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6959A - 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56959A
CN117856959A CN202410027728.7A CN202410027728A CN117856959A CN 117856959 A CN117856959 A CN 117856959A CN 202410027728 A CN202410027728 A CN 202410027728A CN 117856959 A CN117856959 A CN 1178569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lay
target
value
data streams
data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2772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剑
曾凡志
王伟
马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itiao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itiao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itiao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itiao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2772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569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56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69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35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etwork
    • H04J3/0638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nodes; Internode synchronisation
    • H04J3/0658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packet nodes
    • H04J3/0661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packet nodes using timestamps
    • H04J3/0667Bidirectional timestamps, e.g. NTP or PTP for compensation of clock drift and for compensation of propagation de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本公开实施例利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多路数据流的同步精度。

Description

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实时合唱应用场景中,接收端需要接收来自不同演唱者的音频流,对于这些演唱者的音频流的同步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来自不同设备的音频流的精准对齐是一个挑战。目前的技术基本上都是基于演唱者的网络时间协议(Network Time Protocol,NTP)对齐,以协定同时播放进度,确保用户同时唱歌,接收端基于上行对齐后的NTP时间来对齐接收的音频流。
针对所接收音频流的对齐,现有技术中一般都是基于两路流的同步,多路流的同步也是套用两两同步的方案,以一路流为基准流,其他流与基准流同步,没有纵观全局,延迟存在互相拉扯无法收敛的问题,导致多路流的同步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以提高多路流的同步精度。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的同步方法,包括:
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
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
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流的同步装置,包括:
延时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
延时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
播放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该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基于该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该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基于该目标端到端延时对该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本实施例利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待同步的多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该多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时共用的目标端到端延时,无需采以某一路数据流为基准,能够综合考虑待同步的多路数据流的延迟情况,避免由于延迟存在互相拉扯而出现无法收敛的情况,提高多路数据流的同步精度。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原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流的同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流的同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选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端到端延时的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端到端延时的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端到端延时的调整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播放控制的反馈系统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流的同步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些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在使用本公开各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之前,均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恰当的方式对本公开所涉及个人信息的类型、使用范围、使用场景等告知用户并获得用户的授权。
例如,在响应于接收到用户的主动请求时,向用户发送提示信息,以明确地提示用户,其请求执行的操作将需要获取和使用到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根据提示信息来自主地选择是否向执行本公开技术方案的操作的电子设备、应用程序、服务器或存储介质等软件或硬件提供个人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但非限定性的实现方式,响应于接收到用户的主动请求,向用户发送提示信息的方式例如可以是弹窗的方式,弹窗中可以以文字的方式呈现提示信息。此外,弹窗中还可以承载供用户选择“同意”或者“不同意”向电子设备提供个人信息的选择控件。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知和获取用户授权过程仅是示意性的,不对本公开的实现方式构成限定,其它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方式也可应用于本公开的实现方式中。
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本身、数据的获取或使用)应当遵循相应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要求。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流的同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由数据流的同步装置执行,其中,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可配置于电子设备中,典型的,可以配置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适用于对多路数据流进行同步的场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可以包括:
S101、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
第一端到端延时可以理解为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某端到端延时,如至少两路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最大端到端延时、最小端到端延时、平均端到端延时(即端到端延时的平均值)或中值端到端延时(即端到端延时的中值)等。可选的,第一端到端延时可以为各路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最小端到端延时中的最大值,换言之,第一端到端延时可以为多个最小端到端延时中的最大值,该多个最小端到端延时可以为待同步的各路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最小端到端延时。所获取得到的第一端到端延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即待同步的多路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可以对应同一个第一端到端延时。
其中,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可以包括音频流和/或视频流,其可以为直播数据流或非直播数据流。待同步的数据流的数量不限,示例性的,待同步的数据流可以为至少两路,如待同步的数据流的数量可以大于或等于3。端到端延时可以为端到端延迟(End-to-End Delay)的延迟时长,如数据流从采集到播放之间所间隔的时长,其可以通过计算该数据流某数据包开始播放的时间点与其采集时间点之间的差值确定,该采集时间点可以携带于该数据包中。当前获取周期可以为当前所处于的获取周期,该获取周期可以理解为获取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周期,也即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到端延时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获取周期,周期性地获取与更新。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获取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以便于后续基于该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该至少两路数据流在进行同步时共用的目标端到端延时。
S102、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
其中,目标端到端延时可以理解为待同步的各路数据流在进行同步时共用的端到端延时,如在对待同步的各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时的基准端到端延时,其可以为各路数据流在播放时待对齐的端到端延时。
具体的,在获取到第一端到端延时后,可以基于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待同步的各路数据流共用的目标端到端延时,例如,可以基于第一端到端延时更新目标端到端延时,以便于后续基于更新后的目标端到端延时对待同步的此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包括:获取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根据所述原始值和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将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由所述原始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值。
其中,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可以为在本次对目标端到端延时进行调整之前,目标端到端延时最后调整至的延时值。示例性的,目标端到端延时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调整周期周期性地进行调整,此时,所获取的第一端到端延时可以为待调整的至少两路数据流在当前调整周期内的第一端到端延时;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可以为目标端到端延时在上一调整周期内的延时值,当不存在上一调整周期时,如当当前调整周期为目标端到端延时的首个调整周期时,目标端到端延时可以不存在原始值,或者,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可以为预先设置的初始值(如预设无效值),以下以不存在上一调整周期时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初始值为预设无效值为例进行说明。
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可以理解为目标端到端延时本次需要调整至的延时值,如目标端到端延时在当前调整周期内的延时值。调整周期的周期长度不限,示例性的,可以将调整周期的周期长度设置为0.5s、1s或2s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基于第一端到端延时对目标端到端延时进行调整,如将目标端到端延时由该原始值调整为目标值。
示例性的,可以获取目标端到端延时在上一调整周期中的延时值,作为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根据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和所获取的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确定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并将目标端到端延时由该原始值调整为该目标值,以便于后续基于调整后的目标端到端延时对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和所获取的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确定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的确定方式不限。可选的,可以根据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是否为预设无效值确定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的确定方式,并根据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和第一端到端延时,采用该确定方式确定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原始值和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包括:如果所述原始值为预设无效值,则将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作为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和/或,如果所述原始值不为预设无效值,则计算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与所述原始值之间的差值,并根据所述差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示例性的,如果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为预设无效值,则说明当前调整周期为针对目标端到端延时的首个调整周期,此时,由于目标端到端延时不存在有效的原始值,故可以仅基于所获取的、此至少两路数据流在当前调整周期内的第一端到端延时对目标端到端延时进行调整,如直接将此两路数据流在当前调整周期内的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作为目标端到端延时在当前调整周期内的目标值。和/或,如果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不为预设无效值,则说明当前调整周期不为针对目标端到端延时的首个调整周期,此时,目标端到端延时存在有效的原始值,故可以计算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之间的差值,并根据该差值确定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之间的差值确定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的方式不限。示例性的,可以根据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之间的差值同预设阈值(如第一预设阈值和/或第二预设阈值)之间的相对大小对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进行调整,得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此时,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差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包括下述至少之一:如果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增大第一调整步长,得到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正值;如果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并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作为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如果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减小第二调整步长,得到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为负值。
其中,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预先设置的不同预设阈值,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正值,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负值。第一预设阈值的绝对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绝对值之间的相对大小不限,如第一预设阈值的绝对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绝对值可以相等或不相等。
以第一预设阈值为正值,第二预设阈值为负值为例,第一调整步长和第二调整步长可以为正值,第一调整步长与第二调整步长之间的相对大小不限,如第一调整步长和第二调整步长可以相等或不相等。第一调整步长和/或第二调整步长可以为固定值,也可以为动态确定的值,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可选的,第一调整步长可以为第一预设步长同上述差值(即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和/或,第二调整步长可以为第二预设步长同上述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小值,以进一步提升对目标端到端延时进行调整时的平滑效果。在此,第一预设步长和第二预设步长可以为预先设置的两个步长,第一预设步长和第二预设步长可以为正值,第一预设步长与第二预设步长之间的相对大小不限,如第一预设步长和第二预设步长可以相等或不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基于调整步长对目标端到端延时进行平滑调整,避免出现由于调整幅度过大而引入新的不同步的情况,从而通过控制全局的目标端到端延时的调整,降低数据流的加减速影响,进一步提升数据流的同步效果和播放效果。
示例性的,如果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说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小于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且二者之间相差较多,此时,可以将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增大第一调整步长,如将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增大第一预设步长与该差值中的最小值,并将增大后的原始值作为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如果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并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则说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与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相差较少,此时,可以不对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进行调整,直接将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作为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即不对目标端到端延时进行调整。
如果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说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大于第一端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且二者之间相差较多,此时,可以将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减小第二调整步长,如将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减小第二预设步长与该差值中的最小值,并将减小后的原始值作为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S103、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共用的目标端到端延时后,可以以该目标端到端延时为基准,对该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播放控制,以实现该至少两路数据流的同步播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包括:针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路数据流,获取当前数据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根据所述实际端到端延时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计算所述当前数据流的同步差异时长;基于所述同步差异时长对所述当前数据流进行播放控制。
其中,当前数据流可以理解为当前进行播放控制的数据流,其可以为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任意一路数据流,换言之,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路数据流均可以作为当前数据流进行播放控制。当前数据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可以理解为当前数据流当前实际的端到端延时,如当前数据流在当前播放控制周期内的真实端到端延时。
同步差异时长可以理解为实际端到端延时与目标端到端延时之间所差异的时长。当前播放控制周期可以为当前所处于的播放控制周期,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播放控制周期周期性地对各路数据流进行播放控制。在此,该播放控制周期的周期长度不限,例如,可以将该播放控制周期的周期长度设置为7ms、10ms或20ms等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基于每路数据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与所确定的目标端到端延时之间的同步差异时长对该路数据流进行播放控制,以将该路数据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调整至与目标端到端延时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之内,从而实现不同路数据流之间的同步播放。
示例性的,可以针对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路数据流,首先获取当前数据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如计算该路数据流的播放时间点与采集时间点之间所间隔的时长,作为当前数据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
然后,根据该实际端到端延时与目标端到端延时计算当前数据流的同步差异时长,如计算该实际端到端延时与目标端到端延时之间的差值,作为当前数据流的同步差异时长。
随后,基于当前数据流的同步差异时长对当前数据流进行播放控制。例如,如果当前数据流的同步差异时长大于预先设置的最大差异时长阈值,则表示当前数据流延时过高,此时可以控制当前数据流加速播放,如将当前数据流的播放速度提升为其调整前的原始播放速度的a倍(a>1);如果当前数据流的同步差异时长小于预先设置的最小差异时长阈值,则表示当前数据流播放过快,此时可以控制当前数据流减速对齐,如将当前数据流的播放速度降低为其调整前的原始播放速度的b倍(0<b<1);如果当前数据流的同步差异时长大于预先设置的最小差异时长阈值且小于预先设置的最大差异时长阈值,则表示当前数据流的同步性较好,此时,可以保持当前数据流的播放速度不变,即不对当前数据流的播放速度进行调整。
在此,最大差异时长阈值大于最小差异时长阈值,最大差异时长阈值和最小差异时长阈值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示例性的,最大差异时长阈值可以为正值,最小差异时长阈值可以为负值,最大差异时长阈值的绝对值与最小差异时长阈值的绝对值之间的相对大小不限,如最大差异时长阈值的绝对值与最小差异时长阈值的绝对值可以相等或不相等。a和b的具体数值不限,示例性的,可以将a设置为1.5等数值,和/或,将b设置为0.5等数值。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该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基于该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该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基于该目标端到端延时对该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本实施例利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待同步的多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该多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时共用的目标端到端延时,无需采以某一路数据流为基准,能够综合考虑待同步的多路数据流的延迟情况,避免由于延迟存在互相拉扯而出现无法收敛的情况,提高多路数据流的同步精度。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流的同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方案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可选方案组合。可选的,所述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包括: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中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根据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
相应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可以包括:
S201、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中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
其中,某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可以理解为该路数据流的某端到端延时,如该路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最大端到端延时、最小端到端延时、平均端到端延时(即端到端延时的平均值)或中值端到端延时(即端到端延时的中值)等。当前获取周期可以为当前所处于的获取周期。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获取周期周期性地获取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该获取周期的周期长度不限,示例性的,可以将获取周期的周期长度设置为300ms、500ms或1000ms等。该获取周期的周期长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调整周期的周期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获取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中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如依据第二端到端延时的具体含义,分别获取每路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第二端到端延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中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包括:针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路数据流,获取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多个传播延时;根据所述多个传播延时确定所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计算所述目标传播延时与所述当前数据流的抗抖动延时之和,作为所述当前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
其中,当前数据流可以为当前确定其第二端到端延时的数据流,其可以为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任意一路数据流,换言之,可以将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一路数据流分别作为当前数据流,以确定其第二端到端延时。
传播延时可以为数据流进行传播所耗费的时长,如数据流从采集到接收之间所间隔的时长,其可以通过计算数据流某数据包的接收时间点与采集时间点之间的差值确定。该接收时间点可以理解为接收到该数据包的时间点。目标传播延时可以理解为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某传播延时,如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最大传播延时、最小传播延时、平均传播延时(即传播延时的平均值)或中值传播延时(即传播延时的中值)等。
抗抖动延时可以理解为对抗网络抖动所产生的延时,其可以为抖动缓冲器(Jitter Buffer)所对应的延时,抗抖动延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Jitter Buffer成熟逻辑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某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可以基于该路数据流的传播延时和抗抖动延时计算得到,即可以将端到端延时拆分为传播延时和抗抖动延时两部分,从而可以复用原有的Jitter Buffer延时估计以兼顾网络抖动的影响,同时与Jitter Buffer延时估计解耦,能够在提升多路数据流的同步效果的同时,提升数据流同步的抗弱网能力,并降低端到端延时。
具体的,可以针对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路数据流,获取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所计算得到的多个传播延时;根据该多个传播延时确定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获取当前数据流的抗抖动延时,如获取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抗抖动延时;将该目标传播延时与该抗抖动延时相加,得到该目标传播延时与该抗抖动延时之和,并将该目标传播延时与该抗抖动延时之和作为当前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多个传播延时的确定方式不限。示例性的,可以计算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所接收到的至少两个数据包的传播延时,作为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传播延时。例如,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计算周期,周期性地计算当前数据流的传播延时,并获取在当前获取周期内计算得到的、当前数据流的多个传播延时,作为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传播延时。此时,可选的,在所述获取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多个传播延时之前,还包括:周期性地计算当前数据流的传播延时,其中,所述传播延时的计算周期长度小于所述当前获取周期的周期长度,所述计算周期长度为计算周期的周期长度。该计算周期可以理解为计算传播延时的周期,计算周期的周期长度(即计算周期长度)可以小于当前获取周期的周期长度,以确保在当前获取周期内能够计算得到多个传播延时。计算周期的周期长度不限,如可以将计算周期的周期长度设置为50ms、80ms或100ms等。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传播延时可以与第二端到端延时对应,如当第二端到端延时分别为最大端到端延时、最小端到端延时、平均端到端延时或中值端到端延时时,该目标传播延时可以对应的分别为最大传播延时、最小传播延时、平均传播延时(即传播延时的平均值)或中值传播延时(即传播延时的中值)。
以第二端到端延时为最小端到端延时为例,目标传播延时可以为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最小传播延时,从而,在获取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多个传播延时之后,可以将该多个传播延时中最小的传播延时(即该多个传播延时中的最小值)作为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此时,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传播延时确定所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包括:将所述多个传播延时中最小的传播延时,作为所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
S202、根据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
具体的,在获取到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中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之后,可以根据各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确定此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到端延时的确定方式可以基于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具体含义确定。例如,当第一端到端延时分别为至少两路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最大端到端延时、最小端到端延时、平均端到端延时或中值端到端延时时,可以分别获取各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中最大的第二端到端延时、最小的第二端到端延时、各第二端到端延时的平均值或者各第二端到端延时的中值,作为该至少两路数据流共同的第一端到端延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到端延时可以为待同步的至少两路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最大端到端延时,从而,获取到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后,可以将各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中最大的第二端到端延时(即各第二端到端延时中的最大值),作为此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此时,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包括:将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中最大的第二端到端延时,作为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
S203、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
S204、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流同步方法,能够提高多路数据流的同步精度,提升多路数据流之间的同步效果。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选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中以存在三路待同步的数据流为例),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决策待同步的所有数据流共同的目标端到端延时,所有数据流的播放均对齐该目标端到端延时,使得所有数据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相等或相近,从而达到同步的效果。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可以描述为:
S0)将所有数据流共同的目标端到端延时final_target_e2e_delay初始化为0(即预设无效值),并分别按照下述步骤所对应的时间间隔(即周期长度)循环执行如下操作S1-S5:
S1)针对每一路数据流,每隔update_duration(即计算周期的周期长度,如80ms)计算该数据流的传播延时Propagation Delay(如从采集到接收的延时),单独估计该数据流的最小传播延时(即目标传播延时)。例如,可以按照500ms窗口对传播延时做最小值滤波(如每间隔500ms取数据流的传播延时prop_delay在该500ms内的最小值),即得到最小传播延时min_prop_delay,此最小传播延时在其所位于的500ms窗口生效。
S2)针对每一条数据流,单独估计其抗抖动所需延时jitter_buffer_delay(即抗抖动延时),网络抖动估计可以复用已有的jitter buffer成熟逻辑。
S3)针对每一条数据流,估计其最小所需端到端延时target_e2e_delay(即第二端到端延时),即target_e2e_delay=min_prop_delay+jitter_buffer_delay。
在本实施例中,单路数据流的最小端到端延时可以拆解成最小传播延时+抗抖动延时,传播延时可以认为是传播所需延时(如光纤/网线固有延时、交换机处理的固有延时等),抗抖动延时可以认为是处理环节以及网络传输引入的抖动延时。最小传播延时可以为从采集到接收端接收的最小延时,抗抖动延时可以为接收端从接收到播放的缓冲延时,这两段的拆解是正交互相无包含的,如图4和5所示。由于目前已经有成熟的计算抗抖动延时方法,只需要估计最小传播延时即可。
S4)通过决策模块每间隔1s(即调整周期的周期长度)执行一次如下操作:获取每路数据流的最小所需端到端延时target_e2e_delay,并在所有数据流的最小端到端延时中取最大值max_target_e2e_delay(即第一端到端延时)。
如果目标端到端延时final_target_e2e_delay当前为预设无效值0,则直接将目标端到端延时final_target_e2e_delay调整为当前确定的最大值max_target_e2e_delay。
如果目标端到端延时final_target_e2e_delay当前不为预设无效值0,则根据final_target_e2e_delay与max_target_e2e_delay的差距平滑调整final_target_e2e_delay,避免由于final_target_e2e_delay调整过快引入不同步:
在max_target_e2e_delay-final_target_e2e_delay>inc_threshold(即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可以将final_target_e2e_delay增加一个第一调整步长,第一调整步长可以为min(inc_step,max_target_e2e_delay-final_target_e2e_delay);
在max_target_e2e_delay-final_target_e2e_delay<-dec_threshold(即第二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可以将final_target_e2e_delay降低一个第二调整步长,第二调整步长可以为min(dec_step,final_target_e2e_delay-max_target_e2e_delay)。
由此,如图6所示,目标端到端延时在进行调整时可以呈阶梯式上升或阶梯式下降的趋势(图6中以阶梯式下降为例)。
在此,阈值和步长可以根据需要配置,阈值可用于控制进行播放控制的敏感度,步长可用于控制加减速的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存在N路数据流需要同步,这N路数据流至少需要的延时分别为:D1,D2,…,DN,即第i路流达到此延时才不会卡顿。所有数据流的目标延时为T。当T<Di时,会引入卡顿。因此,同步可以转换成一个最优化问题。
从而可以对所有数据流进行排序,按照其需求延时从小到大排序,假设m路数据流有卡顿,N-m路数据流引入额外延时,则其代价函数如下:
k1,i是第i路数据流的卡顿系数,k2,i是第i路数据流的延时系数。针对同步场景,对于同步效果有更高要求,对于延时要求并没那么高,观众用户甚至不去关注延时,因此,可以将延时系数k2,i设置为0,即代价主要来自于卡顿。在优化卡顿时,可以让m等于0,即所有的流均不存在卡顿即可。因此则有:
T≥max(D1,D2,…,DN)。
因此,可以在所有数据流的target_e2e_delay中取最大值max_target_e2e_delay,来满足所有数据流不卡顿的一个延时。
S5)通过播放线程每间隔10ms(即播放控制周期的周期长度)估计每路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real_e2e_delay=playout_time(即播放时间)-capture_time(即采集时间),并与目标端到端延时比较,得到该路数据流的同步差异时长sync_diff=real_e2e_delay-final_target_e2e_delay,根据与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差距做播放加减速,一般来说可以设置一个阈值(比如10ms),阈值范围内可以不对数据流做加减速调整:
如果sync_diff大于最大阈值(即最大差异时长阈值,如10ms),表示该路数据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高于目标端到端延时,可以控制该路数据流加速播放;
如果sync_diff小于最小阈值(即最小差异时长阈值,如-10ms),表示该路数据流播放过快,可以控制该路数据流减速对齐;
如果sync_diff在阈值范围内(即大于或等于最小阈值且小于或等于最大阈值),表示该路数据流同步性较好,可以不对该路数据流的播放速度进行调整。
反馈系统的结构如图7所示,每一路数据流通过不断加减速,直至播放延时接近或等于目标端到端延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采集时间capture time(即采集时间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中解析得到(如发送端采用扩展方式传递的方式向接收端发送该数据包),数据包里面携带了采集时间(如发送端的NTP时间),所有端时间同步过,如N个发送端时间已经同步过。接收时间receive time(即接收时间点)可以为接收端接收的时间(如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的NTP时间)。播放时间playout time(即播放时间点)可以为接收端播放的时间(如接收端播放相应数据包的NTP时间)。
real_e2e_delay=播放时间-采集时间;
prop_delay=接收时间-采集时间;
target_e2e_delay=min_prop_delay+jitter_buffer_delay;
sync_diff=real_e2e_delay-final_target_e2e_delay。
在确定real_e2e_delay、prop_delay(如min_prop_delay)以及target_e2e_delay时可以均不考虑发送端与接收端的NTP时间差,从而,在计算sync_diff时发送端与接收端的NTP时间差可以抵消。由此能够在保证同步效果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同步过程中所需的运算量。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基准流的同步方案,引入最小传播延时,将每路数据流的延时拆解成最小传播延时和抗抖动延时,从而得到每路数据流的最小所需延时,再综合所有数据流的结果,决策全局共用延时(即目标端到端延时),并平滑全局共用延时,精准控制播放进度,从而达到所有数据流的全局同步。
例如,通过引入最小传播延时,对端到端延时做了合理拆解,可以复用原有的jitter buffer延时估计兼顾了网络抖动的影响,同时与jitter buffer延时估计解耦,能够同时达到抗弱网能力好、端到端延时最小、同步度高、性能开销低;通过周期性地决策全局最优的目标端到端延时,所有数据流流均对齐目标端到端延时,即通过保证所有数据流的端到端延时相近从而保证精准同步;通过控制全局的目标端到端延时的调整,从而降低加减速影响,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能够解决多条数据流同步如何稳定持续同步的问题,适应多路数据流同步,确保所有的数据流达到或接近目标端到端延时,同时兼顾网络抖动,实现逻辑简单、性能开销低,能够在各种弱网场景保持同步。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流的同步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可配置于电子设备中,典型的,可以配置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中,可通过执行数据流的同步方法对多路数据流进行同步。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装置可以包括:延时获取模块801、延时确定模块802和播放控制模块803,其中,
延时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
延时确定模块802,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
播放控制模块803,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装置,通过延时获取模块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该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通过延时确定模块基于该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该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通过播放控制模块基于该目标端到端延时对该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本实施例利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待同步的多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该多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时共用的目标端到端延时,无需采以某一路数据流为基准,能够综合考虑待同步的多路数据流的延迟情况,避免由于延迟存在互相拉扯而出现无法收敛的情况,提高多路数据流的同步精度。
可选的,所述延时获取模块801包括:第一延时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中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延时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
可选的,所述第一延时获取单元包括:延时获取子单元,用于针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路数据流,获取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多个传播延时;延时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传播延时确定所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延时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所述目标传播延时与所述当前数据流的抗抖动延时之和,作为所述当前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装置还可以包括:延时计算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取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多个传播延时之前,周期性地计算当前数据流的传播延时,其中,所述传播延时的计算周期长度小于所述当前获取周期的周期长度,所述计算周期长度为计算周期的周期长度。
可选的,所述延时确定子单元具体用于:将所述多个传播延时中最小的传播延时,作为所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
可选的,所述延时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将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中最大的第二端到端延时,作为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
可选的,所述延时确定模块802包括:原始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目标值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原始值和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延时调整单元,用于将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由所述原始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值。
可选的,所述目标值确定单元包括: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在所述原始值为预设无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作为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和/或,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在所述原始值不为预设无效值的情况下,计算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与所述原始值之间的差值,并根据所述差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可选的,所述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执行下述至少之一:如果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增大第一调整步长,得到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正值;如果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并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作为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如果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减小第二调整步长,得到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为负值。
可选的,所述播放控制模块803包括:第二延时获取单元,用于针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路数据流,获取当前数据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时长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实际端到端延时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计算所述当前数据流的同步差异时长;播放控制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同步差异时长对所述当前数据流进行播放控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装置可执行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具备执行数据流的同步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
下面参考图9,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例如终端设备)900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图9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9所示,电子设备9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9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9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9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9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9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9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901、ROM 902以及RAM 903通过总线9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905也连接至总线9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9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9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9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908;以及通信装置909。通信装置9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9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9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9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9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908被安装,或者从ROM 9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9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上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但不限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其中,模块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1提供了一种数据流的同步方法,包括:
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
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
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2根据示例1所述的方法,所述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包括:
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中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
根据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3根据示例2所述的方法,所述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中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包括:
针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路数据流,获取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多个传播延时;
根据所述多个传播延时确定所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
计算所述目标传播延时与所述当前数据流的抗抖动延时之和,作为所述当前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4根据示例3所述的方法,在所述获取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多个传播延时之前,还包括:
周期性地计算当前数据流的传播延时,其中,所述传播延时的计算周期长度小于所述当前获取周期的周期长度,所述计算周期长度为计算周期的周期长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5根据示例3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传播延时确定所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包括:
将所述多个传播延时中最小的传播延时,作为所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6根据示例2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包括:
将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中最大的第二端到端延时,作为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7根据示例1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
根据所述原始值和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将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由所述原始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值。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8根据示例7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所述原始值和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包括:
如果所述原始值为预设无效值,则将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作为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和/或
如果所述原始值不为预设无效值,则计算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与所述原始值之间的差值,并根据所述差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9根据示例8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所述差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包括下述至少之一:
如果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增大第一调整步长,得到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正值;
如果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并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作为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如果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减小第二调整步长,得到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为负值。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10根据示例1-9任一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包括:
针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路数据流,获取当前数据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
根据所述实际端到端延时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计算所述当前数据流的同步差异时长;
基于所述同步差异时长对所述当前数据流进行播放控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11提供了一种数据流的同步装置,包括:
延时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
延时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
播放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12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示例1-10中任一所述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示例13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示例1-10中任一所述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不应当理解为要求这些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来执行。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施例中。相反地,在单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施例中。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Claims (13)

1.一种数据流的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
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
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包括:
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中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
根据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中每路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包括:
针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路数据流,获取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多个传播延时;
根据所述多个传播延时确定所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
计算所述目标传播延时与所述当前数据流的抗抖动延时之和,作为所述当前数据流的第二端到端延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多个传播延时之前,还包括:
周期性地计算当前数据流的传播延时,其中,所述传播延时的计算周期长度小于所述当前获取周期的周期长度,所述计算周期长度为计算周期的周期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传播延时确定所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包括:
将所述多个传播延时中最小的传播延时,作为所述当前数据流在当前获取周期内的目标传播延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包括:
将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所述第二端到端延时中最大的第二端到端延时,作为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原始值;
根据所述原始值和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将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由所述原始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原始值和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包括:
如果所述原始值为预设无效值,则将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作为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和/或
如果所述原始值不为预设无效值,则计算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的延时值与所述原始值之间的差值,并根据所述差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差值确定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包括下述至少之一:
如果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增大第一调整步长,得到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正值;
如果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并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作为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
如果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所述原始值减小第二调整步长,得到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的目标值,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为负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包括:
针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中的每路数据流,获取当前数据流的实际端到端延时;
根据所述实际端到端延时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计算所述当前数据流的同步差异时长;
基于所述同步差异时长对所述当前数据流进行播放控制。
11.一种数据流的同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延时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至少两路数据流的第一端到端延时,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为待同步的数据流;
延时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端到端延时确定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待同步至的目标端到端延时;
播放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端到端延时对所述至少两路数据流进行同步播放控制。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流的同步方法。
CN202410027728.7A 2024-01-08 2024-01-08 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8569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7728.7A CN117856959A (zh) 2024-01-08 2024-01-08 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7728.7A CN117856959A (zh) 2024-01-08 2024-01-08 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6959A true CN117856959A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43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27728.7A Pending CN117856959A (zh) 2024-01-08 2024-01-08 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5695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208220A1 (en) Automatically synchronizing multiple real-time video sources
CN111064987B (zh) 信息展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0887646B2 (en) Live streaming with multiple remote commentators
JP7568355B2 (ja) インタラクティブ型コラボライブ配信の制御方法、装置、システム、機器及び媒体
US20240292044A1 (en) Method,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for audio and video synchronization monitoring
US20240121455A1 (en) Method,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for video bitrate switching
US2013024218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synchronized playback of media streams and corresponding closed captions
WO2023035879A1 (zh) 自由视角视频的视角切换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和介质
WO2023165371A1 (zh) 音频播放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70163411A1 (en) Synchronization device, method, program and system
CN112954402A (zh) 视频显示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3259729B (zh) 数据切换的方法、服务器、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2929240A (zh) 获取通信延迟时间的方法、装置、终端和非暂时性存储介质
CN116033199A (zh) 多设备音视频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856959A (zh) 数据流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584822B (zh) 一种同步播放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501286A (zh) 一种帧率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KR102051985B1 (ko) 이질적인 네트워킹 환경들에서 미디어 렌더링의 동기화
CN116248991A (zh) 相机位置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695928A (zh) 一种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53322B (zh) 数据分发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089961B (zh) 一种视频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197351B (zh) 流传输数字内容同步的方法及系统
CN116939260A (zh) 多用户的多媒体控制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4765695B (zh) 一种直播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