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41610A -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841610A CN117841610A CN202410213568.5A CN202410213568A CN117841610A CN 117841610 A CN117841610 A CN 117841610A CN 202410213568 A CN202410213568 A CN 202410213568A CN 117841610 A CN117841610 A CN 1178416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pressure refrigerant
- low
- module
- electronic expan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7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8000010025 stea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9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78—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he batte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71—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carrying large numbers of passengers, e.g. bu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60H1/00392—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for electric vehicles having only electric drive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85—Valve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e.g. thermostatic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1/00899—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05—Control mean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热泵空调模块、前蒸模块、电池热管理模块、电驱散热管理模块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所述热泵空调模块分别与所述前蒸模块、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和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连接,所述电驱散热管理模块与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连接;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回收电驱、电池系统余热,降低整车能耗,提高动力电池的续航。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对新能源汽车的节能降耗是不懈的追求,实现双热源整车热管理是新能源客车发展的必然趋势。纯电动汽车热泵系统消耗的能量来源于动力电池,由于电池容量有限,热泵系统的能耗对车辆续航里程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热泵系统还需为电池、电机的安全性提供保证。
现有的热泵空调系统,不能对电池和电驱的废热进行回收,导致能源的浪费,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回收电驱、电池系统余热,降低整车能耗,提高动力电池的续航。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热泵空调模块、前蒸模块、电池热管理模块、电驱散热管理模块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
所述热泵空调模块分别与所述前蒸模块、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和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连接,所述电驱散热管理模块与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连接;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热泵空调模块的压缩机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所述热泵空调模块的室外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分别传输至所述热泵空调模块的室内换热器、所述前蒸模块的前蒸发器以及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的电池板式换热器,以为乘客区、驾驶区以及电池提供冷量;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电驱散热管理模块的电驱散热器共用所述热泵空调模块的冷凝风机进行散热;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以为所述乘客区提供热量;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分别传输至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和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的余热回收板换,以为电池和电驱提供冷量。
可选地,所述热泵空调模块包括:油分、四通阀、干燥过滤器、视液镜、第一电子膨胀阀、气液分离器、蒸发风机、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冷凝风机和所述室内换热器;
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经过所述油分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经过所述干扰过滤器和所述视液镜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输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室外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并通过所述蒸发风机进行散热;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依次经过所述四通阀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输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并通过所述蒸发风机进行散热;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电子膨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依次经过所述室外换热器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并通过所述冷凝风机换热;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依次经过所述四通阀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
可选地,所述热泵空调模块还可以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第一回气温度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
所述高压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油分之间的管路中;所述第一回气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四通阀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的管道中;所述低压力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四通阀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的管路中;所述蒸发风机用于为所述室内换热器散热。
可选地,所述前蒸模块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前蒸发风机、第二回气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前蒸发器;
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前蒸发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前蒸发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二回气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前蒸发器与所述四通阀之间的管道中;所述前蒸发风机用于为所述前蒸发器散热;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所述前蒸发器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所述前蒸发风机用于对所述前蒸发器进行散热。
可选地,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包括: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三回气温度传感器、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进水温度传感器、出水温度传感器、电池水系统和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电池水系统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四端与所述电池水系统的入口端连接;
所述第三回气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之间的管路中;所述进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电池水系统的出口端之间的管路中;所述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四端与所述电池水系统的入口端之间的管路中;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单向阀和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
可选地,所述电驱散热管理模块包括:三通阀、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第二出水温度传感器、电驱水系统和所述电驱散热器;
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入口端与所述电驱散热器的第一端与连接,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端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驱散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余热回收板换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余热回收板换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驱散热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驱散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入口端之间的管路中;所述第二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三通阀和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之间的管路中;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输出的第一冷却液经过所述电驱散热器,并通过所述冷凝风机对所述电驱散热器进行散热;散热后的所述第一冷却液传输至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入口端;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三端连接;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输出的第一冷却液传输至所述余热回收板换进行散热;散热后的所述第一冷却液传输至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入口端。
可选的,在制热模式下,若所述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大于设定温度值,则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输出的第一冷却液经过所述电驱散热器,并通过所述冷凝风机对所述电驱散热器进行散热;散热后的所述第一冷却液传输至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入口端。
可选地,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包括:第四电子膨胀阀、第四回气温度传感器和所述余热回收板换;
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与余热回收板换的第四端连接,所述余热回收板换的第三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二端;
所述第四回气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余热回收板换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之间的管路中;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所述余热回收板换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
可选地,所述热泵空调模块与所述前蒸模块之间,所述热泵空调模块与电池热管理模块之间,所述热泵空调模块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之间,以及所述电驱散热管理模块与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之间的连接状态可调;所述连接状态包括连通状态和关断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制冷模式下,通过热泵空调模块的压缩机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热泵空调模块的室外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分别传输至热泵空调模块的室内换热器、前蒸模块的前蒸发器以及电池热管理模块的电池板式换热器,以为乘客区、驾驶区以及电池提供冷量;在制热模式下,通过压缩机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室内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以为乘客区提供热量;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分别传输至室外换热器、电池板式换热器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的余热回收板换,以为电池和电驱提供冷量。充分利用整车热源,夏季为乘客区、动力电池、电驱提供冷量;冬季给乘客区供热的同时回收电驱、电池的热量,冷却电池和电驱系统,满足电池和电驱系统的散热要求,降低整车能耗,提高动力电池的续航。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一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整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热泵空调模块100、前蒸模块200、电池热管理模块300、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
热泵空调模块100分别与前蒸模块200、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和电池热管理模块300连接,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连接;
在制冷模式下,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压缩机1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室外换热器5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分别传输至热泵空调模块1的室内换热器10、前蒸模块200的前蒸发器24以及电池热管理模块300的电池板式换热器18,以为乘客区、驾驶区以及电池提供冷量;室外换热器5和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的电驱散热器35共用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冷凝风机6进行散热;
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室内换热器10,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以为乘客区提供热量;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分别传输至室外换热器5、电池板式换热器18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的余热回收板换27,以为电池和电驱提供冷量。
本实施例中,整车热管理系统可以包括热泵空调模块100、前蒸模块200、电池热管理模块300、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同时,整车需要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区域包括乘客区、驾驶区、电池和电驱。其中,热泵空调模块100用于实现对乘客区进行制冷或制热操作,前蒸模块200用于实现对驾驶区实现制冷操作,电池热管理模块300能够实现对电池的冷却操作,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能够对电驱的冷却操作,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则用于在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为电驱提供冷量时,与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进行热交换,获取热量,并将该热量传回至热泵空调模块100,从而便于压缩机1形成高温高压制冷剂,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在有效对电驱提供冷量时,获取形成高温高压制冷剂的热量,有效对冷量和热量进行合理利用,提升能量利用率,有效节约成本。
具体的,在制冷模式下,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压缩机1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室外换热器5,高温高压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5与外界环境完成热交换,高温高压制冷剂放热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此后,中温高压制冷剂可分为三路输出:其一,中温高压制冷剂可输出至热泵空调模块1的室内换热器10,与乘客区完成热交换,提供冷量至乘客区,则中温高压制冷剂吸热并传输回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压缩机1继续形成高温高压制冷剂;其二,中温高压制冷剂可输出至前蒸模块200的前蒸发器24,提供冷量至驾驶区,中温高压制冷剂吸热并传输回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压缩机1继续形成高温高压制冷剂;第三,中温高压制冷剂可输出至电池热管理模块300的电池板式换热器18,为电池提供冷量,中温高压制冷剂吸热并传输回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压缩机1继续形成高温高压制冷剂。需要注意的是,热泵空调模块100还包括冷凝风机6,室外换热器5和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的电驱散热器公用冷凝风机6,则一方面,高温高压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5与外界环境热交换速度增加,另一方面,电驱散热器通过冷凝风机6对电驱热量进行散热,则本实施例可在对乘客区和驾驶区进行制冷的同时,对电池和电驱进行散热。
在制热模式下,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压缩机1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室内换热器10,与乘客区完成热交换,高温高压制冷剂为乘客区提供热量并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此后,中温高压制冷剂同样可分为三路输出:第一,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可以进一步降温降压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传输至室外换热器5,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吸收热量并传输回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压缩机1继续形成高温高压制冷剂;第二,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后,传输至电池板式换热器18,为电池提供冷量,低温低压制冷剂吸收热量后传输回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压缩机1继续形成高温高压制冷剂;第三,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后,传输至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的余热回收板换27,低温低压制冷剂为余热回收板换27提供冷量,使得余热回收板换27将冷量传输至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的电驱散热器,从而为电驱提供冷量,则低温低压制冷剂吸收热量后传输回热泵空调模块100的压缩机1继续形成高温高压制冷剂。则本实施例中,整车热管理系统在为乘客区制热的同时,还能够继续对电池和电驱进行散热,充分为热源进行利用。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制冷模式下,通过热泵空调模块的压缩机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热泵空调模块的室外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分别传输至热泵空调模块的室内换热器、前蒸模块的前蒸发器以及电池热管理模块的电池板式换热器,以为乘客区、驾驶区以及电池提供冷量;在制热模式下,通过压缩机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室内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以为乘客区提供热量;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分别传输至室外换热器、电池板式换热器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的余热回收板换,以为电池和电驱提供冷量。充分利用整车热源,夏季为乘客区、动力电池、电驱提供冷量;冬季给乘客区供热的同时回收电驱、电池的热量,冷却电池和电驱系统,满足电池和电驱系统的散热要求,降低整车能耗,提高动力电池的续航。
可选地,图1和图2所述热泵空调模块100包括:油分3、四通阀4、干燥过滤器7、视液镜8、第一电子膨胀阀9、气液分离器14、蒸发风机33、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5、冷凝风机6和室内换热器10;
压缩机1的输出端经过油分3与四通阀4的第一端连接;四通阀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5的第一端连接,室外换热器5的第二端经过干扰过滤器7和视液镜8与第一电子膨胀阀9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9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10的第一端连接,室内换热器10的第二端与四通阀4的第三端连接;四通阀4的第四端经过气液分离器14与压缩机1的输入端连接;
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的输出端输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过室外换热器5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9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室内换热器10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并通过蒸发风机33进行散热;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依次经过四通阀4和气液分离器14传输至压缩机1;
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的输出端输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过室内换热器10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并通过蒸发风机33进行散热;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第一电子膨胀9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制冷剂依次经过室外换热器5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并通过冷凝风机6换热;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依次经过四通阀4和气液分离器14传输至压缩机1。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膨胀阀是一种关键的节流元件,它能够根据预设的程序来调节进入制冷装置的制冷剂流量。热泵空调模块100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9。四通阀4包括四个端子: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和第四端,则四通阀4能够实现制冷剂在四个端子之间的任意两个端子之间流通。油分3可以是油分离器,将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蒸汽中的润滑油进行分离通过回油毛细管13将油分3里分离出来的润滑油返回压缩机。气液分离器14是制冷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分离并保存回气管里的制冷剂液体,防止制冷剂液体液击压缩机。干燥过滤器7可以的主要作用是清除系统中的水分和杂质。视液镜8是用于观察和检测制冷系统中液态制冷剂状态的重要工具。
具体的,在整车(乘客区、司机区、电池系统以及电驱系统中的至少一个)有制冷需求时,空调运行制冷模式,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高压压力传感器2、油分3、四通阀4、进入室外换热器5通过冷凝风机6散热变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出,流经干燥器7、视液镜8后可以分为多路,至少一路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阀9,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10,同时蒸发风机33运行,在室内换热器10内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蒸发吸收车内空气热量给乘客区提供冷量,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变成中温低压制冷剂(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制冷剂(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四通阀4和气液分离器14传输至压缩机1。
在整车(乘客区、司机区、电池系统以及电驱系统中的至少一个)有制热需求时,空调运行制热模式,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高压压力传感器2、油分3、四通阀4进入室内换热器10通过蒸发风机33散热,吸收车内冷量给乘客区提供热量,变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出后可以分为多路,至少一路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经第一电子膨胀阀9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流经视液镜8、干燥器7后进入室外换热器5,通过冷凝风机6换热,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变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蒸气)流经四通阀4,第一回气温度传感器11,低温压力传感器12以及气液分离器14传输至压缩机1。
可以理解的是,高温高压制冷剂是指在冷凝压力高于一个大气压的情况下,蒸发温度低于0℃的制冷剂。本实施例中,中温高压制冷剂可以是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低温低压制冷剂可以是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可以是中温低压过热制冷剂蒸气。其中,高温、中温、低温都是相对概念,在本实施例中限定高温>中温>低温;同理,高压、中压、低压都是相对概念,在本实施例中限定高压>中压>低压。
可选地,图1和图2热泵空调模块100还可以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2、第一回气温度传感器11和低压压力传感器12;
高压压力传感器2设置于压缩机1与油分3之间的管路中;第一回气温度传感器11位于四通阀4与气液分离器14之间的管道中;低压力压力传感器设置于四通阀4与气液分离器14之间的管路中;蒸发风机1用于为室内换热器散热。
具体的,高压压力传感器2是一种能感受压力信号,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压力信号转换成可用的输出的电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它可以测量液体、气体和蒸汽的压力,并将其转换为可读的输出信号。高压压力传感器2用于检测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压力值。第一回气温度传感器11用来采集压缩机1的吸气温度。低压力压力传感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较低压力的传感器。低压力压力传感器12可以检测热泵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剂压力的大小,以此来判断冷媒量和压缩机1的工作状况。
可选地,参考图2低压压力传感器12与气液分离器14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回油毛细管13,回油毛细管13与油分3的出油端连接。
本实施例可通过热泵空调模块100实现乘客区的制冷和制热过程,本实施例中,在能够同时实现乘客区、驾驶区、电池以及电驱的制冷和制热需求的同时,若当前进需要对乘客区进行制冷或制热,可单独开启热泵空调模块100进行调整。
可选地,图1和图2前蒸模块200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23、前蒸发风机34、第二回气温度传感器25和前蒸发器24;
第二电子膨胀阀23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9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子膨胀阀23的第二端与前蒸发器24的第一端连接,前蒸发器24的第二端与四通阀4的第四端连接;第二回气温度传感器25设置于前蒸发器24与四通阀4之间的管道中;前蒸发风机34用于为前蒸发器24散热;
在制冷模式下,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23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前蒸发器24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气液分离器14传输至压缩机1;前蒸发风机34用于对前蒸发器24进行散热。
具体的,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经第二电子膨胀阀23节流降压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进入前蒸发器24,前蒸风机34运行,在前蒸发器24内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吸收司机室空气的热量给司机室提供冷量,蒸发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蒸气)经过低压压力传感器12,气液分离器14传输至压缩机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前蒸模块在制冷模式下,通过在前蒸发器内吸收司机室空气热量有效为司机室内提供冷量,有效对冷量和热量进行合理利用,提升能量利用率,有效节约成本。
可选地,图1和图2电池热管理模块300包括: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三回气温度传感器19、第一单向阀15、第二单向阀16、进水温度传感器20、出水温度传感器21、电池水系统22和电池板式换热器18;
第一单向阀15的进口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9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单向阀的15出口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17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单向阀16的进口端连接室内换热器10的第一端,第二单向阀16的出口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17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子膨胀阀17的第二端与电池板式换热器18的第一端连接,电池板式换热器18的第二端与四通阀4的第四端连接;电池板式换热器18的第三端与电池水系统22的出口端连接;电池板式换热器18的第四端与电池水系统22的入口端连接;
第三回气温度传感器19设置于电池板式换热器18的第二端与四通阀4的第四端之间的管路中;进水温度传感器20设置于电池板式换热器18的第三端与电池水系统22的出口端之间的管路中;出水温度传感器21设置于电池板式换热器18的第四端与电池水系统22的入口端之间的管路中;
在制冷模式下,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第三电子膨胀阀17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电池板式换热器18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气液分离器14传输至压缩机1;
在制热模式下,中温高压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二单向阀16和第三电子膨胀阀17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电池板式换热器18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气液分离器14传输至压缩机1。
具体的,电池冷却是通过电池箱39中热冷却液经水泵36进入电池板式换热器18,在电池板式换热器18中与第三路冷媒侧低温低压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被冷却后进入电池箱对电池进行降温。
在制冷模式下,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经单向阀15,经第三电子膨胀阀17节流降压后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进入电池板式换热器18,在电池板换热器18内与电池侧水路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吸热后变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蒸气)经低压压力传感器14,气液分离器14传输至压缩机1。
在制热模式下,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过单向阀16,经第三电子膨胀阀17节流降压后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进入电池板式换热器18,在电池板式换热器18内与电池侧水路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吸热后变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蒸气)经低压压力传感器14,气液分离器14传输至压缩机1。
本发明实施例中,整车管理系统在为乘客区制冷或者制热的同时,还能对电池进行冷却,充分利用热源,提升能量利用率,有效节约成本。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2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包括:三通阀29、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31、第二出水温度传感器30、电驱水系统32和电驱散热器35;
电驱水系统38的入口端与电驱散热器35的第一端与连接,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与三通阀的第一端a连接;三通阀的第二端c与电驱散热器的第二端连接;三通阀的第三端b与余热回收板换27的第一端连接;余热回收板换27的第二端与电驱散热器35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31设置于电驱散热器35的第一端与电驱水系统32的入口端之间的管路中;第二出水温度传感器31设置于三通阀29和电驱水系统32的出口端之间的管路中;
在制冷模式下,三通阀的第一端a和第二端b连接;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输出的第一冷却液经过电驱散热器35,并通过冷凝风机6对电驱散热器35进行散热;散热后的第一冷却液传输至电驱水系统32的入口端;
在制热模式下,三通阀的第一端a和第三端c连接;电驱水系统32的出口端输出的第一冷却液传输至余热回收板换27进行散热;散热后的第一冷却液传输至电驱水系统32的入口端。
具体的,在制冷模式下,电驱散热是将三通阀29的第一端a和第二端b导通电驱水系统32中的热冷却液经水泵37,电驱出水温度传感器30、三通阀29进入电驱散热器35通过冷凝风机6对冷却液进行散热,被降温的冷却液经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31重新进入电驱系统38对电驱进行冷却,完成电驱冷却循环。
在制热模式下,电驱散热是将三通阀29的第一端a和第三端c导通电驱水系统32中的冷却液经水泵37,电驱出水温度传感器30,三通阀29进入余热回收板换27,热冷却液与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被降温的冷却液经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31重新进入电驱系统38对电驱进行冷却,完成电驱冷却循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整车管理系统在为乘客区制冷或者制热的同时,还能对电驱散热,充分利用热源,提升能量利用率,有效节约成本。
可选地,参考图2在制热模式下,若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大于设定温度值,则三通阀的第一端a和第二端b连接;电驱水系统32的出口端输出的第一冷却液经过电驱散热器35,并通过冷凝风机6对电驱散热器35进行散热;散热后的第一冷却液传输至电驱水系统32的入口端。
具体的,在制热模式下,当电驱系统功率大,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大于设定温度值,此时,三通阀29的第一端a和第三端c导通转换为三通阀29的第一端a与第二端b导通,同时第四电子膨胀阀26关闭,冷却液回路由余热回收板换27切换到电驱散热器35冷却液回路,电驱系统38中冷却液由水泵37,第二出水温度传感器30,三通阀29进入电驱散热器,经冷凝风机散热后经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31重新进入电驱系统38完成电驱的冷却循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制热模式下,电驱系统功率大仅用过余热回收板换无法将第一冷却液降低至设定温度,因此需要将第一冷却液回路从余热回收板换切换到电驱散热器冷却液回路,经冷凝风机散热以对第一冷却液降温,在进行电驱余热回收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了电驱系统的稳定散热。
可选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包括:第四电子膨胀阀26、第四回气温度传感器28和余热回收板换27;
第四电子膨胀阀26的第一端与余热回收板换27的第四端连接,余热回收板换27的第三端与四通阀4的第四端连接;第四电子膨胀阀26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9的第二端;
第四回气温度传感器28设置于余热回收板换27与四通阀4的第四端之间的管路中;
在制热模式下,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第四电子膨胀阀26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余热回收板换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气液分离器传输至压缩机。
具体的,在制热模式下,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经第四电子膨胀阀26节流降压后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进入余热回收板换27,在余热回收板换27内与电驱侧水路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吸热后变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蒸气)与第一路、第二路过热蒸汽混合,流经低压压力传感器12、气液分离器14进入压缩机1完成整个制热循环。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电驱余热回收模块,在制热模式下对电驱热量进行回收充分利用热源降低整车能耗,提高动力电池的续航。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在整车(乘客区、司机区、电池系统、电驱系统)有制冷需求时,空调运行制冷模式,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高压压力传感器2、油分3、四通阀4、进入室外换热器5通过冷凝风机6散热变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出,流经干燥器7、视液镜8后分为三路,第一路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阀9,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10,同时蒸发风机33运行,在室内换热器10内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蒸发吸收车内空气热量给乘客区提供冷量,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变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过热制冷剂蒸气);第二路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经第二电子膨胀阀23节流降压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进入前蒸发器24,前蒸风机34运行,在前蒸发器24内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吸收司机室空气的热量给司机室提供冷量,蒸发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蒸气);第三路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经单向阀15,经第三电子膨胀阀17节流降压后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两相制冷剂)进入电池板式换热器18,在电池板换热器18内与电池侧水路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吸热后变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蒸气)与第一路、第二路过热制冷剂蒸气混合,最后流经低压压力传感器12、气液分离器14进入压缩机1完成整个制循环。
在整车(乘客区、司机区、电池系统、电驱系统)有制热需求时,空调运行制热模式,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高压压力传感器2、油分3、四通阀4进入室内换热器10通过蒸发风机33散热,吸收车内冷量给乘客区提供热量,变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出后分成三路,第一路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经第一电子膨胀阀9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流经视液镜8、干燥器7后进入室外换热器5,通过冷凝风机6换热,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变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蒸气)流经四通阀4,回气温度传感器11;第二路,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流过单向阀16,经第三电子膨胀阀17节流降压后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进入电池板式换热器18,在电池板式换热器18内与电池侧水路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吸热后变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蒸气);第三路中温高压制冷剂(中温高压过冷制冷剂)经第四电子膨胀阀26节流降压后低温低压制冷剂(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进入余热回收板换27,在余热回收板换27内与电驱侧水路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吸热后变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中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蒸气)与第一路、第二路过热蒸汽混合,流经低压压力传感器12、气液分离器14进入压缩机1完成整个制热循环。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2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的连接状态可调;连接状态包括连通状态和关断状态。
本实施例中,电子膨胀阀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二电子膨胀阀23、第三电子膨胀阀17和第四电子膨胀阀26。具体的,通过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二电子膨胀阀23、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四电子膨胀阀26、三通阀29、第一水泵36和第二水泵37的开启或关闭来控制各模块之间的连接状态。
示例性的,在制冷模式下各模块能够独立运行,运行模式如下:
1)制冷模式:当热泵空调接收到整车的制冷指令时,此时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二电子膨胀阀23、第四电子膨胀阀26、三通阀29、第一水泵36、第二水泵37,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且只有热泵空调模块100运行,系统进入制冷模式。
2)制冷、前蒸制冷、电池冷却以及电驱散热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制冷、前蒸制冷、电池冷却和电驱散热,此时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二电子膨胀阀23、三通阀29(a,b导通)、第一水泵36、第二水泵37,关闭电子膨胀阀26,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连通,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热泵空调模块100、前蒸模块200、电池热管理模块300和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开始工作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不工作。
3)制冷、前蒸制冷和电池冷却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制冷、前蒸制冷、电池冷却,此时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二电子膨胀阀23、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一水泵36,关闭第四电子膨胀阀26、三通阀29、第二水泵37,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分别与前蒸模块200、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连通,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热泵空调模块100,前蒸模块200,电池热管理模块300进行工作,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不工作。
4)制冷、前蒸制冷和电驱散热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制冷、前蒸制冷和电驱散热,此时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二电子膨胀阀23、三通阀29(a,b导通)、第二水泵37,关闭第四电子膨胀阀26、第三电子膨胀阀17、水泵36,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连通,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的关断,热泵空调模块100前蒸模块200与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工作,电池热管理模块300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不工作。
5)制冷、电池冷却和电驱散热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制冷、电池冷却和电驱散热模式,此时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三电子膨胀阀17、三通阀(a,b导通)、第一水泵36第二水泵37,关闭第四电子膨胀阀26、第三电子膨胀阀23,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连通,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热泵空调模块100、电池热管理模块300、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工作,前蒸模块200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不工作。
6)制冷和前蒸制冷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制冷、前蒸制冷,此时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二电子膨胀阀23,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四电子膨胀阀26、三通阀29、第一水泵36第二水泵37,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连通,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热泵空调模块100、前蒸模块200工作,电池热管理模块300、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不工作。
7)制冷和电池冷却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制冷电池冷却,此时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一水泵36,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23、第四电子膨胀阀26、三通阀29、第二水泵37。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导通,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热泵空调模块100和电池热管理模块300工作,前蒸模块200、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不工作。
8)制冷及电驱散热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制冷、电驱散热此时,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三通阀29(a,b导通)、第二水泵37,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二电子膨胀阀23、第四电子膨胀阀26、第一水泵36,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工作,前蒸模块200、电池热管理模块300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不工作。
9)电池冷却和电驱散热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电池冷却和电驱散热此时开启第三电子膨胀阀17、三通阀29(a,b导通)、第一水泵36、第二水泵37,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二电子膨胀阀23、第四电子膨胀阀26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连通,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电池热管理模块300和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工作,热泵空调模块100,前蒸模块200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不工作。
10)电驱散热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电驱散热,此时开启三通阀29(a,b导通)、第二水泵37,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二电子膨胀阀23、第四电子膨胀阀26、第一水泵36,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仅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工作。
11)电池冷却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电池冷却,此时开启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一水泵36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二电子膨胀阀23、第四电子膨胀阀26、三通阀29、第二水泵37,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连通,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仅电池热管理模块300工作。
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模式如下:
1)制热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始制热,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二电子膨胀阀23、第四电子膨胀阀26、三通阀29、第一水泵36、第二水泵37。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且只有热泵空调模块100运行,系统进入制热模式。
2)制热、电池冷却、余热回收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制热、电池冷却和余热回收,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四电子膨胀阀26、三通阀29(a、c导通)、第一水泵36、第二水泵37,关闭第四电子膨胀阀23,此时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连通,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关断,且热泵空调模块100、电池热管理模块300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工作,前蒸模块200和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不工作。
3)制热、电池冷却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制热和电池冷却,此时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一水泵36,关闭第二电子膨胀阀23、第四电子膨胀阀26、三通阀29、第二水泵37,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连通,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关断,且热泵空调模块100和电池热管理模块300工作,前蒸模块200、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不工作。
4)制热、余热回收模式:接收整车命令开启制热和余热回收,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四电子膨胀阀26、三通阀29(a、c导通)、第二水泵37关闭:电子膨胀阀17、第一水泵36、第二电子膨胀阀23,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以及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之间连通,热泵空调模块100与前蒸模块200之间,热泵空调模块100与电池热管理模块300之间关断,且热泵空调模块100、电驱余热回收模块500进行工作,前蒸模块200、热管理模块300和电驱散热管理模块400不工作。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因此该车辆包括整车热管理系统的技术特征,具备整车热管理系统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文的描述。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明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泵空调模块、前蒸模块、电池热管理模块、电驱散热管理模块和电驱余热回收模块;
所述热泵空调模块分别与所述前蒸模块、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和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连接,所述电驱散热管理模块与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连接;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热泵空调模块的压缩机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所述热泵空调模块的室外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分别传输至所述热泵空调模块的室内换热器、所述前蒸模块的前蒸发器以及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的电池板式换热器,以为乘客区、驾驶区以及电池提供冷量;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电驱散热管理模块的电驱散热器共用所述热泵空调模块的冷凝风机进行散热;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以为所述乘客区提供热量;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分别传输至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和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的余热回收板换,以为电池和电驱提供冷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空调模块包括:油分、四通阀、干燥过滤器、视液镜、第一电子膨胀阀、气液分离器、蒸发风机、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冷凝风机和所述室内换热器;
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经过所述油分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经过所述干扰过滤器和所述视液镜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输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室外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并通过所述蒸发风机进行散热;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依次经过所述四通阀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输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形成中温高压制冷剂,并通过所述蒸发风机进行散热;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电子膨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依次经过所述室外换热器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并通过所述冷凝风机换热;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依次经过所述四通阀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空调模块还可以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第一回气温度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
所述高压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油分之间的管路中;所述第一回气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四通阀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的管道中;所述低压力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四通阀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的管路中;所述蒸发风机用于为所述室内换热器散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蒸模块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前蒸发风机、第二回气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前蒸发器;
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前蒸发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前蒸发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二回气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前蒸发器与所述四通阀之间的管道中;所述前蒸发风机用于为所述前蒸发器散热;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所述前蒸发器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所述前蒸发风机用于对所述前蒸发器进行散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包括: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三回气温度传感器、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进水温度传感器、出水温度传感器、电池水系统和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电池水系统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四端与所述电池水系统的入口端连接;
所述第三回气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之间的管路中;所述进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电池水系统的出口端之间的管路中;所述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第四端与所述电池水系统的入口端之间的管路中;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单向阀和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电池板式换热器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散热管理模块包括:三通阀、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第二出水温度传感器、电驱水系统和所述电驱散热器;
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入口端与所述电驱散热器的第一端与连接,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端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驱散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余热回收板换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余热回收板换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驱散热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驱散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入口端之间的管路中;所述第二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三通阀和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之间的管路中;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输出的第一冷却液经过所述电驱散热器,并通过所述冷凝风机对所述电驱散热器进行散热;散热后的所述第一冷却液传输至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入口端;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三端连接;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输出的第一冷却液传输至所述余热回收板换进行散热;散热后的所述第一冷却液传输至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入口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制热模式下,若所述第二进水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大于设定温度值,则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出口端输出的第一冷却液经过所述电驱散热器,并通过所述冷凝风机对所述电驱散热器进行散热;散热后的所述第一冷却液传输至所述电驱水系统的入口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包括:第四电子膨胀阀、第四回气温度传感器和所述余热回收板换;
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与余热回收板换的第四端连接,所述余热回收板换的第三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二端;
所述第四回气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余热回收板换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之间的管路中;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形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所述低温低压制冷剂经过所述余热回收板换形成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所述中温低压制冷剂蒸气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传输至所述压缩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空调模块与所述前蒸模块之间,所述热泵空调模块与电池热管理模块之间,所述热泵空调模块与电驱余热回收模块之间,以及所述电驱散热管理模块与所述电驱余热回收模块之间的连接状态可调;所述连接状态包括连通状态和关断状态。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213568.5A CN117841610A (zh) | 2024-02-27 | 2024-02-27 |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213568.5A CN117841610A (zh) | 2024-02-27 | 2024-02-27 |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841610A true CN117841610A (zh) | 2024-04-09 |
Family
ID=90546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213568.5A Pending CN117841610A (zh) | 2024-02-27 | 2024-02-27 |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841610A (zh) |
-
2024
- 2024-02-27 CN CN202410213568.5A patent/CN11784161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703181B1 (ko) | 차량용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
KR100528392B1 (ko) | 냉동 사이클 및 랭킨 사이클을 갖는 증기-압축 냉동사이클 시스템 | |
CN111251832B (zh) |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8973591B (zh) | 电动汽车温度调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KR102091809B1 (ko) | 자동차용 히트펌프 | |
CN107914538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102563943A (zh) | 汽车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循环回路 | |
CN113173050B (zh) | 热管理系统 | |
KR102039163B1 (ko) | 자동차용 히트펌프 | |
CN113511043B (zh) | 一种双压缩机的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3173049B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114604058B (zh)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
CN112428771B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218480778U (zh) | 一种储能系统的水冷机组 | |
CN110816206A (zh) | 一种带闪发器的具有并联回路的电动汽车空调热泵系统 | |
CN114571953B (zh)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
KR20220040793A (ko) | 차량용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
CN117841610A (zh) |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1391616B (zh) | 一种空调系统 | |
CN117124791A (zh) | 换热装置、换热模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
CN114905920B (zh)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
CN114571952B (zh)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
CN114475161B (zh)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
CN111251810A (zh) |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18906835U (zh) | 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