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89600A -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89600A
CN117789600A CN202311823551.3A CN202311823551A CN117789600A CN 117789600 A CN117789600 A CN 117789600A CN 202311823551 A CN202311823551 A CN 202311823551A CN 117789600 A CN117789600 A CN 1177896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hole
colloid
cover plat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235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武城
文偲嘉
李泽文
刘练彬
黄浩
王东
李聪聪
李亚宁
王吉
杨蕾
李彪
邓英俊
龙治宇
杨成洪
肖云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2355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896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89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896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其中,显示模组包括顺次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偏光片、粘接层以及盖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通光孔,所述粘接层对应于所述通光孔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粘接层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一胶体区域以及围绕所述第一胶体区域的第二胶体区域;所述第一胶体区域为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偏光片与盖板之间以前进行固化的区域,所述第二胶体区域为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盖板之间以后进行固化的区域。上述方案至少可以解决粘接层位于第一通孔边缘部位的胶体会向第一通孔内溢流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某些显示装置,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其设置有前置摄像头,为此,其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偏光片以及粘接层等,在对应于前置摄像头的位置设置有通孔,以避让前置摄像头,以便光线可以透过通孔抵达前置摄像头来进行拍摄。
由于通孔的存在,在盖板通过粘接层进行粘接时,在压合作用力的作用下,粘接层位于通孔边缘部位的胶体会向通孔内溢流,造成粘接层靠近通孔边缘的部位变薄、塌陷,而在靠近通孔的部位出现光影不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期望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至少用于解决粘接层位于通孔边缘部位的胶体会向通孔内溢流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顺次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偏光片、粘接层以及盖板;
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通光孔,所述粘接层对应于所述通光孔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
所述粘接层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一胶体区域以及围绕所述第一胶体区域的第二胶体区域;所述第一胶体区域为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偏光片与盖板之间以前进行固化的区域,所述第二胶体区域为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盖板之间以后进行固化的区域。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粘接层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遮挡层,所述遮挡层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所述遮挡层的侧面相对于所述盖板的表面倾斜设置,且与所述盖板的表面无段差连接;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通孔轴线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位于所述遮挡层的范围内,且至少所述遮挡层的侧面位于所述第二胶体区域的范围内。
作为可实现方式,在所述正投影中所述遮挡层与所述粘接层重叠的宽度为0.2mm~0.5mm。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盖板朝向所述遮挡层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遮挡层的边缘区域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模组。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所述通光孔;
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侧设置偏光片;
在所述偏光片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粘贴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对应于所述通光孔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粘接层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一胶体区域以及围绕所述第一胶体区域的第二胶体区域;所述第一胶体区域为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偏光片以前进行固化的区域,所述第二胶体区域为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偏光片以前未进行固化的区域;
在所述粘接层背离所述偏光片的一侧粘接盖板;
对所述第二胶体区域进行固化。
作为可实现方式,还包括所述粘接层制备的步骤:
形成胶体膜层;
通过激光开孔的方式在所述胶体膜层上开设所述第一通孔,在开设所述第一通孔的同时,所述第一通过边缘的胶材固化形成所述第一胶体区域,所述第一胶体区域外未固化的区域为所述第二胶体区域。
作为可实现方式,还包括所述粘接层制备的步骤:
形成胶体膜层;
对所述胶体膜层的预定区域进行预固化,围绕在所述预固化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为所述所述第二胶体区域,在所述预固化的区域内开设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预固化的区域除去所述第一通孔所剩余的区域为所述第一胶体区域。
作为可实现方式,通过激光开孔的方式或冲切开孔的方式,在所述预固化的区域内形成所述第一通孔。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在所述粘接层背离所述偏光片的一侧粘接盖板之前,包括:
在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粘接层的一侧形成遮挡层;形成遮挡层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粘接层的一侧形成遮挡膜层,所述遮挡膜层至少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一遮挡区域,所述第一遮挡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
对所述第一遮挡区域的边缘进行研磨,形成与所述盖板的表面无段差连接,且相对于所述盖板的表面倾斜设置的侧面。
上述方案,由于所述粘接层在第一通孔边缘形成了,在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偏光片与盖板之间以前进行固化的所述第一胶体区域,则所述第一胶体区域可以起到坝的作用,在盖板与粘接层进行粘接时,所述第一胶体区域可以阻挡所述第二胶体区域的胶向第一通孔内溢流。因此,可以避免因胶向第一通孔内溢流而造成粘接层靠近第一通孔边缘的部位变薄、塌陷,而造成的靠近第一通孔的部位出现光影不良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后视图;
图2为图1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爆炸图;
图4为图1的D-D剖视图;
图5为图4的F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粘接层的第一通孔位置处的电子放大镜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对应于图4的F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的主视图;
图9为图8的E-E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包括顺次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4、偏光片3、粘接层2以及盖板1。
这里所述的顺次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4、偏光片3、粘接层2以及盖板1,只是说显示面板4、偏光片3、粘接层2以及盖板1它们之间具备层叠的关系,并不明示或暗示它们任意相邻的两者之间是直接连接,还是通过二者之间设置的其它形状结构进行连接。
例如但不限于,盖板1和粘接层2可以直接连接;偏光片3通过压敏胶等胶层粘贴在显示面板4的显示面上。
本文所述的显示面板4可以但不限于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显示面板、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面板,被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Passive Matrix OLED;PMOLED)显示面板、量子点有机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面板、次毫米发光二级管(Mini LightEmitting Diode;Mini-LED)显示面板、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Diode;Mirco-LED)显示面板等。
其中,LCD显示面板的类型,可以为垂直电场型液晶显示面板,例如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TN)型液晶显示面板,多畴垂直配向(Multi-domain VerticalAlignment;MVA)型液晶显示面板,也可以是水平电场型液晶显示面板,例如边缘场开关(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型液晶显示面板或者面内转换(In-Plane Switching;IPS)型液晶显示面板。
所述显示面板4具有通光孔41,所述粘接层2对应于所述通光孔41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21。
其中,第一通孔21的边缘与通光孔4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C大于等于0mm,一般可以该距离C可以为10μm-100μm,以避免第一通孔21在粘贴时变形而伸入到通光孔41范围内。
一般地,通光孔41的设置位置位于对应于前置摄像头的位置,通光孔41用于透过环境光,并到达前置摄像头,以供前置摄像头进行拍摄。
通光孔41可以为圆孔、腰形孔等形状。
显示面板4上设置的通光孔4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显示面板4上设置的通光孔41的数量、形状,一般可以根据前置摄像头的设置数量以及是否设置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确定。
例如,显示装置具有两个前置摄像头和一个距离传感器,则可以设置三个通光孔41,两个前置摄像头和一个距离传感器与三个通光孔41一一对应设置;还可以是设置一个腰形孔,两个前置摄像头和一个距离传感器共同位于该腰形孔对应的区域内。
另至少参见图6所示,所述粘接层2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通孔21设置的第一胶体区域22以及围绕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的第二胶体区域23;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为所述粘接层2粘接于所述偏光片3与盖板1之间以前进行固化的区域,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为所述粘接层2粘接于所述偏光片3与所述盖板1之间以后进行固化的区域。
粘接层2例如但不限于采用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层。
所述粘接层2可以在显示模组的贴合工位之前预先制备好,预先制备的粘接层2具有第一通孔21,以及围绕所述第一通孔21设置的第一胶体区域22以及围绕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的第二胶体区域23,并且,预先制备好的粘接层2的第一胶体区域22是预固化的,而第二胶体区域23是未固化的,也即,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为所述粘接层2粘接于所述偏光片3与盖板1之间以前进行固化的区域,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为所述粘接层2粘接于所述偏光片3与所述盖板1之间以后进行固化的区域。由于,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为所述粘接层2粘接于所述偏光片3与所述盖板1之间以后进行固化的区域,则可以通过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将所述偏光片3与所述盖板1粘接固定在一起。并且,在通过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将所述偏光片3与所述盖板1粘接固定在一起之后,对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进行固化,使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所述偏光片3与所述盖板1三者形成一个整体。
上述方案,由于所述粘接层2在第一通孔21边缘形成了,在所述粘接层2粘接于所述偏光片3与盖板1之间以前进行固化的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则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可以起到坝的作用,在盖板1与粘接层2进行粘接时,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可以阻挡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的胶向第一通孔21内溢流。因此,可以避免因胶向第一通孔21内溢流而造成粘接层2靠近第一通孔21边缘的部位变薄、塌陷,而造成的靠近第一通孔21的部位出现光影不良问题。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粘接层2与所述盖板1之间设置有遮挡层8,所述遮挡层8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2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81,所述第二通孔81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21的孔径,所述遮挡层8的侧面相对于所述盖板1的表面倾斜设置,且与所述盖板1的表面无段差连接。
通过将所述第二通孔81的孔径设置的比所述第一通孔21的孔径小,可以使遮挡层8对遮挡层8下方的区域进行遮挡。
另外,第二通孔81的孔径还比通光孔41的孔径小,其具体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遮挡层8的材料例如但不限于采用黑色油墨,该黑色油墨可以采用树脂油墨。一般地,选用的树脂油墨在固化后,其硬度与盖板1的硬度相当或接近盖板1的硬度,例如树脂油墨在固化后的邵氏硬度可以在D80-D90。在该示例中,盖板1可以采用玻璃盖板。
树脂油墨在固化后,其硬度与盖板1的硬度相当或接近盖板1的硬度,并与后续在研磨的过程中,将所述遮挡层8的侧面研磨为相对于所述盖板1的表面倾斜设置的面,并且,直至研磨至所述盖板1的表面无段差连接,也即,遮挡层8的侧面平滑的延伸至所述盖板1的表面,且在遮挡层8的边缘与所述盖板1的表面的交界处,遮挡层8的的边缘与所述盖板1的表面位于同一面上,以实现无段差连接的目的。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通孔21轴线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一通孔21的边缘位于所述遮挡层8的范围内,且至少所述遮挡层8的侧面位于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的范围内。
另外,由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通孔21轴线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一通孔21的边缘位于所述遮挡层8的范围内,且至少所述遮挡层8的侧面位于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的范围内,也即,遮挡层8的侧面区域位于第二交替区域范围内,由于遮挡层8的侧面与所述盖板1的表面无段差连接,则,该区域与粘接层2粘接时,不易产生粘接气泡,提高了粘接质量。
作为可实现方式,在所述正投影中所述遮挡层8与所述粘接层2重叠的宽度A为0.2mm~0.5mm;例如但不限于,重叠的宽度A为0.2mm、0.25mm、0.28mm、0.3mm、0.32mm、0.36mm、0.4mm、0.45mm、0.5mm等。采用上述重叠范围可以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作为可实现方式,另参见图7所示,所述盖板1朝向所述遮挡层8的一侧设置有凹槽83,所述遮挡层8的边缘区域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83内。
为了避免遮挡层8的侧面与所述盖板1的表面无段差连接时,遮挡层8边缘的厚度过薄,而造成遮挡能力不足,则通过在盖板1朝向所述遮挡层8的一侧设置有凹槽83,并将遮挡层8的边缘区域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83,以使遮挡层8边缘具有足够的厚度。
例如但不限于,该凹槽83的深度为12μm以上,如10.5μm、10.8μm、11μm、11.3μm、11.5μm、12μm、13μm、15μm、16μm、18μm等。
在制备遮挡层8时,可以在盖板1的表面涂敷厚度在35μm左右到油墨,在油墨固化后,通过数控(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加工的方式对盖板1的表面进行处理,之后再进行研磨抛光,由于CNC加工以及研磨抛光时,会消耗掉盖板1表面一定的材料,则凹槽83的深度会相应的降低,最终在研磨抛光后,凹槽83处的深度在10μm左右,则相应地,该出的遮挡层8的厚度亦为10μm左右。
另外,显示面板4的背面还可以粘贴超净泡沫(Super CleanFoam;SCF)复合膜5。SCF复合膜5上设置的通孔51的边缘与第一通孔21边缘的距离B一般大于等于0.4mm,以避免粘贴过程中,因误差使SCF复合膜5对粘接层2造成影响。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模组。
该显示装置例如但不限于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车载显示、投影显示、摄像机、数码相机、电子手表、计算器、电子仪器、仪表、电视机、显示器、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可应用于公共显示和虚幻显示等的产品或部件。
第三方面,至少另参见图10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显示面板4,所述显示面板4具有所述通光孔41。
该通光孔41可以在粘贴下述偏光片3之前开设,也可以在粘贴偏光片3之后同时对显示面板4和偏光片3构成的整体进行激光开孔而形成。
S2:在所述显示面板4的显示侧设置偏光片3。
例如可以通过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将偏光片3粘贴在所述显示面板4的显示侧。当然,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的胶,这里不一一列举。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在显示面板4上粘贴偏光片3后,再进行透光孔的开设。以使通光孔41与偏光片3上的通孔的内表面可以平齐。
在所述显示面板4的显示侧粘贴偏光片3以后,可以在显示面板4的键合区绑定(Bonding)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 Circuit,FPC)7,以使FPC7可以与显示面板4的显示驱动芯片(Display Driver IC,DDIC)6电连接。
S3:在所述偏光片3背离所述显示面板4的一侧粘贴粘接层2,所述粘接层2对应于所述通光孔41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21;所述粘接层2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通孔21设置的第一胶体区域22以及围绕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的第二胶体区域23;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为所述粘接层2粘接于所述偏光片3以前进行固化的区域,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为所述粘接层2粘接于所述偏光片3以前未进行固化的区域。
其中,粘接层2例如但不限于采用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层。
所述粘接层2可以在显示模组的贴合工位之前预先制备好,预先制备的粘接层2具有第一通孔21,以及围绕所述第一通孔21设置的第一胶体区域22以及围绕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的第二胶体区域23,并且,预先制备好的粘接层2的第一胶体区域22是预固化的,而第二胶体区域23是未固化的,也即,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为所述粘接层2粘接于所述偏光片3与盖板1之间以前进行固化的区域,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为所述粘接层2粘接于所述偏光片3与所述盖板1之间以后进行固化的区域。由于,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为所述粘接层2粘接于所述偏光片3与所述盖板1之间以后进行固化的区域,则可以通过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将所述偏光片3与所述盖板1粘接固定在一起。
在显示模组的贴合工位之前预先制备好粘接层2,在贴合工位直接使用预制好的粘接层2对所述偏光片3与所述盖板1进行贴合,可以提高显示模组的生产产能。
S4:在所述粘接层2背离所述偏光片3的一侧粘接盖板1。
该盖板1可以是平面盖板1,可以是弧面盖板1,弧面盖板1例如可以是应用于曲面屏手机上的2.5D盖板1。
S5:对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进行固化。
在将盖板1贴合到粘接层2之后,对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进行固化,以通过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将所述偏光片3与所述盖板1粘接固定在一起。
作为可实现方式,还包括所述粘接层2制备的步骤:
形成胶体膜层;
通过激光开孔的方式在所述胶体膜层上开设所述第一通孔21,在开设所述第一通孔21的同时,所述第一通过边缘的胶材固化形成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外未固化的区域为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
如图6所示,在通过激光开孔的方式在所述胶体膜层上开设所述第一通孔21的同时,由于激光的加热作用,使得所述第一通过边缘的胶材固化形成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
作为可实现方式,还包括所述粘接层2制备的步骤:
形成胶体膜层;
对所述胶体膜层的预定区域进行预固化,围绕在所述预固化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为所述所述第二胶体区域23,在所述预固化的区域内开设所述第一通孔21,所述预固化的区域除去所述第一通孔21所剩余的区域为所述第一胶体区域22。
作为可实现方式,通过激光开孔的方式或冲切开孔的方式,在所述预固化的区域内形成所述第一通孔21。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在所述粘接层2背离所述偏光片3的一侧粘接盖板1之前,包括:
在所述盖板1朝向所述粘接层2的一侧形成遮挡层8;形成遮挡层8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盖板1朝向所述粘接层2的一侧形成遮挡膜层,例如,可以通过涂敷油墨的方式形成遮挡膜层,所述遮挡膜层至少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通孔21设置的第一遮挡区域,所述第一遮挡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2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81;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同步在盖板1的边缘涂敷一圈油墨。
对所述第一遮挡区域的边缘进行研磨,形成与所述盖板1的表面无段差连接,且相对于所述盖板1的表面倾斜设置的侧面。
在盖板1边缘亦涂敷有油墨的情况下,亦对盖板1的边缘涂敷的油墨的内侧边缘进行研磨,使其与盖板1的表面无段差连接。至少参见图图8、图9所示,盖板1采用的是2.5D盖板1,其边缘为弧面,通过在其边缘的油墨进行研磨使其与盖板1的表面无段差连接,由于是无段差连接,则在与粘接层2进行粘接时,在设置遮挡层8的区域不会出现粘接气泡。
一般地,在盖板1粘接后,还可以在显示面板4的背面粘贴散热膜、抗静电屏蔽膜等。
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偏光片、粘接层以及盖板;
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通光孔,所述粘接层对应于所述通光孔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
所述粘接层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一胶体区域以及围绕所述第一胶体区域的第二胶体区域;所述第一胶体区域为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偏光片与盖板之间以前进行固化的区域,所述第二胶体区域为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盖板之间以后进行固化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遮挡层,所述遮挡层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所述遮挡层的侧面相对于所述盖板的表面倾斜设置,且与所述盖板的表面无段差连接;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通孔轴线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位于所述遮挡层的范围内,且至少所述遮挡层的侧面位于所述第二胶体区域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正投影中所述遮挡层与所述粘接层重叠的宽度为0.2mm~0.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遮挡层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遮挡层的边缘区域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
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6.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所述通光孔;
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侧设置偏光片;
在所述偏光片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粘贴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对应于所述通光孔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粘接层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一胶体区域以及围绕所述第一胶体区域的第二胶体区域;所述第一胶体区域为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偏光片以前进行固化的区域,所述第二胶体区域为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偏光片以前未进行固化的区域;
在所述粘接层背离所述偏光片的一侧粘接盖板;
对所述第二胶体区域进行固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粘接层制备的步骤:
形成胶体膜层;
通过激光开孔的方式在所述胶体膜层上开设所述第一通孔,在开设所述第一通孔的同时,所述第一通过边缘的胶材固化形成所述第一胶体区域,所述第一胶体区域外未固化的区域为所述第二胶体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粘接层制备的步骤:
形成胶体膜层;
对所述胶体膜层的预定区域进行预固化,围绕在所述预固化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为所述所述第二胶体区域,在所述预固化的区域内开设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预固化的区域除去所述第一通孔所剩余的区域为所述第一胶体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激光开孔的方式或冲切开孔的方式,在所述预固化的区域内形成所述第一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粘接层背离所述偏光片的一侧粘接盖板之前,包括:
在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粘接层的一侧形成遮挡层;形成遮挡层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粘接层的一侧形成遮挡膜层,所述遮挡膜层至少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一遮挡区域,所述第一遮挡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
对所述第一遮挡区域的边缘进行研磨,形成与所述盖板的表面无段差连接,且相对于所述盖板的表面倾斜设置的侧面。
CN202311823551.3A 2023-12-27 2023-12-27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77896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23551.3A CN117789600A (zh) 2023-12-27 2023-12-27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23551.3A CN117789600A (zh) 2023-12-27 2023-12-27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89600A true CN117789600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92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23551.3A Pending CN117789600A (zh) 2023-12-27 2023-12-27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8960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2686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bonding method
US1115075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9215511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89686B2 (en) Bon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bonding a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082399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KR101300021B1 (ko) 곡면 디스플레이 패널 제조 방법
US8319709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0045530B (zh) 显示装置
US9571095B2 (en) Touch device with curved surface
CN107277316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708206B (zh)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EP2574978A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9163132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788489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전자 디스플레이 제품
CN109873020B (zh) 贴合膜材、显示面板、显示装置、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US11342539B2 (en) Display panel aligned with window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90033645A1 (en) Display panel, electronic device, and display panel fabrication method
CN105164578A (zh) 漏光减少的液晶显示器
US2020018345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bonding structure
KR20210048615A (ko)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7789600A (zh)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JP2001222230A (ja) 表示装置用カバーレンズ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用カバーレンズ、カバーレンズ付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CN112419881A (zh) 一种盖板和显示屏
CN114627762B (zh) 显示模组及其贴合方法、移动终端
CN110109298B (zh) 显示元件、显示模块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