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7408A - 美容仪 - Google Patents

美容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7408A
CN117797408A CN202410134378.4A CN202410134378A CN117797408A CN 117797408 A CN117797408 A CN 117797408A CN 202410134378 A CN202410134378 A CN 202410134378A CN 117797408 A CN117797408 A CN 1177974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late
cold compress
piec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343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nm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inm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inm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inm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3437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974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97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74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美容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美容仪,包括壳体、工作件、冷敷组件、散热组件以及散热驱动件,壳体具有容置腔,壳体具有头部和尾部,尾部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容置腔和壳体外部。工作件安装于头部;冷敷组件设于头部,冷敷组件用于冷敷贴附于头部的皮肤。散热组件设置于容置腔,以吸收冷敷组件产生的热量。散热驱动件设置于容置腔,散热驱动件被配置为:从进风口吸引气流流过散热组件以吸收散热组件的热量,并从出风口流出,进风口和出风口远离头部,从而改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堵塞进风口和出风口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Description

美容仪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美容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美容仪。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手持便携式的美容仪,如射频美容仪、光子嫩肤仪、各种脱毛仪等。
比如射频美容仪,主要是通过射频加热,刺激真皮层产生胶原蛋白,从而达到紧致皮肤、减少皱纹的效果。
相关技术中,美容仪,如射频美容仪等,可通过风冷进行散热,但用户在使用美容仪过程中,手部容易堵住进风口和/或出风口,从而降低散热效果,使机器不能及时散热,从而影响使用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美容仪,能够改善美容仪在使用过程中易堵住进风口和/或出风口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美容仪,包括壳体、工作件、冷敷组件、散热组件以及散热驱动件,所述壳体具有容置腔,所述壳体具有头部和尾部,所述尾部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连通所述容置腔和所述壳体外部。所述工作件安装于头部。所述冷敷组件设于所述头部,所述冷敷组件用于冷敷贴附于头部的皮肤。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以吸收所述冷敷组件产生的热量。所述散热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所述散热驱动件被配置为:从所述进风口吸引气流流过所述散热组件以吸收所述散热组件的热量,并从所述出风口流出。
上述的美容仪中,设置于头部的冷敷组件能够贴附于头部的皮肤,以吸收皮肤中的热量,改善工作件发热造成热量累积而烫伤皮肤的问题。冷敷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也会发热,散热组件设置于容置腔,以吸收冷敷组件产生的热量。设置于容置腔的散热驱动件能够从进风口吸引气流流过散热组件以吸收散热组件的热量,并从出风口流出,从而将散热组件从冷敷组件吸收的热量散失到空气中,改善美容仪内部热量累积的问题。而将进风口和出风口设于尾部,如此,可避免用户在拿持美容仪时手部封堵进风口和/或出风口,从而影响美容仪散热,以避免美容仪不能及时将热量散热,以能够改善美容仪在使用过程中易堵住进风口和/或出风口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示例性地,所述工作件为射频电极,所述射频电极显露地安装于所述头部,所述射频电极用于接触皮肤并传递射频电流;和/或,所述尾部的长度与所述壳体在所述尾部至所述头部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2/5;和/或,所述美容仪为射频美容仪。
上述的美容仪中,工作件为射频电极,射频电极显露地安装于头部,射频电极用于接触皮肤并传递射频电流,以使得该美容仪能够发挥射频美容功能。尾部的长度与壳体在尾部至头部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2/5,以使得尾部在壳体上占用较少的空间,改善用户在使用该射频美容仪的过程中,因为握持壳体而堵住进风口和/或出风口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示例性地,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热件和散热片,所述导热件自所述头部延伸至所述尾部,所述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尾部,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冷敷组件导热连接,所述导热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片;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有通风通道,所述散热片设置于所述通风通道内。
上述的美容仪中,散热片设置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的通风通道中,导热件的一端连接散热片,导热件的另一端与冷敷组件导热连接,当散热驱动件从进风口吸引气流并从出风口流出,气流流过散热片以吸收散热片的热量,从而实现散热效果。
示例性地,所述壳体具有位于头部的固定板,所述射频电极和所述冷敷组件安装于所述固定板;和/或,所述导热件为热管或石墨纤维件。
上述的美容仪中,射频电极和冷敷组件安装于固定板,以使得射频电极和冷敷组件能够集中安装于头部,从而提高射频电极和冷敷组件的装配效率。
示例性地,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射频电极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冷敷组件包括制冷片,所述制冷片设于所述固定板的内侧,所述制冷片具有制冷面,所述射频电极与所述制冷面导热连接,以用于对所述射频电极制冷;所述制冷片还具有制热面,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制热面导热连接,以用于吸收和传递所述制冷片产生的热量。
上述的美容仪中,导热件靠近制冷片的一端与制冷片的制热面导热连接,以用于吸收和传递制冷片产生的热量,射频电极安装于固定板上第一安装孔,制冷片位于制热面对侧的制冷面与射频电极导热连接,以对射频电极传递冷量,从而使得射频电极不但能够实现射频美容功能,还能实现冷敷功能,实现功能集成效果,以提高美容仪的用户体验。
示例性地,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冷敷组件包括冷敷件以及制冷片,所述冷敷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显露于所述固定板,所述制冷片设于所述固定板的内侧;所述制冷片具有制冷面,所述冷敷件与所述制冷面导热连接,以用于对所述冷敷件制冷;所述制冷片还具有制热面,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制热面导热连接,以用于吸收和传递所述制冷片产生的热量。
上述的美容仪中,导热件靠近制冷片的一端与制冷片的制热面导热连接,以用于吸收和传递制冷片产生的热量,冷敷件安装于第二安装孔并通过第二安装孔显露于固定板,制冷片位于制热面对侧的制冷面与冷敷件导热连接,以对冷敷件传递冷量,以使得固定板集成安装射频功能和冷敷功能,而射频功能和冷敷功能分别通过射频电极和冷敷件发挥效果,从而使得射频功能和冷敷功能不会相互影响。
示例性地,所述制冷片安装于所述冷敷件的内侧。
上述的美容仪中,制冷片位于冷敷件远离固定板的内侧,以便于制冷片的安装,提高安装便利性。
示例性地,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板内侧的架体,所述架体上形成有相互连通的冷敷安装孔和制冷安装孔,所述冷敷件还安装于所述冷敷安装孔,所述制冷片安装于所述制冷安装孔。
上述的美容仪中,冷敷件一部分安装于固定板上的第二安装孔,冷敷件还安装于架体的冷敷安装孔,从而提高冷敷件的安装稳定性。制冷片安装于架体的制冷安装孔,以将冷敷件和制冷片集中安装于架体实现模块化安装。
示例性地,所述制冷安装孔位于所述冷敷安装孔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
上述的美容仪中,制冷安装孔位于冷敷安装孔远离固定板的一侧,以使得制冷片位于冷敷件远离固定板的一侧,以便于制冷片的安装,提高安装便利性。
示例性地,所述冷敷安装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冷敷安装孔均与所述制冷安装孔连通,每一所述冷敷安装孔内均设置有一所述冷敷件。
上述的美容仪中,架体的冷敷安装孔设置有多个,每一冷敷安装孔内均设置有一冷敷件,且多个冷敷安装孔均与制冷安装孔连通,以使得多个冷敷件能够与制冷片导热连接,从而提高制冷效果。
示例性地,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导热固定件,所述导热固定件安装于所述架体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所述导热件的一端通过导热固定件安装于所述架体。
上述的美容仪中,导热件通过导热固定件安装于架体,以使得导热件能够与架体一起进行拆卸,以提高导热件的安装便利性。
示例性地,所述导热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以使所述架体安装于所述固定板的内侧;和/或,所述导热固定件具有第一导热面和第二导热面,所述第一导热面朝向所述制冷片设置,所述第一导热面与所述制热面导热连接;所述第二导热面背离所述固定板设置,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热面导热连接,用于吸收和传递所述制冷片产生的热量。
上述的美容仪中,安装于架体远离固定板一侧的导热固定件具有第一导热面和第二导热面,第一导热面与制冷片的制热面导热连接,导热件靠近制冷片的一端与第二导热面导热连接,通过导热固定件导热连接制冷片和导热件以于吸收和传递制冷片产生的热量。
示例性地,所述冷敷组件包括制冷片,所述导热件包括第一导热段、迁延段以及第二导热段,所述第一导热段沿所述制冷片的制热面延伸并导热连接于所述制热面,所述迁延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热段的一端并向所述壳体的中心位置折弯延伸,所述第二导热段连接于所述迁延段末端的并向所述尾部延伸,所述散热片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热段。
上述的美容仪中,散热片连接于第二导热段的尾端,制热面连接于第一导热段的首端,迁延段连接于第一导热段的一端并向壳体的中心位置折弯延伸,以降低迁延段的热量对于布置于壳体内侧壁的其他零部件的影响。
示例性地,所述固定板上设有透光区,美容仪还包括光疗组件,所述光疗组件被配置为所述光疗组件产生的光通过所述透光区射向皮肤。
上述的美容仪中,光疗组件产生的光通过透光区射向皮肤,而透光区设置于固定板,从而使得固定板集成安装射频功能、冷敷功能以及光疗功能,提高安装便利性。
示例性地,所述冷敷件构造为透光件,以形成透光区,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光疗组件,所述光疗组件被配置为所述光疗组件产生的光通过所述冷敷件射向皮肤。
上述的美容仪中,光疗组件产生的光通过冷敷件射向皮肤,而冷敷件构造为透光件,以使得冷敷件能够实现双重功能,提高光疗组件的空间利用率。
示例性地,所述光疗组件包括侧光源,所述侧光源对应所述透光件的侧面设置,所述侧光源被配置为:所述侧光源产生的光用于通过所述透光件射向皮肤;所述架体上还形成有安装缺口,所述冷敷安装孔构造为透光安装孔,所述安装缺口与所述透光安装孔连通,所述侧光源对应所述安装缺口设置,以使所述侧光源产生的光用于通过所述安装缺口射向所述透光件;所述侧光源安装于所述架体;所述侧光源包括发光板体和光疗灯,所述发光板体固定于所述架体,所述光疗灯设置于所述发光板体朝向所述架体的侧面,所述光疗灯对应所述安装缺口设置;所述侧光源还包括导光件,所述导光件安装于所述发光板体和所述架体之间;所述导光件对应所述安装缺口设置,以使所述光疗灯产生的光用于通过所述导光件和安装缺口射向所述透光件;所述架体包括基架和凸起,所述基架具有背向所述固定板的第一基面和朝向所述固定板的第二基面,所述制冷安装孔设于所述第一基面,所述凸起设于所述第二基面,所述透光安装孔设于所述凸起远离所述第二基面的侧面;所述安装缺口设于所述凸起的周侧的一侧面,该侧面与所述第二基面形成安装缺口,所述侧光源安装于所述安装缺口;所述凸起设有两个,所述射频电极设有三个,三个射频电极与所述两个凸起依次分布。
上述的美容仪中,侧光源对应透光件的侧面设置,侧光源产生的光用于从侧面通过透光件射向皮肤,从而降低测光源的空间占用。架体上的安装缺口与透光安装孔连通,侧光源对应安装缺口设置,侧光源产生的光能够通过安装缺口射向透光件,从而提高侧光源的安装稳定性。侧光源安装于架体,以使得架体作为安装基础,光疗功能、冷敷功能以及射频功能均安装于架体上,提高装配便利性。设置于发光板体朝向架体侧面的光疗灯对应安装缺口设置,以使得光疗灯发出的光线能够从安装缺口进入透光件,从而实现光疗功能。安装于发光板体和架体之间的导光件通过对应安装缺口设置,能够将光疗灯产生的光进行归集,光疗灯产生的光能够通过导光件和安装缺口射向透光件,提高光疗灯的能量利用率。制冷安装孔设于背向固定板的第一基面,凸起设于朝向固定板的第二基面,透光安装孔设于凸起远离第二基面的侧面,而安装缺口设于凸起的周侧的一侧面,改善侧光源在安装过程中与导热固定件产生安装干涉的问题提高侧光源的安装便利性。三个射频电极与两个凸起依次分布,以使得冷敷件和射频电极能够交替设置,从而提高冷敷的均匀性,提升该美容仪的使用体验。
示例性地,所述壳体包括位于尾部的尾端板和连接于所述尾端板的尾侧板,所述尾端板设置于所述尾侧板远离所述头部的一侧;所述进风口被构造为所述尾侧板上的风口,所述出风口被构造为所述尾端板上的风口;或者,所述进风口被构造为所述尾端板上的风口,所述出风口被构造为所述尾侧板上的风口。
上述的美容仪中,尾端板设置于尾侧板远离头部的一侧,进风口设置于尾侧板,出风口设置于尾端板,以使得空气能够从尾侧板进入容置腔,尾端板吹出,或者,空气能够从尾端板进入容置腔,尾侧板吹出,进风口和出风口远离头部,均能改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堵塞进风口和出风口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示例性地,所述尾端板整体呈倾斜设置;和/或,所述散热驱动件位于散热片与尾侧板上的风口之间,或者,所述散热片位于散热驱动件与尾侧板上的风口之间,或者,所述散热驱动件位于散热片与尾端板上的风口之间,或者,所述散热片位于散热驱动件与尾端板上的风口之间;和/或,所述散热片和散热驱动件倾斜地设置所述尾端板与所述尾侧板之间。
上述的美容仪中,尾端板整体呈倾斜设置,散热驱动件位于散热片与尾侧板上的风口之间,或者,散热片位于散热驱动件与尾侧板上的风口之间,或者,散热驱动件位于散热片与尾端板上的风口之间,或者,散热片位于散热驱动件与尾端板上的风口之间;和/或,散热片和散热驱动件倾斜地设置尾端板与尾侧板之间,以使得进风口或出风口倾斜,能够以各种方式增大进风和/或出风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示例性地,所述壳体具有整体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和所述头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所述尾部,所述固定板设于所述头部,所述头部由所述主体部一端向一侧折弯延伸形成,以使所述固定板朝一侧倾斜设置,所述尾端板整体朝折弯侧倾斜设置。
上述的美容仪中,头部由主体部一端向一侧折弯延伸形成,以使固定板朝一侧倾斜设置,固定板设于头部,从而使得固定板整体倾斜设置,尾端板在尾侧板远离头部的一侧背离折弯侧设置,以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风口吹出的风不会直接吹到手上或者身上。
示例性地,所述散热驱动件包括风轮,当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尾侧板,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尾端板时,所述风轮位于所述散热片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风轮具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风轮进口以及与散热片连通的风轮出口;所述散热驱动件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尾侧板,所述风轮和所述散热片均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具有风腔以及与所述风腔连通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风腔包括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的第一段和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连接于第二段的一端,所述风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段,所述散热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段,所述风轮用于驱动空气流经所述进风口、第一段、第二段、和出风口,以用于对所述散热片散热;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呈敞口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风口,和/或,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呈敞口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风口,和/或,所述风腔还包括第三段,所述第三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所述第三段的敞口周缘环设于所述进风口的周侧;所述第三段的敞口周缘抵接于所述进风口的周缘,和/或,所述第三段的宽度小于或等于6毫米,和/或,所述第二段的外侧面还设置有固定爪,所述固定爪贴紧所述第三段朝向第二段的表面,所述固定爪用于与尾侧板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上述的美容仪中,风轮位于散热片与进风口之间,风轮具有与进风口连通的风轮进口以及与散热片连通的风轮出口,风轮启动时,风轮能够将尾侧板上进风口的空气吸入,从尾端板的出风口吹出,以实现散热功能。风轮和散热片均设置于外壳内,以使得风轮吸收的空气能够全部从散热片流过,以提高散热效率。风轮设置于第一段,散热片设置于第二段,风轮驱动空气流经进风口、第一段、第二段、和出风口,以使得风轮吸收的空气能够全部从散热片流过,以提高散热效率。第一段远离第二段的一端呈敞口设置,以形成第一风口,和/或,第二段远离第一段的一端呈敞口设置,以形成第二风口,以提高进风和/或出风。和/或,第三段连接于第一段远离第二段的一端,且第三段的敞口周缘环设于进风口的周侧,以使得第三段的敞口面积大于进风口的进风面积,从而进风口的空气能够经过第三段全部流入第二段,从而提高进风效率。第三段的敞口周缘抵接于进风口的周缘,从而改善空气从进风口与第三段端面的缝隙流入容置腔内的问题,以使得进风口的空气能够全部进入风腔,提高进风效率。第三段的宽度小于或等于6毫米,从而约束第三段的空间占用,提高该美容仪的空间利用率。贴紧第三段朝向第二段表面的固定爪用于与尾侧板的内壁面固定连接,以提高外壳的安装稳定性。
示例性地,所述壳体包括头壳与主壳,所述尾部位于所述主壳,所述头部位于所述头壳;所述头壳包括所述固定板和侧围板,所述侧围板设置于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主壳的侧面并围绕所述固定板的周侧,所述侧围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与所述主壳连接;所述主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一侧板所在的一侧倾斜,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所述出风口设于尾部的端部;和/或,所述冷敷组件包括冷敷件以及制冷片,所述射频电极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有至少三个,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射频电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冷敷件;和/或,所述美容仪还包括主控板、射频电路板和按键电路板,所述主控板、所述射频电路板和所述按键电路板环绕所述导热件设置。
上述的美容仪中,侧围板设置于固定板靠近主壳的侧面并围绕固定板的周侧,头壳通过侧围板与主壳连接,以使得架体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固定板朝向第一侧板所在的一侧倾斜,进风口设置在第一侧板,以使得用户能够手持该美容仪而不需要弯曲手腕,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在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射频电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冷敷件,以使得冷敷件和射频电极能够交替设置,从而提高冷敷的均匀性,提升该美容仪的使用体验。主控板、射频电路板和按键电路板环绕导热件设置,迁延段连接于第一导热段的一端并向壳体的中心位置折弯延伸,以降低迁延段的热量对于主控板、射频电路板和按键电路板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射频美容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美容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美容仪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射频电极与头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冷敷组件与架体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光疗组件与架体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散热组件与架体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的正视图。
图10b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与散热驱动件以及散热片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10c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与散热驱动件以及散热片的一种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10d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与散热驱动件以及散热片的一种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10e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与散热驱动件以及散热片的一种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10f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与散热驱动件以及散热片的一种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散热驱动件与第二半壳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外壳与风轮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显示组件和开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操控按键与第二半壳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按键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路板组件与第二半壳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装配模块、第二装配模块以及第三装配模块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装配模块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装配模块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三装配模块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下,如果有用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上”、“下”、“左”、“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中,如果有用到,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下述实施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局部结构的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射频美容组件00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射频美容组件001,包括收纳盒002、第一美容仪003以及第二美容仪004。收纳盒002具有第一容置槽021和第二容置槽022,第一美容仪003放置于第一容置槽021中,第二美容仪004放置于第二容置槽022中,以使得收纳盒002能够为第一美容仪003和/或第二美容仪004进行充电、或头部5121消毒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容置槽021的槽底设置有第一在位传感器211,当第一美容仪003放置于第一容置槽021时,第一美容仪003能够触发第一在位传感器211,以使得第一在位传感器211能够感应到第一美容仪003的存在,从而使得收纳盒002可以开始对第一美容仪003进行充电、或头部5121消毒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容置槽022的槽底设置有第二在位传感器221,当第二美容仪004放置于第二容置槽022时,第二美容仪004能够触发第二在位传感器221,以使得第二在位传感器221能够感应到第二美容仪004的存在,从而使得收纳盒002可以开始对第二美容仪004进行充电、或头部5121消毒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在位传感器211和/或第二在位传感器221为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变化以对收纳盒002发送在位信号,收纳盒002接收该在位信号并控制充电模块、或消毒模块等开始工作,以实现充电、头部5121消毒等功能。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在位传感器211和/或第二在位传感器221也可为红外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美容仪003包括壳体051、工作件、冷敷组件053、散热组件056以及散热驱动件058。壳体051具有头部5121和尾部51311,尾部51311设置有进风口513111和出风口513112。
进一步地,壳体051具有容置腔511,进风口513111和出风口513112均连通容置腔511和壳体051外部。工作件安装于头部5121,通过将工作件与皮肤接触,从而实现美容的功能。冷敷组件053设于头部5121,冷敷组件053用于冷敷贴附于头部5121的皮肤,从而实现冷敷理疗以及为皮肤散热的功能。散热组件056设置于容置腔511,以吸收冷敷组件053产生的热量。散热驱动件058设置于容置腔511,散热驱动件058被配置为:从进风口513111吸引气流流过散热组件056以吸收散热组件056的热量,并从出风口513112流出。从而将散热组件056从冷敷组件053吸收的热量散失到空气中,改善第一美容仪003内部热量累积的问题。而将进风口513111和出风口513112设于尾部51311,如此,可避免用户在拿持美容仪时手部封堵进风口513111和/或出风口513112,从而影响美容仪散热,以避免美容仪不能及时将热量散热,以能够改善第一美容仪003在使用过程中易堵住进风口513111和/或出风口513112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工作件为射频电极052,射频电极052显露地安装于头部5121,射频电极052用于接触皮肤并传递射频电流,以使得该美容仪能够发挥射频美容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美容仪003为射频美容仪005,下面对在一实施例中的射频美容仪005进行详细描述。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射频美容仪005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射频美容仪005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2和图3,这种射频美容仪005通过射频电流作用于用户的皮肤,实现美容效果。这种射频美容仪005包括壳体051,壳体051具有头部5121、尾部51311和设于头部5121与尾部51311之间的拿持部51314,射频美容仪005的射频电极052设于头部5121,尾部51311为壳体051远离头部5121的一端。
进一步地,头部5121、尾部51311和拿持部51314均是范围概念,其大致可安装以下逻辑进行区分:头部5121为壳体051的射频电极052所在的一端,拿持部51314为壳体051的供用户拿持的部分,尾部51311为壳体051的远离头部5121的一端,头部5121和尾部51311均为在用户拿持射频美容仪005时不易被用户遮盖的部分。如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尾部51311的长度与所述壳体051在所述尾部51311至所述头部5121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2/5,如可取1/3、1/4、1/5、1/6等。
需要说明的是,头部5121、拿持部51314、和尾部51311,既可以是独立的部件或组件,也可以是一体部件或组件的不同部位,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051具有整体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主体部5131和头部5121,头部5121具有朝肤面51210,头部5121由主体部5131一端向一侧折弯延伸形成,以使朝肤面51210朝一侧倾斜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手持该射频美容仪005对于皮肤进行美容时,用户手持主体部5131,该射频美容仪005的头部5121朝向需要美容的皮肤。此时,由于头部5121由主体部5131一端向一侧折弯延伸形成,以使朝肤面51210朝一侧倾斜设置,从而可使朝肤面51210朝向面部皮肤,甚至贴合于皮肤,因此用户使用该射频美容仪005对面部美容时,手臂不用抬得太高,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加省力,从而提高该射频美容仪005的使用体验。
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朝肤面51210用于贴合面部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051具有朝向折弯侧的第一侧514以及与第一侧514相对设置的第二侧51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514为在使用射频美容仪005时相较于第二侧515更靠近面部的一侧。
具体的,所述主体部5131包括拿持部51314和尾部51311。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壳体051包括头壳512和具有敞口的主壳513,头壳512安装于主壳513的敞口处,以围合形成容置腔511。
在一实施例中,主壳513包括第一半壳516和第二半壳517,其中第一半壳516和第二半壳517可以不为严格地平分一半,即第一半壳516可以明显地比第二半壳517大,也可以明显地比第二半壳517,甚至可以使第一半壳516和第二半壳517其中之一为板状结构。
进一步地,第二半壳517位于第一半壳516的一侧,第一半壳516的一端具有向靠近第二半壳517的一侧折弯延伸而形成的弯折部5161,弯折部5161凸出于第二半壳517,头壳512具有与弯折部5161配合连接的组装凹口5122,头壳512通过组装凹口5122可拆卸地安装于弯折部5161与第二半壳517。
这样,通过使第一半壳516设置凸出第二半壳517的弯折部5161,头壳512上对应设置配合使用的组装凹口5122,可使得头壳512与第一半壳516、第二半壳517围合形成壳体051的容置腔511。而且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在制造头壳512时,可便于头壳512脱模,从而降低制造难度;且在组装时,由于组装凹口5122的设置,可增大组装空间,以便于安装射频电极052、透光件551、架体054、冷敷件531等特征。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射频电极052与头壳512的装配示意图。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这种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射频电极052,射频电极052用于传递射频电流至待美容的皮肤。
在一实施例中,头壳512包括固定板51211,朝肤面51210设置于固定板51211远离容置腔511的一侧。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板51211设置有第一安装孔512111,射频电极052安装于第一安装孔512111并外露于固定板51211。
在一实施例中,射频电极052设有多个。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多个射频电极052等间距排布。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每个射频电极052均具有电极部5211和固定柱5212,电极部5211远离固定板51211的表面倒圆角处理,以增大电极部5211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提高冷敷和射频美容效果。
具体的,固定柱5212穿设于第一安装孔512111并通过连接件固定,电极部5211设置于固定板51211并外露于固定板51211,以使得射频电极052在固定板51211的内侧进行固定,提高该射频美容仪005的外观整体性。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可为连接螺栓。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固定柱5212穿过第一安装孔512111后也可通过胶粘的形式进行固定,以提高射频电极052的安装便利性。
具体的,每一射频电极052可设有多个固定柱5212。
具体的,每一射频电极052的至少一固定柱5212还可用作电连接柱,以既实现固定,又实现电连接。
在一部分实施例中,可选择性地,射频电极052沿预设方向间隔设有至少3个。任意相邻两射频电极052之间均设有至少一个冷敷件531,两个射频电极052之间产生射频电流时,对两个射频电极052之间的皮肤进行电流刺激美容,而冷敷件531则可以对该部分皮肤同步进行冷敷,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用户的灼烧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射频电极052释放射频能量时,射频电极052覆盖处的皮肤由于射频电极052也有能量加持温度较高,而在两射频电极052之间设置冷敷件531,虽然会对射频电极052覆盖的区域冷敷,但显然两射频电极052之间的皮肤冷敷更好,这样最后可形成冷热交替的冷敷效果,从而可提高美容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射频电极052设有三个。射频电极052包括第一射频电极522和两个第二射频电极523,第一射频电极522设置于两个第二射频电极523之间,从而使得第一射频电极522和两个第二射频电极523之间均能够实现射频放电效果,提高射频的工作性能。
可选地,三个射频电极052等间距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板51211在背离电极部5211的侧面还设置有沉台槽512118,沉台槽512118用于容置连接件的螺帽部,降低连接件的螺帽部的空间占用,提升空间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头壳512还包括侧围板51212,侧围板51212设置于固定板51211靠近主壳513的侧面并围绕固定板51211的周侧,以使得头壳512内具有容纳空间5123,以用于安装架体054等部件。
具体的,侧围板51212远离固定板51211的一侧与主壳513连接,即侧围板51212设置于固定板51211的一侧形成组装凹口5122,头壳512通过组装凹口5122可拆卸地安装于弯折部5161与第二半壳517。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冷敷组件053与架体054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这种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冷敷组件053。冷敷组件053包括冷敷件531和制冷片532,冷敷件531和制冷片532均安装于头壳512的容纳空间5123内,制冷片532设于固定板51211的内侧。
可选地,制冷片532可设置于冷敷件531远离固定板51211的一侧,也可设置于冷敷件531的周侧。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片532设置于冷敷件531远离固定板51211的一侧,制冷片532的制冷面5321与冷敷件531导热连接,以用于对冷敷件531制冷。
具体的,制冷片532朝向冷敷件531的侧面为制冷面5321。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射频电极052设有至少三个,并沿第二方向U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射频电极052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冷敷件531,使得射频电极052与冷敷件531交替排列,从而可避免射频电极052的热量过于集中,可更均衡地散热。且多个冷敷件531同时进行散热,提高了射频美容仪005的散热效率,改善了现有技术的射频美容仪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板51211还设置有第二安装孔512112。冷敷件531从第二安装孔512112至少部分地穿出,以使得冷敷件531显露地安装于固定板5121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512112设置于第一射频电极522和第二射频电极523之间。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冷敷件531能够贴附于面部皮肤,以吸收皮肤中由于射频电流作用而产生的热量,从而可以降低表皮层皮肤的温度,提高使用体感。
在一实施例中,冷敷件531设置有两个,两个冷敷件531均导热连接于制冷片532的制冷面5321。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面5321涂覆有导热介质,导热介质热传导地连接制冷面5321和冷敷件531,以提高制冷片532对于冷敷件531的散热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冷敷件531被配置为蓝宝石。蓝宝石具有优异的热传导性能,从而能够快速传递制冷片532的冷量,即当冷敷件531贴附于皮肤时,皮肤的热量能够快速被蓝宝石所吸收并传递至制冷片532,以实现快速冷敷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板51211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512112,冷敷件531安装于第二安装孔512112内并通过第二安装孔512112显露于固定板51211。
在一实施例中,电极部5211伸出固定板51211的高度大于冷敷件531伸出头壳512的高度,以使得电极部5211能够充分接触皮肤,提高射频美容效果。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冷敷组件053包括射频电极052和制冷片532,制冷片532设于固定板51211的内侧。制冷片532具有制冷面5321,射频电极052与制冷面5321导热连接,以用于对射频电极052制冷,从而使得射频电极052不但能够实现射频美容功能,还能实现冷敷功能,实现功能集成效果,以提高射频美容仪005的空间利用率。可以理解的是,射频电极052冷敷的是表皮层,射频能量作用的是更深层的皮肤。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架体054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4、图5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这种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架体054,架体054安装于头壳512内,架体054位于固定板51211靠近主壳513的内侧。
在一实施例中,架体054上形成有相互连通的冷敷安装孔542和制冷安装孔541,制冷安装孔541位于冷敷安装孔542远离固定板51211的一侧,以使得制冷片532位于冷敷件531远离固定板51211的一侧,以便于制冷片532的安装,提高安装便利性。冷敷件531安装于冷敷安装孔542,制冷片532安装于制冷安装孔541,以将冷敷件531和制冷片532集中安装于架体054实现模块化安装。
示例性地,在组装时,可先将制冷片532和冷敷件531先安装于架体054,然后再通过架体054一同安装于容纳空间5123内,可降低组装难度,即是说,通过设置架体054既可以便于对制冷片532和冷敷件531进行组装,也可便于对制冷片532和冷敷件531进行固定。
可以理解,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将光疗、冰敷、射频一体美容仪,先装配前壳、后壳和内部元件后,再将头壳512盖设在前壳和后壳形成的开口处。头壳512仅仅起到保护作用,组装时头壳512难以与内部元件对齐。
而本申请中,可通过架体054先预组装制冷片532和蓝宝石以保持制冷片532和蓝宝石的相对位置稳定,使得这些部件成为整体后再与第一半壳516和第二半壳517配合,提高头壳512和内部元件的配合精密度,且可降低组装难度。
请参阅图4、图5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冷敷安装孔542设置有多个,多个冷敷安装孔542均与制冷安装孔541连通,每一冷敷安装孔542内均设置有一冷敷件531,以使得多个冷敷件531能够与制冷片532导热连接,以使至少两个冷敷件531能够通过一个制冷片532制冷,可以使至少两个冷敷件531共用一个制冷片532,从而可降低成本和组装繁琐度。在一实施例中,架体054包括基架545和凸起546,基架545具有背向固定板51211的第一基面5451和朝向固定板51211的第二基面5452,制冷安装孔541设于第一基面5451。凸起546设于第二基面5452,冷敷安装孔542设于凸起546远离第二基面5452的侧面。如此,通过将架体054设置为基架545和凸起546两部分,以分别成型冷敷安装孔542和制冷安装孔541,可便于分别对制冷片532和冷敷件531进行固定,且可以便于减少架体054的用料和便于减少重量,有利于降低成本。
具体的,凸起546设有多个,多个凸起546间隔设置,冷敷件531安装于冷敷安装孔542,并伸出于冷敷安装孔542外,以安装于第二安装孔512112内。这样,可将射频电极052的固定结构(如第一安装孔512111、连接件等)设置于相邻的两凸起546之间,从而可避免架体054与射频电极052的固定结构形成干涉,从而可降低组装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546设有两个,对应地,每一凸起546上均设有一冷敷安装孔542。
在本实施例中,射频电极052设有三个,三个射频电极052与两个冷敷件531依次分布。
在一实施例中,基架545和凸起546一体成型,可以为一体注塑、一体机加工或一体铸造等形式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基架545大体呈长方体设置,凸起546大体呈长方体设置,凸起546设置于基架545靠近固定板51211一侧表面的中心位置。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凸起546也可以不设置于基架545靠近固定板51211一侧表面的中心位置,而是位于基架545靠近固定板51211一侧表面的侧边,以对其他结构实现安装位置方面的避让。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基架545的侧面设置有引线避让槽5454,引线避让槽5454与制冷安装孔541连通,制冷片532的引线穿设于引线避让槽5454。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光疗组件055与架体054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这种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光疗组件055。光疗组件055包括侧光源552,固定板51211上设有透光区512113,侧光源552产生的光能够通过透光区512113射向皮肤,从而使得固定板51211集成安装射频功能、冷敷功能以及光疗功能,提高安装便利性。
在一实施例中,侧光源552安装于架体054,冷敷件531构造为透光件551,以形成透光区,侧光源552产生的光能够通过透光件551射向皮肤,实现光疗效果。冷敷件531与透光件551为同一零件,以使得冷敷件531能够实现双重功能,提高光疗组件055的空间利用率。同时,这种射频美容仪005一次使用能够同时进行射频、冷敷以及光疗的美容过程,美容流程简单,用户体验好。
进一步地,侧光源552对应透光件551周向的侧面设置,制冷片532位于透光件551远离固定板51211的一侧,侧光源552与制冷片532分布对应透光件551的不同侧,以使得侧光源552产生的光通过透光件551的侧面射向皮肤,从而降低测光源的空间占用。
在一实施例中,架体054上还形成有安装缺口5461,冷敷安装孔542构造为透光安装孔544,透光安装孔544设置有多个,多个透光安装孔544均与制冷安装孔541连通,每一透光安装孔544内均设置有一透光件551,每一透光安装孔544内均连通有一安装缺口5461,以使得从安装缺口5461经过的光线均能够通过对应的透光件551照射到皮肤表面,以该射频美容仪005的光疗效果。
具体的,侧光源552对应安装缺口5461设置,安装缺口5461与透光安装孔544连通,以使侧光源552产生的光用于通过安装缺口5461射向透光件551。
进一步的,安装缺口5461设于凸起546的周侧的一侧面,该侧面与第二基面5452形成安装缺口5461,侧光源552安装于安装缺口5461,侧光源552对应安装缺口5461设置,从而提高侧光源552的安装稳定性。
如此,通过使凸起546的侧面与第二安装基面形成安装缺口5461,以用于安装侧光源552,从而可提高空间利用率,以便于实现小型化设计。且可将侧光源552安装于凸起546的侧面或第二基面5452,从而可提高侧光源552的安装便携性。
进一步的,侧光源552安装于凸起546的侧面。
在一实施例中,架体054凸起546相对两侧的每一侧均安装有一组侧光源552,以提高侧光源552的光照强度,提升光疗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侧光源552设置有两组,可选地,每一凸起546均对应设置一组侧光源552,且两侧光源552相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侧光源552包括发光板体5521和光疗灯5522,发光板体5521固定于架体054,光疗灯5522设置于发光板体5521朝向架体054的侧面,光疗灯5522对应安装缺口5461设置,以使得光疗灯5522发出的光线能够从安装缺口5461进入透光件551,从而实现光疗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侧光源552还包括导光件5523,导光件5523安装于发光板体5521和架体054之间。导光件5523内设置导光孔55231,导光孔55231的一端对应光疗灯5522设置,导光孔55231的另一端对应安装缺口5461设置,以使光疗灯5522产生的光用于通过导光孔55231和安装缺口5461射向透光件551,从而将光疗灯5522产生的光进行归集,提高光疗灯5522的能量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侧光源552还包括密封环5524,密封环5524设置于透光件551的外壁面,密封环5524遮挡透光件551与架体054之间的缝隙,提高防水性能。
具体的,密封环5524设于第二安装孔512112的周侧。
具体的,固定板51211的内侧面设有与第二安装孔512112连通的容置环槽,密封环5524设于容置环槽内,凸起546的冷敷安装孔542的周缘抵接于密封环5524,如此使得密封环5524既可以密封第二安装孔512112与冷敷件531的间隙,又可以密封冷敷安装孔542与冷敷件531的间隙,从而可提高密封性。
在一实施例中,透光件551被配置为蓝宝石,蓝宝石具有优异的光传导性能,从而能够良好地传递侧光源552发出的光线,以照射至透光件551贴附的皮肤,实现光疗效果。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散热组件056与架体054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8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3、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这种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散热组件056。散热组件056安装于架体054,制冷片532还具有制热面5322,制热面5322与制冷面5321相背设置,散热组件056用于吸收制热面5322的热量,以防止制冷片532内热量累积而导致这种射频美容仪005出现故障的问题。
请参阅图3、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056包括导热件561和散热片562,导热件561和散热片562均设置于容置腔511中。
进一步地,导热件561的一端热传导地制冷片532的制热面5322,散热片562热传导地连接导热件561并位于远离制冷片532的一端。即是说,所述导热件561的一端与所述冷敷组件053导热连接,所述导热件56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片562。
进一步地,导热件561吸收制热面5322的热量并传递至散热片562,以通过散热片562将热量散失于空气中。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562设置于壳体051的尾部51311,所述导热件561自所述头部5121延伸至所述尾部51311,如此,可将制冷片532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件561和散热片562传递至壳体051的尾部51311进行散热,从而可避免头部5121温度较高。
具体的,所述导热件561为导热性较好的材料制成,以便于将制冷片532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片562进行散热,如导热件561可选为热管或石墨纤维件。
请参阅图3、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导热固定件057,导热固定件057设于头壳512的容纳空间5123内。所述导热件561的一端通过导热固定件057安装于所述架体054,并与所述制冷片532的制热面5322导热连接。如此,可以通过导热固定件057将导热件561的一端固定,又可以通过导热固定件057使导热件561与制冷片532的制热面5322导热连接。
请参阅图3、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固定件057安装于架体054远离固定板51211的一侧,导热固定件057具有第一导热面571和第二导热面572,第一导热面571朝向制冷片532设置,第一导热面571与制热面5322导热连接。第二导热面572背离固定板51211设置,导热件561靠近制冷片532的一端与第二导热面572导热连接,用于吸收和传递制冷片532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固定件057导热连接制冷片532和导热件561以于吸收和传递制冷片532产生的热量。
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固定件057位于架体054远离固定板51211的一侧,导热固定件057安装于固定板51211,架体054固定连接于导热固定件057靠近固定板51211的一侧,以使得架体054能够被导热固定件057固定安装于头壳512内。当然,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使导热固定件057安装于架体054,架体054固定安装于头壳512内。
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固定件057具有导热部573和固定部574,固定部574设置于导热部573的侧边,固定部574固定安装于头壳512。
进一步地,固定板51211的内侧还设置有安装螺柱512114,固定部574通过连接件穿设于固定部574并将固定部574固定于安装螺柱512114,以使得导热固定件057和架体054固定安装于头壳512,提高导热固定件057与固定板51211的安装稳定性。
具体的,导热件561的一端可通过紧固件,如螺钉,安装于第二导热面572。
在一实施例中,导热件561包括第一导热段5611、迁延段5612以及第二导热段5613,第一导热段5611沿制热面5322延伸并导热连接于制热面5322,迁延段5612连接于第一导热段5611的一端并向壳体051的中心位置折弯延伸,以降低迁延段5612的热量对于布置于壳体051内侧壁的其他零部件的影响。第二导热段5613连接于迁延段5612末端的并向散热片562所在的位置(即尾部)延伸,散热片562连接于第二导热段5613的尾端。
在一实施例中,迁延段5612与第二导热段5613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20°至160°,在本实施例中,迁延段5612与第二导热段561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120°,以使的第二导热段5613能够布置于壳体051的中部区域。
具体地,壳体051的中部区域区域是指,壳体内,沿主体部5131的延伸方向,与壳体051的内周壁各个位置的垂直距离相同或接近的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迁延段5612与第一导热段5611之间的夹角范围为70°至120°,在本实施例中,迁延段5612与第二导热段561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以便于导热件561与导热固定件057的安装。
如此,通过迁延段5612的折弯设置,可将第二导热段5613在壳体051的中部区域向尾部51311延伸,从而使得第二导热段5613距离壳体051的周壁的距离较接近,以避免壳体051的某一侧壁温度较高,从而可提高使用体感。且通过以上设置可使第二导热段5613远离壳体051的内周壁面设置,从而可便于在壳体051的内周壁面设置其他部件,如按键电路板593、显示电路板51533等。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条563包括第一支撑段5631、弯曲段5632和第二支撑段5633,弯曲段5632位于第一支撑段5631和第二支撑段5633之间。
可以理解地,支撑条563的形状与导热件561的形状形成相适,即第一支撑段5631对应第一导热段5611,迁延段5612对应弯曲段5632,第二支撑段5633对应第二导热段5613,且支撑条563的朝向导热件561的侧面与导热件561焊接固定,从而实现对于导热件561的固定。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所述导热件561靠近并沿壳体051的一侧壁向尾部51311延伸,以便于设置风机和散热片562的位置。
进一步地,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散热驱动件058,散热驱动件058为风机或气泵等用于驱动空气流动的部件,本申请以风机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051具有进风口513111和出风口513112,进风口513111和出风口513112均连通容置腔511和壳体051外部。所述散热驱动件058被配置为:从所述进风口513111吸引气流流过所述散热组件056以吸收所述散热组件056的热量,并从所述出风口513112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513111和出风口513112设于尾部51311。如此,通过将进风口513111和出风口513112设置在壳体051的尾部51311,可避免用户在拿持美容仪时手部封堵进风口513111和/或出风口513112,从而影响美容仪散热,以避免美容仪不能及时将热量散热,以能够改善射频美容仪005在使用过程中易堵住进风口513111和/或出风口513112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特别是对于射频美容仪005来说,射频美容仪005对散热的要求比脱毛仪等产生热量较高的仪器的要求低,使得通过导热件561将制冷片532的热量传导至尾部51311进行散热完全可满足射频美容仪005的散热需求,而不会额外增加成本或缺陷,如不需要增大风机转速等。图10a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517的正视图。
请参阅图2、图3以及图10a,在一实施例中,壳体051包括位于尾部51311的尾端板51312和连接于所述尾端板51312的尾侧板51313,所述尾端板51312设置于所述尾侧板51313远离所述头部5121的一侧。
具体的,主体部5131具有所述尾部51311,尾端板51312和尾侧板51313设于主体部5131的尾部51311,即所述主体部5131包括尾端板51312和尾侧板51313。
具体的,尾部51311位于主壳513,尾端板51312和尾侧板51313设于主壳513。
在一实施例中,可使所述进风口513111被构造为所述尾侧板51313上的风口,所述出风口513112被构造为所述尾端板51312上的风口,即是说,进风口513111设置于尾侧板51313,出风口513112设置于尾端板51312,以使得空气能够从尾侧板51313进入容置腔511,尾端板51312流出,这样可避免从出风口513112流出的热风吹到手持美容仪的手臂上或吹到用户身上或面部。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使所述进风口513111设置被构造为所述尾端板51312上的风口,所述出风口513112设置被构造为所述尾侧板51313上的风口,即是说,进风口513111设置于尾端板51312,出风口513112设置于尾侧板51313,空气能够从尾端板51312进入容置腔511,尾侧板51313吹出。
需要说明的是,尾侧板51313和尾端板51312均包括但不限于平板状结构,如也可以为弧形板结构或折弯板结构等。
在一实施例中,尾端板51312整体呈倾斜设置,以使得进风口513111或出风口513112倾斜,以增大进风或出风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尾端板51312在尾侧板51313远离头部5121的一侧背离折弯侧设置,即是说,所述尾端板51312整体朝折弯侧倾斜设置,这样,对于出风口513112设于尾端板51312的实施例来说,通过使尾端板51312整体朝折弯侧倾斜设置,可使得美容仪在对面部射频美容时,斜向下吹风散热,从而既可以避免热风吹到用户,也可以避免热风吹到旁边的其他人。
图10b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517与散热驱动件058以及散热片562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其展示的是散热片562和散热驱动件058倾斜地设置尾端板51312与尾侧板51313之间的状态。图10c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517与散热驱动件058以及散热片562的一种安装位置示意图。图10d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517与散热驱动件058以及散热片562的一种安装位置示意图。图10e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517与散热驱动件058以及散热片562的一种安装位置示意图。图10f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517与散热驱动件058以及散热片562的一种安装位置示意图。
请参阅图2、图3以及图10b至图10f,对于散热片562在尾部51311的设置方式、以及散热驱动件058对其的散热方式有很多种,以下简单进行说明。
方式1:如图10c,散热驱动件058位于散热片562与尾侧板51313上的风口之间,以使得散热驱动件058能够从尾侧板51313上的风口吸入空气,并流经散热片562之后从尾端板51312上的风口吹出,这样可使散热片562位于壳体051的中部区域,以便于其与第二导热段5613连接,以简化设计。
方式2:如图10d,散热片562位于散热驱动件058与尾侧板51313上的风口之间,以使得散热驱动件058能够从尾端板51312上的风口吸入空气,并流经散热片562之后从尾侧板51313上的风口吹出,这样可使散热片562更靠近壳体051的内周壁面设置,从而可使导热件561靠近且沿壳体051的内周壁面向尾部51311延伸,从而可简化导热件561结构,降低成本。
方式3:如图10e,散热驱动件058位于散热片562与尾端板51312上的风口之间,以使得散热驱动件058能够从尾端板51312上的风口吸入空气,并流经散热片562之后从尾侧板51313上的风口吹出。
方式4:如图10f,散热片562位于散热驱动件058与尾端板51312上的风口之间,以使得散热驱动件058能够从尾侧板51313上的风口吸入空气,并流经散热片562之后从尾端板51312上的风口吹出。
在以上方式中,既可以使散热片562和散热驱动件058基本上正对尾端板51312或尾侧板51313上的风口设置;也可以使其与风口倾斜设置,即是说可以使散热片562和散热驱动件058倾斜地设置所述尾端板51312与所述尾侧板51313之间,从而可减少空气在进风口513111与出风口513112之间的流动阻力,从而可降低风量损失,从而可提高散热效果。
图11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散热驱动件058与第二半壳517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外壳582与风轮581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请参阅图3、图11以及图12,在一实施例中,这种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散热驱动件058,散热驱动件058设置于容置腔511,散热驱动件058用于从进风口513111吸引气流流过散热片562以吸收散热片562的热量,并从出风口513112流出,以通过散热片562将热量散失于空气中,改善射频美容仪005内部热量累积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进风口513111和出风口513112之间形成有通风通道513113,散热片562设置于通风通道513113内。导热件561的一端连接散热片562,导热件561的另一端与冷敷组件053导热连接,当散热驱动件058从进风口513111吸引气流并从出风口513112流出,气流流过散热片562以吸收散热片562的热量,从而实现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11以及图12,散热驱动件058包括风轮581,风轮581位于散热片562与进风口513111之间,风轮581具有与进风口513111连通的风轮进口5811以及与散热片562连通的风轮出口5812,风轮581启动时,风轮581能够将尾侧板51313上进风口513111的空气吸入,从尾端板51312的出风口513112吹出,以实现散热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051整体沿预设方向设置而具有长度方向,进风口513111设于壳体051的周侧,风轮581位于散热片562与进风口513111之间,散热片562设于风轮581的出风侧,以便于风轮581对应散热片562设置,并将从进风口513111吸引气流并吹向散热片562,提高风轮581的散热效率。预设方向是指设计这种射频美容仪005时,考虑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便于拿持射频美容仪005而设计的主壳513的延伸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驱动件058还包括外壳582,外壳582固定于尾侧板51313,风轮581和散热片562均设置于外壳582内,以使得风轮581吸收的空气能够全部从散热片562流过,以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外壳582具有风腔5821,风腔5821包括第一段58211和第二段58212,第一段58211连接于第二段58212的一端,风轮581设置于第一段58211,散热片562设置于第二段58212,风轮581用于驱动空气流经进风口513111、第一段58211、第二段58212、和出风口513112,以使得风轮581吸收的空气能够全部从散热片562流过,以提高散热效率。
如此,通过使风轮581和散热片562共用一个外壳582,可便于减少组装步骤,从而可降低组装繁琐性;且不用考虑风机的风机壳与散热片562的密封问题,从而可避免漏风,即可使得风量可以尽可能多的通过散热片562,从而可提高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段58211远离第二段58212的一端呈敞口设置,以形成第一风口5822,第二段58212远离第一段58211的一端呈敞口设置,以形成第二风口5823。如此,通过敞开形成风口,一方面可便于制造,如便于脱模,另一方面又可便于增大风口面积。
进一步地,第一风口5822连通风腔5821的第一段58211,第二风口5823连通风腔5821的第二段58212,第一风口5822对应进风口513111设置,第二风口5823对应第一半壳516的内表面的顶部设置。如此,可便于简化结构,提高组装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风腔5821还包括第三段58213,第三段58213连接于第一段58211的远离第二段58212的一端,第三段58213的敞口周缘环设于进风口513111的周侧,以使得第三段58213的敞口面积大于进风口513111的进风面积,以使得进风口513111的空气能够全部进入风腔5821,提高进风效率。如此,可以使得风机能够匹配更大风口面积(如进风面积),从而实现压缩式进风,从而可增大进风量,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段58213的敞口周缘抵接于进风口513111的周缘,从而可减少容置腔511内的较高温度的气体流入风轮581内,而更多的从外部吸入冷空气。
在一实施例中,外壳582还设置有对应第二段58212、且与第二段58212连通的第一让位孔5825,导热件561穿过第一让位孔5825以热传导地连接散热片562。如此,可以不用使导热件561折弯即可伸入第二段58212内,从而避免加长导热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让位孔5825与第二风口5823贯通而形成第一让位槽5826,以供导热件561和散热片562从散热片562和第二风口5823安装,散热片562和导热件561能够首先预安装好之后再同步安装于外壳582内,提高散热片562和导热件561的安装便利性。
在一实施例中,外壳582还设置有与第一让位槽5826相对设置的第二让位槽5827,导热件561的另一端穿出散热片562而设于第二让位槽5827内,从而可改善导热件561由于制造公差,导致导热件561的长度过长而难以安装至外壳582内的问题,即改善导热件561与外壳582的装配干涉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段58212的外壁设置有安装台5828,安装台5828正对第一让位槽5826。散热组件056还包括支撑条563,导热件561固定于支撑条563,支撑条563搭接并固定于安装台5828,以使得导热件561固定于外壳582,提高导热件561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导热件561与支撑条563之间通过焊接或一体铸造或通过紧固件连接或粘接等方式固定为一体,支撑条563为刚性结构,从而为导热件561提供支撑。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条563上开设有固定孔,支撑条563通过紧固件锁附于导热固定件057的表面。具体的,紧固件可以为螺栓。
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固定件057朝向导热件561的一面设置有固定槽575,固定槽575具有与导热件561部分外表面相配合的内凹面,导热件561贴附与固定槽575的内凹面,并通过支撑条563与导热固定件057实现相对固定。
可以理解地,固定槽575设置有两个,每一个导热件561固定于一个固定槽575。当然,固定槽575的数量还能够根据导热件561的数量进行调整,如导热件561的数量设置为3个,则固定槽575的数量也设置为3个,以使得导热件561与导热固定件057的热传导连接更加稳定,提高热传导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导热件56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热件561沿支撑条563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多个导热件561也可以不全部按照支撑条563的延伸方向布置,例如一部分导热件561穿过其他的发热结构,从而实现对于其他发热结构的同步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段58212的外侧面还设置有固定爪5824,固定爪5824贴紧第三段58213朝向第二段58212的表面,固定爪5824用于与尾侧板51313的内壁面固定连接,以提高外壳582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段58213的宽度小于或等于6毫米,从而既可以增大进风量,又可以约束第三段58213的空间占用,提高该射频美容仪005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主壳51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5141和第二侧板5152,固定板51211朝向第一侧板5141所在的一侧倾斜,进风口513111设置在第一侧板5141,所述出风口513112设于尾部51311的端部(即尾端板51312)。这样,对于出风口513112设于尾端板51312的实施例来说,通过使尾端板51312整体朝折弯侧倾斜设置,可使得美容仪在对面部射频美容时,斜向下吹风散热,从而既可以避免热风吹到用户,也可以避免热风吹到旁边的其他人。
具体的,第一侧板5141设于第一半壳516,第二侧板5152设于第二半壳517。
图13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显示组件5153和开关组件5154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侧板5152上设有显示安装孔51531,壳体051还包括显示面板51532,显示面板51532固定于显示安装孔51531,显示区5151形成于显示面板51532,以通过显示面板51532显示状态信息。
进一步地,显示面板51532包括第一功能段515321,显示面板51532还包括第二功能段515322。其中,第一功能段515321和第二功能段515322分别用于作为显示功能和开关功能的安装基础。
在一实施例中,这种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显示组件5153,显示组件5153包括显示电路板51533,显示电路板51533固定于第一功能段515321的内侧,显示电路板51533朝向第一功能段515321的一面设置有显示灯515331,显示灯515331正对显示区5151,以用于显示射频美容仪005的工作状态,例如射频电极052的射频电流强度、美容仪的故障状态、工作模式、工作挡位等。显示电路板51533朝向第一功能段515321的一面设置的显示灯515331能够通过灯光的颜色变化、亮度变化或者闪烁频率变化等形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以显示射频美容仪005的工作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组件5153还包括导光块51534,导光块51534安装于显示电路板51533并覆盖显示灯515331,导光块51534远离显示灯515331的一端抵接第一功能段515321,以将显示灯515331的灯光信息传递至显示区5151,提升显示灯515331在显示区5151的显示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电路板51533设置有导光安装孔515332,导光块51534包括导光主体515341以及导光固定件515342,导光固定件515342连接于导光主体515341的侧面,且导光固定件515342卡紧于导光安装孔515332,以便于导光安装孔515332的装配与更换,提高导光组件的维护便利性。
进一步地,第一功能段515321朝向导光主体515341的侧面设置有透光窗(图未示),透光窗朝向导光主体515341的表面用于配合导光主体515341的至少部分外轮廓,以提高显示区5151的显示清晰度。第一功能段515321采用透明材料制成,透光窗可以通过油墨遮喷的形式保留第一功能段515321的透明部分,以实现部分透光的效果。
请参阅图3以及图13,在一实施例中,这种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开关组件5154,开关组件5154用于控制这种射频美容仪005的射频功能、冷敷功能、光疗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开启与关闭。
在一实施例中,开关组件5154包括开关电路板51541以及开关按键51542,开关电路板51541固定于第二功能段515322的内侧,开关电路板51541设置有开关按钮515411;第二功能段515322设置有开关孔5153221,开关按键51542具有开关凸出部515421和开关限位部515422,开关凸出部515421至少部分地穿过开关孔5153221,开关限位部515422位于壳体051的容置腔511内并被第二功能段515322的内壁面限位阻挡,以使得开关限位部515422的部分卡紧于开关电路板51541与第一功能段515321之间且抵压于开关按钮515411,以提高开关按键51542的安装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13,上述显示面板51532、显示组件5153和开关组件5154等形成显控组件,即是说,显示组件5153和开关组件5154分别安装在显示面板51532上,以通过显示面板51532安装在显示安装孔51531处。如此,可事先在壳体051外组装好显控组件后再整体安装在壳体051上,可减少壳体051对组装的影响,从而降低组装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功能段515321用于形成显示区5151域,显示区5151域设于弯折部5161的区域。如此,可以避免用户在握持时遮挡显示区5151域,且可便于增大显示区5151域。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半壳516的截面为U型,以形成朝向第二半壳517的开口,这样在第一半壳516与第二半壳517组装后可形成较大的内部空间,但是这样会使得第一半壳516在朝向第二半壳517的方向具有较大的深度,在组装时空间相对较受限。而本申请中,通过整体组装的方式,可以降低第一半壳516对组装的影响,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可选择性地,如图20所示,第一半壳516在显示安装孔51531的外周设置有限位槽51535,限位槽51535位于第一半壳516的外侧面。也即,显示安装孔51531位于限位槽51535的底部,显示面板51532容置于限位槽51535内。如此,通过设置限位槽51535容置显示面板51532,可在组装时事先初定位,又可在组装完成后防止显示面板51532凸出过高。其中,限位槽51535设于后壳的外侧面,从而可进一步地降低组装难度。
图14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操控按键5941与第二半壳517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15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按键单元594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4以及图15,在一实施例中,这种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操控按键5941,操控按键5941安装于第一侧514,而第二侧515形成有显示区5151,以用于显示射频美容仪005的工作状态,以使得射频美容仪005在调节功率或者切换功能时,可以在操作过程中通过镜子(实时)看到射频美容仪005的工作状态,不需要将射频美容仪005与皮肤分离后操作,提高射频美容仪005在调节功率或者切换功能过程中的使用便利性。
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5131形成有拿持部51314,拿持部51314位于这种射频美容仪005的中段位置,操控按键5941位于拿持部51314的一侧,显示区5151位于拿持部51314靠近射频电极052的一侧,以使得显示区5151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被用户的手指阻挡,且使用户在使用这种射频美容仪005的过程中能够方便地通过操控按键5941调节射频美容仪005的功率或者切换功能,提高该射频美容仪005的使用便利性。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5151位于头部5121的第二侧515,以使得显示区5151位于拿持部51314靠近射频电极052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设于第一侧板5141内侧的按键电路板593,按键电路板593设置有触发按钮5931,第一侧板5141上设有按键孔514111,操控按键5941设于按键孔514111内并正对触发按钮5931,以便于通过操控按键5941调节射频美容仪005的功率或者切换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操控按键5941设有多个,多个操控按键5941沿第一方向X分布。多个操控按键5941中的至少两个连接为一体而形成按键单元594,按键单元594包括至少两个操控按键5941和连接条5943,连接条5943弹性同时连接第一侧板5141与至少两个按键单元594,以使得操控按键5941被按压后能够自动复位,并节约了至少两个按键单元594的安装空间。操控按键5941具有第一指向端59413和第二指向端59414,一个操控按键5941的第一指向端59413和相邻操控按键5941的第二指向端59414之间形成有盲操间隙5942,以便于客户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盲操。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条5943具有第一连接部59431与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59432,第一连接部59431与第一侧板5141连接,第二连接部59432与操控按键5941一一对应且相互连接,以使得一个连接条5943能够带动至少两个操控按键5941,提高按键单元594的安装便利性。
在一实施例中,按键单元594中的连接条5943与至少两个操控按键5941一体成型,可以为一体注塑。
在一实施例中,这种射频美容仪005的按键单元594设置有两组,每组按键单元594中包括两个操控按键5941,以使得这种射频美容仪005具有四个操控按键5941,以便于通过不同的操控按键5941分别实现不同的控制功能。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操控按键5941包括模式调节按键59411和/或挡位调节按键59412,显示区5151用于显示射频美容仪005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挡位,用户可以通过模式调节按键59411调节射频美容仪005的功率或者切换功能,通过显示区5151显示射频美容仪005的工作模式。用户还可以通过挡位调节按键59412调节射频美容仪005的工作挡位,通过显示区5151显示射频美容仪005的工作挡位状态,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图16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路板组件059与第二半壳517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请参阅图3和图16并结合图12,在一实施例中,这种射频美容仪005还包括电路板组件059,电路板组件059包括主控板591、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均与主控板591电性连接,射频电路板592电性连接射频电极052。主控板591、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环绕导热件561设置,导热件561迁延段5612连接于第一导热段5611的一端并向壳体051的中心位置折弯延伸,以降低第二导热段5613的热量对于主控板591、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的影响。且通过以上布局,也可避免热量在电路板堆积,即是说,可利用壳体051内空间,对主控板591、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进行散热,从而可提高对主控板591、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的散热效率。
同时,风轮581位于散热片562与进风口513111之间,散热片562设于风轮581的出风侧,风轮581对应散热片562设置(如正对),并将从进风口513111吸引气流并吹向散热片562,气流从散热片562远离风轮581的一侧流出,并从外壳582的第二风口5823流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风口5823正对第一半壳516的内表面的顶部,电路板组件059靠近第二风口5823,以使得风轮581吹出的风在容置腔511一部分吹向主控板591、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从而带走主控板591、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的热量并从出风口513112吹出,从而对容置腔511以及主控板591、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降温。
图17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装配模块006、第二装配模块007以及第三装配模块008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请参阅图17,在一实施例中,射频美容仪005包括第一装配模块006、第二装配模块007以及第三装配模块008。通过将射频美容仪005的所有装配零部件大致划分为三个装配模块,以使得这三个装配模块能够分别在不同的安装工位同时进行安装,第一装配模块006、第二装配模块007以及第三装配模块008分别安装完成之后,再将第一装配模块006、第二装配模块007以及第三装配模块008组装,从而降低装配难度和装配总时间,提高装配效率。
图18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装配模块006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请参阅图1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装配模块006包括第二半壳517以及散热驱动件058,散热驱动件058安装于第二半壳517内侧。其中,散热驱动件058包括外壳582和风轮581,外壳582通过设置于第二段58212的外侧面的固定爪5824固定于第二半壳517的尾侧板51313,风轮581安装于外壳582的第一段58211内。第二半壳517朝向第一半壳516的表面还设置有散热安装柱5171,外壳582安装于散热安装柱5171,以使得外壳582具有稳定的安装基础,以提高散热驱动件058整体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外壳582具有风腔5821,风腔5821包括第一段58211、第二段58212和第三段58213,第一段58211连接于第二段58212的一端,第三段58213连接于第一段58211的远离第二段58212的一端,第三段58213的敞口周缘环设并抵接于进风口513111的周侧,从而改善空气从进风口513111与第三段58213端面的缝隙流入容置腔511内的问题,以使得进风口513111的空气能够全部进入风腔5821,提高进风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装配模块006还包括电路板组件059以及操控按键5941。电路板组件059包括主控板591、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设置于按键电路板593远离第二半壳517的一侧,且射频电路板592和按键电路板593均与主控板591电性连接,主控板591固定于第二半壳517的内侧且位于散热驱动件058远离尾端板51312的侧边。第一侧板5141上设有按键孔514111,按键电路板593设置有触发按钮5931,操控按键5941设于按键孔514111内并正对触发按钮5931,以便于通过操控按键5941调节射频美容仪005的功率或者切换功能。操控按键5941设有多个,多个操控按键5941沿第一方向X分布。多个操控按键5941中的至少两个连接为一体而形成按键单元594,按键单元594包括至少两个操控按键5941和连接条5943,连接条5943弹性同时连接第一侧板5141与至少两个按键单元594,以使得操控按键5941被按压后能够自动复位,并节约了至少两个按键单元594的安装空间。
图19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装配模块007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请参阅图19并结合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装配模块007包括包括头壳512、射频电极052、架体054、冷敷组件053、光疗组件055、导热固定件057以及散热组件056。射频电极052安装于头壳512,冷敷组件053、光疗组件055和散热组件056通过架体054以及导热固定件057安装于头壳512。散热组件056包括与冷敷组件053导热连接的导热件561以及设于导热件561上的散热片562,头壳512与所述第二半壳517连接,散热片562对应散热驱动件058设置。其中,散热片562安装于外壳582的第二段58212。
在一实施例中,射频电极052具有多个,多个射频电极052等间距排布。每个射频电极052均具有电极部5211、固定柱5212以及接线柱5213,电极部5211远离固定板51211的表面倒圆角处理,以增大电极部5211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提高冷敷和射频美容效果。固定板51211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512111和多个接线孔512116,固定板51211设置的第一安装孔512111为第一安装孔512111。接线柱5213穿设于接线孔512116,电极部5211设置于固定板51211并外露于固定板51211,固定柱5212穿设于第一安装孔512111并通过连接件固定,以使得射频电极052在固定板51211的内侧安装,提高该射频美容仪005的外观整体性。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为连接螺栓。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固定柱5212穿过第一安装孔512111后也可通过胶粘的形式进行固定,以提高射频电极052的安装便利性。
在一实施例中,架体054包括基架545和凸起546,基架545具有背向固定板51211的第一基面5451和朝向固定板51211的第二基面5452。架体054上形成有相互连通的冷敷安装孔542和制冷安装孔541,制冷安装孔541位于冷敷安装孔542远离固定板51211的一侧,制冷安装孔541设于第一基面5451,凸起546设于第二基面5452,冷敷安装孔542设于凸起546远离第二基面5452的侧面。凸起546设有两个,对应地,凸起546上的冷敷安装孔542也设置有两个。
在一实施例中,冷敷组件053包括冷敷件531和制冷片532,制冷片532设置于冷敷件531远离固定板51211的一侧,即制冷片532设于固定板51211的内侧。冷敷件531安装于冷敷安装孔542,制冷片532安装于制冷安装孔541,以将冷敷件531和制冷片532集中安装于架体054实现模块化安装。
在一实施例中,光疗组件055侧光源552和透光件551,上述的冷敷件531构造为透光件551。架体054上还形成有安装缺口5461,冷敷安装孔542构造为透光安装孔544。每一透光安装孔544内均设置有一透光件551,每一透光安装孔544内均连通有一安装缺口5461,以使得从安装缺口5461经过的光线均能够通过对应的透光件551照射到皮肤表面。安装缺口5461与透光安装孔544连通,以使侧光源552产生的光用于通过安装缺口5461射向透光件551。安装缺口5461设于凸起546的周侧的一侧面,该侧面与第二基面5452形成安装缺口5461,侧光源552安装于安装缺口5461。侧光源552设置有两组,架体054凸起546相对两侧的每一侧均安装有一组侧光源552,以提高侧光源552的光照强度。侧光源552包括发光板体5521和光疗灯5522,发光板体5521固定于架体054,光疗灯5522设置于发光板体5521朝向架体054的侧面,光疗灯5522对应安装缺口5461设置,以使得光疗灯5522发出的光线能够从安装缺口5461进入透光件551,从而实现光疗功能。侧光源552还包括导光件5523,导光件5523安装于发光板体5521和架体054之间。导光件5523内设置导光孔55231,导光孔55231的一端对应光疗灯5522设置,导光孔55231的另一端对应安装缺口5461设置,以使光疗灯5522产生的光用于通过导光孔55231和安装缺口5461射向透光件551,从而将光疗灯5522产生的光进行归集,提高光疗灯5522的能量利用率。侧光源552还包括密封环5524,密封环5524设置于透光件551的外壁面,密封环5524遮挡透光件551与架体054之间的缝隙,改善透光件551与架体054出现漏光的问题。
进一步地,导热固定件057安装于架体054远离固定板51211的一侧,导热固定件057具有第一导热面571和第二导热面572,第一导热面571朝向制冷片532设置,第一导热面571与制热面5322导热连接。第二导热面572背离固定板51211设置。如此,使导热固定件057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导热面571和第二导热面572,可分别用于:①与制冷片532导热连接,以吸收制冷片532的热量;②与导热件561导热连接,以将热量传递给导热件561,从而实现将制冷片532的热量传递给导热件561。且使第一导热面571和第二导热面572相背设置,便于增大导热面积和设置连接关系。
进一步地,导热固定件057具有导热部573和固定部574,固定部574设置于导热部573的侧边,固定部574固定安装于头壳512。固定板51211的内侧还设置有安装螺柱512114,安装螺柱512114位于固定板51211靠近架体054一侧的表面,固定部574通过连接件穿设于固定部574并将固定部574固定于安装螺柱512114,以使得导热固定件057和架体054固定安装于头壳512,提高导热固定件057与固定板51211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056包括导热件561和散热片562,导热件561和散热片562均设置于容置腔511中。导热件561靠近制冷片532的一端与第二导热面572导热连接,用于吸收和传递制冷片532产生的热量。第一导热段5611沿制热面5322延伸并导热连接于制热面5322,迁延段5612连接于第一导热段5611的一端并向壳体051的中心位置折弯延伸,以降低迁延段5612的热量对于布置于壳体051内侧壁的其他零部件的影响。第二导热段5613连接于迁延段5612末端的并向散热片562所在的端面延伸,散热片562连接于第二导热段5613的尾端。散热组件056还包括支撑条563,导热件561固定于支撑条563,支撑条563搭接并固定于安装台5828,以使得导热件561固定于外壳582,提高导热件561的安装稳定性。导热件561与支撑条56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为一体,支撑条563为刚性结构,从而为导热件561提供支撑。
进一步地,第二半壳517具有进风口513111和出风口513112,外壳582具有风腔5821以及与风腔5821连通的第一风口5822和第二风口5823,风腔5821包括与第一风口5822连通的第一段58211和与第二风口5823连通的第二段58212,第一段58211连接于第二段58212的一端,风轮581设置于第一段58211,散热片562设置于第二段58212,风轮581用于驱动空气流经进风口513111、第一段58211、第二段58212、和出风口513112,以用于对散热片562散热。
图20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三装配模块008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请参阅图20,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装配模块008包括第一半壳516和显示组件5153,显示组件5153安装于第一半壳516的内侧。显示组件5153包括显示面壳、显示电路板51533以及导光块51534,显示面壳包括第一功能段515321和第二功能段515322,显示面壳安装于第一半壳516,显示电路板51533安装于第二功能段515322,显示电路板51533朝向第二功能段515322的一面设置有显示灯515331,导光块51534安装于显示电路板51533并覆盖显示灯515331。导光块51534包括导光主体515341以及导光固定件515342,导光固定件515342连接于导光主体515341的侧面,且导光固定件515342卡紧于导光安装孔515332,以便于导光安装孔515332的装配与更换。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装配模块008还包括开关组件5154,开关组件5154用于控制这种射频美容仪005的射频功能、冷敷功能、光疗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开启与关闭。开关组件5154包括开关电路板51541以及开关按键51542,开关电路板51541固定于第二功能段515322的内侧,开关电路板51541设置有开关按钮515411;第二功能段515322设置有开关孔5153221,开关按键51542包括开关凸出部515421和开关限位部515422,开关凸出部515421至少部分地穿过开关孔5153221,开关限位部515422位于壳体051的容置腔511内并被第二功能段515322的内壁面限位阻挡,以使得开关限位部515422的部分卡紧于开关电路板51541与第一功能段515321之间且抵压于开关按钮515411。
进一步地,对于第一美容仪003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具有需要冷敷和散热的美容仪,如脱毛仪、嫩肤仪、或祛痘仪等,对于这类美容仪来说,其包括类似射频电极052的工作件。即是说,当第一美容仪003为射频美容仪005时,其工作件为射频电极052,当第一美容仪003为脱毛仪、嫩肤仪、或祛痘仪时,其工作件为用于产生相应作用光线的出光组件。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当第一美容仪003为其类型的但具有需要冷敷和散热的美容仪时,以上射频美容仪005的结构方案也可在适应性改变后用于该其他类型的美容仪,除非存在明显干涉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美容仪004的结构可以基本与第一美容仪003的结构相同,其区别可仅在于电极的数量或排布方式不同,或第二美容仪004可为与第一美容仪003不同类型的美容仪。
具体来说,可使第一美容仪003与第二美容仪004的功能不同。如此,可使得用户不仅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美容仪进行相应的美容护理,满足护理及美容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设置了收纳盒002专门收纳美容仪,方便美容仪的收纳及取放。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第一美容仪003和第二美容仪004的功能不同,指的是第一美容仪003和第二美容仪004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美容仪,例如为脱毛仪、嫩肤仪、射频美容仪005中的任一种;但第一美容仪003和第二美容仪004也可以是同一类型的美容仪,但具体参数、使用方式等不同的美容仪,例如冰点射频美容仪005和负压吸附射频美容仪005,或者可以单独独立使用的射频美容仪005和插电式的射频美容仪005(两者功率不同)等等。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申请技术构思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申请技术构思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

Claims (21)

1.一种美容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容置腔,所述壳体具有头部和尾部,所述尾部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连通所述容置腔和所述壳体外部;
工作件,安装于头部;
冷敷组件,设于所述头部,所述冷敷组件用于冷敷贴附于头部的皮肤;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以吸收所述冷敷组件产生的热量;
散热驱动件,所述散热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所述散热驱动件被配置为:从所述进风口吸引气流流过所述散热组件以吸收所述散热组件的热量,并从所述出风口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件为射频电极,所述射频电极显露地安装于所述头部,所述射频电极用于接触皮肤并传递射频电流;和/或,
所述尾部的长度与所述壳体在所述尾部至所述头部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2/5;和/或,
所述美容仪为射频美容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热件和散热片,所述导热件自所述头部延伸至所述尾部,所述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尾部,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冷敷组件导热连接,所述导热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片;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有通风通道,所述散热片设置于所述通风通道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位于头部的固定板,所述射频电极和所述冷敷组件安装于所述固定板;和/或,
所述导热件为热管或石墨纤维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射频电极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冷敷组件包括制冷片,所述制冷片设于所述固定板的内侧,所述制冷片具有制冷面,所述射频电极与所述制冷面导热连接,以用于对所述射频电极制冷;所述制冷片还具有制热面,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制热面导热连接,以用于吸收和传递所述制冷片产生的热量。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冷敷组件包括冷敷件以及制冷片,所述冷敷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显露于所述固定板,所述制冷片设于所述固定板的内侧;所述制冷片具有制冷面,所述冷敷件与所述制冷面导热连接,以用于对所述冷敷件制冷;所述制冷片还具有制热面,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制热面导热连接,以用于吸收和传递所述制冷片产生的热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片安装于所述冷敷件的内侧。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板内侧的架体,所述架体上形成有相互连通的冷敷安装孔和制冷安装孔,所述冷敷件还安装于所述冷敷安装孔,所述制冷片安装于所述制冷安装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安装孔位于所述冷敷安装孔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敷安装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冷敷安装孔均与所述制冷安装孔连通,每一所述冷敷安装孔内均设置有一所述冷敷件。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导热固定件,所述导热固定件安装于所述架体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所述导热件的一端通过导热固定件安装于所述架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以使所述架体安装于所述固定板的内侧;和/或,
所述导热固定件具有第一导热面和第二导热面,所述第一导热面朝向所述制冷片设置,所述第一导热面与所述制热面导热连接;所述第二导热面背离所述固定板设置,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热面导热连接,用于吸收和传递所述制冷片产生的热量。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敷组件包括制冷片,所述导热件包括第一导热段、迁延段以及第二导热段,所述第一导热段沿所述制冷片的制热面延伸并导热连接于所述制热面,所述迁延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热段的一端并向所述壳体的中心位置折弯延伸,所述第二导热段连接于所述迁延段末端的并向所述尾部延伸,所述散热片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热段。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设有透光区,美容仪还包括光疗组件,所述光疗组件被配置为所述光疗组件产生的光通过所述透光区射向皮肤。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敷件构造为透光件,以形成透光区,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光疗组件,所述光疗组件被配置为所述光疗组件产生的光通过所述冷敷件射向皮肤。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疗组件包括侧光源,所述侧光源对应所述透光件的侧面设置,所述侧光源被配置为:所述侧光源产生的光用于通过所述透光件射向皮肤;
所述架体上还形成有安装缺口,所述冷敷安装孔构造为透光安装孔,所述安装缺口与所述透光安装孔连通,所述侧光源对应所述安装缺口设置,以使所述侧光源产生的光用于通过所述安装缺口射向所述透光件;
所述侧光源安装于所述架体;
所述侧光源包括发光板体和光疗灯,所述发光板体固定于所述架体,所述光疗灯设置于所述发光板体朝向所述架体的侧面,所述光疗灯对应所述安装缺口设置;
所述侧光源还包括导光件,所述导光件安装于所述发光板体和所述架体之间;所述导光件对应所述安装缺口设置,以使所述光疗灯产生的光用于通过所述导光件和安装缺口射向所述透光件;
所述架体包括基架和凸起,所述基架具有背向所述固定板的第一基面和朝向所述固定板的第二基面,所述制冷安装孔设于所述第一基面,所述凸起设于所述第二基面,所述透光安装孔设于所述凸起远离所述第二基面的侧面;所述安装缺口设于所述凸起的周侧的一侧面,该侧面与所述第二基面形成安装缺口,所述侧光源安装于所述安装缺口;
所述凸起设有两个,所述射频电极设有三个,三个射频电极与所述两个凸起依次分布。
17.如权利要求4至6、8、9、11、12、14、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位于尾部的尾端板和连接于所述尾端板的尾侧板,所述尾端板设置于所述尾侧板远离所述头部的一侧;
所述进风口被构造为所述尾侧板上的风口,所述出风口被构造为所述尾端板上的风口;或者,
所述进风口被构造为所述尾端板上的风口,所述出风口被构造为所述尾侧板上的风口。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端板整体呈倾斜设置;和/或,
所述散热驱动件位于散热片与尾侧板上的风口之间,或者,所述散热片位于散热驱动件与尾侧板上的风口之间,或者,所述散热驱动件位于散热片与尾端板上的风口之间,或者,所述散热片位于所述散热驱动件与所述尾端板上的风口之间;和/或,
所述散热片和散热驱动件倾斜地设置所述尾端板与所述尾侧板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整体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和所述头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所述尾部,所述固定板设于所述头部,所述头部由所述主体部一端向一侧折弯延伸形成,以使所述固定板朝一侧倾斜设置,所述尾端板整体朝折弯侧倾斜设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驱动件包括风轮,当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尾侧板,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尾端板时,所述风轮位于所述散热片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风轮具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风轮进口以及与散热片连通的风轮出口;
所述散热驱动件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尾侧板,所述风轮和所述散热片均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所述外壳具有风腔以及与所述风腔连通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风腔包括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的第一段和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连接于第二段的一端,所述风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段,所述散热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段,所述风轮用于驱动空气流经所述进风口、第一段、第二段、和出风口,以用于对所述散热片散热;
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呈敞口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风口,和/或,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呈敞口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风口,和/或,所述风腔还包括第三段,所述第三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所述第三段的敞口周缘环设于所述进风口的周侧;
所述第三段的敞口周缘抵接于所述进风口的周缘,和/或,所述第三段的宽度小于或等于6毫米,和/或,所述第二段的外侧面还设置有固定爪,所述固定爪贴紧所述第三段朝向第二段的表面,所述固定爪用于与尾侧板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21.如权利要求4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头壳与主壳,所述尾部位于所述主壳,所述头部位于所述头壳;所述头壳包括所述固定板和侧围板,所述侧围板设置于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主壳的侧面并围绕所述固定板的周侧,所述侧围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与所述主壳连接;所述主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一侧板所在的一侧倾斜,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所述出风口设于尾部的端部;和/或,
所述冷敷组件包括冷敷件以及制冷片,所述射频电极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有至少三个,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射频电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冷敷件;和/或,
所述美容仪还包括主控板、射频电路板和按键电路板,所述主控板、所述射频电路板和所述按键电路板环绕所述导热件设置。
CN202410134378.4A 2024-01-30 2024-01-30 美容仪 Pending CN1177974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34378.4A CN117797408A (zh) 2024-01-30 2024-01-30 美容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34378.4A CN117797408A (zh) 2024-01-30 2024-01-30 美容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7408A true CN117797408A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30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34378.4A Pending CN117797408A (zh) 2024-01-30 2024-01-30 美容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9740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807926U (zh) 一种可旋转美容仪
WO2022245883A1 (en) Percussion massager having a temperature-controlled massage node
CN214742262U (zh) 挂脖调温装置
CN210114495U (zh) 一种便捷式智能脱毛仪
KR20120116526A (ko) 진동과 빛의 미용효과가 융합된 신개념 휴대용 마사지기
CN210991071U (zh) 一种多功能冷热锤理疗仪
CN117797408A (zh) 美容仪
CN219089631U (zh) 一种强脉冲光治疗仪
CN218552433U (zh) 脱毛仪
CN218458313U (zh) 头戴式眼部按摩仪
CN112515318A (zh) 一种脱毛仪手柄
CN215822146U (zh) 一种美容仪
CN216080095U (zh) 可穿戴式空调
CN210901827U (zh) 一种脱毛仪手柄
CN214632597U (zh) 头戴式美眼仪
CN210962293U (zh) 一种冰感美肤脱毛仪
JP2017221505A (ja) 美容器
CN214966562U (zh) 脱毛仪
CN219000553U (zh) 一种美肤脱毛仪
CN214633392U (zh) 一种脸部美容仪
CN213432619U (zh) 全效美颜仪
CN214181471U (zh) 一种便携式美眼仪
CN219461386U (zh) 一种美容装置
CN213722364U (zh) 一种带有充电底座的射频美容仪
CN219782720U (zh) 皮肤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