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14874A - 盒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盒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14874A
CN117814874A CN202311251405.8A CN202311251405A CN117814874A CN 117814874 A CN117814874 A CN 117814874A CN 202311251405 A CN202311251405 A CN 202311251405A CN 117814874 A CN117814874 A CN 1178148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cartridge system
housing
accommodated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514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阪健辅
金子能久
南拓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814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148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8Wound clamps or clips, i.e. not or only partly penetrating the tissue ; Devices for bringing together the edges of a wound
    • A61B17/083Clips, e.g. resil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wound clamps, e.g. containing only one clamp or staple; Wound clamp magaz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2Packages or dispenser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0Containers, covers, furniture or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ical or diagnostic appliances or instruments, e.g. sterile covers
    • A61B50/3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ckaging, protecting, dispensing, collecting or disposing of surgical or diagnostic appliances or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adapted to be inserted through a working channel of an endoscop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盒系统、盒以及夹具单元的装填方法。盒系统包括:夹具单元,其具有能够开闭的臂;以及壳体,其具有能够供所述夹具单元沿着长度方向移动的容纳区域,所述壳体具有开口部,在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的夹具单元定位于预定位置时,该开口部使所述臂的至少局部暴露。

Description

盒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纳有内窥镜用夹具单元的盒系统、收纳内窥镜用夹具单元的盒以及内窥镜用夹具单元的装填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经内窥镜的治疗中,使用对处置后的切除部等进行结扎而能够实现止血等的夹具单元。夹具单元包括夹入切除部等的夹具和收纳夹具并将其锁定为闭合状态的压管等。夹具单元被能够贯穿内窥镜的通道的夹具导入装置导入到处置位置。
在将夹具单元装填于夹具导入装置时使用专用的安装器具。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设有贯通窗的安装器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897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安装器具中,若夹具在安装器具的内部移动,则手术操作者有时不能从贯通窗视觉识别夹具。
根据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视觉识别容纳于内部的夹具单元的夹具的盒系统、盒以及夹具单元的装填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盒系统包括:夹具单元,其具有能够开闭的臂;以及壳体,其具有能够供所述夹具单元沿着长度方向移动的容纳区域,所述壳体具有开口部,在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的夹具单元定位于预定位置时,该开口部使所述臂的至少局部暴露。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盒系统包括:夹具单元,其具有能够开闭的臂;壳体,其具有能够供所述夹具单元沿着长度方向移动的容纳区域;以及线,其一端绑在所述臂上。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盒系统、盒以及夹具单元的装填方法,能够视觉识别容纳于内部的夹具单元的夹具。
附图说明
图1是夹具导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系统的夹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透视表示按压构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按压构件的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连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容纳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盒的立体图。
图7是容纳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剖视图。
图8是容纳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之前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剖视图。
图9是未容纳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卡定部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图9所示的箭头的方向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主视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限制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被一对臂把持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中层构件的图。
图15是表示容纳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图。
图16是表示在一对臂上系有线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图。
图17是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盒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导入装置装填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方法的图。
图18是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盒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导入装置装填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方法的图。
图19是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盒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导入装置装填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方法的图。
图20是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盒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导入装置装填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方法的图。
图21是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盒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导入装置装填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方法的图。
图22是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盒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导入装置装填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方法的图。
图23是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盒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导入装置装填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方法的图。
图24是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盒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导入装置装填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方法的图。
图25是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盒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导入装置装填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方法的图。
图26是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盒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导入装置装填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方法的图。
图27是说明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容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方法的图。
图28是说明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容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方法的图。
图29是说明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容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方法的图。
图30是说明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容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方法的图。
图31表示收纳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包装体。
图32表示收纳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包装体。
图33表示收纳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包装体。
图34表示收纳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的包装体。
图35表示收纳有不具有开口部的盒的包装体。
图36表示收纳有不具有开口部的盒的包装体。
图3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夹具的变形例的图。
图3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夹具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3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夹具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4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4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4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4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4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盒系统的图。
图4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盒系统的夹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4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盒系统的限制构件的中层构件的图。
图4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第二臂的前端的放大图。
图48是表示被向基端侧牵引了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一对臂的图。
图49是表示前端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接触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对臂的图。
图5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一对臂的变形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0、夹具导入装置(供给器);100、100B、盒系统;1、1B、夹具单元;2、2A、2B、夹具;21、21B、臂;211、21F、21G、第一臂;212、21S、第二臂;22、组织把持部;22B、22F、22G、第一爪;22S、第二爪;25F、第一卡合部;25S、第二卡合部;26F、第一弯曲部;26S、第二弯曲部;3、按压构件(管状构件);3a、前端开口;3A、压管(第二管状构件);3B、压管(第一管状构件);31、突没翼;32、紧固构件;38、内部空间;4、连结构件;41、插入部;41f、钩;42、连结部;43、连结部主体;44、弹性臂部;5、5A、5B、盒;6、6A、6B、6C、壳体;6S、容纳区域;60、壳主体;61、第一区域;62、第二区域;63、关合部;64、卡定部;65、压紧部;66、护套连接部;67、基端开口;68、68A、68B、68C、开口部;681、681A、681B、第一开口部;681U、上侧第一开口部;681L、下侧第一开口部;682、682A、第二开口部;682U、上侧第二开口部;682L、下侧第二开口部;7、7A、限制构件(滑动件);7B、限制构件(块);7C、限制构件;8、引导构件;8U、上层引导构件;8L、下层引导构件;8S、贯通空间;8X、外侧贯通空间;8Y、内侧贯通空间;80、卡合部;81、第一贯通空间;82、第二贯通空间;83、卡合凹部;84、卡定面;85、欠缺部;86、凹空间;87、翼部;88、欠缺部;89、按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6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系统100。盒系统100包括夹具单元1和收纳夹具单元1的盒5。盒系统100是用于向夹具导入装置200容易地装填夹具单元1的辅助系统。
[夹具导入装置200]
图1是夹具导入装置200的立体图。
夹具导入装置(供给器)200包括护套220、操作线230和操作部240。夹具导入装置200例如贯穿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贯穿通道,与内窥镜组合而使用。因此,护套220形成得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贯穿通道的长度相比足够长。护套220具有挠性,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弯曲相配合地弯曲。
护套220包括前端头221、前端侧线圈222和手边侧线圈224,整体形成为细长的管状。前端侧线圈222配置于护套220的前端部侧。前端头221配置于前端侧线圈222的前端部。
如图1所示,操作线(动力传递部)230包括与夹具单元1连接的箭头钩部(连接部)231和操作箭头钩部231的线232。
箭头钩部231包括与夹具单元1卡合的大致圆锥形状的卡合部231a和设于卡合部231a的基端的线连接部231b。箭头钩部231例如由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形成。
线232以相对于护套220进退自如的方式贯穿于该护套220。线232的前端部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线连接部231b的基端。
如图1所示,操作部240包括操作部主体241、滑动件242和拇指环248。操作部主体241例如利用树脂材料注射成型。操作部主体241包括狭缝部241a和处于前端侧的旋转把手241b。狭缝部241a将滑动件242支承为能够进退。
滑动件242以能够沿操作部主体241的长度轴线方向进退的方式安装,并安装有线232的基端。通过滑动件242沿着操作部主体241进退,从而线232相对于护套220进退,箭头钩部231进退。
拇指环248以能够绕操作部主体241的长度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操作部主体241的基端。
[夹具单元1]
图2是夹具单元1的立体图。图3是透视表示按压构件3的夹具单元1的立体图。夹具单元1包括夹具2、按压构件3和连结构件4。在之后的说明中,将夹具单元1的长度方向A的夹具2侧设为夹具单元1的前端侧(远侧)A1,将连结构件4侧设为夹具单元1的基端侧(近侧)A2。
夹具2通过将金属制板材在中央部弯折而形成。夹具2具有能够开闭的一对臂21和连接一对臂21的基端部28。夹具2的基端侧A2向按压构件3的内部空间38(参照图4)插入。
一对臂21具有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隔着夹具单元1的长度方向A的中心轴线O1配置于两侧。另外,夹具2也可以具有3个以上的臂。
第一臂211从前端侧A1朝向基端侧A2而具有组织把持部22、平板状的把持部23、滑动部24和卡合部25。组织把持部22通过将第一臂211的前端朝向内侧弯折而形成。滑动部24是在一对臂21被向按压构件3拉入时弹性变形的部分。
第二臂212从前端侧A1朝向基端侧A2而具有组织把持部22、平板状的把持部23、滑动部24和卡合部25。
第一臂211的组织把持部22和第二臂212的组织把持部22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O1不对称的形状。因此,使用者在将夹具2安装于连结构件4时易于把握相对于连结构件4安装夹具2的方向。另外,第一臂211的组织把持部22和第二臂212的组织把持部22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O1对称的形状。
卡合部25是能够与按压构件3的紧固构件32卡合的构件。卡合部25的前端侧A1形成为相对于长度方向A成锐角的斜面,卡合部25的基端侧A2形成为相对于长度方向A成钝角的斜面。
基端部28连结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利用基端部28连结的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以朝向前端侧A1开闭自如的方式设置。基端部28弯折而形成为字母U形状,与连结构件4的钩41f连结。基端部28施力以使一对臂21成为打开状态。因此,夹具2的一对臂21具有针对开闭方向P的自扩开力。
如图3所示,基端部28和连结构件4的钩41f通过连结构件4的钩41f插入到形成为字母U形状的基端部28而连结。
图4是按压构件3的长度方向A的剖视图。
按压构件(管状构件)3是能够容纳夹具2的至少局部的圆管状的构件。按压构件3具有供夹具2沿长度方向A进退的内部空间38。按压构件3能够将拉入到内部空间38的夹具2固定为闭合的状态。按压构件3具有设于基端侧A2的压管3A和设于前端侧A1的压管3B。
压管(第二管状构件)3A具有形成为筒状的压管主体30、突没翼31和紧固构件32。
压管主体30通过将比夹具2柔软的材质、例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PA(聚酰胺)、PEEK(聚醚醚酮)、LCP(液晶聚合物)等具有适度的弹性的热塑性树脂注射成形而形成。另外,压管主体30也可以由金属而不是热塑性树脂形成。
突没翼31是相对于压管主体30的外周面30a突出没入的一对凸部。突没翼31隔着中心轴线O1设于两侧。将突没翼31相对于外周面30a向径向R的外侧突出的突出状态作为基本姿势。突没翼31通过承受从径向R的外侧朝向内侧的力而成为相对于外周面30a没入的没入状态。通过解除上述的力,从而突没翼31从没入状态恢复为突出状态。
紧固构件32是设于压管3A的内部空间38的环状的构件。紧固构件32由金属形成。另外,紧固构件32只要形成为比压管主体30硬即可,例如也可以由热塑性树脂而不是金属形成。
紧固构件32以紧固构件32的中心轴线与中心轴线O1一致的方式配置。紧固构件32配置于比突没翼31靠基端侧A2的位置。紧固构件32例如通过嵌入成形而装入于压管主体30。紧固构件32配置在自压管主体30的内周面向径向R的内侧突出的位置。
压管(第一管状构件)3B是金属制的圆筒构件。压管3B被压入到压管3A的前端部。压管3A和压管3B也可以通过热熔接、粘接或螺纹固定而连结。
图5是连结构件4的立体图。
连结构件4与夹具2的基端部28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连结。此外,连结构件4与贯穿护套220内的箭头钩部231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连结。即,连结构件4连结夹具2和箭头钩部231。连结构件4包括向按压构件3的内部空间38插入的插入部41和设于插入部41的基端的连结部42。
插入部41在前端部具有钩41f。钩41f是沿与中心轴线O1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钩,形成为大致圆柱棒状。在钩41f勾挂有夹具2的基端部28。钩41f在因向基端侧牵引基端部28而被施加了预定的断裂力量时断裂。
连结部42是供夹具导入装置200的箭头钩部231卡合(连结)的卡合部。连结部42具有连结部主体43和弹性臂部44。
弹性臂部44设于连结部主体43的基端,分支为两岔状。弹性臂部44能够相对于连结部主体43弹性变形,能够相对于连结部主体43开闭。在弹性臂部44形成有欠缺部44m,该欠缺部44m把持并收纳箭头钩部231的卡合部231a。欠缺部44m形成为紧贴于箭头钩部231的卡合部231a的外周面的形状。
接着,说明夹具单元1的作用。
夹具2的基端部28从前端开口3a插入到按压构件3的内部空间,并与连结构件4连结。通过利用连结构件4向按压构件3的基端侧A2牵引基端部28,从而一对臂21被向按压构件3拉入,一对臂21逐渐闭合。当在该状态下解除基端部28的牵引力时,将一对臂21的自扩开力作为恢复力,夹具2向前端侧A1移动并恢复为打开状态。
通过将基端部28进一步向按压构件3的基端侧A2牵引,从而将卡合部25拉入至比紧固构件32靠基端侧A2的位置。由于卡合部25的基端侧A2形成为钝角的斜面,因此卡合部25易于被拉入至比紧固构件32靠基端侧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卡合部25的前端侧A1形成为锐角的斜面,因此若卡合部25被拉入至比紧固构件32靠基端侧A2的位置,则卡合部25与紧固构件32卡合。其结果,夹具2不能向前端侧A1移动,一对臂21被锁定为闭合状态。若一对臂21被锁定为闭合状态,则一对臂21不能恢复为打开状态。
[盒5]
图6是容纳有夹具单元1的盒5的立体图。图7是容纳有夹具单元1的盒5的剖视图。盒5具有壳体6和限制构件7。盒5的长度方向L上的长度为50mm左右,宽度为10mm~20mm左右,厚度(高度)为5mm左右,形成为易于手持的大小。
如图6所示,将与盒5的长度方向L垂直且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宽度方向W”,将另一个方向设为“高度方向H”。此外,将与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平行的面设为“水平面HP”。将与长度方向L和高度方向H平行的面设为“垂直面VP”。此外,在容纳有夹具单元1的盒5中,将一对臂21侧设为盒5的前端侧,将连结构件4侧设为盒5的基端侧。
壳体6具有壳主体60、压紧部65和护套连接部66。壳体6例如通过利用ABS、PC、PP、PS、丙烯酸、环烯烃聚合物等具有适度的硬度且透明的树脂材料注射成形来制造。使用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壳体6,使用者易于判断在内部是否存在夹具单元1。
壳主体60形成为矩形箱状。壳主体6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比壳主体60的高度方向H的长度长。
在壳主体60形成有供夹具单元1以能够在长度方向L上移动的方式容纳的容纳区域6S。容纳区域6S具有第一区域61、第二区域62和关合部63。如图7所示,第一区域61、第二区域62和关合部63在长度方向L上从前端朝向基端排列。第一区域61、第二区域62和关合部63是形成为相对于包含盒5的长度方向L的中心轴线O2的垂直面VP对称的内部空间。
图8是容纳夹具单元1之前的盒5的剖视图。
夹具单元1从形成于壳主体60的容纳区域6S的前端侧的前端开口60b容纳于容纳区域6S。夹具单元1从连结构件4侧容纳于盒5。
如图8所示,夹具单元1以夹具单元1的中心轴线O1沿着长度方向L的方式容纳于容纳区域6S。夹具单元1以一对臂21的开闭方向P与壳体6的宽度方向W一致的方式容纳于容纳区域6S。
第一区域61是供夹具单元1以能够在长度方向L上移动的方式容纳的内部空间。第一区域61与第二区域62连通。第一区域61具有卡定部64和开口部68。
图9是未容纳夹具单元1的壳体6的立体图。
卡定部64形成于第一区域61的前端侧且是高度方向H的一侧(上侧)和另一侧(下侧)。两个卡定部64形成为相对于包含中心轴线O2的水平面HP对称。另外,卡定部64也可以仅形成于壳主体60的第一区域61的一侧(上侧)和另一侧(下侧)中的任一侧。
图10是表示卡定部64的立体图。
卡定部64具有弹性变形部64a和卡定凸部64b。弹性变形部64a形成为平板状,仅长度方向L的前端侧的端部64c固定于壳主体60。弹性变形部64a作为以固定于壳主体60的端部64c为固定端的悬臂梁而弹性变形。
图11是从图9所示的箭头的方向观察到的壳体6的主视图。
卡定凸部64b设于弹性变形部64a的长度方向L的基端侧的端部64d。如图11所示,卡定凸部64b在不作用外力的状态下向容纳区域6S的第一区域61侧突出(初始状态)。卡定凸部64b具有倾斜面64s和卡定面64t。
倾斜面64s形成于卡定凸部64b的长度方向L的前端侧。倾斜面64s相对于中心轴线O2倾斜,倾斜面64s的法线朝向长度方向L的前端侧。
卡定面64t形成于卡定凸部64b的长度方向L的基端侧。卡定面64t形成为与中心轴线O2大致垂直的平面,卡定面64t的法线朝向长度方向L的基端侧。
开口部68是设于壳主体60的沿高度方向H贯通的开口,与第一区域61连通。开口部68设于比卡定部64靠基端侧的位置。开口部68具有一对第一开口部681和一对第二开口部682。
一对第一开口部681具有设于高度方向H的一侧(上侧)的上侧第一开口部681U和设于高度方向H的另一侧(下侧)的下侧第一开口部681L。上侧第一开口部681U和下侧第一开口部681L形成为相对于包含中心轴线O2的水平面HP对称。另外,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时,上侧第一开口部681U和下侧第一开口部681L只要至少局部重叠即可。
一对第二开口部682具有设于高度方向H的一侧(上侧)的上侧第二开口部682U和设于高度方向H的另一侧(下侧)的下侧第二开口部682L。上侧第二开口部682U和下侧第二开口部682L形成为相对于包含中心轴线O2的水平面HP对称。另外,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时,上侧第二开口部682U和下侧第二开口部682L只要至少局部重叠即可。
一对第一开口部681和一对第二开口部682形成为相对于包含中心轴线O2的垂直面VP对称。
第二区域62是供夹具单元1以能够在长度方向L移动的方式容纳的内部空间。第二区域62的长度方向L上的长度比第一区域61的长度方向L上的长度短。第二区域62与关合部63连通。
如图8所示,第一区域6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W1小于一对臂21的打开状态的打开宽度W3。此外,第二区域62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W2大于一对臂21的打开状态的打开宽度W3。
第二区域62在宽度方向W的两侧具有开口62b。开口62b的边缘形成为矩形形状,沿高度方向H和长度方向L延伸。
关合部63具有扩径部63a、锥形部63b和缩径部63c。扩径部63a、锥形部63b和缩径部63c从前端朝向基端排列。
扩径部63a是容许连结构件4的弹性臂部44(参照图2、图3)弹性地扩展(开闭)的区域。在扩径部63a中,在夹具导入装置200的箭头钩部231与夹具单元1的连结构件4卡合时,连结构件4的弹性臂部44能够在与中心轴线O1垂直的方向上开闭。
锥形部63b设于扩径部63a的基端侧,形成为锥形状。锥形部63b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扩径。因此,在按压构件3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滑动时,按压构件3的突没翼31收纳于压管主体30的内侧。
缩径部63c是将突没翼31保持为没入状态的区域。缩径部63c是不容许连结构件4的弹性臂部44弹性地扩展(开闭)的区域。
当按压构件3在锥形部63b中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滑动时,按压构件3的突没翼31收纳于按压构件3的内侧。因此,与锥形部63b平滑地连接的缩径部63c能够以收纳有按压构件3的突没翼31的状态(没入状态)保持按压构件3。
如图6所示,压紧部65是设于壳主体60的基端的板状构件。压紧部65具有第一压紧部651和第二压紧部652。第一压紧部651和第二压紧部652在壳体6的高度方向H上相对地设置。
压紧部65具有与壳主体60连结的连结部65a。连结部65a将第一压紧部651和第二压紧部652分别连结于壳主体60。连结部65a以第一压紧部651与第二压紧部652彼此分开的方式弯曲。因此,在第一压紧部651和第二压紧部652之间形成有间隔65b。第一压紧部651和第二压紧部652与在前端侧相比在基端侧更加分开。
第一压紧部651和第二压紧部652例如为20mm见方左右,形成为适合用手指抓住的大小。在第一压紧部651的外表面和第二压紧部652的外表面作为压紧时的防滑件形成有多个例如半球状的凹部65c。
护套连接部66是能够供护套220插入的插入槽。护套连接部66是形成于第一压紧部651的内表面和第二压紧部652的内表面的圆弧状的槽,与容纳区域6S的关合部63的缩径部63c连通。
使用者通过在将护套220从基端开口67插入到护套连接部66的状态下将第一压紧部651与第二压紧部652压紧,从而能够将护套220相对于壳体6固定。
图12是限制构件7的立体图。图13是限制构件7的俯视图。
限制构件(滑动件)7与夹具单元1一同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容纳于第一区域61和第二区域62。限制构件7例如由与壳体6相同的树脂形成。限制构件7也可以不像壳体6那样由透明的树脂形成。如图12所示,限制构件7形成为相对于包含限制构件7的长度方向L的中心轴线O3的垂直面VP和水平面HP对称的形状。
限制构件7具有中层构件70和引导构件8。中层构件70具有前端部71、突出部72、坡面部73和基端部74。前端部71、突出部72、坡面部73和基端部74沿着限制构件7的中心轴线O3方向从前端朝向基端排列。
图14是表示被一对臂21把持的限制构件7的中层构件70的图。
中层构件70以中心轴线O3与夹具单元1的中心轴线O1大致一致的方式被夹具2把持。如图7所示,夹具单元1以夹具2把持着限制构件7的状态容纳于容纳区域6S。此时,优选的是,中心轴线O1、中心轴线O2和中心轴线O3一致。
前端部71自突出部72向前端侧突出地设置。前端部71的前端位于比把持限制构件7的夹具2的组织把持部23靠前端的位置。此外,前端部71的前端形成为与中心轴线O3垂直的平面。
突出部72是向与中心轴线O3大致垂直的方向(之后也称作“突出方向P”)突出的构件。突出部72隔着中心轴线O3设于两侧。突出部72被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把持。把持突出部72的一对臂21的开闭方向P与突出部72的突出方向P大致一致。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O1不对称的形状。因此,如图14所示,把持突出部72的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配置在相对于中心轴线O3不对称的位置。
将突出部72中的、自中心轴线O3向突出方向P突出了最大程度的部分设为最大突出点72b。最大突出点72b之间的长度W4稍小于第一区域6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W1。因此,限制构件7在第一区域61中维持被一对臂21把持的状态。
坡面部73是形成为坡面形状的构件。坡面部73隔着中心轴线O3设于两侧。坡面部73的突出方向P上的长度比突出部72的突出方向P上的长度短。坡面部73越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去,其突出方向P上的长度越短。
基端部74是自坡面部73向基端侧突出地形成的构件。
引导构件8调整限制构件7的高度方向H的位置以使突出部72被一对臂21把持。此外,引导构件8引导限制构件7以使限制构件7在第一区域61中沿着长度方向L移动。引导构件8具有设于高度方向H的一侧(上侧)的上层引导构件8U和设于高度方向H的另一侧(下侧)的下层引导构件8L。中层构件70在高度方向H上被上层引导构件8U和下层引导构件8L夹入。上层引导构件8U和下层引导构件8L形成为相对于包含中心轴线O3的水平面HP对称的形状。
上层引导构件8U具有卡合部80、翼部87和按压部89。卡合部80、翼部87和按压部89沿着限制构件7的中心轴线O3方向从前端朝向基端排列。
在上层引导构件8U的卡合部80的高度方向H的一侧(上侧)形成有卡合凹部83。卡合凹部是与卡定部64的卡定凸部64b卡合的凹部。
卡合凹部83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的俯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卡合部80中的、未形成卡合凹部83的区域在上述俯视时形成为字母U形状。
如图12所示,卡合凹部83在长度方向L的基端侧具有与卡定部64的卡定凸部64b卡合的卡定面84。卡定面84形成为与中心轴线O3大致垂直的平面。另一方面,卡合凹部83在长度方向L的前端侧形成有欠缺部85。因此,卡合凹部83的凹空间86与前端侧的空间在长度方向L上连通。
在限制构件7在第一区域61中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移动了的情况下,卡定部64的卡定面64t通过欠缺部85和凹空间86而抵靠于卡定面84。
翼部87设于比卡合部80靠基端侧的位置,是向宽度方向W的两侧延伸的一对翼状的构件。如图13所示,向宽度方向W的两侧延伸的翼部87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与卡合部80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大致相等。在翼部87和卡合部80之间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欠缺而成的欠缺部88。欠缺部88形成沿高度方向H贯通上层引导构件8U的贯通空间8S。
如图14所示,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的俯视时,把持着中层构件70的突出部72的一对臂21的至少局部与由欠缺部88形成的贯通空间8S重叠。贯通空间8S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的俯视时被划分为在宽度方向W上比一对臂21靠外侧的外侧贯通空间8X和在宽度方向W上比一对臂21靠内侧的内侧贯通空间8Y。
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的俯视时,将与把持着中层构件70的突出部72的第一臂211的至少局部重叠的贯通空间8S也称作第一贯通空间81。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的俯视时,将与把持着中层构件70的突出部72的第二臂212的至少局部重叠的贯通空间8S也称作第二贯通空间82。
按压部89是限制夹具2与按压构件3之间的最小接近距离的构件。按压部89设于翼部87的基端侧。如图7所示,按压部89由于与按压构件3的前端开口3a的边缘卡合,因此不能从前端开口3a进入到按压构件3的内部空间。因此,即使在夹具2被向靠近按压构件3的方向牵引的情况下,也会通过按压部89与前端开口3a的边缘卡合来限制夹具2与按压构件3之间的最小接近距离。
下层引导构件8L与上层引导构件8U同样具有卡合部80、翼部87和按压部89。下层引导构件8L形成为相对于包含中心轴线O3的水平面HP与上层引导构件8U对称的形状。
限制构件7以被一对臂21把持的状态容纳在第一区域61中。如图8所示,第一区域6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W1小于一对臂21的打开状态的打开宽度W3。因此,一对臂21以从打开状态闭合了的状态把持限制构件7。一对臂21的打开宽度为第一区域6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W1左右。一对臂21在开闭方向P上抵接于壳主体60。
[装填夹具单元1的方法]
接着,说明盒系统100的作用。图15~图26是说明使用盒5向夹具导入装置200装填夹具单元1的方法的图。
图15是表示容纳有夹具单元1的盒5的图。
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的俯视时,开口部68(一对第一开口部681、一对第二开口部682)形成在使定位于预定位置的夹具单元1的一对臂21的至少局部暴露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的俯视时,开口部68形成在与定位于预定位置的夹具单元1所把持的限制构件7的贯通空间8S(第一贯通空间81、第二贯通空间82)重叠的位置。具体而言,一对第一开口部681形成在与定位于预定位置的夹具单元1所把持的限制构件7的第一贯通空间81重叠的位置。一对第二开口部682形成在与定位于预定位置的夹具单元1所把持的限制构件7的第二贯通空间82重叠的位置。
预定位置例如是如图18所示夹具单元1所把持的限制构件7在容纳区域6S的长度方向A的前端侧与壳体6的卡定部64卡合时的前端侧位置P1(最靠前端侧的位置)。
预定位置例如是如图20所示夹具单元1在容纳区域6S的长度方向A的基端侧与壳体6卡合时的基端侧位置P2(最靠基端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基端侧位置P2是突没翼31与壳体6的关合部63卡合时的位置。
优选的是,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的俯视时,开口部68(一对第一开口部681、一对第二开口部682)形成在使配置于任一个位置的夹具单元1的一对臂21的至少局部暴露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的俯视时,开口部68形成在与配置于任一个位置的夹具单元1所把持的限制构件7的贯通空间8S(第一贯通空间81、第二贯通空间82)均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无论容纳于盒5的夹具单元1配置在哪个位置,都会自开口部68暴露一对臂21的至少局部。
图16是表示盒5的外观的图。
使用者使一对臂21的至少局部自开口部68暴露。此时,使用者也可以利用开口将线S安装于一对臂21。在该情况下,使用者从上侧第一开口部681U插入线S,穿过第一贯通空间81的内侧贯通空间8Y而从下侧第一开口部681L抽出线S。接着,使用者从下侧第一开口部681L插入线S,穿过第一贯通空间81的外侧贯通空间8X而从上侧第一开口部681U抽出线S。使用者重复该操作而将线S卷绕于第一臂211,在上侧第一开口部681U侧将线S系上。
或者,使用者从上侧第一开口部681U插入线S,穿过第一贯通空间81的外侧贯通空间8X而从下侧第一开口部681L抽出线S。接着,使用者从下侧第一开口部681L插入线S,穿过第一贯通空间81的内侧贯通空间8Y而从上侧第一开口部681U抽出线S。使用者重复该操作而将线S卷绕于第一臂211,在上侧第一开口部681U侧将线S系上。
在第一贯通空间81形成有内侧贯通空间8Y和外侧贯通空间8X,使用者易于将线S绑在第一臂211上。
另外,使用者也可以将线S贯穿于一对第二开口部682而不是一对第一开口部681,将线S绑在第二臂212上。
如图17所示,使用者将夹具导入装置200的护套220从基端开口67向壳体6的护套连接部66插入。使用者利用压紧部65压紧护套220,将护套220相对于壳体6固定。
如图18所示,使用者通过操作操作部240使操作线230相对于护套220前进,从而使箭头钩部231前进。通过箭头钩部231使连结构件4前进,从而限制构件7和夹具单元1前进。通过限制构件7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移动,从而限制构件7的卡定面84与卡定部64的卡定面64t抵靠并卡合。其结果,夹具单元1不能从该位置向前端侧前进。即,卡定部64限制向前端侧移动的夹具单元1的通过。如图19所示,前进的箭头钩部231被夹具单元1的连结构件4的弹性臂部44夹入而与连结构件4连接。
限制构件7的卡定面84形成为与中心轴线O3大致垂直的平面。此外,卡定部64的卡定面64t形成为与中心轴线O2大致垂直的平面。因此,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移动的限制构件7不易将卡定部64向高度方向H的一侧(上侧)推开。此外,在限制构件7的卡定面84与卡定部64的卡定面64t抵靠并卡合的情况下,夹具单元1的中心轴线O1也不易自容纳区域6S的中心轴线O2偏移。
另外,即使在限制构件7不具有卡合凹部83的情况下,限制构件7也通过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移动而与卡定部64的卡定面64t抵靠并卡合。其结果,与上述情况同样,前进的箭头钩部231与连结构件4连接。
如图20所示,使用者牵引操作线230。夹具单元1的夹具2被与箭头钩部231连接的连结构件4向基端侧牵引。连结构件4的钩41f不断裂而牵引夹具2的基端部28。限制构件7以与一对臂21接触的状态在容纳区域6S的第一区域61中移动。由于限制构件7的按压部89与按压构件3的前端开口3a的边缘卡合,因此按压构件3也与夹具2一同被向基端侧牵引。
一对臂21在第一区域61中在开闭方向P上抵接于壳主体60。利用因一对臂21与壳主体60抵接而产生的摩擦力能够恰当地防止夹具2被拉入到按压构件3的内部空间从而夹具2被按压构件3锁定为闭合状态的情况。
在夹具2被向基端侧牵引了时,限制构件7的按压部89与按压构件3的前端开口3a的边缘卡合,因此限制了夹具2与按压构件3之间的最小接近距离。按压部89通过操作线230的牵引而以与一对臂21接触的状态与按压构件3抵接,限制限制构件7相对于按压构件3的相对移动。由此,也能够恰当地防止被连结构件4向基端侧牵引的夹具2被拉入到按压构件3的内部空间从而被按压构件3锁定为闭合状态的情况。
使用者将夹具单元1进一步向基端侧牵引。如图21所示,按压构件3穿过关合部63。按压构件3在缩径部63c(参照图8)中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滑动,按压构件3的突没翼31收纳于压管主体30的内侧。突没翼31收纳于压管主体30的内侧的按压构件3被拉入到护套220中。
如图22所示,在按压构件3的突没翼31收纳于按压构件3的内侧时,一对臂21与壳主体60的接触部位位于第一区域61。即,在突没翼31收纳于按压构件3的内侧之前,一对臂21把持限制构件7,而不被拉入到按压构件3的内部空间。
如图23所示,使用者进一步牵引操作线230,将限制构件7牵引至第二区域62。第二区域62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W2大于一对臂21的打开状态的打开宽度W3。因此,限制构件7在第二区域62中不被一对臂21把持。
如图24所示,使用者进一步牵引操作线230。限制构件7的翼部87与第二区域62的基端侧的端面卡合。其结果,限制构件7不被进一步向基端侧牵引。
如图25所示,使用者进一步牵引操作线230。夹具2与限制构件7分离而被向基端侧牵引。限制构件7在由一对臂21把持的突出部72的基端侧形成有坡面部73。因此,在夹具2被向基端侧牵引了时,一对臂21不易勾挂于限制构件7。
如图26所示,使用者进一步牵引操作线230。由于一对臂21不把持限制构件7,因此不限制夹具2与按压构件3之间的最小接近距离。被向基端侧牵引了的夹具2被拉入到按压构件3的内部空间并被拉入到护套220中。也可以是,夹具2不被拉入到按压构件3的内部空间就被拉入到护套220中。在使用者利用开口将线S安装于一对臂21的情况下,根据该动作,在夹具2上绑有线S的夹具单元1向夹具导入装置200的装填完成。使用者解除由压紧部65对护套220进行的压紧,将护套220从壳体6拉出。通过将护套220从壳体6拉出而穿过壳体6的基端开口67拔出线S。
[容纳夹具单元1的方法]
接着,说明将夹具单元1容纳于盒5的方法。图27~图30是说明将夹具单元1容纳于盒5的方法的图。
如图27所示,使用者用手等使一对臂21闭合,使限制构件7被一对臂21把持。接着,使用者将把持着限制构件7的夹具单元1从前端开口60b向盒5的容纳区域6S插入。
如图28所示,使用者通过将限制构件7向基端侧推入,从而使夹具单元1向基端侧移动。第一区域6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W1小于一对臂21的打开状态的打开宽度W3。因此,在将把持着限制构件7的一对臂21向第一区域61插入时,第一臂211与前端开口60b的宽度方向W的一个端部接触,第二臂212与前端开口60b的宽度方向W的另一个端部接触。通过使用者将限制构件7进一步向基端侧推入,从而与前端开口60b接触的一对臂21成为进一步闭合的状态并向第一区域61插入。
如图29所示,当限制构件7在壳体6的卡定部64附近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移动时将卡定部64向高度方向H的一侧(上侧)推开而通过。如图10所示,卡定部64作为以长度方向L的前端侧的端部64c为固定端、以长度方向L的基端侧的端部64d为自由端的悬臂梁而弹性变形。因此,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移动的限制构件7易于使卡定部64弹性变形并将其推开。
如图10所示,在卡定凸部64b的长度方向L的前端侧形成有倾斜面64s。在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移动的限制构件7与卡定部64的卡定凸部64b接触时,限制构件7与倾斜面64s接触。因此,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移动的限制构件7易于将卡定部64向高度方向H的一侧(上侧)推开。
另外,即使在限制构件7不具有卡合凹部83的情况下,限制构件7也能够通过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而将卡定部64向高度方向H的一侧(上侧)推开而通过。但是,由于限制构件7具有卡合凹部83,因此将卡定部64向上侧推开并使限制构件7通过的距离较短,使用者易于操作。
如图30所示,在限制构件7通过了壳体6的卡定部64附近之后,卡定部64恢复为初始状态。
[盒5的出货样态]
图31~图34示出收纳有盒5的包装体PA。
盒系统100(夹具单元1和盒5)收纳于由半透明的原材料形成的包装体PA而出货。盒5也可以以容纳有绑着线S的夹具单元1的状态收纳于包装体PA。
图31所示的盒系统100以线S的一个端部绑在第一臂211上、线S的其他的部分卷绕于盒5的壳体6的连结部65a的状态收纳于包装体PA。线S的其他的部分也可以卷绕于壳体6的其他的部分。
图32所示的盒系统100以线S的一个端部绑在第一臂211上、线S的其他的部分放置在盒5的壳体6上的状态收纳于包装体PA。
图33所示的盒系统100以线S的一个端部绑在第一臂211上、线S的其他的部分卷绕于在盒5的壳体6形成的突起6P的状态收纳于包装体PA。
图34所示的盒系统100以线S的一个端部绑在第一臂211上、线S的其他的部分容纳于在包装体PA的内部设置的灭菌袋PA1的状态收纳于包装体PA。
图35~图36示出收纳有不具有开口部68的盒5A的包装体PA。盒5A除了不具有开口部68以外是与盒5相同的构件。盒5A即便不具有开口部68,也能以容纳有绑着线S的夹具单元1的状态收纳于包装体PA。
图35所示的盒5A以容纳有绑着线S的夹具单元1且线S从基端开口67伸出的状态收纳于包装体PA。
图36所示的盒5A以容纳有绑着线S的夹具单元1且线S从前端开口60b伸出的状态收纳于包装体PA。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盒系统100,能够视觉识别容纳于盒5的夹具单元1的夹具2,例如能够容易地将线S绑在夹具2上。使用者能够不从盒5拿出夹具单元1而容易地将线S绑在夹具单元1的夹具2上。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但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以下所示的变形例中示出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而构成。
(变形例1)
图37是表示作为夹具2的变形例的夹具2A的图。
夹具2A具有供绑好的线S勾挂的凹部2g。优选的是,凹部2g处于在从高度方向观察时与开口部68重叠的位置。勾挂凹部2g而绑好的线S不易自夹具2A脱离。优选的是,夹具2具有凹部2g这样的易于供线S勾挂的部分。
(变形例2)
图38是表示作为壳体6的变形例的壳体6A的图。
壳体6A具有开口部68A(一对第一开口部681A、一对第二开口部682A)。开口部68A形成为在壳主体60中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欠缺而成的缺口状。
(变形例3)
图39是表示作为壳体6的变形例的壳体6B的图。
壳体6B具有开口部68B(一对第一开口部681B、一对第二开口部682)。一对第一开口部681B是沿设于壳主体60的高度方向H贯通的开口,与第一区域61连通。一对第一开口部681B在长度方向L的局部具有与壳体6B的外部连通的路径61B。
(变形例4)
图40是表示作为壳体6的变形例的壳体6C的图。
壳体6C具有开口部68C(一对第一开口部681C、一对第二开口部682C)。开口部68C在从高度方向H观察的俯视时形成为长圆状。
(变形例5)
图41是表示作为限制构件7的变形例的限制构件7A的图。
限制构件7A的贯通空间8S由沿高度方向H贯通的大致四边形状的贯通孔形成。
(变形例6)
图42是表示作为限制构件7的变形例的限制构件7B的图。
限制构件7B与限制构件7相比较不具有翼部87。
(变形例7)
图43是表示作为限制构件7的变形例的限制构件7C的图。
限制构件7C的贯通空间8S由沿高度方向H贯通的圆形形状的贯通孔形成。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44~图49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之后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结构共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盒系统100B除了更详细地规定了一对臂21B的形状和限制构件7的形状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盒系统100相同。
图44是容纳有夹具单元1B的盒5B的立体图。
盒系统100B包括夹具单元1B和收纳夹具单元1B的盒5B。盒系统100B是用于向夹具导入装置200容易地装填夹具单元1B的辅助系统。
图45是夹具单元1B的立体图。
夹具单元1B包括夹具2B、按压构件3和连结构件4。在之后的说明中,将夹具单元1B的长度方向A的夹具2B侧设为夹具单元1B的前端侧(远侧)A1,将连结构件4侧设为夹具单元1B的基端侧(近侧)A2。
夹具2B通过将金属制板材在中央部弯折而形成。夹具2B具有能够开闭的一对臂21B和连接一对臂21B的基端部28B。夹具2B的基端侧A2向按压构件3的内部空间38插入。
一对臂21B具有第一臂21F和比第一臂21F短的第二臂21S。第一臂21F和第二臂21S隔着夹具单元1B的长度方向A的中心轴线O1配置于两侧。
第一臂21F从前端侧A1朝向基端侧A2而具有第一爪22F、平板状的第一臂主体23F、第一滑动部24F和第一卡合部25F。第一爪22F借助朝向内侧(开闭方向P的闭合侧)弯曲的第一弯曲部26F支承于第一臂主体23F。第一滑动部24F是在一对臂21B被向按压构件3拉入时弹性变形的部分。
第二臂21S从前端侧A1朝向基端侧A2而具有第二爪22S、平板状的第二臂主体23S、第二滑动部24S和第二卡合部25S。第二爪22S借助朝向内侧(开闭方向P的闭合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26S支承于第二臂主体23S。第二滑动部24S是在一对臂21B被向按压构件3拉入时弹性变形的部分。
第一臂21F的第一爪22F和第二臂21S的第二爪22S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O1不对称的形状。因此,使用者在将夹具2B安装于连结构件4时易于把握相对于连结构件4安装夹具2B的方向。
第一卡合部25F和第二卡合部25S是能够与按压构件3的紧固构件32(参照图4)卡合的构件。第一卡合部25F的前端侧A1和第二卡合部25S的前端侧A1形成为相对于长度方向A成锐角的斜面,第一卡合部25F的基端侧A2和第二卡合部25S的基端侧A2形成为相对于长度方向A成钝角的斜面。
基端部28B连结第一臂21F和第二臂21S。利用基端部28B连结的第一臂21F和第二臂21S以朝向前端侧A1开闭自如的方式设置。基端部28B弯折而形成为字母U形状,与连结构件4的钩41f连结。基端部28B施力以使一对臂21B成为打开状态。因此,夹具2B的一对臂21B具有针对开闭方向P的自扩开力。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端部28和连结构件4的钩41f的连结样态同样,基端部28B和连结构件4的钩41f通过连结构件4的钩41f插入到形成为字母U形状的基端部28B而连结。
如图44所示,盒5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盒5同样为了将容纳的夹具单元1B装填于夹具导入装置200而使用。盒5B具有壳体6和限制构件7B。
限制构件(块)7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7同样与夹具单元1B一同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容纳于容纳区域6S的第一区域61和第二区域62。限制构件7B以能够与夹具单元1B一同在第一区域61和第二区域62中沿长度方向L移动的方式容纳于容纳区域6S。此外,限制构件7B以能够与夹具单元1B分离地卡合的状态容纳于容纳区域6S
图46是表示限制构件7B的中层构件70B的图。
限制构件7B具有中层构件70B和引导构件8。中层构件70B具有前端部71、突出部72B、坡面部73和基端部74。前端部71、突出部72B、坡面部73和基端部74沿着限制构件7B的中心轴线O3方向从前端朝向基端排列。
突出部72B是向与中心轴线O3大致垂直的突出方向P突出的构件。突出部72B隔着中心轴线O3设于两侧。隔着突出部72B配置于两侧的一对臂21B的开闭方向P与突出部72B的突出方向P大致一致。第一臂21F和第二臂21S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O1不对称的形状。因此,隔着突出部72配置于两侧的第一臂21F和第二臂21S配置在相对于中心轴线O3不对称的位置。
中层构件70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中层构件70同样在高度方向H上被上层引导构件8U和下层引导构件8L夹入。
限制构件7B以配置于一对臂21B的内侧(开闭方向P的闭合侧)的状态容纳于容纳区域6S。在夹具单元1B与限制构件7B一同容纳于容纳区域6S时,限制构件7B配置于第一臂21F和第二臂21S之间,一对臂21B的爪(第一爪22F、第二爪22S)的前端自限制构件7B分离开。因此,在组装盒系统100B时能够防止一对臂21B的爪的前端卡入限制构件7B的状况。
在夹具单元1B与限制构件7B一同容纳于容纳区域6S时,第一臂21F的第一爪22F的前端与限制构件7B之间的长度方向A上的最短距离D1比第二臂21S的第二爪22S的前端与限制构件7B之间的长度方向A上的最短距离D2长。
在夹具单元1B与限制构件7B一同容纳于容纳区域6S时,一对臂21B的弯曲部(第一弯曲部26F和第二弯曲部26S)在开闭方向P上与壳主体60的第一区域61的内表面61u接触。此外,在夹具单元1B与限制构件7B一同容纳于容纳区域6S时,第一弯曲部26F和第二弯曲部26S自限制构件7B分离开。
将突出部72B中的、自中心轴线O3向突出方向P突出最大程度的部分设为最大突出点72b。在夹具单元1B与限制构件7B一同容纳于容纳区域6S时,一对臂21B的爪(第一爪22F、第二爪22S)和弯曲部(第一弯曲部26F和第二弯曲部26S)配置于比最大突出点72b靠前端侧的位置。
突出部72B的最大突出点72b之间的长度W4比第一区域61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W1略小一些。此外,在突出方向P上,突出部72B的最大突出点72b之间的长度W4比容纳于容纳区域6S的夹具单元1的一对臂21B的爪(第一爪22F、第二爪22S)的前端之间的长度W5长。因此,当在第一区域61中一对臂21B被向基端侧牵引时,一对臂21B不自限制构件7B脱离,限制构件7B维持配置于一对臂21B的内侧的状态。
图47是第二臂21S的前端的放大图。
在夹具单元1B与限制构件7B一同容纳于容纳区域6S时,限制构件7B中的与第二臂21S的第二爪22S的前端相对的相对面72f与第二臂21S的第二爪22S的前端朝向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1大于0度。
图48是表示被向基端侧牵引了的一对臂21B的图。
当在第一区域61中一对臂21B被向基端侧牵引时,第二臂21S的第二爪22S与中层构件70B的相对面72f接触。由于最短距离D1比最短距离D2长,因此在第二臂21S的第二爪22S与中层构件70B接触时,第一臂21F的第一爪22F不与中层构件70B接触。
角度θ2越大,在第二爪22S与相对面72f接触时在第二爪22S和相对面72f之间产生的摩擦力F1越小(参照算式1)。在此,μ是摩擦系数,F2是在牵引限制构件7B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数1】
F1=μ·F2·cosθ2···(算式1)
通过增大角度θ2而减小摩擦力F1,从而在如图23所示限制构件7B被牵引至第二区域62时能够防止一对臂21B因摩擦力F1而勾挂于中层构件70B而难以打开的状况。此时,由于第一臂21F的第一爪22F未与中层构件70B接触,因此在第一爪22F和中层构件70B之间不产生摩擦力。
图49是表示前端与限制构件7B接触的一对臂21B的图。
在向夹具导入装置200装填夹具单元1B时,如图49所示,存在这样的情况:一对臂21B变形,一对臂21B的爪的前端均与限制构件7B的中层构件70B接触。在该情况下,也是若角度θ2较大,则在一对臂21B的爪的前端和中层构件70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较小。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盒系统100B,在为了将容纳于盒5B的夹具单元1装填于夹具导入装置200而牵引了一对臂21B时能够防止一对臂21B的爪(第一爪22F、第二爪22S)的前端勾挂于中层构件70B而难以打开的状况。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但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以下所示的变形例中示出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而构成。
(变形例2-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臂21B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O1不对称的形状。但是,也可以如图50所示,一对臂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O1对称的形状。图50所示的一对臂具有第一臂21G和第二臂21S。第一臂21G和第二臂21S配置为相对于夹具单元1的中心轴线O1对称,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O1对称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在一对臂的爪(第一爪22G、第二爪22S)的前端和中层构件70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较小,能够防止一对臂的爪的前端勾挂于中层构件70B而难以打开的状况。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容纳夹具单元的盒等。

Claims (26)

1.一种盒系统,其中,
该盒系统包括:
夹具单元,其具有能够开闭的臂;以及
壳体,其具有能够供所述夹具单元沿着长度方向移动的容纳区域,
所述壳体具有开口部,在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的夹具单元定位于预定位置时,该开口部使所述臂的至少局部暴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该盒系统还具有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能够以被所述臂把持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
所述预定位置是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的所述夹具单元所把持的限制构件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前端侧与所述壳体卡合时的前端侧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预定位置是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的所述夹具单元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基端侧与所述壳体卡合时的基端侧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开口部形成在使配置于所述容纳区域的任一个位置的夹具单元的所述臂的至少局部暴露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开口部沿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贯通所述壳体而与所述容纳区域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开口部具有设于所述高度方向的一侧的上侧开口部和设于所述高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下侧开口部,
在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上侧开口部和所述下侧开口部至少局部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该盒系统还具有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能够以被所述臂把持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
所述限制构件具有贯通空间,该贯通空间沿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贯通,在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与把持着所述限制构件的所述臂的至少局部重叠,
在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的夹具单元定位于所述预定位置时,在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开口部与所述贯通空间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贯通空间被划分为在与所述高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比所述臂靠外侧的外侧贯通空间和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臂靠内侧的内侧贯通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臂具有凹部,在所述夹具单元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时在从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观察时,该凹部位于与所述开口部重叠的位置。
10.一种盒系统,其中,
该盒系统包括:
夹具单元,其具有能够开闭的臂;
壳体,其具有能够供所述夹具单元沿着长度方向移动的容纳区域;以及
线,其一端绑在所述臂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线的其他的部分通过所述壳体的开口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该盒系统还包括收纳所述壳体的包装体,该壳体容纳有绑着所述线的所述夹具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壳体以所述线的其他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状态收纳于所述包装体。
14.一种盒系统,其中,
该盒系统包括:
夹具单元,其具有能够开闭的多个臂;
壳体,其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容纳所述夹具单元的容纳区域;以及
块,其能够与所述夹具单元一同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
所述臂具有:
爪,其设于所述臂的前端;
臂主体,其支承所述爪;以及
弯曲部,其连结所述臂主体和所述爪,向内侧弯曲,
在所述夹具单元与所述块一同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时,
所述块配置于所述多个臂的所述内侧,
所述弯曲部自所述块分离地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夹具单元以所述弯曲部与所述壳体接触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夹具单元以所述块中的同所述爪的前端相对的相对面与所述爪的前端朝向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0度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块具有向所述多个臂的开闭方向的两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开闭方向上,所述突出部的最大突出点之间的长度比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的夹具单元的多个臂的所述爪的前端之间的长度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夹具单元以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比所述突出部的所述最大突出点靠前端侧的位置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块以能够与所述夹具单元一同在所述容纳区域中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容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块以与所述夹具单元能够分离地卡合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多个臂具有第一臂和比所述第一臂短的第二臂,
在所述夹具单元与所述块一同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时,所述第一臂的所述爪的前端与所述块之间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第二臂的所述爪的前端与所述块之间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距离长。
22.一种盒系统,其中,
该盒系统包括:
夹具单元,其具有第一臂和比所述第一臂短的第二臂;
壳体,其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容纳所述夹具单元的容纳区域;以及
块,其能够与所述夹具单元一同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
在所述夹具单元与所述块一同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时,
所述块配置于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臂具有设于所述第一臂的前端的第一爪和支承所述第一爪的第一臂主体,
所述第二臂具有设于所述第二臂的前端的第二爪和支承所述第二爪的第二臂主体,
在所述夹具单元与所述块一同容纳于所述容纳区域时,
所述第一臂的所述第一爪的前端自所述块分离开,
所述第二臂的所述第二爪的前端自所述块分离开。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臂具有连结所述第二臂主体和所述第二爪且向内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
所述夹具单元以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壳体接触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区域。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夹具单元以所述第二弯曲部自所述块分离开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区域。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盒系统,其中,
所述夹具单元以所述块中的同所述第二爪的前端相对的相对面与所述第二爪的前端朝向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0度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区域。
CN202311251405.8A 2022-10-03 2023-09-26 盒系统 Pending CN1178148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78169P 2022-10-03 2022-10-03
US63/378,169 2022-10-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14874A true CN117814874A (zh) 2024-04-05

Family

ID=90471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51405.8A Pending CN117814874A (zh) 2022-10-03 2023-09-26 盒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08355A1 (zh)
JP (1) JP2024053557A (zh)
CN (1) CN117814874A (zh)
DE (1) DE10202312680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45484B2 (ja) 2008-02-18 2012-10-10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取付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53557A (ja) 2024-04-15
DE102023126805A1 (de) 2024-05-08
US20240108355A1 (en) 2024-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62185B1 (en) Treating implement cartridge for living body tissue
CN109640841B (zh) 带套管接合的止血可再装载夹持装置
WO2006062019A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システム、および、処置具が内包されたカートリッジ
KR100832957B1 (ko) 내시경용 처치구 시스템, 및 처치구가 내포된 카트리지
EP1829489A1 (en) Ligation device
WO2010035581A1 (ja) 保護具
CN211796639U (zh) 手术器械、用于手术器械的闭锁装置及手术器械系统
JP5784856B2 (ja) 縫合器
CN108289687B (zh) 连接件、医疗用夹具装置及医疗用夹具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18235402A1 (ja) クリップ処置具
JP2007151615A (ja) 生体用縫合具
CN110769764B (zh) 夹具处置器具
US11090041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curing endoscope relative to suturing system
CN117814874A (zh) 盒系统
JPWO2018235404A1 (ja) クリップ処置具
JP2010069292A (ja) クリップパッケージ
CN113164174B (zh) 供给器、医疗设备以及医疗设备的操作方法
CN116600726A (zh) 盒系统、盒以及夹具单元的装填方法
WO2021172544A1 (ja) カートリッジシステム
CN215899794U (zh) 夹具输送装置
CN115363668A (zh) 夹具单元和夹具装置
JP7474890B2 (ja) クリップ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プリケータ
US20240041449A1 (en) Clip unit, clip delivery device, and clip release method
JP2010012171A (ja) 連結クリップパッケージ
JP2010012170A (ja) 連結クリップパッケー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