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76393A - 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76393A
CN117776393A CN202410199508.2A CN202410199508A CN117776393A CN 117776393 A CN117776393 A CN 117776393A CN 202410199508 A CN202410199508 A CN 202410199508A CN 117776393 A CN117776393 A CN 1177763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sedimentation
anaerobic
aerobic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995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776393B (zh
Inventor
刘德新
杨林
李建慈
陈学佳
杨石波
于晨
杨超
高慧
王宝磊
郭钊
辛晓光
刘梦麟
杨爱军
韩桐
闫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9950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763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776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76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776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763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贫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贫氧区、好氧区与沉淀区并排设置,且三个区相互平行,沉淀区处于贫氧区和好氧区之间;贫氧区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区和缺氧区,贫氧区内沿着平行于贫氧区的方向依次设置若干个竖直的挡板,用于将贫氧区均分为若干个分区,靠近贫氧区上游侧的若干个分区组成厌氧区,靠近贫氧区下游侧的若干个分区组成缺氧区,贫氧区内的兰炭废水沿着挡板形成上下折流流动,并从厌氧区流至缺氧区;沉淀区面对好氧区的侧面的中下部具有向沉淀区内部方向倾斜的侧壁,使得沉淀区的纵向截面为梯形,好氧区处理后的废水进入沉淀区的下部。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兰炭废水是兰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煤在中低温条件下干馏能产生兰炭,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相关的煤气、产品或设备进行冷却、洗涤或清洗等操作,将产生兰炭废水,这类废水的含油量高、有机物含量高。目前,对于兰炭废水的处理主要是先进行预处理,将大部分油类和有价值的物质进行分离回收,然后得到的水相废水再进行生化处理,然而,这种水相废水中仍然含有较多有机物,对于生化处理设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贫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贫氧区、好氧区与沉淀区并排设置,且三个区相互平行,沉淀区处于贫氧区和好氧区之间;
贫氧区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区和缺氧区,贫氧区内沿着平行于贫氧区的方向依次设置若干个竖直的挡板,用于将贫氧区均分为若干个分区,靠近贫氧区上游侧的若干个分区组成厌氧区,靠近贫氧区下游侧的若干个分区组成缺氧区,贫氧区内的兰炭废水沿着挡板形成上下折流流动,并从厌氧区流至缺氧区;
沉淀区面对好氧区的侧面的中下部具有向沉淀区内部方向倾斜的侧壁,使得沉淀区的纵向截面为梯形,好氧区处理后的废水进入沉淀区的下部。
可选的,所述好氧区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区和第二区均与沉淀区平行,第二区处于沉淀区和第一区之间;
所述贫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排成三行,相互平行设置,贫氧区的上游侧同时对应沉淀区的下游侧、第二区的上游侧、第一区的下游侧,贫氧区的下游侧同时对应沉淀区的上游侧、第二区的下游侧、第一区的上游侧,使得兰炭废水从贫氧区的上游侧输入,依次流经厌氧区和缺氧区,再调转方向流经好氧区的第一区,再调转方向流经好氧区的第二区,再调转方向流经沉淀区。
可选的,所述厌氧区的上游侧的顶部设有进水口,用于将预处理除油后的兰炭废水输入厌氧区;贫氧区内的单数序位的挡板为第一挡板,双数序位的挡板为第二挡板;
第一挡板的顶部高于自身两侧的分区的液面高度,底部与贫氧区的底面之间留有空隙,允许上游侧分区的废水从该空隙流至相邻的分区内;
第二挡板的底部固定在贫氧区的底面上,第二挡板的顶部低于两侧相邻的第一挡板的高度,且高于自身下游侧的分区的液面高度,允许上游侧分区的废水从第二挡板的顶部溢流至相邻的下游侧分区内。
可选的,所述沉淀区包括若干个结构相同的沉淀分区,若干个沉淀分区沿着平行于沉淀区的方向均匀分布,由第二区运来的废水依次经过若干个沉淀分区,进行多次沉降分离,在最后一个沉淀分区得到产水;
沉淀分区包括上部的分离区和中下部的沉降区,分离区为方形,沉降区的纵截面为三角形,使得沉降区为下小上大;分离区的面对氧化区的外侧面顶部设有溢流口,沉降区的面对氧化区的一侧的底部设有入水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区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分为第一急流区和第一缓流区,第一急流区与第一缓流区相互连通;第二区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分为第二急流区和第二缓流区,第二急流区与第二缓流区相互连通;第一急流区的位置和长度都对应第二缓流区,第一缓流区的位置和长度都对应第二急流区;
第一急流区靠近第一区的上游侧,第一缓流区靠近第一区的下游侧。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急流区包括上下两部分,且上下部分相互连通,上部分为方形,下部分的纵截面为下小上大的直角梯形;第一缓流区为方形,第一急流区的上部分的宽度等于第一缓流区的宽度,同时等于第一急流区的下部分的最大宽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缓流区的纵截面为上小下大的三角形,该三角形的一个侧边为第一急流区下部分的向第一急流区内部倾斜的侧壁,另一个侧边为对应的沉降区的向沉降区内部倾斜的侧壁,底边为好氧区的底面;
第二急流区的纵截面为上小下大的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为竖直的且对应第一缓流区的侧壁,另一个直角边为好氧区的底面,斜边为对应的沉降区的向沉降区内部倾斜的侧壁,第二急流区的纵截面小于第二缓流区的纵截面;
第二区的高度等于沉降区的高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缓流区内设有若干个第一转动器和若干个第二转动器,第一转动器的第一转轴平行于第一区的长度方向,第二转动器的第二转轴垂直于第一区的长度方向,第一转动器和第二转动器沿着第一区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动器包括第一转轴、两个输气转盘和若干根转动曝气管,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输气转盘,转动曝气管连接在两个输气转盘之间,若干根转动曝气管沿着输气转盘边沿的周向均匀设置;
转动曝气管的侧面均匀密布出气孔;输气转盘为中空的,且内部设有若干根输气管,每根输气管的末端对应连接一个转动曝气管的端口,为转动曝气管供气;
转动曝气管上装有第一微生物载体,能随第一转轴转动。
可选的,所述第二转动器包括第二转轴、两个支撑盘和若干根支撑管,第二转轴的一端穿出第一缓流区,并连接外部的驱动电机,另一端穿入第一缓流区与分离区之间的侧壁,第二转轴穿出第一缓流区两侧侧壁的位置均设有密封轴承,也能支撑第二转轴;
两个支撑盘靠近第一缓流区的两侧侧壁设置,支撑管连接在两个支撑盘之间,若干根支撑管沿着支撑盘边沿的周向均匀设置;支撑管上装有第二微生物载体,能随第二转轴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俯视);
图2为贫氧区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沉淀分区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好氧区与沉淀区的上游侧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5为好氧区与沉淀区的下游侧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6为第一转动器与第三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输气转盘内输气管的示意图;
图8为转接器连接供气管的一端的示意图。
附图中,1-贫氧区,2-好氧区,3-沉淀区,4-厌氧区,5-缺氧区,6-第一挡板,7-第一区,8-第二区,9-第二挡板,10-沉淀分区,11-分离区,12-沉降区,13-滚珠,14-接水槽,15-导水管,16-入水口,17-第一急流区,18-第一缓流区,19-第二急流区,20-第二缓流区,21-第一转动器,22-第二转动器,23-第一转轴,24-卡圈,25-输气转盘,26-转动曝气管,27-第三转轴,28-拨动杆,29-输气管,30-供气管,31-转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如图1-图8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贫氧区1、好氧区2和沉淀区3,贫氧区1、好氧区2与沉淀区3并排设置,且三个区相互平行,沉淀区3处于贫氧区1和好氧区2之间;
贫氧区1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区4和缺氧区5,贫氧区1内沿着平行于贫氧区1的方向依次设置若干个竖直的挡板,用于将贫氧区1均分为若干个分区,靠近贫氧区1上游侧的若干个分区组成厌氧区4,靠近贫氧区1下游侧的若干个分区组成缺氧区5,贫氧区1内的兰炭废水沿着挡板形成上下折流流动,并从厌氧区4流至缺氧区5;
沉淀区3面对好氧区2的侧面的中下部具有向沉淀区3内部方向倾斜的侧壁,使得沉淀区3的纵向截面为梯形,好氧区2处理后的废水进入沉淀区3的下部。
可选的,所述好氧区2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区7和第二区8,第一区7和第二区8均与沉淀区3平行,第二区8处于沉淀区3和第一区7之间,所述缺氧区5的出口连接第一区7的进口,第一区7的出口连接第二区8的进口,第二区8的出口连接沉淀区3的进口,沉淀区3的出口输出产水。
可选的,所述贫氧区1、好氧区2和沉淀区3排成三行,相互平行设置,贫氧区1的上游侧同时对应沉淀区3的下游侧、第二区8的上游侧、第一区7的下游侧,贫氧区1的下游侧同时对应沉淀区3的上游侧、第二区8的下游侧、第一区7的上游侧,使得兰炭废水从贫氧区1的上游侧输入,依次流经厌氧区4和缺氧区5,再调转方向流经好氧区2的第一区7,再调转方向流经好氧区2的第二区8,再调转方向流经沉淀区3,即贫氧区1内水流的流动方向与第二区8一致,第一区7的内水流的流动方向与沉淀区3一致,使得所述生化处理装置结构紧凑,减少占地。
可选的,所述厌氧区4的上游侧的顶部设有进水口,用于将预处理除油后的兰炭废水输入厌氧区4;贫氧区1内的单数序位的挡板为第一挡板6,双数序位的挡板为第二挡板9;
第一挡板6的顶部高于自身两侧的分区的液面高度,底部与贫氧区1的底面之间留有空隙,允许上游侧分区的废水从该空隙流至相邻的分区内;
第二挡板9的底部固定在贫氧区1的底面上,第二挡板9的顶部低于两侧相邻的第一挡板6的高度,且高于自身下游侧的分区的液面高度,允许上游侧分区的废水从第二挡板9的顶部溢流至相邻的下游侧分区内。由于第一挡板6和第二挡板9相邻、交替设置,使得贫氧区1内的废水沿着第一挡板6和第二挡板9上下折流流动。
优选的,所述缺氧区5的下游侧的最后一个分区的顶部设有缺氧区5的出口,有利于保留缺氧区5内微生物。
厌氧区4的分区内具有厌氧微生物,缺氧区5的分区内具有缺氧微生物,兰炭废水进入厌氧区4的上游侧的第一个分区,沿着若干个挡板上下折流流经厌氧区4和缺氧区5的各个分区,进行生化处理。每个分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上下流式污泥床系统,水流由挡板引导上下折流前进,逐个通过贫氧区1内的污泥层,废水中的底物与微生物充分接触而得以降解去除。贫氧区1内的水力条件能实现泥水充分混合,分区内的污泥呈悬浮态,无需机械搅拌和推进,混合条件好,节省能耗。同时,垂直折流结构使得更多的污泥被截留在分区内,保持较高的污泥浓度,有利于溶解氧的释放,创造较好的厌氧或缺氧条件,并使分区内保持较高的厌氧菌/缺氧菌浓度,通过发酵菌发生水解和发酵作用,产生低分子有机物,被脱氮除磷所利用,脱氮效果好,且运行稳定。
可选的,所述沉淀区3包括若干个结构相同的沉淀分区10,若干个沉淀分区10沿着平行于沉淀区3的方向均匀分布,由第二区8运来的废水依次经过若干个沉淀分区10,进行多次沉降分离,在最后一个沉淀分区10得到产水;
沉淀分区10包括上部的分离区11和中下部的沉降区12,分离区11为方形,沉降区12的纵截面为三角形,使得沉降区12为下小上大;分离区11的面对氧化区的外侧面顶部设有溢流口,沉降区12的面对氧化区的一侧的底部设有入水口16。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溢流口的下方设有接水槽14,接水槽14通过导水管15连接下游侧相邻的下一个沉淀分区10的沉降区12的入水口16,沉淀分区10分离得到的上清液从溢流口溢流至接水槽14,再通过导水管15输入下游的沉淀分区10的沉降区12;
下游侧最后一个沉淀分区10的溢流口连接产水管,用于直接输出产水。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沉降区12的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水平的、从贫氧区1指向好氧区2的方向,另一条直角边是竖直的、且靠近贫氧区1那侧;斜边向靠近贫氧区1的方向倾斜,使得沉降区12的纵截面由下向上逐渐变宽。每个沉淀分区10的进水从底部进入,然后由下向上流动,随着沉淀分区10面积由下至上越来越大,水流流速渐缓,污泥沉降下来,水穿过下沉的污泥层向上,上清液溢流出去。
进一步可选的,每个沉降区12的底部连接排泥管,排泥管连接第一区7和缺氧区5的上游侧,将沉淀区3沉淀的污泥回流至好氧区2和缺氧区5;
第二区8的下游侧通过第一回流管连接缺氧区5的上游侧,用于将好氧区2末端的混合液部分回流至缺氧区5,有利于NOX循环进行脱氮。
可选的,所述第一区7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分为第一急流区17和第一缓流区18,第一急流区17与第一缓流区18相互连通;第二区8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分为第二急流区19和第二缓流区20,第二急流区19与第二缓流区20相互连通;第一急流区17的位置和长度都对应第二缓流区20,第一缓流区18的位置和长度都对应第二急流区19;
第一急流区17靠近第一区7的上游侧,第一缓流区18靠近第一区7的下游侧。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急流区17包括上下两部分,且上下部分相互连通,上部分为方形,下部分的纵截面为下小上大的直角梯形;第一缓流区18为方形,第一急流区17的上部分的宽度等于第一缓流区18的宽度,同时等于第一急流区17的下部分的最大宽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缓流区20的纵截面为上小下大的三角形,该三角形的一个侧边为第一急流区17下部分的向第一急流区17内部倾斜的侧壁,另一个侧边为对应的沉降区12的向沉降区12内部倾斜的侧壁,底边为好氧区2的底面;
第二急流区19的纵截面为上小下大的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为竖直的且对应第一缓流区18的侧壁,另一个直角边为好氧区2的底面,斜边为对应的沉降区12的向沉降区12内部倾斜的侧壁,第二急流区19的纵截面小于第二缓流区20的纵截面;
第二区8的高度等于沉降区12的高度。
本发明所述好氧区2的第一区7和第二区8前后衔接,延长了废水在好氧区2内的停留时间,为了提高好氧区2对兰炭废水中COD的去除效率,本发明对好氧区2的结构进行了改进,有效截留好氧区2内部的污泥,调节好氧区2各处各段的污水流速。具体的,第一区7的上游侧为下小上大的形式,第一急流区17的上游侧进口处于下部分,废水先进入第一急流区17的下部分,流速较快,能够冲击该下部分的污泥向上向第一缓流区18移动,避免沉降在该下部分;废水在第一急流区17内上升过程中,流速逐渐降低,能够与好氧活性污泥充分接触,去除COD;废水进入第一缓流区18之后,在方形区域内流动,废水流速缓和且均匀,继续进行好氧生化处理,然而越靠近第一缓流区18的下游侧,活性污泥的扰动越弱,将逐渐影响COD的去除,因此设计了第二急流区19;废水进入第二急流区19后,流速整体提高,为污泥提供扰动作用,再次促进废水与污泥充分接触,提高生化处理效率;第二缓流区20为好氧区2的最后一段,这段的截面积大于第二急流区19,废水流速在这段将降低,再次进入一个稳定期,同时避免较大的废水流速携带过多的污泥进入沉淀区3。
本发明的第一急流区17的下部分、第二急流区19和第二缓流区20巧妙地借助沉降区12的倾斜侧壁的形式,对以上三区的上述特殊的形状。
可选的,所述第一缓流区18内设有若干个第一转动器21和若干个第二转动器22,第一转动器21的第一转轴23平行于第一区7的长度方向,第二转动器22的第二转轴垂直于第一区7的长度方向,第一转动器21和第二转动器22沿着第一区7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动器21包括第一转轴23、两个输气转盘25和若干根转动曝气管26,第一转轴23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输气转盘25,转动曝气管26连接在两个输气转盘25之间,若干根转动曝气管26沿着输气转盘25边沿的周向均匀设置;
转动曝气管26的侧面均匀密布出气孔;输气转盘25为中空的,且内部设有若干根输气管29,每根输气管29的末端对应连接一个转动曝气管26的端口,为转动曝气管26供气;
转动曝气管26上装有第一微生物载体,能随第一转轴23转动。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转轴23的两端分别贯穿对应的输气转盘25的圆心,再分别连接第一转动器21外部的支架,第一转动器2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有一个支架,第一转轴23的端部通过轴承连接支架,使得第一转轴23能在支架上转动。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缓流区18的上方设有第三转轴27,第三转轴27平行于第一转轴23,且处于第一转轴23的正上方,第三转轴27的一端连接电机,第三转轴27对应每个第一转动器21的位置设有至少一个拨动装置,电机通过第三转轴27带动拨动装置转动;
所述拨动装置设有若干个拨动杆28,若干个拨动杆28的间隔和延伸方向适配于转动曝气管26上的第一微生物载体之间的距离。
由于第一转动器21平行于第一区7的长度方向,且第一转动器21与第二转动器22交替设置,在第一缓流区18内为每个第一转动器21单独设置防水电机,不仅成本较大,电机也容易受污泥的污染。因此,本发明创新了一种新的驱动方式,在液面上方设置能转动的第三转轴27,并带动各个拨动装置转动,一个拨动杆28转动进入第一缓流区18内,并逐渐靠近对应的第一微生物载体,随着第一转动器21和拨动杆28的转动,拨动杆28的底部接触并推动一个第一微生物载体转动,转动到一定角度后,拨动杆28与对应的第一微生物载体分离,拨动杆28转动向上并转出第一缓流区18,对应的第一微生物载体转动向下。拨动装置通过以上方式带动对应的第一转动器21转动。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转动曝气管26连接输气转盘25的位置设有与输气转盘25内部空间连通的端口;第一转轴23穿出输气转盘25的部分为中空的,第一转轴23处于输气转盘25内部的部分设有一圈通孔;
所述输气管29在第一转轴23的内部延伸,再从对应的通孔穿出,从而进入输气转盘25内部,输气管29固定在输气转盘25内,并随输气转盘25一起转动;
供气管30的末端从外部伸入第一转轴23的一端,并通过转接器31对接输气管29的始端,供气管30的始端伸出好氧区2,连接供气装置。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转接器31的末端卡接在一簇输气管29的始端的外侧,转接器31的始端连接供气管30的末端;转接器31整体为圆柱形,其始端的内部设有圆环形的卡圈24,卡圈24与转接器31内壁之间设有一圈若干个滚珠13,供气管30的末端卡接在卡圈24内且与卡圈24均不转动,转接器31随输气管29转动,卡圈24通过滚珠13与转接器31转动连接,保持输气管29流畅转动的同时,供气管30能不转动也能与输气管29对接。
第一转轴23的一端设有扣盖,供气管30穿过扣盖,并连接固定装置,保持供气管30不转动,能够稳定连接外部的供气装置。供气管30穿过扣盖的位置设有润滑耐磨的密封圈,避免影响第一转轴23的转动,避免第一转轴23内部进水。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转轴23的内部设有供气控制阀门,供气控制阀门设在输气转盘25与转接器31之间;供气控制阀门垂直于第一转轴23的轴线,一侧固定在第一转轴23的内壁上,另一侧向第一转轴23内突出并遮蔽第一转轴23内的部分截面积;
当输气管29转动至供气控制阀门时,被供气控制阀门压迫而内径压缩,相当于掐断了该输气管29的通路,使得其通气量锐减,其对应的转动曝气管26的出气量也相应减少;当输气管29转出供气控制阀门的范围时,管径不受压迫而扩张至原来的尺寸,通气量恢复。
由于本发明的第一转动器21为转动运行,同一个第一微生物载体在好氧区2内的高度和位置不断变化,转动曝气管26处于好氧区2上部时还继续曝气的话,气泡释放之后向上移动,无法被好氧区2的中部、下部利用,因此,需要对即将转动至下部和下部的转动曝气管26进行曝气,能够更好的利用曝气。如果在每个输气管29靠近始端的位置单独设置传统阀门,也能实时控制对应输气管29的启闭,但成本较高,还需要配制相应的控制线路和控制装置,第一转轴23内的空间也有限。因此,本发明配合输气转盘25、输气管29和第一转轴23不断转动的特点,在第一转轴23内设计了所述供气控制阀门,结构简单,无需电驱动及控制,只利用自身的结构特点,依靠机械结构的挤压作用,将转动进入供气控制阀门范围内的输气管29进行压迫,该部分的输气管29管径将明显减小,供气量减小,供气控制阀门范围外的输气管29为正常状态,承接供气管30的气体,向对应的转动曝气管26供气。所述供气控制阀门可以是覆盖第一转轴23的3/4截面的大小,覆盖第一转轴23的中上部,使得转动至下部的输气管29畅通。被压迫的输气管29也会挤压不被供气控制阀门直接压迫的其它输气管29,但这种挤压作用较小。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微生物载体为植物纤维、植物的根茎叶和化学纤维均匀混合、彼此交织、再压制而成的;第一微生物载体以转动曝气管26为支撑,包覆在转动曝气管26外部,第一微生物载体上负载好氧微生物。
转动曝气管26为第一微生物载体的内部供气,好氧区2底部的常规曝气管为第一微生物载体外部以及其它好氧活性污泥供气,使得第一微生物载体内外均负载好氧微生物。第一微生物载体整体为纤维块体,纤维之间具有缝隙,废水流过纤维之间的空间,与其上的微生物接触并降解有机物。第一转动器21的转动为第一缓流区18提供顺流旋流扰动,即顺应水流方向的旋流扰动,有利于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二转动器22包括第二转轴、两个支撑盘和若干根支撑管,第二转轴的一端穿出第一缓流区18,并连接外部的驱动电机,另一端穿入第一缓流区18与分离区11之间的侧壁,第二转轴穿出第一缓流区18两侧侧壁的位置均设有密封轴承,也能支撑第二转轴;
两个支撑盘靠近第一缓流区18的两侧侧壁设置,支撑管连接在两个支撑盘之间,若干根支撑管沿着支撑盘边沿的周向均匀设置;支撑管上装有第二微生物载体,能随第二转轴转动。
第二微生物载体的材质、结构和微生物与第一微生物载体相同。由于第二转轴垂直于第一转轴23,第二转动器22的转动方向垂直于第一转动器21的转动方向,第二微生物载体也均垂直于水流方向,第二微生物载体的纤维间隙内的水流量较大,即使支撑管不曝气水流也能带来较多的氧气,使得第二微生物载体上负载好氧微生物。本发明的第一转动器21和第二转动器22的转动方向相互垂直,能够提供不同维度的搅拌,促进废水与好氧微生物的接触,提高兰炭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效率。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贫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贫氧区、好氧区与沉淀区并排设置,且三个区相互平行,沉淀区处于贫氧区和好氧区之间;
贫氧区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区和缺氧区,贫氧区内沿着平行于贫氧区的方向依次设置若干个竖直的挡板,用于将贫氧区均分为若干个分区,靠近贫氧区上游侧的若干个分区组成厌氧区,靠近贫氧区下游侧的若干个分区组成缺氧区,贫氧区内的兰炭废水沿着挡板形成上下折流流动,并从厌氧区流至缺氧区;
沉淀区面对好氧区的侧面的中下部具有向沉淀区内部方向倾斜的侧壁,使得沉淀区的纵向截面为梯形,好氧区处理后的废水进入沉淀区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区和第二区均与沉淀区平行,第二区处于沉淀区和第一区之间;
所述贫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排成三行,相互平行设置,贫氧区的上游侧同时对应沉淀区的下游侧、第二区的上游侧、第一区的下游侧,贫氧区的下游侧同时对应沉淀区的上游侧、第二区的下游侧、第一区的上游侧,使得兰炭废水从贫氧区的上游侧输入,依次流经厌氧区和缺氧区,再调转方向流经好氧区的第一区,再调转方向流经好氧区的第二区,再调转方向流经沉淀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的上游侧的顶部设有进水口,用于将预处理除油后的兰炭废水输入厌氧区;贫氧区内的单数序位的挡板为第一挡板,双数序位的挡板为第二挡板;
第一挡板的顶部高于自身两侧的分区的液面高度,底部与贫氧区的底面之间留有空隙,允许上游侧分区的废水从该空隙流至相邻的分区内;
第二挡板的底部固定在贫氧区的底面上,第二挡板的顶部低于两侧相邻的第一挡板的高度,且高于自身下游侧的分区的液面高度,允许上游侧分区的废水从第二挡板的顶部溢流至相邻的下游侧分区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包括若干个结构相同的沉淀分区,若干个沉淀分区沿着平行于沉淀区的方向均匀分布;
沉淀分区包括上部的分离区和中下部的沉降区,分离区为方形,沉降区的纵截面为三角形,使得沉降区为下小上大;分离区的面对氧化区的外侧面顶部设有溢流口,沉降区的面对氧化区的一侧的底部设有入水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分为第一急流区和第一缓流区,第一急流区与第一缓流区相互连通;第二区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分为第二急流区和第二缓流区,第二急流区与第二缓流区相互连通;第一急流区的位置和长度都对应第二缓流区,第一缓流区的位置和长度都对应第二急流区;
第一急流区靠近第一区的上游侧,第一缓流区靠近第一区的下游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急流区包括上下两部分,且上下部分相互连通,上部分为方形,下部分的纵截面为下小上大的直角梯形;第一缓流区为方形,第一急流区的上部分的宽度等于第一缓流区的宽度,同时等于第一急流区的下部分的最大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流区的纵截面为上小下大的三角形,该三角形的一个侧边为第一急流区下部分的向第一急流区内部倾斜的侧壁,另一个侧边为对应的沉降区的向沉降区内部倾斜的侧壁,底边为好氧区的底面;
第二急流区的纵截面为上小下大的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为竖直的且对应第一缓流区的侧壁,另一个直角边为好氧区的底面,斜边为对应的沉降区的向沉降区内部倾斜的侧壁,第二急流区的纵截面小于第二缓流区的纵截面;
第二区的高度等于沉降区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流区内设有若干个第一转动器和若干个第二转动器,第一转动器的第一转轴平行于第一区的长度方向,第二转动器的第二转轴垂直于第一区的长度方向,第一转动器和第二转动器沿着第一区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器包括第一转轴、两个输气转盘和若干根转动曝气管,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输气转盘,转动曝气管连接在两个输气转盘之间,若干根转动曝气管沿着输气转盘边沿的周向均匀设置;
转动曝气管的侧面均匀密布出气孔;输气转盘为中空的,且内部设有若干根输气管,每根输气管的末端对应连接一个转动曝气管的端口,为转动曝气管供气;
转动曝气管上装有第一微生物载体,能随第一转轴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器包括第二转轴、两个支撑盘和若干根支撑管,第二转轴的一端穿出第一缓流区,并连接外部的驱动电机,另一端穿入第一缓流区与分离区之间的侧壁,第二转轴穿出第一缓流区两侧侧壁的位置均设有密封轴承,也能支撑第二转轴;
两个支撑盘靠近第一缓流区的两侧侧壁设置,支撑管连接在两个支撑盘之间,若干根支撑管沿着支撑盘边沿的周向均匀设置;支撑管上装有第二微生物载体,能随第二转轴转动。
CN202410199508.2A 2024-02-23 2024-02-23 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 Active CN1177763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99508.2A CN117776393B (zh) 2024-02-23 2024-02-23 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99508.2A CN117776393B (zh) 2024-02-23 2024-02-23 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76393A true CN117776393A (zh) 2024-03-29
CN117776393B CN117776393B (zh) 2024-05-28

Family

ID=90391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99508.2A Active CN117776393B (zh) 2024-02-23 2024-02-23 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7639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4826A (en) * 1981-04-13 1982-12-21 Masashi Kato Waterwheel system for aeration
JP2008253929A (ja) * 2007-04-06 2008-10-23 Hitachi Housetec Co Ltd 水処理装置
CN201665603U (zh) * 2010-04-19 2010-12-08 天津市天水环保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条形漏斗式固液分离器及应用其的气升脉动推流型氧化沟
CN103343569A (zh) * 2013-07-22 2013-10-09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预处理的生态沟渠
CN104909457A (zh) * 2015-04-13 2015-09-16 李卫政 变流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
WO2016175710A1 (en) * 2015-04-28 2016-11-03 Aquatec Vfl S. R. O.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using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with enhanc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CN207375816U (zh) * 2017-08-22 2018-05-18 天津基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型生物转盘的转盘结构
CN117263386A (zh) * 2023-10-27 2023-12-22 华夏碧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2/o废水处理集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4826A (en) * 1981-04-13 1982-12-21 Masashi Kato Waterwheel system for aeration
JP2008253929A (ja) * 2007-04-06 2008-10-23 Hitachi Housetec Co Ltd 水処理装置
CN201665603U (zh) * 2010-04-19 2010-12-08 天津市天水环保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条形漏斗式固液分离器及应用其的气升脉动推流型氧化沟
CN103343569A (zh) * 2013-07-22 2013-10-09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预处理的生态沟渠
CN104909457A (zh) * 2015-04-13 2015-09-16 李卫政 变流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
WO2016175710A1 (en) * 2015-04-28 2016-11-03 Aquatec Vfl S. R. O.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using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with enhanc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CN107735367A (zh) * 2015-04-28 2018-02-23 Aquatec垂直流迷宫有限公司 使用具有强化脱氮除磷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方法和设备
CN207375816U (zh) * 2017-08-22 2018-05-18 天津基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型生物转盘的转盘结构
CN117263386A (zh) * 2023-10-27 2023-12-22 华夏碧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2/o废水处理集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76393B (zh) 202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2349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wage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CN101492202B (zh) 连续更新动态膜的微网动态膜生物反应器
CN1887741A (zh) 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工艺及装置
US3733263A (en) Waste treatment system
KR101149029B1 (ko) 혐기성 소화장치
KR100397697B1 (ko) 폐수처리장치용 혐기반응조
CN117776393B (zh) 一种用于处理兰炭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
CN109603790B (zh) 一种再生循环过滤系统
CN111170470B (zh) 一种复合菌种生物流动床膜反应器
CN210340465U (zh)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CN107265759A (zh) 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备及处理工艺
KR101617426B1 (ko) 순산소 공급에 의한 하폐수의 고도 수처리장치
CN103922474B (zh) 一种折板式氧化沟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201358204Y (zh) 一种炼油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KR100353004B1 (ko) 스미어에 의한 하수의 생물학적 고도처리공정
CN114133032A (zh) 污水处理用新型隧道式固定床反应器
KR200355479Y1 (ko) 심층교반 회분식 오·폐수처리시스템
CN111268870A (zh) 一体化mbr膜污水处理设备
RU2209778C1 (ru) Блок биологической очист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KR200257124Y1 (ko) 회전식미생물접촉장치
RU2255051C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биологической очист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от органических соединений и соединений азота
CN217051778U (zh) 一种异径盘片生物转盘处理装置
CN221166281U (zh) 兰炭废水多级处理的生化处理系统
CN218786557U (zh) 基于nas技术的污水处理设备
CN114684936B (zh) 一种河道曝气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