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8571A -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58571A
CN117858571A CN202410039828.1A CN202410039828A CN117858571A CN 117858571 A CN117858571 A CN 117858571A CN 202410039828 A CN202410039828 A CN 202410039828A CN 117858571 A CN117858571 A CN 1178585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ayer
light
groove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398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军
徐晓青
周斌
苏同上
孙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3982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585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58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85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该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目标绝缘层,设置在衬底基板的一侧;发光结构层,设置在目标绝缘层的远离衬底基板一侧,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底发射发光器件;以及位于发光器件出光一侧的反射结构。其中,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的反射部。第一凹槽位于目标绝缘层,第一侧壁为远离发光器件的发光区的侧壁。反射部相对于衬底基板的表面倾斜设置,反射部的底端到发光区的距离小于反射部的顶端到发光区的距离。反射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发光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Description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致发光器件在显示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由于其高色域、可弯折、响应时间快等优点,在近些年获得了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随着显示产品的分辨率的提升,发光区域尺寸受限,因此,如何提升发光亮度成为基于电致发光器件的显示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目标绝缘层,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发光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目标绝缘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底发射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出光一侧的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的反射部。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目标绝缘层。所述第一侧壁为远离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区的侧壁。所述反射部相对于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倾斜设置,所述反射部的底端到所述发光区的距离小于所述反射部的顶端到所述发光区的距离,所述底端为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端,所述反射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还包括:目标金属层,位于所述目标绝缘层的靠近所述发光结构层的一侧;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目标信号线,靠近所述发光区的所述目标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搭于所述第一侧壁上,作为所述反射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信号线包括:数据线、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以及栅线中的一者或多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信号线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栅线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数据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靠近所述栅线一侧的所述反射部为所述栅线的一部分,靠近所述数据线一侧的所述反射部为所述数据线的一部分,所述栅线和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发光区的不同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靠近所述栅线一侧的反射部具有第一坡度角,靠近所述数据线一侧的反射部具有第二坡度角,所述第一坡度角小于所述第二坡度角。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还包括:目标金属层,位于所述目标绝缘层的靠近所述发光结构层的一侧;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目标信号线,所述反射部与所述目标金属层同层设置,所述反射部位于所述发光区与靠近所述发光区的目标信号线之间的间隔区域。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绝缘层包括位于所述目标金属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且与所述目标金属层接触的绝缘层;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位于所述目标金属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且与所述目标金属层接触的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所述目标金属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有绝缘层的厚度之和。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还包括: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发光结构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层叠设置的有源层、第一绝缘层、第一金属层、第二绝缘层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金属层;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以下几个金属层中的一者或多者:所述第一金属层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金属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金属层为一个,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绝缘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有源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缓冲层;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开设的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之和。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金属层为两个,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金属层中相对更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二金属层。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的第三绝缘层,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有源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缓冲层。所述第三绝缘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一凹槽;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所述第三绝缘层上开设的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以及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之和。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有源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缓冲层;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缓冲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一凹槽,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所述缓冲层上开设的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且小于所述缓冲层与所述衬底基板的厚度之和。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与所述发光结构层之间的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对应于至少一部分所述发光器件设置的彩色滤光单元。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彩膜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彩色滤光单元覆盖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和底部,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区、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以及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槽的远离所述发光区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所述反射部与所述第二侧壁上覆盖的彩色滤光单元之间具有绝缘保护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之上,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齐平或者低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槽的远离所述发光区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平行设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还包括:与每个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的晶体管,至少一部分所述晶体管的靠近所述发光区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反射结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结构层还包括:像素界定层,具有多个像素开口,每个像素开口被配置为界定一个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区;所述反射结构位于所述像素界定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反射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像素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部包括: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覆盖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区域搭于所述目标绝缘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为2~3微米。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为4~6微米;所述反射部的坡度角为30度~45度。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在衬底基板上形成目标绝缘层;在所述目标绝缘层上形成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的反射部;在所述目标绝缘层上形成发光结构层,所述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底发射发光器件。其中,反射结构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出光的一侧,所述第一侧壁为远离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区的侧壁,所述反射部相对于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倾斜设置,所述反射部的底端到所述发光区的距离小于所述反射部的顶端到所述发光区的距离,所述底端为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端,所述反射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阵列基板。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中,在底发射发光器件出光的一侧增设了反射结构,该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的反射部,反射部相对于衬底基板的表面倾斜设置,反射部的底端到发光区的距离小于反射部的顶端到发光区的距离,这样就可以通过反射部将从底发射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一部分偏离正视角方向的光线反射到该发光器件的反射电极(如阴极),经反射电极的反射后,从该发光器件对应的衬底基板区域出射,有利于在不增加底发射发光器件的发光区面积的情况下,提升发光亮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公开实施例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公开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内容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内容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单个发光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单个发光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又一些实施例的单个发光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单个彩色滤光单元的布设示意图;
图8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9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形成源漏金属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形成第二凹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形成彩膜层以及平坦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形成第一电极以及像素界定层后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3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出现的用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多个”包括两个或大于两个的情况。“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略低于”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本文中出现的用语“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厚度”“深度”的界定方向为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A与B同层设置”是指A与B采用同一成膜工艺形成用于形成特定图形的膜层后,利用同一掩模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的层结构。“B的正投影位于A的正投影范围内”,是指B的正投影的边界落入A的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或者A的正投影的边界与B的正投影的边界重叠。
电致发光器件如OLED在显示产品中获得了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例如,超大尺寸OLED显示产品(如80寸以上的OLED电视产品),在目前OLED市场虽然占比较小,但是市场前景广阔。然而,超大尺寸OLED面板在工艺制作时因尺寸大及高分辨率要求(如8K),导致发光区域的面积有限,如果要增加亮度就要减少晶体管和电容区域的面积,但晶体管和电容区域的面积已经基本缩小到了极限,很难再进一步缩小。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以实现在不增加底发射发光器件的发光区面积的情况下,提升发光亮度。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该阵列基板可以应用于显示产品,或者,也可以应用于诸如汽车尾灯等照明产品,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当应用于显示产品时,该阵列基板也可以称为显示基板。本文中主要以应用于显示产品的阵列基板为例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应用于显示产品的阵列基板10可以包括显示区DR和非显示区NR。显示区DR为阵列基板10上用于显示画面的区域,非显示区NR为阵列基板10上除了显示区DR之外的区域。非显示区NR可以位于显示区DR的至少一侧(例如一侧,又如多侧)。例如,非显示区NR可以围绕显示区DR一周设置。
显示区DR设置有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P,例如,多个像素单元P可以排列成M行N列,M、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第一方向(如图1中的X轴方向)为像素行方向,第二方向(如图1中的Y轴方向)为像素列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叉,如相互垂直。每个像素单元P包括多个子像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子像素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其它多边形等,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像素单元P可以包括四个子像素,四个子像素可以包括:出射第一颜色光线的第一子像素p1、出射第二颜色光线的第二子像素p2、出射第三颜色光线的第三子像素p3和出射第四颜色光线的第四子像素p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四个子像素可以采用正方形(Square)方式排列,可以有效增加开口率及透光区域面积。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四个子像素也可以采用水平并列方式、钻石形(Diamond)或竖直并列等方式排列,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像素p1可以是出射红色光的红色子像素(R),第二子像素p2可以是出射蓝色光的蓝色子像素(B),第三子像素p3可以是出射白色光的白色子像素(W),第四子像素p4可以是出射绿色光的绿色子像素(G)。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出的四个子像素的排列方式仅为示例,实际可以根据产品的需要确定。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像素单元P也可以包括比图1中更多或者更少的子像素,例如可以包括RGB三个子像素,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确定,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一个子像素可以包括:一个发光器件以及用于驱动该发光器件发光的像素驱动电路。例如,如图1所示,阵列基板10还包括多条栅线GL和多条数据线DL。多条栅GL和多条数据线DL彼此交叉在显示区DR中定义出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阵列基板10还可以包括位于非显示区NR中的扫描驱动电路SC和数据驱动电路DC,扫描驱动电路SC例如可以为栅极驱动电路(例如GOA驱动电路)。该扫描驱动电路SC通过扫描线GL与像素驱动电路连接以提供各种扫描信号,该数据驱动电路DC通过数据线DL与像素驱动电路连接以提供数据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出的扫描驱动电路SC和数据驱动电路DC,扫描线GL和数据线DL在阵列基板10中的位置关系只是示例,实际的排布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可以如图1所示的在阵列基板10的一侧非显示区NR设置扫描驱动电路SC,或者,也可以在阵列基板10的相对两侧的非显示区NR均设置扫描驱动电路SC。
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和电容器等电子元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三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构成3T1C(即一个驱动晶体管、两个开关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像素驱动电路还可以包括三个以上的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电容器,如4T1C(即一个驱动晶体管、三个开关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5T1C(即一个驱动晶体管、四个开关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或7T1C(即一个驱动晶体管、六个开关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等。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场效应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简称MOS)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开关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薄膜晶体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物晶体管(Oxide TFT)或者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 TFT,LTPS TFT)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薄膜晶体管可以选择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或者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只要能够实现开关功能即可,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晶体管可以包括控制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其中,控制极为晶体管的栅极,第一极为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一者,第二极为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另一者。由于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没有区别的,于是晶体管的源极被称为第一极,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极。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0包括:衬底基板;目标绝缘层,设置在衬底基板的一侧;发光结构层,设置在目标绝缘层的远离衬底基板一侧,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底发射发光器件;以及位于发光器件出光一侧的反射结构。该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的反射部。第一凹槽位于目标绝缘层,第一侧壁为远离发光器件的发光区的侧壁。反射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发光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反射部相对于衬底基板的表面倾斜设置,反射部的底端到发光区的距离小于反射部的顶端到发光区的距离。其中,底端为靠近衬底基板的一端,距离是指横向距离。发光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边缘作为参考边界线,反射部的底端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置作为第一参考位置,反射部的顶端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置作为第二参考位置。对于每个反射部来讲,上述“反射部的底端到发光区的距离”是指第一参考位置到靠近的参考边界线之间的距离,上述“反射部的顶端到发光区的距离”是指第二参考位置到靠近的参考边界线之间的距离。
通过反射部将从底发射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一部分偏离正视角方向的光线反射回去,经该发光器件的反射电极(如阴极)反射后,从该发光器件对应的衬底基板区域出射,有利于在不增加底发射发光器件的发光区面积的情况下,提升发光亮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反射结构可以设置在每个发光器件的发光区的一侧、两侧、三侧或者是每一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的发光区的每一侧即四周均设置有反射结构,以便于将从底发射发光器件的每一侧出射的至少一部分偏离正视角方向的光线反射回去,更好地提升发光亮度。需要说明的是,不同侧的反射结构之间可以连接在一起或者也可以断开;位于同一发光区不同侧的反射结构中的反射部可以位于同一金属层,也可以位于不同金属层;根据实际产品的发光区形状以及版图设计确定,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反射结构的反射部需要倾斜设置,以便能够将底发射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一部分偏离正视角方向的光线反射回该发光器件的反射电极(如阴极),经反射电极的反射后,从该发光器件对应的出光区域出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综合考虑反射部在第一方向上占用的空间宽度以及对上述偏离正视角方向光线的反射能力,反射部的坡度角可以为30度~45度,如可以为30度、35度、40度或45度等。此处的坡度角是指反射部与衬底基板表面所成的夹角。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反射部的坡度角也可以设置为更大或更小,如25度,47度或50度等,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相对于垂直于衬底基板方向向着远离发光区的方向倾斜,第一侧壁的底端与发光区的之间的距离小于顶端与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第一侧壁上覆盖具有反射特性的膜层如金属膜层,即可形成上述相对于衬底基板表面倾斜设置的反射部。第一侧壁的坡度角可以根据反射部需要倾斜的角度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10还可以包括:目标金属层,位于目标绝缘层的靠近发光结构层的一侧。目标金属层包括:目标信号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信号线可以包括:数据线DL、第一电源线VDD、第二电源线VSS以及栅线GL中的一者或多者。第一电源线VDD传输的信号为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第二电源线VSS传输的信号为第二电源电压信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电压信号可以为高电平信号,第二电源电压信号可以为低电平信号如可以为地端电压或者为电压值较小的负压。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目标信号线还可以包括其他布设在各发光器件的发光区之间的信号线,根据实际产品确定,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反射部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得靠近发光区的目标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搭于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上,作为上述的反射部。这样可以无需另外设置反射部,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空间占用。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发光区的相对两侧邻近的目标信号线种类可以是相同的,或者,也可以是不同的,又或者,一部分发光器件的相对两侧邻近的目标信号线种类是相同的,另一部分发光器件的相对两侧邻近的目标信号线种类是不同的。不同发光器件的发光区同一侧邻近的目标信号线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根据实际的线路版图确定,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以发光区的形状为方形为例,图2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单个发光器件的俯视示意图。沿第一方向(如图2中的X轴方向),图2中发光区100的左、右两侧最靠近的目标信号线例如可以为数据线DL、第一电源线VDD以及第二电源线VSS等沿第二方向(如图2中的Y轴方向)延伸的信号线V1中的一者。图2中发光区的上、下两侧最靠近的目标信号线可以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信号线V2如栅线GL,各目标信号线下方的目标绝缘层设置有第一凹槽121,目标信号线的部分区域搭于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形成反射部122。图2中发光区100的左、右两侧的第一凹槽121可以沿第二方向延伸,上、下两侧的第一凹槽121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121可以沿直线延伸,或者,也可以存在弯折,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发光区100的形状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目标信号线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栅线GL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数据线DL,靠近栅线GL一侧的反射部122为栅线GL的一部分,靠近数据线DL一侧的反射部122为数据线DL的一部分,栅线GL和数据线DL位于发光器件的发光区100的不同侧。这样可以降低数据线DL和栅线GL之间的干扰。也就是说,在发光区100的靠近栅线GL的一侧(如图2中发光区100的上侧和/或下侧),栅线GL的部分区域搭于其下方设置的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形成该侧的反射部122;在发光区100的靠近数据线DL的一侧(如图2中发光区100的左侧和/或右侧),数据线DL的部分区域搭于其下方设置的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形成该侧的反射部12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靠近栅线GL一侧的反射部122具有第一坡度角,靠近数据线DL一侧的反射部122具有第二坡度角,第一坡度角小于第二坡度角。这样可以保证栅线GL一侧和数据线DL一侧的反射光线强度大致相同,提升显示均一性。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反射部122可以与目标金属层同层设置,反射部122位于发光区100与靠近发光区100的目标信号线之间的间隔区域。反射部122独立于目标信号线另外设置,这样既不影响目标信号线的走线,布设位置也无需受到目标信号线的走线需求的约束,设计更加灵活。
图3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单个发光器件的俯视示意图。如图3所示,可以在图3中发光区100周围如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分别增设反射结构120即增设第一凹槽121以及搭于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的反射部122,而其他诸如目标信号线以及晶体管等结构则设置在反射结构120的远离发光区100一侧。反射结构120中的反射部122可以与目标金属层同层设置,以节省掩模板(mask)。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配合使用,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此处的配合使用是指:同一发光区100的一侧或多侧的反射部122通过将该侧最靠近的目标信号线的部分区域搭于其下方设置的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形成,其他侧的反射部122通过将该侧增设的金属图案搭于其下方设置的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形成。
图4示出了本公开又一些实施例的单个发光器件的俯视示意图。图4中发光区100的左、右两侧最靠近发光区100的目标信号线例如数据线DL、第一电源线VDD以及第二电源线VSS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信号线中的一者,搭于其下方的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作为反射部122a。而图4中发光区100的上、下两侧增设了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121,并增设了搭于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上的金属图案,作为反射部122b。该反射部122b可以位于该侧最靠近发光区100的目标信号线如栅线GL与发光区100之间的间隔区域,且可以与目标金属层同层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增设的反射部122b可以与提供数据线DL的金属层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反射结构120中的反射部122可以包括:第一区域1221以及与第一区域1221相接的第二区域1222,第一区域1221覆盖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第二区域1222搭于目标绝缘层的远离衬底基板的表面,有利于降低反射部122的剥落(peeling)风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21的槽底的宽度w可以约为4~6微米如可以为4微米、5微米或6微米等,目标信号线的线宽D约为7~10微米如可以为7微米、8微米、9微米或10微米等,第二区域1222的宽度d可以约为2~3微米如可以为2微米、2.5微米或3微米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绝缘层可以包括位于目标金属层的靠近衬底基板一侧且与目标金属层接触的绝缘层。沿垂直于衬底基板方向,第一凹槽121的深度可以大于或等于位于目标金属层的靠近衬底基板一侧且与目标金属层接触的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目标金属层的靠近衬底基板一侧所有绝缘层的厚度之和。例如,目标金属层下方有三个绝缘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绝缘层A、绝缘层B和绝缘层C,第一凹槽121开设于绝缘层A的远离衬底基板的表面,即第一凹槽的槽口位于绝缘层A的远离衬底基板的表面;第一凹槽121的深度可以大于或等于绝缘层A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绝缘层A和绝缘层B的厚度之和;或者,第一凹槽121的深度也可以大于绝缘层A和绝缘层B的厚度之和且小于绝缘层A、绝缘层B和绝缘层C的厚度之和。
图5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阵列基板10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1以及层叠设置在衬底基板101上的驱动电路层210和发光结构层220。
衬底基板101采用透明衬底材料制成,以透射底发射发光器件160发出的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101可以为刚性透明衬底,例如可以包括玻璃衬底、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衬底或硅衬底等。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101可以为柔性透明衬底,例如可以包括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衬底、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two formic acid glycolester,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衬底或PI(Polyimide,聚酰亚胺)衬底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10还可以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1的靠近驱动电路层210一侧的缓冲层103。例如,缓冲层103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以及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中的一者或多者。
发光结构层22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底发射发光器件1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发光器件160可以为电致发光器件,例如,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器件,或者,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Diodes,QLED)等。
以发光器件160为OLED器件为例,沿远离衬底基板101的方向,每个发光器件16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161、发光功能层162以及第二电极163。对于底发射发光器件160而言,第一电极161为透明电极,第二电极163为反射电极。第一电极161和第二电极163中的一者作为发光器件160的阳极,另一者作为阴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61为阳极,第二电极163为阴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61可以采用透明电极材料制成,如采用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和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等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163可以采用镁(Mg)或铝(Al)等具有反射特性的金属材料。
发光功能层162至少可以包括:发光层(EML),发光层在第一电极161和第二电极163的驱动下发射特定颜色的光线。发光器件160的发光颜色由发光层材料确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发光器件160可以均为发白光的发光器件160,通过进一步的滤色处理实现彩色显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红色子像素(R)包括的发光器件160可以为发红光的发光器件,蓝色子像素(B)包括的发光器件160可以为发蓝光的发光器件,绿色子像素(G)包括的发光器件160可以为发绿光的发光器件,白色子像素(W)包括的发光器件160可以为发白光的发光器件。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功能层162还可以包括如下任意一层或多层: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电子阻挡层(EBL)、空穴阻挡层(HBL)、电子传输层(ETL)和电子注入层(EIL),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光结构层220还可以包括像素界定层170,具有多个像素开口171。每个像素开口171被配置为界定一个发光器件160的发光区。反射结构120位于像素界定层170的靠近衬底基板101一侧。反射部12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像素开口17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每个像素开口171露出相应发光器件160的第一电极161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发光功能层162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位于相应像素开口171内,与相应第一电极161形成电连接。
驱动电路层210位于发光结构层220的靠近衬底基板101一侧,至少用于形成每个发光器件160对应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与发光器件160的第一电极161电连接,以驱动发光器件160发光。以应用于显示产品为例,驱动电路层210可以层叠设置于衬底基板101与像素界定层170之间,至少被配置为形成每个子像素的像素驱动电路。当然,除了像素驱动电路以外,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驱动电路层210还可以被配置为形成其他功能电路,例如,应用于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显示产品中时,驱动电路层210还可以被配置为形成光敏元件,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层210可以包括:在衬底基板101上层叠设置的有源层111、第一绝缘层112、第一金属层113、第二绝缘层114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金属层115。上述至少一个第二金属层115可以为一个,两个或三个等,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通过驱动电路层210的各层结构可以形成像素驱动电路所包括的晶体管以及电容。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为了便于区分,第一绝缘层112也可以称为栅介质层(GI);第一金属层113也可以称为栅金属层(Gate),例如可以用来提供栅线GL以及晶体管的栅极;第二绝缘层114也可以称为层间绝缘层(ILD),第二金属层115也可以称为源漏金属层(SD),例如可以用来提供数据线DL、第一电源线VDD、第二电源线VSS以及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当第二金属层115为多个时,自下而上可以依次称为第一源漏金属层(SD1)、第二源漏金属层(SD2),以此类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衬底基板101的靠近缓冲层103一侧的遮光层102。有源层11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遮光层10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从而可以遮挡晶体管的沟道区,避免光线对沟道产生影响,降低漏电流,有利于减小光照对晶体管特性的影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遮光层102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如钼(Mo)金属制成,以使得遮光层102具有遮光特性以及导电特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遮光层102还可以作为信号转接层,通过过孔连接遮光层102以实现一些信号的转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反射部122独立于目标信号线另外设置,可以通过过孔使得反射部122与遮光层102电连接,以避免独立设置的反射部122中存在电荷累积。
可以理解的是,在阵列基板10的显示区内,各发光器件160的发光区周围除了布设有信号走线以外,还布设有各自对应的驱动电路所包含的器件如晶体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10的显示区内的至少一部分晶体管的靠近发光区的一侧设置有上述反射结构120。这样可以在通过这些反射结构120中的反射部122将发光器件160发出的偏离正视角方向的光线反射回第二电极163(如阴极),提升发光亮度的同时,阻挡至少一部分朝向晶体管入射的光,有利于降低光对晶体管特性的影响,提升晶体管特性的稳定性,从而提升阵列基板10的品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金属层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金属层中的一者或多者:第一金属层113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金属层115,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金属层115为一个,目标金属层包括该第二金属层115。相应地,目标绝缘层可以包括第二绝缘层114,如图5所示,第二绝缘层114的远离衬底基板101的表面开设有上述第一凹槽121。也就是说,第一凹槽121的槽口位于第二绝缘层114的远离衬底基板101的表面。例如,制备过程中,可以在形成第二绝缘层114后,通过刻蚀工艺在第二绝缘层114的预设位置开孔,以形成第一凹槽121。
上述缓冲层103可以形成于有源层111与衬底基板101之间,在晶体管区域以外与第二绝缘层114接触。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第二绝缘层114上开设的第一凹槽121的深度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二绝缘层114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绝缘层114与缓冲层103的厚度之和。这样有利于保证第一侧壁1211的高度,从而有利于保证设置于第一侧壁1211上的反射部122具有足够的反射长度。
例如,在通过刻蚀工艺对第二绝缘层114开孔以形成第一凹槽121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过刻,从而使得第一凹槽121的槽底延伸至第二绝缘层114下方的缓冲层103,略低于缓冲层103的远离衬底基板101一侧的表面,如图5所示。
如图5所示,底发射发光器件160发出的正视角方向的光线(如图5中的光线L1)可以透过发光器件160正下方的各膜层出射;而至少一部分偏离正视角方向的光线(如图5中的光线L2)可以入射到反射部122,经反射部122反射回第二电极163,再经过第二电极163的反射,从该发光器件160对应的出光区域出射,从而有效地提升发光亮度,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相邻子像素之间的串扰。图5中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反射部122的反射光的传输路径。
图6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金属层为两个(如图6中示出的115a和115b),上述驱动电路层210还包括位于两个第二金属层115a、115b之间的第三绝缘层116以及位于相对更远离衬底基板101的第二金属层115之上的第四绝缘层117,如图6所示。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三绝缘层116也可以称为钝化层(PVX),这两个第二金属层115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源漏金属层(SD1)和第二源漏金属层(SD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金属层可以包括这两个第二金属层115a、115b中相对更远离衬底基板101的第二金属层115b如第二源漏金属层(SD2),相应地,目标绝缘层可以包括第三绝缘层116。
如图6所示,第三绝缘层116的远离衬底基板101的表面开设有上述第一凹槽1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第三绝缘层116上开设的第一凹槽121的深度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三绝缘层116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三绝缘层116、第二绝缘层114以及缓冲层103的厚度之和。这样有利于增加第一凹槽121能够达到的深度范围,从而有利于增加反射部122的面积,以增加反射光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绝缘层可以仅包括第三绝缘层116,第一凹槽121的深度可以等于第三绝缘层116的厚度。当然,考虑到实际制备时可能会存在过刻问题,第一凹槽121的深度会略大于第三绝缘层116的厚度,即槽底略低于所在位置处的第二绝缘层114的远离衬底基板101的表面。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绝缘层也可以包括第三绝缘层116和第二绝缘层114,第一凹槽121的设计深度可以大于第三绝缘层116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三绝缘层116以及第二绝缘层114的厚度之和。
以第一凹槽121的设计深度为第三绝缘层116以及第二绝缘层114的厚度之和为例,第三绝缘层116上开设的第一凹槽121的槽口位于第三绝缘层116的远离衬底基板101表面,整个第一凹槽121贯穿第三绝缘层116以及第二绝缘层114。当然,实际制备时,考虑到过刻问题,第一凹槽121的实际深度可能略大于第三绝缘层116以及第二绝缘层114的厚度之和,即槽底略低于所在位置处缓冲层103的远离衬底基板101的表面,这样可以使得设置于第一侧壁1211上的反射部122可以从缓冲层103延伸到第三绝缘层116,以反射更多的偏离正视角方向出射的光线,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发光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目标金属层也可以包括上述两个第二金属层115a、115b中相对更靠近衬底基板101的第二金属层115a如第一源漏金属层(SD1),实际可以根据产品的需要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金属层可以包括第一金属层113,相应地,目标绝缘层可以包括:缓冲层103。缓冲层103的远离衬底基板101的表面开设有上述第一凹槽121。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缓冲层103上开设的第一凹槽121的深度大于或等于缓冲层103的厚度,且小于缓冲层103与衬底基板101的厚度之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10与发光结构层220之间的彩膜层。彩膜层包括对应于至少一部分发光器件160设置的彩色滤光单元141。例如,彩色滤光单元141可以包括:红色滤光单元、蓝色滤光单元以及绿色滤光单元。当阵列基板10应用于显示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像素单元P包括红色子像素(R)、蓝色子像素(B)、绿色子像素(G)以及白色子像素(W),每个子像素包括的发光器件160均为发白光的发光器件160,则需要分别在红色子像素(R)、蓝色子像素(B)以及绿色子像素(G)的发光器件160下方对应设置红色绿光单元、蓝色滤光单元以及绿色滤光单元,以使得红色子像素(R)出射红色的光、蓝色子像素(B)出射蓝色的光以及绿色子像素(G)出射绿色的光,从而实现彩色显示。
图7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单个彩色滤光单元141的布设示意图。如图7所示,彩色滤光单元141可以覆盖发光区以及发光区周围设置的反射结构120,以使得发光区发出的光以及由反射部122反射回来的光均可以经过彩色滤光单元141的滤色处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10还包括:位于彩膜层的靠近衬底基板101一侧的第二凹槽131。第二凹槽13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凹槽12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绝缘层114开设有上述第一凹槽121的情况下,可以在覆盖第一凹槽121的绝缘层位置处如上述的第三绝缘层116或第四绝缘层117上开孔,以形成第二凹槽131。以覆盖第一凹槽121的绝缘层为上述第三绝缘层116为例,该孔位于第一凹槽121内且贯穿第三绝缘层116,从而得到贯穿第二绝缘层114以及第三绝缘层116的叠加孔,即形成第二凹槽131,如图5所示。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1的方向,第二凹槽131的深度大于第一凹槽121的深度,且小于彩膜层的靠近衬底基板101一侧所有绝缘层的厚度之和。
彩色滤光单元141除了覆盖正对于发光区的区域以外,还可以随形覆盖第二凹槽131的侧壁和底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160的发光区、第一凹槽121的槽口以及第二凹槽131的槽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正对的彩色滤光单元14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第二凹槽131的远离所述发光区的侧壁为第二侧壁13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第二侧壁1311也向着远离发光区的方向倾斜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1211与第二侧壁1311的坡度较可以基本相同,即第二侧壁1311可以与第一侧壁1211平行设置。
通过设置第二凹槽131可以使得覆盖反射部122的彩色滤光单元141区域形成如图5所示的倾斜结构,一方面可以缩短反射部122与彩色滤光单元141之间的光传输距离,尽可能地使得反射部122反射的光都可以通过彩色滤光单元141,有利于减少反射光为白光导致的混色异常现象;另一方面,倾斜的彩色滤光单元141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反射效果,能够将底发射发光器件160发出的一部分偏离正视角方向的光反射回第二电极163再出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发光亮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第一侧壁1211的方向,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1211与第二凹槽131的第二侧壁1311之间的距离大于反射部122的厚度,第一侧壁1211上覆盖的反射部122与第二侧壁1311上覆盖的彩色滤光单元141之间具有绝缘保护层,以降低反射部122被氧化的风险。
以在第二绝缘层114上开孔形成第一凹槽121,在第三绝缘层116上开孔形成第二凹槽131为例,制备时,可以在沉积用于得到第三绝缘层116的绝缘材料后,刻蚀掉第一凹槽121的槽底以及其他侧壁上覆盖的绝缘材料,保留覆盖第一侧壁1211上的反射部122的绝缘材料,作为上述的绝缘保护层,以保护反射部122不被氧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凹槽131的槽口位于第一凹槽121的槽口之上,第二凹槽131的槽底与第一凹槽121的槽底齐平或者低于第一凹槽121的槽底。如图5所示,第二凹槽131的槽底略低于第一凹槽121的槽底。这样有利于使得设置于第二侧壁1311上的彩色滤光单元141能够覆盖设置于第一侧壁1211上的反射部122的底端到顶端,从而更全面地对反射部122反射的光进行过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10还可以包括:平坦层150,设置于彩膜层的远离衬底基板101一侧,如图5所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阵列基板1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180,设置于发光结构层220的远离衬底基板101一侧,如图5所示,以保护发光器件160不受水氧侵蚀。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封装层180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硅或氮化硅等无机封装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厚度可以为1~1.5微米如1微米、1.3微米或1.5微米等。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封装层180也可以为多层结构,例如可以为两种无机封装层180交错层叠设置,或者,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无机封装层180、有机封装层180以及无机封装层180。实际实施时,可以根据产品的需要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图8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该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文中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10。如图8所示,该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01至步骤S103。
步骤S101,在衬底基板上形成目标绝缘层;
步骤S102,在目标绝缘层上形成反射结构,该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的反射部;以及
步骤S103,在目标绝缘层上形成发光结构层,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底发射发光器件,上述反射结构位于发光器件出光的一侧,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为远离发光器件的发光区的侧壁。
在上述步骤S101至步骤S103中,反射部122相对于衬底基板101的表面倾斜设置,反射部122的底端到发光区的距离小于反射部122的顶端到发光区的距离。反射部122的底端为靠近衬底基板101的一端。反射部12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发光器件160的发光区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制备过程,下面以制备图5示出的阵列基板10为例,参照图9-图12对阵列基板10的一种示例性制备过程进行说明。
在提供的衬底基板101上沉积一层遮光金属(LS),得到遮光金属薄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遮光金属可以为钼(Mo)金属,遮光金属薄膜的厚度可以为300~700埃。对遮光金属薄膜进行遮光掩膜工艺,界定出遮光图形,而后进行湿法刻蚀及湿法剥离,形成遮光图形,即形成上述的遮光层102。在遮光层102上沉积缓冲(Buffer)层,例如,缓冲层103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和氧化硅组合,厚度为0.3~0.5微米。沉积完成后使用光刻技术形成缓冲层103图形。
在缓冲层103上沉积有源层111并通过光刻湿刻形成有源层111图形。有源层111材料例如可以为铟镓锌氧化物(IGZO),厚度可以为0.05~0.08微米。然后,沉积一层第一绝缘层112,也可以称为栅绝缘层(GI),材料例如可以为氧化硅,厚度可以为0.1~0.2微米。接着,沉积第一金属层113,也可以称为栅金属层(Gate),例如可以采用铜(Cu)等金属,厚度为0.3~0.5微米。随后沉积栅极掩膜并通过光刻湿刻形成栅极以及栅极走线图形。以栅金属层的材料为铜为例,湿刻可以用双氧水等药液进行,在栅极湿刻完成后保留栅极掩膜进行GI的干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四氟甲烷(CF4)以及氧气(O2)干刻混合气体对GI进行干刻。例如,CF4的流量可以为2000~2500sccm(standard cubic centimeter per minute,标准立方厘米每分钟),O2流量可以为1000~1500sccm。
GI干刻完成后,对有源层111中预先定义的沟道区两端进行导体化处理,以形成分别用于连接源极以及漏极的源漏接触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体化可以用氨气(NH3)或者氦气(He)进行。在导体化完成后进行湿法剥离,沉积一层第二绝缘层114,也可以称为层间绝缘层(ILD),例如材料可以为氧化硅,厚度可以为0.6~0.8微米。在ILD开设上述的第一凹槽121,第一凹槽121位于预先定义的发光区的周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121的结构可以参照上文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除了第一凹槽121以外,还需要在ILD开设信号连接孔例如用于分别实现源极和漏极与源漏接触区连接的连接孔,信号连接孔的分布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设置,此处不做详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21的槽底的宽度w可以为4~6微米如4微米、5微米或6微米等,长度l可以为80~110微米,如80微米、90微米、100微米或110微米。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121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各发光器件160的发光区形状、尺寸以及发光区周围的器件和走线分布等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ILD上沉积一层金属例如铜或铝等,厚度可以为0.7~0.8微米,并对该层金属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二金属层115,也可以称为源漏金属层(SD)。图9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形成源漏金属层后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源漏金属层(SD)可以包括:SD金属走线以及驱动电路中包含的各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例如,SD金属走线可以包括:数据线DL、第一电源线VDD以及第二电源线VSS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信号线。沿第一方向,各发光区两侧最靠近的SD金属走线部分搭于其下方设置的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1211上,作为上述S102中的反射部122。图9中的α表示反射部122的坡度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对ILD上沉积的金属层进行图案化处理,除了形成源漏金属层(SD)以外,还可以形成第一金属图案以及第二金属图案,第一金属图案以及第二金属图案位于沿第二方向各发光区的两侧。第一金属图案以及第二金属图案部分搭于其下方设置的第一凹槽121的第一侧壁1211上,作为上述S102中的反射部122。
接着,沉积一层第三绝缘层116,也可以称为钝化层(PVX),例如钝化层材料可以为氧化硅,厚度可以为0.5~0.6微米。然后,设置PVX掩膜。在发光区沿第一方向的两侧最靠近的SD金属走线(如数据线DL、第一电源线VDD或第二电源线VSS等)下方ILD孔的相同位置设置PVX孔掩膜。为了保留覆盖在反射部122上的PVX材料,PVX孔可以与ILD孔存在一定的错位,大小可以略小于ILD孔。然后对PVX层进行刻蚀。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CF4以及O2的混合气体对PVX层进行干刻。例如,CF4的流量可以为2000~2500sccm,O2的流量可以为800~1000sccm。PVX干刻后进行湿法剥离,考虑到反射部122露出存在被氧化的风险,反射部122上覆盖的PVX保留而第一凹槽121的槽底以及其他侧壁上的PVX则被刻蚀,形成ILD+PVX叠加孔,即形成上述的第二凹槽131。图10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形成第二凹槽131后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考虑到过刻影响,ILD+PVX叠加孔的深度可以为0.9~1.0微米,如0.9微米或1微米等。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凹槽131的结构可以参照上文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此后,进行彩膜工艺,依次形成彩膜层以及平坦层150。图11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形成彩膜层以及平坦层150后的结构示意图。彩膜层包括多个彩色滤光单元141,彩色滤光单元141可以将其下方设置的ILD孔、PVX孔以及反射部122上方区域均覆盖。如图11所示,通过设置上述第二凹槽131可以缩短反射部122与对应彩色滤光单元141之间的光传输距离,尽可能使得反射部122反射的光可以经过彩色滤光单元141的滤色处理,从而有利于避免反射光为白光导致的混色异常问题。平坦层150可以采用有机材料如树脂(resin)材料制成,以起到较好的平坦效果。
在平坦层150上沉积用于形成第一电极161的透明导电材料,例如可以采用ITO或IZO等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材料。再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各发光器件160的第一电极161。接着,进行像素界定层170(PDL)工序,例如可以使用类PI材料进行涂覆、曝光和显影,形成像素开口171,以露出第一电极161的至少部分区域。图12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形成第一电极161以及像素界定层170后的结构示意图。
在第一电极161之上依次形成发光功能层162、第二电极163以及封装层180,就可以得到如图5所示的阵列基板10。例如,发光功能层162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以及电子注入层等。第二电极163的材料可以为镁或铝等具有反射以及导电特性的金属材料。封装层180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SiN)和氧化硅(SiO)的组合,厚度可以为1~1.5微米。
另外,图13示出了依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包括上文中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10。显示装置20例如可以是显示器、电视、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当然,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不局限于上述列举的种类。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尽管已描述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公开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Claims (21)

1.一种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目标绝缘层,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发光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目标绝缘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底发射发光器件;以及
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出光一侧的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的反射部,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目标绝缘层,所述第一侧壁为远离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区的侧壁,所述反射部相对于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倾斜设置,所述反射部的底端到所述发光区的距离小于所述反射部的顶端到所述发光区的距离,所述底端为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端,所述反射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目标金属层,位于所述目标绝缘层的靠近所述发光结构层的一侧;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目标信号线,靠近所述发光区的所述目标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搭于所述第一侧壁上,作为所述反射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信号线包括:数据线、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以及栅线中的一者或多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信号线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栅线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数据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靠近所述栅线一侧的所述反射部为所述栅线的一部分,靠近所述数据线一侧的所述反射部为所述数据线的一部分,所述栅线和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发光区的不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栅线一侧的反射部具有第一坡度角,靠近所述数据线一侧的反射部具有第二坡度角,所述第一坡度角小于所述第二坡度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目标金属层,位于所述目标绝缘层的靠近所述发光结构层的一侧;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目标信号线,所述反射部与所述目标金属层同层设置,所述反射部位于所述发光区与靠近所述发光区的目标信号线之间的间隔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绝缘层包括位于所述目标金属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且与所述目标金属层接触的绝缘层;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位于所述目标金属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且与所述目标金属层接触的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所述目标金属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有绝缘层的厚度之和。
8.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发光结构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层叠设置的有源层、第一绝缘层、第一金属层、第二绝缘层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金属层;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以下几个金属层中的一者或多者:
所述第一金属层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金属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金属层为一个,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绝缘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一凹槽;
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有源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缓冲层;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开设的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之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金属层为两个,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金属层中相对更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二金属层;
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的第三绝缘层,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有源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缓冲层;
所述第三绝缘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一凹槽;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所述第三绝缘层上开设的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以及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之和。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有源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缓冲层;所述目标金属层包括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缓冲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开设有所述第一凹槽,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所述缓冲层上开设的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且小于所述缓冲层与所述衬底基板的厚度之和。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与所述发光结构层之间的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对应于至少一部分所述发光器件设置的彩色滤光单元;
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彩膜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所述彩色滤光单元覆盖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和底部,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区、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以及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远离所述发光区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所述反射部与所述第二侧壁上覆盖的彩色滤光单元之间具有绝缘保护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之上,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齐平或者低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远离所述发光区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平行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每个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的晶体管,至少一部分所述晶体管的靠近所述发光区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反射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结构层还包括:像素界定层,具有多个像素开口,每个像素开口被配置为界定一个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区;
所述反射结构位于所述像素界定层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反射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像素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包括: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覆盖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区域搭于所述目标绝缘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为2~3微米。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的宽度为4~6微米;所述反射部的坡度角为30度~45度。
20.一种阵列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目标绝缘层;
在所述目标绝缘层上形成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的反射部;
在所述目标绝缘层上形成发光结构层,所述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底发射发光器件;
其中,反射结构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出光的一侧,所述第一侧壁为远离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区的侧壁,所述反射部相对于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倾斜设置,所述反射部的底端到所述发光区的距离小于所述反射部的顶端到所述发光区的距离,所述底端为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端,所述反射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2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
CN202410039828.1A 2024-01-10 2024-01-10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8585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9828.1A CN117858571A (zh) 2024-01-10 2024-01-10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9828.1A CN117858571A (zh) 2024-01-10 2024-01-10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8571A true CN117858571A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43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39828.1A Pending CN117858571A (zh) 2024-01-10 2024-01-10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5857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71634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2573920B1 (ko)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9666829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CN111863929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054138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device
US1202906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riving substrate
CN113812014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US20220344419A1 (en)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200062434A (ko) 표시 기판,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WO2022083349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714968A (zh) 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CN113130603B (zh) 显示装置
EP413137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9920823B (zh) 像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显示基板
US2023036320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502061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7858571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7063627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4019669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other substrate for display device
US2024012204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Display apparatus, and Color Film Substrate
US20240224599A1 (en)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KR20230102609A (ko) 표시장치
KR20230080147A (ko) 표시장치
GB2621788A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8284121A (zh) 堤部结构、包括该堤部结构的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