.04MPa的两个喷圈,其用于缓冷,控制变形,相变变形;喷射角度为45°、喷射水压为0.08MPa,和喷射角度为45°、喷射水压为0.06MPa的两个喷圈,其用于强冷,将棒料表面温度降至室温;喷射角度为90°、喷射水压为0.04MPa的喷圈,其用于强冷,防止水外溅。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该分段均匀冷却装置中的辊道传输分支与棒料传动方向呈一定角度(非直角),可实现棒料在分段冷却传输过程中一边轴向自转,一边沿轴向前行;升降机构通过喷圈安装架与分段冷却机构中的喷圈连接,升降机构通过螺旋升降机带动喷圈调整高度;每个喷圈设置的不同或相同的喷射角度和喷射水压,实现棒料的分段均匀冷却。
【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方法的实施例】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任一所述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对被棒料进行分段均匀冷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棒料的实际输入规格,计算得到升降机构的调整高度;
根据调整高度,控制升降机构移动到指定位置;
经辊道传输机构中的V型辊轮,棒料沿轴向行进至分段冷却机构中多个喷圈的中心;
经设置不同的喷射角度和喷射水压,多个喷圈对棒料进行均匀冷却。
具体地,在该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的初始状态下,感应淬火后棒料的中心不一定与喷圈的中心位置处在同一中心轴线上,电控系统根据输入的实际感应淬火后的棒料规格,自动计算出升降机构需上升或下降的高度,电控系统给出升降指令至升降机构中,进而升降机构能够自动调整高度,喷圈随升降机构上升或下降到指定位置,可以实现不同规格的棒料均匀冷却。感应淬火后的棒料中心与喷圈同心,棒料经辊道传输机构中的V型辊轮一边沿轴向行进,一边轴向自转,经过不同角度喷头的喷圈实现棒料的分段均匀冷却。
本实施例中,在初始状态下,热处理后棒料中心不一定与喷圈中心位置同心,故可根据输入的实际热处理后的棒料规格,电控系统自动计算出升降机构需上升或下降的高度,电控系统发送升降指令给升降机构,升降机构根据螺旋升降机自动调整高度,喷圈随升降机构上升或下降到指定位置,可以实现不同规格的棒料均匀冷却。热处理后的棒料中心与喷圈中心同心,棒料经辊道传输机构中的V型辊轮一边沿轴向前行,一边轴向自转,经过设置有不同喷射角度和喷射水压喷头的喷圈,实现棒料的分段均匀冷却。
在一实施例中,当V型辊轮的V形槽外表面在棒料的传输过程中会有磨损情况发生,当V型辊轮外表面磨损导致棒料中心不与喷圈中心同心时,电控系统能够发出高度调整指令,升降机构根据高度调整指令调整自身高度,进而带动喷圈到合适位置,有利于棒料的均匀冷却。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方法,该方法利用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实现棒料的分段冷却和均匀冷却,并且该分段均匀冷却装置通过调整喷圈的高度,设置喷圈的喷射角度和水压,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棒料。
除非另有定义,本发明全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如有不一致,以本发明全文中所说明的含义或者根据本发明全文中记载的内容得出的含义为准。另外,本说明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包括辊道传输机构、升降机构和分段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道传输机构设有多个V型辊轮,所述V型辊轮装配于所述分段冷却机构中;
所述升降机构,其与所述分段冷却机构连接,其中所述升降机构由电控系统控制,根据电控系统的升降指令对所述分段冷却机构进行位置调整;
所述分段冷却机构在同一水平线的不同位置上设有多个不同喷射角度的喷圈,其中所述分段冷却机构由电控系统控制,根据电控系统的喷水指令对位于所述V型辊轮上的棒料进行均匀冷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道传输机构包括多个辊道传输分支,每个所述辊道传输分支固定在辊道安装架上,所述辊道安装架固定于地面上,其中每个所述辊道传输分支包括:
电机,其固定于底座上,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辊道安装架上;
联轴器,其一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联轴器另一端与辊轴首端连接;
轴承,其套接在所述辊轴上,且所述轴承通过支座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V型辊轮,其固定于所述辊轴尾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
喷圈安装架,其上设有多个适配于所述喷圈的安装孔;
升降主框架,其中间安装有所述喷圈安装架,所述升降主框架两侧设有升降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包括:
连接梁,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升降主框架一侧,且位于所述升降主框架一侧的所述连接梁并排设置有多个,所述连接梁另一端下方安装有螺旋升降机;
多个所述螺旋升降机之间通过联轴器和连接轴连接,且每个所述螺旋升降机装配于升降部安装架上,所述升降部安装架固定于地面上;
在多个并排线性连接的所述螺旋升降机中,位于首端位置或末端位置中的任一所述螺旋升降机一侧通过所述联轴器连接有伺服电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升降主框架一侧的所述连接梁的长度与位于所述升降主框架另一侧的所述连接梁的长度不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喷圈内侧壁周圈设有一斜面,所述斜面倾斜方向与所述棒料行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所述喷射角度,其中所述斜面的倾斜方向朝向所述棒料的行进方向设置;
所述斜面上设有喷头,所述喷头与所述斜面垂直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V型辊轮与多个所述喷圈并排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V型辊轮上传输的所述棒料的中心与多个所述喷圈的中心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喷圈上的每个所述喷头的喷射水压设置相同。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的中心轴方向与所述棒料的行进方向呈预设角度,其中所述预设角度不大于90°。
10.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对被棒料进行分段均匀冷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棒料的实际输入规格,计算得到升降机构的调整高度;
根据所述调整高度,控制所述升降机构移动到指定位置;
经辊道传输机构中的V型辊轮,所述棒料沿轴向行进至分段冷却机构中多个喷圈的中心;
经设置不同的喷射角度和喷射水压,多个所述喷圈对所述棒料进行均匀冷却。
CN202311760088.2A 2023-12-15 2023-12-20 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178672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356686 2023-12-15
CN202311735668 2023-12-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67235A true CN117867235A (zh) 2024-04-12

Family

ID=90596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60088.2A Pending CN117867235A (zh) 2023-12-15 2023-12-20 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6723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0214916B2 (en) Forming apparatus for curved tempered glass, and forming method
CN108941395B (zh) 一种集成化钢筋笼成型机器人
JP2949365B2 (ja) ガラス板を曲げる方法及び装置
US2280064A (en) Inductive heating apparatus
US9783864B2 (en) System for thermal treatment of rails
KR100341269B1 (ko) 물체 이동 방법 및 장치
CN107841613A (zh) 一种大型环件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
KR101849952B1 (ko) 운행 차륜의 경도 및 잔류응력 복원을 위한 고주파 열처리 장치
CN117867235A (zh) 一种用于棒料感应淬火后的分段均匀冷却装置及方法
KR101290361B1 (ko) 냉각상의 제품 이송장치
CN204342835U (zh) 一种回转支承整体淬火装置
FI60188C (fi) Stoed- och transportanordning foer glasskiva
CN111304430B (zh) 一种长轴的热处理工艺
CN109382244B (zh) 一种用于自动化铸造生产线的自动喷涂输送机
US418824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eat-treating metallic material
US4468261A (en) Method of normalizing sucker rods using a normalizing unloader
CN211590649U (zh) 一种预制件生产线用养护罩
KR101193664B1 (ko) 형강의 횡방향 이송 냉각대
CN109385514B (zh) 一种在线分级式油冷淬火装置
JP2013155400A (ja) 高周波誘導連続加熱方法及び高周波誘導連続加熱装置
US6036485A (en) Annealing furnace
CN218372423U (zh) 一种旋转式加热循环热风台车炉
KR20100007536U (ko) 연속주조설비의 이송 테이블용 지지구조체
CN217677655U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钢棒用感应温控淬火装置
KR20030026019A (ko) 강판 냉각용 이송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