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23518A -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23518A
CN117823518A CN202211202161.XA CN202211202161A CN117823518A CN 117823518 A CN117823518 A CN 117823518A CN 202211202161 A CN202211202161 A CN 202211202161A CN 117823518 A CN117823518 A CN 1178235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hole
sliding
piec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021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圣贤
董绍洪
陈瑞豪
彭高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021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2351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5243 priority patent/WO202406685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823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235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承载基座、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第一同步摆臂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第一摆臂与第二摆臂可拆卸连接;第一摆臂包括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摆动体、第一连接体和第一螺旋体;第一摆动体与第一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一螺旋体与承载基座转动连接;第二摆臂包括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二摆动体、第二连接体和第二螺旋体;第二摆动体与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螺旋体与承载基座转动连接。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体,使得加工难度降低,提升了加工效率,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产品。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因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和便于携带的优点,已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目前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实现折叠和展开功能主要依靠转动机构,现有技术中的转动机构采用多个齿轮的结构实现折叠过程中的同步运动。
然而,目前的转动机构,具有较多的同步齿轮等部件,加工比较困难,加工效率很低,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加工比较简单,成本较低。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承载基座、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
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位于承载基座的相对两侧;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分别安装于承载基座在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分别与承载基座转动连接;第一同步摆臂与第一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同步摆臂与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
第一同步摆臂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第一摆臂与第二摆臂可拆卸连接;第一摆臂包括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摆动体、第一连接体和第一螺旋体;第一摆动体与第一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一螺旋体与承载基座转动连接;第二摆臂包括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二摆动体、第二连接体和第二螺旋体;第二摆动体与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螺旋体与承载基座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组装状态时,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可拆卸连接,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未组装时,二者处于分体状态。因此,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别独立进行加工。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相较于一体式的摆臂减小,因此,使得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加工难度降低,提升了加工效率,降低了成本。尤其是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体后,可以采用模具进行加工,相较于传统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computer numericalcontrol,CNC)加工的方式,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明显增加。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安装轴,第一安装轴固定连接承载基座。述第一螺旋体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一螺旋面,第一通孔的轴向平行于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第一螺旋面环绕第一通孔的轴向螺旋延伸;第一安装轴穿过第一通孔;第一螺旋体能够环绕第一安装轴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同步滑块;同步滑块滑动安装于承载基座上;同步滑块设有第一配合面,第一配合面为螺旋面;第一螺旋面抵接第一配合面。
在转动机构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第一固定板逆时针转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第一固定板滑动且逆时针转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承载基座逆时针转动,且第一螺旋面推挤第一配合面,以使同步滑块沿着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Y轴负方向)滑动。第二固定板顺时针转动,第二同步摆臂相对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第二同步摆臂在同步滑块作用下,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同步运动。
在转动机构从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时,第一固定板顺时针转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第一固定板滑动且顺时针转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承载基座顺时针转动,同步滑块沿着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Y轴正方向)滑动。第二固定板逆时针转动,第二同步摆臂相对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以及相对承载基座转动,在同步滑块作用下,第二同步摆臂、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同步运动。
本申请中,第一同步摆臂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两部分,通过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可拆卸连接,使得第一同步摆臂起到与一体成型的摆臂相同的同步作用。另外,第一摆臂设置的第一通孔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摆臂,使得利用模具加工第一摆臂成为可能。
具体的,加工第一摆臂时,将原材料放置于模具的下模内,然后驱动下模扣合在上模上,使得上模与下模配合加工出第一通孔和第一螺旋面。因第一通孔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摆臂,因此,可以从Y轴方向出模。由此,相较于一体式同步摆臂必须使用CNC加工的结构而言,比较容易加工出来,且模具加工效率较高,精度较高,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为圆形孔,第一通孔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孔径保持不变。也即,第一通孔的孔壁面在Y轴方向的弧度始终一致,没有局部凸起或者下凹的情况。由此,加工完成第一通孔后,可以顺利出模,进而实现第一摆臂使用模具加工的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摆动体为薄板状,第一螺旋体具有倾斜缺口(第一螺旋口)的筒状。第一连接体为近似S形,第一连接体连接于第一摆动体和第一螺旋体之间,便于第一摆动体连接第一固定板,以及便于第一螺旋体连接承载基座。该种结构的第一摆臂,结构简单,可以采用模具加工成型,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体包括第一内周面、第一外周面和第一端壁面;第一内周面为第一通孔的孔壁面,第一外周面背离第一内周面;第一端壁面连接于第一内周面和第一外周面之间,第一通孔贯穿第一端壁面;第一螺旋面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第一内周面和第一外周面,第一螺旋面的一连接第一端壁面。第一内周面、第一外周面、第一端壁面、第一通孔和第一螺旋面均可以采用模具加工而成,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滑块包括固定连接的同步本体和第一螺旋块,同步本体滑动安装于承载基座;第一螺旋块设有第一贯穿孔和第一配合面;第一贯穿孔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一螺旋块,第一贯穿孔与第一通孔同轴,第一安装轴还穿过第一贯穿孔;第一配合面环绕第一贯穿孔的轴向螺旋延伸;第一螺旋块能够沿第一安装轴滑动。
具体的,同步本体包括沿Z轴方向相背的第一同步表面和第二同步表面、沿X轴方向相背的第一同步侧面和第二同步侧面。第一同步侧面连接于第一同步表面的一侧和第二同步表面的一侧之间,第二同步侧面连接于第一同步表面的另一侧和第二同步表面的另一侧之间。第一同步侧面和第二同步侧面均为倾斜的弧形面。第一同步侧面和第二同步侧面均相对同步滑块沿Z轴方向的中心轴倾斜,且第一同步侧面和第二同步侧面的倾斜方向均背离同步滑块43沿轴方向的中心轴。
第一螺旋块沿着第一同步侧面凸起形成,第一螺旋块为筒状。第一贯穿孔沿着Y轴方向贯穿第一螺旋块,使得第一螺旋块可以采用模具加工。具体的,将原料放置于模具的下模内,然后驱动上模与下模配合,以在原料上加工出需要的结构,使得原料成为第一螺旋块。加工完成后,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
传统结构中,因同步摆臂一体成型,因此同步滑块与同步摆臂配合的部位的螺旋结构较长,较长的螺旋结构内部是螺旋状的,无法使用模具加工,而只能采用CNC加工而成。本申请中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一配合面可以采用模具加工而成,相较于CNC加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块还设有第二配合面,第二配合面为螺旋面。第二配合面与第一配合面位于第一贯穿孔的相对两侧,第二配合面环绕第一贯穿孔的轴向螺旋延伸,第二摆臂设有第二通孔和第二螺旋面,第二通孔的轴向平行于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同轴,第一安装轴还穿过第二通孔,第二摆臂能够环绕第一安装轴转动;第二螺旋面环绕第二通孔的轴向螺旋延伸;第二螺旋面抵接第二配合面。
在转动机构从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时,第一固定板顺时针转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顺时针转动,第二螺旋面推挤第二配合面,使得同步滑块沿着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Y轴正方向)滑动。第二固定板逆时针转动,第二同步摆臂相对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以及相对承载基座转动,在同步滑块作用下,第二同步摆臂、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同步运动。
第二摆臂设置的第二通孔沿Y轴方向贯穿第二摆臂,使得利用模具加工第二摆臂成为可能。具体的,加工第二摆臂时,将原材料放置于模具的下模内,然后驱动下模扣合在上模上,使得上模与下模配合加工出第二通孔和第二螺旋面。因第二通孔沿Y轴方向贯穿第二摆臂,因此,可以从Y轴方向出模。由此,相较于一体式同步摆臂必须使用CNC加工的结构而言,比较容易加工出来,且模具加工效率较高,精度较高,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块还设有第一衔接面、第二衔接面、第一内壁面和第一外壁面;第一内壁面和第一外壁面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相背,第一贯穿孔贯穿第一衔接面和第二衔接面;第一内壁面的一部分为第一贯穿孔的孔壁面,第一外壁面背离第一内壁面;第一配合面的一端与第一衔接面连接,第一配合面的另一端向远离第一衔接面的方向延伸,且与同步本体连接;第二配合面的一端与第二衔接面连接,第二配合面的另一端向远离第二衔接面的方向延伸,且与同步本体连接。由此,第一衔接面、第二衔接面、第一内壁面、第一外壁面、第一配合面、第二配合面、第一贯穿孔均可以采用模具加工而成。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壁面在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弧度相等,也即保持不变。由此,确保第一内壁面,尤其是第一内壁面构成第一贯穿孔的部分可以由模具加工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本体设有第一出模槽,第一出模槽沿转动机构的厚度方向贯穿同步本体;在转动机构的厚度方向上,第二配合面的一部分与第一出模槽的槽壁面平齐。由此,在加工第二配合面时,可以利用第一出模槽的位置,沿Z轴方向出模,解决第二配合面难以出模的问题,使得第二配合面可以由模具加工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基座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摆臂的一部分、第二摆臂的一部分、同步滑块、第一安装轴均位于第一安装槽内,第一安装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槽相对的两个槽壁面。由此,使得转动机构的结构比较紧凑,体积比较小,使得转动机构更加轻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滑块还包括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同步本体,且与第一螺旋块位于同步本体的同一侧;第一连接块设有第一贯通孔,第一贯通孔与第一通孔同轴,第一安装轴还穿过第一贯通孔;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预压件和第二预压件;第一预压件和第二预压件均套设于第一安装轴上;第一预压件位于第一螺旋体和第一安装槽的槽壁面之间,以为第一螺旋面和第一配合面的配合提供预紧力;第二预压件位于第一螺旋体和第一连接块之间,以为第二螺旋面和第二配合面的配合提供预紧力。
第一预压件和第二预压件为碟簧或者波浪形弹簧。组装转动机构时,使得第一预压件被轻微压缩,即可使得第一预压件为第一螺旋面和第一配合面之间提供预紧力。使得第二预压件被轻微压缩,即可使得第二预压件为第二螺旋面和第二配合面之间提供预紧力。
由此,确保第一螺旋面和第一配合面之间具有抵接力,防止同步失效,增加同步组件的可靠性。确保第二螺旋面和第二配合面之间具有抵接力,防止同步失效,增加了同步组件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调整件和第二调整件,第一调整件和第二调整件均套设于第一安装轴上,第一调整件位于第一安装槽的槽壁面和第一预压件之间,第二调整件位于第一连接块和第二预压件之间。
第一调整件在第一安装轴的轴向上的位置能调整,以使第一调整件朝向或者远离第一预压件方向移动;第一调整件朝向第一预压件移动时,第一调整件施加给第一预压件的作用力增加,第一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增加;第一调整件远离第一预压件移动时,第一调整件施加给第一预压件的作用力减小,使第一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减小。
第二调整件在第一安装轴的轴向上的位置能调整,以使第二调整件朝向或者远离第二预压件方向移动;第二调整件朝向第二预压件移动时,第二调整件施加给第二预压件的作用力增加,第二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增加;第二调整件远离第二预压件移动时,第二调整件施加给第二预压件的作用力减小,使第二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减小。
第一调整件为防松螺母,第一调整件与第一安装轴通过螺纹配合。第一调整件与第一预压件抵接。沿着第一方向旋拧第一调整件时,第一调整件向靠近第一预压件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预压件的压缩幅度增加,此时第一预压件施加给第一摆臂的第一螺旋体的作用力增加。由此,实现了第一螺旋面和第一配合面之间预紧力的增加。
沿第二方向旋拧第一调整件时,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例如第一方向为逆时针,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或者,第一方向为顺时针,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此时,第一调整件向远离第一预压件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预压件的压缩幅度减小,此时第一预压件施加给第一摆臂的第一螺旋体的作用力增加。由此,实现了第一螺旋面和第一配合面之间的预紧力的减小。
第二调整件为卡簧,需要调整第二调整件在第一安装轴上的位置时,操作人员手动或者使用工具将第二调整件从第一安装轴上拆卸下来。再手动或者利用工具将第二调整件安装至第一安装轴上,此时,第二调整件在第一安装轴沿轴向的位置发生改变。如果第二调整件相较之前更靠近第二预压件,也即第二调整件相较之前向靠近第二预压件的方向移动了,则第二调整件使第二预压件的压缩幅度增加,此时第二预压件施加给第二摆臂的第二螺旋体的作用力增加。由此,实现了第二螺旋面与第二配合面之间的预紧力的增加。
如果第二调整件相较之前更远离第二预压件,也即第二调整件相较之前向远离第二预压件的方向移动了,则第二调整件使第二预压件的压缩幅度减小,此时第二预压件施加给第二摆臂的第二螺旋体的作用力减小。由此,实现了第二螺旋面与第二配合面之间的预紧力减小。
通过第一调整件和第二调整件实现预紧力的调整,使得同步组件更好的起到同步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为圆形孔,第二通孔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孔径保持不变。也即,第二通孔的孔壁面在Y轴方向的弧度始终一致,没有局部凸起或者下凹的情况。由此,加工完成第二通孔后,可以顺利出模,进而实现第二摆臂使用模具加工的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摆动体为薄板状,第二螺旋体具有倾斜缺口(第二螺旋口)的筒状。第二连接体为近似S形,第二连接体连接于第二摆动体和第二螺旋体之间,便于第二摆动体连接第一固定板,以及便于第二螺旋体连接承载基座。该种结构的第二摆臂,结构简单,可以采用模具加工成型,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螺旋体包括第二内周面、第二外周面和第二端壁面;第二内周面为第二通孔的孔壁面,第二外周面背离第二内周面;第二端壁面连接于第二内周面和第二外周面之间,第二通孔贯穿第二端壁面;第二螺旋面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第二内周面和第二外周面,第二螺旋面的一端连接二端壁面。第二内周面、第二外周面、第二端壁面、第二通孔和第二螺旋面均可以采用模具加工而成,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中的一个设有卡接槽,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中的另一个设有卡接块;卡接块卡接于卡接槽内。通过卡接槽和卡接块将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摆臂的一侧设置弹性卡扣,该弹性卡扣即为上述的卡接块。第二摆臂的一侧设置内凹槽,该内凹槽即为上述的卡接槽。弹性卡扣卡接于内凹槽内,即可实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摆臂的一侧设有交替排布的第一卡接槽和第一卡接块;第二摆臂的一侧设有交替排布的第二卡接槽和第二卡接块;第一卡接块卡接于第二卡接槽内,第二卡接块卡接于第一卡接槽内。由此,使得第一同步摆臂的结构比较紧凑,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连接的可靠性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接块和第一卡接槽均为梯形状,第一卡接块的长底边与第一卡接槽的开口对齐,第一卡接块的短底边与第一卡接槽的槽底面对齐;第二卡接块和第二卡接槽均为梯形状,第二卡接块的长底边与第二卡接槽的开口对齐,第二卡接块的短底边与第二卡接槽的槽底面对齐。连接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可以沿着Z轴方向使得第一卡接块卡接于第二卡接槽内,同时,第二卡接块卡接于第一卡接槽内。因第一卡接槽、第二卡接槽、第一卡接块和第二卡接块均为梯形。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运动时,不会产生沿Z轴方向相对运动,而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运动时,第一卡接块可靠的连接在第二卡接槽内,不会从第二卡接槽内脱出。同样的,第二卡接块可靠的连接在第一卡接槽内,不会从第一卡接槽脱出。由此,既能确保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可靠连接,又能降低成本,便于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同步摆臂包括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可拆卸连接。第三摆臂包括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三摆动体、第三连接体和第三螺旋体;第三摆动体与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三螺旋体与承载基座转动连接;第四摆臂包括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四摆动体、第四连接体和第四螺旋体;第四摆动体与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第四螺旋体与承载基座转动连接。
组装状态下,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可拆卸连接。在未进行组装时,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可以拆开成为分体状态,因此,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可以分别进行独立的加工。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相较于一体式的摆臂减小,因此,使得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的加工难度降低,提升了加工效率,降低了成本。尤其是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分体后,可以采用模具进行加工,相较于传统CNC加工的方式,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明显增加。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安装轴,第二安装轴固定连接承载基座;第三螺旋体设有第三通孔和第三螺旋面,第三通孔的轴向平行于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第三螺旋面环绕第三通孔的轴向螺旋延伸;第二安装轴穿过第三通孔,第三螺旋体能够环绕第二安装轴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同步滑块;同步滑块滑动安装于承载基座上;同步滑块设有第三配合面,第三配合面为螺旋面,第三螺旋面抵接第三配合面。
在转动机构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第二固定板顺时针转动,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顺时针转动,且第三螺旋面推挤第三配合面,以使同步滑块沿着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Y轴负方向)滑动。在转动机构从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时,第二固定板逆时针转动,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逆时针转动,同步滑块沿着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Y轴正方向)滑动。
本申请中,第二同步摆臂包括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两部分,通过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的可拆卸连接,使得第二同步摆臂起到与一体成型的摆臂相同的同步作用。另外,第三摆臂设置的第三通孔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摆臂,使得利用模具加工第三摆臂成为可能。
具体的,加工第三摆臂时,将原材料放置于模具的下模内,然后驱动下模扣合在上模上,使得上模与下模配合加工出第三通孔和第三螺旋面。因第三通孔沿Y轴方向贯穿第三摆臂,因此,可以从Y轴方向出模。由此,相较于一体式同步摆臂必须使用CNC加工的结构而言,比较容易加工出来,且模具加工效率较高,精度较高,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通孔为圆形孔,第三通孔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孔径保持不变。也即,第三通孔的孔壁面在Y轴方向的弧度始终一致,没有局部凸起或者下凹的情况。由此,加工完成第三通孔后,可以顺利出模,进而实现第三摆臂使用模具加工的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摆动体为薄板状,第三螺旋体具有倾斜缺口(第三螺旋口)的筒状。第三连接体为近似S形,第三连接体连接于第三摆动体和第三螺旋体之间,便于第三摆动体连接第二固定板,以及便于第三螺旋体连接承载基座。该种结构的第三摆臂,结构简单,可以采用模具加工成型,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螺旋体包括第三内周面、第三外周面和第三端壁面;第三内周面为第三通孔的孔壁面,第三外周面背离第三内周面;第三端壁面连接于第三内周面和第三外周面之间,第三通孔贯穿第三端壁面;第三螺旋面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第三内周面和第三外周面,第三螺旋面的一两端连接第三端壁面。第三内周面、第三外周面、第三端壁面、第三通孔和第三螺旋面均可以采用模具加工而成,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滑块包括固定连接的同步本体和第二螺旋块,同步本体滑动安装于承载基座;第二螺旋块设有第二贯穿孔和第三配合面;第二贯穿孔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二螺旋块,第二贯穿孔与第二通孔同轴,第二安装轴还穿过第二贯穿孔;第三配合面环绕第二贯穿孔的轴向螺旋延伸;第二螺旋块能够沿第二安装轴滑动。
具体的,第二螺旋块沿着第二同步侧面凸起形成,第二螺旋块为筒状。第二贯穿孔沿着Y轴方向贯穿第二螺旋块,使得第二螺旋块可以采用模具加工。具体的,将原料放置于模具的下模内,然后驱动上模与下模配合,以在原料上加工出需要的结构,使得原料成为第二螺旋块。加工完成后,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
传统结构中,因同步摆臂一体成型,因此同步滑块与同步摆臂配合的部位的螺旋结构较长,较长的螺旋结构内部是螺旋状的,无法使用模具加工,而只能采用CNC加工而成。本申请中的第二贯穿孔和第三配合面可以采用模具加工而成,相较于CNC加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螺旋块还设有第四配合面,第四配合面为螺旋面。第四配合面与第三配合面位于第二贯穿孔的相对两侧,第四配合面环绕第二贯穿孔的轴向螺旋延伸,第四摆臂设有第四通孔和第四螺旋面,第四通孔的轴向平行于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第四通孔与第三通孔同轴,第二安装轴还穿过第四通孔,第四螺旋体能够环绕第二安装轴转动;第四螺旋面环绕第四通孔的轴向螺旋延伸;第三螺旋面抵接第三配合面。
在转动机构从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时,第二固定板逆时针转动,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逆时针转动,第四螺旋面推挤第四配合面,同步滑块沿着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Y轴正方向)滑动。
第四摆臂设置的第四通孔沿Y轴方向贯穿第四摆臂,使得利用模具加工第四摆臂成为可能。具体的,加工第四摆臂时,将原材料放置于模具的下模内,然后驱动下模扣合在上模上,使得上模与下模配合加工出第四通孔和第四螺旋面。因第四通孔沿Y轴方向贯穿第四摆臂,因此,可以从Y轴方向出模。由此,相较于一体式同步摆臂必须使用CNC加工的结构而言,比较容易加工出来,且模具加工效率较高,精度较高,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螺旋块还设有第三衔接面、第四衔接面、第二内壁面和第二外壁面;第二内壁面和第二外壁面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相背,第二贯穿孔贯穿第三衔接面和第四衔接面;第二内壁面的一部分为第二贯穿孔的孔壁面,第二外壁面背离第二内壁面;第三配合面的一端与第三衔接面连接,第三配合面的另一端向远离第三衔接面的方向延伸,且与同步本体连接;第四配合面的一端与第四衔接面连接,第四配合面的另一端向远离第四衔接面的方向延伸,且与同步本体连接。
由此,第三衔接面、第四衔接面、第二内壁面、第二外壁面、第三配合面、第四配合面、第二贯穿孔均可以采用模具加工而成。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内壁面在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弧度保持不变。由此,确保第二内壁面,尤其是第二内壁面构成第二贯穿孔的部分可以由模具加工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本体设有第二出模槽,第二出模槽沿转动机构的厚度方向贯穿同步本体;在转动机构的厚度方向上,第四配合面的一部分与第二出模槽的槽壁面平齐。由此,在加工第四配合面时,可以利用第二出模槽的位置,沿Z轴方向出模,解决第四配合面难以出模的问题,使得第四配合面可以由模具加工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通孔为圆形孔,第四通孔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孔径保持不变。也即,第四通孔的孔壁面在Y轴方向的弧度始终一致,没有局部凸起或者下凹的情况。由此,加工完成第四通孔后,可以顺利出模,进而实现第四摆臂使用模具加工的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螺旋体包括第四内周面、第四外周面和第四端壁面;第四内周面为第四通孔的孔壁面,第四外周面背离第四内周面;第四端壁面连接于第四内周面和第四外周面之间,第四通孔贯穿第四端壁面;第四螺旋面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第四内周面和第四外周面,第四螺旋面的一端分别连接第四端壁面。第四内周面、第四外周面、第四端壁面、第四通孔和第四螺旋面均可以采用模具加工而成,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基座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三摆臂的一部分、第四摆臂的一部分、同步滑块、第二安装轴均安装于第一安装槽内;第二安装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槽的两个槽壁面。由此,使得转动机构的结构比较紧凑,体积比较小,使得转动机构更加轻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滑块还包括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固定连接同步本体,且与第二螺旋块位于同步本体的同一侧;第二连接块设有第二贯通孔,第二贯通孔与第三通孔同轴,第二安装轴还穿过第二贯通孔;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三预压件和第四预压件;第三预压件和第四预压件均套设于第二安装轴上;第三预压件位于第三螺旋体和第一安装槽的槽壁面之间,以为第三螺旋面和第三配合面的配合提供预紧力;第四预压件位于第三螺旋体和第二连接块之间,以为第四螺旋面和第四配合面的配合提供预紧力。
第三预压件和第四预压件为碟簧或者波浪形弹簧。组装转动机构时,使得第三预压件被轻微压缩,即可使得第三预压件为第三螺旋面和第三配合面之间提供预紧力。使得第四预压件被轻微压缩,即可使得第四预压件为第四螺旋面和第四配合面之间提供预紧力。
由此,确保第三螺旋面和第三配合面之间具有抵接力,防止同步失效,增加同步组件的可靠性。确保第四螺旋面和第四配合面之间具有抵接力,防止同步失效,增加了同步组件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三调整件和第四调整件,第三调整件和第四调整件均套设于第二安装轴上,第三调整件位于第一安装槽的槽壁面和第三预压件之间,第四调整件位于第二连接块和第四预压件之间。
第三调整件在第二安装轴的轴向上的位置能调整,以使第三调整件朝向或者远离第三预压件方向移动;第三调整件朝向第三预压件移动时,第三调整件施加给第三预压件的作用力增加,第三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增加;第三调整件远离第三预压件移动时,第三调整件施加给第三预压件的作用力减小,使第三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减小。
第四调整件在第二安装轴的轴向上的位置能调整,以使第四调整件朝向或者远离第四预压件方向移动;第四调整件朝向第四预压件移动时,第四调整件施加给第四预压件的作用力增加,第四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增加;第四调整件远离第四预压件移动时,第四调整件施加给第四预压件的作用力减小,使第四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减小。
第三调整件为防松螺母,第三调整件与第二安装轴通过螺纹配合。第三调整件与第三预压件抵接。沿着第一方向旋拧第三调整件时,第三调整件向靠近第三预压件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三预压件的压缩幅度增加,此时第三预压件施加给第三摆臂的第三螺旋体的作用力增加。由此,实现了第三螺旋面和第三配合面之间预紧力的增加。
沿第二方向旋拧第三调整件时,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例如第一方向为逆时针,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或者,第一方向为顺时针,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此时,第三调整件向远离第三预压件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三预压件的压缩幅度减小,此时第三预压件施加给第三摆臂的第三螺旋体的作用力增加。由此,实现了第三螺旋面和第三配合面之间的预紧力的减小。
第四调整件为卡簧,需要调整第四调整件在第二安装轴上的位置时,操作人员手动或者使用工具将第四调整件从第二安装轴上拆卸下来。再手动或者利用工具将第四调整件安装至第二安装轴上,此时,第四调整件在第二安装轴沿轴向的位置发生改变。如果第四调整件相较之前更靠近第四预压件,也即第四调整件相较之前向靠近第四预压件的方向移动了,则第四调整件使第四预压件的压缩幅度增加,此时第四预压件施加给第四摆臂的第四螺旋体的作用力增加。由此,实现了第四螺旋面与第四配合面之间的预紧力的增加。
如果第四调整件相较之前更远离第四预压件,也即第四调整件相较之前向远离第四预压件的方向移动了,则第四调整件使第四预压件的压缩幅度减小,此时第四预压件施加给第四摆臂的第四螺旋体的作用力减小。由此,实现了第四螺旋面与第四配合面之间的预紧力减小。
通过第三调整件和第四调整件实现预紧力的调整,使得同步组件更好的起到同步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通孔为圆形孔,第四通孔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孔径保持不变。也即,第四通孔的孔壁面在Y轴方向的弧度始终一致,没有局部凸起或者下凹的情况。由此,加工完成第四通孔后,可以顺利出模,进而实现第四摆臂使用模具加工的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摆动体为薄板状,第四螺旋体具有倾斜缺口(第四螺旋口)的筒状。第四连接体为近似S形,第四连接体连接于第四摆动体和第四螺旋体之间,便于第四摆动体连接第一固定板,以及便于第四螺旋体连接承载基座。该种结构的第四摆臂,结构简单,可以采用模具加工成型,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螺旋体包括第四内周面、第四外周面和第四端壁面;第四内周面为第四通孔的孔壁面,第四外周面背离第四内周面;第四端壁面连接于第四内周面和第四外周面之间,第四通孔贯穿第四端壁面;第四螺旋面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第四内周面和第四外周面,第四螺旋面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同步本体和第四端壁面。第四内周面、第四外周面、第四端壁面、第四通孔和第四螺旋面均可以采用模具加工而成,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中的一个设有卡接槽,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中的另一个设有卡接块;卡接块卡接于卡接槽内。通过卡接槽和卡接块将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摆臂的一侧设置弹性卡扣,该弹性卡扣即为上述的卡接块。第四摆臂的一侧设置内凹槽,该内凹槽即为上述的卡接槽。弹性卡扣卡接于内凹槽内,即可实现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的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摆臂的一侧设有交替排布的第三卡接槽和第三卡接块,第四摆臂的一侧设有交替排布的第四卡接槽和第四卡接块;第三卡接块卡接于第四卡接槽内,第四卡接块卡接于第三卡接槽内。由此,使得第二同步摆臂的结构比较紧凑,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连接的可靠性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卡接块和第三卡接槽均为梯形状,第三卡接块的长底边与第三卡接槽的开口对齐,第三卡接块的短底边与第三卡接槽的槽底面对齐;第四卡接块和第四卡接槽均为梯形状,第四卡接块的长底边与第四卡接槽的开口对齐,第四卡接块的短底边与第四卡接槽的槽底面对齐。连接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可以沿着Z轴方向使得第三卡接块卡接于第四卡接槽内,同时,第四卡接块卡接于第三卡接槽内。因第三卡接槽、第四卡接槽、第三卡接块和第四卡接块均为梯形。在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运动时,不会产生沿Z轴方向相对运动,而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运动时,第三卡接块可靠的连接在第四卡接槽内,不会从第四卡接槽内脱出。同样的,第四卡接块可靠的连接在第三卡接槽内,不会从第三卡接槽脱出。由此,既能确保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可靠连接,又能降低成本,便于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一阻尼摆臂、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和第一弹性件;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承载基座;第一阻尼摆臂的一侧滑动且转动第一固定板,第一阻尼摆臂的另一侧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一滑动件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二滑动件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一弹性件套设于第一连接杆,且位于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之间;第一固定板相对承载基座转动时,第一阻尼摆臂相对第一固定板滑动且转动,以及环绕第一连接杆转动;第一阻尼摆臂推动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使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同步压缩或释放第一弹性件的两端。
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相互靠近时,第一弹性件的两端被同时压缩,相较于单端被压缩,第一弹性件可以为第一固定板提供双倍的阻尼力,使得用户获得更好的阻尼手感。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相互远离时,第一弹性件的两端被同时释放。相较于仅有一端被压缩后释放,可以为第一固定板提供双倍的阻尼力,使得用户获得更好的阻尼手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尼摆臂包括第一转动筒、第二转动筒、第一凹凸轮和第二凹凸轮;第一转动筒和第二转动筒沿转动机构的长度间隔排布;第一凹凸轮固定连接第一转动筒的端部;第二凹凸轮固定连接第二转动筒的端部;第一凹凸轮和第二凹凸轮间隔相对;第一转动筒和第二转动筒均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一滑动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块和第一配合轮,第二滑动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和第二配合轮;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均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一凹凸轮啮合第一配合轮,第二凹凸轮啮合第二配合轮;第一弹性件抵接于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
第一凹凸轮包括多个第一凹部和多个第一凸起,多个第一凹部和多个第一凸起交替分布。第二凹凸轮包括多个第二凹部和多个第二凸起,多个第二凹部和多个第二凸起交替分布。第一配合轮包括多个第一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一配合凸起,多个第一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一配合凸起交替分布。第二配合轮包括多个第二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二配合凸起,多个第二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二配合凸起交替分布。
转动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也即,第一凸起位于第一配合凹部内,第一配合凸起位于第一凹部内;第二凸起位于第二配合凹部内,第二配合凸起位于第二凹部内。转动机构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第一凸起逐渐从第一配合凹部内移出,第一配合凸起逐渐从第一凹部内移出;第二凸起逐渐从第二配合凹部内移出,第二配合凸起逐渐从第二凹部内移出。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凹凸轮的第一凸起和第一配合轮的第一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第二凹凸轮的第二凸起和第二配合轮的第二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随着各个凸起从凹部内移出,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之间相互靠近,此时,第一弹性件的两端被同步压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轴;第一阻尼摆臂还包括第一滑动筒和第二滑动筒,第一滑动筒和第二滑动筒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第一固定板设有第一阻尼滑槽和第二阻尼滑槽,第一阻尼滑槽和第二阻尼滑槽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第一阻尼滑槽和第二阻尼滑槽之间第一导滑块,第一导滑块上设有第一导滑槽,第一导滑槽分别与第一阻尼滑槽和第二阻尼滑槽连通;第一导滑块位于第一滑动筒和第二滑动筒之间的间隔内,第一滑动筒位于第一阻尼滑槽内,第二滑动筒位于阻尼滑槽内;第一连接轴穿过第一滑动筒、第一导滑槽和第二滑动筒,第一连接轴能够在第一导滑槽内滑动且转动。
第一固定板相对承载基座转动时,第一连接轴在第一导滑槽内滑动且转动,进而实现第一阻尼摆臂的滑动且转动。且此种结构使得转动机构的结构比较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杆、第二阻尼摆臂和第二弹性件;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承载基座;第二阻尼摆臂的一侧滑动且转动第二固定板,第二阻尼摆臂的另一侧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一滑动件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二滑动件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二弹性件套设于第二连接杆,且位于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之间;第二固定板相对承载基座转动时,第二阻尼摆臂相对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以及环绕第二连接杆转动;第二阻尼摆臂推动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使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同步压缩或释放第二弹性件的两端。
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相互靠近时,第二弹性件的两端被同时压缩,相较于单端被压缩,第二弹性件可以为第二固定板提供双倍的阻尼力,使得用户获得更好的阻尼手感。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相互远离时,第二弹性件的两端被同时释放。相较于仅有一端被压缩后释放,可以为第二固定板提供双倍的阻尼力,使得用户获得更好的阻尼手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阻尼摆臂包括第三转动筒、第四转动筒、第三凹凸轮和第四凹凸轮;第三转动筒和第四转动筒沿转动机构的长度间隔排布;第三凹凸轮固定连接第三转动筒的端部;第四凹凸轮固定连接第四转动筒的端部;第三凹凸轮和第四凹凸轮间隔相对;第三转动筒和第四转动筒均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一滑动件还包括第三配合轮,第三配合轮固定连接第一滑块;第二滑动件还包括第四配合轮,第四配合轮固定连接第二滑块;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均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三凹凸轮啮合第三配合轮,第四凹凸轮啮合第四配合轮;第二弹性件抵接于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
第三凹凸轮包括多个第三凹部和多个第三凸起,多个第三凹部和多个第三凸起交替分布。第四凹凸轮包括多个第四凹部和多个第四凸起,多个第四凹部和多个第四凸起交替分布。第三配合轮包括多个第三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三配合凸起,多个第三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三配合凸起交替分布。第四配合轮包括多个第四配合凹部和多个第四配合凸起,多个第四配合凹部和多个第四配合凸起交替分布。
转动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也即,第三凸起位于第三配合凹部内,第三配合凸起位于第三凹部内;第四凸起位于第四配合凹部内,第四配合凸起位于第四凹部内。转动机构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第三凸起逐渐从第三配合凹部内移出,第三配合凸起逐渐从第三凹部内移出;第四凸起逐渐从第四配合凹部内移出,第四配合凸起逐渐从第四凹部内移出。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三凹凸轮的第三凸起和第三配合轮的第三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第四凹凸轮的第四凸起和第四配合轮的第四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随着各个凸起从凹部内移出,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之间相互靠近,此时,第一弹性件的两端被同步压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轴;第二阻尼摆臂还包括第三滑动筒和第四滑动筒,第三滑动筒和第四滑动筒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第二固定板设有第三阻尼滑槽和第四阻尼滑槽,第三阻尼滑槽和第四阻尼滑槽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第三阻尼滑槽和第四阻尼滑槽之间第二导滑块,第二导滑块上设有第二导滑槽,第二导滑槽分别与第三阻尼滑槽和第四阻尼滑槽连通;第二导滑块位于第三滑动筒和第四滑动筒之间的间隔内,第三滑动筒位于第三阻尼滑槽内,第四滑动筒位于阻尼滑槽内;第二连接轴穿过第三滑动筒、第二导滑槽和第四滑动筒,第二连接轴能够在第二导滑槽内滑动且转动。
第二固定板相对承载基座转动时,第二连接轴在第二导滑槽内滑动且转动,进而实现第二阻尼摆臂的滑动且转动。且此种结构使得转动机构的结构比较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三连接杆和第三弹性件,第三连接杆位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均滑动连接第三连接杆;第三弹性件套设于第三连接杆上,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时,还同步压缩或释放第三弹性件的两端。第三弹性件也可以为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提供阻尼力,进而使得用户获得更好的阻尼手感。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四连接杆和第四弹性件,第四连接杆位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均滑动连接第四连接杆;第四弹性件套设于第四连接杆上,第四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时,还同步压缩或释放第四弹性件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第一主摆臂的一端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第一主摆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板;第二主摆臂的一端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第二主摆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板。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本申请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连接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显示屏安装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转动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显示屏弯折或展开。
综上,本申请中,第一同步摆臂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两部分,通过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可拆卸连接,使得第一同步摆臂起到与一体成型的摆臂相同的同步作用。组装状态时,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可拆卸连接,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未组装时,二者处于分体状态。因此,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可以分别独立进行加工。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相较于一体式的摆臂减小,因此,使得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加工难度降低,提升了加工效率,降低了成本。尤其是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体后,可以采用模具进行加工,相较于传统CNC加工的方式,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明显增加。
另外,第一摆臂设置的第一通孔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摆臂,使得利用模具加工第一摆臂成为可能。具体的,加工第一摆臂时,将原材料放置于模具的下模内,然后驱动下模扣合在上模上,使得上模与下模配合加工出第一通孔和第一螺旋面。因第一通孔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摆臂,因此,可以从Y轴方向出模。由此,相较于一体式同步摆臂必须使用CNC加工的结构而言,比较容易加工出来,且模具加工效率较高,精度较高,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的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的承载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的摆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摆臂组件的第一主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摆臂组件的第二主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的同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同步组件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同步组件的第一同步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所示同步组件的第二同步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中所示同步组件的同步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的阻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阻尼组件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阻尼组件的第一阻尼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所示阻尼组件的第二阻尼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7中所示阻尼组件的第一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7中所示阻尼组件的第二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所示转动机构局部剖视图。
图24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3中所示转动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现有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使用的转动机构包括较多数量的同步齿轮等部件,结构比较的复杂,装配难度较大,且重量和体积较大,对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影响较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同步齿轮数量较少,结构比较简单,降低了装配难度,减小了转动机构的重量和体积,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图2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展开角度为180度。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cellphone)、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平板电脑(tabletpersonal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备(mobile device)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举例说明的角度均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展开角度为180度是指,可以为180度,也可以大约为180度,比如170度、175度、185度和190度等。后文中举例说明的角度可做相同理解。
为了便于描述,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3,图3是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包括主体200和显示屏300,显示屏300安装于主体200。显示屏300包括显示面和安装面,显示面和安装面相背设置。显示面用于显示文字、图像和视频等。显示屏300包括第一显示部分310、第二显示部分320和第三显示部分330。第三显示部分330位于第一显示部分310和第二显示部分320之间,第三显示部分330为柔性且可以沿X轴方向发生弯折。本实施例中,显示屏300采用柔性显示屏。第一显示部分310和第二显示部分320在不被固定时实际上也是可以弯折的。
本实施例中,显示屏300采用柔性显示屏,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
主体200包括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第一壳体210设有第一收容槽(图未示),第二壳体220设有第二收容槽(图未示),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连通形成收容槽。转动机构100安装于收容槽,并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转动连接,且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可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背向显示屏300的一侧为电子设备的外表面,承载显示屏300的一侧为内侧,实际上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内侧设有承载部,显示屏装于承载部上并支撑柔性的显示屏300。
显示屏300安装于主体200,且安装面与主体200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壳体210承载第一显示部分310,第二壳体220承载第二显示部分320。换言之,第一显示部分310安装于第一壳体210,第二显示部分320安装于第二壳体220。其中,转动机构100与第三显示部分330相对设置,以实现显示屏300的弯折。
其中,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在折叠状态,是指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转动,且彼此相互靠近,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承载显示屏300的面相对。在应用过程中,主体200完全折叠状态下,装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显示屏300折叠后,显示屏300位于第一显示部分310的显示面和位于第二显示部分320的显示面部分或者全部接触。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在展开过程中(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是可以停留在任意角度的,比如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呈90度夹角、120度夹角等,即显示屏300处于半展开状态)。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转动,且彼此相互远离,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大直至,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展平,处于展开状态,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可以接近180度或者等于180度。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大致呈平板状态。同时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远离带动显示屏300展开,直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其中,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远离带动显示屏300进一步展开,直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
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沿着X轴方向依次设置,且三者之间的尺寸之和为主体200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包括装配公差和三者之间的装配缝隙)。主体200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与显示屏300及电子设备沿X轴方向的尺寸相同,此处相同包括允许的公差范围。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沿Y轴方向的尺寸相同,所述的尺寸相同可以允许存在装配或者生产公差。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沿Y轴方向的尺寸即为主体200在Y轴方向的尺寸,主体200在Y轴方向的尺寸与显示屏300及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沿Y轴方向的尺寸相同。当然,此处相同也可以允许有少量偏差(装配和生产公差)。
参阅图2和图3,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显示屏300具有大面积的显示区域,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大屏显示及操作功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参阅图1,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屏300处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保护显示屏300的显示面,可大大降低显示屏300被损坏的概率,且整体尺寸减小,便于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时所采用“顶”、“底”、“左”、“右”、“前”和“后”等方位用词主要依据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于附图2和图4中的展示方位进行阐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顶”、“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底”、“下”,以朝向X轴正方向为“右”,以朝向X轴负方向为“左”,以朝向Y轴正方向为“后”,以朝向Y轴负方向为“前”,其并不形成对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方位的限定。
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3中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100包括固定组件10、承载基座20、摆臂组件30、同步组件40和阻尼组件50。摆臂组件30、同步组件40和阻尼组件50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摆臂组件30的一侧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20,摆臂组件30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同步组件40的一侧转动连接承载基座20,同步组件40的另一侧滑动且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阻尼组件50的一侧转动连接承载基座20,阻尼组件50的另一侧滑动且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
固定组件10分别连接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固定组件10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时,带动摆臂组件30相对承载基座20滑动且转动,以及带动同步组件40和阻尼组件50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进而实现转动机构100的转动,以实现显示屏300的弯曲。同步组件40使得固定组件10同步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同步运行。阻尼组件50在转动机构100转动过程中,提供阻尼力。
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仅示出转动机构100沿Y轴正方向的部分结构。固定组件10、摆臂组件30、同步组件40和阻尼组件50为一组子结构。整个转动机构100至少有两组上述的子结构。换言之,承载基座20的前侧和后侧均设有一组上述的子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两组子结构之间,增设一组子结构,增设的子结构位于承载基座20的中部,从而增强转动机构100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一组、四组或者五组上述的子结构。所述子结构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种实施方式中,两组上述子结构的固定组件10可以为一体成型,也就是说两组子结构的同步组件40、阻尼组件50和摆臂组件30均与同一固定组件10连接。
在一组上述子结构中,固定组件10安装于第一壳体210的第一收容槽和第二壳体220的第二收容槽围合形成的收容槽内。具体的,第一固定板11位于第一收容槽内,且固定连接第一收容槽的腔壁面。第二固定板12位于第二收容槽内,且固定连接第二收容槽的腔壁面。
固定组件10包括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位于所述承载基座20的相对两侧。摆臂组件30包括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第一固定板11位于承载基座20的一侧,第二固定板12位于承载基座20的另一侧。第一主摆臂31的一侧与承载基座20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一主摆臂31的另一侧与第一固定板11转动连接。第二主摆臂32的一侧与承载基座20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主摆臂32的另一侧与第二固定板12转动连接。
同步组件40包括第一同步摆臂41、第二同步摆臂42和同步滑块43。第一同步摆臂41包括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第二同步摆臂42包括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
第一摆臂41a的一侧和第二摆臂41b的一侧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20,第一摆臂41a的另一侧和第二摆臂41b的另一侧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板11。第三摆臂42a的一侧和第四摆臂42b的一侧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20,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的另一侧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板12。同步滑块43安装于承载基座20,同步滑块43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同步滑块43的另一侧转动连接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
阻尼组件50包括第一阻尼摆臂51、第二阻尼摆臂52、第一滑动件53、第二滑动件54和弹性组件55。第一阻尼摆臂51的一侧转动连接承载基座20,第一阻尼摆臂51的另一侧转动且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板11。第二阻尼摆臂52的一侧转动连接承载基座20,第二阻尼摆臂52的另一侧转动且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板12。第一滑动件53、第二滑动件54和弹性组件55安装于承载基座20。
可折叠电子设备在转动过程中,阻尼组件50可以提供阻尼力,以使用户体验到较佳的阻尼手感,同时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在预设角度的悬停,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这里的“预设角度”是指可折叠电子设备悬停时,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也就是,第一固定板11与第二固定板12之间的夹角。预设角度的范围是0~180°。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11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时,第一主摆臂31相对第一固定板11转动,第一主摆臂31相对承载基座20滑动且转动。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相对第一固定板11滑动且转动,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第一阻尼摆臂51相对第一固定板11滑动且转动,第一阻尼摆臂51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第二阻尼摆臂52相对第二固定板12滑动且转动,第二阻尼摆臂52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使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沿Y轴方向移动以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相互靠近时,弹性组件55的两端被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同步压缩;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相互远离时,弹性组件55的两端被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同步释放,以使弹性组件55为第一固定板11提供阻尼力。第二固定板12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时,第二主摆臂32相对第二固定板12转动,第二主摆臂32相对承载基座20滑动且转动。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相对第二固定板12滑动且转动,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相对承载基座20转动。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沿Y轴方向移动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相互靠近时,弹性组件55的两端被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同步压缩;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相互远离时,弹性组件55的两端被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同步释放,以使弹性组件55为第二固定板12提供阻尼力。阻尼力使得用户可以体验到较佳的手感,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步滑块43确保第一同步摆臂41和第二同步摆臂42的同步性,以实现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转动的同步性,进而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转动的同步性。
参阅图6,图6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100的固定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固定板11为长条形,第一固定板11的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第一固定板11包括第一顶面11a、第一底面11b、第一侧面11c、第二侧面11d、第一端面11f和第二端面11g,第一顶面11a和第一底面11b沿Z轴方向相背设置,第一侧面11c和第二侧面11d沿X轴方向相背设置,第一端面11f和第二端面11g沿Y轴方向相背设置。第一侧面11c、第二侧面11d、第一端面11f和第二端面11g首尾顺次连接,第一侧面11c、第二侧面11d、第一端面11f和第二端面11g均连接于第一顶面11a和第一底面11b之间。
第一固定板11设有第一转动槽111、第一同步滑槽112、第一阻尼滑槽113、第二阻尼滑槽114和第一避让槽117。第一转动槽111、第一同步滑槽112、第一阻尼滑槽113和第二阻尼滑槽114沿Y轴方向间隔分布。第一避让槽117位于第一阻尼滑槽113和第二阻尼滑槽114沿X轴方向一侧。
第一转动槽111贯穿第一顶面11a、第一底面11b和第一侧面11c,也即,第一转动槽111沿Z轴方向贯穿第一固定板11。第一转动槽111的两个槽侧面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孔118和第二固定孔,第一固定孔118和第二固定孔的轴向均平行于Y轴方向,且第一固定孔118和第二固定孔同轴。第一固定孔118贯穿第一端面11f,以便于连接第一主摆臂31的轴杆的安装。第一转动槽111用于安装第一主摆臂31,第一固定孔118和第二固定孔用于连接第一主摆臂31。
第一同步滑槽112贯穿第一侧面11c和第二侧面11d,也即第一同步滑槽112沿X轴方向贯穿第一固定板11。第一同步滑槽112用于安装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
第一阻尼滑槽113为第一顶面11a向第一底面11b凹陷形成,且第一阻尼滑槽113至少部分贯穿第一底面11b。第二阻尼滑槽114为第一顶面11a向第一底面11b凹陷形成,且第二阻尼滑槽114的至少部分贯穿第一底面11b。第一阻尼滑槽113和第二阻尼滑槽114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导滑块115,第一导滑块115设有沿Y轴方向贯穿的第一导滑槽116,第一导滑槽11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X轴方向。第一导滑槽116与第一阻尼滑槽113和第二阻尼滑槽114连通。第一避让槽117贯穿第一顶面11a、第一底面11b和第一侧面11c,第一避让槽117与第一阻尼滑槽113、第二阻尼滑槽114和第一导滑槽116连通,第一避让槽117沿Y轴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阻尼滑槽113、第二阻尼滑槽114和第一导滑槽116的尺寸之和。第一导滑块115至少部分伸进第一避让槽117内,以使第一导滑槽116和第一避让槽117沿Y轴方向连通。第一阻尼滑槽113和第一避让槽117沿X轴依次分布且连通,第二阻尼滑槽114和第一避让槽117沿X轴方向依次分布且连通。第一阻尼滑槽113和第二阻尼滑槽114用于安装第一阻尼摆臂51,第一导滑槽116用于连接第一阻尼摆臂51。第一避让槽117便于连接第一阻尼摆臂51。
第二固定板12的结构与第一固定板11的结构类似。第二固定板12为长条形,第二固定板12的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第二固定板12包括第二顶面12a、第二底面12b、第三侧面12c、第四侧面12d、第三端面12f和第四端面12g,第二顶面12a和第二底面12b沿Z轴方向相背设置,第三侧面12c和第四侧面12d沿X轴方向相背设置,第三端面12f和第四端面12g沿Y轴方向相背设置。第三侧面12c、第四侧面12d、第三端面12f和第四端面12g首尾顺次连接,第三侧面12c、第四侧面12d、第三端面12f和第四端面12g均连接于第二顶面12a和第二底面12b之间。
第二固定板12设有第二转动槽121、第二同步滑槽122、第三阻尼滑槽123、第四阻尼滑槽124和第二避让槽127。
第二转动槽121、第二同步滑槽122、第三阻尼滑槽123和第四阻尼滑槽124沿Y轴方向间隔分布。第二转动槽121贯穿第二顶面12a、第二底面12b和第三侧面12c,也即,第二转动槽121沿Z轴方向贯穿第二固定板12。第二转动槽121的两个槽侧面分别设有第三固定孔128和第四固定孔。第三固定孔128和第四固定孔的轴向均与Y轴方向平行,第三固定孔128和第四固定孔同轴。第三固定孔128贯穿第三端面12f,以便于连接第二主摆臂32的轴杆的安装。第二转动槽121用于安装第二主摆臂32,第三固定孔128和第四固定孔用于连接第二主摆臂32。
第二同步滑槽122贯穿第三侧面12c和第四侧面12d,也即第二同步滑槽122沿X轴方向贯穿第二固定板12。第二同步滑槽122用于安装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
第三阻尼滑槽123为第二顶面12a向第二底面12b凹陷形成,且第三阻尼滑槽123至少部分贯穿第二底面12b。第四阻尼滑槽124为第二顶面12a向第二底面12b凹陷形成,且第四阻尼滑槽124的至少部分贯穿第二底面12b。第三阻尼滑槽123和第四阻尼滑槽124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二导滑块125,第二导滑块125设有沿Y轴方向贯穿的第二导滑槽126,第二导滑槽12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X轴方向。第二导滑槽126与第三阻尼滑槽123和第四阻尼滑槽124连通。第二避让槽127贯穿第二顶面12a、第二底面12b和第二侧面11d,第二避让槽127与第三阻尼滑槽123、第四阻尼滑槽124和第二导滑槽126连通,第二避让槽127沿Y轴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三阻尼滑槽123、第四阻尼滑槽124和第二导滑槽126的尺寸之和。第二导滑块125至少部分伸进第二避让槽127内,以使第二导滑槽126和第二避让槽127沿Y轴方向连通。第三阻尼滑槽123和第二避让槽127沿X轴依次分布且连通,第四阻尼滑槽124和第二避让槽127沿X轴方向依次分布且连通。第三阻尼滑槽123和第四阻尼滑槽124用于安装第三阻尼摆臂,第二导滑槽126用于连接第三阻尼摆臂。第二避让槽127便于连接第二阻尼摆臂52。
参阅图7,图7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100的承载基座20的结构示意图。
承载基座20为长条形,且承载基座20的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承载基座2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包括承载本体20a和多个安装块20b。承载本体20a设有凹陷槽,凹陷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Y轴方向。多个安装块20b固定于凹陷槽内,以构成承载基座20。
承载基座20包括第一部分基座和第二部分基座,第一部分基座和第二部分基座沿Y轴方向依次排布。第一部分基座位于承载基座20的前侧,第二部分基座位于承载基座20的后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分基座和第二部分基座可呈镜像对称,以提高承载基座20的对称性,简化承载基座20的整体结构,提高承载基座20的结构稳定性,还可降低承载基座20的加工成本。其中,第二部分基座中各个部件的基础结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部件与组件之外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均可以参照第一部分基座的相关描述。
第一部分基座和第二部分基座分别连接一组上述的子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基座和第二部分基座也可以分别连接两组上述的子结构。或者是第一部分基座和第二部分基座共同连接三组上述的子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图7中示出的为承载基座20的第一部分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承载基座20的第一部分基座包括承载顶面20c、承载底面20d、第一承载侧面20e和第二承载侧面20f。承载顶面20c和承载底面20d沿Z轴方向相背,第一承载侧面20e和第二承载侧面20f沿X轴方向相背。第一承载侧面20e连接于承载顶面20c和承载底面20d的一侧之间,第二承载侧面20f连接于承载顶面20c和承载底面20d的另一侧之间。
承载基座20设有沿Y轴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主滑槽21、第二主滑槽22、第一安装槽23和第二安装槽24。第一主滑槽21和第二主滑槽22在X轴方向相对,在Y轴方向错位排布。
第一主滑槽21为承载定面向承载底面20d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二承载侧面20f形成。第一主滑槽21的槽底面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第一主滑槽21的槽底面的弧形部分延伸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的弧形部分便于第一主摆臂31相对承载基座20的滑动。第一主滑槽21的槽底面设有第一止挡块211,第一止挡块211相对第一主滑槽21的槽底面凸起。第一主滑槽21沿X轴方向相对的两个槽侧面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块212和第二限位块213,第一限位块212相对第一主滑槽21的一个槽侧面凸起。第一限位块212位于第一主滑槽21内,且与第一主滑槽21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隔。第二限位块213相对第一主滑槽21的另一个槽侧面凸起。第二限位块213位于第一主滑槽21内,且与第一主滑槽21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隔。第一主滑槽21用于安装第一主摆臂31,第一止挡块211、第一限位块212和第二限位块213用于对第一主摆臂31进行限位,防止第一主摆臂31相对承载基座20滑动且转动时与承载基座20脱离。
第二主滑槽22为承载顶面20c向承载底面20d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一承载侧面20e形成。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的弧形部分延伸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的弧形部分便于第二主摆臂32相对承载基座20的滑动。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设有第二止挡块221,第二止挡块221相对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凸起。第二主滑槽22沿X轴方向相对的两个槽侧面分别设有第三限位块222和第四限位块223,第三限位块222相对第二主滑槽22的一个槽侧面凸起。第三限位块222位于第二主滑槽22内,且与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隔。第四限位块223相对第二主滑槽22的另一个槽侧面凸起。第四限位块223位于第二主滑槽22内,且与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隔。第二主滑槽22用于安装第二主摆臂32,第二止挡块221、第三限位块222和第四限位块223用于对第二主摆臂32进行限位,防止第二主摆臂32相对承载基座20滑动且转动时与承载基座20脱离。
第一安装槽23为承载顶面20c向承载底面20d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一承载侧面20e和第二承载侧面20f形成。第一安装槽23的一个槽侧面设有第一安装孔231和第三安装孔232,第一安装槽23的另一个槽侧面设有第二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第一安装孔231、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232和第四安装孔的轴向均与Y轴方向平行。第一安装孔231与第二安装孔同轴,第三安装孔232与第四安装孔同轴。其中,第一安装槽23的部分槽侧面位于承载本体20a上,第一安装槽23的另一部分槽侧面位于与承载本体20a配合的一个安装块20b上,该安装块20b与承载本体20a可拆卸连接。第二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为该安装块20b和承载本体20a共同构成。第一安装孔231、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232和第四安装孔用于连接同步组件40。
第一安装槽23的槽底面设有引导条233。引导条233相对第一安装槽23的槽底面凸起,且引导条233的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引导条233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安装槽23的沿X轴方向相对的两个槽侧面。第一安装槽23用于安装第一同步摆臂41、第二同步摆臂42和同步滑块43,第一安装孔231和第二安装孔用于连接第一同步摆臂41和同步滑块43,第三安装孔232和第四安装孔用于连接第二同步摆臂42和同步滑块43。引导条233用于对同步滑块43沿Y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防止同步滑块43沿Y轴方向移动时产生晃动,以使同步滑块43移动更加稳定。
第二安装槽24为承载顶面20c向承载底面20d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一承载侧面20e和第二承载侧面20f形成。第二安装槽24的一个槽侧面设有第一紧固孔242和第三紧固孔243,第二安装槽24的另一个槽侧面设有第二紧固孔和第四紧固孔,第一紧固孔242、第二紧固孔、第三紧固孔243和第四紧固孔的轴向均与Y轴方向平行。第一紧固孔242与第二紧固孔同轴,第三紧固孔243与第四紧固孔同轴。其中,第一紧固孔242与第一安装孔231连通,也即第一紧固孔242和第一安装孔231可以为安装块20b和承载本体20a构成的一个贯穿孔。第三紧固孔243与第三安装孔232连通,也即第三紧固孔243和第三安装孔232可以为安装块20b和承载本体20a构成的一个贯穿孔。第一紧固孔242、第二紧固孔、第三紧固孔243和第四紧固孔用于连接阻尼组件50。
第二安装槽24的槽底面设有导向条241,导向条241相对第二安装槽24的槽底面凸起,且导向条241的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导向条241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安装槽24沿X轴方向相对的两个槽侧面。第二安装槽24用于安装阻尼组件50,也即用于安装第一阻尼摆臂51、第二阻尼摆臂52、第一滑动件53、第二滑动件54和弹性组件55。导向条241用于对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沿Y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防止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沿Y轴方向移动时产生晃动,以使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移动更加稳定。
参阅图8,图8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100的摆臂组件30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已经提及,摆臂组件30包括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本实施例中,摆臂组件30还包括第一固定轴33和第二固定轴34。
参考图9,且结合图8,图9是图8中所示摆臂组件30的第一主摆臂31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主摆臂31包括沿X轴方向排布的第一主转动体311和第一主滑动体312。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滑动体312固定连接第一主转动体311。
第一主转动体311大致为矩形薄板状结构,第一主转动体311设有第一穿孔313,第一穿孔313的轴向与Y轴方向平行,第一穿孔313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主转动体311。第一主转动体311用于与第一固定板11配合,第一穿孔313用于与第一固定板11连接。
第一主滑动体312具有第一滑动面314,第一滑动面314为弧形。第一滑动面314上设有第一止挡槽315,第一止挡槽315为第一滑动面314凹陷形成。第一止挡槽315的一个槽侧面为第一止挡面,第一止挡面的延伸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第一止挡面用于与承载基座20的第一主滑槽21内的第一止挡块211配合,防止第一主摆臂31从第一主滑槽21内脱离。第一主滑动体312包括第一本体316、第一配合块317和第二配合块318,第一配合块317和第二配合块318分别与第一本体316沿Y轴方向相背的两侧固定连接。第一配合块317和第二配合块318均为弧形块状,第一配合块317和第二配合块318背离第一滑动面314的一侧表面相对第一本体316凹陷。
第一主滑动体312用于与承载基座20配合,弧形的第一滑动面314用于与第一主滑槽21的槽底面的弧形部分相配合,以使第一主摆臂31顺利滑动且转动。第一止挡槽315用于与第一止挡块211配合,第一配合块317用于与第一限位块212配合,第二配合块318用于与第二限位块213配合,以防止第一主摆臂31滑动且转动时第一主滑动体312与承载基座20脱离。
参考图10,且结合图8,图10是图8中所示摆臂组件30的第二主摆臂32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主摆臂32与第一主摆臂31结构相同,第二主摆臂32包括沿X轴方向排布的第二主转动体321和第二主滑动体322。本实施例中,第二主滑动体322固定连接第二主转动体321。
第二主转动体321大致为矩形薄板状结构,第二主转动体321设有第二穿孔323,第二穿孔323的轴向与Y轴方向平行,第二穿孔323沿Y轴方向贯穿第二主转动体321。第二主转动体321用于与第二固定板12配合,第二穿孔323用于与第二固定板12连接。
第二主滑动体322具有第二滑动面324,第二滑动面324为弧形。第二滑动面324上设有第二止挡槽325,第二止挡槽325为第二滑动面324凹陷形成。第二止挡槽325的一个槽侧面为第二止挡面,第二止挡面的延伸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第二止挡面用于与承载基座20的第二主滑槽22内的第二止挡块221配合,防止第二主摆臂32从第二主滑槽22内脱离。第二主滑动体322包括第二本体326、第三配合块327和第四配合块328,第三配合块327和第四配合块328分别与第二本体326沿Y轴方向相背的两侧固定连接。第三配合块327和第四配合块328均为弧形块状,第三配合块327和第四配合块328背离第二滑动面324的一侧表面相对第二本体326凹陷。
第二主滑动体322用于与承载基座20配合,弧形的第二滑动面324用于与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的弧形部分相配合,以使第二主摆臂32顺利滑动且转动。第二止挡槽325用于与第二止挡块221配合,第三配合块327用于与第三限位块222配合,第四配合块328用于与第四限位块223配合,以防止第二主摆臂32滑动且转动时第二主滑动体322与承载基座20脱离。
第一固定轴33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主转动体311的第一穿孔313内,且第一固定轴33的两端分别用于与第一固定孔118和第二固定孔连接,以使第一主摆臂31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板11。第二固定轴34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主转动体321的第二穿孔323内,且第二固定轴34的两端分别用于与第三固定孔128和第四固定孔连接,以使第二主摆臂32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板12。
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100的同步组件40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所示同步组件40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上述已经提及,同步组件40包括第一同步摆臂41、第二同步摆臂42和同步滑块43。第一同步摆臂41包括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第二同步摆臂42包括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
本实施例中,同步组件40还包括第一安装轴44a、第二安装轴44b、第一预压件45a、第二预压件45b、第三预压件45c、第四预压件45d、第一调整件46a、第三调整件46b、第二调整件47a和第四调整件47b。第一预压件45a、第二预压件45b、第三预压件45c和第四预压件45d均可以为碟簧或者波浪形弹簧。
第一调整件46a、第三调整件46b、第二调整件47a和第四调整件47b均可以为螺母或者卡簧,或者是部分为螺母,另一部分为卡簧。例如,第一调整件46a和第四调整件47b为螺母,第二调整件47a和第三调整件46b为卡簧等。本实施例中,第一调整件46a和第三调整件46b为螺母,第二调整件47a和第四调整件47b为卡簧。第一预压件45a为第一摆臂41a和同步滑块43之间提供预紧力,第一调整件46a用于调整第一预压件45a提供的预紧力的大小。第二预压件45b为第二摆臂41b和同步滑块43之间提供预紧力,第二调整件47a用于调整第二预压件45b提供的预紧力的大小。第三预压件45c为第三摆臂42a和同步滑块43之间提供预紧力,第三调整件46b用于调整第三预压件45c提供的预紧力的大小。第四预压件45d为第四摆臂42b和同步滑块43之间提供预紧力,第四调整件47b用于调整第四预压件45d提供的预紧力。
参考图13,图13是图12中所示同步组件40的第一同步摆臂41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摆臂41a包括沿X轴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摆动体401a、第一连接体402a和第一螺旋体403a。第一摆动体401a为薄板状,第一摆动体401a沿Y轴方向的一侧设有间隔排布的第一卡接槽404a,多个第一卡接槽404a沿X方向间隔排布。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卡接槽404a之间的间隔为第一卡接块405a。第一卡接槽404a和第一卡接块405a均为梯形。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槽404a和第一卡接块405a均为等腰梯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接槽404a和第一卡接块405a均为直角梯形状。第一卡接块405a的长底边与第一卡接槽404a的开口处对齐,第一卡接块405a的短底边与第一卡接槽404a的槽底面对齐。第一摆动体401a用于与第一固定板11配合,第一卡接槽404a和第一卡接块405a用于与第二摆臂41b配合。
第一螺旋体403a为筒状,第一螺旋体403a设有第一通孔406a和第一螺旋口,第一通孔406a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螺旋体403a。第一螺旋体403a包括第一内周面407a、第一外周面408a和第一端壁面409a,第一内周面407a为第一通孔406a的孔壁面,第一外周面408a背离第一内周面407a,第一外周面408a为第一螺旋体403a的外表面。第一端壁面409a连接于第一内周面407a和第一外周面408a之间。第一通孔406a为圆形孔,在Y轴方向上,第一通孔406a的孔径始终一致;也就是说,在Y轴方向上,第一内周面407a的弧度始终一致,未出现局部凸起或者局部下凹等情况。由此,可以利用模具加工出第一通孔406a,实现第一螺旋体403a利用模具加工的方案。利用模具加工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
第一螺旋口贯穿部分第一内周面407a、部分第一外周面408a以及部分第一端壁面409a形成。第一螺旋口具有第一平面410a和第一螺旋面411a,第一平面410a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内周面407a和第一外周面408a连接,第一平面410a沿Y轴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端壁面409a和第一螺旋面411a。第一螺旋面411a为螺旋延伸的曲面。第一螺旋面411a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内周面407a和第一外周面408a连接,第一螺旋面411a沿Y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端壁面409a和第一平面410a。第一螺旋体403a用于与承载基座20和同步滑块43配合。第一通孔406a用于与第一安装轴44a配合,第一螺旋口和第一螺旋面411a用于与同步滑块43配合。
第一连接体402a大致为S形。第一连接体402a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摆动体401a,第一连接体402a的另一侧固定连接第一螺旋体403a,具体为连接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外周面408a。第一螺旋口位于第一螺旋体403a背离第一连接体402a的一侧。第一连接体402a对承载基座20进行避让,以便于第一螺旋体403a从承载基座20伸出,进而与第一固定板11连接。
第二摆臂41b包括沿X轴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二摆动体401b、第二连接体402b和第二螺旋体403b。第二摆动体401b为薄板状,第二摆动体401b沿Y轴方向的一侧设有间隔排布的第二卡接槽404b,多个第二卡接槽404b沿X方向间隔排布。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卡接槽404b之间的间隔为第二卡接块405b。第二卡接槽404b和第二卡接块405b均为梯形。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接槽404b和第二卡接块405b均为等腰梯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接槽404b和第二卡接块405b均为直角梯形状。第二卡接块405b的长底边与第二卡接槽404b的开口处对齐,第二卡接块405b的短底边与第二卡接槽404b的槽底面对齐。第二摆动体401b用于与第一固定板11配合,第二卡接槽404b和第二卡接块405b用于与第一摆臂41a配合。
第二螺旋体403b为筒状,第二螺旋体403b设有第二通孔406b和第二螺旋口,第二通孔406b沿Y轴方向贯穿第二螺旋体403b。第二螺旋体403b包括第二内周面407b、第二外周面408b和第二端壁面409b,第二内周面407b为第二通孔406b的孔壁面,第二外周面408b背离第二内周面407b,第二外周面408b为第二螺旋体403b的外表面。第二端壁面409b连接于第二内周面407b和第二外周面408b之间。第二通孔406b为圆形孔,在Y轴方向上,第二通孔406b的孔径始终一致;也就是说,在Y轴方向上,第二内周面407b的弧度始终一致,未出现弯曲等情况。由此,可以利用模具加工出第二通孔406b,实现第二螺旋体403b利用模具加工的方案。利用模具加工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
第二螺旋口贯穿部分第二内周面407b、部分第二外周面408b以及部分第二端壁面409b形成。第二螺旋口具有第二平面410b和第二螺旋面411b,第二螺旋面411b与第一螺旋面411a的螺旋方向相同。第二平面410b的两侧分别与第二内周面407b和第二外周面408b连接,第二平面410b沿Y轴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端壁面409b和第二螺旋面411b。第二螺旋面411b为螺旋延伸的曲面。第二螺旋面411b的两侧分别与第二内周面407b和第二外周面408b连接,第二螺旋面411b沿Y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端壁面409b和第二平面410b。第二螺旋体403b用于与承载基座20和同步滑块43配合。第二通孔406b用于与第一安装轴44a配合,第二螺旋口和第二螺旋面411b用于与同步滑块43配合。
第二连接体402b大致为S形。第二连接体402b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摆动体401b,第二连接体402b的另一侧固定连接第二螺旋体403b,具体为连接第二螺旋体403b的第二平面410b。第二螺旋口位于第二螺旋体403b朝向第二连接体402b的一侧。
参考图14,图14是图12中所示同步组件40的第二同步摆臂42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同步摆臂42与第一同步摆臂41结构相同。第三摆臂42a与第四摆臂42b可拆卸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同步摆臂42也可以与第一同步摆臂41的结构不相同,具体的,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可以一体成型。
第三摆臂42a包括沿X轴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三摆动体421a、第三连接体422a和第三螺旋体423a。第三摆动体421a为薄板状,第三摆动体421a沿Y轴方向的一侧设有间隔排布的第三卡接槽424a,多个第三卡接槽424a沿X方向间隔排布。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三卡接槽424a之间的间隔为第三卡接块425a。第三卡接槽424a和第三卡接块425a均为梯形。本实施例中,第三卡接槽424a和第三卡接块425a均为等腰梯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卡接槽424a和第三卡接块425a均为直角梯形状。第三卡接块425a的长底边与第三卡接槽424a的开口处对齐,第三卡接块425a的短底边与第三卡接槽424a的槽底面对齐。第三摆动体421a用于与第二固定板12配合,第三卡接槽424a和第三卡接块425a用于与第四摆臂42b配合。
第三螺旋体423a为筒状,第三螺旋体423a设有第三通孔426a和第三螺旋口,第三通孔426a沿Y轴方向贯穿第三螺旋体423a。第三螺旋体423a包括第三内周面427a、第三外周面428a和第三端壁面429a,第三内周面427a为第三通孔426a的孔壁面,第三外周面428a背离第三内周面427a,第三外周面428a为第三螺旋体423a的外表面。第三端壁面429a连接于第三内周面427a和第三外周面428a之间。第三通孔426a为圆形孔,在Y轴方向上,第三通孔426a的孔径始终一致;也就是说,在Y轴方向上,第三内周面427a的弧度始终一致,未出现弯曲等情况。由此,可以利用模具加工出第三通孔426a,实现第三螺旋体423a利用模具加工的方案。利用模具加工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
第三螺旋口贯穿部分第三内周面427a、部分第三外周面428a以及部分第三端壁面429a形成。第三螺旋口具有第三平面430a和第三螺旋面431A,第三平面430a的两侧分别与第三内周面427a和第三外周面428a连接,第三平面430a沿Y轴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端壁面429a和第三螺旋面431A。第三螺旋面431A为螺旋延伸的曲面。第三螺旋面431A的两侧分别与第三内周面427a和第三外周面428a连接,第三螺旋面431A沿Y轴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端壁面429a和第三平面430a。第三螺旋体423a用于与承载基座20和同步滑块43配合。第三通孔426a用于与第二安装轴44b配合,第三螺旋口和第三螺旋面431A用于与同步滑块43配合。
第三连接体422a大致为S形。第三连接体422a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三摆动体421a,第三连接体422a的另一侧固定连接第三螺旋体423a,具体为连接第三螺旋体423a的第三外周面428a。第三螺旋口位于第三螺旋体423a背离第三连接体422a的一侧。
第四摆臂42b包括沿X轴方向依次连接的第四摆动体421b、第四连接体422b和第四螺旋体423b。第四摆动体421b为薄板状,第四摆动体421b沿Y轴方向的一侧设有间隔排布的第四卡接槽424b,多个第四卡接槽424b沿X方向间隔排布。任意相邻的两个第四卡接槽424b之间的间隔为第四卡接块425b。第四卡接槽424b和第四卡接块425b均为梯形。本实施例中,第四卡接槽424b和第四卡接块425b均为等腰梯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卡接槽424b和第四卡接块425b均为直角梯形状。第四卡接块425b的长底边与第四卡接槽424b的开口处对齐,第四卡接块425b的短底边与第四卡接槽424b的槽底面对齐。第四摆动体421b用于与第二固定板12配合,第四卡接槽424b和第四卡接块425b用于与第三摆臂42a配合。
第四螺旋体423b为筒状,第四螺旋体423b设有第四通孔426b和第四螺旋口,第四通孔426b沿Y轴方向贯穿第四螺旋体423b。第四螺旋体423b包括第四内周面427b、第四外周面428b和第四端壁面,第四内周面427b为第四通孔426b的孔壁面,第四外周面428b背离第四内周面427b,第四外周面428b为第四螺旋体423b的外表面。第四端壁面连接于第四内周面427b和第四外周面428b之间。第四通孔426b为圆形孔,在Y轴方向上,第四通孔426b的孔径始终一致;也就是说,在Y轴方向上,第四内周面427b的弧度始终一致,未出现弯曲等情况。由此,可以利用模具加工出第四通孔426b,实现第四螺旋体423b利用模具加工的方案。利用模具加工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
第四螺旋口贯穿部分第四内周面427b、部分第四外周面428b以及部分第四端壁面形成。第四螺旋口具有第四平面和第四螺旋面431B,第四螺旋面431B的螺旋方向与第三螺旋面431A的螺旋方向相同,第四平面的两侧分别与第四内周面427b和第四外周面428b连接,第四平面沿Y轴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四端壁面和第四螺旋面431B。第四螺旋面431B为螺旋延伸的曲面。第四螺旋面431B的两侧分别与第四内周面427b和第四外周面428b连接,第四螺旋面431B沿Y轴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四端壁面和第四平面。第四螺旋体423b用于与承载基座20和同步滑块43配合。第四通孔426b用于与第二安装轴44b配合,第四螺旋口和第四螺旋面431B用于与同步滑块43配合。
第四连接体422b大致为S形。第四连接体422b的一侧固定连接第四摆动体421b,第四连接体422b的另一侧固定连接第四螺旋体423b,具体为连接第四螺旋体423b的第四平面。第四螺旋口位于第四螺旋体423b朝向第四连接体422b的一侧。
参考图15,图15是图12中所示同步组件40的同步滑块43的结构示意图。
同步滑块43包括同步本体431、第一螺旋块432、第二螺旋块433、第一连接块434和第二连接块435。第一螺旋块432和第二螺旋块433位于同步本体431沿X轴方向的两侧,第一连接块434和第二连接块435位于同步本体431沿X轴方向的两侧,且第一螺旋块432和第一连接块434位于同步本体431的同一侧,第二螺旋块433和第二连接块435位于同步本体431的同一侧。
同步本体431大致为矩形块状,同步本体431包括沿Z轴方向相背的第一同步表面431a和第二同步表面431b、沿X轴方向相背的第一同步侧面和第二同步侧面431c。第一同步侧面连接于第一同步表面431a的一侧和第二同步表面431b的一侧之间,第二同步侧面431c连接于第一同步表面431a的另一侧和第二同步表面431b的另一侧之间。第一同步侧面和第二同步侧面431c均为倾斜的弧形面。第一同步侧面和第二同步侧面431c均相对同步滑块43沿Z轴方向的中心轴倾斜,且第一同步侧面和第二同步侧面431c的倾斜方向均背离同步滑块43沿轴方向的中心轴。
同步本体431设有第一出模槽(图未示)、第二出模槽431d和引导槽431e,第一出模槽贯穿第一同步侧面和第二同步表面431b,第二出模槽431d贯穿第二同步侧面431c和第二同步表面431b。第一出模槽和第二出模槽431d均大致为三角形。第一出模槽和第二出模槽431d便于同步滑块43使用模具加工。引导槽431e为第二同步表面431b向第一同步表面431a方向凹陷形成,引导槽431e沿Y轴方向贯穿同步本体431,引导槽431e用于与引导条233配合,以使同步滑块43在引导条233的引导下沿着Y轴方向滑动,进而增加同步滑块43滑动的稳定性。
第一螺旋块432沿着第一同步侧面凸起形成,第一螺旋块432设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贯穿孔432a。第一螺旋块432包括第一衔接面(图未示)、第二衔接面432b、第一内壁面432c、第一外壁面432d、第一配合面432e和第二配合面432f。第一衔接面和第二衔接面432b沿Y轴方向相背,第一衔接面和第二衔接面432b均为平面,第一贯穿孔432a贯穿第一衔接面和第二衔接面432b。第一内壁面432c和第一外壁面432d均为弧形面,第一内壁面432c的一部分为第一贯穿孔432a的孔壁面,第一外壁面432d背离第一内壁面432c,第一外壁面432d为第一螺旋块432的外表面。
第一配合面432e和第二配合面432f均环绕第一贯穿孔432a的轴向螺旋延伸,且第一配合面432e和第二配合面432f的螺旋方向相同,第一配合面432e和第二配合面432f位于第一贯穿孔432a沿Y轴方向相背的两侧。第一配合面432e沿延伸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第一内壁面432c和第一外壁面432d,第一配合面432e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同步侧面和第一衔接面。第二配合面432f沿延伸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第一内壁面432c和第一外壁面432d,第二配合面432f沿Y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同步侧面和第二衔接面432b。第一贯穿孔432a用于与第一安装轴44a配合,第一配合面432e用于与第一螺旋面411a配合,第二配合面432f用于与第二螺旋面411b配合。
形成第一贯穿孔432a的孔壁面的第一内壁面432c的部分以及第一内壁面432c的其余部分在Y轴方向连接,形成第一贯穿孔432a的孔壁面的第一内壁面432c的部分以及第一内壁面432c的其余部分沿着X轴方向弯曲的弧度一致。也即,第一贯穿孔432a为圆形孔,且孔径保持不变。由此,在利用模具加工第一贯穿孔432a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实现了使用模具加工第一贯穿孔432a,第一配合面432e与第一贯穿孔432a可以同步加工出来。第二配合面432f与第一出模槽的槽壁面在Z轴方向平齐,在利用模具加工第二配合面432f时,可以沿着Z轴方向出模,实现了使用模具加工第二配合面432f。由此,使得第一螺旋块432可以使用模具制成。
第二螺旋块433与第一螺旋块432结构相同,第一螺旋块432和第二螺旋块433相对同步本体431对称。第二螺旋块433沿着第二同步侧面431c凸起形成,第二螺旋块433设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贯穿孔433a。第二螺旋块433包括第三衔接面(图未示)、第四衔接面433b、第二内壁面433c、第二外壁面433d、第三配合面433e和第四配合面433f。第三衔接面和第四衔接面433b沿Y轴方向相背,第三衔接面和第四衔接面433b均为平面。第二贯穿孔433a贯穿第三衔接面和第四衔接面433b。第二内壁面433c和第二外壁面433d均为弧形面,第二内壁面433c的一部分为第二贯穿孔433a的孔壁面,第二外壁面433d背离第二内壁面433c。
第三配合面433e和第四配合面433f均环绕第二贯穿孔433a的轴向螺旋延伸,且第三配合面433e和第四配合面433f的螺旋方向相同,第三配合面433e和第四配合面433f位于第二贯穿孔433a沿Y轴方向相背的两侧。第三配合面433e沿延伸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第二内壁面433c和第二外壁面433d,第三配合面433e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同步侧面431c和第三衔接面。第四配合面433f沿延伸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第二内壁面433c和第二外壁面433d,第四配合面433f沿Y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同步侧面431c和第四衔接面433b。第二贯穿孔433a用于与第二安装轴44b配合,第三配合面433e用于与第三螺旋面431A配合,第四配合面433f用于与第四螺旋面431B配合。
形成第二贯穿孔433a的孔壁面的第二内壁面433c的部分以及第二内壁面433c的其余部分在Y轴方向连接,形成第二贯穿孔433a的孔壁面的第二内壁面433c的部分以及第二内壁面433c的其余部分沿着X轴方向弯曲的弧度一致。也即,第二贯穿孔433a为圆形孔,且孔径保持不变。由此,在利用模具加工第二贯穿孔433a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实现了使用模具加工第二贯穿孔433a,第三配合面433e与第二贯穿孔433a同步加工出来。第四配合面433f与第二出模槽431d的槽壁面在Z轴方向平齐,在利用模具加工第四配合面433f时,可以沿着Z轴方向出模,实现了使用模具加工第四配合面433f。由此,使得第二螺旋块433可以使用模具制成。
第一连接块434沿着第一同步侧面凸起形成,第一连接块434设有第一贯通孔434a,第一贯通孔434a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连接块434。第二连接块435沿着第二同步侧面431c凸起形成,第二连接块435设有第二贯通孔435a,第二贯通孔435a沿Y轴方向贯穿第二连接块435。第一贯通孔434a与第一贯穿孔432a同轴,第二贯通孔435a与第二贯穿孔433a同轴。第一贯通孔434a和第一贯穿孔432a用于与第一安装轴44a配合,第二贯通孔435a和第二贯穿孔433a用于与第二安装轴44b配合。
参考图16和图17,图16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100的阻尼组件50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所示阻尼组件50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上述已经提及,阻尼组件50包括第一阻尼摆臂51、第二阻尼摆臂52、第一滑动件53、第二滑动件54和弹性组件55。其中,弹性组件55包括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均为弹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均为橡胶件。
本实施例中,阻尼组件50还包括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一连接杆56a、第二连接杆56b、第三连接杆56c和第四连接杆56d。
参考图18,图18是图17中所示阻尼组件50的第一阻尼摆臂51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阻尼摆臂51包括沿X轴方向固定连接第一滑动体511和第一转动体512。第一滑动体511用于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板11,第一转动体512用于转动连接第一滑动件53、第二滑动件54和承载基座20。
第一滑动体511为薄板状,且包括第一连接臂513、第一滑动臂514、第二滑动臂515、第一滑动筒516和第二滑动筒517。第一连接臂513为长条形板状,第一连接臂513的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第一滑动臂514和第二滑动臂515均为矩形板状,第一滑动臂514和第二滑动臂515的长度方向均与X轴方向平行。第一滑动臂514和第二滑动臂515沿Y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小于第一连接臂513沿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
第一滑动臂514和第二滑动臂515均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臂513的一侧。第一滑动臂514和第二滑动臂515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第一滑动筒516固定连接第一滑动臂514远离第一连接臂513的一侧,第二滑动筒517固定连接第二滑动臂515远离第一连接臂513的一侧。第一滑动筒516和第二滑动筒517均为圆柱筒状。第一滑动筒516设有第一滑动孔516a,第二滑动筒517设有第二滑动孔517a。第一滑动孔516a和第二滑动孔517a的轴向均与Y轴方向平行,第一滑动孔516a和第二滑动孔517a同轴。第一滑动孔516a和第二滑动孔517a用于与第一连接轴配合。
第一转动体512包括第一转动筒512a、第二转动筒512b、第一凹凸轮512c和第二凹凸轮512d,第一转动筒512a设有第一转动孔512e,第二转动筒512b设有第二转动孔512f。第一转动筒512a和第二转动筒512b均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臂513背离第一滑动臂514和第二滑动臂515的一侧,第一转动筒512a和第二转动筒512b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第一转动筒512a、第二转动筒512b和第一连接臂513成U形排布。第一转动孔512e和第二转动孔512f的轴向均与Y轴方向平行,第一转动孔512e和第二转动孔512f同轴。第一凹凸轮512c固定连接第一转动筒512a的一侧面,且与第一转动孔512e同轴。第二凹凸轮512d与第一凹凸轮512c的结构相同,第二凹凸轮512d固定连接第二转动筒512b的一侧面,且与第二转动孔512f同轴。第一转动筒512a的一侧面和第二转动筒512b的一侧面间隔相对,第一凹凸轮512c和第二凹凸轮512d间隔相对。第一凹凸轮512c包括多个第一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一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一凹部和多个第一凸起交替分布。第二凹凸轮512d包括多个第二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二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二凹部和多个第二凸起交替分布。
参考图19,图19是图17中所示阻尼组件50的第二阻尼摆臂52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阻尼摆臂52与第一阻尼摆臂51结构相同。第二阻尼摆臂52包括沿X轴方向固定连接第二滑动体521和第二转动体522。第二滑动体521用于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板12,第二转动体522用于转动连接第一滑动件53、第二滑动件54和承载基座20。
第二滑动体521为薄板状,且包括第二连接臂523、第三滑动臂524、第四滑动臂525、第三滑动筒526和第四滑动筒527。第二连接臂523为长条形板状,第二连接臂523的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第三滑动臂524和第四滑动臂525均为矩形板状,第三滑动臂524和第四滑动臂525的长度方向均与X轴方向平行。第三滑动臂524和第四滑动臂525沿Y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小于第二连接臂523沿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
第三滑动臂524和第四滑动臂525均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臂523的一侧。第三滑动臂524和第四滑动臂525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第三滑动筒526固定连接第三滑动臂524远离第二连接臂523的一侧,第四滑动筒527固定连接第四滑动臂525远离第二连接臂523的一侧。第三滑动筒526和第四滑动筒527均为圆柱筒状。第三滑动筒526设有第三滑动孔526a,第四滑动筒527设有第四滑动孔527a。第三滑动孔526a和第四滑动孔527a的轴向均与Y轴方向平行,第三滑动孔526a和第四滑动孔527a同轴。第三滑动孔526a和第四滑动孔527a用于与第二连接轴配合。
第二转动体522包括第三转动筒522a、第四转动筒522b、第三凹凸轮522c和第四凹凸轮522d,第三转动筒522a设有第三转动孔522e,第四转动筒522b设有第四转动孔522f。第三转动筒522a和第四转动筒522b均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臂523背离第三滑动臂524和第四滑动臂525的一侧,第三转动筒522a和第四转动筒522b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第三转动筒522a、第四转动筒522b和第二连接臂523成U形排布。第三转动孔522e和第四转动孔522f的轴向均与Y轴方向平行,第三转动孔522e和第四转动孔522f同轴。第三凹凸轮522c固定连接第三转动筒522a的一侧面,且与第三转动孔522e同轴。第四凹凸轮522d与第三凹凸轮522c的结构相同,第四凹凸轮522d固定连接第四转动筒522b的一侧面,且与第四转动孔522f同轴。第三转动筒522a的一侧面和第四转动筒522b的一侧面间隔相对,第三凹凸轮522c和第四凹凸轮522d间隔相对。第三凹凸轮522c包括多个第三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三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三凹部和多个第三凸起交替分布。第四凹凸轮522d包括多个第四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四凸起(图未标),多个第四凹部和多个第四凸起交替分布。
参考图20,图20是图17中所示阻尼组件50的第一滑动件53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滑动件53包括第一滑块531、第一配合轮532和第三配合轮533。第一滑块531设有沿X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连接孔534、第五连接孔536、第七连接孔537和第三连接孔535。第一连接孔534、第五连接孔536、第七连接孔537和第三连接孔535均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滑块531。第一配合轮532和第三配合轮533的结构相同,且均固定连接第一滑块531的一表面,第一配合轮532与第一连接孔534同轴心,第三配合轮533与第三连接孔535同轴心。第一配合轮532包括多个第一配合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一配合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一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一配合凸起交替分布。第三配合轮533包括多个第三配合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三配合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三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三配合凸起交替分布。第一滑块531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导向槽538,第一导向槽538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滑块531,且第一导向槽538的延伸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第一配合轮532用于与第一凹凸轮512c配合,第三配合轮533用于与第三凹凸轮522c配合。第一连接孔534用于与第一连接杆56a配合,第三连接孔535用于与第二连接杆56b配合,第五连接孔536用于与第三连接杆56c配合,第七连接孔537用于与第四连接杆56d配合。第一导向槽538用于与导向条241配合,对第一滑块531沿Y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防止第一滑块531沿Y轴方向移动时产生晃动,以使第一滑动件53移动更加稳定。
参考图21,图21是图17中所示阻尼组件50的第二滑动件54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滑动件54的结构与第一滑动件53的结构相同,第二滑动件54包括第二滑块541、第二配合轮542和第四配合轮543。第二滑块541设有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连接孔544、第六连接孔546、第八连接孔547和第四连接孔545。第二连接孔544、第六连接孔546、第八连接孔547和第四连接孔545均沿Y轴方向贯穿第二滑块541。第二配合轮542和第四配合轮543的结构相同,且均固定连接第二滑块541的一表面。第二配合轮542与第二连接孔544同轴心,第四配合轮543与第四连接孔545同轴心。第二配合轮542包括多个第二配合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二配合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二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二配合凸起交替分布。第四配合轮543包括多个第四配合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四配合凸起(图未标),多个第四配合凹部和多个第四配合凸起交替分布。第二滑块541的一侧面设有第二导向槽548,第二导向槽548沿Y轴方向贯穿第二滑块541,且第二导向槽548的延伸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第二配合轮542用于与第二凹凸轮512d配合,第四配合轮543用于与第四凹凸轮522d配合。第二连接孔544用于与第一连接杆56a配合,第四连接孔545用于与第二连接杆56b配合,第六连接孔546用于与第三连接杆56c配合,第八连接孔547用于与第四连接杆56d配合。第二导向槽548用于与导向条241配合,对第二滑块541沿Y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防止第二滑块541沿Y轴方向移动时产生晃动,以使第二滑动件54移动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5,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分别位于承载基座20相对的两侧。
参考图4、图8和图9,第一主摆臂31转动连接承载基座20,具体的,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主滑动体312的至少部分位于承载基座20的第一主滑槽21内,第一主滑动体312的第一滑动面314朝向第一主滑槽21的槽底面的弧形部分,以便于第一主滑动体312沿着第一主滑槽21的槽底面滑动且转动,使得第一主摆臂31相对承载基座20滑动且转动。第一主滑动体312的第一配合块317位于第一限位块212和第一主滑槽21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隔内,第二配合块318位于第二限位块213和第一主滑槽21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隔内;在第一主滑动体312滑动且转动时,第一配合块317和第二配合块318限制第一主滑动体312沿Z轴方向的运动,防止第一主滑动体312沿Z轴方向从第一主滑槽21内脱离。承载基座20的第一主滑槽21内的第一止挡块211位于第一主滑动体312的第一止挡槽315内,当第一主滑动体312相对承载基座20滑动且转动后,第一止挡块211与第一止挡槽315的第一止挡面抵接,防止第一主滑动体312沿X轴方向滑出第一主滑槽21之外。
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主转动体31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固定板11的第一转动槽111内,且第一固定孔118、第一穿孔313和第二固定孔同轴。第一固定轴33穿过第一穿孔313,且第一固定轴33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固定孔118和第二固定孔内,以使第一主转动体311可以环绕第一固定轴33转动,实现第一主摆臂31相对第一固定板11的转动。
参考图4、图8和图10,第二主摆臂32转动连接承载基座20,具体的,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主滑动体322的至少部分位于承载基座20的第二主滑槽22内,其中,第二主滑动体322的第二配合块318位于第三限位块222和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隔内,第四配合块328位于第四限位块223和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隔内;第二主滑动体322的第二滑动面324朝向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的弧形部分,以便于第二主滑动体322沿着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滑动且转动,使得第二主摆臂32相对承载基座20滑动且转动。第二主滑动体322的第三配合块327位于第三限位块222和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隔内,第四配合块328位于第四限位块223和第二主滑槽22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隔内。在第二主滑动体322滑动且转动时,第三配合块327和第四配合块328限制第二主滑动体322沿Z轴方向的运动,防止第二主滑动体322沿Z轴方向从第二主滑槽22内脱离。承载基座20的第二主滑槽22内的第二止挡块221位于第二主滑动体322的第二止挡槽325内,当第二主滑动体322相对承载基座20滑动且转动后,第二止挡块221与第二止挡槽325的第二止挡面抵接,防止第二主滑动体322沿X轴方向滑出第二主滑槽22之外。
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主转动体32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固定板12的第二转动槽121内,且第三固定孔128、第二穿孔323和第四固定孔同轴。第二固定轴34穿过第二穿孔323,且第二固定轴34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三固定孔128和第四固定孔内,以使第二主转动体321可以环绕第二固定轴34转动,实现第二主摆臂32相对第二固定板12的转动。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1和图12,第一调整件46a、第一预压件45a、第一螺旋体403a、第一螺旋块432设有第一贯穿孔432a的部分、第二螺旋体403b、第二预压件45b、第二调整件47a和第一连接块434位于同步本体431的同一侧,且沿着Y轴方向依次排布。第一调整件46a为螺母,第一调整件46a的螺纹孔、第一预压件45a的中空部、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通孔406a、第一螺旋块432的第一贯穿孔432a、第二螺旋体403b的第二通孔406b、第二预压件45b的中空部、第二调整件47a的中空部、第一连接块434的第一贯通孔434a均同轴心。第一安装轴44a依次穿过第一调整件46a的螺纹孔、第一预压件45a的中空部、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通孔406a、第一螺旋块432的第一贯穿孔432a、第二螺旋体403b的第二通孔406b、第二预压件45b的中空部、第二调整件47a的中空部、第一连接块434的第一贯通孔434a。第一螺旋体403a和第二螺旋体403b均可以环绕第一安装轴44a转动。
第一摆臂41a的第一摆动体401a和第二摆臂41b的第二摆动体401b配合。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中的一个设有卡接槽,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中的另一个设有卡接块;卡接块卡接于卡接槽内。通过卡接槽和卡接块将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本较低。本实施例中,第一摆动体401a的第一卡接块405a位于第二摆动体401b的第二卡接槽404b内,第二摆动体401b的第二卡接块405b位于第一摆动体401a的第一卡接槽404a内。第一卡接槽404a、第一卡接块405a、第二卡接槽404b和第二卡接块405b均为梯形结构,可以避免第一摆动体401a和第二摆动体401b配合后松脱,确保第一摆动体401a和第二摆动体401b配合的稳定性。
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可以通过弹性卡扣卡接。具体的,第一摆臂41a的一侧设置弹性卡扣,第二摆臂41b的一侧设置内凹槽,弹性卡扣卡接于内凹槽内,实现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的可拆卸连接。
第一螺旋体403a分别与同步滑块43的第一螺旋块432和同步本体431配合。具体的,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外周面408a朝向第一同步侧面,且第一螺旋体403a可以沿着第一同步侧面滑动。同步滑块43的第一螺旋块432的部分位于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螺旋口内,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螺旋面411a与同步滑块43的第一配合面432e配合。第一螺旋面411a朝向第一配合面432e,第一螺旋面411a的至少部分与第一配合面432e抵接。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端壁面409a与第一螺旋块432的第一衔接面抵接。
第二螺旋体403b分别与同步滑块43的第一螺旋块432和同步本体431配合。具体的,第二螺旋体403b的第二外周面408b朝向第一同步侧面,且第二螺旋体403b可以沿着第一同步侧面滑动。同步滑块43的第一螺旋块432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二螺旋体403b的第二螺旋口内,第二螺旋体403b的第二螺旋面411b与同步滑块43的第二配合面432f配合。第二螺旋面411b朝向第二配合面432f,第二螺旋面411b的至少部分与第二配合面432f抵接。第二螺旋体403b的第二端壁面409b朝向第一螺旋块432的第二衔接面432b,且第二端壁面409b与第二衔接面432b在Y轴方向上具有间隔。
第三调整件46b、第三预压件45c、第三螺旋体423a、第二螺旋块433设有第二贯穿孔433a的部分、第四螺旋体423b、第四预压件45d、第四调整件47b和第二连接块435位于同步本体431的同一侧,且沿着Y轴方向依次排布。第三调整件46b为螺母,第三调整件46b的螺纹孔、第三预压件45c的中空部、第三螺旋体423a的第三通孔426a、第二螺旋块433的第二贯穿孔433a、第四螺旋体423b的第四通孔426b、第三预压件45c的中空部、第四调整件47b的中空部、第二连接块435的第二贯通孔435a均同轴心。第二安装轴44b依次穿过第三调整件46b的螺纹孔、第三预压件45c的中空部、第三螺旋体423a的第三通孔426a、第二螺旋块433的第二贯穿孔433a、第四螺旋体423b的第四通孔426b、第四预压件45d的中空部、第四调整件47b的中空部、第二连接块435的第二贯通孔435a。第三螺旋体423a和第四螺旋体423b可以环绕第二安装轴44b转动。
第三摆臂42a的第三摆动体421a和第四摆臂42b的第四摆动体421b配合。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中的一个设有卡接槽,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中的另一个设有卡接块;卡接块卡接于卡接槽内。通过卡接槽和卡接块将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本较低。本实施例中,第三摆动体421a的第三卡接块425a位于第四摆动体421b的第四卡接槽424b内,第四摆动体421b的第四卡接块425b位于第三摆动体421a的第三卡接槽424a内。第三卡接槽424a、第三卡接块425a、第四卡接槽424b和第四卡接块425b均为梯形结构,可以避免第三摆动体421a和第四摆动体421b配合后松脱,确保第三摆动体421a和第四摆动体421b配合的稳定性。
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摆臂42a的一侧设置弹性卡扣,该弹性卡扣即为上述的卡接块。第四摆臂42b的一侧设置内凹槽,该内凹槽即为上述的卡接槽。弹性卡扣卡接于内凹槽内,即可实现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的可拆卸连接。
第三螺旋体423a分别与同步滑块43的第二螺旋块433和同步本体431配合。具体的,第三螺旋体423a的第三外周面428a朝向第二同步侧面431c,且第三螺旋体423a可以沿着第二同步侧面431c滑动。同步滑块43的第二螺旋块433的部分位于第三螺旋体423a的第三螺旋口内,第三螺旋体423a的第三螺旋面431A与同步滑块43的第三配合面433e配合。第三螺旋面431A朝向第三配合面433e,第三螺旋面431A的至少部分与第三配合面433e抵接。第三螺旋体423a的第三端壁面429a与第二螺旋块433的第三衔接面抵接。
第四螺旋体423b分别与同步滑块43的第二螺旋块433和同步本体431配合。具体的,第四螺旋体423b的第四外周面428b朝向第二同步侧面431c,且第四螺旋体423b可以沿着第二同步侧面431c滑动。同步滑块43的第二螺旋块433的另一部分位于第四螺旋体423b的第四螺旋口内,第四螺旋体423b的第四螺旋面431B与同步滑块43的第四配合面433f配合。第四螺旋面431B朝向第四配合面433f,第四螺旋面431B的至少部分与第四配合面433f抵接。第四螺旋体423b的第四端壁面朝向第二螺旋块433的第四衔接面433b,且第四端壁面与第四衔接面433b在Y轴方向上具有间隔。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图11和图12,第一摆臂41a的第一螺旋体403a、第二摆臂41b的第二螺旋体403b、第三摆臂42a的第三螺旋体423a、第四摆臂42b的第四螺旋体423b、同步滑块43、第一安装轴44a、第二安装轴44b、第一预压件45a、第二预压件45b、第三预压件45c、第四预压件45d、第一调整件46a、第三调整件46b、第二调整件47a和第四调整件47b均位于承载基座20的第一安装槽23内。第一安装槽23内的引导条233至少部分位于同步本体431的引导槽431e内。第一螺旋体403a、第二螺旋体403b、第三螺旋体423a和第三螺旋体423a均可以相对同步滑块43滑动且转动,同步滑块43沿着引导条233滑动,以使第一螺旋体403a、第二螺旋体403b、第三螺旋体423a和第三螺旋体423a同步运动。同步滑块43沿Y轴方向的一端与第一摆臂41a的第一螺旋体403a和第三摆臂42a的第三螺旋体423a对齐,同步滑块43沿Y轴方向的另一端与第二摆臂41b的第二螺旋体403b和第四摆臂42b的第四螺旋体423b对齐。
第一安装轴44a伸出第一调整件46a的一端位于第一安装孔231内,第一安装轴44a伸出第一连接块434的第一贯通孔434a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安装孔内。第二安装轴44b伸出第三调整件46b的一端固定于第三安装孔232内,第二安装轴44b伸出第二连接块435的第二贯通孔435a的一端固定于第四安装孔内。具体的,第一安装轴44a和第二安装轴44b安装时,构成第二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的安装块20b与承载本体20a处于拆卸状态,第一安装轴44a伸出第一调整件46a的螺纹孔的一端首先伸进第一安装孔231内,第一安装轴44a伸出第一连接块434的一端位于承载本体20a上构成第二安装孔的部分处。第二安装轴44b伸出第三调整件46b的螺纹孔的一端首先伸进第三安装孔232内,第二安装轴44b伸出第二连接块435的一端位于承载本体20a上构成第四安装孔的部分处。然后,将构成第二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的安装块20b组装至承载本体20a上,使得第一安装轴44a伸出第一连接块434的一端位于第二安装孔内,第二安装轴44b伸出第二连接块435的一端位于第四安装孔内。第一调整件46a背离第一预压件45a的一侧朝向第一安装槽23的一个槽壁面,第一连接块434背离第二调整件47a的一侧朝向第一安装槽23的另一个槽壁面。第三调整件46b背离第三预压件45c的一侧朝向第一安装槽23的一个槽壁面,第二连接块435背离第四调整件47b的一侧朝向第二安装槽24的另一个槽侧面。
第一调整件46a与第一安装轴44a螺纹连接,旋拧第一调整件46a,使得第一调整件46a在第一安装轴44a上朝向或者远离第一预压件45a移动时,可以调整第一调整件46a施加给第一预压件45a的作用力,进而可以调整第一预压件45a为第一摆臂41a提供的预紧力。具体的,旋拧第一调整件46a,使得第一调整件46a朝向第一预压件45a移动时,第一调整件46a推挤第一预压件45a,第一预压件45a被压缩的幅度变大,施加给第一摆臂41a的第一螺旋体403a的作用力增大,实现了第一螺旋体403a与第一螺旋块432之间的预紧力增加,使得第一螺旋面411a与第一配合面432e更好的抵接。旋拧第一调整件46a,使得第一调整件46a朝向远离第一预压件45a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调整件46a对第一预压件45a的作用力减小,第一预压件45a被压缩的幅度减小,第一螺旋体403a与第一螺旋块432之间的预紧力减小。
第二调整件47a为卡簧,在外力作用下,第二调整件47a在第一安装轴44a上卡接的位置可以改变,进而可以调整第二调整件47a施加给第二预压件45b的作用力,最终达到调整第二预压件45b提供给第二摆臂41b的预紧力的目的。具体的,当在外力作用下使第二调整件47a向靠近第二预压件45b方向移动后,第二调整件47a向第二预压件45b施加的作用力增加,则第二预压件45b被压缩的幅度变大。进而,第二预压件45b施加给第二螺旋体403b的作用力增大,实现了第二螺旋体403b和第一螺旋块432之间的预紧力增加,以使第二螺旋面411b与第二配合面432e更好的抵接。当在外力作用下使第二调整件47a向远离第二预压件45b方向移动后,第二调整件47a向第二预压件45b施加的作用力减小。因此,第二预压件45b被压缩的幅度减小,此时,第二预压件45b施加给第二螺旋体403b的作用力减小,实现了第二螺旋体403b和第一螺旋块432之间的预紧力减小。
可以理解,作用于第二调整件47a的外力作用可以为组装人员手动或者借助一定的工具,将第二调整件47a从第一安装轴44a上拆卸下来。然后再将手动或者借助一定的工具,将第二调整件47a重新安装至第一安装轴44a上,重新安装后的第二调整件47a与之前在第一安装轴44a上沿Y轴方向的位置有所不同。一旦第二调整件47a安装至第一安装轴44a上后,转动机构100正常折叠和展开过程中,第二调整件47a在第一安装轴44a上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第二调整件47a在第一安装轴44a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第三调整件46b与第二安装轴44b螺纹连接,旋拧第三调整件46b,使得第三调整件46b在第二安装轴44b上朝向或者远离第三预压件45c移动时,可以调整第三调整件46b施加给第三预压件45c的作用力,进而可以调整第三预压件45c为第三摆臂42a提供的预紧力。具体的,旋拧第三调整件46b,使得第三调整件46b朝向第三预压件45c移动时,第三调整件46b推挤第三预压件45c,第三预压件45c被压缩的幅度变大,施加给第三摆臂42a的第三螺旋体423a的作用力增大,实现了第三螺旋体423a与第二螺旋块433之间的预紧力增加,使得第三螺旋面431A与第三配合面433e更好的抵接。
旋拧第三调整件46b,使得第三调整件46b朝向远离第三预压件45c的方向移动时,第三调整件46b对第三预压件45c的作用力减小,第三预压件45c被压缩的幅度减小,第三螺旋体423a与第二螺旋块433之间的预紧力减小。第三摆动体421a、第四摆动体421b和第四螺旋体423b受到的作用力也同步降低,第四预压件45d被压缩的幅度减小,第四螺旋体423b与第二螺旋块433之间的预紧力减小。
第四调整件47b为卡簧,在外力作用下,第四调整件47b在第二安装轴44b上卡接的位置可以改变,进而可以调整第四调整件47b施加给第四预压件45d的作用力,最终达到调整第四预压件45d提供给第四摆臂42b的预紧力的目的。具体的,当在外力作用下使第四调整件47b向靠近第四预压件45d方向移动后,第四调整件47b向第四预压件45d施加的作用力增加。因此,第四预压件45d被压缩的幅度变大,第四预压件45d施加给第四螺旋体423b的作用力增大,实现了第四螺旋体423b和第二螺旋块433之间的预紧力增加,以使第四螺旋面431B与第四配合面433f更好的抵接。当在外力作用下使第四调整件47b向远离第四预压件45d方向移动后,第四调整件47b向第四预压件45d施加的作用力减小。因此,第四预压件45d被压缩的幅度减小,第四预压件45d施加给第四螺旋体423b的作用力减小,实现了第四螺旋体423b和第二螺旋块433之间的预紧力减小。
可以理解,作用于第四调整件47b的外力作用可以为组装人员手动或者借助一定的工具,将第四调整件47b从第二安装轴44b上拆卸下来。然后再将手动或者借助一定的工具,将第四调整件47b重新安装至第二安装轴44b上,重新安装后的第四调整件47b与之前在第一安装轴44a上沿Y轴方向的位置有所不同。一旦第四调整件47b安装至第二安装轴44b上后,转动机构100正常折叠和展开过程中,第四调整件47b在第二安装轴44b上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第四调整件47b在第二安装轴44b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第一摆臂41a的第一连接体402a和第二摆臂41b的第二连接体402b从第一安装槽23的一侧伸出第一安装槽23,第一摆臂41a的第一摆动体401a和第二摆臂41b的第二摆动体401b位于第一固定板11的第一同步滑槽112内。第一摆动体401a和第二摆动体401b可以在第一同步滑槽112内滑动。
第三摆臂42a的第三连接体422a和第四摆臂42b的第四连接体422b从第一安装槽23的另一侧伸出第一安装槽23,第三摆臂42a的第三摆动体421a和第四摆臂42b的第四摆动体421b位于第二固定板12的第二同步滑槽122内。第三摆动体421a和第四摆动体421b可以在第二同步滑槽122内滑动。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图16和图17,第一滑动件5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转动筒512a和第二转动筒512b之间,第一滑动件53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三转动筒522a和第四转动筒522b之间。第二滑动件54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转动筒512a和第二转动筒512b之间,第二滑动件54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三转动筒522a和第四转动筒522b之间。第一凹凸轮512c与第一配合轮532啮合,第二凹凸轮512d与第二配合轮542啮合,第三凹凸轮522c与第三配合轮533啮合,第四凹凸轮522d与第四配合轮543啮合。也即,第一凸起位于第一配合凹部内,第一配合凸起位于第一凹部内;第二凸起位于第二配合凹部内,第二配合凸起位于第二凹部内;第三凸起位于第三配合凹部内,第三配合凸起位于第三凹部内;第四凸起位于第四配合凹部内,第四配合凸起位于第四凹部内。第一凸起至第四凸起、第一配合凸起至第四配合凸起的数量、分布、形状以及尺寸均相同。由此,使得第一凹凸轮512c、第二凹凸轮512d、第三凹凸轮522c、第四凹凸轮522d分别与第一配合轮532、第二配合轮542、第三配合轮533和第四配合轮543啮合稳定性较强。
第一弹性件551、第三弹性件553、第四弹性件554和第二弹性件552沿X轴方向依次排布,且第一弹性件551、第三弹性件553、第四弹性件554和第二弹性件552均位于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之间。第一弹性件551、第三弹性件553、第四弹性件554和第二弹性件552各自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
第一转动孔512e、第二转动孔512f、第一连接孔534、第二连接孔544、第一安装孔231和第二安装孔同轴。第三转动孔522e、第四转动孔522f、第三连接孔535、第四连接孔545、第三安装孔232和第四安装孔同轴。第五连接孔536和第六连接孔546同轴,第七连接孔537和第八连接孔547同轴。第一连接杆56a依次穿过第一转动孔512e、第一连接孔534、第一弹性件551的中空部、第二连接孔544和第二转动孔512f,且第一连接杆56a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安装孔231和第二安装孔内。第二连接杆56b依次穿过第三转动孔522e、第三连接孔535、第二弹性件552的中空部、第四连接孔545和第四转动孔522f,且第二连接杆56b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三安装孔232和第四安装孔内。第三连接杆56c穿过第三弹性件553的中空部,且第三连接杆56c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五连接孔536和第六连接孔546内。第四连接杆56d穿过第四弹性件554的中空部,且第四连接杆56d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七连接孔537和第八连接孔547内。
换句话说,第一弹性件551套设于第一连接杆56a上,第二弹性件552套设于第二连接杆56b上,第三弹性件553套设于第三连接杆56c上,第四弹性件554套设于第四连接杆56d上。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的两端被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预压缩,以使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为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提供预紧力,使得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可以保持在展开状态或者折叠状态。
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尼摆臂51的第一转动体512至少部分、第二阻尼摆臂52的第二转动体522至少部分、第一滑动件53、第二滑动件54、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第四弹性件554、第一连接杆56a、第二连接杆56b、第三连接杆56c和第四连接杆56d均位于承载基座20的第二安装槽24内。第一连接杆56a伸出第一转动筒512a的部分固定于第一紧固孔242内,第一连接杆56a伸出第二转动筒512b的部分固定于第二紧固孔内。
导向条24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导向槽538内,导向条241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导向槽548内,第一滑块531和第二滑块541均可以沿着导向条241移动,以使导向条241对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沿Y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进而防止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沿Y轴方向移动时产生晃动,以使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移动更加稳定。
第一阻尼摆臂51的第一滑动体511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板11。具体的,第一滑动臂514的至少部分和第一滑动筒516位于第一阻尼滑槽113内,第二滑动臂515的至少部分和第二滑动筒517位于第二阻尼滑槽114内。换句话说,第一导滑块115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滑动臂514和第二滑动臂515之间,第一导滑块115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一滑动筒516和第二滑动筒517之间。第一连接轴穿过第一导滑槽116,第一连接轴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滑动孔516a和第二滑动孔517a内。第一连接轴可在第一导滑槽116内滑动且转动,以使第一滑动筒516和第二滑动筒517滑动且转动,进而实现第一阻尼摆臂51相对第一固定板11的滑动且转动。
安装第一连接轴时,首先使第一滑动筒516和第二滑动筒517位于第一避让槽117内,然后将第一连接轴从第一避让槽117处依次穿过第一滑动孔516a、第一导向槽538和第二滑动孔517a,接着将第一滑动筒516和第二滑动筒517移动至分别位于第一阻尼滑槽113和第二阻尼滑槽114内。
第二阻尼摆臂52的第二滑动体521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板12。具体的,第三滑动臂524的至少部分和第三滑动筒526位于第三阻尼滑槽123内,第四滑动臂525的至少部分和第四滑动筒527位于第四阻尼滑槽124内。换句话说,第二导滑块125的一部分位于第三滑动臂524和第四滑动臂525之间,第二导滑块125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三滑动筒526和第四滑动筒527之间。第二连接轴穿过第二导滑槽126,第二连接轴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三滑动孔526a和第四滑动孔527a内。第二连接轴可在第二导滑槽126内滑动且转动,以使第三滑动筒526和第四滑动筒527滑动且转动,进而实现第二阻尼摆臂52相对第二固定板12的滑动且转动。
安装第二连接轴时,首先使第三滑动筒526和第四滑动筒527位于第二避让槽127内,然后将第二连接轴从第二避让槽127处依次穿过第三滑动孔526a、第二导向槽548和第四滑动孔527a,接着将第三滑动筒526和第四滑动筒527移动至分别位于第三阻尼滑槽123和第四阻尼滑槽124内。
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之间角度呈180度(包括公差范围),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之间角度呈180度(包括公差范围)。第一同步摆臂41和第二同步摆臂42之间角度呈180度(包括公差范围),具体为第一摆臂41a与第三摆臂42a之间角度呈180度,第二摆臂41b与第四摆臂42b之间角度呈180度。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之间角度呈180度(包括公差范围)。
参考图22和图23,图22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100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22中所示转动机构100局部剖视图。
转动机构100自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固定板11相对承载基座20逆时针转动。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主滑动体312在第一主滑槽21内滑动且逆时针转动,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主转动体311环绕第一固定轴33逆时针转动。第一摆臂41a的第一摆动体401a和第二摆臂41b的第二摆动体401b在第一同步滑槽112内滑动且逆时针转动。第一摆臂41a的第一螺旋体403a和第二摆臂41b的第二螺旋体403b环绕第一安装轴44a逆时针转动。第一螺旋体403a转动过程中,第一螺旋面411a逐渐推挤第一配合面432e,使得同步滑块43沿着引导条233向Y轴的负方向滑动。此时,第一螺旋块432逐渐从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螺旋口内滑出。第二螺旋体403b转动过程中,第二配合面432f沿着第二螺旋面411b滑动,第一螺旋块432逐渐向第二螺旋口内滑动。
同步滑块43向Y轴负方向滑动时,第四配合面433f逐渐推挤第四螺旋面431B,第三配合面433e沿着第三螺旋面431A滑动,第二螺旋块433逐渐从第三螺旋口内滑出,且向第四螺旋口内滑动。使得第四摆臂42b的第四螺旋体423b环绕第二安装轴44b顺时针转动,第三摆臂42a的第三螺旋体423a环绕第二安装轴44b顺时针转动。第三摆臂42a的第三摆动体421a和第四摆臂42b的第四摆动体421b在第二同步滑槽122内滑动且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固定板12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二固定板12和第一固定板11同步折叠。
第一阻尼摆臂51的第一滑动体511环绕第一连接轴逆时针转动,同时第一连接轴在第一导滑槽116内滑动,带动第一滑动体511在第一导滑槽116内滑动。第一阻尼摆臂51的第一转动体512环绕第一连接杆56a逆时针转动,以使第一凸起逐渐从第一配合凹部内移出,第一配合凸起逐渐从第一凹部内移出;第二凸起逐渐从第二配合凹部内移出,第二配合凸起逐渐从第二凹部内移出。此时,第一转动筒512a和第二转动筒512b沿Y轴方向的位置不变,第一凹凸轮512c推挤第一配合轮532,第二凹凸轮512d推挤第三配合轮533,使得第一配合轮532和第二配合轮542相互靠近,第一滑块531和第二滑块541相互靠近,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第四弹性件554各自的两端被同步压缩,进而为第一固定板11提供阻尼力。
转动机构100自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二固定板12相对承载基座20顺时针转动。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主滑动体322在第二主滑槽22内滑动且顺时针转动,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主转动体321环绕第二固定轴34顺时针转动。第三摆臂42a的第三摆动体421a和第四摆臂42b的第四摆动体421b在第二同步滑槽122内滑动且顺时针转动。第三摆臂42a的第三螺旋体423a和第四摆臂42b的第四螺旋体423b环绕第二安装轴44b顺时针转动。第三螺旋体423a转动过程中,第三螺旋面431A逐渐推挤第三配合面433e,使得同步滑块43沿着引导条233向Y轴的负方向滑动。第四螺旋体423b转动过程中,第四配合面433f沿着第四螺旋面431B滑动。第二螺旋块433逐渐从第三螺旋体423a的第三螺旋口滑出,且逐渐向第四螺旋口内滑动。
同步滑块43沿着引导条233向Y轴的负方向滑动时,第二配合面432f逐渐推挤第二螺旋面411b,第一螺旋块432的第一配合面432e沿着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螺旋面411a滑动,第一螺旋块432逐渐从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螺旋口内滑出,且逐渐向第二螺旋口内滑动。第一摆臂41a的第一摆动体401a和第二摆臂41b的第二摆动体401b在第一同步滑槽112内滑动且逆时针转动。第一摆臂41a的第一螺旋体403a和第二摆臂41b的第二螺旋体403b环绕第一安装轴44a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固定板11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同步折叠。
第一摆动体401a和第二摆动体401b连接,使得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同步运动。第三摆动体421a和第四摆动体421b连接,使得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同步运动。同步滑块43的第一螺旋块432分别第一螺旋体403a和第二螺旋体403b连接,同步滑块43的第二螺旋块433分别与第三螺旋体423a和第四螺旋体423b配合,使得第一同步摆臂41和第二同步摆臂42可以同时转动,进而实现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运动的同步性,确保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运动的同步性。
第二阻尼摆臂52的第二滑动体521环绕第二连接轴逆时针转动,同时第二连接轴在第二导滑槽126内滑动,带动第二滑动体521在第二导滑槽126内滑动。第二阻尼摆臂52的第二转动体522环绕第二连接杆56b顺时针转动,以使第三凸起逐渐从第三配合凹部内移出,第三配合凸起逐渐从第三凹部内移出;第四凸起逐渐从第四配合凹部内移出,第四配合凸起逐渐从第四凹部内移出。此时,第三转动筒522a和第四转动筒522b沿Y轴方向的位置不变,第三凹凸轮522c推挤第三配合轮533,第四凹凸轮522d推挤第四配合轮543,使得第三配合轮533和第四配合轮543相互靠近,第一滑块531和第二滑块541相互靠近,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第四弹性件554各自的两端被同步压缩,进而为第二固定板12提供阻尼力。
也即,转动机构100自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在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的带动下,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滑动,此时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的两端均逐渐被同步压缩,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逐渐被压缩过程中,能够为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提供阻尼力,进而使得用户获得阻尼手感。该阻尼力是单端被压缩的弹性件的双倍,阻尼手感更好。
参考图24和图25,图24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5是图23中所示转动机构100的局部剖视图。
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之间角度呈0度(包括公差范围),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之间角度呈0度(包括公差范围)。第一同步摆臂41和第二同步摆臂42之间角度呈0度(包括公差范围),具体为第一摆臂41a与第三摆臂42a之间角度呈0度,第二摆臂41b与第四摆臂42b之间角度呈0度。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之间角度呈0度(包括公差范围)。第一凹凸轮512c的第一凸起和第一配合轮532的第一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第二凹凸轮512d的第二凸起和第二配合轮542的第二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第三凹凸轮522c的第三凸起和第三配合轮533的第三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第四凹凸轮522d的第四凸起和第四配合轮543的第四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同步滑块43沿Y轴方向的一端与第一摆臂41a的第一螺旋体403a和第三摆臂42a的第三螺旋体423a错位,同步滑块43的一端与第一摆臂41a的第一螺旋体403a和第三摆臂42a的第三螺旋体423a的中部区域对齐。同步滑块43沿Y轴方向的另一端与第二摆臂41b的第二螺旋体403b和第四摆臂42b的第四螺旋体423b错位,同步滑块43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块434和第二连接块435对齐。
转动机构100自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一固定板11相对承载基座20顺时针转动。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主滑动体312在第一主滑槽21内滑动且顺时针转动,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主转动体311环绕第一固定轴33顺时针转动。第一摆臂41a的第一摆动体401a和第二摆臂41b的第二摆动体401b在第一同步滑槽112内滑动且顺时针转动。第一摆臂41a的第一螺旋体403a和第二摆臂41b的第二螺旋体403b环绕第一安装轴44a顺时针转动。第二螺旋体403b转动过程中,第二螺旋面411b逐渐推挤第二配合面432f,使得同步滑块43沿着引导条233向Y轴的正方向滑动。第一螺旋体403a转动过程中,第一螺旋面411a沿着第一配合面432e滑动。此时,第一螺旋块432逐渐从第二螺旋口内滑出,第一螺旋块432逐渐向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螺旋口内滑动。
同步滑块43沿着引导条233向Y轴的正方向滑动时,第三配合面433e逐渐推挤第三螺旋面431A,第四配合面433f沿着第四螺旋面431B滑动;第二螺旋块433逐渐从第四螺旋口内滑出,且向第三螺旋口内滑动。第三摆臂42a的第三螺旋体423a环绕第二安装轴44b逆时针转动,使得第四摆臂42b的第四螺旋体423b环绕第二安装轴44b逆时针转动。第三摆臂42a的第三摆动体421a和第四摆臂42b的第四摆动体421b在第二同步滑槽122内滑动且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固定板12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二固定板12和第一固定板11同步折叠。
第一阻尼摆臂51的第一滑动体511环绕第一连接轴顺时针转动,同时第一连接轴在第一导滑槽116内滑动,带动第一滑动体511在第一导滑槽116内滑动。第一阻尼摆臂51的第一转动体512环绕第一连接杆56a顺时针转动,以使第一凸起逐渐向第一配合凹部内移动,第一配合凸起逐渐向第一凹部内移动;第二凸起逐渐向第二配合凹部内移动,第二配合凸起逐渐向第二凹部内移动。此时,第一转动筒512a和第二转动筒512b沿Y轴方向的位置不变,第一配合轮532和第二配合轮542相互远离,第一滑块531和第二滑块541相互远离,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第四弹性件554各自的两端被同步释放,进而为第一固定板11提供阻尼力。
转动机构100自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二固定板12相对承载基座20逆时针转动。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主滑动体322在第二主滑槽22内滑动且逆时针转动,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主转动体321环绕第二固定轴34逆时针转动。第三摆臂42a的第三摆动体421a和第四摆臂42b的第四摆动体421b在第二同步滑槽122内滑动且逆时针转动。第三摆臂42a的第三螺旋体423a和第四摆臂42b的第四螺旋体423b环绕第二安装轴44b逆时针转动。第三螺旋体423a转动过程中,第四螺旋面431B逐渐推挤第四配合面433f,使得同步滑块43沿着引导条233向Y轴的正方向滑动。此时,第四螺旋体423b转动过程中,第三螺旋面431A沿着第三配合面433e滑动。此时,第二螺旋块433逐渐从第四螺旋口内滑出,且逐渐向第三螺旋体423a的第三螺旋口内滑动。
使得同步滑块43沿着引导条233向Y轴的正方向滑动时,第一配合面432e逐渐推挤第一螺旋面411,第二配合面432f沿着第二螺旋面411b滑动。第一螺旋块432逐渐从第二螺旋体403b的第二螺旋口内滑出,且逐渐向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螺旋口内滑动。第一摆臂41a的第一摆动体401a和第二摆臂41b的第二摆动体401b在第一同步滑槽112内滑动且顺时针转动。第一摆臂41a的第一螺旋体403a和第二摆臂41b的第二螺旋体403b环绕第一安装轴44a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固定板11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同步折叠。
第一摆动体401a和第二摆动体401b连接,使得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同步运动。第三摆动体421a和第四摆动体421b连接,使得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同步运动。同步滑块43的第一螺旋块432分别第一螺旋体403a和第二螺旋体403b连接,同步滑块43的第二螺旋块433分别与第三螺旋体423a和第四螺旋体423b配合,使得第一同步摆臂41和第二同步摆臂42可以同时转动,进而实现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运动的同步性,确保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运动的同步性。
第二阻尼摆臂52的第二滑动体521环绕第二连接轴逆时针转动,同时第二连接轴在第二导滑槽126内滑动,带动第二滑动体521在第二导滑槽126内滑动。第二阻尼摆臂52的第二转动体522环绕第二连接杆56b逆时针转动,以使第三凸起逐渐向第三配合凹部内移动,第三配合凸起逐渐向第三凹部内移动;第四凸起逐渐向第四配合凹部内移动,第四配合凸起逐渐向第四凹部内移动。此时,第三转动筒522a和第四转动筒522b沿Y轴方向的位置不变,第三配合轮533和第四配合轮543相互远离,第一滑块531和第二滑块541相互远离,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第四弹性件554各自的两端被同步释放,进而为第二固定板12提供阻尼力。
也即,转动机构100自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在第一阻尼摆臂51和第二阻尼摆臂52的带动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滑动,此时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的两端均逐渐被同步释放,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逐渐被释放过程中,能够为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提供阻尼力,进而使得用户获得阻尼手感。该阻尼力是单端被释放的弹性件的双倍,阻尼手感更好。
本实施例中,同步组件40中,第一同步摆臂41分成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两部分,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通过梯形结构连接,使得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可靠连接。换句话说,组装状态时,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可拆卸连接,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未组装时,二者处于分体状态。因此,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分别独立进行加工。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相较于一体式的摆臂减小,因此,使得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的加工难度降低,提升了加工效率,降低了成本。尤其是第一摆臂41a和第二摆臂41b分体后,可以采用模具进行加工,相较于传统CNC加工的方式,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明显增加。
具体的,第一摆臂41a中,第一螺旋体403a的第一通孔406a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螺旋体403a,第一通孔406a为圆形孔,在Y轴方向上,第一通孔406a的孔径始终一致;也就是说,在Y轴方向上,第一内周面407a的弧度始终一致,未出现局部凸起或者局部下凹等情况。由此,可以利用模具加工出第一通孔406a,实现第一螺旋体403a利用模具加工的方案。利用模具加工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
第二摆臂41b中,第二螺旋体403b的第二通孔406b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螺旋体403a,第二通孔406b为圆形孔,在Y轴方向上,第二通孔406b的孔径始终一致;也就是说,在Y轴方向上,第二内周面407b的弧度始终一致,未出现局部凸起或者局部下凹等情况。由此,可以利用模具加工出第二通孔406b,实现第二螺旋体403b利用模具加工的方案。利用模具加工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
同步组件40中,第二同步摆臂42分成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两部分,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通过梯形结构连接,使得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可靠连接。换句话说,组装状态时,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可拆卸连接,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未组装时,二者处于分体状态。因此,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分别独立进行加工。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相较于一体式的摆臂减小,因此,使得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的加工难度降低,提升了加工效率,降低了成本。尤其是第三摆臂42a和第四摆臂42b分体后,可以采用模具进行加工,相较于传统CNC加工的方式,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明显增加。
具体的,第三摆臂42a中,第三螺旋体423a的第三通孔426a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螺旋体403a,第三通孔426a为圆形孔,在Y轴方向上,第三通孔426a的孔径始终一致;也就是说,在Y轴方向上,第三内周面427a的弧度始终一致,未出现局部凸起或者局部下凹等情况。由此,可以利用模具加工出第三通孔426a,实现第三螺旋体423a利用模具加工的方案。利用模具加工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
第四摆臂42b中,第四螺旋体423b的第四通孔426b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螺旋体403a,第四通孔426b为圆形孔,在Y轴方向上,第四通孔426b的孔径始终一致;也就是说,在Y轴方向上,第四内周面427b的弧度始终一致,未出现局部凸起或者局部下凹等情况。由此,可以利用模具加工出第四通孔426b,实现第四螺旋体423b利用模具加工的方案。利用模具加工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
也即,可以使用模具加工出第一同步摆臂41和第二同步摆臂42。而传统的一体式摆臂的方案,由于螺旋结构的存在,导致Y轴方向无法出模,只能采用CNC方式进行加工,而CNC加工方式成本较高,效率较低,且精度较差。本申请的结构可以使用模具加工,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且精度较高。
本实施例中,同步滑块43的第一螺旋块432和第二螺旋块433也可以使用模具进行加工。具体为,形成第一贯穿孔432a的孔壁面的第一内壁面432c的部分以及第一内壁面432c的其余部分在Y轴方向连接,形成第一贯穿孔432a的孔壁面的第一内壁面432c的部分以及第一内壁面432c的其余部分沿着X轴方向弯曲的弧度一致。也即,第一贯穿孔432a为圆形孔,且孔径保持不变。由此,在利用模具加工第一贯穿孔432a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实现了使用模具加工第一贯穿孔432a,第一配合面432e与第一贯穿孔432a可以同步加工出来。第二配合面432f与第一出模槽的槽壁面在Z轴方向平齐,在利用模具加工第二配合面432f时,可以沿着Z轴方向出模,实现了使用模具加工第二配合面432f。由此,使得第一螺旋块432可以使用模具制成。
形成第二贯穿孔433a的孔壁面的第二内壁面433c的部分以及第二内壁面433c的其余部分在Y轴方向连接,形成第二贯穿孔433a的孔壁面的第二内壁面433c的部分以及第二内壁面433c的其余部分沿着X轴方向弯曲的弧度一致。也即,第二贯穿孔433a为圆形孔,且孔径保持不变。由此,在利用模具加工第二贯穿孔433a时,可以沿着Y轴方向出模,实现了使用模具加工第二贯穿孔433a,第三配合面433e可以与第二贯穿孔433a同步加工出来。第四配合面433f与第二出模槽431d的槽壁面在Z轴方向平齐,在利用模具加工第四配合面433f时,可以沿着Z轴方向出模,实现了使用模具加工第四配合面433f。由此,使得第二螺旋块433可以使用模具制成。
综上可见,本实施例中,同步组件40的第一同步摆臂41、第二同步摆臂42和同步滑块43均可以采用模具进行加工,相较于传统仅能使用CNC加工的结构,本申请的同步滑块43的结构可以使用模具加工,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加工效率,且精度较高。
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53和第二滑动件54挤压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的行程具体如下:假设第一凸起至第四凸起、第一配合凸起至第四配合凸起沿Y轴方向的高度均为U。第一凹凸轮512c的第一凸起、第二凹凸轮512d的第二凸起、第三凹凸轮522c的第三凸起、第四凹凸轮522d的第四凸起分别位于第一配合轮532的第一配合凹部、第二配合轮542的第二配合凹部、第三配合轮533的第三配合凹部和第四配合轮543的第四配合凹部内时,第一滑块531背离第一凹凸轮512c的表面与第二滑块541背离第三凹凸轮522c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V。
第一凹凸轮512c的第一凸起、第二凹凸轮512d的第二凸起、第三凹凸轮522c的第三凸起、第四凹凸轮522d的第四凸起分别与第一配合轮532的第一配合凸起、第二配合轮542的第二配合凸起、第三配合轮533的第三配合凸起和第四配合轮543的第四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时,第一滑块531背离第一凹凸轮512c的表面与第二滑块541背离第三凹凸轮522c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W,且W=V-U。换言之,第一滑动件53向Y轴的负方向移动的距离为U,第二滑动件54向Y轴的正方向移动的距离为U。
第一弹性件551和第二弹性件552被压缩之前的长度,均等于第一滑块531背离第一凹凸轮512c的表面与第二滑块541背离第三凹凸轮522c的表面之间的距离V。第一弹性件551和第二弹性件552被压缩之后的长度,均等于第一滑块531背离第一凹凸轮512c的表面与第二滑块541背离第三凹凸轮522c的表面之间的距离W。因W=V-U,那么,第一弹性件551的两端被压缩的行程均为U,第二弹性件552的两端被压缩的行程均为U。
同理,在转动机构100自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过程中,第一弹性件551的两端同步回弹的行程均为U,第二弹性件552的两端同步回弹的行程均为U。
由上可见,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的两端被同步压缩或释放,相较于弹性件仅有一端被压缩或释放的方案,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的两端均被同步压缩或释放,能够提供双倍的阻尼力。
另外,第一弹性件551、第二弹性件552、第三弹性件553和第四弹性件554被同步压缩,相较于弹性件仅有一端被压缩的方案,第一凸起至第四凸起、第一配合凸起至第四配合凸起沿Y轴方向的高度U可以设置的较小,具体可以为仅有一端被压缩的方案的一半。而高度较小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对第一凸起至第四凸起、第一配合凸起至第四配合凸起的磨损,从而延长了第一凸起至第四凸起、第一配合凸起至第四配合凸起的寿命,进而延长了第一凹凸轮512c至第四凹凸轮522d、第一配合轮532至第四配合轮543的寿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8)

1.一种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承载基座、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
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承载基座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同步摆臂和所述第二同步摆臂分别安装于所述承载基座在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分别与所述承载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同步摆臂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同步摆臂与所述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同步摆臂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与所述第二摆臂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摆臂包括沿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摆动体、第一连接体和第一螺旋体;所述第一摆动体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旋体与所述承载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摆臂包括沿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二摆动体、第二连接体和第二螺旋体;所述第二摆动体与所述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旋体与所述承载基座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安装轴,所述第一安装轴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基座;
所述第一螺旋体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一螺旋面,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平行于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螺旋面环绕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一安装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螺旋体能够环绕所述第一安装轴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均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体包括第一内周面、第一外周面和第一端壁面;所述第一内周面为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面,所述第一外周面背离所述第一内周面;所述第一端壁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周面和所述第一外周面之间,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端壁面;所述第一螺旋面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内周面和所述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一螺旋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端壁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同步滑块;所述同步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同步滑块设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为螺旋面;所述第一螺旋面抵接所述第一配合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滑块包括固定连接的同步本体和第一螺旋块,所述同步本体滑动安装于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一螺旋块设有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一配合面;
所述第一贯穿孔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螺旋块,所述第一贯穿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所述第一安装轴还穿过所述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配合面环绕所述第一贯穿孔的轴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一螺旋块能够沿所述第一安装轴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块还设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为螺旋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位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配合面环绕所述第一贯穿孔的轴向螺旋延伸;
所述第二螺旋体设有第二通孔和第二螺旋面,所述第二通孔的轴向平行于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所述第一安装轴还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旋体能够环绕所述第一安装轴转动;所述第二螺旋面环绕所述第二通孔的轴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二螺旋面抵接所述第二配合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块还设有第一衔接面、第二衔接面、第一内壁面和第一外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和所述第一外壁面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相背,所述第一贯穿孔贯穿所述第一衔接面和所述第二衔接面;所述第一内壁面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贯穿孔的孔壁面,所述第一外壁面背离所述第一内壁面;
所述第一配合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衔接面连接,所述第一配合面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衔接面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同步本体连接;所述第二配合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衔接面连接,所述第二配合面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衔接面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同步本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壁面在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弧度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本体设有第一出模槽,所述第一出模槽沿转动机构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同步本体;在所述转动机构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配合面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出模槽的槽壁面平齐。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座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摆臂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摆臂的一部分、所述同步滑块、所述第一安装轴均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槽相对的两个槽壁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滑块还包括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同步本体,且与所述第一螺旋块位于所述同步本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块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所述第一安装轴还穿过所述第一贯通孔;
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预压件和第二预压件;所述第一预压件和所述第二预压件均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上;所述第一预压件位于所述第一螺旋体和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壁面之间,以为所述第一螺旋面和所述第一配合面的配合提供预紧力;所述第二预压件位于所述第一螺旋体和所述第一连接块之间,以为所述第二螺旋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的配合提供预紧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调整件,所述第一调整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上;所述第一调整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壁面和所述第一预压件之间;
所述第一调整件在所述第一安装轴的轴向上的位置能调整,以使所述第一调整件朝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预压件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调整件朝向所述第一预压件移动时,所述第一调整件施加给所述第一预压件的作用力增加,所述第一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增加;所述第一调整件远离所述第一预压件移动时,所述第一调整件施加给所述第一预压件的作用力减小,使所述第一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减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调整件,所述第二调整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上;所述第二调整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二预压件之间;
所述第二调整件在所述第一安装轴的轴向上的位置能调整,以使所述第二调整件朝向或者远离所述第二预压件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调整件朝向所述第二预压件移动时,所述第二调整件施加给所述第二预压件的作用力增加,所述第二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增加;所述第二调整件远离所述第二预压件移动时,所述第二调整件施加给所述第二预压件的作用力减小,使所述第二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减小。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相等。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体包括第二内周面、第二外周面和第二端壁面;
所述第二内周面为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面,所述第二外周面背离所述第二内周面;所述第二端壁面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周面和所述第二外周面之间,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二端壁面;所述第二螺旋面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内周面和所述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二螺旋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壁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动体和所述第二摆动体中的一个设有卡接槽,所述第一摆动体和所述第二摆动体中的另一个设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卡接于所述卡接槽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的一侧设有交替排布的第一卡接槽和第一卡接块;所述第二摆臂的一侧设有交替排布的第二卡接槽和第二卡接块;所述第一卡接块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接槽内,所述第二卡接块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槽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块和所述第一卡接槽均为梯形状,所述第一卡接块的长底边与所述第一卡接槽的开口对齐,所述第一卡接块的短底边与所述第一卡接槽的槽底面对齐;
所述第二卡接块和所述第二卡接槽均为梯形状,所述第二卡接块的长底边与所述第二卡接槽的开口对齐,所述第二卡接块的短底边与所述第二卡接槽的槽底面对齐。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同步摆臂包括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所述第三摆臂和所述第四摆臂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三摆臂包括沿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三摆动体、第三连接体和第三螺旋体;所述第三摆动体与所述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螺旋体与所述承载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摆臂包括沿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四摆动体、第四连接体和第四螺旋体;所述第四摆动体与所述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螺旋体与所述承载基座转动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安装轴,所述第二安装轴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基座;
所述第三螺旋体设有第三通孔和第三螺旋面,所述第三通孔的轴向平行于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螺旋面环绕所述第三通孔的轴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二安装轴穿过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三螺旋体能够环绕所述第二安装轴转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三通孔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均相等。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螺旋体包括第三内周面、第三外周面和第三端壁面;
所述第三内周面为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壁面,所述第三外周面背离所述第三内周面;所述第三端壁面连接于所述第三内周面和所述第三外周面之间,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第三端壁面;所述第三螺旋面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内周面和所述第三外周面,所述第三螺旋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端壁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同步滑块;所述同步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同步滑块设有第三配合面,所述第三配合面为螺旋面,所述第三螺旋面抵接所述第三配合面。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滑块包括固定连接的同步本体和第二螺旋块,所述同步本体滑动安装于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二螺旋块设有第二贯穿孔和所述第三配合面;
所述第二贯穿孔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螺旋块,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第三通孔同轴,所述第二安装轴还穿过所述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三配合面环绕所述第二贯穿孔的轴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二螺旋块能够沿所述第二安装轴滑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块还设有第四配合面,所述第四配合面为螺旋面,所述第四配合面与所述第三配合面位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相对两侧,所述第四配合面环绕所述第二贯穿孔的轴向螺旋延伸;
所述第四螺旋体设有第四通孔和第四螺旋面,所述第四通孔的轴向平行于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同轴,所述第二安装轴还穿过所述第四通孔,所述第四螺旋体能够环绕所述第二安装轴转动;所述第四螺旋面环绕所述第四通孔的轴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三螺旋面抵接所述第三配合面。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块还设有第三衔接面、第四衔接面、第二内壁面和第二外壁面;所述第二内壁面和所述第二外壁面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相背,所述第二贯穿孔贯穿所述第三衔接面和所述第四衔接面;所述第二内壁面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二贯穿孔的孔壁面,所述第二外壁面背离所述第二内壁面;
所述第三配合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衔接面连接,所述第三配合面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三衔接面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同步本体连接;所述第四配合面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衔接面连接,所述第四配合面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四衔接面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同步本体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壁面在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弧度相等。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本体设有第二出模槽,所述第二出模槽沿转动机构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同步本体;在所述转动机构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四配合面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出模槽的槽壁面平齐。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孔为圆形孔,所述第四通孔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相等。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座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三摆臂的一部分、所述第四摆臂的一部分、所述同步滑块、所述第二安装轴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安装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两个槽壁面。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滑块还包括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第二螺旋块位于所述同步滑块的同一侧;所述第二连接块设有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同轴,所述第二安装轴还穿过所述第二贯通孔;
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三预压件和第四预压件;所述第三预压件和所述第四预压件均套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轴上;所述第三预压件位于所述第三螺旋体和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壁面之间,以为所述第三螺旋面和所述第三配合面的配合提供预紧力;所述第四预压件位于所述第三螺旋体和所述第二连接块之间,以为所述第四螺旋面和所述第四配合面的配合提供预紧力。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三调整件,所述第三调整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轴上;所述第三调整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壁面和所述第三预压件之间;
所述第三调整件在所述第二安装轴的轴向上的位置能调整,以使所述第三调整件朝向或者远离所述第三预压件方向移动;所述第三调整件朝向所述第三预压件移动时,所述第三调整件施加给所述第三预压件的作用力增加,所述第三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增加;所述第三调整件远离所述第三预压件移动时,所述第三调整件施加给所述第三预压件的作用力减小,使所述第三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减小。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四调整件,所述第四调整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轴上;所述第四调整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块和所述第四预压件之间;
所述第四调整件在所述第二安装轴的轴向上的位置能调整,以使所述第四调整件朝向或者远离所述第四预压件方向移动;所述第四调整件朝向所述第四预压件移动时,所述第四调整件施加给所述第四预压件的作用力增加,所述第四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增加;所述第四调整件远离所述第四预压件移动时,所述第四调整件施加给所述第四预压件的作用力减小,使所述第四预压件提供的预紧力减小。
35.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孔为圆形孔,所述第四通孔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相等。
36.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螺旋体包括第四内周面、第四外周面和第四端壁面;
所述第四内周面为所述第四通孔的孔壁面,所述第四外周面背离所述第四内周面;所述第四端壁面连接于所述第四内周面和所述第四外周面之间,所述第四通孔贯穿所述第四端壁面;所述第四螺旋面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四内周面和所述第四外周面,所述第四螺旋面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同步本体和所述第四端壁面。
3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螺旋体和所述第四螺旋体中的一个设有卡接槽,所述第三螺旋体和所述第四螺旋体中的另一个设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卡接于所述卡接槽内。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摆臂的一侧设有交替排布的第三卡接槽和第三卡接块,所述第四摆臂的一侧设有交替排布的第四卡接槽和第四卡接块;所述第三卡接块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接槽内,所述第四卡接块卡接于所述第三卡接槽内。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接块和所述第三卡接槽均为梯形状,所述第三卡接块的长底边与所述第三卡接槽的开口对齐,所述第三卡接块的短底边与所述第三卡接槽的槽底面对齐;
所述第四卡接块和所述第四卡接槽均为梯形状,所述第四卡接块的长底边与所述第四卡接槽的开口对齐,所述第四卡接块的短底边与所述第四卡接槽的槽底面对齐。
40.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一阻尼摆臂、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和第一弹性件;
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的一侧滑动且转动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的另一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滑动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滑动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且位于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之间;
所述第一固定板相对所述承载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板滑动且转动,以及环绕所述第一连接杆转动;所述第一阻尼摆臂推动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使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同步压缩或释放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包括第一转动筒、第二转动筒、第一凹凸轮和第二凹凸轮;所述第一转动筒和所述第二转动筒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间隔排布;所述第一凹凸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筒的端部;所述第二凹凸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筒的端部;所述第一凹凸轮和所述第二凹凸轮间隔相对;所述第一转动筒和所述第二转动筒均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
所述第一滑动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块和第一配合轮,所述第二滑动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和第二配合轮;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均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凹凸轮啮合所述第一配合轮,所述第二凹凸轮啮合所述第二配合轮;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之间。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阻尼摆臂还包括第一滑动筒和第二滑动筒,所述第一滑动筒和所述第二滑动筒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所述第一固定板设有第一阻尼滑槽和第二阻尼滑槽,所述第一阻尼滑槽和所述第二阻尼滑槽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阻尼滑槽和所述第二阻尼滑槽之间第一导滑块,所述第一导滑块上设有第一导滑槽,所述第一导滑槽分别与所述第一阻尼滑槽和所述第二阻尼滑槽连通;
所述第一导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动筒和所述第二滑动筒之间的间隔内,所述第一滑动筒位于所述第一阻尼滑槽内,所述第二滑动筒位于所述阻尼滑槽内;所述第一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一滑动筒、所述第一导滑槽和所述第二滑动筒,所述第一连接轴能够在所述第一导滑槽内滑动且转动。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杆、第二阻尼摆臂和第二弹性件;
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二阻尼摆臂的一侧滑动且转动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阻尼摆臂的另一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滑动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滑动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且位于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之间;
所述第二固定板相对所述承载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二阻尼摆臂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滑动且转动,以及环绕所述第二连接杆转动;所述第二阻尼摆臂推动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使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同步压缩或释放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包括第三转动筒、第四转动筒、第三凹凸轮和第四凹凸轮;所述第三转动筒和所述第四转动筒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间隔排布;所述第三凹凸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动筒的端部;所述第四凹凸轮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转动筒的端部;所述第三凹凸轮和所述第四凹凸轮间隔相对;所述第三转动筒和所述第四转动筒均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
所述第一滑动件还包括第三配合轮,所述第三配合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动件还包括第四配合轮,所述第四配合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均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三凹凸轮啮合所述第三配合轮,所述第四凹凸轮啮合所述第四配合轮;所述第二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之间。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阻尼摆臂还包括第三滑动筒和第四滑动筒,所述第三滑动筒和所述第四滑动筒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所述第二固定板设有第三阻尼滑槽和第四阻尼滑槽,所述第三阻尼滑槽和所述第四阻尼滑槽沿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三阻尼滑槽和所述第四阻尼滑槽之间第二导滑块,所述第二导滑块上设有第二导滑槽,所述第二导滑槽分别与所述第三阻尼滑槽和所述第四阻尼滑槽连通;
所述第二导滑块位于所述第三滑动筒和所述第四滑动筒之间的间隔内,所述第三滑动筒位于所述第三阻尼滑槽内,所述第四滑动筒位于所述阻尼滑槽内;所述第二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三滑动筒、所述第二导滑槽和所述第四滑动筒,所述第二连接轴能够在所述第二导滑槽内滑动且转动。
46.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三连接杆和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连接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均滑动连接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上,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
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时,还同步压缩或释放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两端。
4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
所述第一主摆臂的一端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一主摆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主摆臂的一端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二主摆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
48.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如权利要求1至4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显示屏弯折或展开。
CN202211202161.XA 2022-09-29 2022-09-29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8235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02161.XA CN117823518A (zh) 2022-09-29 2022-09-29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PCT/CN2023/115243 WO2024066854A1 (zh) 2022-09-29 2023-08-28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02161.XA CN117823518A (zh) 2022-09-29 2022-09-29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23518A true CN117823518A (zh) 2024-04-05

Family

ID=90476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02161.XA Pending CN117823518A (zh) 2022-09-29 2022-09-29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23518A (zh)
WO (1) WO202406685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6460B2 (ja) * 2017-05-17 2020-10-28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折り畳み可能移動端末
CN113366927A (zh) * 2019-07-15 2021-09-07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079683A (zh) * 2020-08-19 202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338861A (zh) * 2020-09-29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2284053B1 (ko) * 2020-11-19 2021-08-02 (주)케이에이치바텍 폴더블 힌지장치
CN113067923B (zh) * 2021-03-19 2023-11-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66854A1 (zh) 2024-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1338733B2 (en) Fold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115462A1 (zh)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4697416B (zh)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5314576B (zh) 壳体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362668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JP7391241B2 (ja) 折り畳み機器および電子装置
JP2023544715A (ja) 折り畳み可能な装置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EP4293243A1 (en) Fold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5388085B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CN115492841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823518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3027899A (zh) 同动式铰链
WO2022206644A1 (zh) 折叠电子设备
CN218913453U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4185398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838702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085379B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7685287A (zh)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8971634U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3109309A1 (zh) 扭矩组件、转轴套件、以及电子设备
WO2023165248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6044887B (zh)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950984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7953767A (zh)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449715A (zh) 铰链结构以及终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