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45475A - 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45475A
CN117845475A CN202410066333.8A CN202410066333A CN117845475A CN 117845475 A CN117845475 A CN 117845475A CN 202410066333 A CN202410066333 A CN 202410066333A CN 117845475 A CN117845475 A CN 1178454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double
hot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663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华振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Xinyi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Xinyi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Xinyi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Xinyi Machinery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6633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454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45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454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该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包括:具备风室的壳体,双出口送风机构,第一出气机构与第二出气机构,热风机构;双出口送风机构包括:送风组件,以及沿轴线中心对称设置于风室内并形成于送风组件外围的导引件;导引件将风室分隔形成导风道,导风道沿竖向形成两个出口方向相反的送风口;送风组件抽吸热风机构内的热气体进入风室,热气体在导风道内呈旋向流动并通过两个出口方向相反的送风口分别输送至第一出气机构与第二出气机构。通过本申请,实现缩减装置整体的竖向高度,使该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空间资源的占用并减少能耗。

Description

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型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背景技术
拉幅烘燥定型工艺技术是纺织印染后整理工艺使用最为广泛的整理技术。其适用于梭织面料、针织面料、非织造物、无纺布、毛皮与皮革、复合面料等各种类型面料拉幅烘燥定型工艺。面料在漂染、印花等化学或物理方法加工过程中,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变得径向伸长,纬向收缩,幅宽不匀和纬斜等织物尺寸稳定性等问题。需经过拉幅、烘干、定型的整理得到纠正。拉幅、烘燥、定型是在拉幅机中,将含有一定湿度的棉藤、丝、毛织物以及某种吸湿化纤的幅宽控制规定的尺寸,并加以烘燥、消除内应力,调整面料的状态,使面料幅宽整齐划一,尺寸稳定。
公开号CN11072509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层拉幅定型装置及系统,在该现有技术中由两组上下布置且由分隔板隔离的定型机组成,单组定型机通过燃烧器进行燃烧产生热量,在风机的作用下,将热量从燃烧室通过风室、固定壳传送至上出气管组和下出气管组,上出气管组和下出气管组喷出热风对纺织物进行拉幅定型,两组定型机叠加在一起实现对两组纺织物分别拉幅定型的目的。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双层拉幅定型装置,为实现对两组纺织物实现双层拉幅定型,需要用到两组独立的定型机,两组定型机属于两个独立的系统,两组定型机双层叠加在一起进而增加了空间资源的占用,并存在燃烧器产生的热量被分散在较大的由定型机的箱体所围合形成的体积中,从而存在热量利用率低及能耗较高的技术问题。并且现有技术中的双层拉幅定型装置内部设置分隔板,导致装置内部热量分布不均匀。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双层拉幅定型装置及系统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定型装置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尤其是为了实现缩减装置整体的竖向高度,使该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空间资源的占用并减少能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包括:具备风室的壳体,轴向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双出口送风机构,沿所述壳体轴线对称设置并连通所述风室的第一出气机构与第二出气机构,以及沿轴向形成于所述第一出气机构与所述第二出气机构之间并连通所述风室的热风机构;
所述双出口送风机构包括:送风组件,以及沿轴线中心对称设置于所述风室内并形成于所述送风组件外围的导引件;
所述导引件将所述风室分隔形成导风道,所述导风道沿竖向形成两个出口方向相反的送风口;
所述送风组件抽吸所述热风机构内的热气体进入所述风室,热气体在所述导风道内呈旋向流动并通过两个出口方向相反的送风口分别输送至所述第一出气机构与第二出气机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引件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内壁并相对于所述壳体轴线倾斜延伸的导风板,构造于导风板的延伸端并朝向所述壳体内壁转折延伸的侧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风板所形成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侧板所形成的延伸方向形成与所述导风道内热气体旋向流动方向相切的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0°且小于18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风组件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反向于所述热风机构一侧外壁的驱动单元,同轴配置于所述驱动单元所包含的驱动端并形成于所述导风道内的涡轮;
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涡轮旋转以抽吸所述热风机构内的热气体并引导热气体在所述导风道内呈旋向流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出气机构包括:沿竖向上下布置的第一出气管组与第二出气管组;所述第二出气机构包括:沿竖向上下布置的第三出气管组与第四出气管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被构造出: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出气管组与所述第三出气管组的第一子管组与第三子管组,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出气管组与所述第四出气管组的第二子管组与第四子管组;
所述第一出气管组、所述第二出气管组、所述第三出气管组与所述第四出气管组均包含多个沿横向排布的出气管,沿竖向相对的出气管内侧壁均被构造出多个出气孔;所述第一子管组、所述第二子管组、所述第三子管组与所述第四子管组均包含多个与所述出气管相对应连通的导风口,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导风口形成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室包括:供所述风室内热气体流向所述第一子管组的第一风道,供所述风室内热气体流向所述第二子管组的第二风道,以及供所述风室内热气体流向所述第三子管组的第三风道,以及供所述风室内热气体流向所述第四子管组的第四风道;
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内部沿所述风室横长方向均设置调节风阀,以调节分别送入所述第一子管组、所述第二子管组、所述第三子管组与所述第四子管组的热气体风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风阀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风道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所述第一风道的热气体风量的第一调节板,形成于所述第二风道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所述第二风道的热气体风量的第二调节板,形成于所述第三风道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所述第三风道的热气体风量的第三调节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第四风道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所述第四风道的热气体风量的第四调节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风机构包括:燃烧室,于所述燃烧室内形成热气体的加热源,以及连通所述燃烧室与所述壳体的热风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内设形成于所述风室的引风筒,所述引风筒连通所述热风管以将热气体引导至所述涡轮。
基于相同发明思想,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双层拉幅定型设备,包括:箱体,至少一轴向配置于所述箱体内的如上述任一项发明创造所揭示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内设于所述箱体并形成于所述第一出气管组与所述第二出气管组之间以对面料进行拉幅的第一调幅机构,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三出气管组与所述第四出气管组之间以对面料进行拉幅的第二调幅机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层拉幅定型设备包含至少两个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相邻两个所述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均沿所述壳体纵向侧壁拼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风机构连通水平设置的至少两个壳体,与所述热风管连接水平设置的两个壳体相互隔离;
所述热风管被构造出多个连通所述风室的热风分配管,或者,所述热风管被构造出多个连通所述风室的热风分配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风机构连通水平设置的偶数个壳体,相邻所述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中的导引件相对于两个所述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所形成的拼接面呈水平镜像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层拉幅定型设备还包括:沿所述箱体纵长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气机构与所述第二出气机构两侧的固定支架,所述第一调幅机构包括:横向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两个第一调幅件,所述第二调幅机构包括:横向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两个第二调幅件;
两个所述第一调幅件用于在相互靠近时对面料进行拉幅,两个所述第二调幅件用于在相互靠近时对面料进行拉幅。
基于相同发明思想,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双层拉幅定型系统,包括:进布单元,至少一个如上述任一项发明创造所揭示的双层拉幅定型设备,以及出布单元;
所述双层拉幅定型设备配置于所述进布单元与所述出布单元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层拉幅定型系统包含至少两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相邻两个所述双层拉幅定型设备均沿所述箱体纵向侧壁拼接。
基于相同发明思想,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双层拉幅定型系统的应用,使用如上述任一项发明创造所揭示的双层拉幅定型系统对面料进行拉幅定型,所述面料包括梭织面料、针织面料、非织造物、无纺布、毛皮与皮革、复合面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申请中,通过风室内的导引件将风室分隔形成供热气体呈旋向流动并沿两个相反方向送出的风道,风道内设置送风组件将燃烧室内的热气体抽吸进入风道内,热气体通过风道的两个方向相反的送风口送至分配室内再通过分配室进入到出气机构中,通过一个双出口送风机构实现对两组出气机构输送热气体,整体缩减了竖向高度,从而使该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空间资源的占用,并且该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通过一组热风机构能够对两组出气机构提供热气体,使得燃烧器产生的热气体能够集中在相对较小的空间中,从而进一步地减少了能耗,降低了对面料实现复式烘干定型的成本,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由两组上下布置且由分隔板隔离的定型机组成的双层拉幅定型装置存在的空间占用大、能耗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揭示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的整体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揭示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剖切壳体的剖视图;
图3为剖切壳体与导引件连接的立体图;
图4为壳体与导引件连接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5为壳体与导引件连接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其中包含第一导引件与第二导引件;
图6为另一实施例中的导引件的示意图;
图7为壳体与导风口连接的示意图;
图8为驱动单元与壳体连接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所揭示的包含至少两个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的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的整体图;
图10为本发明所揭示的包含至少两个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的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的整体图,其中包含一实施例中的抽湿管道;
图11为一实施例中剖切壳体与热风管连接的示意图;
图12为另一实施例中剖切壳体与热风管连接的示意图;
图13为至少两个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拼接形成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的示意图;
图14为多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拼接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多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拼接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6为多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拼接形成双层拉幅定型系统的示意图,其中包含另一实施例中的抽湿管道;
图17为图16中多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拼接形成双层拉幅定型系统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8为至少两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拼接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所揭示的双层拉幅定型系统所包含的多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在一实施例中拼接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双层拉幅定型系统所包含的多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例中,术语“轴向”是指图1中轴线L所示方向。术语“竖向”是指图2中双向箭头N所示方向。术语“横向”是指图14中双向箭头Y所示方向。术语“纵向”是指图1或图9中双向箭头X所示方向。
请参图1至图20所揭示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所输送的热气体所处理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经编、纬编、化纤织物、涂、毛、棉、涤纶和布料等各种面料,并尤其适用于梭织面料或者针织面料,并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以梭织面料制备的纺织物为范例予以示范性阐述,并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面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所处理对象不同,合理地选择送风机构输送的热气体(例如,通过燃烧器产生的热气)、确定热气体的气压、温度、流速、热气与空气混合的配比等具体参数。同时,产生前述热气体的热源包括但不限于以天然气为能源的燃烧器,或者,以导热油或者蒸汽为换热介质的换热器。
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包括:具备风室110的壳体11,轴向配置于壳体11的双出口送风机构12,沿壳体11轴线对称设置并连通风室110的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以及沿轴向形成于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之间并连通风室110的热风机构14;双出口送风机构12包括:送风组件122,以及沿轴线中心对称设置于风室110内并形成于送风组件122外围的导引件123;导引件123将风室110分隔形成导风道111,导风道111沿竖向形成两个出口方向相反的送风口1111;送风组件122抽吸热风机构14内的热气体进入风室110,热气体在导风道111内呈旋向流动并通过两个出口方向相反的送风口1111分别输送至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内。
通过送风组件122抽吸热风机构14所提供的热气体,热气体在热风机构14内沿如图2中箭头A所示方向流动,送风组件122将热气体抽吸进入风室110内并引导热气体在导风道111内呈旋向流动,通过导引件123将导风道111内呈旋向流动的热气体均匀分为两股热气体,导引件123引导两股热气体分别沿竖向且出口方向相反(即,如图4中箭头N1和箭头N2所示方向)的两个送风口1111分别送入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内,通过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沿竖向或者近似竖向的方向向下(即,图2中箭头C所示方向)和竖向或者近似竖向的方向向上(即,图2中箭头C'所示方向)均匀地向纺织物喷射热气体以对纺织物进行对流加热,使得热气体对纺织物的烘干更为均匀,以最终提高了对纺织物的烘干定型效果。因此,通过一组热风机构14产生热气体,再通过双出口送风机构12将热风机构14产生的热气体分别均匀地送入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以使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能够同时分别对两层纺织物实现复式烘干定型,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由两组上下布置且由分隔板隔离的定型机组成的双层拉幅定型装置,该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整体缩减了竖向高度,从而使该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空间资源的占用,并且该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通过一组热风机构14能够对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提供热气体,进一步地减少了能耗,降低了对纺织物实现复式烘干定型的成本,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由两组上下布置且由分隔板隔离的定型机组成的双层拉幅定型装置存在的空间占用大、能耗较高的问题。
参图3与图4所示,导引件123包括:配置于壳体11内壁并相对于壳体11轴线倾斜延伸的导风板1231,构造于导风板1231的延伸端并朝向壳体11内壁转折延伸的侧板1232。送风组件122抽吸热风机构14内的热气体并将热气体抽吸进入导风道111内,以使热气体在导风道111内呈旋向流动的过程中,通过两组侧板1232能够对导风道111内的呈旋向流动的热气体均匀分为两股热气体,并配合导风板1231引导两股热气体分别沿图4中箭头N1和箭头N2所示的两个相反的方向以通过送风口1111均匀送入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
进一步地,参图4所示,导风板1231所形成的延伸方向与侧板1232所形成的延伸方向形成与导风道111内热气体旋向流动方向相切的夹角α,夹角α大于0°且小于180°。当侧板1232位置不变且夹角α角度越大时,则导风板1231与送风组件122之间距离越小,导风道111空间也越小,致使导风道111可容纳的热气体气流量减少,从而对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送入的热气体气流量减少,则会降低对纺织物的烘干定型效果以及烘干效率;当侧板1232位置不变且夹角α角度越小时,则导风板1231与送风组件122距离越大,导风板1231形成的导风道111空间也越大,致使导风道111可容纳的热气体气流量增加,从而对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送入的热气体气流量增加,以提高对纺织物的烘干定型效果以及烘干效率;当导风板1231位置不变,夹角α角度越大时,则侧板1232对导风道111内旋向流动的热气体所分出的气流量越少,会降低对纺织物的烘干定型效果以及烘干效率;夹角α角度越小时,则侧板1232对导风道111内旋向流动的热气体所分出的气流量越多,从而对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送入的热气体气流量增加,以提高对纺织物的烘干定型效果以及烘干效率。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可通过设置夹角α的角度以调整导风道111可容纳的热气体气流量以及被分出的热气体气流量。
具体地,参图5所示,导引件123包括:第一导引件123a与第二导引件123b;第一导引件123a包括:第一导风板1231a与第一侧板1232a;第二导引件123b包括:第二导风板1231b与第二侧板1232b;第一导风板1231a与第二导风板1231b反向对称地形成于送风组件122外围,第一侧板1232a与第二侧板1232b反向对称地形成于送风组件122外围;送风口1111包括:由第一导风板1231a与第二侧板1232b之间形成的供导风道111内热气体沿第一方向(如图5中箭头N2所示方向)送出并呈渐扩形的第一送风口1111a;由第二导风板1231b与第一侧板1232a之间形成的供导风道111内热气体沿反向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如图5中箭头N1所示方向)送出并呈渐扩形的第二送风口1111b。通过第二侧板1232b与第一侧板1232a能够将导风道111内呈旋向流动的热气体均匀分为两股热气体,并配合第一导风板1231a与第二导风板1231b使两股热气体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通过第一送风口1111a和第二送风口1111b并呈扩散状被送出,分别送入第二出气机构13b与第一出气机构13a。并且该设有渐扩形的第一送风口1111a和第二送风口1111b的导风道111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风机风道,该导风道111的竖向长度短,并减少了体积,并有利于降低风噪。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风板1231a与第二导风板1231b的形状也可设置为如图6中所示的弧形,第一侧板1232a与第二侧板1232b的形状也可设置为如图6中虚线所示的弧形(即,第一侧板1232a',第二侧板1232b'),或者设置为线性和弧形组合形成的板体,只要能够引导两股热气体分别沿竖向的两个相反方向均匀送出均可。另外,当第一导风板1231a与第二导风板1231b的形状为如图6中所示的弧形时,夹角α则由弧形的第一导风板1231a的切线D与侧板1232a的延伸方向形成。
参图2、图4与图8所示,送风组件122包括:配置于壳体11反向于热风机构14一侧外壁的驱动单元1221,同轴配置于驱动单元1221所包含的驱动端并形成于导风道111内的涡轮1222;驱动单元1221驱动涡轮1222旋转以抽吸热风机构14内的热气体并引导热气体在导风道111内呈旋向流动。驱动单元1221驱动端带动涡轮1222旋转以将热风机构14内的热气体抽吸进入导风道111内,通过涡轮1222的旋转带动热气体在导风道111内呈旋向流动,涡轮1222的转动方向决定热气体在导风道111内的旋向流动方向,涡轮1222将驱动单元1221输送的机械能通过旋转转化为对热气体施加旋向流动的作用力,提高热气体在导风道111内的压力使热气体在导风道111内加速流动,并通过导引件123与旋向流动的热气体相切以引导热气体从导风道111内分别通过第一送风口1111a与第二送风口1111b均匀分别送入第二出气机构13b与第一出气机构13a。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风机单元12可被配置为离心式风机,驱动单元121可被配置为三相交流电机,三相交流电机可被独立地控制系统(未示出)调节驱动涡轮122的旋转速度,控制系统为用于控制风机单元12转动的变频器与控制变频器的主控单元,主控单元可为PLC、工控机或者单片机,从而调节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吹向纺织物的热气体的流量。需要说明的是,涡轮1222可以为叶轮、叶片等组件,只要能实现对热气体抽吸并使其在导风道111内旋向流动均可。
参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第一出气机构13a包括:沿竖向上下布置的第一出气管组131与第二出气管组132;第二出气机构13b包括:沿竖向上下布置的第三出气管组133与第四出气管组134。壳体11被构造出:分别连接第一出气管组131与第三出气管组133的第一子管组151与第三子管组153,以及分别连接第二出气管组132与第四出气管组134的第二子管组152与第四子管组154;第一出气管组131、第二出气管组132、第三出气管组133与第四出气管组均134包含多个沿横向排布的出气管,沿竖向相对的出气管内侧壁均被构造出多个出气孔1330;出气管包括:构成第一出气管组131的多个第一出气管1311、构成第二出气管组132的多个第二出气管1321、构成第三出气管组133的多个第三出气管1331、以及构成第四出气管组134的多个第四出气管1341;沿竖向相对的第一出气管3011与第二出气管3021内侧壁被构造出喷射热气体的多个出气孔1330,沿竖向相对的第三出气管3031与第四出气管3041内侧壁被构造出喷射热气体的多个出气孔1330。第一出气管1311与第三出气管1331通过出气孔1330沿竖向或者近似竖向的方向向下(即,图2中箭头C所示方向)喷出热气体,第二出气管1321与第四出气管1341通过出气孔1330沿竖向或者近似竖向的方向向上(即,图2中箭头C'所示方向)喷出热气体。
参图2、图7和图8所示,第一子管组151、第二子管组152、第三子管组153与第四子管组154均包含多个与出气管相对应连通的导风口1531,出气管与导风口1531形成可拆卸连接。具体地,第一子管组151和第二子管组152分别与第一出气管组131与第二出气管组132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第三子管组153与第四子管组154分别与第三出气管组133与第四出气管组134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或者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螺栓组件的连接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在此不一一举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子管组151和第二子管组152分别与第一出气管组131与第二出气管组132可拆卸连接,第三子管组153与第四子管组154分别与第三出气管组133与第四出气管组134可拆卸连接,能够便于对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分别实现拆卸、安装、更换与清理,以方便维护人员对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进行检测或维修。
参图2所示,纺织物置于第一出气管组131与第二出气管组132之间,纺织物置于第三出气管组133与第四出气管组134之间,并通过出气孔1330将热气体沿如图2中箭头C所示方向向下和箭头C'所示方向向上均匀地喷向纺织物以对纺织物进行对流加热,使得热气体对纺织物的烘干更为均匀,以最终提高了对纺织物的烘干定型效果。其中,出气孔1330喷出的热气体温度一般为120~235℃范围内。示例性地,对于棉纺织物品来说,第一出气管组131、第二出气管组132、第三出气管组133与第四出气管组134喷出的热气体温度一般为120~160℃范围内;对于化纤纺织物品来说,第一出气管组131、第二出气管组132、第三出气管组133与第四出气管组134喷出的热气体温度一般为200~235℃范围内。
参图2与图8所示,风室110包括:供风室110内热气体流向第一子管组151的第一风道1121,供风室110内热气体流向第二子管组152的第二风道1122,以及供风室110内热气体流向第三子管组153的第三风道1123,以及供风室110内热气体流向第四子管组154的第四风道1124;第一风道1121、第二风道1122、第三风道1123与第四风道1124内部沿风室110横长方向均设置调节风阀,以调节分别送入第一子管组151、第二子管组152、第三子管组153与第四子管组154的热气体风量。在驱动单元1221驱动端带动涡轮1222旋转以将热风机构14内的热气体抽吸进入导风道111内,通过涡轮1222的旋转带动热气体在导风道111内呈旋向流动,通过第一送风口1111a均匀送入第一风道1121与第二风道1122,通过第二送风口1111b均匀送入第三风道1123与第四风道1124。
参图4与图8所示,调节风阀包括:形成于第一风道1121并与壳体11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第一风道1121的热气体风量的第一调节板1131,形成于第二风道1122并与壳体11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第二风道1122的热气体风量的第二调节板1132,形成于第三风道1123并与壳体11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第三风道1123的热气体风量的第三调节板1133,以及形成于第四风道1124并与壳体11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第四风道1124的热气体风量的第四调节板1134。通过分别转动第一调节板1131与第二调节板1132以调节进入第一风道1121与第二风道1122的热气体风量,通过分别转动第三调节板1133与第四调节板1134以调节进入第三风道1123与第四风道1124的热气体风量。热气体进入第一风道1121与第二风道1122的热气体风量与第一调节板1131与第二调节板1132的旋转角度相关,热气体进入第三风道1123与第四风道1124的热气体风量与第三调节板1133与第四调节板1134的旋转角度相关。当第一调节板1131、第二调节板1132、第三调节板1133与第四调节板1134呈水平状态时(未示出),则第一风道1121、第二风道1122、第三风道1123与第四风道1124内热气体分别进入第一子管组151、第二子管组152、第三子管组153与第四子管组154的热气体风量达到最大;当第一调节板1131、第二调节板1132、第三调节板1133与第四调节板1134由水平状态旋转至倾斜状态时,如图8所示,则第一风道1121、第二风道1122、第三风道1123与第四风道1124内热气体分别进入第一子管组151、第二子管组152、第三子管组153与第四子管组154的风量减少;当第一调节板1131、第二调节板1132、第三调节板1133与第四调节板1134由倾斜状态旋转至竖直状态时(未示出),将极大地降低了第一风道1121、第二风道1122、第三风道1123与第四风道1124内热气体分别进入第一子管组151、第二子管组152、第三子管组153与第四子管组154的风量,此时热气体进入第一子管组151、第二子管组152、第三子管组153与第四子管组154的风量最小。因此,可在实际使用中根据不同种类纺织物在不同定型工艺中所要求的热气体风量进行适应调节,确保对纺织物的烘干定型效果。
具体地,参图1与图2所示,热风机构14包括:燃烧室141,于燃烧室141内形成热气体的加热源,以及连通燃烧室141与壳体11的热风管142。优选地,加热源被配置为可拆卸地设置于燃烧室141的侧壁的燃烧器143,且燃烧器143的喷管(未示出)延伸入燃烧室141内,燃烧器143于燃烧室141内通过燃烧气体(例如,天然气)形成热气体,燃烧室141配置侧向吸入空气的通气孔(未标示),通气孔(未标示)覆盖有过滤网144。外界空气如图2中箭头Q所示方向引入燃烧室141内,燃烧器143加热产生的热气与引入的外界空气进行一定比例的混合配比,达到对纺织物烘干效果最好的热气体,在驱动单元1221驱动涡轮1222旋转的作用下,将热气体从燃烧室141通过热风管142输送至风室110,并进一步输送至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以使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喷出热气体对纺织物进行烘干定型。壳体11内设形成于风室110的引风筒1001,引风筒1001连通热风管142以将热气体引导至涡轮1222。驱动单元1221驱动涡轮1222旋转能够将热风管142内的热气体通过引风筒1001引导至涡轮1222,以通过涡轮1222进一步将热气体抽吸进入风室110。
基于前述实施例所揭示的一种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还揭示了一种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
参图1与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包括:箱体101,至少一轴向配置于箱体101内的如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内设于箱体101并形成于第一出气管组131与第二出气管组132之间以对纺织物进行拉幅的第一调幅机构104a,以及形成于第三出气管组133与第四出气管组134之间以对纺织物进行拉幅的第二调幅机构104b。通过第一调幅机构104a与第二调幅机构104b用于对纺织物进行拉幅。需要说明的是箱体101可以为框架、板材等支撑结构,只要能实现对第一调幅机构104a与第二调幅机构104b与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的支撑均可。配置有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的该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能够对上下排布的两层纺织物实现复式烘干定型,并且缩减了该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竖向高度,从而使该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空间资源的占用,并且该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通过一组热风机构14能够对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提供热气体,进一步地减少了能耗,降低了对纺织物实现复式烘干定型的生产成本及制造成本,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由两组上下布置且由分隔板隔离的定型机组成的双出口复式定型存在的空间占用大、能耗较高及单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内部热量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双层拉幅定型装置设置分隔板所导致的热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如图1、图9至图12所示,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包含至少两个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相邻两个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均沿壳体11纵向(图1中双向箭头X所示方向)侧壁拼接。热风机构14连通水平设置的至少两个壳体11,与热风管142连接水平设置的两个壳体11相互隔离,两个壳体11沿水平方向相互隔离但共同与热风管142连通,每个壳体11独立地设置一个双出口送风机构12,从而使双出口送风机构12抽吸至风室110内的热气体在送入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的过程中,两个壳体11中的热气体不会相互干扰,避免影响热气体送入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的均匀性,并有利于热量被集中地射向被执行拉幅定型的纺织物。
热风管142被构造出多个连通风室110的热风分配管1421,或者,热风管142被构造出多个连通风室110的热风分配口1422。如图12中所示,热风管142可被构造出用于向风室110输送热气体的热风分配管1421,热风分配管1421数量与双出口送风机构12的数量相同,通过双出口送风机构12抽吸热风管142内的热气体通过引风筒1001引导至涡轮1222,以通过涡轮1222进一步将热气体抽吸进入风室110。如图11中所示,热风管142也可被构造出用于向风室110输送热气体的热风分配口1422,热风分配口1422数量与双出口送风机构12的总数量相同,通过双出口送风机构12抽吸热风管142内的热气体通过引风筒1001引导至涡轮1222,以通过涡轮1222进一步将热气体抽吸进入并分别输送至风室110。
如图9与图13所示,热风机构14连通水平设置的偶数个壳体11,并最优选为两个壳体11,相邻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中的导引件123相对于两个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所形成的拼接面呈水平镜像设置。相邻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均沿箱体101纵向(图9中双向箭头X所示方向)侧壁拼接,并形成拼接面V(如图13中虚线V所示),位于同一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所含相邻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中的导引件123相对于拼接面V呈水平镜像设置。拼接面V垂直于水平面。
参图2、图9与图10所示,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还包括:沿箱体101纵长方向设置于第一出气机构13a与第二出气机构13b两侧的固定支架105。第一调幅机构104a包括:横向设置于固定支架105的两个第一调幅件1041,第二调幅机构104b包括:横向设置于固定支架105的两个第二调幅件1042;两个第一调幅件1041用于在相互靠近时对纺织物进行拉幅,两个第二调幅件1042用于在相互靠近时对纺织物进行拉幅。通过两个第一调幅件1041在相互靠近和远离的过程中对纺织物实现拉幅目的,并配合第一出气管组131与第二出气管组132中出气孔1330喷出的热气体对纺织物进行加热,通过两个第二调幅件1042在相互靠近和远离的过程中对纺织物实现拉幅目的,并配合第三出气管组133与第四出气管组134中出气孔1330喷出的热气体对纺织物进行加热,以实现对纺织物进行连续高效地拉幅定型处理。
参图9与图10及图11所示,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还包括:形成于箱体101顶部的排湿孔1011,以及连通排湿孔1011并配置于箱体101顶部的抽湿管道103。排湿孔1011形成于箱体101内以供将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对纺织物烘干定型过程中产生的湿气流通,并且由于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在工作时会导致箱体101内的温度持续升高,导致箱体101内产生的湿气是携带有高热量的,因此需要通过抽湿管道103将高热量并夹杂油烟与毛絮的湿气通过排湿孔1011在与抽湿管道103连接的离心风机106的作用下进行抽取,并排到外界空气中,并始终保持箱体101内呈负压状态,以避免箱体101累积过多的易燃气体所导致的起火爆炸事故。前述易燃性气体指纺织物在拉幅定型工艺中所产生的含有笨、联苯、甲烷、芳香烃类化合物在高温下所形成的有机物蒸气所组组成的气态混合物。
抽湿管道103可如图10所示被配置为箱体101的外顶部,以形成外置式的抽湿管道103,多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组成双层拉幅定型系统100并将全部的抽湿管道103沿横向拼接成一个整体管道103',如图14与图15所示,离心风机106配置于整体管道103'的端部,并在离心风机106的作用下将箱体101内的湿气执行抽排到外界空气中;也可将箱体101的外顶部的抽湿管道103独立地连接一个离心风机106,以在离心风机106的作用下将箱体101内的湿气抽排到外界空气中;以实现始终保持箱体101内呈负压状态。
基于前述实施例所揭示的上述任一一种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的技术方案及其合理组合,本实施例还揭示了一种双层拉幅定型系统100。
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双层拉幅定型系统100,包括:进布单元20,至少一个如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以及出布单元30;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配置于进布单元20与出布单元30之间。沿竖向上下排布的两层纺织物沿图16中Y轴所示方向通过进布单元20送入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内进行烘干,并在烘干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调幅机构104a与第二调幅机构104b进行拉幅定型,最后从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传输出来纺织物通过出布单元30将纺织物摆放整齐完成整套流程。进布单元20与出布单元30均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予赘述。参图10所示,双层拉幅定型系统100包含至少两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相邻两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均沿箱体101纵向侧壁拼接;箱体101的数量可以是6~14个甚至更多个。
当纺织物进入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时,可依次通过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进行拉幅定型,从而提高对纺织物的拉幅定型效率。箱体101内部逐渐升高的温度会由于钢板(箱体101优选为钢板材料制成)具有传热性能传递到相邻的箱体101中,从而对相邻的箱体101进行预加热,以提高热量利用率,并且本实施例的双层拉幅定型系统100所包含的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缩减了竖向高度,减小了体积,从而能够减少热量分散,使得燃烧器产生的热气体的热量能够集中在相对较小的空间中,进一步地减少了能耗,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拉幅定型机能耗较大导致纺织物的加工成本较大的问题。
示例性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中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的热风机构14均处于同一侧并且送风方向相同,均沿图14或图16中箭头X1所示方向送风,不同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中的抽湿管道103均位于箱体101顶部的同一侧。抽湿管道103可如图10所示被配置为箱体101的外顶部,参图14与图15所示,多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的抽湿管道103可首尾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管道103',整体管道103'端部配置离心风机106,以在离心风机106的作用下将箱体101内的湿气执行抽排;或者,参图16与图17所示,多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的抽湿管道103均连通一个汇排管道107,离心风机106配置于汇排管道107端部,以在离心风机106的作用下将箱体101内的湿气通过抽湿管道103抽取入汇排管道107,再通过汇排管道107将箱体101内的湿气抽排到外界空气中。另外,相邻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所包含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中的导引件123相对于两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所形成的拼接面M沿竖向镜像设置,相邻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均沿箱体101纵向侧壁拼接,并形成拼接面M(如图18中虚线M所示),位于同一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所含相邻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1中的导引件123相对于拼接面M沿竖向镜像设置。拼接面M垂直于水平面。
参图19与图20所示,示例性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将相邻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中热风机构14的送风方向配置成周期性交错排布,相邻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中热风机构14的送风方向沿图19中箭头X1与箭头X2所示方向交错,多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10的抽湿管道103均连通一个汇排管道107,以提高双层拉幅定型系统100中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基于前述实施例所揭示的一种双层拉幅定型系统100,本实施例还揭示了双层拉幅定型系统100的应用,使用如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双层拉幅定型系统1000对面料进行拉幅定型,面料包括梭织面料、针织面料、非织造物、无纺布、毛皮与皮革、复合面料。前述实施例以梭织面料制备的纺织物为范例予以示范性阐述,并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面料,具体可参前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8)

1.一种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备风室的壳体,轴向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双出口送风机构,沿所述壳体轴线对称设置并连通所述风室的第一出气机构与第二出气机构,以及沿轴向形成于所述第一出气机构与所述第二出气机构之间并连通所述风室的热风机构;
所述双出口送风机构包括:送风组件,以及沿轴线中心对称设置于所述风室内并形成于所述送风组件外围的导引件;
所述导引件将所述风室分隔形成导风道,所述导风道沿竖向形成两个出口方向相反的送风口;
所述送风组件抽吸所述热风机构内的热气体进入所述风室,热气体在所述导风道内呈旋向流动并通过两个出口方向相反的送风口分别输送至所述第一出气机构与第二出气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件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内壁并相对于所述壳体轴线倾斜延伸的导风板,构造于导风板的延伸端并朝向所述壳体内壁转折延伸的侧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所形成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侧板所形成的延伸方向形成与所述导风道内热气体旋向流动方向相切的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0°且小于1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反向于所述热风机构一侧外壁的驱动单元,同轴配置于所述驱动单元所包含的驱动端并形成于所述导风道内的涡轮;
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涡轮旋转以抽吸所述热风机构内的热气体并引导热气体在所述导风道内呈旋向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机构包括:沿竖向上下布置的第一出气管组与第二出气管组;所述第二出气机构包括:沿竖向上下布置的第三出气管组与第四出气管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被构造出: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出气管组与所述第三出气管组的第一子管组与第三子管组,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出气管组与所述第四出气管组的第二子管组与第四子管组;
所述第一出气管组、所述第二出气管组、所述第三出气管组与所述第四出气管组均包含多个沿横向排布的出气管,沿竖向相对的出气管内侧壁均被构造出多个出气孔;所述第一子管组、所述第二子管组、所述第三子管组与所述第四子管组均包含多个与所述出气管相对应连通的导风口,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导风口形成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室包括:供所述风室内热气体流向所述第一子管组的第一风道,供所述风室内热气体流向所述第二子管组的第二风道,以及供所述风室内热气体流向所述第三子管组的第三风道,以及供所述风室内热气体流向所述第四子管组的第四风道;
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内部沿所述风室横长方向均设置调节风阀,以调节分别送入所述第一子管组、所述第二子管组、所述第三子管组与所述第四子管组的热气体风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风阀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风道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所述第一风道的热气体风量的第一调节板,形成于所述第二风道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所述第二风道的热气体风量的第二调节板,形成于所述第三风道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所述第三风道的热气体风量的第三调节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第四风道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调节送入所述第四风道的热气体风量的第四调节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机构包括:燃烧室,于所述燃烧室内形成热气体的加热源,以及连通所述燃烧室与所述壳体的热风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形成于所述风室的引风筒,所述引风筒连通所述热风管以将热气体引导至所述涡轮。
11.一种双层拉幅定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至少一轴向配置于所述箱体内的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内设于所述箱体并形成于所述第一出气管组与所述第二出气管组之间以对面料进行拉幅的第一调幅机构,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三出气管组与所述第四出气管组之间以对面料进行拉幅的第二调幅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层拉幅定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拉幅定型设备包含至少两个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相邻两个所述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均沿所述壳体纵向侧壁拼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层拉幅定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机构连通水平设置的至少两个壳体,与所述热风管连接水平设置的两个壳体相互隔离;
所述热风管被构造出多个连通所述风室的热风分配管,或者,所述热风管被构造出多个连通所述风室的热风分配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层拉幅定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机构连通水平设置的偶数个壳体,相邻所述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中的导引件相对于两个所述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所形成的拼接面呈水平镜像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层拉幅定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拉幅定型设备还包括:沿所述箱体纵长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气机构与所述第二出气机构两侧的固定支架,所述第一调幅机构包括:横向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两个第一调幅件,所述第二调幅机构包括:横向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两个第二调幅件;
两个所述第一调幅件用于在相互靠近时对面料进行拉幅,两个所述第二调幅件用于在相互靠近时对面料进行拉幅。
16.一种双层拉幅定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布单元,至少一个如上述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层拉幅定型设备,以及出布单元;
所述双层拉幅定型设备配置于所述进布单元与所述出布单元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层拉幅定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拉幅定型系统包含至少两个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相邻两个所述双层拉幅定型设备沿所述箱体纵向侧壁拼接。
18.双层拉幅定型系统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使用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双层拉幅定型系统对面料进行拉幅定型,所述面料包括梭织面料、针织面料、非织造布、无纺布、毛皮与皮革、复合面料。
CN202410066333.8A 2024-01-17 2024-01-17 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Pending CN1178454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66333.8A CN117845475A (zh) 2024-01-17 2024-01-17 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66333.8A CN117845475A (zh) 2024-01-17 2024-01-17 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45475A true CN117845475A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44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66333.8A Pending CN117845475A (zh) 2024-01-17 2024-01-17 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4547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4044B (zh) 用於纖維熱處理之烤爐
US3377056A (en) Drying apparatus
US2682116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fibrous sheet material by superheated steam or vapors
JPH01321994A (ja) 移動ウェブの乾燥方法および組み合わせ乾燥機
US20080289788A1 (en) Method of drying mat products
JP2015514200A (ja) 繊維の製品ウェブの為のドライヤー
JPH06184978A (ja) ウェブ材料の対流式乾燥システム
US5784804A (en) Yankee hood with integral air heating system
CN108731440A (zh) 一种液态食品包装膜生产用烘干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US4227317A (en) Apparatus for the heat treatment of textiles
CN104913613A (zh) 一种纺织布节能烘干机
JP2010223471A (ja) 熱処理炉ならびに耐炎化繊維束および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KR20180034478A (ko) 가교결합된 유리 섬유 재료의 제조 방법 및 설비
CN117845475A (zh) 双出口复式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CN113412405B (zh) 用于纺织幅材制品的干燥装置和干燥方法
KR100475663B1 (ko) 텐터기 열풍 시스템
CN212357660U (zh) 纺织品洗水煮练染整拉幅定型一体机及其高压汽泡染整装置
EP1977179A1 (en) Flame dryer
CN117845476A (zh) 双层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JP7310054B2 (ja) ボードを乾燥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17926520A (zh) 内外双层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CN117947590A (zh) 分隔式双层定型装置、双层拉幅定型设备、系统及应用
US2128697A (en) Drying apparatus
KR102017543B1 (ko) 직물, 셀룰로오스 및 다른 섬유 재료를 위한 유체 처리 유닛 그리고 또한 유체 처리 방법
US1885418A (en) Process of heat application and equipment theref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